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汇报材料范例

人才汇报材料

人才汇报材料范文1

关键词:新国标;中药药剂学;设计性实验

为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并于2018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新国标指出中药学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中药学人才,加强中药学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中药学人才培养质量,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药卫生保健服务的需要。新国标强调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在新国标背景下,为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校级“金课”,推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实施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中药学专业人才。

1学情分析

中药药剂学是我校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开设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被认定为我校2020年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其由理论课和实验课组成,其中实验课68学时。通过实验教学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增强实践能力[1],可见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以往的中药药剂学实验包括验证性、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以验证性及综合性实验为主,安排了60个学时。设计性实验安排了8个学时,4个学时完成实验方案的撰写,4个学时完成实验过程,受学时限制,导致实验设计方案只能按照验证性实验进行,造成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探索热情,不利于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2-3]。设计性实验一般是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条件下,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是结合各自教学或独立于各种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因此,为提高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效果,改进并完善设计性实验方案:不以教师为主导,而倡导师生相互讨论和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交流能力,并在实验中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这种师生互动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助于促进师生共同成长[4]。本次教学改革中,以本校2017级中药学专业学生为对象,在以往实验基础上改进设计性实验方案,设计性实验学时由原来的8学时调整为20学时,整个实验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完成,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实验准备阶段、实验方案汇报、修改实验方案、正式实验、整理数据并撰写实验报告。

2改革后的中药药剂学设计性实验实施过程

实验准备阶段是设计性实验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明确本次设计性实验是如何开展的、学生需要做哪些准备。实验讲义中的元胡止痛口服液处方:醋延胡索267g、白芷134g制成1000ml。给每个小组准备相关药材或者药材粉末。本次设计性实验为胶囊剂、颗粒剂、片剂、滴丸成型工艺的优化(包括单因素考察及选用一个方法进行优化),口服液则为提取工艺的优化。为使本次设计性实验顺利开展,具体要求如下:(1)总体安排:20学时(4个学时汇报实验方案,16个学时开展实验、整理数据、书写实验报告)。(2)实验方案汇报采用PPT形式,汇报内容:要做什么、怎样做、实验步骤。PPT最后一页写明本小组设计性实验的具体安排时间、设计性实验药材或者粉末、辅料总用量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每个小组派1名学生汇报,时间5min左右。汇报结束后教师进行提问。每个小组根据实验方案填写所用仪器试剂申领表。汇报当天需要带上3~4份纸质版设计性实验方案及设计性实验评分表。(3)PPT汇报结束后师生讨论修改实验方案及仪器试剂申领表。仪器试剂申领表需每个实验室收齐后,实验带教教师签字同意交给实验准备教师。(4)实验当天每个小组成员需将各自修改好的纸质版实验方案交给教师。(5)将学生分为5组,每组4人。5个小组选择的剂型分别为颗粒剂、片剂、口服液、胶囊剂、滴丸,每个小组不允许重复。(6)每组学生根据本组仪器试剂申领表领取实验所用仪器试剂等。(7)实验过程每个小组的半成品自己保管。(8)实验结束后以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9)设计性实验成绩的评定:实验设计方案及汇报40分,实验过程30分,实验报告30分。(10)以实验室为单位收集本次实验报告。

3及时收集意见和建议

为更好地开展设计性实验,达成教学目标,本次设计性实验教学结束后通过问卷星开展问卷调查,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调查问卷设置了4道题,2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客观题一是“对本次设计性实验的接受程度”(选项为A.20%B.50%C.70%D.85%以上),结果见图1;二是“通过本次设计性实验使你对中药药剂学的认识有多少提高”(选项为A.无提高B.30%C.60%D.80%以上),结果见图2。主观题一是“本次设计性实验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有收获,如提高了动手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参与度更高以及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论文写作、团队合作能力等;二是“本次设计性实验需要改进的地方”,调查结果主要集中在实验药材给的量少、实验器材不足、领取设备过程烦琐且花费时间长、给学生准备的时间短等。

4改革前后的对比

本次设计性实验是在以往实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完善,实验方案前后的调整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效果见表1~2。

5对策与建议

综观本次整个设计性实验,占整个实验课时的比重由11.8%提升到29.4%,所占比重大,可见其在整个实验安排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管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对教师来说,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并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要从心理上接受这种与验证性实验不同的形式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大学有效教学的实现,除了需要具有较高专业学科研究水平和学术修养的教师,更需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及探究精神的学生[5-6],改革后的设计性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探究精神。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本次实验教学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接受程度低,对中药药剂学的认识程度有8.33%的学生认为无提高,还需要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5.1改革整体情况

学时数由8学时调整至20学时,更能充分实现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目的。8学时的设计性实验,实验方案的汇报已经占用了4学时,另外4学时学生开展实验,由于时间限制,最后的正式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没有太大区别。学时数调整至20学时后,时间充裕,可以保证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成型工艺或提取工艺的优化,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巩固了知识、加深了印象。基础处方由二丁颗粒调整为元胡止痛口服液,处方里的药材味数相应减少,减少了实验准备工作量。调整后的设计性实验对于剂型的要求更为具体,因此在剂型选择上不会出现像在二丁颗粒实验中,学生基本都选择了颗粒剂而没有选择其他剂型。本次设计性实验及时收集了学生意见及建议,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本次学习的评价。

5.2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在开展设计性实验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如学生所用药材量过大、费用高、实验仪器不够,同时学生在领取实验仪器试剂过程中花的时间也多。在实验方案汇报这个环节,学生的准备比较仓促,没有按照要求来完成,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存在有些学生滥竽充数的情况[7]。

