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毕业总结范例

煤矿毕业总结

煤矿毕业总结范文1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煤炭地质勘查则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煤炭部属院校归属地方,归属地方的煤炭高等院校已更名、合并或升格;原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归并为地质工程专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3年前后,煤炭工业低潮,煤炭地质勘查队伍缩减。由上述因素导致煤田地质勘查类课程停开,部分院校仍开设矿产地质勘查类课程,但内容转为一般性矿产地质勘查,对于煤炭地质勘查而言没有针对性。因此,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的强劲需求,煤炭工业进入新一轮发展高潮,煤炭地质勘查工作蓬勃发展,对煤炭资源勘查与评价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煤炭资源勘查类课程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近年来,各原矿业类高校地质类专业相继不同程度地对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加强了煤田地质和资源勘查方面的比重,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时也使矿业类高校的传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课程目标定位

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基础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等当代地质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钻探、物探等先进技术手段为核心,同时还涉及矿产资源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矿产地质勘查体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发展,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实施以及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对从事煤炭地质勘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当前,矿产勘查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呈现多样化和逐步走向市场化,煤炭地质勘查人员不仅需要坚实的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知识,从而必然促使煤炭地质勘查学科内容的调整和拓宽。当前,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从技术型发展为技术-经济型,“煤炭地质勘查”课程的培养目标也从原有的纯地质技术人才拓宽到以地质技术为基础、掌握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3课程内容体系

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涵盖内容较广泛,主要涉及煤田地质学、煤田普查与勘探、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四门学科,它们各有独立的科学体系,而又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煤田地质学是研究煤、煤层以及含煤岩系成因、性质和其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煤炭地质勘查的理论基础。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门来自生产而又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学科,其目的是为煤矿设计与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保证煤炭资源合理而顺利的开发。其主要任务是运用煤田地质理论及其相关地质理论,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方法,经过一定阶段的工作,寻找和探明煤矿床,对煤田的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进行研究;并结合当前我国技术经济政策的有关规定,对煤矿床做出正确的工业评价。可行性研究属于工业技术经济学的范畴,是煤炭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行性研究的核心是煤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其任务是应用经济学的原理,根据煤矿床地质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料,选取合理的技术经济参数,预估煤矿床未来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为煤矿床地质勘查项目取舍和矿山开发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矿产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矿产资源管理是矿产资源主管部门以矿产资源所有权者和国家行政管理者身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和矿业权管理等。煤田地质学是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工作的理论依据。煤炭地质勘查不仅是一项地质工作,而且又是一项经济活动,勘查工程的实施要符合经济原则,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地质成果勘查成果和最佳经济效益,技术经济评价是煤炭地质勘查的重要主要任务之一。矿产资源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体现国家的意志、维护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依法有序地进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在矿产勘查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煤田地质学、煤田勘查、煤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四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逐步形成与走向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的新学科框架体系。

4教学实施

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课程,其内容较广泛,所涉及的煤田地质学、煤田普查与勘探、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等四门学科,在以前都是独立的课程。为了适应专业改革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它们综合为一门课程。为了保持各分支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又突出重点、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构成统一的学科框架,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注重突出以下三方面特点:(1)系统性:由基础地质理论、勘查技术手段、可行性研究和矿产资源管理构成的完整工作框架体系;(2)规范性:由相关标准、规范构成的煤炭地质勘查标准体系;(3)实用性:由理论、方法、规范、实例构成煤炭地质勘查教学体系。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针对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其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生产实习等环节。

4.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对地质勘查相关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讲解。针对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具有内容广泛、实践性强的特点,课堂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教材为基础,以收集的大量地质勘查报告、图件和表格为素材,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采用“案例—理论和概念”模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大量勘查实例分析讲解地质勘查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实施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尽可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每章开始均有本章要点提示,结束时有本章思考题,通过课堂讨论和布置课外作业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和自我学习。本课程第一章“煤田地质学基础”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学过,本门课程安排一次学生以寝室为单位,自己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讲台讲授。几年的实践表明,这一安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同时也使同学们在课程学习前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4.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实践环节,也是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的基础和前提。在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以具体的地质勘查为例,设置了读报告、读图和岩心编录实验,使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的具体实例分析相结合。通过煤炭地质勘查报告和煤炭地质勘查设计报告的阅读,使学生了解勘查设计和地质报告的作用和基本内容,了解矿产资源勘查地质成果的使用,地质勘查报告的组成和煤层综合成果表的基本内容等。通过地层综合柱状图、钻孔柱状图、煤岩层对比图、勘探线剖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及储量估算图的阅读,使学生了解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有哪些主要地质图件以及这些图件的相互关系,掌握各种主要地质图件的内容和读图方法,以及它们的用途,培养学生对各种主要地质图件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岩心编录实验,使学生熟悉煤炭地质勘查钻孔岩心描述和地质编录的内容,掌握钻探工程地质编录和岩心描述的方法,培养学生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的能力。

4.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综合训练,也是生产实习的基础和前提。课程设计采用手工编图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课程设计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的结合。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课程设计中,设置了煤炭地质勘查设计的编制、勘查图件的绘制和资源储量估算,通过煤炭地质勘查设计的编制,使学生掌握煤炭地质勘查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方法。通过地质图件的编制和资源储量估算,使学生掌握地质图件编制的一般步骤与具体方法和资源/储量估算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从地质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4毕业生产实习

毕业生产实习是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实践应用。为了把地质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积极与煤炭行业的相关单位建立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我院已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河北煤炭地质局等煤炭行业建立地质工程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在生产实习中,为学生提供了煤炭地质勘查现场实习的平台。在本科毕业设计中,根据学生意愿并结合单位用人需求,直接将学生送到煤炭地质勘查单位进行生产实践学习,为地质工程本科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实习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毕业生去煤炭地质部门就业搭建了通畅的桥梁。这些措施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同时也给用人单位提供了新鲜动力及选拔优秀人才的机会,达到了双方共赢的目的。

5结束语

煤矿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国有煤矿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与对策

煤矿行业影响我国能源结构安全的重点行业所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新的能源资源的出现有效地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使用结构,但是煤矿仍旧占据着重要的能源市场,而作为一项传统的能源结构,煤矿行业的生产经营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颓势,慢慢地出现了生产效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与此同时煤矿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成为制约着煤矿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在。当前要想更好地发挥煤矿企业在国民经济、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作用,必须能够从内部优化入手,做好国有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优化创新,从根本上为煤矿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一、国有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当前国有煤矿企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重要挑战,一方面国有煤矿企业作为能源资源型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下,必须要能够改变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将企业的战略发展转为循环经济模式;另一方面是作为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煤矿企业也必须能够实现内部组织结构、经营管理理念以及人资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优化。因此展开对国有煤矿企业进行内部优化控制管理,改变传统国有煤矿企业经营发展的粗放式观念,为煤矿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成为当务之急。对此通过总结分析得出当下的国有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国有煤矿企业经营发展的外部困境

随着节能减排理念的提出,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新的能源资源结构的产生,使得市场中的煤炭市场需求变得低迷,一些与煤炭行业的下流产业也实现了低迷发展,更重要的是一些煤矿企业实现了清洁煤炭的创新研发之后。传统的煤炭能源的生存竞争力越发不足。这使得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的经营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市场挑战。

(二)国有煤矿企业经营发展的内部困境

众所周知,国有煤矿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最早发展起来的一批企业,其主要的经营管理方式仍旧是粗放式的生产当时,一企业的领导人也是以事业单位的领导方式来管理煤矿企业,这导致企业员工缺少创新性,更重要的是企业在发展中重视“重投入轻产出”的经营发展模式,这使得整个煤矿企业内部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新的人才力量无法发挥积极作用。最终导致整个国有煤矿企业发展停滞不前。

二、国有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对此可知,国有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管理模式都需要展开创新。当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提高国有煤矿企业的经营活力,如此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把握机遇,实现发展。

(一)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企业内部改革

国有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当务之急就是要能够导入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展开企业的内部改革,从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企业财务会计等各个方面都展开制度创新。对此煤矿企业必须能够以市场为导向,针对于市场中关于能源发展的绿色环保性出发,改革原有的生产线,从而推出多种经营线,增加企业的竞争活力。其次是要求能够实现对企业内部的关系重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和资产结构,为国有煤矿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有效地激发国有煤矿企业的创新能力,如实现人员结构的重组,导入高校毕业的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煤矿专业人才,使得煤矿的开采技术得到创新,煤矿的UI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二)转变经营管理目标,发展循环经济

传统的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在于重投入,其主要是依靠于国家政策的扶持,缺少市场竞争性。而在新时期下必须能够展开国有煤矿企业的经营目标的转变,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的发现目标,摆脱煤矿企业对于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的粗放式的模式,从而发挥国有煤矿企业在能源的节约利用,矿产资源的高效开采以及清洁生产模式的推广应用。更重要的是国有煤矿企业可以实现多元化的拓展发展,集中自身的发展优势,加大对核心业务的技术优化、提高核心业务的资源利用率,实现对核心业务的创新性开发,并且能够开创一些相关的多元出产业链,达到延长产业链,提高竞争优势的发展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煤矿企业若是陷入持续低迷的情况其势必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多个方面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对此必须能够明确当前国有煤矿企业的经营发展现状,掌握其发展中的内外部优势和制约因素,如此才能够对症下药,采用更加科学规范的经营管理方式,让国有煤炭企业顺利走出“瓶颈”,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郝轶宇.关于国有煤矿企业经营管理强化措施的思考[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8,8(12):79-80.

[2]曹向梅.党建工作在国有煤矿企业单位中的制约因素和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04):153.

