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护实训总结范例

基护实训总结

基护实训总结范文1

探讨目标案例教学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护理系2015年4月~2016年4月100名高职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名护生。研究组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采用目标案例教学,参照组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采用常规教学,最后对比2组护生的考核成绩及其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参照组,且护理满意度同参照组相比较也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目标案例教学,其效果理想,同时可以使高职护生的考核成绩得到明显提高,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目标案例教学;急救护理实训教学;应用效果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急救实训教学中要给予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本研究为探讨目标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选取本院护理系2015年4月~2016年4月100名高职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将与常规教学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共选择高职护生100名,纳入时间为2015年4月~2016年4月。其后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00名高职护生分为参照组(n=50)和研究组(n=50)。研究组中,最大年龄为22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为(20.1±2.1)岁,全部为大专学历。参照组中,最大年龄为22岁,最小年龄为19岁,平均年龄为(21.3±2.3)岁,全部为大专学历。2组的基本信息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选取急救护理实训教学项目中的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作为实验内容,共包含课堂教学2学时,实训教学4学时。课堂教学同一教师统一教学,实训课参照组高职护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回示与教师总结、课后练习、考核。研究组实施目标按例教学。具体如下:

1.2.1教学准备

研究者向带教老师及研究组护生介绍目标案例教学的相关知识和要求,取得师生配合。带教老师于实训课前一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设计、组织和要求。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教学任务与情景。在理论课后,分发教学案例,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相关情景剧本编写。

1.2.2课堂实训

以1例心脏病患者突发心跳骤停导入实训,结合PPT图片和操作视频,分步骤详解操作要点后,学生分组进行情景角色扮演,老师指导纠正。

1.2.3教师小结

研究者将分组模拟练习中的问题汇总,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评,对操作中的难点、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及讨论,并予以解决。

1.2.4练习、考核

以学习组为单位开放试验室自主练习,第2次实训课,对每名学生进行操作考核。考核前给每名学生不同的案例,对复苏模型进行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急救。实训课程结束后教师对实训课的总结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组织学生填写本实训项目意见的调查问卷。

1.3观察指标

对2组单人徒手心肺复苏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同时记录2组对护理教学的满意度,结果分为三个标准,即非常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1.4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核成绩

研究组接受目标案例教学后,考核成绩为(92.15±6.73)分;参照组接受目标案例教学后,考核成绩为(84.82±8.43)分;t=12.35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教学满意度

研究组采用目标案例教学,对该教学模式较为满意的护生37名,满意度为98%;参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对该教学模式较为满意的护生50分,满意度为86%;组间比较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教学满意度对比,见表1。

3讨论

3.1调动高职护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组在实训期间期间接受目标案例教学,首先将实际案例引入教学中,并让护生认识到护理岗位的真正需求。其后,可以将临床案例与真实情景相结合,这样既可以调动护生的积极性,又提高护生的学习欲望。此外,护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案例进行教学,可以使护生的学习目标得以完成。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目标案例教学,护生可以针对自己的爱好和性格,在学习中扮演不同角色,一起参与。团队合作会使护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护生和临床实践进一步接触,与日常生活和工作更加贴近,从而为护生未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1]。

3.2有利于培养护生的操作技能

结果显示,研究组操作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参照组。研究组在练习过程中,对各种情景案例中心脏骤停患者的处理准确有效;参照组只掌握了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在面对具体临床病例的处理方面表现应对能力差,不够灵活。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教师要加以重视高职护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与理论相结合,不仅提高了高职护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商得到明显提高;锻炼了护生的逻辑思维和预判能力,巩固所学知识,为高职护生的未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1~3]。

3.4有利于提高实习护生的综合素质

目标案例教学教学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强调护生运用护理程序来分析和设计案例,角色扮演中实施护理及健康教育,老师可以适时进入情景扮演一角色,训练护生的应变能力,同时提高了护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护理及健康教育的能力[5]。在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分工协作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查阅书籍、文献资料,护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护理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高了护生的专业和自我发展。同时还提高了护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通过角色扮演,使护生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性化关怀。护生通过对角色的掌握,进行换位思考,更切身地了解病人的需求,理解病人,在临床护理中会用更多的爱心、关心、责任心对待患者。

4小结

在高职护生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目标教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在提高护生急救护理技能考核成绩的同时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其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认识,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丽欣.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求实,2014,10:280~281.

[2]刘燕.法学教学方法的问题与完善途径———以案例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7):62~64.

[3]陈雄林,傅文学,曹小明,等.案例教学法在护理本科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实施与体会[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3,22(6):569~571.

[4]柳琴,张银玲,徐巧玲,等.“护理与法”案例教学中伦理问题的反思[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6):111.

基护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课程综合改革;效果评价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护理专业必修课程,内容较多,但课时相对较少,比起《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这些大课,许多护生思想上不够重视;再加上儿科护士风险大、护患关系紧张,工作辛苦且收入相对较少,许多护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导致护生对《儿科护理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我们对《儿科护理学》从理论授课到实践教学进行了课程综合改革,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校护理学院2016级护理学专业2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个班护生47人为试验组。另外1个班护生46人为对照组。两组护生在生源、年龄、性别、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授课:1次实训在实训室进行,流程为护生预习-观看视频-教师示教-护生练习;2次见习在医院进行,由教师带领护生在床旁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然后讲解具体护理措施。试验组进行综合课程改革:理论教学改革包括两方面,一是整合课程,和《内科护理学》授课教师商讨部分重复内容进行调整;二是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改革包括两方面,一是实训教学,流程为护生预习-护生自己准备用物-护生演示-护生指正-教师总结-教师示教-观看视频-护生练习;二是见习教学,即先去幼儿园见习,了解正常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练习和儿童沟通技巧和健康教育的能力。再去临床见习,采用以团队为基础的TBL教学模式,首先将学生分为7-8人一组,各小组针对一个病人进行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护理诊断及制定出护理措施,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由带教老师总结点评[1]。考核评价方式改革:采用“理论考试50%+平时成绩10%+综合技能考核40%”模式。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等。综合技能考核包括个人操作考核10%,社区幼儿园健康教育10%,小组病例汇报10%,临床见习护理病例书写10%四部分。

