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论文范例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1

一、我国市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产品产量由市场决定

生活中,农产品的价格往往是由市场需求所决定的。因此,农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难以稳定,波动较大。同时,市场的不确定性往往造成农产品产量过剩,农业经济发展受到损失。农产品产量以及品种还受到了消费者需求的限制。总而言之,农产品生产是受到消费市场决定的。这集中体现了市场农业经济的特点,也反映出了农村经济符合国际经济走势。

(二)市场农业经济下农产品质量要求提高

前文提到过,农产品市场的产量和价格是由农产品需求量决定的,因此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现在,对于市场农业经济下的农产品质量要求也日渐提高。根据供需关系来看,当农产品供过于求的时候,农产品的质量往往会决定农产品的销量。(三)市场农业经济下农产品生产销售追求利润最大化。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可知,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是市场化必然趋势。市场农业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农产品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就越明显。科技的发展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科技地应用,使得农业规模化生产变成可能。农业生产在科技地应用下越来越注重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销售过程也仿照企业销售模式进行,加上工业化生产方式,让农产品在生产和销售上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可能。(四)我国市场农业经济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市场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随之开放的也还有我国的农产品市场。由于我国农产品“物美价廉”,很快进入国际市场,并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高市场占有率使得我国市场农业经济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五)世界市场中我国农产品竞争加剧。在市场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的现在,我国应该明确认识到,我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仍然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可以知道,我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不可能完全没有竞争。世界市场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市场,世界市场的消费者对世界市场里其他国家的农产品也同样感兴趣。因此,其他国家农产品在世界市场销售中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基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的市场农业经济发展措施举要

(一)按照WTO对于市场规范的规定完善我国市场农业经济体系。在我国市场农业经济体系下的农产品流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农产品生产质量等级标准体系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农产品生产没有一个完善的质量等级标准体系来对农产品质量进行评级,农产品生产和经营流通没有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来规范农产品的销售活动。因此,为了保证我国市场农业经济体系的良好发展,需要根据WTO对于市场规范的相关规定来完善我国市场农业经济体系的制度建设。

(二)转变思想,在农业生产中注意预估市场消费能力。现在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受到建国初期的“两高一优”思想束缚,在农业生产中忽视市场消费能力,一昧追求“两高一优”。新时代的农业生产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根据市场的消费能力来决定产量的多少。不顾消费能力的生产,往往造成产量数字提高不少,但实际的经济收入不增反降。

(三)根据市场需求,围绕市场开发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实现农业企业集团化发展。对于市场中需求量较大的农产品,可以根据地区优势规划建设一批优秀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扶持地区主导农产品以及农产品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实现集团化。农产品企业集团化的发展,就有利于集中资源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同时有利于开发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产品生产。

三、结束语

为了促进市场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在建议中具体分析了当前的市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相应的发展对策,从而实现我国市场农业经济取得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确保我国农村经济能够又好又快的稳定发展。

作者:董涛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二)

一、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存在的一些问题

传统的农业经济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所谓“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都造成了对农业的一种最原始的认识,农民自己对农业的认识是耕作、收获。没有意识到其生态性以及农业具有带动一系列产业链的作用,单单将农业认为是人为了吃饭而必须进行的一种劳作。而城市人一般对农村、农业都持一种鄙夷的态度,似乎提到“农”就显得特别的低下而没有身份和位置,尽管“三农”问题的提出,从上层建筑方面对农业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重视,但是依旧有些无法改变的偏见,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到城市打工,都争着想脱掉“农”的帽子,这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的思路

1、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技术投入及资金投入

农村中技术水平的低下大多还是由于对于农业的技术投入及资金投入的不足造成,我们要走出一条科技带动农业的道路,使科技带动农业发展,让农业也跟科技联系起来,走一条科技化的农业发展道路。例如,可以对于一些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测,培育出一些高产高质农产品,同时还可以对一些农业技术进行发展,如进行一些生态食用菌的培育和一些无土农作物培育,进而解决土地资源不足等问题。应该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利用这些资金引进一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同时可以根据农业的发展特点,使农业也走向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利用农业的特点可以带动农村中养殖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农村中特色农业的发展,种植本地特色的农产品,例如一些稀少的甜玉米,相对可以带动当地的旅游和餐饮业的发展。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这些资金对农业技术人才进行引进,人才是生态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方面,可以利用人才对生态农业进行技术指导和改进,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一些策略上的帮助。

2、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传统的人们对于农村的那种排斥和轻视是依旧存在的,似乎农村永远跟愚昧联系在一起,人们有了这种意识对于农业的重要作用也往往会忽视,这样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要改变这种意识首先应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就要对农村以前的发展环境进行改变,改变人们进行农业劳作的意识形态,如改变以前那种盲目垦荒、盲目的进行土地的开发而不顾生态环境的行为,使农业生产的环境相对稳定。同时还要改善农村中社会服务的基础设施,使人们不再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失望,使农村的人们可以享受到完善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够激发人们进行农业劳作的兴趣,也可以吸引一部分农业科技的人才到农村来,为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除此之外,就是改变农村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为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让农业也进入市场,去进行市场的考验,在市场上进行产品的改进,进行技术的革新。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农业更加重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势在必行的,我们要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作者:于家和 单位:东辽县凌云乡农村经营管理站

(三)

一、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无法全面开发农业信息资源

目前,农民对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认识不够,至今为止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工作仍未取得明显效果,随处可见不完善的管理机构与非专业人员,导致经费支配效果较差。这是导致我国农村信息资源开发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无法实现行业间信息共享,降低了数据库建设的步伐,农民从的农业信息中无法获取指导生产东西,无法满足农民对有用信息的需求量。目前各地的主要农业信息仍以价格为主,而国内及国际市场的科学系统分析,以及市场预警信息的却很少。这些因素在无形中增加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难度,同时也使农民收入增加的难度加大。

