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同管理范例

企业合同管理

企业合同管理范文1

1.合同观念不强,漏洞较多

今天的国有企业或多或少的还存在计划经济的烙印,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的合同意识较于私营企业是相对较弱的,对于合同的管理不完善,制定的合同漏洞也比较多,很容易引起一些纠纷和损失。据调查显示中国的企业平均寿命只有7.4年,而引起倒闭的原因基本上都是由于对合同管理的不完善造成的。所以逐渐完善国有企业的合同观念,仔细检查并弥补合同中的漏洞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

2.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合同的正规管理和认识

合同的管理涉及合同的洽谈、拟定、签订履行、终止等方面,它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但是近年来国有企业合同管理人员对合同的管理基本上就是固定在合同的签订这一阶段,认为签订了合同就是万事大吉了,对后面的合同管理的后续事情很是忽视,所以才导致了一系列关于合同履行纠纷事情的发生。就像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投机石油衍生品进行合同交易受到内幕相关交易民事赔偿及股东的追诉案件一样,就是因为其对合同没有做到正确的管理,才导致了这样的事情发生,虽然国有企业实力雄厚,经济后盾大,但是还是不能忽视对合同的管理,终归结底,合同是企业发展中的拐杖和支撑,任何性质的企业都是离不开他的。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人员要树立起合同管理意识,不仅要做好对合同前期的管理,更要做好中期和后期的管理。

3.缺乏完善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

合同虽然其自身就是一套规章制度,但是这项制度的事实也需要另外的一套具体制度来进行约束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合同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合同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保证国有企业内部工作及其人员的规范化,保障合理化。例如2012年山东济南一家建材企业就是因为其合同没有做到正规的管理,导致在后期出现了违约,最后导致了与合作方出现了合同纠纷,赔偿对方100万元,这些对于大型的国有企业来说也许并不算什么大的数字,但是却是小企业的灭顶之灾。这个例子表明了在制定完善的合同之后还需要对合同进行合理的管理,制定严格的制度来对合同的管理进行具体的正确的要求。

4.国有企业从业人员法律意识薄弱

国有企业人员工作较稳定,没有市场经济竞争的恶劣,所以很多的从业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薄弱,即使签订了合同,在工作的时候也基本上不会去想什么合同的事情,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合同也是签的很随意,所以缺乏签订和履行合同的意识。在国有企业中合同一方面是为了维持市场正常秩序,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其合法的权益,任何合同的签订都不能来开法律的支持,所以目前从业人员法律意识薄弱对合同的管理是很不利的。企业从业人员要逐步增强法律意识,规范合同管理。

二、针对国有企业合同管理现状采取的措施

1.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当今国有企业合同管理中人员的素质偏低是很严重的现象,应加强多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的教育,培养其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坚持持证上岗和严格的考核制度。企业要不定期的让员工学习《劳动法》《安全生产法》《合同法》等国家规定的法律制度,增强企业人员的法制观念,促进合同管理的正规化、法制化。

2.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管理机构

国有企业中合同管理的不完善和其本身管理机构的缺失有很大的关联,在国有企业中对合同的管理机构建设甚是忽视,有些电力企业甚至没有正规的合同管理机构,这些都会导致合同管理的缺失。另外还要制定严格的制度,要求员工严格按照合同内容来执行,使一切工作都变的有序化、合法化、规范化,避免由于违约引起企业损失这类事情的发生。

3.做好对企业签订重要合同的审查

国有企业对于签订的资金数额比较大,涉及方面较广的合同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专门的管理机构要将签订的合同进行统一的管理分析,从中挑选一些比较重要的合同进行单独的探析,小组对合同进行细致的详查,作为专门的合同管理,合同的签订、履行、终止等管理的方方面面,均让特约的法律顾问部门参与其中,合理的维护本企业的利益,避免经济损失。

三、结束语

企业合同管理范文2

摘要: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物力集约化、精益化管理要求不断提升以及“五位一体”机制建设的要求,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合同管理数据资源,挖掘数据间的关系,让数据来完善和提升合同管理的监控及分析能力,成为合同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文中对合同管理跟踪与监控分析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了研究,给出其建设评估框架,研究如何利用和挖掘数据源,寻找适合的分析方法及指标,助力企业提升采购执行效率及效益,为企业节约采购成本、人工成本,最终达到让数据来评估采购人员的工作业绩目标。

关键词:

物力集约化;合同管理跟踪与监控;信息化

目前,随着国家电网公司物资管理信息化不断建设,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具备部分监控预警及统计分析功能,如:合同台帐、月度供应计划完成率、发货通知完整率及预警、配送及时率、供应计划收货情况预警等,但是在提升事前计划的可靠性、掌控事中各个环节业务执行的实时性、屏蔽事后问题发生的反复性等方面尚未完善[1]。因此,如何将PDCA循环法应用在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上,做到让数字来助力企业节约采购成本、提升采购质量、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进而提高企业内部采购供给服务质量、量化采购职工的工作绩效成为目前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合同管理跟踪与监控分析信息化建设现状

国家电网公司在物资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整合了ERP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系统、经法系统及非结构化平台系统,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主线,其业务涵盖采购计划管理、招标采购管理、合同签订管理、合同履约管理、合同变更管理、合同结算等采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业务功能。运用信息化手段固化了从物资需求、物资供给到结算的全流程业务管理模式,形成了物资管理业务在各个系统间共通互融的局面。做到了物资业务全覆盖,完善了业务层信息化系统固化工作。尽管合同管理方面的业务流及信息流已经畅通,且具备了部分合同跟踪与监控分析的内容,满足了应用层的业务需求,但从管理层及决策层角度来讲,可供分析并用于决策的数据颗粒度还不够精细,无法最终达到管控分析的目标[2]。为此,目前迫切需要将当前数据及历史数据结合起来,制定评估框架及原则,成为目前提高监控及分析能力的重要课题。

2合同管理跟踪与监控分析信息化建设评估框架

2.1评估框架制定原则

合同管理跟踪与监控分析信息化建设对其成效的评估是以企业实际的业务范围和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与国家电网公司管控要求相结合,依据目前信息化跟踪与监控分析来制定适用于企业自身的评估体系,具有实用性、科学性、稳定性和前瞻性。其评估框架应着眼于“了解过去,展望未来”[3-6]。a.实用性原则。合同管理跟踪与监控分析信息化建设框架制定时应充分考虑电网企业的行业特色,评估框架要以电网合同管理实际业务为基础,为管理层、决策层提供颗粒度更细的监控数据作为目标来设计。b.科学性原则。合同管理跟踪与监控分析不是“拍脑袋”工程,其评估框架的设计应以实际合同跟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完善监控分析缺失的数据源,查缺补漏。c.前瞻性原则。充分吸取同行业及其他行业在合同管理监控跟踪分析的经验,设计既符合目前国家电网企业对合同管理方面的监控需求,又要运用最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未来的合同管理提升铺路。

2.2评估内容分析及实现办法

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为电网企业针对合同管理提高监控与分析的能力及效率,提升合同管理业务事前做好计划、事中做好控制、事后做好分析的能力,达成合同管理在监控及分析方面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几点来实现。a.填补业务在信息化应用上的空缺合同管理监控与分析不是单纯对合同的管理,而是先溯源,找到数据的源头,通过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从业务源头来分析,同时重新梳理现有业务流程,通过对现有业务的诊断,发现目前的计划管理、招标采购、合同管理、合同履约、合同结算等业务的薄弱环节、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优化及完善现有的业务流程及系统功能。完善ERP中的现有程序,并新增相应业务功能程序、业务查询报表、业务单据等内容。b.制定监控及分析方法合同管理的监控与分析,可以借鉴辅助决策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从全业务信息化数据统计分析、业务主题分析、指标展示3部分内容来展示。全业务信息统计分析:梳理国网公司、省公司以及其他监督等部门的各类数据分析需求,以物资管理为主线,涵盖计划管理、招标采购、合同管理、合同履约的业务数据,如:截止某时间下达计划量、招标数量、未执行计划量、一年内合同量、执行完成率等。业务主题分析:从合同管理整体业务统计分析出发,关注合同管理各业务环节业务运转情况,对各个业务环节进行深入挖掘,并进行专题性分析,运用多样性图形化展示手段,实现对业务情况多维度的比较分析。指标展示:针对实际工作中管理层及决策层对合同管理监控及分析的要求作为指标项及控制值,采用图表、图形等方式展示当前的指标值,并实现明细数据穿透查询的功能,提高发现问题及控制问题的能力。c.实现监控预警功能业务主题监控预警是对关注的物资业务流程,通过监控、预警的手段对业务过程进行跟踪,对于关键节点的运转予以重点关注,从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关键节点出发,进行及时的过程跟踪,设定预警值,用不同颜色标识在不同单位间业务的进展情况,达到整体监控预警的目的。如:对于变更的合同,一经在SAP系统中接收到经法系统会签生效标识,此合同就会发出预警提醒,供合同专责组织开展甲乙双方就合同变更的补充协议签订确认工作。第一时间接收到变更合同生效信息,避免信息接收不及时延误合同执行业务开展。

3合同管理跟踪与监控分析信息化建设预期目标

a.进一步规范合同管理业务,利用ERP信息系统固化合同管理相关业务流程,使各业务环节衔接更加有序、流转更加顺畅。b.通过监控预警管理,增强合同管理管控力度,提升业务透明度,并通过信息化的手段真正实现物资合同管理的全流程量化监控。c.满足企业合同管理对数据挖掘以及数据分析的需求,并从中挖掘出业务的内在规律,辅助领导决策,从而提高了内部管理能力。d.利用系统集成的物资业务数据,通过查询、统计和分析,得出各种统计结果,通过变化曲线、比例对比等类型的数据,对物资供应进行决策提供了有力的辅助和支持手段。e.通过全业务信息统计分析功能,实现业务人员的各种查询统计功能,在减少运维工作量的同时,保证数据一致性。f.实现对人的工作业绩的分析及管控。

4结束语

本文针对电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合同管理现状、实际业务管理的难点及管理需求提出合同管理跟踪与监控分析信息化建设评估框架,从而提高合同管理在事前计划方面的准确率,在事中控制的可行性及事后业务分析准确性,通过信息化手段为管理层及决策层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分析资源,为决策增添活力。

作者:吕旭明 李钊 雷振江 王恒超 杨壮观 单位: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 国网铁岭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王秀焕.计算机在电力系统物资管理中的应用[J].青海电力,2003,22(4):39-43.

[2]谷平.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系统构建[J].电力信息化,2004,2(8):39-41.

[3]徐建中,苗丰裕,翟华明.企业加强物资管理工作措施研究[J].北方经贸,2005,25(2):69-70.

[4]徐寿波.关于物流科学理论的几个问题[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4.

[5]王玮.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08.