1.3评价指标

课程结束后,采用主客观综合评价指标对改革效果进行评价。以理论考试(满分100分)、病例分析(满分100分)和实践技能考核(满分100分,包括沟通能力40%,技能操作能力60%)作为客观评价指标。对试验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作为主观评价指标,集中无记名填写并当场收回,全部有效,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护生《儿科护理学》考核成绩比较

病例分析成绩、沟通能力、技能操作考核成绩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试验组护生对课程改革效果的评价

绝大部分护生认为本次课程综合改革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实践动手能力,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希望继续开展。

3讨论

基护实训总结范文3

 

护士职业行为规范是为了保证护士在工作岗位上能安全有效地完成各项治疗、护理措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在医疗护理服务行业中,良好的护士行为规范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良好的护士行为规范是逐步养成的[1]。针对目前中职护生职业行为规范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情况进行护生自主管理的实践研究。本着让护生的在校学习与临床实践结合,我们引入了当前临床护理质量管理的控制体系———三级质控体系,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校2008级、2009级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其中初中起点14个班(785人),高中起点3个班(207人);女生960人,男生32人,平均年龄17.3岁。   1.2方法   1.2.1构建三级质控体系   为力争人人参与,我们以班级为单位,以大组—小组—组员形式进行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质量控制,即由上而下为大组长—小组长—组员的三级质控。经班级讨论后,在教师指导下拟定各级人员在护理实训课中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的工作职责。大组长根据每次实训课的要求安排各小组学生学习训练,按照课题实施要求和评分标准,检查、评价、反馈小组长的工作情况;小组长配合大组长根据每次实训课的要求安排、指导、检查小组人员的学习训练,每次课后组织小组学生自行检查、评价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情况和操作训练效果;每位组员保证自己的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和操作训练达标,并积极配合小组长的检查、考核评价工作。   1.2.2制定质控检查标准   为保证三级质控体系中各级人员在检查和评价时有据可依,实验班级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后制定了质控检查标准———“护理实训课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评价表”,该表由护士职业行为规范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两部分组成。理论学习部分有学习职业行为规范细则、相关规章制度等4个项目,实践训练部分有护士的仪表规范、化妆规范、举止规范等8个项目,每一项目又有具体的评价要求和评分标准。   1.2.3评价方法   (1)根据“护理实训课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评价表”进行评价。每次实训课前,护生依据“护理实训课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评价表”明确自己实训课时的行为;结束时,每位组员对自己本次的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和操作训练是否达标进行自评→小组长评价→大组长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予以督导,最后给予点评,从而完成一次实训课程。“护理实训课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评价表”总分100分,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合格。   (2)技能操作过程考核评价。在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过程中,为达到以各项技能操作过程为考核评价内容,保证和检查三级质控的有效性,早期规范中职护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行为习惯,课题组修订了相关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包含护生职业行为规范评价标准),随机以各项技能操作过程为内容进行考核评价。技能操作考核总分100分,80分以上为优秀,70~79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   2结果   2.1“护理实训课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评价表”评价结果”   本课题开展以来,实验班护生在护理实训课中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质量有递增趋势。参与课题2个月优秀率与前1个月比较(χ2=94.204,P<0.01),3个月以后优秀率与2个月比较(χ2=106.177,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见表1)。   2.2各项技能操作过程考核评价结果   技能操作过程考核采用课题组修订的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结果优秀率为85.18%,良好率为13.31%,合格率为1.51%。   3讨论   3.1三级质控体系是促进护生在护理实训课中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   控制质量的首要关键是建立质量控制系统[2]。晋国蓉等认为在护理实践中,必须有健全的护理质量监控组织[3]。由于在护理工作中,每一位护理人员实际上都要进行一定的管理活动,作为医院护理队伍的接班人———护理专业学生,很有必要学习并亲身体验管理活动。采用以班级为单位,自上而下大组长—小组长—组员的质控形式,借鉴当前临床护理的三级质控管理模式。在每次护理实训课中,护生进行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时,大组长、小组长和组员都有各自的工作职责,三级质控,环环相扣,不仅保证了护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提高了护生的参与意识、管理意识。护生不仅是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的具体实践者,也是良好护士职业行为规范的具体形成者。护生参与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质量控制,改变了之前认为良好职业行为规范的养成只是任课教师职责的观念。三级质控体系的应用,帮助护生真正实现了理念的转变,由强制性的管理变为自觉地主动改正错误、弥补不足。   3.2制定完善的质控检查标准是保证护生在护理实训课中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   当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在能够成功地进行管理之前,人们必须确切地知道自己正在管理什么。”“护理实训课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评价表”的制定,为大组长—小组长—组员在护理实训课中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教师的督导检查、质量改进提供了可靠依据。护生不仅在实训课前明白在本次实训课中自己的职业行为规范该如何进行,而且在实训课结束时可以检查自我管理质量,进行总结分析。组员可以评估自身不足,小组长、大组长可以评估管理环节中的不足,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全组讨论并提出整改措施,扬长避短,从而促进良好护士职业行为规范的养成和提高自主管理能力。#p#分页标题#e#   3.3三级质控体系使护生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三级质控管理强化了护生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借助“护理实训课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评价表”,使得护生在护理实训课中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通过每位护生的自我管理、小组长和大组长的检查评价、教师的督导,形成完整的管理链。每督导检查反馈1次,质量就提高了一个层次,从而保证了护生在护理实训课中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如通过分析“护理实训课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评价表”的评价结果,发现项目一护士的仪表规范、项目二护士的化妆规范、项目三护士的举止规范在1个月内的评价表中扣分较多,而在第2个月的评价表中明显不再被扣分。同时从表1可以看到,合格率从1个月的24.80%降到9.78%,最后降到1.01%;而优秀率从第1个月的60.08%升至80.04%,3个月以后为95.26%。   3.4三级质控体系有利于护生护士职业行为规范自主管理水平的提高   实施三级质控体系,真正体现了管理的层次性,护生才是质量控制的主体,这样有利于发挥护生的创造性和管理的积极性。每名护生能从自身做起,在护理实训中互相提醒,互为监督,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尽责的良好氛围。自主管理应用三级质控体系规避了护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或出现逆反、对抗的心理,提高了中职护生在职业行为规范方面主动学习、自觉训练、早期适应、自觉养成和领悟创新的能力。