5.3解决策略

人才汇报材料范文2

设计实用性强、结果可靠稳定、实验材料简单易得的实验内容是关键。生物化学实验涉及的技术比较多,如提取、离心、破碎、沉淀、膜过滤、层析、电泳、干燥等。高职卫生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尚未完全摆脱高中时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为此,我们依据理论知识整合实验项目,且实验涉及内容不能太广泛,不同专业实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2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2.1课前讨论,课堂汇报

教师理论课讲解结束后,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学生查找资料,分小组讨论,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其实验方案进行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需在课堂上展示小组设计方案,包括查找资料、讨论过程、实验准备情况、实验设计与思路、可行性等。在实验完成后,各小组还需对实验与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汇报,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展示个人风采。

2.2实验前准备

每次实验前,开放实验室,给学生留出2~3天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准备实验所需试剂,调试所需仪器设备,遇到问题向教师及时请教。这样就能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实验全过程,巩固实验相关技能。

2.3学生参与评价

课堂上学生汇报后,让各小组互评,对实验设计、准备、结果进行打分,让学生看到别组实验的优劣及与自己小组的差距,相互学习,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增加学生学习热情。

3教师给予充分指导

在实验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相应指导,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探索,反对相互模仿、抄袭。如果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也不要指责学生,应教会其分析、总结。如果实验需用到较复杂的仪器设备,教师课前单独进行讲解和演示,以保证课堂进度。如果学生设计的方案过于繁琐,可让学生适当改动,也可让学生课余时间以兴趣小组形式操作一次,并与课堂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4评价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实验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评价学生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为主,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的情况。综合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强化过程性评价。因此,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要加强过程性评价,注重合作讨论、实验设计、小组汇报等环节。

5小结

人才汇报材料范文3

关键词:本科生;煤矿安全工程;全英文教学

在经济趋于全球化的当代,全英文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与国际接轨、适应教育国际化方面做出的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重大举措[1]。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在根据本校学科、专业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全英文教学[2-5]。如何规划建立重要学科的全英文教学与授课体系,培养适应时代潮流的国际化人才,以及在建立过程中所应注意的问题,成为高校教育改革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所以要大力发展全英文授课体系,有以下几个原因。1.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我国学生英语能力普遍只体现在读、写,由于环境造成学生在沟通方面听不懂、不敢说。全英文体系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使得学生摒弃只是以参加国家等级考试为目的而学习英语的思想。让学生在双语环境下学习英语,通过听、说来大大提高学生英语沟通能力。另一方面,扩大毕业生的国际视野,开阔眼界,从中学习前沿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2.提高学校竞争力。学校通过全英文课程的建设,引进国际化教学方式,与国际教育进行接轨,教学面向国际,既宣扬了本身特色,也从国际当中学到了知识。学生提升了竞争力,从而学校的就业率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就提高了学校的竞争力。3.吸引国际留学生,面向国际进行招收[6]。随着全英文课程体系的全面建设,使得一些国际留学生在选择学校时,不用过多在乎语言方面上的障碍,并且能够更多地了解本学校的专业特色,使得更多的留学生有意向来本校学习。非英语国家的高校都开始或有意向进行全英文教学体系的建设,这对学校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提高有较大的意义。“矿井粉尘防治”作为矿业安全领域的导论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中国矿业大学的特色专业。因此该门课程的全英文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一、授课形式

传统的授课形式注重将知识条例按照灌输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这种形式往往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以通过考试为目的,使得学生不能发现学习的乐趣。全英文教学的授课过程是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以专业典型的课程为原型,使学生除了有一定的英语能力的提高外,还促使其学习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传统的授课形式与全英文授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语言氛围、思维方式以及知识获取途径等方面。因此,为了更好地使学生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应在授课过程中做出一些改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安全工程专业“矿井粉尘防治”课程的全英文授课过程中,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分别尝试了以下改进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开拓思路。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的形式,多向学生抛出比较发散、回答面广的问题,开动头脑风暴,凡是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均应该鼓励、启发学生回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互动式教学

在实验课上,除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其动手能力外,还应采取讲课与练习不同的结合方式,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通过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提问、思考,再提问、再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讨论式教学

在课程安排中,应在教学课程过程中穿插两到三次讨论试教学。在讨论式教学的课堂上,老师会在这节课之前一段时间提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应涉及之前所学的知识,然后给学生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也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然后在讨论式课程中,对该问题给出一个理性的回答。另外,也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作为该课程的上课形式。针对之前的学习,提出一个可讨论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通过辩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通过辩证分析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案例教学

选取比较经典、发生时间较近的煤矿事故案例,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直接原因、间接原因、预防措施、责任人以及从中应吸取的教训,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对课程内容有更深的理解,掌握事故分析方法。并且,通过分析使学生加强安全意识,为以后的就业提供经验,防止有同类型的错误发生,或在发生事故时做出正确的决定。以上是在教学课堂上做出的改进,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加深学习内容理解的效果。

