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低碳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摘要:绿色是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新时代农业发展的主旋律、生命线。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经济大省、改革开放的前线阵地,在绿色农业发展上理应走在前列、当好尖兵。笔者,在绿色农业视角下,对低碳农业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剖析了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低碳农业;绿色经济;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环境保护

0引言

“十一五”以来,中国农业产值稳步提升(年均增长12%),粮食生产出现了十二连增。但单方面的数字惊喜却难以掩盖农业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农业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要推进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协协调兼顾,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就必须在绿色农业转型视角下加强和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实施低碳农业发展战略。现代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农作物产量提升,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行为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农业污染最重要因素之一,成为影响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关节一环。长期以来,为满足用粮需求,农业经营主体(政府、企业、种植户等)以粮食生产效率为核心制定农业政策、选择农业生产方式,使中国走上了一条高消耗、高产出、高污染的现代农业之路。因此,如何通过提升低碳农业生产率,引导企业和种植户选择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行为或者生产方式,发展低碳农业,这对实现环境保护,促进农村增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立农村可持续发展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中国农业发展顺应新形势下“美丽中国”“农村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建设所做的必然选择。

1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低碳农业进行研究,“环保型”低碳农业逐步成为人们推崇的传统“工业型”农业最重要的替代方式之一。传统“工业型”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核心,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典型特征,由此带来了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农业环境污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SLJohnsonetal.;JSShortle,2001)。随着时代变迁,国外学者对农业碳排放进行研究,指出农业碳排放源于农业利用方式、农业废弃物的随意处置、畜禽肠道发酵与粪便管理、农业能源利用、水稻生长以及生物燃烧(Woomeretal,2004;ohnsonetal,2007;ACILTasmanPtyLtd,2009),虽然在农业碳源来源上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对低碳农业存在的巨大意义和低碳农业对于传统“工业型”农业改造升级上达成了共识。对低碳农业生产率的研究,国外学者也较早做出了研究,McMillan(1989)、Lin(1992)、Wen(1993)等学者首先对低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测算,此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以Griliches生产函数为代表的平均生产函数。而后,Mao(1997)、LambertandParker(1998)、Locatelli(2004)、Ernesto(2008)、Hugh(2009)等对碳汇、碳测算和低碳农业生产率进行了再探索,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SPA)和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为代表的生产前沿面方法在生产率测算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传统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可归纳为:传统施肥方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条件下的效率要求,农民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单位产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农用化学品污染加剧;规模化养殖造成的种养业分离,导致大量的禽畜粪便直接排入河水中形成水体污染;多样化种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被单一品种的专业化生产所取代,局部地区农作物品种的单一会导致农田生态失衡和土壤肥力的下降。低碳农业对环境的提升方式归纳为:减少有害投入品,减少面源污染;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行无公害生产;推行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食用安全性;推行清洁能源模式;国内,王昀(2008)首次提出低碳农业概念,认为“低排放、高收益”就是低碳农业概念的最早雏形。而后王松良等(2010)、罗吉文等(2010)、刘静暖等(2012)等对低碳农业再次认识,将低碳农业认识提升到理论高度。而后,众多学者均对低碳农业发展进行了探索,均对低碳农业发展持支持态度(周诚,1995;杨素群,1998;卫新,2003;李国忠,2005;黄初枝、黄贤金,2007;李谷成等,2007),认为低碳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型农业的替代模式,能够实现农业各生产要素的活力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保护,维护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协调统筹。在农业碳排放研究方面,李迎春等(2007)董红敏等(2008)、谭秋成(2011)、闵继胜等(2012)、田云等(2012)、李波等(2012)、王才军等(2012)比较了农业与工业碳排放的区别,对我国农业温室气体和农业碳排放量进行了再测算,并对其时序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农业碳汇研究方面,吕劲文等(2010)、马晓哲等(2011)、张大东等(2012)、陈秋红(2012)、李长青等(2012)、肖玲等(2013)利用CO2FIX等模型对湖北、重庆、山东等省级碳汇量进行测算。在低碳农业生产率方面,钱丽等(2013)分析了碳排放约束下农业生产效率,强调纯技术效率是制约其提升的关键因素;曾大林(2013)通过DEA评价方法对各省区市低碳农业效率进行评价,表明发达地区低碳农业效率高,农业大省较缓慢,吴贤荣(2014)分析了东中西部碳排放约束下农业效率贡献因素,东部凭借技术发展提升生产率,中、西部波动性较强且主要依靠技术效率。

