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系统视域下特色小镇培育问题

创新生态系统视域下特色小镇培育问题

摘要:基于系统开放性和动态适应性的特征,将生态系统理论和共生理论引入城镇化进程中特色小镇的研究,对区域城市生态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分析创新生态系统基础模型,将确立清晰的价值导向、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市场动力、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探索特色小镇社会治理精细化和不断优化开放导向、服务便利、依法有序的特色小镇发展的营商环境作为着力点。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特色小镇;价值导向;产业结构升级

特色小镇最初是由浙江省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目标而推出的一个城镇建设理念[1],到2016年正式从中央到地方推广建设。根据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求,到2020年,全国将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

创新生态系统一词源于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2004年的《维护国家的创新生态体系》。报告指出,“一个国家技术和创新领导地位取决于有活力的、动态的创新生态系统”,“美国的经济繁荣及领导地位得益于一个精心编制的创新生态系统”。[2]当前,学术界对创新生态系统概念还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行业和企业创新的微观领域。通常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是由核心企业主导并建立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核心企业和相关配套组织的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实现多方共赢并促进系统进化。[3]从本质上讲,创新生态系统改变了一谈到创新就是科技的狭隘观点。[4]创新生态系统使人们意识到区域创新是生命体自我进化、自我更新的规律行为。创新不单是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由市场、科研机构、行政部门、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多个参与主体共同作用、相生相伴的过程。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衍生性。无论是被划分为核心层和影响层两个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还是核心层、中间层和层三个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5],各要素之间都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特定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单元或细胞都是创新主体、中介服务机构、创新环境等多个要素集聚或叠加的综合结果,并伴随多元主体的持续涌现以及不同功能系统的衍生。二是整体性。创新生态系统最终体现为创新活动系统化后呈现的整体氛围,即区域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适应,不仅仅是有形物质的交流,而且是来自知识、精神和文化等无形资源的相互激荡、相互融合。三是自治性。所谓自治是按照创新优化选择与升级的周期规律,由市场主导配置资源,推动创新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不断突破传统惯性和平衡,由无序自发走向有序的过程。表现为自组织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创新的优化筛选和系统的不断变化,在创新生态系统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二、以创新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一)共生理论的内涵与应用

“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首个提出“共生”概念的是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随后,经由范明特、保罗•布克纳等人而发展完善。共生是指在特定共生环境中共生单元之间按照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由此可见,共生关系指的是在生物自身内部或者各生物彼此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形成互利关系。共生理论认为:第一,共生强调由竞争产生的全新的、创造性的伙伴关系;第二,共生注重竞争对象的相互理解和积极态度;第三,共生强调任何共生系统不可能独立实现高水平关系;第四,共生是在整体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下,寻求自身定位和扩展共享领域的方式。综上所述,共生是指一定的共生环境中共生单元之间按某种共有模式形成的关系。任何共生关系都是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创新生态系统与共生系统的内在契合

美国著名建筑学家伊利尔•沙里宁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具有生命体的秩序和结构。现代城市是一种具有生态智慧的特殊生命体。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类似于自然界中不同生物或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质上都是一种“生态关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共生理论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都是基于用生态学视角来审视城市发展与外界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共生系统是随内外环境变化而自我适应、自我调整的开放性系统。在共生系统中,相对封闭性与开放性、功能交互性与独立性、资源共享性与地方保护主义并存。创新生态系统必须打破以单位行政区划的封闭静态系统,形成一个动态的自我适应和发展的状态。第二,创新主体的多元自治性。共生单元是形成生物共生的基本物质条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组成单位可视为组成共生系统的共生单元。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各类社会组织以及公民等多个参与者。保持相对独立性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共生单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的前提和基础。这也是创新驱动的必然和现实需求。第三,系统特征与运行方式的协同性。创新生态系统各主体之间的运作方式是协同与合作,而共生的本质是协同与合作。正是通过协同与合作,在共生过程中产生新的能量,达到共生系统中任何一个单方面都无法达到的高水平状态。[6]系统要素之间形成相互联系又独立自治的共生单元。这种功能需求又要求系统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因此,区域行政运作方式改变传统行政中权力运作的自上而下、刚性的“命令—服从”方式,而形成“地方政府(共生单元)区域行政共同体(共生系统)→地方政府(共生单元)”协商谈判的合作机制。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共生单元通过协作、谈判、合作,构建利益最大化共同体,实现区域公共事务的联合治理,形成互惠共生、整体联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特色小镇作为区域创新型、开放型产业发展的平台,旨在建构以创新要素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系统。根据创新生态系统与共生系统的内在契合性,在创新生态系统起步、进化、发展和稳固的各个阶段,政府部门的整体规划与制度设计都至关重要。创新生态系统包含价值导向、空间环境、系统结构以及制度支撑等四大要素。具体来说,要坚持区域特性和因地制宜、动态演进与空间培植、一般规律与区域比较优势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评估区域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他环境特征,注重从政府单一主体转向市场多元化创新主体的培育,实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网络化、自组织和协同化目标,推进系统各组成要素不断调整、适应和进化,实现整体系统及各要素之间协作共生、和谐发展。