二、教材建设

为了培养面向世界的国际型人才,使学生真正走在时代前沿,了解本专业先进技术,在课堂上了解一定的知识往往是不够的。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引入一个领域,而真正要对这个领域有着深刻认知还需要自己在这方面的大量阅读与学习。因此,除了改进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方式外,为学生提供一本既涵盖当今先进技术,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本门课程,又可以使学生轻松带入的教材尤为重要。全英文教材的编写要兼顾专业与语言两个方面。例如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矿井粉尘防治”,在课程改革之前,本门课程的中文教材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粉尘防治理论及技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通过调研、收集国内外同类课程教材选用情况,从中选取出几本能够很好地将本门课程的知识网络涵盖,并将其中较为基础的内容截取出来,结合优秀的学术期刊论文重新整合成一本适合国内本科学生阅读,能够在书中既学习到基础知识,也了解到学科前沿技术的教材。此外,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电子形式传播知识的途径成为一个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就为一些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记清楚或者有些小疑问提供了方便,。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会将上课全过程录成视频,经过剪辑后放到网上,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使得学生带着新问题在新的一节课中与教师进行交流。值得一提的是,本门课程专门设计了网页,学生可以根据网址登录到矿井粉尘控制这门课的网页中,这个网页涵盖上课视频、讲义、幻灯片以及教案等学习材料,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学习。除此之外,如果学生仍旧有一些问题,可以在网页上留言提问,有专门的人员定期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将传统课堂与网上课堂相结合,使学生在课上听讲提问,课下反复观看复习,完美地将课本与电子相结合,大大提高授课效率。

三、测试形式

传统教学中考试一直是作为鉴定学生最后成绩的标准,在全英文教学中也应当是重要的环节,但是怎样的测试形式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该门课程主要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教学过程中的分布式考核形式,摒弃之前的一次考试就可断定学生成绩的形式,即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次不同形式进行考核,最终成绩应为几次考核按照一定比例的综合作为评定标准,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考核情况对之后的课程进行调整,尽量使更多的学生达到理想的状态。在考核上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1.在授课期间增加几次随堂测验。随堂测验通常在授课结束后剩余的一小段时间进行,所出题目比较简单,往往是这节课或上节课的一些重点,学生只要认真听就可以记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此过程不允许相互讨论,独立式完成。2.安排课程论文大作业。教师在授课初期即将作业布置下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学生可在今后的授课中认真听讲,从中去找资料,或者在之后的课余时间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安排时间进行汇报,学生要将准备的内容转换成幻灯片上台汇报,在汇报结束后老师会针对汇报的内容进行提问。其中,老师布置的问题可以是多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中选取一道题进行发挥。汇报形式可以为单人汇报或小组汇报,若为小组汇报,其在课余时间需要找出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最终选取一名代表上台汇报,而老师提出的问题需要整个小组进行回答。老师根据幻灯片制作、汇报内容、表现状态等内容进行打分。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测试,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两次测试的得分进行整合,得出该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之后的最终成绩。通过上面对测试环节的改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摆脱“高分低能”这种不良现象,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全英文教学是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的重要改革课题,教学体系的合理建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学校竞争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型人才。矿业安全工程专业“矿井粉尘防治”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全英文体系建设这一方面进行了探索,对授课形式、教材建设、测试形式进行了改革,以期能够培养出适合本专业的面向国际的人才,并在全英文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更正一些错误,完善考核措施,优化教学理念与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吉平.专业课全英文教学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

[2]邵红红,黄根良,王兰.金属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2).

[3]帅传敏.对高等院校全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

[4]秦志杰,宋友林,贾瑜.高校物理类专业课英文教学探索———以群论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5]毛军,梁小燕,MarcHen.流体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1,(4).

人才汇报材料范文4

1.1实验预备阶段

按照课程要求开设的综合性实验有:肺部感染的实验诊断、肝脏疾病的实验诊断、肾脏疾病的实验诊断、代谢综合征的实验诊断、血液病的实验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诊断等共6个,每个实验安排8学时。病案的准备是由教师结合医院检验科工作的特点,与临床相关科室联系,每个病案从医院收集6-8个有代表性、实用性、可学性的病例,根据病案结合大纲要求共同协商、反复讨论,有目的地设计一些问题,然后结合实验室现有设备,确定开设的实验项目,无能力开设的实验项目需要提供检查报告等资料。学生每6-8个为一组,民主选举出组长,组长协调本组全部的工作,每次实验均要在组内推选出不同的汇报人和评委,组织本组同学针对提前一周所给病案资料和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及参考书。此阶段既可使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内容有较清晰的了解,又能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学习如何获取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分工协作。

1.2实验方案确定阶段

首先由每组的汇报人根据所准备的资料对病案每一个信息点进行分析讨论,如病人的年龄、姓别、临床症状、体征检查、拟检测的实验指标、初步诊断等,内容涉及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基础医学等相关内容。分析讨论后由各组汇报人对本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其他组的组员进行提问、交流,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病案分析思路,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各组评委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评分,评分的依据由参与态度、汇报情况、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团队精神、批判性思维及其他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对本次实验课进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次课要进行的实验内容,课后学生进行下次相关实验方案的准备,包括实验的原理、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此阶段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讨论使同学们对病案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并学习如何选择较佳的实验项目组合。

1.3实验进行阶段

医学检验综合实验与以前单科实验的不同处之一是实验中的操作老师事先并不讲解,全凭学生自己看试剂说明书或相关实验指导,而且组内每个同学所做的实验项目不同,实验结果组内共享。这既是对以前所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的挑战。指导教师在实验巡查过程中发现学生遇到操作等此类问题或困难时,一般并不直接告诉他们具体方法,而是指导他们查阅有关参考书、试剂说明书等资料,帮助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促进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启发思维,培养他们的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1.4分析与讨论阶段

与传统的实验不同的是医学检验综合实验结束后,实验结果组内共享。组内同学结合所做的实验结果及老师提供的检查报告,对所给的病案进一步讨论,共同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所采取的措施,共同分析和讨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同时对所给病案给出最后的诊断结论。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和实验失败的教训,使他们“做有所思”、“学有所获”,同时通过对病案资料的分析、讨论、检测指标的测定,培养和训练学生以病例为诊断中心的发散思维及综合判断能力。

