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之间的作文范例6篇

师生之间的作文

师生之间的作文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沟通;艺术

课程教学作为一门沟通艺术,是增进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有效方法,小学语文学习是积累知识要点的重要阶段,能够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以后不同阶段的学习奠定了一定了基础条件。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艺术作为新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应加大对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艺术的研究探索,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在课堂中进行沟通交流,能够有效近师生之g的距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帮助学生吸收要点知识,教师要不断拓展语文教学活动,才能促进学生之间都沟通交流。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和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只有多沟通才能帮助学生打开心扉,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告诉老师,如果缺乏沟通,会让师生之间产生隔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耐心的指导,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来说技能水平还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师生之间的沟通问题是阻碍语文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升教师的沟通艺术,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语文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为前提条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整个学校的形象素质,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技能知识,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端正工作态度。沟通能力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之一,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教师的沟通能力极为重要。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艺术沟通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时间沟通。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师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充分利用上课和下课时间引导学生与教师实现有情感地沟通。课前,教师可以提前来到教室,与学生进行谈论和聊天,询问学生上节课的内容是否记得,是否预习了新课内容,是否做了家庭作业,是否遇到一些难题等等,这样短短的课前沟通使教师掌握了学生的课下学习情况,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实现。课中,教师更不能忘记与学生进行沟通,不能像传统教学似的“满堂灌”,教师可以将某个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看法,并引入社会现象让其加以分析,如可以与“与陌生人谈话”这一话题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课后,教师要仔细与学生交流,看学生是否还有疑问,或者下节课学生喜欢哪种方式等,进而弥补教师教学中的不足,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二)空间沟通。

学校教育是集中统一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有着固定的场所,即教室,这为小学语文师生沟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活动和教室这一活动场所,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注意到上课不是教师的单独表演,学生也是参与者,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与学生进行沟通,如朗读生字、课文对话、问题答问等,教师可以邀请进行参与进来,实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课文知识。例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以环保为题,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畅所欲言,进而分析“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并提出解决办法,当学生豁然开朗争相发言时,学生的思维能力被调动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师生艺术沟通的方式对策

(一)提升教师的沟通艺术。

为有效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水平,教师必须加强对师生沟通的重视,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明确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双方协同努力。教师要具有有效的教学理念,能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行之有效地进行教学。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以适合自身教学风格的方法教育学生。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沟通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所需,改变旧有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主动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制订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师生沟通水平将得到巨大提高。

(二)提升师生的沟通技巧。

师生的有效沟通需要一定的技巧,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可以打开师生双方共同进步的大门,为小学语文教育的持久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必须认识到提升交流沟通水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是教学的关键和基础。教师要把握交流的时机,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问题,给予启发并加以巩固;把握科学的交流策略,以互动问答、分组合作的形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握好交流内容,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态度并辅以学习技巧,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趣味性并获得提高;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以沟通为基础,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结语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沟通则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高度重视沟通艺术,深入分析了解与学生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以丰富的沟通形式、灵活的教学手段,创建师生之间的沟通空间,提升自身的沟通艺术。

参考文献:

[1]谢玉梅.基于素质教育背景探究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建设,2013,(30).

[2]刘进中.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5).

[3]张周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2).

师生之间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回归;语文教学;本色课堂;课堂对话;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很多教学现象脱离语文教学本色,比如对鲁迅作品选读的教学中就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鲁迅作品《父亲的病》教学中,教师只带领学生对课文粗略的阅读,就直接通过对鲁迅因为父亲因病去世而自责,展开“二十四孝”中典型的例子与《爸爸去哪》综艺节目的探讨,分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孝敬父母。这样的教学严重脱离语文教学的本色,忽略教学文本的内容。

一、语文本色教学的概念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基本运用能力,语文课堂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一堂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是全面发展的前提。语文本色教学的重点是充实学生的语言知识,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写作、交流各方面的才能。

语文教学的宗旨是“让语文教学简单化,学生学习自主化,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语文教学课堂的重点不是通过变更教学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更不是不注重语文文本内容,任由学生发挥自我个性,脱离文本的主旨。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精心创设环境,通过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领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对新课程的改革理解有误,只是一味的突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忽视语文课堂要讲究实效性,脱离语文教学本色。