煤矿毕业总结范文3

一、我国煤矿机电事故发生原因分析

1.机电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的机电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是落实不到位所以一定要从监管人员自身素质上加强,管理人员还要对行业的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掌握。虽然我国现行的煤矿机电设备对于执行表混没有明确的的详细操作说明,甚至有些操作还规定的不明确,也没有很清晰的界线,这样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很难把握好,监管程度也很难,再加上有些检查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检查力度不够,而且执法不严。对于这些问题,并没有很好的整改意见,也没有具体的方法。所以最终导致机电设备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也为煤矿事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2.机电专业人才缺乏

煤矿的几点工作人员普遍素质不高,这是因为煤矿的工作环境差,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也不到位,再加上风险较大,这份工作对高校高素质的人才吸引力不够。这样一种就业情况导致一些煤炭专业类学校招生困难的问题,许多的大学院校不得不压缩甚至取消煤炭类专业,所以煤炭行业的人才缺口是很大的,尤其是采矿、安全、机电等专业的精确相当严重,很多煤炭院校招不到优秀的对口毕业生。还有一些有经验和塑炼工人也在严重流失,这样对煤矿的机电管理就造成了严重的困难,也就为煤矿机电事故埋下隐患。

二、减少煤矿机电事故的措施

1.提高管理、监察人员素质

人在生产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煤矿生产中人力需要完成控制、使用和维护机电设备的作用,所以只有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使管理人员加强认识,让他们清楚机电设备对煤矿这个行业的关键作用,如果离开了安全的机电设备,整个生产过程都会陷入瘫痪。所以机电设备的安全经济的运行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首先要使管理人员和监察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并重视机电设备。第二,加强安全技术培训。对于么矿的员工一定要加强安全教育培训,这是提高工作人员安全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法,侧重对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各类技术规范进一步了解,提高对整个企业安全生产的的管理能力。对于煤矿的特种从业人员要进行专门的教育训练,经过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后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的才能聘用。对于一些对设备管理的人员还要定期进行考察、考核和调整,以防存在各种机电设备的安全隐患。第三,加强作业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培训作业人员有预防火灾、中毒以及爆炸等和职业危害有关的紧急事故处理能力。由于煤矿这个特殊的行业,保证员工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自救、互救,这样也能减小事故的损害。

2.科学的管理方式

煤矿业始终坚持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宗旨,把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煤矿生产的重要工作,从实际落实不安全不生产的工作理念。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做到责任到人,合理的规划操作规程及岗位的分配,使各岗位和各工序间紧密配合。对于煤矿生产的全过程都要监控、检查,要定时间、定人员、定任务的进行管理。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在萌芽状态就解决掉,防止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

3.合理使用设备

由于煤矿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所以,煤矿井下的机电设备一定要严格要求,对于强度、防爆和触电等方面都有特殊的要求。合理使用机电设备对井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井下的空气潮湿,电机设备电缆绝缘受到破坏,就很容易造成人身触电,漏电和短路情况也很危险。电机设备长期过载,也很容易造成火灾,漏电和短路故障也会造引起瓦斯、煤尘的爆炸。机电方面的可靠性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些隐患通常并不明显,但是一旦发生事故,结果很严重。所以矿井电气设备必须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确保矿井安全。

三、总结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家对煤矿产业的关注度也再不断增强,煤矿行业的相关制度和规章也在不断健全,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表现出随机性、渐进性和突发性,但是好的预防还是能减少事故的发生的。随着煤矿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煤矿事故的发生率也在降低。我相信只要煤矿检查制度和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煤矿事故会越来越少的。

作者:张殿民 单位:冀中能源张矿集团

第二篇

1我国煤矿机电设备技术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不能很好地发挥机电管理部门应用的作用

对于大多数的煤矿来说,虽然在正式开工生产之前就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机电技术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机电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机电技术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生产方面,忽视了对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很容易造成机电运行网络故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机电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对构建专业化的机电管理部门不利,最终导致了机电管理部门的职能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1.2机电培训达不到真正培训的效果

大多数的煤矿企业都会在一定时间内对机电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但是培训的效果确实差强人意。在培训过程中,内容老旧,缺乏针对性。培训的方式主要采用的课堂讲授的方式,理论性比较强,学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培训过程中由于讲授的课程比较抽象,形象性不强,学员不能讲理论和实际情况相联系,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只是被动的学习,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培训过程中学员表现得不积极,讲师调动不起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使培训环节流于形式,严重影响到最终培训的效果。

1.3煤矿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鉴于煤矿企业自身生产的特点,很多煤矿矿井的机电操作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对这些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就没有那么高,这就导致了很多没有接收到正规培训的工作人员进入到生产的现场,由于这些工作人员没有收到专业教育和系统的理论学习,对设备操作也缺乏相应的经验,同时这些临时性的职工设备操作技能水平低下,专业素质不高,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安全事故,给矿井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同时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素质低下,最终导致了整个队伍素质下降。

1.4煤矿机电设备陈旧,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在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对机电设备保护力度不足,导致了很多设备与相应的安全规程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很多煤矿企业为了赶超生产进度,导致很多设备超负荷运行,致使很多设备提前老化。而这些老化问题和设备陈旧问题没有被重视起来,导致了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加重了煤矿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2煤矿机电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2.1强化机电设备安全化管理,完善标准化管理部门

煤矿生产过程中,机电标准化是这个煤矿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逐步建立起标准化管理制度,由专门人员对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流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其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和管理不到位的工作人员应该按照相应的标准对其进行严格的处罚,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定期在企业内部开展几点标准化竞赛活动,对于工作突出的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采用这种方式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质量标准化意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机电技术管理标准化的顺利开展。

2.2加强机电设备的现场管理

首先,对煤矿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变电设备的安装质量进行管理,生产前应该对每一台机将要安装的机电设备进行详细的检查,对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提前进行详细的说明,施工现场的监理工程师要对设备的质量和安装的流程做出严格的审查和审批,同时,在安装过程中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监理人员应该对安装完毕后设备的运行状态,设备的安装流程和设备的安装质量进行严格的质量验收,只有验收合格之后等到相关人员签字之后,才能进行下一个流程的工作;其次,做好机电设备运行状态的管理工作。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采用相应的企业管理系统对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监督和跟踪,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设备运行的状态。

2.3强化培训力度,落实技术人员责任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该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机电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丰富学员的思维能力。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增加培训课程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在对机电技术管理过程中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人员问题,同时还能够充分的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最后,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在管理过程中,各项生产流程和施工安装流程都需要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对于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分层把关,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管理的质量。

2.4及时更新设备,严把设备和配件入矿检验关

机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定期地对设备进行检修,一旦发现其中存在损坏或者运转不良的几点设备,应该及时的对其进行更换,已给煤矿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任何设备在进入到生产现场前都应该对设备的生产合格证等证件进行检查。对于要进入生产现场的设备,还要对其设备的质量合格证书进行详细的检查。对于与生产联系紧密的设备还应对其进行详细的检测,合格之后才能进入到生产的现场。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在管理过程中要求其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从基础工作抓起,注重细节方面的成效,不断提高机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和井下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作者:章飞 王凯 单位:中安联合煤业化工朱集西煤矿

第三篇

一、煤矿机电技术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煤矿机电技术的操作人员素质较低

对于煤矿的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农民工,对于操作管理技术方面没有较多的知识和学习的热情,即使培训也要培训很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培训完之后也不能保证能够做得好,毕竟没有受过较多的教育,学习能力也不是很强。操作技术也不会有老的技术人员强,很多对于机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都做的不是很好。所以这会大大的降低开采的速度,降低生产率。

(2)不规范的使用机电设备

我国很多的煤矿开采企业的主要开采设备都处于使用限制日期的后半段,有一些企业的主要开采设备甚至使用的时间远远的超过使用的期限。很多企业在操作的过程中违规操作,法律意识淡薄。只是为了追求产量,追求效率,机器设备经常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之下。

(3)煤矿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的过程不够完善

管理好煤矿机电设备在煤矿的开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管理好煤矿机电设备在煤矿开采的时候机器设备就会产生故障,延迟开采的进度而且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费用的流失。煤矿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煤矿开采的工作时只是注意矿井的通风,排水等方面,对于放置在采煤区的机器设备的关注却是很少甚至是都不关注这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些煤矿开采企业关于机电设备的图片资料和文本资料是不健全的。这些存在的问题都会使得机电设备的性能变得越来越差,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这些方面都不利于企业的煤矿开采的健康发展。

二、关于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创新和应用的一些建议

(1)制定完善机电技术的管理制度

煤矿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对于机电技术的管理制度相关的制度,并且要严格的去落实去实施。要严格的对机电设备进行质量的把关,还要对机电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对于一些埙坏的机电设备要及时的进行维修,对于一些不合格的设备要及时的进行更换,以保证机电设备的质量。工作的如期进行,不受到干扰,或者尽量避免不受到干扰。

(2)以“以人为本”为主要的管理思想,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一个企业的核心就是员工,员工的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所以企业对员工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煤矿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所以在对于员工的招牌的时候要找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也吃苦耐劳的能力。煤矿行业的机电技术管理人员的流失率较大,所以企业要想办法控制这种人才的流失。对于新招聘进入企业的员工要制定相关的培训方案,并且要严格的执行。在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的同时要进行能力的考核,对于考核通过的员工要颁发一个上岗的特许证,而且只有考核通过的员工才能上岗,考核不通过的员工要继续的接受培训,直至考核通过为止。因为一些机器设备的更新速度较快,所以企业也要定期针对性的对机电技术管理的员工进行新技术的培训。这样才能使机器得到更好的运作。在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的同时也要提升员工的责任心,职业道德等,针对这个企业要制定相应的企业文化使得员工有归属感,能够在工作中找到自身的价值。

三、总结

煤矿毕业总结范文4

【关键词】煤矿技术;管理体系;对策

1引言

众所周知,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科学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构建人类文明社会的动力源泉之一[1]。对于煤矿资源生产来说,煤矿技术管理体系是整个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的重点与难点。由于煤矿资源开发的生产环节多、面向的安全工作范围广阔、整体的生产控制与监督的地方复杂等多种因素,煤矿技术管理体系必须设置明确的技术管理岗位、引进先进的科学设备技术以及合理分配生产资源,确保煤矿资源开发的顺利生产。近几年,为了满足高速发展的时代需求,超负荷生产已经成为煤矿业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之一,煤矿安全生产的投入被削弱,煤矿安全事故层出不穷,给国家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与伤害。因此,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综合运用多种生产技术与管理手段,完善煤矿技术管理体系,以此来指导煤矿的安全生产,以达到保质保量的生产效果。

