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测论文范例

市场监测论文

市场监测论文范文1

课改概况

在考察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设置效果方面,鲁东大学[3]的实证分析发现:学生对基础课中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等课程较为重视,但对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关注程度较高的课程包括鱼类学、水产动物胚胎学、鱼类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海藻学与海藻栽培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等8门课,对水生生物学、水环境化学、生物饵料培养、水域生态学等4门专业基础课关注程度较低。广东海大、海南大学和鲁东大学开始关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加强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水生生物学和水环境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在水产养殖学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地位。其中海南大学[4]以“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为例,积极探索水产养殖学专业基础课的专业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认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应该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事例,结合培养逆向发散思维的失败案例分析并辅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探讨与职业化接轨的引导式教学方法。逐步改变学生“上课、笔记、复习、考试”的传统学习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想、培养学生逆向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上海海洋大学[5]利用行业网站中国水产频道作为专业教育平台,构建由渔业专业频道、渔业应用系统、交互式网络平台和虚拟学校等四个相互交织的层面构成的开放式教育服务体系,探索一种开放式的水产知识传播与信息资源共享的水产教育模式。目前全国开设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的院校约48所。2000-2011年间,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23所院校共发表27篇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改革论文,其中理论课程改革17篇,实验课课程改革10篇;涉及15门理论课和7门实验课。各院校的课改主要通过更新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改革考核方式等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目前大学课堂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反应大多局限于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没有更深入的探讨信息技术对学习情境和学习文化的影响,尚未形成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调查显示,目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讲授仍占最大比重,高达92.3%的教师是一直都站在讲台上讲课,87.9%的教师没有开展针对课堂关键问题的集中讨论;布置作业较少,教材外的作业布置得更少[6]。教学观念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大学本科教学的四年对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养成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抓好了关键点或关键阶段,就可事半功倍。一般人认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又苦又累,养鱼养虾没有什么前途,因此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很少,生源质量不高。如海南大学近十年以水产养殖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仅占11.4%,绝大部分学生是经专业调剂而来,对水产养殖学毫无兴趣的学生占到63.7%;广西大学近三年来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招生平均录取分数全校最低。对专业的不了解和不热爱,使得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专业基础课的时候有抵触、不感兴趣;大学四年级由于受到考研、考公务员、预就业顶岗实习冲击,学生逃课现象较严重,很多学校在大四少排课或不排课,造成大学四年级教学过程虚化现象。纵观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对独立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较多,对整个专业本科教学过程质量的关键点和关键阶段的课改研究关注较少。近年来以水产品交易为中心的水产品市场和以渔饲料、渔药等贸易为主体的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各种交易形式的运用、水产企业经营管理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需求、政府的渔业管理活动等与水产市场的运作紧密相关。水产企业、水产推广组织等水产组织机构体系多元化和水产营销、技术服务市场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将与水产市场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知识融入到水产专业的教学中。但现实中精品特色课程和有关水产市场课程较少。如国家精品课程网上的水产类部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共16门,其中水产养殖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只有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贝类增养殖学》,上海海洋大学《鱼类增养殖学》、《鱼类学》、《渔业经济学》和大连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共7门;具有鲜明的渔业市场和经济理论特色的国家精品课程仅《渔业经济学》1门。

课改途径探索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实践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但从多数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体系来看,实验和实习教学的学分一般只占总学分11%-17%。如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实验和实习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15%,85%的毕业所需学分通过课堂学习取得,课堂教学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更新教学观念、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仍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基于此,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开始进行以下课程改革途径探索。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教学技术手段丰富多彩,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学习课堂,学习的关键在于将相关的节点、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老师的角色也从讲台上的主导者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与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交流始终是教学的根本。为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需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传统意义上的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指导从知识的传递到方法的指导,引导和教导学生正确寻找、辨别和使用信息。授课方式从灌输式教学向研讨式、探究式转变,推广应用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合作学习等典型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课程学习,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给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如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包括国家和各院校网络精品课程、水产行业网站和渔业数据库,在课程学习上选用合适的网络资源可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网络资源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在课堂外忙起来,有学习的紧张感与压力,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辅相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p#分页标题#e#

市场监测论文范文2

1LoRES刊群体系融合方面

1.1单刊和刊群有效结合,实现资源集成化、共享化发展

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期刊编辑出版部负责管理和出版的10种学术期刊构成了LoRES平台的核心力量,也是国内资源环境领域集约化办刊的代表性期刊集群。《SciencesinColdandAridRegions》《JournalofNaturalGasGeoscience》《冰川冻土》《中国沙漠》《高原气象》《沉积学报》《地球科学进展》《天然气地球科学》《遥感技术与应用》和《黄金科学技术》这些单刊已具备较完善的学术出版功能、文献检索功能、信息宣传功能和受众服务功能。在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LoRES平台以语义出版为导向,从单刊孤立式发展的状态向刊群集成化、共享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稿件采编系统平台,从而深层次地挖掘和拓展学术期刊数字资源内容建设。LoRES平台的数字化采编系统能够实现资源环境领域主题相关的稿源、作者、审者和编者等信息之间有效的分流和合理的互荐,例如《冰川冻土》将与本刊主题不太相符的稿件精准推荐至平台其他刊物,有效防止了优秀稿件外流,提高了作者的信任感,也提升了刊物的责任感,确保各刊的学术资源得以最大程度的利用,着力构建一个单刊之间、单刊与LoRES平台之间、外部资源与内部隐形信息之间的知识网络体系,在实现内容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平台的规模集聚效应,为今后期刊集群学术建设和市场运营奠定基础。