2、无法全面认识农业信息化

当前,受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的限制,多数农村领导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情况认识不清,实施方法及步骤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时对服务体系的认识也不够清楚,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也并非是工作重点,这使一些领导的认识产生了偏差,认为农业信息化就是用计算机上上网而已,这直接使得农业信息化建设主动性不足。

3、专业的信息化人员不够

从相关资料的统计情况来看,我国基层农业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很多都不是专业人士,导致其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无法采取最佳的方法进行解决。大多数的农民都没有受到正规的信息化培训,尤其是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不够,在工作中对计算机的使用强度不够,所以,根本无法从网络上获取有用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注意要点

1、与实际相结合,创建科学规划,逐步实施

从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来看,采用最先进的技术,研究制定出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计划,然后与专业人士进行探讨,逐步实施,提高计划的合理性。

2、解决资金的后顾之忧

毋庸置疑,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以资金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地方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备不时之需,同时要设立专项的资金库。当然,政府的投入是有限度的,因此,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必须要发动社会多方的力量,政府应该统一规划并引入竞争投资,促进竞争也促进收益,吸引各企业及个人的投资,既能实现双赢,也能增大政府收益。

3、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队伍的综合水平

管理人员的水平决定了科研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农业科研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管理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这就对农业科研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方可更好地适应未来市场的发展需求。

4、建立并完善网络、信息化体系

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基础信息传输网络、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及信息业务网络与广播电视网络构成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网络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要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外,还必须要加强信息网络的应用。为了使全球化的信息能够实时传给农民,农民也能及时有关农业的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就必须要建立并完善网络体系,除各市、县、乡、村之间能够进行农业信息技术交流,也应保证与厂家商家间的相互联通。

5、建立并规范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过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存在不利于发展的因素,农产品供给量与市场需求量之间无法达到平衡,经常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这必然会影响到农业经济利益的权益。因此,加强与规范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当前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及时向农业提供市场信息,就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由此可见,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难而又巨大的工程,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个进程中的利弊,认真进行规划,打倒一切阻碍,使信息化真正的深入到农业经营管理建设中。

作者:王保强单位:沈阳军区龙镇农副业基地

(四)

一、黑龙江省早熟玉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一)早熟玉米有助于促进农业粮食总产量的提高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尤其是北方,玉米是农民重要的主食之一。玉米需求量的迅速提高,也迫切要求相应的提高生产技术和条件,加之与玉米相关的工业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玉米的需求更加旺盛,这就要求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而增加农业的粮食产量,保障我国粮食的安全。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生产玉米的第一大省,肩负着玉米作为重要粮食产物的使命,因此,大力培育黑龙江省早熟玉米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据相关研究估算得出,黑龙江省春玉米光温生产力高达15345-17544kg•hm-2,这得源于黑龙江省玉米农业、相关技术和深入研究的有机整合。黑龙江省北部是早熟玉米最大的种植面积区域,位于北纬48度以北,该地区种植早熟玉米的面积约占该区域总面积的15%,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潜力巨大。

(二)早熟玉米有助于推广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高产和优质对于玉米来说非常重要,不仅是玉米育种的终极目标,也是种植者的永恒主题,黑龙江省生产出来的早熟玉米比其他地区和省份都要更优质,因为黑龙江省大力推广和应用

玉米的高效栽培技术,而高效的栽培技术是生产高产和优质的早熟玉米的重要保障。高效栽培技术在黑龙江省早熟玉米中的成功应用,无疑会把这一技术推广到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的生产培育中,从业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早熟玉米有助于创新农业产品适合相应的机械化操作

黑龙江省早熟玉米的高产和优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玉米叶片具有收敛性、互相遮挡面积小、高光效等特点,这就可以使每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受种植密度的影响,因此,黑龙江省的早熟玉米也被称为“收敛耐密型”玉米。收敛耐密性早熟玉米非常适合采用机械化操作收割,因此黑龙江省收敛耐密性早熟玉米及配合机械化操作不仅能促进当地早熟玉米的快速生产,同时也有助于创新其他农业产品的机械化操作。

(四)早熟玉米有助于提高农业产品的耐病虫功能

黑龙江省的早熟玉米与其他玉米不同的地方之一在于,其有高效的抗病虫功能。一般的玉米种植,会严重受到大斑病和玉米螟等病虫害的影响,不仅影响玉米的产量,而且也阻碍玉米的机械化操作进程。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的玉米大面积发生大斑病、螟虫的侵害,导致玉米的总产量下降近20%,同时也降低了玉米的质量,减少了玉米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严重影响了粮食的总体安全。而黑龙江省的早熟玉米具有高效的抗病虫功能,如果其他农产品能很好的借鉴和利用这一功能,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整个农业经济的安全具有保障作用。

(五)早熟玉米的进一步改良将成为青贮玉米,为农业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虽然早熟玉米在黑龙江省发展迅速,产量和面积已经很大,但是,青贮玉米在黑龙江省还很少,青贮玉米的品种还没有在黑龙江省得到有效推广。黑龙江省草原不断受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导致牧草资源不断减少,这将严重影响黑龙江省畜牧业的发展,而早熟青贮玉米可以很好地替代牧草资源,有效解决当前牧草资源不断减少的状况,并且早熟青贮玉米比牧草资源更经济、更环保和更理想。因此,从长远时间看,早熟青贮玉米是黑龙江省农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将为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二、黑龙江省早熟玉米育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玉米已经成为第二大作物,早在2006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就位列首位,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是因为它用途广泛,它不仅仅是粮食、饲料同时还可以加工成燃料等经济作物。2012年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443278hm2,成为黑土地上的第一大作物,黑龙江省也因此成为我国种植玉米面积最大的省份。据相关部门统计,黑龙江省极早熟玉米年平均播种面积占全省玉米播种面积的11.67%,占全国极早熟玉米播种面积50.02%。但是因为黑龙江省独特的地理气候因素导致其玉米产量低于中晚熟区,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气候环境恶劣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其气候条件恶劣,冬季时间漫长且温度很低,容易发生春寒、春旱、秋季霜冻等自然灾害。农作物在生长时会出现育苗期温度低、生长期雨水不充足、虫害等问题。严峻的气候条件不仅影响作物吸收营养,反而会使其消耗自身的养分,导致其产量的减少。

