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老师论文范例

数学老师论文

数学老师论文范文1

1.1患者因素

心血管疾病本身就比较复杂并迅速且容易反复,再加上老年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一旦突发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往往会威胁生命,一般手术治疗是比较有效且迅速的方式,但是由于老年患者的病情十分不稳定,一旦被送入手术室后,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引发各种突发状况,比如心肌梗死等,给治疗与护理都带来了一定难度,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不能正确了解该种疾病的严重性,对各种注意事项没有提高关注,患者情绪不稳定,影响治疗与护理效果的发挥。

1.2护理人员因素

手术室的护士每天的工作量较大,且会面对各种类型的手术,精神始终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会使护理人员长期处在超负荷工作中,身体和心理均十分疲惫,很容易引发厌烦情绪,导致护理服务态度差,甚至出现差错。手术室护士的人员编制较为紧张,没有时间给年轻的护士提供外出锻炼学习机会。导致年轻护士缺乏相应的专业护理知识,业务能力不能适应手术室内紧张的护理工作,不能及时处理意外事件的发生,从而导致操作不当引发护理事故和缺陷,从而危及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少数手术室护士由于专业知识欠缺,临床工作经验不足,与医生沟通不够,配合不好,缺乏相应的急救抢救经验。手术前关闭体腔前和关闭体腔后,容易在清点器械上存在差错,手术中的组织标本保存不当,或在标本送检过程中出现差错。在手术输液过程中,输血错误或用药错误,未能执行医院手术室护理“三查八对”的工作制度,导致操作失败或引发护理事故,从而威胁护理安全。

1.3手术室因素

手术室是医疗技术更新较为快速的医疗区域,各种大型先进的医疗设备均会应用在手术室。加上心血管疾病较为复杂,相应的护理技术也有更高的要求。老年患者涉及到的体位安放、运送等具体操作均增加了手术室护理的工作风险。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室内使用高端技术的临床设备的频率较多,也为手术室护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医院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很难适应当代手术室的管理要求。护理安全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制,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是造成护理不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

2不安全因素的防范措施

2.1护理人员方面

2.1.1术前指导

护理人员应该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全面有效的手术室护理管理,首先在术前需要给予一定的饮食指导,患者主要饮用一些流质或者半流质的食物,确保其正常的肠胃功能和新陈代谢能力,为手术保存体力。如果患者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需要进行一定的咳嗽训练,主要以平卧位排除冠状动脉中的造影剂,术前确保患者良好的睡眠质量,此外,需要对患者进行床上排放大小便的指导,为术后恢复做好充分的准备。

2.1.2心理护理

因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比一般患者更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不利于手术的正常进行以及术后的恢复,所以医护人员应该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其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其面对手术治疗的信心,在手术过程中能够主动配合医师的相关治疗以及护理人员的护理,促进医患关系的融洽,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耐心细致的态度,为患者的顾虑以及想法考虑,给予其全面的人性化护理,并为患者营造一个比较安全舒适的氛围,鼓励老年患者战胜疾病,从容面对手术过程,降低因为患者心理因素而造成的各种风险。

2.1.3术中护理

手术室的术中护理与手术治疗的效果息息相关,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确保万无一失,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对医师的各种要求需要积极配合,建立静脉通道以及心电图监护体系时需要耐心细致,并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脉搏等各种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一旦发生血压上升、心率加快等各种不良反应症状时需要及时向麻醉医师汇报,在术前准备好各种急救药品与抢救物品,确保救治迅速准确,提高手术成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此外,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对清醒患者的感受进行及时询问,并给予其有效的安慰与鼓励,减轻其心理负担。

2.1.4术后指导

术后,护理人员还需给予老年患者一定的健康指导,患者需食用一些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的食物,另一方面,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向患者家属讲解手术情况以及术后注意事项,促进其病情的恢复,巩固手术效果。

2.2医院管理方面

医院管理层要强化和完善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在术前做到访视、手术室内各项制度的核查、交接班管理等制度。加强科室内的安全管理,使每名手术室护士做到严格遵守职责。护士长要发挥管理职能,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岗位培训,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预见性的排除手术室的护理不安全因素,最大范围的减少安全隐患,从而保证手术和护理安全。老年心血管患者手术室护理的工作量较大、突发情况较多、工作时间较长,手术室应作出合理的人力资源安排,通过倒班和有效排班,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通过工作排班安排等,调动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效率。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的配制要根据不同级别、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医护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并且要保证新老护理人员的相互搭配,创造出轻松融洽的工作环境。心血管手术在外科手术中是相对精密的手术操作,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也比其他患者更为特殊。在手术高峰期可进行有效排班,对于老年危重病人要进行动态排班。夜班时要安排备班人员,当手术患者较少时可安排护士进行休息,实行弹性轮休,通过各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过度疲劳的工作状态。

3讨论

数学老师论文范文2

1调查的目的、意义

本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如实反映我国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毕业生的数学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矛盾,以期为高师数学学科教育课程改革探索方向。我们期望通过调查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窥见数学教师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所真正期待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同时研究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以及他们心目中数学教师的理想形象。

