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开放式“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摘要:

电子技术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本文分析了传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并从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内容设置和成绩评定等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介绍了改革的具体措施。实践表明,改革达到了预期效果。

关键词: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一、引言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工科电类各专业的必修课,是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系统的观念和工程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其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传统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

(一)学时少,时间和空间过于集中

据统计,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计都安排在学期末或者学期初,时间为1~2周。以我校为例,“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安排在第4学期末,该时间段是考试密集区,而大部分学生养成了期末搞突出的习惯,准备课程设计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最后上交一篇报告,敷衍了之。另外,空间上存在的问题更大。我校电子信息类共有5个专业,13个班,400多名学生,实验设备76套,即使3名学生一组,在实验空间上远远不够,只能分期分批进实验室,有的同学甚至不进实验室,只做计算机仿真。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导致课程设计流于形式,脱离了课程设计的初衷,很难达到课程设计的真正效果。

(二)缺乏系统的观念和工程意识

目前,我国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进行理论教学,同时进行电子技术实验,最后进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由于电子技术实验是随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所以只能进行一些基本电路的验证性实验,而课程设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般也只能做一些经典设计,因而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很多学校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目前,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大多数工科院校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差,上手慢,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工程基础知识和工程技术问题知之甚少,对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及工艺过程了解不多。以我校为例,学生在完成设计并仿真后,很少真正制板、焊接,只是在面包板或实验箱上接插件;在方案论证、元器件选择等方面只限于书本理论,很少考虑市场、价格等因素。作为实际电子产品的保护问题、开关去抖问题等经常被忽略,将设计的功能在理想化的条件下模拟出来,这样的课程设计只能称之为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而非课程设计。

三、改革课程设计模式,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与工程意识

(一)整合优化课程体系,解决课程设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

课程设计改革的关键是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课程设计时间、指导教师、实验设备等的优化。改革思路是:以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的,构建现代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性、综合性、工程性、创新性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我校是第3学期开设“模拟电子技术”,第4学期开设“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题目在第3学期初即公布,而且题目的数量使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指导教师不限于电子技术的任课教师,而是在全院范围内根据自身情况报名,责任心强、水平高的教师更受学生的青睐。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查阅资料,有问题随时请教,课程设计时间贯穿一学年,这样利用课余时间可完成大部分设计与制作,利用期末的2周时间进行集中调试、验收。

(二)“以点带线,以线推面”,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突出技术开发能力培养

在将电子技术实验室、EDA实验室全面开放的同时,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课程设计3个学生为一组,每班配备2名指导教师,将集中指导与课余时间随时辅导相结合,整个一学期的时间学生可随时与指导教师联系。课程设计题目供学生自选,但需经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学校专门下拨课程设计经费,改变课程设计“纸上谈兵”或者是单纯计算机仿真的做法,“真刀真枪”拿出实物,使学生真正了解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科技活动基地,以“尖子”学生为点,优秀学生为线,尖子学生指导优秀学生,广大学生为面,优秀学生辅导广大学生,形成点、线、面立体网,定期经验交流,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多数学生经过一年时间的锻炼,基本具备了初步技术开发的技能。“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由学生自主管理,全天开放,有效地提高了设备等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立体网的指导方式解决了教师不足的问题,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在节约型社会环境下,优化组合现有优质实验教学资源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充分利用已淘汰的旧实验设备。比如,2008年、2013年淘汰的150套电子技术实验箱,按班级分发,能修则修,做到物尽其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寝室也能完成部分实验。目前已对五届约20000名学生采用了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三)精选课程设计题目,注重引入新技术、学习和掌握新器件

在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既有实用性又有趣味性,比如,实用音频功放的设计、多功能防盗报警器的制作、心电信号测量、智能电风扇设计等。针对具体题目,既有基本要求,又有提高部分,这就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针对具体问题,充分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结论性意见。为了使学生了解新产品、新技术,定期聘请校内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技术人员推出一系列不同的专题讲座,如:介绍电子系统一般设计、调试方法,技术资料的查询和文件整理方法;介绍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器件;介绍工程应用设计实例,激发学生的实践欲望。鼓励学生对所选课题设计多个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让学生自行购买部分元器件,锻炼学生查阅芯片资料、确定参数、寻求器件的替代品、灵活修改电路、成本核算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使用功能强大的EDA技术,使课程设计“软、硬、虚、实”并存。

(四)将“课程设计”与校内“电子大赛”相结合

为了激励学生,我们举办了“沈阳工业大学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大赛”,学生参赛热情非常高,近一半学生参加了比赛。目前,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在为期一个月的比赛时间内,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指定题目的制作,最后经过现场调试、PPT讲解、答辩等环节,评出奖项,获奖学生占提供作品学生数量的三分之一。该活动为不能参加省级、部级“电子大赛”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举办这一活动的宗旨很明确,着眼点不是优中选优,而是为绝大多数学生服务,让他们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有所成就的。正像有的学生所说的,“老师,我不在乎奖品有多丰厚,在乎的是精神层面的鼓励”。

(五)改革考核办法,实行人性化培养模式

课程设计成绩跟题目难度挂钩,这种考查方法既满足了部分基础较差同学的实际要求,又为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提供了发挥的空间。课程设计考核由四部分组成:设计过程跟踪(30%)、设计成果(20%)、报告(30%)、答辩(20%),做到成绩评定公正合理。另外,“校内电子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共四组),12名学生免“课程设计”且成绩为“优”。改革实践环节的考核办法,不以成败论英雄,期待学生实验中出现问题,甚至失败,然后再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循环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然会提高。

四、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效果与体会

通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以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从课程体系到实验设备都得到了全面优化与整合,为培养具有“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重创新”的创新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获得了省内外同行的肯定和好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中连创佳绩,《现代电子技术系列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改革项目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五、结束语课程设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巩固学生基础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多层次提高学生电子技术实践能力》的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正在实施中。学校、学院、教研室正在积极进行“电子技术”课程全方位建设,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于海雁 庞杰 李晓游 李新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新安.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

[2]潘海军.基础电子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

[3]冯伟.利用开放性实验室培养创新才才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