(二)犁底层深度较浅

黑龙江省农业耕种方式不是集约型,这就导致了很多土地没有被更深层的翻整,据有相关数据表明黑龙江省平均犁底层深度在17.5cm,相比全国水平来说,黑龙江省犁底层深度较浅。犁底层深度低会造成土壤有机物质含量低,土壤缺乏营养,植物根部发育程度较弱,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三)种植密度低黑龙江省农作物种植密度低,每亩地的保苗株数不多,如果遇到旱灾、洪涝灾害、冰雹、霜冻、虫害等自然灾害就会造成大面积的减产。尤其对于黑龙江省这种生育期较短、耕种方式粗放的地区,低种植密度风险较大,会给产量带来更大的影响。

(四)病虫威害影响

黑龙江省玉米的主要病虫害是玉米大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螟。玉米大斑病是影响最大的病虫害,它主要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积广等特点,大大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在黑龙江省的多个地区都发生过玉米大斑病病害,受影响的农作物减产量高于百分之十一。病虫害对于农作物的影响是巨大的,严重时甚至会出现颗粒无收的现象,所以作物预防病虫害至关重要。

(五)机械化程度较低

黑龙江省大多数耕地是粗放型的零散种植,没有形成规模种植,这就给机械耕种带来困难,再加上黑龙江省经济水平不高,缺乏科学的耕种技术、耕种设备品种不多,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农作物产量不高的现状。

三、完善黑龙江省早熟玉米育植的对策建议

针对气候环境恶劣的问题,应该选择恰当的时间进行早熟玉米的播种、施肥、打农药等,采取人为措施不断增加地温,防止早晨的伤冻,加快促进玉米的早熟。针对犁底层深度较浅的问题,一是犁深和松土,不断加深和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发育,有效吸收土壤中养分;二是加强土壤的营养配方,不断增施农家肥,科学合理配土,有效改良土壤;三是玉米秸秆还田使有机质、全氮、全磷、二氧化碳释放量、微生物区系和水稳性团聚体明显增加。针对种植密度低的问题,应该不断加大种植密度,选择耐密型早熟玉米品种,增加早熟玉米的发苗速度,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寻求产量与密度的平衡点。针对病虫危害影响的问题,一是大力推广和培育抗斑病好、抗螟虫好的玉米品种,重视对适应性强、耐密性好、高产优质的早熟玉米的种植;二是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乡、县为单位联合建立起病虫草害防治体系。针对机械化程度较低的问题,一是采用农户联合,一机多用的模式,这样可以发挥机械使用率,降低农户资金投入;二是科学灌溉,提高水分利用率;三是加大科技投入,下乡科技帮扶,培训种植户高产栽培技术、科学施肥方法;四是加快早熟玉米的产业化进程,建立现代早熟玉米产业化生产体系。

作者:徐金春 单位:黑龙江空军农业新技术试验培训基地

(五)

一、农业合作经济产生的背景

1、传统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

单独的家庭经营模式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没有很强的抵御能力,而且农业生产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农户需要通过农业合作经济,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2、农产品的特性

农产品的不易保存与专用型决定了农业需要合作经济制度,大部分的农产品都不易保存,而且销售时间都很短,一旦在成熟或采摘之后没有尽快销售或加工,丰收的农产品就会很快腐烂,也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生产资料都是针对农业方面的,如果放弃农业经营,会遭受很大的损失。为了减少上述方面的损失,农户希望能够寻求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稳定合作。

3、传统农业缺乏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没有竞争力。通常来说,农户的经营范围较小,不能形成大的规模。农户在单独采购生产资料时,因采购量太少而不能获得优惠的价格,而小批量的出售农产品,也难以获得较高的价格。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不可以采用大型机械,不能使成本控制到最低。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就需要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大规模的农业活动来提高收益。

二、农业合作经济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1、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首先农业合作经济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在没有发展农业合作经济之前,农户的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农户的收入也不理想。农业合作经济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也加强了农民自身的竞争力。这样,既能使农民在交易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利润,同时也增强了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农业合作经济有利于大型机械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2、农业合作经济促进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合作经济的形式是农户自愿地组织在一起,进行共同生产、共同销售。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管理上和技术上都需要改进,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值得共同学习借鉴。农业合作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

3、农业合作经济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市场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个的农户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所以合作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合作经济可以把单独农户的资源进行整合,改变其市场地位并提高经济效益。纵观全球,农业合作经济已经在大部分的农业发展中国家占据着重要地位,凡是受市场经济支配的农业,农业合作经济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小结

农业合作经济是在农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但是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比较落后,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农业合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我国要进一步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农业合作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合作经济关系到社会民生,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更要在农业合作经济方面不断努力。

作者:王春林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农牧林水局

(六)

一、当前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存在的问题

正在开展或即将开展的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工作中,相当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仍然犯着二十多年前的错误,已经把或继续准备把村委会作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要主体。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个:(1)这样做,工作好做,工作量要小得多,以行政村为单位和以村民组为单位对土地进行确权发证的工作量要差十几倍,而且矛盾小纠纷少能顺利发证;(2)多年来农业、土地部门多是和村委会打交道而很少和村民组打交道,如征地多以村委会为主体和征地、用地单位签订合同,此次土地发证也按老套老规矩老观念办事。