1.2优化刊群结构,明确特色刊、英文刊和精品中文刊发展定位

LoRES期刊集群平台所收录的40余种学术期刊大部分是依据西部地区干旱半干旱及寒区地域环境特点创办的刊物,例如《冰川冻土》《中国沙漠》《高原气象》等特色性刊物为我国寒区旱区和资环领域科学研究进程和学术成果传播,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和环境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特色性期刊不仅要秉承“特”和“新”的特点,紧密追踪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通过原创论文报道、热点稿件组约和专栏专辑策划等方式报道学科领域的创新成果;而且要注重“实”和“行”的特点,发挥期刊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同时,要以《冰川冻土》发行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加入20多个国际知名数据库和检索库为借鉴,进一度扩大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LoRES平台目前收录英文刊仅有4种,其中《JournalofNaturalGasGeoscience》是由《天然气地球科学》于2016年创办的英文刊,已被爱思唯尔的Sci-enceDirect平台以OA形式在线出版,并成功申报“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获得了持续发展的政策和资金双重支持,也实现了中英文期刊的协同发展。基于该模式的借鉴,LoRES平台应积极扩充英文期刊的规模,优化刊群结构布局,鼓励期刊依据自身条件积极创办或合办英文刊,为融入世界科技学术交流体系奠定基础。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英文期刊办刊经验,从自身编委构成、学术质量、国内外稿源和发表周期等因素,以及外部发展基金支持、责任编辑培养等方面制定刊物突破式发展的出版规范和战略规划。LoRES平台收录的中文期刊《地球科学进展》《沉积学报》等均是本学科领域的旗帜性领衔期刊和国内优秀品牌期刊,期刊综合评价指标居于首位,在资源环境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和稳定的读作者群,并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这些刊物面临的发展机遇是如何进一步做好开放获取和优先数字出版,多渠道进入国内外知名数据检索库,加强与科研环境之间的耦合,以便将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以最快的发表周期进行报道,加快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传播和共享。同时,积极争取大型学术会议论文集或重大科研计划专刊专栏的出版工作,推动科技期刊成为学科领域学术观点聚焦中心和科研成果催化中心。

2LoRES期刊集群内部拓展建设

2.1创建资源环境领域科学数据与期刊论文关联出版实践平台

大数据背景下,科学数据特别是期刊论文原始数据的出版、传播和共享已成为全球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也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的新举措。2015年,LoRES平台联合中国科学院旱区寒区科学数据中心初步探讨了科学数据出版的框架构成、出版规范及面临的瓶颈,明确了期刊编辑部、数据中心和数据作者的权责,制定了严格的出版共享规范和权益法规体系,以促进研究者对成果进行再使用和深度验证,推动科学数据出版服务科研创新的重要价值。2016年,LoRES平台实践了从论文和数据2个层面共同发表科研成果,以《遥感技术与应用》为试点,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和质量控制后发表了邱玉宝研究员等作者撰写的4篇数据论文,并声明数据版权归数据作者及所在单位所有,不存在利益冲突。仅一年4篇论文共下载288次,被引6次。2017年,LoRES平台与本单位信息技术部以语义出版项目为纽带联合推动刊群语义化和媒介化方面的建设工作,旨在借鉴国外数据仓储、机构知识库、期刊平台自存储和数据期刊等出版模式,以及国内全球变化数据研究系统等较为成熟的出版案例,进一步规范数据引用、权益界定、更新存储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完善同行评议和传播共享机制,将数据出版推广至LoRES平台更多的加盟期刊,创建资源环境领域科学数据与期刊论文关联出版实践平台,全面推动论文数据出版与集群平台之间的汇交链接和共享合作。

2.2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富媒体出版和集群平台增值服务能力

数字环境下,无论是国外PLoS等网络平台还是国内科技期刊集群都非常重视出版形态的语义化和富媒体化,甚至出现了JoVE实验视频期刊,为受众提供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的知识信息。LoRES平台目前将兰州文献情报中心10种核心期刊的单刊数据与平台数据库进行整合,全面实施XML结构式排版和流程,以网页形式来呈现文章内容,以实现论文摘要、图表出版、全文检索和引文互链等内容的多媒体化展示,着重体现论文中的知识点和知识关联关系[9],逐步建立资源环境学科领域期刊内容语义出版和挖掘分析为导向的知识库以及专业图表库,满足科研人员和读者作者对信息内容不同层次的需求。LoRES平台及其加盟期刊均开通了微平台或微信二维码,主要以短讯、摘要、图片集的形式刊物目次、信息导航、热点文章和会议信息等内容,并将知名学者的观点文章凝练成百字左右的短文或摘要进行推送,每篇摘要都赋予点睛内涵的导读题目,感兴趣读者还可以点击原文链接进行深入阅读和点评等。此外,平台还开设了地学领域科技新闻、学科动态、虚拟专刊、科技规划、科研基金、重点实验室、领域技术前沿、科研助手、学术会议、新书推荐和视频新闻等知识模块,以便实现资源环境学科领域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政策解读、专家咨询以及产品展示等,为读作者和平台用户提供超越纸本期刊和单本期刊的复合信息内容以及更深层次的知识服务。