1.5汇报阶段

经过充分的讨论后,各小组推选出自己的汇报人。汇报人对自己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诊断结论、实验结果、所得出的诊断疾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标本采集、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其他等方面。汇报结束后各小组同学对汇报情况进行提问,评委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简评,并根据参与态度、汇报人汇报时交流与表达、回答问题情况、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团队精神、批判性思维等情况进行评分。老师做最后的评价,对讨论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布置下次实验课的任务。

1.6实验考核阶段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传统的实验考核多以学生实验报告为主,导致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够,对实验操作敷衍了事,并且难以评价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医学检验综合实验的考核方式贯穿整个实验进程中,每次实验课结束时进行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组内互评、老师评价,最终本门课程结束后把各次评分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最终成绩,不单独设立考试。由于最终的成绩在平时体现,学生一直都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期终考试时再突击复习。最终成绩评定时充分听取学生的自主评价,避免传统的教师主观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较为普遍的学生融会贯通能力差、难以将几个实验内容有机联系、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等共性问题,我们提出了以病案基础的医学检验综合实验改革,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实用复合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2.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会学习是当今社会对人们能力的基本要求。传统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以讨论方式进行学习,上课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进行讨论甚至辩论中不断强化自身优势、克服自身弱点,提高了思考、分析、归纳、表达能力,增强了勇气、自信,并能培养自主参与意识,从而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并且教学所选用的病案为现有的已发生的典型病例,具有真实、可靠、客观的特点,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求知欲,使其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查找资料、翻阅书籍,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作出分析和判断。这样经过多次实验后,就会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培养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工作能力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更要求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仅能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而且对结果要有合理的解释及进一步检查提出合理的建议。综合实验内容涉及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涵盖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汇集了多门课程和交叉学科的知识。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主线设计综合实验,模拟临床真实案例进行相关实验,具有真实、生动、客观、针对性强等特点,将临床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保证了实验内容在综合性、实用性等方面的特点,培养了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缩小了理论与临床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及合作能力,提升了专业整体教学水平。

2.3培养学生的团队工作能力

以病案分析为基础的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具体的方案设计是一个独立运用多种专门知识的过程,方案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综合分析与团结协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同心协力、分工合作解决众多富于挑战的难题和技术细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病案分析为基础的综合实验是架设在教学与临床之间的桥梁。

2.4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授人以鱼”,而主要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在病案分析讨论的整个环节中,学生自己分析病例、查找资料、相互讨论、确定实验项目、动手操作,结合已有的信息和操作结果,对病案作出判断的决策,避免了由老师代替学生归纳总结的弊端,锻炼了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1有利于教学队伍的建设

医学检验综合实验不仅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涵盖本专业的所有研究方向,涉及多个学科内容,既是对教学大纲主线的展开,又要按照不同教学能力和医学检验研究进展方向进行必要的更新。因此,为了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疑问,必须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我们在全专业进行选拔,选择具备扎实的相关学科知识和良好临床工作能力,并熟悉各种实验操作原理的骨干教师进行培养,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解答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验项目,确保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

3.2创新实验指导模式

人才汇报材料范文5

关键词:专业认证;工业通风;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工程技术职业全球化也迫在眉睫。为了使我国工程领域的毕业生得到国际认可,自2006年开始引入高校本科专业认证的方法。2008年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专业认证开始进行试点[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要求本科毕业生达到毕业要求的12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2-5]。为达成安全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和我校的培养目标,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工业通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优化

工业通风是安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思想和意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业通风设计、事故防治技术的能力为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的防治方法、技术与原理;二是通风与防尘系统的组成、原理、设计方法;三是通风除尘系统及其设备性能的检测方法、仪器原理与操作。

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将“以教师为主导”变为以“以学生为主导”,增加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同时对学生的预习和巩固效果进行评价,建立评价考核标准。

3考核方式改革

针对工程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将工业通风的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6,7],增加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包括:课程作业、课堂表现、课程论文与课程汇报四个部分,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过程性考核的每项基本分为100分,某项成绩低于60分时,该项不计分;某项成绩可以高于100分,但过程性考核四项的最高总成绩为400分,在计算课程综合评定成绩时按照四项成绩的平均分计算。期末考核成绩的总分为100分,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

3.1课程作业

工业通风课程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两部分。课堂作业形式多样,根据所学内容及学生掌握情况,提出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提出分析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于一些综合题和内容较多的分析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3.2课堂表现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出勤与课堂表现均纳入过程性考核中。将缺勤作为扣分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作为加分项。缺勤1次扣10分,缺勤次数超过4次,该项成绩为0;缺勤次数超过该课程总次数的1/3,则取消本课程的期末考核资格。参与课堂活动,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正确回答1次加5分,不正确不扣分;被动回答问题,回答正确不加分不扣分,回答错误1次扣5分。

3.3课程论文

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不同的题目,每人一题。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发现问题及撰写论文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8]。

3.4课程汇报

根据课程内容,教师选取部分专题内容,分组讨论(4~5人1组),每组内容不同,共同讨论完成汇报材料,以PPT形式进行汇报,课程汇报时,教师随机抽取1名小组成员作为汇报人,小组其他成员也可自愿汇报。随机指定的汇报人汇报成绩作为改组的汇报成绩,自愿汇报学生的成绩超出改小组汇报人的成绩时,可作为个人加分。该环节的实施有助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自信心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热情。

4总结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针对《工业通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本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宋守信,杨书宏,傅贵,等.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专业认证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8):48-57.

[2]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2013.

[3]柳建安,闵淑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8(2):21-24.

[4]陈永琴,李团结,朱敏波,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机械设计》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子教育,2015(3):28-31.

[5]教育部办公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EB/OL].(2015-04-18).

