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普教育范例

农业科普教育

农业科普教育范文1

农业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更是我国人们生活的基础模块。而农业科技则是我国农业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依据。青少年一代肩负着促进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社会进步的责任,是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后备军,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对农业科技的了解学习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下面就“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工作”进行一下探讨。

关键词:

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推进;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

我国发展希望都寄托在未来的创新人才身上,而创新人才的科学培育离不开青少年的教育模块。即青少年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可进一步推进我国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能够确保青少年实现健康成长。农业科技推广是科研发展创新的拓展延伸,也是培育农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借助农业科技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面向农村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发展农村青少年科技普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广大青年的主力军作用。

1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在推进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农业科技是我国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包含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农情信息,为我国青少年带来充足的科普条件,把农业知识有机贯穿于各类学校教育中,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科素养和学业质量。青少年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农业科技的内涵知识、对农业生产进行观察体验,有利于其身心实现健康发展、增强青少年的智力发育,有效培育其科学创造精神、提升其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兴趣与探求欲望,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对我国青少年产生的积极影响。

2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进展

开展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是落实农业部和共青团中央“十二五”《共同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就业行动框架协议》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重要举措,从2011年开始,全国青少年科普基地建设工作开始认定,在面向农村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中成效显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我国青少年在实际进行科普工作过程中可以借助很多机构,如:科技展示园、农业嘉年华平台活动、农场大观园、农业科普基地等,其中休闲农业科普基地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农业科普基地不但能够向我国青少年普及农业的技术知识、动植物生长环境、生态养殖感官认识等,还能够让青少年参与科普实践环节,增添了解、学习的趣味性与探索欲望。下面我们用深圳光明区的农场大观园为例,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内容,为开展科普活动提供参考和建议。【案例】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产经营形态,既可以发挥特色农业的休闲旅游功能又满足休闲需求,增进青少年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耕文化的体验,达到农业科普的目的和作用。光明区的农场大观园根据功能分区可开展的科普资源活动如:经济动物养殖区,其建有生产区、亲牛园、自动挤奶大厅、通过展览、示范讲解、品尝等形式,开展奶牛生产、饲养、挤奶等科普内容,使青少年实地了解奶牛生产概念和技术、奶牛饲养营养搭配知识、奶制品生产链及自动化生产的优势等;瓜果蔬菜及花卉区,通过展示栽培模式、生产管理技术、基质培养等让青少年了解植物品种的多样性、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及现代生物育种知识等;还有其他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普展示,都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我们的青少年了解到大自然的奥秘、学习更多的农业科学知识和农业技术。

3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建议

3.1凸显农业科技研究的特色进行多元化青少年科普活动

农业科普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即其活动的具体内容,其内容的优劣能够决定该活动是否能够有效激发青少年的参与兴趣。为了不让农业科技科普活动变成形式化活动,我们要对活动的展示内容进行完善改进,根据农业科技的各种发展特点,进行各种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1)我们可以举办观察类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对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试验过程或者成果进行观察,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对农业科技的理解与研究兴趣,加强其观察能力。(2)我们可以举办体验类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参与到农业的具体管理生产工作中,结合农时农事的不同管理阶段,让他们自己动手进行田间管理并了解现代农业设备的简单操作,激发其动手操作兴趣。(3)我们还可以举办探索类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某一内容进行探索,如:做实验、查资料、做记录等,从而进一步加强其思考能力。(4)我们还可以举办应用类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让青少年选择蔬菜、花卉、畜牧小动物、鱼类等的种植和领养。培养其参与农事活动的兴趣,提高对农、牧、渔等不同领域的了解和基本管理技术特点,提高应用的实践效果。总之,有趣的体验和科普活动,传递的不仅是每一份“农产品”都来之不易的理念,也是影响青少年爱惜粮食,珍爱生命的教育主题,更让他们发现、经历农业科技背后的精彩,实现科学素质潜移默化的整体提升。

3.2发挥农业科技优势资源将科普活动的合作机制进行完善

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可以凭借自身的各种资源优势,加强与我国各大高校的合作力度,建设相应的农业人才培养机制,组成具备专业农业知识、能进行科学传播的队伍,让其发挥三种功能。(1)第一项需要发挥的功能,根据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需求,规划出与其能够实现有效结合的科普活动形式。该农业科普活动需要具有专业代表性,同时还要契合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需求。(2)第二项需要发挥的功能即其联动效能,该机构可同时担任组织宣传活动的任务。(3)第三功能,即可以充分发挥该机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的优势,能够有效推广、宣传农业科技成果、传播相关农业专业技术信息等。

3.3借助大众传媒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与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宣传推广

农业科技推广传播力度能够对其科普教育工作最终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若想要对我国青少年起到良好的科普教育效果,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与传统传播媒介,这样才能够将农业科技理念与成果向大众进行展示传播。其中我们可以利用的传播途径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点媒介,即:期刊、电视、网络、微信、报纸杂志等等。如此我们才能够增强农业科技科普力度,进一步推动我国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工作。

4结语

本篇文章针对“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有关内容,为大家详细讲解了目前农业科技推广在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该科普教育工作的详细进展。同时并针对其有关特征提出了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工作的建议,如:发挥农业科技优势资源将科普活动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凸显农业科技研究的特色,进行多元化青少年科普活动;借助大众传媒加大宣传推广有关农业科技科普活动等等。

参考文献:

[1]冯兆滨,余传元,申琪凤.加强农业科技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平台建设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2(06):28-31+34.

[2]傅新红,李君,许蕾.农业科技特派员继续从事特派员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254名农业科技特派员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06):58-66+76.

[3]梅旭荣,王济民,汪飞杰.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农业科技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掌握农业科技竞争主动权,迎接新一轮的世界科技革命[J].中国农业科学,2013(13):2821-2832.

农业科普教育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省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省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科技强省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推动把科学普及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增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调发展的行动自觉,加大科学普及工作力度,努力实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探索“科普+乡村振兴”“科普+文明城市创建”“科普+旅游”等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科普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联动发展。建立协调联系机制,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动、部门行业互动,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激发全民参与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联动发展、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

坚持共享发展。坚持科普资源均衡化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科普资源下沉,向偏远困难地区倾斜,鼓励先进帮后进,以城带乡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立科普资源互联互通,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着力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6%,高于全国预期发展水平,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全省科普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层科普能力显著提升,科普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科普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显著增强,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全民科学素质对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夯实和显现。

二、深入开展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坚持抓重点、盯关键,瞄准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分类指导、精准服务,以群带面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整体提升。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性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在“十四五”时期实施五项提升行动。

(一)开展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完善青少年科技教育体系,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夯实青少年人才基础。

深入开展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坚持立德树人,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育人全链条、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邀请知名院士、专家进校园开展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主题宣讲,宣传科技界优秀典型、生动实践和成就经验。编印《院士风采》等系列丛书,开展送书籍进校园活动,讲好科学家故事,展现科学家精神风貌。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每年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进校园活动。

精准推进各阶段科学教育。开展学龄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开发幼儿科学启蒙教材和优秀科普作品,联合社区、家庭、幼儿园开展科普亲子活动。大力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实施中小学科学教育,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加大趣味科学课程的开发和共享。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推进科学基础课程和科学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储备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壮大科技强省建设后备力量。

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加大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中小学科学课教师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培养、调配和激励机制,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组织开展幼师科普交流与培训,强化幼儿科普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深入开展“送培训到基层”活动,每年培训3000名科技辅导员。

广泛开展各类科学教育活动。依托科教资源优势,整合校内外科普资源,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和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开发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鼓励科学家、工程师、医疗卫生人员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科学教育和生理卫生、自我保护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科技节、科学营、科技小论文(发明、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开展课外科普教育与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开展研学探梦实践,推行“科普+研学”新型教育模式。办好全省中学生“英才计划”、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人工智能科普、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青少年国际交流等活动以及青少年科技科普竞赛比赛活动。

加强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青少年科学教育发展需求,大力加强校园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科学教育平台,提升科普教育质量。资助建设200个省级科普教育学校,带动一批中小学校实验室、科普教室、科普网等校园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中小学科技馆、科学工作室、信息化设施等建设的扶持力度,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建设均衡发展。加强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建设,实现县(市、区)巡展全覆盖。

(二)开展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增强农民文明生活理念,提升农民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科技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养计划,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分层分类开展科技教育培训,实现到2025年全省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开展农民教育培训100万人次以上,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10万名以上。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等级认定、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举办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帮助农村妇女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开展农村科普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着眼于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重点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产、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建设和完善科技志愿服务机制,依托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各类科普基地,积极开展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统筹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文化进万家、健康中国荆楚行、巾帼健康大讲堂、安全生产月、全民健身科技志愿服务神州行等活动。

