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技范例

食品科技

食品科技范文1

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现状

目前,利用食品科学和生物工程学科已制造出了许多特色美食,包括人造食物。而所谓人工食品是指用生物制造技术模仿的一些食物,如人工肉,其口感和自然食物很类似,它还含有原始的生态食物。因为原始生态食物本身就是纯天然的,而食品成分也仍处于原生状态,但其营养意义很高。当然,它也可分为有机食品、发酵食品、方便食品、冷藏食品、辐射食品等。随着食品科学和工程学科的不断发展,食品品种的组成也在逐步优化。经过对中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状况的剖析,不难看出,现代计算机已经成为中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发展的必要技术手段,而为了真正地在现代社会推进专业蓬勃发展,就需要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工具,才能够真正推进我国在食品产业方面的良好蓬勃发展。

2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战略作用

(1)为公共食品安全、人口卫生环境等基本民生问题提供了技术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过去的传统食品制造工艺技术和产品科学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新产品、新科技蓬勃发展的需要。所以,通过科学方法和高新技术的运用是目前食品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食品科技也是中国大力发展民生技术的最重要技术水平之一,食品和人类健康也是最受关注的问题,所以现在的农副产品、食品都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问题,极大危及了民众的身体健康、影响公司的运营效果[1]。另外,就是营养素失衡所引起的社会生活卫生问题,增加了社会、家庭的精力与社会经济压力,从而促进了食物科学专业提高,使全国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无忧、人与天然和谐社会健康发展,与所有中国人民群众利益共享共建科技先进、共同努力建设良好和睦中国社会。

(2)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问题,就迫切需要用粮食生产科技为农业深加工提供保证。而处理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问题,就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是个农业强国,只有加强支持先农惠农政策,才能促进蓬勃发展农业经济生产,提高对农产品投资,推动农民科学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国家食品安全水平,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更加全面有效的农业促进体系,以城带村,推进农业产业化,尽快带动广大农户脱贫暴富,同时食物加工技术也有所提高。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依靠食物科技进步为各种资源的合理使用带来全面支持。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必须全面保护和合理使用各种优势资源,以提升利用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而随着当前技术的高速度发展,我国食品行业也同时得到了技术专业化所带来的资金、技术、装置等方面的全面保证,为我国食品行业领域技术科学发展打下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我国食品生产专业必须紧紧依靠于科技,努力突破与产品中有关的重大科技难关,以先进科技代替滞后和有污染且使用能耗昂贵的传统方式,推动我国农业产品创新替代,提升资源效率和产品的综合工艺技术与运用技术标准,增加能量的有效使用率,从而实现中国食品学科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4)高新技术革命与产品技术革命,为食物科技领域产生巨大革命性转变提供了保障。随着现代科技进步的高速度发展,信息科学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的表现都十分优秀。在这一领域,人们将大大提高对复杂物质世界的理解水平,对中国传统食物学科发展产生了重要的革命性影响,将通过研究和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如有效分离和解析复杂食物体系的成分等,并将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复杂食物体系成分与其有效性间的关联,以及对高效、快捷地测定食物中微量及高危险成分等新技术手段的研究与运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3食品工业发展重点和目标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在食品科学和工程中的应用已经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实际作用效果也与产业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必须明确对其的注意事项。

3.1发展重点

充分发挥中短期基础原材料和配料产业的作用,降低超出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调整粮油制品、乳制品、肉制品、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结构,实现多元化、专业化,为适应食品加工的新需求,充分发挥主副产品、方便食品、快餐和软饮料的作用,研究开发学生各种群体需求的强化食物、健康饮品和中小学生营养餐,利用生物技术和酶技术开发食品产业的新领域和新门类。关注绿色产品,要抓好资源综合利用和机械深加工,做到高效洁净生产,并积极发挥中国食品与机械产业的重要作用,以满足当前中国食品产业智能化、快速化、现代化发展的最新需要。针对未来各类食品包装材料与包装袋产业的发展方向,将向着方便、多样化、无污染的方面大力发展,以满足现代食品行业发展的最新需求。

3.2强化质量管理,继续实施名牌战略

加强规范管理,对投放市场的产品需要有统一的产品规范。对于国内区域制造、营销和出口的产品,应当建立和实施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对于在多个区域制造和营销的产品,西药应当建立和执行标准,进一步培育中小企业的品牌意识,建立和执行支持的政策,推动优秀名牌产品的发展壮大。

3.3实施科教兴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现在各大学校都从农产品加工与市场的需求入手,也开办了不少相应的院系,所以必须进行大力的政策支持,利用学校多渠道办学,以促进食品工业学科的人才培养,增加从业人员的知识,提升技术成果市场化管理水平,促进科学实验和生产紧密的融合,从而促进食品行业的生产科学技术水平逐渐提升。

4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计算机应用策略

4.1利用计算机优化产业结构

从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长远发展视角而言,应该主动提高对原材料的关注,也要主动做好相关产业建设,如此可以有效提高食品生产质量与制造效益。而随着现代计算机的日益发达,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大量运用计算机,既能够推动传统产品结构优化,又能够增加食品科技的含金量,从而推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现代化发展。例如,奶制品既能够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优化产品构成,又能加强对原料的多元化生产,这不但可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各种需要,而且可以使我国食品工业日益兴旺。今天,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也能够用于全面集成生物技术和酶技术。集成后,不但能够制造全新的科技领域,还能够积极制造绿色食品,进行产品原材料的加工与使用,突出计算机技术的实用价值。同时,公司在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产品加工时,也应更加重视和关心环境保护。只有实现无害化生产,才能保证食用安全放心。例如,在食品制造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强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如云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强使用可以创造一个高度智能化的食品工业,也可以使食品科学和工程在生产和开发过程中提高食品原料的价值[2]。