二、对话教学的含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对话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进行对话过程,语文教学的对话过程注重追求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教学打破了语文课堂传统的“独白式”教学,语文教学从此进入新的阶段。对话教学是教学中教学主体通过有意义的交流,不断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对话教学”与“独白式教学”是相对立的两种教学方法,对话教学的本质是沟通与对话,实质是促进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通过在课堂中的对话方式达到经验共享。

综上所述,对话教学中对话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学的主体根据各自对文本不同的理解,借助语言文字作为媒介进行沟通与讨论,对话教学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对话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教师与学生间对话、学生之间对话、学生与文本间对话、学生和教材编者之间对话。

三、优化本色课堂的对话策略

课堂对话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语文课堂是教师对语文知识的输出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输入过程,要想做好回归语文教学本色,就要在课堂中采用合适的课堂对话策略。

(一)提高教师对对话教学的认识

对话教学在课程改革中发展起来,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首先要加强的就是教师对对话教学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只有从充分认识到这点问题,才能保证对话教学能够顺利实施。对话教学是与“独白式”这一传统教学方式相对立的,对话教学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进行对话,达到师生之间共同进步与发展的效果。

(二)扩大对话教学的队伍

当前对话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那些精通对话教学研究的基本上都是一些高学历的专家学者,然而参与教学工作的教师对对话教学理解不够,缺乏实施对话教学的热情,没有参与到对话教学的队伍中,导致对话教学的研究与实施脱节。要想改变这种现象,要充分调动参与教学工作的教师加入到对话教学的研究中,壮大对话教学的研究队伍。这样不仅能为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丰富的对话教学理论,还能通过教学时间发现对话教学中的不足,不断优化对话教学方式。

(三)培养教师对话思维的形成

对话教学的思维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思维判断能力与思维发散能力,能够具备同意或者反对,肯定与补充,对学生进行问答等能力,能够具备从单向思维扩展到多想思维。教师对话思维的形成方法最有效的是在对话教学中,教师注意倾听与反思来锻炼自己是思维能力。这样一来,课堂氛围能够一直处于和谐、活跃状态,学生的学习思维可在潜移默化下得以培养。

(四)完善教师之间的交流

在时间教学中每位老师都积累了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每位老师都具备着充分的课程资源,但是由于学校对老师的评优制度导致教师之间互相竞争,不愿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资源。学校应该为教师之间创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让教师在交流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资源,为发表学术论文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肯定其工作态度,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学术研究。

(五)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平等对话的机会

语文课堂是学生与老师、文本、作者、同学之间进行交流的天然舞台,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作出一个交流平台,放下做老师的架子,尊重学生,安静的倾听学生发言,和学生一起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克服语文学习上的难点。教师要与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沟通桥梁,促进师生之间的彼此依赖与信任。只有这样,学生在向教师请教问题时才能够敢于提问,避免教师这一职业本身的压迫感让学生不敢问问题,需要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化。

(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辅助与引导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开扩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自我表达意思,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得以激发,才能够自主探究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动课前预习并在课后复习,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束语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特点,语文课堂是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观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锻炼自身能够熟练的掌握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品质修养。通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与审美情操,还能让学生的思想境界上升一个境界,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水准。

参考文献:

师生之间的作文范文3

摘要:合作的课程文化含义是课程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要求建立一种共享的课程文化。专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参与课程改革。目前,学校合作课程文化的建立存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不够;师生合作不够;家长和学校合作不够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学校内部的合作课程文化与学校组织外部合作课程文化的建构之对策。主张学校合作课程文化的建立要靠许多人参与,才能赋予课程生机与活力,才能将实施落到实处。

关键词:学校合作课程文化;重建;问题;对策

一、学校合作课程文化的现状

(一)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不够

教师是推进课程变革的重要力量,因此教师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在我们所调查的学校中,很少能形成多层次的教师合作机制。如教师在备课遇到困难时,有时找别的教师,实在不能解决的,就放在一边,这说明,学校的合作文化不健全,学校还没能打破原有孤立封闭的体系,即使有合作,也只是本组教师的合作。这与新课程所要求的合作文化的理念相差较远。

(二)师生合作不够

新课程的理念要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参与课程,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题性,然而,这样的理念在学校中落实的也不是很理想。我们发现,学校也做了一些工作,如有的学校设计了一些调查问卷,涉及到你喜不喜欢的课程,教师是否采用讨论等方法等问题,希望从中了解学生对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但还是比较肤浅,没有深入事物的实质,从讲课过程中就能反映这样的一种状况,课堂教学改变的少,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的较少,师生的合作没有实质的进展。