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

加强特色产业科普基地建设。支持建设各级特色产业科普基地,逐步建成特色产业科普基地体系。资助建设200家省级特色产业科普基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资源优势和带动辐射作用,打造覆盖镇村的科普教育平台,积极推进“产业+科普”模式,实现科普教育和产业发展联动双赢。

加强农村科普设施建设。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加强农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农村科普宣传阵地,让农民更加便捷获取科学知识。在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设立科普阅览室、科普报告厅、科普e站、科普宣传栏,在有条件的镇村建设科普广场,设置科普大屏,拓展科普宣传阵地,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在镇村官网开辟科普栏目,推动科普中国、科普的落地应用,开展网络扶智和名校名家网教,有效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三)开展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建强技能人才队伍,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城镇劳动者队伍。

强化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扎实推进城镇劳动者科学教育,实现到2025年全省城镇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全国相应群体总体水平。开展“中国梦·劳动美”、最美职工、巾帼建功等活动,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加强队伍和阵地建设。大力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立省、市、县、镇村(社区)四级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做实对镇村、社区的科技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科技服务的需求。资助建设200个省级科普惠民社区(村),完善社区(村)科普设施。建立社区科普信息化平台,实现城镇居民全覆盖。

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开展多层级、多行业、多工种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推动产业工人队伍技术提升,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健康科普大赛、巾帼家政服务业技能大赛及安全生产宣教活动。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等,完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平台,大力推行“技能+学历”在岗人员学习新模式。引导企业建立科协组织,大力开展企业职工科普教育,提高职工科学素质。将企业宣传与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企业产品技术优势,面向社会提供科普服务。

(四)开展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培育老年人健康文明理念,增强老年人适应现代社会能力,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开展智慧助老服务。聚焦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融入智慧社会的需求和困难,针对性开展科普服务。加强家庭、社区、社会协同,依托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老年科技大学、社区科普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等,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帮助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共享社会便利,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

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着力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施健康生活方式普及行动,突出卫生健康、安全生活和科技常识等主题举办老年人科普讲座,引导老年人学习掌握科学合理用药、安全自救、健康养生等科学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

实施银龄科普行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老专家在咨询、智库等方面的作用,让老专家在科学素质建设中体现价值。加强社区科普书院建设,加强各级老科协组织建设,组建老专家科普报告团,发展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组建老专家科普报告团,在社区、农村、青少年科普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强老年大学建设,开设特色实用科普教育课程,丰富老年人的科普知识。开设科普网老年人科普专栏,开通手机APP,方便老年人获取科普知识。开展“小手拉大手”家庭科普教育,动员中小学生和青少年把科学知识带回家庭,对老年人进行科普宣传,促进平安家庭、和谐家庭建设。

(五)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认识,树立科学执政理念,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增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领。

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推动形成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习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技知识的制度性安排,推动科普进机关、进党校,把科学素质教育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纳入党政机关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并推动实施。将科普教育纳入各级党校教学课程,突出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技知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系统培训。积极运用省党员干部在线学习中心、荆楚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学习强国等网络教育平台,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培训。在公务员录用及考核中落实科学素质要求,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党政机关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推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任务的落实。

三、纵深推进重点科普工程

加快推进五大重点科普工程,进一步打牢科普基础,提升科普创新能力,提高科普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推进科技馆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将以科技馆为主阵地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建设管理的规范和标准,建立健全分级评价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探索完善社会资金投入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法规。统筹建设部级和省级科普教育基地300家,更好地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充分发挥基层科普阵地功能,提高科普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加强省市县科技馆体系建设。加强省科技馆建设和运营管理,充分发挥省科技馆综合服务功能和带动辐射作用。支持和鼓励市、县建设特色科技馆,积极推进市(州)科技馆新馆建设和老馆升级改造,“十四五”时期规划新建或改建市、县科技场馆20个以上,逐步实现县县建有科技馆或特色科普展教馆。严格落实科技馆免费开放补贴政策,全省科技馆体系每年惠及群众不少于500万人次。

加强科普公共设施建设。将科普设施和科普内容作为法定内容纳入或植入社会公益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具备科技教育、培训、展示等多功能的开放性、群众性科普活动场所和科普设施。以市场化机制调动社会力量,结合自然人文禀赋,将科普融入公共设施建设中,建设一批科普公园、科普湿地、科普小镇、科普广场。引导和促进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机场、车站、商场、影院、车站等公共场所强化科普服务功能。

(二)推进科普信息化工程。

实施智慧科普建设工程。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推动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等创新升级,用好“科普中国”“科普”等信息平台和资源,服务数字建设。

实施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计划。大力实施“互联网+科普”,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多元、高效、精准、权威、普惠的科普资源供给和科普服务。大力推行科普网、科普频道、科普廊道、科普大屏、科普快车、科普e站等,实现科普传播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建立互动、多元、立体的科普融媒体联盟,打造“天天科普”平台,开展直播科普、远程科普、云游科普等活动,增强科普吸引力和实效性,实现城乡科普资源配置均等化。借助官网、手机App等各类新媒体平台,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拓展科普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

建强“科普”平台。打造科普网络传播平台,建设“科普”云平台,构建省、市、县三级贯通、资源共享的科普信息化系统。改造升级科普网,整合优质资源,打造特色科普栏目。强化“智豆”手机客户端的同步优化和推广。推动建立省、市、县三级科技馆和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联盟,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三)推进应急科普工程。

建立健全常规科普和应急科普的协同机制。整合资源建立常态化应急科普专家库和科普资源信息库,扎实做好应急科普基础建设,着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各级政府建立应急科普部门协同机制,坚持日常宣教与应急宣传相统一,纳入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

提升基层应急科普工作能力。储备和传播优质应急科普内容资源,有效开展传染病防治、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主题科普宣教活动,全面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提高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利用应急广播、村村响等载体,加强应急科普,提升响应速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建设平战结合应急科普体系。适应突发事件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需求,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智库专家、媒体紧密联系互动,建立应急科普协调联系机制,统筹力量直达基层开展应急科普,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及时做好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舆情引导等工作,消除公众疑虑,维护社会稳定。

(四)推进科普创作工程。

实施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每年资助创作一批优秀科普原创作品。大力开发动漫、短视频、游戏等适于网络传播的优秀科普作品,满足科普智慧化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新媒体科学传播。

推动科技成果科普化。充分发掘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教资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将科技场馆、实验室等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对科学研究过程的宣传,鼓励通过开发优秀科普作品助力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推动产生一批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原创科普精品。

深入实施“五个一”科普工程。擦亮“科普”品牌,举办一系列荆楚科普大讲堂,开发一批优秀科普作品,创建一批科普基地,建设一批科普社区(村)、学校,发展一批优秀科技志愿服务队。建立“五个一”科普工程协同联动机制,推动省、市、县三级积极参与,共同打造“五个一”科普工程。对纳入全省“五个一”科普工程项目予以奖补,激发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五个一”科普工程质量和水平。

(五)推进科普产业和区域发展工程。

大力支持各类科普企业发展。积极为科普类企业提供政策扶持,积极为从事科普作品开发、科技展品生产、科普场馆建设的企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地方打造科普产业园,支持科普休闲产业的发展,激发市场主体创办科学商店、科学咖啡馆、科学酒店、科学工作坊。鼓励旅游景区发挥旅游科普功能,丰富旅游内涵,支持科普游戏业等科普新业态的发展,鼓励科技文化企业举办大型科普类综艺节目,创作开发影视作品,推动科普事业市场化发展。

推动科普服务社会化。引导企业参与科普资源开发和科普阵地建设,向社会提供有关科普服务,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引入企业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科普教育,实现科普服务社会化发展。支持各类科普工作室发展。推动在相关科技奖项评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标,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条件,将科普工作纳入相关科技创新基地考核,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

推动区域科普协调发展。紧密结合“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战略实施,推动武汉城市圈和襄阳城市群、宜昌城市群的科普联盟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提升区域科普能力,促进全域科普协调发展。探索推动全域科普城市建设,支持和鼓励市州开展全域科普建设。积极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提升我省县域科普综合实力。“十四五”期间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10个。

四、抓好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牵头实施,坚持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落实好工作报告、情况通报和督查检查等制度。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把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全面落实“有分管领导、有专班负责、有规划计划、有必要的工作经费保障”,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到本单位、本部门“十四五”规划一体推进,落实年度工作报告制度。

各市(州)要担当起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主体责任,把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本地区科技创新相关规划和市县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对照到2025年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6%的总体目标,明确本地区工作指标,压实工作责任,加大推动力度,完善政策措施,确保完成任务。

省科协履行全省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牵头部门的职责,加强组织、协调、服务,会同成员单位和各地共同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二)强化政策保障。

保障经费投入。各地要加大经费保障投入力度,各级政府按规定安排经费支持科普事业发展。大力提倡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采取设立科普基金、资助科普项目等方式为科学素质建设投入资金。强化科普资源、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制定科普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办法,开展评定工作,将科普人才列入各级各类人才奖励和资助计划。建立完善科普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强化项目科学管理。