4.2利用计算机加强质量管理

加大计算机运用,它不仅能够积极促进食品科学和生物工程的发展,而且可以积极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同时,中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在进行质量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应当进行质量的综合检测工作,并积极构建统一的质量检验准则,以保证检测的科学化与合理化。由此可见,科学的产品标准才能保证消费者权益。在中国的长期发展中,已根据各种食品而形成了一定的生产标准。而各个公司为了形成特色品牌,不但在主动执行国家所颁布的技术标准外,也在有关规范基础上作出了进一步规定。而在规范出台后,怎样开展质量检查也始终是社会各界的重要关心问题,通过人工抽查方式,往往无法确保检查成果的全面性,而人工全面检测又必须花费巨大人力物力,也因此极易在检验过程中产生纰漏。为此,可以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进行商品质量检验。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实施品质管理,不但可以增强品质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而且还可以在产品检测的同时,获取食品产量数据,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产品数据分析结果加以进行优化,这样既更能够提高对食品产品质量的统一监督管理水平,又可以降低在产品检测中的财力耗费,进而保障了食品质量与安全。

4.3利用计算机加强技术优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食品工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对中国食品工业现状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国食品工业对生产能耗和技术资源的压力很大,这不仅会影响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前景,也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格局的优化和创新发展。为促进中国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应加强合作,而唯有加强协作,才能提高对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从而推动中国食品行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土地有限,能源有限。所以,应该积极有效地推进我国食品产业技术,为了加强人类对有限资源的无限使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但能够积极有效地推动中国食品行业的经济发展,同时能够推动人类对传统制造方式的革新发展。借助创新,人们能够更加高效地深入开展食物生产制造,进而优化和发展食物生产制造科技与工业。由此可见,积极运用计算机科学加强创新,才能促进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繁荣,也才能在限定时间里,获得无尽的生存空间与开发机会。

5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未来发展前景研究

经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中计算机技术应用问题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看到,这项工作良好实施与成效的实现,有赖于人们对其中各项影响因素和关键环节的全面把握,因此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就必须从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客观现实需要入手,研究并提出最符合实际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与实现对策[3]。

5.1研究方向革新

尽管中国属于人口数国家,但由于农业经济技术的持续发展,中国人民已经毫无温饱之忧,而这就导致人类对饮食的要求已不仅停止在温饱阶段,而且不少人也开始提高了对饮食口感以及相关营养素价值的重视。而为此,我国食品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学科也在积极研发食品品质,并期待利用科研推动中国食品架构进一步优化,如此就可以更有效推动食品营养提升。例如,我国对于饮食科技创新型企业不但进行了相应政策支持,也会主动提高对饮食创新型公司的关心程度与重视程度,这也将让创新性产业更容易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而同时,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在要求食品口感同时,也在不断关注饮食健康。经过对现阶段的国内各类食品开展广泛调研,可以看出,目前不少的我国食品产业仍存在着一定安全问题,这就要求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者在要求食品质量水平的同时,也要确保饮食的健康,如此才可以在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同时,推动饮食系统平稳发展。

5.2技术发展方向革新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尤其重视在食品与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研究。而基因重组技术也引起了更多的重视,对基因工程技术也进行着广泛的研究。因此,人们将通过良好的基因来改善其生物学状态,并希望研发高效的产物,而使用普通基因工程方法培育的产物,则拥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因此,在食品科学和生物工程领域也处在蓬勃发展过程中,会加大对原材料培育、食物成分重组、功能性分析等的研究,这也将会形成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发展的新趋势。今天,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了酶技术引起更多重视。酶本身也是生物催化剂,在大自然中已知的酶有约三千种,但在食品科学和工程领域中真正被广泛应用的很少,这也就表明,食品科学与工程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空间。在食品科学和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积极改进计算机的使用来提高食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例如,膜分离技术和微波处理技术都是高新技术。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能积极推动食品技术发展方向创新,这也就要求食物加工和生产流程都在进一步健全与优化中,而食品安全问题也将逐步有所解决。

6结语

尽管中国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但由于现代技术的持续进展,食品安全已可基本有所保证。同时,中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所以,应该主动做好对外国先进经验的吸收与借鉴工作,也要针对我国国情对有关技术方法加以合理创新与优化,如此才能有效促进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积极发展,也能充分地把科学理论与实际加以有机融合,并利用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真正地开发营养价值较高的创新型食品。

引用

[1]杨丹白.浅析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战略作用与发展趋势[J].现代食品,2019(14):43-44+57.

[2]乔阳.茶文化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计算机应用[J].福建茶叶,2021,43(5):223-224.

