谈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

谈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

摘要: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理念、方法、内容和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加速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同步建设,培养新时代合格接班人,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部级一流建设专业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构建了“三基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通过打造“一生一品”及“职业认证”的培养理念,促进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明辨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规划

1引言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1]。师范大学是最接近教育本质的大学,更要践行学科育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高等教育,充分提升个性化的发展潜力,从而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本文基于部级一流建设专业总体要求和规划,提出了“三基一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培养目标和行业认知,培养学生专业认知度;基于课程目标和项目案例,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基于需求调研的毕业设计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行业发展趋势,打造“一生一品”,促进学生职业发展,获得行业资质;通过入学教育、行业专家讲座、课程改革、学科竞赛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问题分析

2.1通识教育方面

以“双一流”建设为背景的专业教育领域在进行培养和训练时,往往忽略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忽略了对人才培养的创新明辨思维、自主学习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2-3]。通识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如果出现缺乏的情况,则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发展,从而降低人才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2.2教学方式方面

高校教学方式过于单调与片面,忽略了不同阶段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化。不同阶段学生对专业认知度、各方面能力存在差异。传统教学采取统一化的教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能力成长,进而影响其自由发挥和探索未知的能力[4]。

2.3团队和基地建设方面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团队方面建设较少,教师之间探讨和学术交流不够充分,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知识的程度并不高[5]。缺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不能充分得到锻炼,抑制了人才实践能力的成长。针对上述问题,计算机学院经过调研制定了以人才培养、课程培养和用人需求为基础,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时代合格接班人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纵向,以完善的课程体系和经典的项目案例为出发点,提高学生计算机职业能力;横向,通过行业讲座、学科竞赛等方式拓展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所有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先做人、再做事,继而多做事、做好事。

3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培养目标

“三基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金课”标准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方面,以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为理论依据,以学科竞赛等赛事为途径,结合计算机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围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建设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模式方面,结合计算机专业特色构建以“启航课程”、“研学课程”和“实战课程”为核心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求实创新。在教学内容方面,立足于服务基础教育、兼顾企事业用人需求,构建以项目驱动、案例开发引导的课程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并举、校企合作开发、快速对接用人单位需求的特色发展。

3.2课程体系

对于学生而言,将本科四年制分为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面向低年级基础教育的启航课程、面向中年级实践教育的研学课程和面向高年级应用创新教育的实战课程。在启航课程阶段,通过入学教育、行业专家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在研学课程阶段,以项目驱动的形式将培养目标、课程知识体系融入项目开发全部过程,提高学生软件开发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实战课程阶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打造一个学生一个优秀作品的个性化发展。

3.3师资培养

对于师资而言,持续强化教学团队建设,选派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参加企业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定期邀请行业知名企业资深项目研发人员介绍企业新技术和应用,并作为校外指导教师进行项目实战。同时结合服务基础教育的必要性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方向性,与行业领头企业多渠道建设人才培养基地。

4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4.1实施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以教指委制定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标准、国家职业标准等为指导,构建“基础启航课+专业研学课+毕业实战课”的理论课程体系。确保专业基础的理论深度,扩大专业方向的广度,强化实践的前沿性。在教学活动中,选择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开展课程设计综合实践训练。要求学生按照软件开发流程进行程序开发设计,以此培养学生对完整软件的分析设计能力。纵向以“培养目标—课程目标—项目案例—社会需求—行业发展”为学习主线细化课程知识点,通过应用软件项目开发实践各门课程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确课程培养目标。横向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最终通过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打造“一生一品”的个性化发展。

4.2践行行业认证框架体系

结合学生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职业规划,实施分层次教学,构建“1+X”课证融通框架。“1”是基础学历证书。针对“X”,目前已经开展了国家信息安全水平证书、教师资格证书、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系统分析师证书等专业知识的强化,补充新技术、新技能,拓展职业领域、职业能力等。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又可以使学生通过大学四年期间理论学习、校企合作、项目实践等的学习为将来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4.3构建共培互聘队伍模式

计算机专业具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在高校内部,利用产教融合的优势构建“共培互聘”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实现教师“教”和“学”的融会贯通,促进多元化教学。在高校外部,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建立高校与企业直接对接的培养机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行业培训、技能培训、知识比赛等,从而不断提升教师技能与授课质量。

4.4深化校企合作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外分别在东北、华北、长三角等地区建立了东软国际、甲骨文科技公司、亚信联创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和长春明思科技有限公司等14个实习实训基地。对内引入行业知名企业启明星辰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网络安全实训平台;与IT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通过开展企业见习、短期项目实训等,使得学生具有综合实践能力。

5人才培养模式效果评价

为证明本文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通过对毕业生回校访谈、与企业人事部门问卷调查、电话沟通及网络信息收集等方式,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两个角度开展调研。调研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对此培养方式都非常满意。

5.1用人单位评价

目前,吉林师范大学毕业生主要在北京、南京、上海、杭州、沈阳、长春等IT行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及吉林省内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就业方面主要为IT企业和中、初级教育等企事业单位。从反馈结果来看,学校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创新型毕业生的总体评价均较为满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毕业生岗位实践能力比较突出,专业素质强,基础知识扎实。(2)毕业生工作踏实肯干,吃苦耐劳。(3)优秀毕业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学习刻苦、工作兢兢业业。(4)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有些毕业生短期内成为团队业务骨干,业务能力甚至超过985、211高校毕业生。(5)会沟通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人际关系良好。

5.2毕业生成就

近几年从吉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分布来看,IT企业和各级教育相关企事业单位仍为主要从业方向。从用人单位地理分布来看,以东北为核心,就业范围逐渐辐射到北、上、广等经济较好、教育发达、信息流通快、技术企业林立的大中型城市。同时,应届毕业生的211和985考研升学率有明显提升,导师对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相当满意。

6结语

本文构建的“三基一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和明辨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但是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将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发展意识,使得他们能够自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夯实信息学科教育活动的综合育人功能。

作者:周伟 周芃玮 谭振江 宋秀萍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吉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