2.3深入探索期刊集群由学术传播向深层次、个性化知识服务衍生的模式和途径

LoRES平台以期刊集群为依托,密切联系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深入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在提高用户黏性的同时进一步挖掘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服务模式。例如《沉积学报》利用作者QQ群和微信定期推出近百人参与的在线主题学术研讨会,精选学术主题,联络科研骨干作为召集人,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交流和学习,加强了学术出版与科学研究、编辑与读作者以及同领域科研人员之间的融合。LoRES平台充分挖掘《黄金科学技术》《天然气地球科学》等与企业单位有密切联系的刊物,深入调研所涉及行业的知识需求信息和技术需求服务等,与山东黄金集团等企业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提供信息咨询、数字广告、学术讲座、行业培训,以及推荐技术成果、产品市场及会展等多元化产品与服务,实现了互促互用双赢式发展。LoRES平台和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所出版的《地球科学快报》《资源科学快报》《气候变化科学快报》等科学监测快报,从服务对象、出版主题和学术传播方面存在深度融合发展的潜能。未来,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二者应相互支撑以延伸出更多知识服务业务,期刊从快报监测中寻找学科热点和优秀稿源,快报从学术出版中深挖受众市场并加强精准推送,共同为国内外学科领域热点与进展报道、资源环境领域科技战略规划、信息决策咨询和专题知识信息服务等做好支撑。LoRES平台紧紧围绕出版理论和学科发展2个主题,已开展了10余次由多个出版单位参与的期刊系列学术沙龙活动,今年7月承办的第12届中国科学院期刊沙龙———“学科期刊集群在知识服务中的探索与实践”更是吸引了国内上百位同人的参与和交流,为国内期刊集群知识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开创了先机。此外,还依托地域和学科优势,与科学出版社共同开展西部科研人员图书出版工作,为高校师生开展科技论文写作培训等,促使学术期刊及集群平台衍生出更高的知识价值。

2.4依托学科特色鲜明的系列学术会议提升LoRES平台的传播功能

资源环境领域科技期刊举办学术会议的数量和规模逐年递增,极大地促进了刊物的约稿工作、学术交流和市场价值。例如《黄金科学技术》依据刊物特色策划举办了第一至五届黄金科学技术论坛、两届黄金及贵金属创新研讨会等。通过会议不仅和相关机构制定了联合办刊、信息服务等共同发展协议,而且与相关企业达成了促进学术研究、产业开发和宣传推广方面的紧密合作,有效提升了刊物的学术影响和市场价值。基于资源环境领域多种刊物已具备成熟的办会模式和优势,LoRES平台应进一步发挥规模集聚效应,将学科特色鲜明的系列学术会议做大做强做精,成为集群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品牌。一方面,在充分了解学科前沿和刊物发展导向的基础上,LoRES平台应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团队等积极策划特色鲜明的专业学术会议,组建学科领域既服务于科学研究也致力于期刊发展的“双效”专家,将资源环境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凝练成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论文集或专刊专栏等进行报道,充分发挥会议服务于期刊学术质量建设和学术思想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依托LoRES平台创建资源环境领域的学术会议社区,通过会议实现科研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等。将会前信息、会议动态和视频展示等及时进行和展示,也可链接至参会人员的个人学术社区,将会议的长尾效应扩散至期刊的长期发展,促使LoRES平台成为国内外资源环境领域学术创新、思想交流与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市场监测论文范文3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势在必行,电力数字新基建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电力行业的整体架构影响深远,对于能源互联网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技术无疑是电力数字新基建的两大关键支撑技术。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协调能源市场中诸多参与方的利益,通过智能合约等机制促进信息和价值可信交换,构建区域可信协同综合能源网络,以应对近年来电力系统中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装置、分布式微电网、新能源发电大量并网对于传统电网商业模式的挑战。物联网技术充分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先进通信技术,建设电力互联网发展与互联网经济相关的新业态,包括新能源、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新业务,最终构建万物互联、人机交互的电力物联网。

为展示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研究进展,促进行业技术交流与发展,《电力工程技术》编辑部开设了“电力数字新基建中区块链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专题,本人有幸受邀担任专题主编。专题收到大量具备理论创新与工程指导性的优质稿件,经同行评议、专家评定,最终选出5篇论文组成专题。在区块链技术方面,东南大学陈妍希等针对规模化电动汽车在充电交易时安全性低、自主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动汽车充电交易模型,在“多卖方-多买方”的电力市场竞争机制下,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安全性高等特点还原电力商品属性,开放用户协商定价的权利;南京工程学院李大伟等分析了电力物联网终端跨域认证需求和面临的问题,介绍了区块链跨链技术中的侧链技术及实现机理,并将其引入到电力物联网跨域认证方案中,提出一种基于侧链技术的电力物联网跨域认证方案,在配电自动化应用场景中进行了仿真实验。在电力物联网技术方面,河海大学胡悦等针对LoRaWAN网络架构中终端节点移动造成信号错误传播以及高能耗问题,在混合译码放大转发(HDAF)方式下,提出了一种基于LoRa网关的无线中继优化算法方案;南瑞继保公司程立等针对电能质量终端的设计缺陷,提出基于信息安全的设计及实现方案,在访问授权、审计记录、数据完整及防篡改性、网络攻击、备份与恢复以及源码安全等方面给出了解决措施,提升了终端本体的信息安全强度;国网江苏电科院张潼等基于负荷工作时功率、电流等特征差异,建立负荷特征指纹库,提出非侵入式低压负荷构成辨识方法和由下至上的台区负荷需求响应能力在线聚合监测方法,实现台区负荷资源参与需求响应能力的评估。

本专题旨在展示电力数字新基建背景下区块链及物联网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由于专题论文数量限制以及发表时间的安排,很多有价值的论文未能在专题中收录,希望能够得到所有作者和广大读者的理解。

在此感谢有关专家学者对本专题的大力支持,感谢《电力工程技术》编辑部为本专题的策划、组织和出版所做的大量而细致的工作,最后衷心希望本专题能够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为电力数字新基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邱雪松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市场监测论文范文4

