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论文范例

绿色消费论文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1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设计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绿色设计对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绿色设计作为平面设计中体现绿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实施的当今仍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着重研究绿色设计理念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对平面设计实践和视觉体验进行分析,让平面设计遵循合理的发展秩序,达到促进平面设计与人类协调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绿色设计;视觉体验;协调发展;平面设计

一、平面设计和绿色设计概述

20世纪20年代首次出现“平面设计”这一术语,著名的美国设计师威廉•艾迪逊•德维金斯最早使用平面设计的称谓。平面设计曾有多种称谓,如装潢设计和装潢艺术等,直到1970年之后平面设计才真正成为国际设计界通用的设计术语。平面设计,顾名思义,是指在平面空间中进行的设计活动,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二维空间中的诸多要素,如文字的使用、图形和色彩的搭配等,通过将这些元素相互穿插和布局进行设计。当然,平面设计还包括对字体元素的设计、摄影技术的融入、版面编排等。平面设计主要的功能是利用各个设计元素准确地传达观念、信息,所以其核心内容是合理安排各个设计元素。绿色设计也被称为生态设计或环境设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反消费运动。这一运动主要是由著名记者帕卡德对当时美国汽车工业的生产带来环境巨大污染进行抨击而引发的。从狭义上讲,绿色设计通常指以运用绿色环保技术为前提进行产品的生产和制作,减少、回收、再生是其所遵循的三大重要原则,其目的主要是对传统设计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从而使创造出来的产品既能够满足基本要求,又可以获得可持续的运用。从广义上说,绿色设计体现在产品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包装设计、宣传和营销等环节。

二、绿色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

首先,伴随着人们对绿色设计理念的全新理解和认识,人们在消费和生活中越来越重视绿色发展,将生活中的消费品定义在自然化发展的方向上,希望能够享用纯天然的食物,居住在绿色的大自然中,等等。在产品设计中,可以将绿色设计概念引入产品的包装宣传,强调对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运用,采用全新的绿色设计风格,让产品在包装设计上真正体现出回归自然的特点。这逐渐成为绿色设计理念发展的趋势之一。其次,随着市场上平面设计产品种类的增多,许多产品出现同一化的弊端。产品设计缺乏独特的设计理念,这是因为设计师在设计中无法另辟蹊径。设计师如果想要使自己的产品在众多产品设计中脱颖而出,可以借用自然环保理念,给产品设计带来绿色个性化的设计理念。最后,在我国正逐步实行节能减排、绿色设计的背景下,设计师要充分根据自己对绿色设计的全新认识和独特见解,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充分融入产品包装设计,避免对市场上同类产品设计进行大量的模仿和抄袭,一定要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绿色设计理念进行重新定义,探究消费者心中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从而有效地进行设计,使绿色设计观念深入人心。

三、绿色设计理念在平面设计中的实施策略

可持续发展观念基于简单资源循环这一古代朴素认识,其形成的缘由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其充分体现出人类活动的发展过程,是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综合认识,贯穿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和平共处两大重要主线。因此,我们应当遵循平衡、优化、自制和协调的原则,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目前,人们对相关绿色设计观念的关注和认识还远远不够,平面设计师应该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彰显绿色设计理念。其一,在进行绿色设计的同时树立整体设计理念,采用容易再循环利用的材料,在发挥其基本功能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处理,或研制新型的环保材料,对材料的生产、使用、处理等方面进行协调。其二,加强对绿色设计观念的宣传工作,让每一位公民都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宣传教育中应包含环境危机和危害环境的讲述与包装废弃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说明,并对企业进行环保理念的普及。其三,注重体现绿色包装的作用。企业应当树立正确的宣传产品和品牌的理念,在设计方面重点突出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如,如果产品获得绿色标志,则应在包装中予以重点说明。

结语

虽然迄今为止,绿色设计仍处于发展的初期,但是在每位设计师和消费者的心中,其已经形成了重要的发展趋势。平面设计师应在强调保护环境、循环再利用、以人为本、健康设计的理念基础上对产品设计进行改良,真正将绿色设计理念运用到产品设计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更好地维护人类家园奉献一份力量。

