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论文范例

本科院校论文

本科院校论文范文1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十分明显。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差强人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主要存下以下问题:

1.人文素质课程课时有限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表现,是其教学改革的核心,只能不断的加强不能削弱,由于总课时的制约,人文素质课程课时受到很大局限。而且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知识不断进入大学课堂,需要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这势必压缩人文课程的课时,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文类课程课时仅仅占到总课时四分之一不到。

2.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简单、方式单一

纵观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列入必修之外,其它人文类课程大多归为选修课之类,选修课往往是大班授课,动辄几百人一起上课。对于学生而言,无论从重视程度、授课效果、学习兴趣等来看,选修课的效果都差强人意。而且人文选修课成绩一般不列入奖学金的考核范围,学生在选修课中迟到、早退、玩手机、旷课的现象十分普遍。尽管有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开设人文讲坛、举办专家讲座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经常举办书画展、摄影展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人文兴趣,但这些活动数量少、组织不力,效果差强人意。

3.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高

从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来看,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在道德情操上,尽管很多学生都具有新时期大学生所具有的美德和责任感,但大多停留在认识上,实践效果不好,大学生说脏话、打架、男女朋友行为不雅、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攀比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在价值取向上,由于长期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应用型本科学生奉行实用主义,金钱主义至上,盲目追求奢侈的生活,学生的精神世界容易变得空虚,缺乏对人生价值观和远大理想的追求。三是综合能力欠缺。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滞后,应用型本科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局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大行其道,应用型大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比较熟稔,但在适应环境、人际沟通交流、抗压能力建设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

二、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完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课程多、教学任务重,简单的通过硬性规定来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一些理工类院校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来优化人文素质课程建设。首先,在专业课中渗入人文素质教育。在一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专业课占总课程的比重在60%以上,也是应用型本科生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课程,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在专业课授课中有机的融入人文教育,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只要教师善于发掘,给学生介绍该专业学科发展和对人类的贡献等,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真的治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人文教育的内容。其次,优化人文素质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是高校的必备课程,是其它课程的领头军,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仅有两课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用两课来替代人文教育是不可取的。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开设配套的人文必修课和人文选修课设置,诸如大学语文、艺术鉴赏、哲学、法律等多门类的人文课程,给予学生丰富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同时加大对人文选修课的管理,通过教师专业化、管理正规化和考核正常化等来帮助学生认真对待人文素质课程,能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学习与探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2.营造人文氛围

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校园的人文氛围是十分必要的举措,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每所大学都经历过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和坎坷,每所大学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想与特色,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结合各自的校徽、校歌、校训等进行精神文化建设,而不是将其停留在口号上,通过佩戴校徽,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充分发挥这些代表校园精神与内涵的符号的作用。同时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前景等,将校史教育放到正常的教学当中,通过校史陈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模拟发展历程、理论讲述等形式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学校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校史的重要作用。其次,开展学术文化活动。学习是高校的主要活动,学术文化建设程度直接影响整个校园的人文气息,尤其在专业研究氛围紧张的应用型大学,进行学术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可以通过网络、社团、广播站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形成积极学习的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专心科研的品质;设立学术文化节、学术交流角、成果奖励机制等提升学术氛围;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使枯燥的学术科研过程充满人文关怀。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如果教师自身人文意识不强、人文素养不高,很难培养出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人文精神。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物质主义的熏染下要恪守教师的本分和天职,坚守学术伦理和道德,维护师道尊严,用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教学态度来感染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很深的学术修养,还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哲学、艺术水平,这样才能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举一反三、信手拈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应用型高校要为教师提供各级培训和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优化教学方法,人文素养教育更应该以人文化的形式进行,抛弃传统教学中的权威性、强制性、灌输性、说教性、训导性等呆滞的教育方法,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讨论、对话、实践、反省等来唤醒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在讨论中使学生双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使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使学生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

三、结语

本科院校论文范文2

(一)掌握专业核心技能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专业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社会文化环境、市场环境中掌握产品设计、制造、开发及市场推广的一般知识和组织管理原则,具有解决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该专业学生先后经过专业理论的学习,基础绘画的强化,三大构成的提升,设计软件的训练,设计思维的引导,产品形态的设计,产品模型的制作等一整套从理论到实践的训练,培养具有较强的草图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制作、产品制造与生产等专业核心技能,最终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产品设计相关工作。掌握专业核心技能,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就业之根本。

(二)强调学以致用的能力

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重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而非发现新知的能力,这是其区别于学术型院校、研究型院校的关键之处。工业设计是工业化时代的创新设计,对创新性和应用性要求较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该专业侧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以致用的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

