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课范例

数字艺术课

数字艺术课范文1

关键词:工匠精神;数字媒体艺术;基础教育课程;兴趣培养;大中小学一体化

一、工匠精神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1.至尚性

孔子提倡“文质兼备”、韩非子认为“先质后文”、老子提出“无为而治”,这些都被工匠们作为其手艺的最理想状态,当对所处职位的最理想状态定义以后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达到自身与劳动对象相融合的状态。劳动者以最大主观能动性从事到劳动活动中,使用自身的技巧,运用审美,将精神与感情完全投入其中,脱离强制和机械劳动所带来的痛苦感。好的产品来自于快乐的劳动,工艺品吸引人也在于它承诺“工作本身是快乐的目标”。劳动者不以功利性为主要目的,而全身心投入其职业所属责任感,这样无论是小器还是大器,都会成为工匠精神下所属的国之重器。在工匠精神下教师更应该重视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投身到其社会使命中。

2.共创性

工匠精神还具有共创性的特征。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职业间的绝缘壁垒已被打破,各个行业之间的限制被消散,新时代的“工匠”绝不再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合作创新就成为时应当下发展的“捷径”。尊重、弘扬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匠人讲究守成守业,但是这种“守”的内核是对于传统工匠精神的守,守的延续就需要打破职业壁垒,营造创新精神,各个行业共生共荣,以开放性的视角审视当下发展情况并为科技时代建树,而不是单打独斗,一家独大。教师们也更应该从各方面和各职业相互借鉴学习,以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素质教育。

3.普适性

当今我们所形容的工匠精神已不再单单指向“工匠”,而是更多更丰富的劳动群体[2]。在传统意义上工匠是指从事精湛手工艺或繁重体力劳动的匠人,这一名词也一直是描述拥有高超技艺的体力劳动者,而其身份地位也会随着时代所处形势而不断发生变化。经过人们对劳动的不断认识,“工匠”一词已不再是狭隘的形容前者,人们对工匠的理解也上升为了“在各行各业从事各种职业,尽忠职守、克己奉公、精益求精的工作者”,渐渐的工匠一词逐渐成为一种精神象征的褒义词,而工匠精神也存在于各个岗位和阶级,无论是教师还是职业技术人员,都是社会主义生产中的工匠,都需要具有崇高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下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1.带动学生学习兴趣,预防“逃离学习”

“逃离学习”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或轻视感,主动逃离学习的一种表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出现在经济发展不乐观的国家,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也有出现,当经济发展在一个时间段迟缓或者发生倒退时,这样的情况更为明显,如日本在90年代年均GDP增长仅在1%左右,在这一时期逃离学习的情况便大大增加了[3]。中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自1977年以后年平均GDP增长在6%以上。从建国前民国时代我国文盲占比全国人口80%,再到2000年义务教育基本全面普及,本科教育的大面积覆盖且录取率从1977年的5%到现在的75%左右,和如今考研人285万报录比4:1,都离不开当下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工匠精神下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教学具有前瞻性和普及性。在面对这样的教育刺激时,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将定向型学习变为情景式学习,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中,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意欲和希望,把学习变为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积极发挥工匠精神的至尚性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设计中,进而预防逃离学习的情况发生。

2.适应研究性工作方式转变,积极推动素质教育

以2013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提出提出“工业4.0”概念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为契机,全球科技时代已经到来。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意味着我国正在向智能化时代迈步,同时还不可忽视泛智能化的到来,著名企业家李开复曾说过“未来十五年会有50%的岗位消失”以此来提醒大家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技术型人才、创意型驱动人才和创业型实业人才的这样的“三创”人才。以此为发展基础,数字媒体艺术在基础教育教学设计当中积极展开素质教育的培养,培养学生个性,养成学生学科素养,提高学生创新创意思维,围绕实际问题展开学科探索,增强学生创业能力。所以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个体展开,由面到点,由粗到细,积极制定学习规范,在教学设计中发挥工匠精神的共创性,让学生从学习当中自发性地引出创新思维。

3.大中小学培养一体化,完善阶段教育链接

基础教育中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展开可提升、把控各个阶段学习的链接程度。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个性和个人素养向中学过度,中学则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基础知识,这样便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在大学培养专业知识,使得专业型人才的产出率大大提高。在此大致框架的引导下还需注意基础教育的课程设计与时代的结合性,不能脱离实际或落后于现实。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注重下一阶段的学生生涯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对于学生个人而言需要怎么样的能力,在制定大方向的同时开展课程创新设计,使课程充满时代气息并落实到实际用处,使学生学有所用,合理运用工匠精神的普适性进行数字媒体艺术在基础教育中的课程设计,避免“小学没学好中学上不了大学不好考”的尴尬局面。

三、数字媒体艺术在基础教育中的时代意蕴和现存问题

随着20世纪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艺术这一门全新的技术随之出现,它是一种新的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技术领域,是一种“在创作、传播、鉴赏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推陈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目前我国每年的数字媒体人才需求在15万左右并且缺少专业人才,AR、VR等热门技术有广阔的市场范围和可应用性[4]。作为一门朝阳产业具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壮大是必然的。现在各大高校均有开展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从2000年开始截止到2015年我国超过234所高校设置有专业点。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开展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有利于将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在大中小学的培育路线中一体化,增加人才培养效率和流动效率,为我国目前该专业人才需求及时填补空缺;同时抓住时下新兴科技产业的应用学习,培养学生对未来科技探索的欲望,紧跟研究性工作转型的个人素养需求;使产学研为一体,积极预防和防止未来可能发生的“逃离学习”,研究数字媒体艺术这样综合性学科的深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但是,发展革新带来的不只有优势,同时也有很多短板,目前我国数字媒体艺术基础教育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1.学科处于边缘化地带

虽然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在高校中如日中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着这样的情况,“部分教师对于数字媒体艺术这门学科的认知程度不高,一些中小学对数字媒体艺术这门学科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该课程结合时代价值,对学生核心素养和个性培养的重要性”,导致在课程的相互衔接和素质培养方面存在问题,使得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开展在基础教育中无从下手,从而被孤立和边缘化;还有学校认为这门学科的开展可有可无,不具备必要性。典型的现象,如在数字媒体艺术最适合展开的微机课和美术课中,不少学校的教案还停留在Word、Excel、卡通画的临摹,甚至别的基础科目的老师还会占用这些课程。学科无法打破与学科之间的教学壁垒,无法得到业界的共同认可和重视,自然无法快速有效地进行展开。