作者:陈艺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2

关键词:可持续;室内环境;人文

1传统室内环境设计中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

在室内环境设计领域,人文可适当地理解为深厚的文化性和带有广泛意义的人性化的设计要素,也在说明人是设计中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文在室内环境中的研究早已有之,并且国内外对传统室内环境的人文内涵研究产生了很多成果,都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可持续理念向室内环境的注入,使室内环境的绝大部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人文理论在难以再适合于表达可持续室内环境的人文特质,比如我们的室内设计都是讲求以人为本,但以人为本的方式在可持续室内环境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革命性的进步。但作为室内环境这一领域范围内的研究,传统室内环境的人文观点仍有一些是本课题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可持续室内环境的人文思想是对传统室内环境的一种扬弃。例如,钱丽竹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解析》(2011年)一文中指出,室内装潢的主要目的是让在其中的人感觉舒适、自然,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或工作的人感到舒心、愉悦,只有将人贯穿于设计的始终才能完成一项完美的作品。钱丽竹[1]文中的“自然”是指人感受的愉悦和自由自在,这是对人类情感的关怀,也是可持续室内环境所应有之义,可以作为研究结果的借鉴,可持续还使“自然”富有更广泛的含义,使“自然”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自然而然。吴美芳在论文《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人文情结》(2003年)中,以人类征服自然的传统思想为依托,解释了现代技术手段的进步以及对建材领域的不断拓展,使建筑室内环境向人工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建筑室内环境可以摆脱自然因素的限制,充分满足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并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型购物超市这种购物模式为例,说明了技术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情感化室内环境感受。吴美芳[2]文中对高新技术的未来展望,是可持续室内环境的技术观念的一个反映,智能化是可持续室内环境的高技术路线,它的目标之一就是高情感化。诸如此类的文献,都说明可持续室内环境的人文思想是对传统室内环境的一种批判性继承,有新的观念融入,对一些人文提法有新的解释,也有少部分的保留,特别是在人性化和高情感化的人文关怀的研究中,传统室内环境的研究成果对可持续室内环境领域的研究能起到些许参考和借鉴。

