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实习论文范例

暑假实习论文

暑假实习论文范文1

第一:认知阶段———大学一、二年级。

实践教学要实现学生对社会环境和行业专业的认知,作为公共管理专业,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对社会环境中的一些角色和现象能明白其原因和原理,做到心中有数。这一阶段实践教学旨在让学生为公共管理实践打下牢靠的知识和技能基础,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和新奇事物进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对公共管理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学生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认知。

第二:掌握阶段———大学三年级。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些专业实践知识的具体操作和应用,具体实施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知识以案例分析为主,以小组讨论等活动为补充;具体操作可通过各种专业模拟软件和实践课程进行。通过具体操作巩固理论知识,再用理论知识指导具体实践,两者结合,不断优化改善,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

第三:提升阶段———大学四年级。

大四临近毕业,临近工作,此阶段实践目标旨在查缺补漏,综合运用前两个阶段的成果。这时实践需要通过专业实习完成,多数是在与专业相关的公共管理部门进行,实习阶段学生应将理论知识和模拟实践转化为真正的工作技能和素质。独立自主地完成工作要求,遇到困难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解决,熟练担负公共管理工作任务,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工作素养,并且运用到实践中,同时,可提前熟悉未来就业环境和工作方式。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与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为目标服务。实践教学内容以目标为依据,可分为四个阶段和层次的内容体系:校内进行课堂实践和专业实践,校外进行假期实践和专业实习,这四种方式各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且具有相应的成果。具体如下:

(一)课堂实践:成果形式———小组合作实践报告

课堂实践以公共管理案例为依托,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具体操作两方面实施。理论分析方面可通过引进经典案例、热点话题、实时政策、新近公众事件等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完成成果报告,可分成小组,进行组间对比和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具体操作方面可通过场景还原和模拟进行,一人或数人操作,大家共同检查问题,博采众长,填补缺陷。最终分享学习成果,且形成书面化学习报告。当然,这一过程也可以进行拓展。

(二)假期实践:成果形式———社会实践报告

利用寒暑假期实现对专业和社会认知的目标,学生应以印证理论知识和探究实践目标为目的。依托专业教师的相关课题,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社会调研,成果主要是与课题和项目相关的调研报告和论文。

(三)专业实践:成果形式———学年论文

主要指课程实践,如城市管理专业实践和社区管理实践等,专业实践存在诸多困难:往往实践人数多,实践单位有限,且实践时间相对比较分散,单位不愿意接收,根据现状,现有两个实践课程尽可能多地以调研为主,实践内容根据学生论文课题自行设定,如此不仅可以为论文写作提供更多可行性素材,还可以用实践成果。

(四)专业实习:成果形式———毕业论文

现状是多数高校安排学生在大四开始前的暑期进行实习,一般为期三个月,专业实习要求实践单位和教学单位的指导老师同时到位,对指导教师有严格的职责要求,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在学生实习之前,可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带着选题实践和实习,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完成毕业论文,或者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自拟题目,进行应用型研究。

三、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

建立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强化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质量意识,很好地检测实践教学效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优化改善。

第一,社会实践成果应该有规范的文本或报告呈现。

报告和论文内容及格式要有具体要求,格式要规范、条理,以便查询和保存。内容一定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避免纯理论叙述、泛泛而谈,充分展现案例观点和数据,做到有理有据。杜绝抄袭、挪用他人观点、虚编捏造等现象发生。成果的展现应该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一致。

第二,成果的展现应区分优劣等级,并给予相应奖励。

暑假实习论文范文2

(一)“强基础”而非“重专业”

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培养要求明确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训练,打下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这些都是“强基础”的要求,也是英语专业的培养要求。商务英语专业的在专业上只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同时”“系统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实践能力”。课程设置也体现了“强基础”的特点:学科基础课虽然有21学分,占177个总学分比例的11.86%,但是,其中绝大部分是英语听力、英语语音等语言基础课,唯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商务英语学科概论)也只有一个学分,占总学科基础课的4.8%,占总学分的0.56%。专业必修课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这个部分课程数量有所增多,但英语语言课程数量的比例依然较大,占总的专业必修课学分的30%,除去二外的10个学分,商务英语课程占专业必修课的52.5%,约为一半。可见,该人才培养方案的“强基础”,不是强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而是强英语语言基础。

(二)重技巧,轻能力

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科专业课程大多是传统的英语语言基础课,强调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巧,如英语听力、英语语音、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等等。在专业必修课中,英语语言课程仍然占据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其中英语阅读和基础英语从I到IV,所修学分达到21个。专业必修课中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也非常具有语言特色和技能培养特色,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口译、商务英语笔译、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等强调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巧的课程占商务英语专业必修总课程的87%,而强调商务能力的课程只有国际市场营销和国际商务谈判两门,占13%。

(三)选修课姓“英”不姓“商”