(三)家长和学校合作不够

家长和学校的合作是合作课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推进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校中作为学校领导人的校长也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也开展一些活动,如开家长会等,以获取家长的支持。然而,实际上,校长和家长对于课程变革的说法是不一致的,校长认为家长理解课程改革,支持课程改革,而家长的观点是学校不向家长告知课程改革,家长也不了解课程改革。从两种矛盾的说法中,我们至少能得出这样的认识,排除个人的因素,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合作还不够深入。现在,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家长和学校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以促进新课程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

从以上问题,我们得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合作课程文化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至少没有形成稳固的合作机制。我们分析原因如下:

(一)学校中的领导和教师对课程文化的理念理解不深入

课程文化的概念比较复杂,合作性的课程文化知识只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文化的一部分。学校的领导人,特别是校长对合作课程文化的理解方面有偏差。广大的教师对合作课程文化的了解又少,在实践中即使理解了,学校如何运作也是一个大问题。打破孤立封闭的学校文化,实行新的课程文化,建立起一定的合作机构需要较长的时间。

(二)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宣传力度不够

这次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合作课程文化的理念,也进行了宣传,如在实验区发放家长问卷等方式,但总的说来,宣传的效果有限。一是时间比较短,因为课程改革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要在极端的时间内,让社会各界和家长转变延续已久的观念是不现实的,因此课程改革这种理念的宣传,要有长期性,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二是,缺乏具体的操作模式。作为新课程来讲,最大的问题就是操作的层面。让学生参与课程,学生参与到什么程度?家长如何参与?拥有哪些权利,如何参与?这些都涉及实际的层面,但是这种指导性的东西几乎没有。因此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只好少做或者根本不做。

(三)学校原有传统的制约

长期以来,学校中教师形成的职业文化的特点就是个人孤立主义。教师之间是各自独立互不往来的,形成教育教学中各自独立的状态,这种封闭的职业文化对课程改革来起阻碍作用。教师长期形成的职业习惯,在短期内很难打破,要形成合作的课程文化需要一段时间。另外在学校长期的发展中,随着制度化学校的形成,学校逐渐的走向封闭。学校俨然乘客社会中的小社会,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运转,形成自我封闭的一个系统。因此,人们心目中形成这样的定势: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教育改革,那是学校的专利,与自己无关。因此家长参与课程的意识也不强,这样使课程所倡导的课程文化很难形成。

三、解决对策

(一)建立学校内部的合作课程文化

富兰认为教师是课程变革的重要力量,因此教师合作随课程实施的影响会更加深远。变革需要教师的参加,但不是脱离合作,教师孤立的加入。在日益复杂的变革中,任何单个教师绝不能解决复杂的问题。在学校组织之内的合作是分层次的,单个教师的合作,教师小组的合作,全校教师的合作。单个教师的合作,可以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小组合作,是解决单个教师之间不能解决的问题。而较大的问题,有全校教师共同协商解决。教师合作对课程改革的影响是极大的,只有利用集体的力量,让每个教师都参与课程改革,才能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是课程实践非常重要的因素。要形成这种合作的机制,就要求改变以往形成的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课者、是被动的接收器的状况。改变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状况,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

学校内部的合作主要是教师的合作,另外教师与学者之间的合作也不容忽视。这种合作文化的建立,需要领导和教师转变观念,共同协调,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与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学校组织内部的合作性课程文化。

(二)学校组织外部合作课程文化的建构。

学校组织外部的合作有家长、专家和社会人士的合作,这里主要谈论学校与家长合作的问题。学校与家长合作是新课程所倡导到理念之一,通过这种合作家长本身的角色地位发生转变,通过参与学校的课程,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

实现家长角色转变,家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认识,由外人变成局内人,自己是课程改革和学校共同体中一员,是学校的决策人之一。这需要大力宣传,使家长有所认识,自己的决策也会对课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新课程要求家长享有对学校课程的知情权、建议权和评价权。通过合作,学校应告诉他们孩子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让家长更了解学习的内容,让家长知道对学习如何评价,从家长自己的想法出发对课程有一个真实的评价,同时为课程改革提出建议,以便有力地推动课程改革。