[6]王芳.《聚合物合成工艺学》教学浅析[J].广州化工,2011,39(16):171-172.

[7]唐小方,陈晓旭,袁富贵,等.《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建材,2017(1):255.

人才汇报材料范文6

〔关键词〕理实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我院服装设计专业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努力探索“理实一体、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专业人才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深化校企合作

与企业行业合作,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和实训基地,探索和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互惠共赢为基础,学校主动为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的入口、过程、出口诸环节全部与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企业共享资源,确保专业设置适应和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服装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做出贡献。

二、实施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改革

首先,深入服装企业调研、分析,明确本专业面对的主要工作岗位,确定专业适应的工作领域;其次,通过对工作领域相应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最后,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工作岗位需要进行反推,来实施本专业的课程开发和建设。服装设计专业围绕这个思路,制定《服装设计基础》、《男装设计》、《女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生产管理》等20余门课程的标准。其中,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安排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划分章节、单元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体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设计完全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理论与实践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要求。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将原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融为一体,根据岗位工作过程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要求进行重构,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融入课程中,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新的课程体系便于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和就业情况灵活调整专业方向,适时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

三、探寻适应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培养模式的“课下自主学习,课上交流提高”的高效教学方法

1.教学组织流程“课下自主学习,课上交流提高”教学方法是站在教学效率的角度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即把学习理论知识过程放在课下,把课堂变成学生发挥潜力、提高动手能力的场所。其操作步骤为:(1)课前准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布置学习任务,提供相关学习材料和微课;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通过微课、教材、网络课程等渠道自学相关理论知识或进行小组讨论,完成任务,准备汇报提纲。任务设置可以是知识问答题、设计题、制作单、制作步骤、服装工艺制作流程等等不同内容和形式。(2)任务反馈。课堂上学生首先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或讲解完成的任务。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检验学生的自学成效,还能锻炼学生的内容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信息量和影响力也在有效扩大。课堂可以是多媒体教室、实训室或机房等。(3)知识内化。学生汇报可能存在漏洞或错误,需要通过点评进行补充或完善。但由于学生的自学认知程度有限,需要老师点评、归纳和系统总结,帮助学生消化知识,掌握要点。(4)能力提高。在基础知识、技能掌握的前提下,老师布置能力训练、拓展项目或任务,指导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强化训练,提高熟练程度;或指导学生运用内化知识,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5)过程考核。根据学生学习任务和课堂任务完成的速度、质量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对于成绩偏差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跟上整体前进步伐。(6)教学总结。提倡让学生归纳总结,再由老师补充和强调;或者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来落实。老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考核成绩,查找教学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2.教学效果保障措施的提出“做、评、导”三字措施,确保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在点评过程中领悟,在老师引导中提升。具体来说,“做”有三个步骤:一是完成预习任务,即学生课下通过自学相关材料,完成课堂预习任务(任务内容可以有所区别);二是任务反馈,即代表学习团队汇报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独立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任务,以提高能力水平。“评”有三个方面:一是评价预习任务的汇报质量,二是评价学生的表现,三是评价课堂任务的完成质量。“导”有三个环节:一是导学,在学生汇报预习任务后,指导学生纠正错误,补充或归纳知识体系;二是导做,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能力提升任务;三是导帮,引导学生开展互帮互助,提高整体学习水平。“课下自主学习,课上交流提高”的教学法和“做、评、导”的三字措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知识运用和实操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产生收获的喜悦。因此,课堂变成了一个有目标、有步骤、有行动的引人入胜的地方,学生上课精力集中,干劲充足。

四、大力推行“学生作品商品化”模式

将学生制作的服装成品转化为商品,将学院每年新生军训服的制作任务融入到服装工艺课程体系中。军训服的制作贯穿在教学过程第3、4、5学期及寒暑假时间中。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团体分工合作完成完整的项目。一般4—6人为一组,选取一名组长,组长作为项目的负责人需要具备领导、规划、分工、协调能力。小组成员要将工作细分化,根据组员各自专业特长进行分工,每位组员平均承担等量却不同的工作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规划项目流程,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分析并解决从未遇到的新问题,学生从制版———推板———裁剪——工艺制作———成品检测一直参与其中。除此之外,学院与服装企业合作,提供专门的平台,促使学生作品转化为商品。学生根据企业要求设计制作的成品服装可以在企业销售平台上进行出售。这样也使学生了解了市场需求,与企业进行对接。

五、以技能大赛为载体,引领专业教学改革

教育部部长在2008年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和创新,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技能大赛由高职院校和服装企业协作举办,赛事的选题与考核内容是根据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设定的,赛事的评价标准是依据服装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及专业领域技术要求制定的,在赛事的竞赛流程及竞赛环境上,都高度模拟了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和工作环境,赛事的组织和运作全程都有企业专家直接参与。通过大赛可以检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否符合企业需求。随着技能大赛逐渐制度化、企业化,逐渐形成了以技能大赛为重要载体,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一系列服装设计、服装立体裁剪、服装工艺等课程体系的整改活动。

六、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在专业教学中实现理实一体化

人才汇报材料范文7

关键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药学人才;创新性

仪器分析是在分析化学学科第二次重大变革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内容繁多,各种自动化、智能化和微型化的分析仪器及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1-2],这对其他学科的卓越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仪器分析课程是药学类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和训练,掌握重要仪器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和实验技巧,这些技术将延伸至药学的各个领域并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各国最新版的药典中很多分析方法都是基于仪器分析方法提出的[3]。2015年12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如何将药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4-6],一直是笔者思考的问题。因此,探索在仪器分析实验课中开设新类型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积极有效的实践。