2煤矿技术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

当前国际形势下,各国之间的综合实力不仅仅是在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上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在技术人才上的比拼。煤矿总工程师是指导和协调整个煤矿生产过程的主要技术负责人,然而,在目前的煤矿技术管理体系中对该职位的定位却是混乱、不明确的[2]。究其原因发现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来自于人力资源的影响,现有的人才资源储备满足不了煤矿业对煤矿总工程师的需求与要求。首先,专业技术高的煤矿工程师资源紧张,在大部分的煤矿业中该职位的人才梯队培养为空白状态。其次,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煤炭开采行业领域的管理与技术也随之更新换代,在职的煤矿工程师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理念,及时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然而,在现实生活里,由于受限于环境条件以及自身状态等多种因素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思想意识形态与实际生产压力的影响。首先,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意识程度不够深刻,没有正确意识到煤矿总工程师的岗位意义,原本的煤矿总工程师岗位职责成为空谈。与此同时,煤矿总工程师一岗的具体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缺乏整体、系统、规范性的文件纲领,导致该职位处于混乱的状态。其次,由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因此,部分企业在生产效率与生产安全发生冲突的时候,会报存侥幸的心理降低安全标准去迁就生产产量。总而言之,我国煤矿技术管理体系当前的发展现状还存在着许多漏洞与缺陷,与标准化的煤矿技术管理体系还有很大距离。

3煤矿技术管理体系的对策分析

3.1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意识,改善煤矿生产条件

由于煤矿资源自身的特点,导致在进行煤矿资源的开采时容易出现地面塌陷、爆炸、水淹以及自燃等多种危险情况,一旦发生煤矿事故,将会对采矿工人、周围环境、附近居民以及矿业本身带来无法估量的危害后果[3]。因此,必须把煤矿的安全生产放在整个煤矿技术管理体系的第一要任的位置。例如开展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交流会、分发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知识的小册子等方式,采用这种面向全体的宣传方式,提高整个从事矿产资源开采工作的作业人员煤矿安全生产意识。此外,在实际的采矿工作中,工作人员的煤矿生产作业条件是极为艰苦的。采矿人员不仅要在狭窄的作业空间里长时间的工作,还要根据采矿的进度不断的移动与交替工作地点,其人身安全严重受到生产条件的威胁;尤其是在地下矿井中,工人受到瓦斯、煤尘、煤层塌落等多种危险因素的频率更高。基于此,煤矿技术管理体系必须积极改善煤矿的生产条件,落实煤矿安全生产的职责,使煤矿生产技术有效的发展,以做到保障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保障整个矿产资源的顺利生产。

3.2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明确煤矿技术管理体系岗位职责

通过查阅相关数据分析记录得知,近几年,从大、中、专职院校煤炭类专业毕业学生很少直接迈入煤矿资源的第一生产线,实际的矿业生产活动中的工作人员往往不具备专业、全面的矿业生产知识,尤其是煤矿技术管理体系中的中坚岗位长期处于工作人员职能效果不匹配甚至是空缺的现象[4]。基于此,煤矿生产必须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例如开设煤矿技术管理的培训晋升课程、开展煤矿技术管理经验交流会等多种方式,给从事煤矿资源生产活动的工作人员提供自我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水平提升的通道。我国从事煤矿安全技术生产管理的工作人员应积极主动的关注煤矿生产各方面的新技术、新资讯,及时更新自我知识体系,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此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教育部门随之实施了与时共进的新课改政策,刺激了煤矿技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增加了从事矿业生产管理方面的技术人力资源,给我国煤矿生产行业提供了专业人才的技术供应链。此外,明确煤矿技术管理体系中各岗位的职责范围,避免由于岗位职责不清而出现对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责任推卸的现象。

3.3增加煤矿安全生产投入,引进先进的煤矿生产设备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煤矿生产行业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与发展。在生产技术上来说,出现了许多机械化与信息智能化方面的科技成果,如综合掘进机械化技术、巷道掘进技术、液压支柱、综采支架、锚索支护等支护技术等等。基于此,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增加煤矿安全生产投入,将这些先进的科技生产技术设备力量引入到煤矿生过程中,能够极大的提高煤矿生产的工作效率,提高生产作业的安全系数,与此同时,伴随着机械信息化技术的投入,极大地方便了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的实时监控煤矿生产过程的愿望。在管理技术上来说,出现了许多新的煤矿安全技术生产管理的理念和体系。为此,我国安全监管总局在2011年的时候启动了“万名煤矿总工程师安全培训工程”,为广大中高级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技术人才提供了提升自我素养与技能水平的平台。

3.4加强立法,健全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法律法规

长期以来,我国现有的煤矿生产安全法律法规大部分是针对国有大中型煤矿的,而在小型的(如:乡镇煤矿)的煤矿生产部分的法律法规上往往缺乏明确的条例与规定。因此,出现了一些钻法律空洞、追求生产暴利的不规范生产的小型煤矿企业,造成了大量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基于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立法力度,防止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而产生的法律空白现象出现,从而有效避免了钻法律漏洞的不安全生产企业的产生。

4结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安全生产的压力,煤矿生产行业必须采取各种方法积极的培育煤矿技术管理体系的专业人才,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与要求。此外加强安全生产的投入,及时更新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设备与管理体系,为从事煤矿资源生产的工作人员提供最大的安全保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矿生产效率。综上所述,当下我国煤矿技术管理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距离标准化的煤矿技术管理体系还有长远的路程。

【参考文献】

【1】肖瑾.关于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方案的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4(3):187-187.

【2】刘秀丽.煤矿安全生产与HSE管理体系的构建[J].山东工业技术,2016,16(21):90-90.

【3】李敏.煤矿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山东煤炭科技,2015,15(11):187-188.

煤矿毕业总结范文5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赋存结构,决定了煤炭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教兴煤的产业政策,是煤炭高校持续人才培养的基石和保障,也是历史和现实赋予它的重要责任。特别是在2002~2012十年的行业黄金发展期内,各大生产企业的煤矿装备、开发规模、技术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对各类煤矿人才的需求呈井喷式发展,煤炭类高校的采矿专业人才培养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在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等主体专业内,煤炭高校由最初依托行业办学的15所,逐步发展到以社会办学为主的30多所,包括高职高专、大中专、本科、硕士等各类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学生毕业流向看,近1/4~1/3的本科生考入或保送研究生继续深造,1/2~2/3的学生选择煤炭生产企业的一线技术管理员岗位就业,不足1/4学生会进入设计院、安监部门从业,学生就业率基本维持在90%以上。中外高校的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视实践在工程类学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美国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从做中学”,提出了一种“See→For-get→Read→Remeber→Do→Learn”六步认知法,中国自古提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学习方法。受资源赋存状况的制约,矿井开采系统、工艺方法及巷道布置、生产衔接十分复杂,它的学习更加强调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一门课程、一本教材、一组课件、一项试验不能完全涵盖,只有通过实习才能加深理解、加速掌握、深化拓展、综合应用。可见,实习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辅助,对于应用型采矿人才实践能力的塑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四方面:

(1)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完善。

实习是课堂、试验教学的延深,实习将学生带入现场,到实践中去,由实践中学,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他们将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我思维活动、自我创新活动,原有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获得,这种方式无疑比简单的“说教”来的直接,冲击力更强,作用时间更持久,效果就更好。同时,通过与现场技术管理人员的交流与学习,他们会不自主地在技术交流、专业术语运用、班前会组织、规程措施编制等综合能力方面比较差距,返校后查缺补漏,力争就业后很快胜任一线技术管理职位。

(2)兴趣的培养。

我国煤炭资源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教育部直属院校和地方院校在各省招生计划指定中,也考虑将更多的指标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一是利于毕业学生返乡就业,一是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报考采矿工程专业往往比较盲目,入学后得知艰苦专业后可能闹情绪,个人兴趣无从谈起,专业自豪感更是遥遥无期。实习中,学生进一步了解现场工作状况,熟悉日常业务内容,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专业认同感,培养从事采矿学习和管理的兴趣,立志为国家采矿事业做出贡献,从而使他们戒除浮躁和功利,回归知识学习的本身,让兴趣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

(3)背景知识的架构。

背景知识是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是区别内行与外行的试金石,更是专业基础知识的拓展和补充,理应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内容,需要长期学习和不断积累。采矿背景知识架构的难度极大,主要体现在专业历史发展悠久、名词概念多、图纸表现识读困难、工艺方法繁琐、巷道空间关系复杂等方面,单纯地填鸭式课堂讲授和参观演示试验,不太适应快速发展的采矿工业对背景知识的教育要求。网络、报纸、期刊是学生形成背景知识的三个基本途径,实习中的工程讲座、经验总结、业务交流,利于高强度、快速提振本科生的背景知识,特别利于拟补学校课堂教学外延有限的缺点。

(4)专业品质锤炼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

煤矿开采是一项艰苦危险行业,从业者在井下面临五大自然灾害的威胁,部分工序尚需体力劳动来完成,因此大学生在走向岗位前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立志扎根矿山,有为人类采撷光明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唯此才能更好胜任矿山技术管理岗位,有所作为。实习中学生逐步深化对工作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永远不服输、永远不向困难低头、永远争第一”采矿精神,返校后积极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正确定位入职后的岗位角色,提前锤炼好专业品质。

二、采矿实习教学的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和试验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设备和场所均布置在校内,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条件优越,师资队伍的说教能力突出。实习教学则完全不同,学生的主体性更强,他们更多接触的是从事企业工作的非固定兼职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以技能为主,同时实习活动要让位于生产,教学仅仅是一种临时功能、辅助功能。各高校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不同的实习方式和方法,尚能保障实习教学的正常开出,但实习面临的问题却不容回避,成为历届全国采矿工程专业年会的重要议题。不容否认,它正发展成为煤炭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组织中的一块顽疾或洼地,似乎走入了一种困境。

(一)教师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不够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年研究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他们大多没有现场工作经历,教学经验不足,普遍缺乏实践知识,实习指导中很难适时有效地将课堂重点和难点引入进来。老教师虽然实践能力突出,但教学工作量大,实习指导的强度大,加之煤矿井下光线不足,空间有限,往往大组讲解的条件不具备,驻留时间又较短,导致他们很难有精力和条件给每组学生耐心细致地解疑实践问题。与此同时,指导教师的任务和职责没有明确规定,学校给予的工作量和补助又相对不足,导致很多教师指导实习没有积极性,大大降低了他们引导学生的能动作用,工作重点放在了协调地点、联系交通、保障安全和评定成绩,完全沦为了实习的专职“领队”和“保姆”,教师与学生脱节,学校和社会脱节,理论和实践脱节。企业兼职教师在实习中本应成为学生校外指导的良师益友,但因实习时间太短,师生交流互动较少,部分老师仅仅是工作之余受领导委派做几次报告,带学生到采掘工作面转转,实习内容和时间大打折扣。