2调查问卷的设计、样本的选取和调查的实施

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考虑到研究的必要性,我们针对部分师范院校数学专业本科三四年级学生(下称本科生)、在职中学数学教师(下称数学教师)以及中学生分别设计了三份问卷。这三份问卷分别有不同的侧重点:对本科生,我们侧重对被调查者的数学学习状况、对数学教学与数学课程改革的认识情况、对所在院校数学学科教育课程设置的认识情况等的调查;对数学教师,我们侧重被调查者的数学教学状况、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认识情况、对母校数学学科教育课程设置的认识情况等的调查;对中学生,我们侧重于被调查者的数学学习状况、被调查者眼中的数学老师等的调查。在对中学生的调查中,我们试图通过他们所欣赏和喜爱的数学教师的品质中反映出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相应数学素养和教育素养。同时,我们在这里也同时考虑到三份问卷的关联性,即共同反映数学学科教育课程的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也正是此次调查的目的所在。关于样本的选取,我们综合考虑了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选取了华南师范大学(211重点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惠州学院的部分2002级学生开展调查,一年后对西华师范大学2003级学生也进行了调查;选取了四川省南充市、遂宁市、吉林省通化市以及贵州省贵阳市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开展调查;同时选取四川省南充市、贵州省贵阳市、广东省广州市部分中学生开展调查(均为不记名调查)。针对本科生的调查于2006年5月和2007年5月对2002级、2003级的学生在各师范院校分别进行。针对数学教师以及中学生的调查于2006年3月-2006年10月在各地分别展开。①同时,我们于2008年7月对参加调查的2002、2003级部分毕业生进行了回访。针对数学教师和中学生的访谈分别侧重于他们在数学教学或学习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针对本科生的访谈主要在于他们在数学学科教育课程的学习上的困惑与问题,同时包括让他们回答2-3个关于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状况小问题。调查过程中,我们总共发出本科生调查问卷515份,回收有效问卷44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7.18%;发出数学教师调查问卷287份,回收有效问卷22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9.44%;发出中学生调查问卷166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8.31%;总共参加访谈(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的人数为39人。调查问卷总体回收率较高,调查数据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调查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由于问卷所涉及的问题选项都不是易于量化的,因此问卷设计为选择题的形式,部分问题设计为多项选择题。在统计分析时,我们主要采取计算百分比的方法。由于涉及问题较多,我们将对主要问题以及三份问卷具有较强关联性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以下分4个方面分别阐述。

3.1关于被调查者对数学、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看法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针对被调查者的数学观、数学教学观、数学学习观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分析本科生和中学教师关于“你为何选择数学教育专业”、“你对数学教学(学习)有兴趣吗”等问题的回答(要求选择最匹配的选项)。问题1:你为何选择数学教育专业?A.热爱数学教育事业B.喜欢数学并愿意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数学学习体会C.只是愿意做老师,教什么无所谓D.一不小心,入错了行问题2:你对数学教学(学习)有兴趣吗?A.很有兴趣B.比较有兴趣C.没多少兴趣D.讨厌数学调查结果显示,本科4年级学生和在职数学教师关于问题1(你为何选择数学教育专业?)、问题2(你对数学教学(学习)有兴趣吗?)所作回答的各项百分比基本持平,但仍有一些相异之处。对问题1的A选项“热爱数学教育事业”,数学教师(45.6%)比本科生(52.8%)低近7%,是否暗示出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数学教师对数学教育的热情反而有所减退呢?同样,对于问题2的C选项“对数学教学(学习)‘没多少兴趣’”,数学教师(11.4%)比本科生(6.5%)高出近5%,这也是否同样意味着随着数学教学的经历反而消减了数学教师对数学的兴趣呢?当然,这两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值得思考的一个研究取向是纵向研究数学教师的教龄和对数学教学的热情、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分析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看法。我们在让中学生对上述问题2(你对数学学习有兴趣吗?)作答时,同时让他们回答问题3。问题3:你认为自己的数学学习是()A.没有困难B.有一定困难C.困难很多D.难以补救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通过对中学生的访谈发现,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主要受数学教师和数学考试的影响,如果数学考试屡遭失败,他们将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同时对比本科生(33.0%+57.2%)②和中学生(36.2%+39.2%)对问题2的回答显示出数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高于中学生,其实这不难理解,因为这些本科生毕竟是从中学生中择优录取的并且已接受3-4年的大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对问题3的回答显示约有30%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很大困难。这与文献[1]中的数据基本吻合。

3.2关于被调查的中学生对数学教师的看法

关于中学生对数学教师的看法,我们设计了如下4个问题供被调查者选择。问题4:你喜欢你的数学老师吗?A.非常喜欢B.比较喜欢C.不喜欢也不讨厌D.讨厌问题5:你认为你的数学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是()A.很好B.一般C.较差D.很差问题6:你认为你的数学老师的课堂教学是()A.照顾全体学生B.因材施教C.总是讲得过快、很深、很难D.照本宣科问题7:你认为你的数学老师还需要加强下列哪些方面?A.课堂教学基本功B.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讲解C.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D.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问题4、问题5的A、B两项百分比之和显示,中学生对数学教师的认可率在80%左右。问题6的C项所占百分比为31.5%,反映出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人为加大了教学内容的速度和难度,使得部分学生学习有困难并产生厌学情绪。根据3.1中问题3的统计数据,约有30%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很大困难,这与数学教师的教学是有很大关系的。对于该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专门研究,笔者将另文阐述。同时,中学生对问题7的回答显示出,中学数学教师主要需要在“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讲解”(41.5%)、“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28.5%)等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p#分页标题#e#

