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启蒙教育范例

数字启蒙教育

数字启蒙教育范文1

关键词:幼儿启蒙教育;融媒体;出版

一、引言

幼儿的启蒙读物,特别是幼儿启蒙教育的融媒体出版,需要根据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特点,把幼儿的学习需求与融媒体出版充分结合在一起,让幼儿通过这些读物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围绕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推动幼儿启蒙教育的融媒体发展。近年来,国家对于一些重点领域的融媒体出版也投入了相关资源,出版人也有着其重要的社会使命,必须要把幼儿启蒙教育的出版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推动,才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储备军。在信息化的推动之下,特别是科学技术让出版业不再停留在纸张上,而是能够跨越屏幕,在日常的生活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如何让幼儿的启蒙教育在融媒体出版时代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需要充分地考虑从媒体发展的实际状况,深入探索幼儿启蒙读物的教育出版与融媒体之间的结合路径,最终实现幼儿启蒙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融媒体与出版的结合特点

融媒体不只是单一的媒体,而是把传统的广播电视和报纸等不同的媒体充分运用起来,采取深度整合的方式,在内容与宣传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融会贯通,推动新型媒体的诞生与发展。在融媒体的背景之下,如何进行利益的分配和宣传资源的互动协调,从本质上转变了原有单一媒体宣传和影响的范围,把所有媒体能够影响的力量充分结合在一起。融媒体和出版业在本质上看是有互相联系的特征,因为出版就是把原有的各项资源整合在一起,在相关内容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特征,也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融媒体的理念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也深刻地影响了传统的出版业,优质的内容输出和传播的渠道深入融合,实际上已经在渠道和内容上形成了整合的趋向,在技术上面和渠道上面也深刻地影响了传统的出版业,对于读者而言也是带来了一些全新的感受。幼儿启蒙教育读物在出版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传统出版业印制各种绘本和图书影响幼儿。在启蒙教育背景之下,融媒体理念实际上不只是打破了传统幼儿只通过书籍阅读的方式获取知识,而是拓宽幼儿获取知识的渠道,因此,在新的理念之下,融媒体和出版业的充分结合,也正是幼儿启蒙教育全面发展的趋向。幼儿启蒙教育的出版和融媒体资源的结合,需要侧重于书籍与其他媒体的融合,这是需要在不同的教育资源和媒体资源的基础上,让书籍的内容能够丰富和多元化地展现出来,这也是基于幼儿核心素养培养之下的融媒体幼儿启蒙教育出版的思路。

三、运用融媒体的思维对幼儿启蒙教育出版的考量

幼儿启蒙教育在出版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鲜明的定位,其特定的阅读群体也就是幼儿,同时,幼儿的启蒙教育又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必须根据时代对幼儿启蒙教育的需求而发生变化。因此,在幼儿启蒙教育的出版过程中,要充分地对传统出版业所积累下来的经验进行总结,才能够更好地运用融媒体思维进行创造。幼儿启蒙教育本质是启迪幼儿智慧,围绕幼儿五大领域的核心素养培养,注重幼儿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幼儿启蒙教育读物的出版,在融媒体时代下,就必须考虑到这种教育工作的本质,才能够更好地运用融媒体思维进行引领和教学。同时,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下,技术转变了幼儿阅读的方式,幼儿不再仅仅阅读传统的纸质书籍,而是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体渠道,特别是一些信息化的渠道进行阅读和思考,这是随着幼儿阅读方式的改变,进一步满足幼儿成长需求的必然趋向。越来越丰富的技术手段,对于幼儿启蒙教育内容的演绎和诠释,也是目前需要运用融媒体思维进行创造的必然需求,时代催生着一些新的表达方式,而融媒体的出现更多的赋予了幼儿启蒙教育新的价值和意义。幼儿通过融媒体的渠道接触启蒙教育的内容,将有助于幼儿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新的领域,是能够进一步塑造、形成幼儿新话语方式的传播途径,对此运用融媒体思维对原有幼儿启蒙教育资源进行融合,必须注重内容与技术的融合,以及在推广方面的融合。

(一)在内容上,幼儿启蒙教育需要在融媒体思维的背景下加强融合

融媒体思维强调在优质内容输出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融合的特质,也就是在选择不同的主题以及在策划的阶段,要对资源进行综合式的关注,这样才能避免幼儿启蒙教育在融媒体思维下内容输出过于单一。比如一些电视综艺节目,特别是文化类的综艺节目,催生了一些新的阅读风潮,像《中国诗词大会》就推动了诗词歌赋文学阅读的热潮,这也意味着在融媒体的思维下,因为题材上面与不同的媒体之间的接触,从而带动了幼儿启蒙教育出版的发展。出版者在考虑幼儿启蒙教育的出版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如何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特别是以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要目标,让幼儿能够产生情感共鸣,这就是在建立起融媒体时代下不同的幼儿启蒙教育品牌。因此,融媒体思维下的出版者必须用开放的眼光对内容进行整合,特别是从媒体的角度和受众的角度多元化调动各种媒体手段,这样才能够在展现不同的教育知识内容时呈现出创造力。在融媒体的出版过程中,出版者可以与电视媒体相结合,或者是通过网络视频采集一些相关的素材,把幼儿启蒙教育的主题打造成为具有现象性的文化专题,并且把这些节目的内容回归到出版中,这样能够让出版出来的读物更具有综合性,同时,又能够有一定的深度,强化幼儿阅读对于知识的覆盖程度。幼儿启蒙教育的读物不能够是教条式的知识灌输,而是能够把与幼儿核心素养相关的教育知识内容转化成为潜移默化的资源,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得到良好体验,并且把这些知识融入点点滴滴的生活方式中,因此,新的内容融合之后,更能够培养和引导幼儿读者,也就能够形成一种传媒与出版之间相结合的模式。

(二)在融媒体的思维下,幼儿启蒙教育的出版

形式应该更加丰富多样性融媒体的出版形式,实际上与多媒体电子读物之间有密切联系,但是融媒体与新媒体有着本质不同,其更强调幼儿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于知识的互动以及幼儿互相之间的共享。因此,从媒体推动幼儿启蒙教育的转化,特别是把多媒体数字化读物图文并茂的特征进行融合,同时,在数据的来源和分享上又具有融合性的特征。幼儿启蒙教育的读物本身是一种化繁为简的知识介绍读物,其更多是侧重于幼儿对纷繁复杂社会现象的入门认知,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更是对幼儿核心素养的引领与熏陶。因此,出版者在考虑运用融媒体思维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幼儿在阅读过程里面是否能够获得愉悦的阅读感受,这种阅读体验极为宝贵,是让幼儿持续对知识有渴求,让幼儿的求知欲望不断延续的基础。幼儿启蒙教育的知识与文化不仅仅是出版物上固定的知识内容,而是应该具有鲜活的生活特征,因此,在这类读物融入融媒体的思维下,就应该进一步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逐步养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种对于价值观的传播和知识的引导,是基于融媒体技术下的幼儿读物改良,也是一种新型的幼儿启蒙教育方式,更需要体现出人性化的特征,也需要通过更加多元化的形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

(三)融媒体推动幼儿启蒙教育的技术改革与融合

在融媒体的信息化和多元化手段的改革下,幼儿启蒙教育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技术变革,通过各种信息化的技术来丰富更新幼儿教育和启蒙引导的展现方式。通过这些多元化技术手段的融合与创新,不断地创造出幼儿教育文化产品的一些新的体验与新的需求,让幼儿文化和启蒙教育变得更加有趣,也更加富有感情。比如通过人工智能的融合,让幼儿启蒙教育的阅读材料更加智能化,可以通过游戏与知识相结合的功能,为每一个不同兴趣爱好的幼儿提供一些个性化内容,这样也能够强化幼儿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让幼儿启蒙教育发挥出积极作用。又比如通过AR或VR技术,让幼儿日常生活中相对接触比较少的场景可以通过这种仿真技术进行呈现,从而让幼儿增加不同的体验。在这些融媒体的技术之下,可视化或者可感知的文化作品,往往比纯粹的纸质出版物更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对于幼儿而言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同时,又能够形成立体化的幼儿启蒙教育的方式,对幼儿而言也有非常大的积极影响。身临其境是融媒体思维下一个重要的技术发展目标,通过这种思维的交流和强化,能够让幼儿通过启蒙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鼓励幼儿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感受到不同的生命体验,从而逐步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基于融媒体信息技术下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促进机制。比如幼儿阅读与交通规则相关的一些启蒙读物时,可以让其体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如果直接让幼儿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上面体验,又可能会产生一些安全隐患,通过模拟仿真技术,就能够以更加立体的方式,让幼儿体验不同的交通状况,了解交通规则,从而让幼儿能够深刻体会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因此,通过真实场景的还原,能够让幼儿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把幼儿的启蒙教育与多媒体技术互相融合,并且以多种不同方式进行展现,结合幼儿不同的互动体验,能够让幼儿启蒙教育起到积极的效应,真正让幼儿启蒙教育读物发挥出生动、鲜活的效果。

四、结语

融媒体的出版工作是任重道远的,在推动幼儿启蒙教育出版的发展基础上,出版业者必须要深入了解幼儿学习的需求,运用一些新技术手段和模式,让幼儿能够有全新的体验。因此,在优化出版物的知识服务基础上,出版者要拓展原有幼儿启蒙教育出版物的各种功能,通过多元化的角度来创作不同的选题,这样能够让幼儿启蒙读物不仅仅看起来非常美丽、有趣,又要具有更多内在的内容吸引幼儿阅读和体验,也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启蒙教育工作,真正为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推动力。

参考文献:

[1]祝禧.让儿童在音乐语言中感受生命[J].中国教师,2020(5):51-52.