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是在完成专业大类基础必修、选修课程,以及专业必修课程学习之后,学生选择《零售营销实务》、《网络营销实务》、《物流运营实务》课程模块之一,学习市场营销的专项能力,深入企业相应的职业岗位,或进行零售营销、或进行网络营销、或进行物流运营的实践训练,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营销状况,选定毕业论文题目,理论联系实际完成毕业环节的教学任务。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集中实践课程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面向职业的模块化的综合实践项目为载体,贯通毕业环节,着重学生营销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两次(2011学年/2012学年)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现行的集中实践课程评价并不高①,学生认为课程教学内容不连贯、体系不完整、环节不清晰、检测不落实、绩效不明显的问题比较突出,学生质疑课程,如集中实践课程模块与理论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如集中实践课程实施环境与路径的延展和拓宽,如集中实践课程过后接续立项“实务专题”论文等具体问题亟待解决。面对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立、实施AOL体系,引领市场营销专业集中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创新。AOL是一套规范、完整的学习质量保障系统,其主旨内容包括建立课程理论学习目标和能力养成目标;校准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相符合;设置课程考核形式与方法,与课程目标相匹配;收集、分析、公示课程评价资料,发现课程教与学存在主要问题;拟定课程教学改进方案,持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二、问题解决———集中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市场营销专业秉承AACSB“目标驱动、质量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依托AOL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创新集中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为基准建立集中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设置课程学习目标,拟定课程实施方案,开展课程效果评价,保障课程持续进步,从而使集中实践课程教学环节紧扣、教学目标可测、教学绩效显现。其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

(一)明确课程学习目标

课程学习目标需要描述该课程所期待的学习成果,当课程结束之时,学生能够知晓达到什么样知识水准、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能力。课程学习目标引领课程学习内容、引发课程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决定课程的评价形式,导向课程的绩效成果。因此,课程学习目标应该是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决定,并将学习目标诠释为可以观测、可以考量课程绩效的评价标准。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其学习目标分解为四个层面:一是了解、熟悉营销职场环境;二是在工作环境中逐渐养成专业素质、练就专业能力;三是凭借素质和能力掌握专项职业技术;四是能够发现工作现场实际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对策。四个层面学习目标表明课程学习的渐进过程,其各自对应的观测点反映课程学习的直接目的。

(二)清晰课程内容、转换课程学习方式和方法

明确课程学习目标之后,需要清晰课程内容,同时变革、转换课程学习方式和方法,使之与学习目标相对应。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学生需要选择专业模块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同时在工作现场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学院任课教师每周1次组织讨论营销实际问题;企业指导教师每周1天讲授营销专项能力。网络营销课程模块包括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课程内容;物流运营模块包括库存管理、配送中心运营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内容;零售营销课程模块内容包括零售营销、广告学、推销技术学等课程内容。学院任课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工作现场的情况,选取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进行授课,从而形成“边干、边教、边学”的教学模式。

(三)调整课程检测形式与规则

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方法需要检测,即进行课程学习成果的评估。检测形式分为独立检测和非独立检测:课程独立检测形式,即运用标准化的检测形式了解学生知识汲取和能力养成是否具有成效,如会考等。课程非独立检测形式,即根据课程性质,运用特定的检测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在特定领域的理论知识积淀和专业能力积蓄的成果。检测规则一般是设计3-5项课程检测构面,如个人/分组的专题书面报告等,构面不易过多,以免操作的繁杂,针对每一项检测构面,设计3-4个评价等级标准,並加以文字描述。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开始采用学院统一规制的、标准化的书面实践报告形式《学生校外实习手册》进行课程检测,其中设计了三个检测构面:实践过程检测———评价人即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所占成绩比例30%;实践报告检测———评价人即实践课程任课教师,所占总成绩比例30%;实践课程汇报检测———评价人即专业教研室,所占成绩比例40%。

(四)收集、分析课程检测结果

课程检测完成以后,任课教师撰写课程监测分析报告和课程小结,其相关成绩、资料需要送交专业教研室进行讨论,结果提交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课程学习相关资料的收集是系统的、循环往复的,能够说明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持续进步。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从过往的检测成绩来看,全班学生55人,平均成绩76分,分值呈现正态分布。从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课程评价并不高:学生认为,课业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各成体系、相互脱节,面对职场中错综复杂的营销问题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运用理论架构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随时能够得到任课教师的专业指导;教师认为,课业的理论教学没有形成贯通脉络,且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缺乏融合;企业认为,课业的实践教学关于综合性、系统性的专业训练相对较少,且教学内容缺乏必要的理论架构引领和规划。营销专业教研室对课程进行了反复讨论,学院统一规制的实践课程检测形式适用于经管类各专业,但是对于考量、评估营销专业的课程绩效有些简单和片面,仅凭借《学生校外实习手册》的三个检测构面,不能够充分表明集中实践课程在营销知识学习和营销能力演练的连续和完整特征,难以达到学习目标的四项要求;同时,每个检测构面都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难以清晰佐证课程绩效与成果。因此,需要瞄准课程学习目标,对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组织形式、检测形式等做出改进。

