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硕士培养困境

环境设计专业硕士培养困境

引言

环境设计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是对室内外的空间环境进行整合设计的应用专业。培养环境设计专业硕士,旨在为社会培养一批拥有审美眼光和文化修养,同时兼具工程专业知识以及学术思维能力的高层次设计人才。目前高校在该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着许多困境,难以满足社会和行业对于该领域专业硕士人才的需求。而协同培养模式能有效整合校企以及社会各方的资源,优化提升高校的环境设计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如何结合环境设计专业和协同培养模式的特点,建立符合该专业特色的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是未来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1当前环境设计专业硕士培养困境

1.1职业技能培养方面

目前很多高校培养出的环境设计硕士人才专业能力薄弱,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不符,一方面在于学生参与实际设计工作的实践锻炼不足,另一方面在于学校课程设计中忽视了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究其原因,客观上高校没有充足的项目、资金等资源帮助学生锻炼专业能力;主观上则是由于课程设计存在漏洞,忽视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1)实践教学缺失

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建立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平台或者校内设计机构,学生难以接触到实际设计项目,自身专业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导致培养出的研究生专业能力薄弱。并且,由于没有实际对象(项目、案例、课题)可供学生进行深入实践研究,也使得学生在学术研究上无法深入地发掘和培养相关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学术思辨能力,最后导致学术培养陷于纸上谈兵和闭门造车,与实际脱节。

(2)课程设计漏洞

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属于二级学科,目前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内容都被设置在一级学科的框架之下,课程体系设计较为封闭,导致研究生课程教学单一死板,欠缺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尤其是忽视了对于研究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该专业的技能培养滞后于社会实际,与社会需要脱节,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

1.2学术能力培养方面

虽然专业硕士有别于学术硕士,侧重于培养其专业能力,但是学术能力仍旧是专业硕士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学术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专业硕士研究生提高内在底蕴,有助于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如今很多高校忽视了对于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内在学术涵养不足,对于很多该学科的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这导致学生在专业能力提升上容易遇到瓶颈,最终限制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1)学术培养缺乏引导

目前高校对于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缺乏引导,忽视了学术方法上的教学,没有建立该专业的学术平台,导致很多学生没能正确地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对自己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无法深入,流于表面。即便部分院校把研究方法教学纳入必修课中,往往也是课时短,学分低,难以产生应有的效果,使得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忽视量化学术研究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上,针对研究课题的质性研究较多,量化研究成果不足。量化研究是采用数理工具对事物进行分析的方法,是一种基本的学术研究范式,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步骤。目前很多高校忽视了对于该专业学生量化研究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学术成果深度不足,观点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限制了学术水平的发展。

1.3考核评价机制方面

目前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考核模式滞后于社会需要,评价标准存在漏洞,对学生能力的考察片面,尤其对于专业实践方面的考察有所欠缺。

(1)能力考核片面

对于学生能力考核过于片面,目前很多学校没有建立起一套全面的考核机制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考察往往过于侧重学生在校的学业成绩,而对于学生的专业以及实践部分的考核忽视,没能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量化考核,也没能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有效的考核,最后导致无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有效的考核。在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欠缺,难以胜任实际的科研或设计工作。

(2)中期考核落实力度不足

很多高校没有认真落实现有考核评价机制,虽然各高校应《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意见》要求,将研究生中期考核纳入人才培养评价方式中,但是高校对于中期考核的落实力度不足,流于形式,对于学生的学术和专业能力难以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

2基于协同模式下的环境专业硕士培养对策

2.1“高校创业园+实际设计项目”专业培养模式

高校创业园一般为高校内部服务,是在校学生创业就业的内部平台。高校可以依托该平台建立高校自己的设计机构(设计室、事务所等),并以此吸引校外项目引进校园,锻炼研究生实战能力,使学生熟悉项目各阶段流程,了解行业现状,使得该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与社会实际接轨。

2.2“实际设计项目+特色课题研究”学术能力提升模式

建立学术研究平台,加强学术研究方法的教学,并以实际设计项目作为科研材料。围绕历史文脉保护、人居环境、生态景观等一系列科研课题,加强研究生的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理论创新等学术能力的培养。利用实践平台中的实践项目作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学术研究的源泉,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丰富科研课题,加强高校对该专业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

2.3“高校各(跨)专业+高校创业园+相关企业机构”多专业(载体)协同模式

由于环境设计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往往会接触到与本行业相关的多个社会机构,高校(尤其是综合类高校)可以凭借校内多学科(如土木工程、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专业)的科研背景,为环境设计专业提供科研技术上的支持。以创业平台为桥梁,整合校内科研技术资源,联络校外机构团体的资金、产业、市场等优势,带动高校内各专业各学科的学术水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社会企业也能够依托校内科研技术优势,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2.4注重多方协同共赢的协调沟通机制

建立多方共赢的协同培养机制。由于高校和社会外企业和机构之间存在着价值观上、制度管理上、利益上的差异,客观上造成了协同合作机制在建立上的困难。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各方的利益无法得到协调,那么就会造成合作动力不足,积极性低,甚至最后导致协同机制的破裂。尤其是社会企业作为营利机构,不会主动解决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当作为能动主体,建立有效可行的多方交流的沟通机制,协调各方利益,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利益冲突。只有各方的利益得到满足和保障,合作才能长久,协同培养机制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3基于环境设计专业协同培养模式的培养机制

3.1优化落实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已经难以适应社会行业的需要,已有的考评机制无法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一方面考评机制落实不足,另一方面机制设计不合理、考评片面,忽视了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考核。因此必须针对原有考评机制缺陷,结合协同培养模式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制度。一方面需要加紧落实如中期考核在内的考核力度;另一方面,则需要大胆革新这些传统考评模式中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内容,进而全面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以及学术研究等在内的多方面能力。

3.2推广学术互助机制,营造学术氛围

建立以实际项目为依托的环境设计学术研究平台,最大化利用从实践平台中获取的项目、课题、调查等资源成果。鼓励学生在平台分享相关的学术资源、信息和科研经验,鼓励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互助,从而带动校园内的整体学术研究氛围,提升研究生群体的学术研究能力,营造优秀的校园学术研究大环境。

3.3改进课程教学

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应当以社会实际需要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在课程设计上,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限制,不断更新理论知识,补全在校研究生知识短板。积极加强对于研究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以校内实践平台中的实际设计项目为依托,把实战经验带入课堂教学中去,为学生日后进一步的实践培养打好基础。在学术能力培养方面,积极加入研究方法教学,尤其是引入量化研究方法教学,引导研究生正确开始学术研究,提升高校的研究生学术成果水平,进一步推动专业的学科建设。

3.4高素质设计管理人才培养

设计管理人才是设计行业中的高端人才,除了具有出众的设计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应对当前行业现状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具备良好的团队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能够领导团队完成项目的规划设计。设计管理能力是环境设计专业研究生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而当前很多高校尚没有建立有效的设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且由于缺乏实际设计活动的锻炼,对于该类人才的培养往往流于纸上谈兵。而通过协同模式的建立,高校可以有计划地培养设计管理人才。在以校内研究生为主的设计团队中,挑选优质人才担任设计管理岗位,以校内导师或者校外专家为指导老师,研究生担任项目管理,领导团队完成设计项目,培养研究生的设计管理才能。

4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设计研究生的协同培养机制,就是整合各方资源优势,用以培养该专业型硕士人才,以平台为依托,吸引校外项目,着重培养学生的实战经验。同时将实际项目资源转化为学术资源,提高学生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兼顾该专业研究生专业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高校和社会多方协同的环境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育与社会和行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

作者:武文婷 施泰隆 任彝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