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贴图形设计论文

招贴图形设计论文

一、招贴图形设计的表现手法研究

1.符号化表现法

众多创作者在设计实践中,都形成了一些个性化的表现手法,经过长期和广泛使用后,就形成了创作者的标志和符号。具体来说,符号化主要包含符号性技法和符号性元素两个方面。首先是符号性技法。即创作者对某一种具体表现手法的偏爱。如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其对中国水墨艺术十分青睐,很多作品都使用了水墨技法。如创作于2006年的《汉字》系列招贴中,作者就选取了山、水、风、云这四个汉字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并全部使用水墨形式予以表现,将山之伟岸博大、风之聚动无影、云之飘逸非凡、水之灵动幽远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北京奥运会》《岁寒三友》《运动与健康》等作品也都采用了水墨的形式,所以一看到水墨,人们自然就会想起靳埭强。另一位香港女性设计者苏敏仪,则对水彩艺术青睐有加。如《环保2000》中,先是用水彩技法画出了四片鲜绿色的叶子,给人以十分逼真的感觉,然后再将“2000”四个数字错落有致地放在每一个叶子的底部,传递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此外,《苏州印象》《卓越女性颁奖展》等作品也都使用了水彩的形式,因此苏敏仪被誉为是将水彩和平面设计有机结合的第一人。其次是符号性元素。即设计者对某一个元素的青睐。观众看到这个元素,就可以推断作者是谁。如德国著名设计师冈特兰堡,他被称为是“土豆设计师”,原因就在于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土豆元素的出现。为什么会对土豆情有独钟呢?因为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物质极度匮乏,人民普遍处于饥饿中。后来德国政府从美国引进了产量丰富、生长期较短的土豆,帮助包含冈特兰堡在内的德国人度过了那段最艰苦的岁月。没有土豆,也就没有冈特兰堡,所以他才会对土豆有着特殊的感情。此外,靳埭强的“红点”元素、刘小康的“椅子”元素等,同样成为了他们的“名片”,彰显着他们独特的创作理念和风格。

2.三维化表现法

传统招贴的图形都是以二维形态来传递视觉信息的,但是伴随着三维、四维形态的出现,二维图形的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出来,所以很多设计者都对招贴图形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到今天,这种三维化表现手法,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和善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具体来说,包含图形自身的三维化和与周围环境形成的三维化两种形式。首先是图形自身的三维化。即通过对点、线、面三元素的巧妙运用和对观众视觉思维的把握,让画面实现从二维向三维的扩展。如日本著名设计大师福田繁雄,就是一个创作三维图形的高手。在1987年创作的《福田繁雄招贴展》中,其将静坐在台前的四个人放置在同一个画面中,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视角。在此基础上,利用线和面部的穿插以及黑黄色的对比,营造出了一个立体的画面,这种空间上的刻意模糊,让人分不清到底是二维还是三维。又如1999年为日本松屋百货集团创作的招贴中,画面中间是一张照片,但是照片的顶边和底边又分别放置了两个不同视角的人形,一个仰视,一个俯视,由此产生了视觉上的悖论,再一次让人产生了空间的不确定感,从而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其次是与周围环境形成的三维化。即让招贴图形和周围环境相配合,实现从二维向三维的扩展。比如一则保护野生动物的招贴中,作者将一只象牙的图片放在了一个九十度转折的墙壁上,依附在画面上的象牙也自然形成了强烈的弯曲,生动地展示出了砍取象牙给大象带来的痛苦。又如一则跆拳道的招贴中,画面左侧是一个跆拳道的踢腿动作,但是顺着这个动作向前望去,却是一片现实中破碎的墙壁,让人感觉好像是这个动作推倒了这面墙一样。这便是利用招贴周围真实存在的事物来替换原有的二维图形所形成的实体的三维化。

3.动态化表现法

招贴图形在其发展历程中,一直都是以静止形态出现的。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招贴的发展,设计者们已经不满足于这种静态表现,并在图形的动态化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尝试,从而使画面呈现出了鲜明的动态感。具体来说,包含图形本身的动态化和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动态化两个方面。首先是图形本身的动态化。即通过对图形的加工和处理,使之呈现出动态化的效果。既可以直接选择具有动态形象的图片,如奔跑中的人或动物、行动中的交通工具等,又可以从视觉生理学的角度入手,让观众的眼球动起来,如模糊图形、不对称图形等,这些图形都能引发观众视觉的自觉调整,从而获得运动的感觉。尤其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在制图软件的帮助下可以将这种动态感描绘得更加逼真。当观众感受到作品的动感之后,会禁不住上前一探究竟,从而使作品具有了强大的吸引力。比如著名跑车品牌兰博基尼的一则宣传招贴中,就采用了运动加模糊的图形处理。当画面中的汽车飞驰而过时,周围的景物都是模糊的。这样既显示出了汽车的速度之快,又充分激发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当观众纷纷上前仔细观看时,也就达到了设计者的初衷。其次是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动态化。即让招贴图形和周围环境相配合,实现由静到动的转变。比如著名电影《杀死比尔》的宣传招贴中,特意将张贴环境选在了多个大楼的电梯间。电梯门上是电影中比尔的背影,每当电梯门打开时,比尔的身体就被一分为二,并慢慢地消失,而电梯间内部的墙壁上,则是拿着一把尖刀的女主人公布瑞得。最终通过对位置和主体行为的有机统一,获得了令人拍案叫绝的视觉效果。

4.残缺化表现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视觉有主动的完形意识,当面对一些不完整的图形时,他们会自觉地予以补充和完善,并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像。基于这一原理,很多设计者在图形设计过程中,经常会有意地将图形进行部分省略,使之成为一个残缺的形象,而观众看到这些残缺图形后,则会自觉地将其补充到完整状态,这样既可以获得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又可以增强作品和观众的互动。具体来说,包含图形自身的残缺和构图造成的残缺两种形式。首先是图形自身的残缺。很多常见的图形都有着自己固定的形态,但是如果设计者特意使其残缺,则会充分引起观众的注意力,并促使观众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残缺。如陈幼坚创作的《圆》,该作品以呼吁海峡两岸统一为主题。画面中是一个晶莹剔透的玉镯。玉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有着圆满、团圆的寓意。但是这个玉镯上,却有一个明显的裂口,所残缺的那一部分,正好是台湾岛的轮廓。该作品先让人心生遗憾,继而又明白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使渴望祖国早日统一这个主题得到了更加深刻的表达。其次是构图造成的残缺。所谓构图的残缺,其实就是对画面元素的取舍。在有限的画面中,不可能将所有元素都展示出来,而通过恰当的取舍,反而能够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如资生堂美白乳液的宣传招贴中,类似的作品都是将整个脸部作为主要表现对象,但是这则招贴中,画面中的主体却是一位年轻女士的额头。额头的左边黯淡无光,右侧却是健康亮泽,这显然是使用了该产品所致。仅仅是额头部分,就有如此显著的效果,那么整个脸部的美白效果更是不言自明了。通过这种构图上的刻意取舍,充分激发起了观众的想象力,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招贴的视觉传达过程中,形式是先于内容的。换言之,就是观众对一幅招贴的欣赏,往往都是从对图形的感知开始,所以招贴图形的外在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很多创作者都结合创作实际探索出了许多创新、个性的表现手法,不仅获得了新奇的视觉效果,还让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表达。这不但是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是大众的审美需求。所以在个人的创作实践中,也应该在保证图形信息有效和正确的前提下,对各种新的图形表现手法进行不断探索,以创作出更多的符合时代特色的招贴作品.

作者:阮劲梅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