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是对专业必修课程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但可供选择的课程大多姓“英”而不姓“商”,英语国家概况、中国文化概论、外事礼仪、英语语言与文化、西方文化概论偏重文化方面,虽然是商务英语专业所必须的,但比例偏大,甚至出现内容重复。另外,英语语言学导论是纯英语语言课程,翻译技巧与实践也不能算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余下商务英语专业选修课占总选修课大约一半左右。

(四)实践课程设置无特色

该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性教学分为集中性实践22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2.43%。 另外,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12学分,占总学分比例6.78%。从表一看出,商务英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与传统的教育实习实践在时间、内容、方式上几乎没有区别,缺乏专业特色。

二 地方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衡阳师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点和可取之处是很明显的,比如在培养目标上,明确了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是“英语”而非“商务”。但其问题和不足之处也影响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如专业性不强,能力发展不够,课程设置,特别是实践课程设置没有专业特色等等。如何对现有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升级和优化,是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课程设计

“根据英国商务英语专家Nick Brieger的观点,商务英语应包括语言知识(language knowledge)、交际技能(communication skills)、专业知识(profes-sional content)、管理技能(management skills)和文化背景(cultural awareness)”。“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充分的社会需求调查为基础,这样才能以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并依此为标准进行课程设计以及指导实习实践教学”。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的学习,却忽视了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因此,定期走访企业,回访毕业生,才能更好地明确市场需求。在课程设计上,除技能培养之外,更要强化专业特色。“应该突出商务英语的专业特点,形成以商务英语基础课程为主、人文类课程为辅、语言类课程为支撑的选修课框架,三者的最佳比例为5:3:2,即商务英语核心课程占50%,人文类课程占30%,语言类课程占20%”;在高年级(五、六学期)强化职业实践和实训,增加物流、报关、国际单证操作等课程,为学生实习和毕业打下基础。

(二)加强校企及校地合作,服务地方建设

“地方院校要以地方为本,服务地方,充分发挥自身学术优势,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地方院校还要要根据本地特点,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各方面的合作,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地方院校生于地方,长于地方,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地方院校要积极推进地方化,办学模式向地方开放,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的建设”。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可以遵循“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引进来”指的是引进企业资源,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以讲座、报告或授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报关、单证操作、外贸流程、商务交往等实务教学,并积极与地方合作,开展对外服务,以项目方式驱动教学。“走出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国际。首先,可以选派青年教师到商务英语专业办学时间长、富有经验的院校,包括对外经贸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学习进修或者攻读与商务有关的专业学位,也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公司第一线进行实践工作,获得第一手经验和资料,以便更好地充实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其次,学生也要走出课堂,走向第一线,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公司或企业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报考国际商务师、报关员等专业证书,以考带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突出英语工具性,实践教学体现商务特色

地方院校可以在校内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设备,比如现有的语音室、电脑机房等等开展各类商务英语实训活动。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在2013年引进了一套口译设备,可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练习口译使用。另外,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也不一定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出现,可以是商务实践报告,也可以是商务报表或者商务策划书。在实习时间上,打破原有的固定时间,可以与企业探讨,找出企业真正需求的最佳时间。由于大部分外贸企业的业务集中期为8、9、10三个月,因此,把寒暑假纳入实习范畴,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或者把实习实践与寒暑假时间结合,既有利于实习时间的延续,也能满足实习单位的实际需求。商务英语专业实习要改变原来指导教师全程服务的模式,既不能任由学生放任自流,又不能全由指导老师大包大揽。由于单个公司或企业无法容纳整个班的学生,可以以城市为单位派出实习指导老师,把城市分成几个片区,每个片区选出一名实习生担任组长,指导教师用巡视的方式来管理一个城市中分散的实习生。鼓励学生租住在同一个或相邻社区,以便于管理。每月召开一次全体实习生会议,每星期召开一次实习小组长会议,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小组单位可以弥补实习指导教师不足的缺憾。商务英语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一定要以某个公司或者某个企业为单位,可以是一个工业园或者一个写字楼,这样不仅使公司乐于接收实习生,而且便于学校管理实习生。

(四)转变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暑假实习论文范文3

近几年,随着中药领域新学科、新行业不断涌现,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新型中药人才,以推动中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1-3]。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竞争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4]。因此,构建新型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探索如何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中药学专业技术人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构建中药学专业实习实训教学体系

中药学实习实训是指组织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外场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达到理论结合实际的目的。由野外见习、企业实习、医院实训实习及毕业专题实习等几部分构成。

1.1药用植物野外见习

药用植物野外见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在泰顺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龙湾潭国家森林公园和永嘉林坑建立了见习基地,在大二开学的第一周安排学生到基地进行野外见习,通过一周野外见习,学生对中药的生境、生态及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既拓展了知识面,学生了解了中药资源调查的基本技能、方法,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1.2企业实习