[2]刘铮,周霖.新媒体时代数字教育出版模式探究——以音乐元素的融合为例[J].出版广角,2020(10):59-61.

数字启蒙教育范文2

关键词:绘本;幼儿;启蒙教育;重要性

引 言

幼儿启蒙教育主要是对幼儿的智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学习能力和思想品格进行教育,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当下我国对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所以研究方式和途径也在增多。绘本作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幼儿读物,是许多幼儿和家长都非常喜欢的学习工具。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各种能力和思维的成长,也能结合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去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因此,绘本能够推动启蒙教育顺利开展,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具。

一、绘本的特点

绘本通过多种多样的图画形式展示完整的故事,在感官上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从而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绘本都有着非常明确的主题,每个故事都向幼儿传达着不同的思想和知识。因此,幼儿可以利用图画和文字的结合,学习丰富的知识,提高情感体验能力,同时感受丰富的想象空间。从幼儿的认知特点来看,相较于文字,他们对图画色彩及形状的接受能力更强、记忆能力更高。所以在进行绘本阅读的过程中,他们更能通过图画去记住其中的故事情节,通过图画来学习更多的知识[1]。

二、绘本在幼儿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启蒙

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都是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构成各种类型的故事可以引导幼儿在感受色彩、造型等绘画艺术的过程中,强化感知能力。首先,表面上,幼儿在阅读绘本时是在欣赏绘画图片,但实际上,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这些图片及简单的文字能够加强幼儿对生活及社会的认知,从而为其语言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可利用绘本的简单画面及通俗文字去传达一些内涵和道理,拓展幼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为幼儿语言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其次,幼儿在阅读绘本时可以通过大声朗读简短的文字来进行初步的理解,可以根据图片自主编创故事,激发讲故事的欲望,还可以通过看图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利用绘本教学不仅丰富了语言教学的资源,还给幼儿带来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有利于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图片、交流感受进行语言表达,通过各种途径掌握语言应用的技巧。最后,许多绘本中的文字都是简洁且规范的,符合幼儿的学习需求。因此,绘本阅读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图画资源,还可以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词汇,为幼儿的语言表达打下基础。幼儿的思维是跳跃的,他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绘本中多彩的故事及形象的画面可以降低语言学习的难度,使幼儿感受到语言学习的乐趣[2]。比如,在阅读绘本《市街上最后一站》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不同的语气、语言表达奶奶话语中的含义,体会不同表达方式传达出来的感情。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结合生活中与爸爸妈妈交流时的经验,回忆家人在交流过程中通常会使用什么语气和语言,将绘本阅读与生活结合起来,增强表演的真实性,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更多的情节去丰富绘本的内容,使其在表演中真正享受表达和交流的快乐。

(二)对幼儿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启蒙

幼儿天生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对美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绘本中不同内容的图画、有趣的故事情节等都能给幼儿创建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促使他们根据对绘本中各种信息的摄取和认知来进行想象,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绘本图画在构图上是色彩丰富和形状各异的,在人物主角等的描述上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些文字与艺术创作的图画能培养幼儿对艺术的认知,增强幼儿的审美意识。绘本图画的类型不同,有的是简单的,有的则是色彩重抹的,有的是立体的图画形式,这可以给幼儿带来多样化的视觉体验,促使他们深入感受文字的意境,强化审美体验,感受图画的不同美感[3]。《小船》《颜色》《大风》等绘本都是通过精美的绘画和大量的文字留白给幼儿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幼儿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体验阅读的乐趣。

(三)对幼儿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启蒙

幼儿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情感认知不足,需要教师和家长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引导,帮助其在多样化的体验中树立积极的学习观、世界观、生活观和道德观。其中,阅读就是帮助幼儿初步接触社会、思考生活及积累知识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是打开幼儿新世界大门的主要方法。绘本将文字和图画结合起来,以故事的形式向幼儿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无论是启智绘本、科学绘本、童话绘本,还是情感品格绘本,都能使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受到启发。绘本阅读不同于传统灌输式的文字阅读方式,它更强调给幼儿提供自由的阅读空间,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4]。例如,有的幼儿喜欢先翻阅绘本中所有图画,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是否深入阅读。而有的幼儿更喜欢从封面就开始对绘本中插图的内容进行思考,用自己的方式一步步去阅读绘本中的故事内容,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世界。绘本的阅读经历能够让幼儿对阅读学习的方式有更大的兴趣,更愿意去探索其中的故事,并从故事中了解更多新奇的事物。比如,概念类的绘本《形状》《数字》《四季》等可以让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不同形状、数字等基本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生活的自然有四个季节,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有的绘本还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不同的颜色,使幼儿感受不同颜色的不同美感,给幼儿创建一个自由探索的世界。此外,还有技术类的绘本,像《火车》《船》《消防车》等,不仅可以向学生普及更多的生活知识,还可以引导幼儿动手实践,使其跟着图画的指导去制作车、船。这种绘本更符合幼儿的行为特点和认知需求,也更能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四)对幼儿注意力和观察力的启蒙

绘本用丰富的形象、色彩、结构线条为幼儿构建了多彩的天文、艺术、自然、科学及各种人文世界。幼儿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阅读有趣的故事,更是在参与对世界的各种探索。幼儿和成人的思维模式是完全不同的,由于个体差异性,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所关注的点也存在差异性。也许成人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图画,在幼儿眼里却是不一样的世界[5]。因此,绘本阅读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幼儿更愿意沉浸在图画色彩、线条中,甚至沉浸在某一个角色的细小特点观察中,从而丰富幼儿的阅读体验。例如,动物类的绘本《七星瓢虫》《恐龙》《蝴蝶》等,用图画展示了许多动物的特征、习性,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对瓢虫的颜色和眼睛、蝴蝶的翅膀和触角等格外注意,也可能会发现一些大人没有注意的特点。有的幼儿在阅读绘本后,就能根据图画的特点区分不同的恐龙,这也证明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思维角度。大部分优秀的绘本图画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和探索空间,有利于促进幼儿在反复阅读和观察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体会阅读的乐趣。

(五)对幼儿情感道德的启蒙

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对其进行情感道德的引导是重要的内容,也是影响幼儿未来成长的重要因素。而优秀的绘本本身就是在通过故事向幼儿传递各种优良的品德,帮助幼儿深入认识自己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例如,情感类绘本可以帮助幼儿从生活中的小事认识一些道理,如《快乐做自己》绘本就是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的故事,《再坚持一会》主要是让幼儿学会坚持,绘本《大家一起来》则是让幼儿学会互助。很多绘本中所绘的事情都是幼儿在平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联想自己的生活,从故事中获得更多的体会。例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讲述的是小兔子和大兔子之间的故事,通过展示小兔子的各种形象及与大兔子之间的理论探索故事,幼儿能感受到天下父母都爱孩子,希望孩子幸福快乐地长大的心愿。这有利于增强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的父母。此外,我国也有许多涉及古典文化故事的绘本,如《孔融让梨》《岳母刺字》《悬梁刺股》等,这些绘本既能让幼儿了解更多的传统优秀文化,又能够引导幼儿学习其中优秀传统美德,发挥强大的情感启蒙作用。