2.教学环境需改善提高

我国从普及义务教育以后,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教学环境的改善。首先是班额问题,现阶段我国城市地区的小学中,班级少一些的在30到40人左右,条件不好的学校可能会50人左右,而在农村地区等数字可能会更高,虽然当下教师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班级人数的过多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很难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做受到最细致化的培养,教学质量自然也很难上去,这也是基础教育中所有课程的通用问题。其次是教学设备,作为依托计算机科技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展开离不开相应的硬件设施,如投影仪、计算机、展示台、电子白板等数字设备,随着VR、AR技术的成熟,将全息投影引入教学或将变成必然。因为缺少资金,一些学校的教学设备非常缺乏或是难以更新换代,这便会造成“纸上谈兵”,给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展开带来很大的困难。

3.教师素养和专业师资不足

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展开的同时,需要其他学科的相互协作,前提是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必须具备相应的学科素养。但在当下,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缺乏这部分素养的,如数字媒体技术素养,在疫情期间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不会使用基础媒体设备;还缺少信息素养,多数教师较少去对学生的综合学习信息进行积极处理并给予详细的个性反馈等。中小学中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师也是一样缺乏,少有聘用专门从事相关专业的人才,这样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展开便有很大的困难,甚至存在跑偏的风险。

四、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开展路径

1.项目式学习是开展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重要帮手

无论是什么样的学习,培养学习兴趣、保持学习意欲都是首要的,同时也是贯穿始终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开展离不开保持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兴趣。在当前阶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暂无明确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但是离不开的是核心素养穿插在现有的课程当中以此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对艺术的热爱,对科技技术的崇拜,从而使其产生兴趣,在中学展开知识探索,大学培养专业能力,形成完整的大中小学培养一体化,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整个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要使学科教学产生深度学习,其中项目是学习就是主要途径。在高校当中,艺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就是典型的项目式学习方式,在完成必要的课程教育后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结课任务,也就是项目,并组成学习共同体合作完成产品[5]。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开展项目式学习,使定型化转向情景化学习,提升学生的深层动机,通过切身体验培养高阶思维。同时,项目的设定也可以脱离传统上“学习”的含义,使学生在宽松的游戏氛围中提升自身的非认知能力,潜移默化增强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所以,这就需要在基础教育课程中让教师对时下科技与艺术保持较高的敏感度,提高信息素养和媒体技术素养,积极创新课程设计和与新技术新思想接轨。如语文老师开展“跨媒介交流与阅读学习任务-为学校编写网络百科词条”,任务中包含了对媒介工具的认识和互联网工具的使用、思政老师开展“解读油画《苏格拉底之死》——图像史料运用”,任务中对艺术思想的充分解读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创造性思维等这些涵盖数字媒体艺术核心素养触角的项目式学习方案。

2.开展数字媒体艺术需要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尽量普及小班化教学,发达国家的小学一个班人数在18人左右,日本、韩国等一个班的人数平均为22个。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质量才能跟上。积极更新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避免出现设备跟不上技术,硬件跟不上知识的现象出现。多媒体投影教学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普及,而新的交互式学习工具又将开始新的推广。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对硬件进行快速更新,才能防止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出现知识断层的现象出现,俗语“好马配好鞍”,相关的师资力量再强大,没有配套的基础设备,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就无法从真正的意义上展开。

3.专业的师资力量是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开展的关键

数字艺术课范文2

关键词: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艺术课堂;构建目的;构建问题

1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艺术课堂构建的目的

汽车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无论是外形或内部、整体或局部、全体与个别,它既是设计师思想灵魂的体现,也是设计师丰富美感的体现,它既要体现功能设计,也要突出艺术美感。对汽车电工电子产品设计而言,无论其内部线路布置、产品放置,还是外观交互界面、外部电子产品或其它汽车辅助产品设计,都与使用者直接关联,必须找准美学元素,提炼设计符号,进行功能融合,进行外观设计,以一种视觉艺术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进而达到一种“文化上的消费与享受”[1]。总而言之,汽车设计艺术最终的目的不是一幅漂亮的图画,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在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中,通过融合艺术教育,可以使课堂教学富有魅力,以吸引学生兴趣。

2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艺术课堂构建问题

在汽车电工电子课堂教学中实施艺术教育,既可丰富电工产品教学内涵,更可引起学生更多关注。但是汽车电工电子产品却又有其独特性,必须在艺术教育中予以处理。

2.1功能性强

汽车电工电子产品有着丰富强烈的功能要求,从而使其呈现出内部结构复杂而又精密,而且使得其外部形态表现出十分明确的、独立的功能特征。

2.2汽车电工电子产品复杂多样

汽车电工电子产品外观多样,内部结构复杂多变,由多个功能相对独立的部件组成。除了控制主机外,另有冷却装置、润滑装置、遥控装置等[2]。这些电工电子产品的外观结构形式多样,内部零件零乱复杂庞大。

2.3汽车电工电子产品的标准化

大多数汽车电工电子产品实施了标准化设计和生产,对产品规格、材料作出了统一规定。标准化的实施,对于产品实施艺术创新设计来说是有限制性的,在必须采用标准化、通用化设计时,探讨零件的艺术性已无意义。对于以上问题,在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艺术课堂中必须予以重视和关注,在做到艺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只注重艺术性,更要从实用艺术性角度予以关注。

3汽车电工电子课堂教学中的艺术体现

尽管汽车电工电子产品艺术设计比一般产品设计难度大,不容易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3],然而,我们仍然可以根据汽车电工电子产品自身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将汽车产品所具有的形式美特征予以教学体现。

3.1体现艺术中的变化与统一

变化就是突出汽车电工电子局部形式的特殊个性,使其在整体表现中有明显差异性,统一则是强调各个产品个体要服从整体形式风格,体现共同性、和谐关系。汽车电工电子产品众多,其功能、结构、材料、质地、色彩等不同,这也为其艺术表达提供了创新变化的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创建汽车电工电子产品库,通过丰富多彩的电子产品及图片,使教学内容新颖、刺激,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可增强学生求知欲。另一方面,电工电子产品本身就要遵循国家或国际电工电子标准,这又要各个单个体要服从统一标准要求,通过整齐、有序的多零件规划布置,可以获得整体的、壮观、和谐有序的美感,通过对比杂乱、零散布置,体现电工电子产品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如在布线中,将线排列有序,既美观又便于以后的维修检查[4]。

