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论文范例

服饰文化论文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1

从吴哥的浮雕与周达观《真腊风土记》里的描写,古代高棉人无论男女都袒胸露臂,赤脚,把头发束于头顶,下半身以布围腰。布有两条,里面围小布,即腰布,又叫兰谷提,呈带形,环绕在腰部,在前边打结后垂下;外面加围大布,今称为松波(Sampot)或纱笼,是用一条横幅的布缠绕在腰间小布上面,好像半身裙一般。大布小布合在一起就成为一套。穿整套是外出时的打扮,平时在家里只用小布。围布是很有讲究的,质地、花色因人而异。国王的围布精美华贵,多用来自印度的棉布;大臣们用的是从暹罗运来的布;一般百姓用的是本地产的、粗糙的布。国王打纯花布;大臣打疏花布;官人打两头花布;百姓只有妇人可以打两头花布,还可以染手足掌。在身上涂抹香药是真腊人的风俗,香药是用檀香、麝香混合而成的。妇女的装饰集中在手上,臂上戴金镯,手指戴金指环。

二、柬埔寨传统服饰及变化

柬埔寨地处热带,气候炎热,常年高温,人们在着装上都比较单薄。高棉族的传统服饰是“纱笼”和“桑朴”,构造简单,制作容易。一般来说,男子上身多着直领多扣短上衣或是圆领汗衫,下身穿“纱笼”,实际上就是一种把印有各种美丽图案的布料从两边缝合的服饰,穿着时将其围系腰间,状似裙子;女子上身多着丝质圆领对襟短袖衫,下身穿“桑朴”,其制作方法和穿着方式与纱笼相仿,通常女性还会在腰间缠一条图案优美的长布巾。独立后,柬埔寨人开始穿鞋,逐渐改变了赤脚行走的习惯。柬埔寨人都喜欢穿拖鞋,普通百姓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在什么场合都经常穿。政府官员、有社会地位的人、富人则爱穿皮鞋。女子通常赤脚穿凉鞋和高跟鞋。而在农村,人们还是喜欢打赤脚。此外,僧侣和佛教徒认为佛坛和禅房是圣洁之地,除僧侣外任何人都无权穿鞋入内。信徒进入之前,要把鞋脱在外面的台阶上。进入高脚屋时,人们会将鞋脱在楼梯下,进入设在高脚屋中的佛堂时,僧侣也要脱鞋入内。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柬埔寨人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高棉服饰在城市的公共场所或是日常工作学习中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裤的工作服装和牛仔裤T恤衫的休闲穿着,传统的高棉服饰只有在婚礼上或是一些节日庆典中才有机会看到。

三、柬埔寨传统服饰特征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2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承文明,教育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民族文化特性的人才。艺术学科属于大人文学科范畴,其教育模式不仅包括专业教育,也包含通识教育,必须以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双重教育为支撑,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思想、如何创造。陕西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主阵地和当代教育大省,以陕西传统文化激发青年一代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随着社会转型发展,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分支,服装艺术教育经历了重大变革,服装专业的名称与涵义不断变迁,从20世纪初期的“图案”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工艺美术”、再到“装饰艺术”和“染织设计”,如今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服装艺术教育和学科体系。陕西是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全国创立服装设计高等教育的省份之一,服装设计教育不断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服装设计专业院校,服装人才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体系逐渐完善,目前已形成大中专教育、研究生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的有序教育结构,使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和产业化。服装设计艺术教育基本依托艺术院校,有的院校把书法、刺绣、茶艺、编结等纳入课程,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根基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作为教育使命与责任。服装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与定位为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陕西服装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意识不断更新,真切认识到服装设计教育只有以传承民族传统、地域文化为办学定位,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把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分层次、有计划地融入教学体系中,呈现出科学化发展方向,才能使服装教育与时俱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现代服装艺术教育正在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于一体,集艺术性与技术性、综合性与交叉性而良性发展。服饰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应用必然涵盖服装文化学、服装设计学、服装工艺学、服装色彩学、服装材料学、服装造型学、服装生产学的整合知识,涉及人体工程学、解剖学、构成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心理学、美学、市场营销、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必将为陕西传统服饰文化产生新的创造性教育成果提供契机。

二、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对于服装艺术教育的作用

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尤其是周秦汉唐文化)代表着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将其渗透到服装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地域特色教学,对于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丰富和引领服装设计创意思路,可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统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以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知识为载体,其中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出发点,特别是陕西传统服饰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代表,为陕西高校学生提供了亲历、亲为、亲识文化资源的环境。对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特征的掌握也是服装艺术人才必备素质之一,因此,在服装艺术教育中要以陕西传统服饰文化为办学切入点,统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才能避免办学的同质化、课程的雷同和学生设计作品的千篇一律,从而使学生系统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服装创意设计、传承民族服饰、掌握流行时尚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成为有文化底蕴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可以与服装艺术教育、人文相契合,从而贯穿课程整个体系,包括服饰图案、民族服饰、服装史、服装创意设计、服饰效果图、毕业设计等。通过课程教学与作业训练潜移默化地渗透、提炼,将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特质、造型、色彩、纹样、传统工艺、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创新,结合当前服装设计国际流行趋势进行再设计,使学生了解到三秦大地曾经存在的辉煌的周秦汉唐文化、民间美术特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课程之间由于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贯穿而系统完整、交叉融合,使教学与作业不再空泛。

(二)陕西传统服饰文化是教学实践的切入重点

陕西传统服饰文化是陕西地域生活形态的凝缩,与陕西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身处陕西的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遍览陕西服饰文化的文物古迹、艺术遗存,养成有益身心发展的基本文化素质与品质。因此,有必要加大教学实践调研课程的比例,安排学生到陕北、关中、陕南实地调研、采风、体验,采撷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第一手详实调研资料,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陕西传统服饰文化,梳理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特征、内涵、形式,探讨其与现代服装设计的关系,具体做法有:

1.采风。

通过陕西传统服饰文化调研,采用文字复制、图像收集、元素临摹、动态视频实地拍摄、口述记录等方式对调研资料进行整理,了解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种类,如五毒服装、虎头帽鞋等,这些直接源自陕西人民生活的艺术创作与传承,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

2.元素复原。

通过速写、纹样临摹、色彩款式复原、服装材料模拟、工艺复制等方式直观学习、思考、掌握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突出的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对传统民间纺织服装的织、染、印、绣等工艺技术与工具进行研究分析。

3.设计应用。

将陕西传统服饰的特色语言,通过变形、夸张、解构、面料再造等多种创新手法与服装流行语言结合,应用于服饰设计、纺织品设计、陕西旅游纪念品设计等。在这种集零为整、立体化、系统化、参与性的学习中感受陕西传统服饰文化耳濡目染的文化艺术熏陶,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好奇心、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学生对传统服饰、纹样、色彩、工艺和有陕西民间特色的剪纸、刺绣、蜡染、泥塑等民间美术耳熟能详,是其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传承保护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同时也使师生树立起对于地域文化的热爱,提高其对民间艺术的审美能力。宝贵的陕西传统服饰文化艺术教育资源也有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营造服装教育创新的氛围和环境。

