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化图形在平面设计教学的应用

抽象化图形在平面设计教学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设计价值的逐渐认可,市场对平面设计保持着大量需求。与此同时,导致设计趋同化及视觉碎片化现象的产生,这对平面设计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图形的抽象化塑造正是“创新”的基础原动力。以研究抽象图形概念为起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还原图形抽象化创造的思维过程,以期总结出相应的理论架构及应用规律。

关键词:抽象化图形;平面设计教学;应用

平面设计是将图形作为沟通信息的代码而进行的创意活动。越具有图形创造能力的设计师,越能够在抽象化图形所具有的未知性中发现创意表现的多样可能。“掌握”这种抽象的“图形语言”,才能揭开设计“内在世界”的大门,获得取之不尽的“图形宝藏”。但图形的抽象绝不是简单的形态单纯化行为,它是形式的减法,内容的加法。这也契合了中国古代“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的理念。

一、平面设计中的图形抽象化

“从图形的概念来看,它的本质是一种人为设计的,具有信息“所指”意义的符号类形态”[1]。因此本文将“视觉形象理解为图形”,其魅力在于将创意及想象通过遵循一定的美学规律,构建图形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因关系间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图形张力,赋予了视觉意象戏剧化、趣味化的认知特征。“抽象”在《辞海》中为“在思想中抽取事物的某个属性,而撇开事物的其余属性的逻辑方法”。抽象的意义是在于对本质的提炼,使其从生硬的描摹转变为具有生命力的重构。这一概念转接于平面设计,可以释为“创造抽取事物本质的视觉形象”。图形抽象化创造的设计理念是通过放弃对自然世界细节上的还原,运用简约单纯化的形态触发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以个性鲜明的抽象表现手段诉诸于视觉的新鲜感,进而使作品内含深层次的思想,达到对原有主题内容的升华。荷兰风格派大师蒙德里安认为“一切复杂繁琐的形态都可以用最简练的抽象图形来代替”,要求设计者具备对图形极强的概括和创造能力。即突破点、线、面等几何图形的限制,面对任何形态都可以使之汲取本质,简化细节,赋予情感的图形再创造设计能力。基于此,在图形泛滥化与碎片化的当下,为创作出具有“灵与魂”的设计作品,掌握图形的抽象造型理念及图形抽象化的具体作用,尤为重要。

二、图形抽象化的具体作用

1.还原本质

抽象始于简化。以中国的汉字为例,汉字就是图形抽象创造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将现实生活“指意”的复合形象高度浓缩于笔画方寸之间。这种处理笔画间的构成关系,专注于文字书写的行为活动成就了2245年历史的书法艺术。魏丽敏在《解析汉字造型及形象表现特征》中把象形古释为“画成其物,随体诘诎”[2]。因此汉字是用抽象的表现方式主观地描绘现实对象,最终提炼出最为本质的特征形象。正如蒙德里安所认为的“自然界中的造型是无限多的,只有简单纯粹的造型才能被称为抽象……这是一种艺术更改,是一种高度还原本质的能力”。再如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陶器上的鱼纹也呈现出由摹拟的自然形纹样演变为写意的抽象几何形纹样的完整图系脉络。从早期具象勾画形象的细节到晚期以减形的手法———只选择鱼的一部分(如头、身子和尾)进行夸张和提炼的处理,处理后的鱼纹已不是对自然界真实形象的还原,而是将具有特征的某一部分凝练成主体形象的标志性符号,示意地表现理念或是想象中的鱼[3]。正如滕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写到“人们看物体并非像照镜子一样机械地映射,而是一种勾画对象本质的行为”[4]。因此,抽象具有还原本质的特征,是对主体“外在”形态的相对模糊、着力突出其“内在”的表达方式。