(二)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和态度不正

采矿人才培养中,强调实习并不能削弱课堂教学的基础作用。无论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还是毕业实习,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是保障实习质量的前提,否则再好的实习组织、实习方法和实习资源,也是对牛弹琴。然而,由于学生对于采矿行业的认识比较片面,片面认为采矿专业太危险、太枯燥,不科学、不尖端,导致这批以90后独生子女为主的新一代采矿学生,学习热情不足,专业思想不牢固,没有长期服务采矿的职业愿景,看到就业率高而盲目选择采矿专业后,接触到一线工作的艰苦状况后心理波动较大,实习态度不够端正,不珍视实习机会,消极地应付了事。因没有夯实基础知识,不能和现场技术人员进行正常的专业交流,听不懂专题讲座,看不透现场问题,没有对知识的思考,更谈不上解决问题和创新技术,最后自嘲般地将实习看作一次观光旅游、井下探险甚至短期度假,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实习内容安排与考核不科学

各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实习普遍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分别制定了教学大纲予以规范。但在大纲内容和执行过程中,没有重视实习项目和实习目的之层次性,大而全地将各种专业内容归入每级实纲中,导致实际操作难以执行。实习成绩考核上,由于实习时间有限,指导教师很难对学生实习过程及实习状况准确掌握,实习效果的检验和反馈,单单来自实习报告和实习体会的只言片语,成绩高低只取决于学生态度是否端正、是否是各小组组长、报告格式是否规范。可见,各级实习的组织应当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应是各个实习基地间的简单轮换,实习成绩的考核应当回归实践学习效果本身,注重知识获知和实践能力培养,探讨合理的量化方法,确保成绩评定的公正和公平,以成绩反馈实习指导的得失,以成绩激励学生认真参与。(四)实习基地建设缺乏长效机制矿井实习基地的建设问题,一直是各届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年会的热点议题,也是目前实习状况恶化的最棘手问题。目前,各校实习基地建设大多是学校牵头,企业支持,而社会、行业协会和教育直管部门很少参与。高校作为非盈利性机构,实习经费来源有限,基地建设的经济投入不够,在地方高校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企业不但要承担实习师生的安全管理重任,还要在吃、住、行方面给学校特殊优惠,实习不但没有收益,还影响生产安排与组织,他们参与的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源动力缺失,实习安排往往让位于各级检查、工程验收、保量生产等主体工作。而高校实习与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紧密的衔接关系,一旦实习时间被动调整,所有的教学秩序都将打乱,实习效果也会降低。因袭,不能规范实习时间,也不能规范实习内容,更不能保障计划投入,学校和企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导致实习基地建设说的多,做得少,缺乏一种将实习制度化、程序化的长效机制,使得实习组织与安排苦难重重。

三、破解实习困境的主要对策

虽然采矿专业实习面临了诸多难题,但相关院校基于为国家输送合格采矿人才的社会责任,基于教书育人的职业操守,一直不遗余力地积极应对,一方面呼吁企业、行业协会及行政监管部门的更多支持和参与;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状况和区域特点,摸索建设和实践了诸如构建“教学矿山”、“虚拟实习”、“以人才换基地”、“答辩评分”、“特色专业资助”等有效方法,确保了专业实习教学的正常开展,而如何进一步提升实习质量,全面破解实习教学面临的困境,则是任重道远。河北联合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多年来在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地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改变实习不利的现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青年教师短期培训和挂职锻炼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青年教师往往是带队实习的主力,他们实践水平和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实习效果的优劣。针对近年来师资结构中青年教师比例偏高的现象,学院与校师资科多方筹措,下拨专项经费予以扶植,以企业短期培训和挂职锻炼两种形式实施了青年教师再造工程,自2010年以来的寒暑假中累计派出12人次的短期培训和10人次的在岗挂职锻炼,采矿工程系的青年教师基本每人轮换2次。这样,青年教师不但提高了业务能力,还细致考察了实习条件与实习项目,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出了很多点子,密切了校企联系,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还补充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在《煤矿安全规程》最新条款在课堂中的引入中,《煤矿开采学》与《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矿井通风》等课程的衔接联系中,有了更多贴近实习矿井的鲜活案例。例如,在讲解采区采掘布置关系中,将新规程对采区一翼及两翼采面个数和掘进面个数的要求进行穿插讲述,在讲解两巷超前支护布置时,将超前支撑压力及侧向支撑压力的叠加原理简单回顾,在讲解单双巷布置时,将局部通风的能力和特点进行比较,这些方法均都助于学生加深复杂巷道关系与原理的理解认识,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更容易形成体系,更能拓展课堂知识容量。

(二)构建层次化、过程化和目标化的实习管理体制

由于学生在各个学期修学的课程有前后关系,其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规律,采矿专业的实习相应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然而,由于已有的实纲对于实习内容、实习目的规定过于宽泛,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选择实习项目,层次性、针对性不强,三个实习主要是实习矿井的轮换,实习考核也流于形式。针对这种问题,在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并听取基地意见的基础上,对原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明确提出了“认识实习重背景认识、生产实习重实践技能、毕业实习重巩固提升”“现场安全与生产技术管理并举”的“三重两举”实习目标管理模式,同时对实习项目和内容进行了细化,着重体现目标化、层次化。实习考核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五级打分制,其构成包括基地培训部门成绩(30%)、指导教师成绩(30%)和实纲成绩(40%),这样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过程监督,实习成绩更加公正客观,真正反映了实习任务完成的好坏,学生对于实习成绩能心服口服,实习态度更加端正,实习成绩的督导作用更加突出。

(三)新型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实习资源的整合

随着多媒体教学在高校的普及,图片、录像、动画、仿真实景等新型手段在采矿实习教学中不断引入,诸如采煤机、综合掘进机、液压支架等设备的仿真操作台也开始推广,传统的矿井教学模型也融入了声、光、电信号,实现了动态操作,这些新型教学手段的出现及变化,无疑是对于传统一线实习的有益补充。由于具有感官刺激强、费用低廉、可重复操作、空间关系明了等优点,越来越多的采矿实习开始运用这些项目,称为虚拟实习。河北联合大学在多年的采矿实习中,收集遴选了上百部专业电教片和上千张教学图片,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3DMAX、FLASH、VEGA等软件制作教学动画,结合现有的现代矿井模型,在实习项目中专门开设了电教单元、图片分析单元、模型演示单元、采矿工程图纸识绘单元,一方面将实习的环节前移至学校,一方面可为现场实习进行重点强化,特别利于初学专业知识的认识实习。此外,各地高校应根据区域特点,以矿业集团为依托,对可利用的实习资源进行整合。以河北联合大学为例,就近整合的资源不仅包括开滦(集团)所属的矿山实习基地,还有煤矿实景教学演示矿井(位于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此外集团培训部配备的数十台特殊工种仿真操作台也可为学生所用。较之传统的矿山基地,这些实习项目不受生产干扰,师生安全上更有保证,教学内容能够按期保量开展,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停一停、看一看、摸一摸,实习时间更长,内容更充实,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充分。

四、结论

煤矿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方式;探索

1概述

我国煤矿开采条件复杂,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面临的水、火、瓦斯、顶板、煤尘等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因此,必须更加注重现场生产的安全管理工作,以管理补短板、保安全,从细节着手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同时,实行合理的激励、压力机制,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2主要内涵和做法

2.1双向制约安全管理法

(1)实施背景。煤矿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是“两条线管理法”,其中一条线是专职安监员的现场安全管理,安监员通过对法律、法规以及制度、规程、措施的把握,现场进行隐患排查及监督制度、规程、措施在现场的落实情况;另一条线是安全生产科室管理人员对现场存在的隐患进行专业排查,对排查问题通知责任单位进行整改处理。这两条线平行前进,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缺乏相互间的有效监督管理。(2)实施方法。根据现场安全要求制定评估表,跟班安监人员按照评估表要求对作业头、面进行评估打分;各级生产管理人员在下井检查过程中,对跟班安监员现场班评估情况进行评分,分“优秀、较好、一般、差”四级评分标准,评估结果与安监员绩效考核挂钩,采取月考核。如发现安监员评估不实或存在弄虚作假行为,进行严格问责,同时,安监处对生产管理人员的评估质量每月通报和考核。(3)实施效果。通过“双向制约安全管理法”的实施探索,安监员和各级生产管理人员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促使安监员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自动自发地加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规程、制度、措施等的学习,提高个人工作能力,最终确保现场工程质量和隐患的排查、整改及时到位。

2.2不安全行为纠偏管理法

(1)实施背景。据统计,现场安全生产事故很收稿日期:2019-06-20作者简介:王东京(1974-),山东临沂市人,2011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采矿专业,本科学历,工程师,现任邱集煤矿副矿长。大一部分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因此,必须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通过不安全行为纠偏,有效制止现场不安全操作行为,确保职工规范操作。(2)实施方法。首先制定“不安全行为纠偏检查表”,明确什么行为不安全,然后安全管理人员、安监员根据检查表内容到现场检查职工不安全行为,每月严格考核。每月由安全信息管理办公室统计职工被纠偏次数、纠偏行为分类、单位被纠偏次数,建立不安全行为数据库。运用数据库统计、分析不安全行为的类型,以干扰或介入的方式,促使员工认识不安全行为的危害,阻止并消除不安全行为,从而达到零事故、零伤害的目标。(3)实施效果。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建立起的不安全行为数据库,能够通过分析职工在哪些方面出现的不安全行为较多,从而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做到提前防范,将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避免事故的扩大和重复出现。