(三)通过服装比赛弘扬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特征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以陕西传统服饰文化为设计着眼点,积极参加全国性的服装专业设计赛事,以设计实践和社会与企业发展需要为实战背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丰富的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已成为宝贵的服装设计元素,现在许多大赛的设计作品将陕西布艺、穿罗绣、布堆画、土布等地域性传统服饰艺术语言与现代服饰文化密切结合,构思奇特,使人耳目一新,随处可见对陕西传统语言的提炼应用。如雅俗共赏的年画、多姿多彩的刺绣、古朴典雅的纹样、精致富丽的铜饰、朴实憨厚的布塑和豪放粗犷的脸谱,或汲取陕西传统服饰纹样祈子求福、子孙繁衍的共同主题,或吸纳陕西民间服饰夸张强烈的色彩,或借鉴陕西服饰造型优美款式丰富的表现手法,应用于服装的纹样、图案、造型、款式、色彩、肌理、意境、内涵,这些都巧妙地结合了服装流行色彩、面料再造、立体裁剪、时尚材料等服饰语言,其形式各异,共性却是同一的,即折射出时代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文化底蕴,为服装设计开辟出新颖的设计思路。教学实践中,笔者已在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关于传统文化和服装艺术教育的研究,发表了《强化素质教育,增进人文精神——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地域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蒲城传统土布纺织工艺研究——兼谈传统土布纺织品的发展前景和思路》《陕北民间吉祥元素在婚纱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擀制出的艺术——毡艺的存在与发展研究》《香云纱服装设计中剪纸元素的应用》《当代中国主题礼服设计中唐代花卉纹样的应用研究》等论文。

(四)陕西传统服饰文化开辟服装理论研究新视野

近年来我国服饰文化的理论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著作颇丰,主要有服饰史的研究、服饰设计原理研究和服饰批评研究,展示出中国历史悠久的衣冠服饰制度。在服饰文化研究方面也有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的优秀论著,体现出服装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关于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学术重视,体系化理论研究尤为不足,更特别需要前沿意识。前沿意识为选题的前瞻性、新锐性、原创性和创新性提供了前提,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时代精神。前沿意识目前在国人的意识中尚显薄弱。在全球工业化发展中,作为人文资源的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遗产保护,被用来建构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话语权。对西部地域生态文化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中华传统艺术代表地区的陕西,其陕南、陕北、关中等地的服饰艺术兼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与鲜明的地域风格,两者互相渗透交融,在展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因此,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发掘、抢救、保护、发展工作亟待进行。要理论先行,高屋建瓴,全面了解和掌握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特征,对传统服饰文化进行高度理论总结,梳理周秦汉唐辉煌的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博大的民间民俗艺术,特别是要注重整理、保护、发掘濒临消失的陕西原生态传统服饰文化的题材与工艺,运用科学方法将传统、民族、民间服饰纹样,以及色彩、造型和工艺中的精华进行客观、合理、完美地理论研究,体现科学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无形的,在研究保护中使服装文化理论研究者养成求真、务实、尚理的品格,使之成为每个人的自觉意识。

(五)弘扬陕西传统服饰文化是陕西服装艺术教育的责任

陕西服装企业众多,纺织工业发达,天然资源丰富,技术成果较为先进,但是,陕西的服装产品缺乏创新,文化资源优势丰富却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服装艺术教育过程中,陕西服装艺术教育有责任针对陕西服装企业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定位培养、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学术理论研究的系列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熟悉陕西文化传承、服装设计与营销现状、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陕西服装行业需要的人才要具备以下几点能力:首先,针对服装设计,能解析传统服饰文化和现代服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文化元素为设计着眼点,树立以传统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为核心的现代服装设计理念,设计创作具有地域特色又不失现代气息的优秀服饰作品,发展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设计。其次,针对服装行业,能严谨、科学地调查服装行业状况,全方位对陕西服装的设计、功能、文化定位进行研究,明确陕西服装品牌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研发与创新机制,开展服装品牌文化的推广和研发,提升服装产品的档次、附加值和影响力,创造新时期陕西服装的文化价值和形象。最后,针对社会责任,能借助陕西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文化价值观相结合,依据丰富的陕西传统服饰文化遗存,自觉构建陕西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

三、结语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3

1.1风格呈现出不同地域特点的丰富性

在新疆居住着46个少数民族。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各有不同,因此各族人民的服饰也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如维吾尔族服饰绚丽多彩、哈萨克族服饰华丽粗犷、蒙古族服饰潇洒飘逸、塔吉克族服饰英姿飒爽、柯尔克孜族服饰华贵艳丽以及回族服饰庄重秀丽等,各民族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衣饰风韵。新疆各民族的传统服饰不仅在风格上各有不同,就是在面料和色彩的选择、图案的设计等方面也各有讲究,即使是同一民族,也因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等的不同,而在服饰上体现出差异性。拿维吾尔族日常喜爱的花帽来说,吐鲁番花帽色彩艳丽;伊犁花帽造型上体现出扁浅圆巧等特点,配以简单纹样,以突出线纹的流动感;库车花帽选择优质的丝绒作面料,配上色彩各异的丝绒编织纹样,再结合图案结构等因素,形成了韵味独特的特点;喀什男性的花帽黑底上配以白花纹,色差上形成强烈对比,棱角突出,体现出较强的立体感。新疆丰富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1.2审美情趣呈现出多样性

一个民族的服饰不仅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一个民族审美取向的表现。色泽艳丽、修饰精美、舒展大方的新疆少数民族服饰,展示了新疆各族人民较高的审美观念。色彩是服饰的灵魂,它不仅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而且能反映出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新疆少数民族大多喜欢艳丽夺目的色彩,这跟当地色彩单一的自然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如维吾尔族在服饰上喜欢选择绚丽悦目、对比强烈的颜色;哈萨克族崇尚白色、蓝色,喜爱红色和绿色;塔吉克族喜欢红色、金黄、紫色等。在新疆少数民族的色彩观里,不同的颜色有其不同的象征意义,如维吾尔族认为,白色是幸福、善意、纯洁的象征;蓝色是吉利、福气和神性的象征;红色是胜利、幸福和快乐的象征;黄色是忧郁和苦恼的象征;绿色是生命、和平和富饶的象征;黑色和其他冷色都被视为凶色,有时黑色也常以高贵和神秘的象征意义出现。除色彩绚丽之外,新疆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多以身边常见事物为主,且线条简洁明快。如游牧民族服饰图案以动物和花草为主,绿洲民族则以各种花卉、枝、叶图案等为纹样。此外,新疆少数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水平也令人赞叹。如维吾尔族女性仅在绣制花帽时就采用平绣、刺绣、花绣等多种技巧,同时配以刺、扎、串、盘等多种方法,其制作工艺之复杂可窥一斑。这些艳丽的色彩和简洁的图案配以复杂多样的工艺技巧,更增添了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审美情趣,使之更富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1.3跟服饰有关的元素与活动呈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

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方,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有的民族为全民信仰一种宗教。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就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信徒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深深地渗进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服饰文化。主要表现在:

1.3.1服饰图案的设计

伊斯兰教禁忌偶像崇拜,人或动物的造型描绘在衣服和建筑物等上面是不被允许的。他们通过以自然物象为内容的图案艺术创作表达对美的追求。加上新疆少数民族早期信奉的原始宗教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因此以大自然物象为内容的图案成为新疆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的主流。以各种花卉和生活43器物为图案纹样,并以各种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几何图形装点着各自的服饰,无不展示着独具伊斯兰浓郁风格的新疆少数民族服饰之美。