(五)持续改进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持续改进,需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拟定课程持续改进的方案和策略,上报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备案:或调整学习目标,如完善课程学习要求、改进教学文件收集机制、改变课程检测方式等;或调整课程设计,如新增必修课程、调整课程设置时间、重新规定先修课程等;或调整学习内容与方法,如采用案例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增添教学实验室、应用现代咨询技术扩充学习资源等。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其持续改进的方案和策略:一是规整课程学习目标。强调集中实践课程在专业能力训练方面的综合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学生通过对营销工作现场的体验,对企业营销模式进行观察和认识,为选定实物专题毕业论文奠定基础,为后续的职业生涯创造条件;二是改变课程学习内容与方法。集合专业任课教师成立课程教学团队,在学生深入企业完成课业学习期间,借助网络学堂延伸课程理论教学,即实习过程的疑问、困惑在网络学堂的“讨论版”与专业教师进行对话、沟通;教师针对学生营销实践共同关注的问题,定期公布营销专题,在网络学堂“论坛”进行专题讨论;专业任课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在网络学堂“课程链接”为学生提供营销实践的信息资料,定期公示实物专题论文研究方向,供学生参照;教师借助网络学堂“课程信息”放置学生的课业体会和学习成果,使学生能够及时分享、汲取营销实践经验;三是改进课程检测方式。集中实践课程采用全方位、跟进式、预见性检测形式,设计三个检测构面:课程理论学习检测,即专业任课教师团队针对营销实际问题,共同提出营销专业课程群的“联动大作业”命题,要求学生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予以完成,每位教师立足本专业课,分别评价论文成绩,评价标准为五个等级,所占课程总成绩比例30%。课程实践学习检测,即包括企业评价,实践指导教师评价,实践日志评价和总结评价,评价标准为五个等级,所占课程总成绩比例30%;课程理论与实践交互学习检测,包括网络学堂“讨论版”栏目实践问题对话次数;“论坛”栏目营销专题发言次数;“课程链接”栏目阅读营销信息资料次数和提交实物专题论文题目的认同度;“课程信息”栏目,展示集中实践课程成果次数及点击率,上述检测内容评价标准为三个等级,所占课程总成绩比例40%。

三、问题反思———集中实践课程教学成果的支撑平台

AOL贯彻与实施的核心精神是绩效责任与持续进步。所谓绩效责任是指课程目标鲜明,所传授的知识与能力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吻合,且详细规划凭借怎样的形式和路径实现目标;所谓持续进步即通过课程检测,考量学生学习成果,提供学生学习信息反馈,调整课程实施方案,制定课程改进策略,持续提升课程质量,且表明给学生带来的深刻影响。市场营销专业集中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持续改进取得了一定成果,学生进步明显、获得校内外的肯定。市场营销专业集中实践课程引用AOL系统解决“教学节点”问题,以营销知识体系为起始、以营销职业背景为依托,整合内容、梳理环节、归纳流程、提炼要素、摸索规律,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一要整合理论课程模块与集中实践课程模块的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和贯通;二要完善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密切“政产学研”合作关系,探索“校企合作”的推进策略及实施路径,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三要以营销职业为导向,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确定市场营销专业“实务专题”毕业论文的类型和要求,为学生就业疏通路径。为此,即要完善课程教学环境、改善课程教学设施、搭建课程教学支撑平台。

(一)教学资源平台———内外兼修的教学团队

建立一支“二元化”的课程教学团队,即有高学历、双师型的专职教师;又有具备营销理论和营销经验的兼职教师(约占教学团队50%)。教学团队要有明确的改革目标、健全的运行机制,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研究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措施。教学团队强调“复合型”的执教能力,既擅长学科研究,也擅长社会活动,更擅长执教育人,专职教师每人每年至少或承担1项专业纵向课题研究,或承担1项行业委托、政府委托横向课题研究,并将课题成果转化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研究题目或毕业论文题目。拥有一支高学历、双师型的专任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具备营销理论,同时具有营销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才能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管理制度平台———软、硬协调的教学管理机制

创新课程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定位教师的作用、职责及其工作业绩的考量形式,确立教师指导实践课程的原则;定位学生的任务、职责及其实践成果的考量形式,细化以小组为单位或者以个人为单位的课程检测标准;定位企业的权限、职责及其合作效果的考量形式,验证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方式和程度。只有持续改进集中实践课程的检测与评价方案,才能显现课程绩效、表现专业责任。

(三)教学环境平台———稳定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依托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及企业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拓宽实践教学领域,协调“政产学研”横向联系,建立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的联动机制:积极接收来自政府、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定向培养,明确毕业生就业方向、疏通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带领学生参与政府部门的委托项目、参与企业营销委托项目,提升营销专业的社会效用。只有通过“政产学研”横向合作,不断开发集中实践课程综合能力训练项目,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实践教学特色,才能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四、研究结论

市场监测论文范文5

结合铁路基础设施健康监测的特点,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设计数据采集子系统;首先,分析振动传感器的选用原则和输出信号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然后,提出利用软件进行数据采集的模拟,详细论述各个模拟模块的建立过程;最后利用所属方法建立用于铁路基础设施检测的数据采集子系统,系统的建立为铁路基础设施监测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为同类型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铁路基础设施;监测;振动传感器;数据采集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铁路建设发展迅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随着铁路运输速度的迅速提升,再加上其相对方便舒适的环境和价格上的优势,势必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铁路作为他们旅行的交通工具,然而,伴随着铁路运输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交通上的快捷与方便,车体与铁轨的振动故障对公共财产及人身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伴随着我国铁路立体跨越式的迅猛发展,轮轨间激扰力与激扰频率随着车辆行驶速度的不断提高,逐渐增大,变宽,结果会造成电机等吊挂设备和车内设备的高频高幅振动,引起车体设备振动能量的急速加剧。如果超过了铁路各设备所允许的振动强度范围,未来的工作性能指标及使用寿命将会受到过大的动态载荷和噪声的严重影响,情况越发严重会导致零部件的早期失效。当前大量事实表明,在长期作用的情况下,铁路振动故障可能会导致货物破损,轨道破坏,列车脱轨等危险情况。为确保铁路“安全、经济、快捷、舒适”的特点和优势,铁路建设要不断发展完善其各项功能,才能在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各国都加强了对铁路振动的检测及分析,也增加了对其的投入力度。今年我国对铁路振动检测领域的人力物力投入有明显增加,并且研究范围扩展到众多方面。以往铁路振动检测系统只配备在一些重要单位或者要害部门,而在2000年以后,各个铁路站段及各个振动检测站点基本都已经涉及发展应用到。铁路振动检测系统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近些年又不断完善各项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为了保证铁路的运输安全、高效舒适的科学发展及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确保铁路的优势和特点,如何准确检测高速铁路的振动并判断故障是摆在铁路工作者面前不容缓的实际问题。