2.3安全督查问责小分队管理法

(1)实施背景。统计多年来的安全生产事故可以发现,许多事故发生在安全管理的薄弱时间和薄弱地点,必须做到全方位监督管理,才能保障安全生产。(2)实施方法。成立兼职安全督查问责小分队,排定值班表,每天不打招呼、不定时间、不定地点进行督查、执法。安全督察问责小分队队员分别来自采、掘、机、运、通各专业,具有丰富的现场经验。安全督查问责小分队的主要职责是在安全管理的薄弱时间对薄弱环节及重点监控地点进行突击检查,对跟班区队长、安监员、职能科室管理人员现场不作为行为进行督查问责。(3)实施效果。通过安全督查问责小分队的督查问责行动,促进跟班管理人员、安监员责任心进一步提高,为矿井的整体安全筑牢安全堤坝。

2.4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法

(1)实施背景。在企业管理中,没有考核就没有管理,而考核内容的量化尤为重要。由于管理工作不进行量化考核,导致部分安全管理人员懈怠、不思进取,工作不能按时完成,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甚至滋生了“不比贡献比待遇,没有功劳有苦劳”的现象。(2)实施方法。根据管理人员工作特点,分别制定科室管理人员、采掘工区管理人员、辅助工区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业务知识考核”和“工作业绩考核”两大项,每月根据下井、出勤、安全管理、安全生产、“三违”治理、安全活动、安全信息精细化管理、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任务、行为规范、节支降耗、日常管理、业务学习考试等项、105个小项主要内容进行考核。考核部门建立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台账,随时记录管理人员业绩表现,月底通过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台账分类统计,采用考核软件统一填写报表、排定名次,在办公系统公示,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激活管理人员活力,打破管理人员的“铁饭碗”思想。(3)实施效果。通过考核考核,调动了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管理人员树立起良好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了矿井安全管理水平。

3应用效果

煤矿毕业总结范文7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探索与实践

21世纪科学技术掌握一切的时代,该时期内各个国家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更多的科学技术人才,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也不例外,随着科学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早已在中国各个地区得到普及,大多数人都可以享受最基本的教育。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今社会,我国逐渐颁布各种有关改善教育的文件和法规,大学门槛降低之后,更多的高中毕业学生可以走进大学的校园,国内大学毕业生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学生数量的增多,社会岗位数量有限,同时学生在各个院校掌握的技术业务知识有限,再加上学生本人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原则。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在逐渐增大,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部分,企业追求的不在名牌大学或者知名院校的毕业生,更多的是对求职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过去“铁饭碗”的现象已经几乎不存在,每一位职场的工作者都必须要随时在进步,跟随社会潮流的发展,否则就会优胜劣汰。高校大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着巨大的职业竞争,就业形势日益衰落。综合我国的国情来看,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会严重影响国家的教育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也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加大对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话题的研究力度对高校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高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作用

由于地理区域的不同,学生在就业的选择和将来的发展方向会有很大邪恶区别。例如:在山西省多个省市内会有较多的煤矿企业,绝大多数的学生会选择与煤矿企业有关的专业,回到家乡之后可以更好更快的就业,对于云南等地,旅游业比较发达,当地的学生选择最多的必然是旅游业专业。由于区域文化和个人想法的不同,毕业生的选择各有各的理由。但是所有的选择必须回归于一点,那就是就业者必须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真实能力和各项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其一,目前教育部门大力宣传要为大学生开辟属于他们的天地,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从而缓解市场上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有效解决职场中存在的根本矛盾,使更多毕业生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社会人才市场提供更多有用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其二,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逐渐增强,社会大学生就业率会大幅度提升。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是根据日常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而制定的有效规章制度,它很好的反映了我国当代就业中存在的矛盾,毕业生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增加就业几率。

二、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学基本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许多院校的教学理念已基本趋于“技能转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的主题,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院校,从当前高校的教育现状来看,主抓学生技术业务能力的院校并不是很多,教学效果也不是令人很满意。下面是对我国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分析:

1.针对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的教学体系不完善

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就业率提高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学校建立的就业了完整的就业体系,但是没有相应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在未来个人发展的道路上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为了提高就业率,创建完整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课程是高职院校和高等学府教学目标中的重要部分。然而,通过研究数据表明,我国许多院校为了应付检查,有关就业服务机构设立较为简单,部分院校更是为了节省开支选择让其他部门的职工作为兼职工作,他们个人能力与时间有限,无法承担学校的大量指导工作,使服务工作寸步难行。

2.社会实践教学课程安排不科学

在校园内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工作是高校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对学生将来能否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课程的安排不科学,主要是在教师和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和教学内容单一两大问题。高校社会实践课堂在课程安排中占用的时间较少,部分院校更是将社会实践课安排在每个学期的学期末,其实就是将学生复习时间和社会实践课堂融为一体,实践课程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三、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生产能力;二是学生参与社会互动时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面对目前各大高校在有关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缺陷,我国教育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实践体系建设工作,合理借鉴先进国家院校的教学体系,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以下是根据我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的关于改善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措施:

1.不断完善社会实践体系,建立完整服务机构

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必须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高职院校要结合校内专业的实际情况创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其次,学校要加大对教学体系建立的资金投入,将硬件条件提升到一定水准,才能更好地进行建设工作。例如:在学校专门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安排专业的人士负责学生的就业方面的工作,同时在每个礼拜的固定时间安排老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实践环境,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科学合理安排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

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学校职教部门的管理者,一定要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全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在开展教学计划的同时,安排学生去企业现场一线进行实际操作,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的相互渗透,让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技能。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学校的规划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3.有效实行校企合作,多开展专业培训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为了让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科学合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通过在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就业难并不是社会提供的岗位不够,而是学生无法顺利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岗位的选择不仅仅与自己的能力有关,同时也与企业有关,双向的选择为就业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校领导可以按照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安排他们进厂实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学生通过在企业一线进行实践将来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岗位当中去。

4.做好学生“软实力”培养工作,为学生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根本在学生自身。学生在学校内无法接触到社会,市场经济下的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学生可能没有多大的体会,但是作为教师一定要想到学生将来的发展。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参与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进行提升。现实的社会市场中,实践机会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获得,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老师还需要在学生走向实践道路之前做好软实力培训工作。“软实力”是社会改革社会发展进步中的产品,是对职场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力都非常的大,只有提高自己的“软实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站住脚跟。“软实力”包括的核心要素通常有口头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等。只有同时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学生的软实力,才能让学生会有一身的本领,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岗位,为将来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结语

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在企业实践中进行应用,实践之后再重新回到学习中去,将来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显著提高。以上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希望各位同行能够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陈海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优化[J].考试周刊,2015(52):145.

[2]赵理.高职学生社会实践与职业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198-199.

[3]丛培鑫,李晓梅.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林区教学,2013(8):6-7.

煤矿毕业总结范文8

摘要:分析煤矿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加强煤矿矿井通风安全管理的措施与手段,确保为广大矿井作业人员提供健康安全的生产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煤矿矿井;通风;安全管理;措施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煤矿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大,煤矿企业为了保证煤矿开采过程的安全可靠性,必须加强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降低矿井中的瓦斯和灰尘浓度,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避免出现各种由于通风问题造成的安全事故。企业通风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矿井实际开采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不断优化完善通风系统,加强对通风管理的监控作业,从而有效防止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

1煤矿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煤矿矿井通风安全系统与设备问题

煤矿企业要想保障煤矿通风管理工作的安全高效性,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通风系统。通风系统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通风工作的安全可靠性,如当通风系统功能不完善、安装位置不合理会造成风流不稳定,从而导致煤矿出现外部漏风和有效风量不足的现象[1]。然而,当前存在部分煤矿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通风设备与系统上的投资力度偏低,各项机械设备处于老化与落后状态,无法满足现代煤矿开采的要求。此外,煤矿通风系统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如果没有结合煤矿生产实际情况,导致监测系统和各项测量仪表仪器无法有效满足正常生产作业,频繁出现运行故障,这些都不利于煤矿企业安全通风管理工作的进行。

1.2煤矿矿井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与素质偏低

由于中国煤矿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岗位职工是农民,整体专业能力和素质偏低,无法认识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开采过程经常出现不规范操作的现象,这样会更容易导致各种煤矿开采事故的发生,威胁更多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无疑也加大了通风管理工作难度,需要通风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全体人员展开专业知识培训,培养工作人员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树立先进的生产观念,按照企业规章制度办事,杜绝开采安全事故。

1.3煤矿企业高层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在实际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一些煤矿企业一味扩大发展规模,忽视煤矿通风工作的安全科学管理的现象。通风管理部门只关心煤矿的生产进度,对煤矿通风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指导和监督。通风管理人员日常工作流于形式,对通风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导致煤矿生产过程中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煤矿企业在员工培训教育上资金有限,严重缺乏对通风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教育工作,管理人员专业业务能力水平偏低,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对赶工违规现象不管不顾。

2煤矿矿井通风安全管理措施与手段

2.1建立完善的矿井通风安全管理体系

煤矿企业加强通风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矿井通风体系,根据不同矿井的实际开采情况和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采取通风安全事故防范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充分保障煤矿开采过程安全高效[2]。因此,煤矿企业内部各部门必须加强交流与沟通,坚决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做好通风系统的设计搭建工作,对系统存在的缺陷问题要及时采取解决措施,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同时,煤矿企业要明确通风安全管理目标,加强煤矿矿井各项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工作,通过科学建立对应的信息数据库,为通风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从而作出正确的通风管理决策。

2.2全面提升矿井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煤矿企业要组建健全的通风安全管理团队,必须保证全体部门员工的专业性,组织员工参与岗前培训,不断丰富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提高矿井通风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煤矿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水平和条件,合理开展通风安全管理教育活动,通过不定期邀请社会该专业教授或学者进行讲课,促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通风安全管理意识[3]。此外,企业高层领导也要提高对煤矿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要明确自身职责,加强对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工作,组织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内容,通过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促使煤矿全体职工都能够认识到通风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性,督促自我要规范操作,严格按照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展开各环节工作。

2.3加强通风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煤矿企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和设备,建立健全通风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帮助通风管理人员获取大量可靠有效的信息数据,这样可以最大程度提高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企业相关技术人员要加强计算机语言编写,有效完成对通风各项信息的转换目标,在先进计算机设备的辅助下,相关工作人员快速处理分析大量数据,从而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为矿井通风管理工作提供各项科学指导意见。此外,煤矿企业要高度重视采矿区域通风安全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其直接关系到通风管理人员对现场施工情况的掌握程度。基于该系统作业环境下,通风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各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准确判断出矿井的污染程度和空气成分,从而作出科学的管理决策,保障矿井煤矿安全、稳定、持续开采作业。

3结语

煤矿矿井安全运行作业的前提是通风管理工作到位,煤矿企业必须利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建立起完善的通风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矿井通风的实时监控,严格规范煤矿人员的日常操作,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煤矿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通风安全意识,督促员工严格执行内部通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全面提升中国煤矿行业的矿井通风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占青,郑宝,史卫明,等.煤矿安全通风管理及通风事故的防范措施[J].中国能源,2013,33(6):37-39.