1.3.2服饰色彩的运用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色彩也透露着宗教的痕迹。由新疆维吾尔族独创的,最受维吾尔族女性青睐的裙料“艾得莱斯”绸,其色彩以黑、蓝、红、绿、白为主,这与维吾尔族先民早期信奉萨满教有关。回族崇尚白色,是因为他们除了认为白色是洁净之色以外,还因为《古兰经》中穆罕默德说过白色最美,因此回族服饰最大特点是一顶白帽和一身白衣。

1.3.3穿戴习俗的选择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除了在图案和色彩上透露出宗教对它的影响以外,在穿戴习俗上也表现出浓烈的宗教色彩。新疆维吾尔族戴帽习俗源于伊斯兰教礼仪。伊斯兰教礼仪认为,在室外,不遮盖头部,是对老天的亵渎。这种宗教礼仪世代承袭,久而久之就成了维吾尔族的一种服饰习惯。维吾尔族妇女除喜戴小花帽外,还戴面纱或盖头,这也源于伊斯兰教礼仪。按照伊斯兰教规,妇女除手脚外,全身包括头发在内为“羞体”,除亲生父母和丈夫外,不能让任何男子看见,出外必须戴面纱或盖头。现在,维吾尔族妇女戴面纱或盖头的已不多见,一般受宗教影响较深或宗教人士家庭的妇女多戴面纱或盖头。这些特点使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区,使其更具魅力。因此,保护传承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就显得更为必要。

2影响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的因素

目前,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现状是:边远地区比发展较快地区保护得好,农村比城市保护得好,年纪大的更愿意坚守本民族的服饰文化。但随着新疆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疆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将面临消亡、失传或自生自灭的危险,如不加以保护,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命运堪忧。主要表现在:

2.1文化保护政策不完善不利于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

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主要依赖于新疆的民族文化政策,而在新疆文化产业化进程中,当前的民族文化政策更多地是考虑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文化自身的社会效益,尤其忽略了对保护传承服饰文化起着关键作用的传承人的利益。在新疆民族文化政策中,对传承人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利益分配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传承人的经济利益分配上,即对他所从事的经济活动进行分配,但在分配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传承人自身的文化价值,而传承人自身的文化价值才是其最宝贵的财富。同时在制订民族文化政策时,传承人的参与力度也不够大。忽视传承人在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将不利于激发传承人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对保护传承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也是不利的。

2.2审美观念的变化影响着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各种文化高度融合的今天,人们求变的心理越来越强,对服饰丰富性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各族人民通过外出学习、交流和打工,与外界文化发生了广泛的接触,对进入本地区的多元文化也不再采取抵制的态度,而逐渐把接受外来文化变成一种自觉行为。相应的在衣着习惯方面也吸纳了外来方式,改民族服装为西装或现代装。我们在和田洛浦县和喀什克州各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在调研中我们发现,3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50岁以上的年长者大多仍保留穿戴民族服装的习惯。如维吾尔族占总人口98%的和田洛浦县(2007年和田地区人口普查数据),日常穿维吾尔族服装的人近30%。作为全国唯一以柯尔克孜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克州,穿柯尔克孜族服装的人尚不足20%。总之,随着新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层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承保护的文化氛围已经消失了,传承保护的社会氛围已经变异了,传承保护的受众群体已经难于容纳他们”。

2.3后继乏人制约着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人们求富心理越来越强,为摆脱困境,新一代民族青年纷纷外出务工。而这些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后继者若远离保护传承民族服饰文化的土壤,将不利于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部分长期在发达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由于受到现代城市多元文化的影响,即使在节假日,也很少穿反映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服饰。即使对身处新疆地区的年轻人来说,由于受到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带来的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也缺少相应的重视,这也不利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快节奏的生活使新一代民族青年不愿呆在家乡学习传统民族服饰技艺,而那些拥有民族传统服饰技艺的传承人又不可避免地逐渐老去,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终将因后继乏人而面临消亡的危险。

2.4资金不足阻碍了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保障的,但新疆的经济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新疆是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省,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但由于地处边远地区,经济发展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水平低,新疆地方政府很难拿出更多资金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加上民营经济不发达,很多民营企业也很难拿出更多资金用于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新疆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下,百姓们天天为生存四处奔波,使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财力保护传承新疆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

3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的对策与措施

文化产业既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又是当今世界各国最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从党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到十八大三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是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之一,保护传承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直接关系到新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新疆的服饰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但其保护传承现状不容乐观。在现代化进程中,结合新疆传统服饰文化保护现状和经济发展实际,探究保护传承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对策,可以推动新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扩大新疆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影响力,最终实现新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双赢。

3.1完善新疆文化产业化保护政策

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文化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又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经济基础。目前新疆的文化产业化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也都是围绕民族文化政策展开,因此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引导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也对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有重大意义。传承人在保护传承新疆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完善新疆文化产业化保护政策时应突出传承人的核心主体地位,提升传承人在政策参与与政策协商中的地位,建立多元主体的政策参与和政策协商机制,以确保文化产业化政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3.2创新新疆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方式

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新疆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找到了新的途径。通过科技手段创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方式,首先依托一些具有研发实力的科研单位,包括各民族文化研究院,通过建立网站,全面直观地展现新疆各民族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以加深国内外对新疆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了解。其次借助研发平台,结合新疆服饰文化保护现状,通过开发软件和建立数据库等手段保护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遗产。最后通过构建新疆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档案保护模式及档案资源开发网络体系,全方位地保护传承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为收集、整理、统一归类新疆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提供便利条件。

3.3重视新疆服饰文化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

新疆服饰文化资源独特而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保护新疆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任务紧迫而艰巨,传承人作为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核心,保护传承人是对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最直接有效的保护,也是保障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对传承人给予经济上的补助,可以激发传承人的自觉主动保护意识和热情,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创作和创新。除了对现有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人进行保护之外,还应通过各个层面的基地建设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新疆应在不同层面建设与民族传统服饰传承发展有关的传承基地,为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活动和人才培养提供学习平台和展示空间。可以通过开办短期培训班或学习班、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等多种形式培育年轻人才,使传统服饰文化延续发展。为调动传习人学习积极性,还可采取设立奖学金等激励形式,引导他们学习相关的服饰文化知识,掌握相关的传承技能。

3.4解决新疆服饰文化保护传承资金问题的多元途径

3.4.1多方筹集资金保护传承与发展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

目前新疆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是以抢救性保护为主的,即求得外援以保护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因此争取多方资金就是目前的最佳途径。一是向上争取资金。针对新疆亟待保护的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应积极争取资金,在保护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内涵,挑选有特色的文化项目向国家或省级文化部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项目保护,以缓解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面临的资金紧张问题。二是财政资金支持。着眼于新疆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大局,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民族地区特色服饰文化项目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设立服饰文化的专项保护资金,同步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增加比例不低于当年政府支出的增长幅度。三是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结合新疆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项目,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介入,或者通过吸纳民间资本及设立民间传统服饰文化保护社会基金等形式,以推动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3.4.2通过产业化发展实现自强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4

