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课程总结范例

色彩课程总结

色彩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服装色彩;金课教学;OBE理念;评价体系;反馈观察点;实践模式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首次提出了建设“金课”的应用概念。所谓“金课”也就是一流课程,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的主要努力方向及奋斗目标。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在面临多项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承担着丰富教学手段、完成课业指标、提升课程质量、转变教学主体等多重压力,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将压力转化成前进的动力,促使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了一线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现实目标。曾有学者公开表示,金课的应用具有“两性一度”的特点[1],“两性”可总结为创新性和高阶性,“一度”则是指挑战度。“两性一度”的应用概念着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够在解决复杂实践问题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个人思维能力,且随着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完善,整个课程体系的实际评价标准也在不断提升。相较于传统的“水课”教学思维,教育部对于“金课”体系的把控更为严格,与此同时也对相关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考核要求。

1服装色彩设计的基本特征

服饰造型作为服装色彩设计的基本应用前提,服饰面料能够直接影响服装最终所呈现出的设计造型,随着应用面料不断发生改变,服装设计的视觉感官效果也会产生变化,从而使服装色彩设计的时尚感得以凸显。因此,色彩、面料、造型三个设计要素之间始终保持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应用关系不仅能够快速改变服装的色彩类型,也可使色彩成为服装设计领域的重要实践条件。色彩原理作为服装色彩设计的实用前提,具备色彩理论、色彩组调等多项基础应用知识,然而这种实践性理论并不完全绝对,仅能代表一种相对性的实践需求。服装设计师总是以创新、先进的理论打破传统应用观念,一方面设计出更符合色彩时尚理念的服饰造型,另一方面也能使得所设计服装在色彩搭配方面逐渐趋于和谐[2]。简单来说,服装色彩设计并不单单是对色块关系的配置,也要综合考虑款式、面料、流行趋势等多方面内容,良好的色彩调和理论有助于增强服装设计的美感,同时也能体现出服装色彩的实践特性。服装色彩设计以人作为主要对象,而由于肤色、气质等因素的限制,有时从色彩搭配层面上较为和谐的搭配,在实际穿着过程中并不会取得理想化的应用效果。

2构建服装色彩设计混合式金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服装色彩设计基本特征的支持下,可将混合式金课教学的基本构建原则总结为如下几方面。

2.1以OBE理念为指导思想。OBE理念也叫以预期学习效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由美国学者Spady在1981年首次提出,始终以学生的预期学习产出作为中心要素,再按照一定的实践步骤,组织后续各项教学活动的具体结构模式。在服装色彩设计领域,OBE理念倡导以“教师为主体”的实践思想,在尊重以“教学内容”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的同时,确保学生始终占据主体教育地位,通过度量学习成果产出的方式,转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思维。OBE理念在服装色彩设计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产出成果,在课堂上调度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评价方式等多项应用条件,在持续改进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建立一种更为理想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随着服装色彩设计课程的普及,OBE理念开始对传统课业流程进行持续改进,并逐步将“水课”转化为“金课”,从而实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方位完善。

2.2以多元合理的评价体系为基础。为了更准确地对服装色彩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授课思想,在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支持下,改进与金课教学相关的课程实践方案。在多元合理评价体系中,金课教学的实践目的并不只是为了给教师或学生一个更好的课业结果,而是应该在调度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注重对于现有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特征的不同,多元合理评价体系的评价方式更应注重多元化与细致化,一方面发挥良好的教育评价作用,另一方面使得服装色彩专业的课程设计理念得到充分发挥[3]。此外,对于混合式金课教学的评价内容需要由总结性评价逐渐向着发展性评价方向深入,单一性评价往往不能带来理想化的教学实践成果,易导致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状况等单一性指标,而发展性评价的关注点更为全面,可提醒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把控,从而将服装色彩设计打造成全新的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

2.3闭环永恒的特性。持续改进是服装色彩设计专业的永恒追求,在金课教学体系中,可持续改进混合式实践模式具有完整的闭环特性。在闭环型的混合式金课教学体系中,随着服装色彩设计课程环节的完善,各实践环节之间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不仅打破了传统水课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也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大量的方法及经验,从而使得金课教学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4]。对于服装色彩设计专业的任课教师来说,在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改进的过程中,应注重所有的学生评价及反馈,并针对其中具有指向性或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解决,与此同时,时刻注重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细节性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进行改进的机会,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的纠正与调整,致力于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实现金课教学的最初实践目标。

2.4设立多个反馈观察点。随着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服装色彩设计专业教师可将课堂完全交付给学生,在传统线下课堂实践模式的支持下,将课程体系延伸至线上、课后等多个实践平台之中,使学生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程的主宰者,既对个人学习时间与学习进行了初步安排,也能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传统线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延伸,混合式金课教学体系注重于对课前与课后知识的延伸。在网络信息化工具的作用下,服装色彩设计混合式金课教学体系在实践的过程中,设置多个反馈观察点结构,通过记录学生阶段性学习能力的方式,进行逐段式对比,在增强师生间交流频繁程度的同时,为学生营造更为良好的学习氛围,且这些观察点组织始终以多元合理评价体系作为基础,能够确保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实践能力的反馈真实性。

3探索与实践模式

3.1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课前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完成与服装色彩设计相关的学习内容。教师所承担的任务内容相对简单,仅仅需要根据教学计划,上传必要的文本、视频及动画多媒体资源,并对学生布置后续的预习内容与要求。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必须仔细阅读教师布置的各项学习要求,在结合个人学习能力的同时,完成与金课教学相关的实践性内容。从课程体系构建的高阶性内涵出发,服装色彩设计混合式金课教学的课前学习阶段需要注意如下两方面内容:首先是对学生学习深入程度的掌握,其次是对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5]。在课前阶段,学生不仅需要对未来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与掌握,还需适当记录书中所述内容,并对个人学习笔记加以归纳与整理。

3.2课中知识内化阶段。课中知识内化阶段是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步骤,可为后续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基础支撑作用。在整个课中知识内化阶段,学生可自由表达个人所获得的体验及所面临的问题,通过群体间学习信息的交流与确认,使教师更加明确该堂课的实践研究重点。此外,学生还应积极加入到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在完成课堂练习的同时,探索服装设计应用领域中的各项色彩学搭配原理[6]。与课前自主学习阶段相比,教师在课中知识内化阶段所面临的教学任务更为复杂,不仅需要合理化的分配时间,还需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与启发,从而实现对服装色彩设计原理的普及与传播[7]。

3.3课后巩固阶段。课后巩固是对混合式金课教学内容的升级与固化处理过程,既是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的延伸,也是对教学实践模式的初步总结。对于服装色彩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的主观性更强,他们能够根据教师所布置的课堂作业,自由安排后续的课后巩固及练习[8],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积极掌握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色彩课程总结范文2