3.3关于被调查的本科生和在职中学数学教师对自身数学素养、教学能力的看法

关于数学教师与本科生对自身数学素养、教学能力的认识和看法,我们设计了如下四个问题进行调查:问题8:你认为你能否胜任中学数学教学?A.完全能够胜任B.能较好胜任C.基本能胜任D.难以胜任问题9:作为(未来的)数学教师,你认为你目前非常欠缺的知识是哪些方面?(可多选)A.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知识B.教学基本功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C.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D.数学教育学和数学学习心理学E.数学教案设计与课件制作F.数学教育科研与论文写作问题10:你是否学习过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或高中数学课程标准?A.已经系统学习过B.粗略地阅读过C.略有所知D.仅仅听老师(同事)提起过问题11:作为(未来的)数学教师,你是否经常阅读数学杂志,尤其是数学教育杂志?A.经常阅读B.更愿意阅读数学教育类文章C.很少看专业杂志D.从不看专业杂志调查数据显示,对问题8的回答,约36%的本科生认为自己完全能够胜任或能较好胜任中学数学教学,有50.8%的本科生认为自己基本能够胜任,但是仍有约13%的本科生认为自己难以胜任。超过70%的中学数学教师认为自己完全能够胜任或能较好胜任中学数学教学(是本科生的2倍),有23.7%的中学数学教师认为自己基本能够胜任,有3.5%的中学数学教师认为自己难以胜任。考虑到此次调查并未涉及农村中学,3.5%的数字已经不小了,而且这是数学老师们自我评价的结果。与本科生的数据相比较,可以看出,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大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已经能够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但如何使本科生尽快适应中学数学教学,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关于多选题问题9,被调查的本科生总计选择1310项(累计),人均选择2.918项;被调查的数学教师总计选择617项(累计),人均选择2.706项。本科生和数学教师都认为自身最欠缺(超过50%的选择率)的知识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数学教育学和数学学习心理学”。而且,数学教师(44.7%)认为自身欠缺“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知识”的百分率比本科生(31.4%)高出约13%,这或许是因为数学教师对这部分知识已经遗忘得所剩无几,但同时这也说明数学教师对新课程中新加入的知识尤其是高中数学选修系列的部分知识不是很熟悉甚至陌生。另外,调查结果也显示出本科生在对“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数学教案设计与课件制作”的选择上比数学教师分别高出约15%和18%,这也许更多的是因为本科生出于求职的需要。问题10、问题11的调查结果显示,50%左右的本科生和超过90%数学教师学习过“课程标准”,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本科生和数学教师对课程标准了解不多。通过被调查者对问题11的作答,我们了解到,数学教师和本科生“更愿意阅读数学教育类文章”,但同时也看出,约50%的数学教师和35%的本科生基本上不阅读专业期刊。

3.4关于被调查的本科生和在职中学数学教师对高师数学学科教育课程设置的看法

问题12:你认为目前师范院校在培养数学师资方面应重点加强哪些方面的教学?(可多选)A.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B.初等数学研究C.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D.数学教育基本理念和数学教育热点问题E.数学教育科研能力与论文写作F.教学基本功和教育实践能力G.课件制作与常规数学软件的使用问题13: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你的感受是()A.效果很好B.有一定的效果C.效果一般,泛泛而谈D.效果很差,理论太抽象,缺乏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问题14: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学习《数学教育学》和《数学教育心理学》(或《数学学习心理学》)作为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补充?③A.很有必要B.应该作这方面的努力C.建议作为必修课D.没多大必要对于多选题问题12,被调查的本科生总计选择1628项(累计),人均选择3.626项;被调查的数学教师总计选择776项(累计),人均选择3.404项。本科生和数学教师都认为师范院校在培养数学师资方面应重点加强(超过50%的选择率)的知识是“数学教育科研能力与论文写作”和“课件制作与常规数学软件的使用”。这意味着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应该大力加强这两方面的教学。而且关于“数学教育科研能力与论文写作”,数学教师(71.9%)的选择率比本科生(56.3%)高出近15%,这说明数学教师更希望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而在图1中,有42.5%的数学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数学教育科研能力与论文写作的能力。同时,关于“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教育基本理念和数学教育热点问题”,本科生的选择率超过了60%,比数学教师分别高出14%和17%左右。问题13、问题14的调查结果显示,本科生认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数学教师的反应更加强烈。同时,30%以上的本科生和数学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学习《数学教育学》和《数学教育心理学》作为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补充;33.2%的本科生和39.0%的数学教师认为《数学教育学》和《数学教育心理学》应作为必修课开设。

4结论与启示

数学老师论文范文3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一、引言

本文通过分析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意义以及具体的培养策略,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有效的策略,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不断的进步提高。

二、目前大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教学质量和评价机制之间的矛盾

大学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一般是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太重视学习过程,并且在教学管理体制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价制度还有很大的不足,还需要不断的完善。[1]并且在不完善的机制体制下,老师没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并且在大学的客观条件上老师也不能很好的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二)教学内容和教材之间的矛盾

一般大学的数学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以及结构的构造方面比较落后不太新颖,这是非常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在大学的教材中一般几乎没有数学史方面的知识,这也使得大学生一般缺乏人文知识的积累。一般的大学数学教材是纯数学的教材,这样的教材其实不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探究以及自我学习,并且仅仅根据数学教材也很难进行自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

(三)旧的教学方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矛盾

在大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数学老师一般是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一般按照教材进行讲解,也不会将一些实际案例引入数学课堂的教学。大学生仅仅是埋头苦学,通过死记硬背的去被动的接受老师讲述的知识。[2]大学中的很多数学老师还是仅仅依靠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没有与时俱进的进行教学模式的更新,这是非常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塑造的。

(四)教学策略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矛盾

大学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般没有完善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些老师也仅仅是空口白话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没有统一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具体策略,也并没有真正的付诸实践。

(五)旧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工具之间的矛盾

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黑板粉笔来进行数学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一般效率比较低,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也很难很好的完成,而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一般会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虽然使得形式更加的丰富也使得教学效率大大的提高,但是由于会将一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推导直接呈现出来,会不利于学生启发性以及探究性的培养和提高。大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如何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良好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将其处理好才可以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大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意义  

目前的大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只是重视对学生应试教育的培养,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使得很多的大学生都是高分低能的情况。[3]所以在大学的数学教学中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不仅可以使得老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可以更好的完成,也使得学生可以真正的发现数学的魅力,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使得学生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下坚实的基础。

四、大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学数学老师要及时变更教学理念

大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想要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大学老师的教学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变革这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非常的重要。目前的大学数学老师需要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认真的思考研究,并且对大学数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细致的探究,因为只有大学数学老师在观念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列入数学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4]通过不断地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才可以真正的将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优化,也使得大学生在大学数学的学习中不断的培养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解放他们的思维束缚,引导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注意独特性和新颖性的培养,使得他们在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中更好的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大学生在数学的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使得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探究意识不断的提高。