(三)传承地方文化、服务面向地方

工业设计是技术、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应用所学知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这表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不仅承担着培养社会、国家、业界所需的人才,给国家社会带来直接利益,还承担着培养适应地方发展所需的人才,给地方发展带来直接利益,集传承者、创新者、服务者于一体。如何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立足地方(行业)、融入地方(行业)、服务地方(行业)、共享地方(行业),成为推动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使命与责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要求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专业的毕业论文,也不同于设计类学科中视觉传达、动画等专业的毕业设计。它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项目,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寻求最佳设计方案以解决实际问题,最终以产品模型和展板等综合形式作为成果展示。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要求。

(一)突出专业特性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是一项以产品为载体,以社会创新为导向的设计研究与实践。其毕业设计突出体现专业特性,是要区别于艺术类其他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突出专业特性应解决好三个问题:其一,在知识层面体现“是什么产品”;其二,在技能层面明确“用什么技术实现产品结构和功能”;其三,在实践层面反映“产品模型与设计理念之间融合的程度如何”。这三个问题与该专业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紧密相连,解决了是什么、用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专业特性才会更清晰、更突显,才能避免与平面、影视等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混乱或雷同。

(二)重视实践应用性

高校向社会输送的工业设计人才只有符合市场的需要才能够获得认可,才能被社会所吸纳。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育阶

段历时最长、层次最高、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更应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选题、方案构思、方案筛选、计算机建模、模型制作、产品展示是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六个主要环节,这六个环节涵盖了该专业绝大部分理论与实践知识,且每一环节对应一项专业能力。选题测试学生对专业知识宏观把握的能力;方案构思测试学生知识创新的能力;方案筛选测试学生运用专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建模测试学生专业技能应用的能力;模型制作测试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产品展示测试学生系统把握专业知识的能力。目前,该专业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过程中只参与前四个环节,模型制作则找企业或工厂代工完成,产品展示则认为无关紧要而被忽略。应用型本科院校侧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模型制作和产品展示是最能检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两个环节,因此,学生需参与到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实践应用环节,以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展示地方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其毕业设计也应围绕地方特色展开,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紧密联系的工业设计专业更应如此。其毕业设计选题要切合当地实际情况,与地方企业、文化产业联系紧密,以服务地方发展为目的。如地处闽西北的三明学院,其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理学文化是该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较好的切入点,既能传承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又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三、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一)科学选题

好的选题就是成功的一半,毕业设计选题直接关系到后续毕业设计进展。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可从三方面考虑:首先,选题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从学生角度看,可以避免选题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毕业设计后续工作进展自如;从导师角度看,可以确保课题的可行性,还能丰富科研成果。其次,选题着眼于地方企业与产业。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围绕地方特色展开创作,实现学生应用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可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再次,选题围绕社会发展与需求。此类选题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动态。如毕业设计选题以我国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作为切入点,借助新技术、新材料对农村交通运输工具、生活用品等进行改良与创新,试图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又如选题以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盲人作为切入点,基于无障碍设计理念,通过盲人水杯设计、盲人娱乐产品设计、盲人银行卡设计、盲人出行公交信息系统服务设计等一系列设计方案,为解决盲人生活中出行不便拓展新思路,提供新对策。

(二)组建指导教师团队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根据教师自身专长,组建指导教师团队,采取分工与合作的方式,能有效整合资源,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组建指导教师团队需注意:第一,指导教师团队中教师数量不宜过多,2~3个最佳。第二,指导教师团队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所差异,如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科研型教师与教学型教师、青年教师与老辈教师、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组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给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建议。第三,团队中个人分工需明确。任务分工可依据教师专长和毕业设计管理中计划、组织、监督、控制等四个环节,共同督促、推进、落实。

(三)落实毕业设计展示

本科院校论文范文3

相比材料力学课程的枯燥而言,理论力学可以说是土木工程专业力学系统相对简单的课程,是入门课程,而且它和大学以前学过的物理、数学结合得较紧密,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轻松一些。而材料力学则将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如果能让学生感到精彩,他们就会学得不亦乐乎;若这个世界让学生觉得乏味,他们就会自暴自弃。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去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已学过土木工程概论,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仍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内涵比较模糊,对材料力学在土木工程力学“家族”中的地位也不甚明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绪论这部分内容必须给予重视。然而一些教师不注重绪论的讲解,仅作一些简单的介绍,甚至一笔带过直入正题;学生则更是不重视。笔者认为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将严重影响该课程的后续学习。笔者在绪论部分的教学中,除了介绍课程的基本信息、目的要求、主要内容外,还特别向学生介绍了课程知识的应用前景和学习方法。应用前景包括该课程与后续结构力学、混凝土、钢结构等课程的关系,该课程知识在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等专业课程,以及土木工程二级学科中的应用情况等。学习方法包括如弄清基本概念———思考、观察、读书、实验,注重知识获取过程———公式推导,认真完成作业———理解、体会、举一反三等。最后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书籍和学习网站,供其课外阅读所用。

