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的视觉感

书籍装帧的视觉感

1.现代书籍设计的创新

“设计”字面上理解为构想和计划,它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表现,是人们对于生活的规划,它有计划、构思、传达和应用四个部分.而书籍设计亦如此,“它和所有的设计一样都是根据需要做创新的造型构想,最终运用于社会实际中,因此书籍设计也需要经历最初的策划到最终的应用.”书籍设计是一门视觉艺术.它以文字、图形、色彩以及材料、开本大小等等元素构成.书也是时间和空间的生命体,当读者看到书籍时就能够感受到不同内容的书籍设计的特色,当翻阅书籍时就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融合.然而在时下流行的电子阅读的方式中,人们很难再获得这种和纸张“亲密接触”的亲切感和真实感,书籍设计所散发出来的语义符号是由装帧形态中的物性产生的.书籍设计除了传统设计环节里的图形、色彩、开本以及版式等,还囊括了从创作构想、市场定位、读者层次到材料设计、造型设计、五感设计等等全方位的立体的、多面的系统工程,这一切给现代书籍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考.

1.1书籍装帧的生态环保

科学技术虽然迅猛发展,实体书已经不是传播的唯一途径,无论它的流通速度、信息容量的大小都无法和当今高科技的电子产物相提并论,但是电子产品无论何时也无法代替书籍.纸,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它作为一种天然媒介传递着信息.当然,纸在今天已不是媒介的主角,书籍作为信息的载体,的确有着它的弊端,它厚、重、易脏,且不易保存,如今指甲盖大的存储卡就能做到这一切.然而恰到好处的分量与厚度,良好的材质是实体书书才能给予人的满足感、存在感,以及人们无法替代的阅读习惯性,这是书籍所特有的无法言喻的独特魅力所在.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电子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与快捷,如果把电子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那么书籍就是“信息的雕刻”,因此实体书和电子书可共生,两者并不相悖.当然市场上有些书籍的设计光芒四射、琳琅满目、艳丽奢华,失去了书的本意.因此在书籍材料的创新上,可选择毛毡、竹、麻、仿羊毛等材料作为护封,内页亚光、素色.强调质地感,力求简单与朴素,散发着淳朴的书香与森林的气息,这些材质远比闪闪发光的铜版纸更能传递出实体书的特色,简单抽象的白色平面更具有大自然的气息.如同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先生所言“技术越进步,越接近大自然”.低碳生态化生活的已深入人心,它是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其原则是一次性投入与可循环利用,把这个理念融入现代书籍设计的中,侧重在书籍材料的选择、色彩的运用,倡导低碳化的生态设计,让实体书和电子书一样被读者青睐.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一直倡导着生态设计、人性化设计以及绿色设计,它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结合的形态设计,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方向,并不是不单一的以经济增长为目的,这样既满足人的需要又益于生态平衡”.20世纪90年代后的生态设计侧重于利用再生材料、降低成本、减少消耗,它也诠释了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简约的书籍设计风格应运而生.打破传统设计刻意的追求外观的独特与创意,而是把设计的重点放在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现代书籍设计的创新,不是停留在对技术的追求上,而是强调人性的回归.这往往是在书籍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容易忽视的,以生态化作为书籍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改变传统书籍设计过于强调装帧、强调独特与奢华,改变设计思路,把书籍设计放在保护降低成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基点上,书籍的护封选择棉麻等纺织材料,不仅透露着自然纯真的气息,更在功能上比纸材有着它独有的风格.

1.2书籍设计的立体化

艺术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造型,是利用相应的材料、工具与技术而创造的结构.以明了的观念作为最终艺术品的充分前提,以推进其实现并达成目标的现实手段为基础,是带来明确记录结果的创造过程中的全部活动.书籍设计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设计行为,所以在中首先要强调现代设计的原则之一单纯明快,用构成语言设计富于视觉冲击力的书籍,可有意识的弱化书的封面地位,强化切口、化繁为简.从而表现现代书籍的简约.书,是个六面体,书籍切口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上切口、下切口和外切口,是读者触手可及的地方,设计的审美和功能设计,带给读者更丰富的视角和新鲜感.书籍设计的根本是为了知识信息的传播,所以,书籍切口这一个狭小的空间往往可以“大做文章”,它的设计依旧是为了书的内容而服务的,它是作为书籍整体设计的其中一个元素来对待的,让书籍的整体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创造出更现代更中国的书籍设计作品.传统书籍设计在造型上大多是规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且注重的是前封设计或重视图形和文字的设计,书的切口部分一般是没有装饰,通过对切口色彩、图案、造型的设计,让单纯的切口有了变化,书从不同的角度都拥有了立体美感.著名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的作品《梅兰芳》就别有韵味,把梅先生的艺术生涯、艺术角色通过图形,在切口上得以三维的展示.把他一生生活中的两个面通过读者向左向右的翻阅中呈现,感受出主人公那独特丰满的形象,让读者与书有了穿越时空对话.从图形和色彩入手进行的切口设计,在切口的造型上也可以大单的进行尝试,采用仿生学,打破传统设计,以非传统的人物的剪影、动植物剪纸造型、或以几何曲线等造型切口设计,把读者的视线转移,融入鲜明而又简约的时代性,找到书籍设计新的切入点.直观、有想象力的造型设计往往能引起读者的购买欲,利用这个方面可以充分调动设计师的兴趣以及创作灵感,独辟蹊径的创作出简约又生动的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从本质上说,设计是为人的设计,是为了创造完美的人性化世界,在设计存在的现实中,以人为设计的根本目的仍然具有理论的和理性的色彩.而在有些企业家眼里,设计仅仅是市场竞争、推销产品的工具,其目的是产品而不是人,这样的设计就失去了意义.书籍设计亦如此,在设计时无时不考虑着社会、人、生活,高度的责任感是设计能保证高品质、高审美的重要所在.