建立监测评估机制。根据科学素质评估制度和建设标准,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科学素质建设能力监测评估,及时通报各地科学素质建设情况,为全省科学素质建设提供科学参考和对策依据。

完善激励引导和表彰奖励机制。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广泛凝聚社会科普力量,调动全社会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求。健全科普工作者的考核评价体系,支持高校院所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给予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待遇,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普工作。完善和优化科普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增强基层科普组织力和服务能力。落实表彰奖励机制,省政府每三年表彰一批“省科普先进工作者”。

(三)建强科普队伍。

农业科普教育范文3

1.是贯彻落实科普政策法规的重要举措。

国家和浙江省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办法》《浙江省科普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政策法规,尤其是《科普法》是提高科学技术普及能力和水平,提高公众的科学技术素质的重要法制保障,从思想上、制度上、保障措施、队伍建设等方面作了有关规定,保证了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有序进行。不断加强科普政策法规的教育培训力度,使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得到党政部门的进一步重视,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如2015年浙江省《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为科普教育培训做出明确部署: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气象局、省科协等举办全省青少年科学嘉年华、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校科学营浙江分营、第五届中学生科普征文大赛等,超过4000所学校近20万名师生参加。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妇联等以“浙江农民大学”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民专业技能、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开展送科技下乡、博士生科技服务,举办林业科技周、农村妇女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等。省财政厅、省科协等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对农村科普带头人、科普教育基地、农技协等给予奖补。省人力社保厅新建部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12家,部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0余家,职工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47家,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省总工会完成首批20家省级培训基地挂牌,开展职工技术服务月、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月等。

2.是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优秀科普人才,尤其是动员科学家,为他们搭建平台、拓展渠道、提供服务,参与到科学普及的队伍中来。2015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听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情况汇报时发表讲话,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院士们做科普,这是院士义不容辞的责任,各个科技规划中也都要有科普的内容。开展高层次科普人才交流,建立由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者、科学家和科普志愿者等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科普人才队伍,推动科普事业持续发展。扎实推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扎实有效地培训工作予以保障。

3.是抓好重点科普人群的科普工作关键手段。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提出,要面向全体公民,但就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国家及社会的主观能力、条件出发,也要突出重点,把公职人员、城镇劳动人口、农民及未成年人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人群,以点带面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要使未成年人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劳动人口和农民的科学素养有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科学素养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公职人员的科学素养水平在整体中位居前列。抓好上述重点人群的科普工作,离不开教育培训工作。

4.是落实重点科普内容的基本载体。

科普工作涉及到科学和技术方方面面,但每年乃至每个时期应该有科普内容重点,如“十二五”时期,重点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重点内容的教育培训,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刘延东副总理指出,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各地区各部门要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帮助社会公众理解、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激发科技兴趣和创新热情,团结和依靠社会公众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创新创造创业,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筑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要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积极广泛宣传改革,引导公众科学理性看待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认识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形成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促进改革发展进程。

5.是整合教育培训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

科学普及的资源包括中小学科学教师,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职业、成人教育和各类继续教育,党校、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社区及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机构中从事专兼职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师和专家,以及离退休科技、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中的管理者组成的志愿者,其中有硬件设施,也有潜在的个体,这些潜在的个体通过后期的教育培训,便可成为科普教育培训资源为科普工作服务。

二、科普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科普教育培训的重视不够。

根据国家科技部的《中国科普统计2014版》,2013年科普培训参与人数为1.65亿人次,比2012年减少630.57万人次,降幅为3.69%,其中浙江省降幅较大,达到了18%。从部门来看,科技部门举办的科普培训次数和参与人次都位于教育、科协、农业和卫生部门之后,仅列第5位。在现实工作中,各级部门对科普工作的重视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地方更加重视科普设施基地建设,因为这些是有形的科普资源,而搞教育培训是无形科普,很难得到领导的重视,一般的人民群众也看不到。

2.对科普教育培训机构的投入不足。

《中国科普统计2014版》显示,2013年,全国投入的科普专项经费为463989万元,浙江省投入为30057万元,用于科普教育培训机构建设、科普教育培训工作的经费屈指可数。2014年,浙江省科协系统科普经费20521.8万元,全省69个市、县(市、区)落实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经费近1000万元,但全省科普经费呈负增长、零增长的市县占18.8%。政府财政科普投入不足、鼓励科普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不完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和缺乏良好的科普市场环境。

3.对科普教育培训的考核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考核机制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指挥棒”,刘延东副总理表示,要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自身改革,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更多用制度、政策、机制来推进科普工作,加强监测评估和督查落实,适应公众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新需求、新期待,形成全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的新局面。现行的科普考核激励机制,侧重于经费投入、基地建设、设施建设,有关部门只是定期通报各市、县(市、区)年度科普经费投入情况,监测科普设施建设面积等情况并排名,科普培训教育侧重于惠及人员数,对科普师资队伍建设,科普成效如何没有形成考核激励机制,对有关科技人员年度应该履行规定义务从事科普活动的时间、要求等也缺乏详细的规定。

4.开展创新方法等科普培训不够。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自主创新、科技发展不仅依赖于社会的物质保障,还与社会文化环境和广大公众的科学素养高低密切相关。要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不仅要加强公众对科学内容的了解,更要提高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形成对科学具体而丰富的把握。但是,现阶段,创新方法教育与应用还没有作为科普的重要内容予以部署,学校与TRIZ创新方法相关的课程开设还只是个案,对于国家主导推广的TRIZ创新方法还知之甚少,创新创业活动所积累成果的创新层次和级别偏低,缺乏必要的创新方法技术含量,成为创新创业发展的瓶颈。

三、完善科普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科普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创新工作模式,进一步研究发挥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发挥社区、高校、群团、媒体等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主动性,共同开展科普工作。进一步完善“三微”平台等新媒体宣传网络,优化大众传媒科普类节目、栏目、频道,利用视频、短信、博客等新媒体丰富科普手段,逐步建立由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构成的大众科技传媒网络。通过外出考察、举办培训班、专家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提高科普师资的业务水平。完善正规教育体系中科普基础设施适用人才培养工作,利用现有科技传播学、科学教育、科学技术史等学科点和相关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培养科普领域的专业教师人才。定期组织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提升在职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养和业务水平。加强与社会兼职科普专家的密切联系,发展和壮大兼职、志愿者队伍。

2.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普教育培训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积极构建全省科普教育培训工作网络,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完善科普考核激励机制,研究制定人员科普情况考核激励指标和考核标准,设置科学的量化指标,将科普教育培训情况列入科普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建立科技类博物馆馆长的职业化管理模式,增加在编专职科学教育或展教人员的比例。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根据科普工作的特点和需求,选聘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担任兼职科普教师,同时积极引进和培养专职教师,建设一支以兼职为主、多领域多学科的科普师资队伍。落实将相关科普人才的培养列入国家人才工作规划。

3.进一步加大科普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

各地要将科普事业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财政对科普的投入,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促进科普事业发展。各级财政科普经费年增幅与当年科技支出增幅同步,支持重点科普专题宣传活动的开展,扶持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科普宣传及教育培训工作,建立有效的科普设施维护管理机制,确保现有的科普设施正常运行并发挥良好作用。定期开展科普实施情况监测评估,促进科普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进一步推进创新方法等科普培训。

农业科普教育范文4

关键词:德阳市;农业;继续教育;经验

德阳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农业人口270余万,占全市总人口的近70%。德阳既是重工业城市,也是农业大市,近年来,德阳市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继续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农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项最为基础的工作,因为人始终是任何事业成功最为重要的核心要素。国内学术界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报道较多[1],四川也有不少报道[2],但我国在农业继续教育层面的研究则重视不够[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研究、总结农业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阳市在农业继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是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科普教育三管齐下、齐头并进。

1通过学历教育吸引一批农村青年回乡从事农业农村工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大量增加,农村常驻人口锐减,从事农业的大多是老人、妇女,一些地区甚至出现“空心村”问题[4],农村青年不会种田、也不愿种田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农业、农村面临相当严峻的问题。近年来,德阳市通过学历教育吸引一大批农村青年回乡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德阳市充分发挥农广校的作用,截止2017年底,已累计招收中专以上学历生22870人,累计培养中专学历毕业生10848人,中专后毕业生838人,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1082人,另有10000余名农广校学员获得了单、多科结业,现有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760人。全市农广校毕业生中,80%以上被选(聘)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各个行业的骨干,为今后谁来种田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德阳市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采取五项措施稳定扩大生源,不断提升农广校学历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1.1实行联合招生

一方面积极加强与组织部、教育局、有关中学和农口各部门的联系,将全市农广校的招生工作纳入德阳市教育局和市招办的统一招生计划,同相关部门、基层政府等联合组织生源。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与省校直属校区合作招生办学,与四川农业大学等联合办学,使全市农广校学历教育每年保持了较稳定的规模。

