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培训范例

数字媒体培训

数字媒体培训范文1

北美高校图书馆采取的数字学术教育的形式主要为:开设课程、开展工作坊、提供在线培训教程与指南、开展融入数字学术活动的教育。

(1)开设课程

在调查的对象中,有7所北美高校图书馆开设了数字学术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由提供数字学术支持的不同部门负责,课程的类别与数字学术支持部门服务定位有关。例如,俄勒冈大学图书馆和埃默里大学图书馆分别由数字学术中心负责开设了名称涉及数字学术的课程,而普渡大学图书馆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图书馆由GIS服务部门负责开设的课程与GIS相关。从数字学术教育课程的内容来看,课程主要涉及数字人文、数字学术等综合性的课程,以及数据管理、各种分析方法、GIS和映像等专门性的课程,其中以具体的分析方法、数字人文介绍、数据管理等类别的课程为多数。数字学术教育课程面向的对象以研究生为主,这反映了研究生是数字学术教育需求的主要群体。

(2)开展工作坊

在24所开展了工作坊的北美高校图书馆中,笔者选择10所工作坊信息较详细的高校图书馆,将其开展工作坊的基本情况列于表2。由表2可知,北美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工作坊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尤其是以软件使用方面的工作坊为多数。由图书馆的数学学术中心或数字学术服务人员负责组织的工作坊,内容包括数字学术介绍、数字人文介绍等基本的知识介绍,以及数字素养、数据管理、版权、软件使用等多方面的内容;由专门开展某种类型服务的中心开展的工作坊的内容则与中心的主要服务有关。例如,地图和地理空间中心开展的工作坊的内容则涉及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等方面。从北美高校图书馆开展工作坊的内容我们也可以认为,数字学术活动需要必要的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创建与分析,数字学术活动涉及版权问题。同时,数字学术涉及的方面也较广泛,数字项目管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与处理、构建数据集等是数字学术的重要方面。

(3)提供在线培训教程与指南

有7所北美高校图书馆提供在线培训教程与指南,既有高校图书馆本馆制作的在线教程与指南,也有引入的外部机构的在线教程与指南。例如,俄勒冈大学图书馆为了满足想到数字学术中心体验数字工具的用户的学习需要,制作了“快速成功”系列在线教程;圣地亚哥大学图书馆数字媒体实验室则是提供了Tinker-cad公司的3D教程、来自lynda公司的在线教程等。北美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在线培训教程与指南,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学习。不但能让用户对数字学术工具有所了解,也能便于用户使用图书馆的软件资源,还能通过引入外部机构的教程增加图书馆的学习资源。

(4)开展融入数字学术活动的教育

笔者通过文献调查发现,有的北美高校图书馆开展了融入数字项目研究、数字学术成果保存等活动的数字学术教育。例如,拉斐特学院图书馆实施了为期2年的本科生参与数字学术项目的实习,使学生在建立数字学术项目过程中,学习数字学术相关的工具与知识。中田纳西大学图书馆对该校荣誉学院的教工进行教育,培训教工们如何登陆软件、提交项目、通知提交的作者,在培训中演示如何进行操作、如何查找错误,使该校荣誉学院的教工能够顺利的向机构知识库提交数字成果。北美高校图书馆通过开展融入数字学术活动的教育,近距离与用户接触,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2数字学术教育典型案例

2.1埃默里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学术教育课程

(1)案例介绍

埃默里大学图书馆开设了《数字学术与媒体研究》系列的证书课程。该课程面向完成该校研究生院的博士课程的学生,以及埃默里大学的员工和图书馆员。参与学习者需要完成4门课程的学习,其中,《数字学术和媒体研究》专题课程为必修课,并需要通过数字学术方面的实习,另外2门课程需要从给定的课程列表中选择,选择的课程需要以数字媒体和学术为特色。《数字学术和媒体研究》专题课程包括什么是数字学术、什么是数字人文等基本问题,提供数字技术对于研究影响的广泛介绍,特别是对于人文学科影响的介绍。实习需要围绕数字学术项目,可以在埃默里校内或校外的数字学术相关机构实习。学习者完成4门课程后,还需要完成最后的研究论文或数字项目。按要求完成全部内容后,将会获得由埃默里大学研究生院授予的证书。

(2)案例分析

埃默里大学图书馆开设的证书课程的课程设计极具典型性。该证书课程以“数字学术与媒体研究”为核心,不但设置了与数字学术、数字媒体相关的必修课、选修课,还安排了数字项目实习课程,并要求完成研究论文或数字项目。这体现了埃默里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学术教育教学程序规范,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内容丰富的特点;也体现了既注重教授理论知识,又重视培养学习者的实践操作能力。此外,由研究生学院为通过学习要求的学习者授予证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者通过学习数字学术证书课程,可以对数字学术与数字人文、数字媒体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有全面的了解,还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数字项目研究,从而了解数字学术工具,了解数字学术项目研究的方法与流程,为进一步开展数字学术研究积累经验。

2.2拉斐特学院图书馆融入数字学术项目的教育

(1)案例介绍

拉斐特学院的图书馆员分别于2015年、2016年设计了为期6周的暑期实习项目———数字人文暑期学术项目(DigitalHumanitiesSummerScholarship,简称DH-SS),DHSS是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本科生参与数字学术的模式。实习期间,本科生可以设计和创建原创数字研究项目;学生自己选择研究问题、工具和方法以及最终的项目;图书馆员通过开展贯穿数字学术项目研究过程的数字学术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在研究中互相学习的机会。比如,图书馆通过开展工作坊的方式,聚焦学生的研究问题,分析研究问题是否可行,然后集思广益如何去进行研究;图书馆员带领学生讨论如何评估和引用工具、图像、媒体、文章、书籍和参考资料;图书馆员与学生们讨论文献合理使用、原创作者和版权等方面的问题等。在DHSS项目中,当学生们学习了不同的人文主义者在阅读材料中使用的词汇后,他们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找到可能在现场或方法上与他们的工作联系起来的数字人文项目,并对它们进行解压和分析;然后,学生之间互相展示工具、方法,讨论其对项目论证及最终目标所起的作用。接下来的几周时间里,学生们通过识别这些项目所使用的软件,以及为同学们进行工具演示来掌握有关工具、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拉斐特学院图书馆的这种数字学术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6年的实习项目结束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他们比之前更了解如何研究;5名学生继续在巴克内尔数字学术会议上展示他们的成果和DHSS模式。学生们建立了一个数字人文俱乐部,继续探索自己的研究,并将这些想法传播到更广阔的校园。

(2)案例分析

拉斐特学院图书馆开展的融入数字学术研究项目的数字学术教育的典型性体现在,这是一种面向用户实际需求的、贯穿用户整个数字项目研究过程的嵌入式教育,是一种多赢的数字学术教育模式。首先,图书馆通过实施实习项目,将数字学术教育融入学生的实习项目中,不但可以教授数字工具,还可以根据实习过程涉及到的具体环节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数字学术教育,这就实现了将信息素养概念化为与数字学术相关的内容,创新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并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字学术素养。同时,创造了图书馆与用户深入交流、沟通的机会。其次,学生通过建立原创项目,能够切身体验数字学术项目研究过程,不但可以练习传统的研究方法,还可以探索数字学术,从而了解如何开展研究;并且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加深了自身对数字学术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掌握数字学术相关的知识。再次,拉斐特学院图书馆的这种数字学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不断研究的兴趣,进而开展持续性的研究工作;参与实习项目的学生积累了研究经验,还可以协助图书馆员开展数字学术相关的工作坊,指导同伴开展数字学术研究;从而起到在全校范围宣传推广数字学术的作用,可以带动整个校园数字学术研究的氛围。