1.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方案

本论文用于铁路基础设施监测的振动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主要由下位机系统和上位机节点两个大的部分组成。系统设计方案的结构框图下位机系统里包含了振动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IIC实时数据传输模块、微处理器模块和电源模块五个单元。振动传感器把接收到的振动信号数字化,通过IIC数字传输方式,将数据发送给微处理器STM32F103ZET6。微处理器作为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振动传感器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算,通过RS-232串口通信,运用MAX3232电平转换芯片及CH340RS-232串口转USB芯片,实现了XYZ三轴振动数值发送到上位机进行控制显示。因为目前个人电脑上已很少有串口,所以我们使用RS-232串口转USB口芯片CH340G,数据可以从USB口进入PC上位机。由于每一个节点的检测范围有限,使用多个这样的节点共同检测则可以扩大系统的监测范围,提高系统的整体工作性能。整个铁路振动检测系统是由多个下位机节点互相协作共同完成系统功能的。

2.系统硬件设计

2.1系统硬件设计思想

本论文的铁路振动检测系统是由振动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IIC实时数据传输模块,微处理器模块以及RS-232有线通信模块和电源模块组成。振动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对铁路振动的振动数据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数字化,并通过IIC实时数据传输方式与单片机处理器通信,接着单片机处理器模块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通过有线通信模块上传到上位机进行实时显示及存储,为铁路振动故障的判断提供合理依据。微处理器中有数据处理分析算法的设计,完成对采集到的实时振动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判断当前得到的振动数据是否在铁路设备所能产生的振动范围之内并对数据进行干扰点剔除,去直流及多项式趋势项和平滑处理,计算出与自然坐标系夹角的角度,使整个铁路振动检测系统的性能与数据准确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错误上报率。

2.2系统介绍

系统硬件部分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振动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IIC实时数据传输模块、微处理器模块、RS-232有线通信模块和电源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由单片机处理器模块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配置振动传感器的控制寄存器,内部控制寄存器来决定信号的采集速度、通信方式、数据输出格式与带宽,振动传感器根据内部控制寄存器的值按要求采集振动信号。实时数据传输模块:振动传感器采集的实时数据通过IIC传输方式,将数据发送给处理器,为之后的数据处理分析奠定了基础。微处理器模块:主要工作是通过系统软件控制数据采集模块完成振动数据信号的采集,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然后控制RS-232有线通信模块将处理完成的数据上传至PC上位机进行显示及存储。该模块是振动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和RS-232有线通信模块进行联系的核心部分。RS-232有线通信模块:将微处理器模块处理完毕的数据,通过RS-232串口通信的方式传递给上位机,上位机会自动显示及存储数据,供振动故障的判断使用。电源模块:通过该模块,将5V外部直流电源转换成系统所使用的3.3V电源。

结论

本论文设计了一套铁路振动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下位机整体检测模块PC上位机整体控制数据流向,并对上传的检测数据进行显示保存。从与传统检测方法的比较来看,它能够更加高效、深入、细致的对铁路振动信号进行检测、处理分析及显示存储,并为铁路振动故障的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鲁楠 唐岚 廖若冰 朱加豪 单位: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 西华大学西华学院

参考文献

[1]冯晓芳.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与展望[J].科技资讯,2009(1):129-130.

[2]段合朋.铁道车辆振动特性及平稳性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3]柴东明.铁路实用微型振动测试仪研究[J].设备管理与维修,1994(11):18-21.

市场监测论文范文6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生态语言学;生态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背后的不足也日渐凸显。作为一个完整的微生态系统,商务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问题,其中,影响课堂教学的各因子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本文从生态语言学视角探讨如何从生物成分(教师、学生)和非生物成分(课程、教学)两个维度调整失衡的生态系统。

一、影响商务英语教学的生态因子

从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角度看,哈利迪模式关注语言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韩军2013),豪根模式则把动、植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隐喻为语言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即特定语言与其所在族群、社会、文化及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豪根模式’认为语言有自己的生态环境,所用语言的社会及所用语言之人的态度决定了语言生态环境的良莠。”(黄国文2016:9)生态环境由全部的生态因子构成。“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李博2000:13)。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生态因子指影响商务英语教学生态平衡的因素。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效果除了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之外,还会随着教师、学校和市场因子的变动而变化。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波及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学校课程设置的重点直接决定该专业教师的配置和教学重点,同时为该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学校的课程设置反映学校的教学定位,这种定位需要满足市场需求,而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的课程设置甚至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压力。最终的教学效果会反过来影响整个市场的发展。市场、学校、教师和学生这四大生态因子共同构成商务英语教学微生态系统。