食品科技范文2

【关键词】食品工厂设计;教学改革;大学本科;课程设计

“食品工厂设计”是大学本科院校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和食品产业的发展需求为食品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强,课程内容复杂繁琐,包括食品工厂的厂址选择与总平面布局、劳动力和物料衡算、设备设计与选型、工艺设计和车间布局、辅助设施建设和其他基本设施建设及概算等内容。除了食品科学外,还涵盖了建筑工程、机械设计、经济管理、环保科学、地理科学、应用气象、市场营销等学科和领域的专业知识[1,2]。因此,该课程需要学生在修完“食品营养与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标准与法规”“工程制图”“食品机械与设备”“项目概算”等专业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后去学习。大学本科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育从事食品的研发、检测、品控、生产管理和工艺设计的专业人才[3,4],这是当下所有大学本科院校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开设“食品工厂设计”课程的初衷。就所开设课程的主体而言,目前开设“食品工厂设计”的大学本科院校多为工、农科类院校,其办学目标多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高级食品专业人才。就所开设专业的招收对象而言,所招收学生基本上以理科生为主,具备基本的理化基础。然而目前现有的教学体系下,多数高校面临教学课时少、任务重、教学安排松散以及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升等普遍问题。大部分院校停留在传统的老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中,即以教师为主体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负责认真而被动地接收新的知识点这种授课方式。仅限于课堂讲解食品工厂设计的各个知识单元比较单调乏味,且师生间欠缺互动交流,以及未能及时配套开设相关实习、实践环节,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普遍现象。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未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本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是不相匹配的。最终,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仅限于一纸文凭,而并不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大学本科院校食品类专业尤其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高级食品专业人才的办学目标,作者从师资建设、教学形式和课程考核三个方面来探讨“食品工厂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1提升师资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首先,引进高层次人才,这是提升师资队伍最快的方法。由于“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涉及面广而且专业性强,对学生的理解和老师的讲授都有很高的要求。其中,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讲解方式对于学生理解知识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该门课程中工厂平面布局、工艺设计、车间布局等重点内容要求教师必需具备扎实的绘图功底和专业的绘图知识,最好是具备工程背景。其次,形成阶梯式的教师队伍,这是院校的学科建设最有利的方法。院校应保持不断层的人才储备,协调师资队伍年龄,促进良性竞争和发展。青年教师应跟着有资历的老教师学习成功的教学经验,巩固创新再输出。再者,学校或学院应当鼓励教师深造和交流学习,这是保持教师队伍先进性的根本办法。学校或学院可邀请企业人才给师生做专题报告,鼓励校内教师参加研讨会、观摩学习会等。此外,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施行“双师型”教育模式,即聘请一些食品工厂里的能工巧匠直接参与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指导[5]。最后,提升教师队伍师德的水平,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教师的个人品德深刻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个人魅力的教师更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意见》的精神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健全师德培训制度,加强师德教育和考核,促进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通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意识的先进教师队伍,推动大学本科”食品工厂设计”课程内涵式发展。

2创新教学形式

2.1线上线下多元课堂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材为主要依托,任课教师结合板书和手绘图纸来讲授“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率低。多媒体设备配合PPT教学使得视频和图片等生动的元素融入了课堂,丰富了教学的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视频和图片等素材使难点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譬如,在讲授生产车间工艺布置时,以生活中常见的罐头制品为例,通过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将其车间布局呈现出来,结合AutoCAD制图将生产工艺和车间布置绘制出来,通过这样多维立体的方式将生产车间工艺布置展现给同学们,必定更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以致用。此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教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互联网为全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支撑。网络直播课、录播课的推广使得隔离在家的学生们也能顺利接受到远方的课程,没有因为不能上学而耽误学习进度。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共享平台资源化弥补了学生在限定时间课堂中没有将知识听明白或理解透的空缺,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观看或下载保存所需视频课程,利用课外时间加强和巩固学习,尤其是对于难点内容,可以反复观看学习[6]。

2.2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状态下,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薄弱且易产生厌倦心理。为克服这一弊端,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一是将引入讨论教学,鼓励学生发言交流学习需求,表达心得体会;二是转变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教学,发动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三是课堂主体从教师过渡到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激发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大学的课堂应该是多元的活泼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随堂提问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应答,将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凝聚创新思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当然,课程开始前的预习小任务,课堂中的互动和答疑,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和完成形式,都是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有效推动力。针对课后作业任务,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形式就学习结果展开讨论和作PPT汇报,发动小组间提问交流,是目前高等教育中卓有成效“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在学生的汇报交流后,再由教师进行点拨,拓展深化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提升课堂学习效果。此外,立足于“食品工厂设计”课程特点,适当的实践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再生动的课堂讲解也不如让学生去食品工厂实地考察学习来得更加直观具体。理论结合实践,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想、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及综合记忆,加强学习效果。

2.3拓宽实践学时

目前,开设“食品工厂设计”课程的本科院校只设置少量教学实践学时或局限于去工厂“走马观花”式的参观。针对该课程的优化改革,实践学时应适当拓宽。可以将实践学习穿插安排在理论课程间隙,或者集中安排在课程开设前后的寒暑假。学校食品专业通过与食品龙头企业开展联合培养和顶岗实习等形式合作,安排学生去食品工厂进行实践学习。对于实习环节的课程安排,应落实到所有重要的工序和岗位,使每一位学生尽可能亲身参与其中。在实践过程中,授课教师从工厂的厂址选择、厂区规划、生产设备选型、工艺流程设置、车间布局等各环节指导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进行观察学习;企业师傅带领学生在食品加工车间在岗实习,了解工厂设计原理和在实际生产加工中的具体布局与应用。带着问题去工厂实践实习,通过“问题导向型”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实现学校与食品企业“人才共育、学成共享”。

3完善课程考核

为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热情,可以将课堂互动、答疑计入成绩评定。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基本工厂设计能力的食品专业人才,因此,在课后的作业训练和期末考核中,应注重工厂设计的考核[7]。在平时的课后作业中,以章节为单元布置模块化训练,尤其是加强学生的绘图训练。布置作业任务可将学生分组,以我国特色资源为原料设计一款或多款食品,请设计同学讲述设计理念、设计特点和分析设计可行性,完成包括工厂选址、厂区规划布局、生产工艺设计、设备选型、车间布局设计、物料衡算、劳动力计算、动力设施计算、管道设计及辅助部门初步规划等作业。每次作业的考核,由其他小组成员和任课教师共同评议并对该设计提出改进意见。融入全班级师生的智慧,在课程结束时,以课程作业为基础,完成并完善课程设计,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掌握并应用知识的能力。

4总结

食品科技范文3

关键词:教学改革;食品加工实验设计;问题;措施;实践

食品加工实验设计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课,其以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学、专业基础课为先修课,是指导生产实践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理论工具。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正确地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从而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掌握基本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食品加工实验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涵盖内容丰富,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来研究食品领域中科研和加工生产中的数量变异规律,具体说来属于应用数学的范畴,并且含有大量抽象的理论、较强的逻辑推理和复杂的计算,而且实践性要求较高,使得该课程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1.1教学内容复杂