基护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地建设;基地管理

根据国卫医发〔2016〕64号文件《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加强护教协同工作,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1],我校护理专业制定“产教融合、仁术融合、选择多样、胜任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用“2+1”教学模式,即2年校内培养+1年临床实践,校内培养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临床实践主要由校外实习基地承担。因此,校内校外基地的内涵建设、加强院校紧密合作是深化我校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

1.1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1.1.1直属分院的院校两级管理模式

护理实训中心为直属分院的院校两级管理模式,基地的组织构架为:教务处直接管理,分院教学副院长兼任实训中心主任,实训中心副主任负责中心具体运行,以护理学基础、内外科护理、急重症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老年护理为模块,每一模块配备专门的实验管理人员。

1.1.2建立健全校内基地管理制度

校内实训基地自2002年建成以来,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实验室工作条例》,其中包括《实验室基本信息收集、整理、统计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低值耐用品和易耗品管理办法》《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校内实训基地安全守则》《校内实训基地危险品管理办法》等12项制度。同时根据护理实训中心的特色,制定《学生管理员值班制度》《实训室业余开放制度》《实训授课质量信息员监督制度》等制度。

1.2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1.2.1多中心合作育人的运行机制

根据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学生以临床护理为基础,开设康复、社区、口腔、涉外、老年、中医、美容等7个护理专业方向。在校期间学生的实验实训教学由护理实训中心、基础医学实训中心、口腔护理实训中心、康复护理实训中心等多中心合作完成,既增强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也为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了选择。各中心除承担《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7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外,还承担7个岗位方向的21门专业选修课程。每3年分院在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基于行业发展要求、学生培养质量现状、校外实习基地等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计划,对护理技能实训质量、基地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改进意见和建议。

1.2.2以“互联网+”为契机的信息化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在信息化实践教学背景下我校不断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硬件设施,所有实训基地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完成智能管理系统建设,配备医院模拟信息(HIS)系统和实训中心管理系统等软件。我校教师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手段,对传统的300余项实训项目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云课堂等教学手段;同时在原有实训项目的基础上开发近30项虚拟仿真项目,包括有创血流动力学、大手术后的监护、脐带脱垂急救、子痫急救、有机磷酸酯类的中毒与解救、哮喘、气胸病人综合模拟训练系统、高龄者体验等。

1.2.3多元评价的护理缺陷防范机制

护理实训中心的运行受学生、授课教师、用人单位、兄弟院校、政府部门的多方面评价,从而不断改进、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在学生培养方面,虽然我校已积极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在教学中采用SimMan、情景模拟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但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在真实场景下依旧缺乏感觉、感情、态度和信息等多方面的反馈,实习初期屡犯差错。针对这一现状,我校近几年在实验实训课中加大标准病人(SP)的应用力度,通过专门参加过SP培训的校内专任教师与临床专家共同设计案例、培训SP,将真实临床情景中的各种差错、过失、事故等通过SP呈现出来,通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进行站点考核,培养学生的差错防范意识,以便更好地与临床实习、工作衔接。

2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与运行

2.1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模式

2.1.1建立健全的校外实习基地准入机制

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紧缺型护理人才,结合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护理专业实纲》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我校对已有的百余所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调研、考察、评比,最终遴选出77家医疗水平较高、带教水平较好的二级甲等及以上级别的实习基地。

2.1.2不断完善的规范化管理机制

随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不断深入,学校与分院相继制定和实施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条例》《紧密型合作基地实践教学管理规定》《毕业实习管理条例》《毕业实习检查制度》《学生实工作职责》《关于实习期间请销假制度规定》及《实纲》等相关规范,并充分发挥学校、分院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的微观调控职能。同时,分院还配合学校教务处制定《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优秀带教老师及优秀实习管理工作者评选办法》《优秀实践基地评选办法》,护理学院还制定了《临床见习规章制度》《临床护理教学计划》《实习生和带教老师互评表》,进一步规范了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

2.2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机制

2.2.1信息化多方位护生管理运行机制

我校对实习护生实施校内信息化动态监控和临床精细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运行模式。利用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为每位实习护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专业上通过护生书写周记-教师批改周记、教师线上答疑等方式指导学生业务、就业;辅导员通过该平台动态监测护生就业情况和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在护生进入临床前学校分管临床实践的专业教师与各医院沟通,确认护生进入临床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护理部认真制订临床护理带教计划,落实各项教学措施,采用不同形式的带教方式,如“一对一带教”即1名临床护士带教1名实习护生;“导师制带教”即护士长或专科护士带教本科室实习护生。护理部定期检查,带教老师与护生互相评价,严格按照《实习手册》完成临床教学任务。