形象设计师一职诞生于欧美,是一个运作很成熟的行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从王室贵族到每个大中型企业,甚至每个社会成员,都会接受个人形象的学习。国内1998年由于西曼女士引进并整理了适合中国人的完整理论,并成立了专业的形象设计服务机构和培训机构。形象设计师原本是专门服务影视明星、政治领袖、商界名流,今天,更多的人也希望请形象设计师做自己的形象顾问,为自己进行魅力形象指导,让自己更能有魅力、更能具备竞争力。形象设计师不仅可以帮助个人进行形象塑造,形象指导,更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形象培训、员工形象培训等工作。形象设计是运用各种设计方法,对人的整体形象进行综合设计再塑造的人员,主要工作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与顾客沟通、相关专业测试等手段,发掘其内在的个性,并根据顾客自身的实际情况,从整体风格、衣饰搭配、色彩、体形、化妆、发型、礼仪、体态语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整体的包装造型,使内在个性有恰当、丰富的外在表现。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为普通消费者或特定客户提供化妆设计、发型设计、着装指导、色彩咨询、美容指导、摄影形象指导、体态语言表达指导,礼仪指导、陪同购物等。据统计,目前日本专业工作人员47万人,国内从事色彩及形象设计的人约10万人,行业发展空间无限。我国的形象设计业和国外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的认识和要求不断增强,市场需求增大,形象设计职业也变热。但就目前行业状况来看,多数是从其它相关行业转型过来学习形象设计,成为形象设计师的,整体学历偏低,而且行业内部混乱。因此,现在很多高校也设立了与形象设计相关课程。高校设置形象设计课程优势是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和高学历专业性人才,因此,学生学成后对自我提升很有帮助,拓宽就业渠道,同时,形象设计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二、形象设计课程改革的方法研究

1.完善课程内容衔接

打破固有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界限,整合课程研究课程教学内容,把形象设计三个阶段授课内容做些调整衔接,避免重复课程内容,使学生首先能熟练掌握化妆技巧、形象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其次,要求学生掌握诊断工具的使用,学会个人形象设计诊断的基本方法及工具实用,并且通过实例练习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个人的诊断及综合分析,得出诊断结果并进行分析整理。最后能熟练服饰色彩搭配和款式搭配技巧,在形象设计实践运用中准确把握流行色和流行款式,不断研究创新,整理衣橱和陪同购物的技巧,综合形象设计整体搭配练习。这样衔接起来使学生更循序渐进系统规范的进行专业学习,也有利于内容的贯通融汇。

2.理论基础课授课方式增加互动,理解性记忆更牢固

改善授课方法方式,规范授课内容,建立灵活的授课形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创新,灵活进行形象设计实践的能力,满足不同领域和不同人的形象需求。形象设计中的基础课学习很重要,基础扎实才能更好的推进后面课程的实操与演练,而理论课程授课的难点在于讲授时由于理论知识体系复杂,需要记忆的知识过多,而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枯燥,同时也容易将理论基础知识混淆。如果一味的死记硬背也不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基础课的教学上可以在授课形式上更灵活些,可以多增加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环节,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与总结,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知识点的结论。当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得出结论时再进行总结,可以加强记忆,同时不宜混淆。当多个理论知识点相似通过互动发现学生混淆时,应该立刻进行知识点的对比解释与总结,清晰学生思路,及时纠正与区分特点。授课方式也不一定都是老师讲学生听,也可以设置学生讲授环节,这个环节比较适合放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理论基础,需要知识拓展的环节。老师可以针对知识点设计些题目和要求,让学生填充内容,分小组讨论,并且提出方案,最后公开讲授自己观点和想法。通过调整,增加互动后学生暴露问题便能够及时纠正解决,也更能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程度,有利于及时调整授课能内容。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讲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经常会给老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新想法和创意,推动课程的调整与改革,也为今后的延续性课题研究提供的很好的依据。

3.研究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培养

根据形象设计课程的现状,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以阶段性课程实践成果为检验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高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往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形象设计及相关专业人才方向培养;并且注重新教学模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方面研究。实践课环节增加授课工具更生动直接帮助学生理解。形象设计三个阶段的课程都需要一些上课用的教学工具,而现在课程授课基本工具还很欠缺,因此会影响授课效果。添置最基本的授课工具如在形象设计的诊断课程,需要用到专业色布来诊断专属每个人的色彩季型和用色范围;用领型工具、女士丝巾、男士领带、饰品等工具来测试和诊断个人在9大风格中属于那种风格。诊断课程在形象设计课程中属于重点和难点。因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样貌特征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色彩季型,风格也不同,要想掌握诊断的基本方法,首先就要学会诊断工具的使用,还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完全掌握。而以前的课程因为缺少授课工具,基本都是靠粘贴杂志,学生自带些衣服配饰来学习诊断,这样教学效果不好。相信通过向学校申请建立专业教室,会逐渐配备教学工具和设施,相信以后上课会更加事半功倍。现在形象设计的诊断课程,案例分析与教师讲评环节都是以本班学生为模特,在进行色彩季型和风格诊断点评时都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缺少丰富的实例来巩固判断,因此在诊断环节应请些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模特来进行案例分析,针对案例的多样性来提高学生对不同季型和风格人群的认识度,改善授课面单一的教学效果,通过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分析和诊断,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结合实际情况,符合市场需要培养人才,因为现在形象设计行业主要服务人群往往都是28岁以上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群。目的通过调整和改革增加了诊断课程授课环节的模特,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模特进行分析总结,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学生今后实操训练提供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更加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结合现状调整服饰搭配与陪同购物课授课方式和方法,进行课程设计和引导教学。可以在授课地点与方式上有所调整。在众多服饰品中选择搭配适合指定模特的服饰,并且搭配和谐,客户满意是服饰搭配与陪同购物课程的难点,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整体形象设计服饰搭配练习,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设计课程内容和练习地点,例如:可以指定一些大众自选的快餐式品牌(如H&M、ZARA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3-5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小组练习,每组选定一个为模特,到指定品牌,为模特挑选职场、休闲、约会场合的服饰,最后拍照做成PPT介绍每组的难点、经验和收获,最后老师总结并给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使得课程更加生动,并在掌握方法的同时,还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因此这样的练习比在课堂上列举别人的成功案例更实用更直接。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服饰搭配练习,效果很好,学生学习热情高,而且很积极主动的讨论方案,选择地点与品牌,有的组还超额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合作,做为设计师进行搭配的同学提高了自信心和实操能力,做为模特的同学打破了自己原有的风格,惊讶自己的蜕变。每个不同的小组讲解搭配设计时,其他各组也都学习到了经验和方法。做为老师,学生的创意也带给我了很多灵感和教学收获。因此这样的设计引导教学有利于课程的建设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4.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实操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首先,是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参赛是提高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很好手段,因此一般会从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鼓励参赛,及时公布国内外与专业相关的比赛信息,并且指导学生参赛,获奖的同学给予奖励。其次,鼓励学生参与校内校外的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如帮助学校演出的同学设计形象;去形象设计工作室实习;指导帮助家人朋友购买服饰品;参与服装卖场服装陈列的搭配等。都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市场意识,增强社会竞争力,为今后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需要。最后,贯彻国家给出的大学生培养创新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率指出的“双证毕业”一个本科学历证书和一个专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在课程的内容中增加一些考取中国形象设计师资格证(中国形象设计师协会与国家劳动部认可证书)的考证内容。学习过形象设计基础课的时尚设计与管理班的学生都可以自愿去报考中国形象设计师资格证考试,去获得专业资格证书。这样既证明了学生专业能力,又有利于响应国家政策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学生毕业时就业竞争力。5.学科交叉性研究,拓宽学习领域形象设计课程中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个人色彩搭配规律和个人风格搭配规律的研究,并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并推动时尚行业发展;在与其他院校、专业形象服务机构交流学习、专家讲座等教学研讨过程中发现,学科间是互通共荣的,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找到深入研究的切合点。就以个人形象色彩规律而言,掌握了色彩与人的关系后,更清楚色彩搭配规律和方法,在研究色彩在其它领域的应用时会更加得心应手,如产品色彩、广告色彩、城市环境色彩等都离不开色彩应用规律,因此学科的交叉性研究,既能拓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能推展就业方向,使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更适应市场需要,达到双赢的局面。