3.2体现艺术中的比例和尺度

和谐的比例也是一种美。通过对比产品的比例尺度,可以增强学生对艺术中“黄金分割”美感体验,使学生认识到,电工电子产品及装配既要在狭小的空间内体现简单性和和谐性,又要考虑设计对象的尺寸、面积、体量。尺度是汽车电工电子产品“人--机--环”三者充分和谐的体现,它不仅体现了比例和谐,更是产品整体与人的适度的提升。

3.3体现艺术中的均衡和对称

均衡是一种实际布置方法,均衡会表现出有序的形态美,给人以安心、稳定、静谧、和谐感。不符合这一特征的形态,容易给人造成不放心、危险、有问题的感觉,我们可以分析出物体形状、色彩、面积、体积、构成关系等是否平衡。对称也体现了一种艺术,不对称给人感觉打破了均衡。但完全对称的形状又给人以单调、呆板、过于严正的感觉。在汽车电工电子课堂中,可以通过电子产品均衡对称展示美感,如在电工布线中,将整体布线采用对称布置,两侧线用曲线对称走法,由于电线本身有色彩,会使整体布线美如梦幻。也可设计不对称形态,体现统一中有变化打破其生硬、呆板的的艺术特征,如分析商标、铬牌、色彩分割等装饰手段在电工电子产品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翠霞.电子电工课堂教学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1):135.

[2]陈春红.浅谈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改革[J].职业,2014(6):49.

[3]陈道红.电工课堂教学点滴[J].化工高等教育,1995(3):41-42+33.

数字艺术课范文3

关键词:数字科研档案;科研档案管理;资产管理

高校科研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资产,具有重要的再利用价值,是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员用多年的心血和汗水凝聚的科学研究劳动成果,是高校各项教学和科学实验活动最真实的记载,反映了特定时期本单位各项活动的总体概况,是精准记录高校各项科研活动以及教学信息成果的储备形式。资产管理是指资产管理人根据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方式、条件、要求以及限制等条件对资产进行运作管理。本文所称的资产管理是将高校的教学科研档案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管理并运作,以充分发挥档案资产的重要作用。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就是将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档案作为一种重要资产,实施数字化管理。本文旨在分析国外数字科研信息档案的常见管理策略,并结合我国国情,阐述高校层面数字科研信息资料的创新管理方案。

一、国外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主要做法

在数字化时代,国外的政府组织、科研机构以及高等学校对信息资产、数字资产的管理十分重视,开发设计了新型实用工具和技术方法以加强机构信息资料的整合与管理,而新型工具同样适用于机构档案资料的综合管理。基于此,它们能够有效创新现阶段数字档案的管理机制,发挥数字科研档案的最大价值。

(一)查尔斯特大学推出的信息资产识别方案

开展科研档案管理首先要对科研档案资产进行识别。早在2015年,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颁布了涉及信息资产识别的相关方案,统称为《查尔斯特大学信息资产识别指南(CSUInformationAssetsIdentifica-tionGuide)》。该文件基于计算机技术层面展开对识别虚拟资料的阐述,虚拟资料主要包括信息资产、相关电子数据资产以及电子档案等。图1主要描述了三种信息资料内在逻辑性。首先,信息资产是影响构建实体对象的重要因素,信息资产会推动数据资产中实体对象的生成。这意味着数据实体有可能是搭建信息资产的基础性元素,并与信息资产形成了某种联系。其次,数据资料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即数据实体以及数据属性,数据实体要含有至少一个既定属性,主要用来对实体对象的特征进行描述和记录。再次,数字实体和电子档案往往会进行转化,这是因为电子媒介会固化数字实体,形成独立个体或者相应的数据组,固化后的数据对象就成为电子档案。这类档案主要以非结构化数据为主,如音像以及网页等。这些数据形式并不能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进行描述。此外,还存在一种特殊性的结构化数据,如由字段可变数据库生成的数据等。

(二)英国高校数据资产管理框架研究方法

在英国,对于数据资产管理研究的主要机构是高等学校的科研部门,研究对象也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部门所产生的科研档案。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制作调查问卷和进行结构性访谈,研究的工具是数据资产审计软件。研究过程是对机构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资产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问卷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科研信息和科研数据方面。科研信息和科研数据主要包括:数据资产的类型和文件的大小、数据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和重要程度、保存期限以及更新、备份等相关信息;访谈是对问卷的有效补充。设计开发的数据资产审计软件包括:与数据资产有关的政策、兄弟昂管的调查问卷、数据资产管理登记簿。数据资产登记管理簿所登记的事项包括数据资产的内容、技术、渠道,为实施数据资产审计做准备。

(三)数据资产审计软件框架设计和实施流程

数据资产审计软件框架的设计应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对相关数据的自审方式方法。审计的定义是“获取证据并客观的评估以确定测量指标达到要求的符合程度的系统的证明性过程”。本文中所阐述的数据资产审计,实质上是对数据资产进行客观评估的过程,与上述审计定义相符合,实施数据资产审计是管理数据资产的重要手段。这主要包括制定审计计划、对数据资产进行鉴定并予以分类、对数据资产进行评估和提交审计报告。数据资产管理机构同意进行审计后,由审计人员填写调查问卷并对相关调查问卷信息进行分类,主要围绕什么是数据资产、为什么要对数据资产进行管理、由谁对数据资产实施管理、在什么地方实施管理、管理到什么时间为止以及怎样开展对数据资产实施管理等问题,对数据资产管理全过程进行审计,实现数据资产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二、构建我国高校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建议

通过对国外有关信息资产、数字资产管理的分析,结合我国高校数字科研数据档案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实用型工具和有效方法,可以探索我国推进高校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构建全面的资产审计制度,防止科研档案资产流失

我国应借鉴英国的数据资产审计制度,构建一套完整的数字档案资产审计体系。通过审计体系的制定加强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的管理,有效预防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的流失。这是推动高校数字科研档案管理机制创新的必要前提,也是加速档案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的有力保障。高校数字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在审核制度中需要详细规定审计内容、职责,并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审计有助于对高校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的重要程度和档案资产的所有权进行鉴定,对相关数据资产的数量进行准确的统计。审计制度内容还包括数据资产的创建人信息和管理人员信息,以便对数字科研数据档案资产的所有权进行定位,再此基础上建立严格的问责和惩戒制度,以有效防控泄密或数字档案流失事件发生。