(一)历史深厚的茶文化旅游资源

浮梁县千年的茶文化深深的扎根在了每一个古村落中。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动中,浮梁县有二十余古村落中发现大量茶文化遗迹,以严台、沧溪、瑶里、磻溪、勒功等乡村茶文化遗产最为丰富。严台村,2009年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殊荣,目前村落中保存较好的主要是两个茶叶的制作作坊、制作茶叶的相关器具以及大面积的茶园。村内存有民国四年纪年铭文的茶叶桶,桶上写有“民国四年江恒丰店办用”;严台“天祥”茶号所产功夫红茶所获得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奖牌现存于浮梁县博物馆。沧溪村,2010年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殊荣,沧溪现有茶园800亩,制茶、茶油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清末民初村内曾有6家茶号,村内现存有完整的茶商宅院,宅院占地面积大、装 饰精美,可见当时沧溪茶叶贸易的兴盛。村内还保留有传统的制茶技术。磻溪村,古时是浮梁北部的古茶市,历史上的磻溪以茶叶为支柱产业,茶园面积最大时有3000亩,产量900担,茶号数十家,茶商收茶后直接送上海出口。清末民初,村内有茶号24家,是红茶传入浮梁的起始站。磻溪村现存有大茶商汪腾蓬茶号防伪木刻印章及其茶号账本;并且在民居中发现有民国时期制茶的茶袋子和茶箱。浮梁的茶文化与古村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茶文化的兴盛造就了现今村落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大量遗留的茶号和茶商豪宅是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古村落的巨大历史和文化价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村落”。

(二)相得益彰的陶瓷文化

景德镇生产陶瓷始于汉,唐代是景德镇瓷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唐代饮茶风气兴起并且浮梁作为江南的茶叶集散中心极大促进了对陶瓷的需求。明清景德镇成为了全国瓷业中心,两个朝代的都将御窑厂设于此地。从古代到现代景德镇生产的瓷器中相当一部分即为茶具。如1983年新加坡一家打捞公司在南中国海上打捞出水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沉没的货船上,打捞出水的10万余件景德镇青花瓷中,约有茶具4万余件。精美绝伦的景德镇陶瓷茶具毫无疑问是浮梁茶文化旅游可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

二、浮梁茶文化旅游衰落的原因

浮梁的茶文化在景德镇瓷业不断的兴盛与衰落中发展,从唐宋时期的鼎盛到明清时期的衰落,从清末民初的复苏到民国末年的萎靡,再从建国初期的快速发展到今天的没落,这一系列曲折发展的背后都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浮梁茶文化的衰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瓷文化与徽州文化的遮蔽

景德镇长期隶属于浮梁县,但是伴随着瓷器贸易的发展,景德镇的地位大大超过了浮梁县,从宋真宗时期御赐“景德“名,到元代在景德镇置中央直属机构浮梁瓷局,再到明清时期至高无上的御窑厂,无不显示着景德镇作为“瓷都”的崇高地位。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基于此,景德镇的瓷业经济与文化大大超过了浮梁的茶叶经济与文化。在景德镇瓷业不断的兴盛之下,浮梁的茶叶经济不可避免的相形见拙。明清时期的徽州,是一个“以贾代耕”、商人足迹“几遍宇内”的经济活跃之区;又是一个人才辈出,“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的文风昌盛之地。因此徽帮有一个特色:“贾而好儒”。这既使徽州成为文化昌盛之地,而且文化的昌盛也对徽商从事商业经营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徽州文化伴随着徽商贸易在全国的展开,逐渐扩散到全国,徽州文化在这期间展现了强大的影响力。浮梁处在景德镇与徽州之间,属于两者之间的中心位置。浮梁的茶叶文化就是处在两种强势文化之间,容易受到景德镇的瓷业文化与徽州文化对浮梁茶文化的强烈冲击,造成了浮梁茶文化的衰落。

(二)浮梁古村落文化的衰落

古村落是茶文化的物化,一旦古村落文化被破坏,那么浮梁古老的茶文化就会逐渐的衰落。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浮梁古村落文化衰落几不可避免:一是村落古建筑的拆除。古建筑是承载茶文化最直接的载体,提别是一些茶号建筑,更是茶文化的直接体现。伴随着古建筑的拆除,建筑内的相关制茶、运茶、售茶的器具都会被丢弃或者销毁,这样就再也还原不了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二是制茶技艺的失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去工作而放弃学习传统的制茶技艺。目前大部分的技艺传承者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年轻人压根对学习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毫无兴趣。三是古遗物的严重破坏。在浮梁县古村落的文物普查中,古遗物的破坏随处可见,在严台、沧溪、瑶里等古村的街巷中,随处可见当作铺路石的古碑刻,经过长年的磨损,碑刻的字迹大部分漶漫不清,有些甚至是记录茶叶贸易规定的碑刻。四是茶园种植面积的减少。由于经济原因等因素,茶园的种植面积大量减少,还是以浮梁县严台村为例,在严台村江氏族谱中,绘制着晚清时期的村落图,图中耕地环绕村落,面积相当可观,由于严台村在过去主要种植茶叶,所以图中的耕地其实就是茶园的面积。但是在2008年与2013年的两次对严台村的调研中,严台村的土地萎缩严重,从十九世纪末的4000亩茶园,到如今的1700亩茶园,可见缩减幅度之大。茶叶种植的萎缩必然会造成茶叶贸易与茶文化的衰落。

三、古村落角度下的茶文化振兴的措施

(一)加大浮梁古村落中制茶技艺的传承

目前的浮梁县古村落的制茶技艺中,以严台村的工夫红茶制作技艺最出名,已经被评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景德镇市所有49个非遗项目中,严台村的浮梁工夫红茶制作技艺是唯一入选的茶叶制作技艺类非遗项目。景德镇之所以能有今天极具影响力的地位,除了瓷器就是茶叶,所以在非遗项目中不能只认可瓷器的生产技艺,应加大对村落中茶叶制作技艺的扶持重视。制茶技艺的认可与扶持,对于浮梁县的茶文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加强古村落建筑的保护与复建

伴随着经济的大开发,浮梁的古村落破坏十分严重,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刻不容缓。要在制高点对古村进行鸟瞰视线控制,体现灰墙黛瓦、岚光瑞霭、屋顶韵律之美,要保持浮梁古村落的徽派风格,对严重影响或破坏古村鸟瞰视觉完整性和统一性的近、现代建筑责令其改造或予以拆除处理。对于村落内的古民居要区分等级进行保护,等级越高证明其越重要,对等级高的建筑物要加大保护的力度和投资。对于浮梁古村落中的古建筑中有关茶叶的茶号、作坊、茶商的宅地、茶楼以及其他与茶叶有关的建筑要尤其特别的标明,在每个建筑物门前要立详细的解说牌,对于坍塌的要第一时间予以复建。

(三)建设古村落茶文化历史馆

为了保护古村落的历史文物,应在省级和部级的历史文化名村中建设茶文化历史馆,展示历史悠久的茶文化。2013年12月,浮梁县通过对严台村村史馆建设的提案,正式开始建设村史馆。通过茶叶种植历史、茶叶产销历史、制茶相关古物以及制茶的相关技艺为主要内容,来展示严台村悠久丰富的茶叶历史和文化。村史馆的建设,既加强了对于茶叶文化的建设,也提高了对于古村落保护的重视。大量古老的制茶器具进入村史馆,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制茶的技艺在村史馆展示也让人们对此种技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传承这项技艺。同时村史馆村史馆也作为旅游的景点之一,可以吸引大量游客,提高其茶叶历史与文化的知名度,间接地促进古村落茶叶贸易与文化的发展,为浮梁的茶文化复苏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古村落生态旅游建设,主打“茶叶”牌

