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医学课程创新教学实践探析

互联网下医学课程创新教学实践探析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教育信息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开展医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互联网与之进行有效结合,努力使医学课程教学的系统性更强,并且在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方面加大力度,努力提升医学课程教学质量。首先分析互联网时代医学课程教学创新教学重要性,其次重点分析互联网时代医学课程教学创新的制约因素,最后就如何推动互联网时代医学课程教学发展提供优化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医学课程;教学创新;优化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信息化步入了创新发展的轨道,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而且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从当前医学课程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在运用互联网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个别教师仍然对互联网与医学课程教学的结合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组织与实施医学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直接导致医学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特别是在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此,教师应当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要着眼于推动互联网在医学课程教学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力推动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努力使医学课程教学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最大限度地提升医学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医学核心素养。

一、互联网时代医学课程创新教学的重要性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教育信息化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正朝着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三位一体”的方向发展,对医学课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医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时代医学课程创新教学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在运用互联网开展教学方面实现更大突破。深入分析互联网时代医学课程创新教学的重要性,突出表现为:推动互联网时代医学课程教学创新,有利于构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医学课程教学体系,同时也能够使医学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如在开展医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进一步拓展医学课程教学领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更新、更前沿的医学相关知识;推动互联网时代医学课程教学创新,还有利于优化和完善医学课程教学模式,至关重要的就是能够使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成为重要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还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不断优化和完善网络教学机制,使医学课程教学不仅没有中断,还形成了创新性的模式;推动了互联网时代医学课程教学的创新,也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融合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互动式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究以及团结合作的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互联网时代医学课程创新教学的制约因素

深入分析互联网时代医学课程创新教学的整体情况,尽管很多教师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而且就如何更有效地运用互联网开展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按照较高标准来看,医学课程教学创新仍然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为:医学课程教学理念缺乏创新,最主要的就是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深刻认识到互联网的价值,在运用互联网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有的对互联网的应用过多而导致自身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有的对互联网的应用相对较少导致教学吸引力不强,效能化不高,进而影响了医学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医学课程教学方法缺乏融合,最主要的就是不注重将互联网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开展医学课程教学活动,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相割裂的现象相对较多,特别是在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学体系方面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设计,医学课程教学的融合性、互动性、渗透性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医学课程教学载体不够丰富,突出表现为尽管很多教师对互联网的运用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认为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使教学模式发生深刻变化,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不注重构建多元化的互联网教学载体,多媒体PPT技术、大数据技术、模拟教学软件、微课、微信、雨课堂等的应用还缺乏持续性,在构建互联网教学载体多元化应用机制、现代化应用体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也包括一些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比较薄弱,运用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思维开展医学课程教学的意识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互联网时代医学课程创新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创新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大力推动互联网时代医学课程创新教学,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在创新医学课程教学理念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医学课程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对此,学校应当对互联网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切实加大硬件、软件的投入力度,同时还要强化对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最大限度地提升他们运用互联网开展医学课程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的互联网意识、信息化思维得到提升。创新医学课程教学理念,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应用互联网开展教学的方向、目标和定位,正确处理好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属于一种辅助教学形式,发挥教学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为重要,进而能够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使教学有效性更强。如在开展“病理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将多媒体PPT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对“病理学”中涉及的内容通过多媒体PPT的形式进行呈现,而且多媒体PPT课件的设计应当具有演示性、趣味化和直观性,也可以采取“问题导入”的方式,一步一步将问题引向深入,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教师应当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努力使多媒体教学能够实现更大突破。

(二)融合医学课程教学方法

科学的方法可以使医学课程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开展医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互联网思维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将各种教学方法“无疑对接”,努力提升医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和分析如何将互联网思维、互联网资源、互联网平台与“线下”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融合的方法和策略,并且要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如在开展“医患沟通与技巧”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认识处理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沟通技巧,教师可以到网络上多收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资源融入教学中,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收集相关信息,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这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认识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对医护人员的积极作用,同时又能够使他们在运用互联网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技巧。融合医学课程教学方法,也要着眼于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互动与探索,如引导学生通过微信、QQ等平台组建“医学兴趣小组”或者“医学创客空间”,使学生在交流、互动、探究的过程中强化理解和认识,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三)丰富医学课程教学载体

从根本上来说,互联网是医学课程教学的辅助工具,只有打造丰富多彩的医学课程教学载体,才能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运用互联网开展医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综合性的互联网教学载体。要将“希沃白板”应用于医学课程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医学课程教学的引导性,同时还可以将其与“思维导图”进行结合,进而使其更具有启发性和拓展性。要想大力推动“雨课堂”在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除了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应当在引导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将学生探究后的“优秀成果”进行共享,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又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文化。要着眼于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要将互联网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进行结合,通过“对分课堂”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针对性,教师在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之后,可以将剩余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进行交流、合作、互动、探究。要将“微课”应用于医学课程教学中,对于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制作成“微课”,这样既可以作为医学课程教学的辅助工具,又可以将其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探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的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已经朝着“互联网+教育”的方向发展,这就对医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大力推动“互联网+医学课程教学”建设,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学校和教师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从目前医学课程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互联网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医学课程教学创新的角度来看,个别教师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直接导致医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不高。对此,应当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对医学课程教学创新的影响,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着眼于解决医学课程创新教学面临的制度因素,采取更加科学、系统、有效的方法和策略,重点在创新医学课程教学理念、融合医学课程教学方法、丰富医学课程教学载体等诸多方面加大力度,努力使医学课程教学实现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姜力力.“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医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2):55-56.

[2]秦凯,刘紫莹,陈法江.“互联网+”背景下医学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1):39-41.

[3]高媛媛.互联网时代线上教育在医学物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1):129-130.

[4]李莉蓉,陈冯梅,杨淑丽,等.探究“互联网”时代下的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9):59-61.

作者:王琴 李雪峰 王娜 王敏敏 姚红果 单位:昆明卫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