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1、明晰集体土地财产权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有效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依法确认农民土地权利,强化农民特别是全社会的土地物权意识,有助于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依法确认和保障农民的土地物权,进而通过深化改革、还权赋能,最终形成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流转顺畅、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是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前提,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的动力源泉。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提高土地管理和利用水平的客观需要。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过程,是进一步查清宗地的权属、面积、用途、空间位置,建立土地登记簿的过程,也是摸清土地利用情况的过程。这样可以改变农村土地管理基础薄弱的状况,夯实管理和改革的基础,确认农民集体、农民与土地长期稳定的产权关系,将农民与土地物权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民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

2、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可以更好地发挥农村土地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成果在规划、耕保、利用、执法等国土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基础作用。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用地流转、土地征收等各项重点工作挂钩。凡是到2012年底未按时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农转用、土地征收审批暂停,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不予立项。实行凭证管地用地制度。土地权利证书要发放到权利人手中,严禁以统一保管等名义扣留、延缓发放土地权利证书的情况出现。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可以要求凡被征收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在办理征地手续之前,必须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在征地拆迁时,要依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证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证进行补偿;凡是依法进入市场流转的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必须经过确权登记,做到产权明晰、四至清楚、没有纠纷,没有经过确权登记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律禁止流转;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确权登记发证的同时,一并将地籍档案数字化,实现确权登记发证成果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全国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统,逐步实现土地登记资料网上实时更新,动态管理,建立共享机制,全面提高地籍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地籍工作的社会化服务程度。结合全国土地登记规范化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检查工作,凡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没有确认到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应当确认到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登记发证的宗地缺失档案资料以及不规范的,尽快补正完善;已经登记的宗地测量精度不够的,及时进行修补测;对于发现登记错误的,及时予以更正。及时调处土地权属争议,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信息库,及时掌握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权属争议动态,有效化解争议,为确权创造条件。认真总结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方面的经验,围绕地籍调查、土地确权、争议调处、登记发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创新办法,细化和完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政策。

3、严禁通过土地登记将违法违规用地合法化地籍调查是土地登记发证的前提,各地要加快地籍调查,严格按照地籍调查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工作,查清农村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用途等基本情况。有条件的地方要制作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地籍图,以大比例尺地籍调查为基础,制作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特别是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籍图。县级以上城镇以及有条件的一般建制镇、村庄,要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将地籍调查成果上图入库,纳入规范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开展土地总登记及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建立地籍成果动态更新机制,以土地登记为切入点,动态更新地籍调查成果资料,保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确保土地登记结果的准确性。

三、农村土地确权发证与农业经济发展措施

1、农村土地确权与农业经济和谐发展对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等重点工作中的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问题,60号文件明确对开展综合整治和需要流转的农村土地,优先进行登记发证,为整治和流转提供条件。要尽快完成综合改革试验区、农村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地区、城乡结合部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满足改革发展的需要。为此,《意见》对“合村并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农村土地整治以及“撤村建居”等工作涉及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依据实事求是原则分类作出规定。对于“撤村建居”的情况,须把握三个环节:(1)如果集体土地全部依法征收为国有的,其农民集体成员全部转为城镇居民;(2)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只能通过征收这一合法渠道;(3)集体土地所有权只能确权登记给农民集体,不能给城镇居民委员会。此次土地发证规定了一些弹性做法,如国土资发(2001)359号和闽政文(2002)237号文件规定,政府可以采用两种方法确权发证:①把证发给行政村村委会,在土地所有权证书上注明该行政村范围的土地所有权归村内各村民小组所有;②把证直接发给村民小组。这两种做法各有利弊,由于前一种做法便于操作,土地发证部门多采用前一种做法。但土地确权发证是关乎农村农民长久利益的大事,采取哪一种做法应尊重大多数农民的意见,农民们要求发证到村民小组的应把证直接发到村民小组。对把证发到村委会但土地属各村民小组所有的,不但要在证上注明清楚,还应当给每一个村民小组制作副本并将副本发到组。

2、把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的政策做法和土地确权发证工作结合起来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应征求党和政府的农业工作部门的意见。农村土地发证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在法律上的体现,关系到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要象抓农村土地二轮承包那样抓土地确权发证,建议南平市委、市政府组织指导机构对土地确权发证的政策法律进行研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对全市土地发证工作进行统一指导、检查、协调、监督。对已经发出的土地证进行一次复查,如有和中央土地政策不符的发证,应对农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3、根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实际不断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要覆盖到全部农村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包括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不得遗漏。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遵循“主体平等”和“村民自治”原则,按照乡(镇)、村和村民小组农民集体三类所有权主体,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针对现实中“合村并组”、“撤村建居”涉及的集体土地权属问题,《意见》明确规定,“合村并组”后土地所有权主体保持不变的,所有权仍然确权给原农民集体;“合村并组”后土地所有权主体发生变化、并得到绝大多数村民认可的,履行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的法定程序后,按照变化后的主体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并在土地登记簿和土地证书上备注原农民集体土地面积。涉及依法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的,原则上应维持原有土地权属不变;依法调整土地的,按照调整协议确定集体土地权利归属,并依法及时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对于“撤村建居”后,未征收的原集体土地,只调查统计,不登记发证。严格禁止对违法用地未经依法处理就登记发证。对于借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或者擅自通过“村改居”等方式非经法定征收程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或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等违法用地,不得登记发证。这次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是对土地权利归属的确认而不是调整。已拥有一处宅基地的本农民集体成员、非本农民集体成员的农村或城镇居民,因继承房屋占用农村宅基地的,可按规定登记发证,在《集体土地使用证》记事栏应注记“该权利人为本农民集体原成员住宅的合法继承人”。非农业户口居民(含华侨)原在农村合法取得的宅基地及房屋,房屋产权没有变化的,经该农民集体出具证明并公告无异议的,可依法办理土地登记,在《集体土地使用证》记事栏应注记“该权利人为非本农民集体成员”。之所以在《集体土地使用证》记事栏注记,主要是考虑这几种宅基地权利特殊,以同今后相关农村宅基地管理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做好衔接。

