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构建

产品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构建

摘要:本文从产品设计专业的素质和技能特征出发,首先对该专业的各课群特点属性作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产品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常规授课或工作室授课的设课依据,最后提出基于设计学学科特征的产品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构建和评价思路,对同类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改革具有一般性参考价值。

关键词:设计学科特征;产品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一、引子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高校毕业生难就业,而用人单位又缺乏实用性创新人才,并且同质化倾向严重,推动基于实践性较强的设计专业教育模式转型和发展是当务之急。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应致力于把专业教学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新型的工作室教学特点能实现差异化教学,适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能够改变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填鸭式教育缺陷,不但增强学生自发学习、自主创业、自我塑造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引入竞争机制。

二、产品设计专业的技能特征

任何专业素质需要长期积累,学生的设计素质来自各种生活经验、阅历、知识积累等,是设计构思的基本信息来源。创造新事物的前提是要拥有大量的与创造物相关的信息。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威斯勒认为发明的本质是从旧经验中观察或找到一种新关系,这种新关系一定来自生活环境中的经验[1]。素质对每个学生而言大体是均等。地域、出身、环境等在入学之前各有差异,是阶段性既成的现实。大学的设计专业教育更多倾向技能性的教学,比如设计思维训练、设计原理、手绘草图、产品效果图、计算机建模、设计程序与方法等。现代设计启蒙教育时期设计就是技能型教育。德国包豪斯学校实行了类似于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它完全依据当时设计职业的社会需求,其重实践的作坊式教学模式,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教育有借鉴作用。张也夫在《外国工艺美术史》中概括了这种教学的特征。“包豪斯教育制度也可被称为工厂学徒制。即新生入学先接受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用等基础课的教学。然后再到实习工厂接受3年的学徒制教育。毕业后成绩合格者授予技工证明书,其中成绩优异者可继续进入包豪斯建筑研究部,修业结束方可领取包豪斯文凭”[2]。可见当时设计不但转向了设计与制造,而且抬高了产品生产中制造环节对于设计教育培养的重要性。

三、针对设计学科特征对产品设计专业的常规授课和工作室授课要分层分级布局

产品设计专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许多基础素质和技能性课程要集中授课培养。所以,工作室授课建议在大学三年级以后较好,即在1-2年级实行常规式授课,集中学习学科基础理论、基础表现手段和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以及具有共性的专业课。3-4年级可以按工作室授课,工作室的授课项目主要按两大类建设,一类是研究主题类的项目,如针对教师纵向课题的一些设计项目,侧重原创性、理论性、学术性、文化性的素质培养。以快题性、专题性的概念设计为主,为部分学生的考研打下基础。成果可以参加设计竞赛、申请专利、撰写论文等。工作室的授课,若完全按企业服务性的项目授课,授课内容会较为单一,这类项目往往注重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不具有全面性、系统性,不利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另一类是企业设计服务类项目,更注重实用性,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企业可能的设计现状,引起将来就业的思考。注重综合分析,特别是工艺性、经济性的思考,权衡可行性与创新性的矛盾关系,这类项目名目繁多,不一定具有设计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但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成果一般归企业所有,在不违反协议的情况下,也可以参加设计竞赛、申请专利、撰写论文等。表1是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室中两类项目的培养特点比较。所以在工作室教学中,各工作室导师必须对授课项目(内容)有前期积累,要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战略培育课题,包括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及意向性课题的培育,两类课题各有教学特点,不应相互替代。

四、工作室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构建

1.多人授课,教学相长

工作室一般按团队构建,一个工作室至少有两个以上教师团队组成,针对企业服务项目还要求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参与授课。在项目设计中每个学生的想法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而不同的教师可能也有其思维差异和独到的辅导方法,授课中让学生参考更多教师的建议综合评判,组合设计信息,这是创意构思阶段的特殊授课方法。设计后期则是教师组织评阅小组依据应遵循普遍规律评价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2.注重设计团队意识和模式的培养,尊重学生个人创意

创新设计主体是学生,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潜能,学生自己生活经历和知识构成是教师不能替代的。相反,教师要在满足项目基本要求和原则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或思维情景中帮学生解决问题。一个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有其特殊的价值。“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团队意识,有利于共同完成某一实际方案设计,打破教师课堂讲、学生课下做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

3.设计实践中插入设计理论,两者交互进行

在实际设计项目中讲授理论知识。小川在创立斑鸠社的过程中是用师徒的方式传承技艺,“他相信弟子们会根据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素质成长为性格迥异的人才”。并将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朴素的表述为“不管花多长时间。只要一点点将经验积累起来,最终一定能成为优秀的人才。”[3]斑鸠社的做法体现了技艺传承是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将知识以技艺的掌握合二为一的典范。产品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个特点,解决理论教学不足。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系统地讲授相关专业知识,教学效果会更好。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层次性和系统性布局,由浅入深的展开理论教学,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技能和理论。