古村落文化在今天吸引了许多莫名而来的游客,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更多的愿意在古村落的安逸氛围中放松自己,回归自然。浮梁古村落众多,虽然村落建筑有些许破坏,但是村落的面貌还在,村落文化还在,具备了建设生态旅游的条件。浮梁古村落的生态旅游应该主打“茶叶”这张牌,通过茶文化来吸引更多的游客。目前在浮梁的各个古村落尤其是省级和部级的历史文化名村中都开始打造生态旅游。比如:磻溪着力复原浮北古茶市的盛况,引导游客感受茶叶市场的盛况,了解茶叶贸易中的趣事,感受博大的茶叶文化。严台村就是着力打造“茶文化农家乐”,在村外的河道两边建设生态茶馆,让每位游客都可以亲身试一试茶叶的制作。瑶里就是主打瓷器与茶叶这张牌,瑶里的古码头是昔日茶叶与瓷器贸易的主要码头,瑶里通过对瓷器和茶叶贸易的重现,让游客感受到当时贸易的繁华,感受浮梁茶文化与瓷文化的有机结合。目前浮梁古村落的生态旅游建设正在逐步展开,更多的古村落通过对浮梁以茶文化与历史为切入点,来开展神态旅游的建设。生态旅游建设的展开,既促进了浮梁茶文化的复苏,拓宽了浮梁茶叶的销售渠道,也促进了浮梁古村落的保护。

四、结语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5

一座城市的文化形象是与一座城市的布局相联系的。大庆这座城市的布局结构与其他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的城市非常不同,她的整个城市布局是松散的,市区与市区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城市布局形式与油田的分布形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工业和油田建设是这座城市发展的重心。市区之间的道路两侧是广袤的湿地、草场,城市和野外环境中最常见的是一架架梁式抽油机,我们把这种设备俗称为“磕头机”。“磕头机”这一符号对于其他城市和旅游者来讲,可以说是大庆的代名词。它就是能够代表大庆的一种典型视觉符号。如果我们对这一符号进一步延伸思考,就会发现石油工业机械形态符号是非常能够代表大庆精神和反映大庆文化的。从构成学的角度讲,我们可以把这种美学符号抽象成直线、规则曲线、规则几何形等设计元素。这种形态元素或组合可以更进一步概括成表现工业和征服精神的“大力”。另外我们要注意到,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讲,大庆市的城市布局形式恰恰避免了一些以经济发展为主体的超级城市所形成的弊端。由于市区构造的松散,这里的交通压力相对较小,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修路架桥等工程建设。由于依油田的分布而布局,这座城市在局部范围中的市民有很多工作单位相同或相近,这里永远不会因城市拥挤造成大规模的单位搬迁,进而造成交通上更大的压力。局部地区市民彼此之间有着比其他城市更加热情、熟络和稳定的社会关系。他们曾经都是背井离乡的外地人,为了祖国的石油事业走到了一起。他们是战友,是阶级弟兄。这种感情也遗传给了他们的子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庆人。在21世纪的今天,大庆人之间的这种感情至少不会因城市的爆炸式发展而被冲淡。这恰恰与很多城市学着所追求的后现代城市发展模式暗合。在笔者看来,这种城市布局唯一的影响会出现在城市经济上。市区之间间隔过远无疑加大了日用品的运输成本,并会引之造成一系列问题。但在今天看来这一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利用与众不同的发展模式吸引旅游经济加以解决。没有任何一座如此规模的城市可以与自然结合得如此紧密,没有任何一座如此规模的城市可以像大庆市一样生长在自然中。大庆人民战胜了自然,改造了自然,却没有脱离自然,他们以自然为家,在风沙、严寒中屹立,也享受着湿地、草原。自然元素是大庆的又一个典型美学代表符号。尤其要指出的是,这种美是与中国传统意义由城市贵族定义的所谓裹脚的病态美不同的,这种美是存在于毫无修饰的自然形态中的“大美”。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在形态元素上将大庆的美学符号概括为表现工业的“刚”和表现自然的“柔”。实质上对色彩、机理、光影和音乐等元素的探求也可以围绕这两条主线进行。

二、从色彩元素的角度分析

任何一个城市的色彩都能表现一座城市的性格。比如,巴黎的灰黄色系、布鲁塞尔和哈尔滨的灰彩色系、大连的蓝绿色系、大同的黑红色系、上海的鲜灰色系、慕尼黑的深绿色系、阿姆斯特丹的橘红色系等等,无不体现了城市鲜明的特色。大庆的城市色彩应该怎么定义呢?如果从宏观的角度看,大庆的城市色彩无疑是绿色和白色的。因为这座城市与自然结合得相当紧密。这两种颜色我们当然要作为城市的主要色彩,这也与我们发扬城市特色的目的相吻合。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其实整个东北的环境中占有比重最多的就是这两种颜色,这一特色导致这两种颜色实际上不能突出大庆的城市特色。这座城市还需要以其他颜色进行点缀。根据前文提到的大庆精神主题,我们可以把目光集中在象征工业和征服精神的土红色系上和象征湖水的灰蓝色系上。但颜色与颜色之间最重要的是比例与搭配方式,这套色彩搭配方式如果不注意细节,是比较难于出现好的配色效果的。在这方面,作为背景冷色的绿色系或灰蓝色系应该是倾向于高级灰色的,作为前景暖色的土红色系要作为点缀色加以运用,而白色应该主要出现在两种颜色的调和区域,融合两种颜色的关系。从目前大庆市博物馆的配色方案看,这一色彩搭配组合是能够体现大庆精神的。

三、从机理上讲

金属质感光滑冷峻的机理是最能够体现力量感的材质表现形式;而石材机理变化较丰富,用其他材质也比较容易模仿,与金属质感搭配效果变化比较丰富。而玻璃质感虽然可以更加突出现代感,但过于轻浮,只适宜结合需要使用,而不适合广泛采用。宏观上看,如果玻璃幕墙结构大规模应用于城市建设中,会使城市丧失她应该表现出的精神特质,至少在城市文化形象传播的角度讲是不可取的。自然植物机理是我们打造大庆城市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机理感觉是必不可少的。总之,笔者对大庆市城市文化机理元素的定义是钢铁与石材质感相结合,自然植物机理做点缀,体现力与美的结合。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城市的所有建筑都要千篇一律地按照这种机理关系进行设计,而是尽可能从宏观角度让城市中这种机理元素多一些,体现城市的特色。