(二)规范和创新高校数字科研档案的管理层级和模式

档案资产管理对技术有严格的要求,即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档案资产管理涉及的工具开发以及运用都面临诸多问题,执行难度较大。此外,与常规档案资产相比,高校数字科研档案资产兼具理论价值和推广价值,是国家和高校重要的科研资源,是社会的无形资产。因此,可以由政府或者高校提供统一的开发工具对高校数字科研档案资产进行深度开发。以澳大利亚为例,昆士兰从政府层面对数字档案信息资产进行明确划分。英国国家档案管理颁布和实施了信息资产管理的相关文件及DAF对数字资产进行审计等,即使用了此类开发工具。上述开发工具和实用方法为政府和企业对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提供了参考,避免了由于机构不同而采用的不同标准。可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各职能部门跟进进行资源整合,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集中加强与数字档案识别的相关工作,优化信息检索逻辑、加强对常规登记与集中管理,加强档案资产价值评定与深入审计,并把讨论的重点纳入信息资产管理指南范畴,随后运用指南指导企业或者高校科研档案资产的管理事宜。但是,任何单位都要在国家统一的政策框架内,依据自身档案特点,制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具有个性化特色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方案。

(三)建立高效的信息技术管理手段

提升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全面实现高校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信息化,要重点研发和使用数据资产审计软件,有效提升数据资产的使用效率。实质上,数据审计软件是一个能够存储数据的软件并可以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对数据资产的利用状态进行鉴定,并了解该数据资产的价值,能使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的价值得到提升。通过查阅和访问该数字平台,可使更多的人对数字档案资产进行了解。该平台软件可以对数字科研档案资产进行长期存储,有利于长期发挥效能并实现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我国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工作进程

国外的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模式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对于高校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的管理,并不是简单地将纸质档案信息输入计算机和相关的软件系统,简单地实现科研档案资产管理数字化,而是要在全面实现科研档案资产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审计管理体系,对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审计,从制度上以及管理上防范和控制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可能产生的风险。为了实现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的安全管理,高校或科研院所要成立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联盟。该联盟要广泛吸收高校科研机构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操作、管理和维护人员等相关人员参与,对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审计软件进行设计开发,对具体工作进行协调和沟通,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对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全面审计工作对我国还比较陌生,因此要选取一两个高校科研单位进行试点,对审计方案框架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进,取得经验后再扩大试点范围。取得成熟经验并具备推广价值后,再进行全面推广。推广使用后,要不断地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实时相关的软件补丁,对可能产生的系统漏洞进行修补,严密监控系统风险,保证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审计软件的安全运行,进而实现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的有效管理。国外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高校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密切配合,尤其是需要领导的重视、档案管理部门的鼎力支持和科研部门的全力配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理的硬件设施建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计算机硬件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加速计算机系统应用软件设计开发,促进我国高校数字科研档案资产管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润,梁爽.高校数字资产的形成与管理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3.

[2]张宁.美国数字资产管理掠影[N].中国档案报,2018-07-12.

数字艺术课范文4

关键词:数字化骨科技术;骨科学;教学改革

骨科学知识点多,解剖结构立体性强,学生难以充分理解、记忆,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医学实习生在骨科学方面的学习需要。所以,随着数字化医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数字化医学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医学教育的热点之一,使得临床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化骨科技术可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及教学质量,通过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对骨科实习生展开全面的培训。因此,本研究主要讨论数字化医学技术在骨科临床教学的应用,为日后的临床教学提供参考[1]。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临床医学专业120名学生进行教学研究,其中,男生54名,女生66名,分为教改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人校成绩等基本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参与研究的学生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教改组采用理论大课加新的数字化骨科技术教学法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比两组实习生的教学成绩。

1.3教学实施

(1)课前资料准备:从我院选择典型Colles骨折、骨盆骨折、跟骨骨折手术病例各1例,完善术前和术后X线片、MRI、CT等检查。根据所选择的3例临床病例,通过术前CT原始数据,将影像学数据输入Materialise公司生产的MiMics11.0三维重建软件进行三维图像生成。录制以上3例患者手术操作影像,建立手术录像视频资料。采用三维可视化教学:使用三维动画制作软件模拟Colles骨折损伤的动画场景,制作Colles骨折的三维可视化模型。(2)对照组教学安排: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对学生进行教学,按照教科书的顺序,促进学生对骨科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提升。第一部分:完成理论大课学习,包括教科书上Colles骨折“餐叉状畸形”受伤机制,骨盆、跟骨骨折分型等。第二部分:讲解临床资料和诊疗要点,骨折分型及相关治疗,展示手术录像视频资料,针对病例进行提问,记录学生回答情况。(3)教改组教学安排:完成课前准备后安排教学过程,第一部分与对照组相同,第二部分使用三维可视化模型,使学生完全了解Colles骨折的损失机制。在使用MiMics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向学生动态展示跟骨、骨盆骨折的各种分型,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结合课本的分类标准,对各种类型的跟骨、骨盆骨折进行自我操作和三维观察。

1.4教学结果评价方法

两组学生均采用相同的考核标准,教学结束后,采用理论考试和满意度问卷调查方式评价教学结果差异。理论考试分别对两组实习生进行考核,方法为闭卷考试。根据实习期内的骨科内容自行命题,需要学生对其损失机制、临床分型、治疗原则与方法等做出回答。所有学生均完成学习满意度问卷调查。

1.4.1理论考试结果分级

分为4个级别:超过90分为优(较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及临床技能);75~89分为良(能够熟练的掌握临床技巧,理论知识体系丰富);60~74分为及格(能够掌握基础知识,但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学习);小于60分为不及格(实践能力和理论成绩都不理想,需持续学习)。

1.4.2满意度问卷调查

采用不记名方式对教改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发放自制调查问卷,发放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百分之百,有效率百分之百。该调查问卷包括:资料满意度、课程满意度、结果满意度、综合满意度4方面内容,每个满意度方面有5个问题,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计分,5分表示非常满意,4分表示比较满意,3分表示一般,2分表示不满意,1分表示很不满意,各满意度调查部分中的5个问题的总分为最后得分,15分以上为满意,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试分级成绩

教改组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教改组实习生的平均理论成绩为(76.7±11.3)分,对照组为(70.3±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教改组:成绩优良31人、占51.67%;成绩及格26人、占43.33%;成绩不及格3人,5.00%。对照组:成绩优良24人、占40.00%;成绩及格22人、占36.67%;成绩不及格14人、23.33%。两组中优良率、及格率、不及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

