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烘托范例6篇

环境烘托

环境烘托范文1

在古代诗歌中,以侧面烘托取胜的作品很多。这里略谈几例,以品味其中的妙处。

一、侧面烘托状乐音之美。白居易《琵琶行》经典名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显示出侧面烘托的魅力。它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人。一轮明月高悬空中,周围一片沉寂,琵琶女已停止了弹奏,但“大珠小珠落玉盘”声音似乎还在听众耳边萦绕。“江心秋月白”的侧面描写,与上句细腻的正面描写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形象地描绘了动听的乐音和琵琶女高超的技艺,给人以美好的遐想。与《琵琶行》异曲同工的还有李白《听蜀僧睿弹琴》一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听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此诗末两句写由于专心听琴,不知不觉间,碧山已为暮色笼罩,秋云也重重地暗下来。它也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蜀僧琴声的美妙和琴艺的高超。

在《李凭箜篌引》中,为了表现李凭高超的艺术,李贺更把侧面烘托发挥到了极致。除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直接描写箜篌乐音外,其余全为侧面描写。以“女娲炼石补天处”的石破天惊表现乐声的高亢,以“梦入神山教神妪”表现乐师技艺的高超,又通过“空山凝云”、“老鱼”、“瘦蛟”、“吴质”、“寒兔”听箜篌的神态极力烘托音乐之美。上天入地,人、鬼、仙无不进入诗人笔端,通过多角度的侧面烘托,极力渲染李凭箜篌之音的高妙神奇。苏轼名篇《赤壁赋》描绘客吹洞萧声之美:“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实为借鉴该诗“鲤鱼跳波瘦蛟舞”而成,可见该诗侧面烘托的影响之大。

二、侧面烘托刻画人物。古代对美女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形容,这是典型的侧面烘托。在古代诗词歌赋中,这种手法也常用在对人物的刻画上。《陌上桑》便是侧面烘托写人的经典之作。为了表现罗敷之美,作者采取了一系列侧面烘托的技巧。“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以器物的精致华美,衬托人物的姣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更通过行者、少年、耕者和锄者的动作和神态,以异性间的吸引及人类爱美的天性表现其不可描摹的完美。当然,太守“五马立踟蹰”的垂涎三尺的神态及千方百计想据为已有的心理也更衬托罗敷的美丽。这里,侧面烘托起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效果。

环境烘托范文2

关键词:舞台灯光;灯光语言

舞台灯光也叫“舞台照明”,简称“灯光”,是舞台美术造型手段之一。运用舞台灯光设备(如灯具、控制系统等)和技术手段,随着剧情的发展,以光色及其变化显示环境、渲染气氛、突出中心人物,创造舞台空间感、时间感。

舞台灯光是表现舞台戏曲的一种艺术塑造形式,是演出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情节的发展对人物及所需的特定场景进行全方位的视觉环境的灯光设计。随着舞台戏曲艺术的发展,舞台灯光已经成为舞台戏曲艺术烘托人物、深化主题、吸引观众不可或缺的一种表现形式。

《日头日头照山乡》是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新编现代戏。根据我省作家唐慧琴的小说《日头日头照着我》改编,是我省2011年重点剧目。该剧通过一个乡文化站站长驻村解决拆迁难题、调解干群矛盾的故事,生动反映了党的基层干部呕心沥血、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其表现了主人公果断、感性等时代新女性的性格特征。为了体现女主人公的风格,除了编剧、唱词、作曲、舞台美术等艺术表现形式外,舞台灯光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日头日头照山乡》这部现代戏的整体表现来说,为了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乡村变化的明快,主人公的性格、形象,舞台灯光以明亮为主。其中穿插体现人物矛盾心理的灯光变化,拨开乌云见太阳的灯光内涵,新时期、新社会、新女性的灯光语言。

为了表现《日头日头照山乡》一剧的主题,在此剧的序里用黎明前的感觉来体现贯穿剧中的矛盾,用曙光点出主人公的艰难,并最终在阳光的照耀下烘托主题、体现中心。

《日头日头照山乡》一剧的开场是村里的两派互相争斗的场面。为了体现矛盾的激烈,灯光体现分为下面几个层次:1.两个山头上是村里两派的领头人,用基础的白光勾勒他们现实的形象,体现着他们的自大、自傲和不服,突出了矛盾的白热化。2.山下中心表演舞台使用电脑灯的色彩交换来烘托村中群众演员,体现着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争斗中的激烈矛盾。3.后面山坡上一排群众演员以轮廓光为主,用于勾勒他们心中的挣扎与斗争。整个画面体现了人性的争斗、贪婪,为下面主人公出场,困难重重下勇于接受任务,站在风口浪尖上,坚毅性格的挖掘埋下了伏笔。