二、优化课程,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坚实的力学理论基础。材料力学是力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学生明确工程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发挥着夯实基础和启蒙引导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以及学时分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学课时不断被压缩、教学方法单调陈旧、实验课程不受重视、实践教学机会较少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学改革显得刻不容缓。

(一)整合教学内容,力求主次分明

材料力学课程内容涉及范围较广,有固体力学、材料学、电磁学等诸多学科,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主次分明,要抓住课程主线和重点,同时也要紧密联系土木工程专业,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最需要的知识。传统材料力学教材的内容体系一般为“拉压→扭转→弯曲→组合变形”,其规律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这种教学次序较为经典,但也存在教学起点低、内容重复多、课时量大等缺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立足于土木的房建结构,对其各个部位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将这些构件简化为力学模型,然后再思考这些模型的共性,对其应力、应变情况进行集中分析比较。比如框架结构的柱,除了受压以外,还受什么作用?设计柱的时候,长细比对其有什么影响?柱的截面形状到底选哪一种才好?又比如阳台和雨棚,除了弯曲之外,还受什么作用?如何去改善它们的受力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归纳—演绎的模式,始终抓住“外力—内力—应力—变形”的主线,以“内力图—应力状态—强度理论”为具体内容,强化知识的贯通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各种基本变形的内在联系。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重点学习拉压、扭转、弯曲和组合变形,而对超静定、压杆稳定等问题可作适当的简化。还可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对相关知识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力求教学模式的创新

1.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存在较多缺陷,比如单一的注入式难以实现教学互动等,因此,课程教学方法应整体转型,根据课程内容由单一方法转变为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组合。如由教师提出话题,与学生进行课题讨论。这种讨论并不只限于“答案”的讨论,而是从“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由权威灌输过渡到质疑理解,经历求解过程,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问题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引入一些重要概念的时候,先阐述概念的产生背景,提供一个恰当的案例,由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话题的讨论;最后对概念进行实践运用,挑选典型练习,从模仿性练习到创造性练习。鼓励学生抓住本质溯本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而不是依葫芦画瓢。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安排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形成学习小组,自行阅读相关参考书。对一些课后题和教材的某些章节,可由各小组代表分别为全班学生讲解,教师仅进行总结评价,比较各种解题方法和讲解模式,引导学生找出最优方式。此外,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相关书籍资料,推荐学生观看爱课程网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邓宗白教师主讲的材料力学漫谈;阅读刘鸿文的《材料力学》,徐芝纶的《弹性力学》;利用校内网下载《力学与实践》杂志的有关材料力学论文等。另外,学院还为学生专门安排每周一次2学时的答疑课,一般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式。利用这些机会,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内心想法等,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手段的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的出现,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化。课件制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在课件中穿插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增加有关材料力学领域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与工程案例。比如在讲解压杆稳定这部分内容时,以塔吊为例,可向学生提问:塔吊为什么要采用附着这一措施?附着应该设在什么位置?又如播放冷兵器时代的影视视频时,可提问:如果青铜兵器和钢铁兵器碰在一起结果会如何?如何提高兵器的战斗能力?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理论公式去思考。由于这些技术和内容与课程要求联系紧密,使得该课件不仅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更像是一本讲故事的书,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除多媒体之外,课堂教学还应充分利用各种简单的小道具。比如用几个砝码和三合板片就能演示梁的弯曲、截面的几何性质、压杆稳定等。此外,为了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设计许多通俗易懂的小实验,粉笔、书本、教室的各种建筑材料等都可以拿来作为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实例进行讲解。

(三)重视实验实践,力求学以致用

实验教学作为材料力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实验设备数量和实验课时的限制,材料力学课程实验只开展了纯弯曲梁正应力、电测法测定材料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实验、悬臂梁静应变三个实验。而且由于是分组实验,个别学生往往滥竽充数,抄袭别人的实验数据应付了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开放实验室,给学生留有充足的实验时间,同时也充分发挥设备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实验报告中添加实验小结一项,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不少于200字的总结,内容可以是对实验的认识、误差的分析或其他相关感想等,严禁出现雷同,促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实验,并有所收获。如有学生在实验总结中这样写到:“实验虽看似简单,但眼高手低,在将理论转化为操作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以此类推,使我认识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程之间的差异。”此外,还要求每位学生在期末完成一篇材料力学课程小论文。内容可以涉及教材任何一部分的知识,但须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实际工程相联系。这就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照调研→分析→理论→应用的思路,将实践与理论有机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三、综合评价,改进传统的考核机制

