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对能源消费影响探析

城镇化发展对能源消费影响探析

摘要:为准确评价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1995~2017年的城镇化水平;其次基于1995~201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判断变量间长期和短期的波动关系。研究表明: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降低对生产能源的依赖,应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节能;除城镇化外,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供给均对能源消费产生正向影响,培养居民节能意识、鼓励新型产业发展、优化能源供给格局是降低能源消费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能源消费;时间序列数据

近年来,能源资源短缺问题逐渐在全球蔓延,如何在既定能源禀赋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诉求,也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确保百姓安居乐业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其中。在不透支能源存储额度的前提下,如何积极稳进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降低生产耗能是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前学者对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持两种态度。一种观点认为新型城镇化主张低碳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陈晓春、蒋道国、杨迎春、刘江华认为新型城镇化强调低碳城镇化,强调能源的节约利用,符合“节能减排”战略导向。[1][2]为进一步验证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正外部性,肖宏伟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方面测度新型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3]另一种观点认为城镇化的推进是在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之上,人口集聚对生产和服务产生了较大需求,促使生产规模扩张,并体现在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利用效率两个层面。关于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丁翠翠得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导致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增加,尤其在高能源消费地区。[4]关于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许海平、钟茂初、胡静静得出新型城镇化与能源利用效率有负向影响,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5][6]此外,徐盈之、王秋彤从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视角反向分析能源消费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突出作用。[7]但多数研究对城镇化指标的选取仍停留在以人口城镇化率衡量的层面,这难免会呈现我国城镇化率增长过快的局势。实质上,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与原有粗放式的城市扩张大相径庭。基于此,利用熵值法对1995年以来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全方位测度。同时,考虑到其他因素与能源消费需求,在参照现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引入能源供给,分析能源市场供求对能源消费的刺激作用。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表现形式。当前我国以城镇常住人口为衡量标准的城镇化率接近60%,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为科学评价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本文将从要素驱动、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科技实力进行综合评价。图1可见,整个框架体系中要素投入、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科技投入和人才驱动如鸟之双翼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指标说明。上述分析指出了评价新型城镇化涵盖的各层面发展状况的指标,考虑到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及可获性,现选取如下二级指标形成新型城镇化评级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1.要素投入持续增加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李晓梅、赵文彦认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长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城镇化正向发展的主要动力。[8]因此,本文选用固定资产投入作为资本规模的衡量指标。劳动是经济增长的实践者,为精准反映城镇劳动力供给市场的容纳力,本文通过城镇就业人数进行判断;城镇土地规模扩张是城镇化的直观反映,并伴随着建成区面积的扩张。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镇化与产业结构间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具有正向促进作用。3.公共服务趋于均等新型城镇化首要解决的是如何保障务农人员的城市生活,公共服务建设水平通常反映在教育和医疗两个方面,本文将选用教育支出所占比重及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两个指标进行衡量。4.基础设施逐渐普及在城市圈不断扩展的过程中,需要投入与其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以满足城边人群的生活需求,采用公交车覆盖率及人均道路面积反映公共交通及城区建设情况具有一定合理性。5.科技实力不断强化新型城镇化应摒弃粗放式发展,注重科技流入与效率提升,本文将选取R&D经费投入强度及专利申请状况测度科技投入规模。6.人才占比明显提升新型城镇化可以改变“人口红利”的层次,专业人才成为城镇建设的主力军。

(三)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为消除主观因素对结果造成的偏差,本文选用熵值法进行测度。将表1中列示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二级指标进行正负向区分,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确定城镇化在各指标中的表现力,如表2所示。为直观反映近年来城镇化质量的变化情况,将熵值法计算出的综合得分绘制成折线图,结果如图2所示。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能源消费的时间序列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与指标说明。本文选取城镇化水平为控制变量,同时引人人口规模、能源价格、能源供给为解释变量,直观反映影响能源消费的所有可能因素。本文所建立的城镇化发展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模型如下所不:其中,t表T年份;EC表T能源消费量,用电热当量计算法下的能源消费总量表不,单位为万吨标准煤;UR表不城镇化发展水平,用上述摘值法的测度值进行表不;PS表不人口规模,用平均每人生活消费能源量表不,单位为千克标准煤,随着人均能源消费量的不断增加,能源消费总量亦会显著升高;IS表不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城镇化发展反映在产业结构上可以表现为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ES表示能源供给量,用能源生产总量表示,单位为万吨标准煤,理论上讲,能源供给量的增加会刺激能源的消费水平。为减小异方差对模型结果的影响,对EC、UR、PS、ES均进行取对数处理,得到的模型结果如下所示:

(二)实证分析。1.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时间序列的不平稳性可能会使原本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呈现出明显的趋势特征,即存在“伪回归”现象。为避免“伪回归”,先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可见,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原数据均不平稳,对此进行一阶差分处理,、、的ADF统计值分别为-4.401、-3.550、-6.817,拒绝不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所以认为、、均满足一阶单整;而、尚未通过单位根检验,需进行再次差分。可以看出、均具有拒绝原假设的PDF值,、二阶单整。2.协整检验在本模型中,、、、、满足同阶平稳,可建立协整方程,其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对模型残差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其结果如表5所示。表中数据显示,残差序列的ADF统计值为-4.293,小于1%置信度所对应的临界值,同时结合P值可以看出,残差序列表现出较好的平稳性。因此,可以认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其协整方程为:分析相关参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模型的,,表明模型回归结果整体显著;二是模型可决系数和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均接近于1,意味着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从经济意义上看,的系数-0.1741表明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能够促进能源消费下降0.1741个百分点,意味着利用城镇化节能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在其他影响能源消费的驱动因素中能源供给的贡献程度最大,当能源供给量每提高1%,就能带动能源消费增加0.8493%。由于能源是社会生产的必需品,从供求角度看,能源供给量的增加会对均衡价格产生向下的压力,进而影响能源消费结构的扩张。人口基数对能源消费也产生一定影响力,人均能源消费每增加1%,直接影响能源消费总量增加0.0467%,表明加强全民节能意识是走绿色节能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产业结构方面,产业规模的扩大均能对能源消费产生正向影响,即产业规模扩大1个百分点,将导致能源消费增加0.0665个百分点,这与生产能源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密不可分。3.误差修正模型当各变量之间满足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时,便可构建误差修正项反映变量间的短期波动,模型结构如下:式中,差分项反应变量的短期波动情况,系数值βi反映能源消费量对各解释变量变化的敏感程度,即短期弹性系数。可以认为,能源消费强度不仅受各影响因素的制约,同时与能源消费量偏离均衡趋势的程度有关。利用最小二乘法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如表6所。回归相关参数表明,变量间的短期关系比较显著,F值和P值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可决系数与调整后的可决系数表明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解释模型的经济意义,短期内城镇化水平与能源消费间存在负相关。与长期影响不同,短期内产业规模的扩大会降低能源消费,且影响效果显著,这可能与产业结构的规模经济效应相关。误差修正项Le的回归系数小于0,表明存在反向调节机制,系数值1.1667代表调节力度,意味着当指标值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均衡机制将会以1.1667的调节力度将非均衡状态返向调整至均衡状态。

三、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回归结果,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一)着力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推进城镇化节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缺少国际能源的支持,这就要求我国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完成城镇化推进。各大中小城市应将城市承载力纳入城市建设方案中,寻找适宜本地区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组织形式及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充分利用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强节能技术的研发以提高产能效率。

(二)树立居民绿色消费意识,培养“美丽中国”建设者。可加大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让居民成为城市持续发展的守护者。在交通方面,鼓励居民选取绿色出行方式,例如给予新能源汽车更多的消费补贴、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覆盖面;在生活方面,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支持物品再利用等。

(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有力支撑仍是资源消耗性产业,这就要求将城市能源集约利用纳入城镇化战略决策,支持主导产业向新能源产业看齐,合理规划能源消费结构,最大限度弱化工业化对生产能源依赖导致的生产动力不足。

(四)推动能源市场化改革,构建新型能源供给格局。当前部分生产资源的耗竭意味着需寻求新的生产动力源以改善能源市场供给不足的局面。受我国能源禀赋分配不均的影响,本文认为调整能源供给市场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能源富裕型地区应合理配置生产资源,避免资源乱采乱用,形成集约、高效、可持续的供给格局;能源均衡型地区应尽可能扩展供给体系,以免部分能源出现供给不足的局势,同时多样化的能源供给为生产方式选择提供更多可能性;能源缺乏型地区应首要优化自身生产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减少对能源资源的使用,同时鼓励新型能源的开发与使用。

作者:路瑶 单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吉县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