第二场,随着矛盾的激化,人物开始接触整出戏的矛盾,开场以明亮色调来体现主人公的积极心态和工作热情。当主人公与矛盾正面冲突时,用电脑灯的换色来伪装群众矛盾的内心,用来白点光来体现主人公从接受矛盾中的猜疑到走出矛盾外的果断,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到最后用亮场和区域白体现了主人公的决心,表现了主人公矛盾中的不屈,乐观中的智慧。

第三场,夜场。蓝色的舞台气氛光体现着时间,若隐若现摇曳的树影表现着矛盾的交错、迷离。与之相悖的略显温馨的室内光点缀着女主人美好的愿望。随着主人公的努力,对矛盾的逐渐了解,在唱段中后背景出现的一弯新月揭示了主人公略显矛盾的内心和坚定不移的决心。

第四场,明亮的气氛烘托出办公室的和谐,体现了主人公的乐观心态。与后面的领导不理解造成的委屈心理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主人公的乐观、坚毅和不屈的精神。

第五场,这场体现了主人公的睿智和矛盾解决的开端。所以整场以明亮色调为主,体现了矛盾的白热化、明朗化。这场结尾,水莲婶儿的点睛用上场门朝阳的红光来体现,既揭示了老矛盾的解决,又暗示新矛盾的升级。

第六场,前半场,黄昏的气氛光暗示着新的暴风雨即将来临。在主人公与领导解决新老矛盾时,用区域白光体现主人公的率直,也暗示在这种坚毅率直的性情下,接下来的矛盾将最大化。后半场,丈夫的不理解,亲人的不配合,小人的陷害等把矛盾推向高潮,使主人公内心发生最大纠结,往前走是悬崖峭壁,往后走是急流漩涡。此时用暗蓝烘托背景的不容,矛盾的漩涡,用区域白点缀人物内心的无助,用AC灯光柱勾勒出的交叉网体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和激烈的争斗。最后,用朝阳光点出主人公的决心和思想,烘托主题。

环境烘托范文3

一、人物形象要丰满

从现实生活来看,人物性格往往是复杂的。正如上文所引:“生活中,人是完整的、生动的、有趣的、富有个性的。”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共同点之一就是丰满,性格复杂而且多面。无论是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形象贾宝玉还是现代文学中的经典形象方鸿渐,抑或是武侠小说中的经典形象韦小宝,他们都是丰满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给人“形象化、立体声”的感觉。学生的作文虽然不能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但是刻画人物的总原则应该如此。然而当前,学生笔下人物的一大缺陷就是性格单一,“好”、“坏”区分过于明显,给人感觉很单薄平面化,不真实、不活气!比如,写父亲就是严厉,除了严厉还是严厉。写母亲就是慈爱,写老师就是苦口婆心……这样的作文索然无味!其实,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可模糊一下“好”与“坏”的界限。在写一个“好”人的时候,也写写他的“坏”;在写“坏”人的时候,也想想他的“好”。这样一来,人物立刻“厚实丰满”起来,而不再是简单的一言以蔽之的单薄。这样既符合人本身的特点,又能让笔下的人物值得揣摩玩味!恰到好处的“坏”能让“好”人更可爱、更真实,想想看,蛮横不讲理的徐老虎不就是一个典型?!而“坏”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好”又会引起读者的反思!

我班姚鹏同学在《我的父亲》中写他爸爸是一位很优秀的高中数学老师,基本功非常扎实,解题速度快,思路很明确,然后笔锋一转:“不过我也发现过例外。有一次,一个学生拿着题目来问我老爸,当时天色已晚,老爸看看题目就对学生说,这个题目比较复杂,你明天过来我给你仔细讲解。等学生走后,我居然看见他用电脑百度答案。”恰好姚鹏同学的爸爸就是班上的数学老师,我把这段文字在大屏幕上打出来之后,全班同学都哈哈大笑。我问他们:看了这一段,你们对数学老师有什么认识吗?很多同学都感叹,原来那么严肃的数学老师也这么可爱!由此可见,有缺点的好同志更受大家喜爱。

二、片段细节要出彩

人物形象往往要通过具体的事情来表现,这个具体的事情怎么写还是很有讲究的。学生多半会选一件事从头叙到尾,即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一交代清楚。这虽然符合记叙文的要求,但是文章显得平淡冗长,不能抓住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写不出“活生生”的那一个。那该怎么办呢?还如上文所引:“或许只有一些有意味的举动,或许只有几句生动有趣的话语,甚至是一两件似乎互不相干的事情,但把它们连缀在一起后,不经意间,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便出现在我们面前。”

“抓住一些富有意味的举动、几句生动有趣的话语”指的就是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也就是把细小的实物如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特定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读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他上嘴唇上两根亮晶晶的玉箸,还有那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你!”简简单单的语言就把“徐老虎”邋遢蛮横勾勒出来活生生地站在读者面前,细节描写的作用可见一斑!