本科院校论文范文4

1.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学分管理制的开展,使学生在自主选课的同时也对老师也有挑选权,这从客观上要求和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专长,及时把科学领域中的最新成果介绍给学生,这就必然促使教师不断更新已有的新知识,拓展学生更广、更宽的视野,使教师并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扩展文化修养,扩大学术影响力,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有利于教师竞争意识的增强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

2.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学年制时期,大学的人、财、物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部分多媒体教室、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仅为少数专业的学生服务,某专业名师也局限于本专业的授课。学分管理制的实行将大大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师资、图书、实验设备等一切教育资源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利用。

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管理制度上采用灵活的学分管理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选课制的实行,学生可以跨专业、跨系自主选修最喜爱的课程,学生还可以选择辅修第二专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选修一些课程,并可提前毕业,从而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分管理制规定学分总分是学生各方面考核评奖的主要依据。学分管理制突破了以统一考试的成绩论学生优劣的单一评价模式,成为高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一种激励机制。实践证明,它能激励学生追求高层次的发展价值,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与个性特长的发展.

二、现阶段本科院校学分制中存在的若干弊端

学分管理制纵然有这么多的优点,但现阶段,学分制还有好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量选修课的开设,新生把握不住方向,盲目选课,选课失衡,造成教学管理混乱

国家提倡教学要因材施教,而推行学分管理制也正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喜欢的科目就读,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而导致大多学生盲目选科,专业冷的更冷,专业热的更热,重量不重质,使得冷门专业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少。通识课的开设,使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难以尽快适应,加之选课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科学指导,盲目选课,错选、漏选现象严重。选高水平教师的课程爆满,导致一部分学生选不到该教师的课,一部分新开课教师的课又没被选上,这样选课失衡。

2.选修课的开设,使教师的课堂管理陷入困境

选修课来至不同专业、不同院系,教师精力有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很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一方面学分制给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是否去上课的自由,学习过程全靠自觉,纪律无法保证。有的课程选课人数,导致任课教师考勤难以实现。

3.个别专业个别院系开设的选修课不多,学生自由选课的余地不大

规定学生毕业所修的最低学分太多,绝大多数同学都不可能提前毕业,使得弹性学制行同虚设,没有真正实现。课堂管理过严,学籍管理过细,课外活动管理过死,使学生不可能自由学习。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特别是创新实践学分的实行,只是顶几门课程,没有证书,缺乏重视力度。

4.后勤保障跟不上,各种配套制度不完善

有限的多媒体设备经常处于瘫痪状态,教师无法授课,学时无法完成。实验设备不足,图书资料有限,限制了部分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再如收费问题,目前地方高校同一个院系不同专业的不同年级的学生收费标准不一样,国内高校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学分收费标准,学校大都各自为政。

三、本科院校现阶段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学分制管理的完善

1.试行学分制必须完善与规范教务管理

学分制的实行使教学管理的职责和范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跨系、跨专业的系内选修、通识课的选修与必修课程之间在时间安排上有可能冲突,这样课表安排、成绩考核及学籍管理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将会较原来成倍增加。这就要求建立一套符合学分制特点的教务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条例化、规范化,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该制度要明确课程选修的原则,规定每学期的选课时间、选课门数、选课类别、选课程序等等。

2.开设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选修课是完善学分制的基础

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是学生选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拓展学生选课空间。离开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选修课,学分制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一点,已被国际惯例所证实。目前许多地方院校鼓励本科生去国学习交流学习,实践证明,这些学生一年的交换学习,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3.实行淘汰制是完善学分制的重要保证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分制为淘汰制提供客观依据,而体现“优胜劣汰”精神的淘汰制则赋予学分制以动力,两者相辅相成。有的高校在实行学分制的同时,坚持实行淘汰制,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学生就进行淘汰,打破过去“大学好混”的铁饭碗,把学生直接推向竞争领域。当然,实行淘汰制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被淘汰者可以降级,但尽量不劝退。结合我国国情,在实行学分制的同时,采用淘汰制已势在必行。

4.推行教考分离制度

实行学分制后,由于每个教学班由不专业、不同院系的学生组成,学生的到课率将大幅下降。针对这一难题,许多高校实行教考分离制度。教考分离强化目标管理,抓紧考试环节,虽然学生逃课老师不容易发现,但是严格的考试迫使我们留在课堂上,少听一节课考试成绩就会受影响。”