食品加工实验设计课程中讲述的概念较多、原理抽象、计算公式也冗长复杂,所以对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基础理论相对要求较高,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但由于专业的限制,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数理逻辑方面的水平较低,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该课程无法真正地理解与掌握。另外,各个章节前后相关性比较强,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课程前部分基础章节的内容没有理解,后面的章节也就无法掌握,如此往复,恶性循环,无形之中加大了该课程讲授的难度。

1.2授课模式单一

长期以来,该课程多以教师课堂上的讲授和教材中的重点知识为中心,强调“概念、原理、公式、例题、课后练习题”,可以做到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基本知识,但通常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如何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同时,该课程相对抽象,而学生未参与过食品加工的科研或生产的全过程,造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对数学和数理统计的理论知识缺少兴趣。由于相关课程内容抽象、计算繁琐、原理枯燥,让人觉得难懂、难学、僵化,所以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导致采用传统授课方式的课堂大多较为沉闷而缺少互动,单纯的教师“单口相声式”的授课模式显然已经行不通。

1.3实践环节薄弱

该课程设置为32学时,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过于偏重讲授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原理和概念等理论方面。虽然对基本原理的应用也会结合一些例子来演示,着重统计的分析过程,但仅局限于书上的例题、习题或类似问题的解决,与实际应用缺少衔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且无法灵活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改革方法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食品加工实验设计课程中的基本原则与常用方法,培养他们从事食品领域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及加工生产的能力,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成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课程组结合教学经历和相关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2.1教学内容特色化

实验优化设计方法有很多,它们在食品加工以及食品科学各个领域应用广泛。主讲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讲授相关的科研实验统计方法,还要涉及到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优化和配方优化等内容;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获取数据,要用到Excel,SPSS,Designexpert等统计分析软件和一些绘图软件。如何用较少的学时,让学生学习到本专业中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手段,是作为授课教师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难题。课程组成员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及资料,进行多次研讨,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特点,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主要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列举在《食品科学》上发表的最新期刊文章、本校及兄弟院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所涉及到的实验设计方法,以及食品加工领域的一般实验程序和应该注意的事项,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根据最新报道科研成果所涉及到的实验设计方法,从单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回归分析、回归的正交试验设计等方面着重介绍基本的理论,同时介绍试验结果的分析方法,包括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等。

2.2教学模式

“互动式”食品加工实验设计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培养本科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近3a的实践,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转化为师生共同研究、共同探索的模式。例如:有针对性地增加教学的互动性,在完整讲授一种方法后加案例分析,案例来自《食品科学》《食品与发酵工业》《食品工业科技》最新发表的科研论文;积极建设网络课程,通过智能手机或电脑等网络支持系统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有效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多元化的实验项目设计,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良好。

2.3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应用性,如果学生不动脑子只会机械地死记硬背,遇到实际的具体问题不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那么就达不到设置该课程的目的。因此,既要重视统计软件的使用,更要重视统计思维的培养。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授课教师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丰富并且多样化,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创新产品设计、毕业设计等;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实验设计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条件的选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到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及研究生的论文试验中去,了解实验设计及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明确收集和处理实验资料的完整过程。采取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潜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层次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施文正,曲映红,钱韻芳,等.《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7):134-135.

[2]王正荣,武忠伟,郭延成,等.食品类专业实验设计与统计课程改革的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2(2):89-91.

[3]杨吉霞,杜木英,张甫生,等.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2):172-175.

[4]白晓虎,秦军伟,李轶,等.《试验优化设计与分析方法》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高等教育,2015,12(2):128-129.

食品科技范文4

一、微信群讲课的启示

后来发现了一个机会,就是在微信群讲课,两年前还没有那么火,不像现在到处都是,我们那个时候算是比较早的一批玩微信讲课的,每次都是500人,活跃度极高,而且都是在短短几十分钟从几十人拉到几百人。那时的微信群讲课以免费为主,偶尔是有些打赏红包,但是很少,整体收入是可以忽略的,为了维持生存,笔者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线下培训,线上培训属于探索和试水,2014——2015年上半年,大大小小的线上微课讲了超过150场,见识到了微信群的波澜壮阔,各色人等,什么样的群都有,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经历,当时有意无意的一个想法就是先做免费的,一方面拓展人脉和渠道,另一方面是锻炼自己的微演讲的能力,还有就是探索这条路是否可以作为一个创业方向去尝试?

二、线上微课的实践

(一)线上“微课”的陷阱效应

这一段的经历,给笔者非常大的启发,线上微课表面上看门槛很低,人人拿起手机就可以讲,其实是一个陷阱,因为重点并不在于你讲什么,而在于听众收获到什么,听众可以用脚投票,特别是到了后期,很多人表面上在给500人讲课,实际上在线听的不超过50人,非常冷清,学习的互动性极差,再加上进来的人越来越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直接影响就是伤害了听众的信心,大部分人越听越没劲,没有意思,也没有收获,大部分时间是听老师吹牛皮,卖东西,最后成为广告群或者红包群,失去了学习的感觉,三番五次,实际上就对微信学习产生了抗性。对此笔者感受很明显,到2015年下半年,想拉500人群的难度会比之前要大很多了,速度也慢了,大家进来也没有之前的积极性和活跃度了,明显感觉已经对这种玩法麻木了,而且产生了疲惫,当时很多人已经开始在质疑这种微课的模式到底能走多远的问题?因为找不到盈利的点,所以好的老师不愿意讲,坚持讲的人要想获得收获,必须要卖东西或者做社区、做营销,就将很多微课变味了。

(二)线上“微课”面临的挑战

另外一个启发是,线上微课看起来容易,实则挑战非常大,特别是在移动互联时代,资讯如此发达,纯粹的知识分享的学习已经没有太大价值了,而学员真正需要的是能力的提升,获得技能,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后来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况,传统线下非常优秀的老师,在微课上的表现也不一定会很好,因为看不到人的形象,身体语言的魅力降低了很多,只能靠声音和图片课件以及互动,所以对一部分缺乏教练和训练基础的线下讲师带来巨大挑战,因为很多时候,你并不清楚群里有多少人真正在听,当你说一句话,抛一个问题,发现半天没有回应的时候,信心会被逐渐粉碎瓦解,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鸿沟。笔者自己的感觉是,当所有人失去希望的时候,反而是新的机会。如果这个技术鸿沟可以被突破,真正给学员听众创造价值,反而会有巨大的回报,后面的发展验证了我的猜测。现在热议的“知识变现”的本质是解决认知焦虑,真正能够解决人生问题,将知识转化成为行动。这个部分的推动力量,就是教练的功夫。

三、什么是教练?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教练?