(二)变更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大学数学老师在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的时候,要在每个阶段和环节都将创新意识融入其中。数学老师要通过细致认真的观察进而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和个性,从而因人而异的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尤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5]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老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地位,进行双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而使得大学生可以结合实际的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方式更加的灵活化,可以开展一些研讨会以及专业课的讲座,使得学生在参与中可以得到更多的思考和启发,通过一些实践活动使得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不断地进步。并且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以及计算机的运用,通过新的教学设备,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也使得学生可以训练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将以往传统的黑板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与时俱进的变化革新。

(三)革新教学考核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目前的大学数学仍然通过应试考试,通过试卷考试来进行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但是在数学试题的考核中一般会注意解题技巧的考核并且考核的知识点单一并不全面,这会使得大学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使得学生的数学知识面不太广,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锻炼。在进行考核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考察,并且这种改变也要在数学考试的模式上进行相应的反映。[6]除了以往传统的笔试考核还可以考虑运用开卷考核以及论文撰写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样可以更加全面的考察大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学生还可以通过自我去查阅分析一些数学参考资料,使得学生的学习研究性和探讨性提高,使得学生更加的积极主动的去汲取知识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在进行数学笔试考核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调节考核的内容以及考核的形式,尤其要注重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还可以适当的布置一些课外的作业以及实验项目,并且开展一些研讨会的开展活动,从而使得学生的考核是多样化的。可以将学生最终的成绩采用5:3:2的比例进行,其中期末的数学考试成绩占据50%,平时的成绩就是考核学生日常的出勤以及日常作业的完成程度占据20%,而所谓的剩下的20%是学生的实践成绩,即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考核。通过类似这样的变化和革新,可以使得学生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应试教育的死记硬背,而是使得学生可以不断地调动自己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也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发展自己的个性以及开放性和创新实践性。

五、结束语

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而大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要大力的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析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关策略的提出,并且重视和践行大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希望可以不断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志军.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十三)[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7:2.

[2]刘炎,张学奇.大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2):27-30.

[3]袁威威.高等院校数学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168.

[4]林燕.大学数学创新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以分析类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20):200-201.

[5]熊从慧.高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12):94-95.

数学老师论文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感悟;对策

一、引言

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遇到数学问题可以随机应变、举一反三,这是每一位数学老师的美好愿景,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还是有很多同学觉得数学学习过于枯燥乏味,由于各种原因,总是无法大幅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数学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创新出新的教学思路。

二、初中数学教学现状与新课程理念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深化,但是就目前而言,初中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数学教学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就不胜枚举,比如:数学教学内容涉及面窄,并且知识过于陈旧、难度较大;大部分地区都以老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这个过程中,老师是新知识的绝对拥有者,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缺乏主动探索的机会,无法进行协作学习,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百害而无一利;大部分教师和家长普遍关注课本知识、学习技能的掌握状况,而忽视对初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学生本身的情感、心理变化等的关注,这对于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影响较大;现阶段的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围绕书本、老师、课堂三大要素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概念、运算、公式的掌握及应用熟练度上,而是应该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富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同,老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大力鼓舞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

(二)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通过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数学教学的改革步伐变得更加坚定,与之前教材相比,课程改革下的新教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新教材注重知识的普及性、发展性、基础性,在注重数学实用性能的同时,又适当向培养学生兴趣、能力的方向倾斜。(2)新教材体现出了数学和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素材的选择大多偏向于自然、科学中的常见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习内容更加真实化、现代化。(3)新教材中特别加入了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对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也做出了合理编排,并且适当加入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课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平台,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认知结构的形成和提高,注重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基础。比如:对称图案的设计、论文的撰写等。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实施方法

新课标结合当前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重视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近在咫尺的,现实生活和数学更是密不可分的。具有一定数学教学心得的教师都明白,在教学过程中,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注重教给学生知识的多少,而是要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开发学生的后天潜力。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

只要将初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出来,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有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非常有必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要使学生在生动具体、富于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进行数学学习,现实情境的烘托有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具体包括:讲述有关数学的故事、开发新的数学游戏、观看动画演示等等。教师在上课前进行充分准备,设计创作教学情境,然后带入课堂,用以抛砖引玉、突出课堂重点内容等。比如:设置一个实际问题,疑问句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在后期的数学学习中探索问题的答案;或者以悬念导入的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或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教学和学生接受状况临时制定尝试性的探究活动,这种方案可以应用在学生提出一些意料之外的观点时。由此可见,数学老师为学生创设情境这一动作十分必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再结合知识的形成过程,设定一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切实相关的、带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情境,只有这样坚持下去,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二)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和不可或缺的条件,更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保证学习质量的屏障。如果学生有兴趣、想自主学习数学,那么听课这一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不仅要听老师讲课,还要听其他同学对知识的理解甚至是错误的答案,因为其他同学的认知错误很可能会出现在自己身上,我们需要找出错误的根源,再对症下药,这也在无形中提升了数学能力。此外,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如何高效地听课,比如:怎样才能长时间保持集中注意力,并可以与老师的思路同步;如何能够自行归纳重点、难点;遇到想不通的问题如何解决等。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为学生创造出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空间,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需求,增强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感知、记忆、想象活动、思维能力的提升,培养他们更好地听课、说出需求、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树清.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心得感悟[J].软件:电子版,2016(11).