[6]王继业,高灵超,刁倩,等.电网信息系统综合绩效评估模型[J].电网技术,2005,49(9):2653-2657

第二篇:库存采购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管理研究

摘要:

对电网企业协议库存采购模式下,物资合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给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优化合同管理各业务环节,提高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管理水平,促进电网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关键词:

协议库存;物资采购;电网企业;合同管理

庞大的电网建设与运营维护产生了品种和数量繁多的物资采购需求,每类需求在完成时间、技术标准、重要程度、价值量、需求量与需求频次、供应商群体等方面各有不同。在协议库存采购模式下,不同品种、不同需求时间,甚至不同需求方的物资能够通过一次招标,在同一个供应商处进行采购。相较于批次采购,协议库存模式更加高效、灵活,能够涵盖的物资范围更广、采购范围更大,而灵活的采购方式也对合同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一、协议库存采购模式下物资合同管理的特点

协议库存采购模式下的合同管理首先与供应商签订明确采购额度、采购单价、采购期限的框架采购协议,在未来实际需求发生的时,将实际需求与采购结果进行匹配并签订包含具体项目信息、物资规格、数量、合同金额的供货单,供应商以供货单为依据进行合同履约、结算的一种合同管理方式。

二、协议库存采购模式下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1.合同集中签订模式难以实施

由于在协议库存采购模式下,采购物资往往价值低、供应分散、确定性低且时效要求更高,原来招标时间固定、批次合同集中签订的模式难以实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若固守原有的合同签订方式,合同签订工作势必成为整个采购过程中的短板。最终造成工程等物资,物资等合同的局面。

2.供应商违约风险不断加大

协议库存物资采购结果是在框架协议约定的有效时期(一般为1年)内陆续匹配实际需求,这就决定了在招标、框架协议签订完成后,还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进入合同的履约环节,履约的时间不确定性也更强,这样就导致在合同履约时,往往会出现采购物资市场价格已经出现较大变化的情况,从而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违约风险。例如:若采购物资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供应商往往会以采购物资的原材料价格变化为由,拒绝生产履约并要求解除或变更合同,甚至直接选择违约。

3.物资供应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在物资供应履约的过程中,由于实际需求提出具有随机性,而需求的到货时间、数量的计划性又较差,经常出现需求提报后要求在较短的供货周期内完成供货的情况,而此时供应商在接到供货单后,由于生产周期、运输等因素,往往无法第一时间完成供货,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变得异常突出。

4.物资琐碎复杂结算周期过长

由于使用协议库存采购的物资往往价值低、物资规格琐碎复杂,到货后涉及项目单位多,且对应的工程数量也极其庞大,在只靠供应商自行办理付款手续的方式下,严重拉长了支付周期,造成供应商回款速度慢,无法保障持续供货,挫伤供应商积极性。

三、协议库存采购模式下合同管理优化策略

1.优化合同签订流程,开展常态化签约模式

在协议库存模式下的合同签约环节开展“常态化签约”,即将合同签订流程由批次集中签约优化为标准化、流水线、常态合同签约模式,即将原1-2个月一个集中批次的合同签订周期、供应商参与合同制作到签约全流程的集中批次签订管理模式,在按要求采用合同标准范本、全面采用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将合同制作和会签流程与供应商签约流程分离,分别进行管理封装,再通过供应商服务大厅实施一站式服务“窗口”常态化签约,确保“随到随签”。

2.优化物资定价方案,应用价格联动机制

采购物资价格变动对采购人与供应商都存在着不可确定的风险。从合同管理的角度寻求降低违约率的方法,就需要对原有的定价机制进行优化,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条款。为此,创新的在合同中增加了价格联动的条款。对于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的物资,应根据原材料基准价格及联动公式自动生成联动后的价格,并与供应商按照联动后的价格签订供货单。通过价格联动的条款,能够使供需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避免由于时间带来的价格变动风险,在价格上涨时避免供应商违约,提高合同的执行率;在价格下降时能够充分发挥杠杆物资的议价优势,获得较低的采购价格。

3.优化物资供应环节,实施寄存物资管理

为解决物资供应环节的难点,在与供应商签订框架协议的基础上,通过提前在招标采购时事先约定,创新实施寄存物资管理。寄存物资管理是指在协议库存物资采购方式下将所有权归属供应商的物资先存放在电网公司实体仓库内,待货物领取后与供应商进行定期结算,完成物权转移的一种供应管理方式。主要包括:确定寄存物资目录、制定寄存物资储备方案、生产送货、质量检测、存储保管、出库领用、补库等环节。这一管理模式的核心是通过科学预测,供应商提前合理生产、储备物资,做到物资需求“随要随有”,达到提高物资供应速度和效果、降低物资供应成本的目的。

4.优化合同结算环节,实施主动计划型付款

为应对付款周期过长的局面,主动调整付款模式,实施“主动计划型”付款。一是合同签订完成后,由合同结算人员整理出项目物资合同付款台帐,根据工程项目进度及合同条款主动把握付款节奏;二是由物资履约人员跟踪物资的到货、验收情况,到货后及时督促项目单位进行到货验收,统一组织项目单位、供应商在指定地点集中办理结算手续,减少供应商奔波次数,大幅缩短了单据办理的时间;三是通过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短信平台、电话通知等多种渠道主动通知供应商办理结算手续,递交发票,积极解决供应商办单、付款过程中的问题,对符合付款条件的合同及时纳入付款计划。

四、结语

经过对协议库存物资从采购到签订、供应、结算各环节进行优化、调整,确实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整个合同管理流程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供应商违约风险得到有效防控,物资供应服务得到有效保障。

作者:刘雷 陈曦 和心 段琳凤 金菲 单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物资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和平,王正蓉,赵蓉.解析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管理[J].科技与创新,2015,(15):56-57.

[2]董付梅.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流程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3):118-119.

[3]王艳红.浅谈电网物资履约品控管理的方法[J].低碳世界,2013,(24):100-101.

[4]冯丽嫦.电力企业物资合同管理的重要性[J].经济视野,2014,(8):42.

第三篇: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研究

摘要:

劳动合同管理在每个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所占据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规范的进行劳动合同管理不仅可以使企业与员工的劳动关系更加稳定和谐,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还可以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增强企业的工作效率。本文首先对劳动合同管理的特点及法律风险概念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对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做了一定的探讨,最后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方法和解决措施,以期能够有效的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预防和化解,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关键词:

企业管理;劳动合同;法律风险;预防与化解措施

自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合同制经济的形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为对任何的企业来说其整个的运营过程会涉及到一系列的合同,这些合同可以保证企业正常的进行经济活动,从而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企业用工数急剧增加,而相应的劳动合同数量也随之增加,各个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于劳动合同管理越发重视。现今的企业合同管理模式存在着一些可能导致法律风险的问题,这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随着劳动合同的增加该问题显得越发严重所以对于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劳动合同管理面临的法律风险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劳动合同管理特点及法律风险

一个企业的运营过程需要签订各式各样的合同,因此合同管理也相应的有很多种类,在这些合同管理中劳动合同管理对于企业的运营发展有其自己独特的地位。因为劳动合同涉及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企业有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保障,而人才又是一个企业能够顺利进行经营和各项活动的基础[1]。在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种类众多的合同需要进行管理,其中,劳动合同管理就是合同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劳动合同是联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一个重要纽带,在双方都同意的前提下签订劳动合同可以避免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或是在纠纷产生后可以有一个明确的依据去判断要担负责任的一方,从而去更好地解决问题。在整个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劳动合同管理隶属于劳动关系中的一部分,其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首先是劳动合同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无需再言,所以企业在对劳动合同进行管理时要学会采用科学合理规范的方式,给劳动者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使其认识到自身对于企业的价值,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进而实现企业的盈利和员工自身的价值体现;其次就是企业在进行劳动合同管理时要注重对各个环节的控制,每个细节都要注意到,不能笼统的管理,而且要有重点的把控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否则就容易出现问题,使得员工与企业之间出现纠纷;最后就是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不能只看重眼前的蝇头小利,要把眼光放长远从总体大局进行把控,保证整个劳动合同管理的顺利稳定实施,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与企业所希望达成的目标相违背的可能性,这通常是由人在执行具体工作时做出的某种不规范行为所引起的,所有的致使出现法律风险的行为都具有不规范性,但是所谓的法律风险并不是指违法风险。法律风险的起因有两种,具体可分为企业内部法律风险和外部环境法律风险。企业内部法律风险一般是指由于企业的管理出现问题时所引起的法律风险,这些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是可以避免的,所以控制企业内部法律风险往往是降低企业法律风险可能性的重中之重,其中合同管理是防范企业内部风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外部环境法律风险一般是由企业以外的环境因素所引起的,这些问题往往不受企业自身的控制,所以很难去制约外部环境法律风险。合同管理法律风险是指涉及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终止等各个过程中签订合同的一方或双方不遵守合同所规定条款而给用工单位带来风险的可能性。

二、劳动合同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订立合同时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四种形式:第一是企业未按照相应的法律程序与劳动者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或者未能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期限与劳动者订立合同所带来的风险,《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一月之内与劳动者签订合同,否则就会出现工资成本增加和无固定期限合同的风险;第二是企业没有按时将劳动合同文本送达给劳动者或者当劳动者无理由拒签劳动合同时企业没有及时以书面通知的形式告知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规定相应的用人单位将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第三就是《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者的试用期和其在试用期的工资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所以如果用人单位如果拒绝支付或者不按照规定支付给劳动者工资将面临相应的法律风险;第四就是在具体的劳动合同签订中,劳动者与企业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对于合同中某些内容的理解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特别是如果对于一些重点内容的约束不到位就可能造成相应的法律风险。劳动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法律风险,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若用人单位未及时或者未足额向员工支付酬劳时,其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申诉,使得企业面临法律风险;另外用人单位不按照合同规定的工作时间对员工进行要求,强迫其进行加班,或者在加班后不给予加班费等类似情况都会是企业面临法律风险;最后是企业没有按照合同的相应规定强迫员工进行高空、高温、有毒等高危环境作业,或者在其进行高危作业时未能给员工提供必需的保护措施等,这同样会使企业面临劳动合同履行风险。另外由于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的原因需要对劳动合同进行变更的时候而未按程序进行变更,没有采用书面的形式,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这也会使得企业面临劳动合同变更的法律风险,其所带来的法律风险也是十分巨大的。企业在对劳动合同进行解除或终止时也要遵循相应法律章程所规定的条款,《劳动合同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的九种情形和终止劳动合同时的六种情形,如果在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时不符合这几种情形,企业就会面临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法律风险。在这个过程的具体操作中,不管是企业还是劳动者,解除合同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否则就会承担支付赔偿金、负责举证等方面的法律义务。在处理劳动争议和纠纷的时候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风险分类,例如,当员工在企业上班期间因工作出现人身伤亡时,企业应该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严格执行,否则就会面临法律风险;企业在进行裁员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合同的内容向被裁者支付一定的经济赔偿,如果企业拒不支付赔偿的话,就会面临相应的法律风险。