说到教练,大部分人的第一联想是健身房帮你减肥或者塑型的肌肉男帅哥,或者在驾校骂骂咧咧和你要香烟的那个教练司机,这两种是最日常可接触的教练形态,当然还有喜欢看球的,都知道希拉克,都知道苏格拉底,都知道弗格森,都了解一个伟大的教练对于一个球队意味着什么。你或许知道姚明、知道刘翔、知道丁俊晖,知道飞鱼菲尔普斯,但是你很少会关心他们背后的那个教练。教练就是帮助你拿到金牌的那个人,他或许没有你更能跑更能游,甚至教练不需要知道你的专业知识,但是他就是可以很神奇的帮助你调整心态,达成目标;因为对于已经有基础技能的优秀选手来说,最后拼的往往是肾上腺分泌的那一哆嗦,这个部分主要取决于心态,而不是技术。除了健身、体育竞技、开车之外,任何需要快速提升状态的人都需要教练,比如美国总统,从克林顿到奥巴马,都有他们的教练,而且不光是一个,有的是演讲教练,专门提升他们的声音、体态和表达能力的;有的是谈判教练,有的是咨商教练,有的是心态教练;世界500强公司的高管基本上都会有教练,来处理强大压力下的心态调整问题。杰克韦尔奇[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公司)前CEO]曾经在离任之际说,我不是CEO,我是一名教练。他推动GE公司复兴的核心管理哲学就是教练型管理,无论是数一数二原则,还是便签纸管理、问题管理,都是在用教练的方式来激励其团队成长。

四、教练式微课与移动学习产品设计的实践探索

到了2015年下半年,笔者开始尝试设计一些能够产生结果的课程,第一个产品就是“菠霸脑图”,这个产品有几个设计原点,其一是笔者本人就是脑图的骨灰粉,在高中时期就接触到了Tony Buzan先生和他的MindMap,最重要的一点是凭借这个学习方法,从一名普通的学生一跃成为全班第一,给自己带来巨大的信心,成为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后来陆续分享这方法给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很多人还是受益的(这个部分后来演化出我的第二个产品“超脑学习法”)。

(一)“菠霸脑图”

我们的第一个产品,从99元起步,到后来999元/人,从最开始的学习21天时间,我只需要讲3节课,其他时间是由老学员组成的助教来支持,平均每节课的人数是在40-60人之间,最多一次达到了100人。这个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以及迭代,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很多老学员与我们一起,也有很大的收获!

(二)“超脑学习法”

我们的第二个产品,也是从99元起步,第一期是407人,7天时间,每天1小时,系统性提升学习方法论,洞察力、心像力、分析力、结构力、影响力。第一期结束之后的学员分享还是非常感人的,很多人感觉这样的培训像是在线下培训了4天3夜的感受,不像是微课学习。我们的第二期价格是199元,人数是413人,第三期价格是299元,人数突破了500人。

(三)“STC超脑思维特训营”

我们的第三个产品,这个产品其实是“菠霸脑图”与“超脑学习法”的组合版本,学习时间变成了100天,10节课,价格是999元,包含关于思维训练的10大方面,也包括脑图的训练和学习,到目前已经开办16期。这个产品做了通过微信群实现记忆法的传授,1个小时学会如何背诵圆周率100位,另外还包括脑图的绘制和技能的提升。

(四)“CML魅力微讲师”

我们的第四个产品,这个产品的目标是将之前两个产品的心路历程、成功失败的经历分享给大家,手把手教会你如何开始自己的微讲师之旅,通过手机来延伸扩展自己的专业影响力,帮助更多的人获得生命的绽放,实现财务自由、时空自由和心智自由。这个课程第一期为1980元的价格,竟然很快达到50人,而且还有很多同学已经付了款却只能等,因为我们规则人数的限定,只能等下期了,第二期的讲师班价格涨到了2980元,依然有40名伙伴报名。第三期的价格是3980元,有50名学员;第四期的价格不变,保持3980元,10天时间满班。

(五)“SMC超脑微教练”

食品科技范文5

【关键词】技巧类内容;微课视频;实践研究

一、背景

体操是一种徒手或借助器械进行各种身体操练的体育项目,技巧类项目是体操的内容之一。技巧类项目是通过对单个项目的学习与掌握,进一步完成由单个动作连接而成的整套动作,并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身体的表现力,最终实现全面锻炼身体的目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每个单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健身价值。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智力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强,学动作快。在这阶段进行技巧项目的练习,对培养良好的形体,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小学生的身体全面发展和矫正身体某些方面的先天不足也是有极大作用的。但是,由于技巧类项目技术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颇高,对学生的领悟力、学习力的要求也很高。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在授课方式上进行创新,即运用微课视频教学的方式来突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技能。

(一)传统“面授”式教学的缺陷和不足

1.学生人均教学时间不足。传统“面授”式教学采用本班授课老师的“面对面、手把手”教学。现实的情况是,往往1位老师要面对45位左右的学生进行教学,而真正将练习指导时间分摊到每一位学生上时,可能连30秒都不到。2.动作示范次数有限。老师无法做到每次指导时都做一遍动作示范。3.对体育老师专业技能要求很高。体操技能不够扎实或年龄较大的体育老师动作示范不够标准,有的甚至连动作示范都无法完成,直接影响到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