四、从灯光的角度思考

我的观点是:“城市回归本色,重视特色亮化,环境亮化与多媒体及现代科技相结合”。目前在我国的某些城市,楼体亮化蔚然成风。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对资源非常大的浪费,是标准的面子工程。很多著名的大城市如巴黎、华盛顿等也并未因促进经济或旅游搞出所谓的楼体亮化工程来。在全世界都把资源看得很重的今天,如此做法实不可取。况且有些亮化手段拙劣,实际上反而突出了亮化物的最丑陋一面,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城市环境的极度光污染,劳民伤财又徒劳无功,这是城市美化思路不准确造成的。结合大庆市的具体情况,大庆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虽然有些建筑环境建设得美轮美奂,但绝大多数建筑特点并不突出,并没有亮化的必要。从另一个角度讲,单纯为了美观,造成如此大的资源浪费也大可不必。另外,经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大庆市的城市特色并不在建筑上,没有必要在这方面做更大投入。从夜间采光需要来看,夜间机动车和行人采光主要依靠路灯系统,过多的亮化工程反而会影响行车。那么我们不如就让城市回归安逸深邃的夜间本色更让人感觉舒适。但是,我们城市的夜生活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对适当环境进行亮化也是有必要的。这些必要的环境就应该是最能突出大庆城市形象的环境元素。比如,作为城市标志的“磕头机”,我们可以在不影响城市环境的情况下在城市的出入口和市区连接路段典型地带有选择地进行亮化,体现机械运作的美感,突出城市特色。再如,象征城市形象的和城市精神的重要雕塑,我们不介意为先辈们点燃长明灯。在整个城市回归夜色的情况下,这些局部景观点会变得更加醒目,使城市的特色更加鲜明。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将亮化工程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多采用LED等照明手段,降低亮化成本,占用更小的资源比重,减小浪费。另外,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仅要采用传统的亮化手段,还要注重亮化与多媒体相结合,使我们可以采用的亮化方式变得更加丰富,使亮化从单一的装饰照明功能朝向多角度形象宣传功能转变,这样才能使好刚用刀刃上,令大庆的城市形象更加突出。

五、结语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6

彝人有谚语“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指的是彝人包括生死在内的一生都与火紧密相关,孩子出生要抱到火塘上经烟熏火烤以去除不幸和霉气,人死后要经火葬其灵魂方能回归天界与祖先相聚。所以,火在彝人的生命历程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彝人最敬畏的对象,并且这种对火的敬畏还渗透到了住宅布局、宗教、禁忌、生命仪式、装饰艺术、节日庆典等彝人生活的每一个环节,独特的火崇拜也因之成为彝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正如彝族文化的研究者曲比阿果在其《凉山彝人火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一文中所指出的:“彝族火文化的产生、发展、变迁与彝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息息相关。彝族人对火的理解与禁忌承载着他们对社会、自然的理解与敬畏,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出火在彝民族的生存发展中所具备和发挥出的巨大力量,也可以切实体验到彝人对火的情感。”由于传说的影响、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选择以及历史与现实的交互作用,彝人对火的崇拜最终演化出了火把节这一最具彝族文化特征的节日,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彝族传统火把节,是彝族深层火崇拜物化的重大节日。火把节的火崇拜,不仅源于火能烧虫逐疫的自然属性,也源自彝民笃信火能占田祈丰的精神属性。作为彝族年度性重大传统节日,敬天祭祖、叫魂赎魂、烧虫逐疫、占田祈丰仪式,构成了其四个最为重要的民俗特质,呈现出火把节独特的文化意义,源源不断地推动着彝族传统火把节的传承。彝族通过周期性演述这些节日民俗特质,不断地沟通着天地人际关系,同时也规范着彝族现实社会。”因此,火把节完全可以堪称凉山彝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其文化含义在于:火把节对火的崇拜,折射出彝族人民对火的理解与禁忌,包含着敬天祭祖、占田祈丰、烧虫逐疫、叫魂赎魂等独特的民俗特征,承载着他们对社会、自然的理解与敬畏,是彝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

2火把节的典型视觉符号特征研究

根据彝族文化研究专家的介绍,“火把节一般要连续过三天。第一天打牛杀猪宰羊准备丰盛食物,晚上耍火把游山绕地,这时青年们聚集一起玩火把,唱‘都格啦’(即火把到了,快来玩耍)的火把节歌。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热闹而隆重,活动内容众多;届时,举行传统的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年轻女子则跳起欢乐的节日舞‘都荷舞’。第三天继续过节,不过活动不如头两天热烈、隆重”。三天的火把节,除了祭祀、祈福、娱乐之外,如同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一样,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吃,不论富人穷人,都要尽力准备丰盛的食物来庆祝火把节,“祭啊祭,兹莫用大骟牛来过,富人用大骟羊来过,穷人用鸡来过,光棍用蛋来过,寡妇用荞粑辣子汤来过”。而在吃时,因酒是彝族人生活中的重要饮品,年节、婚丧、祭祀、盟誓、探亲访友均以饮酒为礼,即使无菜也不伤豪兴。所以喝酒成为火把节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三天的火把节实质上也就是开怀畅饮的狂欢节。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畅饮醇厚甘美的杆杆酒,载歌载舞,祈望庄稼丰收、人畜兴旺安康,是火把节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图像记忆,而火与酒则是这一视觉图像中最鲜明夺目的东西。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将火与酒作为火把节的典型视觉符号。由于对火的崇拜,火镰曾经是彝族日常生活重要的取火工具,以及生存环境中对火的强烈依赖,所以凉山彝族提炼、创造了火镰纹,并将其以单独或二方连续的构图形式,广泛应用于从古到今各种器物的装饰中,火镰纹因之成为最具凉山彝族文化特色和生命力的传统纹样之一,据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作为火把节典型视觉符号火的形态元素。酒在凉山彝族的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可成为饮酒的由头,结盟酒、娃娃认亲酒、搜美酒、洗礼酒、成人酒、求婚酒、订亲酒、告慰酒、报丧酒、吊丧酒、丧宴酒、安灵酒、送灵酒、祭灵酒、祭祖酒、待客酒、互助酒、赔礼酒、家支酒、戒酒酒、开戒酒,饮酒的名目可谓品类繁多,因此凉山彝族形成了自己丰厚的酒文化,这种酒文化不仅体现在不同饮酒名目具有不同的饮用礼仪,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而且也体现在酒具造型的别具一格上。在凉山彝族众多的酒具中,尤以扁圆形酒壶、鹰爪酒杯和牛角酒杯最具彝家特色。扁圆形酒壶分头、腹、足、咂口四个部分。头为三节小塔造型,既具宗教意味,亦具装饰作用。腹为圆饼形,分前后两半,采用子母口扣合。足为圆锥形,壶正放置时可保持整个壶的稳定,倒置后就成为壶的进酒口,呈喇叭口型,中心有一孔,插竹管入腹内,便于灌酒。