1.2采用订单式招生

抓住各地在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需要,积极组织当地青年农民在参加专项培训的同时投入中职学历教育,如与食用菌协会、蔬菜协会联合办班招生等。

1.3完善中职教育模式

针对农村实际情况,先后探索了科技直通车运用、开办田间学校和半农半学等系列教学模式。尤其是以乡村办班、农忙劳作、农闲学习、学分制考评为核心内容的半农半学农民中职教育新模式,先后受到了中央领导、中央校和省校的充分肯定,农业部及相关部委推广了德阳经验。

1.4学历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结合

将中职学历教育纳入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学历条件要求,满足中职及以上学历的农民优先纳入培育范畴或要求培育对象必须具备中职及以上学历。通过两者有机结合,既扩大了学历教育生源,也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质量和水平。

1.5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积极组织市县农广校干部和教学人员参加观摩学习、专业培训和教学能手比赛,以及科技项目实施、知识更新培训、系统内部教学和工作交流等各类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广校自身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2通过职业教育使一批新型职业农民脱颖而出

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线人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力量。2013~2017年德阳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857人,从中涌现出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学员,如获得德阳市示范合作社称号并第一批建立可视化农业追溯系统的80后“新生代”职业农民黄昌满;被共青团中央、农业部评为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和全国风鹏行动“铁娘子”杨萍;热心公益事业,致力特色绿色农庄创业的青年农场主苏静等。德阳市通过采取以下五项措施在培育模式、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方面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探索出了成功的德阳经验。

2.1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有关办法和地方标准

组织各县(市、区)农业部门和乡(镇)村组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有关办法和地方标准。广汉市在这方面探索出了非常成功的经验,出台了《广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从认定标准、认定程序、权利义务、考核管理等方面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把财政补贴资金、项目经费以及金融信贷支持、土地流转政策等都向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有力地推动了德阳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

2.2建立德阳市农业教育培训师资库

按照自愿参加、动态更新的原则,邀请省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省市县农业部门的专家和科技人员,聘请部分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等新型经营主体中表达力较强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等共计123名组建专业师资团队,建立了德阳市农业教育培训师资库,形成了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指导教师队伍,为全市农业系统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师资保障,有效地的整合了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更好的发挥出了各类优质师资作用。

2.3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以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首批示范地区的广汉为重点,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先后成功探索出了两种模式,一是以土地流转为载体,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姻的强强联合模式,这种方式可以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有利于共同做大做强。二是家庭农场与农民承包地入股方式相结合的双赢模式,这种模式农民不再简单的出租土地经营权,而是农民用承包地入股,家庭农场保证农户的基本入股收入(相当于土地租金收入),家庭农场还可视其经营情况给农民二次分红,由于双方利益联系紧密,有利于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这些模式都极大地激发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活力。

2.4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

鼓励科研单位、农技部门、农业专合社和农业企业等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求。加大培训基地建设,选择一批符合培训要求的龙头企业、农业园区、专合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实体,多方筹资加强硬件建设,建立起一批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培训基地,实行集中办班、分片办班与现场技能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设立四种不同类型的课堂,一是理论培训采用“固定课堂”进行集中授课;二是利用已经建成的现代化教学网络开办“空中课堂”,进行在线教学和网络辅导;三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田间课堂”来完成;四是后续跟踪服务和帮扶指导通过“流动课堂”进行。这些培育方式对提高培育对象的互动性、参与性和实践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2.5狠抓农业专题项目科技培训

各县(市、区)在抓好阳光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同时,狠抓农业专题项目的技术技能培训,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德阳累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21025人,全市每年组织开展农业专项技术技能培训均在20~30项(次)、20000~30000人(次),赠送各类教材、资料30000~40000册(份),受训者有9475人获得绿色证书。

3通过科普教育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德阳市在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紧密结合农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有的放矢开展了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信息知识、健康知识、科学生活知识等的培训教育,深受农民群众欢迎,通过科普教育提升了农民综合素质、提高了生活品质。德阳市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结合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科技入户、技术走基层、科技扶贫、科技赶场、科技直通车、田间学校(课堂)、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手机短信咨询服务、网络远程教育、发放光盘资料等多种形式,将科普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11~2017年德阳市每年科普工作量稳定在20万人次以上、印发资料30万份左右。

参考文献:

[1]樊月丽.浅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5(14):70-71.

[2]叶芩何.绵阳新型农民培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6):190-192.

[3]陈巍巍.我国农业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魅力中国,2016(11):76.

农业科普教育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推动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可持续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工作目标

形成更加完善的科普工作机制,开拓公众获取科学技术知识渠道,改善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大幅提升公众运用科学技术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9%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厚植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发展基础

1.深刻领会和落实“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及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等重要论述,探索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有效途径。(责任单位:各成员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2.大力宣传报道优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进展、重大发展成就,加大各学科领域时代楷模、“最美人物”、先进人物选树的学习宣传力度,引导学校、科研单位、科技企业等主动宣传,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和科普宣讲,弘扬科技创新正能量。(责任单位:各成员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3.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推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开设和办好科普节目、专栏,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县科协;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二)开展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

4.充分挖掘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整合青少年活动中心、农村中学科技馆等资源,利用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开展科普活动。(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科协;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5.组织开展学校科技节、公众科学日等活动,举办各类青少年科技大赛活动。(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科协;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6.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现代青年创业创新培养等计划,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7.深入开展农业大讲堂下基层宣讲活动,将农民科学素质提升作为重要内容,营造反对封建迷信、崇尚科学的浓厚社会氛围。(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协;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8.推动科技扶贫志愿服务深入开展,推进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发展。动员组织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气象信息员等担任“科普中国”信息员。(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委组织部、县教体局、县民政局、县科技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气象局、团县委;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9.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中加强社区科普工作服务,动员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开发开放科普资源。推动书报、广播、电视、电影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基层下沉。(责任单位:县文广新旅局;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10.开展职业技能、信息技术、职业病防治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参与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组织参加中国技能大赛、“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全国青年岗位能手、“青创先锋”评选等活动。(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总工会;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11.积极推动将社区科普工作纳入城乡社区治理总体部署。开展社区科普大讲堂等活动,进一步加强社区科普组织和人员建设,推动科普志愿者进社区,提高科普志愿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科协、各乡镇人民政府,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三)打造特色品牌活动

12.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青少年、农民、城镇居民四类人群,举办中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报告会。(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教体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13.组织参加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责任单位:县纲要办、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成员单位;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14.开展“科普一日游”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省、市、县科普教育基地资源,组织中小学生到基地接受科普教育。(责任单位:县科协、县教体局;各成员单位;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15.县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至少举办一次有关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特色活动。(责任单位:各成员单位;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16.举办全县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动“科技强县科普惠民”建设。(责任单位:县科协、县科技局、县委宣传部、县教体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卫健委;完成时限:2020年9月)

四、强化保障和督导

17.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集中培训,邀请专家对各乡镇分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负责人进行专题辅导。(责任单位:县纲要办,各乡镇人民政府;完成时限:2020年4月)

18.加强科普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的政策研究,推进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开展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从业者培训。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科普成果纳入科技工作者职称评定、职务评聘和工作业绩考核。(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科技局、县教体局、县科协;完成时间:贯穿全年)

农业科普教育范文6

关键词:创意农业;辽宁;发展模式

创意农业是以农业生产资源、农民生活资源和农村生态资源作为基石,利用文化创意产业理念,并综合文化、社会和科技等生产要素来实行创新的发展农业方式[1-2]。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良性结合,突出本土特色,均衡区域经济和优化产业发展成为辽宁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课题。区域经济增长始终伴随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良性的经济结构是经济健康运行和社会生产提高的条件,而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要表现和具体层面。以创意农业的思维整合各类社会文化资源,可以为农业生产服务、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3-4]。结合辽宁省现有的农业资源,细化和具有针对性地精准定位需求和消费人群,开发和创新农产品的消费体验方式,提高创意农业园区的使用率,协调淡季和旺季的巨大差距,保证创意农业园客源的回访率和收益。辽宁拥有温泉、森林、沿海岸线一带、岛屿等有特色优势的自然资源的农业资源,农业发展可以利用体验经济的理念作为基础进行特色农业的创新开发,强化体验经济的作用,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创新市场及创意农产品,形成地域空间内的特色创意农业。同时协调发展辽宁区域经济,创意农业经济在地域空间上群聚,形成空间上的辐射带动机制,经济上的联动机制。