2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人文研究现状

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产生已逾半个世纪,目前国内外对可持续室内设计实践方面的理论研究产生了一些成果,如已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有周浩明的《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理论》(2011年),SianMoxon(英)的《SustainabilityinInteriorDesign》(2012年),洛丽•丹尼斯(美)的《绿色室内设计》(2012年),路易丝•琼斯(美)的《环境友好型设计:绿色和可持续的室内设计》(2014年),SusanM.Winchip(美)的《SustainableDesignforInteriorEnvironments》(SecondEdition)(2011年),PilatowiczG.(美)的《SustainabilityinInteriorDesign》(2015年)等。同时产生了不少成功的设计案例,如美国新墨西哥州陶斯县的土船住宅,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Ban)设计的纸质住宅,让•诺维尔(JeanNouvel)设计的法国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所,英国赫特福德郡的BRE未来办公室等。相比较于可持续室内环境的设计实践及相应理论,人文方面的研究明显落在了后面,呈现出发展失衡的态势。只有部分设计理论的文献对人文方面稍有涉及,并且数量较少。代表性的成果有:(1)周浩明的《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理论》(2011年)一书中的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五部分,和第九章第一节的第四部分,概述了可持续室内环境的审美特性;在第九章第一节的第一部分,周浩明阐明了他对可持续室内环境的人本观的个人看法,周浩明认为应本着“以自然为本”的思想来重塑室内环境的人本观念;在第二章第二节的第四部分论述中,指出可持续室内环境应该具有动态的可适应性,整个生命周期要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第六部分还强调了要鼓励大众参与可持续的设计过程,可以更全面地符合使用者的期望,更好地营造一个属人的可持续室内环境。(2)梁丽娜、高金锁的论文《可持续发展观念与可持续室内设计》(2003年)中,提到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应蕴涵着平等、发展、公平和民主原则等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应能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使资源、环境、人、社会、经济五大系统相互协调,共同进步[3]。(3)古佐夫斯基(美)的《可持续建筑的自然光运用》(2004年)一书中的第七章,阐释了自然光与环境、社会、精神、心理愉悦之间的生态联系;第八章阐释了自然光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并提高我们的生态意识。(4)布莱恩•爱德华兹(美)的《绿色建筑》(2005年)一书中的序言三,谈到如何以生态伦理的观点来把控技术;以及建筑空间对本土传统的保护等所能负担的社会责任;并认为室内环境应该吸取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文明的传统和文化精华,以西方现代化科技结合东方传统思想来寻求出路。(5)郝琳在《建筑先锋•绿见未来》(2014年)一书的绿见未来的理论部分,用永续设计的理念,为我们预测了未来建筑空间可能为我们提供的生活方式,他认为好的设计应该是可持续的,未来的永续建筑是看重匠艺的传承(文化)、自然的保育(环境)、产业的变革(经济)、人的生活(社会),通过高科技和智能化,永续的目标是把庶民、人文风物、自然生态升华为“无心”的日常氛围。(6)林宪德(台)在《绿色建筑》(2011年第二版)一书的第九章第一、四部分,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了营养能量向上层传递时的急剧减少,着了保护环境和有效资源,降低熵值,提倡我们过简单的生活方式,住宅、建筑、城市都不能太过复杂,一句话,越简单的建筑系统越是好的可持续性的。在第九章第三部分,论述了适宜技术的社会价值和可持续意义,用现有的材料、技术、施工、设备水平下,发挥最大的地球环保功能,并且保护了当地的传统工艺的活力,使地域文化传承发扬;还借用生态经济学大师舒马赫的观点,论及了“适宜”这一人文性概念:不应该一味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消费标准、价值体系,否则会更加依赖富裕国家而不能自拔,发展经济应当适可而止、追求效率或生产力应适可而止、使用非再生资源应适可而止、细密分工应适可而止、以科学方法替代常识也应适可而止。(7)大卫•伯格曼(美)在《可持续设计要点指南》(2014年)的最后部分,“可持续设计的未来”中,分析了可持续暂时不被人们认同的原因,因为新生的可持续策略具有异于传统的形式,让人产生陌生感,有的思想进步人士又害怕人们异样的眼光,而对可持续望而却步。就像早先的汽车设计成马车的模样,是用熟悉的形式,慢慢让人们接受新事物。大卫•伯格曼认为“透明的绿色”手法在建筑和室内空间中具有可行性,生态元素依然在那里,只不过没有那么明显,当可持续设计不再有一个样子,它就不再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不再是一种宣言,不再针对一些特殊的(少数的)群体。但他也指出“透明的绿色”会失去生态化策略对人们的教育意义。(8)来增祥在《可持续发展与室内设计——兼谈绿色室内环境的营造》(1998年)一文中点出了可持续室内环境具有社会性、历史、地域文化性,可持续发展除了涉及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能源等所谓“硬件”的经济技术领域之外,同样也还与社会文化、历史文脉等“软件”因素有关,例如对风景名胜和文物的保护,对地域文化和地区人文景观延续性的重视等等。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对环境的尊重和沟通,对资源的节省和珍惜,在技术上除了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外,也乐于采用因时、因地制宜的“适用技术”。同时还指出可持续室内环境是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敬,可持续发展从哲学上可与我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相沟通,这里的“人”——可视为自我或群体,“天”——是否可认为是除自身或人群以外的客观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天人合一是人与物的共生,人与环境的“对话”、沟通和融合[4]。(9)DanielJauslin在论文(2012年)中引述了三位建筑师对可持续美学的看法和谈论,并指出可持续设计的美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它能在何种程度上得以实现,现在还上不清楚,但自然美学、生态美学在未来的可持续设计中必定有相当的发展空间[5]。(10)GrazynaPilatowicz在论文《SustainabilityinInteriorDesign》(2015年)中指出:致力于建筑环境可持续的努力不仅要集中在建筑系统性能和保护资源上,还应当是基于对人的身体和心理精神需求的理解,这才是一个优良的环保设计决策的必要出发点[6]。(11)YaserRezapour等在论文《CulturalAspectsAnalysesinSustainableArchitecture》(2012)中研究了可持续建筑与文化、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认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才能促成可持续的社会,可持续的社会才能产生可持续建筑;可持续建筑应该作为一个文化背景来建立我们最佳的可持续文化,可持续建筑内涵着可持续文化,它对可持续社会的形成有重要作用[7]。