四、结语

加强农村土地确权发证与农业经济发展研究是必要的。要抓紧摸清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现状,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加强人员培训,落实责任制,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全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进度汇总统计分析和通报制度。要借助土地登记机构等专业力量,提高确权登记发证的效率和规范化程度,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登记申报、土地确权、纠纷调处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作者:冯国庆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经管站

(七)

一、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想要科学发展观能够在农村工作中得到具体的落实与应用就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管理的创新工作,这是现代农业能够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当前要清楚地认识到进行农村经济管理创新是多么的重要与急迫,要特别重视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创新出一条符合我国农业基本国情的特色道路,努力的把我国农业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来提供动力,当今社会每一个领域都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通过创新来实现快速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最重要的就是在技术和制度方面的创新,这对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我们的管理制度落后那么必然导致科研的创新条件不能够满足需要,这就会使得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没有意义。农业经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且还对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着促进作用,这样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

1.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创新

农业经济发展的波折对于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影响,而造成农业经济的波折包含着许多因素,其中农业经济管理落后是最主要的因素,农业制度的变迁会造成农业的波动,农业的低效率是由落后的农业经济管理带来的。一般来说,管理创新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自从我国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但是当今是知识、经济、信息、科技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时代,我国的农业经济还非常薄弱,我国对于农业科研人员和科研工作重视程度也不够高,他们的工资水平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科研设备也都比较陈旧落后,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投入不能适应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科研单位改革跟不上时代潮流发展所造成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方面着手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改革,加大对农业的重视力度,加大对科研单位的经费支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业经济顺应国际发展趋势。

2.对农业科研管理方法进行创新

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我们可以从科研管理的创新着手,主要是在科研单位管理的内容方面进行创新。首先,要对科研单位的条件和资金管理进行创新,要增加科研单位经费的来源渠道,来保证科研单位有充足的经费来源来支持对农业的发展,科研单位可以依靠国家补贴作为部分经费的来源,但是依靠国家补贴是远远不够的,科研单位要加大研发力度,开发新产品,通过新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来获得一部分科研经费,这样才有利于科研单位的良好发展,在保证科研经费充足的同时,要加大对科研条件的改善,主要是对科研环境和科研设备的改善,只有好的科研环境才更利于科研人员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想要研究好的产品必须有先进的科研设备的支持。其次,要在信息管理方面进行创新,要积极地利用当今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手段,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使管理更加标准化、程序化、高效化。最后要在成果管理方面进行创新,要在科研人员的技术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对他们进行培养使他们掌握更高水平的技术知识,这样研究成果的含金量才更高。

3.对农业经济管理观念进行创新

对于农业经济管理观念的创新,首先要具备一种树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识,然后能够客观地对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有一个全方位、开放式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改革来使得问题得以解决,以往根深蒂固的老思想严重阻碍着农业经济发展,这是造成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一大因素,比如新技术在农业上推广困难,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施肥延后不能得到老百姓的理解,老百姓按照固有观念施肥,这些都是老思想阻碍着先进农业知识的运用,所以要帮助农民摆脱陈旧的思想,教会他们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正确认识新技术、新知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其次,要树立服务意识,服务是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管理的职责要求我们进行更好的服务,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服务意识才可以使得管理工作做的更好。

4.以人为本的农业经济管理创新

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最核心的内容,要努力的营造出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氛围,这种氛围对于科研人员更好地进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种氛围下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与创造性,这样有利于更快地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要将以人为本的口号落到实处,不能空谈却做不到,在实现这种氛围的情况下要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拥有更多更全面的人才,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快速发展。以人为本的观念不仅要作用于科研人员的身上,还要作用于我国亿万普通的农民身上,当今我国农业劳动力正朝老龄化趋势发展,许多年前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不愿意种地为生,这使得先进的技术以及农业管理理念很难在思想陈旧的老年人身上推广,这就需要科研人员做到以人为本,积极地深入到群众中,深入到田间地头,积极地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先进的技术知识带来的好处,这样才有利于先进技术知识的推广,才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

三、总结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2

1.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自发展以来,就被认为既可以增加农村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又具有一定的生态性,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是地方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特别是城市近郊和旅游区域开展开来。现在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休闲农业在林州发展的潜力与基础

我国休闲农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林州市本身也具有休闲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基础。①政府政策。国家和林州本地对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全面支持,包括金融、土地、科技等方面。②林州市地理位置优越,三省交界,且铁路和公路交通发达,史书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记载。③旅游业发达,现在已经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主的红色教育游,以太行大峡谷为主的绿色生态游和以林虑山为主的蓝色滑翔游的“红绿蓝”三色品牌旅游特征。2014年“五一”3天假期林州市共接待游客23.4万人次。④人力资源丰富。乡村人口数达867597,且多数农民出身,给予休闲农业有力支持。