四、总结

本科院校论文范文5

1.忽视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应付差事。

因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非教育部直接隶属,而是属于省市直属的院校。这些院校在教学的师资以及设施配备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国家财政支持的力度也相对有限。因此在进行教学开展的时候相对落后,从而造成了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忽略。大学英语教学始终都是高校的一项必修课程,许多的国家重点高校在开展的时候还相对有效,但是落实到地方院校的头上就会造成重视程度大打折扣。这些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英语教学缺乏重视,认为只是一门大学必修课程,完成教学任务就算交差,所以往往都是按照课本内容照本宣科的进行讲解,真正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却一点都没有体现出来。

2.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不高,专业素质较低。

目前,多数的地方性院校在教师的师资队伍配备与建设上还是比较欠缺的。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较低,另一方面则因为相关部门对人才的配备也比较缺乏,最主要的是缺乏支持的力度,所以必然会严重的影响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整体能力。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师的英语专业水平不够,会造成自身掌握的英语词汇有限,对于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也无从感知。这些教师可能只按照教学要求进行书本讲解,而对于课后的词汇也只是进行朗读就草草了事,起不到加深学生记忆和理解的作用。

3.少有的词汇教学方法枯燥,教学质量低。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部分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始逐步的重视英语词汇的教学,但是选择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和枯燥,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低下。有的地方院校甚至认为让学生重视英语词汇学习,就必须要对单词进行死记硬背,完全忽略记忆的规律,这就造成学生形成较为严重的学习排斥感,对英语教学感到枯燥乏味,同时也不能够有效的记忆单词。即便个别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记住了一些词汇,可是学生对词汇的具体用法等都一无所知,这样就起不到教学应该有的作用。

二、提高和改善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措施

1.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因为地方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因此要想提高和改善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词汇的整体教学水平,就必须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力度,其次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和综合素质,让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根本的提升和改变。

2.对英语词汇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

相关的责任部门和高校的相关领导应该格外的重视英语词汇教学。只有领导层面给予了重视,教师才可以得到更多的教学支持,教学的开展才会更加有效。词汇教学是开展大学英语的重点,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英语等级考试,更是离不开词汇的学习。英语词汇是学习英语其他内容的核心,只有掌握了足够的词汇量,并且对这些词汇的用法以及含义有了更多确切的认识,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英语阅读,完成英语写作,掌握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升英语整体水平。教师应该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是某一个单词的读音,更应该包括这个单词所有的用法,还可以列举其在特定语境之下的含义,进而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这些单词的具体含义。

3.创新词汇教学手段和方法。

本科院校论文范文6

(一)学风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的育人之本

学风建设是师生在长期的教学相长过程中,在治学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方面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精神倾向和文化氛围,是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和根本任务。没有好的学风,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就不会高,更难以展示出教育成果和办学效果,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科学发展观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求高校要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只有加强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实现教育使命。

(二)学风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之本

要创建一流的大学,就要有一流的学风。高校要想长久的发展下去,必须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治学精神和学习态度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不断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才能不断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知名度,保证入学率,让家长和学生放心,持续发展。

二、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社会:发展快速,冲击高校,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扩招以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复杂的社会观念不断冲击着新时期的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严重受到影响,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家长在其毕业时就已经为其安排好了工作,无须学生自身如何努力;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虽然很努力学习和提高,但毕业时面临着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一起竞争的局面,严重打消了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社会上严重的拜金主义、交际网、人情网大于自身素质和能力等不良的思想,侵蚀着学生和家长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生建设参与的积极性。

(二)高校:管理滞后,制度不完善,缺乏长效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各方面还不够完善,尚未建立起具有特色的文化和价值对学风的约束机制。主要表现为:

1.硬件设备设施不健全。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较短,经费不足,导致学生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与办学规模和学生需求不相匹配。

2.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落后。

在高校教育全方位改革的形势下,新建本科难以跟上改革的步伐,无法满足学生的求职需求。

3.管理理念、经验水平转变较慢。

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经验的积累需要一定时间,在短期内新建本科院校缺乏系统的、操作性强的措施,有措施的也未能落实到实际工作。

4.管理方式缺乏创新,尚未打开新局面。

新建本科院校维持正常的教育管理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创新管理方式更难以实现。

5.规章制度不够健全,难以约束、管理和服务师生。

(三)教师: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身利益,缺乏价值约束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层次由专科提升为本科,在短期内需要引进大量的师资,因此在教师师德、教风、价值观方面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

1.整体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培训不够,有些未经过系统的培训,直接走向讲台,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2.教师注重科研水平