(二)“微课视频”相较“传统面授”教学的优势

1.可反复观看。学生对技术动作可以反复的观看,做到“哪里不懂看哪里”,跟着微课一步步进行练习,提高学习效率。2.示范动作规范。由体操专业的老师和动作质量高的学生来进行微课的拍摄,保证教学动作的规范性和高质量。3.“一对一”教学不仅在课堂中可以看,还能在家里观看练习,实现“一对一”教学。

二、技巧类微课视频设计与教学实践

根据项目特点设计制作微课视频,并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实践操作,同时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力求做到最好。

(一)教材技巧类教学内容梳理

体育与健康教材中,将小学阶段必学的教材内容分成三大块,分别是:田径、体操和球类。其中技巧类的内容占到体操教材的四分之一,其中包括:水平一滚翻平衡前滚翻成坐撑前滚翻成蹲撑前滚翻。水平二后滚翻跪跳起侧手翻组合动作前滚翻+后滚翻成跪撑+跪跳起水平三肩肘倒立组合动作前滚翻+两脚交叉成蹲撑+转体180度+后滚翻成蹲撑+站立。这些技巧类内容因为其具有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是这些内容相较于“跑、跳、投”类的基础性内容是比较难教授和比较难掌握的,要求体育老师有很高的个人体操素养,学生有较好的协调性和领悟能力。

(二)分析小学技巧类项目的特点

1.多样性:学习内容,教学形式多样多样性是指技巧运动的内容丰富,练习形式、动作和技术多种多样。多样性具体表现内容多样、项目多样、动作多样、技术多样和变化多样等方面。例如前滚翻技术:由蹲撑开始。重心前移,两腿蹬直离地,同时屈膝。低头、含胸、提臀,以头的后部在两手支点前着垫,依次经颈、背、腰、臀向前滚动。当滚至背部着垫时迅速收腹屈膝,上体紧跟大腿团身抱膝成蹲立。2.规定性:对动作技术要求较高规定性是指对完成任一技巧动作的形式、方式和规格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同时还要采用正确的形式和方法,才能合理地完成动作,收到满意的练习效果或得到较高的评价。3.护助性:在练习中需要保护与帮助护助性是指在教学、训练中,采用各种形式和保护帮助,以保证人身安全,提高练习效果。保护帮助既是一项安全措施,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对防止伤害事故、加速掌握动作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等都有重要作用,现代体操运动技术水平之所以迅速提高,它与采用科学的保护帮助方法密切相关。以上三大特性决定了体育教师在教授动作是需要有专业的体操技能和知识,懂得如何保护帮助。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观察技术动作,认真规范的进行练习,但是传统体育课堂存在的弊端使学习动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大降低。总之,不管课堂教学的方式如何变化或创新,在体育课中,老师始终是教学的主导者,微课始终是辅助教学的地位。微课教学,是需要教师在课后认真思考和精心制作微视频,同时在实践运用中不断的调整和指导,切不可把微课当成“老师”,把老师的主导作用高高挂起。制作“微课”时要向“慕课”学习,是否可以添加一些互动的环节,使同学们更乐意去主动地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食品科技范文6

关键词:食品工厂设计基础;工程教育认证;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认证是基于学生学习产出(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的教育模式,具体来说,是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借助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考核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1]。2016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认可,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重要步伐。新时期,在“人才强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正在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食品工厂设计基础”作为一门面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系统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体现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重要支撑课程[2]。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食品工厂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然而,现阶段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工程能力还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①“食品工厂设计基础”是一门涉及“食品工艺学”“工程制图”“技术经济分析”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大部分学生缺乏扎实的理论储备,难以理解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这不利于达到预期教学效果;②该课程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教学速度快、课堂内容多,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③课程实践性强,仅采用单一的理论课程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④课程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无法真实全面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学校积极组织教学团队围绕该课程开展教学改革和探索,引导学生运用“食品工厂设计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人才。

1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为满足学生训练基本技能及培养工程实践能力,这要求“食品工厂设计基础”任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目前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能力需求来看,教师的工程能力亟待提高,具体可考虑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①积极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开展模拟演练和技能比赛,并邀请资深教师、教学名师给予指导,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授课水平;②邀请企业或设计院专家就课程中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和答疑,围绕食品工厂设计中的最新案例和前沿理念开展交流和讨论,从而帮助青年教师理解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法;③定期选派教师到设计院参与食品工厂设计,扎根食品工厂学习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3]。

2优化教学内容

“食品工厂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建设程序、厂址选择、总平面图设计、食品工厂工艺设计、辅助部门、工厂运输、工厂卫生和全厂生活设施、公用系统、污水处理、基本建设概算、技术经济分析等。由于课程的专业性强,且涉及到大量的工程运算,以往“填鸭式”教学的理论性太强,课程内容以讲授原则和方法为主,缺少实践和案例分析。针对这一现状,优化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参考以下2种方法:①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优化教学内容,重点讲解食品工艺设计、环境保护等章节,略讲公用系统等章节;②对于该课程涉及到的交叉课程,如“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程原理”“工程制图”“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在授课前应与其他教师沟通协调,合理删减或略讲重复性内容,分清内容主次并突出重难点[4]。例如,食品生产线及其机械设备是“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的重点内容,与该课程重复,因此在教学时应略讲该部分涉及的理论,要更加关注该知识点在食品工厂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并辅以典型的工厂案例进行讲解。

3创新教学模式

根据工程认证理念,毕业学生应具备工程知识、问题分析、现代工具使用、沟通等方面能力。目前,由于受到实训设施的限制,“食品工厂设计基础”一直采用传统方式教学,缺乏工厂设计的实践环节,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存在教学速度快、信息量大等弊端,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基于以上问题,应优化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比例,给予学生充足的交流和思考时间。另外,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融入视频、动画等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观看视频等形式延伸课堂内容,学习工厂设计的先进作品和理念,开阔学生视野[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注重“理论结合实践”,而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食品工厂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采取以下3种方法:①利用学校或兄弟单位的中试车间和生产线,实地讲解对应的工艺流程、车间设计、设备选型、管道布置等知识和经验;②选择代表性的食品企业,采用情况介绍、现场问答等方式实施现场教学;③聘请校外导师,分批选派学生去企业或设计院进行实操训练,使学生全面学习食品工厂设计的工作流程和验收评价。