数字媒体培训范文2

关键词:数字媒体语境;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

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数字媒体语境下的教学现状分析

1.1数字媒体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就数字媒体语境教学来说,教室的设施和设备是实现数字媒体教学最基本的条件。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设备落后,硬件条件简陋,导致教学条件跟不上教学手段的更新。还有高职院校经费紧张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数字媒体设施设备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上课的需求。

1.2教师的教学课件创作水平参差不齐

数字媒体是近年来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数字媒体语境教学需要教师制作相关的课件,这是数字媒体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辅助教学的核心。尤其是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数字媒体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进行设计、绘图、动画、声音等的教学。虽然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都参加过数字媒体的业务培训,但是从整体水平上来说,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仍然参差不齐。

1.3教学方法无法与现代数字媒体相匹配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将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与数字媒体的使用有效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是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对称的现象,就是教师在使用先进的数字媒体教学设备,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却用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方法和方式相对处于滞后的状态,使得数字媒体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其关键作用。

1.4教师对数字媒体的使用观念存在着误区

在数字媒体的语境下,教师在教学中对数字媒体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可以概括为“两个极端”和“三个代替”。首先,是“两个极端”。一方面是“用而不得”,由于数字媒体的出现,学校也都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设备,但是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会认为,如果要使用数字媒体教学就意味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制作课件,就没有过多的时间对教学方案进行仔细的斟酌,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因此,这些教师认为使用数字媒体教学使他们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而且教学效果还是未知数,可能会得不偿失。而另一方面则是“为用而用”,就是说在数字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后,学校积极建立了数字媒体教学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并且对数字媒体教学进行了一定的宣传和要求,部分教师就会认为无论是哪一种课程,都要通过数字媒体进行教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必须要数字媒体的配合。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大型的公开课或者是一些参赛的课程中,对于课件的要求就是必须要将影音、图片、三维立体动画进行结合,而且对于课件的要求就是难度程度越大越好、内容越丰富越好,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或者是评委的注意力。而这种“为用而用”的认识误区使得教师在数字媒体教学的课堂上更多的是关注形式,画面过于丰富,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够专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接受。其实部分课堂可以不必采用数字媒体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但是不要强行地让小黑板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屏幕,要适可而止,适当地配合使用。其次,是“三个代替”。第一,数字媒体课件代替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照着课件阅读,对于学生的反应丝毫没有察觉,不管他们是否听懂、是否存在疑问。第二,数字媒体教学取代传统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用数字媒体代替传统教学。第三,数字媒体代替艺术设计学习。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于依赖数字媒体,总是在学生存在疑问的时候误导学生拷贝老师的光盘进行研读学习,曲解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意义。

2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媒体教学的对策研究

2.1加大资金投入量,强化数字媒体培训

要想改善数字媒体教学的现状,首先就是要完善数字媒体教学基础设施设备,加大对相关资金的投入量。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要提高对现代化教学的技术设施设备的推动工作,加大对教学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按照数字媒体现代化的建设要求进行设施设备的完善。其次就是要增强师资力量。学校应提倡“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对于数字媒体教学模式采取开放性的政策,加大对教师数字媒体教学的培训,使其能够尽快地熟悉数字媒体教学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提升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进而改善教学现状,提升教学质量。

2.2更新教育观念,整合教学理念

高职艺术教学采用数字媒体的教学方式是依托于现代化教学的发展,是将数字媒体运用于教学中,数字媒体是一种教学辅助性的工具,而不是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全盘的否定,两者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来达成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思想,要学会将现代化的数字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融合;在运用的过程中既要了解数字媒体教学的优势,也要了解其中可能存在的弊端,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优势互补,而不是完全替代。

2.3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师生交流

在利用数字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信息量相对来说比较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节奏相对较快,而这就导致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难以适应这种快节奏的教学方式,也一时很难消化教学的内容。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扮演好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在采用数字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要与学生及时地交流和互动,课件也要反映与学生的互动内容,这样一来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2.4优化教法组合,发挥媒体功能

数字媒体培训范文3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管理制度;高职数字媒体专业;校企协同

1高职数媒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除了岗位适应性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具有应对未来世界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现代学徒制并不仅是一种人才教育模式的创新,而是预示着高职教育将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进入培养精准服务社会人才的发展阶段,这将有效突破高职教育在以往办学过程中的诸多困境,并实现自身内涵的提升。

1.1现代学徒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现代学徒制起源于西方社会20世纪80年代的劳动力市场发展和教育导向改革,产业培训领域的诞生促进了产业市场与教育领域的联合发展。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的运作模式以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以及瑞士的“三元制”模式为典型代表。从利益驱动的角度来看,德国与瑞士属于鲜明的“需求引导型”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地位突出,法律制度健全,社会需求强烈且具有培训的优良传统,因此,国家、企业、学校三方的培训热情高涨,学徒制拥有专属的清晰发展路线;而英国则属于“供给引导型”国家,其表现为国家、政府为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引导者,职业技术教育所受到的社会认同度较少,企业对培训的参与热情较低等。然而1993年以后,英国政府通过调整发展战略,现已通过实施培训经费多方承担,政府放权、雇主主导、三方协作等策略,有效促进了企业雇主的主动参与,并为91%的青年学徒带去了积极的职业利益。

1.2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特点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艺术设计、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与信息通信技术等多个专业,在人才培养特征方面具有复杂性,兼具文、理两科的综合性特点。同时,因立足于传媒与艺术设计两大领域,承担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在人才培养内容上数媒专业强调创造力与专业性两大能力的养成,具体包括艺术能力、计算机技术及创新设计能力的基础技能。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操作,因此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更多的受到市场需求的引导,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数媒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

2高职数字媒体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建设的制约因素

从理论上看,企业参与学徒制的建设,不但有利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同时也能为企业的人才选拔取得先机,增强自身的人才储备、技术革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知名度。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热情、参与强度都远低于学校,甚至学生的积极性也在逐年下滑,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校企双方的“供需条件不对等”,具体来说可总结为以下四大制约因素。

2.1利益驱动机制不对等:企业利益不受重视

企业作为“盈利性”单位,如何最大化企业效益是其工作的核心目标。但在学徒制的合作关系中,学校往往希望企业能够“让利”,既在合作关系中企业投入的时间、金钱和人力成本与学校所能给予的回报并不对等。初出校园的学生尚不具备快速投入工作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实践性和团队性要求较高的数字媒体专业而言,学生往往需要在企业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这也是现代学徒制建设的根本目的。但目前的现代学徒制既无法保证学生的投入积极性,同时也不能保证学生未来的就业选择,因此,企业承担着项目运作风险,投入的培训成本极有可能轻易的付之东流。如“2+0.5+0.5”实践模式,即为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后,进入合作企业工作半年,最后半年由学生选择留在该企业或转化新企业,这一合作关系,虽保障了学生的利益,也增加的学校工作的可操作性,但却无法保障企业投入的利益回报,因此存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隐患,这也是现下校企合作关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2合作发展机制不对等:企业、学校“两层皮”