追求个人利益,未能潜心研究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缺乏正确的育人观念。

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没有教学改革的紧迫感。

教师很少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求知需求,只注重将知识讲给学生,不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一味地“灌输式”教育,减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理念信念、知识水平、学习动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家庭状况等情况是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学风建设的效果和成效。但新建本科院校在过渡时期本专科并存,生源质量不高,综合素质较低,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不强,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学风不正,违纪违规行为。主要表现为:

1.学生理想信念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

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没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认为只要拿到毕业证就行,学习内容并不重要,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只要社会关系强大,没有毕业证也一样能很好就业。很少学生能够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为人民服务联系到一起。

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缺乏自律意识。

一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表现出懒散、懈怠、不思进取,又经受不住网络的诱惑,迷恋其中。所以这部分学生不仅学习风气很差,有的甚至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

3.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缺乏刻苦钻研的品质。

大学生活与高中的学习不同。大学里学习的综合的知识,需要理解并应用于实际,提高成绩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能够学以致用。所以,一些学生沿用高中的死读书的方法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加之缺乏专研精神,学习中不分轻重主次,使学风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三、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对策研究

学风建设的良性发展,需要社会、高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以学生为主体,以注重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为发展目标,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和谐稳定的环境。

(一)创造有利学风建设的外部环境,推动学风建设的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除了自身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以外,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国家的政策制度、社会舆论、学生的家庭环境以及学校周边的治安环境等。学校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抓住有利、积极因素,净化周边的环境,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扎实有效的学风建设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持久发展下去。

(二)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为学风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健康。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坚持以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人发展与整体进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加强环境建设、制度建设、日常管理和规范教育,开展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学术科研系列活动,促进学校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发展源泉,建立起自己的校园精神、校风、校训、教风、学风,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定期组织校园清理,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安静、整洁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本科规范体系,形成制度合力。

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不仅能够约束教师改进教风、强化师德,激励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还能够营造严谨有序的氛围,为学风建设提供保障。

3.加强素质教育。

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节系列活动、学术交流、名家讲座、社会实践、心理健康团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4.加强日常管理。

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规范学生的言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管理意识,推动优良学风建设,形成严谨的风气。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教风带动学风

教师对于学生成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对学风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优良的教风使培养学生、带动学风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全体教师必须坚持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为指导,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学风建设,才能使学风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效。

1.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

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真践行教育使命。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讲改革,讲奉献,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榜样,影响和感召学生不断进步。

2.加强对教师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要求教师做到严谨治教、潜心科研,讲究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坚持以学生为本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以爱岗敬业和公正无私的工作作风影响学风,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学风建设提供保证。

(四)加强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新建本科院校要依托校内外就业实习基地,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定期组织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到不同的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搭建就业的平台,让社会实践活动成为高校和社会企事业单位联系的桥梁,做到双赢互惠,共同发展。

1.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积极开展校内实践课程,使校内实践课程考核成为学习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设定适当的学分,实践成绩直接影响学生能否毕业,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查找自身的不足,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不仅要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要与校外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扩展学生就业的渠道。

(五)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形成长效机制是关键。

1.领导重视,常抓不懈。

新建本科院校要将学风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日常工作重点,制定科学有效的学风建设方案,确定学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措施、主要内容,并确保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学风建设活动常态化。

2.全员参与,相互合作。

全体教职工要积极参与学风建设。教学部门要积极与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合作,互相配合,责权清晰,分工明确,注重细节,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保证学风建设的科学合理、规范有序进行。

3.建立学风建设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学风建设目标的实现。

成立校、院、系不同级别的监督检查小组,加强对教风、学风的监督和考评,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调查了解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新情况,及时分析成因,提出解决方案,有效的督促学风建设良性发展。

4.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通过采取奖、助、减、免、补、贷等物质激励方式,满足学生物质需求。通过争先评优活动,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提高精神需要。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座谈等形式,采取有效措施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激励制度,更好地为学风建设创造条件。

5.建立公正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一支作风正派,具有较强群众威信的考评队伍。可以包括教学人员、学生管理人员、学生会成员等,真正了解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做到公平、公正的考评。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百分制测算结果。运用规范的考评办法,及时反馈考评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不断进步,提高自身的素质。

四、结束语

本科院校论文范文7

1.教学方法单一。

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听、说、读、写全方位提升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大多以教师授课为主,重在讲解专业词汇、语法构成和翻译段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忽略了听、说与写作方面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很容易使学生把专业英语学习作为基础英语学习的延伸,以通过考试为目的而忽视听、说、写、译等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是造成专业英语学习困难,教学成效不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学内容也较为单一。