三、结语

色彩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版式设计;有效课堂

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就是为国家大力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必须要落实的教育目标。学生未来从事广告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都离不开对色彩的有效利用,因此如何能够构建有效《版式设计》色彩教学,落实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是相关教职人员必须要思考探索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版式设计》色彩教学现状

《版式设计》中的色彩设计极为重要,可不幸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忽略其重要性,尤其是注重学生对色彩的个性理解。作为一名未来的设计师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千挑万选了几种颜色,还要考虑印刷时的预期效果。自从出现了电脑绘图软件,电脑俨然成了教学中应用最多的工具。看着老师双手在键盘上飞快的跳跃,电脑显示器上的设计瞬间变化,色彩纷陈,情景煞是好看。无疑电脑使设计工作变得更方便,可以很快就把脑海中设想的东西具体化,轻易做出很多效果,可发挥的空间也相应增加。不过,在电脑应用普及的同时,我们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色彩设计中的人性部份越来越少,电脑占的比重越来越多,作品看起来好像缺少了点感情,欠缺情味。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现存《版式设计》课程色彩教学中的色彩应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体现在对色彩表达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下面笔者将对高职《版式设计》色彩教学现状及相关问题作出分析。首先,课程内容设计不尽合理,如色彩教学内容内容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学生职业需要,对色彩、素描等艺术内容比较重视,但对图形、字体等贴合学生职业需求的内容却比较缺乏[1]。其次,版式设计中色彩的教学较为死板,以填鸭式、保姆式的色彩教学方法为主,并未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启迪式的训练,这使得学生只能一味的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这样的色彩教学组织方式既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不利于学生对色彩理解深度的培养。最后,课程考核与高职教改不相适应,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高职院校也不可避免的陷入到了“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僵局之中,显然这种“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是不公正、科学的,扭曲了高职教育目标,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忽视,并使“高分低能”的现象越发突出,而这无疑也成为《版式设计》色彩教学的重要阻碍。

二、高职院校《版式设计》构建有效课堂建议

(一)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优化设计课程内容。色彩教学内容是课堂色彩教学的基础,在高职教改的新形势背景下,《版式设计》有效课堂的构建,应从学生的职业岗位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就业需要,优选色彩教学内容,将艺术与技术的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立足学生职业,构建色彩教学模块内容。《版式设计》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涉及多个方面,如广告、网页、报刊、包装、企业形象(CI)等设计工作领域都需要板式设计知识的应用[2]。在构建《版式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职业就业为依据,优化设计色彩教学模块。高效课堂应以学生思维在先为原则,学生思维在先是常态,学生思维在先与新课程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色彩教学理念是一致的。为了保证学生思维在先,首先应该提倡学生预习在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必须明晰,以板式设计中色彩搭配及表现相关知识学习为例,在实际课程学习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色相、明度变化、纯度、色调等方面的知识,体会色彩与版面风格效果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预习学习,可为有效课堂构建奠定扎实基础。注重课程衔接关系,完善课程内容体系。有效的《版式设计》课程构建,要遵循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色彩教学规律[3]。首先,在高职《版式设计》课程开设前,所有与色彩设计有密切联系的课程都应该预先修订,如“字体设计”课程、“构成设计”课程、“色彩理论”等,要确保这些基础课程内容与《版式设计》课程内容之间具有连贯性,这样可帮助学生消除课程学习难度,促使学生迅速的进入学习状态。其次,在《版式设计》课程学习结束后,还要注重与后续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如要通过与“书籍设计”“印刷设计”等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加强学生色彩设计训练,可以更好的保障学生学习思维的连贯性,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很有裨益。

(二)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创新色彩教学组织方法。第一,创新理论色彩教学组织过程。《版式设计》需要学生学习各种视觉要素、构成要素的编排理论,通过这些要素合理化组合和排列,最终实现视觉传达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课程色彩教学中,需要向学生传授诸多板式设计理论方面的知识,如元素构成、分割方法、组合关系、语义编排等[4]。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板式设计理论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色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应用开展“案例+实战+总结”的板式设计理论色彩教学方法。如在讲解关于“编排原则”方面的板式设计理论知识时,色彩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成熟的板式设计作品引入课堂,并以此作为案例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如保罗克利、康定斯基等设计大师的作品,以及阿迪、耐克的范例产品目录,通过这些案例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重叠编排、散点式编排、均衡编排等编排等原则理论。然后让学生在结合自身的理解认识基础上,进行实战演练,最后教师从学生实战作品出发,教师进行全面的总结剖析,这样的色彩教学打破了传统理论色彩教学组织格局,可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保障。第二,创新实践色彩教学组织过程。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职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的指出“要提升高职院校实践色彩教学比例,加大相对独立的实践教育体系探索”,在构建《版式设计》色彩设计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进行了以下教学研究。如可以将仿真课题作为单独作业方式,创新组织开展仿真实践训练。即由教师为学生模拟设定一个仿真情景,如假设现在学生在一家数字媒体广告设计单位任职,要求学生为家电公司、舞蹈学校、政府部门等目标客户,设计一份宣传广告,教师是该公司的设计经理,对学生的设计的作品进行甄选。这样的仿真训练形式新颖有趣,易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而在这个仿真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板式设计能力一定会得到更好的进步提升[5]。还可以通过实践项目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板式色彩设计训练,如“某某刊物设计”“某某企业画册设计”等,然后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项目小组,学生在完成该项目的过程中,进行市场调研,全面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明确创意思维,应用科学的色彩设计方法。这样的实践色彩教学方式,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效统一。