对照组在资料满意度、课程满意度、结果满意度、综合满意度方面的评分均低于教改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数字化骨科技术可以使用三维动画制作软件模拟一个动画场景,帮助临床本科生充分理解骨折的损伤机制,本课题使用了这种办法模拟了Colles骨折损伤机制,给学生以直观、立体的感觉,效果满意,虽然教科书上描述了远折端向桡侧、背侧移位,但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餐叉状畸形”。使用Colles骨折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授课后,让学生看清远折端移位的方向,因此可以牢牢记住“餐叉状畸形”的样子,这样使学生能直观地根据模型的形态和位置,明确损伤类型,进一步加深对影像学资料的理解,提升阅片能力。黄义星[2]等人制作三维动画模型获得了同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使用三维可视化模型授课教学效果满意。数字骨科技术的教学创新在临床本科医学生的临床见习中显示出明显优势,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有助于学生临床技能培养,完全符合医学生培养要求,在骨科临床教学方面应用前景广阔。骨盆、跟骨骨折是分型复杂的骨折,以往教科书主要通过平面图片进行阐述,学生常常反映无法对该部分进行很好的理解,重点不容易掌握。李萌等人使用数字骨科技术讲授踝关节骨折分型,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应用MiMics三维可视化系统对临床本科生进行骨盆、跟骨骨折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系统可以向学生动态展示骨盆、跟骨骨折的各种分型,而且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结合课本的分型标准,通过计算机进行骨盆、跟骨骨折自我操作和三维观察。因为在MiMics的操作窗中,可以360度旋转整个骨盆、跟骨结构,各个骨折部分间可以进行拆分和组合[4]。这样不但使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更加直接和容易,而且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提高。另外,由于学生能自行操作软件,调取资料进行分析,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后的反馈问卷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借助MiMics软件可以更形象和更细致地描述疾病特别是骨折发生的情况,明显缩短学习周期,有利于理解书本中的文字描述。综上所述,数字化医学技术在骨科临床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数字化软件、MiMics三维可视化系统、三维动画制作软件等逐渐成为骨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如直观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交流等,都是数字化骨科技术等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在骨科教学中,只有将传统教学与数字化骨科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与时俱进,才能够更加高效地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广武,李锋,陈安民,等.3D打印和计算机建模技术在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6,36(5):728-760.

[2]黄义星,池永龙,郭晓山.数字化医学技术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92-93.

[3]李萌,邱裕生,马兴,等.八年制医学生骨科教学中基于数字骨科技术的教学创新[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12):1201-1205.

数字艺术课范文5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管理模式;工科院校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集中体现了“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理念。该专业立足于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工科院校实验室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具有约束性的,严谨而规范,学生通过统一手法、时效把控、误差限定等一系列操作去进行实验。但是数字媒体艺术隶属于设计艺术类专业,本身属于思维发散性学科,实验操作步骤并非是一定要遵循“众人相同”的原理。在进行实验时,学生可以基于已掌握的原理和理论知识点,进行自己的设计,这个设计甚至可以跳出本专业的学习范围,进行多途径、多渠道的创新,最终得到多风格多形态的作品。在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创作作品面前,没有优劣之分,这个专业的实验更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运用的思路宽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等的不同。学生设计和创作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本门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而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实验室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种种因素,在数字媒体艺术实验之初沿袭了传统理工科对“实验”的定义,对设计类专业在“实验”定义上和应用上的概念都不是很清晰,致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环节,这一现状的存在促使我们主动去寻求更好的管理方法和途径[1-2]。

1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的现状和问题

1.1建设投资大,规划监督少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媒体设计工具在艺术类课程中的推广应用,各个高校都针对艺术类专业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学校的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从无到有,到现在可谓巨大的投资比重。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一个误区,艺术类专业学费要比其他普通学科专业的贵上许多,认为学校对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的巨大投资可以满足艺术类专业的教学需求。事实上,按照教育部对艺术类学生的培养标准去培养一个合格的艺术生,其需求的教学投入资金巨大。与其它专业实验室的投入资金比重相比,数字媒体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已经遥遥领先。由于现在学校对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的实验室设置和管理制度依旧沿袭理工科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没有在实验室建设的源头抓好规划和监督,最终导致花费巨资打造的实验室却没有得到与投资相对应的教学收益。针对此情况,需要对艺术类数字媒体实验室的建设投资大的事实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监督。

1.2实验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的历史短暂,实践经验不足、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实验室职员的职责还是和其他理工科一样。教师负责日常教学工作,实验员负责日常管理。但是随着艺术类实验室的设备更换、技术发展,呈现出专业多、技术性强等特点,数字媒体工具和工业制造机械设备已经进入到课堂。因此,以往实验室管理员技术和管理模式与实验室的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不能适应现代艺术实验室实验操作的需要,艺术类实验管理模式已经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上升为多层次集约型技术管理模式。目前,工科类院校的管理人员对艺术类实验室中的实验教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一套严谨、系统的培训计划,导致艺术类实验室人力资源改革的停滞,形成人力资源配置远远落后于实验室硬件发展的情况。高校将实验室的发展以及使用在很大方面都寄托于教师队伍,但是效果不是很好,部分专业性特别强设备,教学环节确实需要,但是又出现学校无人会操作的窘境。原本可以引进社会上的专业型人才,但是高校的门槛太高加上薪资不高,致使这一解决方案不可行。提高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水平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自身人员的队伍建设,但是高校对教师和实验员的薪资分配有很大差距,造成实验员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提高实验队伍建设始终无法向前推进。

1.3规划设置落后,形成资源浪费

由于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大多呈现出与专业相对应的管理状态,艺术实验室中的一些实验仪器具有强针对性,使得艺术类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只针对本专业学生。优点是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便于对本专业学生实验课的开展。但这样的情况导致实验室的专属思维定式,只在本专业学生做实验时才开放,其它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实验室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资源共享,容易造成实验室的反复建设。与此同时,也制约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就艺术类实验室设备实际情况来看,具有设备种类繁多、行业跨度大、部分设备专业化程度高、设备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在实验管理中的“一刀切”体系不适合当前艺术实验室的发展,不利于教学和相关工作的展开。