三、劳动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首先应该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好前期法律风险预防可以减少后期出现问题和纠纷的可能性,进而是企业将精力主要放到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上,而预防主要有建立完善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企业自身应该引进相应的劳动法律人才建立自己的法律团队或者与相应的法律律师事务所合作聘请律师作为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专业顾问,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劳动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的发生。企业内部有自己专业的法律人才才能够切实的为企业解决劳动合同管理中所遇到的具体的法律问题,化解可能出现的各类法律风险。让企业的法律顾问全程参与劳动合同的整个签订、履行和更改及终止过程,对劳动合同的制定和签订及后期程序中可能出现法律风险的方面提出自己的专业意见,从而降低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的合同评审机制对于劳动合同风险的事先防范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法律风险预防的重要制度保障。建立严格的合同评审机制,将责任具体分配给劳动合同管理相关的部门,切实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合同会签制度是合同评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合同的签订必须在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指导下进行。整个企业的各部门负责人都必须对劳动合同进行仔细研读,然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从而完善合同内容,然后再确定是否可以进行签订。劳动合同法律风险提前预防工作虽然使得企业前期的工作量变大,但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法律风险的发生,从而降低企业在后期出现法律纠纷时的损失,这可以降低企业的整个投入,有时甚至可以使企业起死回生。其次是要采用依法治企的原则,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律培训,提高相关部门员工防范劳动合同法律风险的能力。法律风险的预防,应该从企业的每个人做起。企业内的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责任人”,在预防法律风险发生的方面来说,每个人都责无旁贷。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不仅要重视劳动合同的签订,还要注意在后期时合同的履行。所以对企业相关员工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进行提升很有必要,这可以很好地对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再有就是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员工要注意对自己已经履行了合同规定条款的证据,防止在产生纠纷时签订合同的另一方胡搅蛮缠,另外也要留存对方违约的证据,以作为后期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时的证供。另外在合同变更时,对于另一方加入或减少的条款要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以签订合同的形式进行重新签订。重新签订时一定要确保合同更改方的责任人有足够的权利,能够代表其所在企业。如若由于特殊情况不能重新签订合同时一定要将补充条款以书面的形式交由对方签字或盖上具有法律效力的章。在这个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经办人一定要有足够的法律知识和很强的责任心,而且可以全权代表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部门,这可以很好地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预防,对相关文件进行保存可以保证在后期产生纠纷时不会败诉。然后就是运用保险制度转嫁合同风险。现代企业一般都会入经济保险,保险业有资金融通、经济补偿和辅助社会管理三大功能,而企业可以利用其中的经济补偿功能来转嫁合同风险。现在国外的企业基本上都可以利用保险制度来转嫁合同风险,而我国的保险制度还不是很完善,但我国的保险业也在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所以说利用保险制度转嫁合同风险在我国还是一个基本全新未开发的处女地,如何利用好保险制度是企业在未来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最后是运用法律手段来化解劳动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当企业的预防措施失效时,就会出现相应的法律风险,这时候企业就应当及时、全面、优化地处理这些法律纠纷。劳动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可能出现法律纠纷。对于有可能出现的法律纠纷,企业应当作好相应的备案,以便防止其发生。而对于已经产生的法律纠纷,企业应该尽快的对纠纷进行评定以采取合适的方式来解决,对法律纠纷解决方法的评估,应当结合纠纷的原因、过错大小、风险大小、社会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从而在专业法律人士的指导下来确定是私下调节还是运用诉讼等法律手段来解决,保证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现代企业的经营过程总的来说就是一个签订合同并依照合同条款去履行的过程,劳动合同管理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对合同执行过程的各个流程进行严格把控。防范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由于劳动合同自身或者其他因素所引起的法律风险,这对于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丁怡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参考文献:

[1]邢焕波.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重建是有效执行《劳动合同法》的前提保证[J].经营管理者,2011(10X):174.

[2]刘红.企业法律风险及其防范[J].法制博览,2015,33:221-222.

[3]常凯,邱婕.中国劳动关系转型与劳动法治重点--从《劳动合同法》实施三周年谈起[J].探索与争鸣,2011(10):43-47.

[4]王秀娟.我国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防范[J].管理观察,2012(36):33-34.

[5]陈洁.论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及法律防范[J].中国商贸,2011,20:72-73,85.

[6]张东亚.论保险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服务作用[J].保险研究,2005(8):23-25.

第四篇:企业合同管理房地产财务作用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不断提升,房地产行业得到可很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房地产行业的竞争力也是最激烈的。对房地产企业而言,要想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重点从企业管理入手。文章是从房地产企业从的合同管理入手,分析了合同管理中财务的作用,希望以此能为同行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进而推动房地产行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

合同管理;房地产财务;重要作用

一、合同签约时财务部门的监督审核作用

(一)工程类合同尤其是重大工程合同签订前,财务部门应介入合同条款拟定

首先,在合同签订前,房地产财务部门应该重点对签约方的履约能力进行考察和分析,要求签约方提供有关财务报表,对比分析签约方的财务情况、经营成效以及现金流量等重要指标,然后还要和同行整体情况进行比较和研究,以此判断签约方是否具备合同履约能力。其次,在进行合同条款审核的过程中,房地产财务部门重点关注签约方的款项支付方式及违约金等内容。在某些工程合同中,建设单位在收取承包单位履约保证金之后,在支付前期的10%-20%的工程款时,承包单位不愿意提供发票,仅仅只是开具收款收据,这是因为工程款按照属地原则应该开具建安发票,但是可能这些单位里面有很多都是外地企业,开具建安发票必须是先获得外出经营许可证后才可开具,这样就会增加人力或者物力成本,对此,建设单位也可同意承包单位在收取前期的10%-20%工程款时为其提供收款收据,但是在后期的工程款支付中应该要求开具合同金额一半以上的发票,同时要求承包单位在支付至工程质量保证金时,把合同全部金额的发票提供给建设单位,这点主要是考虑土地增值税问题,因此在合同审核中,一定要综合考虑税收以及财务核算等内容,避免签订时出现漏洞,进而影响后期的执行。

(二)销售类合同签订过程中,财务部门应介入合同条款拟定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销售合同签订时情况会比较复杂,这点主要是由于签订对象差异比较多,难免会出现因理解差异造成的合同条款歧义,假如版本订立不严瑾,就可能会在后期退房等情况中造成一些损失,严重的还可能会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声誉。比如,合同条款中是否标注了因为购买方自身因素导致的退房,是否应该没收购房定金;假如出现退回房款的情况,退回时采用的是无息还是有息退还;还有就是假如购买方延迟付款时间,此时是否要收延迟利息等,上面的内容都要在商品房销售合同中进行明确的说明,以免后期给房地产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纠纷。

(三)出租类合同签订过程中,财务部门应介入合同条款拟定

通常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商住楼建设时,基本上都是把底层当作店铺,此时就会面临底层出租的问题,在房地产企业制定底层出租合同条款时,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部门也要积极参与其中,重点对租金的收取形式、出租时间以及租金数量等进行明确,以此确保房地产企业经济利益。

二、合同执行中财务部门的控制作用

房地产企业签订的各种合同,企业的财务部门都要备案,必要时合同签订部门可以对正式签订的合同进行扫描,把合同的扫描件放在房地产企业的局域网中,以此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财务部门应该按照不同类型的合同,使用对应的方式进行合同执控制。

(一)针对工程类合同,房地产财务部门要整理好合同信息,并制作合同执行台帐

通常合同执行台账中应该包含和收付款有关的信息,比如合同的签订时间、签约方的信息、合同总金额、已付金额以及发票开具等,建立这样台账能对合同执行进行很好的监督和控制。房地产财务部门应该按照合同的具体执行情况和工程部门进行相关信息的核对,以防出现合同超额支付的情况,对那些没有按照合同条款进行履约的,房地产财务部门可以拒绝付款,同时还要向负责人汇报具体情况,以此确保合同履行得到合理的控制。另外,房地产财务部门还应该对把合同收付款情况制成收付款记录单,然后将其与合同存放在一起,在收付款记录单中,可以了解到已付金额的具体明细,这两份资料类似总台帐和明细帐,共同对合同执行实施控制。

(二)对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报表进行严格审核

房地产企业的销售合同也很重要,在房地产销售部门签订合同后,销售部门必须记录每天的销售情况,还要将销售信息整理成销售报表,并复制一份交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应该认真审核销售报表,并与财务系统进行比较,以此监督控制销售合同履行情况。对房地产企业而言,只有将楼盘销售出去才能获利,当前很多购房者都是通过按揭进行购房的,按揭的担保就是购房合同。对此,房地产财务部门就必须严格监督合同履行情况,在收到房款后,及时反馈给销售部,然后及时告诉购房者,让购房者办理房产权证,以此降低企业承担的风险。

三、合同执行后,财务部门要发挥归档作用

在完成合同执行后,房地产企业应该及时进行合同的整理、归档及保存,在合同的归档中,必须做好归档的合理划分,比如说业务部门应该保存的是和工程审批、建设及验收相关的合同内容,但是财务部门则要保存合同中和款项相关的内容资料,做好划分归类保存,不仅能使合同管理更科学,最重要的是能为后期的查询提供便利条件。

四、财务部门对合同履行的评估管理作用

对房地产企业而言,完成了合同的执行和归档之后并不能代表整个合同管理就结束了,最重要的是还应该进行合同履行情况的评估,而且在整个评估管理中,房地产财务部门应该积极参与评估工作。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部门应该把握评估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主要从合同中的相关款项、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收支明细等内容进行分析,以此保障合同评估管理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房地产企业合同管理中,房地产财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文章所讲的在合同签约时房地产财务部门具有监督审核的作用、在合同执行是有控制的作用、在合同执行后还要发挥归档的作用,最后还要进行合同履行的评估,只有确保其参与了整个合同管理的过程,才能确保合同管理的科学有效性,以此提升房地产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叶永其 单位:厦门泰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鸿.企业合同管理中房地产财务的重要意义探究[J].财会学习,2016,17:32+35

企业合同管理范文3

企业的合同管理分为内部合同管理和外部合同管理。所谓的企业内部合同管理,主要是涉及企业人员内部关系的调整问题。比如,劳动合同、保密协议、竞业禁止协议、培训合同等等。企业内部合同管理的归口机构一般为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也可以划归法务部门管理。这要看企业的规模及机构设置情况。企业外部合同管理,指的是对涉及企业与其他单位之间签订的各种合同的管理。比如供货合同、运输合同、租赁合同、服务合同等。该类合同是企业合同管理的重头戏。管理机构应为企业的法务部门。规模较小企业,可设置专职或兼职法务人员进行合同管理。

2企业内部合同管理

企业内部合同管理主要是劳动合同的管理。劳动合同制度的建立,为形成新的企业用人机制,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依法保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能有效发挥劳动合同制度激励机制作用,从而调动职工积极性,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应当强化劳动合同制度运行的日常管理工作。企业要加强对劳动合同签订、续订、变更、终止和解除各个环节的管理。对劳动者履行劳动合同情况主要是其个人工资、休假、保险福利、加班及奖惩等有关资料要有记录。劳动合同期满前应当提前一个月向职工提出终止或续订劳动合同的书面意向,并及时办理有关手续。企业内部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保企业内部合同管理的良好绩效,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做好企业内部合同管理是企业稳步发展的根本。

3企业外部合同管理

3.1合同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

合同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审查当事人的合法资格及合同的主要条款;审查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履约能力;监督当事人对不能即时清结的经济往来,必须签订书面合同;督促、检查当事人全面履行合同;检查变更或解除合同是否履行了法定手续;检查无效合同和利用合同违法的行为。