2休闲农业经济在林州发展策略

2.1目标明确,服务市场

2.1.1市场定位。休闲农业大发展首先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休闲农业建设的时候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确定休闲农业的市场类型和服务对象,切忌不顾市场的需求,建设“面子工程”,或在建设中盲目发展,导致“供需不平衡”。在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生态效益,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2服务定位。①距离定位。休闲农业的服务距离标准为短距离、短时间。因此在休闲农业建设初期,应该根据定位确定建设规格,在林州距离定位应该在立足本地市区居民需要的同时,服务周边几个中小型城市,如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晋城、长治、邯郸,车程应该保证在2h左右。②时间定位。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和中小景点相结合,主要以节假日和小长假服务为主,保证在1~2d内可以完成农业的休闲体验。③客源定位。调查结果显示,休闲农业的服务对象年收入区间多数在3万~10万元,因此在建设的同时应保证建设规格和规模,保证产业发展和对象的平衡性。对林州休闲农业的客源市场进行细分,主要包括家庭自驾游市场、城市企业和机关职员的旅游市场、青少年农业活动或体验市场、老年人的休闲养老市场等。

2.2品牌和文化建设

休闲农业在发展的同时,应该特别注重文化和品牌的建设。休闲农业的内涵同时要求其应该体现旅游和农业协调的发展方针,即在休闲农业中体现出地方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农业特色,实现真正的特色发展。对林州市来讲,特别应该注重的是红旗渠文化的发展,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在休闲农业中以适当的方式加以体现。同时林州市“小推车”的文化气息,石板岩的“石板文化”等都是可以在休闲农业中加以利用和发展的。

2.3第三产业水平有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市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建设,80年代的10万建筑大军出太行,90年代的工商业大发展,形成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三部曲,但就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而言,仍然和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包括:①服务场所环境有待提高。林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主要由当地农民在原有农业生产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受到资金限制和素质水平限制,虽然地方特色保留较好,但“脏乱差”仍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②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由于受到小农意识的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家庭式”和“乡村式”的发展观念,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接待中仍是农民自有的待人接物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阶段高速发展的经济,所以如何提高或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服务人员素质,特别是管理人员素质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③服务项目应该多元化发展。“采摘”文化深入人心,所以休闲农业整体发展模式比较单一,游客参观体验出现审美疲劳,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所以应该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开发一些新项目,如“健康黑色园艺文化观光休闲园”,“红旗渠红色文化农业体验园”,“原始石板乡村体验园”等,实现地区自有特色。

3结语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3

1.1发展生态循环种养生产模式在稻田、菜地广泛使用杀虫灯,推广野猪要沼要稻渊菜、果冤要灯要渔冶、野猪要沼要果蔗+冬瓜冶、稻鸭共栖等多项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减少了环境污染。

1.2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对农民开展低碳、节能培训,每年发放技术资料、科技明白卡30万份,把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科学用药、生物防治病虫害等低碳增效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指导农民发展低碳农业,减少面源污染,使86.8万农民受益。

2陆川县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问题

一是从事生态生产的农户较为分散,制约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二是财政投入不足,影响节能、节水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三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真正服务于农业科技的人员少、经费少,影响技术人员下乡蹲点指导农业生产,每个乡、镇仅2名技术人员,既要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又要搞好农产品安全监测,还要搞好农资、种子供应服务,工多人手少,导致农业低碳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难度大。四是农民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造成耕地板结,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五是目前推广应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技术方面存在弊端。如推广的野猪要沼要稻渊菜、果冤要灯要渔冶等生态农业模式,虽然优越性显著,但这种模式一般只适用于农户小规模生产,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不高,致使劳动强度大、人力物力跟不上、推广难度大。这些都是严重制约生态农业模式进一步推广的难题。

3推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制定全县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制定《陆川县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突出发展低碳高效农业各项指标,明确投入渠道,提供政府补贴,保障低碳农业发展需求。

3.2选择适合当地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陆川县每年粮食总产量50万t左右。以水稻生产推算院稻谷产量7500kg/hm2,习惯施基肥碳铵375kg/hm2、过磷酸钙375kg/hm2、尿素150kg/hm2、钾肥225kg/hm2。合计施化肥1125kg/hm2。生产50万t粮食,需要7.5万t化肥。根据我国氮肥利用率只有30%~35%,磷肥10%~20%,钾肥35%~50%,平均35%的利用率计算,7.5万t化肥中浪费掉48750t。其利用率之低,能源浪费现象之突出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应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建设野清洁田园冶示范带。

3.3强化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动物防疫预警能力建设。加强乡镇测报站和村测报点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市和县区要加强对疫情的分析、预判和处置能力建设。二是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按照野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企业为主、项目扶持,财政补助、保险联动冶的原则,建立政府组织集中收集处理和屠宰场、养殖场自行处理相结合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运行模式。三是强化畜产品质量监控。从饲养、屠宰、贩运和经营等各个环节加强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踪。

3.4加快畜牧产业化升级以生猪、家禽和草食动物生产为重点。生猪生产以长白、大白、杜洛克等优良种猪杂交生产三元商品猪为主体,改善猪肉品质,提高出栏率。家禽生产要突出发展优良种禽及苗禽产业,增加种蛋禽、肉禽品种比重,扩大饲养出栏量;牛羊等节粮型草食动物要培育养殖基地,引进推广西门塔尔良种肉牛、波尔山羊和优质高产牧草良种,推广粮要经要饲三元种植结构,发展种草养畜,增加草食动物肉类比重。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4

(一)模型建立

回归分析主要是指一种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回归分析要素包括两种以上,且存在一定联系,按照其分析变量内容的多少,可以进行一元或者多元回归分析,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回归模型作为分析和研究的重要基础,一般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首先,明确变量,本文主要针对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背景下,自变量应确定为网站建设数量、图书馆、农村固话等。其次,选择因变量,结合分析和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通过产品价值提升、人均收入等方面表现,由于农业自身具有特殊性,选择因变量时,将人均作为测度指标。最后,实证研究,选择研究样本,并采集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