2对设计艺术类专业实验室的资源和人力管理的改进建议

2.1提高监督力度,科学投入资源

资源整合是从整个社会系统方面来考虑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通过各方面职责和功能以及资源利用的协调来实现教学利益的最大化。高校要想真正的实现实验室教学利益最大化,需要摒弃之前陈旧的管理模式和资源管理策略,从源头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以高校对艺术类专业教学要求为出发点,根据学校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情况,分清轻重缓急,从源头抓好管理和监督,让资金投入尽可能合理化、科学化,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法,杜绝“一时脑热建设”情况发生,有计划地按步骤进行实验室投资建设[3]。在选购器材时,既要避免一味地追求“大、精、全”造成财力资源的浪费,也不能过分节约,阻碍实验室的水平建设,要严格把好质量关,科学合理选购不同配置的实验仪器。在实验室进行申报的过程中就引入第三方的监督小组,结合学校具体情况,通过多维度视角衡量评估实验室建设的落实情况。此外还要将人才引进和人才建设考虑到最初的实验室资源管理的源头中,从源头上杜绝实验室设备闲置的可能性,只有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才能从源头上进行实验室资源的合理分布,提高实验室的教学收益。

2.2加强管理制度和人员建设,适应发展需求

实验室管理系统不仅是实验室管理的需要,也是加强实验室人员建设和保障教学和实验设备的基础。在当今艺术类实验室管理的探索阶段,应根据课程特点、教学任务和要求,适时、实事求是地制定课程结构和师生水平的规章制度。譬如实验室各类实验员的岗位职责、学生要遵循的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设备使用守则、仪器的管理和维护等,使管理工作有理可循,使实验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无规则不成方圆,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教师、实验员及学生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4-7]。增加系统的岗前培训环节,并定期举行进修学习以适应实验室硬件发展的速度,在进行培训和进修环节,应尽量减少纯理论知识的灌输,注重实验技巧和实际经验。通过培训和进修环节,尽可能规范实验师生使用仪器的方式及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由人、设备、环境因素出现的风险,尽可能增加实验设备的寿命,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面对多数教师不愿意在实验室任教的情况,学校应加强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薪酬奖励,形成制度规范,促进更多教师和相关人员进入实验室、留在实验室,使实验室工作和实验室教学成为教师愿意从事的工作,通过适度的薪资激励政策,达到完善实验室人员结构组成的目的,满足学校艺术类实验室的发展需求[8-9]。

2.3合理规划管理策略,提高资源利用率

针对实验室资源利用不高的现状,我们提出适度开放实验室资源,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开放后的实验室,不再仅仅是共享实验课堂正常使用的器材,是指只要师生提出要求在不干扰日常教学的情况下,都可以满足其需求。各专业的竞赛如广告设计大赛等都可以在实验室完成,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此外,本校不同专业之间也有互联性,不同专业之间的实验器材都会有公用性强的仪器设备,为了充分体现实验室资产设备的价值,学校应将共用性强的设备集中到一起组成共用实验室。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整个实验室的资源调度情况,通过对可用资源的预约,准确地得到各项实验器材的真实安排使用情况,合理安排实验资源在不同时间段的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实验室的开放[10-11],促进学校和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良好互动,营造一种从市场实际需求和应用出发的技术学习环境,增加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种产学研成一体的教学机制,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另外,通过实验室的开放,促进了学校与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良性互动,创造了一个从实际需求和市场应用出发的技术学习环境,增加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实践。此外,学生应遵守实验室系统的严格要求和实验守则,仔细记录,加强实验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提高设备的完整性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结语

数字艺术课范文6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分析

在众多的高校教育科目中,电子技术课程有其固有的课程特点,对课程特点进行充分的把握和总结,才能保证一体化改革的探索和实施。一体化的教学,即结合教学专业的特点,对教学的理论、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教学探讨,使教学方案更加贴近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适应学生和时展的需要,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掌握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职业化水平更高,促进学生充分适应教学内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体化的教学方案必须经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联合深入研讨制定,使教学的方案更加全面且符合实际教学的需要,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快速的提升和改善。

一、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内容

1.在课程理论上进行精简。在传统的电子技术课程中,往往包含着大量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阶段可能将精力都集中在对理论和概念的研究上,而实际的实践应用时间和注意力可能相对减少。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是高中应试教育的延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在这方面,应整合教学内容,适当删减一些烦琐理论知识的推导过程,将结论直接进行讲解和使用,其他知识作为辅助知识要求学生进行基本了解便可。除此以外,对于图解分析法、触发器原理等都可以进行减少和缩减,这些内容在实际的技术应用中起不到很大作用,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最终目的,将理论知识进行尽可能地概述和简化。2.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多样化延展。随着现代各类技术的进步,电子技术类学科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企业的电子技术应用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趋势。在教学电子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调整教育的思路和方案,将更多紧邻的知识内容和体系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对电子课程做到更多接触和了解,提升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科综合能力,为学生能力拓展提供一定基础,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3.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知识和能力。电子技术是工程学科中偏重于实践的学科,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必须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行业工作内容做到充分的了解与实践,以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在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总结,将技术操作的原理和要求都详细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实际的操作技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充分的了解电子器件及相应电路的原理和特性,还需要组织学生按照理论分析和设计的方法设计与制作出相应的集成电子电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电子技术,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学科自信和职业信心,牢固地树立自身职业化的发展方向。4.在教学内容上和社会技术发展相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分类愈发细致,科学技术正在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实用的科学技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电子技术的发展成果和发展趋势。将最新的理论和实际成果制作成课程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介绍和训练,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实际的工作要求,增强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使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教师需要对学生普及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景和行业需要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找准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为未来的发展和就业提供一定的引导和支持。

二、电子技术课程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内涵

1.一体化教学思想发展的背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结构的逐渐转型,高技术产业升级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的教育事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和应试教育发展而来,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场化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行业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逐渐脱离了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其原因主要是我国高校的教育思想僵化保守,未能适应时展的浪潮,最终给社会企业、人才市场、学校自身都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一体化的教育思想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发展理念,一体化的目标是为学生的高校学习制定教育理论和方案,使学生所受教育更具特色和针对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适应时展的需要。2.一体化教学思想内涵意义。我国传统的教学通常将理论进行直接的灌输,在实际的工作经验和操作能力上鲜有提及,这样的做法无疑使学生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一体化的核心思想强调提升学生的职业化水平和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地适应所在行业发展的需要,促进教育行业和社会实际需要的完善和融合。一体化教学思想使学生的职业化道路逐渐向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的方向发展,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真正地在行业发展中发挥充分的效能。