3.2合同的订立的审查

企业订立合同应注意审查以下内容。第一,订立合同应审查对方主体资格,是否为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本人或其授权人经手,是否具有履约能力,合同内容是否存在重大疏漏、欺诈。第二,合同文本尽量由本方提供,如对方提供,则应更加严格审查,尤其是要注意其中可能存在陷阱。合同落款应标注签订日期,并加盖骑缝章。第三,合同履行是否全面,是否会导致企业诉讼风险、利益受损;慎重对待合同纠纷,妥善处理。

3.3定金合同的审查

定金合同是企业经营中常见的合同类型之一,使用频率高,应当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在经济往来中,使用定金担保合同的履行是重要手段。定金法则具有特殊性。买方向卖方交付定金时,在当事人一方着手履行合同前,买方可以将其定金抛弃,卖方可以将其定金加倍返还而解除合同。对于定金用语上,一定要注意,不能把“定金”写成“订金”“。定金”是法律专用术语,发生特定的法律效力。而“订金”则是一般日常用语,不发生“定金”法则。有的合同当事人,为日后毁约留后手,特意将“定金”写成“订金”。对于没有法律知识和相关经验的当事人而言,容易埋下隐患,终将吃亏上当。此外,定金兼具担保方式与违约责任两种属性,当事人可以约定定金的性质,若无特别约定,定金性质为违约定金。由此可见,定金与违约金都是针对违约行为的,若二者并用,一则有悖于违约金的补偿性,使违约金具有了惩罚性;二则会造成非违约方的不当得利。所以,违约金和定金不能并用。

3.4合同附随义务条款的审查

随附义务是合同履行中的重要内容。以买卖合同为例,存在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出卖人应将关于买卖标的物的法律上的种种关系告知于买受人。这也就是出卖人的告知义务。如果出卖人占有某项书据,应将该书据交与买受人。二是,标的物的危险,在交付前,已应由买受人负担的,出卖人于危险转移后,标的物交付前,如为标的物支出费用而属必要的,则应根据委任的规定,属于非必要的,应依据无因管理的规定,向买受人请求偿还。这也就是买受人之费用偿还义务。

3.5合同争议条款的选择策略

争议解决方法是合同的重要条款,如何设置争议条款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合同争议解决方法分为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对于争议不大的纠纷,合同当事人自行协商一般即可解决。对于当事人无法自行解决的合同纠纷,可以通过第三方进行调解。比如,提交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调解的弊端在于,达成的调解协议不具有法定的强制执行力,也就是不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只能靠合同纠纷当事人自觉履行。第三种争议解决方式——仲裁,从广义上讲,可以分为民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体育仲裁等类型。其中,劳动争议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法定前置程序。后两种仲裁形式属于行业性仲裁。企业之间的经济纠纷一般适用民商事仲裁方式。民商事仲裁是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而采取的争议解决方式。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选择商事仲裁解决合同纠纷的优势在于,商事仲裁一裁终决,快捷高效。并且,商事仲裁不公开审理,媒体也不能公开报道,这样就有利于保护合同争议当事人的商业秘密。

3.6建立合同备案制度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然会涉及签订各种合同事宜。合同的签订、审批和备案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企业负责人是合同管理的经办人或管理人。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一般应当设置法务部,配备专门的法务人员进行合同的日常管理。重大合同则需要上报企业高管审批。企业的全部合同都应该在法务部门进行备案,归口管理。

3.7建立重大合同公证制度

公证制度是一项预防性司法证明制度,具有服务、沟通、证明、监督等功能,在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民商事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职能优势和重要作用。公证以自愿公证为原则,以法定公证为例外。法定公证事项又称为强制公证、必须公证,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公证的事项,有关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公证。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法院、仲裁机构、行政机关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企业发生不动产的买卖、分割、转让、抵押、拍卖和出租等重大利益变动行为时,最好以公证的方式签订合同,以减少合同纠纷和欺诈。

3.8建立健全合同管理部门,充实合同管理人员,逐步完善管理制度

企业合同管理范文4

摘要:

我国颁布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之后,完善了企业与员工签订、履行、变更及终止劳动合同方面的程序,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做好劳动合同管理工作,劳动成本得到降低,劳动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劳动风险有机防范等,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合同;管理

研究发现,建筑施工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具有较大的人员流动性和较多的临时合同工用工,且不具备固定的工作时间。在新的《劳动合同法》中,增减了劳动合同必备条款,限制了违约金的设定,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鉴定范围有机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劳动用工管理,那么就需要结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科学开展劳动合同管理。

一、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用工的特点

1.员工工作地点不固定。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讲,员工需要跟着工程项目的改变而四处流动;完成一个项目施工之后,需要到另外地区的工地中,在工作地点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建筑施工企业用工管理工作的开展。

2.员工工作时间不固定。

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会污染环境或者阻塞交通,那么施工单位为了避免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市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就会选择其他的时间施工,而不依据大众正常的工作时间。此外,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工程工期可能会延误,为了抢工期,施工单位会集中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劳作并不规律。此外,在季节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下,也会中断施工,员工并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

3.临时合同工是主要的用工形式。

在建筑施工企业建设承包合同标的完成过程中,工程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是投入的主要人力资源,临时合同工则组成了大部分的后勤服务及现场作业工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建筑施工业日趋成熟,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包括混凝土工、架子工、瓦工、钢筋工等。这些工种虽然不具备较高的技术含量,但是建设工程任务要想顺利完成,这些工种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没有充分重视劳动合同管理。

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不重视劳动合同管理,时代的进步,劳动者拥有越来越高的维权意识,国家也开始逐渐企业用工,经常会出现一些劳动纠纷。部分企业用工比较随意,虽然将劳动关系构建起来,劳动合同却没有签订,或者是过期之后不及时续签。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带来严重的隐患,甚至会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2.动合同管理体系存在漏洞。

众所周知,劳动合同管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但是我国诸多建筑施工企业却没有规范开展劳动合同管理工作,没有将劳动合同管理体系给完善的构建起来。部分企业甚至没有对劳动合同管理机构及劳动合同管理岗位专门设立,在劳动合同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职责不清混乱等问题,制约到劳动合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对策

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讲,建筑施工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特殊性,如果依然采取传统的理念和方法来实施劳动合同管理,容易增加用工成本,或者出现用工纠纷,承担法律责任等。如员工有较大流动性,在一个月内如果无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就需要将双倍工资支付给劳动者;员工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在抢工期等加班行为中,没有将加班工资支付给员工,也可能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对劳动合同文本完善规范的制定。

在劳动合同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制定完善的劳动合同文本,保证与法律要求所符合,以便促使劳动合同法律纠纷得到减少,能够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有效约束,将和谐的劳动关系给构建起来。劳动合同文本需要与《劳动合同法》中要求所符合,否则就可能不具备法律效力。对录用条件合理约定,否则劳动者即使与企业要求不符合,也无法证明和辞退。在对通信方式、紧急情况联系人等内容合理设定,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用人单位往往需要将一些通知和书面决定送达给劳动者,但是建筑施工单位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工时不固定,那么通过对劳动者有效的通信方式合理设定,可以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劳动者当前住址可能不符合于身份证上注明的地址,那么通过对送达条款合理设定,能够保证与本人无法直接联系时,向劳动者有效送达用人单位的书面通知。

2.劳动合同签订管理。

可以从首次签订及续订两个方面来理解劳动合同的签订,在我国劳动合同法中,对事实劳动关系的处理规定有机明确,那么用人单位需要对劳动合同签订环节充分重视。根据相应法律,用人单位的一项重要义务为与劳动者及时签订劳动合同,否则需要支付两倍工资。在劳动合同首次签订中,需要首先对劳动合同认真签订,之后方可以让工人入职;双方协商意见统一之后,对劳动合同依法续签,且提前做好续签准备工作;如果没有统一协商意见,合同需要终止,那么提前一个月内向劳动者本人发送书面通知。此外,用人单位在签约新的劳动者时,需要对劳动者与原单位的解除劳动合同证明科学检查,如果与原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没有解除,那么就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不利影响。

3.试用期管理。

依据相应的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试用期管理劳动者,可以促使劳动用工成本得到节约,又可以避免因为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需要终止劳动合同,而承担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劳动合同期限的合理选择。

在劳动合同文本内容,必须要具备的一项条款为劳动合同期限,通过对劳动合同期限合理选择,可以避免因为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大量签订,而增加管理难度和内容,也可以避免因为劳动合同的终止,而支付不必要的赔偿金。具体来讲,在劳动合同期限签订过程中,需要将多种因素综合纳入考虑范围;首先为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及发展状况,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比较的稳定,没有较大流动性,那么选择的固定期限就可以较长,甚至不需要设置固定期限。而项目人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那么劳动合同期限为一定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其次为工作岗位因素,工作岗位的不同,对劳动者提出差异化的要求,其也会对合同期限产生决定性因素。通常情况下,越重要的工作岗位,具有越高的稳定性和保密性,那么对人员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的劳动合同需要具备较长期限。而部分工作岗位是临时性和辅助性的,具有较高可替代性,选择的劳动合同就可以是短期限的。此外,还需要将劳动者的身体状况、能力水平及综合素质纳入考虑范围。

5.劳动合同变更。

工作内容及工作地点是劳动合同变更的主要类型,而具体实践中,则是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根据相应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只需要与劳动者统一意见,就可以对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有机变更。在具体实践中,需要依据公平、公正的原则来变更劳动合同内容,对劳动者的职业发展规划科学引导,对劳动者合理诉求,给予足够的尊重。

综上所述,新的劳动合同法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工作,只有更加规范严密的开展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工作,方可以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避免劳动纠纷的出现。特别是现阶段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建筑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和壮大,就需要规范劳动合同管理,依法用工,对相应规章制度体系大力完善,促使企业用工成本得到降低。

作者:杨涛 单位: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进元.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合同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4,5(18):44-46

[2]罗雪峰.浅析如何加强企业劳动合同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7(19):55-57

[3]谢碧云.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劳动合同管理探究[J].企业文化旬刊,2015,7(11):123-125

第二篇:施工企业合同管理标准化动力机制

摘要:

推进施工合同管理标准化,可以提高合同管理效率,减少问题发生,提升企业的合同管理能力。结合现阶段我国施工合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推动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必要性,分析推进合同管理标准化改革的动力和压力,以利施工企业合同管理跟上行业发展趋势。

关键词:

施工合同;施工企业;管理标准化;动力机制

1引言

标准化是为了在既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促进共同效益,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确立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以及编制、和应用文件的活动。近年来,标准化越来越多地开始运用于各领域,一些省、市、自治区制定了有关标准化发展的战略纲要,主要任务也涉及多个行业。目前,就建筑业来说,标准化主要运用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和各类规范文本中,单就合同管理标准化来说,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核电企业、油田企业,煤炭企业,对于施工合同管理标准化相关的研究较少。因此在实际管理中易产生争议纠纷等现状使得管理人员不得不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本文站在施工企业的角度上,对推进施工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动力机制进行探讨。

2推进施工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必要性

2.1提高合同管理效率

合同管理标准化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合同管理流程规范企业的管理行为。流程的制定依赖于对已有合同管理工作经验的借鉴以及对不足的完善。通过对易产生问题的管理环节进行重点分析,设计出适合该环节的管理流程与方法,并组织员工学习,可节约对重复事务的管理时间,提升管理效率。