3可持续建筑人文研究中的相关研究成果

3.1研究的起步

对可持续建筑领域的人文研究,早在1999年,已经被建筑学者郑光复注意到,他在《环境的建筑未来》(1999年)一文中提出生态性不可以压倒人文性的论点,但在当时似乎未引起太多关注,偏重生态性压倒社会性是可持续建筑研究长期以来的普遍现象。如今,可持续建筑的人文专题性研究已经起步[8]。李海霞、冉茂宇的论文《人文生态建筑的设计思考》(2006年)对生态建筑中的健康生活模式、人性关怀、全球化进程中的地域性保护进行了一些探索,并肯定了生态建筑具有这些人文特征。专题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是赵安启、周若祁主编的《绿色建筑的人文理念》(2010年)[9],该书是国内建筑领域的第一本关于人文内涵的专著。书中提出了构建人文理念的四个基本原则:生态性、科学性、民族性、大众性,还提出了八个基本人文理念:天人和谐、持续发展、安全高效、经济适用、地域适应、节约高效、以人为本、诗意安居,并作出了一定的理论解释,其学术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专题性的学术论文有李国友、刘大平的《“绿色建筑”理念的人文拓展》(2010)和陈柳钦的《从人文视角深化对绿色建筑的理解》(2010年)。李国友和刘大平借助一个实践案例探讨了建筑与自身功能、地域环境及社会、时代背景的关系,以及进行气质、品味、伦理等人文属性的绿色评判可能性。陈柳钦[10]论述了社会生态、经济生态是和自然生态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应该说随着这三部文献的问世[11],学术界于2010年开启了对建筑人文的专题性研究。根据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于20世纪70时代提出了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生态系统,认为社会、经济、自然这三个亚系统是交织在一起的,它们相生相克,构成了人工生态系统的矛盾运动。建筑和室内环境面对这样复杂的系统,其研究应该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全面考虑。在以上三部文献的基础上,对可持续建筑的社会属性仍然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3.2研究的深化

近年来可持续建筑研究领域出版了两本有关人文研究的专业著作。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编写了《城市社区绿色建筑规划社会人文需求技术导则》(2016),从建筑空间多样化需求;公共服务人文需求;交通人性化需求;生态环境健康性需求;社会公平性与公众参与需求等内容给出了设计建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绿色人文学组组织编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技术与人文理念》(2017),梳理了中国传统建筑所体现的八大绿色人文理念,探讨了史前时期、夏商周三代和封建社会中国聚落演化的基本轨迹,并总结了“中国传统民居适应地形(地貌)的绿色营建经验”、“中国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绿色营建经验”以及“中国民居应用地方材料的经验”。刘素芳、蔡家伟的专著《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绿色技术与人文内涵研究》(2019),以现代建筑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关系为框架,从可持续技术、不同气候区的营建经验、各类型建筑的设计方法着手,阐释了材料语言表达,以及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策略,并对绿色建筑人文内涵的基本原则和营造理念做了整体归纳。与之前的研究相比,这三本著作明显更具研究深度,研究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分别在绿色设计准则、方法策略和传统生态智慧方面,对确切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细化的探讨。可持续建筑人文研究的大部分内容和关注重点,其实是建筑所营造的空间和环境。有关可持续建筑的人文研究正在被步步推进,逐渐有细分和深耕之趋势。建筑人文和室内环境人文不完全等同,但是联系非常紧密,具有高度的相通性,上述建筑领域的现有成果,对室内环境设计领域的人文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事实上,从另一个维度看来,在建筑设计领域,乃至室内环境设计领域,国内外近来都有越来越多的设计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始关注可持续和人文的关系问题,其中大多为世界知名学者。笔者在研究生论文的开题报告(2014)中[14],GrazynaPilatowicz在《SustainabilityinInteriorDesign》(2015)一文中[15],褚冬竹在《可持续建筑——设计生成与评价一体化机制》(2015)一书中[16],陆邵明在《空间•记忆•重构:既有建筑改造设》(2017)一文中[17],ArnoSchlueter、AdamRysanek、韩冬辰在《基于下一代可持续建筑的协同系统设计》(2017)一文中[18],他们都依据各自的工作实情、研究领域、调研资料,纷纷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人文问题的关注,并主张用人文性来丰富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

4结语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3

一、论文的来源,目的,意义,国内外概况和预测

2001年11月10日深夜,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无论按什么标准来撰写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将会被列入这一时期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中国加入世界组织必将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可以说,中国加入世贸对中国绝大部分行业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有机遇同样就会有挑战,尤其是对中国农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农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加入WTO,农业面临一个新的国际环境,新阶段新环境将把中国农业推向市场竞争的巅峰。论文百事通中国农业的市场竞争会由国内竞争转向国内国际双重竞争,农业资源也会由国内配置转向国内国际双重配置。中国入世,绿色壁垒逐步取代了关税和配额,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大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农业如何应对将会是一个亟待做出抉择的问题。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WTO规则和机制来保护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鉴于此,我选择了中国加入WTO后的外贸研究这个论文课题,希望通过自己论文写作的过程,来加深对WTO的了解。