2.2.2校内校外基地一体化运行机制

学校每年召开临床实践教学工作会,教务处及护理学院每年安排多次实习巡查,定期召开实习医院总带教座谈会、教学医院工作座谈会、实座谈会、实习生座谈会、节假日向实习医院实习生发送慰问信,建立《实月汇报制度》、建立实习生动态检测平台,及时发现临床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了学校和基地、学校和实习生之间的交流,促成感情纽带机制,树立校内校外基地一体化的概念。

2.2.3全程化考核运行机制

根据实纲要求,实习期间的考核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完成,实施全程化考核。学生成绩包括校内综合理论考试成绩(70%)和实习单位出具的实习成绩(30%)两部分组成。实习成绩包括平时考核、出科考核和临床综合实践能力考核3部分:平时考核分“优、良、合格、不合格”,由校外实习基地带教老师依据护生医德医风、劳动纪律、工作态度、操作能力、团结友爱、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情况等评定,记录在《实习手册》;出科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由实习科室在实习生认真做好实习小结的基础上进行,所在科(室)病区负责人及带教老师共同对实习生进行综合考核,出科考核不合格者暂停实习,返校学习并经重新考核合格后再延续实习;临床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以案例分析、床边查房、实践操作考核和观摩等形式在学生实习中后期进行不定期抽查和考核,由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和临床学院教师参与,考核结果报学院备案,并反馈实习单位。

3校内外基地建设的规划与展望

3.1进一步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

我校在原有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7个岗位方向要求,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计划在未来3年,我校将先后拓展虚拟仿真实训中心、OSCE中心、老年服务人才培训中心,拓展面积达3000m2,预计投入资金达3000万元。拓展后的实训基地不仅在硬件上更加贴合临床真实场景,同时引进虚拟医院系统、智慧管理平台等软件。

3.2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医护类高职院校因无附属医院一直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受到诸多掣肘。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我校与宁波市7家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成立7家临床学院,由医院院长担任临床学院院长,医院分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和护理学院院长或副院长担任临床学院副院长。下设临床学院办公室和临床护理教研室,重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实行同聘任、同培训,共同完成校内课堂和校外实习的双重教学任务。同时,为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我校积极在护理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以护理卓越班为试点,为每位学生配备双导师———校内导师和临床导师,召开师徒结对大会,明确导师职责,制订结对后工作计划,并有序开展工作,定时阶段总结、反思及改进。为学生在职业素养的养成、课程的选择、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计划的制订、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方面全方位给予辅导,做到专业有引导,实践有指导,双导师协同育人,培养卓越护理人才。总之,高职护理教育中校内外基地的建设、共享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可缺失的重要方面,而基地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的工程,还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理念及经验,探索适合我校“仁爱健康”校训的改革之路,汇集各方优质资源,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平台,提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质量和对社会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基护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基护;实训教学

从2018年起,福建省中职学校采取学业水平考试的方法进行全省统一考核,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专业技能作为一门单独科目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内容为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各专业应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护实训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护理专业技能考核的重点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反复练习。中职生年龄在15~18岁,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目标模糊,主动学习能力不强[1]。如何结合中职生特点进行有效的基护实训教学,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是实训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信息化技术走进教学,对中职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笔者作为从事基护实训教学的一线教师,一直在思索如何借助信息化技术,结合中职生特点进行基护实训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为此,笔者选取了女病人导尿术这一实训项目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具体过程如下。

1教学过程

1.1教学内容

实训项目为女病人导尿术,选用教材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配套教材《护理学基础实习与实训指导》[2],共安排6学时。实训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女病人导尿术,操作规范,操作中保护病人隐私,尊重病人,有较强无菌操作意识。

1.2教学对象

护理专业30名学生。

1.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堂讲演、分组练习、课后复习、考核5个阶段。(1)课前预习。把30名学生分为10组,3人一组。利用网络搜索案例,每组派代表阐述本组案例,学生共同讨论并选出最佳案例。(2)课堂讲演。以往基护实训教学通常以假人为模型,教师进行操作演示,鲜少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次课前笔者根据选出的最佳案例精心准备课件,内容包括目的、准备、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课件内容少而精,突出重点、难点。女病人导尿术中的无菌操作是本项目的难点,利用图片和视频讲解,通过直观展示加强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简短的课件展示后再加以演示,加深学生的记忆。(3)分组练习。传统实训课上,学生间缺乏有效沟通和相互学习,通过分组练习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现象[3]。针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鼓励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小组成员间的良好合作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顺利融入护理团队打下基础[4]。(4)课后复习。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布置学习任务,按照游戏闯关模式设置女病人导尿术操作情景,把操作步骤设置成闯关游戏中的不同环节,把无菌技术操作融入每个环节,让学生在完成闯关游戏的同时加强对项目操作步骤的掌握,强化无菌操作意识。(5)考核。传统实训考核方式是实训课结束后对该项目进行操作考核,操作考核成绩即为该实训项目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重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评价。本研究对考核内容进行了完善,除操作成绩外还纳入了学生在收集案例时的表现、网络平台学习表现、分组练习表现以及与教师互动情况。这些过程评价得分和操作考核得分相加,即为该实训项目总得分。

1.4效果评价

本次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案例搜集和讨论,认真完成网络平台学习任务,学习主动性强,目的明确。学生操作成绩也较理想,无菌操作意识大大增强。问卷调查显示:87%的学生对本次教学效果表示满意,83%的学生希望以后能多开展这种教学活动。

