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景观美学问题

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景观美学问题

摘要:文章以城镇化背景下的衡阳城市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从美学角度来探讨衡阳城市景观中存在的美学问题。主要内容:从城市景观自然美缺失、城市景观历史隔断、城市景观文化缺失三个方面结合衡阳城市景观现状对衡阳城市景观进行分析与评判,发现衡阳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困境与危机,为衡阳城市景观建设提供积极启示。

关键词:城镇化;衡阳;城市景观;美学问题

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的城市环境为人们提供充分的物质和精神享受,为人们开辟了新的生存可能性,越来越多的人们为了生活的更好居留于城市。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生活环境也面临空气污染,交通拥堵,自然资源损耗、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和商业中心推到了绿色的山林,城市无时无刻都在上演着拆迁重建。儿时那清澈的河流如今已经变得无法亲近,宁静的街道变得车水马龙,城市化的发展也渐渐抹去了人们对城市原本最珍贵的记忆。在城镇化背景下,人们不仅仅是需要物质生活的满足,也需要艺术和文化来熏陶。人们开始对城市美学的追求和向往,城市如果没有美学的光辉,也不能成为乐居之地、宜居之地。衡阳作为湖南第二大城市,有着优越的区域优势、交通优势、生态资源、工业资源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具有新型城镇化的各种条件,城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劣势也是显而易见。本文通过将美学理论融合于城镇化这一特定的时期,对这一发展时期衡阳市的城市景观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美学分析和批判。

一、衡阳城市景观现状分析

(一)自然景观

衡阳的自然资源丰富,景观独特,山水相聚。著名的山有五岳独秀的南岳,南岳作为五岳之一,特色为“秀”。景秀、形秀、石秀的自然生境孕育出隽秀的文化生境。除了南岳衡山以外还有回雁峰、岣嵝峰、雨母山等。著名的水即为湘江,湘江在城区的大S弯纵贯全城,蒸水与耒水在城北与湘江交汇,石鼓山、来雁塔和珠晖塔为衡阳市三道“水口”,作为风水的守护者,也成为城市的观景点。古代“衡阳八景”均与水有关,水构成衡阳基本的文化底蕴。

(二)人文景观

衡阳,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遍布着人文景观。南岳宗教祭祀文化是历代帝王、佛家、道家及文人墨客对衡山进行封禅、祭拜、修庙、建寺、吟讽、游记等所形成的文化。经过发展,形成以宗教信仰、祝融崇拜为核心的南岳文化区。衡阳也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石鼓书院见证着湖湘文化的发展,与众多书院一同作为文化交流平台,成为今日重要的文化遗产,厚重的文化奠定衡阳重要的历史地位。衡阳还是红色革命早期活动中心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邓中夏、何叔衡、李维汉、恽代英、李达、张秋人等革命活动家先后多次到达衡阳,衡阳成为中国早期红色革命运动中心,留下了大量的抗战历史遗址,如南岳游干班旧址—圣经学校、陆家新屋、南岳忠烈祠、抗战纪念城、胜利坊等。衡阳还是我国最早的铁路枢纽城市之一,代表了铁路与城市发展的历史,留下了众多的铁路文化遗址,如衡阳公铁大桥、粤汉铁路局办公旧址、衡阳西站以及湘桂铁路局办公旧址等。衡阳还是重要的农耕地区,农耕文化悠久繁荣。衡阳农耕文化融合了儒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形成的具有独特内容和鲜明特征的文化,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祭祀活动等内容。以衡阳湘剧、祁剧、衡山影子戏、衡州花鼓戏为代表,它们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独特特征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衡阳市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四个部级保护项目,均为传统戏剧,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百姓喜爱。