1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1验证性实验无法满足现代教学要求

随着时展,验证性实验内容为主、教师讲授学生操作的被动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要求。课堂教学在保证完成实现高等教育总体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使学生课堂内外都能长见识,增才干,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7-9]。作为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仪器分析课程也应探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1.2学生实验学习过程被动,缺少有效思考

验证性实验内容为主的教学形式,往往是教师讲解操作、学生按步骤执行,遇到问题教师协助解决,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形式。随着互联网、多媒体的应用,各种课件学生随处可以获取。这既给他们提供了方便,也造成了部分学生不思考、完全依赖教师,假如某些课件有错误,他们也糊里糊涂照做不误。实验结束后,到底做了什么,完全没有印象。

1.3教学与科研的脱节问题

长期以来,仪器分析实验教学项目的设置都是每个独立的实验内容,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技术和学会使用仪器[10-11]。学生上完课后不能完全掌握知识的连贯性,不去深入了解机理,不清楚“为什么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这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在科研阶段的工作这种缺点也比较突出,如只知道照着文献重复,对于一些不符合文献的实验结果,找不到原因,因而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部分,也就缺乏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1.4学生惧怕失败、缺乏交流,合作精神不强

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90后大学生从小就接收着海量的信息,他们喜欢独立的观察和认识,对待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12-13]。但同时,90后的一代绝大部分是独生子,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模式下,由于长时间在家人的宠爱中,90后的学生在步入大学后,团队合作的能力、与人分享的能力较差。在涉及合作项目的实验教学中,一旦出现失败,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或他人的失误,依赖教师寻找原因,或是漠视失败,不愿意跟同学交流分享经验,这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极为不利。

2针对“创新性药学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实验应用

复旦大学药学院实验教学一直致力于改善实验教学硬件条件,以硬件带动软件、软件教学促进硬件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17年,学院利用仪器分析实验增加学时的契机,结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场地、设备和网络资源,精选实验内容,采取经典实验、设计型和创新性实验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引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分析化学实验指导》(第四版)[14]中“四种结构类似化合物的区分鉴定”实验项目,并对内容进行了修改,开设了“四种结构类似化合物的红外光谱鉴别”“四种结构类似化合物的紫外光谱测定设计”等一系列综合性新实验。

2.1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操作结合的四种结构类似化合物的红外光谱鉴别

2.1.1实验目的与要求

(1)通过虚拟实验熟悉溴化钾压片法制作固体试样和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方法。(2)通过真实实验熟悉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3)了解结构类似化合物在红外光谱中的区别。

2.1.2实验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振动-转动能级跃迁而引起的,化合物中每个基团都有几种振动形式,在中红外区相应产生几个吸收峰,因而特征性强。学生通过计算机或手机操作,在虚拟实验室中完成实验,可以模拟真实实验发生的场景[15]。

2.1.3实施方法

(1)学生每4人一组,每组1个化合物,化合物分别为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酚、乙酰水杨酸和水杨酸,结构分别见图1和图2。(2)学生按学号登录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网站etcps.fudan.edu.cn/下面的虚拟实验教学版块,进行红外光谱仪使用的预习练习,包括思考题和动画操作部分。(3)课上教师按小组提问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酚和乙酰水杨酸、水杨酸结构上的区别,推测对应红外光谱图上应有官能团位置、官能团的区别。(4)学生进行压片、红外光谱仪真实操作,根据得到的光谱图,与标准谱图进行比较,匹配度是否满意?主要官能团与结构类似化合物进行比较,区别在哪里?(5)完成实验报告。

2.2四种结构类似化合物的紫外光谱测定设计与实施

2.2.1实验目的与要求

(1)通过实验熟悉紫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2)熟悉紫外光谱标准曲线法的设计原理和要求。(3)了解四种物质的紫外光谱图和不同溶剂对紫外光谱图的影响。

2.2.2实验原理

紫外-可见光谱是研究物质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分子吸收光谱。当不同波长的单色光通过被分析物质时能测得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或透光率,在一定范围内,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对横坐标波长λ作图,可获得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

2.2.3实验实施

(1)学生每4人一组,每组1个化合物,化合物分别为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酚、乙酰水杨酸和水杨酸。实验要求如下:查阅文献,进行总结汇报,包括实验题目、所用仪器(紫外仪器)、溶剂、溶液浓度、扫描范围等有扫描图谱电子版更佳。(2)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文献,总结成PPT课件形式,在规定时间上传至课程E-learning电子作业区,教师初步对汇报结果评价反馈,学生修改。(3)课上学生按修改过的PPT课件进行现场汇报,教师提建议,学生共同分享。(4)学生按PPT课件实施实验,修改方案或是按计划执行。用仪器绘制出该物质在文献记载溶剂中的紫外吸收曲线图;根据该溶剂紫外吸收曲线图,找出最大吸收波长λmax,然后按要求作一条满足线性要求的工作曲线。(5)记录实验结果,学生按照学院对研究生的实验记录要求完成实验报告,进行分析。

3按科研训练的思路实施实验教学

笔者对教学实验项目进行了梳理,寻找与科研训练衔接更好的方式,发现实验课程实施可改为三个阶段。

3.1经典验证性实验内容做基础

保留经典的验证实验内容,但是在这部分工作中增加与科研相关的条件考察实验。在仪器分析实验中,一般每组2人合作完成,数据共享。2个人完成相对简单的实验内容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条件筛选考察这种重复性大、耗时、技术含量相对少的实验项目,2个人的力量就薄弱了。因此,这类内容安排由全班去完成,大组下面有小组,既满足了条件筛选需要数量足够多的样本、教学时间需要得到了扩充、各组又达到训练的要求。跟以前比,学生不会只关注个人的实验结果,而是综合全班的实验数据才能得出结论,既训练了学生实验技能,使他们对分析实验中的数据统计和偶然性因素都有了理性认识,也对科研工作的态度更加端正了。