三、利用绘本阅读开展启蒙教育的方式

(一)开展亲子阅读

绘本基本都是以故事为主体,通过图画和文字向幼儿展示鲜明的人物角色及完整的故事情节。有的绘本故事简单有趣,有的绘本充满童趣,还有的绘本故事引发人们的思考。而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或者有许多想要分享的想法。对此,家长可陪同幼儿一起阅读,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阅读活动,在亲子互动中给予幼儿更多的信心。当然,要想利用亲子阅读来达到启蒙教育的效果,家长需要学会以符合幼儿成长需求的形式来进行阅读引导,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让其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例如,在与幼儿一起阅读绘本《秋秋找妈妈》时,家长可以先与幼儿一起阅读题目,看一看封面上的图画,还可以用谈话的方式引入主题:封面上有一只小鸟,你猜它叫什么名字啊?幼儿可能猜测它就是秋秋。接着,家长再与幼儿一起看看秋秋在做什么呢,它是不是秋秋呢,由此,再进入故事的阅读中。在绘本中,一开始秋秋是小小鸟,没有伙伴,也没有爸爸妈妈。此时,幼儿可能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例如,那没有人照顾它吗?它吃什么呢?它没有朋友怎么玩耍呢?家长需要耐心解答幼儿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情感,让他们更加愿意去了解故事的内容。在第二部分,秋秋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去了很多地方,也看到了大草原、长颈鹿、企鹅、海象等,为了让幼儿能够理解图画中的内容并实现启蒙教育的作用,家长可以放慢阅读的进度。在大草原的部分,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观察大草原的图画,欣赏大草原的美景,唤醒幼儿的审美意识。还可以与幼儿一起想象:在大草原上除了长颈鹿,可能还有什么动物?与幼儿一起进入想象的空间,实现对幼儿想象力的启蒙教育。与幼儿一起观察大草原的颜色、长颈鹿的特点等,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另外,父母在与幼儿一起阅读的过程中,除要做好引导外,还要重视与幼儿的共同参与,如秋秋在遇到不同的动物时,都会有一些对话,父母就可以与幼儿开展角色扮演的阅读活动,体会阅读的乐趣。同时,父母也可以采用支架式的指导方式,让幼儿在阅读故事后进行拓展思考。例如,你最喜欢故事中哪一个动物,为什么?让幼儿去发现绘本故事中各种动物的优良品德和特点,以此实现情感启蒙。

(二)开展师生共读

在幼儿园的启蒙教育中,教师要利用绘本为幼儿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例如,在教室布置阅读角,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绘本,让他们可以实现自主阅读。同时,教师可以用提问、表演活动、共同朗读等方式,带领所有的幼儿进行深度阅读。但是,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成长需求,选择合适的绘本故事。例如,针对小班的幼儿主要选择一些无字绘本,或者简单的知识类绘本,如《数字》《颜色》等,以此来启蒙他们的智力和思维。而针对大班的幼儿就要选择具有一定故事性、科学性及情感品格类的绘本,如《奇妙的植物》《每一步,珂皮珂》等。当然,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幼儿的心声。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是启蒙教育的重要开展方向。例如,有的幼儿在阅读绘本《颜色》时,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黄绿色是什么颜色?”由于幼儿的家长曾经说过或是动画片中出现过这样的词语,而幼儿恰好对这个词语感兴趣,便在阅读绘本时不经意地提出来。教师就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幼儿进行动手实践,用不同的颜色去调配出黄绿色,以此增强幼儿的阅读体验,提高教学质量。

结 语

数字启蒙教育范文3

【关键词】音乐图书;出版;幼儿;启蒙教育

一、音乐图书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作用

19世纪中叶,在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提出“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后,幼儿音乐启蒙教育逐渐被大众所重视,各种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据多项研究成果显示,在音乐中成长的孩子能够敏锐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具有丰富的情感,且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有利于其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形成良好品行、审美能力和感情特性。幼儿对音乐的鉴赏力深藏在基因中,一旦激活后,将呈现巨大潜力,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幼儿的大脑得到了发育,从宏观层面上,其鉴赏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音乐是为了提升孩子的情商、听力、自控力、创造力和整合力。若父母没有合适的教学工具,就无法建立起科学的音乐培养方案,由此看来,音乐出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音乐图书出版帮助父母与教师搭建科学的学习体系

音乐培养的难点在于培养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很多家长把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学习一门乐器,但学习乐器只是一种方式,并不是音乐启蒙的最终目的。音乐启蒙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培养其音乐兴趣,激发其多种潜能。当前,市场上音乐图书大多吸取了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所选择的曲目均为符合幼儿成长规律的经典作品,同时配合多种形式的出版,在儿童理解的范围内将专业知识阐释清楚,既激发了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又遵循了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因此,家长在给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时,若能通过相关的音乐教育图书进行引导,可以正确、科学地帮助幼儿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

2.音乐图书出版帮助幼儿有针对性地学习

当前,幼儿音乐类图书成果丰硕,出版体系鲜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均有相对应的图书予以辅助,家长可以利用图书工具帮助孩子培养乐感。如对于6个月—2岁的孩子,家长可以用包含英语儿歌的多媒体图书,让孩子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踩准节奏、学习歌词和动作。打好音乐基础,离不开对乐理知识的学习,幼儿音乐类图书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乐理知识。但对于2.5—5岁的孩子来说,学习乐理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一味地让孩子学习乐理知识,不但达不到提升其音乐素养的目的,还会让孩子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在乐理知识的学习上,多数相关图书选择边玩边学的音乐教学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乐理知识,提升其对音乐的感知力。

3.多形态的音乐出版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幼儿喜欢音乐是其学习音乐的动力。互联网背景下,幼儿音乐类的图书的出版形式愈发多样,通过有趣的故事以及生动的图画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幼儿走进丰富多元的音乐世界。如在《儿童音乐之旅——世界上最美的儿童歌曲绘本》(连环画出版社)一书中,其选择的儿童歌曲不仅模拟父母的声音和语调,还有还包含了多种文学元素;《罗指挥:儿童如何学音乐(精装版)》(现代出版社)本着以儿童为中心,发现儿童的原则,收录大量中外经典音乐,帮助孩子们在游戏和肢体运动中轻松、快乐、高效地完成复杂的分类、归纳、排序等基础逻辑思维的建构,是幼儿音乐启蒙学习的好帮手。

二、幼儿启蒙音乐类图书策划与出版的创新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容变革,出版单位须深耕主业,创新幼儿音乐类图书的策划与出版。

1.在启蒙选曲种类上丰富读者的感官体验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幼儿音乐类图书的选曲较为单一,以经典曲目为主,多为钢琴曲和小提琴曲,读者的感官体验相对单调。当下,为更好地开发幼儿的感官潜能,出版单位开始重视音乐类图书中多种乐器、多样化曲目的搭配。例如,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第一本古典音乐启蒙书》中,给幼儿分享了30余首曲子,涵盖古往今来欧美作曲家的成名作,管乐、弦乐、打击乐、钢琴等乐器的巧妙穿插使曲子极富张力和表现力。

2.绘本与音乐结合具有“1+1>2”的效果

当下,绘本是多数家长比较认可的幼儿认知启蒙图书。绘本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使幼儿在阅读中感知生活,而音乐类绘本更为生动形象。如绘本《大家来听音乐会》(河北教育出版社),以轻松、诙谐的笔调,艳丽温暖的色彩,描绘了各种乐器的造型,加上简洁的文字形容,使幼儿对乐器的形象更为深刻。在这本绘本中,每位演奏者都有特别的造型、体态及服装,其所演奏的乐器与造型相互呼应,一方面增加了绘本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加深了幼儿对乐器的印象。此外,文字作者对声音的描写十分巧妙与传神,如小提琴的声音“又细又高,好像飘在空中的细丝带”。这些丰富、形象的绘本内容,充分地激发了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和绘本故事的结合,可以得到“1+1>2”的教育效果。对此,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这样形容两者的关系:音乐是进入故事的河流,故事是进入图画的道路,图画是进入音乐的桥梁。在绘本与音乐的碰撞中,涌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如《我的音乐启蒙第一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是一套为4—6岁幼儿精心制作的音乐绘本。绘本中的音乐与故事配合紧密,故事、音乐的长度适中,契合幼儿的阅读需求。音乐与故事相结合的创新点在于强调幼儿与绘本的互动,让幼儿手、眼、手、耳一同并用,使幼儿的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儿童古典音乐绘本》系列丛书,绘本结合了古典童话、古典音乐与绘画,让孩子在阅读童话故事的过程中欣赏与之相匹配的背景音乐,同时,幼儿还可以用画笔把此时所想象到的颜色填充到绘本中的图画处。