二、衡阳城市景观美学问题分析

(一)城市景观自然美缺失

在衡阳城市建设期间,丘陵的低山层被夷为平地,池塘被填满,衡阳景观的特征逐渐消失。有关研究显示在1966年的影像上看在老市区的西部、衡州大道以北有一条明显的带状绕城水体,但至2015年影像上除衡阳动物园的水面保留、新增西湖公园外,大面积的水面基本已被填埋开发;蒸水河以南湘江以西的耕地已全部变更为城市建设用地;蒸湘南路以西的丘陵除保留个别外绝大多数被平整挖掉。原山水相间的地貌已基本破坏殆尽。衡州大道以南虽然有部分丘陵和水面被挖平填埋,该片区的西南部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地区水面丘陵保存相对完好。蒸水河以北湘江以西地区,大量的坑塘水面已被填埋;丘陵也开始被大量的平整挖掉;耒水以南湘江以东地区现有建设范围内大部分的丘陵已被平整挖掉,北部仅剩零星丘陵尚未被破坏,南部丘陵正在被部分破坏;坑塘水面虽被大量填埋,南部从整体上丘陵水体保留还算比较完整。城市的建设正在侵吞和改造原生自然,衡阳传说中的八景已经成为了传说。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到来推动了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利用,使人们的生活物质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也不可忽视密集的建筑群使城市产生了热岛效应,交通和污染打破了平衡的生态链等问题。城市的建设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不能迷失城市审美的理想,设计结合自然。衡阳城市需要保护好湘江、蒸水、耒水的自然格局风貌,保护衡山、松木、周家坳、跃进、雨母山等周边自然地形和植被。保护市区四山拱卫的城市格局,即四峰营盘山、来雁峰、岳屏山和石鼓山。恢复和重建衡阳八景。

(二)城市景观历史隔断

衡阳市历史城区范围内没有集中成片的历史文化街区,文保单位所依存的环境遭到破坏。衡阳历史城区是全市的商业服务中心,建筑密度高,人口密集。目前的情况主要为公共服务,商业和住宅用地。建筑过高,视廊被遮挡,传统风貌尽失。现状以7—9层的现代风貌建筑为主,青草桥、接龙山等重要历史景观节点甚至出现了二三十层的建筑。重要的视廊被遮挡,历史遗存淹没于现代城市建设。交通向心性强,人流车流密集,道路狭窄,交通拥堵。城市功能高度聚集,部分路段通行量达到饱和,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交通管制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停车设施不足,且缺乏管理,街边违法停车挤占了路面空间。古城格局目前城墙、城门全部消失,仅在城西北城基巷留有部分墙基。城市的历史景观见证了一个城市的生命历程,延续了城市的文脉。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保护城市历史景观风貌,不仅要保护好景观的外在风貌,还要保护好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生活方式、传统心理、文化习俗等精神内涵。衡阳的历史风貌区有湘南学联、石鼓书院、来雁塔-青草桥、回雁峰、珠晖塔等,在历史风貌区内有计划的降低历史城区建筑的高度和密度,展现历史风貌特色。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文物的保护基础工作,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活化利用。

(三)城市景观文化缺失

衡阳城市的文化归纳起来有湖湘文化、祭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抗战文化、农耕文化、工业遗产文化等。文化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内在气质和品格,让城市充满灵性与魅力。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衡阳城市文化面貌逐渐趋同,千城一面,这个是很多城市的通病。城市建筑景观如同流水线产品一样大量的生产和复制,更是舍本逐末的追求“国际范”的风格,使得城市原本的文化个性丢失。像中国的传统节庆活动这样的非物质文化在城市中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是这些节庆活动逐渐被商业化和功利化,变成了购物节,美食节等。有些洋节的庆祝活动成为商家盈利的噱头,每年的圣诞节衡阳的解放路都是最为热闹。人们疯狂的过着洋文化,衡阳本地的湘剧、祁剧、衡山影子戏、衡州花鼓戏这些民间艺术确面临失传的困境,地域文化特色就此消失,民族记忆就此消失。我们要充分认识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中寻找衡阳城市文化的特色,重点加强城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力度,“应保尽保”“原址保护”,增加历史文化街区数量,深挖价值。利用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复兴传统节庆文化精神。保护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结合创新式的保护使濒临绝境的民间艺术重新恢复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蒋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美学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李振中.新型城镇化视域中衡阳旅游景点语言文字规范调查[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陈望衡.环境伦理与环境美学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作者:陈仕姣 单位:南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