二、商务英语教学生态失衡表现

生态语言学的相关研究将教学看作一种完整的语言生态系统,系统中各要素在生存过程中既对立又依存,使整个教学生态保持平衡。布莱克曼(Blackman)于1905年提出限制因子是决定或限制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的环境因子。本文将商务英语教学看作完整的微生态系统,分析各限制因子(学校、教师、市场)如何对生态主体(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教学生态体系失衡。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英语类专业(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是我国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王巍巍、仲伟合2017)“国标”要求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其中英语知识与技能模块50-60%,商务知识与技能模块25-35%)、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五个部分。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难以平衡好这五个部分的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结构不科学、课程设置未突出培养目标主体地位、毕业论文(设计)与实际需求相脱节。首先,多数高校难以协调好商务类和英语类课程比例,容易把学生培养成单一的商务人才或外语人才。其次,大多数高校仍沿用教师为课堂主导,课堂以知识输入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思辨和创新能力的锻炼。最后,部分高校缺乏对学生实践类论文的相关指导,导致学生在论文中对理论生搬硬套,论文只是简单罗列材料和例子。课程设置不合理使整个课程体系趋于扁平化,缺乏生机与活力。

(二)师资力量薄弱

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委托湖南大学课题组对全国商务英语师资状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商务英语教师群体年纪轻、教龄短、职称低和专业不对口。75%的商务英语教师集中在25-40岁,超过50%的教师教龄不足5年,拥有教授职称的教师仅占5%,大多数教师缺乏相关的经济、管理或法律学背景(全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2016)。合格的商务英语教师既要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又要有丰富的商务工作经验,但在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阶段,许多教师只能满足其中一部分要求,如某些教师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缺乏商务知识与技能;某些教师虽毕业于商务英语专业,但缺乏实践经验。如此,很容易导致商务英语课堂过分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或理论讲解,无法凸显商务英语课堂的异质性。

(三)教学模式单一

专业背景知识的缺失或教师信息素养的不足导致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只是浅尝辄止,因此在教学中难以灵活变通,并倾向于教授单一的语言知识而忽略对学生商务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信息素养指教师驾驭信息技术媒介,充分发挥其工具价值的能力(尹学艳、李晓珍2018)。许多商务英语教师仍习惯以“课本+黑板+PPT”的形式进行授课,通过反复讲解课本知识和练习来规范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行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简言之,不少商务英语教师轻“线上”,重“线下”,轻“实践”,重“概念知识”。如此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商务英语课堂逐渐僵化,从而不利于其教学生态主体(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

(四)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

根据《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王巍巍、仲伟合2017)但在实际中,由于学校软、硬件资源及合作企业有限,实践教学实施难度大等原因,致使学生缺乏商务英语实践的相关锻炼,对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学生处在学校这个封闭或半封闭式的“花盆”中,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不足,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差,思辨和创新能力不足,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生态,形成“花盆效应”(宁云中2016:78)。

三、商务英语教学环境生态化建议

(一)建设有校本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国标”,找准商务英语专业定位,构建立体化、生态化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国标”着眼于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五大能力,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作了明确要求,旨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商务英语人才。由于各高校的生源质量、师资水平、优势科目各不相同,各校可以在完成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校本特色灵活设计课程体系。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可以在大一、大二阶段注重英语语言技能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大三、大四阶段开设一些富有校本特色且专业方向明确的课程,为学生的后续就业作好铺垫。实践类课程可贯穿大学四年,提高学生对社会需求的认知,使其更加有效地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与增强实践能力。这种设置,既加强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又有利于学生个体学习生命的健康成长,还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生态学优胜劣汰的相关原理,作为商务英语教学微生态系统中的课堂引导者,教师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养,避免成为学生发展的限制因子。本文中的“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商务实践经验的商务英语教师。具体可从“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几个途径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线上”指教师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各种信息化手段在网上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模拟实训。“线下”指教师通过参加商务会议、报告、演讲等丰富商务知识,甚至可以在真实的外贸公司学习完整的商贸流程。“国内”指国内各高校之间可加强合作,一些处于优势地位的学校,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等,可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来帮助其他院校教师。“国外”指财政充裕的高校派遣商务英语教师赴国外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双语或全英文教学能力,丰富其知识结构。

(三)构建自主学习的多模态教学

豪根(Haugen)认为语言生态是由语言的使用者、学习者和传播者决定的(梅德明2014),为保护商务英语教学的生态多样性,学生需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保持思维的个性化发展。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之后,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的指导地位,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一方面,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动机,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调节自身的学习进度,在学习中保持自我监测。例如,学生可利用慕课平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完成平台测试以提高学习效能。另一方面,教师在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何莲珍2003)。教师利用影像资料、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或引入实训平台来提升学生的听说水平和交际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下先行观看教学内容,留出更多时间给学生在课上进行练习和交流,以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四)加强校企联合双轨制发展

“外语教育需服务于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实践教学为例,应确保见习、实习、课外实践等活动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真正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与技能,增进团队合作能力,在实际工作场域中提升职场胜任力。”(王巍巍、仲伟合2017:7)学校应充分考虑市场发展需求,加强与国内的外贸公司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假期到合作企业实习,近距离接触外贸行业,这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外贸行业运作的机制与规律,在实践中查漏补缺。学期内,学校以兼职教授的形式聘请行业内的精英与专家来校,通过开讲座、办培训班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商务知识与技能。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模拟更加真实的“自然生态”,形成开放、平衡的动态生存空间,优化整个教学生态系统,形成“活水效应”(宁云中2016:79)。

四、结语

市场监测论文范文7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

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p#分页标题#e#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市场监测论文范文8