2.信息增量

平面设计在近年来也被称作视觉传达,即通过视觉进行信息“传”与“达”的行为。现代图形学奠基人之一索绪尔认为,图形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统一体,能指即符号形式;所指是符号的意义或是对符号所做的解释。”[5]也可以说图形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和通道,无碍的通道会使信息准确的传达进而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涵。抽象图形在近代中外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通过研究发现,创作者的独特观察角度和主观审美特征以抽象的方式作为信息的增量凝炼于作品之中,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审美边界。这为平面设计中图形的抽象化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范本。正是由于信息的增量才得以使后人可以还原艺术家最原始的创作初衷,也正是因其所包含的信息增量使得艺术作品超越时代与语言,成为人类无价的瑰宝。何方圆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抽象艺术语言探究》中写到,“抽象艺术对作品中涉及的容量限制进行了突破,其原因是受到艺术创作者自身内在经验因素的影响”[6],这也说明了抽象化的图形是创作者将自身主观经验转化为信息增量的形态化载体。比如梵高的《向日葵》,目前对于这幅画的研究早已超越关注向日葵这一自然事物本身,而是去深入挖掘梵高的性格、经历以及画面中不同图形细节间的处理手段,综合去复盘梵高在创作时的所思所想。再比如《亚威农少女》,毕加索以极具抽象化的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式表现人物,被戏称为“撒满一地的碎玻璃”,而毕加索称之为一种艺术的形式,当形式实现后,艺术便会在形式中繁衍下去。笔者理解为“形式”是针对现实事物轮廓的侧写,而艺术是把具备审美倾向特征的信息以图形的抽象创造方式进行传达,引导观赏者在画面的每一个笔触中寻找图形的隐喻。吴晓兵在《图像符号中形式要素的语义探讨》中认为,“所有的图形语言都包含了大量的信息……一个简单的抽象形态如果蕴含了比其外形丰富的信息,那么这个形态会变得更有趣味和意义。”[7]因此抽象图形因其单纯化的形态以及多变的表现手段更有助于信息“传”与“达”的完成,这一结论与康定斯基“实质上是外在‘量’的减法来成就内在‘质’的加法”的观点不谋而合。

3.情感体验

在现代推崇以人为本的设计中,“改善消费者体验”以及“提供多元的综合性服务”是评价设计或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指数,因此在设计中需要更加注重作品对情感以及精神的挖掘与表达。运用抽象的方式,为整个过程添加趣味性与戏剧性,从而创造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有情感”的设计作品,以创造的图形与观众构成链接的纽带。塞尚的“要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与符号学中最著名的论断“任何东西都是其他象征的象征”中可以看出,在图形的抽象化塑造方面,艺术与设计有着显著的共通性追求。在面对抽象的艺术或设计作品时,一部分人会感到晦涩难懂甚至是不名其就,这是由于对已有世界的经验与抽象图形的无倾向性产生了认知矛盾,无法从作品中找到明确的含义或目的。借用朱光潜先生“美感源自于感官对于事物的直观感受,并不带有实用目的”的美学思想理论,说明审美感知的触发和实用目的并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艺术或设计并不是对具象事物的还原,而是创造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面对抽象图形的艺术,需要以自我“主体性”的想象参与去替换被动的接收,当聚焦于作品表现背后所呈现的另一世界时,就会发现抽象图形艺术或设计的真谛。中国平面设计理论的缔造者之一王受之先生也认为“抽象的精神可以通过建筑、产品和平面设计渗透到所有类别之中。艺术不是顺应日常物品水平,而是把日常物品提高到艺术水平。”再次印证了图形的抽象并不是还原对自然的描摹,也并不带有明晰的导向型目的,而是用作品给观众搭建一个可供自我情感驻足体验的虚幻空间,利用观众的想象触发主体的“审美直觉”,是面对图形颜色等视觉符号时心理所产生的最直接本能感受。至此,可以推论抽象化的图形与内心情感的连接距离是最近的,这一特点也是艺术家与设计师执着于创造抽象图形的根本原因。需要强调的是,图形抽象的创造方式虽然规避了对物象原始外在形态的复刻,但并没有忽视对生活和自然的吸收,而是运用了将具象的物体以精神的审美体验外化为抽象的形式语言,是精神理性化、符号化的呈现手段。因此,可以说图形抽象化的塑造是情感形态化的建立。