[2]顾八信.煤矿通风安全的制约因素及防范措施[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12(2):10-12.

[3]杨继春.浅谈如何做好煤矿的通风安全管理工作[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3):95-96.

作者:薛飞 单位: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监局

第二篇:煤矿采矿运输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

摘要:矿井井下运输作为煤矿采矿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其运行的安全、可靠对于提升煤安全管理水平意义重大。结合具体工程实际,在分析井下运输环节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优化措施,希望能为保障井下运输的安全开展和矿井生产的持续进行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井下运输;问题分析;防治优化

0引言

煤矿安全生产不仅直接关系着生产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还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息息相关。因此,探索积极有效的煤矿采矿安全管理措施,实现井下安全事故的有效防范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在煤矿井下采矿作业中,井下运输环节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一旦发生问题,在威胁人员安全的同时也将导致整个井下作业中止,所以有必要针对采矿安全管理中的井下运输环节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为矿山生产的安全提供真正保障。

1矿井概述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盖州煤业有限公司为资源整合矿井,年生产能力90×104t,井田总面积16.23km2,主采煤层为9#煤和15#煤,其中9#煤为现阶段主采煤层,煤厚均值1.6m。矿井自2013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采用斜井开拓,井下布设胶带运输巷、辅助运输巷和回风大巷3条大巷,选用长壁走向后退式开采方法。井下运输主要为胶带运输机运输,运输能力为210t/h。由于矿井为整合矿井,井下生产系统虽然属于新建的现代化数字控制系统,但过去老矿区开采的遗留问题,使得井下运输环境相对恶劣,安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

2井下运输环节存在问题分析

a)井下运输环境相对恶劣。现阶段,盖州煤矿井下生产作业巷道存在压力大、底鼓与折帮现象突出的情况,导致巷道返修次数多、频率高、间隔短,使得运输轨道存在起伏不平,在拿道时常出现挤碰现象。加之机道安全间距不足,运输环境相对恶劣,胶带运输中时常发生胶带跑偏、断裂、撕裂等事故;b)安装拆除作业量较大。由于矿井为整合矿井,各生产作业面地质环境相对较差,存在多断层、大倾角、强压力、顶板破碎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极易在生产过程中对运输设备造成破坏。此外,回采面搬家倒面次数较多,使得拆除作业量大、作业时间短,进一步加大了井下运输环节安全管理的难度;c)作业量分配不合理。部分作业人员对井下运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机运系统为辅助单位,主要为采掘一线作业提供服务,伴随采掘人员的日益紧张,采掘单位将部分本单位工作转嫁至机运单位,导致其工作量增加,安全系数降低;d)人员紧张且年龄构成不合理。作为整合矿井,井下运输环节偏多,系统复杂的同时也使得用于维护机运系统运行的人员数量增多,相关单位相应的经济效益必然有所下降,使得减人提效成为多数辅助单位的必然选择之一,但减员的非合理化,导致部分技术骨干流失严重,使得人员紧张局面越发紧张。同时机运单位作为非采掘一线单位,构成人员年龄相对偏高,单位主要人员年龄均值45岁左右,30岁以下年轻人员占比不足10%,年龄结构不合理现象突出[1];e)技术人员素质偏低。伴随着老技术工人的陆续退休,新进年轻技术人员学习积极性不高,操作熟练工呈现青黄不接现象,同时煤矿工作环境相对恶劣,使得年轻、高学历工人招收困难,多数人员学历为高中以下,人员对新技术的掌握理解能力不足;f)投入欠缺,技术设备更新慢。一般而言井下运输设备的服务年限应在8a左右,但现阶段井下多数运输机电设备使用已超过10a,属于超限设备,事故发生概率较大,但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新技术、新设备引进力度低,设备更新换代慢,无法适应全新的机械化生产需求;g)规程制定缺少针对性。作业规程制度是指导作业开展的有效依托,但现阶段井下运输规程制定上多简单参照通用性的相关文件进行编制,部分技术人员未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矿井具体情况,生搬硬套现象突出,许多规程与运输作业现场实际相差甚远,无法起到应有的指导功能,使得井下运输作业的安全性降低[2-3]。

3井下运输系统安全管理防治优化

a)增强培训,提升素质。(a)进一步增强人员安全意识教育。针对矿井自身近年来所发生的各类机运事故进行汇总分析,选取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汇编成册,下发至各作业单位,开展全矿学习活动,提升全体职工对机运安全重要性和相关事故危害性的认识,使其自觉关注机运安全;(b)增强规章制度的学习。将近些年上级部门及矿井内部下发的各类有关机运作业的规章、制度等相关文件进行整理集中和分析修订,并最后汇编后进行重新下发,以便让相关人员更好地学习掌握,确保井下所有机运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到有规可守,并定期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学习效果检验;(c)增强技能培训。定期针对井下机运工作人员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提升作业人员操作设备的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为整个井下机运工作的安全、高质进行提供技术保障[4-5];b)优化设施,消弭缺陷。(a)针对井下运输各环节中工艺、工具所存在的各类问题与缺陷,开展持续性排查工作,并进行相应优化改良,确保相关隐患消弭;(b)积极从外界引进更加高效、更加安全的机运新技术、新设备,并将其加以推广使用,提升陈旧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实现矿井机运系统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水平提升,特别是对主运系统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做到安全隐患的提前发现与及时处置;(c)突出生产安全薄弱环节,针对整个矿井井下运输系统开展全面的逐一解剖排查,针对现场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难重点,进行针对性的整改优化;(d)针对已过使用期限或国家明令禁止的存在安全隐患的机械设备,矿方应当及时更换,避免安全隐患;c)动态检查,完善监管。针对井下运输系统组织井下持续隐患排查工作,推行“三定四检”制度(定时间、定设备、定人员,巡检、班检、日检、周检),通过有效的动态检查,提升机运设备监管质量与力度,确保设备运行的持续、安全。此外,检查中各个部门应针对性编制相应的设备检修表,对设备检查时间、维修标准、可能存在问题进行详实记录,确保检修工作的“菜单式”进行,做到有条理性和针对性,提升维护保养的效率和质量;d)完善机制,鼓励学习。在全矿开展分配制度改革和以师带人的人才培养制度。针对机运工作相关人员采取岗位工资、技术等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助相结合的多层级薪酬制度,并为机运工作人员绑定服务对象,以服务对象的事故情况充当其薪酬多少的衡量标准,提升作业人员工作积极性。创建师徒结对、技术比武、发明奖励等多样化的辅助奖励制度,营造鼓励学习、积极创新的氛围[6-7]。

4结语

煤矿安全管理作为矿井日常工作的核心要点之一,对于矿井生产的持续开展和作业人员生命健康安全至关重要。而井下运输作为其关键构成环节,加强对机运系统的综合管理,提升相关作业人员技术素养,构建完善检修保养制度,更换落后报废设备,对于推动整个机运作业的有序、高效、高质开展意义重大,也是保障矿井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名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致因分析[J].煤矿安全,2011(5):187-189.

[2]王占青,郑宝,史卫明.煤矿安全通风管理及通风事故的防范措施[J].中国能源,2011(6):37-39.

[3]陈兆波,曾建潮,董追,等.基于HFACS的煤矿安全事故人因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7):116-121.

[4]王朝飞,蔡立勇,夏妮,等.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分析煤矿安全事故[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6):46-48.

[5]薛云峰.煤矿安全通风管理及通风事故防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36):197-198.

[6]许正权,徐金标,宋学锋.煤矿安全事故预防长效机制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1):72-74.

[7]李利成.煤矿安全通风管理及通风事故的防范措施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7):25.

作者:李旭岗 单位:山西煤炭运销集团盖州煤业有限公司

第三篇: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及完善措施

摘要:煤矿的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存的决定因素,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头等大事。探讨了煤矿生产中的安全管理,归纳总结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管理理念。

关键词:生产;过程;安全;管理;经验

0引言

目前,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是煤矿工作人员未从意识上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没有把事前防范的安全理念深入融汇到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没有搞好安全与煤矿生产之间的天平。下面就煤矿安全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进行讨论。

1煤矿安全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

1.1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煤矿安全生产必须坚持的方针,煤矿的生产安全、劳动保障及煤矿职工的生命与健康,都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聚焦点。从小的方面来说,煤矿安全生产关系到企业前景,大的方面来说,煤矿安全生产关系到社会稳定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作为煤矿企业必须牢固贯彻这个方针。

1.2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事后治理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通过建立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机构,建立事前预控防范机制,将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加强事中管控工作,以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为平台,逐步完善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标准与措施,力图使事故降到最低限度,最后,加强事故治理工作,分析事故原因,建立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学习,做到事后防范。通过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事后治理的运行模式,逐步实现安全生产零隐患的目标管理。

1.3加强事故隐患排查强化现场管理

每个事故的发生不仅有其偶然因素,而且还有必然性因素。通过大量事故原因的分析,事故主要由人、机、环、管四方面因素造成。a)人的方面。主要表现为:违反安全技术规程、违反岗位操作标准,违反安全技术措施、巡检人员未按规定进行巡检,未经培训上岗作业,进入有毒有害气体场所不佩戴安全防护用品,不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忽视安全警告,违反劳动纪律、酒后入井等;b)机的方面。主要表现在:设备未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设备未按照行业标准定期进行性能测试,绝缘用具未按时进行检验,安全阀不起作用,安全防护用品不符合相关规定,工具有缺陷瑕疵;c)环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作业场所内有毒有害气体超出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限值,易燃易爆气体之间的安全距离不符合规定,设备安装地点的环境恶劣、不符合规程要求;d)管的方面。主要表现为:规章制度的建立不够全面,安全监管体制不健全。不执行安全准入制度,落后、耗能高的设备未及时淘汰,下井人员对自己的岗位职责不清楚,未对特殊岗位作业人员培训,或未持证上岗,安全监管人员监管意识淡薄[1]。