3.实现故事性与音乐性的融合

好的故事是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关键,故事思维能够帮助幼儿较快地认识场景与环境,因此,增强故事性成为幼儿音乐图书出版的一个趋势。例如,《跟着大师学音乐》(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精选8位音乐大师,一人一首代表曲,讲述其在创作名曲背后的故事,有伟大的友谊,有对生命的思考,有师徒情深……这些优质的故事富有感染力且值得孩子们学习。另外,作者还巧妙地将乐曲的含义通过比喻等方式表达出来,让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古典音乐,书后还附有翔实的音乐历史资料,可以使幼儿对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

4.重视读者细分及分级阅读

幼儿音乐类图书还应该注重分级阅读,即按照幼儿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其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为幼儿提供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图书。幼儿音乐类图书注重分级阅读的原因在于,音乐对幼儿的启蒙发展具有一定的条件。首先是时间性,幼儿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对音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因此要配合不同的学习方案。幼儿的大脑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发育,音乐对大脑发育的效果影响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根据相关研究可知,5岁以前是幼儿学习音乐的最佳的时期,如果在此期间培养幼儿的乐感,对其日后的音乐学习将大有益处。其次是科学性。要想取得最佳的音乐启蒙效果,家长要根据幼儿的成长时期制定不同的方案,如0—6个月主要通过音乐反复刺激,有节奏地给孩子做被动操,引导幼儿用身体感受音乐;6个月—2岁,让幼儿反复聆听音乐,培养其音乐律动感;2—5岁,家长可在音乐教育中引入文字,利用多感官刺激幼儿的大脑发育。不少幼儿音乐启蒙图书开始注意到了这一点,如由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听,什么声音》套装图书,专门为0—3岁的幼儿所设计。作为能发出声音的耳育启蒙读物,汇集了动物、交通、乐器、大自然等36种真实原声,专为视听敏感期的幼儿打造。其同系列产品《听,谁的音乐会?》则是专门为3—6岁的幼儿打造,每本书包含对比、数字、颜色、乐器等小知识,让幼儿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轻松学习乐理知识。同一产品系列、不同年龄划分,开明出版社诠释了音乐启蒙图书分级阅读的意义。

三、音乐图书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应用及要点

音乐出版已经成为幼儿音乐学习中的重要资源,发挥自身主业优势,服务幼儿读者与家长成为相关出版单位的创新动力。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些须注意的要点,要求出版单位进行仔细考量。

1.策划创新要脚踏实地

一些出版单位的创新张力过大,容易脱离实际。如在图画与音乐的结合上,一些音乐绘本作品为了突出图画品味,选用具有现代风格的配图,希望以此刺激幼儿的大脑,然而,这不仅会使幼儿失去阅读兴趣,也会让家长不知所云,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对此,出版单位要立足幼儿教育的根本,以内容为抓手进行创新,这样才不会本末倒置。

2.关注优秀民族音乐的普及

过去,幼儿音乐图书多从国外引进,主要原因在于国外在此领域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早。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此研究力度加大,相关成果不断涌现,促使幼儿音乐图书出版的繁荣。除了关注国外优秀音乐曲目,出版单位还要重视中华民族音乐的普及工作。当前,不少幼儿音乐培养成果围绕民族音乐展开,出版单位要担负起普及优秀民族音乐的社会责任,关注优秀的音乐教育理论成果,在图书中合理置入优秀的民族音乐。

3.平衡纸质读书与融媒体图书之间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读者日益倾向于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对此,不少出版单位推出电子图书,多媒体结合使得图书内容得以更好地呈现,且受到广泛好评,电子阅读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启蒙类图书的读者是幼儿,幼儿的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长时间接触电子设备不仅对其视力造成伤害,也不利于培养其注意力。因此,出版单位应在纸质图书和融媒体图书之间找到平衡点。音乐图书是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图书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使其未来之路越走越宽。新的出版形式层出不穷,但幼儿音乐启蒙类图书的服务对象不会发生变化。出版单位要继续深耕主业,以内容为抓手,服务受众,激发受众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张洁.文化自信:音乐出版编辑工作的价值追求与实践目标[N].新华书目报,2019-06-06.

[2]王安潮.音乐出版如何引领时代审美[N].音乐周报,2019-08-28.

[3]祝禧.让儿童在音乐语言中感受生命[J].中国教师,2020(5):51-52.

[4]关春玲.音乐图书的开发路径探析[J].出版广角,2019(2):65-67.

数字启蒙教育范文4

关键词:职业启蒙教育;职业教育;生涯教育

职业启蒙教育在培养中小学生职业意识、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同等重要。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1]。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研究开始逐渐增加,学校内外各种实践基地已经成为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主要场所。

一、职业启蒙教育的现实诉求

1.契合技术进步,面向社会发展

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生产效率,加速了职业和岗位的更新变革。有研究指出,制造业近55%的一线工作岗位将会被替代[2]。而教育作为劳动力资源的“蓄水池”,理应对社会的用人需要及早应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这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人才结构性短缺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一方面,大量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非所学、所学难就业的困境;另一方面,大量劳动者缺乏职业转换与职业适应能力。为使个体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适应与职业转换能力、及早认识自身与职业世界之间的联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职业启蒙教育理应被提上日程。

2.顺应教育规律,平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现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尽管二者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上存在的显著差异决定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3],但由此引发的探讨仍在愈演愈烈,例如“普职比”。在大职教观的视野下,不能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立交桥”关系,在正视并充分认识到二者之间差异的同时,也要看到二者是相互渗透的。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其最终指向都是服务于个体的终身发展、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身与职业之间的联系不仅是职业教育的使命,还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责任。职业启蒙教育的提出,为消解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壁垒提供了可行方案。职业启蒙教育与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继续教育同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与职业教育不同,职业启蒙教育并不直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等,并使其形成一定的劳动习惯。

3.围绕个体发展,促进生涯规划

职业意识、生涯意识的培养应当尽早开始,从小立志、立长志,然而,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对自我及社会职业缺乏必要的认知。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初三学生职业意向的调查显示,仅11.4%的城市学生和7.1%的县级城镇学生认为比较了解自己的职业意向及兴趣,而绝大多数学生仍然处于迷茫状态[5]。这一现象不仅在初中阶段存在,在高考填报志愿之际依然尤为突出。教育部的一项权威调查显示,七成以上高三毕业生对大学设置的相关专业“并不太了解”,因此,有80%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在读的专业不满意[5]。这些现象正是缺乏对职业启蒙教育的关注所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大量“学非所用”“想非所学”现象的出现,直接降低了高等教育的资源利用效率,对个人的成长、教育和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与实践形式

1.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

职业启蒙教育是社会发展诉求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反映,对国家发展、教育变革和个体生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6]。目前,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从职业的视角出发,认为职业启蒙教育就是职业的入门教育。例如,陈鹏、李蕾(2018)认为,职业启蒙教育包含对职业认知、职业理想和职业伦理的培养[7];刘晓、黄卓君(2015)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有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活动[8]。二是从人的发展的视角出发,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生涯发展的初步阶段。例如,刘晓、黄顺菊(2019)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在指导青少年职业认知与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促使其形成职业规划的一种引导性教育活动[9]。本研究将职业启蒙教育定义为生涯发展初步阶段的教育活动,可以从教育范畴、理论基础、基本特征等三个维度进行理解。首先,在教育范畴上,职业启蒙教育侧重于智育。范畴是对客观实在形式上和逻辑上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是一切理论思维存在与依存的形式逻辑图式[10]。职业启蒙教育通过职业体验等形式,帮助青少年儿童形成职业认知、习得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理想,最终实现的是对青少年儿童在智力上的改造[9]。其次,以职业发展理论为依托,是职业启蒙教育的特色所在。职业发展理论(或称生涯发展理论)是职业启蒙教育的直接理论依据,其研究者以康纳德·E.舒伯(DonaldE.Super)、金斯伯格(EliGinzberg)等人为代表。国内有关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舒伯的研究成果,并将其作为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最后,注重认知“在场”是职业启蒙教育的显著特征。职业启蒙教育教授学习者职业入门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关于职业和自身的基本认知,建立职业的新图式,更加注重认知“在场”。