(三)以高职教改原则为基准,优化评价考核体系。优化的评价考核体系,《版式设计》突出色彩教学,应以高职教改原则为基准,对评价考核体系做出创新优化,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在职教改革的新形势背景下,评价成为色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也是推进色彩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色彩教学评价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首先,以人为本,注重评价的发展性,教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质和潜能,因此除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态度方面的评价,评价中体现学生的审美和艺术素养。其次,感受成功,注重评价的鼓励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版式设计》中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这可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热情,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保障。基于此,在今后的高职《版式设计》课堂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分阶段评价法”或“四级多元评价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将学生自评、班级互评、教师评价及行业专家评价纳入到《版式设计》课堂评价体系。第二,优化课程考核体系。考核是检验学生所学、检查课程效果的重要手段,在高职教育改革的新形势背景下,有效的《板式设计》色彩教学,一定要有一套与教改相适应的考核体系作为支撑,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板式设计》色彩教学效果。对此笔者的建议是,将《板式设计》色彩考核比重提高,色彩考核占30%-50%。除了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如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学生的考勤情况,通过平常的色彩作业的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价课程成绩,改变过往“一考定乾坤”的弊端,《板式设计》期末考试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板式设计理论答题考试和板式设计实践操作考试,两部分考试比例为4:6。显然这样的期末考试是更加客观科学的,不仅关注易于量化的、静态的浅层次成绩,还关注到了难以量化的,动态的、深层次学习效果,可有效的改变“高分低能”的现象[6]。最后,至少有10%的整体考核,主要是指针对学生毕业设计最终作品整体效果(艺术效果、展览效果、装订效果)以及学生答辩能力方面的考核,是检测学生《板式设计》课程以及高职艺术设计学习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这样的《板式设计》课程考核体系遵照了教改原则要求,也可以更好的提供色彩能力培养。

三、总结

色彩课程总结范文4

对于现代美的形式规律要有较透彻的了解,对现代视觉构成的法则如聚散、韵律等要有足够的心理预期的感受能力。没有这些基础知识做铺垫,对视觉抽象形的创意构想就很难实现,这也是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着力加强视觉艺术赏析是实践教学的前提

视觉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要得到充足的体现,就应该让学生多看、多想、多思。多看,能让学生明确和规范视觉平面语言的表达形式;多想,能让学生体会创意的奥秘;多思,能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触及创意思维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具有形式美感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这是目前大多数综合类大学视觉艺术基础课程设计中所欠缺的。笔者于2012年的5月分别到天津、北京两地的综合类大学进行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研讨,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内,都在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部分院校对传统的素描、色彩等造型基础课程进行了名称与教学内容上的改变,有的称为“视觉基础科目”,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全因素光影素描、色彩的写生与临摹,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形式美感构成的视觉语言的训练。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教授本课程之前,教师给学生推荐大量的设计书籍来阅读,包括设计的发展史、视觉语言的构成形式、国内外设计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大家、流派、设计风格、代表作品等,让学生对视觉语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后,再进行分组讨论,总结出学习心得体会在课堂上进行阐述,教师进行条理性的课堂总结、归纳,从而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欣赏水平,为后期的专业课学习开拓思路,储蓄力量。

合理安排调整授课内容

如何更好地讲授视觉艺术的“基础”课程,笔者下面以素描与色彩教学为例来说明。

(一)素描教学实践

1.黑白表现手法的概括与提炼是视觉平面化基础训练的首要科目之一,与传统素描教学的区别在于视觉语言的平面化;相同的地方在于都是视觉语言的造型基础。在教学实践中以人物形象为主,避免概括时对形象的造型流于形式。主要由以下三点组成:(1)石膏人物黑白分析训练,摒弃灰调,以黑白概括对象,以明暗展现形象,石膏像作为绘画训练的基本内容,初学者对其都较为熟悉,大家对其造型特征也比较明了,用它作为训练的内容,可以较好地把握其内外轮廓的特征,为进一步概括提炼对象的特征提供有利形式,同时石膏的质感也有利于黑白形的提练,建议给石膏像打上灯光,这样更有利于黑白形的概括。(2)灰层次的平面化训练,笔者建议选用老年头像写生(中老年男性或女性)的形式,选取中老年形象作为训练的对象,能够使画面层次丰富且分明,面部的沧桑感能给学生带来岁月的印痕,使视觉语言更加丰富。对人物平面视觉化处理时,要突出人物个性,适当夸张变形,使其个性特征更加形象化。(3)人物半身像或全身像,以青年男女作为研究对象来强化肢体动态平面化语言的表现。视觉平面化的结果是为了更好运用到今后的设计当中去,而对于人物的形象化概括又是运用最为广泛的,因此对人物肢体语言的概括与提炼是授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可适当增加课时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学实验、实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作品分析(名作赏析):强化平面语言的表现,突出视觉的平整性(展示优秀的课堂习作与大师设计图稿)。(2)材料与技法的演习实践:黑色水粉颜料加水调和。(3)完成作业:四开,留边,强调视觉化语言的协调性适合展示风格。3.教学重点、难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四点:(1)黑白形的获取:受光与背光。(2)造型的准确性与概括性。(3)黑白的聚散对比。(4)画面的形式感与抽象意味。

色彩课程总结范文5

另外,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并依据教学的内容,有效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创新,并且在教学方式上要尽量多姿多彩,对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自主性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就可以对学生自身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以及发散性有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充分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潜力,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艺术设计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调整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

基础造型能力是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组要具备的能力之一,而基础的造型能力主要以快速的表达为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并加强对学生的快速表现技巧以及写实能力的训练,而速写作为对创新快速表达和快速搜集素材的重要手段应该进一步加强其在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分量。与此同时,还要对各个专业的不同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确实提高对所要表现内容的表达能力和水平。同时,基础性的设计课程体系还要尽量缩短课程与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距离,并且这之间的距离成为设计课程体系中的有效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基础训练的课程当中,教师要有效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并进行有关的图形创意练习,进一步使学生具有学习的创新意识,这样就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具体改革措施

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主要是写实性的训练,因此无法与设计色彩知识有直接性的联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色彩表达以及色彩规律的教学上,教师一定要在色彩构成的内容和时间安排上进行有效的调整。而有时候大量的教学重复会大大消耗学生宝贵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在教学中要利用计算机的辅助作用进行设计教学,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尤其是在艺术设计基础的课程教学中,要有效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强化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联性。

减少传统意义上的素描教学,加强快速的速写表达训练

在艺术设计基础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减少传统的素描教学,有效将速写训练融入到专业性的课程教学内容中来,将对学生写生能力的具象训练转变为较为抽象的教学训练,然后再结合平面和图案构成的表现方式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进而对图形进行创意性的整合,然后再结合有关的专业课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专业有进一步的了解。

加强计算机与色彩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写实能力和色彩的掌握

计算机设计与色彩写实训练的相互渗透与整合,有助于学生对色彩知识和技巧的掌握,其中,色彩的构成规律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进行较科学的色彩训练,然后再进行写生练习,最后根据色彩与装饰图案的构成手法来对进行抽象表达和色彩装饰的训练,更好地表达出色彩的情感特征与心理感受。这样就可以充分实现专业课程与图形创意之间的色调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色彩控制的能力。

冲破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有效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

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专业特点,因此在基础课程的选择上又有针对性。例如,视觉传达专业,其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可以将字体设计与书法课进行课题整合,将招贴广告与丝网印刷进行课题整合,将包装结构与立体构成进行课题整合,以及将包装设计与商业摄影进行课题的整合等等。而课题的有效整合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因此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总结

色彩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教学;认识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中,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也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不少成绩,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但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在色彩课的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人才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对色彩课教学的认识上面,不能与时俱进,还停留在过去的落后思想阶段,存在一些糊涂认识和错误观念,在此有必要逐一澄清,提高认识水平,促进教学质量。