1.4加强机电方面的管理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无论是采煤、掘进,还是运输、通风,都离不开机电设备。煤矿机电设备就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生命线,因此,机电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有举步轻重的位置,只有提高机电管理水平,才能保证煤矿发展的长治久安。具体提升机电管理的水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建立健全煤矿机电管理工作制度。通过对机电管理制度的进一步整理和完善,以制度规范人的管理思想,用制度规范岗位人员的操作行为,使设备和人达到最佳运行状态,进而提升机电管理的整体水平;b)提高机电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题,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提升煤矿的机电设备管理,就要不断地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挖掘新人,才能让煤矿安全生产后继有人,为煤矿的明天注入新鲜活力;c)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煤矿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机电管理已涉足煤矿生产各个领域,仅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已很难满足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网络的建设,对机电设备实际运行参数进行实时观察,根据反馈的情况第一时间做出应急处置或部署,进而实现无人值守,实现煤矿的本质安全型矿井。

1.5加强煤矿顶板方面的管理

从最近几年中国煤矿发生的安全事故来看,顶板事故频发,给煤矿安全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针对煤矿采煤、掘进工作面管理,应主要加强以下方面的管理来控制顶板,消除顶板隐患:a)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b)及时支护顶板。工作面严禁空顶作业,支柱架设牢固,有防倒措施;c)经常检查支柱支撑强度。单体液压柱的初撑力,柱径100mm的不得小于11.4MPa,柱径80mm的不得小于11MPa;d)设置专人观察顶板压力变化,发现隐患及时处理;e)工作面安装结束后,要有职能科室按照煤矿质量标准化要求组织相关科室进行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生产[2]。

2对策措施

2.1提高井下作业人员的危机意识建立风险预控意识

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煤矿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煤矿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煤矿一定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克服麻痹、侥幸心理,特别是要牢固树立风险预控的事先管控意识,从安全生产的源头抓起,做好危险源辨识,使员工在工作前建立安全防范意识,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将煤矿安全管理理念提升一个台阶。

2.2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一次次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反映出企业管理人员知识的匮乏,进而在具体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中不能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做出科学的安排部署,因而安全事故频发;从业人员自身素质较低,自我防护意识较差,“三违”现象屡见不鲜。为有效杜绝以上情况的出现,煤矿培训机构应经常组织全矿人员进行培训。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培训:a)指派有资深经验的老师傅对员工进行培训;b)通过培训机构为员工搭建平台,使员工能形成自学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各自的岗位知识,并提高安全意识;c)外聘专家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

2.3规范并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降低伤亡事故的发生

为了实现更好的安全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和行业规范,严格规范煤矿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建立好后,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发现规章制度的欠缺后应及时进行完善。这样通过实践的检验,各项规章制度能更好地规范安全生产,进而指导安全生产,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3]。

2.4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管控工作

强化事前预防的管理理念,通过引入风险预控的先进理念,加强岗位人员岗前危险源辨识,清楚认知管控危险源的应急措施,将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加强事中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规范好采、掘、机、运、通的质量标准化工作,职能科室按时组织相关科室对质量进行验收,以质量标准化为契机规范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事中管控工作,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长周期运行。

3结语

在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中,无论身处何职,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当事者,只有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安全管理这项工程才能长远地走下去。煤矿工人要时刻遵章守纪,管理人员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因为可能一个疏忽就会造成一场事故。作为煤矿的工作人员,必须不忘初心,时刻秉承安全为天的理念,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为煤矿安全生产谱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侯进山.浅析煤矿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及完善措施[J].能源与节能,2015(7):28-29.

[2]贾凯.我国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108.

[3]张煊.煤矿机电的设备管理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6(7):15-16.

作者:闫中云 单位:山西兰花集团东峰煤矿有限公司

第四篇:煤矿采煤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对当前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进行分析,强调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应用对于煤矿生产的重要意义,对全面提高煤矿安全、加大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力度具有参考作用。

关键词:煤矿生产;安全管理;有效途径

0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煤矿生产的巨大利润也刺激着煤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随着开采广度和力度不断深入,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每年的煤矿安全事故用血的事实告诉人们,煤矿安全事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不容忽视也不容懈怠,必须从煤矿的生产实际出发,在安全管理水平上不断寻求科学方法和策略加以管控,保证煤矿采煤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1当前煤矿采煤安全管理的问题

a)从当前的煤矿安全管理投入来看,很多煤矿业主由于过于注重经济效益,把煤矿管理重心放在利益最大化上,对安全管理则比较忽略,安全管理往往流于形式,这种情况使得安全管理的漏洞越积累越多,一旦发生问题就是大问题,产生的经济损失不可估计;b)缺乏长效的责任机制,使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而且一旦发生事故后,还会出现无人负责的现象,这在很多煤矿企业中大量存在[1];c)由于煤矿的员工一般都是从周边地区招来,很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安全意识不足,对煤矿的运营来说是一个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巨大的利润吸引,众多工人进入煤矿井下从事高危开采工作,但是却不进行安全培训,不采取安全措施加以防护,一些人看重高额回报,却忘记一旦安全事故发生,生命财产高于一切的戒律。当遇到安全风险,往往连基本的自救都不会。而且在日常的管理中,管理者由于注重经济利益,省略安全演练等必要的安全预防工作,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无法避免;d)由于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缺失,使得煤炭开采中的人员中少有受到安全培训教育的,在煤矿井下施工,必要的安全操作步骤是必备的,但是也有人根本不懂也不会遵照执行,不具备起码的安全意识,因此安全事故发生在所难免。有的煤矿企业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收效不大为理由,推脱安全管理和培训工作的实施,给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造成了障碍。综上,由于煤矿企业管理意识不足,从事煤炭生产人员的自身安全措施和意识缺乏,使得中国每年煤矿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整体上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主要表现在:煤矿的自然条件较差、地质条件复杂导致安全事故;煤矿数量众多,生产能力高低不齐;煤矿机械化程度不高,安全技术不足;煤矿生产人员构成较为复杂,整体技术水平偏低。

2煤矿安全管理效率低的原因

a)由于煤矿安全监察体系匮乏,不能从高层实施有效的监管,使得煤矿生产长期缺乏法制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制度保障。按照中国现行的机构设置,煤矿安全监管应由国家煤矿安监局负责,下设煤矿安全监察局,然后进行垂直的煤矿安全监察和管理。这种监察体系从构架上是合理的,但是由于实施上没有落实的动力和后劲,因此在真正的煤矿的安全监察工作中,生产形势十分严峻,从中国目前的监察机构的配置来看,国家、地方煤矿数千个,从业人员数百万人,如果都要煤矿安全生产监察部门实行监管,可以说实施的力度必须相当严格和规范,才能涵盖如此庞大的群体,这种情况使应有的监察和监督力度不足;b)当前的监察力度还不能对危险进行动态管理。由于中国煤矿安全监察水平尚不完善,因此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对于危险源的探测和发现并不能做到及时和实时,有的安全隐患转瞬即逝,检测系统还没有发现可能就隐蔽起来,因此,对于事故提前预测基本是无法实现的;c)由于某些原因,使得煤矿事故存在被瞒报的情况。出于利益的考虑,本应上报的煤矿发生数量和伤亡人数被隐瞒或刻意减少,有的出于政绩的考虑,不仅不对煤矿安全措施加以整改,还提供庇护,使得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大大提高,而且收效甚微[2];d)在煤矿的安全管理技术上,发达国家已经拥有了高效先进的煤矿管理,这是建立在雄厚的资金和人性化管理基础上的。在中国,市场竞争十分残酷,企业结构复杂,高新技术还远远没有达到使用要求,因此,中国煤矿要形成国外发达国家那样独特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机构设置、权力和责任分配、生产成本核算等,特别是安全管理的部署和实施,从当前企业发展运营来看,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甚至有的小煤矿管理水平还停留在20世纪的水平;e)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切企业文化的核心,但是从中国煤矿安全管理运营上看,对人的重视程度显然不足,尤其是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和管理培训缺失,而且中国煤矿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强度比其他国家的工人强度都大,而风险意识却跟不上国外发达国家企业,因此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发生概率也远大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煤矿。

3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策略

a)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利用网路将实时采集数据加以整理后,传送到上级监管部门,然后通过远程终端软件进行监控和分析,如果发现煤矿中的危险隐患,可以立即采取报警措施加以预警,这种方法将安全检测信息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通过网络技术的优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而且网络设备的运行也能够链接到煤矿设备中,形成综合的信息化网络,对安全隐患进行无缝覆盖,从而将煤矿安全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和人员身上,加大安全防护工作的力度,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b)建立现代化监察机制,通过煤矿生产过程和人员管理的电子监控机制,加强防范和处理工作,煤矿事故隐瞒不报的情况在现代网络技术的监控下将会无处遁形。通过技术管理手段的升级,煤矿安全事故被纳入到大数据的监控范围内,从考勤系统到井下人员的行为监控,再到工作时间的管理,煤矿生产的智能化管理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使得监控工作实现了科技化,不仅对井下,也对井上实时监控。目前,安全监控使用较为广泛的智能监控系统包括:RFID射频识别系统,具有对隐患自动识别的射频信号,能够做到在恶劣环境下的识别,不需要人工干预;井上安全监控系统,建立在虹膜技术上的人员安全检测管理系统,能够从生物技术的层面对人员身份进行识别;c)利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进行煤矿安全管理的智能化改造。人机工学原理涉及人、机、环境系统,通过对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及系统工程的管理和运用,以达到提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目的。(a)对煤炭从业人员的准入实行管理。从人员资质、基本技能、技术水平、安全意识等各个方面进行检查,保证从业人员的水平能够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b)通过先进技术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例如对于综采设备进行提升,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人员的作业可靠性,加强设备管理,减少信息传递的误差,要求设备的相关设置必须简单容易操作,安全防护装置等要齐备[3];(c)建立煤矿生产的安全信息传递卡,这是建立在JIT思想上的一种重要的煤矿生产安全信息的管理方法,通过安全生产卡,各种工序都被集中一个安全信息管理平台上加以监控;(d)通过PDCA管理方法,将健康和安全引入管理体系中,建立煤矿行业专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享有同工业管理相同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权限,通过标准化、现代化、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e)对煤矿从业人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实施专项管理,减少人为操作失误的概率,降低操作者的体力和脑力消耗,保持工作氛围轻松,使煤矿从业人员身心愉悦,使得人的技能达到最好水平,有利于提高生产销率,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4结语

在当今经济建设不断推进、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发展态势下,煤矿企业管理技术必须不断应对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寻找新对策,通过创新打破传统,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理念,以保证煤矿企业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高来军.提高煤矿采煤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8):197.

