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现状与现实路径

城镇化建设现状与现实路径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但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新进城的人员无法获得有效的身份认同,无法较好地融入城市以及人口流动的不均衡等方面。所以将来必须继续完善户籍制度、均衡资源配置、推进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困境;现实路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在稳步推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7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008万人,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比上年末提高1.15个百分点。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现代化过程就是伴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城镇化的过程,工业的快速发展从农村吸引了大批剩余劳动力进城,由此带动城市化发展。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对于农村土地集约化、振兴乡村也有着积极意义。

一、城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

(1)城镇化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力。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并且实现现代化,必然伴随着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的转移,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渐降低。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是重大任务,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换,为第二、第三产业准备人才力量,同时也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前提条件。农村土地集约化发展有利于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2)城镇化是带动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城镇化为扩大我国内需提供了重要的动力,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带动了城市房地产市场、各类消费品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带动我国消费需求、扩大内需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大量农民工进城后挣了钱又返回农村消费,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复苏,带动了农村的消费市场。而且农民工在城市里接受了更新的理念和知识,能够推动农村消费的转型升级,推动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的方向转变,为振兴农村产生积极影响。(3)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世界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工业化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过程,没有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就无从谈起,同样没有工业化,城镇化也无法顺利推进。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两者相辅相成。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能够通过聚集人口和经济,从而产生规模效益,加快推动我国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国家转变。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可以减少农村的资源浪费,改变过去那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情况,提高农村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发挥集约效应,实现农业的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困境

(1)进城农民工难以真正扎根城市。虽然现在我国各个城市逐渐放开了城市落户限制,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福利开始剥离,但是农民工真正扎根城市还面临着诸多考验。城市里高昂的房价,不断攀升的教育、医疗以及其他各种生活成本都制约着农民工在城市安定下来,一旦遇到工作不顺利或者经济不景气,很多农民工就会重新返回农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制度性因素之外,也和我国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有着密切关系。长期二元分割的社会,使我国农村的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各项公共基础社会的投入都比较低,很多农村孩子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之后就开始进城打工,缺少一技之长,也没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很难适应现代产业对工人技术和知识的需求。同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又导致这些家庭的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和爱护,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又影响了下一代的发展。(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不均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在东西部的不均衡,导致大量的农民工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劳动力非常密集,造成了这些城市资源紧张,城市污染严重。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城市以及一些小城市吸引不到足够的人才,影响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比如说上世纪曾经辉煌一时的乡镇企业现在已经所剩无几,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就无法发展大型的工业,也带动不了大的商业经济和大物流的发展。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是非常不利的。(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主要集中在中青年。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村大量的中青年都已经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农村成为只有老人和孩子的“空心村”,这对于振兴乡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农业的发展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会管理、懂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但是目前农村的劳动力难以担当此重任。所以,如何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为农村保留一定的发展人才是当前我国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当前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保障农业的粮食安全、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为农业、农村发展培养、造就一批人才。

三、城镇化道路的现实路径选择

(1)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进了户籍制度改革,实现了城乡户口的统一登记,进一步完善了进城务工人员在教育、医疗、社保等各方面公共服务的待遇,提高了农村转移人口的生存质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政策落地的过程中,一些大城市仍然存在落户难的现象,户籍制度推进缓慢,特别是像北京、上海这种大都市,由于丰富的资源优势,吸引了大批的人才,但是很多人离落户条件还有很大差距。而且目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更多的是形式方面,在对于公共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取消户籍差异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最关键的仍然是加大对农村的公共资源投入,促进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为人口自由流动提供基本条件。(2)提高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形成多层次区位布局。鉴于目前我国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未来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布局中,应该加快中小城市发展的步伐,制定优惠的政策、营造公平公正的经营环境吸引企业落户,同时制订合理的人才吸引计划,为企业发展解决人才需求,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带动中小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引力,同时辐射带动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的雄安新区,立足千年大计,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意味着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在不断深化,也为将来中小城市的发展提供新的可借鉴的经验。所以,未来对于中小城市的发展应该重点研究,促进我国产业、人口在各地之间的均衡分布,实现城乡之间的可持续发展。(3)加快乡村振兴,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农村发展也是重要的一环,通过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振兴农村经济,能够为城镇化发展和现代工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当前我国振兴乡村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农业、农村的发展,到2035年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全面振兴乡村,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系列目标有着切实的实现路径,例如农村的脱贫攻坚战,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关系的重塑,农耕文明的传承,等等。到那时,我国农业、农村就是富裕的、美丽的、文明的,人口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农民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城镇化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作者:刘延华 单位:中共德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