三、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图形抽象化创造

目前已有诸多文献对图形抽象化塑造进行过深刻的探讨,从陈之佛、雷圭元等老一辈美术教育家提出的“采用实物写生,再经归纳、夸张、变形等方法将自然形象变成抽象图形的方法”,到向川在《平面设计抽象图形的特点》中提出的“秩序化、几何化的图形构成法”,以及许文娟在《论抽象图形在平面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中提到“抽象图形它没有具体的物象,只是以点、线、面和符号等素材构成抽象的组合来传达信息”,再到景丽艳在《探析抽象图形在平面广告中的视觉传达作用》的文章中涉及的“平面广告中的某些点、线、面等基本造型单位都是抽象图形的具体表现……它所传达的是作者的艺术设计情感”,赵立石在《抽象图形在平面广告中的视觉传达作用》中论述的“抽象图形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主要是以几何形态展开,通过对点、线、面的排列、组合、增减,去除不重要的视觉信息,使主题更加明确,进而传达设计者想表达的情感内涵”等[8],通过对抽象图形的文献整理发现,这些论点中所提到的大多侧重于“设计形式感”的塑造,普遍固化于点、线、面等几何图形的构成理论范畴,而面对当今时代新的发展需求,针对如何创造抽象化的图形的探索则鲜有涉及。英国的克莱夫贝尔在其著名的《艺术》一书中提出“把线条和颜色的这些组合和关系,及这些在审美上打动人的形式称作‘有意味的形式’”以及“所有美学体系的起点一定是个人对某种独特情感的体验,我们将唤起这种情感的对象称为艺术作品”。[9]笔者理解为创作者的情感及其所唤起观者的审美直觉产生了形式的“意味”而意味的“形式”则是艺术作品终极的追求目标。同理创造“有意味的形式”即是图形抽象化的目的,其原因正如著名美学家哈罗德奥斯本的“作品的创作有许多动机和目的,然而它最普遍和最持久的作用,是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一种方式”观点。由此笔者将图形抽象的创造理论教学分为“意味”和“形式”两个部分:“意味”则是代表图形的抽象创造思维;“形式”则是图形的视觉表达方式。点、线、面等几何图形的运用法则自然是属于“形式”的范畴,但图形的抽象创造思维才是该研究的重中之重。比如,几何图形本就是经过高度提炼的抽象图形。因此,点线面作为视觉元素所构成的作品其实是在用“抽象解释抽象”,本文关注的则是如何培养学生把自然现实经验视觉化为抽象符号的转化创造能力。这是一个从理性过渡至感性最终回归为理性的闭环思维体系。这一理念来源于阿恩海姆提出的“美是由视知觉对感性经验的抽象,但抽象中也加入了心灵对它的赋形,体现了生理感性和心理理性同构关系”的意象理论。具体来说,当视知觉、生理、心理这三种“质”因形的链接而达成“异质同构”时,“形”的美感即可在直觉活动中得到体验。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艺术有其特殊性,即使掌握完整的有关知识也不意味着立即掌握了熟练的技巧”。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实践案例作品分析,总结两种图形抽象化的创造模式,以期构建理论到应用完整的研究体系框架。

1.图形联想法-信息增量

日本著名设计师朝仓直巳谈到:“在从事‘平面构成’时,首先需要的是意愿、目的等精神要素,及将其实际表现出来的表达方式”。[10]“图形的抽象联想创造”便是这些要素在二维世界中转化的过程。就像贡布里希所说“任何一件被设计师精心设计的作品首先直接打动人心的力量就是来自于作品丰富的内涵”。因此,在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联想使不同图形相互融合的创造方法,其实质就是如何让多类信息条理性地折叠于图形的细节之中,在产生“耐看”视觉特征的同时表达出设计主题内在的精神,使图形承载更多的信息“所指”。该设计案例项目的委托方经营一家陕北饮食的高端餐厅。命名为“塬上良实”。“塬上”代表黄土高坡上种植的五谷杂粮,“良实”代表追求优良的品质。消费群体定位于30岁左右的年轻人,希望通过标志设计体现企业追求天然、健康、时尚的核心理念。面对内容是文字信息的主题时,需要让学生掌握的能力是如何让设计受众通过图形迅速理解品牌标志的内容以及含义,尽可能展现品牌的本质精神。一般来说,文字本身就携带其明确的表意信息,但该品牌名称“塬上良实”为四个汉字拼凑而来,其“信息码”混乱且复杂,所有明确的信息都隐藏于单一文字所内含的象征性意义,因此在图形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选择了区别于传统文字轮廓的场景还原的创意理念。首先,有意识的解构原本文字的造型与骨架。把文字看成单一的图形元素并与品牌文化相匹配的视觉形象产生联想。发现四个文字中都有“口字”的类型图形特征。封闭的口字图形具有“包容”或是“承载东西”的视觉印象。因此,在文字的设计中有意识放大这个“口”字图形在整体文字中的视觉比重,并进行重复,借此统一多个相对分散的文字,起到视觉中心点的作用。把封闭的口字图形与储存粮食的粮仓产生联想,圆润化的字形边界处理,使文字更具有亲和力。虽然没有对“容器”进行深度的刻画,也没有明确表达其中装有任何东西的具象细节,只是用颜色在封闭的图形中进行随意的填充,通过文字抽象化的创造,会唤起受众内心对“容器”这个信息形象的视知觉共鸣。设计师通过图形的抽象创造把“浙江”和“美术”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合二为一。运用图形联想方式,把“美”字和“浙”字巧妙地融为一体。但在融合过程中如何解决两个原始文字间的相互对立视为设计的难点。“美”字整体瘦长,而“浙”字的图形结构偏于松散。首先,提取两个文字图形的共通视觉特征,进行巧妙地嫁接;其次,弱化“浙”字的“斤”字部分,使整体图形更趋向于产生“美”字印象的信息识别。从上述作品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设计师在保证文字识别限度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弱化影响整体画面平衡的笔画细节处理,看似每一个图形部分都没有明确的信息内容,但当融为一体时,所呈现出的视觉信息容量,远远拓展了文字符号原本所属意义的信息边界。这种图形抽象的创造方法看似具有偶然性拼凑的“即兴”成分,而实际上是设计师具象与抽象两种思维在动态中的平衡过程,是由观察现实却又高于现实的抽象语言设计的一个形态之间相互关联的网格体系,每一个节点上包含了内容信息、象征信息、情感信息等等,但通过合理安排每个图形的大小以及空间,图形整体依然能呈现出简约的视觉特征。