(二)结果分析

通过对研究数据研究发现,网站拥有量与农业经济发展呈正比,网站数量越多,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也随之提高,加强网站建设数量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回归系数强度也日渐稳定。另外,图书、报纸等出版类回归系数偏低,说明这三个模型对提高农民收入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两方面的表现并不突出。除此之外,固定电话普及率和交通等方面的回归系数均呈现正向,说明农业经济发展都能够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基于信息化基础,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一)加大信息宣传力度,提高信息化普及率

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社会认可,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性,才能够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因此,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利用网络、电视等多种形式,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进行讲解,促使公众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必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民进行基础知识培训,积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以点盖面方式,从而有效提高信息化普及率。

(二)加强农业设备制造,完善硬件设施

农业设备作为农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农业设备制造,例如:无线电传感器网络、云计算等,以此来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并将农业信息化设备研究和开发纳入到国家科技体系当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进而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金融信息化平台,提供资金支持

农业信息化建设并非易事,除了需要企业、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大量资金。但是,受到农业自身局限性影响,投资成本回收周期较长,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积极开发和创新金融信息化平台,加强农业产业投资金融建设,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如:税收激励等,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不仅如此,政府财政也应适当调整和优化财政支持结构,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当中,有效提高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

(四)加强资源优化重组,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信息化农业建设的关键在于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农业信息化资源平台的建设,并将平台细化为多个模块,例如:存储、统计等,实现农业信息共享,并在时机成熟时,将各个分散信息化平台纳入到国家农业信息化平台当中,进行统一管理,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各类服务。

三、结论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5

 农田耕作和农业产业也在向更加科学化的道路上发展,虽然农业生产和发展在一条平缓的道路发展,但是距离里农业现代化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也正是在这样的作用之下,如何将当下中国农业科研成果快速的应用到农业实践当中,将生产技术快速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就成为当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究其根本发展,还是需要在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上下足功夫,因为他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拥有农业专业技术和成果的研究认识,同时同基层的农民群众紧密联系。因此,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意义深远。

二、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途径

1.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农村开展工作当中,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同农村基层群众接触实践较长,因此,工作人员要想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必须要具备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其次,他们还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这样才可以保证在实际的指导工作当中,发挥自身的核心作用。因此,这就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员和技术推广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加强自身思想修养、个性品质等培养。通过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够保证他们在实践工作当中,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对待工作中的挫折等方面的问题。因为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的重心除了传授先进的管理技术之外,还要跟广大的农村基层群众一起进行沟通,来了解实际问题,解决当下难题,因此,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帮助他们自觉地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控制和调节心理波动与情绪变化,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经常保持一种稳定、冷静、清醒的精神状态,进而恰当地分析、稳妥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正确地分析推广对象的心理活动。从而,帮助为农村建设发挥实质性的指导作用。

2.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在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领域当中,除了强调与农村基层群众的沟通之外,更加考验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因为农村农田农业都属于一线的实践阶段,要想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技推广工作,需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因为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周期长、见效慢,若业务水平不过关或存在指导失误,就会造成损失。而且,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周期较长的大范围损失,因此,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对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农村农田治理当中,基层的农民群众存在着较多的误区,其中农田漫灌、盲目使用除草除虫的化学药剂等都是较为显著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应当在这方面进行重点的技术推广和知识解说,因为化学防止方法不当,不仅会影响农作物产量,还会大面积的污染农田、水源环境,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在这方面就需要扩展知识面,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这样才能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起到对农民增产、增收的作用,真正的发挥自身的价值作用。

3.正确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6

(一)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的农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还没有那么强烈,这一方面是生活方面的限制,也就是农业的运行方式缺乏管理,没有很好的运作方式,没有系统化的进行管理。还有就是技术上的落后一方面是国家缺少宣传,导致我国的几亿农民并没有很好的保护农业的环境,我国的农民普遍知识水平较差,需要国家大力宣传才能有效果。不仅如此近些年来,国家对一些企业缺乏管理,一些无良企业钻法律的漏洞,寻找更经济的地区建立工厂,这样他们就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地价廉价的农村,导致工业的废气,废水等大量往农村排放,对农村的土地,环境造成了重大污染。

(二)科技水平较低

农业一直是我国赖以生存的产业,它的出现也是在有了人类开始以后就开始有了农业,因此它的历史很悠久,所以农民心中有着传统的耕作方式,而农民也一直采取着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很低,没有把高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在加上农民的认识能力缺乏,没有很好的管理农田,造成土地的流失,这对农村的发展都很不利。反观从2008年开始,总理开始减免农业税,这极其鼓励我国农民积极发展农业的信心,但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缺乏,农民还是没有办法把农业纳入到一个良好的发展轨道中来。

二、低碳经济时代农业发展的模式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用很少的土地养活很多的人。首先我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减少低质量人口的产出,然后就是发展循环型经济的农业发展方式,在农业资源的利用上采取低投入高回报的方式,且珍惜农业资源,反复利用,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珍惜了农业资源。比如采取四节,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等这样的措施,让农业资源得到最高的利用。

(二)生产有机化的农业产品

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农业产品的卫生和营养,促进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增加了农业的收益,另一方面又保护了环境,降低了对农业生产的支出。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业副食品质量堪忧,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有的宁愿少吃蔬菜也不愿意吃那些带有化学药品的蔬菜,导致农产品的售卖堪忧,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应该减少对农业化学品的投入,保证人们吃的农副产品是健康的和营养的。

(三)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在我国农村生产农产品的过程中,农民要保护生态环境,保证生产过程中和生产过程后都是绿色的,纯天然的,这样一方面保护了环境,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在城市生活的人们进行参观旅游,陶冶情操,让他们在工作生活压力之余,来到农村,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感受自然。