利用药学院自身科研优势成立浙江格鲁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6家科技企业,这些企业为学生了解市场与现代医药企业的运行、树立市场意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产业单位承接业务,采取项目分拆、工程师带教指导、学生参与项目设计和实施的方式,以实现学生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企业提高效益的良好互动。自办企业聘请的管理与技术人员也成为学生兼职导师,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产业技术知识。同时学院建有温郁金GAP种植基地(已通过国家GAP认证),目前已经成为集“教学、科研、实习、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教科服务平台,每年都能接受数十名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通过温郁金GAP基地实习,使学生了解道地产区药材种植、采收加工、质量控制,并掌握道地药材的植物形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的主要特征等方面的情况,学生通过企业的实习,在接触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前接触到产品和市场知识,并为今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1.3医院实习实训

医院实习实训是药学类本科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医院实训,使学生了解药品的使用剂量、规格和注意事项,熟悉药品调剂的整个过程[5]。由于临床工作是今后毕业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去向,我们对教学计划做了较大改动,首先是增加了大一暑假临床实训,即利用大一暑假的时间,到附属医院的药房进行一个月的实训,实训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对药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及就业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其次,我们在每年的例行教学实习检查中了解到中药学专业学生下点实习时间偏短(20周:12月底~5月初),这期间不少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期初补考、毕业前补考、找工作等,还有春节和元旦等假期,真正投入到实习实践工作中去的时间大大减少。为此,我们从2007级开始,对中药学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把第七学期的一部分课程提前上完,第七学期另一部分课程调至第八学期,学生第七学期下点实习(即拟9月1日~2月28日进点实习),第八学期初返校继续第七学期的部分课程学习,以便学生真正实习下点时间延长,加强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实践素质的拓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1.4毕业专题实习

毕业专题实习,包括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等实习实训项目,以往我们将学生的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直接交由实习单位完成,但是几年的实践发现有的实习单位由于科研方面的不足,导致课题研究和论文完成的质量较差,为此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本专业老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尽可能地将学生的科研论文在校本部完成后再下点实习,实践证明最近两年我们毕业生的论文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学生通过毕业专题实习,可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并掌握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实验研究、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熟悉论文答辩过程,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几年的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在全国、省、市及学校各类比赛中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09年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2008年获浙江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2009年浙江省第十一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11年又斩获浙江省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一等奖,2010年,本专业学生参加的朗肽创业团队荣获“大学生就业?创业群英会———‘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奖。近三年来,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5人,浙江省优秀毕业生3人,校级优秀毕业生9人。在校学生自然科学科研立项中,中药专业学生连续3年名列前茅。

2与实习基地合作共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现有十几所附属医院和教学实习医院,在人才培养与教学基地之间,通过学科建设紧密联结起来,药学院为基地提供技术与项目的支持,基地则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训机会和就业机会。为提高基地教师的带教积极性及带教水平,我们利用学院具有的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及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开放基金这一载体,使医院相关人员参与了项目的申报及课题研究;同时利用中药学专业具有招收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这一优势,我们聘请符合条件的非直管附属医院的药剂科老师当硕士生导师。为进一步提高实习单位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药学院与实习单位交流与合作,实现“医、教”共赢,学院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联合申报、产业化等方面展与实习基地展开紧密合作与政策优惠,使实习单位科研、带教水平及带教积极性显著提高,同时在每年的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时,请带教药剂科指导老师参与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我们还召开每年一次的实习医院带教老师经验交流会。总之,通过各种措施激励医院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最终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今后的就业竞争力创造良好条件。#p#分页标题#e#

3以导师制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暑假实习论文范文4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提升路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不仅提高了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加强了高校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了企业所需专业汇总的首位,占据总需求的10%以上。但是从近些年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来看,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水平、发展潜能、自我认知和用人单位标准(期望值)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当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充分发挥本专业的优势,最终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出现此类问题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着直接关系,实践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计划轻落实,阶段性与全局性不明确

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当中都明确设置了实践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却无法全面落实、实施。主要表现在:首先,部分高校缺乏专门的经费保障,也没有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或实验室,导致计划难以落实到实处;其次,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教师不愿意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指导学生实践的方面,从而减少了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机会,因此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最后,学校与用人单位没有深度合作,即使是校外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甚至是非本专业的实习工作,再加上高校经费相对短缺,使得试验基地建设水平较为落后,难以完全独立构建起专业的实习基地,从而造成学生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没有稳定的实习基地。通常情况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习与见习、实验课教学、毕业论文等,其中,见习通常在二年级实施、实习与毕业论文在四年级实施,实验课跟着具体课程实施或独立展开,导致局部性、间隔性明显,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综合能力培养不足

当今高校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课教学,但是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过于侧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协作、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从而导致综合能力培养不足。当今相关大学生实践教学的相关研究、学术,都集中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层面,严重缺乏大学生对处理社会关系层面上的研究。针对大学生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缺乏有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针对管理人才的非智力因素,包括胆识、意志、信心等培养缺乏重视。从而造成学生所具备的理论知识难以在实际工作当中运用。

(三)缺乏实践教学质量监管体系

在过去,我国高校十分注重理论知识体系教育,近十几年才涉及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高校理论课堂教学层面上已经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质量监管评价体系,但由于实践教学起步晚,依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摸索中前行,导致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导致无法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正确的评价,无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致使实践教学当中随意性较大。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