三、烘托对比要精巧

俗话说“鲜花还要绿叶衬”,善于选择陪衬能让主要人物在其他人物的陪衬下显示其特有的风采。《陌上桑》中的罗敷之美、《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之勇、《水浒传》中的吴用之智……这些人物的神采鲜活地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其原因不仅是正面描写好,而且还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烘托与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惟妙惟肖,收到了一种如见其人的效果。

环境烘托范文4

关键词:《木兰诗》 结构作用 艺术手法

《木兰诗》主要讲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全文没有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在平凡的朴素的叙事中烘托木兰的作为女英雄的形象。全文详略得当,对于战争的描写略略带过,对于出征前的准备以及凯旋后的情形则详细刻画。作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历来广为流传,各种赏析的文章林林总总,但是对部分细节深入的鉴赏尚且不多。本文主要选取出征前做准备的片段进行赏析。选文入下: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出征前这一段详细描写,生动而又形象地向我们展示出征前及出征过程中了木兰真实的、复杂的心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替父从军,为国尽忠的英雄兼常人的英雄木兰形象。

1.结构作用――承上启下。.整个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木兰讲代父从军的缘由。第三部分,写从军后的战斗及凯旋归来。该段作为第二部分主要描写木兰从军前的细心周到的准备工作以及出征的途中的情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句式手法――重复对仗。该段先用四个重复的排比句式描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东西南北,每个市买一样东西看似荒诞不合理,但恰恰烘托出出征前繁忙准备、精挑细选,渲染了战争的气氛,烘托出紧张的出征氛围。两个“不闻……但闻”也是重复句式,含义更加丰富。对比中烘托木兰思家卫国的复杂心境。

3.场景转换――动态画面。“东、西、南、北市买东西”动态的场景描写木兰出征前准备工作;“旦――暮――旦――暮”、“家里――黄河边――黑山头”寥寥几个字就用一个动态的过程向我们展现了木兰离开家走向征途的时空变换,变现木兰远征,在远征,离家越来越远的情形。动态画面,形象生动。同时“黄河边――黑山头……”时间地点的不断变化,也烘托出战事的紧急,烘托木兰的从容奔赴前线的英勇形象。

4.艺术手法――对比反衬。爷娘唤女声与流水声、马鸣声,一边是亲情,一边是战情;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报国之情;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音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反映出木兰从征途中思家、卫国的复杂矛盾心境。然而,“不闻唤女声,只闻流水声,马鸣声。而木兰依然选择了后者,选择了卫国,越走离家越远,勇敢地奔赴前方。两个“不闻”表现出木兰从军的坚定;两个“闻”则凸显出木兰在征途中所经受的磨练。“不闻”与“闻”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表现木兰忠君报国的精神。此外两个“不闻……但闻……”看似并列,实则递进,既写木兰一步步走远,也进步一深化木兰毅然决然的走向征途的无畏形象。

5.人物刻画――真实生动。其中,全文的中心是刻画木兰的英雄形象的,但是该段爷娘唤女声与自然人文环境的严酷的描写也侧面展现了一个常人的木兰、一个曾经时闺中女儿的木兰。作为一个女孩她有不同其他女孩的一点,她可以英勇的代父从军,但她仍有有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眷恋,也有对战争的惧怕。该段描写强化了她作为一个女孩的身份,但是这段描写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反而使故事更真实更加合情合理更加引人入胜。正是在对家的思念中,对战争有着惧怕的前提下,毅然决然的奔赴战争前线,才更加体现出木兰的英勇无畏。

6.环境描写――细腻。黄河流水”写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燕山胡骑”写出社会环境中战事的急迫,两句烘托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严酷。

环境烘托范文5

一、抓住正面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尤其是正面描写,古典诗歌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人物的正面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几个方面,虽然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不比小说人物刻画得细腻传神、形象丰满、完整全面,但是,诗歌是精炼的,每句话都经过了诗人的精雕细琢,诗人通过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一个笑容、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亦或是人物的语言、典型的细节,就可以刻画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思想情感。

比如,马戴的《出塞》:“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诗人通过外貌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戍边将士英姿勃发、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猛、英勇无畏的形象。第一句“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第二句中的“冲”字是动作描写,展现了戍边将士勇往直前的精神;第三句通过“卷旗”这个动作描写,表现了将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再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第二句中的“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了诗人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第四句,作者想象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自己这个远行之人,借助他人的声音、语言,再次表现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分析侧面烘托手法

侧面烘托又称间接描写,分为以物托人、以人托人、以景托人三种。这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不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而是注意环境、周围景物、周围人物等描写对人物刻画所起的作用,进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比如,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陆鸿渐隐居之地的环境、景色,后半部分写诗人不遇陆鸿渐的情况,整首诗没有一处着笔于陆鸿渐,却写出了他寄情山水、高洁不俗、洒脱放达的隐逸人士的形象。前四句中“野径”“桑麻”“篱边菊”“未著花”等景物描写表明了陆鸿渐居住的地方很幽静,颇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蕴。