2总结与设想

通过本次教学改革探索,笔者认为基护实训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成效。

2.1充分利用自媒体

传统实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局限于实训课堂,课后鲜少有安排实训教师到班级辅导,所以学生和实训教师接触较少,有疑问也无渠道反馈。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建立QQ群、微信群,由每个班的班长管理,学生有疑问可通过QQ群或微信群询问,教师及时答疑解惑,也可请学生一起讨论,营造良好的基护实训学习氛围。传统实训教学内容局限于相关操作,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较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临床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操作技能,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如尊重病人、良好沟通、慎独等。而这些必须在日常教学中逐渐渗透。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定期给学生推送相关知识,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为其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打下基础。

2.2合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对于中职生来说较新颖,容易接受,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合理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实训课一般都安排在相应理论课后,这时学生已经对相关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制作闯关游戏,把实训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融入其中,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后教师把操作视频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学习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3启发式教学

传统实训课堂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师盲目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主动思考能力。教师应改变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5]。课前要求学生自主搜索案例,让其多动脑多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分组练习时设计“大家来找茬”环节,请一名学生操作演示,其他学生找出操作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因此,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4改变考核方法

以往的考核往往是“一考定终生”,有些学生平时不积极练习,却能顺利通过考试,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学习动力,可见这种考核方法缺乏合理性[6]。要变结果考核为过程性评价,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学生,激发其学习内驱力。可以设置“技能之星”,每学期从各班级选出几名在基护实训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评选为“技能之星”并进行表彰。也可以护理技能大赛激励学生,提高其学习动机,充分发挥潜能。

2.5加强实训教师培训

传统教学模式下,实训教师对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多,也鲜少有参加信息化技术培训的机会。为了更好地把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实训教学,提高教学成果,要适当增加实训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龚强.中职生厌学因素调查及解决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2]蒙雅萍,李玲.护理学基础实习与实训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杨哲,田玲.分组并行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5):94-96.

[4]陈英.以学生为主体的分组反思法在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5(4):267-269.

[5]蔡义桃.手动加工实践教学过程性评价的方法与实施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20.

基护实训总结范文6

1.1对象

以我校高中起点的2012级高职护生为对象,从同一授课教师班级中随机选择两个班设为实验组(54人)和对照组(52人),共106名护生,其中男10名,女96名。两组护生均为高考统招生,在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课程改革方法

对照组运用传统教学法,即课堂讲授—实训室示教—护生练习—教师指导的模式。实验组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分为5个环节:(1)项目导入,布置任务。教师根据儿科护理岗位需求,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工作项目,对不同工作项目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并提炼出不同的典型学习任务。护生在开课前先了解课程标准和课程整体设计方案,教师给学习小组布置典型任务后,护生带着任务在课后自学相关知识。(2)分析任务,制订工作计划。教师布置任务后,让护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护理工作任务展开讨论,分析存在的护理问题,制订完成任务的详细计划,并说明制订计划的理由、依据及可行性,最后形成任务实施计划书。教师对计划书进行初步评判,给出指导意见。(3)讨论任务,完善工作计划。经小组协商,结合护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组员可扮演病人家属、病人、护士等不同角色,承担相应的岗位工作任务。小组按照制订的计划实施任务,探索相关操作步骤的不足,完善工作计划。(4)创设工作情境,完成任务。在模拟病房营造与临床一样的护理工作场景,护生按照儿科护理工作过程,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工作任务。(5)评价交流,提升认识。围绕任务完成情况开展护生自评和互评,最后教师点评,对任务所隐含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将任务进行拓展和延伸,从而提升护生对护理岗位工作任务的认识。

1.2.2教学效果评价

将考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来评价教学效果。(1)期末考试采用同一试卷对两组护生进行理论考试;实训项目考核时,在临床模拟情景中对护生分项考核,最后取平均分。(2)自制两份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评价调查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及医院实习结束时分别组织实验组护生集中填写,当场回收,了解实验组护生对儿科护理教学改革的评价情况。两次共发放问卷108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1.2.3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应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基护实训总结范文7

 