二、有关论文课题调查和研究情况,预计论文达到的目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段提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经济、科技、社会、人口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得到各国的公认。消费观转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人们不仅要提高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生活质量,当然包括环境质量。然而,为了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往往包含贸易手段,所以环境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国际贸易。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纷纷筑起绿色壁垒。我国农业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损失极大。如何面对绿色壁垒?怎样发展我国的农业?这是我国现在发展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篇:英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长时期以来,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新谜又出,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

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Gothictradition)。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到2000年9月为止,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其中1970年以后为126部,仅90年代就达59部,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

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

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资料查找、理论探讨研究、阅读法

3.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研究所需条件:纸张、打印设备、图书馆、互联网上获取国内外文献资料;

可能存在的问题:

(1)文献不足;

(2)由于个人的观点和能力,使对研究对象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

三、研究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审查意见

1.研究进度安排

(1)论文指导第一周(学期第八周):学生完成初稿。

(2)论文指导第二周(学期第九周):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初稿后发回修改。

(3)论文指导第三周(学期第十周):学生交论文第二稿。

(4)论文指导第四周(学期第十一周):指导教师审阅第二稿并发回给学生进一步修改。

(5)论文指导第五周(学期第十二周):定稿

(6)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交定稿的打印稿和电子文本。

(7)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本周星期五至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周)星期五,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写评语,学生做好答辩准备。

(8)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十四周):星期三

第三篇:英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一、选题内容与研究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

1、选题内容

要求:

(1)用三至五句话完整地陈述选题内容,包括具体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基本观点。

(2)分别列出汉语和英语关键词(3-5个)。

2、研究问题

要求:

(1)列出文章要解答的具体问题或论题。

(2)将问题或论题按逻辑顺序排列。

3、研究的可行性

要求:

(1)阐明研究者对选题的资料积累和条件准备等。

(2)阐明研究者对选题的认识、了解程度及突破方向。

二、文献综述

要求:

(1)全面综述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国内外文献,包括主要学派/研究者、代表性研究成果、代表性理论/观点、研究发展脉络。

(2)客观评价已有研究成果,具体指出已有研究的优点和缺点/不足,分析缺点/不足形成的原因。

(3)指明选题研究内容与已有研究成果之间的联系,即指明当前研究是对已有研究的扩展提升、应用推广、补充修正,还是对相同内容的换视角或换方法研究。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理论基础

要求:

(1)系统介绍与研究内容和视角有关的理论,包括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的内涵和理论的代表性概念。

(2)较详细地阐明所选理论与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2、研究方法

要求:

(1)交待具体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等。

(2)交待所选方法的具体运用。

四、预期成果、创新之处及价值或意义

1、预期结论

要求:简要陈述研究会得出的结论或模式等具体内容。

2、创新之处

要求:具体指明论文在哪些方面有创新或与众不同,即要指明是研究内容新、研究资料新、研究视角新、研究方法新、研究的结论新或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同等。

3、价值或意义

要求:阐明成果的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即对文论、作家、作品、文学史等方面的研究有何贡献。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要求:

(1)交待研究分几个部分,即分几章展开讨论。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Introduction(导论)部分应包括作家、作品简介,文献述评,自己的题旨、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主体部分不得少于三章,须对选题进行有条理的、充分的论述;Conclusion(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形而上地归纳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研究发现等。

六、论文框架

要求:用英语列出论文的详细提纲,有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文学方向不鼓励标出三级标题),标题措词应简洁、明了,能体现自己的观点,体现思维的逻辑性和论述的连贯性。一级标题标明Chapter1、Chapter2等,二级标题依次标明1.1、1.2或2.1、2.2等,以此类推。

七、研究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案

(1)重点、难点

要求:指明具体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2)解决方案

要求:

(1)分析重点、难点形成的原因。

(2)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八、研究计划和工作进度

要求:制订具体的分阶段的研究计划,并指明每阶段的工作进度,内容包括资料收集、开题、初稿、二稿、三稿和终稿等。

九、参考文献

要求: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4

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绿色发展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制约下,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发展理念。绿色发展观强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3]一是在理念上,绿色发展倡导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4]这也就是说,人类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以破坏自然为条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必须要开展绿色教育,将绿色理念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以付诸实际行动。二是在生产中,绿色发展要求实行以环境友好型技术为支撑的绿色生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也不再纯粹以GDP来衡量社会是否进步。在绿色发展下,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生产方式,实行以环境友好型技术为支撑的绿色低碳循环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进行资源能源的再利用与再循环,从而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在生活上,绿色发展要求推行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基础的绿色消费。经济系统不断从生态系统获取资源能源、并将废弃排放至生态系统中。在这一过程,人类获得了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与物质财富的极大积累。但人类在不断地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加快了自然资源的耗竭速度,并使得生态坏境恶化。如果人类不断追求物质的过度享受,势必导致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矛盾不可调和。在绿色发展下,人类应坚持消费结构的绿色化,提倡适度消费。