三、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教学策略分析

1.营建一体化教育改革的良好环境。我国的高校教育深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理念上基本沿用了应试教育的方式,使学生的受教育方式受到极大的限制。在教育理念改革中,校方决策层和教师在其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为了营建改革的良好氛围,校方可以组织教师召开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研讨会,组织教师与其他的改革学校开展交流和互相学习。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商讨必须制定出改革的方案,使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上进行充分的落实,使学校的改革在牢固的思想基础上有章可循,促进学校改革的顺利开展。除了教师的参与之外,校方也必须对学生进行一体化教学思路的宣传,使学生认识到一体化教学的科学意义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积极地参与校方改革活动中去,促进学校改革的顺利开展。2.学校应该加大硬件资源建设的投入。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想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在硬件设备上进行充分的普及和调整,使改革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一体化的教学思想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就必须在学生的实践项目上提供更多的硬件资源,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3.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对教师的招聘呈现出单一要求的趋势,基本上是对教师的学历进行严格的要求,这对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发挥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对于实践要求比较高的学科,教师也必须拥有在相关行业从事生产设计活动的经验,深入地了解行业的生产方式和发展趋势,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把理论和实际的生产活动进行充分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对行业生产发展的了解,有助于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活动。对于教师培训,校方可要求教师在合作企业中进行调查访问和学习,使教师能够了解到行业的发展状态。除此以外,学校可以聘用一些行业的佼佼者在学校进行开课讲座,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学科视野,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4.进行教材的制定和编写。在高校的传统教育方式中,教学的内容彼此之间是割裂的,且分段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学科的总体把握。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实行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将相近的教学内容或者单一内容进行模块化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学科内容。如果传统的教材内容无法适应模块教学的需求,就需要寻找新的教材,没有对应教材,学校就应该组织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对教材进行制定和编写,以适应学校教育的需要。教材的编写,应该按照教育计划和教师的经验进行充分的总结和编辑分析,使教材的内容得到质量保证。5.更新高校的课堂管理制度。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改革计划也需要学生的参与和检验。在一体化教育方式改革过程中,也应该对课堂的纪律进行改革和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得到科学的评测和考核。此外还需要收集改革相关的信息,为进一步的教育体系完善做基础。

四、电子技术课程具体改革措施

1.多媒体技术辅助理论知识讲解。计算机技术应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实现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有效讲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传统的板书形式不利于电路分析和一些复杂知识内容的讲解,多媒体技术将有效地提升教师讲课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在电子技术实际的应用中,一些软件能辅助学生进行电路的辅助设计和联系,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2.实训实验提升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在电子技术课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还是较多地来源于实验课程的开展。在模块化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应该对实验的科目进行更充分的分析和设计,使实验的训练目的和验证效果得到提升。在进行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分清楚实验的主次,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行更多的锻炼和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和结论。同时需要注意实验内容的完整性,让学生了解到电子技术操作的每一个过程,使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每一个步骤做到必要的尝试和了解。最后,在充分实验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和校方可以组织进行创新设计和操作比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体现和发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在职业化道路上大胆开拓和创新。

五、结束语

电子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对电子技术教育的大胆创新和尝试,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严重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学校和教师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对教育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改革和创新,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学生进步、学校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源华.一体化教学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中的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7

[2]张启英.“模拟电子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应用[J].电子测试,2018

数字艺术课范文7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电路分析;工程思维

0引言

模拟电子技术是高等医科院校工程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应用模拟电子技术分析、设计电路的能力。面对如此重要的一门必修课程,笔者通过口头访问和问卷调查,发现教师感慨难教、学生感慨难学这样一种现状。问题出在哪?可行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本文旨在探讨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

1模拟电子技术教学的现状

1.1学生吐槽知识点庞杂、难学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已学过及正在学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学生,很多同学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但学习起来却力不从心。普遍反映: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有多个方案,每个方案有其各自特点,如何从中挑选合适方案是难点;另外,半导体器件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影响其导电性能,且其是非线性元件,在分析、应用时如果没有考虑周全易出错。

1.2对教师的技术背景和授课技巧有更高的要求

笔者通过口头交流访问校内几位模拟电子技术授课教师以及不同院校的模拟电子技术授课教师。大家一致认为,要教好这门课程不容易。模拟电子技术需要深厚的电路分析知识作支撑,且需要很强的实践技能训练。这门课程不似其他物理课程,甚至电路课程,常规的教学方法———确切的理论分析计算、严谨的推理论证不是模拟电子技术的重点研究内容。总之,要上好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2对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出现这样的现状,说明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亟待改革,如何改?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2.1储备充足的电路分析知识以便进行知识迁移

“电路分析基础”和“模拟电子技术”是医科院校工程类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教学顺序是先电路分析再模拟电子技术。在模拟电路中,当把半导体器件用线性元件构成的等效电路替换后,就可以用电路分析中的基本定理、定律对模拟电路进行分析计算,因此,模拟电子技术需要深厚的电路分析知识作支撑。尽管上模拟电子技术时学生已学过电路分析知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仍时常发现学生对电路分析知识有遗忘,即电路分析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分析、理解相关模拟电路知识点困难。如果在讲解模拟电子技术知识点前,先扼要复习电路分析知识,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用学过的知识来引入新知识,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理解了模拟电子技术知识,使知识自成体系,且符合人类认知规律,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1]。例如,在介绍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时,先回顾电路分析中的叠加原理,再引入———在放大电路中,既有直流电源(保证静态工作点),又有交流信号电源(需放大的动态信号),这使得电路的分析复杂化,为简化分析,可根据叠加原理,将它们分开作用,进而引入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的概念。

2.2在教学中注重工程思维的培养

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目标在于电路的分析和设计能力,其与物理、其他电路课程的明显差别为:工程性。而医科院校从事模拟电子技术教学的教师多为理科出生,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以往习惯的确切的理论分析计算、严谨的推理论证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从工程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工程思维中非常重视定性分析。电路的设计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功能,为了完成这个功能,解决方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何从多个解决方案中挑选合适的方案?这需要定性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选取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针对一个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满足需求的各种方案,然后师生一起讨论比较不同方案的优缺点,最终选定一种,这样的课堂设计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定性分析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电路是一个整体,各方面性能相互关联,通常“有利就有弊”,在选取合适的解决方案,合适的电路时,非常有必要提醒学生:对于实际功能需求,从适用的角度出发,没有最好的电路,只有最合适的电路(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最合适”是由各种约束条件得出的[2]。大道至简,这种全面、辩证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应用到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这将是学生受用终生的能力。在工程实践中,光有定性分析肯定不够,还需定量分析。对电路进行定量分析,计算时,在满足基本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往往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抛开以往精确的要求,注重引导学生利用“估算”进行定量计算。例如,对含有半导体二极管的电路进行分析时,当电源电压远比二极管的正向压降UD大时,可利用二极管的理想模型来近似和线性化二极管,进行电路的估算,而不必再去细究其非线性问题。

2.3引导学生实践至上的观念

理论分析的最终目的是硬件实现。模拟电路因含有半导体,电路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温度、光照、生产批次等,因此,一些参数的理论计算值并不一定准确,必须经过搭建实际电路,调试、实测性能指标之后才能最终确定。总之,实测、实践是唯一的金标准。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理论分析———设计———简单验证势必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关注时下电子技术的发展,提升更扎实的实验技能,引导学生热衷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将是教师必备的素养。

3结束语

本文就医科院校模拟电子技术的现状,作了不同角度的思考。模拟电子技术知识点多且庞杂,深厚的电路分析知识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前提;调整过去形成的教学方法和思维习惯,注重这门课程的工程性和实践性,是改变教学现状,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伟,韩素敏.“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28(3):59~60.