数学老师论文范文5

一、本文研究的问题

随着独立学院的出现和发展,独立学院的各个专业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独立学院通常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对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来讲,工商管理专业更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基础比其他普通高校要薄弱一些,而比专科类院校要强一些,同时又要突出其应用实践性。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向的变化,影响着学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依据学院的不同定位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要求为基准,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本着起点高、内容新、学时少而精的原则。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独立实践教学公共必修子系统即公共基础平台,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子系统即学科基础平台,是工商企业管理学科中各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专业技术课子系统即专业基础平台,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为从事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实习等。专业限定选修课设置两个模块“,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的选修模块,模块包括管理模块、经营模块、地方经济模块,学生必须在每一个课程群中修满规定的学分数。

三、保证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措施

1.教师配备:数学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数学课程是很多独立学院学生非常头疼的课程,因此首先从对数学的认识和数学教师的配备上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基础课程上,简化数学推导过程,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统计学》和《运筹学》需要由经济管理学院本学院教师主要来讲授其中数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整个进行统计工作的思路,来解释为什么用某种数学方法以及过程,而数学老师和经管院教师讲课的出发点和角度是不同的,另外在教师的安排上尽可能让同一个教师,为同一个专业反复来讲这么课程,这样老师可以更深入地钻研这门课程对于这个专业学生专业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也把这几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系统地结合起来。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和学生自学,学生上台发挥,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改变传统的老师填鸭式地教学方式,采取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首先举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是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实践理论知识或者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一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1个学分的自学课程,由专业教师来推荐学习课程和学习内容,通过写小论文等形式来进行考察。另外,各门学科增强社会调查的作业布置,让学生学会设计调查问卷,并且学生对问卷结果来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成调查报告。

数学老师论文范文6

(一)调查对象

本校中学部十名数学教师及本年级六个班的220名同学,其中119名男生,101名女生.

(二)调查数据分析

教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1.你了解数学史吗?非常了解10%,基本了解80%,稍微了解10%.2.你在平常的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吗?经常渗透20%,偶尔渗透80%,从不渗透0%.3.你觉得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有必要吗?非常有必要20%,必要70%,没必要10%.4.你认为将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教学这项工作实施最困难的原因是什么?考试不考,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提出40%,日常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张50%,初中生年龄太小,渗透数学史没必要10%,其它0%.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1.你了解数学史吗?非常了解0%,基本了解0%,稍微了解63.29%,不了解36.71%.2.你的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吗?天天渗透0%,经常渗透15.94%,偶尔渗透55.90%,从不渗透28.16%.3.你觉得老师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有必要吗?非常有必要27.27%,有必要60.45%,随便10%,没必要2.28%.4.你认为将数学史融入平常的课堂教学,起到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更加激发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35.27%,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能从本质上了解数学15.60%,拓宽视野,全方位的认知和理解数学20.65%,提高数学文化修养,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23.44%,其它5.04%.

(三)由数据总结出的结论

大多数教师,意识到了数学史的有用之处,但是碍于现在一线教师的教学升学压力,无法将数学史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很好地渗透.而学生对数学史引入课堂持积极、欢迎的态度.他们认为这样一来能够增强数学教学的有趣性,改变以往数学教学的呆板、枯燥的状态;二来有助于自己全面了解数学,提高自己的数学文化修养,来增强自己的数学素养.由此可见,我们多数的数学教师,只是把自己定义为一名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而没有把自己定位成数学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忽略了教育本身的实质,也误解了数学这门课程设置的意义与目的.教育的实质是通过发展人,来发展社会.而数学课程的设置从宏观上来讲也是为了发展人,从微观上讲是为了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技能与能力.数学史恰好就是一部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史,它记录了人类在数学方面思维进程的记录,学习数学史,实质就是继承前人优秀的数学思想.美国数学史家M•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由于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着人类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

二、实施过程的三个注意点

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数学史的引用最忌生搬硬套,脱离实际教学.我们应该学会见缝插针,要将数学史的知识与自己所传授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2.切勿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数学史的引用,是为了辅助课堂教学,是加餐而非正餐.每节课我们都有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我们不能因为为了渗透数学史,而耽误日常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把数学史的渗透当成常态化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不急于一次,也不急于一时.

3.多环节渗透

很多数学老师误以为,渗透数学史,就是在课堂引入的环节,介绍相关的数学家及故事,如同语文中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一样,亦或者在涉及到有关解法时,介绍前人的一种思想.数学史应该是通过适当的手段,应用于我们教学中的多个环节.

三、对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展望与设想

数学老师论文范文7

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数学文化”有如下描述:高中数学课程……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但目前,我们绝大多数的数学教学几乎仍是解题教学,课堂缺乏必要的数学文化教育的渗透,数学学习处于一种低效的被动状态。多数老师也不知该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本文主要对此谈一点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文化;渗透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数学文化”有如下描述:高中数学课程……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但目前,我们绝大多数的数学教学几乎仍是解题教学,课堂缺乏必要的数学文化教育的渗透,数学学习处于一种低效的被动状态。多数老师也不知该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本文主要对此谈一点个人的见解。2016年10月8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了[2016]179号文件《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对数学增加了数学文化的要求,这一文件的公布,是从考试命题的角度第一次正式地明确要求要把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试题。由此也可看出,数学文化的渗透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呢?

1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修养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先有一桶水”。要想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我们教师必须先学习数学文化,了解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于人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一些研究数学文化的论著、论文,学习数学经典名著来学习数学史。比如:M.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郑毓信《数学文化学》,李文林《数学史概论》(该书内容准确精炼)等。即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学习,通过简单浏览、局部细品,久而久之,也能受到优秀数学文化的熏陶,对数学文化的理解也会上升到较高境界。只有我们教师学习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素养,才能优化我们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体味到数学的“有趣”,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中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

2通过介绍数学史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研究数学概念、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同时也研究与之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正是由于数学史的这些研究范围决定了数学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介绍数学史渗透数学文化可以从以下3个途径进行:

2.1利用数学史导入新课

以数学史导入新课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数学史,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我在《等比数列》教学时,先给学生展现了一个问题:《孙子算经》中名题“今有出门望见九堤,堤有九木,木有九枝,枝有九巢,巢有九禽,禽有九雏,雏有九毛,毛有九色,问各几何。”这个问题是已知等比数列的公比,首项,求各项的问题。学生因此问题学习兴趣大增,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2.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进数学史

写在书本上的数学公式、定理、理论都是前人苦心钻研,经过无数次的探索、挫折和失败才形成的。当讲解这些公式、定理等时如能适时地讲出它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把握数学的源与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而不是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当然,这样做肯定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适当地穿插数学史的故事,这个不一定要局限于数学家。事实上,历史上那些并非数学家的名人学习和钻研数学的故事对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同样能产生一定的作用。要重点介绍他们遭遇挫折或失败的经历,介绍他们通过不懈地努力最终取得的成功,让学生学习这些人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勇气和毅力,学习他们的伟大精神。