首先,是合作对象的选择问题,多数职业院校对大中型企业的关注度远高于中小型企业,对数字媒体专业而言,实践单位的规模越大、实力越强,意味着接触项目的起点越高,获得的实践阅历也将更加丰富。但大中型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多停留于提供实践基地及员工培训等较低层次的合作,迫切需要人才储备和技术转型的中小型企业却未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事实上,各专业都具有不同专业特点,各学院的基础条件和所在地资源也不尽相同,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应将需求匹配度作为重要的决策条件,大公司虽拥有较高的项目等级,但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工作类型却较为单一,而中小型公司由于人员配置较少,往往一个人需要承担多项工作,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反而更加全面。其次,在合作发展关系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不能直接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程序设计,因此学校课程与企业实践的紧密度较低,如数字媒体这类实践要求较高的专业,校企合作间的疏离,在使得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的同时也将增加企业的培训成本;二是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认同度仍然较低,现代企业开始重视自身的人才储备问题,学生所谓的较低成本劳动力已难以引起企业的兴趣。因此,与本科院校存在专业重叠的数字媒体专业更应尽快增强自身的办学特色、完善人才培养的方案,以取得更高的社会和市场认同度,建立对等的合作发展关系。

3“校企协同”背景下现代学徒制的管理制度建设

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获得社会认同,建立自身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其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性已毋容置疑,但受到内部制约因素的影响,学徒制的发展已逐渐显露出疲态。为突破制约束缚,高职数字媒体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管理制度改革,需摒弃传统“补漏式”的制度完善策略,从利益驱动、质量保障、合作发展、沟通协调四大根本性机制的建设入手,并最大程度的保障和发挥了企、校、师、生、行的多方利益与角色功能发挥。

3.1契合校企双方利益,构建利益驱动机制

(1)“1+1.5+0.5”阶段性联合授课模式建设。该模式既为学生在校第二年起的部分专业课程,如商业摄影等,将按照教学计划,分阶段性的直接在企业进行授课。“1+1.5+0.5”模式的运用是对“2+0.5+0.5”模式的深化改革,此措施可拉长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时间,实现企业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的滚筒式交叉,将在校学习和企业学习有效的融为一体,能有效增强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提升学校对企业的人才储备保障,避免过多的人才流失。(2)学徒定向培养。通过阶段性的企业联合授课,不但学生可以全方位的了解企业的各项工作,企业师傅也将了解各学徒的自身特点与兴趣方向,从而能更加具有的针对性的进行学徒分配,实践中,部分企业甚至可实现理想的一对一学徒制教学关系。学徒定向培养不但可以赋予企业师傅对学徒的选择权,同时也可避免学生因对实践内容无兴趣而产生的消极怠工,最大化的保障了企业的用工问题,降低了风险成本。

3.2提高师傅身份认同,构建制度保障机制

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是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建设的基本保障。企业师傅是现代学徒制建设中的核心人物,构建新型师徒关系,在提升师傅身份认同度的同时完善质量考核制度是高职数字媒体专业摆脱当前发展制约的主要办法。通过建立师傅补偿机制,聘用企业兼职教师,并由学校发放相应课酬,建立“师徒”专项津贴,以补贴因“带徒”而受影响的师傅自身工作进展。强化心理认同感。开展拜师仪式,可有效强化师、徒双方的身份认同感,并明确企业师傅与在校老师之间身份、关系、授课方式的差异。实践证明,部分企业师傅表示在参加完拜师仪式以后,师傅的责任意识有明显提升,且与学徒之间的关系也有所变化,与部分毕业学徒至今关系良好。

4结语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为了解决参与其中的各个相关主体的矛盾,满足基本诉求,以保障现代学徒制的长期稳定运行。本文以较有矛盾代表性的数字媒体专业为研究对象,在总结“现代学徒制”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人才管理制度建设办法。利益驱动、质量保障、开发合作、沟通协调四大机制的构建运行,能基本解决现代学徒制运行过程中的普遍问题,使其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匡瑛.比较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关晶.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比较与借鉴[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数字媒体培训范文4

[关键词]国有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期;关键岗位人员;特殊人才

企业在转型发展时期,随着其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以及技术手段的升级,对相应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要使相应的人才更快地适应企业的转型发展,企业需要通过培养、引进人才,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更好地保障内部人力资源的稳定性,进而推动自身的平稳转型发展。当前,国有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时期的出版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需要通过引进新兴技术和人才来更好地解决在转型发展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还要不断地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所以对管理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一、国有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出版行业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要想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出版行业必然需要实现转型升级,而国有出版企业作为出版行业的领头企业,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带头作用。因此,国有出版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首先,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国有出版企业要将图书市场逐步转到阅读市场,以此稳定阅读群体,更好地维系出版行业的受众黏性。其次,只有优质的产品才能被用户认同,因此国有出版企业要加大优质内容产品的供给力度,提高出版物的品质。此外,在出版过程中,国有出版企业也要加强对网络化营销队伍的建设,发挥网络宣传功能,更好地推动自身创新发展。最后,国有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也要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加快建设融合性的数字平台,实现新兴产业的发展,真正使产业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互通合作,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1]。

二、国有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国有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其经营管理模式和出版操作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对不同岗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国有出版企业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来更好地开展出版流程中的各项工作,因此其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其次,国有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出版内容的审核管理,因此对内容审核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由于人们对电子读物的阅读需求越来越大,国有出版企业提升用户的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体验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其要通过不断地创新相应技术来更好地满足读者群体的新需求,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之,国有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很多岗位都对相应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其须通过培养、引进人才,以及完善相应的使用机制来更好地加强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管控,更好地为当前自身转型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三、国有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期关键岗位人员及特殊人才的培养机制

国有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时期对关键岗位人员和特殊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如果人才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那么国有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就会严重受阻,而通过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有效解决人才缺口问题,推动其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下文笔者将主要分析国有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88-2022年第4期总第107期中,如何构建其关键岗位人员及特殊人才的培养机制。

(一)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储备库

国有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鼓励各方面人才为出版事业建功立业。只有多方位的人才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形成合力来更好地提升国有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最初的人才培养工作开展过程中,国有出版企业要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储备库,对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进行精准分析、严格划分,为后续的转型发展储存后备力量,避免出现人才短缺等问题。

(二)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国有出版企业具有一定的人才基础,但是随着不断转型发展,其对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这些人才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转型发展后企业对关键岗位人员和特殊人才的需求。所以在日常人才培养过程中,国有出版企业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并重视培训效果反馈,通过这些方式更好地引导一线乃至管理层的人员参与相应的培训工作,以考试、交流、研讨等形式巩固培训成果。首先,在人才培训过程中,国有出版企业可以将授课人员“请进来”或让内部职工“走出去”,也可以邀请企业内部的优秀人才加入培训工作并进行授课。同时,国有出版企业要做好人才培训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为长期有效开展人才培训工作提供强大支撑。其次,国有出版企业要针对转型发展后的相应发展需求制订培训方案,把战略眼光放长远,使相应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转型发展后的岗位需求。最后,为了更好地引导相关人员积极参与人才培训工作,国有出版企业可以通过培训结果与业绩考核结合的形式来更好地激发相关人员的培训热情,增强培训效果。

(三)采用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初入职人员

对初入职人员的培养,国有出版企业可以利用导师带徒弟的培养方式来更好地提升初入职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在短期内了解相应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服务于企业转型发展,切实提高企业转型发展的效率,使国有出版企业更好地立足新时代、践行新思想、展现新作为。

(四)加强内部及时沟通并做好技术应用

国有出版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相应的技术手段得到了优化升级,因此需要提高员工的新技术应用能力。但是如果相应的技术不能在全员中得到普及应用,很有可能出现“中梗阻”,甚至导致重大工作失误,不仅无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会为企业发展制造矛盾。因此,国有出版企业要加强内部及时有效的沟通,实现新技术应用全覆盖。其可以通过开展内部交流、向外部企业学习经验等方式,更好地加强内外部合作,使相应人才真正服务于自身的转型发展[2]。