2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问题

浙江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走在全国前列,乡村绿色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依然在政策体系、创新体系、产业发展、宣传监管等方面存在漏洞,需要我们聚焦重点、以点带面,全面发力,推动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第一,政策扶持体系不健全。浙江省制定了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印发省绿色农业行动计划,出台“一揽子”计划,定位“六个绿色”,构建“六大体系”,推进“三调三治理”,落实“六个引领”,形成低碳绿色农业新格局。但是在政策扶持体系上依然不健全:一是主体扶持政策体系不健全。农业中小微企业资本薄弱,融资难、融资贵,从粗放型到绿色创新发展需要大量投入,但是政府扶持体系尚待完善,需要加大投入;农民、农业合作社等主体资金倾斜、政策倾斜、人才扶持等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农民、农业合作社等主体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等方面的需要加强。二是管理政策体系不健全。低碳农业发展的规范化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监督管理机制未能有效建立,违反低碳农业行为的纠偏制度、惩罚机制未能有效建立。第二、创新研发体系存短板。浙江省在创新发展上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攻、科研院所主研、跨级科研合作跨越式推进的方向发展,但是存在诸多不足,主要包括:一是“硬联通”存在短板,科技基础设施创新体系存在短板,特别是在浙江西南方向,在交通基础设施、冷链物流、绿色防治体系、现代农业机械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二是人才队伍引进存在短板,虽然在杭州、宁波等大中型城市人才引进量巨大,引进了很多高层次人才,但是对于偏居一偶的乡村还是存在吸引力不足、发展平台优势不明显、企业实力不强、创新创业环境不够佳等突出问题,人才问题成为乡村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三是科技“软联通”存在短板,在城乡科技创新制度融通方面存在不足,乡村与城市相比在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很多劣势,特别是创新组织体系、科研体系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缺活力。产业发展是低碳农业的核心目标,也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浙江省农业与二、三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发展,在乡村产业发展上打造了“浙江样板”。但是依然缺乏活力:一是产业集聚效益不明显。浙江省乡村农业产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缺乏农业龙头企业,而且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上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全省域的统一产业发展科学规划,虽然形成了具有积极作用的竞争产业新格局,但是也致使行业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受阻。二是全产业链条体系有待建立。虽然探索建立衣食住用行于一体的乡村农业发展体系,打造生产、加工、储存、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但是在基础产业和高层次产业链之间未能形成互相耦合的产业体系,产业链存在断层的现场,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三是产业主体缺乏参与积极性。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主体创新投入主动性差,对科技创新短期利益效益敏感性较差,难以在科研创新投入上形成政府参与、企业主导、社会协同的共治共享格局。第四、宣传监管机制有漏洞。浙江省乡村绿色农业、低碳农业发展成就享誉全国,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典范,依然存在宣传和监管方面的一些问题:一是存在外热内冷的现象。虽然全国各地纷至沓来,学习先进经验,但是本地许多乡村宣传力度不够,对向低碳农业发展方式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不清晰、发展举措不力,成效不显著。二是以点带面效应不强。目前,浙江形成了安吉等一批低碳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形成了点状分布格局,但是面上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很多乡村现代低碳农业发展水平不高。三是监督依据和方法不多。浙江农业发展,很多发展污染、排放、资源消耗指标都在在先行规范标准之内,但是对于高质量低碳农业发展,远远不够,需要对先行低碳农业标准体系进行再构建、组建机构和人员体系,建立处罚查处机制,确保标准高、措施实、有成效。

3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浙江省在低碳农业发展的短板与不足,我们需要聚焦“打基础”“抓产业”“扩影响”“成体制”,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推动浙江省在新一轮农业发展创造新优势、释放新活力。第一,要打牢基础,确保低碳农业发展始终有活力。把抓好全链条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核心位置,构建交通、医疗、餐饮、住宿、商务等于一体的乡村基础设施体系,确保城乡生活、工作环境协调高质量发展。把人才培育作为核心要素,在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为基本载体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育方式,更加注重柔性人才引进,确保人才能培育、能引进、能留住。把集聚创新资源提到战略地位,以农业专家为基础,以大学生返乡人群、农民等为重要力量,以农业企业为基础,构建乡村创新组织体系,确保低碳农业方向的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增大。第二,要抓好产业,确保低碳农业发展有持续动力。优化整合现有基础产业发展,对全省产业布局、县域产业布局进行全面梳理,以优势产业、潜力股产业、空白产业为切入口,制定详细全省发展规划,确保各地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协同互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负面清单为基础、以税收、用地、奖补贴等优惠政策为支撑,注重招大引强、招强引优,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第三,要扩大影响,确保低碳农业发展不断拓范围。加强宣传推介,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舆论基础,要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多渠道、多方式,对低碳农业的发展重要意义、重大成效进行系统宣传,确保农民、合作社、企业主体、社会大众对低碳农业发展认识清晰、行动有力。以低碳农业发展为契机,盘活农村低效产业发展,重点以一地一域的突破为重点,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第四,要形成体制,确保低碳农业发展具有方向性。要加强规则衔接,对标对表最高最好最优,构建全域乡村低碳农业发展的协同联动机制,确保在全域内实现地域明显、特色突出、产业发展的机制体制。要加强制度研究,对现有的发展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形成能复制、可操作、创新强的机制体制。

参考文献:

[1]赵玉环.低碳农业经济分析[J].中国市场,2019(11).

[2]李婷,贺宁泳,万龙.浅谈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4(08).

[3]王越.河南省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SWOT分析和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5(21).

[4]刘现肖.低碳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14).

[5]陈儒,姜志德.中国省域低碳农业横向空间生态补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04).

[6]刘明睿,孙秀梅.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新动能培育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06).

作者:张颂心 单位:台州电子商务研究所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