过往教学实践中,教学资料基本以专业阅读教材为主,课堂的延展性差,同时,教材难度偏大,具有词汇量大、长难句子多、专业术语多的特点,适合用于读写能力的训练,对听说能力的贡献不大。

3.学生英语能力水平并不整齐划一。

工商管理专业英语课开设在第五学期,经过两年的大学基础英语学习,学生的英语能力在各方面较高中时都有所提高,但学生的英语水平仍然参差不齐,这就决定了统一的教学要求难以取得一致的效果。

4.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专业英语课考核方式为期末考查,以作业或论文形式呈现,方式较为简单,容易使学生滋生侥幸心理,期望通过期末考查一次性通过考核,因此并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其平时的学习成效。

二、工商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改革设计路径

结合地方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我们提出了以“专业与英语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设置丰富而又实用的教学内容

1.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对于教材中的相关专业知识,在教学中多安排学时进行重点讲解;其他内容,可以少安排学时,课堂上略讲,让学生将其作为课外阅读材料,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学;对于一些涉及专业理论知识太深又不太重要的内容,则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少讲或者不讲。从而做到精讲、略讲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突出了教学重点。

2.自编讲义,补充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学习材料。

讲义内容上安排一些与主干专业课程相关的内容,以及本专业的国内外前沿科普文章,让学生的学习紧随时代的步伐。此外,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引申,让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利用学生自身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专业讨论,从而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讲义内容进行专业小短文的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3.适当增加应用型学习资料,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视具体情况适当增加课外学习资料,如英文简历和求职信的书写、英文影视作品经典对白、句式简练内容新颖的短文等。还可以把教学内容和学生比较关注的生活热点适当地结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注重培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精讲教材中的工商管理基础知识。

我们改革现有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工商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应从以往的被动式学习、“满堂灌”方式向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转化,让学生事先预习,并在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针对预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掌握学习方法和阅读技巧。同时把专业英语的翻译标准告诉学生,即“忠实、通顺”。在翻译法的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从“教”变为“导”,学生则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真正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同时,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专业术语。但是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专业性含义强、缩略词多、组合词和派生词多等特点,让学生望而生畏,因此我们采用自编讲义的方法力求将词汇的教学组织得具有趣味性,使学生能够使用专用词汇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

2.通过课外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听力水平。

定时开放学院教学实验室,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登陆学习,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看到、听到的经济新闻与所学专业知识来学习。同时建议学生多听CCTV-2的经济新闻和CCTV-9英语新闻,同步锻炼理解能力和听力水平。

3.以学生演讲的形式锻炼口语能力。

此部分的设计目的在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每次课安排几名学生(视班级人数掌握),课下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要求句式简练,便于理解,适合作口语练习,课堂分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请学生以演讲的形式呈现,既锻炼演讲者的口语表达,同时又锻炼听众的听力理解能力。演讲完毕可就演讲内容提问,来考察大家的理解程度。

(三)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效果管理

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学习兴趣不尽相同,教学效果难以整齐划一的问题,采用GE矩阵分析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管理。第一,选取“英语能力水平”和“英语学习吸引力”作为考量学习效果的两个维度构建GE矩阵,采用三级评分标准对英语能力水平(1=一般,2=中等,3=良好)和英语学习吸引力(1=很有吸引力,2=较有吸引力,3=没有吸引力)进行评定,根据每个学生在两个维度上的得分确定其在矩阵中的位置,从而确定其学习方向和重点。第二,在“英语能力水平”维度上选取听、说、读、写四个要素,并赋予各要素不同权重进行评分;在“英语学习吸引力”维度上选取就业、深造、出国三个要素并赋予权重进行评分。第三,构建GE矩阵,确定学习方向和重点。采用GE矩阵对教学活动进行管理的目的在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各自的层次上能够有所提高。

(四)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总分中所占的比重,采用“档案袋”评价方式。档案袋评价(portfolioassessment)又称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它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西方“教育评价改革运动”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评价工具。档案袋是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可以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学习成绩等一系列的学习作品的汇集。它展示了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某一领域内的技能的发展。实践证明,专业英语的考核方式也会影响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一般专业英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列为考查课,学分较少,学生一般不太重视。有些同学认为考查课老师要求低,容易通过,因此学习的动力和压力就很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这样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一定要在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考核方法进行改革,使教学与考核相配套,而不是教考脱节,以确保专业英语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措施是:既要有最后考查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将学生各项考核成绩和作品放入各自的学习评价档案袋中,一起计入最终考核成绩。将平时表现作为最后成绩的一部分的做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更综合、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结束语