四、国有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期关键岗位人员及特殊人才的引进机制

国有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很多关键岗位人员和特殊人才是很难通过内部的人才调整来满足的,针对此问题其可以通过引进人才来更好地解决相应的人才需求难题,避免因缺乏人才而影响自身转型发展的进度。但是在相应人才的引进过程中,国有出版企业也要注重使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来更好地留住人才,真正使相应人才更好地服务于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工作。

(一)积极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国有出版企业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想对人才更具吸引力,必须要为这些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晋升通道,以及展现才干的平台。因此,国有出版企业在开展引进人才工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相应岗位的人才需求,为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使其能够安心地落户国有出版企业,服务于国有出版企业的转型发展。例如,当前,很多人才在就业选择时非常注重薪酬和住房条件的保障,因此,针对这些优秀人才,国有出版企业可以提高薪资并给予相应的住房补贴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二)引、育、养并举,提升国有出版企业人才总体质量

国有出版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支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其要加大相应人才的引进力度。首先,国有出版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高级管理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人才提供支持,其可以通过引进高级管理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人才,引导他们用先进的思想和新颖的工作方式方法来推动国有出版企业的转型发展。其次,国有出版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对较大,其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更好地加强专业对口人才的培养,使专业人才的质量得到提升,保证企业整体的人才水平。最后,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也是更好地改善当前人才缺失现状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国有出版企业也要加强对已引进人才的有效培养和提升,使其更好地为当前国有出版企业的转型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逐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优化社会服务保障体系

国有出版企业需要逐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真正使人才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为引进人才创造有利条件。此外,社会大环境也会对人才的引进产生影响,国有出版企业需要优化相应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更好地保障相应人才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够后顾无忧地参与国有出版企业的转型发展,有效推动国有出版企业的转型建设。

(四)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种方式引进人才的工作格局

国有出版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短缺形势愈发严峻,因此,其如果仅利用单一的渠道来引进人才,会严重制约自身的转型建设与发展。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国有出版企业要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种方式的引进人才工作格局,更高效地引进各方面人才,为自身的成功转型发展奠定基础。比如,除了拓展人才招聘渠道,国有出版企业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来建立相应的人才输送渠道,使优质人才能够服务于自身的转型发展。此外,国有出版企业也可以通过相应的人才落户政策更好地引进先进型人才,以推动国有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3]。

五、国有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期关键岗位人员及特殊人才的使用机制

国有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但是要真正使相应的人才更好地为企业转型发展贡献力量,其要注重优化人才使用机制。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重视职称评审在人才管理中的作用

国有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并挖掘其潜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自身的转型发展。企业内部人才管理政策会对最终的选人用人计划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国有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并分析不同员工的优缺点,从而选择适合的优质人才来从事相应的关键岗位,以此带动企业实现转型升级。职称评审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才的专业优势、突出技能,以及其对自我职业规划的意愿。因此,国有出版企业应提高职称待遇,鼓励人才参加职称评审。

(二)建立公平的人才选拔、晋升机制

国有出版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源源不断的新兴人才来服务企业,因此,其要建立公平的人才选拔、晋升管理制度,给予优秀人才更多的机会,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国有出版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人才选拔、晋升机制,选拔出表现优秀、业务熟练且心理素质较强的人才来更好地承担关键岗位管理工作,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三)利用企业文化促进人才发展

国有出版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合作,加大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从而真正使人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更好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国有出版企业也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文化更好地影响、鞭策、调动员工,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荣誉感、获得感,从而升华员工的思想境界,形成勠力同心的良好氛围,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转型发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六、结语

国有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关键岗位人员和特殊人才至关重要,但是传统的国有出版企业内部人才的专业素养相对有限,很难更好地服务于国有出版企业的转型发展。因此,国有出版企业需要通过培养、引进人才,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来满足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本文针对国有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期对关键岗位人员和特殊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也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随着相应策略的应用,其能够更好地为国有出版企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促进企业提质增效,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琼,杨一男.欧美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及对皮书数据库发展的借鉴[C]//谢曙光.皮书专业化二十年(1997-201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汪晓军.“新人型”培养与“引进型”发展:关于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7(16):6-8.

数字媒体培训范文5

关键词:数字化;报纸新闻;新闻编辑;信息技术

一、引言

作为一种延续数百年的传统新闻报道模式,报纸是人们在生活中获取外部资讯的主要媒介。但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数字化信息技术全面发展,越来越多以手机、网络为载体的新型资讯传播模式发展壮大,对传统报纸新闻的传播产生了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报纸发行量和广告影响力持续下降,创新报纸新闻编辑工作已势在必行。

二、报纸及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的变化

(一)生态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以往熟悉的媒体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另外,新媒体诞生时,传统媒体中的一部分受众群体会出现转移。报纸的受众市场面临“重新洗牌”的情况。调查发现,人们接触电视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从原本的182分钟(2008年)下降到122分钟(2018年)。与此同时,人们接触互联网的时间正处于上升趋势。不难看出,与传统的报纸类似,电视作为一种传统媒介,其受众群体已开始向网络方向转移。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1]。

(二)编辑内涵

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的内涵发生着变化。报纸新闻编辑工作从原本的文字稿件编辑工作,逐步发展为对文字、图片进行编辑,再发展为使用计算机、VR(虚拟现实)技术等高科技产品对新闻进行采编和。在借助各类新媒体技术实现转变之后,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的内涵得到了发展,实现了跨地点编辑与异地提交印刷。在保证服务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新闻传播的质量,对传统报纸留住和扩大受众群体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工作流程

报纸新闻编辑工作中最具挑战性和冲击性的就是编辑工作流程的变化。在以往,报纸新闻编辑工作者只需要做好一种媒介的编辑即可。但是,进入数字化时代后,新闻编辑工作者要根据不同媒介的变化和特征,对新闻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确保生产出最适合的新闻产品。当下,媒介融合时代已经到来,报纸和网络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在数字化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工作者要根据内容特点、受众获取信息的习惯,调整新闻的呈现模式,同时确定哪些信息采用纯文字形式,哪些新闻要添加视频,优化受众的阅读体验。

三、数字化时代对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的新要求

(一)更丰富的素材

素材采集是报纸新闻编辑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对以往的报纸新闻编辑工作来说,在采集环节,新闻编辑工作者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本子和一台录像设备就可以完成基本的新闻取材工作。但是,这种采集新闻素材的方式效率较低。在数字化时代,新闻信息体量大,大部分时候,单纯采取传统的采集方式并不合适。报纸媒体为第一时间采集更多新闻信息,开始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自己单独的门户网站和移动终端。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新闻素材内容的采集也开始向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新闻素材的采集更加便捷,同时也更加全面,报道的内容更符合现代社会新闻受众群体碎片化的阅读需求[2]。

(二)更全面的报道

报纸是传统媒体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之所以成为传统媒体的主要形式,得益于报纸的权威性。报纸报道的新闻内容真实可靠,能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一定的指导。在报纸新闻编辑过程中,新闻编辑工作者主要采用直白的叙述模式,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但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受众群体接受信息的途径发生了转变。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仅局限于传统的纸质媒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报纸的发行造成了冲击。传统新闻报道难以引起受众的注意,部分传统媒体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开始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变化。在报道新闻客观事实的同时,也对新闻背景、后续发展等进行全程跟踪报道,提供更全面的新闻产品,便于受众更好地获取信息,了解新闻内容。

(三)更深远的影响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新媒体逐渐发展壮大,与传统媒体模式相比,其信息传播具有更自由的特征。例如,在微博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发表自己对不同事件的想法和理解。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市场也会变得更加混乱。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平台,随意传播、扩散不切实际的新闻。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如果虚假的新闻得到了大范围传播,可能会引发负面的社会舆论。与一些新兴媒体相比,传统的报纸权威性更突出。在市场中,报纸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的优势,帮助一些无法判断新闻信息的受众作出正确判断。这类受众更倾向于接受传统报纸的报道内容,因此报纸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更加突出。