2.3课后布置数学史问题或数学史阅读材料

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更好地渗透数学文化,可以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数学史的阅读材料或数学史问题,让学生通过进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查阅资料,获取数学史料,了解数学文化,解决数学史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个专题通过网络搜集、查找、阅读资料文献,编写一些形式内容丰富多样的科普论文,研究数学文化,体会数学文化。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数学观念,感悟数学的文化价值。

3优化教学方法,渗透数学文化

教师要不断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掘数学的内涵,展示数学的美学价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数学美,感悟数学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体现数学的人文精神,使课堂成为渗透数学文化、影响学生精神风貌和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数学文化是人类的基本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数学知识,还包括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美等。数学文化几乎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文化的渗透,但要避免为了体现数学文化而牵强设置,避免生搬硬套。我们应在此方面深入研究,以使我们数学课堂上的数学文化传播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美)H.伊夫斯著.数学史概论[M].欧阳绛译.

[2]张勤.李德安.数学史融入中学数学教学初探[J].数学通讯2016.2.

[3]邵坤.研修报告: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初探[J].

[4]罗建宇.品味数学文化课堂,感悟文化数学教育[J].数学通

作者:王庚寅 单位:山东省郯城县第二中学

第二篇: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措施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看重人才培养和教育资源结构方面的配置。国家也在不断地推行新的课标政策,以适应当下社会对于人才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的需求。而创新能力是考核一个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教育行业一直培养并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针对高中数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有关学生创新思维如何建立这一课题的讨论,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力,改变传统思维模式,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思维;措施

一、引言

高中数学是高中教学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其蕴含了丰富的逻辑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发散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并且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较强的逻辑性。数学是一门语言学科,是通往逻辑思维世界的一把钥匙。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善教学模式和内容,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为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模式和创新思维模式,实现教学最终目的。

二、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对于高中生而言,数学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方式进行授课学习。在课堂上,老师站在讲台上只是简单地传授课本知识,结合考试重点,通过填鸭式教学将高中数学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机械地学习高中数学理论知识,目的只停留在实现提高考试成绩单一方向,从而忽略了数学本身的趣味性以及创新力。导致学生失去对数学的热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从而在心底对数学产生排斥。这对于高中生来讲,不仅没有在数学这门课上得到创新力的有效培养,而且还在心理和学业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落后已满足不了当下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现阶段,在新课改的实行下,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目标,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提升高中数学教师综合素养

在新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下,高中教学对于高中数学教师的综合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数学老师不仅要在数学专业方面过硬的技能,还需要有较强的创新改革能力。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内容上应在传统的基础数学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将两者通过新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从本质上提升学生对高中数学的热爱。这对于高中数学老师来讲是一个较高的考验,需要高中数学老师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实践,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学习和加深,改善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传统观念,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二)构建兴趣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高中数学课堂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这种教学课堂老师和学生没有产生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开放式的并具有创造力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该环境下,自发地探索数学的奥秘。其实高中数学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其蕴含了丰富的延展性空间。比如在学习几何立体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在了解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完全走下讲台,将讲台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利用工具设计制作立体几何模型,并将成品展示出来。同时,不同的空间几何模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组合,产生一个新的空间结构,让学生对不同的模型结构进行解说,从各个角度来观察模型。通过这种方式不光可以加深学生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印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自我探索探知,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对于高中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为学生营造想象力空间

对于高中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数学课堂能够较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数学学科本身就比较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想象力以及联想能力。那在传统数学课堂上,想象力方面的培养是极其缺失的,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逐渐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改革创新传统课堂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具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针对学习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比如在学习函数这一节课程教学时,传统方式肯定是教学加做题这种模式。其实对于函数而言,具有极其丰富的更深层次的内涵,看似简单的一个公式,包含内容广泛,由一个公式而概括总结了大部分数字规律,其蕴含了丰富的变化规律。针对这个特点,可以将课堂转移到多媒体教室,利用计算机将函数公式转换成图形,根据坐标值数值的变化,函数图形也发生相应的波动。这种方式在视觉上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函数变化规律,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函数知识点,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想象力以及利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的能力,这种方式对以后更高深的数学方面的知识的学习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地在各个方面加强提升,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尤其对于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创新思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今后的工作中都非常重要。因此,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目的应该在实现传统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加深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提升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整体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唐丽娜.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J].科技资讯,2015,(26):134-135.

[2]于秋影.我国高中数学培养学生归纳思维的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04-06.

[3]董金林.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19-22.

[4]杨祀国.浅谈高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6):12-13

作者:刘钟梅 单位:内蒙古扎兰屯市第二中学

第三篇:高中数学教学思维创新分析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使得各学校在教学制度上做了相应的调整和革新,各个教师也随着新课改的内容不断总结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而数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教学中的重点科目之一,数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从而增加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因此构建有效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很有必要.数学教师更应该根据学生的各方面的特点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认识事物;思维创新;逻辑分析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把数学教育当成死板的学术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只是对知识的积累和叠加,学习的知识过分注重数学自身的学科性,主要应付于考试,忽视了对学习的主体对象———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致使高中数学教学表现得单纯、乏味和苍白。而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高中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教育功能,体现出数学教学课程的价值所在,构建起内涵丰富的高中数学教学。

1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掌握和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如何掌握数学的本质和规律是学习数学最根本的教学内容。数学通过对事物进行定量刻画和定性描述,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一般特征,分析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数学教学,就是要通过数学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分析、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辆大卡车以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7个小时后路程的多少?这便体现出当速度一定的时候,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某人到商场购买10件价格为20元的商品,其总价为多少,这是当单价一定时,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再例如工厂生产零件,一小时能生产1000个零件,8小时加工的零件数量,当工人的工作效率一定是,时间与工作总量的关系。根据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例子,可以让学生找到其中的共性:但一个量变大或缩小时,另一个量也会按一定的量随之变大或缩小,这种关系,就叫正比例函数.这种关系还可以利用函数图像的方式来揭示出他发展变化的本质.通过数学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了分析同类属性的事物,会抽象出他们之间的共同特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解决特殊的问题,发现事物的普遍规律,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