(一)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以4年本科制教学为例,将人才实施分阶段培养模式,其大体的思路为:第一年学生展开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公共教育为主;第二、三年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模式,将学生在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转化为专业方面上的问题,并融合到教学目标当中,特别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作为实践教学项目实施并落实;第四年主要以就业指导、毕业实习为主,强化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做好毕业培训等内容。其具体方法为:第一学年:在新生入校后先进行学生培训工作,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与国防方面的知识,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精神素养。结合专业教育目标和标准,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道德、法律知识等年基础课程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对新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充分利用第一年的寒暑假期参与到社会整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当然,寒暑假期活动最好贯彻到整个高等教育周期中。第二学年:全面开展各项讲座以及课外读物活动,拓展学生的认识面和知识面,掌握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形势,明确专业学科的最新知识以及最新的学术动态。通过爱占短期见习实践,让学生初步接触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认知。短期岗位见习需要在第三年开展,在下文阐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深入到事业单位、社区、政府机关部门等,需要加强对这些方面的关注。同时,也要注重学年论文的撰写工作,特别是在选题、大纲、结构方面上,从而掌握学术论文规范,培养学生采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初步掌握从事工商管理岗位的基本工作方法。第三学年:此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开展实验课程,跟随理论教学同步开展实践教学,该模式需要持续到第四年。通过开展实践课程能够消化、理解理论课程,并可以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开展课程实验对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在学年论文撰写当中,与第二年论文有所差异,本学年主要是以文献综述论文为主,也就是对针对某个课题展开展读研究,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通过自拟题目,也可以参加教师的课题当中,从而为最终的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做好教学建模工作,科学运用理论与方法、文献、计算机等工具,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工商管理的实际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第四学年:进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以及论文答辩。通过前期的准备工作保障毕业论文质量,特别是开题报告。这就需要对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论证与答辩。毕业论文需要与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养成探索精神、科学态度、工作作风,初步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尽可能为岗位实习做好准备工作。通过参与到实际工作当中,从而为论文写作提供更加感性的认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符合实际标准。在学生岗位实习完成之后,必须要完成毕业实习报告。

(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基础课程、选修课、管理学、会计学、计算机、财务管理等诸多内容。在专业课程中,战略、运作、人力资源、财务、市场营销等管理内容都具备实践要求。整体来说,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有:基础实践:计算机教育、社会实践、军训、基础文化教育。课程实践:首先,训练通用管理能力,包括组织行为、统计、管理等学科实践;其次训练特定管理能力,主要是以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如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训练,ERP沙盘实战模拟训练等等;再次,训练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如Word、SPSS等软件;最后,训练技术支撑能,包括通信技术训练、制作电子产品等。实习:主要有专业实践和岗位实习。课外实践:包括课外调研和各种活动,如全国工商管理间决策模拟大赛等,并以所获得的奖励计入到学分当中。论文:主要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

(三)强化实践教学控制管理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构建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实施。通过借鉴ISO质量管理原则、方法,针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现状构建质量管理体系,设置课程开展(管理)的目标、完善管理文件、强化监督考核、规范教学活动、构建网络平台等,从而推动教学朝向规范化、现代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在制定实践教学考核指标过程中,指标必须要通过重重论证,确保指标的可操作性。将实践教学指标与理论考核相结合,将实践教学指标分次、分内容的融入到总成绩当中。管理人员和教师需要按照教学计划开展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心里有数,从而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现存问题,必须要采用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和解决方法,这样才能够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问题,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从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进,崔智林.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路径研究[C].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2012.

[2]李端.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四川水泥,2016(9):337-338.

[3]郭娟娟,秦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提升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2(20):123-124.

暑假实习论文范文5

环境工程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学科,其属于应用型、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也是工程领域得到快速发展的学科之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不断涌现,而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急需大批具有能力强、素质高、知识面宽、有创新意识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05年制定的环境工程专业规范非常强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推动了环境工程实践性教学改革[1-2]。实践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提高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本文结合近年来在环境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与体会,旨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更好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为高等纺织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参考。