四、数字化时代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途径

(一)严格把控新闻信息

如今各大网络平台上,各类媒体的内容信息十分繁杂。受众既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信息,也需要对新闻的真伪进行辨别。报纸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承担起把关新闻内容真实性的重要职责,为广大新闻受众提供最可靠、最真实、最及时的新闻资讯。例如,在报纸新闻的编辑过程中,可以发挥计算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找到最新、最优的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输出,保证新闻内容的全面性。报纸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及时修正各类信息报道中的错误,高效合理地分配各类信息,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同时,要预估新闻报道之后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传递正确的思想观点。

(二)调整新闻内容流程

报纸新闻编辑工作者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最终呈现出来的新闻产品的品质。报纸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从实际出发,将新闻理论作为基础,制定完善且科学的报纸新闻编辑方针,用合理的内容制作流程,为报纸新闻编辑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例如,某地区的报纸新闻编辑工作室在制定报道规划时,对之前一段时间内的新闻整体报道效果进行了分析,不断优化新闻传递的思想,让新闻采访和报道工作整体朝着更加积极和科学的方向发展,为提高新闻报道的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现代网络环境中,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很多,而且受众群体也趋于年轻化。若想满足现代化、网络化和年轻化的新闻受众群体的需要,可调整新闻的呈现方式,用更具趣味性、互动性的模式,赢得更多年轻受众的喜爱。新闻报道经过特定的加工与包装之后,受众可以通过喜爱的方式获取信息,使新闻报道起到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

(三)重视反馈

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在数字化新媒体时代,新闻受众的反馈始终是新闻媒体编辑工作者调整工作最主要的参考依据。而且,在信息化时代,受众的反馈具有即时性、多元性和海量性的特征。报纸新闻编辑工作者可以根据受众反馈的内容,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调整,实现有益新闻内容的输出。在反馈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汇总阶段,要合理利用筛选功能,挑选出有积极作用的反馈,对一味指责或随意性较强的信息,要选择性地忽略。要参考受众的反馈信息,搜集有价值的意见和修改建议,改进报纸新闻编辑工作。

(四)升级技术

数字化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推动相关领域的现代化发展。报纸新闻编辑工作若要适应新时期的特征,促进自身发展,必须加强对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将信息技术融入报纸新闻编辑流程,改变传统的报纸新闻编辑流程与方法,提高编辑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在数字化时代,报纸新闻编辑工作已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体的编辑工作,还包括网络平台的新闻编辑工作。因此,报纸新闻编辑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文字编辑的排版能力,还要掌握图片、音频和视频的编辑能力。借助专业软件进行新闻加工,将报纸新闻等纸质媒体的文字,以更加生动和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强新闻的趣味性与生动性,提高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的效率。

(五)提高编辑人员素养

数字化信息时代对报纸新闻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纸新闻编辑工作不仅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效率和便捷度。在数字化时代,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就是时效性。例如,某地区的报纸新闻编辑团队会定期对编辑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除了为他们提供专业领域的课程指导以外,还从数字技术、信息技术、软件操作以及网络资源搜集等方面进行了单独培训,使报纸新闻编辑工作者可以熟练运用各类软件系统,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报纸新闻编辑工作,从而增强报纸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六)开发数字化衍生品

进入数字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时期,传统媒体开始向互联网方向转变。借助自身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实现数字形态与产品的延伸,扩大传统报纸的受众范围。报纸媒体价值开发的最终目的是,打造适合数字化产业时代生存的数字化报纸产业链,并推动传统大众媒体向新媒体方向发展。开发新的媒介与载体,是报纸突出重围的必然选择。数字化报业是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对传统报业进行改造之后形成的新模式,主要包括内容、形态、流程与手段四个方面的数字化。其中,内容数字化是通过编辑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报纸新闻内容转换为可用数字技术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内容。形态数字化是让数字化内容实现文本、语音、图片、音频、动漫和视频等多种模式的转变。流程数字化是以数字技术处理新闻信息采集、编辑、排版、发行、阅读、交互、检索、存储与共享的全过程。手段数字化是借助网络传输信息技术、基础平台技术、数字存储技术以及移动终端技术等数字网络工具,实现对行业信息的处理与管理的工作模式。

五、结语

数字化信息技术带来了新的媒体发展模式,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冲击。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化新时代为传统的报纸新闻编辑工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与编辑技术,客观上促进了报纸媒体的发展。提高信息、内容、包装、模式的质量,科学合理地引导公共舆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是提高报纸新闻影响力的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1]卢莹.数字化时代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及创新[J].传媒论坛,2020,3(12):95-96.

数字媒体培训范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新媒体视域

受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人们在许多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分化,这引起了各个领域研究者的关注。许多研究人员试图从信息来源、教育水平和行业等角度解释导致信息素养能力两极分化的现象。新媒体的出现,对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要求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也需要其对计算机网络有所了解。当下馆员对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的了解程度如下表:

一、当前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现状研究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于文献学术资料也以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开始以数字服务形式出台,且部分纸质性的图书行业在向高校以纸质化传播的过程中也为图书馆提供电子书作为馆藏副本。2014年,佛罗里达理工大学图书馆正式开放,成为最初的电子图书馆。在这种工作环境下,图书馆员不再提供传统的纸质书借阅服务,转而提供电子书阅览形式。2014年5月,中国科学院基金委员会宣布,公共基金资助支持的科研项目论文活动将正式启动。获取这些资源的基础是掌握数字化信息素养,图书馆的数字文献资源想要开放,就需要馆员掌握信息文献的检索技术。位于美国芝加哥的公共图书馆技术部主任莱萨姆认为,如果图书馆馆员的信息技术能力不强,那么就必然要被这个行业淘汰,因此,信息技术能力应该是所有新时代图书馆员的必备能力。我国文献研究员陈宝甚至认为,2016-2020年是世界图书馆馆员职业生涯的过渡期。根据Herizon2020研究显示,到2020年,各国官方财政援助的研究项目结果将百分之百开放。研究建议,从2020年开始,各国要在各个不同的行业中通过开放电子文献来为学习者提供信息化的服务。在信息化趋势下,作为图书馆管理者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落实管理任务,对学生和教师的各项阅读需求进行了解,在满足其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阅读途径,也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且数字化的服务模式也和高校图书馆工作机制紧密结合,这需要图书馆管理者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和水平,但是调查发现,只有55.3%的高校实际践行了数字阅读服务模式。实际上这只是很多高校馆员服务的形式之一。但是这种服务产生的效果却不明显,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图书馆针对这一信息技术形式服务的宣传力度投入不足。当前,图书馆馆员职业的创新发展是图书馆科研创新服务的趋势,但很多高校的学科馆员只是隶属于图书馆新成立的服务机构,很多师生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第二,高校缺乏专业的科研人员,学科馆员的不具备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和系统性的专业信息基础,尤其是对于高校中学历高、资质高的教师而言,导致高校教师对学科馆员提供的服务心理存在不信任。第三,高校不重视引进人才。高校图书馆在使用上和管理上过多的追求外在建设,缺乏专业领导者的领导和管理,图书馆建设者没有看到技术人员在数字化服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导致高校图书馆技术型人才严重匮乏。这些都导致学校图书馆需要的具有很高信息素养的专业图书馆管理人才的储备不足。