三、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视域下特色小镇模式

根据共生理论,区域创新和协调发展需要融入区域内多个基本共生单元,构建全主体、全要素和全过程的合作网络与制度平台,同时构建和完善基本的共生环境。因此,创新生态系统下特色小镇的培育要注重塑造行政生态环境,特别是将确立清晰的价值导向、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市场动力、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探索特色小镇社会治理精细化和不断优化开放导向、服务便利、依法有序的营商环境作为着力点。第一,确立清晰的价值导向。只有建构起清晰的价值理念,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识别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的关键驱动主体和驱动要素,更加明确地传递核心定位,有效吸引相关人才、资本、技术、创意等核心要素。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根据诚信、公平、负责的基本要求,建设以满足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为导向的特色小镇发展布局。第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注重培育市场动能。特色小镇建设要围绕产业构建和升级,注重培育和发展新兴市场潜能。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要加快推进城乡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入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把培育发展产业作为重要依托,以产业发展增强集聚人口的能力,拓展特色小镇的“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发展空间,实现内生动力和外在吸引力的结合。例如,杭州市建设梦想小镇以推动创业企业成长为主要目标,将孵化器及科技金融机构作为关键培育主体。而在其他特色小镇建设中,核心主体可能是单一龙头企业或产业技术平台等。因此特色小镇建设必须使关键驱动主体、关键驱动要素、相关制度设计与区域实际相匹配。第三,完善特色小镇投融资体制机制。明确特色小镇建设和运营管理主体的责任是关键。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显示中国企业面临主要运营的障碍中,融资约束与非正规部门的竞争分别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22.4%的企业认为融资约束是其运营的最大障碍,而19.6%的企业认为非正规部门的竞争是其运营的最大障碍。[7]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面向特色小镇建设加快金融创新,完善企业信贷评估方式、简化审批手续和贷款条件,探索建立中小企业风险评估和责任分担机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指导民营企业综合运用职工入股、企业参股、社会募集等直接融资方式,为中小企业发展搭建融资服务平台。第四,探索特色小镇社会治理精细化。精细化管理是指降低管理成本并减少资源投入,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它要求精准掌握社会治理的公共需求,精密运用社会治理技术,精巧激活社会治理组织,精确设计社会治理制度,以及精准提升社会治理工作者的治理水平。因此,在打造特色小镇社会治理精细化上,一是要运用大数据技术重塑社会治理理念,实现以政府为主导向以协同共治、公共服务为目的的转型。二是把大数据的方法引入政府治理领域,实现全面数据驱动的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三是依靠“互联网+政务”模式,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智慧化,提高政府效能。第五,不断优化开放导向、服务便利、依法有序的特色小镇发展的营商环境。一是结合区域比较优势,培育经济、文化、社会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方式。如郑州市通过自由贸易协议脉络或鼓励跨境贸易,加大开放型经济的培育和发展,掌握国际经济运行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以更加开放、积极的态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建设,从而建设互利共赢的国际化环境。对于一些新兴的中小企业,除了采取高标准企业孵化器的形式予以扶持以帮助其“做大”之外,还要对于相关的商标、专利等保护条款内容进一步细化。针对有违知识产权的行为,有关司法部门必须予以严厉惩处,并在记入相关档案文件后开展长期性的追踪,以确保其不再出现类似违法行为。二是以政务服务集成化改革为核心,推进“互联网+政务”模式创新。着力解决“放管服”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权责界定模糊、“信息孤岛”及监管盲区等突出问题,加快推动政务服务办事大厅建成投用,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破除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剪刀差”,切实提升企业群众“改革获得感”。三是公正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发展特色小镇的前提,也是合作共赢和现代契约精神的基石。建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由于经济的负外部性、垄断性和信息孤岛等因素造成“市场失灵”,政府在通过行政审批等外部干预制度对市场进行经济调节。在克服市场缺陷和最大化社会效益的同时,行政审批权力存在被滥用的潜在风险。因此,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和中介服务监管的法律制度,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做好监督管理,使市场主体能够在健康的市场环境中充分竞争,同时保护私有产权,以最小成本解决市场纠纷,引导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闵学勤.精准治理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及其创建路径[J].同济大学学报,2016(10):55.

[2]秦佳文.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2):7-10.

[3]田学斌,柳天恩,武星.雄安新区构建生态创新系统[J].行政管理改革,2017(7):17-22.

[4]杨荣.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4(3):15.

[5]陈晓春,谭娟,胡扬名.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行政发展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11):116.

[6]何冰,刘钧霆.非正规部门的竞争、营商环境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科学,2018(2):115-128.

作者:弓顺芳 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