1注重专业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转变办学观念,找准办学定位,立足行业、服务企业,注重自身的特色。高等纺织院校与纺织、印染等企业联系紧密,因而在开设课程方面要紧紧围绕纺织印染企业的现实情况开设纺织印染企业概况以及存在的环境问题等课程,针对纺织印染企业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开设纺织印染厂水、固体废弃物、粉尘、大气环境污染物和噪声处理与监测等课程,突显高等纺织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使得学生在此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2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1加强校内实验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环境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学生从事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至关重要。传统的实验教学大部分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内容及方法基本上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与现在的实际水平严重脱节[3-4]。为此,武汉纺织大学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与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将基础实验与专业实验知识进行优化融合,将最新的科研知识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去,如本科生的“光催化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就来源于武汉纺织大学老师项目“印染废水光化学脱色技术与设备”。试验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光催化氧化法的原理、工艺流程、优缺点,了解到诸多工艺参数如催化剂的用量、氧化剂的用量、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且在试验设备上购进一批大气、水相关实验的模型设备,模拟工业生产过程。有气浮池、絮凝沉降池、活性碳吸附、生物塔式滤池、生物膜转盘、斜板沉淀池、普通快滤池、旋流式气体净化器、旋风除尘器等模型,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大气、水处理设备的内部构造。在实验室中模拟实际生产过程,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这些实际处理工艺的运行操作,对整个工艺以及设备有了一个更完整的认识和掌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向基础实验教学转化,也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学校环境实验中心以及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作为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平台,对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训练,并设有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技课外活动项目,且项目经费达3万元/项,学生可以进行自由申报。从二年级开始,鼓励有潜力的学生及早加入教师的研究团队,浸润科研氛围,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2.2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过去,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学生的生产实习基本上到一些污水处理厂进行参观学习,作为校外实践基地的一些企业、公司则因怕干扰正常的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效益,一般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且实习单位没有能力同时接纳所有学生的实习,实习时间难以保证,学生对实习指导教师依赖心理强等等,这些问题都导致生产实习只能是走马观花、点到为止。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实习效果很难保证[5-6]。但是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技术人员时,常常会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而应届毕业生往往不具备这一条件,因此在生产实习过程中,采用一定的强化手段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在校外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际基地,其次在生产实习的现场,邀请邀请实习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现场讲解单位运行及管理情况并开展相关知识如设计施工生产建设的讲座学习,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进一步增强了实习效果。再次,根据纺织院校的特点主动联系纺织印染企业,利用暑假以及大四时期将学生放到纺织企业进行带薪锻炼,对学生来说,一来学生兴趣浓厚,得到了锻炼,培养了自己的专业才能,对自身的人身的职业规划有一个好的开始。二来也给自己带来一定收益,在国外,如加拿大的渥太华大学、卡尔顿大学等校的大学生经常申请一个学期或暑假到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带薪实习,是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地锻炼和提高。对企业而言,企业可以通过学生的锻炼过程进行挑选人才。

2.3加强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校内进行的专业操作能力锻炼课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工程实践及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导致毕业设计的培养模式也过于理论化,造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出现了明显下降,且内容千篇一律,理论脱离实际学生的绘图基本功差等。为了提高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效果,武汉纺织大学通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主要表现在:①大四第一学期中期开始开展毕业设计,学生与导师间实施双向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由于毕业设计(论文)开展早,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②每年精心设计毕业设计题目,题目的选取要着眼于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并切合专业培养目标。同时联系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和工程科研技术人员,推陈出新,调动毕业生的积极性,锻炼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③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控制,确保设计(论文)的质量。首先制定健全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包括毕业设计指导书、统一的图纸绘制要求、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细则、毕业设计检查及答辩制度等,其次建立实验督查制度,掌握进度,以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④在整个设计完成过程中,要重视设计理念的传授,让学生通过专业的分析思考,查找资料,独立完成设计方案,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⑤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联合培养。让部分学生进入校外科研院所、单位参与实际项目研究,在“真刀真枪”中培养学生科研素质。这一“双赢”的举措颇受学生与校外单位的欢迎,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因此获得工作岗位,并可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p#分页标题#e#

暑假实习论文范文6

 