本科院校论文范文8

(一)科研人员的管理问题

科研人员是科学研究的执行者和生命源,科研人员的能力、素质与意识决定着学校科学研究的数量与质量。新建本科院校中,一部分科研人员认为科研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没有实际利益,功利化现象严重;一部分科研人员缺乏科研方法,没有系统的科研理论,找不到自身的科研方向;一部分科研人员缺乏一定的合作意识,单干蛮干现象严重,相互之间看作是竞争关系。针对这些问题,校方应该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为科研人员搭建更多的展现科研能力的平台;同时加强对科研人员进行研究方向和科研方法的指导,激发其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只有建立实力强劲的科研团队,凝聚科研人员的主干力量,才能提高本校的科研水平。

(二)科研成果的管理问题

办学层次的提高能够吸纳更多的高级人才,能够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能够争取到更多的科研项目,从而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成果产量。科研成果的准确统计及有效管理有助于掌握学校的科研发展现状,有助于制定学校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有助于为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对科研成果管理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认识;没有制定科研成果的管理制度;信息化管理欠缺,不能全面有效地对科研成果进行鉴定,对一些专利及知识产权没有相应制度进行保护;在科研成果的转化方面,对一些科研成果的申报要求不明确,奖励力度不够,对科研成果的数量及质量没有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

(三)科研管理人员的意识问题

科研管理人员是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科研人员与科研机构、上级管理单位及企业的协调者,其管理意识与能力直接影响着科研活动的成效。办学层次的提高对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服务意识提出更高要求。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重,在管理工作中缺乏一定的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协调意识及信息意识,在工作中缺少科学、有效、灵活的管理方法,对于学院的科学研究发展没有长远规划,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更远的眼光去谋划发展,不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缺乏协调科研管理部门与科研人员等各种关系,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了解与传达各方面信息与动态。

(四)科研经费的管理问题

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是学校科学研究的有力保障。办学层次的提升意味着科研经费投入及争取到的科研项目经费数额的不断增加。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缺少科研经费管理经验,因此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多数没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没有健全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体系;财务部门不能科学编制科研预算,经常出现小支出大预算或科研经费明显不足的现象;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经费到账及开销信息不通畅;科研经费拨款性质不明确;科研人员用于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费用使用情况及经费报销项目缺乏一定的监督;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购买的实验资产缺乏后期有效管理,不能做到可持续利用,不能实现资源共享,造成大量设备闲置浪费。

二、科学发展观对解决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问题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因此科学发展观是解决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它不仅为新建本科院校解决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科学理论指向,而且对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实际意义。

(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科研管理问题的基本要求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个层面都是靠发展来巩固和推进的。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问题也是在学校的不断发展、职能的不断转变中产生的。因此,只有坚持科学研究的不断提高与发展,才能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更加出色的人才,才能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动力与保障。解决新建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管理问题不仅仅是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发展的问题。首先,要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科研人员需要教学与科研两手都要抓,科研管理部门需要重视学科建设、科研队伍建设、研究机构建设及地方服务工作等,科研项目需要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并举、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其次,要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科研人员要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科研管理部门要协调好科研人员之间、不同院系之间、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科研管理部门与校内外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为开展科研活动营造和谐、合作环境,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最后,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研管理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协调意识、管理意识及学习意识,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科学研究长远规划,做好研究机构的建立及研究人员的引进及培养,加强科研道德建设、培育科学精神,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评价激励机制,保障学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以科研人员为本是解决科研管理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而言,坚持以科研人员为本是解决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问题的根本,科研人员素质的高低、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高校是否能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坚持科研人员为本就是要把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就是要促进科研人员的全面发展,尊重科研人员的基本权利与创造精神,就是要想科研人员之所想,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为科研人员服好务。科研管理部门要创新管理理念及机制,不断激发、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要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团结、协作、和谐宽容的科研环境,要与科研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为他们排忧解难,尤其要在研究团队建设、研究方向、项目申报与合作、成果推介与转化等方面给予帮助与指导,为高校科研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育良好的环境。可以说,科研管理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解决科研管理问题也是人的问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要坚持以科研人员为本,努力解决好广大科研人员最关心的问题。

(三)坚持统筹兼顾是解决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解决高校科研管理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科研管理人员要切实掌握和运用这一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高校科学研究中的各种关系,统筹好科研人员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统筹好科研人员研究方向与高校长远发展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统筹好科研管理部门与学院各基层研究机构组织、团队的关系,统筹好科研人员与学校、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统筹好科研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统筹好科研成果与成果转化之间的关系,统筹好科研经费的支出。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做好桥梁和纽带,努力形成全体科研人员及部门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因此,统筹兼顾是解决当前高校科研管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