1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有促进作用。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是由科技期刊或者说是期刊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出版的构成三要素是编辑、复制、发行。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将科技创新传递给读者,促进了科技创新的传播与推广。而且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版物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双重属性也说明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等精神产品的载体,对科技创新有传播、推广等促进作用。随着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科技期刊肩负更重的责任与使命。

2如何强化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发挥科技期刊的效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发挥好载体作用

要努力提高刊文质量,做到内容为王;要紧跟最新趋势、把握行业脉动,进行征文和约稿;要严把审稿关口,择优录用科技创新论文。无论是观点创新还是试验方法创新;无论是对经典理论的挑战创新还是对经典理论的继承再发展创新都可以作为创新的要素。没有创新点、老生常谈、东拼西凑没有实际意义的论文坚决不录用。要设置科技创新相关栏目,开拓编辑思维,提高编辑水平,培养编辑对创新性论文的把控能力。科技期刊编辑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搜集、猎取最前沿的科技创新信息。通过约稿或编辑敏锐的洞察力发现科技创新稿件,然后通过审稿、编辑等环节把本行业的最新动向、最新科技创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等刊发出来。很多期刊都设置了科技创新栏目,以《电力安全技术》为例,该刊从2010年设置“研究与开发”栏目,六七年来刊文数量与相应科技创新专利申请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

2.2发挥好桥梁作用

科技期刊是载体也是桥梁,是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专家与应用人员的桥梁、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的桥梁。很多读者都是通过阅读科技期刊的论文获得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进行科技创新。也有很多读者是阅读科技期刊论文后,同作者取得联系,进而相互探讨科技难题,最终通过科技创新解决了难题。很多应用人员通过阅读科技期刊的论文,实践了专家学者的科技创新方法,从而促进了科技创新的推广、应用。很多生产单位通过阅读科技期刊的论文,应用了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方法,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益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电力安全技术》依托苏州热工院研究院有限公司电力安全技术研究所,瞄准电力安全重难点领域开展科研,牵线搭桥,直面需求端,研发了电站取水口漂浮物拦截系统、智能门禁安防保卫系统、火场通信系统等,为电站取水安全、电站安防、电站消防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

2.3发挥好平台作用

科技期刊不只是一份期刊更是一个平台、一个相关专业的“大舞台”,要使这个“大舞台”节目丰富多彩,可以组织定期召开行业研讨会,科技创新成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相关标准编制和旧标准替代,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促进相关技术研究,进行相关实验室建设。以《电力安全技术》期刊为例,其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及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定期开展电力安全学术论坛。论坛上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演讲,汇报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如在2019年电力安全学术论坛上,华北电力大学朱霄?教授以《基于数据驱动的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为题汇报了电站设备状态监测的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极大兴趣,很多科研单位、电站均有进一步参与研究应用的意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及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还计划推动新能源、储能项目的科技创新开发研究及团体标准的制定。

2.4发挥好培养人才作用

现在“80后”“90后”是的科技论文撰写的主力军,特别是“90后”崭露头角,往往有大胆的想法、创新的思维,可能创造出大量科技创新,要传播其科技创新思想、方法、成果,激发其热情,培养其兴趣。但是青年作者也存在论文结构不严谨、逻辑不强、格式层次感不强、语法错误,甚至部分原理错误的问题。青年作者通过与审稿专家、编辑的沟通交流,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审稿专家、编辑的指导、指点,热心修改下,逐步改正错误,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2019年,《电力安全技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关于2019年电力安全青年论坛征文的通知》,鼓励青年学者、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并固化成。截至2019年底共收到论文67篇,其中涉及科技创新的论文26篇。

2.5发挥好成果评估作用

在科技期刊上是科技创新项目成果评估的重要一步。尤其是在EI、SCI等高质量刊物上更是对其成果的极大肯定。科技期刊还可以依托专业实验室,进行科技创新成果性能试验,以期推广应用。比如《电力安全技术》依托的部级电力工业电力安全工器具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电力安全领域创新成果的检验、鉴定工作。可以使电力安全工器具方面的创新成果能尽快通过评估鉴定、推广上市。

2.6发挥好科技推广作用

科技创新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无法实践落地的不能推广的创新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良好的科技创新成果应大力推广宣传。如2008年南方冰灾期间,《电力安全技术》刊发了一系列电力线路融冰新理论、新思路、新装置的论文,推进了电网融冰技术的发展,为很多电网、电站提供了技术指导,解决了实际问题。后续进行约稿,又陆续刊登了一批有影响、有价值、有创新的研究覆冰、融冰理论、技术、装置的论文。如:《安徽地区超高压输电线路融冰技术方案研究》《覆冰导线脱冰振荡的危害及对策》等。再如:2018年10月互联网上报道,上海首次使用喷火无人机清除高压线悬挂物,而《电力安全技术》早在2018年8月刊(第8期)即发表题为《无人机高压输电线路异物清除装置》的论文,而且该论文的研究成果还申请了相应专利,上述报道应用的正是此科技创新成果。可见通过期刊发表,推动了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

2.7增强传播效率

要增强科技期刊的传播效率,建设多平台、融媒体,要有网站、QQ、微信公众号、App等数字化、网络化平台。QQ作为线上通信工具,具有方便、快捷的沟通作用。微信公众号在信息、优秀论文展示上具有很强的传播作用。当然为了适应特殊渠道的要求,还可以开发期刊电子版。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少不了手机App,App可以集各种功能于一体,具有集约化的特点。仓储化平台相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推广普及。这些新平台要各有侧重、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有机融合,形成融媒体的“一体六翼”(见图2),通过这些平台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和传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