[2]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5.

[3]彭宇宁,陆俊杰,周永华,等.培养大学生工程思维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7(3):113-115.

[4]李月乔,宗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的体会与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9(5):97-99.

数字艺术课范文8

民间美术的出现就是伴随着人类对美有懵懂意识开始的,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并不象宫廷艺术和庙堂艺术高高在上,而是一直伴随这广大劳动人们的生产和劳动向前发展着。它并非粗俗简陋,而是极具哲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凝聚,它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的点滴生活当中。内蒙古民间美术与其它民间艺术具有共同性,都是以(1)生命为主题祈求繁衍与生存,(2)祈祷祝福吉祥的民间吉祥艺术文化内涵,(3)驱灾辟邪是民间吉祥艺术信仰中的另一种文化内涵。这些都是追寻尽善尽美,祈福纳吉的审美思想,这是值得现代艺术设计借鉴和运用的。例如一些剪纸作品中会出现柳枝插在敖包上的表现内容,其表达的就是草原上的牧民祈求多子多福的祝福含义。

二、“求全求满”的艺术表达

蒙古族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不只限制于表现对象的外在造型和事物的固有属性。而是以创作设计者的“心”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理想意念和意象,用“心象”的感知幻觉去补充看不全的内容,所以这些设计者创造的艺术形象都是随性的,或是秩序美的概括,或是装饰美的平衡,或是简练而抽象,或是大胆奔放而夸张。蒙古族民间美术的表达既有本民族的原始审美趣味,同时也融合了其它周边民族的艺术特点,民间美术的相互传播融合本身就是再创作再发展的活动。相互融合的民间美术创作来说就是不断加入不断删减的过程,无论如何改动,民间美术最终的传统美学的“求全求美”的思想宗旨始终得以保留。

三、蒙古族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

蒙古族由于受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性格都很直爽,并且热爱生活,所以在图案方面具有自己的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蒙古族图案的造型语言特点:

蒙古语图案称为“贺乌嘎拉吉”,卷曲类图案叫“乌嘎拉吉”,其他类叫“贺”蒙古族图案的种类分别有:一为自然纹样、二为吉祥纹样。

1.卷曲是蒙古族民间美术中图案造型最重要的特点

蒙古族的抽象型卷曲纹既不是以叶形为主要表达,也不是以花为主要表达,而是以近似盘羊犄角卷曲对称的线条为主,这种图案也叫“乌嘎拉吉”。卷曲多表现的是虚实、重复、对比、多样统一等形式美感。而蒙古族的卷曲纹较少的出现粗细变化,所以显得更加简洁和粗壮,既能折射出曲线的阴柔美又能表现出力量美,充分体现了自然朴拙、粗犷劲美的草原风格。富有节奏的和韵律的卷曲花纹象征着草原上的生生不息、牲畜兴旺,吉祥美好的寓意。草原上的草经过风吹也会呈现出卷曲的造型,预示着草原上水草丰美,这样就可以养育草原上的更多牛羊,也代表着蒙古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蒙古族民间美术中图案造型常用的构形方法

“圆满”一直是民间美术的表达思维,所以对称就成了最主要的构形方法。这与中国的阴阳审美意识是相一致的。

(1)对称,对称双数中包含着和、完美的寓意。蒙古图案中对称的莲花花瓣、菊花、山纹、水纹、法轮图案,

(2)重复,蒙古族图案确定基本的单体形态后,构成方法是中心点向四周发射的重复,或者是又四周向中心发射的重复。或者是整个画面的重复构成。

3.几何构成,直线曲线相互转换的艺术表现手法

蒙古族图案中经常会看到回纹以二方连续组成的图案形式,回纹图案多是由短直线构成,以正方形为一个基本单位,组成连续图案。在佛教图案中的盘长图案中,盘长是由直线构成,而盘长的外延连接卷曲线条,直线与曲线自然结合,形成别具特色的图案表现手法。这中艺术表现手法常常会出现。

4.蒙古族民间美术中图案造型的正负形法

蒙古族的图案正负形表现,并不是两个不同的形态的形叠加构成的,而是由两个同样的形态的图形,以图与底的不同形态构成,既有实形空间的正向阳图形美,有可以看到虚型的构成阴形的美。

5.蒙古族民间美术中图案造型的“丰满”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蒙古族图案有吉祥美好的寓意,祈求圆满的意思。所以在一些花卉图案的描绘时,追求“丰满”的造型,每一个造型都是大而饱满,在动物的造型上也是魁梧、舒展,自由。体现了草原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蒙古族生活用品器具的造型语言特点

蒙古族生活用品器具主要包括建筑,家具、金属等器物。蒙古族使用的生活用品器具的造型受到游牧的流动性生活习惯的影响,主要以轻便,便于携带为主,这也让这些物品造型有了蒙古族特有的形态,注重美的时候也不忽略实用性。这也可以为艺术设计各专业带来不一样的营养源泉。蒙古包的造型除了功能作用外,也体现了圆满的思维观念。包内的布局是以火撑子向包内墙扩散,这种构成也体现了均衡,圆满,无所不包的寓意。包内的物品摆放以西为尊贵,因为蒙古族人认为当太阳升到最高处的时候是在西方。这与蒙古族信奉的藏传佛教以“尚右”的观念不谋而合。生活使用的器具由于受到蒙古族的穹顶和勒勒车运输的影响,器物的形制相对小,都是低矮型,因材料决定制作工艺,造型多简洁明快。

(三)蒙古族服饰造型语言特点

蒙古族服饰是民间美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直伴随着蒙古族的发展历史,蒙古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不断摸索发展、借鉴兄弟民族的服饰设计的精华完善着自己的服饰的种类,装饰方式方法创造许多华美的服饰。

四、蒙古族民间美术的色彩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