1辽宁农业资源与旅游业发展概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应运而生。辽宁省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中心,陆地交通和水网运输设施都比较发达,现有13个县级市和44个县,其中平地面积占全省土地的33.4%;山地面积占全省土地的59.8%;水域面积达到1万km2,海域面积达15.02万km2。全省共创8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6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0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和38家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5]。辽宁历史文化悠久,少数民族众多,是满族的发祥地。在自然资源方面,辽宁省现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风景名胜区7处,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陆地、岛屿、海洋、山脉、河流、森林等多种地形地貌,开发潜力巨大。在工业产业方面,辽宁省长期以来都是工业重地,矿产资源优质,经济基础丰厚。辽宁建设创意农业的资源十分丰富,比如辽西的朝阳和阜新的农业种植区;辽中区域为中心的本溪、辽阳南部、营口和辽西葫芦岛、锦州的林业带;辽东湾和环渤海湾的渔业带。随着近几年农业和旅游业不断的发展,休闲农业初具雏形,农事体验园也逐步发展。目前辽宁省乡村农业旅游示范点包括特色乡镇、旅游发展示范村、度假村、精品民宿、乡村旅游示范基地以及乡村购物集市等项目,这些举措大力推动了辽宁创意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但目前从现阶段来看,辽宁创意农业和旅游业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财政资金短缺,投资力度较小;产业开发单一,没有特色,难以满足多元化的消费群体[6]。服务业人员整体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影响并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想要长远地发展辽宁的休闲农业,就要围绕着“让乡村更加乡村”的基本思路,融合现代产业的新业态,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本,统筹规划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乡村走上现代化的创新之路。

2辽宁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根据辽宁农业资源分布、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等相关发展,本研究提出了优先发展和升级辽宁省特色产业,构建以辽南环海岸带渔业为主的创意农业园区、辽中北和辽西南及辽东民俗文化为主的创意农业园区、辽西和辽中种植业型为主的创意农业园区、辽北副业为主的创意农业园区、辽中和辽西林业为主的创意农业园区。

2.1以渔业为主的辽南环海岸带休闲度假园型创意农业园区

根据辽宁省渔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辽南环海岸带群聚发展的格局,并结合休闲度假型创意农业特征,并结合休闲度假型创意农业的特性需求与辽宁省渔业资源的群聚特点及二者在空间地域的关联性,构建以渔业为主的辽南环海岸带休闲度假园型创意农业园区。发展辽南环海岸带特色渔业,进一步落实良好的统筹规划发展战略。同时强化特色园区的建设和创意渔业相关农产品,凸显本土性渔乡人家特色的地域特征,升级特色创意农业体验,构建环海岸带休闲度假园聚集区,且具有差异性和异质性,迎合市场需求,实行品牌化战略。

2.2以民俗文化为主的辽中北、辽西南及辽东地区民俗文化型创意农业园区

结合辽宁少数民族种类较多,且分布相对集中,民俗民风淳厚独特的特点,同时参考民俗文化多集中在辽中北地区的沈阳市、抚顺满族自治区、铁岭市以及辽南地区的葫芦岛市与大连市、辽西部地区的阜新市及朝阳市的空间群聚特点,构建以辽西北票市为中心的辽西蒙古族特色民俗文化创意农业园区、辽南葫芦岛市及辽东地区为核心的满族特色民俗文化创意农业园区、以丹东宽甸为中心的朝鲜族特色民俗文化创意农业园区,其他地区成点状分布,向三大主要园区在空间上集聚。创意农业产业的各个园区主体按照产业文化或农业特色资源来经营。

2.3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辽西和辽中地区科普教育型的创意农业园区

根据辽宁省种植业主要集中于辽宁省西北部地区的朝阳市和阜新市两大农业种植区。辽东南部以丹东市和营口盖州市为农业(种植业)发展主体,中部向西部集聚蔓延。整体由辽东南部向辽西北部地区群聚,形成辽西农业较为繁荣,辽东部和辽中部向辽西部群聚的空间发展格局。结合辽宁省科普教育型农业以阜新市、鞍山市、辽阳市、抚顺市为主的零星散点式分布的空间发展格局,构建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辽西和辽中地区科普教育型的创意农业园区,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与科普教育型创意农业的有效联结,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2.4以副业为主的辽北地区农业园区型的创意农业园区

辽宁副业分布主要在铁岭市北部、沈阳市南部地区、朝阳市中部地区及葫芦岛南部地区,其他地区呈点状散乱分布,整体由辽中地区向辽北地区纵向群聚发展,并结合农业园区型创意农业多集中在辽中地区的沈阳市、抚顺市、辽阳市及鞍山市,空间群聚中心位于沈阳市,中心群聚性较强,辐射带动锦州市、营口市、大连市等周边地区的发展的空间群聚特点。根据辽宁省农业园区型创意农业的空间群聚特征及其内在发展需求,并结合辽宁省副业资源的空间群聚特征,构建以副业为主的辽北地区农业园区型的创意农业园区,加大科技与技术投入,引进农业技术人才,带动辽北地区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

2.5以林业为主的辽西和辽中地区创意生态园林型体验农场

辽宁林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多集中在葫芦岛市、锦州市、阜新市北部彰武县及其大连市瓦房店区、营口市盖州区、辽阳市南部、本溪市满族自治县、沈阳市、铁岭市中部南北纵向集聚的2条主要林业带。结合辽宁生态园林相关农业空间分布特征,以辽中地区沈阳市为群聚中心,带动辽南地区大连市、葫芦岛市与营口市、辽中地区鞍山市、辽东地区丹东市及本溪市向中心群聚发展的空间格局,构建以林业为主的辽西和辽中地区创意生态园林型体验农场。将辽宁省林业资源的空间分布与辽宁省生态园林型创意农业的特点及其空间群聚特征,进行充分有效地结合,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最大化提高辽宁省林业资源所带来的经济附加值。

2.6辽中地区综合型创意农业园区

根据辽宁省农业(种植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业资源、副业资源及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在辽中地区均有分布,且空间群聚性较强,结合辽宁省休闲农庄型创意农业多集中在辽中地区的沈阳市和辽阳市,辽南地区的锦州市、盘锦市、营口市的盖州市及大连市,构建辽中地区综合型创意农业园区。辽中地区综合型创意农业园区整体呈现沿辽东湾海岸带向辽中地区的沈阳市和辽阳市群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空间格局,以及观光园区型创意农业多以辽中地区的沈阳市、抚顺市、辽阳市和鞍山市为群聚主体,形成群聚中心。利用农业资源空间群聚的优势,辽中地区的创意农业园区不仅发挥地域区位优势和农业资源丰富多样的优势,还满足观光农园型和休闲农庄型创意农业园的体验需求,精细化园区设计、创意产品与高品位、高品质的园区体验,实现全域旅游的价值体验。

3结论

依据辽宁农业资源特色产业,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开发辽宁省醇厚独特的民风民俗特色地域文化,彰显满族、蒙古族和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本研究对辽宁创意农业发展提出了6种模式,以渔业为主的辽南环海岸带休闲度假园型创意农业园区、以民俗文化为主的辽中北、辽西南及辽东地区民俗文化型创意农业园区、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辽西和辽中地区科普教育型的创意农业园区、以副业为主的辽北地区农业园区型的创意农业园区和以林业为主的辽西和辽中地区综合型创意生态园林型体验农场。同时,加强各园区间的充分交流和依赖性,从而促进辽宁省创意农业的可持续生态发展,使得新的经营理念和经验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深化辽西和辽中主要农业种植业区发展影响下的农业田园景观的基础上,辽宁创意农业加大对现代科技的投入,提升意识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在满足农业生产的同时,升级为具有科普教育特点的农业园聚集区。加强辽宁省全地域内的辽西和辽中主要农业(种植业)区、辽中南主要林业带、辽中和辽南畜牧业养殖区、辽南环海岸带渔业区这四大产业与辽北副业区的联系,创新创意对辽宁特色农副产品及衍生的加工制作及市场研发。促进特色创意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在辽北地区形成主要的创意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园区型创意农业园,同时加强与其他地区副业经济的横纵向联动机制,增加农业经济收益。利用农业资源空间群聚的优势对辽宁创意农业园区进行聚集式整体创新,拓展辽西和辽中两条主要林业带的多维度创意体验,将辽中西地区的产业专业化分工明确的、特色突出的创意生态园林型农业园区群进行整合,在辽中西区域内占主导地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地域区位优势和农业资源丰富多样的优势,营造集种植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业资源、及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四位一体的综合型创意农业园区。同时加强辽宁省创意农业的联动机制,加大产业的链条化,发展更广泛、更长久的产业价值链条,转化并突显结构特征,加强企业群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以及相关支撑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慧,等.创意农业的内涵和景观分类及其表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194-197.

[2]李秀丽,王小爽,曹福存.创意农业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园艺,2016(21):114-115.