2.2减少问题发生

合同管理进行标准化改革后,可以形成一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的工作流程。对已发生的问题入库留存,形成实例,今后发生类似问题时,可以及时调取借鉴管理方法。随着实例的归纳整理,可以发现问题发展轨迹,对可能发生却还未发生的状态及时纠偏。

2.3提升施工企业合同管理能力

制定规范与标准是标准化活动之一。通过对已有标准、规范的学习与运用,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的标准、规范进行管理。合同管理人员为适应企业发展而学习有关标准化的知识来提升能力,从而提升企业总体合同管理能力。

3推进施工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动力机制

施工企业作为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在施工合同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合同的策划到投标再到履行,施工企业不仅要获得自身的利益,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为业主建造出合格的建筑产品。前文中介绍的施工合同的特点,以及施工企业在合同管理工作中的问题,都说明施工合同管理标准化是有必要的。为此,本文进一步探讨促使施工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动力机制。《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动力的解释为“推动工作、事业等前进和发展的力量”。机制则是“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动力机制就是推动施工合同管理标准化前进与发展的力量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

3.1推进施工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动力

3.1.1政府鼓励

在标准化工作中,政府通常为参与标准化政策的制定以及对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实施监督的角色。近年来,为了推动行业与标准化接轨,各地政府开始制订并实施一系列奖励办法与细则。例如,《北京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管理办法(试行)》、《天津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实施细则》、《大连市标准化资助奖励办法》、《普陀区推进标准化工作奖励(资助)实施细则》等。各细则和办法在对各行业标准制定的资助与奖励额度上作了明确的规定。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政府制定的细则可以作为激励其参与标准化工作的动力。施工企业在面对合同生命周期过程中易重复发生的经验性问题时,通过制定可参照适用的标准化管理方法,将会简化繁琐的管理过程,不仅提升合同管理效率,还可获得政府的奖励。施工企业参与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工作、实施合同管理标准化改革的积极性会大幅提高。政府的鼓励不仅是对施工企业现有标准化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施工企业乃至行业内其他成员发展方向的引导与希冀。

3.1.2行业内的标准化成果

标准化的理念虽然已渗透进各行各业,各级政府及企业也已认识到推行标准化可以规范生产,减少错误及纠纷,但标准化在施工合同管理中的实际应用还是少之又少,常见的也仅仅是国家出台的强制性实施的法律法规及推荐使用的标准文本。法律及标准是对行为的规范,而行业内已实施合同管理标准化的企业其所取得的成果,则是其他施工企业的榜样标杆。从合同的签订到履行完成,标准化的管理方法有效地避免了施工过程中互相推诿等现象,不仅得到行业内的认可,其他施工企业会以此为典范,学习经验并将其归纳为可以重复参照的标准,提升企业自身合同管理能力。

3.1.3合同管理人员的要求

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合同管理人员则是实施管理工作的关键。对施工企业而言,作为合同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合同管理人员除应掌握专业的法律、经济、管理知识、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需要时刻关注行业动态、发展趋势,了解最新出台的政策以及战略规划,以便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储备,完善合同管理理念与方法。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人员在全面分析合同管理现状后,应意识到实施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必要性,提高对合同管理标准化的重视。在学习标准化的法律、法规、标准文本、建筑业乃至其他行业标准化的案例后,应思考将其运用到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搭接点,提升人员自身的标准化能力,并主动向上级提出进行标准化改革的意愿,做合同管理标准化的主要推动力。

3.1.4管理技术的创新

技术创新是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又一动力。成功的技术创新必然加速推动长期盈利增长。合同管理在以往多倾向于跟随不同阶段的项目管理而实施单一的、专业性的管理,或者出现施工与合同分离的现象。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BIM技术运用于合同管理可以实现合同范围更加明确,减少工程变更;降低合同签约成本,提升管理水平;强化合同文件管理,增加盈利可能三大目标。加之全过程合同管理模式的兴起,以及承包模式的多样化发展,使得合同管理不得不就当前形势对传统的管理方法、系统、流程、规范等作出一系列标准化的改革,形成可以跨时期、跨区域、行业内平行互通的标准化管理准则。

3.2推进施工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压力

3.2.1政府强制

与奖励细则相对应,政府也会颁布法律法规作为实施标准化的约束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就作为各行业制定标准、实施标准、监督标准的综合规定。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种。强制性标准必须遵守,推荐性标准鼓励执行。政府强制企业执行标准的规定就是企业实施管理标准化的负面激励之一。政策的转变也是促进标准化的动力来源。2015年3月,国务院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就现今标准及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做了梳理,提出了进行标准化改革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和具体的改革措施。9月的第一阶段行动计划详述了主要任务有《标准化法》的修订工作、标准的清理、标准实施效果评价等。虽然,目前与施工合同有关的标准文件除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之外,具体的政策及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涉及,但参照其对建设工程标准化的要求,施工企业在合同管理上以改革方案为工作指导,将行动计划搭接合同管理,着手进行标准化改革工作。

3.2.2混乱无效的管理现状

未实施标准化的企业出现的合同管理混乱、无效乃至产生纠纷的现状,将作为前车之鉴激励着企业加速改革。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在订立时由于未按规定的招标程序进行招投标、当事人因多次修改合同内容签订多份合同、口头合同代替书面合同、躲避审查而发生的承包企业资质或承包人资格不够或者“挂靠”现象、未按照标准合同文本订立而导致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而产生的歧义;在履行时施工单位未遵守国家强制性规定或视合同约定而不顾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缺乏书面确认的口头变更造成责任不清发生争议;在竣工验收时未按规定标准验收了不合格工程、缺少标准的工程技术资料保存体系而造成证据丢失等问题履有发生。施工企业在遇到其他已出现合同管理问题的项目后,应将其作为反面教材及实例经验与内部人员交流学习,提出预警措施以及纠偏措施,尽快总结并出台适合本企业的合同标准化管理方案,避免重复出现类似情况。

3.2.3市场需求

建筑市场需求表现为对建筑产品的需求、对建筑生产活动标准有序的需求以及对建筑市场行为主体规范监管的要求。2015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标准体系进行优化以完善标准管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要求企业要加速推进标准化工作的进程,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接轨。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特别重视标准化工作。对施工企业来说,合同管理属于建筑生产活动,对其进行标准化改革是符合市场需求的。而在国家大力推进标准化事业的环境下,施工企业大量缺乏标准化合同管理人才,因此在对建筑市场行为主体的监管上还需要多培养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

3.2.4行业内竞争

竞争是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获取利益的必然产物。竞争可以有效地克制垄断,使各企业为提升能力引入新的技术与管理方法,避免一家独大,形成互相学习、互相追赶、最终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施工合同管理标准化是将标准化引入合同管理的新思想、新尝试,竞争是其发展的又一压力。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合格的工程质量、预定的施工工期、约定的施工成本是对施工企业合同管理最基本的要求;而优良的工程质量、提前的完工日期、可控的施工成本、安全的工作环境、有序的现场管理、协调的人员调配、规范的合同管理才是有效提高施工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竞争可以是来自各施工企业间互相争夺占领建筑市场的行为,也可以是单个施工企业内部人员之间展现个人能力的表现,更可以是不同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之间彰显企业能力的活动。

3.3标准化动力的相互作用

上文中分析了促进施工合同管理标准化的一些动力,这些动力中既包含如政府鼓励、行业内的标准化成果、合同管理人员的要求、管理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在内的推动力,也包含如政府强制、混乱无效的管理现状、行业内竞争在内的压力。压力也是一种动力。通过适当的施压可以促使施工企业及时修正自身存在的问题,确保施工合同管理标准化改革顺利进行。本文认为,按照动力产生的来源可将动力分为外部动力与自身动力。外部动力包括:政府鼓励、政府强制、行业内的标准化成果、管理技术创新、混乱无效的管理现状、市场需求、行业内竞争。自身动力包括:合同管理人员的要求、混乱无效的管理现状。其中,混乱无效的管理现状在同行业内与其他企业进行横向比较时属于外部动力,与企业自身进行纵向比较时属于自身动力。在外部动力中存在两个循环,政府鼓励可以促进管理技术的创新,使行业内增加优秀的标准化成果,从而使企业获得政府的奖励。同样,通过政府的鼓励可以增加行业内的标准化成果来刺激技术创新,也可以获得政府奖励。两种循环的最终目的都是推动施工合同管理标准化。

4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进行标准化的必要性,即可以提高合同管理效率、减少问题发生、提高施工企业合同管理能力。再通过对动力机制概念的解读,从推动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力量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行探讨,得出影响标准化的动力有政府鼓励、政府强制、行业内的标准化成果、管理技术的创新、混乱无效的管理现状、市场需求、行业内竞争、合同管理人员的要求。根据动力的形式将其分为推动力和压力,按照动力的来源又将其分为自身动力和外部动力。对标准化的动力机制进行探讨,有利于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人员跟随时下行业发展趋势,抓准时机,更新完善管理方法,使合同管理更加高效有序。

作者:刘华 吴彬彬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0000.1-2014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李祥军.框架合同在建筑业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2014(10):99-103.

[4]何佰洲.基于BIM技术的项目合同管理前景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30(1):49-52.

[5]严玲,丁乾星,严敏.建设项目合同柔性研究述评与展望[J].建筑经济,2015(8):31-36.

[6]李素美.对企业合同管理标准化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9):77

第三篇:施工企业合同管理内控问题及对策

摘要:

合同管理贯穿于施工企业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降低企业法律风险,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从内部控制角度分析了施工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完善工程项目内部控制,防范运营风险,提高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水平。

关键词:

施工企业;合同管理;内部控制

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合同管理对于施工企业加强内控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合同管理与内部控制

合同是确定工程项目的价格、工期、质量的依据,规定着合同双方责权利关系,所以合同管理必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合同管理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及各个方面,对项目的实施起控制和保证作用。合同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需要建立一系列内控制度体系和机制,促进合同管理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合同管理概述

合同管理包括对合同签订、履行、变更、索赔、解除等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合同管理总体上要求企业建立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实行统一归口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保证不相容职务分离,健全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规避或减少合同管理风险。

(二)合同管理内部控制要求

合同管理从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为合同订立阶段和合同履行阶段。《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指出企业合同管理应当至少关注的风险,从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后评估等方面规范了合同管理内部控制要求。通过对合同管理内控评价,发现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同时内控的有效运行为企业合同管理提供了合理保障。

二、施工企业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合同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但企业在合同签订、履行、管理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给企业带来损失。通过对本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发现施工企业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合同签订环节的问题

1.合同签订日期早于合同评审日期,合同评审流于形式在合同签订中,未严格按照内部控制要求对合同进行评审,或合同评审未审批通过既已签订合同,合同签订日期早于合同评审日期,不符合公司合同管理办法规定,合同评审流于形式。

2.合同签订前无成本、收入、利润测算资料根据项目管理办法规定“报价管理应准确预测项目成本、确定项目预期利润率、灵活运用报价策略,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报价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但施工企业在合同投标报价前,无合同成本、收入、工程盈亏等测算资料,不能为工程投标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二)合同执行阶段问题

1.合同未实现信息化管理

施工企业合同的特点是种类多,数量大,变更频繁。但目前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未推广合同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获悉合同内容等基本信息,仍需要查阅合同原文本资料,合同管理效率低。