咂口为腹上端旁的一斜插竹管,供吸酒用,竹管直插入壶内。壶的内部构造极为精巧,壶内“在腹腔上部高于进管口部分形成必需的空间,酒液因低于进管口,壶置正滴酒不溢。由于出酒管斜插腹腔,其底端靠腹腔底部,因此酒液能基本吸尽。酒壶腹腔成密封状态,和外界接触面小,酒味可长时间保持不变。摇晃摆动酒壶,酒液也不会漏出,很适用于长途跋涉和游牧生活”。鹰爪酒杯系杯身和雕鹰爪组合而成。“杯身为木胎或皮胎漆绘、杯底有一突锥捆上鹰爪成—体,用土漆涂抹,使之牢固。彝族人民对鹰十分崇拜,他们把鹰视为神的化身,认为鹰能镇邪。用鹰爪做酒杯足,可避邪驱魔。从前家里的主人把鹰爪酒杯和牛角杯、野猪蹄酒杯等一起置于室内,以显示具身份高贵和势力的强盛。”牛角酒杯的制法较简易:“将牛角砍下火煮,掏净角内的血肉,角表刮削匀净,髹漆彩绘即成。在诸种牛角酒杯中,以牦牛角酒杯为一等,犏牛角(母牦牛、公黄牛的杂交牛牛角)酒杯为二等,黄牛、水牛角酒杯为三等,绵羊角酒杯为四等。”扁圆形酒壶以木胎漆彩绘,色彩厚重,对比浓烈;纹饰多样,主次分明;造型独特,结构精巧;整个壶鲜明、浓郁、粗犷的彝家风格,让人过目难忘。鹰爪酒杯造型奇特,集粗犷、威猛和灵巧于一体,蕴含着浓郁的图腾崇拜和宗教意味;牛角酒杯取材天然,造型随物赋形,或粗犷遒劲,或优美灵巧,积淀着彝族先民的原始审美情趣。两类酒杯从造型到纹饰,再到文化内涵,无疑不彰显着凉山彝族酒文化独有的意味。因此,扁圆形酒壶、鹰爪酒杯和牛角酒杯所蕴含的厚重凉山彝族酒文化印记,使其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火把节典型视觉符号酒的形态元素。而它们在造型、纹饰方面的古朴稚拙、天然粗犷、凝重壮美的原始韵味,则体现了凉山彝族热情豪放、勇敢不屈的民族文化性格,因之我们可以将具有原始韵味的古朴稚拙、天然粗犷、凝重壮美视为其风格元素。从古代开始,凉山彝族就对黑、红、黄三色情有独钟。在民族生存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凉山彝族逐渐赋予了黑、红、黄三色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象征意义:黑色象征土地,红色象征火与血,黄色象征太阳的光辉,使其成为了自己民族的三原色,并将其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黑、红、黄三色成了彝族这个群体相互认同的、最敏感的、并能产生共鸣的色彩语言符号和信息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成为了凉山彝族及其文化最易被其他民族辨认、识记的文化色彩符号。因此,具有丰厚文化含义,色调简洁明快、对比强烈鲜艳的黑、红、黄三色,理所应当的是火把节典型视觉符号的色彩元素。

3结语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7

1.1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展示程序性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服务技能的高标准相耦合

福建闽南地区盛产茶,闽南人对茶情有独钟,且闽南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以乌龙茶铁观音为例,其茶艺表演程序甚至有十八道工序:焚香静气、叶嘉酬宾、火煮山泉、孟臣淋漓、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韵、玉液回壶、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喜闻幽香、鉴赏三色、初品奇茗、尽杯谢茶,环节一道接一道,每一道都体现出“纯、礼、雅、和”的文化精髓,每一个动作都讲究规范的操作和程序。而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服务正是航空服务人才的起码要求,同时在进行程序化的服务同时还要兼顾展示性和艺术性,这也是航空服务人才之所以成为服务行业内人才标杆的原因。通过对茶艺展示程序化的学习就能够使学生在校内有相应的载体体会服务流程的艺术性,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按程序有条不紊、准确到位艺术化地进行服务流程的展示。同时这也是航空公司、地勤公司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1.2闽南茶文化中的“五境之美”茶艺气质营造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美感培养的目标相耦合

闽南茶文化重在围绕着茶元素,通过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等展示国人生活之美。以环境中的茶席之美为例,闽南茶文化讲究透过一席茶的布置有机平实、源远流长而生命力不减的方式来体现文化,把茶席当成以生命自身的哲学体现之场。茶席不仅是单纯的视觉美感,更要求符合泡茶逻辑,这个逻辑包含了对茶的解读。种种细节的妥帖安排,会幻化出天然的中澹闲洁。各个因素,如品茗的时令节气、身边的一景一物、水质水温、茶的性情,由此而砧敠拣择的用那把小壶还是这只盖杯,每一个选择都是那么的用心别具,但在决定前又不是只有唯一的选择,每一个用心就体现在选择的过程里,最后汇聚成一种特殊的气质。航空服务人才美感的塑造也不仅是外表的,训练有素的专业素养,对于美好形象和美好环境的创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给人带来毫无做作的舒适感,把女性的柔美优雅、男士的绅士帅气演绎得恰到好处,有一种增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足的美感。因此在茶艺课中可以达到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气质的培养、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美境”的创新能力。

1.3闽南茶文化中的茶艺礼仪要求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对礼仪的高要求相耦合

礼仪是茶艺的核心部分。闽南传统茶道表演其实就是待人迎客的过程,它每一个环节都寓意着一种东方待客礼节。而服务礼仪更是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这两者的耦合之处更是不言而喻。

2关于航空服务专业中茶艺课程的相关建议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8

1.1什么是乙方文化

乙方文化是在新形势下按照乙方文化核心价值观精神,特推出以乙方文化为特色的经营理念,在提升客户价值的同时提升企业价值。他是“企业文化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加强乙方文化、服务文化等特色文化建设的营销文化。乙方文化能及时有效推进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施,进一步突出服务重点,抓好工作落实,促进其环境面貌、整体效能、社会形象的提升和推动企业全面科学发展。有一首歌里唱到:“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们自己,请让我来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这世界会变的更美丽。”这段歌词用来形容奉行乙方文化的我们,应如何把握甲、乙方关系是再贴切不过的了,与甲方荣辱与共,兴衰连动已逐步成为全体实业人的共识。

1.2乙方文化的特点

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李平总经理关于乙方文化特点有其精辟的阐述,他高度概括为“讲服务、求效益、重业绩、负责任、市场导向、任务驱动、勇于面对、坚韧不拔、积极竞争、讲究战略战术”等十大特点,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和实践。

1.1.1乙方文化是讲服务的文化。

把主业既当成老板又当成大客户,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增加公司的收入。

1.1.2乙方文化是求效益的文化。

不计虚名,只追求经济效益,不赢利的企业没有存在的意义。

1.1.3乙方文化是重业绩的文化。

在工作团队中,成员间配合默契,求真务实,以工作业绩决定员工岗位;英雄不问出处,有“为”才能有“位”。

1.1.4乙方文化是负责任的文化。

对团队、对企业、对社会负责任,负责任是优秀员工的标准之一,责任心可以驱动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工作激情。

1.1.5乙方文化是市场导向的文化。

深刻理解客户,先寻找客户的需求,签订合同后,再配置资源。

1.1.6乙方文化是任务驱动的文化。

以目的为导向,不过分注重形式,提倡高效率的工作方法和网状沟通方式。

1.1.7乙方文化是勇于面对的文化。

不抱怨、不推委,不看过去看未来,历史不可改变,能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1.1.8乙方文化是坚韧不拔的文化。

倡导韬光养晦、忍辱负重的精神,不屈不挠,奋斗不息,直至达成目标。

1.1.9乙方文化是积极竞争的文化。

时刻关注竞争对手,努力构建竞争优势,争取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强。

1.1.10乙方文化是讲究战略战术的文化。

乙方文化是一种“狼”的文化、“野虎”的文化。有迂回包抄的战术,有隐忍不发的意志,有致命一击的能力,有学习应变的本领。

二、通信服务乙方文化之市场导向文化

所谓通信服务乙方文化之市场导向文化,就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深刻理解客户,先寻找客户的需求,签订合同后,再配置资源。