一、独立院校的含义和影响   1.独立院校的含义。独立院校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兴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这里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主要是指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作为申请者与社会团体,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进行的本科层次教育。   2.独立院校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建立“旅游管理”这一分支学科,设立之初主要是为酒店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开设这一专业的大多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内容以实务操作和服务技能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界开始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旅游管理开始由单纯应用走向研究层次,进入本科教育阶段。独立院校同样进行本科教育,可是如果单纯追随普通一本、二本院校的教育方式,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必然会下降;如果仿照高职高专教育,虽然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但是过于强调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而没有帮助学生掌握应有的系统学习能力和规划能力,在长远的发展中学生们仍然会丧失优势。   针对独立院校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这一影响,建立起与传统一本、二本学校不同的教育定位,依据学生的学习诉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构建适合三本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机制,是帮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   二、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性质,所以针对目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这一问题,笔者从学生和用人单位两个角度进行了调查。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现行教学机制的评价。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是我院旅游管理专业2006级学生,受访时他们已经完成了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部分同学有实习经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实际有效问卷为175份。从问卷回答情况来看,封闭型问题回答情况较好,部分被调研对象没有完成开放型问题。调研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生对专业课程组成的评价,二是学生对目前教学方式的评价。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对于较多专业课程的设置是认可的,认为学习这些课程很重要,对自己今后工作有帮助作用。但是,仍然有部分课程不受学生欢迎,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旅游财务管理,旅游调研方法等。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是:第一,这些课程难度较大;第二,学生认为参加工作时,这些课程教授的内容没有用武之地。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理解是比较片面的,关注的重点是有意思的课程或能够直接使用所学知识的课程。根据学生对现行教学机制的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并不将课程体系设置和今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仅仅关注眼前的收益。笔者拟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调节,通过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和职业生涯引导机制来不断深化学生认识,提高学习自主性,实现解决这一问题的目的。   2.用人单位对现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机制的评价。本次调研所涉及的被调研对象均来自我院合作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既有饭店、旅行社,也有景区景点和邮轮公司。用人单位对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机制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毕业后工作表现进行的,既有对学生语言能力、服务意识的好评,但同时存在较多的不满。用人单位认为,与经验丰富的从业者相比,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职业意识,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从学生到服务人员的角色转换比较缓慢;缺乏职业能力,比如服务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知识结构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专业知识偏向理论。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帮助学生清晰认识旅游行业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是构建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机制所要完成的目标,学生激励机制和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共同作用,将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三、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机制设计   模块化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模块和操作模块,其作用在于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满足初期需求;同时加强学生的理论深度,着眼于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其中,理论模块主要包括理论素养和国际化视角两个部分;操作模块则包含语言技能、专业技能和服务技能三个部分。   1.理论素养。理论素养培养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第一,掌握本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熟悉国家有关旅游方面的方针、政策,初步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体实施体现在专业课的设置中;第二,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时涉及工商管理的部分核心课程,使学生获取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机会,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中;第三,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具体体现在学生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完成及参加相关竞赛中。   2.国际化视角。经济全球化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国公司、国际交流合作数量的增加对旅游管理国际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针对本专业中一些专业课,采用双语授课方式进行;(2)通过参加国际培训培养优秀教师的国际化视角;(3)帮助学生争取海外实习机会;(4)与国际相关院校合作,协助学生完成更高阶段的国际学历教育。   3.语言技能。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一线服务过程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直接接触,语言技能就成为旅游工作的核心技能之一。首先,需要强化在第一、第二学年的基础英语教学,特别是听说方面;其次,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育,通过一门语言作为媒介来达到掌握学科知识的目的,进而使学生了解多元文化;最后,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第二外语,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竞争力。   4.专业技能。专业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共同构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其中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旅游行业意识,懂得旅游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后续学习提供理论支持和基础保证;专业限选课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涉及旅游企业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如酒店设施、餐饮、酒水、导游技巧等;专业任选课可以为学有余力同学进一步完善个人技能或发展个人专长提供帮助。#p#分页标题#e#   5.职业精神。旅游行业属于服务业,除了对学生服务技能的要求,还特别需要学生具备职业精神,即强烈的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精神的培养除了理论讲授外,更多需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激励机制设计   1.激励机制的构建原理。在学生激励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运作原理,包括公平性和适宜性。不公平的激励方式会使学生产生逆反或愤怒的情绪,而不适宜的激励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冷漠心理,都对激励作用的发挥产生消极影响。   2.激励机制的构建方式。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学生的精神激励方式,应根据综合性激励模型的原理设计,即人的工作或学习绩效以及满意度会受到角色概念的影响。在学科教育之初,使学生清晰地理解旅游专业的本质特点,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构建学生自我精神激励体系。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科学设置目标,如学习目标与实践目标并重,利用公平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忠诚度,并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期望与结果的关系。在物质激励方面,除一般的奖学金设置外,加强校企合作,如允许旅游企业设立专业性的奖学金、助学金,以强化学生对专业企业的归属感,降低人才流失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独立学院模式使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旅游管理专业则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关系,引入企业激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采用新的激励方式,一是实习成绩计入学年评优;二是旅游企业在学生实习中发现和选拔人才,优秀学生可以直接留在实习地点就业,并获得较高的职业起点;三是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以职业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引导机制设计   1.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构建。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构建,是通过整个本科专业教育顺序的调整完成的。通常,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次序是“三年理论学习+半年酒店实习”,针对独立学院,建议开展“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模式,具体表现在三轮循环当中。第一轮循环是学生在第一学年基础课学习后专业基础课学习前,利用暑假时间完成为期两周的认知实践。认知实践的主要方式是参观旅游企业,参加相关讲座,邀请部分本专业毕业生座谈,使学生对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和人才需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目的在于指导第二学年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二轮循环要求学生在进入到核心专业课的学习之前,必须完成一定工作小时的实践操作,主要安排在第二学年的暑假或课余完成,使学生充分理解理论对于实际操作的重要指导意义。第三轮循环要求学生在实习基地完成半年左右的专业实践,安排在第三学年的暑假和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其目的是让学生依据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各自指导教师商议,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加深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对实践的感受,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由此融会贯通,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意义。通过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引导,使学生们能全面系统地了解旅游行业的经营运作情况,并掌握相关的操作与管理技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进入角色,平稳地实现由学校走向社会的人生转换。本文依据独立学院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对三本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机制改进的建议。当然,教育机制的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还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学生特点、学科发展的不断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暑假实习论文范文7