第三,家长的职责。与学校合作主要是通过家长观察和了解子女的学习需要,对学校或学习态度以及素质报告等评价学校的质量,与小教师取得联系,采取适当的教育行动,弥补学校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家长既参与学校课程决策,有要承担学校课程所不能达到的那一部分内容。

另外,学校与专家的合作主要是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专家的对话,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

师生之间的作文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师生关系;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1

师生关系也是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一部分,它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经常争论的话题,因为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因而教师自身要发挥主动性,探索一套有效的途径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语文教学不良师生关系体现

(一)教师不喜教课,学生厌恶上课

语文教学不良师生关系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方面。语文教师认为教师仅仅是一份工作而已,教学已经成了这些小学语文教师每日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一来就让语文教师对教课产生一种抵制的心理,最后渐渐导致语文教师对于教课出现一种厌恶的情绪。由此可以看出在不良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被动的去教学。同样学生也是被迫学习。这是因为教师由于没有将自己的态度端正,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为了完成任务而照本宣科的讲课,这样和学生之间就缺少一种互动性。师生之间没有互动性会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讲课缺乏兴趣,再加上教师自己也不会主动利用一些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长久下来,学生不愿主动的去学习语文知识,并且讨厌上语文课。

(二)教师不喜学生,学生缺乏尊重

教师不喜欢学生,学生不尊重教师这也是师生不良关系的体现之一。目前有些教师并不真正的热爱自己的教书工作,他们没有在心底真正的认可这份工作。这是因为这些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认识还不够,并不了解教育事业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他们不会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也不愿意将这份事业当做终生的事业。特别是在小学中,这种现象普遍,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学方面不会付出过多的精力,特别是对待学生的问题上,他们认为自己是教学的领导者,因此不愿意与学生平等的相处,有的教师甚至讨厌与学生过多的交流。在学生方面,同样如此,由于师生关系冷淡,学生并不理解老师对于自己起到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课堂之上常常会作出不尊重教师的行为,例如在语文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肆意的捣乱,不遵守课堂秩序。

(三)师生之间没有宽容

教师自身的行为对于师生关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语文教师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候缺乏宽容和爱心,不能够真心实意的对待学生,那么学生也不可能主动的亲近教师。近段时间,新闻常常会报道幼教虐待儿童事件,这些事情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人们感到非常震惊为什么作为一名教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其实不然理解,教师自身对学生缺乏爱心,师生之间缺少宽容,因此教师并不会充满善意的对待自己的学生,进而才会做出这类恶劣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是宽容的,善良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同样如此,如果他们身上不具备这种品质,那么他们的学生也不会宽容的待人。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措施

(一)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当其冲的是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很深。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教师占着绝对的领导地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授业解惑之人,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些思想一些语文教师力根深蒂固,他们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自己是主导者,因此学生就必须要无条件的服从老师,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平等的,而是一种尊卑的关系。有一些语文教师甚至为了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管教学生,将其分为三六九等,要求学生必须老实、听话。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关系是一种非常不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新时期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引导者的身份,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师生平等关系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要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语文课堂中去。这样才能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以爱为本,热爱和尊重学生

爱心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本,教师怀着爱心对待学生,原意充满耐心的理解学生和认识学生,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教师的真心,这一点对于维持良好的师生而言非常重要,因为了解的越深,才会有更多的爱心和真心。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生虽然心智不成熟。但是他们对于教师天生会有一种亲近之感,如果教师能够付出更多的爱心,多一些耐心和宽容,少一点的焦躁和批评,这些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友好。另外,教师需要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学生,小学生的个性品质还不够成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人格的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一个独立的空间,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尊重学生并非是任凭学生自己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亲切的对待学生,但是同时又应该在爱中有严,适当的管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宽容,但是同时也会尊重教师,不任意的破坏课堂纪律。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改善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因为教师是否具备师德决定了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师德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遵守的道德和准则,它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根本,因此要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最关键的就是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就需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教学的能力。因为为人师,必须以一个良好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而语文教师需要从自己做起,努力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进而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结束语

总之,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因为这样才能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友好的和亲密的。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高爱文.略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J].学周刊B版,2011(3)

师生之间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自主合作学习 初中语文课堂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50-01

自主合作学习的关键性问题是能够独立思考,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且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实际上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自主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现代人才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初中语文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运用自主合作学习非常合适,语文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着使用。

1.自主合作学习的规则与条件

许多伟大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就伟大,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喜欢刨根问底,探究问题,待到探究的问题得到解决,其自身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自主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加以重视。自主合作学习要想充分发挥效果,必须要遵循相应的规则以及条件,具体如下:

第一,组内之间要实现真正的合作,各个组间要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教师要依照学生的性格、学习方式等进行分组,尽可能的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第二,组内各个成员要进行明确的分工,既要有记录员,又要有检查员,同时还要设置报告员等,总之,要让每位成员都有相应的职位,这样每位成员都能够各尽所能。第三,小组成员要时常沟通,对组内完成任务要进行定期评价,这样才能够小组合作能力越来越强。第四,小组成员要互相信任与依赖,这样才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室布置的任务。

2.自主合作学习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初中语文学科属于发散性思维的学科,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要求学生发散性思维进行研究,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运用自主合作学习法非常适宜,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还能够开阔教师的教学思路。但如何能够保证自主合作学习法得到良好的应用效果,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进行实验探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2.1教师提出问题以此引起学生认知方面的冲突

初中语文学科知识点比较多,学科的系统性也比较强,教师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牢记很多知识,提升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对此有着一定的争议,小组之间开始探讨,这样学生能够少走很多弯路,就可以掌握很多系统性的知识。此种教学方式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学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前人经验,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不足。现如今,初中语文课堂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是课堂主体,教材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注重的是接受,却缺乏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只是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彼此之间也缺乏互动,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点很难记住,即便记住在很短时间内也会忘记。若教师能够依据教材内容提出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学生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思考,进而牢记知识点。

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为例,教师讲解完此篇文章后,就可以问学生:愚公此举是否太笨?此时学生定会分成两派,教师要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这样学生就会认真的再一次细读文章,从中找到依据,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够扩散学生的思维能力。

2.2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教师如果不断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若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其也已经有所理解,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牢记知识内容,同时要能够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将其成为一种能力。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不理解,但是若要问他哪里不明白,却又说不清,整体非常混沌;第二,学生不懂,也能够说清楚自己哪里不懂,但是却不能如何才能够让自己懂;第三,学生自己不懂之处有所了解,同时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种情况可以说是思维的开始之前的阶段,后两种情况则可以说是已经进入到思维状态中。

3.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自主合作学习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利于教师开阔自己的教学思路,不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限制;其次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至关重要。自主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但是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总之注重的是互动,这一点教师必须注意。

师生之间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基于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之上,“对话”已成为广大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常用形式。然而,从教学现状看,师生对话贯穿课堂始终,学生与文本对话明显不足且流于形式。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种“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是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误解,必须予以纠正。

有这样一堂课,某教师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在简单的导入之后,他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课文后回答,作者在《春》一文中给我们描绘了几幅春天画面?然后同学们读课文,很快有同学举手回答问题。其实,大部分同学还没有读完,课堂教学就进入了师生对话的过程,经过教师的步步引导和提问,学生们纷纷回答问题,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片热闹景象。最后同学们终于归纳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闹春图几幅画。教师认为完成了既定目标,这堂课就在师生之间这种“热热闹闹”的对话中结束了。

评价这一堂课,我认为最失败的地方是:师生对话缺乏基础。学生还没有读完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甚至有的句子还没读通,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就脱离课文进行对话。学生会有什么领悟和心得与老师交流呢?显然这种对话没有建立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之上,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教学形式,已经远远背离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的理念,是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流弊。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进而正确运用对话这种教学形式呢?

首先,教师应该意识到师生对话是建立在教师个人和学生群体都充分研究文本的基础上。对话的第一个层次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是师生对话的基础。教师要潜心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开始于教师的备课,等到课堂之上,教师应该是对文本的思想感情,精神内涵,人文精神等早已成竹在胸。

课堂之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与作者的对话。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领悟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情感,走进文本,获得独特的有心理感受,甚至与作者产生共鸣。只有学生真正领会了文本的深刻内涵,走进了文本,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地进入文本或文本所创造的意境,认真体会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才能知道从中读出什么、悟出什么、要学习些什么;才能自主地走出文本、超越文本。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师生对话,这是对话的另一个层次。有了第一个层次的对话做基础,这个层次的对话必定是源头活水,水到渠成。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生生对话是一种讨论和合作,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自由开放的空间,突破了一人独白、他人静听的局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原来的知识又被他人所唤醒与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新知识。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激发出思想火花,而火花恰恰是课堂上最美丽的风景。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与交融,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生生对话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