3.2自行设计和实施综合性实验做提高

如何将科研工作开展具体化?自行设计和实施综合性实验训练正好满足了这个要求。教师将大原则提供给学生,学生按要求设计实验并自行操作,学生通过查找文献-汇总-做书面汇报-教师反馈-修改-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习的薄弱环节。如有的文献中,精密称取对照品0.5g,这在实际工作中是非常浪费的行为。教师在修改时就会提出建议,能否减少对照品用量?现阶段的天平称量范围,多少称量合适?这样溶剂也会跟着减少,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有的文献对于简单样品采取加显色剂、加热等复杂方式进行紫外扫描,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做的目的在哪里?能否用更简单的实验替代?水溶性溶剂如水、0.1mol/L氢氧化钠溶液、0.05mol/L硫酸溶液和醇溶性溶剂如乙醇、60%乙醇对紫外吸收曲线是否有影响?使用紫外仪器做工作曲线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吸光度溢出范围是否还成线性?这一过程完全模仿研究生阶段的思考和实践学习,而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酚、乙酰水杨酸和水杨酸这四种化学品价廉易得,且结构两两相似,正好可以作为对比训练同时使用,丰富实验内容。知识点由原来的一个变为很多个,综合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对实验的印象也更深。

3.3口头汇报和书写报告做总结

改革前的实验报告完全是课件的翻版,学生对完全照课件书写的报告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自行设计和实施综合性实验”教学训练,制作课件需要查阅文献,进行提炼总结,然后才能做汇报。汇报后的实施过程中还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何解决?如何有更优的解决方案?优缺点的比较,完全是自发的行为。这些都加深了学生对实验报告的印象,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运用科学术语和流程进行总结,又一次训练了他们全面的汇总能力。

4结语

人才汇报材料范文8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成果导向;就业

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普遍应用使机械操作类岗位数量逐年降低,而机电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却呈递增趋势,应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只有学习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更强,才有机会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否则将面临被智能化工厂淘汰的结局。

一、计算机应用课程实施成果导向

如今,多数企业将熟练操作办公软件视为用人基本要求之一。计算机应用基础在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门通识课程,学校为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提升就业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材内容更新速度已经落后于生产技术的发展,传统课堂讲授的内容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自学新工艺、新技能。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等,都要让学生取得学习成果[2],即通过课程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二、计算机应用课程现存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教学,多以教师演示、讲解操作要点为主,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观看操作演示,常出现上课期间玩手机、睡觉,下课前复制其他同学作业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将会敷衍了事,习惯于在课堂上消磨时间,毫无所获。为解决此类问题,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但计算机应用等操作演示类的课程效果仍不佳,仍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一)深入研究学生心理。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的。高职院校学生心态各不相同,部分学生很难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不能接受和吸收外界强加的自主学习任务,甚至产生排斥心理。他们认为教师不想尽心尽力讲课,才让学生自学。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前一教育阶段,由于成绩不佳等多种原因,而少被老师和家长夸赞,无形中将自己归为没有发展的人群,不想去尝试学习较难的技术知识。教师需要鼓励这类学生,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学习热情,其跨过自身心理障碍和厌学情绪后,再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还有一部分学生恰恰相反,他们对自己定位不准确,若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毕业后现实工作情况与内心的工作期望落差过大,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这类学生需要教师在授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加强培养劳动精神和爱岗敬业教育,并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介绍专业课程对接的岗位信息,使学生尽早地了解未来工作情况。

(二)课程标准改革。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学重点,将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拆分为两项进阶课程,分别为《简历制作和企业应聘》和《工程项目汇报》,《简历制作和企业应聘》课程内容对应传统课程的WORD操作,《工程项目汇报》对应传统课程的PPT和Excel操作。《简历制作和企业应聘》的课程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所有机电一体化相关的工作岗位,培养简历制作能力,使学生了解机电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了解机电企业文化及典型工作岗位;明确今后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并有针对性地制作简历。通过简历制作,使学生了解相关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是一门为后续学习拓展思路和指明方向的课程,其学习成果为独立设计简历,并掌握面试技巧等。《工程项目汇报》的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技术管理工作岗位,融合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工具使用能力和沟通管理能力,学习成果为合作进行项目制作并使用PPT进行成果汇报。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又要注重专业知识教学,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学了能干什么[3],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根据以往的课程标准,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学期为第一学期,根据授课结果反馈得知,学生对教师演示的操作类课程兴趣较低。计算机基础课程经过改革,演变为《简历制作和企业应聘》和《工程项目汇报》两门课程。为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将《简历制作和企业应聘》安排到第四学期,《工程项目汇报》安排到第五学期。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危机感较弱,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教师强行灌输职业理念和规划,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学生进入第四学期,面临找实习工作时,对简历制作的积极性自然升高,将《简历制作和企业应聘》安排在第四学期,顺应了学生的就业需求,选择在学生主观意识想制作简历的时期开设课程,可取得良好的实际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改革。教师需根据学情分析,设计线上与线下的教学,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普遍乐于动手实践而非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们不善于与人沟通,根据就业追踪调查显示,部分从事流水线工作的毕业生对现有工作产生消极怠工情绪,认为在车间内做重复性工作没有发展空间。学生内心又急于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愿意一生都从事枯燥的生产线操作,又不知道除此之外能从事什么工作,职业发展前景迷茫。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团队发现这一问题,在充分研讨后决定改变以往授课内容,重新进行教学设计。