1.3书籍设计的五感化

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强调形,造型;态,神态.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珠联璧合,才能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他认为书是人们接受知识的媒介,它既是观赏阅读触摸之物,也是心灵感受之物.阅读中享受到视、触、听、嗅、味五感交融之美.他认为书是有情感有生命的,书籍设计就是让书和读者恋爱.“感觉”是人类特有而丰富的知觉现象,现已成为人性化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窗口,为感觉而设计成为未来设计实践的重要领域.感觉设计是从人的感觉特性出发的设计,也是为适应和服务于人感性特性的设计.人的五感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及触觉.对读者来说,信息时代的传播需求不再停留在简单的了解层面,而具更深层的心理满足的需要.视觉在整个设计中,包括书籍设计一直占有着主导的地位,听觉仅次于视觉,人们通过声音、频率会有不同的感受.触觉是通过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或平滑、或粗糙;或温暖、或寒冷;或奢华或朴素……通过触觉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某种共鸣、回忆或遐想,能引起人们对于气味,甚至口感的记忆,这是时下流行的电子书所不能代替的.在书籍设计中,重要的是要体现五感中的视觉与触觉,把传统二维平面的图形处理成半立体的浮雕感,或表现构成的点线面,或融入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镂空的处理等不同的艺术手法,在简约的视觉基础上,体现着凹凸的触觉肌理,这一切是我们现代现代书籍设计的思考与创新.人的五感是共通的,它们互相渗透和联系.人在大脑中出现形象是由几种感觉交织在一起的.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的日本冬运会节目册就是采用白色蓬松的粗糙的肌理感的“冰雪纸”的材质,让文字部分凹陷下去,凹陷部分呈现出冰雪般的透明状,触摸上去蓬松而柔软,并能够发出细碎的沙沙的响声,让人不由的联想起满是积雪的冬季,双脚踩在蓬松的雪地上,留下了一串足迹.从视觉到触觉,从触觉到听觉,进而联想,发展到能通过造物的方式对形加以改变和塑造.展现五感的书籍,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概念书籍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未来书籍审美需求而存在着.它既可以展示设计师的创造力,也可以启示未来书籍装帧的设计理念,甚至可以促进新材料和印制工艺技术的发展,因此它具有着前瞻性的引导意义.如今的书籍设计进入一个更复杂、更细致、更深入的感觉层面,从物质到非物质,从感觉到精神、意识、思想,而这一切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

2.结论

“设计是属于未来的,未来性也是设计的本质属性之一,创新的现代书籍设计,是一种新的面向未来的超越,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遵循人权、可持续发展、人类共同的遗产的原则来创新和发展”.人们总是向往着理想化的、自由的、仙境般的生活,而艺术就满足了人们的愿望,符合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本性.艺术化的设计是物质之美与精神之美的综合,设计既符合生态要求,与自然融合一体,是人造美的第二自然,设计发展的最终方向就是艺术化.书籍是表达传统文化魅力的最佳媒介,它传递着不同文化传统下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念,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书籍设计也应突破传统的视觉习惯,它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平面载体,“平面不平”是设计师的追求,营造新的思想和文化观念,引领书籍设计潮流,把书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对于现代现代书籍设计的创新应该是材料上低碳化、造型上简约化、立体化、技术上五感化的设计.未来的发展总是以当下的为基础,当下的现实已经预示着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未来的设计生态化、非物质化、艺术化,这不仅是书籍设计,也是所有设计领域的未来趋势”.总之,给读者设计出艺术享受和读书之乐的艺术作品,是现代书籍设计要努力追求的.

作者:朱亚 单位:皖西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