二、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

(一)信息资源的导航者

处在新媒体这一时代下,图书馆员应该对读者的信息数据过滤与筛选提供指导与帮助,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在实施收集与收听信息时,引导的方针应该秉承读者对信息源的需要,使读者能够正确运用资源数据和检索语言,提升读者的资源利用率和先进的数字资源检索的使用能力,继而提高读者的兴趣。

(二)信息资源的管理者

互联网+这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先进的移动终端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图书馆,拓宽了图书馆的馆藏幅度和数据综合形式。对于复杂斑驳没有规律的数字资源来说,馆员有义务对其实施深层次的整理,所以,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是必要的,创建具有特色的虚拟信息数据库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三)信息素养的教育者

推广和宣传新媒体技术,为高校图书馆不断发展信息技能创造了丰富的条件。大学图书馆要有足够的勇气,对大学生的信息能力负责,帮助大学生获得所需的有效信息和专业知识;可以经过定期讲座、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微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加强读者对信息的检索、评价和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质的信息素养。

(四)数据资源的分析者

数据的分析是说运用合理的统计分析方式,对采集到的各种数据实施分析,提炼具有价值的信息并得出相关结论的这一过程,然后对数据实施详细的研究和总结,大数据流通的环境前提下,图书馆信息数据的稠度和能够提炼取得的价值数据以及可用性慢慢变为图书馆信息数据集成分析的关键一环,图书管理员需要开始掌握智能终端设备和数据服务的应用,以便更精确地进行用户帮助任务。比方说,图书借阅和个人电脑以及移动设备的信息搜索行为所产生、分布、无序、相互独立的信息。这迫使图书馆员进一步处理与分析相关的有意义的数据。

三、高校图书馆馆员在新媒体视域下的转型方向

对于过去的高校图书馆存在服务单一、服务范围过大的现状,但是在网络技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应该进行改变,通过精细的服务及时和用户进行全过程沟通。但在数字时代,这种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例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相继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综合教学战略。这项战略要求提升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这一战略具体是指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将科研任务加入到日常教学任务中来,同时让高校图书馆员也要文献检索服务嵌入其中,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嵌入式服务。该服务主要为要求高的用户提供集成式的文献资源。1996年,耶鲁大学图书馆启动了个人图书馆员项目。他们指派专业的图书馆员负责图书馆和电子资料的所有咨询和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料,这使对数字图书资料的搜索能力关系着高校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高校在数字化文字资料服务上需要以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为基础,并利用网络技术促使图书馆服务模式实现创新和发展。图书馆员的数字文献检索能力,间接影响着高校教工和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图书馆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就成为了当前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图书馆员们来说,日常工作是一种重复的过程,因此很容易产生一些懈怠心理。特别是一些长期工作的图书馆员在图书馆这种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中放任了自己,不再花精力去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外界的刺激和驱动加以改变。高校要在图书馆激励政策的基础上培养馆内学术带头人,发动全体馆员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如果图书馆自身没有形成对待科学研究认真钻研的氛围,图书馆员就不会有动力去接受新的知识与技能提升,这样他们适应新媒体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也不会提高。也就会直接影响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不仅对降低图书馆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也会让图书馆员失去自身的价值。然而,由于高层次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的缺乏,深入的科学研究和信息服务变得困难,这限制了图书馆的发展和图书馆对大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据采访统计,69%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认为,开阔信息源视野的动机来自科研激励和同行的知识见解。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献检索课程在多数高校中已经普及,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各高校图书管理员的相关技术课程却严重缺失,这直接影响着移动图书馆、定位服务、应用程序、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应用的挑战。作为图书馆员,为了应对这些新技术的产生,需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在当前这种新媒体时代,图书馆员面对着社会对于图书馆需求的急剧改变,如果图书馆员不能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应对挑战,必然被时代淘汰,因此作为高校图书馆员,在这种情况下,要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变化新环境,具备与时俱进,优化革新的意识和针对不断变化的新挑战的应对心态。高校要强化图书馆员的职业意识,促使图书馆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自觉提升自己信息素养,促使他们不仅在网络信息技术领域展现自己信息技能,也需要在其他领域凸显自己的工作职责。

四、新媒体视域下图书馆员提升策略

(一)加强图书馆员教育培训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必须继续学习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当然,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也不例外,从新媒体的角度看,大学图书馆正朝着数字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新媒体崛起的态势下,图书馆员必须积极提升自己图书馆专业的技术理论和职业技能,高校要把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放在日常工作的首要位置。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校内的学生和教师。图书馆为师生就科研任务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图书馆服务的目标和提供的学术内容应该提高标准。因此,图书馆员必须在职业学习中提高自己,例如,馆员在业余时间学习数字化信息知识,参与信息技术培训,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者图书馆定期组织培训,开展专业学术交流,让馆员与专家互动交流,并了解最新的技术和发展趋势。在交流学习中,学校举行针对图书馆员的研讨讲座和行业会议,馆员在研讨会上可以在同行面前讨论新媒体时代图书馆建设的相关内容。

(二)提升馆员新媒体信息素养

随着中国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视野下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因此图书馆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图书馆员在面对这一变革时,要积极转变传统被动式的服务思维,大力革新工作思路,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改善服务方式,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馆员应该忠于职守,加强与读者的沟通,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后主动学习文献学和图书馆信息学。此外,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馆员要掌握专业的工作方法,将传统的借阅服务转变为信息导航服务,实现文献的深度加工服务,为读者提供更方便、更快速的服务。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图书馆员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尤其是跨学科知识、边缘知识,增强信息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这将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做好新馆员岗前培训

针对新馆员,要对他们进行更加全面完善的岗前教育与工作技能培训,针对他们不熟悉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环境的情况,要给他们熟悉和适应流程的时间。新图书馆要根据岗位、工作、水平进行系统教育,以方便他们在短时间内熟悉工作,尽快融入集体,更好地管理图书馆。要提高图书馆员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激励他们把外界刺激转化为工作的动力,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将竞争机制纳入高校图书馆员的工作之中,让馆员把工作压力转化为动力,充分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图书馆营造良好工作氛围。高校图书馆可以实施奖励制度,举办专业技能大赛。借此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能力,促进图书馆员更好地完成工作。同时,要加强团队合作,提高图书馆员的服务质量。新媒体视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需要复合型人才和能做好基础工作的普通人才。团队合作包括参与意识、奉献意识、合作意识等。实际工作经验表明,高校图书馆和各种学科的发展进步,需要不同学科部门和馆员之间密切合作和配合。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应该做好协调和组织工作,充分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使馆员的能力和知识具有协调性。馆员之间只有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才能提高图书馆的整体工作效率。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就馆员的团队合作能力,定期举办经验交流分享会和学习小组活动,力求增强团队合作力和凝聚力。

五、结束语

数字媒体培训范文7

【关键词】女性青少年;媒介素养;网络暴力;数字鸿沟

网络文化安全建设要在网络技术支持、网络舆情监管、文化内容创新、政策法律保障等各方面着力,还要重视网络传播中的核心要素“人”。人是传播的主体,一切网络文化传播都是围绕人进行的。加强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才能够形成网络文化安全的有效保障和防线。面对网络文化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增强青少年媒介素养、培育青少年网络文化安全意识,将有效提升网络文化安全的防范屏障,形成有效防线,对于构建繁荣健康的网络文化,建设中国网络文化安全体系有重要意义。这其中,女性青少年面临的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有很多特殊性,需要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予以重视。