[3]郭彦鹏.辽宁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

[4]单福彬,周静,李馨.创意农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分析[J].北方园艺,2016(12):3-5

[5]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辽宁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实施方案(2018年)》.辽宁省人民政府网[EB/OL][2018-06-19]

农业科普教育范文7

一、前言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公民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高度重视,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为我省在新发展阶段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方针,充分发挥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现代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体系、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和监测评估机制等,以重点人群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取得长足发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省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从2007年的2.76%提升到2010年的4.9%,2015年达到8.25%、跃居全国省份第一,2020年升至13.84%、连续6年位居全国省份首位,呈现出与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良好局面,为新时代我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构筑了新的更高起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我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城乡、区域之间以及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改善不够显著;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体制机制和保障条件不够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优质科普资源有效供给不充分,科技资源科普化有待深化,存量优质科普资源社会化服务动力不足,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等。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肺炎疫情交织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深刻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变革了既有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格局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照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深入实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已成为我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提升公众终身学习能力、增创未来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是打造高素质创新大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现代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和对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优化科普服务供给为重点,着力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普惠共享”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切实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突出价值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播科学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坚定创新自信,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

——坚持协同推进。各级政府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发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增强全民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协同推进的社会化工作大格局。

——优化服务供给。破除制约科普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组织动员机制,强化政策法规保障,突出服务基层,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

——扩大开放合作。突出区域优势,立足国际视野,在公民科学素质国内外交流中增进开放互信、深化创新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共同应对区域性、全球性科技治理挑战,畅通形成内外联动、多向互济的科学素质开放合作新局面。

(三)主要目标。

2025年目标:全省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的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公平普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机制体制、条件保障等体系更加完善,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实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力争达到19%,各地、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更为均衡,全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

2035年远景目标:全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全面提升、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显著缩小,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科普服务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普公共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创新生态建设实现新发展,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格局更为完善,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三、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着力开展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着力抓好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开放合作等五大科普基础工程,扬长补短、固本培元,推动科普理念、科普内容、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等全面创新,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体系。

(一)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加强校内青少年科学教育。将落实立德树人、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中小学校育人全链条。在幼儿园保教工作中融入科学启蒙和生活技能教育内容。深化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构建提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将综合实践能力纳入学生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考核。在普通高中科学与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中明确学科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普通高中要开足通用技术课,开设科学相关学科选修课,广泛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跨学科探究活动,扎实有序推进普通高中与高校协同开展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加强农村中小学校科学教育设施建设和配备,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扶持和鼓励中小学校和职业(技工)学校建立一批特色鲜明的“青少年科学俱乐部”“青少年技能角”“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中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支持在校学生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增强学生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5年,全省命名150所“省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建立100个“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创新实践基地。(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团省委、省科协等,各设区市政府)

2?完善校内外科学教育联动机制。切实利用科技(科普)场馆、博物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实验室、科普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资源,加强青少年科普体验阵地建设,创新中学生科技课题研究、科普研学、夏(冬)令营等方式方法,深入开展学校科技节、科技专家进校园、科技馆进校园、学生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实训基地)开放日、高校科学营、求真科学营、少年科学院、科学之路实践、科学博览会等探究性、启发性、创新性科学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通过参与、调查体验、实践、劳动和动手制作、创作等方式,激发好奇心与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丰富服务形式与内容,广泛开展科技类实践活动,鼓励学校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协同育人,探索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实践研学活动的新模式。通过制定标准、规范运行、严格考核,命名一批校外“青少年科学工作室”“青少年技能馆”和“青少年科普研学实训基地”,促进校内科学教育与校外科普活动有效衔接。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将中小学校科学教育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考核内容。(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协、团省委、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设区市政府)

3?拓展青少年科学教育方式。充分发挥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等科技团体作用,利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科技竞赛、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领航杯”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实践活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少年技术技能大赛等平台引导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培养。加强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推进高校科学基础课程、科学史等科学素质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深度开发科技创新、科普宣传数字化推广应用,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等学习方式,办好“名师空中课堂”“云上科学课堂”“云科创”等线上教育平台,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使用信息资源、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创新拓展家庭科学教育传播渠道及方式方法,把科学家教纳入“五好家庭”等创建标准。推动科学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重点扶持经济薄弱地区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面向农村特别是农村留守青少年开展科学教育、创新指导、心理疏导、应急避险技能培训等志愿服务。(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应急厅等,各设区市政府)

4?实施教师科学素质培养提升工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师培养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技能、科学精神、科技创新能力等培训,推动设立科技教育相关专业技术职称,提高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规范科技教育辅导员培训、管理和资格认定,组织试点青少年技能训练指导员培训和认证工作,每年培训科技辅导员3000人、认定2000人。加大对学校专兼职科技辅导员的支持力度,在职称评定、享受待遇、评价考核、激励奖励、外出培训、继续教育、带队参加活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制定科学教育、科学传播、科普创作等科普学科发展、科普相关专业设置制度,鼓励支持有关高校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协、团省委等,各设区市政府)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分层次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和小农户科学素质培训,举办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等活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与生产经营能力,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5万名,其中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2万名。面向服务农业农村的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农技推广人员、科技辅导员、农技协领班(办)人、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乡土人才、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农村妇女等群体,通过专业培训、技术交流、创新创业辅导等方式,每年培育乡村科技人才2000名,带动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提高生活品质。(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妇联、省科协等,各设区市政府)

2?加强农村科普与科技服务。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院士专家科普乡村行等科普活动,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普及绿色环保、卫生健康、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移风易俗等科学理念和科技知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乡村文化品质,推动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包村联户,每年组织1万名农技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培育3万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引导科普资源向重点帮促地区倾斜,组织科技专家深入基层开展科学普及、技术指导、示范推广等结对帮促服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责任单位: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厅、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等,各设区市政府)

3?健全农村科普服务条件与体系。推动农村科普设施与文体、教育设施融合建设,加强农村学校科技场馆建设,提升流动科普设施在农村的运行效能,培育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科技服务超市、星创天地等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载体平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技协等专业技术学会(协会)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技协等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支持农技协与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服务主体融合发展,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和服务体系建设。开发创作一批通俗易懂、适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科普作品,强化“科普云”、“农技耘”等科普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移动端传播体系,培训农民手机应用技能,持续建设农村基层科普队伍。(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科协,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设区市政府)

(三)实施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构建科学教育培训体系。按照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建设要求,加快推进职业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改革,建立各类主体平等竞争、产业工人自主参加、政府购买相关服务的技能培训机制,形成覆盖广泛、形式多样、运作规范,企业、院校、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职前教育、职业培训、考核鉴定中融入绿色发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心理健康等科学素质内容。引导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等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投入,强化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渠道作用,推进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质量技师学院,打造校企发展共同体。(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省应急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卫生健康委等,各设区市政府)

2?推进产业工人教育培训。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创造能力。发挥科技社团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参与跨行业、跨学科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活动。加大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培训力度,大力开展“求学圆梦行动”等活动,每年资助2万名农民工和一线职工提升学历,依托企业和科普机构、女职工康乃馨服务站、妇女之家、科技工作者之家等载体平台,促进进城务工人员提高科学素质、增强就业本领、提升生活品质。支持技工院校面向企业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加强校企合作,高质量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推动相关平台企业做好快递员、网约工、互联网营销师等群体的科学素质提升工作。(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省科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妇联等,各设区市政府)

3?提升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扩大各类技术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能培训覆盖面。打造劳动和技能竞赛、“安康杯”竞赛等品牌活动,强化百万技能人才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能状元大赛、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创新方法大赛等群众性劳动比武活动社会效应。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实施“英才名匠”培训计划、高技能人才“青苗计划”和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匠人匠心”计划,在区域间、国内外交流合作中促进产业工人互学互鉴、提升技能。每年培养培训120万名技能劳动者、15万名高技能人才、100名企业首席技师,建设2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省应急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等,各设区市政府)

4?营造创新创造浓厚氛围。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幸福路”主题教育,在产业工人中大力宣传新发展理念,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宣传,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家科学素质,引导企业家踊跃探索引领创新发展、推动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科学素质共同提升的良性机制。(责任单位:省总工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协等,各设区市政府)

(四)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提高老年人信息素养。按照个体互助与组织推进相结合、自发分散与统一集中相结合、基本保障与按需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运用大赛等活动,向老年人普及智能技术知识与技能,让广大老年人更好更快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推进老年科技大学品牌建设,探索与科技馆共建共享方式,研发老年人全媒体课程,按需设课、互动教学,基本建立教师志愿者和立足社区老科协学员招收机制,老年科技大学实现设区市基本全覆盖、县(市、区)60%的覆盖率。(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协等,各设区市政府)

2?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加大在电视、广播、报刊等主流媒体以及“科普云”信息服务系统等各级各类媒体平台的老年人科普宣传力度,编辑出版老年人实用科普丛书,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健康、心理辅导、智能信息、应急处置、反网络谣言、反诈骗等专题科普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依托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党群服务阵地、科普园地以及适老化设施改造建设中,增强老年常见病和慢性病防治、反诈骗等科普内容与功能。提高科普设施服务适老化程度,提供更多适老化科普线下服务、智能应用。(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省妇联、省科协、省广电局、省体育局等,各设区市政府)