2.合同无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

公司预算部的管理职责中规定“经营预算部是公司合同综合管理部门”,而公司各职能部门管理职责又规定“各职能管理部门根据系统管理的原则,对各项专业合同的起草、评审、报批、订立和履行实行归口管理”二者职责内容存在一定重复,不能做到合同统一管理,弱化了经营预算部合同监督、检查及综合管理的职能。

3.合同未进行统一编号

分包合同管理台帐、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台帐均未进行统一编号。分包合同管理台帐中合同编号填写不完整,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台帐中合同编号存在重号现象,合同编号不规范,不利于对合同进行查询及检索。

4.合同章管理制度不完善

公司没有制定专门的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在公司制定的合同管理办法中规定“各类合同在盖章前必须履行审批程序,并经主管领导签字批准”,规定中没有明确需经法人或法人授权人签署后方可加盖合同专用章。合同章管理制度不完善,不符合内控规范要求。

5.分包挂靠导致合同纠纷,合同诉讼风险加大

在施工企业合同涉诉案件中,主要是分包商或供应商与原告方之间的合同或劳务纠纷引起,由于一些分包商或供应商不符合资质要求,采取挂靠形式承揽业务,在涉及合同纠纷时,被挂靠的施工企业将成为合同的被诉方,施工企业合同诉讼风险加大。

(三)合同考核及后评估

1.合同考核机制不健全,合同签约金额大于合同实际执行金额

集团每年按子公司合同签约额作为对子公司业绩进行考核的指标之一,子公司为完成合同额指标,在签订施工合同时,合同签约额很大,但实际执行结算的合同额仅为签约额的一半,合同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对子公司业绩考核不能落到实处。

2.未建立合同后评估制度

公司未建立合同履行情况评估制度,没有对合同履行的总体情况和重大合同履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没有对已完工合同进行总结,致使许多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重复发生。

三、加强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应采取的对策

(一)合同签订阶段

1.应严格按公司合同管理办法规定执行,按公司合同评审程序进行评审,分级授权,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把审核关,评审通过后才能对外签订合同。

2.工程盈亏情况的测算应以书面形式留下轨迹,合同投标报价前应对成本、收入、利润进行测算,准确预测项目成本,确定项目预期利润率,以便为工程投标提供数据依据。

(二)合同执行阶段

1.合同管理控制应自动化、流程化。加强合同登记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合同管理系统软件,推广合同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合同款收付等基本信息,实行合同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提高合同管理效率。

2.应确定合同归口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在合同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做到合同统一管理,整合资源。明确合同拟定、审批、执行等环节的程序和要求,定期检查和评价合同执行情况,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促进合同有效履行,切实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3.应当建立专门的合同专用章保管制度。明确合同经统一编号、审批及企业法定代表人或由其授权的人签署后,方可加盖合同专用章。合同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并建立印章的使用情况备查簿。

4.严格审核分包商资质,加强对分包合同履约过程的监管,降低合同法律诉讼风险。

(三)合同考核及后评估

1.应当健全合同管理考核制度,建立合同管理工作业绩考评机制。在对子公司签订的合同额进行业绩考核的同时,对重大合同的订立、实际履行情况进行跟踪考评,综合评价子公司合同额指标完成情况,促使公司保质保量完成经营业绩。

2.分析评估合同履行中的不足,持续改进。合同执行中,分析评估合同履行中的不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合同履行完毕,应从合同的质量、工期、安全、进度控制、工程款回收、工程项目特点、项目管理等方面对合同进行总结,以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为今后工作积累经验,逐步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合同管理已成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建立一系列制度体系和机制来完善合同管理,加强合同内部控制管理,动态监管,提高合同管理水平,有效发挥合同管理的作用,为施工企业项目高效运营保驾护航。

作者:刘晗 单位:中冶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李三喜,徐荣才.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审计流程•审计实务•审计模板[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3.

企业合同管理范文5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化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与合同的作用价值息息相关,合同本身的约束性及有效性极大地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而针对各行各业的企业,合同具备的意义不同,但却都是维持经济活动有序进行的根本。本文对当下市场经济环境的企业合同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以供参考。

关键词:

企业;深化合同管理

企业的合同管理是企业将自身作为其中的当事人,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设定、履行约定义务,其中有变更、转让、接触、终止权利,而合同则起到一定的审查、监管与控制作用,这是当下市场经济的一种外在表现。有效的合同管理,能够为企业市场竞争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而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也都以其为基础,共同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成果。一旦合同的制定与管理简单粗糙,那么就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法律风险,甚至是致命性的打击。由此可见,企业合同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1.合同管理的内在含义

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离不开合同的管理与约束,依法维权是企业保障自身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深化合同的管理,提高管理有效性,就必须对合同管理的内在含义有更深刻的认识。

1.1合同管理制度

制度的建设工作是企业合同管理的根据与基础,其管理有效性依赖制度的完善。企业建立合同管理制度,保障制度规范下合同执行实施的有效性,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企业内部需要设立相应的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和岗位,详细分配合同管理的职务,其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合同管理制度,并通过科学有效的评审程序开展合同管理工作。只有保证切实可行的制度作为指导,强化严格的执行操作过程,才能确保合同执行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才能达到有效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

1.2签订依法有效的合同

合同的签署需要根据一定的规范操作,合同双方必须在签订过程中保持谨慎与仔细,确定合同签署的目的性,预防审核过程中各种含糊不清语言的误导,最大程度预测合同签署后有可能出现的变更等各种情况,进而强化合同可操作性。在具体的实践中,企业签署合同时,除了需要做好主体资格审查以外,还要针对法人与其他组织等各方面信息进行了解与核对,遇到问题双方协商解决后再签署。

2.合同管理的注意事项

首先,在签订合同以前,企业需要做好相应的调查工作,如对方的资信调查,有关合同中涉及的各种事项,合同双方都要有明确的认识,比如对方是否具备有效的经营资格,或对方履约能力情况等。其次,合同签订需要遵循《公司法》《合同法》的法律规定,其中的各项权利、义务、履行能力、约定事项都要清楚全面的了解,预防出现上当受骗的情况或合同无效的情况,确保合同中的各项提议事项都得以有效完成,以实现双方合同签订的目标。再者,企业合同签署需要满足自身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在特殊环境下还应适当做出一定的让步,确保对方的利益也得到一定的满足与实现,才能加固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最后是有关对外合同的签署必须法定代表人亲自参与进行,如果出现了委托人,那么必须经过有效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其他任何人都不具备法律效力。

3.当前我国现代化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深化合同管理符合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发展与需求的情况,如今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多元化的市场影响因素也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了更多的共同利益与目标,通过合同的手段能够确保其共同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我国具体国情及经济发展客观条件的影响,我国当前的现代化企业合同管理工作还存在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3.1企业管理者本身对合同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合同的重要性,对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法律意识也相对薄弱,这不利于合同监管工作的开展,也难以将合同的深化管理措施落到实处。而企业中各机构配备人员在合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树立正确的企业观,将工作重心放在合同的签署上,忽略合同任务的履行,严重影响企业生产、销售以及后续服务的一系列任务。

3.2企业合同的定理不成缺乏相应的严格审查

当前,我国出现了一些企业在完全不了解对方主体资格、资信情况、履约能力等情况下签署合同的现状,这就导致合同签订后出现无法履行的情况,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3企业合同签订与管理的过程流于形式

我国一些企业管理者在签订合同时,尽管其步骤均遵循合同签订的规范,但对应的内容编制却不规范,在合同中任务文字表述等方面审查不严谨,甚至出现签约不正式、把关不严格的情况。此外,在合同履行期间一旦出现变更或解除时,就会导致各种合同纠纷事件的发生。

3.4企业合同签订过程的监管工作不到位

一些企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尽可能避开政府的监管,出现“阴阳合同”的情况,于是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就会产生各种与其中事项不符的情况,导致合同的约束作用消失。在“阴阳合同”当中,合同双方当事人都不需要履行其中的事项与义务,而重心放在外部的检查上,所以各种补充条款都需要私下进行,这严重违反国家政府对合同监督与规范管理的要求。

4.企业深化合同管理的策略探讨

4.1强化合同管理意识,注重合同的高效运行

首先是强化合同管理的意识,企业内部要加大对《合同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同时强化审核,最大程度降低交易的风险,预防出现事中、事后签订合同的情况,积极引入高科技信息化技术实现上线管理形式,以提高合同履行的掌控权。其次是强化合同的服务意识,做到简化合同审批流程,尽可能提高签约的效率,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提高沟通效率,减少审批环节,加强前期的介入指导,保证企业从选商、签署、执行和维护的过程科学化,发挥好合同的纽带作用,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尽可能避开政策的改变而对合同内容产生的影响,做好合同系统后期的维护工作,确保其得以正常运行。

4.2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有效规避法律风险

企业要坚持严格审查、细化条款、精细管理、稳定执行的原则。首先是严格资质、合同文本、付款条件以及信息录入的审查。其次是采用标准文本细化对合同条款的审核,以预防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再者,精细基础的资料管理,针对合同履行的情况记录验收情况,根据单据的各种类型和数量,明确验收单中合同管理的具体范围,强化管理,积极履行合同立项、申报、签订、履行与付款的各个环节,强化合同系统的建立与保存工作。最后是确保合同管理人员的稳定性,避免多次的人员更换情况,针对岗位变动引起的调整要积极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做好交接,保证合同的履行的延续性。

4.3加强合同履约管理,注重过程动态监管

企业应积极推行合同履约季报制度,通过制度的推行实现履约各个环节的有效性及衔接性,预防出现合同履约不及时、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以提高合同管理效率。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合同的动态化监管力度,比如定期开展合同的半年检查制度,对如合同签订、履行情况等基础工作管理进行检查,重点突出合同履行时形成的各种资料,将其整理为检查报告,并及时整改其中存在的问题,动态化跟踪问题的解决进程。推行合同履行专人复杂制度,根据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派专人管理合同的签订与履行,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工作人员合同管理的有效性。另外,还要加强对合同后的评价管理,定期开展合同的统计分析工作,详细剖析与评价合同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执行过程中逐渐完善合同管理检查机制,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高荣和.关于企业深化合同管理的初步探索[J].经管空间,2011,13(14):60-61.

[2]杨秋存.企业合同管理需要深化[J].中国石油企业,2015,21(09):67.

[3]李丽.完善合同履行监督 深化企业合同管理[J].经济师,2012,12(03):77-79.

企业合同管理范文6

关键词:标准合同;合同管理;基础作用

随着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加强对合同的管理.若是因合同管理不规范,存在一些大的疏漏或应用上的错误,就会引发各种安全风险问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企业应该认识到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对合同中可能会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一、合同文本类型及标准合同的概念

根据已有的法规条例,合同文本可以分为特定合同、示范合同及标准合同文本几种类型.其中,特定合同指的是对于某项特定业务起草的合同文本,通常不能重复利用;示范合同文本,主要是有国家行政部门、行业协会等的,能够重复使用;而标准合同文本与前两者不同,其是以满足合同制定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某种业务强制使用的合同.对于标准合同的概念各行业人员、学者等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标准合同也就是格式合同,合同签订方不具备修改的权利,具有强制性.如保险合同、银行开户协议等.有的认为虽然标准合同是由处在优势地位的企业强制制定和使用的文本,但是,双方可根据业务特征、价格等各方面条件进行商谈.但不管怎样,标准合同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实施的合同,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1].