2.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形式

美国社会学家安德鲁·阿伯特(AndrewAb⁃bott)在《职业系统——论专业技能的劳动分工》中强调,“职业支配着我们的整个世界……而我们对它们的态度却十分纠结”[11],这种“纠结”随着新高考改革而逐渐得到缓解,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关于“职业”的学习开始涌现出不同的实践形式,每一种实践形式都迎合了当地的发展实际,其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已有的教育资源能否满足多元化教育实践的需要,重在解决专门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缺失、学科教师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意识淡薄、职业启蒙教育的环境难以保障等问题[12],防止相关实践陷入有形无实的“表象活动”[13]。一是以普通中小学为主体的职业启蒙教育实践。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职业体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方式之一。《纲要》指出,要以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为主要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4],在活动中进行职业体验,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普通中小学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职业体验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已有部分中小学按照《纲要》的要求开设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或实践活动,如浙江衢州华贸外国语学校开设了基于项目学习的职业体验课程,按照学生核心素养制定了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以家长讲师授课等形式帮助学生获得职业体验[15];海南中学以班级为单位,在假期中开展职业体验学习活动,以“职场体验”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职业认知,为学生在选择学科和职业发展方向以及规划未来等方面提供感性经验[16]。二是以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职业启蒙教育实践。纵观近年来国家有关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政策,不难发现职业学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北京市东城区的区域性职业启蒙教育试点,到上海市普陀区的相关课程实践,再到如今诸多省市兴起的认定(建设)职业体验中心的热潮,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组织职业体验课程已经是大势所趋。正如学者所言,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17]。从外部因素来看,以职业学校为主体的实践形式不仅是“普职融通”理念的具体实践,而且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4];从内部因素来看,职业学校具有较为完备的关于“职业”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弥补普通中小学在师资、课程、场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三、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策略

职业启蒙教育作为生涯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不仅对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专业化技术性劳动生产能力、服务他人与社会能力等发挥关键作用,而且对于使受教育者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意义重大。在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依据不同学段的特点,综合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培养中小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信念、职业理想,从而为中小学生埋下“一颗职业的种子”。

1.综合利用校内资源,丰富课程活动形式

在课程上,采取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职业启蒙教育可通过学科渗透的形式在各个教学科目中得以体现,如语文[18]116、数学[18]132、英语[18]161等;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将职业启蒙教育的因素融入其中。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应当主要依托校内资源进行。比如,进行“卫生角”评选活动,结合环卫部门的工作,定期向学生讲解相应的工作职责与职业发展前景,以日常生活中具体案例的形式引导受教育者形成劳动最伟大、职业无贵贱等职业态度;或者结合手工制作课程,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意识,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职业(如园艺师、花匠师、糕点师等)进行讲解,使儿童能够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对相关职业有更形象的体会和认知。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形式定期开展“职业百家讲坛”活动,由家长或企业代表为儿童讲解不同职业的工作过程、职业知识等,并以角色扮演、游戏教学等形式使儿童沉浸在职业启蒙教育的氛围中,启蒙儿童的劳动与职业意识。

2.拓展校外参与主体,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职业体验是职业启蒙教育落实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中小学可以依托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如职业体验中心、研学基地等),将真实工作与仿真实践相结合,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或更新对职业概念、自我概念的认识,使其能够更真实地接近生活世界与职业世界。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下,职业体验中心、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为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提供了重要场所。比如,江苏省教育厅于2019年认定了92个省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向社会公布了21家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4家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初中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应当重点与校外主体共同开展,在相对固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前往职业学校或职业体验中心进行职业仿真体验,通过对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加深学生对职业劳动的亲身感受。通过体验金工、木工、电工、陶艺、布艺等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帮助学生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职业认知。高中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应进一步深化与职业院校、职业体验中心等的合作,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我与职业的关系,形成职业自我概念,增强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3.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和后勤保障

数字启蒙教育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启蒙;音乐教育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实行,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也在稳步提升,于此同时,人们对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音乐启蒙、幼儿启蒙、音乐鉴赏等行业的应运发展。新的“互联网+”平台和交互技术使得这一领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互联网改善了音乐启蒙这一领域的时空局限和地区差异,使这一行业更增添了新的可能性,产生了更大的社会效益。

一、“互联网+”的应用对音乐启蒙时间利用的推动

音乐启蒙和音乐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根据问卷调查,有70%以上的音乐技能学习和音乐启蒙都是在附近的音乐机构学习。以南京市锁金村为例,周围居民如果想进行音乐启蒙教育最少需要10分钟时间进行准备,最多达到2个小时。音乐机构的分布与人口密度和高校分布的有关,在一二线城市,居民接受专业音乐院校教师教授的音乐课程,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平均在1小时以上。“互联网+”技术无异于给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仅需要一台电脑和一台与其匹配的音响,音乐启蒙变得比以往更加便利,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将被大大节省,而这些被节省下来的时间也完全可以利用在音乐感受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上。“互联网+”对于时间利用的推动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贡献。

二、“互联网+”对音乐启蒙的经济成本节省的推动作用

(一)交通费用的节省

“互联网+”节省的音乐启蒙成本绝不可小觑。新技术甚至可以让居民“足不出户”享受到音乐启蒙教育,累积的交通费用的节省是相当可观的。以南京市居民为例,正常居民在参加音乐启蒙、音乐教育等相关课程次数人均为一周2次,按照南京市人均交通费用计费标准,按每人每次使用交通费用为3元,来回2次,而“互联网+”技术完全可以使这一部分费用降低至一半甚至更多,一些家庭甚至可以不花费交通费用就可以享受到优质高效的音乐启蒙教育。

(二)学习费用的节省

“互联网+”可以节省的音乐启蒙经济成本不仅表现在交通成本方面,影响更大的则是“学习”费用。同样以南京市为标准,居民仅通过学习钢琴来进行的音乐启蒙课程费用人均超过100元/次。南京地区刚请授课人均收费标准如下:普通大学生辅导:5-15岁儿童(120元/次),成人(150元/次)音乐系本科生辅导:分别为150元/次和200元/次音乐系硕士辅导:分别为300元/次和350元/次教授/导师辅导:分别为500元/次和800元/次“互联网+”将对这一行业带来巨大改革。现代“电子化钢琴”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人对音乐启蒙教育的需求了。“电子化钢琴”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耦合,将音乐用数字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用户可以戴上耳机,通过和钢琴1:1制造模拟实体的按键和踏板来发出真实钢琴的声音。现代技术的推动力更在于技能的多样和优越性,“电子化钢琴”已经可以利用传感器技术对用户演奏的力度来反馈,与互联网连接更可以对自己的弹奏进行评价、保存、,现代“电子化钢琴”更可以“自动演奏”,从而更快让初学者学习技术。这样的科技早已不再是纸上谈兵,其所消耗的经济成本也将为一些较为贫困的家庭节省开支。

(三)音乐启蒙的普及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早已不是稀罕物,“家家有电脑,人人有手机”已经成为常态,较贫困地区大多具备了上网的条件。然而音乐艺术的普及力度却远远没有达到外国同时期水平。这与我国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投入密切相关。尽管我国正在不断完善艺术教育相关政策,也补贴了很多项目,但对很多家庭来说,“艺术”仍然“很贵”。调查显示,仍有约30%的人认为“音乐启蒙教育”仅仅是“会弹钢琴”,而他们喜欢的音乐往往停留在“抖音神曲”。“不懂乐器分配、音乐欣赏、音乐礼仪”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而新技术的出现让很多家庭都有欣赏音乐、普及音乐启蒙教育的机会。从简单的赏析到乐器技术等方面,互联网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也会让音乐启蒙更加壮大,相信不久的未来,人民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受教育程度会更上层楼。

三、“互联网+”技术对音乐事业的推动

“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音乐艺术教育的普及程度,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传感器技术可以测量乐手演奏每一个音符的力度、位置,并将这些数据传播到互联网上进行交流,用户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和传感器的反馈装置立体化利用这些数据,使这些数据重现乐曲。这对于一些音乐技术的学习如虎添翼,用户之间的交流省去了不必要的路程和时间,相比线下教学,使用数据化处理也会更精确,这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很有帮助。与文学和美术都不同的是,音乐使用的物质材料是声音,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感情的一门艺术。音乐教育兼具教育性和公益性,互联网也将为音乐教育带去新想法和新思路。现代作曲家作曲并改编的很多作品,也越来越被大众接受。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给音乐启蒙教育这个行业造就了新的可能,也给了大众一个认识、了解、熟知音乐启蒙教育的机会。新的技术推动一个甚至多个行业的发展,也提升了人民的艺术修养,这一点显而易见。未来,新载体会继续承载音乐行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郁文武,谢嘉辛.在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数字启蒙教育范文6