2通过数学教学,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悟到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几何证明类问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入手,经过对命题进行分析,最后推导出结论;还可以通过在已给图形上作辅助线,产生新的条件,从而搭起解决问题的桥梁,使问题变得简单;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结论入手逆推得出题目上中的已知条件,证明结论的合理性;还可以用反证法,证明逆命题的错误或不合理,从而证明结论的正确。另外,还可以用代数计算的方法,利用经过计算的数值,证明结论的正确。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们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解决方式,把多样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多维性的思维模式,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3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更严密和科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形成严密、严谨和科学的思考问题习惯。如分式基本性质的定义: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大小不变。这个定义虽简单,但表示非常严谨,对许多要义概括十分科学。“同时乘以或除以”说明分式的分子、分母都要与整式相乘或相除,不能只有一个相乘、相除。“同一个”,说明分式分子、分母相乘、相除的整式必须是相同的一个。“不为零”如果与分式相乘或相除的整式为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引导学生推敲数学语言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4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掌握分析事物的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更为丰富,无论代数、几何、解析几何等每一个分支中,从概念到定理、公理都是有机联系的,而且各个分支之间还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在解决某一问题时,可以用到几何知识,也可以用到代数知识。如求函数f(x,y)的值的问题,可以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出各点,连接这些点构成图形,利用几何图形分析各种数量关系。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几何问题等。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学会全面分析、恰当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束语:由此可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校教师不断总结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现今教学模式已不再是一味地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而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掌握认识事物和规律的方法;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们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数学是一门思维严谨的学科,且逻辑性强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起到积极的作用。构建内涵丰富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学一味地知识累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愈明.防差足优,人人成功,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袁艳.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3]王保军.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才智.

[4]安城日,安东日,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赤子(上中旬).

[5]王洁,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作者:倪宝林 单位:黑龙江省绥芬河高级中学

第四篇:高中数学教学中化归思想的运用

摘要: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对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化归思想;高中数学教学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的解决思路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时活学活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化归思想简述

化归思想是指,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和课程内容的转化和总结归纳.这样的教学思想,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可以理解为更加直白的流程,就是将原有问题通过转化和简化形成新的问题形式,再通过对新问题的研究简答中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从而正确解答元问题.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非常有价值的.通过问题之间的转化,能使学生有效利用数学基础知识,从而提高解题效率.从化归思想的应用特征来研究的话,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而且有明显的多向重复性等.要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化归思想教学方式,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把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在问题产生与解决思考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从问题的根本结构上进行细致分析,利用课程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多种技巧来实现问题的解决,这是化归思想的价值体现.

二、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知识就是教材内容中的方程式教学.在方程式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化归思想,通过转化降低复杂多变的方程式的难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和学习效率.教师应该把化归思想合理运用到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数学知识,并对课堂内容进行合理的化归思想分析,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来说有巨大的帮助.例如,在讲“三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以利用化归思想进行教学安排.让学生对三元一次方程组的组成和解题思路有基本的了解,合理利用化归思想进行课程学习,把三元一次方程组化解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再利用基础数学知识对转化以后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解答.如果遇到困难之处,还可以进行下一级别的化归思想,把二元一次方程组分解简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组.这样的问题,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非常容易解决的.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渗透化归思想,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利用化归思想解题.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从根本上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对更深层次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随着数学教学改革深入发展,高中阶段的解题教学内容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解题教学环节大多是灌输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灌输式教学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很难学到数学知识的精髓,还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数学解题教学中运用化归思想,使教学发展有了新的方向.就目前的高中数学解题教学来看,化归思想的运用还不够完善,有些学生对于化归思想的掌握和运用还处在起步阶段;教学思路还处于摸索过程中,有些教师对于化归思想在解题教学中的渗透还不够完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研究和创新.例如,在高中数学方程式解题教学中,对于整合方程式之间的换算关系,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思路,不一定符合每个学生的思维理解,从而使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化归思想.在处理这方面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方程式的换算理解,由浅入深去发挥化归思想的作用,使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有稳定的成长和发展.比如,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其他方程式,让学生自主参与,能避免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组与其他方程转换上的困扰.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化归思想还处在起步阶段.有些学生在运用化归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没有掌握化归思想的精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未来的数学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扎实的基础,面对困难的题型和题目有更加多样化的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周炎龙.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体现和教学[D].河南师范大学,2013.

2.任兴发.化归思想在高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数学老师论文范文8

一、2017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专题栏目论文梳理

《初中数学教与学》是精选众多期刊中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精良之作,为读者提供初中数学教育中最热门的论点和话题、最新颖的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最独特的学习技巧和数学文化等.2017年《初中数学教与学》专题栏共涉及12个主题,具体情况见表1.表1中表明每一个专题下转载论文数量为4篇或5篇,约占每期论文容量的观点摘录2篇,与相关题录一起占本期杂志的一个页面.专题栏转载的51篇论文中,有29篇独立撰写,其中14篇是中学教师所写,11篇是教研部门的人员所写,4篇是高校教师所写;有22篇是合作撰写,其中16篇有中学教师参与,可见中学教师是数学教育核心问题研究的主体力量.所转论文的原发刊有22种,转发量最多的是《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教育》《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杂志》《数学教育学报》,占总量的58.82%.24个观点摘编来源于16种期刊,来源最多的是《中学数学》,有5篇,其次有《中学数学研究》《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国数学教育》等等.