4.用好案例教学

研究典型案例是设计学科较为常用的学习方法,是对案例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梳理分析。教师、学生和设计师充分利用图像思维模式特点,形成互动,促进设计思维发展。学习环境本身也需具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即便是用有效的视觉效果来布置工作室,也类似于构建情景设计,同一情景下,不同的人依据自己的阅历、知识和文化背景,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想法。

5.产品设计工作室理论知识的教授办法

产品设计的学习有其跨领域的特点,需要掌握一定的理工科基础知识和市场营销及设计管理学科方面的知识技能。教学时间主要分为前段两年基础理论和后段两年时间实践项目,实践项目过程中部分基础理论和工作室教学模式形式上可能会发生冲突。从工作室的运行机制看,三年级起开始实行工作室教学,学生对学习阶段的侧重点较为明确,但由于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较多,按总学分和总学时配比计算,3年级许多理论课程学分还没讲授完毕,特别是与产品设计专业课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在工作室学习,理论上会影响正常大三理论课的教授环节。工作室教学主要是基于项目教学,在设计实践中进一步获取知识和经验。教师教学重在设计方案的辅导,并且一个工作室同时存在3-4年级的不同年级的授课,这给专门性的理论课讲授带来难度。但在教学实践中,工作室的产品设计知识和理论教授是有章可循的,主要是将项目的性质、类型按专业课的理论知识点做好统一规划,虽然和企业实际情况匹配有难度,通过长期的,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洽谈是能解决问题的,所以工作室教学与常规理论授课本身的矛盾转化成了相互补充的教学方式。如与文创企业、电子产品企业、机械类制造企业等洽谈不同类型的设计服务项目,使项目涉及不同的知识点,如产品语意设计、交互设计、改良设计、造型设计等。在设计构思的节点中就可以系统的讲授相关专业知识,以实践项目为基础的理论教学会取得比常规授课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评价

合理设置工作室评价机制是指导工作室教学有效运行的指挥棒。机制带有反馈功能,有利于运行模式的不断改进。工作室教学模式原则上以团队方式完成设计项目。工作室教学中存在三种角度的评价,分别是工作室教学组织的评价、工作室中学生学业成绩评级,而且不论是作为教学组织的工作室,还是作为工作室学生的个人,都存在过程成绩和结果成绩的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至关重要,学生成绩一部分来自团队,一部分来自个人,所以有必要将学生个人成绩和团队成绩综合考虑。根据不同设计小组的完成情况设定各自的百分比。

1.工作室评价是办学主体(学校或学院)对专业教学工作室教学效果、教学成果的评价

主要从工作室教学定位、适应度、保障度、有效度、达成度、满意度角度去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评教、学生获奖、社会及项目单位评价等。

2.工作室学生成绩的学业评价:包括两个团队评价和个人评价层面

第一层面是从团队层面评价,团队成绩:主要看三个方面,(1)课题难易程度。(2)小组成员在一起合作、相互配合、群体激发思维的效果。(3)最终成果。通常实际设计项目是由项目组合作完成,形式上模拟了就业后的工作方式,其中还包括高年级对低年级的带动作用,也反映团队的成绩。所以有必要参照公司团队的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并在总成绩中给予合理的占比。第二层面是个人分担作业的成绩评价,分为过程成绩和最终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有合理的比例。个人成绩分评价为三个方面,(1)在小组中的角色、积极性、工作态度,(2)对设计方案的贡献率,(3)与其他成员合作情况。个人最终成绩(100%)=团队成绩(占比)+个人分担作业成绩(占比)。其中总评成绩在70分以下和90分以上需同行三位老师集体评阅,取平均分,保证其公平性。五、结论综上所述,设计学科是交叉性和应用性极强的科学,基于设计学学科特征的产品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尊重该专业对学生的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梳理好产品设计素质和产品设计技能的获取途径,教授方法是工作室教学模式构建的前提。实行多人授课、团队意识培养等教学方法和合理的评价体现是产品设计工作室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美]克拉克•威斯勒(ClarkWissler1870.9.18~1947.9.25)著.钱岗译.人与文化[M]商务出版社,2004(02):72

[2]张也夫著.《外国工艺美术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08)第二版

[3]彭正龙著.《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建设与创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0)第一版

[4]盐野米松著,英珂译.《留住手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第一版

作者:刘伟 赵得成 谷远亚 赵怡 王珊珊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