关键词:幼儿钢琴教育;游戏化;教学问题;实践策略

美国教育家洛克曾提出“教育幼儿的主要方法是将他们应该做的事都变成游戏”[1],对孩子们而言,游戏是最轻松和最自由的活动形式。所以对于钢琴老师而言,游戏也是开展启蒙类课程的最佳的方式之一。基于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尚未受到中国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这一现状,发掘当下幼儿钢琴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以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提出可应用到钢琴教学中的有效游戏化策略是有必要的。

一、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现存问题

(一)技能化、功利化的倾向严重

钢琴教学存在严重的以技能为关注重点,不注重乐理、乐感和情感的培养,更不注重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综合素养的问题。教师过于强调技能的学习和发挥运用,使得幼儿学习时变得困难,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既不能很好地对幼儿起到启蒙的作用,也不能以正确的方式教会幼儿这一技能,得不偿失。家长的功利化也是这一问题背后的一大推手,家长们将技能看作孩子成长后的加分项,过于关注考级、考证等过于功利的行为,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这会在幼儿的心中催生出反感的情绪,事与愿违。

(二)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1.忽视钢琴启蒙教育中游戏化教学的意义

在钢琴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使用游戏化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方法遵循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有利于引导他们去感知并表达内心情感。部分老师在进行学习钢琴幼儿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音乐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忽略了游戏化教育的合理性,对于游戏的角色及情境安排过于简单随意,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这样的盲目的进行游戏同样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专业技能差

对于具有很强的观察模仿能力的幼儿来说,由教师示范后再由幼儿进行模仿是钢琴教学中最有效、最直观的方法。但能做到经常性且高质量示范的教师数量很少。专业师资短缺但琴童数量过多使得教师的工作量过大,没有闲暇时间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使得课上的示范效果不佳,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的目标。

3.教学目标定位错误

在进行钢琴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以幼儿为主体,以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原则,以让孩子们喜欢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为目的。但由于家长们近年来对考级和比赛的要求过高,功利化倾向严重,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将技能视为关注重点,而不注重乐感与情感的培养。因为教师过于强调技能的学习以及发挥运用,幼儿在练习钢琴时的难度就会变大,会对练琴产生逆反心理,降低练习和教学的效率。

4.无法科学地使用教材

启蒙钢琴教材应注重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表现力,而不是仅仅教会幼儿掌握钢琴的技巧。教师们可以对《拜厄》《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等传统课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尝试选用与时俱进的优秀教材,例如《菲伯尔》《巴斯蒂安》等。《菲伯尔》的作者在教材的编写上提倡“音由心生,乐由乐起”的理念,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会通过教材中图文并茂的故事情节被引导出来,比如第二册《技巧和演奏》中乐曲《小野马》的演奏提示中,向幼儿提出了三个问题:“跳音的地点像不像嗒嗒的马蹄声?连奏的地点像不像马儿正在翻过一座座的山岗?音乐的结束像不像马儿正消失在夜色当中?”[2]教师可以配合问题设置对应的游戏情景,使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下创造出一幅"音乐图画"从而感受并学习跳音和连奏练习,达到快乐学琴的目的。

(三)家庭因素

1.家长包办代替

幼儿的独立性很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强。根据笔者的观察,为了幼儿能够更快地识谱,演奏乐曲更为流畅,许多家长在幼儿练琴时会用数字写在对应的音符的下面,替幼儿翻译乐谱。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会使幼儿丧失独立识谱的能力,对幼儿钢琴学习的持续性发展产生危害,让幼儿在练琴的过程中离开老师和家长就寸步难行[3]。

2.家长缺乏责任心

家长们因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不能督促幼儿练习,甚至对幼儿的练习情况毫不知情,将幼儿练琴这一责任全部加之于教师,而由于教师无法监督幼儿在家的练琴过程,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养成了不良练琴习惯,使钢琴学习变得吃力。

二、幼儿钢琴教学中采用游戏化策略的依据

(一)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因为孩子的思维能力比较薄弱,所以孩子们主要借助简单直观的图形来认识外界事物,如色彩、图像等,而在语言中孩子们更容易接受简洁易懂的词语,而难以理解抽象、偏僻、重复的形容词。所以,小朋友们在记忆各种音符、五线谱、表情记号、旋律等抽象的乐谱知识时面临着不少问题,这时,孩子们很难接受教师用音乐术语或课本直接向他们解释,但如果教师将这些知识与他们在生活中熟悉的知识进行比较,根据他们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对幼儿进行描述,则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4]。根据幼儿这样的思维特点,游戏化的教学也应当成为幼儿钢琴启蒙教学中的主要方式。

(二)幼儿的注意力活动以无意关注为重

针对孩子年龄的独特情况,孩子的有意关注易被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集中持续时间短,所以低龄儿童的无意关注更占优势,新鲜和多变的事件更能吸引孩子自然注意。比如,老师形象的变化、学生语言表达的方法、上课内容的调整、上课环境的设计等,都会影响孩子注意力。教师在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应时刻以幼儿为主体。在游戏课堂中,丰富多彩的游戏内容、生动有趣的游戏环境设计和富有游戏属性的语言都可以调动孩子的兴趣爱好,老师可以给孩子介绍生动有趣的图画或亮丽的颜色,让孩子听到富有强烈对比的声响等引起孩子的关注力,调动孩子对钢琴的强烈兴趣爱好,进而加长孩子的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不同幼儿的身心发展存在差异

家庭环境以及幼儿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会导致幼儿的身心发展个体差异。因此,如果教师对每一个幼儿都用同一个游戏进行钢琴启蒙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根据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游戏化的钢琴启蒙教育也是重要的教育方法之一。例如针对好动,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游戏情境等措施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赋予幼儿一个角色,使其能够融入钢琴的学习中去;针对自尊心强,敏感细腻的幼儿,在其犯错时教师不能过分批评,可以通过带有游戏性的语言委婉地指出错误,同时每堂课都要对这类幼儿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会更容易接受,很快就能改正错误。

三、幼儿钢琴启蒙教学的游戏化实践

(一)利于游戏的集体教学形式

针对幼儿的年龄阶段特征,以集体教学的方式进行钢琴启蒙教学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近年来,这种课程形式因其独有的优势在我国也正逐步发展。首先,大多数孩子天生开朗活跃,和其他孩子共同练习钢琴,可以减少孩子产生寂寞、恐惧的消极情绪,让孩子从心灵上感受愉悦轻松。幼儿之间的交往互动是吸引幼儿学习钢琴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由于集体教学容易实施游戏、良性竞争等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幼儿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在集体教学的过程中幼儿会有互助合作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性。幼儿在课堂上需要变换自己的“角色”:当幼儿演奏乐曲时“音乐家”的角色能锻炼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胆量;当幼儿欣赏同伴的演奏时“老师”的角色可以让幼儿学习认真聆听指出不足、评价他人及认真聆听。幼儿在“指导”别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督促。幼儿在钢琴启蒙阶段的学习中,虽然有个体差异,但可以共同学习的方面更多。例如认识键盘、基本的识谱、弹琴姿势的训练、培养节奏感与乐感以及了解基本的乐理知识等等,这些基本内容集体教学都可以完成。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其他幼儿进行四手联弹,感受和声美感,学会边弹边听[5]。由集体教学这一方式所创造出的学习氛围和内容配合游戏化等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于提高幼儿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幼儿的表现力、观察力、听辨力等十分有益。对于孩子们而言,在钢琴启蒙时期他们并没有遇到过复杂的音乐,也不需要掌握高难的技巧,因此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以后的钢琴教学奠定了扎实的根基。集体教学方式有利于完成以上任务,也可以节省一部分师资。

(二)课内游戏课内游戏

主要由老师负责,是由老师从教学上正式进入将教学和游戏相结合,和孩子展开良性交流,完成教学内容。用游戏来引出知识点,还可以调动孩子们对钢琴和乐理知识的浓厚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

1.节奏训练游戏

幼儿对于节奏这一抽象的概念理解比较困难,音乐节奏的学习可以通过游戏的设计使幼儿顺利接受。因此,八分音符是孩子不易学会的一个节奏,老师通过设置一种"敲门"的游戏来帮助孩子认识抽象出的概念,敲打的节拍是二个八分音符接一个四分音符,让孩子边敲打一边说出这种旋律,由于这种旋律在生活中孩子常常听见,于是孩子可以马上认识和模仿起来[6]。游戏应该是有趣的,具有故事性的。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有趣的游戏情节吸引幼儿注意,或组织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表达他们对音乐和音乐理论的理解,培养孩子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和识别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钢琴的能力。