(一)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是伴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输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工程教育至少有100年的历史。2009年,中国开始准备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这表明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已经进入通过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学历互认和工程师专业资格互认的新阶段。目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呈现出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设施大为改善、与国外高校交流合作增加等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供需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相当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招不到需要的人才。主要原因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市场)需要的人才不对口。工程教育的培养层次、结构体系和人才类型与经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2)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合理性。例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中,未打破学科壁垒,实践课与理论课之间的矛盾未得到解决。

(3)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工程教育与业界脱节,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践严重不足。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使学校难以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出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

(4)学生能力有待提高。除了实践能力较弱以外,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工程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这方面能力较差。

(5)工科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对工程教育质量的影响较大。上述问题同样存在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而且该专业综合性、实践性更强,对实践教育、企业实习经历等要求更高。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新的专业,兼具工程技术和管理的综合特征。如何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是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相关教学改革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许多学者做了深入研究。王煊等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分析了高等院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方面存在培养模式上的缺陷、师资队伍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以技术类课程为核心,加强“校企共建”模式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教学改革措施。付志霞等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进行的研究,为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杨太华等从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工程管理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初步思路。本文参考已有相关研究,针对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2013年校级教改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详细介绍该校的系列教学研究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改进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研究内容包括基于“卓越计划”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培养目标。该项目以培养卓越的工程管理领域的工程师为目标,为社会提供具备健全人格、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适应土木建筑行业发展需要的工程人才。

(2)培养模式。按照教育部“卓越计划”要求,采取“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学生3年时间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模块、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课程体系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有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和工程法律四大类课程体系。根据“卓越计划”要求以及目前专业就业状况,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因此调整教学计划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在具体实践中,2013年,根据“卓越计划”要求,该校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一方面,实践性很强的工程施工课程从考查课改为考试课,从32学时增加到64学时;工程测量学从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另一方面,为了配合“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将原定于第七学期开设的课程在满足客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大部分调整到第五或第六学期,从制度上为推行“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提供了保障。以往学生只能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习,时间有限,效果有限,教学计划调整后将更有利于学生的企业实习。

(二)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加强课程设计、测量实习等实践环节,突出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性较强的工程施工、工程测量等课程理论及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工程测量学课程实习逐步从练习阶段走向实战阶段。学校在2013年教学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工程结构学课程设计、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工程信息管理课程实验。已有的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采用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等方式进行,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经过两轮循环,这一方式已逐渐走向成熟。2013年的测量实习中,2011级学生成功完成了实测校园平面图、计算占地面积的任务。学生们表示虽然很辛苦,但收获特别大,这种结合实际任务的实习值得今后进一步推广。

(2)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以往的毕业设计以论文为主,做工程设计的较少。2009年的系列教改中,逐步提高工程设计比重,最终达到以设计为主、论文为辅的目标,并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多样性以及广度、深度等方面提高要求,使其最大限度地接近工程实际。这项改革对论文写作、排版等也提出严格要求,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写作能力、排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2011级就有较多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其论文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有显著提高。经过一系列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连年提高,毕业设计所占比重逐年增加。2009年至2014年6届毕业生中选做工程设计的人数变化趋势,2013年达到总人数的一半,是历届人数最多的。选题内容涵盖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量清单编制、可行性分析等,选题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背景资料越来越多的来源于实际工程设计图纸,在锻炼学生设计能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学生对此一致反映收获特别大。

(3)强化实习环节,重视企业学习经历。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之一,在企业学习阶段重点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企业实习时间,争取最好的实习效果,满足“卓越计划”要求。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时间在施工企业顶岗实习。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每届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经交谈、实习报告等途径反馈的信息表明其效果非常好。2014年,2011级学生第七学期课程较少,就安排系统的企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经历对学生而言非常宝贵,学生既能学到工程实践知识,又可以对自身能力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帮助学生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4)鼓励和支持学生参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校各级各类社团、竞赛和社会活动,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参加种类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近两年该专业学生积极参赛,主要获奖情况如下:2013年“挑战杯”创业大赛中,2011级学生参与的多个项目获得辽宁省一、二、三等奖:4人首次参加2014年辽宁省建设类院校工程造价职业技能(本科组)大赛,获团体二等奖,5人参加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获二等奖;3人承担2014年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工程职业道德素养调查报告”,目前进展顺利。

(三)强化工程职业道德,培养追求卓越的精神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ABET(美国工程技术专业认证委员会)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EC2000认证标准,对工程伦理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认证要求。要求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具有11项能力,其中两项标准明确提出了工程教育的道德伦理标准。中国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包含如下要求:

(1)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

(2)现代工程意识: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3)学习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

(4)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

(5)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强化工程意识、工程伦理道德教育,强调专业的工作特点,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团体竞赛,重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人文素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意识,引导他们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摒弃“60分万岁”等混学位的思想,从内心深处树立起自立自强、追求卓越的旗帜,争当未来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卓越工程师。