2.1市场导向是一种文化。

市场导向是指企业按照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目标市场和目标用户群的要求去设计、生产、交付产品与服务。市场导向包括三个部分:客户导向,竞争者导向和跨功能间的组织协调;同时指出市场导向是一种组织文化,该文化能够最有效果和最有效率地创造出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进而为企业创造优越绩效的组织行为。Deshpandeetal将市场导向看作是传统的顾客导向,并且将顾客导向视为公司文化的一部份,因此,他们将顾客导向(即他们认定的市场导向)定义为:“顾客导向是在不排除其他利害关系人利益的前提下,将顾客利益摆第一以达成企业长期利润目标的一套信念。”SlaterandNarver在1995年的文章中认为市场导向本质上是一种学习导向、是学习型组织的主要文化基础,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市场导向是一种文化。三个要素中,顾客导向表示,持续地认识目前及潜在目标顾客的需求,并利用这种知识创造顾客价值;竞争导向表示,不停地了解可供目标顾客选择的现实及潜在的产品及服务的特色、竞争厂商的战略能力,并利用这些知识来为顾客创造优越价值;部门间协作,各部门进行协作以利用顾客及其他市场信息为顾客创造优越价值。

2.2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保障。

要求我们机制要活,脑子要灵,思维要敏,要紧跟形势,积极开拓。事物要发展关键在质变,事业要发展关键在于人。以市场为导向,必然要求我们要根据市场对通信服务的要求及时调整经营计划和营销策略,开发有前瞻性、实用性的产品,淘汰、舍弃落后的产品与服务项目。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不打无准备之仗。以质量为保障则要求我们全面地贯彻战略目标,不折不扣地落实乙方文化培养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营销任务。贵州通信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战略时期,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经营与管理的任务肯定会加重,我们一定要有思想与精神准备,积极探索市场导向文化的新路子。

2.3领先市场导向的资源配置。

所谓领先市场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是指以培育具有领先优势的战略性产业为目标,以市场主导为配置手段,面向领先市场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分配和利用。与传统的通信资源配置方式相比,领先市场导向的资源配置必须选择好具有领先市场潜力的行业,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产业的培育中。

2.4树立满足客户需要的市场营销观念。

这种观念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的,即“顾客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市场营销观念认为,实现企业各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产品或服务,进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市场营销观念的出现,使企业经营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使市场营销学发生了一次革命。市场营销观念同推销观念相比具有重大的差别。

三、构建“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乙方文化

贵州省通信服务公司主要经营范围为:基站安装、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微软技术开发及手机销售等业务,皆属于第三产业。公司所属的行业性质,决定了必须在构建“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乙方文化。随着社会化大分工的不断加剧,当今世界已形成了以客户、以市场为核心的产业价值理念。企业不论大小,谁拥有客户,拥有市场,谁就能生存,就能做大做强。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现实中小企业吞并某大企业屡见不鲜,联想收构IBM的PC业务就是这样一个成功案例,在报纸、电视、网络中会经常看到这方面的消息。然而,拥有客户,拥有市场的前提,就是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的需求为方向,集中和调整公司各方面的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对产品、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从客户感知的角度去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努力使产品做到“实用、好用、易用”;从客户感知出发,设计惠民、便民方案,使客户切切实实感受到通信技术的先进性、通信服务的优越性、通信业务的便捷性。今后,贵州通信服务公司须朝着全业务服务方向发展,制定全业务服务标准,在售前、售中、售后环节,从时限、功能、回馈三个维度,在服务的快捷、便捷、关怀方面提出更具体明确的标准,不断优化内部业务处理流程,使客户享受到更加舒心、贴心、放心的服务。同时,为落实好全业务服务初期阶段的相关问题及时解决,公司要全面修订、完善投诉处理流程及要求,在处理移动业务跨域投诉、越级投诉处理方面有明显改善,保障用户的咨询、投诉、障碍申告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切实提高用户满意度。通信产品能否按时提供给是乙方也是很关键的问题,一个建设项目,设计咨询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如果我们不能按建设方的要求按时将设计咨询产品提供给建设方,势必影响建设方的工程进度,使建设方蒙受经济损失。所以,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站稳脚,并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在公司构建“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乙方文化,保质保量按时为顾客提供优质的通信服务产品。

四、增强甲方实力,促进甲乙方双赢

贵州省通信服务公司于2004年3月1日成立,它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授权的全民所有制非主营企业,统一对贵州移动存续企业进行管理,旗下有四个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经营服务板块的实业公司、天波公司、国信公司及全球通公司。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核算企业,处理好与甲方的关系非常重要。甲方就是贵州通信服务公司的顾客,就是委托公司提供通信产品的服务单位。通信行业技术日新月异,管理不断创新,一般服务单位都会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此项目管理,此部门的人员一般着力点在于项目管理,对于具体的技术,安装、资费等细节就不甚了解,此部分的工作就要求乙方为甲方把关,确保合作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为此,我们必须做到:

4.1具有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和项目开发背景。

我们的技术团队必须通晓通信领域的各种技术和产品,并有很深厚研发背景,通过对各种产品的横向对比和深入评测,能为客户提供最适合的产品。

4.2具备深入的需求分析能力。

每一客户的具体需求都会有所不同,每一客户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我们能为客户提供最合身的解决方案。特别加大对融合业务的深入研究,从需求分析入手,快速形成支撑能力,确保具备复杂融合业务的支撑能力。

4.3高品质产品与服务。

电信重组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竞争的层面由表现在网络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和运营管理层面的竞争直接传导至业务支撑层面。业务支撑能力的提升将进一步推动网络、业务和管理能力的提高,网络、业务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也将进一步带动支撑系统的发展。IT支撑系统作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业务管理流程再造,强化内控基础管理,提高业务发展质量,不断改善和提升用户感知,最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适应新时期竞争业务发展要求,首先要具有先进的、适合企业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的支撑系统。因此,全面推进先进业务支撑系统建设,已上升为公司赢得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高度。同时,服务也不能忽视,公司及分公司要重视服务更甚于产品,事实上,产品只是满足客户需求的一个环节。我们重视在项目实施后的定期效果评估、执行监督,以及配套制度建设,同样重视每一客户系统后续的升级、管理和维护。

4.4有力的二次开发保障。

公司要具有丰富的科研开发经验和强大的设计、生产组织能力,为用户提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各种软件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主流的通信产品都应提供二次开发接口,替客户完成某些开发和预期。

4.5强大的定制开发能力。

对于某些独特的客户需求,假如现有产品还未提供,我们能快速为客户量身定制开发出稳定的功能模块。针对他们不同业务需要而提供特别的设计,以满足他们的长期的业务需要。这种服务既满足了客户们的个性化需求,又免除了他们自行建设所需的资金,以及各种困难和不确定性。此外,在乙方文化建设中丰富的专业知识,让我们可以根据最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不断地改善通信服务,帮助客户最优化的使用每个产品。如微软技术开发,就可定制、开发贴近客户需求的软件产品,协助客户降低办公成本,提高办公效率,建立节约、高效、环保、健康的办公环境。总之,公司在经营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提倡“团结、创新、高效、求实”的企业文化精神。在注重企业员工能力的提升和工作热情同时,努力塑造和发展成为“以客户为中心、以技术为保障、以服务求效益”的专业化队伍。正是由于甲方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特点,加强与甲方管理人员的沟通,彼此通力合作,对合作项目的技术经济作出客观的评价,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服务实施方案,将服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逐一例出,并逐一解决,使合作项目能够顺利完成,达到甲乙方双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