一、女性青少年面临的网络安全新问题

(一)网络暴力成为性别暴力的重要形式

面对网络文化不良内容的侵扰,女性青少年面临的网络61环境更为严峻。传统性别文化使女性常常被“物化”,被“凝视”。相比于同龄男性,女性更容易成为网络中被辱骂攻击和人肉搜索等暴力欺凌的对象。网络暴力是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网络暴力主要表现为“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图片等对人进行伤害及污蔑。”①网络暴力包括了在网络上的语言攻击、侮辱谩骂、威胁诅咒、人肉搜索等,通过网络舆论进行人身攻击。这些暴力行为影响了社会稳定,破坏了网络文化安全。网络暴力已经成为性别暴力的重要形式。女性的网络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中的性别歧视和各种对女性的网络暴力,包括网络霸凌、网络羞辱,针对女性青少年的网络骚扰、网络跟踪、网络威胁、人肉搜索、公布私密照片和视频等。还有一些以女性青少年为目标的网络性侵骗局,以“招募模特”“选拔练习生”“网络交友”“网络借贷”等名义,诱骗女性青少年拍摄和发送裸体照片、私密视频。甚至在一些社交网络游戏中,有人以支付充值卡券为诱饵,引诱女童,并在线下约见实施猥亵。根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的统计,2018年性侵儿童的案例中,熟人作案占比近七成。而熟人关系中有18.57%是网友关系。②这类性别暴力尤其需要引起社会重视。此外,网络传播中还存在一些针对女性的符号暴力,通过对网络语言符号的意义建构,传播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如女司机被认为是“马路杀手”,女博士被看作是“第三类人”。一些网络新词汇体现了对女性的污名化,如绿茶婊、圣母婊。性别歧视在网络中盛行,甚至发展为一种“网络厌女症”,需要加以辨识和抵制。青少年对网络媒介充满了探求心和好奇心,但同时青少年的防范意识比较薄弱,这给一些暴力犯罪提供了空间和机会。网络的便捷性和匿名性,使得各种针对女性的暴力变得更加复杂隐秘。很多性别暴力都通过网络渠道实施,利用社交媒体、网络游戏、聊天工具等媒介平台,难以被发现和追踪。这种犯罪形式隐蔽性较高,青少年容易被欺骗诱导,被伤害重创,但这些过程甚至难以被周围的家长和朋友察觉。网络暴力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破坏网络文化安全。

(二)女性面对的数字性别鸿沟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介传播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网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但女性群体在信息技术的接触和使用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面对着显著的数字性别鸿沟。数字性别鸿沟是数字鸿沟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的差异呈现,主要表现为媒体信息的有效获得,媒体使用和信息技能等方面的性别差异。数字性别鸿沟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在数字设备的使用、数字技能水平、数字技术的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性别不平等问题。③研究者认为,信息社会的数字鸿沟可以分为三道鸿沟。媒介“接入”(access)是第一道数字鸿沟,媒介“使用”(use)是第二道数字鸿沟,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媒介“知识”(knowledge)是第三道数字鸿沟。④在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这三方面,女性群体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国际电信联盟《事实与数据:数字化发展监测2020》报告显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全球女性中有48%的人能够接触网络,而男性的比例为55%。发展中国家的数字性别鸿沟更为明显,非洲国家女性接触网络比例为20%,男性为37%。而欧洲国家中女性和男性接触网络的比例为86%和88%,趋于平等。⑤在中国,2021年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普及率达70.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网民中的男女比例为51:49,与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基本一致⑥。这说明我国在第一道数字鸿沟中基本实现性别平等,更需要注重的是女性在“使用沟”和“知识沟”方面的差距。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5G时代,网络文化对人们的媒介素养和信息技能有了更高要求,这些新要求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数字性别鸿沟。女性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参与人数一直低于男性,很少有女性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领域中占据优势地位。在网络信息技术领域,女性参与人数的比例也大大低于男性。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行业倡导男性为主的冷硬文化,不接受女性气质,从而强调和巩固了男性在ICT文化中的支配地位。这使得女性被进一步排斥和边缘化,难以在这一领域里获得认可,走向成功。传统性别观念中认为女性不擅长理工学科,女性也不适合技术领域,这种性别观念限制了女性接触信息技术和提升媒介素养。性别偏见也造成了女性对信息技术缺乏兴趣,信心不足。在网络文化传播中,由于面临社会文化规范和刻板印象的阻碍,女性比男性更少参与到信息的使用和分享中。教育和经济条件也使得女性在信息技能和知识储备方面存在差距。尤其当一些女性群体受教育程度不高或者收入较低,这种差距会更加扩大。女性贫困阶层和低学历人群中,媒体使用处于相对更弱势的地位,她们在获取媒介信息和运用媒介方面的机会和资源更少。

二、网络文化安全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要求

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主体是网络中的传播者,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人。培养具有网络安全意识的传播主体,需要在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中重视媒介赋权和媒介参与,增强性别平等意识。

(一)媒介素养教育要强调赋权和参与

媒介素养教育是强化网络文化安全,弥合性别数字鸿沟的重要路径。媒介素养教育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学者倡导将媒介素养引入学校教育,帮助青少年辨识大众媒体中“低水平满足”的庸俗媒介内容,形成免疫能力。此后,媒介素养教育逐渐过渡到分析范式阶段,强调对媒体内容的理解和判断,甄别虚假信息,抵抗不良影响。解码范式是认识到媒体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作用,对媒体进行批判和反思。当媒介素养发展进入新阶段,自主范式更强调媒体的赋权作用,强调个人对媒介信息拥有更多的控制权和运用能力。整体来看,媒介素养教育一直存在“防御型教育”和“建设型教育”两种基本思路。⑦但两种教育模式是互动并存的。防御型模式强调要辨识和抵御媒体不良内容和影响;建设型模式重视有效利用媒介,在今天的网络社会更具积极意义。英国学者大卫·帕金翰(DavidBuckingham)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要“超越保护主义”,尊重受教育者的平等地位,重视媒介主体的体验与参与。鼓励青少年在学习实践中制作媒介产品,评价媒介产品,对“意义生成”的复杂性有所认识。⑧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Jenkins)提出的“参与式文化”也促成了当今媒介素养教育“参与模式”的形成。“参与模式”强调传播主体的媒介赋权和媒介参与,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对信息的防御和批判。青少年作为网络社会的原住民,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他们的社会生存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詹金斯认为:“新媒介素养应该被看作是一项社会技能,被看作是在一个较大社区中互动的方式,而不应被简单地看作是用来进行个人表达的技巧。”⑨网络文化传播中,媒介素养有更多内容和要求。新媒介素养是“由听觉视觉以及素质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能力,对这种力量的识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传播能力,以及轻易对数字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面对复杂的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对媒介技能和媒介理解的要求也更高。

(二)媒介素养教育要增强性别视角

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和普及需要细化发展,分类分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针对性教育。青少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要重视性别平等,体现性别意识,对网络中的性别暴力保持警觉,对网络文化中的性别歧视保持敏感,秉持性别平等理念,避免性别盲点,引导青少年对各种性别不平等提出质疑和批判。有性别视角的媒介素养教育要关注到女性群体在媒介信息中的技术弱势,认识到性别偏见会导致女性在发展上的差距。女性在信息技术领域依然处于少数化和边缘化的地位,难以做出持续和显著的贡献。这种情况有时是社会和文化的偏见造成的,并非女性的自身能力不足。改变这一局面需要在媒介素养教育中重视性别平等,改变女性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引导女性正确认识自我,鼓励女性在信息技术领域建立信心,树立抱负,增强竞争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女性的信息辨识能力和媒介参与能力,将有效促进女性发展,推进性别平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0年《教育和技能在弥合数字性别鸿沟中的作用》报告???,指出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消除性别差距,改变传统文化规范,弥合性别数字鸿沟,创造性别平等的网络文化环境。推动女性群体在媒介社会中平等发展,实现媒介赋权。媒介素养对于女性的发展极为重要。媒介素养教育可以给女性提供更多参与网络的机会,通过各种培训和教育,帮助女性学会积极应用网络媒体维护自我权益,具备敏锐的性别意识和批判思维,强化个体认知和主体性,并在自媒体传播中身体力行地做出改变。