ICU(intensivecareunit)意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它集中了各种病情多变的急性危重病人,集中了众多先进的监护仪器、急救设备和生命支持装置,集中了最新的理论、知识、技术与方法[1]。我国的ICU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发展,各医院的总体医疗水平也日益提高,为了适应这种状况,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和发展越来越为医院管理者所重视,对ICU专科护士的需求也越来越大[2]。教育的生命和持续发展在于学生的质量,在于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利于专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是1975年苏格兰东部丹地大学的Harden和Gleeson提出对医学生临床技能进行测评的一种新的模式,又叫做多站式临床考试,它由多个模拟临床情景的考站组成,考试者在一定时间内按要求顺序通过各个考场,对每个站内的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进行检查并接受考场内考官的提问,提出诊断和处理方法,获得测试成绩[4]。OSCE现已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为应用[5,6],最早将OSCE应用于护理教育的是麦柯玛斯特大学的Hamilton[6]。在我国,1996年原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护校李秀琦等[7]首次将OSCE用于护理毕业生的考核,目前浙江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九江医学院等院校自1991年起陆续采用OSCE考察教学效果[8]。为了解决ICU专科护士缺失问题,近年来我国一些医学院校相继开展了护理专业ICU方向护生的培养。为了更好地训练和评价ICU专科护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我们将OSCE用于岗前实训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某校2009级ICU专业护生,共90人,均为统招生,女生70人,男生20人。年龄19岁~22岁(20.0岁±1.5岁)。于2011年3月—2011年7月在学校护理技能实训中心对90名ICU护生先后进行传统教学与OSCE教学。   1.2实验方法   1.2.1构建ICU专科护生的OSCE考站   收集并整理国内外大量OSCE模式的研究资料,并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护理专业(ICU方向)的特色及考核实际,选择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重症监护教育专家和临床护理专家作为咨询对象来界定ICU护生OSCE考站设置和临床能力评价问题。根据德尔菲法要求,本实验对来自千佛山医院、毓璜顶医院等省内10位专家进行了2轮咨询。经计算本次克伦巴赫系数为0.754,信度较高。采用内容效度比(CVR)作为OSCE内容效度的量化指标,总体内容效度为0.89。组织的OSCE考试共分10站,具体见表1。   1.2.2实施对象的培训、设置   1.2.2.1标准化病人的培训   本次实验聘用某校附属医院临床护理教师和实习6个月的三年级护理专业学生作为SP,在护理问诊考站、健康教育考站、技能考站,学生标准化病人(studentsasstandardizedpatients,SSP)和教师标准化病人(teachersasstandardizedpa-tients,TSP)扮演病人、家属的角色,同考生进行沟通交流。   1.2.2.2电子标准化病人的设置   本次实训中的吸痰技术、呼吸机使用、除颤仪使用、监护仪使用等技能的培训考核采用了网络化急救医学情景仿真训练系统和高级生命支持模拟人,它具有成年人外观特征,通过计算机控制可表现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药代动力学系统、神经系统等部分病理生理体征,如正常/异常呼吸音、心音,可触到多处脉搏搏动,会眨眼等。   1.2.3预实验   采用便利取样的方法抽取某校2009级护理专业15名学生对OSCE的考试流程、评分标准、考试时间等进行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适当修改,并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问卷信度、效度。1.2.4教学安排   1.2.4.1第一阶段:对照期   2011年3月—2011年5月应用传统实训方法,即按照教师将课上所有的实验操作先做1次完整准确无误的演示,然后学生利用教师课前准备好的用物分组练习,教师巡回辅导及纠正错误,最后学生课堂回示,教师总结点评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对实训的学生进行笔试(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病例分析能力测试)、OSCE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   1.2.4.2第二阶段:试验期   2011年5月—2011年7月应用OSCE模式。具体课堂教学过程分3个步骤:第一步教学过程,随机将学生分为9人为一个护理团队,学生自己选出自己所在团队的护士长和副护士长。第二步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由带教老师展示指定病例内容,如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颅脑手术病人的护理、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急救等,并提出要求。第三步教学过程,由各队护士长对各队成员,按照入院护理、问诊、体格检查、护理病历书写等10个考站进行任务的分配和讨论。第四步教学过程,以讨论的临床情境为基础,要求学生对经过培训的SP进行评估和护理。对应用OSCE教学模式的学生进行笔试、OSCE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测试。   2结果   2.1OSCE教学与传统教学效果比较   2.1.1笔试成绩比较(见表2)   2.1.2OSCE成绩分析(见表3)#p#分页标题#e#   从表3可见,对照期和试验期学生在入院护理、问诊、体格检查、阅读实验结果等考站的成绩存在差异,基础护理技能、专科护理技能考站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采用OSCE教学的学生在入院护理、问诊、体格检查、阅读实验结果等考站的成绩明显高于未用OSCE教学时。   2.2调查问卷结果   2.2.1学生和教师对OSCE的评价   大部分学生和教师认为OSCE每站实训后需要教师、SP的反馈,喜欢OSCE这种教学方式,认为有必要推广OSCE教学。57.8%的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感到有点紧张,仅有17.8%的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感到不紧张。详见表4。在模拟临床病人的症状方面,大部分学生和教师认为TSP、SSP表现一般。在沟通方面,57.5%教师认为TSP能与学生顺利沟通,67.5%教师认为SSP表现一般。大部分学生对TSP、SSP满意,75.0%的教师对于TSP满意,22.5%的教师对于SSP满意。详见表5。   2.2.2自身学习效果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OSCE教学、考试,熟悉了重症监护室的工作环境和临床护理的工作程序,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更有信心,可以明显提高对实验检查结果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临床能力。详见表6。   2.2.3SP的反馈结果   大多数SP都对OSCE这种新型的考核方法给予了肯定,认为OSCE的10个考站能客观、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自己今后的学习,有必要推广OSCE教学。70.0%的教师和54.5%的学生愿意无报酬继续做这项工作。详见表7。   3讨论   3.1OSCE教学提高了ICU专科护生临床综合能力   目前对ICU护生的教学和考核大多效仿普通护理专业护生的模式,传统的护理教学比较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及技术操作训练,而轻视对临床护理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以及人文精神、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次OSCE教学设计了护理评估、护理病例分析、监护技术操作、急危重病人团体救护等考站来培养和评价ICU护生临床综合能力。经过OSCE教学后ICU护生的问诊、体格检查、阅读实验结果等临床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大多数考生、教师和SP都对OSCE模式教学、考核给予了肯定,认为OSCE可以测试护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护生今后的学习,有必要在今后的护理教学中推广。   3.2OSCE教学推进护理教学改革   OSCE中护生在每个站点均有得分,有利于护生进行自我评定,明确自己的弱项,以促进自我学习。同时各站点得分的成绩差异反馈信息也为教学部门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加强护生弱项能力的培养提供依据[9]。考生在技能考站中的表现,反映出考生技能操作的掌握较好,问诊、体格检查、团队合作救护等考站的平均得分率较低,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忽视了护生护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引起重视。   3.3OSCE教学促进教学与岗位需求对接   卫生部和教育部(2003)3号文件关于“护理人才培养指导方案”要求各教学机构做到办学专业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习岗位与岗位需求“零距离”[10]。本次OSCE在护理实训中心完成,模拟的护士站、病房、监护室、急救室为护生营造了真实的工作场景,教学中应用SP将护生的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11]。大多数护生对本次实训场所满意,绝大多数考生、教师对SP满意。OSCE教学使护生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于决策者或解决问题的地位,可以培养护生在特定情景中作出决策、解除困境的能力,消除了护生对医院环境和工作的陌生感,拉近护生与护士岗位的距离,增强了护生对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自信。   3.4OSCE教学提升护理教师的素质   采用OSCE教学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护理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护理教学能力,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OSCE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编排恰当的案例,高校护理教师要经常到临床工作。参与本次实训的教师一致认为自己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丰富临床经验。通过应用OSCE教学,既可以促进每位教师研究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还促使教师定期进行临床工作,不断地从实际工作中总结适宜教学的案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基护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护理研究生;助教;护理实验室;基础护理;实践教学;开放管理