2.乐感训练游戏

游戏化作为一种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可以通过竞猜、讲故事、听音乐等多种形式实现,它可以成为训练幼儿乐感的一种方式。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入的钢琴知识越多,幼儿越容易接受,兴趣也会更加浓厚。教师可通过让幼儿欣赏优秀的配乐动画片来培养乐感。例如《猫和老鼠》《睡美人》《小美人鱼》等。在这些动画中,主角们都会用美妙的音乐搭配契合的画面表达情感,同时也会使用古典音乐以及世界名曲作为背景,孩子们在欣赏时的视听体验更加丰富多彩,也有助于提升音乐的形象感。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与幼儿的互动,包括言语、肢体、神情以及精神上的鼓励。做游戏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提问幼儿教师弹出的音符、鼓励幼儿弹奏音符并唱出对应音符、组织幼儿之间竞答等。在此基础上,幼儿可以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对于音乐的感受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继而愿意去学习更加专业的音乐知识。

3.放松游戏

由于幼儿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很短,在进行长时间的钢琴课程时很难坚持下来,因此在课程中老师可适当带领幼儿做手指游戏,以此放松。例如,当孩子出现身体疲劳或溜号等消极状况时,老师可指导孩子通过做些游戏充分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玩“一枪打六鸟”:儿童首先拿出左手作枪的手势,接着再拿出右手做数字六的手势,然后调换过来不断交替,借此来培养儿童双手的协调性和手臂肌肉的灵活性。刚进行这一游戏时,幼儿会经常出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放慢游戏速度,提醒幼儿游戏的诀窍在于控制食指和小拇指,多次练习后,可以慢慢加快速度。传统教学方法需要现代化的更新才能更加科学的教育幼儿,更好地实现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目标。游戏化是不仅新时代信息化催生的产物,也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必经之路,其多元化、高效率的方法是钢琴启蒙教育工作者应当吸收采纳的。

(三)课外游戏

课外游戏专注于父母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课后游戏体验。课后游戏可以帮助幼儿不忘记课堂上的知识,也可以通过课堂和课外环节的联系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的练习时间。钢琴演奏对手指的灵敏度要求极高,要克服这种问题,教师可进行几个手指游戏,这样孩子们只需动动他们的手指即可达到练习的目的。

1.培养正确手型的游戏

比如儿童手指游戏“石头布”,刚开始学钢琴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做出“石头”的手势,然后再将手指逐渐打开,半握状态便是儿童弹琴时的最基本手型。然后让孩子们进行“布”型手势,同时放松手指关节和手腕,并利用手指的握拳和伸展的动作达到锻炼手型的目的。

2.训练幼儿抬指的游戏

手指的第三关节也是孩子弹琴时最重要的发力点,其灵巧程度也对孩子们未来的弹琴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初学弹琴的孩子来说,可使用以下“芝麻开门”游戏的方式活动手指关节。老师指导幼儿先摆好手型,一手指固定不动,其余四手指作完整的“开门动作”,即为上下运动;然后一二手指固定不动,其余三指重复上述动作,以此类推。因演奏过程中手指的变换组合繁多,因此父母要时时关心孩子的手指能否自由地放松或弯曲,抬指是否达到标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增加练琴趣味性的游戏

数字启蒙教育范文7

关键词:政治认同;高校;入党启蒙;模式

作为高校学生党建的一项基础性和源头性工作,入党启蒙教育备受重视。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接受党组织的考察和考验,这既是党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必要之举,更关乎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性任务。

一、入党启蒙:基本形势及推进难点

十八大以来,高校党建工作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制度领导下,迈入快步发展的新阶段。教育部于2017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2018年又印发了两个《实施意见》[1],全力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各级教育主管单位和高校纷纷以密集的态势,在党建工作上频出高招,尤其注重系统性设计、资源型聚合、载体类创新,在教育内容、方法和话语体系方面也更加接地气,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绩,高校党建工作的力度、强度和效度都得到显著提升。《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4-2017年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度在逐年递增,其中2017年超过92%的被访学生赞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论断[2]139,有相当比例的高校青年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入党意愿。然而不可否认,高校党建仍存在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从党建工作的宏观层面上看,我们的党在新形势下,尚面临长期、复杂而严峻的风险和考验。党建工作的抓手问题、能力建设问题、党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问题等都将是未来较长时期内亟待破解的重点和难点。高校党建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开展大学生群体的党建工作,尤其需要有历史的站位和长远的眼光,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去落实好这项工作。高校党建工作的初始项和启动键正是入党启蒙教育,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环节。研究发现,高校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尚存在现实难点。部分大学生缺乏入党意愿和入党动机。2017年在被访大学生中,81.7%的人表达了积极的入党意愿,12.8%的人表示“还未想好”,5.5%的人对加入中国共产党持消极态度,其中“感觉自己还未达到入党的条件”“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刻”“对政治不感兴趣”“自己没有这方面信仰”等是暂不愿入党大学生给出的主要原因[2]161;许多大学生对党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我们发现,在有意愿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中,大部分对党的认识还相对模糊,或者尚停留在较浅的感性认识的层面,政治意识和理论素养都亟待加强和提高,在如何看待政治素养提升和学业水平增长的关系平衡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盲区;入党启蒙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的教育形式中,旗帜鲜明的显性教育多,柔性感化的隐性教育少,入党启蒙教育的全方位工作网络尚在建设中。由于党建工作的特殊性,入党启蒙教育还特别需要一支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的专业化党建工作队伍,在启蒙教育的内容体系设计、教育形式创新、育人经验总结等方面,需要在探索中给予进一步推进。

二、认同缺失:入党启蒙的难点归因

从大学生入党意愿缺失、入党动机缺失的原因归纳中,不难发现,只有在思想上入党了,才能真正在行动上入党。政治认同与否与在入党问题上的徘徊、犹疑,甚至疏离和漠视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思想认识的提升、政治认同的建立是入党启蒙教育的关键。所谓“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形成的同向性的情感、态度以及相应政治行为的总和。[3]从概念出发,可以看出“政治认同”在本质上是心理学的范畴,强调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在心理接受上的强度、深度和浓度,政治认同的发生和深入,是有着多重的心理基础。

(一)认知心理基础缺失

处于客观世界的政治体系需要通过知识输入的方式进入受教育者的头脑,并通过认识、理解、接受逐步内化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形成认同的认知心理基础。部分学生对党的理论、党的历史、党的政策方针不了解、不熟悉,未能将信息进行有效加工,从而转化为自我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无法在心理层面主动积极地接纳党的光辉思想;或是部分学生业已吸收了多元化、非主流的文化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已经偏离了主流的认知方向。

(二)体验心理基础分裂

在理性客观地习得知识之外,还需要通过感官或感性的体验增进与认同对象的情感联结,奠定基于人的情感认同的体验心理基础。然而部分学生因为局限在一定的知识结构中,未能充分放开眼界,感受不到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对于我们的党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一致性的感知不足,对于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感受不深,不能在体验上与党组织拉近距离,在情感上与党和人民亲密互动、产生共鸣,容易滋生置身事外、高高挂起的个人主义政治姿态,把自己同党和人民、国家的现实发展、前途命运全然割裂开来。

(三)行为心理基础缺乏

“政治认同不仅是一种政治心理倾向和态度,更是一种现实的政治行为,是政治活动实践的结果。所以,政治认同不仅关系到政治主观意识领域,还专属于政治实践的领域,是政治价值的接受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统一”,“研究结果显示,在社会实践方面,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愿每提升一个等级,其入党意愿相应提高0.31个单位”。[3]也就是说在政治实践方面参与得越多、越有成效,对党的认同感就越强,入党意愿也就表现得愈加强烈。然而,部分学生顺延了认知和体验的心理偏向,对于具有政治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表现不积极,或者潜意识里认为会跟学业发展、其他兴趣爱好有冲突,在行为实践的选择中,不能做到立意高远、主动避免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即使被动参加了一些实践活动,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实践结果的正向反馈和正向作用也是缺失的,即付诸的实践行为本身不能起到提升思想意识的作用,难以发挥克服困难、锻炼意志、树立信念的积极功能,更未能通过行为强化形成政治认同感。

(四)环境心理基础失调

客观的环境因素在政治认同的心理机制形成中亦发挥很大作用,网络技术的无处不在是当代青年面对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强调“感性、主观、多元”的网络文化特征日趋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年政治认同的建构陷入三重困境,即解构青年的政治认知、拒斥青年的政治情感、离散青年的政治价值”[4],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下,容易在青年的政治心理上造成一定的混乱,甚至“不随主流、妄逐支流”的情形也时常发生,不利于广大青年在价值上形成一致性。正因如此,部分青年学生未能对我国的政治体系、对我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形成同向性的情感和态度,从而显性地表现为在入党问题上的不积极、不主动。为了扎实做好党建工作,增强党组织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探索从政治认同的角度,通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并在工作实践中付诸实施,力图形成入党启蒙教育的参考模本。