1高职院校要学习专业美术院校的色彩课教学经验

虽然高职院校的色彩教学来源于专业美术院校,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职院校的色彩教学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课程设计、课程安排、教学模式等许多方面具有专业美术院校所没有的优势。但是毕竟高职院校成立时间较短,许多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师也大多年轻,教学经验不足,并且也需要转型和适应,教学效果不太乐观。专业美术院校的色彩教学历史悠久,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严谨的训练体系和教学方法。老师们工作态度认真,对艺术的追求执着,有为艺术而献身的可贵品质与崇高精神,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了禁锢思维,表现语言比较单一和训练方式比较机械僵化的问题,但是专业美术院校的色彩课教学一直都在积极探索,注意吸收国内外的最新成果,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改进、优化,大胆变革、寻求突破,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学术与行业的标杆。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向专业美术院校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执着的艺术追求,不断提高艺术素养和专业水平,提升业务能力,扩大教学成果。

2高职院校的色彩教学不能完全照搬专业美术院校

专业美术院校的色彩课开设历史比较悠久,在专业美术院校成立之初就设置了,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而高职院校色彩教学历史比较短,并且最初都是完全按照专业美术院校的模式来进行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高职院校同专业美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等许多方面是不一样的,那么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也是不同的。一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不顾实际情况,或者观念保守,不愿求变,教学机械的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学生色彩课的学习基本上是色彩写实训练,同设计类的专业课基本上没有联系,专业课的老师纷纷反映学生基本上没有学到色彩课的知识,学生也觉得好像色彩课可有可无,有的学校干脆不开设色彩课,情况不乐观,这些都是不顾客观情况,是违反教学规律的。高职院校是为了培养设计师而非艺术家,学时比较短,不可能为了设计某样产品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静物、人物和风景写生,这是不切实际的。高职院校应当与时俱进,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与专业定位,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而不是简单的模仿专业美术院校。只有这样,才能搞好高职院校的色彩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3不能把色彩课等同于专业课

一些高职院校机械套用专业美术院校色彩课的教学模式,使得高职院校的色彩课慢慢脱离了教学实际,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地位。另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也没有开设色彩课,但教学成绩依旧比较理想。鉴于这些原因,一些高职院校以教学改革之名大幅缩减色彩课课时,有些学校干脆取消了这门课,只是将色彩的部分知识融入某一门专业课中,以专业课取代色彩课,美其名曰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学习更为重要的专业课,结果适得其反,给教学造成负面影响。对于这些情况,必须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的色彩课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并非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盲目模仿专业美术院校,脱离教学实际产生的不良后果。另一方面,西方的情况跟我国有些不同。我国高职院校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大学之前是非艺术考生,几乎没有任何美术基础,要完成学习任务,只能进行必要的色彩训练,而且一门专业课也不能解决学习上的所有问题。实践表明,学生只有掌握基本的色彩知识,具备一定的色彩能力和创新思维,才能学好专业课。而西方一些国家,学生上大学前已经具备良好的美术基础,大学期间完全能够适应教学安排,可以不用专门开设色彩课程,反而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专业训练中。基于此,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高职院校的要求和特点,进行课程改革,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艺术设计人才。

4不能把色彩课搞成绘画色彩课

专业美术院校的色彩教学历史比较悠久,发展比较成熟,同时相应的模式比较固化、传统。高职院校的色彩教学来源于专业美术院校,是对专业美术院校色彩教学的延续和发展。最初因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和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与教学实践,在专业美术院校色彩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元素以及设计专业特点,逐步发展并形成相对独立的高职院校的色彩教学体系,是现代设计的产物。为了更好地说明与区分二者的关系,文章将专业美术院校的色彩教学称为传统绘画色彩,将高职院校的色彩教学称为现代设计色彩。其实,这样区分只是权宜之计,科学与否没有定论,色彩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色彩观察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意思维,从本质上来讲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只针对设计的色彩。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的色彩课同专业美术院校确实有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如果把二者混为一谈,对教学是很不利的,并且在学科划分更加精细,发展越来越快、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适当区分两个概念很有必要。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同为色彩课,在学科性质、基本知识等方面是一致的,都是专业必修基础课,都对色彩基础、色彩规律等进行系统研究。但是二者也是有不少区别的,它们在教学目标、要求、内容、方式等方面差别很大。专业美术院校是培养学术型美术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它们的色彩课教学都是围绕各自的培养目标来进行的,是不一样的。作为职院院校,应当正确认识二者的差异,不可模糊不清,囫囵吞枣,要根据自身的目标和要求,按照专业特点与实际,采取符合自身的教学模式,切不能把自身的色彩课搞成专业美术院校的绘画色彩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搞好色彩教学。当然,在此基础上也要借鉴学习专业美术院校的绘画色彩课,取长补短,以促进更好更快发展。

5不要把色彩课搞成色彩构成课

色彩课和色彩构成课都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都是研究色彩和色彩规律的学科,作用非常重要。由于二者在色彩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以及色彩的训练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甚至内容上有重复之处,教学中稍不注意就很容易混淆,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加以区分,以利于教学。设计色彩主要是了解色彩基本知识、训练色彩感觉和色彩表达的造型基础课程,它以研究色彩的现象和本质、色彩的表现与应用、色彩的采集与重构等为主要内容。设计色彩还有一定篇幅的色彩写生,主要是对中学色彩训练的延续和提升,起到承上启下、逐步向专业过度的作用。色彩构成主要是研究色彩构成规律的形式基础课程,它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色彩进行分析和归纳,用形式美的规律把一些基本元素进行重新编排和组合,形成新的美的色彩关系。色彩构成一般包括色彩的基础和原理、色彩的混合与推移、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等内容。按照课程性质色彩构成更偏重基础性,没有明确的设计目的性要求,而设计色彩一般是在色彩构成对色彩基本规律掌握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色彩应用训练,相对色彩构成而言,设计色彩更偏重专业性。明确了高职院校的色彩课不同于色彩构成课,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要加以区分,不能模糊不清、方向不明,千万不能把色彩课搞成了色彩构成课。但是,也要认识到,毕竟二者具有较多的共同性,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完全可以将两门课程相关内容进行适当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教学资源,融会贯通,相互促进,以转变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这也是未来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的方向。

6结束语

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课教学,必须有科学而正确的认识。既要学习专业美术院校的宝贵经验,又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既不能把色彩课完全等同于专业课,也不能忽视色彩课同绘画色彩课及色彩构成课的区别。只有这样,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课教学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和科学发展,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新时代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欣欣.设计色彩与色彩构成整合教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4(11):130-131.

[2]宋协海.浅谈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3):81-84.

[3]郭玉祥.设计专业色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02-105.

[4]管雪松.室内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之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5):65-67.

[5]于浩.艺术设计色彩课教学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76-77.