护理实验室是进行护理实践教学、提升护生操作技能的主要场所,是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孵化器。开放式的实验室环境有利于实验室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增加护生技能训练的机会,提高技能操作水平。然而,目前大部分实验室仍存在练习预约制[1]、实验室安全管理不到位[2]、人力资源短缺等问题[3]。部分教育者引入本科护生参与实验室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员不足的压力[4],但由于本身还处于理论学习阶段,未经历临床实践,本科护生参与实验室管理存在局限性,无法在练习过程中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我国部分高校借鉴国外经验,在化学、微生物等实验室应用研究生助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6],但在护理开放实验室方面的应用未见报道。我院将研究生助教引进到护理开放实验室日常管理中,为规范管理实验室提供新思路,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选取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7级在校四年制本科护生96名作为实验组,其中女生86名,男生10名;年龄18~21(19.54±0.87)岁。2016级在校四年制本科护生92名作为对照组,其中女生84名,男生8名;年龄19~22(20.38±0.77)岁。两组护生性别、年龄、学制及入学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

1.2.1实验室管理方法

实训课开始前,由实训教师向护生介绍开放实验室具体的开放时间、地点及预约方法,要求护生遵守开放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对照组由本科护生参与开放实验室管理。即实训教师在班级中挑选学习态度好、责任心强的护生作为实验室管理员,通过微信群建立联系。实验室管理员提前1周收集好护生预约情况,报告教师,领取实验用物做好清点工作,准备到位。护生练习过程中遇到用物不足、多媒体设备操作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护生技能练习完毕后,督促各组员整理好操作单元用物,清理垃圾,清点实验用物,将能二次利用的用物复原归类放好,发现相关仪器设备损坏及时报告教师。护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管理开放实验室,轮流值日,教师跟进把关。实验组由研究生助教参与开放实验室管理,具体如下。

1.2.1.1研究生助教的准入要求

借鉴美国大学研究生助教管理机制[7],原则上接受经过一年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全日制在读研二或研三的护生自由申请,要求人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20h,熟悉护理开放实验室的运作。新学期开始,护理实验室公示助教岗位申请人员,经笔试与面试考核,并结合本科时期参与实验室管理及临床实践等情况综合考虑录用。

1.2.1.2系统培训

熟悉开放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后,培训教师会提供相应课程参考材料和案例,安排课程观摩,研究生助教了解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技能操作的评分细则。观摩实训教师的操作过程,加深对操作手法细节的理解,培训后对研究生助教教学理论与相关技能知识进行理论考核。

1.2.1.3预约管理

研究生助教综合网上平台、电话等渠道的预约信息,根据护生学习进度,合理安排护生进入实验室练习操作,并将整理后的预约情况公示于公告栏,备好用物。

1.2.1.4实验室环境管理

以基础护理学开放实验室的管理为例。基础护理实验室于周一至周五18:00~21:00开放,共2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5张病床,每个床单位1个时间段内接受2~3名护生预约练习。研究生助教需根据国家教育部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重要指示[8],切实落实环境安全的要求,对实验室水电、易燃物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加强巡视,做好登记;此外,还要注意日常保洁,督促护生练习后清理实验室并检查门窗,确保实验室安全。

1.2.1.5实验用物及仪器的管理

对备物室与仓库采用五常法管理,保证实验用物能满足护生练习之需,避免不必要囤积与浪费,向护生示范如何科学整理用物,开放前后督促护生做好物品的准备与归位。按照实验区域,把区域内的模型、治疗车等贴好标识,固定放置在相应区域内。重点强调对除颤仪、心电监护、高仿真模拟人等贵重仪器的维护,实行每周检测,记录在案,发现故障立即送修,确保正常使用。此外,护理实验室容易发生锐器伤,相关技能操作后,按操作需求将废弃安瓿或针头分类放置在收集盒,以免造成伤害。

1.2.1.6研究生助教的教学指导及反馈

研究生助教除需认真履行以上的岗位职责外,还需在开放实验室期间对护生进行教学指导。在课程开始前,研究生助教与任课教师就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评价标准达到统一,将一学期的教学内容细分到每堂课,让研究生从一开始便清楚自己的教学任务,明确教学指导的重点,提前准备。研究生助教与护生建立微信群,以便及时通知开放时间的变动情况,必要时将护生练习技能操作的录像视频上传反馈练习情况,对护生普遍存在的疑问作统一讲解。在护生进入开放实验室练习时,研究生助教仔细观察护生对技能操作的练习情况,必要时以视频方式录下来。在护生不确定操作步骤时,积极主动地上前答疑,对他们不清晰的地方加以解释并示范正确的操作手法。待护生基本掌握该项操作要领后,将护生集合组织小组讨论,介绍1个临床案例让护生通过演练体验该项操作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演练完毕,研究生助教以讲授和提问的方式,注重引导护生将书本知识点与案例实际相结合,使护生从单一、纵向的思维模式转变为多角度、横向的临床思维模式,在问答中培养思辨能力。实训的最后,研究生助教就本次技能训练情况做回顾与总结,将教学目标与护生实际练习情况相联系,对护生达标的表现好的地方予以鼓励,对未达标的地方予以提醒,分享自身的学习经验,勉励其继续努力。除课程内容外,研究生助教与护生积极互动,了解他们对实训的真实感受,听取意见与建议。针对护生存在的问题作整理归纳,适时向教师反馈。