3?实施银龄科普行动。发动各类科技志愿服务团队深入社区、农村,常态化开展助老类科技志愿服务活动,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基层“五老”的智力优势,坚持自愿参加、就地就近、量力而行、主动作为,组建理论宣讲、文化服务、医疗健康和科技科普等类别志愿服务队,依托社区科普大学、社区科普讲师团、老年科技大学等,开展科普报告、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健康咨询等形式的科普行动,打造富有特色、群众喜爱的银龄科普志愿服务品牌。〔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科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妇联等,各设区市政府〕

(五)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完善教育推进机制。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在培训教材中充实科学教育内容,组织相关课题研究,突出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技知识培训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培养,切实增强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调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重点加强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各级各部门科技行政管理干部、科研机构负责人和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的科学素质教育培训。(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科协等,各设区市政府)

2?创新学习渠道载体。运用好“学习强国”“科普中国”“省干部在线学习中心”等平台,创新开展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教育培训,扩大优质科普资源覆盖面,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深入开展科技科普教育,通过科学家精神宣讲、院士专家科普报告以及实地参观考察科技场馆、科研场所、高科技企业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参加科技志愿服务,带头讲科学学科学、弘扬科学精神。(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科协、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设区市政府)

3?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选拔任用和公务员考试录用中的科学素质要求,引导激励其学习科技知识、提升科学素质。发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对有突出贡献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予以适当奖励激励。(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等,各设区市政府)

(六)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1?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建立科技人才、科技载体、科技条件、科技成果、科技服务等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服务体系。引导省属高校、驻苏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研发组织等科技资源主体参与科技资源共建共享,融合拓宽科技资源科普化渠道,加大科技资源科普化政策规划、项目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支持科技人才参与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引导各行业科技人才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公共科技资源、开发优质科普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活动。(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教育厅、中科院南京分院、省科协等,各设区市政府)

2?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行动。遵循优质高效、安全有序原则,拓展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条件资源和科技创新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载体资源的科研科普功能,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研发组织将大型实验室、科研设施设备转化为科普设备和科普基地,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鼓励相关单位设立科普工作岗位,强化科研资源集约利用。建立科研设施开放补偿机制,保障科普化科研设施良性运行。实施学术资源科普化工程,提高非涉密科技成果、学术交流成果向科普资源的转化率。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科技元素和现代文明中的科学底蕴,促进科普与教育、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构建独具特色的科学文化。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利用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资源赋能产业发展,开展“产业+科普”行动,促进科普旅游、影视、文化创意、展教品等业态发展,持续打造一批科普产品研发基地。(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中科院南京分院、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等,各设区市政府)

3?增强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参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打造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深入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等主题宣传教育、榜样示范活动,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践行科学精神、坚守社会责任。加强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建设,培育高层次科技志愿服务者和组织。鼓励支持高端科技人才开展高新技术科普报告,加强科普方法和科学传播能力等培训,培育更多优秀科普创作者和科普传播者,针对社会热点、科技焦点问题主动发声、科学辟谣。到2025年,聘请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400人,组建省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200个。(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教育厅、中科院南京分院、省科协等,各设区市政府)

(七)实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1?加大科普创作支持力度。实施“科普创作出版扶持计划”,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重大科技成果普及以及科幻、动漫等重要选题科普创作;支持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创作,加大科普创作人才培养,支持建设一批科普创作基地;发挥省科普作家协会等科技社团作用,鼓励文艺工作者开展科普创作,组织开展优秀科普作品评选、科普公益作品大赛、科普摄影大赛等科普创作品牌活动。开展优秀科普作品全民阅读活动,提高学校图书馆中科普图书的馆配数量和质量。繁荣科幻创作,在科普作品评选比赛中设立单独科幻奖项,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和中小学校成立科幻社团组织,举办青少年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等活动,推动科幻产业发展。到2025年评选300部省级优秀科普作品。(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省广电局、省科协、团省委等,各设区市政府)

2?提升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加大科普资源开发力度,进一步推动建立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大科普资源集成、开发和配送力度,推动“科普中国”、“科普云”等优质资源的落地运用,形成各级各类机构共同参与、协同联动的科普资源内容生产格局,切实提升科普资源科学性、趣味性、体验性。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用,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全媒体、全平台科学传播矩阵,提升科普媒体传播能力。组织开展媒体从业人员专题培训,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和科学传播能力。(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科协、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人防办、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等,各设区市政府)

3?推进科普数字化发展。鼓励扶持新基建下的智慧科普设施建设,新建科普基础设施搭建5G网络、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化平台,重点布局人工智能、远程医疗、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普应用场景,提升科普数字化服务水平和全民数字技能。鼓励支持已有科普基础设施积极融合应用新技术手段,开展科普需求感知分析、用户分层、情景应用,针对不同区域、行业、年龄人群开展科普资源内容精准推送、智慧服务,推动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等创新升级。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与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社区、城市大脑等深度融合,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省内经济薄弱地区、公民科学素质偏弱区域倾斜。(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科协等,各设区市政府)

(八)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优化科普设施建设布局。按照普惠共享、分类施策、精准泛在、协同增效的要求,研究制定省域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以综合性科技场馆为龙头,以专业科普场馆、网上科普馆、流动科技馆为骨干,以各类科普基地为支撑,以基层科普设施为补充的现代科技场馆体系。政府切实履行省、市、县三级科技馆建设等科普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兜底责任,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保障体系。(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科协、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体育局、省人防办、省地震局、省气象局、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设区市政府)

2?推进科技场馆建设。加快推进省自然科学技术馆建设,推动设区市市级综合性科技馆全覆盖,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因地制宜建设综合性科技馆;实体科技馆汇聚科学教育、科学家精神教育、前沿科技体验、公共安全健康教育等功能并提升服务水平。推动中国科技馆项目有效运行,常态化开展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展品研发更新、巡展换展,推动农村中学科技馆规范化运行,加大网上科普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兴建各类专业科普场馆,提供分众化、特色化科普展教服务。落实科技馆登记注册制度和年报制度;支持省科普场馆协会等科技社团开展科普场馆评估认证、年度绩效考评和展教资源交流共享。(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科协、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设区市政府)

3?强化科普基地建设。修订完善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鼓励支持卫生健康、应急管理、食品药品、人防、防震减灾、气象、海关等行业部门建立专业科普教育、研学基地,加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情教育、人文社科等各类科普基地间交流协作。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公共科学文化设施拓展科普服务功能、丰富科普活动内容,引导促进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机场、车站、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强化科普服务功能。利用既有工业遗产和闲置淘汰生产设施,开发建设科技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安全体验场馆和科普创意园,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利用自身科技资源建设未来科技体验基地。加强科普资源研发基地建设,推动科普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企业联合协作,构建多元化科普研发生态。到2025年,新评定省级科普教育基地300家以上,争创一批部级科普教育基地。(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科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人防办、省地震局、省气象局、中科院南京分院、省社科联等,各设区市政府)

4?推进科普基础设施普惠开放。构建“馆校结合”长效机制,推动科技场馆和科普基地的优质科普资源、活动、项目与学校科学教育双向融通。加强公益性引导,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社团的科普场馆、展览馆、标本室、陈列室、天文台、野外台站、实验室、生产设施等科普基础设施面向公众常态、定期、公益开放,鼓励经营性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公众优惠开放。支持开展关爱弱势群体的公益科普活动。支持科普场馆与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科普展陈资源、科教活动、数字科普资源入驻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科协、省文化和旅游厅、中科院南京分院、省妇联等,各设区市政府)

(九)实施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1?建立应急科普宣教协同机制。各级政府要坚持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应急宣传相统一,利用已有设施完善各级应急科普宣教平台,组建专家委员会,纳入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建立完善应急科普部门协同机制,建设应急科普宣教资源数据库,对突发生态环保、卫生健康以及燃气安全等防灾减灾等重大事件社会舆情进行智慧化、网络化监督引导,及时做好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舆情引导等工作。有效开展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主题科普宣教活动,全面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统筹各级各类资源和力量直达基层开展应急科普。建立应急科普专家队伍,提升应急管理人员和媒体人员的应急科普能力。(责任单位:省应急厅、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省总工会、省妇联等,各设区市政府)

2?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构建省域统筹协调、市域资源集散、县域组织落实的多级联动协作机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站)、文化设施等建设科普阵地,面向基层开展“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科技志愿服务、主题科普活动等科普服务,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健全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基层科普组织,切实发挥县级及以下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机构负责人和科技型企业家在基层科技工作者队伍中的引领作用。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科技媒体、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组织等,建立健全各级各类科技志愿服务制度,组建科技志愿服务团队,大力发展科技志愿者和科普信息员队伍,加强基层专兼职科普人员能力培训,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和精准化对接,完善科技志愿服务嘉许激励等制度。(责任单位: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等,各设区市政府)