二、标准合同在企业合同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以某企业为例,其涉及到的业务类型很多,如,设计文件等.标准合同的应用和推广,有效避免了因合同文本选择不合理而出现的风险问题,提升了合同管理部门的管理质量和效率,为企业各项业务的操作指明了方向,节省了企业的管理成本投入,确保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还利于企业维护自己良好的商业形象,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合同管理中,标准合同的基础性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1􀆰标准合同的时业务应用时间很长,是在反复应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文本类型,可以将特定业务的基本需求反映出来,并对合同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点加以保护.标准合同适用于某类型的业务,使用频率也非常高.同时,标准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合同内容,不需要合同双方额外花费时间进行谈判,节省了时间,减少了成本,能够快速地完成合同的交易,使企业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其完成其他各项工作[2].2􀆰企业推广使用标准合同,占据主动权,如果发生了合同矛盾纠纷问题,可以以合同条款为参考依据,解决纠纷问题,维护自身利益.3􀆰标准合同的推广与应用对能够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标准合同的应用,能够降低随意决策,错误决策的发生率.标准合同内容都是合同制定方人员提前制定好的,通过对合同的科学设定,指导合同人员工作,以此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4􀆰标准合同的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形象.现如今,同行业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间的竞争不单单只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还是企业信誉、形象的竞争.标准合同管理,能够让合作伙伴体会到合同管理的规范化,感受到企业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从而有助于企业良好商业信誉的建立,提升自身的形象,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企业标准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某企业为例,所涉及到的合同类型很多,周期长,项目的实施存在很大的风险问题.虽然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合同的风险管理已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管理体系,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企业标准合同管理中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1􀆰在制定标准合同时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合同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许多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中常常忽视标准合同的管理,具体体现在:缺乏专业人员对合同进行管理,即使设置了专门的管理部门,也只是徒有虚名而已,无实质性作用,从而使得合同的管理十分混乱.加之,企业的部分领导管理人员并未意识到合同管理的重要作用,对于合同的监管工作不到位,管理不认真.如,并未对合同签订方的资质进行审查,对于合同条款的履行监管工作不到位,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还有部分的合同管理人员自身的能力水平十分有限,合同管理思想、手段传统单一,并未结合市场和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加以全面考虑,管理效率低,存在各种风险问题.2􀆰标准合同文本未能进行及时修订.企业部分合同使用者在使用标准合同时,若是不具备较强的风险防控意识,则不能对企业标准合同管理中可能会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全面预测,积累更多的风险防控的经验和教训,也无法为后续企业标准合同的管理提供参考素材,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3].3􀆰标准合同的制定难以跟上企业发展的速度.社会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各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自身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就需要紧跟时展脚步,加大对经营管理体制的更新力度.标准合同作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其制定也应该跟上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制定标准合同时,若是一味的考虑保护制定合同方的利益,抱有制定霸王条款的思想,这也无法加快企业国际化的进程.4􀆰部分合同的经办人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具体体现在:合同风险管控意识十分薄弱,合同法规意识十分薄弱,对标准文本的理解不透彻.选择标准文本后,存有惰性思维,对于项目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不能及时加以修改和完善,并未将项目的实际风险和标准文本融合起来.

四、加强企业标准合同管理的措施

企业标准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管理质量对企业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升等各个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企业标准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及时更新企业标准合同管理观念和手段.企业强化标准合同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要制作出一份专业、优质的标准合同文本,仅靠某一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才能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这其中就涉及到法律、财务等等多个部门.在具体制定时,要依据国际市场有关业务要求,选择相应的法规制度,聘请专业优质的法律队伍、管理者共同进行合同制定,各专业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合作,以此保证标准合同制定的质量.当然,标准合同的制定应该认真执行,对合同管理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提前预测,并制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所制定的合同应该经过多次检查、审核,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保证合同制定的准确性、有效性.2􀆰标准合同管理工作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既要有各专业部门团队的技术指导,还有可参考的指导文件,年度修改计划等,以保证标准合同管理工作可以持续有效进行.同时,合同的实际执行者、制定者必须要加强沟通,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一旦出现问题,便于合同双方及时了解和解决问题.在使用标准合同时,根据各业务及项目风险特征,及时发现合同条款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和完善.标准合同文本不但要将业务实际需求反映出来,还要将国家法规制度的变化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标准合同的管理要紧跟时展趋势,根据国家法规政策制度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更新,以适应企业发展需求.3􀆰在设置合同各项条款时,必须要坚持公平.自愿、平等等几大原则,在维护企业利益满足交易规则间取得平衡.企业在制定和使用标准合同时,也需要紧跟主营业务的需求.如,关于国际工程建设方面的合同内容,就需要有效借鉴国际上成熟的建筑工程标准合同的有利部分,从结构、内容层面对标准合同文本加以改进,依据承包的各种方式、工程规模、投资类型、使用的法律等内容完成标准合同文本的制定.4􀆰企业标准合同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合同管理人员,因此,企业要加大对合同管理者的培训力度,其培训工作要涉及到法律、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培训模式.所谓的走出来,也就是给予更多合同管理人员外出学习的机会;请进来,即从外聘请优秀的合同管理人员到企业开展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等,提高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只有当管理人员各方面能力水平提升了,他们才会更有效的去完成自身工作,工作质量和效率才会提高,企业合同管理工作才会真正落实,这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5􀆰企业要建立一套系统完善、规范的合同管理制度和流程,合同风险的防控也需要贯穿到合同管理的整个过程,标准合同文本的管理也是如此,也必须要以制度来约束.另外,还要加强对标准合同的推广工作,这也是企业落实合同管理的重点内容,标准合同的推广应该与市场发展情况向匹配.若是企业在开展各项业务时,处在劣势地位,即使市场承揽合同,合同对方也不会接受企业提供的合同文本.这时,企业就可以利用标准文本的有关条款作为谈判依据,让合同对方接受标准合同文本.

五、结语

总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企业要想得到更好地发展,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就需要做好标准合同管理工作,紧跟时展趋势,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合同内容,及时发现合同条款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合同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加强标准合同管理,对增强企业的商务影响力、掌握市场优势地位,确保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童,丁慧宇􀆰示范合同文本和标准合同文本的作用[J].中国石化经济与法,2016,6(10):129~135􀆰

[2]宋宗宇,郭金虎,等􀆰建设工程合同标准文本国际实践及借鉴[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17,12(08):332~346􀆰

企业合同管理范文7

关键词:勘察设计;企业;合同管理

1企业合同管理概述

合同是将自然人、法人平等对待,针对其他组织增设、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一种协议。合同管理是指详细、规范地对合同进行管理。企业合同管理是企业针对自己和有关合同并遵循法律条例的拟定、变更和执行。合同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合同签署、变更,重要渠道是审核、监督、掌控。合同管理存在一定的连接性,初始阶段是双方具备合作意向、订立合同、明确生效日期,终止阶段是合同到期结束。在此期间,不但要求双方在合同签署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还要将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为合同约定内容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合同管理有一定的动态性,在执行合同管理时要控制好修改流程及变更条例。

2企业合同管理作用

2.1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竞争性是市场经济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同时也是推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主要体现在竞争有序性方面。所以,身为市场经济主体,需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则和基础来举办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进一步优化内部管理体系,特别是合同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处理企业和其他组织、个人之间的关系,并为其提供法律依据。对此,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下,加强企业合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2.2实现行为规范和约束

市场经济活动的展开是建立在企业合同管理的基础上,因此需加强企业合同管理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特别要看重其自身行为从而加以掌控,不然市场经济会出现混乱情况,引发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以,加大企业合同管理力度是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的主要途径,能够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2.3处理纠纷和争执

在执行合同内容时其主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矛盾和冲突,这时双方要明确各自所承担的职责义务,如质量条款、变更条款、违约条款。当出现纠纷争执时,双方要正确处理。总而言之,合同管理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勘察设计企业合同管理问题

前几年,勘察设计企业大部分属于国有单位,单位内部员工的思想意识缺乏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多多少少包含一些计划经济色彩。计划经济,就是上级发放任务,勘察设计企业只需做好生产工作,不用关心经营问题,与企业效益更无直接联系。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勘察设计企业慢慢向市场发展,融入市场竞争中,投标承接项目,中标后与发包单位签署勘察设计合同,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营。然而其合同签署流程较为简洁,合同内容不清晰,很多企业尽管创建了合同管理制度,但是工作基础不稳定,缺少合同管理意识,存在一些问题。

3.1操作问题

(1)口头约定现象较多,无凭无据。在企业内部,要想为企业谋取高额利润,合同当事人就要认真履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果没有拟定书面协议,只要有一方违约,就会给另一方经济带来损失。在日常工作中,人们总会形成惯性思维,觉得一点小问题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正是因为口头约定现象较多,无凭无据,先干活,后谈合同,更有甚者,项目在交工多年还未签署合同。如果发生人事变动等问题,合同就失去价值,等同于烂账、坏账。(2)合同主体不明确。合同当事人符合标准,是确保合同成立的前提基础,合格主体的前提是合同当事人具备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然而部分签订合同主体与实际履行主体不同,当事人时常出现错位。例如某市区公路局受市政府下达的任务接管某项目,任务是市政府下达,实际管理是公路局,导致问题产生后常常发生推萎扯皮情况。(3)内容模糊。业主不明确设计的详细要求,约定模糊,造成返工现象的发生,导致设计方经常延长合同内容的变更时间,增加工作难度。合同文字缺乏严谨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发误会和分歧,难以执行合同内容。(4)合同条款不完善。违约责任是合同签订时经常遗失的重点条款,根本原因是面子问题。勘察设计企业的地位相对较低,不敢冲撞业主。重视违约责任,未必是要深究委托方责任,只是增强委托方责任意识,从而合作完成这个项目,勘察设计企业在沟通过程中可以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5)缺乏风险与防范意识。随着市场竞争形势的越发激烈,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所以要深入了解委托方的资信和项目情况,不要盲目签署合同,否则会增加风险。有时设计方为了得到项目,常常忽略程序基础建设,如果项目被搁浅,合同就不能履行,设计费用就会白白投入。(6)法律意识薄弱。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文件内容指示,如果勘察设计项目规模超出规定标准就要实施招标,如果不遵守招投标流程,即便合同签署成功也是无效的,不受法律保护。有些业主为了上交设计文件,用委托书或承诺函让勘察设计单位展开工作,设计文件上交后,仍需按照招标手续执行,勘察设计企业不但损失钱财,还损失了人力。(7)太过忍让委托方。勘察设计企业为了得到项目,非常重视业主的要求,完全按照业主的意愿开展工作,不管是对是错都无条件服从,导致设计文件审核过程中多次返工,最终却被业主训斥没有按照合同义务执行。(8)过度承诺。有时勘察设计企业为了中标,在投标过程中会承诺提供一些增值服务,却被业主当成是必须履行的义务签署在合同中。长此以往,一些不归勘察设计企业管的事情,被业主看成是勘察设计企业应该做的工作,导致勘察设计企业损失大量资金。