4完善考核体系

“食品工厂设计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因此在考核中教师应着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传统考试仅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主体,学生凭死记硬背就能取得高分,这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背景下,成绩考核要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应提高平时成绩在综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这里提到的平时成绩并不局限于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还要广泛纳入学生主动参与的环节,如学生分组讨论和PPT汇报等。此外,应提高实践考核的比例,可考虑单独开设“食品工厂课程设计”课程,结合广东当地食品企业确定选题,如年产量若干吨的食品企业的工厂设计,将学生按每小组4~6人划分,每组上交一份设计稿,包括设计说明书、工艺流程图、工厂总平面布置图、车间平面布置图等。作品上交后组织答辩,邀请设计院工程师、教师和学生代表作为评委,按照小组的完成情况、答辩表现、组员参与度给予点评,答辩后小组按修改意见提交设计稿,指导教师按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打分。通过理论学习结合实践应用,引导和督促学生掌握食品工厂设计的基本方法和专业技能。

5结语

食品科技范文7

关键词: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工业设计;艺术设计

随着现代化工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产品设计专业应运而生。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制造行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产品类人才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进而也给该专业教育提出了难题,特别是在课程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以往的方法和模式已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实际的发展需求,亟待改革。

一、产品设计专业特点分析

产品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需要学生既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又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过程中,通常要涵盖工程和艺术这两方面的特点。在艺术类专业中,创作与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主要是为了培养创作型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与普通院常存在较大差别,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并以多元化和小班制教学模式为主。而工业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造型设计基础、工程基础、人机工程学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材料及加工工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内容,以此确保设计方案更加贴合实际,其更加注重设计过程中的精准性和严谨性。而产品设计集合了上述两个专业的特征,其人才培养模式区别于传统的素质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且更加直接,不管是课程体系设计还是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均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这也是该专业的特色所在[1]。

二、国内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课程体系

首先,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有近千所高校均开设了产品设计专业,但从实际情况看,课程杂乱、专业性不高的等问题尤为常见。目前,很多产品设计公司准入门槛相对较高,若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理论和素养则很难在公司立足,在此情况下,也增加了教学难度。其次,在很多院校的产品设计专业中,基础课程占据多数,学生在大部分时间内都在学习同一内容,如此枯燥乏味的课程设置,很难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也未能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进而直接导致专业课与基础课脱节问题。最后,产品设计专业中,很多知识都十分抽象,且内容单调,进而也增加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难度,个别院校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优秀的产品设计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大多数院校都忽视了对学生这两方面技能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的创新力严重不足,难以适应当前复杂、多样化的企业工作[2]。

(二)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个别教师十分看重理论讲解,进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该问题的出现直接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足,且严重缺乏创新意识,难以适应今后的职业岗位需求。另外,教学模式仍以传统、单调的模式为主,已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当前实际的发展需求,若不及时进行改进,便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很多院校中,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师都并非专业人才,均是通过绘画师转型走上产品设计之路,故在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教学水平等方面,均与专业人才存在较大差别,进而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质量不高的问题。

三、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途径

(一)课程体系优化

1.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构建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产品设计为核心,并围绕着该核心开发出一系列支撑学科,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此提出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将专业课程划分为综合实践模块、展业拓展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以及设计基础模块,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相互融合,而并非独立存在。例如,在设计基础模块中,应包括设计基础、设计色彩、素描结构等课程,同时也应涵盖理论方面的知识,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转变学生的美术思维,从而逐渐向设计思维拓展[3]。

2.多师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个教师可完成所有的课程教学,如此虽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缺陷在于无法实现课程的有效融合,且单个教师由于其知识储备有限,故难免在设计经验、理论知识等方面存在欠缺问题。基于上述情况,可在产品设计专业中采取“多师教学”模式,即在专业拓展类的课程中,由多个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不仅使学生产生了新鲜感,同时也可拓展其知识面,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多空间教学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产品设计专业都是在单一空间中完成,或者是在课外、教室、机房等等,如此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且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机房进行教学,虽可满足学生对于网络的需求,但却无法进行模型制作、手绘等等。为此,可在今后采取多空间教学模式,结合课本的实际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更换不同的空间,以此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并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很有帮助。

(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1.创新教学方法

很多研究学者认为,知识并非主动吸收,而是要依靠学习主体主动构建,目前,很多教师也意识到该理论的重要性,故也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如教学过程中,不再以教师为核心,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灵活应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改变自身在以往课堂教学中的严肃形象,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此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并提升课堂参与性,这对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改变作业形式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往往十分冷漠,常应付了事,如此,既浪费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同时也无法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甚至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为此,教师需对当前的作业形式加以创新,结合课本的实际内容,设计一些可引发学生思考的作业。另外,教师也不应对作业的题目和形式进行硬性规定,以此为学生预留更加广阔的创造空间,如此,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无限创造力,同时也可培养其设计思维[4]。

3.创新实践课程教育模式

在创新实践课程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将基础和理论知识部分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效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并鼓励其个性化发展。在此情况下,可采取“因材施教”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必要时还可进行单独辅导,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并帮助其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引导、交流、互动、案例引入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设计课题时,一般可围绕着设计竞赛和企业课题展开,在此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使其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并使其思维得到良好锻炼,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产品设计水平和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行业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在此情况下,各企业均提高了人才任用标准,制造行业也是如此,进而也对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要求。为此,该类院校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需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作为主要目标,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华柏.醴陵陶瓷产业群推进地方高职院校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6,(02):165-166.