3?提升基层科普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完善科普示范引导体系,力争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深入开展省级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扎实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创新支持方式、加大资金统筹,切实保障投入。持续广泛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周)、低碳日、爱国卫生月、食品安全宣传周、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各级各类主题科普活动,大力培育全民科学素质大赛等特色科普品牌活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生产生活技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动。(责任单位: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体育局、省人防办、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等,各设区市政府)

(十)实施科学素质开放合作工程。

1?拓展交流空间。充分调动政府、社会等多方积极性,聚焦科技赋能产业、科普惠及民生等重大议题,切实打造长三角科技论坛、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践、海峡两岸科普论坛、海峡两岸青年学生机器人擂台争霸赛、百名海外专家行等活动平台,加大科普场馆、科技志愿服务、青少年科技创新等方面交流,积极推动共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提升在苏港、苏澳务实合作以及苏台融合发展中的科技含量、科普力量,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范围科技人文交流体系。(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各设区市政府)

2?丰富合作内容。建立完善我省高校、科研机构、科技社团、科技型企业、科技工作者等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港澳台、国外重点国家(区域)以及关键科技组织的对话合作机制,开展高层互访、举办双边活动、签署合作协议、设立多边项目等,就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资源共享、人才培训、智库建设等开展务实合作,推动省内外科创资源科普化运用,提高我省对国内外优质科普资源的吸纳再创新能力。加强全媒体时代的国际科学传播能力建设,持续促进科普文化作品的融合创新和展示推广,推动我省与海外广播影视、出版机构、新闻媒体等开展交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对外科技、文化、教育、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品牌项目。(责任单位: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电局、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设区市政府)

3?推动共建共享。建立多样化科普创新合作平台,支持优秀科学家、团队,深化与省外、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社团组织、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交流合作,围绕科技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共性问题开展研究,深化科技抗疫等领域合作,共建科技研发机构、分享科技前沿成果,发展科普产业、开展科普活动,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挑战,为全球科技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注入力量、发出声音,以全民科学素质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责任单位:省科协、省科技厅、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各设区市政府)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保障。

省政府统一领导本规划实施工作,将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督促检查。各部门将本规划有关任务纳入相关工作规划和计划,认真履职、协同配合。省科协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牵头沟通联络、搭建联动平台,把握实施时序进度,协调有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责任单位: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领导本区域《科学素质纲要》和本规划实施工作,制定本区域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实施方案,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本区域总体规划,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定期研究部署,提供保障条件,强化监督检查。各级科协牵头协调《科学素质纲要》和本规划实施工作,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机制,会同各相关部门全面推进本区域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责任单位:各设区市政府)

(二)条件保障。

1?完善法规政策。完善科普地方法规体系,加强科普法制宣传,适时修订《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制修订科普条例或规范性文件,将科普人才列入各级各类人才奖励和资助计划,探索建立科普专业技术职称体系。推进建立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将科普纳入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科研成果评价指标,提高科普成果在科技考核指标中所占比重。(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协,各设区市政府)

2?强化标准建设。鼓励我省企业、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等开展或者参与国家科普产品和服务标准制定工作,探索建立我省科普标准体系,开展省级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围绕新科技、新应用带来的科技伦理、科技安全等方面,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教育厅、省科协,各设区市政府)

3?保障经费投入。省各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和落实科普经费。各级政府按规定安排经费支持科普事业发展,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普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提倡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采取设立科普基金、资助科普项目等方式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投入资金,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责任单位:省财政厅,各设区市政府)

(三)机制保障。

农业科普教育范文8

龙台山农业观光园位于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从地理区位看,距福州市区约30km,临近国道主干线,交通便利。园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好,旅游季节长。规划中的龙台山农业观光园占地面积约为73.33hm2,园区为典型南方丘陵山地沟谷相间型地貌,土层深厚,土质优良;周边山林地为大面积次生针阔混交林,终年常绿,林分郁蔽,林相优美,是园区的绿色屏障;园区周边无污染,空气质量良好,负氧离子浓郁;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以上。

1龙台山农业观光园性质及发展目标

龙台山农业观光休闲园区是以水果和其他农产品采摘、认养为主,兼有农业文化宣传、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推广、生态和科普教育、自然风景观赏的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园区。该园区的主题是“低碳绿色生态果园、科教展示、健身休闲”。以“四时果香满山绿,生态健康农家乐”作为园区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主题口号。力争将园区总体建设成为农业生态系统循环良好、低碳经济、符合良好农业规范要求的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园;自然景观优美,生态多样,充满野趣和农村风味的旅游观赏园;开发系列运动、健身、休闲活动、建设带动健康生活的城郊度假园。

2龙台山农业观光园分区结构和景观布局

2.12个功能区

2.1.1综合服务区。位于园区主入口处。整个园区包括旅游服务及管理的中心,餐饮和静态休闲娱乐活动的集中区域。主要景观与活动区有湖滨餐厅、廊桥、绿柳钓台、趣味烧烤等。整个园区旅游服务及管理的中心,也是景区的第1个名片,应精心营造景观环境,适度地进行地形平整和微地形营造。集中布置景区大门、生态停车场、餐厅、绿柳钓台、景区总导游牌、综合服务中心(包括金融商务服务设施、卫生间、医疗紧急救援、治安、导游、通讯服务点)和咖啡厅茶室、卡拉OK等娱乐室静态休闲娱乐活动等。道路由园区外通过大门经停车场、餐厅、服务中心,分别连接到农产品精致加工区、果树采摘区、品种公园区和农家别墅区。

2.1.2农家别墅区。位于园区中部综合服务区的南面。包括园区住宿和会议服务区。以充满自然野趣的园林景观和地方特色外观的农家院落为观赏点。主要景观与活动区有葡萄长廊(紫藤花廊)、香茗亭等。作为主要的住宿区,应体现出园区的风格和特点,以小组团的农家院落为主要构成形式,建筑外观为土木结构1~2层乡村民居形式。应用各类果树、蔬菜结合景观植物,营建充满自然野趣又不失精细的园林景观。建设葡萄长廊(紫藤花廊)、香茗亭等公共活动空间。

2.22个生产区

2.2.1良种园区。位于园区北部的飞地山头上,是园区新、优品种的繁殖推广生产基地,并为园区提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以满足园区消费和旅游销售。主要景观及活动区有现代农业模式展览区等。主要功能是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该区以成片的山地梯田为主要景观,建设生态循环农业、设施农业、立体农业等现代农业展示园(棚)作为观赏和科教游玩的景点,与品种公园区的科教中心相配合,完成园区主要的科普教育功能。

2.2.2旅游产品精致加工区。位于园区西南部的小山头上。该区逐渐发展农产品的层级加工,主要景观及活动区有观赏车间。主要功能是逐步建设一个对园区生产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进行不同深度加工的工厂,将普通农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依托产品配合整个园区进行一系列的旅游活动,丰富园区活动。主要观赏点为对加工工序的参观和参与体验活动,同时提供产品展示和销售区域。

2.34个观光休闲景区

2.3.1果蔬采摘区。位于园区西南部山地上。以山地果园为主要观赏点,采摘活动为主要休闲活动方式。主要景观有百亩果园、好汉梯、临江亭等。主要果蔬采摘活动开展区域,观赏点为山地果园,各类柑橘品种丰富齐全,进一步引进果园生态牧草,适当添加景观元素,以增强美感。建设自助采摘服务中心,提供小培训和科普教育,同时展示宣传园区的无公害或良好农业生产过程,进一步提高知名度。

2.3.2品种公园区。位于整个园区中部,综合服务区东面,地势较为平整。主要景观为茶花园(曼陀罗山庄)、柑橘园、樱花园、青蔬百草园4个门类的品种园区。通过城市公园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拓展园区的公共活动中心,4个专类品种园的建设提高整个园区景观美感度。在4个专类园区中穿插建设科教中心、儿童公园、歌舞表演场等强化该区的功能,使得公共空间得以更好的利用。主要活动区有科教中心、儿童公园、歌舞表演场等。

2.3.3尊贵认养园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南部。主要休闲活动有认养、农作物栽培种植,可使游客体会劳动快乐,分享劳动成果。为少部分持续性强的长期客户所开发的开展认养、农作物栽培种植,体会劳动快乐,分享劳动成果的休闲活动区域。配以优雅的景观氛围和贴心的服务,增强客户的认同感,培养中长期客户群体。

2.3.4山林趣味健身区。位于园区东北部延伸的山坡上。主要观赏点为山林景观,主要活动区有山林漫步道、山地健身活动区等。主要围绕山林题材,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闲体育活动。针对不同年龄层游客群体,开发山林漫步道、山地健身活动,滑草、山地自行车等分类活动区域。同时对林地适当改造,增加景观树种,丰富整个园区的观景层次,也为园区生态格局的安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