[2]和立祖,周永明.浅析提高煤矿采煤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J].科技经济导刊,2015(7):176.

[3]张志建.提高采煤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9):82.

作者:郭革鸽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吕梁监察分局

第五篇:煤矿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摘要]通过对煤矿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从统计资料和事故致因理论2个方面说明了安全管理漏洞是导致煤矿事故的主要原因,阐述了煤矿安全管理的概念及安全管理对煤矿企业的意义,分析了中煤集团的“1133”安全管理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良好的企业管理模式可有效地改善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式,降低事故发生率。

[关键词]安全管理;事故致因;风险控制;隐患控制

0引言

煤炭是中国最主要的基础能源,煤炭的生产面临着多种灾害的威胁,这些灾害不仅影响矿井的生产,而且还对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当前中国的煤炭经济形势虽较前几年低谷时期有所好转,但仍不容乐观。据以往统计资料显示,煤炭经济效益下滑,安全投入成本相应缩减,容易事故多发。所以,现阶段更应重视煤矿的安全生产。

1煤矿安全事故的原因

多年以来,我国的煤矿生产都面对着复杂的地质条件,水、火、瓦斯、煤尘及顶板五大灾害引起的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财产损失[1]。根据统计资料可知,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安全问题,具体体现在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储备不足及安全技术措施执行不到位等。而这些问题通常可以归结到安全管理的因素上。由事故致因理论可知,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煤矿而言,人的不安全行为指管理层的盲目指挥、员工的违章作业或误操作。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井下设备设施处于不可控或易对人员造成伤害的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是指矿井的自然地理状况、工业场地的环境状况处于对人员健康有威胁的状态。而人、物和环境方面出现问题又常常是由于企业的安全管理存在缺陷或失误造成的。通过上述对现场统计资料和事故致因理论的分析可知,煤矿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煤矿安全管理的漏洞。

2煤矿安全管理

2.1煤矿安全管理的概念

煤矿安全管理是介于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将人、物、环境三者进行有机的联系,通过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及改变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实现人、物、环境间的和谐相处,排除影响煤矿生产效益的人为和物的阻碍事件,实现安全生产。

2.2煤矿安全管理的意义

傅贵教授在对大量的事故致因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行为安全“2-4”模型[2],如图1所示。傅贵教授认为,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组织的安全管理存在缺陷,好的管理产生员工安全的习惯性行为,安全的习惯性行为产生安全的操作动作和安全的物态,最后产生收益。煤矿企业实施安全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1)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根本对策。(2)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3)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要靠有效的安全管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4)在技术、经济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安全生产,更加突出安全管理的作用。(5)搞好安全管理,有助于改进企业管理,全面推进企业各方面工作的进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3]。

3中煤集团安全管理模式

中煤集团是中国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现有生产及在建矿井74座,总产能超过3亿t,煤炭资源储量近600亿t,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江苏、安徽、黑龙江和新疆等省、自治区。面对不同地区的生产条件,中煤集团能够充分认识煤矿安全生产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坚定“零死亡”的信念,遵循煤矿安全生产的规律,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各级“一把手”亲自抓,举全集团之力,围绕“环境、素质、责任”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探索出了“1133”安全管理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做法可以集中概括为:提高一个认识,树立一个理念,突出“风险、隐患、红线”三大控制,狠抓“环境、素质、责任”三项建设。

3.1提高领导干部认识,加大安全工作的推动力

企业能否落实某件事,一方面在于领导层对这件事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在于能否将这件事转换为理念和措施。在中煤集团几次事故之后,领导层深刻反思,冷静分析,科学决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和新举措,每年开展“警示三月行”活动,庄严作出安全宣言,郑重作出安全承诺。领导层在认识提高的同时,亲力亲为,带头研究安全问题,带头检查安全问题,带头解决安全问题,确保安全上人、财、物及时到位,使“安全第一”在集团上下的各种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中得到了真正体现。这是几年来中煤集团安全状况根本好转的前提和原动力。

3.2树立一个先进安全理念,引领安全发展方向

用先进的理念引导安全生产实践,是打破保守封闭思想、实现管理跨越的重要武器[4]。煤矿虽然是高危行业,但安全生产的决定因素是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施严格管理,事故就可以避免。在“安全为天、生命至尊”核心理念的引领下,中煤集团立足于实践,着眼于效果,激发全体员工的智慧,提炼出一系列富有生命力的安全理念,以理念指导行动,从源头上控制人的不安全意识和行为。

3.3突出三大控制,严防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1)风险控制。风险是事故的源头,控制风险就是从源头上控制事故。每年年初,根据矿井年度生产计划安排,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分专业、分系统对矿井安全风险进行辨识,编制煤矿安全风险报告,并对高、中、低风险进行分析确认和量化,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每月召开安全办公会对安全风险防控工作进行具体安排,把安全风险作为日常安全管控和监督检查的重点,并以安全周刊形式,每周跟踪调度重大风险管控情况,确保安全风险处于可控、在控状态。(2)隐患控制。隐患不除,事故难绝。中煤集团的隐患控制工作主要通过编制手册、建立系统及闭环管理进行。编制手册是指组织编制规范统一的煤矿隐患排查手册,做到持表排查、系统排查、全覆盖排查,各单位将隐患排查内容进一步进行细化,将隐患排查的任务分解落实到车间、区队、班组。建立系统是指建立隐患自查自报系统,按照隐患整改的责任主体,将隐患分成A、B、C、D4级,限时整改,超时升级,以信息化手段推动隐患及时整改到位。闭环管理是指矿井每月、区队每旬、班组每班排查1次安全隐患,对查出的隐患分类定级、建档管理、落实整改、验收销号,集团公司每季度对隐患排查治理情况通报1次,对重大隐患挂牌督办、跟踪治理。(3)红线控制。安全红线是安全生产不可逾越的高压线,必须树立敬畏红线的意识。中煤集团将安全生产禁令、“双七条”细化分解为安全管理红线61条,划定了2250条岗位安全红线,形成了涵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红线网络。牢固树立安全红线意识,把安全红线作为各级隐患排查和反“三违”的重点,凡违反管理红线的一律停产停工整顿,违反岗位红线的一律解除劳动合同。

3.4狠抓三项建设,提高企业安全保障能力

中煤集团围绕“环境、素质、责任”建设,努力构筑“系统可靠、装备精良、人员精干、管理高效”的硬件环境,构建“制度健全、奖惩有度、素质过硬、团队有力”的软件能力,形成以环境为基础、以素质为保障,以责任为纽带的软硬件有机结合、良性互动、互为提升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1)环境建设。中煤集团围绕构建安全、高效、简捷、流畅的生产系统,优化生产布局,简化生产系统,减少生产环节,合理集中生产,提高单产单进水平。对设计理念不断创新,对工程管理不断优化,体现“简捷流畅、美观大方”的工程美学。推动矿井向“一井一面”安全高效矿井模式发展,提升安全高效矿井水平。对生产矿井和整合技改矿井重点进行系统装备升级改造,对新建矿井坚持“四化”方向和“五高”标准建设,超大工作面推广应用无轨胶轮运输、双巷掘进的全负压通风、先进采掘装备、可靠的巷道支护等技术,实现“快掘、快采、快搬、快闭”。(2)素质建设。素质建设主要是指人才建设。中煤集团高度重视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近年来,集团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全面合作,定向培养煤炭主体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依托中煤职业技术学院和平朔公司教育培训中心2个煤炭培训基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煤矿技术工人队伍。所属企业不断引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煤矿一线,加快核心队伍建设。在干部使用过程中注重轮岗交流,连续几年组织集团公司总部员工与基层企业员工双向挂职锻炼,有效促进了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公司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育。(3)责任建设。责任比素质更重要。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构建“党委重视安全、行政主抓安全、技术部门保障安全、生产部门落实安全、监管部门监督安全”的管理格局,健全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管理流程。实行“技术、生产、安监”闭环管理、良性互动,技术抓源头控制、生产抓现场执行、安监抓过程监督。与所属企业全面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层层分解指标,实施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企业决策、执行、监督、考核、奖惩等各个层面,落实到各基层单位和每一个岗位员工,杜绝责任盲区。

4取得成果及后期安全工作思路

在中煤集团大力推进安全管理工作的情况下,2016年集团总部共组织开展安全检查140余次,各二级企业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共2400多次。全集团排查隐患累计18万余条,整改率99.7%;对存在问题较突出的403个工作面进行了停产停工整改,累计罚款952.8万元,达到了“全覆盖、零容忍、严检查,重实效”的效果,杜绝了各类瓦斯事故的发生。全年完成原煤产量1.82亿t,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百万吨死亡率连年下降,树立了行业典范。今后,中煤集团将认真落实、总理等中央领导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深入贯彻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煤矿安监局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强化“红线”意识,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安全责任体系,持续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加强管理,强化培训,严格监督检查,确保安全生产,为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做出更大贡献。

5结语

(1)煤矿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缺陷,事故预防的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2)企业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的落实,有助于改进企业管理,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3)通过对中煤集团安全管理模式的分析,可知提高领导干部对安全的认识,树立先进的安全理念,落实“风险、隐患及红线”控制,狠抓“环境、素质及责任”建设,能够有效的预防事故的发生,确保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郑增荣.地方煤矿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5.

[2]傅贵.安全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王三虎.安全培训教育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