三、女性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

数字媒体培训范文8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管理模式;工科院校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集中体现了“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理念。该专业立足于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工科院校实验室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具有约束性的,严谨而规范,学生通过统一手法、时效把控、误差限定等一系列操作去进行实验。但是数字媒体艺术隶属于设计艺术类专业,本身属于思维发散性学科,实验操作步骤并非是一定要遵循“众人相同”的原理。在进行实验时,学生可以基于已掌握的原理和理论知识点,进行自己的设计,这个设计甚至可以跳出本专业的学习范围,进行多途径、多渠道的创新,最终得到多风格多形态的作品。在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创作作品面前,没有优劣之分,这个专业的实验更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运用的思路宽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等的不同。学生设计和创作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本门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而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实验室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种种因素,在数字媒体艺术实验之初沿袭了传统理工科对“实验”的定义,对设计类专业在“实验”定义上和应用上的概念都不是很清晰,致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环节,这一现状的存在促使我们主动去寻求更好的管理方法和途径[1-2]。

1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的现状和问题

1.1建设投资大,规划监督少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媒体设计工具在艺术类课程中的推广应用,各个高校都针对艺术类专业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学校的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从无到有,到现在可谓巨大的投资比重。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一个误区,艺术类专业学费要比其他普通学科专业的贵上许多,认为学校对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的巨大投资可以满足艺术类专业的教学需求。事实上,按照教育部对艺术类学生的培养标准去培养一个合格的艺术生,其需求的教学投入资金巨大。与其它专业实验室的投入资金比重相比,数字媒体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已经遥遥领先。由于现在学校对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的实验室设置和管理制度依旧沿袭理工科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没有在实验室建设的源头抓好规划和监督,最终导致花费巨资打造的实验室却没有得到与投资相对应的教学收益。针对此情况,需要对艺术类数字媒体实验室的建设投资大的事实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监督。

1.2实验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的历史短暂,实践经验不足、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实验室职员的职责还是和其他理工科一样。教师负责日常教学工作,实验员负责日常管理。但是随着艺术类实验室的设备更换、技术发展,呈现出专业多、技术性强等特点,数字媒体工具和工业制造机械设备已经进入到课堂。因此,以往实验室管理员技术和管理模式与实验室的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不能适应现代艺术实验室实验操作的需要,艺术类实验管理模式已经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上升为多层次集约型技术管理模式。目前,工科类院校的管理人员对艺术类实验室中的实验教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一套严谨、系统的培训计划,导致艺术类实验室人力资源改革的停滞,形成人力资源配置远远落后于实验室硬件发展的情况。高校将实验室的发展以及使用在很大方面都寄托于教师队伍,但是效果不是很好,部分专业性特别强设备,教学环节确实需要,但是又出现学校无人会操作的窘境。原本可以引进社会上的专业型人才,但是高校的门槛太高加上薪资不高,致使这一解决方案不可行。提高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水平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自身人员的队伍建设,但是高校对教师和实验员的薪资分配有很大差距,造成实验员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提高实验队伍建设始终无法向前推进。

1.3规划设置落后,形成资源浪费

由于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大多呈现出与专业相对应的管理状态,艺术实验室中的一些实验仪器具有强针对性,使得艺术类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只针对本专业学生。优点是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便于对本专业学生实验课的开展。但这样的情况导致实验室的专属思维定式,只在本专业学生做实验时才开放,其它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实验室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资源共享,容易造成实验室的反复建设。与此同时,也制约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就艺术类实验室设备实际情况来看,具有设备种类繁多、行业跨度大、部分设备专业化程度高、设备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在实验管理中的“一刀切”体系不适合当前艺术实验室的发展,不利于教学和相关工作的展开。

2对设计艺术类专业实验室的资源和人力管理的改进建议

2.1提高监督力度,科学投入资源

资源整合是从整个社会系统方面来考虑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通过各方面职责和功能以及资源利用的协调来实现教学利益的最大化。高校要想真正的实现实验室教学利益最大化,需要摒弃之前陈旧的管理模式和资源管理策略,从源头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以高校对艺术类专业教学要求为出发点,根据学校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情况,分清轻重缓急,从源头抓好管理和监督,让资金投入尽可能合理化、科学化,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法,杜绝“一时脑热建设”情况发生,有计划地按步骤进行实验室投资建设[3]。在选购器材时,既要避免一味地追求“大、精、全”造成财力资源的浪费,也不能过分节约,阻碍实验室的水平建设,要严格把好质量关,科学合理选购不同配置的实验仪器。在实验室进行申报的过程中就引入第三方的监督小组,结合学校具体情况,通过多维度视角衡量评估实验室建设的落实情况。此外还要将人才引进和人才建设考虑到最初的实验室资源管理的源头中,从源头上杜绝实验室设备闲置的可能性,只有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才能从源头上进行实验室资源的合理分布,提高实验室的教学收益。

2.2加强管理制度和人员建设,适应发展需求

实验室管理系统不仅是实验室管理的需要,也是加强实验室人员建设和保障教学和实验设备的基础。在当今艺术类实验室管理的探索阶段,应根据课程特点、教学任务和要求,适时、实事求是地制定课程结构和师生水平的规章制度。譬如实验室各类实验员的岗位职责、学生要遵循的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设备使用守则、仪器的管理和维护等,使管理工作有理可循,使实验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无规则不成方圆,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教师、实验员及学生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4-7]。增加系统的岗前培训环节,并定期举行进修学习以适应实验室硬件发展的速度,在进行培训和进修环节,应尽量减少纯理论知识的灌输,注重实验技巧和实际经验。通过培训和进修环节,尽可能规范实验师生使用仪器的方式及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由人、设备、环境因素出现的风险,尽可能增加实验设备的寿命,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面对多数教师不愿意在实验室任教的情况,学校应加强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薪酬奖励,形成制度规范,促进更多教师和相关人员进入实验室、留在实验室,使实验室工作和实验室教学成为教师愿意从事的工作,通过适度的薪资激励政策,达到完善实验室人员结构组成的目的,满足学校艺术类实验室的发展需求[8-9]。

2.3合理规划管理策略,提高资源利用率

针对实验室资源利用不高的现状,我们提出适度开放实验室资源,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开放后的实验室,不再仅仅是共享实验课堂正常使用的器材,是指只要师生提出要求在不干扰日常教学的情况下,都可以满足其需求。各专业的竞赛如广告设计大赛等都可以在实验室完成,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此外,本校不同专业之间也有互联性,不同专业之间的实验器材都会有公用性强的仪器设备,为了充分体现实验室资产设备的价值,学校应将共用性强的设备集中到一起组成共用实验室。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整个实验室的资源调度情况,通过对可用资源的预约,准确地得到各项实验器材的真实安排使用情况,合理安排实验资源在不同时间段的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实验室的开放[10-11],促进学校和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良好互动,营造一种从市场实际需求和应用出发的技术学习环境,增加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种产学研成一体的教学机制,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另外,通过实验室的开放,促进了学校与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良性互动,创造了一个从实际需求和市场应用出发的技术学习环境,增加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实践。此外,学生应遵守实验室系统的严格要求和实验守则,仔细记录,加强实验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提高设备的完整性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