(四)用高科技促进农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伟大的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践也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在发展农业低碳经济的时候,要加大科技的投入,让农业经济发展的更好。我国要加大对从事农业人员的技能培养,培养他们的能力,他们对农业的认识和对农业机械的利用,对保护环境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素质,也可以让大学生回到基层,去发展农业,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宣传农业的技术,让农业有秩序的发展;完善对农业的技术推广,让农民进行标准化化生产,可以让更多的技术人员进行上山下乡,把高科技知识传授给农民,让农业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和产出;建立农业网站,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它,应该把它运用到农业中去,让农民可以更好的了解农业信息,促进农民和科研人员的交流。

三、总结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7

尽管农业经济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但仍面临着一些严重问题影响其持续发展,除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外,农业机构单一、乡镇企业落后、农业投入能力低、农业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科技人才匮乏等均不同程度的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1.1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缓慢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且具有传统产业结构惯性思维,使得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占据比例较小,而第一产业又以农业种植为主,其他产业涉及较小,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远大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这种农村经济结构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

1.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受劳动者自身素质、山区地形、科技投入等多方面影响,南阳市一些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还相对较为落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率低,农业机械、水利灌溉普及程度低,山区农村耕种还依靠着人畜耕作。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致使当地多为分散式小农耕种方式,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推广困难,农业经济效益低。

1.3环境与人口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影响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干旱、洪涝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等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农村还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传宗接代观念深重,还有不少农民为生育男孩不惜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多,人口老龄化加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老年抚养比抬高,抚养能力下降,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2.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要搞好农村基础教育,以改善办学教学条件、落实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为前提,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加强农村劳力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要加强农民民主法制和计划生育教育。定期对农民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争取培养出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有文化、有思想、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2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升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三产业,使第二三产业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林、牧、渔业全面协调发展。由以往发展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主,提高农业整体效益,还可突出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特产,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化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2.3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高低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要大力推广先进、成熟、实用的农业技术,采用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方式,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或示范户等,推广先进科技到农村。实现农业机械化劳作,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和劳作时间,提高农业生产率,形成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可发展第二三产业。

2.4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8

1.1农业产业体系概念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在农产品的整个生产到销售过程中,由关联效应较强的各种涉农主体,通过必要的利益联接机制使生产、经营、科技、教育、服务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衔接,以此让农业产业成为产前直到产后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农业产业体系主要以农产品为基础,市场化农业与其相关产业为满足特定市场需求所构成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机制和组织形式,为1个多部门复合体,其中涵盖了农产品的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对加强农业产业竞争力,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2农业产业体系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农业产业体系的变动和农业经济在总量上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业产出的总量这2者之间相互作用或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果就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体系在发生变动时,会出现要素转移效应,即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因种植业在我国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农业三产业中种植业因农业产业体系的调整而降低了所占有的比重,而畜牧业在农业三产业中的比重逐渐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

2目前我国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方面的宏观调控力度,确定了“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最终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从2013年农业产业发展数据中可以看出,2013年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6995.3亿元,同比增长8%。农业科技方面也取得明显进步,201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5.2%,与去年相比增长了0.7%。虽然我国目前农业产业正逐渐趋于合理化,但仍然需要深入研究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3我国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中存在问题

3.1农业产业观念滞后束缚农业发展思路

近年来,各地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因各地要素禀赋不同,在农业发展上思路和模式都有所不同,这也决定着农业发展水平有所差异。在东部地区,随着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已基本形成了农业产业化,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发地农业产生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问题上认识还不够,难以达到现代农业的多方面的要求。

3.2农业用地减幅增大,土地经营利用率低

各地政府因农业机械化、水利化水平低,导致未能充分发挥农用土地生产能力。主要体现在:未充分利用土地;土地生产率偏低;垦殖指数偏高;减少了耕地程度。由于森林资源重采轻造,在管护上疏忽,而导致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大,坡地侵损及土地砂石化严重,从而使各地政府特色农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3特色农业产量、品质及产品附加值低

因农民市场竞争意识淡薄,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落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和缺乏科学规划和引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地政府农业仍存在小农业生产和靠天吃饭的现象,导致各地政府特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及品牌化程度较低,因企业各牌产品产量低、品牌效益差,难以满足高端市场的需求,并且产品附加值低,在市场上难以找准定位,再加上市场份额较小,导致人均农户增收缓慢且幅度小,从而短期内难以实现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目标。

3.4农业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农业产业化不同,其主要体现在不再受单一农业产业链的限制,并且不再受农业单一产品和单一功能的限制,而是以专业化生产经营为基础,将诸多产业链条通过不同组织形式连接起来实现相互支持,并整合了各产业链条上经济主体之间产业价值链与非产业价值链的联系、双边与多边联系及正式与非正式联系,以此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产业网络体系。

4优化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策略

4.1进一步释放、拓展农业产业体系蕴含能量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体系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差距,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与调整仍然有较大空间。对此,笔者认为应着眼于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并充分利用各地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合理规划适合地区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布局,通过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释放、拓展农业产业体系蕴含能量,既符合现代社会、经济高级化发展规律,也为实现党中央要求的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4.2注重产品、市场开发,提高市场竞争力

围绕市场研发产品。为促进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在政府的引导下,应积极组织种植户、企业家到特色农业发达地区开展对外交流合作,通过充分利用人才、技术及资金资源,使当地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得到提高,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依托产业培育市场。在传统生产的基础上,现代特色农业就是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地理条件、环境等优势,在发展农业产业过程中按照优质、高效、环保等要求以满足市场需求。

4.3完善“六大”产业体系,完善农业产业服务体系

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服务体系中,应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新型农技服务体系,要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主导,以农业企业、各类农民中介组织、农业科研院所及农业专业性服务为补充;构建动植物防疫、森林草原防火、植物保护体系和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对动植物的保护能力;加强农产品认证、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生产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管、检测体系建设,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日趋完善。

5我国农业产业体系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