色彩课程总结范文7

关键词:色彩课程教学;学习环境;中职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教育问题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其理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关键作用。与其他科目教学相比,美术学科教学有着明显的个体特征,尤其对于色彩课程教学来说,因为不同的学生对色彩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而色彩课程学习作为美术学科教学的基础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具备杰出的行动力与敏锐性,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以确保学生能够完全理解颜色,并为后续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打下基础。但目前中职色彩课程教学中存在如教学急功近利、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兴趣低等问题,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色彩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笔者拟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中职色彩课程教学优化策略进行分析。

一、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知水平

色彩课程作为中职学校艺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关键。学生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各种色彩,同时学生很容易忽视对颜色的观察,且对颜色的理解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因此,美术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对颜色的认知能力,加深学生对颜色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分析不同颜色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发现不同颜色所蕴含的独特美[1]。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颜色认知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必须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认识到不同学生对颜色认知不同的客观事实。例如,教师可以罗中立创作的油画《父亲》为例,通过提问,锻炼学生对色彩的认知能力。《父亲》以黄色作为整个油画的背景,而人物则以白色和深棕色描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能给人带来视觉冲击。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艺术家使用这些颜色有什么好处?”以此鼓励学生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2],最后总结如下:“事实上,黄色被视为丰收的象征,是‘父亲’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果。而深棕色可以很好地勾勒出一个农民的形象,因为‘父亲’常年在田地里工作,饱受烈日、寒风、和冷雨的折磨,皮肤粗糙而黝黑。白色是‘父亲’戴的头巾和穿的衣服,与‘父亲’的深肤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解决这个问题后,教师可继续提问:“这些颜色包含什么感觉?”以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艺术家的完整构图及合理使用色彩所产生的强烈视觉效果,并感受这些色彩所传达的艺术家对“父亲”及勤劳朴素的农民的讴歌和赞美。概括来说,教师通过连续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对颜色进行仔细观察和思考,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不同颜色的认知和辨别能力。在色彩课程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思路不清晰、实例不典型等问题。这是因为大多数美术教师对于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对此,美术教师需要熟悉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对援用的实例进行仔细分析,并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实现色彩课程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另外,在色彩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教材是教学的关键性要素,且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使教材与教学过程实现全方位的紧密结合[3]。

二、引入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进入中职学校之前,对于在升学考试科目之外的美术学科往往是忽视的,且这一认识已经维持了很长的时间。同时,美术教师秉持的是传统的以考试为指向的应试教学观念,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美术素养的降低。因此,如何提升中职色彩课程教学的质量与层次,是目前美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教学改革也在深化。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色彩课程教学,可以优化教学效果,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即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课程内容,并使课程内容更加直观、立体、生动。同时,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色彩课程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另外,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彩色”主题课件。即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其以竞赛的形式制作主题课件,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为个人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可以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所以在制作“彩色”主题课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与小组其他成员自由交换意见,分享色彩学习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和资料。当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发生偏差时,小组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纠正。同时,小组合作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积极性。制作“彩色”主题课件时,每个学生都会为自己的贡献感到自豪,而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件的评价,能够使学生学习其他小组课件,形成良性互动,最终促进班级学生共同进步。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色彩课程教学中的引入,能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加深对色彩的理解,且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逐步提高美术素养。色彩课程教学导入的方式多样,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之前,可举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案例,以使整个课堂线索清晰,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展示出优秀的色彩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色彩的多样性,从而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另外,色彩课程教材应该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以此保证学生能够紧密结合教材,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并拓展自身的思维空间。此外,在色彩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纵观各年级教材的相关课题,找出课堂教学的关键点,然后明确学生容易出现错误之处,并借助多媒体技术概括教材中的要点与诀窍,从而简化知识,并制定出高效化的教学策略。概言之,引入多媒体技术,展示优秀的色彩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多样色彩,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营造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

大多数中职学生在学习时缺乏耐心,害怕困难。对他们来说,学习色彩课程就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如果美术教师不及时给出建议,学生很可能会失去信心。因此,美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和兴趣,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适时降低教学难度,以便营造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在色彩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处于“领导者”的地位,那么只会导致学生被动服从[4],从长远来看,会使学生厌倦学习。而当教师试图缩小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敞开心扉,在课堂上讲述他们的想法,以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活跃课堂气氛,为他们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这不仅能够降低色彩课程教学的难度,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师生的“双赢”。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报设立“色彩创作”专栏,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同时,优秀作品由师生共同评选,并列入“色彩创作”专栏。另外,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从而促进学生对色彩的理解。通过设置专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促进学生在创作中对色彩的观察、探索和欣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5]。

四、培养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在中职色彩课程教学中,美术教师要通过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深入学习色彩知识,并在实践中有效应用,以达到加深生活体验的课程目标,即让学生通过对色彩作品的学习,感受到色彩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同时,教师需要将色彩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就能够鼓励学生对色彩作品进行观察,从而让学生结合教材,体悟色彩作品中的真谛与内涵。另外,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可以感受到不同类型的色彩语言及作品风格,因此教师需要对有限的篇幅进行思考,以此为基础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整合,并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从而帮助学生体会色彩作品的魅力,不断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悟能力,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对多彩的“牛头帽”进行观察,并分组进行制作。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生活,对其进行创新,即可以用“虎头帽”来代替与其形象十分相似的“牛头帽”,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和制作,另一方面可避免学生陷入固定思维的观察模式,避免制作的作品陷入千篇一律的境地。在当前的中职色彩课程教学之中,部分学生制作的色彩作品是没有艺术价值的[6],因此美术教师需在联系实际生活,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通过示范制作,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让学生体会到色彩作品的意蕴,从而加深生活体验。概括来说,色彩作品制作是提升学生的作品感知能力及美术素养的关键性举措,因此美术教师需要进行高质量的示范制作,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便学生加深生活体验,从而制作出丰富多样、五彩缤纷的色彩作品。另外,美术教师在进行示范制作时,不能仅是浮光掠影式地简单操作,而应细致讲解、展示制作中的重点与难点,以便保证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制作知识。

五、合理设置课程,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合理的课程形式设置是其实现对知识领会贯通的必要条件,而部分中职学校艺术专业在课程形式设置上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从而就影响了色彩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教师在对艺术静物色彩与艺术素描进行教学时,主要课程形式为理论学习,其中静物色彩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色彩,加强对色彩的理解。同时,静物有固定的位置,可以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对静物有更细致的观察和更深入的理解,以确保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清楚静物,且对静物色彩画的空间性质有清楚的认识[7]。因此,学生学习静物色彩画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且能够提升自己对色彩的敏感度。但是对于色彩课程学习而言,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践操作也不可缺失,而现行的色彩课程,更多侧重于色彩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相对较少,这是不合理的。另外,实践中的真实感受往往被忽略,这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一条腿走路”,只能蹒跚前行,最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合理地设置中职色彩课程形式,需要对课时及教学时长进行规定,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效果。对于中职学校艺术专业而言,需要合理地设置色彩课程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并提升教学的层次及质量,为今后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合理地设置课程形式,一是要对理论课时给予充分的重视,二是要对实践课时划分固定的时长。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创造艺术,拥有更好的艺术水平,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积极激励引导,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色彩课程总结范文8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社会及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美育在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备受关注,美术教育亦是如此。