[2]侯明明.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产品形态设计》课程为例[J].设计,2017,(13):92-93.

[3]赵可恒.产品设计专业技术基础类课程体系构建与内容整合[N].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31(04):118-120.

食品科技范文8

关键词:射频电路设计;实验教学;先进设计系统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系统的工作频率越来越高,射频电路应用广泛,国内外都严重缺乏从事射频电路设计的专业人才,目前相关课程已经广泛在国内外高校开设[1]。《射频电路基础》是我校在2014年通信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新开设的针对大三学生的限选课程,开设目的是希望通过传授射频电路基础知识,为学生就业和升学提供一个“新”的方向,同时将本专业的与电路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从《电路分析》关注的低频领域和《高频电子线路》关注的高频领域,扩展到射频领域的电路设计。本门课程的学时情况是:课堂教学32个学时,实验教学16个学时。

二、《射频电路基础》的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分为6章:第1章讲主要讲述射频电路设计的背景、射频频谱范围、基本量纲和单位、无源元件的射频特性。第2章主要讲述传输线理论,包括等效电路模型、传输线方程、特性阻抗和反射系数、典型终端条件等。第3章讲述史密斯圆图,包括阻抗圆图和导纳圆图、圆图上的串并联频率响应等。第4章讲授匹配网络设计,包括各种匹配方案和匹配网络中的带宽问题。第5章讲授多端口网络和散射参量。第6章讲授射频放大器设计,包括射频放大器的分类、特性指标、直流偏置电路设计、功率关系、匹配电路设计、稳定性判别等内容。可以看出,本门课程涵盖了射频电路设计领域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基本设计原则和方法,课堂教学之外必须设计对应的实验教学内容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实验教学中需要传授射频电路设计工具的使用。

三、《射频电路基础》的实验教学设计

ADS(AdvancedDesignSystem)是美国安捷伦公司所生产的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也是当今国内各大学和研究所使用最多的射频电路和通信系统仿真软件[2]。我们设计的实验内容基于ADS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共8个实验,每个实验2个学时,共16个学时。实验教学根据课堂教学进度进行同步安排,单次实验的人数为1个班级30人,3个班级轮流进行实验教学。实验一主要学习ADS软件的使用,包括ADS软件基础操作讲解、电路原理图建立、仿真,以及Murata公司的元件库安装。实验二依据传输线理论和射频工程师法则进行电路分析和典型终端条件的设计。实验三要求学生依据给出的负载阻抗和波源阻抗,使用史密斯圆图应用工具,分别采用分立元件和微带线进行匹配网络设计。实验四采用具体电路板进行微带线电路设计,包括微带线的基片参数设置和ADS微带线计算器的使用。实验五进行晶体管偏置电路设计,包括晶体管直流特性分析、直流偏置电路设计、晶体管散射参数扫描、稳定性因子和最大增益测量。实验六基于负反馈电路进行射频放大器的稳定性设计。实验七主要根据相关设计指标和噪声系数圆与等功率增益圆设计输入端匹配电路和输出匹配电路,测量噪声系数和功率增益。实验八根据实验七的电路原理图进行版图设计。

四、《射频电路基础》实验教学的特点

通过上述实验内容的安排和组织,本课程实验教学具有了以下特点:1.与课堂教学知识点结合紧密。实验完全覆盖了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实验内容设计,既注重射频电路基础知识的理解又注重ADS软件设计技能的训练。比如实验二的内容完全依据传输线理论进行设计,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电路验证射频工程师法则,验证终端短路和开路的阻抗公式。课程所有实验实施后,学生使用到了ADS软件的多个元件库和智能控件,掌握了基础的基于射频无源元件、微带线和射频放大器的电路设计技巧。2.工程实践性强,大幅度使用半导体公司的射频元件。多个实验中用到了Murata公司的元件库,实验四以FR4为电路板材料进行微带线参数计算和设计,实验五、六、七对安捷伦公司的ATF54143射频放大器进行低噪声功率放大器设计。上述一些元件的使用需要下载和安装相应公司的元件模型,需要阅读产品说明和分析典型电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电路设计。3.组织方式合理,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比例高。我们将每次实验课堂内容分为教师讲解部分和学生操作部分,教师先讲解本次实验中ADS相关控件的使用方法,并且演示如何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学生在后续操作中,针对具体任务进行电路设计。实验内容有一定难度,多数是设计型实验或综合型实验。4.实验前后关联性强,设置合理。8个实验前后联系紧密,比如实验二的传输线电路设计是实验六中射频放大器负反馈电路设计的基础,实验三的匹配网络设计是实验七中射频放大器前后端匹配网络设计的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第6章射频放大器设计是课程的难点,学生较难掌握,我们将其主要知识点进行分解,在实验五、六、七中分别设计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同一个ADS工程中进行电路的逐次设计,最后完成了射频放大器电路的全部设计工作。5.使用了小班授课和云课堂教学。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每届学生为3个班90人,本门课程连续3年选课人数在80人左右。每次实验人数约为1个班30人的规模,实验指导教师有2人,可以充分保证在现场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答疑和辅导,并且我们在本校云课堂上进行了该课程的建设,上传了实验教学的教师讲解部分的视频,学生可以控制视频的观看速度和复习回顾。

五、结论

《射频电路基础》是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新开课,课程内容定位为传授射频电路设计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电路设计方法。相对于32个学时的课堂教学,16个学时的实验教学学时量比较大,这样设置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充分保障学生学习更多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设计实例,培养学生电路设计软件的操作能力。本门课程内容较多而且很抽象,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结合紧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非常关键。我们的实验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相关理论知识在电路设计中的体现和ADS设计软件的训练,并且采用实际半导体公司产品进行电路设计,实验内容安排合理,组织得当,工程实践性较好。实验实施后,学生评价较高,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ReinholdLudwig,GeneBogdanov.射频电路设计———理论与应用[M].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