另外,“”是“花中的隐逸者”,而陆鸿渐家外篱边未开的更凸显了他的隐士风韵。后四句中“无犬吠”“问西家”“山中去”“归时每日斜”,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再如,戎昱的《塞下 曲》:“北风凋白草,胡 马日VV。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首联是自然环境描写,体现了边塞地区苦寒的环境特点,目的是烘托边塞将士生活环境的恶劣;颔联中的“秋来”“夜后”通过交代时间侧面烘托了人物形象;颈联描写了边塞战士长期而艰苦的戍边生活,烘托出了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塞将士形象。

三、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非常有帮助,所以学生要特别关注诗歌的题目和后面的注释,这些都会给出一定的暗示。

环境烘托范文6

摘要:渲染是文学作品中写作论文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并与反衬等手法相区别。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渲染的使用十分常见。恰当的使用渲染,对于突出描写的主要对象,增强艺术表现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文学表现手法渲染特点应用

渲染原属中国画技法的一种,为突出形象之用。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以烘染物像,增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皴,国画画山石时,勾出轮廓后,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渲染技法后用于文学领域,成为文学作品中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作为文学表现手法的渲染,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外貌、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铺叙、形容和拱托,以突出描写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方面,加强艺术表现效果。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渲染的具体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夸张、层递、铺陈、烘托等。

一、渲染具有的特点

1.渲染要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

在绘画中,这个“中心”就是指“需要强调的地方”,在文学中则指描写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方面。使用渲染手法,要始终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意象及词力始终指向描写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方面。如宋代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该词的中心在于抒发浓重的离别之苦。词人描写环境时写了凄鸣的寒蝉,傍晚雨后的长亭,催发的兰舟,烟波浩渺的楚天,还写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细节,以及别后的凄凉情景,这些描写都紧紧围绕着“离别之苦”这一中心铺展。经过词人如此层层铺垫堆积,别情确实让人难忍难承了。

2.渲染要围绕中心正方向展开

渲染手法的这一特点,要求用于渲染的材料必须正方向支撑渲染的中心,而不能是相反。上面柳永《雨霖铃》一词中的环境及细节等描写,全都正方向支撑强化了“离别之苦”这一中心。因此,正衬手法属于渲染之下的具体手法,而对比、反衬则与渲染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说一下其中的反衬。运用反衬手法,用于反衬的材料虽然也能对描写对象起到衬托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反方向的,这与渲染手法的要求是根本不同的。像“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类的句子,均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但不是渲染。3.要对用于渲染的材料着色加彩

渲染,绘画中就是在画幅需要强调之处,加上或浓或淡的墨彩。引入文学中,这“色彩”指的是鲜明的颜色,有特点的形象,特具表现力的词语,运用了铺陈、排比、比喻、夸张、神话等手法。经过这番“着色加彩”,这些渲染材料会更形象、更鲜明、更有力。仅举张衡的《二京赋》为例。张衡的《二京赋》,为了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以俭,体恤百姓,故而铺写了前朝京师的壮美华丽以及统治者浩大的田猎场面。宫殿楼台、车马兵戈、林草兽鸟,物象繁密,词藻富丽,手法迭变,作者以浓笔重彩渲染奢糜以达到讽喻的作用。

需要补充的是,并非只有浓墨重彩,才算得渲染。运用渲染手法,也可用不太多的笔墨,而收到显著的渲染效果。鲁迅的小说《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里所用笔墨并不多,但却把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下农村的萧索境况充分渲染了出来,也很好的烘托了“我”回故乡的悲凉心境。由此可见,渲染运用的效果,不决定于笔墨的多少,而关键在于作者能否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并进行精致有力的描写刻画。

上面分析了渲染手法的特点,下面谈谈渲染手法的应用,在下面的文章情境中多用渲染手法。

二、渲染手法的应用

1.在描写人物时,如果这个人物的外貌、某种行为、某个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的关系非常密切,就要加以渲染。如《孔雀东南飞》中,在刘兰芝被遣离开焦家时精心打扮:“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要若留纨素,耳著明月檔。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段外貌描写着意写兰芝的精妙装束和仪容,突出运用了夸张、排比、细描等渲染手法,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

2.在需要利用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某种心情或想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时,也可以采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朱自清的散文《绿》,在开头对梅雨潭周围环境作了描写,着意描绘了梅雨亭的态势和潭上瀑布声音,瀑布的水花水滴的飘散。观察细腻,文字优美。作者采取这种渲染手法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进入美的意境中去,产生与作者那种舒畅兴奋心情的共振。

由上可见,渲染作为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对于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形象,对于推动情节发展、增强艺术表现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