3.2管理不规范

(1)合同变更不及时。合同内容变更与合同主体变更是合同变更的重要组成部分,勘察设计企业是承包方,为了让自身合法权益不受到影响,需及时变更合同内容。(2)没有按时发放书函。勘察设计企业在执行履约时要向上级递交书函,如清单资料、会议记录和供图协议等。这些是合同动态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执行的一种方法,同样也是勘察设计企业保护自身权益的一种手段。(3)办理签订确认不及时。合同签订确认手续没有及时办理,一旦出现矛盾时,便无从查证。(4)超过诉讼时效。勘察设计费用拖欠问题是勘察设计企业需要引以为戒的,业主单位拖欠少量费用,勘察设计企业未按时上交法院,当起诉时才发现已经过了诉讼时间,损失无法弥补。(5)权利行使不当。发包方在支付勘察设计进度费用时不依照合同规定执行,勘察设计企业有权行使抗辩权停止工作,然而很多情况下因为其他因素未行使,增加了问题难度。

4勘察设计企业合同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4.1完善管理体系

(1)企业管理层人员需对合同管理工作加以重视,了解其重要性,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将法制观念深入到企业各个员工的内心,定期组织员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积极引荐和培养合同管理优秀人才,营造科学的存档氛围,便于合同文本的顺利实施。创建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增设合同管理专项奖励基金,为企业合同管理工作提供优质的软硬件设施。(2)设立合同管理职能部门,合理区分、调整合同管理职能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权利职责、工作内容,有效解决接口设置问题,按时开展合同管理职能部门会议;结合合同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解决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划分问题,汇总工作经验及教训,解决工作中的难点,深入完善合同管理工作流程。(3)根据企业业务范围与工作特征,拟定一套完整的合同管理制度与内控文件,比如合同交底制度、合同审查制度、合同台账管理制度和合同发放制度等,使企业合同管理活动变的规范化、制度化。与此同时,创建企业监督机制与奖惩措施,随时检查合同管理台账对合同管理人员的审核情况,做到奖罚分明,为合同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4)现如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创新,信息管理是创建合同管理的前提条件,因此勘察设计企业应将合同管理信息化放在首位,结合企业合同管理模式与工作顺序,研制出完整、便于操作的合同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合同管理效率与水平,让合同管理变得越来越精细化。

4.2应用标准合同文本

合同文本格式应参考国家颁发标准格式,再结合工程特征、招标文件、发包方与承包方双方谈判结果来拟定。因为标准合同文本内容相对完整、调控完好,双方责任清楚,可有效降低风险,对于不可抑制的风险,可分担解决。针对缺少合同拟定经验和法律知识的人,需以此进行工作指导。

4.3加强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是合同管理的核心内容,同时在合同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企业需增设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来完成这项任务,定期对企业合同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素养与专业技术方面的教育培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专业性,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与保密意识。针对勘察设计合同特征,整理汇总之前合同管理的工作经验,对如今的合同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和优化,推动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实施与发展。

5企业合同管理展望及发展

5.1企业合同管理展望

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会带领企业合同管理步入新的轨道,企业商务活动渐渐增多,存在的问题也会多,需尽快解决。相信不久后企业合同管理会更加规范,合同问题及法律纠纷也会变少。

5.2企业合同管理发展

各个企业对合同管理工作都非常重视,由此摆脱了以往的局面。企业应不断创建完善管理制度,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工作模式,从而应用到工作中。如今,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仍在发展中,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也获得了解决方案,这在发展过程非常不易。企业要想提高合同管理质量,就要维持现有的工作状态,从而达到合同管理目标,提升企业效率和经济。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勘察设计企业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竞争,企业也面临着残酷考验。勘察设计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提高自身综合实力,而合同管理质量的高低是决定企业经营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合同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勘察设计市场上求生存、谋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艳绒,刘永强.勘察设计单位合同规范化管理浅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8):47-48.

[2]宋军帅.试析合同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7(15):69-70.

[3]邓月锐,任泽坤,刘秀云.企业合同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3):112-113.

企业合同管理范文8

【关键词】规范;劳动合同;管理

《劳动合同法》已经颁布实施了10年,从2008年《劳动合同法》作为里程碑式的立法,带来了很多全新的观点,尤其是加大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强调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其中对企业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给予双倍工资的处罚的条款,可见惩罚力度之大。在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企业由曾经的抵触倾向慢慢转变为适应,就目前贵阳市劳动监察的投诉情况看,因未签订劳动合同支付双倍工资的案件数量逐年减少,但并未消失。双倍工资的惩罚对企业而言,无疑是非常不好的,既影响企业的声誉,也增加企业的成本,因此作为企业来说应该更加重视这部法律,学好这部法律,既是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利益,更是保护好企业的利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从每年开展的劳动合同专项检查、主动检查、年审检查中发现,虽然企业已经普遍有了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而且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也非常高,但是翻开企业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文本,发现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用人单位管理劳动合同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合同文本签订不规范

现在基本上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或者员工人数较多的企业,都与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虽然劳动合同签订率很高,但是细看劳动合同文本,发现发现很多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的很不规范,瑕疵很多,为劳动争议留下了隐患。常见的错误有:1、劳动合同必备条款不全、不完善。《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的九项,应该在劳动合同文本中写明,但是很多企业觉得没有必要或者觉得劳动合同双方签字或者盖章即生效,忽略了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岗位等要件,直接没有进行书面的约定,从而造成争议和合同的无效。因此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九个必备项都需要认真填写,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2、签订劳动合同一方忘记写日期,或者仅有劳动者的签字,没有按手印。在投诉中会遇到很多劳动者投诉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当单位拿出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认为不是自己的签字,并不承认签订了劳动合同,这就引发了字迹鉴定等复杂的司法问题,费时费力。因此劳动合同签订必须规范,单位方需要盖公章,有些单位防伪意识比较强,还会盖骑缝章,并且有法人代表的签字,劳动者一方也要当着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的面亲自签字,同时注意应用规范的字体签字,尽量不要使用艺术签名,最好摁上手印,签订好日期,这样才使一份正式的劳动合同生效,避免日后产生纠纷。同时注意劳动合同一般都是一式两份,劳动者一份,单位保留一份。3、试用期的期限与劳动合同的期限不匹配。《劳动合同法》第19条将试用期的最长期限与劳动合同期限对应,分别对不同期限的劳动合同规定了不同的试用期最长期限。即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很多用工单位劳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与劳动合同的期限并不匹配,经常出现试用期过长的情况,这也是侵害了劳动者合法权益。4、针对特殊员工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中有关竞业限制、培训费、服务期和保密协议等规定,这些是针对一些特殊员工的,对于这部分员工一定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签订好相关的保密协议、竞业限制条款、服务期与违约金。另外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员工的,一定要保存好与劳务公司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有在校大学生来企业实习的,一定要保存学校与企业签订的相关协议。

(二)混淆了劳动合同与试用期合同

在日常检查中,发现很多企业将试用期合同与劳动合同混为一谈,一些企业与员工直接签订一份试用期合同,然后转正后才正式签订劳动合同,其实这样做是无效的,仅仅签订试用期合同,就视为已经签订了一次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在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时,就已经是第二次签订劳动合同了,如果再次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符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就应该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了。其实最便捷的做法还是将试用期约定在劳动合同内,很多企业认为与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就不能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员工在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企业可以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企业一定有足够的证据材料来证明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

(三)劳动合同管理存在问题

在检查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时,会发现很多企业对劳动合同的管理很不规范,很混乱。很多企业劳动合同不进行整理,到期的合同、离职员工的合同、无固定期限合同、固定期限合同、短期合同、非全日制用工合同混杂在一起,甚至很多员工的劳动合同即将到期,企业的劳动合同专管员都没有及时提前一个月通知员工,是否继续签订劳动合同,这种情况非常容易造成空档,导致劳动合同到期后,继续与员工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却没有书面的劳动合同,极有可能发生双倍工资的投诉。作为用人单位来说,劳动合同签订重要,劳动合同管理同样重要,必须做到规范管理,每份劳动合同在电脑里、或者档案袋上作详细记录,包括劳动者姓名、身份证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劳动合同起止时间、试用期的时间等基本信息,方便劳动合同的管理。劳动合同管理是动态的,员工入职时间、合同期限、离职时间、离职原因都是不同的,劳动合同管理也要跟得到位才行,才能进行动态的管理,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免得出现管理漏洞,发生劳动投诉纠纷。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企业人资部门常常忽视,就是劳动合同的变更,很多劳动者在工作期间,会出现工作岗位的调整、工资薪金变化等情况,这时候劳动合同应该及时变更。很多人资部门觉得有个口头的约定即可,大家形成事实上的履行,但是实际上这种情况往往非常容易产生纠纷,而且一旦发生纠纷,口头约定不会被劳动者认可,企业又没有书面证据,这时候企业往往会很被动,因此劳动合同从签订到履行、变更、终止等个个环节都不应该忽视,做到每个环节规范化管理,注意随时都有证据保留意识,这才是做好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根本。

二、用人单位做好劳动合同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

劳动合同制度是整个劳动关系体系中的重点,劳动合同是劳动权利、义务的载体。劳动合同体现了单位与劳动者个性化的权利义务,并且劳动合同是劳动法律书面化管理的要求。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掌握每部法律的立法宗旨,法条意义和操作方式,更好的运用到企业管理中。企业还应该重视对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的培训,多听听实务部门的老师讲课,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式,更好的运用到本单位的劳动合同管理中。

(二)用人单位要设置专门或兼职的劳动合同管理人员

企业主要目的是盈利,没有太多精力和人员放在管理劳动合同上,这往往是造成劳动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劳动合同没有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变更、劳动合同到期后没有及时续签等等都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这项工作在企业中不是可有可无的,必须专门对劳动合同进行管理,随时掌握劳动者和劳动合同的动态变化,及时做好信息的变更,减少企业的劳动纠纷和投诉,将一切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实现与国家劳动管理的良性互动

很多企业比较抵触劳动部门的检查,觉得难以应付或者认为是在给企业找茬,怕企业吃到罚单,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劳动部门到企业进行常规检查、专项检查时,是为了发现企业用工或者劳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口头指出问题或者责令整改,这些方式是帮助企业规范劳动用工,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更多的时候,劳动部门去企业检查,还有服务的性质,对企业长期存在的劳动方面难点、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现场解答和提供法律咨询,这其实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劳动执法部门每年遇到大量的劳动投诉问题,他们会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企业如何做好劳动合同和其他方面的规范管理,尽量化解劳动纠纷,减少企业的违法成本。因此企业应该多多配合劳动部门的检查,并且可以多劳动部门请教和互动,互相学习,消除抵触情绪,实现良性互动,更好的维护好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劳动合同法已经实施了10年了,对企业的用工方式、人事管理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经历了比较好的磨合期,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督促企业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企业要做好劳动合同规范化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好劳动法律、法规,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用工单位还可以在劳动合同管理方面继续探索和前行。

参考文献:

[1]谢秀平.关于规范劳动合同管理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方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01):96+98.

[2]王冀川.石油勘探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及防范[J].科技创业月刊,2010,23(12):151-152.

[3]李汶任.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动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0):58.

[4]于衍明.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J].中外企业家,2017(11):149-150.

[5]吴胡俐.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动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贸实践,2017(0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