1.线上教学设计。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机电一体化专业团队应该合理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超星平台为依托,建设课程资源。教师将固有的理论类知识点录制成微课视频,上传至平台,辅以操作要点总结及测试,学生可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学习,在操作中对有疑惑的地方亦可反复观看,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地点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课上通过超星平台对学生感兴趣的企业讨论统计,生成词云,形象地展示学生对不同企业的喜爱程度。学生就业后,可通过留存在超星平台内的记录,查看学生是否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了目标企业。除线上视频资源外,教师还可采用直播授课的教学方式辅助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相对常规的文字排版,学生对企业的性质、规模、文化、管理办法、实习制度、岗位信息及简历的设计制作更感兴趣,故改变传统授课模式,课前学生自主检索意向单位的企业文化、岗位设置等信息,并将意向企业信息合理排版。《简历设计与企业应聘》以成果为导向,以就业为出发点,教师课前任务清单,学生根据每节课的任务要求,课上通过共享屏幕的方式开展企业分析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均提问关于该企业的内容,以此促进学生搜集企业信息的积极性。通过直播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企业并收集信息,这种方式会比教师介绍相关企业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直播中结合实际面试情景,讲解简历的重要性及简历制作的方法技巧,向学生展示简历制作过程中常见的排版问题及解决方法。学生应用WORD制作个人求职简历,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职学生的厌学情绪。学生根据目标企业的用人需求,分析自身的竞聘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简历设计。在简历制作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自身与其他同学在专业技能、校园经历、荣誉证书数量上的差距。很多不参与比赛活动的学生在制作简历时表示,“自己除个人信息外,没有其他内容可写”。为了丰富简历内容,很多学生在专业课学习和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的积极性,普遍提升。为促进学生就业,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岗位讲解简历设计,如何制作简历能快速吸引面试官的注意。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重新设计简历。修改简历的第一步,可采用生生互评的方式,学生制作的简历中极易出现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错别字等问题,教师将学生随机分为二人一组,互相修改对方的简历。修正简单错误后,进入修改简历的第二步,教师展示学生的简历,说明简历可取之处和待提高的部分,根据学生所写的基本信息进行简历包装讲解,针对求职意向丰富简历内容,充分利用具体化、数字化的介绍提升简历的说服力,突出学生应聘优势。简历设计涉及就业找工作,很多平时内向的学生也自愿展示收集的企业信息和个人简历,希望通过教师的指导丰富简历内容,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掌握面试技巧,进而步入心仪企业。

2.线下教学设计。为增强课程的实用性,教师可设置模拟面试环节。课前将课桌摆放成面试常用的长条形,课上教师与学生一同扮演面试官。学生面试官通过选拔产生,自我介绍流利、应变能力强的学生有机会当选面试官。在面试过程中,根据学生语言表达情况,不断更换面试官人选,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他们争相扮演面试官,并希望自己能够守擂成功,不被替换下去。其他学生依次按照面试流程模拟面试,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学生的积极性高,形成了良好的师生、生生互动,模拟面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学生提前熟悉面试流程及相关面试问题,进而掌握面试技巧。该项整改有利于学生吸收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自我推荐能力、学习兴趣及沟通能力,并有助于提升就业率。《工程项目汇报》结合前导课程《电气控制技术及应用实训》与《可编程控制技术》的专业知识,教师提出与机电专业相关的实际生产线工程项目制作任务,课前具体任务清单,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项目制作流程,包含设备选型、自主查询所选型号设备的价格,通过比较设备品牌与价格,拟定所需材料清单。制定清单过程中使用EXCEL表格进行预算分析,学生可在做预算中自然地学会EXCEL的基本操作;师生、生生之间模拟设备采购现场,与未来职场情景链接,增强了课堂趣味性,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分组进行电气装配和PLC编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能力,通过编写实际项目PLC程序,不断根据项目要求调试程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坚守笃行的硬科技精神和按照行业标准工作的能力。学生以项目PLC程序制作简易的生产线,并将制作成果、制作过程、项目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PPT的形式汇报,使学生提前感受职场生活。该项整改帮助学生在掌握办公软件操作技巧的基础上,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多门课程知识内容的整合能力及合作沟通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格。

(四)成绩评定方式改革。将学生的平时表现+期末成绩改为平时表现(20%)+过程考核(30%)+成果评分(50%)的模式。设置过程考核,提高学生对每节课的重视程度,成绩评定改革使学生更愿意参与课堂活动。《简历制作和企业应聘》的成果体现为个人简历设计和模拟面试表现,模拟面试的评分包括授课教师和学生“面试官”的平均分;学生互评环节需要教师在超星后台设置为匿名评分。据之前的网课数据分析,学生为不影响同学感情,不论成果质量高低,大多会给出高分,学生之间的恶作剧,也会导致个别极低的分数,学生在心理作用下若采用实名评分,则不能对他人进行客观的评价,需要教师在后台设置为匿名评分,学生才能消除心理顾虑。尽量客观地互相评价,并且设置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这样的学生互评才有参考价值。《工程项目汇报》的成果为模拟采购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最终项目汇报PPT的展示情况,根据学生课堂互动、汇报内容、语言表达情况进行评分。

四、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通识类课程,在企业中,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是职场人必备的技能之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团队以成果为导向,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对课程进行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就业竞争力,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随着技术的更新发展,课程改革也要持续进行,才能为社会输送更优质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雪,秦加阳,张静,等.混合式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2):147-149.

[2]唐红梅.成果导向的大学生合作自主学习多模态课堂评价体系建构研究[J].科研园地,2017(3):9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