(四)将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相联系

对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建立高等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的联动衔接机制,缩短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的距离非常迫切。土建类6大专业在中国是最早进行专业认证的,目前与工程管理专业对口的资格考试有注册工程造价师、一级建造师、咨询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资产评估师等,很多课程都与认证考试有密切联系。注重执业教育的渗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也是这次教改的内容之一。笔者讲授的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论等多门课程内容都与资格考试相关。在授课时常常要求学生打好基础,提前为认证考试做好准备,并适时引入注册考试相关信息,介绍对口执业资格考试种类、科目、具体考试内容与课内科目内容的关系等,并带领学生做一些与课内知识相关的考试模拟题,这些做法很受学生欢迎。毕业生中已有多人考取二级建造师、造价员、爆破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五)基于“卓越计划”要求建设教师队伍

“卓越计划”提出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改变高校教师工程实践经验薄弱的状况,提高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是:

(1)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升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及教学指导水平。

(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提升业务能力。

(3)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等。

三、结语

暑假实习论文范文8

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没有明确教学目标的状况,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平行协调、相辅相成。基础学科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课程间的交叉融合,将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从所属课程分离,按学科性质开展课程实验的整合性研究,设置独立课程,使实验教学课程化;科学合理地安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和实践,编写与改革配套的整合性实验教材;专业学科强化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大床边教学、模拟教学、仿真教学和PBL教学的改革力度,探索专业实践技能的考核评价方法;加强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实践

根据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原则,我们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研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1基础实践模块

基础实践包括医学基础技能实验和专业基础技能实验两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

2.1.1整合构建基础实践实验课程群

医学基础技能实验改革的要点是突破传统的基础医学以各门课程各自开设实验的相互隔离模式,将原有按学科的实验教学资源从所属课程分离出来,按学科性质(形态、机能、分子、病原等)开展纵向或横向的有机整合,并独立设置课程,使实验教学课程化。全部生物医学基础实验整合为五门实验课程,即医学大体形态实验学(整合原有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医学显微形态实验学(按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整合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相关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医学机能实验学(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教学内容)、生物分子检测与分析实验学(整合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病原生物实验学(整合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将医学科研方法与文献检索、医学实验动物学、医学论文写作等相关教学内容整合为“医学实验方法概论”课程,主要讲授实验操作的基本知识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等。专业基础技能实验部分则整合为两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即临床基本技能实验学和临床辅助技能实验学,前者主要整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手术学基础和临床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临床辅助技能实验学则把原来分散在其他学科中的心电图、实验室诊断和医学影像如X线、超声、CT、MRI诊断等相关内容整合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程的整合和独立,既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又促进了传统学科的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突出了实践和创新的原则,形成了完整的基础实践实验课程群。

2.1.2深化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为确保基础实践改革的顺利实施,配合基础实验课程群建设,组织教师编写了与改革配套的相应整合性实验教材。同时开展了实验项目、实验方法和内容设计的改革研究,一是调整和优化基本实验项目,精选和整合教学内容,妥善处理好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和分工,减少重复性实验。二是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比重,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项目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自行查阅资料,自拟实验方案,组织开题报告,提交实验报告等),教师随时指导实验过程并对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三是积极引入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数码互动教学、网络实验平台教学、临床技能模拟教学、问题式PBL教学等方法,全面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通过基础实践模块的教学和改革,促进了传统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加强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的训练,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2.2专业实践模块

专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包括临床课间见习、临床通科实习、临床选科实习以及专业综合能力测试等教学环节。

2.2.1加强临床床边教学

临床床边教学,即临床课间见习与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教学交叉进行。床边见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施以病例为基础、问题为导向、临床思维训练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首先深入病房采集病史、查体认症,然后教师结合病例提出相关问题,学生集中分析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学生完成见习报告。床边见习既培养了学生的疾病认症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2.2.2改革临床实习模式

针对近年来学生临床实习与考研准备、就业应聘发生较大冲突的矛盾,我们在教学计划中整体上将临床实习时间提前(第八学期即进入临床教学医院实习)并将临床实习分为通科实习和选科实习两部分。临床通科实习,即临床轮转实习,共计42周,通过系统全面的临床各科轮转实习,使学生受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初步具备独立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在实践中提高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全部学生必须按实纲要求完成;通科实习结束后,安排6周临床选科实习,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尤其是毕业后的职业需求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关的临床学科强化专科技能培养。

2.2.3完善专业综合能力测试体系

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测试强调以考察临床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测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采取试卷笔试、床边口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行:一是临床实习出科考试,主要进行临床技能床边测试,考核问诊、查体、常见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操作能力等;二是临床实习中期考核,主要进行医德医风考核和临床病例分析笔试;三是实习结束综合考试,由毕业前临床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规范化考试(多站考试)组成。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测试贯穿于整个实习教学环节,成为了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为医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综合实践模块

为培养临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五年全程不间断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课外见习、社区服务、开放实验、社会调查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各种技能竞赛、业余科技活动等。

2.3.1实施创新教育

一是在基础医学相关实验课如机能学实验和分子医学实验中引入设计性或创新性实验项目,有序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尽早接触科研;二是依托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校级开放性实验,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申报课题、设计方案、实验操作、论文撰写,把科学研究的训练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统一起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能力。

2.3.2开辟校外实践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