【关键词】

美术教育;美育;素质教育

一、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与美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在小学教育中,素质教育重视的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社会及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美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性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美术教育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学,通过这些美育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美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美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是一种基于情感方面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塑造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净化心灵以及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基于这些特征,美育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美术教育也是如此。美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尽管美术教育不能与其同日而语,但是美术教育是培养及引导学生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通过美术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和认识许多“美”,如大自然之美、绘画之美、雕塑之美等,通过对这些美的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可激发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感知及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二、美术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1.助于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及思想。目前,基于应试教育体制各种弊端,使得不少学生厌烦枯燥的校园学习生活,这种紧张而沉闷的环境,对学生甚至老师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施行美育、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能够通过采用不同的工具、材料、颜色等进行制作,使学生对于不同事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及理解,同时使视觉和触觉更加丰富,增加了其审美经验,从而体会到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各种乐趣。通过这些美术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影响学生文化、修养、品味及情绪,完善其人格。因此美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情感及思想的产生。

2.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人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行动,这就决定了一个人的情感与其经历的人生实践之间的关系密切。美育与其他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美育是一种相对自由的教育形态,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的事物,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这样才能将美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及生活中,使灵魂更加丰富而充实,从而净化人的心灵,美之所以具有这么强大的功能,是因为人的心灵与美是相通的,美架起了道德与情感之间的桥梁。美育是一项审美教育活动,更是一项情感教育活动,因此,美育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3.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人类认识事物时有两种思维形式,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两种思维形式在事物的认知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形成非常密切的关系,即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就没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指对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较为浅显的认知,而这种形象思维却是审美活动中重要特征之一。美育是一种美感教育,是利用人们长期积累的审美经验对学生的审美进行一定影响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在较为浅显的、低级的表象和感觉等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艺术审美及形象思维特征的认知,因此,美育是直观和感官的结合体。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主要以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与爱好、教授学生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为目的,不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造力,而且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美术与其他学科相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美术教育过程中,美育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是因为在美术的绘画或欣赏过程中,人们通常处于安静的环境,全身心投入到对美的欣赏及创作过程中,这样不仅可以消解紧张、负面的情绪,还可以使全身心得到放松,这样有助于调节学生心态,促进健康身心的形成。因此,美育可以在不断调节学生情绪的同时,使其社会交际、适应环境能力及受挫等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于德智体劳等教育活动中。要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就要将其五种教育结合在一起。如上所述,美育是一种较为自由的教育形态,它与其他教育形式不同,但却渗透到其他教育形态中,并与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美育在素质教育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在小学阶段,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愈加显著,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及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应进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美育教育,将美育教育深入到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各个学科。此外,老师也应重视美育教学,深入研究美育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举措,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整个教育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提高。

作者:郑文霞 单位:黑龙江省拜泉县龙泉镇明德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志毅.谈美术教育中美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J].科技资讯,2010.

[2]蒋冰梅.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0.

第二篇:中小学美术教育生活化

摘要:

中小学美术教育是学生关于“美”的启蒙课程。美术是一门艺术,更是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之美的钥匙。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艺术,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当艺术脱离了生活的土壤,艺术之树便难以果实累累,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要更多地将生活融入其中,教育学生从小感受、接受、享受生活中的艺术之美。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分析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教育;生活化

所有的艺术,包括美术,都是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进一步创造的结果。美术这一门学科更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美的事物,人们需要用审美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美术教育生活化,就是教师将美术教育放置在生活的大背景下,运用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美术教学的强烈愿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对美的认识,将课程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最终使学生达到在生活中学习实践、在学习中生活得更美的目标。这是美术教育生活化的重要内涵。在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中,笔者发现教学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对于美术课堂缺乏兴趣;对美术的感知能力不强;缺乏对于美术作品的想象能力;单纯地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课。这样的美术教学与生活脱节。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关于改进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意见,希望帮助学生早日将美术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会审视生活中一切美的元素。

第一,提高学生对于美术课堂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面对学生缺乏兴趣的情况,教师必须通过各种办法帮助学生提高兴趣。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下足功夫,将美术课本中的作品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提高课堂效果打好基础。如,在关于植物绘画的课堂上可以引入“春游”的话题,让学生回忆在春游中见到的植物,想到它们的颜色、形状、姿态。用春游这个令学生兴奋愉快的话题导入美术课堂的植物绘画,相信一定可以取得令人惊喜的课堂效果。

第二,对于美术的感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培养感知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双“发现美的眼睛”就是对于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美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培养感知美的习惯和能力。生活之美、艺术之美需要人们体验、感受和欣赏。中小学生对于世界万物之美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这时教师必须进行引导,教会学生通过美术课本中的画作、照片、色彩、线条等感受美,锻炼学生在各种情况下提取美的元素,最终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第三,想象力对于艺术来说十分重要,想象力对于美术课程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元素。以往刻板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苹果一定是红色的,天空一定是蓝色的,草地一定是绿色的,这些思维定式对学生的想象力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要改善这一现象,就需要教师进行重点关注。生活中,苹果不只有红色的品种,天空不只有蓝色的状态,草地也不只有绿色这一种颜色。教师可以从生活出发,帮助学生打破固有思维的禁锢,充分发挥想象力解读美术作品,通过发挥想象力完成自己的美术创作。对于突破传统的学生画作,教师不能一味否定,而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挥想象力,这对后期的美术教学有很大帮助,还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艺术创造性。

第四,以往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多是照本宣科,教师用枯燥的专业语言分析美术课本中的画作,讲解完之后就布置作业。这导致了一些学生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课,只要按时完成绘画作业就是努力学习,从而与生活脱节。这是以后在美术教学中应当避免的情况。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在美术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告诉学生美术的应用不仅仅是完成一幅绘画作品,生活中充满美术元素,衣服的花纹设计、文具的精美包装、房间的装修设计,甚至每天在电视上看到的广告,这些都是美术。教师可以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将生活中学生随处可见的物品拿来讲解,让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共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并不仅仅是绘画,更多的是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总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生活化,需要美术教师打破固有的教学方式,将美术教学放置在更加接近自然、贴近学生生活的环境中,教会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对美和艺术有更加直观的感知。美术这门课程是每一名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专业课程。美术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美术教学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的感知,这也就是必须将中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最主要的原因和最终目的。通过所有美术教师的不断探索和改进,笔者相信美术最终会成为每位学生最爱的课程之一。

作者:王栋 单位:西安市铁一中滨河学校小学部

参考文献:

[1]金彩凤.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链接.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7).

[2]吕轶敏.巧引生活源泉,浇灌美术之花——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链接.新课程(小学),2012(8).

[3]梁丽英.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23).