三、四维认同:构建入党启蒙教育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围绕建立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目标,我们提出从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文化认同四重维度构建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工作体系,增强工作的力度、深度和效度,并在同济大学某学院试点开展,逐步形成相对成熟的工作模式。

(一)理论认同维度

侧重解决青年学生认识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通过以党的理论充实和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帮助学生尽快建立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知识架构,丰富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党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论学习的设计上,着力以党团共建为抓手,发挥党组织主导作用,组织优秀团员走入党支部,定期开设积极分子培养培训课程,参与各项理论学习活动;建立党团对接模式,搭建党员宣讲平台,组织学生党员分批走进团支部,开展主题团课、宣讲党史党章、交流时事热点、引发思考共鸣;同时还结合共青团优势,以学生熟悉的话语体系、网络载体,打造党团学习共同体,组织优秀团员加入线上政治理论学习社群,每日学习打卡、每周撰写心得、每月参与讨论;组织学生党员“领读”马克思专著,以数字化的方式解读,在全媒体网络分享;重点提升学生团干部的理论水平,依托团干部训练营、团支书联席会等平台,组织团干部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学习资料,通过团干部理论素养的提升,更好地凝聚和带动广大青年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理论层面的政治认同感。

(二)情感认同维度

以润物无声的柔性方式激发青年学生爱国、爱党的真挚情感,拉近党组织与青年学生之间的距离。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可见情感因素在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发挥的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建立情感认同的活动设计上,紧紧抓住大学生学业发展的第一需求,组织学生党员面向学院大部分受助生开展一对一学业帮扶,通过学业指导、互助共学、心理支持等传递党组织的温暖;组织学生党员走入新生寝室开展“与新生寝室结对”,建立学生党员与新生寝室共同进步的“成长档案”,在学业、生活、成长的多个维度给予新生关怀和帮助,发挥优秀学生党员助跑和领跑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党员带头创办基于公共基础课学业辅导的品牌项目,走进学生社区、兄弟学院、网络微课平台,发挥专业所长,服务于学业发展。通过党员认可度的提升,增强对党组织的感知度、亲近度和信任度,逐步提升情感认同。

(三)行动认同维度

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主流育人实践,树立和传播学生党员中的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优秀看齐、向组织聚拢。搭建院级党员工作平台,创立“党员TALK”党建工作品牌,让师生党员在演讲台前“亮身份、亮事迹、亮承诺”,与团员青年讲述入党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党员身份的深切领悟,展示党员风采、挖掘党员事迹;组织党员创建助学服务志愿者基地,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的帮扶机制,开展党员对接团支部、学生社团等的对接项目,开办线上线下、基于朋辈帮扶的学业辅导课程,同时让党员带队社会实践,围绕社会观察,设计通民情、接地气的实践项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好行动的示范员和领航员,在青年学生心中真正树立起一面面旗帜;拓宽宣传渠道注重榜样宣传,线上线下、课堂社区,发掘学生身边的党员“网红”,录制党员微课视频,通过全媒体信息平台,全方位宣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向榜样看齐,建立行动认同。

(四)文化认同维度

以红色文化为引领营造入党启蒙教育氛围,使广大青年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一种熏陶和感染。比如有研究者发现利用遍布祖国各地的红色资源对大学生开展政治认同教育可实现爱国情感的强化、马克思理想信念的坚定和自身品格的完善[6]。在设计策略上,紧扣党的建设历程中的热点开展红色文化研修,借助校院两级平台,组织举办经典著作研读会等,引导青年学生深入红色文化,重读经典触摸党的历史脉络。同济大学还创作并演出了校园版红色经典歌剧《江姐》,精心打造红色校园文化项目;有效整合上海市区及周边红色文化资源,沿着红色文化修身线路,组织红色实践,每年定期开展串联若干上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行走上海滩”徒步活动、“党的摇篮”南湖革命纪念馆瞻仰学习活动、“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美术作品观摩活动等,足迹遍布一大、二大会址、国歌纪念广场、四行仓库等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刻感受党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体悟党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引导学生发挥专业所长,深入红色革命根据地、改革开放策源地、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充分认识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坚决捍卫和维护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Z].2018-05-29

[2]沈壮海.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方旭光.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6,(1)

[4]李腾凯.“后真相”时代青年政治认同的困境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9,(10)

[5]胡梅花.论政治情感的培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2010,(15)

数字启蒙教育范文8

【关键词】启蒙教育;作文素材积累;基本渠道探寻;教学相长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广为人知的信条式经典俗语,意在强调“米”的客观性和必要性,它对于“炊”来说,是一种无可或缺的资源现象。作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的呢?在小学语文学科活动中,之所以普遍地“难教畏作”,小学生写作文为什么那么的“假大空”,这并非不愿写、不想写,最为根本和直接性因素,是因为他们没有实质性内容可写。久而久之,作文教学必然会陷入一片困惑境地。有鉴于此,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帮助儿童善于寻找并不断地积累习作之“米”,为打赢作文启蒙这场“硬仗”做好必要性准备。

一、引导儿童善于从教材资源利用中“储米”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就是个例子。”这些极具“经典性(精髓性)”特质的语篇,都是历经淘洗与选择的优秀或成功作品,是开展“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的优质资源。在常态化语文学科活动中,教师应本着“读写互动”指导思想,引导小学生在课文阅读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习作素材。比如,通过“批注式”阅读,不断拓展“字词句段”的内涵;通过“补白式”阅读,逐步积累的各类信息;通过“体会式”阅读,由此产生的情感体会;通过“摘录式”阅读,由此记载的好词妙句……所有这些,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就能在长期储备中积聚成一个巨大的“米仓”。通过与之相应的“反刍”,不仅有利于帮助儿童构筑“仓储”意识,而且有利于在“熟能生巧”中逐步培养他们“学用结合”的能力。这是习作储米的“绿色通道”。

二、引导儿童善于从生活元素链接中“筛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全面强调新课程教学改革大背景下,积极开展以“生活互动”为主的开放性学科活动,不仅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活动中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为,而且正在日益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强烈发展态势。语文活动主动接受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有利于在源源不断的“活水源头”中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相生。作为其中的“半壁江山”现象,作文教学又何尝不该这样的呢?以老舍的《猫》文为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谈及猫的“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有小学生提问:“猫为什么不追进老鼠洞去呢?”教师乘机补充“猫的胡须”的功能。在后来关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习作中,有些小学生就写到了“猫的胡须”现象。这不是从生活元素中“筛米”吗?

三、引导儿童善于从课外资源拓展中“啄米”

“课外天地,大有作为;资源现象,活力无限。”无论从哪个角度抑或哪种层面上来说,语文知识及其学科活动始终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象。这也就为作文素材的积累提高了另一条非常宽阔的实质性渠道。比如,在五上第三单元“民间故事”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内外时空为小学生播放了其他一些民间故事资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等影视片,有《田螺姑娘》《阿凡提的故事》等短小故事语篇。如此而为,不仅进一步激发了小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学习热情———他们自寻途径更多阅读且相互之间主动分享,而且有些人根据实际认知自主“创作”民间故事。再如,在教学《题秋江独钓图》时,有人发掘“数字诗”特点后,在灵感涌动下现场编制了数学分数题。这种精神不值得珍视吗?

四、引导儿童善于从自主体验活动中“产米”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能动性等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活泼好动的性格心态,努力提供丰富多元的亲身实践机会。既可不断激活语文学习的生态环境,又能在“自主体验”中不断深化“学用结合”的能力与素养。这对于儿童读写互动来说,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裨益和促进之效。比如,在《珍珠鸟》教学后,以“我与动物(自然环保)”为题,开展自主体验下的专题讨论活动;在《父爱之舟》《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后,以“发生在家庭的故事”为主题,组织开展“孝亲与感恩”演讲活动;在《将相和》《田忌赛马》等课文教学后,引导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想一想、写一写”活动,让他们把“见仁见智”现象写下来。这不是令人期待的“产米”行为吗?总之,语文知识以及学科活动中蕴藏丰富多元的习作之“米”,我们只要认真以待、引导有方,就会在“鱼渔兼授”中帮助儿童寻找并获取源源不断的“米”,把他们逐步引向善读乐写的良性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