2.图形情感赋予法-情感形态化

英国哲学家、美学家科林伍德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黑格尔也认为“艺术作品需要被内在的精神‘灌注生气’”;孙晓娜在《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理论及其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中提到由于康定斯基的情感注入,作品的审美深度得以充盈。简单来说就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认知以及对生活细节提炼而来的情感,以图形的抽象表现灌注进画作中的每一个笔触[11]。因此可以得出“作品”就是艺术家对精神“实体化”“符号化”的表现结果这一结论。这一理论运用于平面设计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如何依据设计师的主观精神为出发点,运用图形语言的塑造探究视觉表现美学的实验,赋予作品“生命力”的实践能力。正如王受之先生所说,“任何一件被设计师精心设计的作品首先直接打动人心的力量就是来自于作品中鲜活的生命力”,康定斯基把艺术中的情感归纳为“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并且为张力做出了“所谓构成,就是张力的形态以合乎法则的构成包含在元素之内并且充满活力的力”的解释。委托方要求运用简约、单纯的图形表现公司的高级感,并且需要表现踏实、新生的精神文化。在创作过程中,设计师选择运用Design的首字母“D”作为品牌标志的主体形象,然后运用抽象化的拟人方式使“D”这个符号变得具有情感。经过反复实验,最终选择“新生的雏鸟”作为图形的设计理念。一则雏鸟有着蓄势待飞的含义,也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二则以包含更多的情感信息的角度去思考:利用人们普遍对于动物产生亲近感的心理,设计师着重刻画雏鸟的图形,弱化其尖锐的橼或瓜的本体特征,尽可能地呈现一个整体圆润的视觉形象,图形中省略脖颈部分的刻画,图形的主体简化为鸟的身体,目的是触及设计受众内心中柔软的部分,营造可爱的亲近感;运用抽象的图形创造方法,翅膀部分只是用几条简单的曲线来概括,在头部的处理中忽略眼睛的表现,只是用不同明度的灰色去表现头部的体积感表达“憨态可掬”“蓄势待飞”等类似情感。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抽象的创造方法使一个单纯化的图形,诉诸于视觉感知的同时伴生微妙的心理活动,让设计受众在其中发现和寻找超出感官经验的审美意象,产生情感张力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抽象图形情感赋予教学的核心理念。综上所述,图形创造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使其产生张力的行为。而抽象的创造方式会使图形的张力迅速视觉化地转变为可读的情感信息,具备情感感受的作品变得不再冰冷与高高在上,与观看者产生共鸣,使作品的内容得以被更持久地记忆,即通过抽象化图形将精神的审美体验外化为具象可视的图形语言,作为创作者情感表现和输出的载体。

四、结语

本文从图形抽象化的作用入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如何运用抽象图形使平面设计承载的信息超出原本绘画平面的界限,并诉诸于设计者内心情感的图形化表现。因为认知到图形的抽象创造可以为设计提供无限的表现空间以及对于情感精神的图形视觉化转换这一理念,才可以在实际设计中更好地理解由“设计语言”到“设计结构”终至“设计作品”的完整视觉语系。

作者:王泽闻 李燕敏 单位: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