二、初中数学教育专题研究现状

1.围绕一个热门主题: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2017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12期杂志中有5期专题栏的内容都是围绕核心素养这个热门话题展开研究.研读5期杂志中的20篇论文,以挖掘所研究的问题、方法、结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透过数学核心素养方面的20篇论文,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研究,可见,课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研究者黄玉华以苏科版七年级下的证明为例,从课堂教学的维度提出通过数学课程改革、数学教学活动、数学教育评价这3条培养途径落实核心素养.研究者杨慧娟、柴晓龙、马勇军从一线教学实践出发,以一节数学课中的三个细节为例,具体说明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的教学策略.李树臣以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5章的“几何证明初步”为例,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及联系,并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研究者牟天伟、张燕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为例,具体说明发展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掌握数据分析的知识和技能、对数据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研究者楚秉晶以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为例,提出“数学抽象”须着眼于概念的分离与构建、概念的概括与普适化、概念的定义与符号化、概念的系统化.

2.聚焦于两个核心问题: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继承、传递和发展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人类个体的发展和完善,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教师是学校全部教育工作的依靠者和真正的主人,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课堂教学,使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2017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杂志中,研究者从情景设计、实验教学及中小学衔接这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学方法;从数学交流方法及深度学习这两方面探索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品读案例的过程中,提出相应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味道.研究者戴通过5个案例品读“情景引入”问题设计的“数学味”,并提出3点教学思考:切实吃透教材、充分领会学情、认真研究教法.研究者姜晓刚以制作容积尽可能大的长方形纸盒为题,设计实验教学,并从教学的起点、方法的渗透、教师的协调与学生的参与及经验的获取与积累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反思.对于初中与小学的数学衔接问题,徐小莉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出了:上好“起始课”、准确解析教学内容的衔接点、加大小学教法和学法的研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小学和初中数学老师在中小学衔接问题上提出了宝贵的建议.热爱数学的学生会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会用数学语言交流数学问题,想法设法理解问题的本质,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够类比解决.在当下大数据时代,要求初中生对数学进行深度学习.研究者吕亚军、顾正刚对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内涵及促进策略做了深层次的探析,提出了初中数学深度学习应该具备的特征和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促进策略,即创设情景、问题驱动、知识整合、合作探究.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数学交流较少、形式单一现象,对此研究者罗云、夏小刚提出了几点思考:注重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方式,为学生数学交流提供素材,为学生数学交流赢得时间.

3.着眼于两个重要问题:中考试题评析及数学文化

随着社会和人类文化水平的进步,中考变得越来越受重视,是每位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林建军、蔡德清对于2016年福建省各区市中考数学卷亮点进行挖掘和思考,并对试卷命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专题栏中关于中考评析的4篇文章都提到数学试卷的特点是“稳中求变,变中求稳”,可见,中考数学试题命题水平、命题趋势相对一致,这对初中数学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数学对现实生活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相应的数学文化也变得重要起来.许多一线教师都绞尽脑汁想把数学文化带到数学课堂中来,给学生提供数学场景和学习氛围.研究者方均斌、赵丹慧以“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为例,从数学与民族文化、数学与现实生活、数学与思维发展、数学与情感教育等方面讨论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中去的策略.

三、初中数学教育专题研究特色与亮点

《初中数学教与学》基于时代、现实、未来发展的需要构建每一个主题,有其独特之处,纵观这12个专题,其最为显著的特色与亮点有如下4点.

1.运用实证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专题栏所涉及的文章,即有专家学者对理论的探析与研究,又有一线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关注,还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佳作.在《初中数学教与学》12期专题栏所转文章中,有几位研究者针对江苏省基于质量检测的初中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分析、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到结论,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教学建议,有理论分析、有实践探索,是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精品佳作.

2.基于教学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现实

学校最核心任务就是学生的学习,而学生的学习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课堂中来.所以说,一堂优秀的课需要教师的精心打磨,也需要学生的全力配合才可以做到.专题栏所转文章中,大部分文章都是从实际的课堂教学设计出发,对一系列问题提出建议和想法.如实验教学、情景创设、核心素养培养等栏目,设计的问题具有现实性、完整性和引导性.观点摘编中更是收录了许多研究者独特的观点.《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一文中,研究者以“全等三角形的复习”一课为例,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说明.数学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研究者杨丽娟以数学实验“数格点,算面积”的教学设计为例,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设计数学实验教学,体现数学的实验味.

3.整合中外观点,全视角探析数学教育

无论是从大陆到台湾,还是从国内到国外,数学及数学教育总是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专题栏所转文章中,既研究了两岸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数学文化,也对中美两国初中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在历史、现状及差异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虽然有所差异,但差异之中也渗透着许多共同点.王薇运用文献梳理的方法,对中国及美国数学推理能力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并从认识角度、评价角度等方面对我国数学推理能力进行了反思.

4.数量和质量并重,着力提升研究质量

2017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专题栏文章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有质的飞跃.每一期专题栏论文所转文章数量占总数量的13,是分量最重的一个栏目.并且专题栏的论文观点独特,角度新颖,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发出自己的声音.从研究本身来看,研究的问题都是数学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如从数学核心素养中挖掘课堂教学技能,从数学课堂中传承数学文化,从对话角度认识数学交流,从数学试卷中挖掘数学难题等.这些研究成为专题栏目的特色与亮点.

四、初中数学教育专题研究展望

专题栏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系统认知某一主题开拓了思路,但专题栏也有其拓展空间.

1.研究问题的拓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然而信息技术如何有效融入数学教育,是研究者应该深入讨论的话题.目前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研究者认真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完美融合在一起,引领教学方式变革,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使得课堂生动、有趣、高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让教师和学生更方便地获得数学知识、开发数学思维等.

2.研究方法的拓展

《初中数学教与学》影响深远,其读者有专家学者、教研员、数学教师和研究生,所以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会给读者带来思路和想法.但纵观专题栏51篇论文,研究方法都比较单一,最多的是实证调查法和案例法.需要拓展研究方法,比如教育实验法,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真实性;对一线教师设计访谈提纲,了解他们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是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等.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让众多读者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数学教育的技能.

3.研究路径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