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

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

摘要:轨道交通建筑公共空间一体化是打造“智慧城市”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市的交通所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分析。通过公共空间换乘规划、公共空间商业规划两个个方面对轨道交通建筑的公共空间进行一体化整合,致力于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

0引言

交通建筑设施建设正处于转型期,现代城市交通的建设已经开始向公共交通主导的多种交通共同发展的体系转变。轨道交通建设成为了现阶段尤为热门的研究课题。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是一种显示交通规划理念的综合设计[1]。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的公共空间设计,必须满足人性化的基本特征和生态信息。优先发展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为解决好城市交通问题,促进城市协调、健康的发展,进行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1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

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数字信息化的发展,给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的设计带来了一波机遇。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以此为基础进行公共空间合理设计[2]。经调查发现。由图1的公共空间需求占比可知,回家和出行占据大部分的需求占比,回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看做出行需求,因此,在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中,应首要考虑的是交通需求,如交通疏导、换乘线路规划等。其次应重视商业功能需求,因为出娱乐购物、商务需求外,出行需求人群也会存在商业上的隐性需求[3]。因此此次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中,从交通疏导和商业功能两方面加以设计。

1.1公共空间换乘规划

在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换乘是人们的重要需求,因此应通过换乘站台、楼梯、通道等设施的布设,引导人们高效换乘。对于部分较为狭小的公共空间,应注意照明设施布设和指示疏导标志的使用。避免人群在此处因失去导向而滞留,造成人流拥堵。结合该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的高峰客流量,分设自动扶梯及楼梯,用于公共空间与换乘站点的连接,并起到分流的作用。导向标识一般分为悬挂式标识或墙壁式/立柱式标识,根据人体工程学分析,人最大的垂直仰角为50°,因此在楼廊等空间内,悬挂式导向标识的悬挂高度应控制在320cm-350cm[4]。对于墙壁式或立柱式标识,应控制在127cm-187cm,根据人体工程学分析,并结合我国人体标准高度,在此高度范围内的标识能够更便于人们了解导向信息。

1.2公共空间商业规划

在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中,普遍存在商铺及非正规经营业者,非正规经营业者会由于占道都原因影响公共空间的秩序[5],因此群众对此多有不满,但经调查群众意见,大部分人认为商业经营应该存在,但需要合理规划管制,如图4上海人民广场车站内商业区管制较为规范。为了在不影响乘客出行的同时,满足简单的购物需要,在公共空间的商业规划中应遵循集约化、节约化的原则。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商业区布置。根据公共空间位置及面积,可将商业区与轨道交通站点设置成上下结构或左右结构;第二,人流疏导。商业区内应引导人流呈环形走向,避免口袋型设置;第三,公共设施运营设备布设。应设置于商业区的一端,并提倡一体化管理;第四,商业区应与上述导向相结合,在楼梯设置及导向标识设置中,应充分考虑行人的出行便利性。

参考文献:

[1]李彬彬,汤朝晖,庄梓涛,等.旧城区中小学更新改造设计的一体化策略探讨———以常州博爱小学改造工程设计方案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38(07):215-216.

[2]郭立明,崔冬晖,李亚铁,等.北京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环境的一体化设计与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19,32(04):037-042,049.

[3]李翔宇,袁国茗,徐元卿.基于多维基面复合的地铁车辆基地综合体协同设计策略研究———以深圳前海湾车辆基地一体化开发为例[J].华中建筑,2019,37(06):081-085.

[4]赵勇健,吕海虹,杜立群.提高空间品质,深化管控要求———北京城市副中心空间管控边界及分区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9,11(02):031-036.

[5]谢晓英,周欣萌,张琦.基于统筹协调视角的城市绿色公共空间设计———以鄂尔多斯中小企业园区景观设计为例[J].城乡建设,2017,16(04):034-037.

作者:钟佩伶 单位: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