1.2.2评价方法

①实验室内部管理检查评价。学期结束后,以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为指引,参考医院五常法实施效果的评价[9]。自行设计开放护理实验室内部检查表,由教学主管副院长、教学科和实训教学主管老师,对护理实验室的环境卫生、仪器设备、操作用物、药品制剂和医疗废物处理5方面进行自查,采用5等级评分,1=差,2=较差,3=改变不明显,4=较好,5=好,总分25分,得分越高说明实验室管理效果越好。②本科护生理论、操作成绩评价。课程结束后,由护理学基础教研室组织教师对护生进行理论考核,以本学期护理学基础内容命题,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案例分析题,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操作考核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师统一标准和评分细则,两组护生由相同实训老师对技能考核进行综合评定,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护生操作实践能力越强。③护生对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自设问卷调查护生对开放实验室管理效果的评价,包括帮助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护理操作技能、有助于团队合作、发现薄弱知识点和促进反思、总体管理效果好共5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是”、“否”2个选项,由研究者发放问卷并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说明填写要求。共发放问卷188份,回收188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率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学年末实验室内部检查结果

2.2两组本科护生基础护理学考核成绩比较

2.3两组本科护生对实验室管理效果评价比较

3讨论

3.1研究生助教参与开放护理实验室管理的优势

3.1.1实验室规范管理得到落实

研究生助教在开放实验室管理上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曾经的“管理对象”,又是现阶段的“管理者”,这使他们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能兼顾实验室管理制度要求和护生技能操作的需要,成为师生之间的联络员,使两者联系保持紧密。助教岗位的设立,明确了岗位职责:开放前,研究生助教各渠道收集预约申请,依据上课班级和内容合理安排护生进入实验室练习的时间,准备好相关用物,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配置,并公示于公告栏,护生根据安排有序进入实验室练习。开放结束后,研究生助教督促护生做好环境用物的整理,对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回收再利用,本着资源共享原则方便下一批护生练习所用。研究生助教向刚接触实践学习的本科护生宣传进入实验室练习需遵守的相关制度,以身作则,从细节处落实实验室管理规范,并不断强化护生对实验室维护的意识,使实验室规范管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1.2朋辈效应有助于护生反思自身学习,促进护理技能的掌握

由于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人数上升,实验室工作量增大,师资力量普遍紧缺使学生技能掌握情况未得到跟进。而研究生助教的设立,能有效缓解教师短缺。更重要的是,研究生经历了临床实践、考取执业证、求职、升学等阶段的磨练,与本科护生年龄相近,存在共同语言的优势及自身学习经历,使本科护生信服从而形成紧密的纽带。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生认为研究生助教参与实验室管理有助于促进反思,实验组理论与操作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这与闻彩芬[10]的研究结果一致。开放式的实验室环境,使得部分护生在练习的同时,作为观摩者参与其中,常常是1名护生在练习,另1名护生拿着评价标准在旁观摩,帮助指出违反操作原则的地方,两者轮流。但护生自身还是初学者,对技能操作也不熟练,指导作用有限。研究生助教在巡视时对护生不规范的操作手法能及时纠正,并结合评价标准讲解,示范操作手法,此时观摩的护生作为反思主体,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讨论,使模糊的知识点得以呈现与解决。讨论的过程吸引其他护生加入,促进护生之间交流,加深团队合作学习,课堂知识的重现也有助于加深记忆。从开始零星的质疑扩展到最后普遍的反思,在反思中护生对技能操作的手法要领有更深层次理解。研究生助教作为“学习激发器”,与护生之间的朋辈关系得到很好的利用,通过抛砖引玉的方式,引起护生反思使知识内化吸收。对于护生提出操作技能在临床方面应用的问题,研究生助教有能力结合临床实际加以解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展其知识面。这与赵鑫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朋辈效应在提高护生操作技能中起的重要作用。研究生助教相当于一个连接理论学习与临床实际的窗口,并能以自身经历给护生一些学习建议,可帮助护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3.2对研究生自身学习的促进

研究生经历过本科系统的学习与实习,在开放实验室中能发挥“过来人”身份的作用,帮助护生更好地理解如何把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在思想上学习上引导护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护士的身份过渡。与此同时,担任助教、协助管理实验室的工作锻炼了研究生自身的协作能力,由于助教身份,促使研究生加强自身理论与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水平。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延展,将研究生培养融入到本科生开放实验室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优势,并促进研究生个人的学习与成长。

3.3建议

3.3.1日常管理细节化,满足护生自学需要

高质量的实验室管理,除在宏观上表现为环境整洁卫生,用物整理规范,设备先进以外,细节处的管理同样需要关注。护生的技能训练主要是在课外的开放实验室进行,故实验室应提供促进护生自学方面的环境支持。研究生助教在管理实验室时,应根据护生该阶段学习课程的特点,结合临床病房、治疗室的设置,将需重点掌握的护理技能操作流程制成流程图上墙,便于护生在技能学习初期对照流程图分步记忆操作步骤,有助于培养条理习惯,更快掌握技能操作,以增强其学习自信。临床科室除重要流程制图上墙外,还设有提醒标识牌,以引起操作者重视,使开放实验室更贴合临床实际环境,满足护生自学需要,为护生技能训练带来真实感,体现以护生为本的教育原则。

3.3.2发挥团队优势,鼓励护生参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