第三篇:小学美术教育设计意识培养

摘要:

设计意识是学生的必备素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让学生从设计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文章首先界定设计意识的概念,并提出应注重设计课的需求,形成正确的设计理念;立足于“设计•应用”领域,开展合理的课堂引导;立足于设计的实用性与美观性,形成有效的评价模式以及加强教师的设计素养这四条培养小学生设计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美术;设计意识;培养

一、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设计意识

设计意识是设计师通过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以及平时对灵感、思想、感觉等经过思维活动的加工而逐渐激发和完善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和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设计意识,引导其运用设计理念进行设计是尤为重要的。

二、培养小学生设计意识的有效策略

1.注重设计课的需求,形成正确的设计理念

正确的设计理念是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需要形成的,这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努力。教师在授课时要让学生思考产品是为谁设计,有什么特别的功能。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说、多思考,而不是教师包办。设计首先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所以成功的设计必须功能完备,按照设计目的发挥作用。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设计,拥有正确的设计理念。在人美版美术四年级《多姿多彩的靠垫》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要告诉学生设计的靠垫应适用于展示的房间。教师提前准备三种不同风格的房间,让学生表达对每个房间的感受,最后让学生明确要为哪一种房间设计靠垫。这样学生在设计时就会考虑靠垫的特质、装饰的花纹等元素。在学生创作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把设计好的靠垫摆放到适合的房间,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表达设计思路。通过创设情境,这样能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他们会反思自己设计的靠垫是否符合房间的氛围,进一步完善设计,使其更有韵味。

2.立足于“设计•应用”领域,开展合理的课堂引导

教师在课堂上要准确地观察学生是否理解了设计意图,有时学生表面上理解了,但在设计实践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如照猫画虎、缺少创意、形制不合理等,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人美版美术课二年级《杯子的设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授玉云形杯的形制、纹样、功能,学生就会明白设计时要从材料、形状、功能等方面进行考虑,并在设计实践中加以体现。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是有次序的、固定不变的,发展水平、速度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重视这种个别差异,有时需要教师进行前测,了解学生现在处于怎样的水平。

3.立足于设计的实用性与美观性,形成有效的评价模式

“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教师要特别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同时引导学生从设计的角度关注身边的事物。为了加强学生在设计时对于产品功能的理解,教师可以建立有效的评价模式,让学生评价自己的设计作品,或者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这样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设计的意义,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设计是否具备实用与美观的特性,是否达到了设计的要求与目的。为此,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问题:第一,设计的功能如何;第二,产品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第三,产品工作起来是否有效、可靠;第四,产品是否安全;第五,产品如果需要维护,是否方便;第六;怎样改进设计。如果学生的设计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并经得起推敲,就说明设计是合理的。

4.加强教师的设计素养

(1)吃透教材,加强对设计的理解教师对于设计的理解在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设计知识的科学性。当教师自己理解透彻,教学时就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明白。以全国版小学美术教材为例,笔者对涉及“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进行统计:全国版一至六年级一共有44节“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课程难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在《课标》中,针对“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不同学段的目标也有进一步的说明,从观察到尝试再到最后的体验,教师要明确每节课所讲的内容及其重点、难点,掌握每节课、每本教材之间的联系,掌握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达到了怎样的程度。设计意识的培养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有相应的任务,教师要着重理解每个阶段的重点,在课堂上有所突出、有所强调,只有教师熟记于心,了解学生的水平,在授课时才会获得良好的效果。(2)超越教材,深入学习设计的知识和技法在课堂上,很多知识是教材无法给予学生的,书本外的知识更需要教师认真地学习、领悟、体验,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在学生的设计实践阶段,教师应该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首先要思考优秀设计的标准是什么,这与教师的教学有直接关系。如,杯子的基本功能是喝水,杯子方便携带、容易清洗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学生的设计,教师可以这样尝试:利用设计图和注释说明杯子设计的哪些部分体现了基本功能,是如何体现的;描述不同杯子的基本功能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的,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差异;让学生描述自己设计的杯把有什么特点,体现了杯子的哪些功能。教师要明确在课堂上应该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对学生设计的评价要取得怎样的效果。加强设计知识的储备,深入学习,超越教材,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设计形成合理的评价。

结语

每名学生对于设计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其对设计的理解不能用对与错衡量。教师可以从自身做起,让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设计意识,善于从设计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意识的培养需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辅以课堂上教师的正确引导。

作者:王景宣 唐斌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熊德华.设计意识与设计基础.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英)杰姆斯•伽略特.设计与技术.常初芳,译.科学出版社,2005

第四篇:小学美术教育色彩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我国对于学生的教育也越来重视,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小学的美术教育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笔者对于我国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育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色彩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表现,并且研究总结了一些有关于提升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的方法,并总结一些教学实例。

一、小学色彩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表现

目前,我国教学对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十分的看重。美术是我国的主要艺术行业之一,所以美术教育十分重要。美术是一种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对于生活实际进行丰富联想再创造的一种方式,通过点、线、面和色彩表达出来的一种表现形式。小学的美术教育主要是对于点、线、面和色彩进行教学。色彩是孩子对于外界的感知,通过对于小学生进行色彩教学能够充分刺激孩子的视觉器官,同时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孩子的发展,在美术教育之中对于学生的色彩教学显得尤为突出。色彩在小学美术教育之中能够充分的表达感情色彩,充分的发挥孩子的现象力,提升孩子对于色彩的感知能力。

二、提升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的方法

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进行色彩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色彩的感知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所以提升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色彩教学就十分的重要,笔者通过经验总结了一些提升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掌握色彩的辨识方法

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对于色彩进行辨别,培养学生对于色彩的辨识度和认知度,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关于色彩的应用方法与技巧。小学生对于社会接触不多,相关的生活阅历浅,对于生活的认知有限,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课堂上,小学生很容易被鲜艳的颜色所吸引,而忽略颜色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教师在教学生对于色彩进行辨识的时候,可以通过一定的案例分析和讲解向学生们解释色彩所要表达的意思,或者可以通过相关的色彩案例让学生对色彩进行简单的想象,然后教师对于色彩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叙述,培养学生对于色彩的认知度。例如:在教学生画太阳的时候就可以对红色和与其相近的颜色进行解释,让学生对于为什么要用与红色相近的颜色画太阳,让学生知道红色表达的感情强烈、炽热。

2、教会学生掌握色彩的运用方式

对于学生的色彩辨识度和认知度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生对于色彩的运用方式,让学生感知色彩,真正实现让学生的内心与色彩运用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对于色彩的运用意识和创作意识。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临摹一些有名的充分运用色彩进行表达的画作,让学生感受色彩运用的效果,从而逐渐掌握色彩的应用;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对不同的材料进行搭配使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色彩带来的不同的效果;通过让学生对于名画进行模拟,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色彩的欣赏,并且可以提升学生绘画技巧,教会学生进行欣赏是一个提升学生对于色彩运用的很好方法。例如:在课堂上教授学生对梵高的《向日葵》进行赏析,《向日葵》是一个对于色彩很好运用的例子,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表对于画作颜色运用表达的看法,并且通过画作感知色彩,然后让学生绘出自己感知到的颜色。

3、让学生通过生活来认知色彩

绘画很多都来自于生活,都源于生活,所以要提升学生对于色彩的感知,也要从生活中入手,从生活来感知认识色彩。生活中的色彩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学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提升对于美术色彩的修养,充分对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生去感知生活、感知色彩。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色彩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寻找色彩的表达方式。例如:在前一节课上,让学生对于下一节课所要表达的色彩进行了解,发现生活中与下一节课所要了解的色彩有关的东西,方便学生对于下一节课所学色彩知识有所了解。

三、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