二、女性人才在引导社会树立绿色理念中的作用

我国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三次搬家,直至将住所选在学校附近,她认为这有利于孟子成人。这种引导作用对孟子后来取得的成就不可谓贡献不大。由于男女在家庭内外的分工区别,在大部分家庭中,女性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明显更久。因此,在家庭(或者说是启蒙)教育中,女性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也发挥了更大更直接的作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目前,我国的环保意识、绿色理念等尚未作为国民基础教育融入学校日常知识教学中,也并未完全融入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中。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女性可以给孩子做绿色理念的启蒙老师,在日常做绿色生活的践行者,从各个方面给孩子做好绿色行为示范。如给孩子科普环保的相关知识,教育孩子不要乱扔纸屑、随地吐痰等环境卫生方面的内容;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教育孩子进行垃圾分类与手工制作,进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有意识地训练孩子随手关灯、节约资源能源,培养孩子与自然和谐相处,不随意捕捉蛙鸟鱼虫、破坏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等。孩子小的时候不断接受这方面的知识与教育,又在孩子这个群体中扩散开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可以强化孩子们的绿色观念,并形成相应习惯,从而孩子的个人言行都与绿色融合起来,长大以后又能通过言传身教传给下一代,以此实现代际之间的“绿色”传承。

三、女性人才在倒逼各类经济主体开展绿色生产中的作用

绿色发展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受到人们重视的。当经济社会发展所消耗的资源和对环境的污染控制在资源再生能力与环境自净能力范围之内时,人们对各类经济主体的生产方式没有太多要求,此时人们对绿色生产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一旦资源消耗的速度与环境污染的程度超出资源再生能力与环境自净能力,公众就会首先感受到资源环境压力。因此会要求各类经济主体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同时也要求政府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政府在公众的诉求以及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下,则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规范经济主体的生产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女性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根据我国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女性大多掌管家庭钱财,决定家庭支出结构。同时,女性也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与健康。如第一个提出DDT的使用对环境带来大量污染的蕾切尔•卡逊,她以女性的细腻笔触描述了农药泛滥、土壤板结、水质败坏等现象,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当各类经济主体的生产行为带来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造成雾霾、烟尘等空气污染、水土破坏,威胁到人类生活时,为了减少孩子在衣食住行中的不安全因素,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女性则会行动起来。在工业领域,女性会强烈呼吁绿色生产,并通过家庭的消费倾向来形成对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压力,从而倒逼其转变生产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农业领域,广大的农村女性通过接受实用技术培训,能合理、适量地使用农药、化肥,合理使用灌溉用水,这对减少农村的面源污染、实现我国农业的清洁生产和绿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城市社区,由妇女主导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为绿色生态农业转型提供了借鉴。[5]在办公区域,女性也更为关注节能降耗活动,有效带动办公室形成资源能源节约风气。

四、女性人才在引导家庭形成绿色消费中的作用

女性大多在家庭用品如日常衣物、食品等的采购中(甚至包括家居与装修)占据决定权,在这一消费领域的主导权决定了女性可以在引导家庭形成绿色消费中成为中坚力量。如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女性去超市购物时更爱携带购物袋而非购买塑料袋,比较注重餐具的洁净性而较少使用一次性碗筷,更关注家庭水费电费而随手关水关灯……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家庭日常用品的绿色导向,提升家庭的整体节约意识。事实上,我们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的“牙膏皮换牙膏”活动,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存在。大量农村妇女将用过的牙膏皮收集起来,洗净晾干、剪开锤扁后再积攒好妥善放置用于售卖与兑换。尽管这是因为含铝的牙膏皮可以兑换少量金钱(部分地区兑换麦芽糖等),但是不得不说,这种行动让那个时代的孩子们勤于收集牙膏皮,并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习惯,从而对整个社会倡导资源节约起到了正面作用。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在全国正在开展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上,女性也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一是较之于男性,女性更多地承担了家务活动,在家庭生活垃圾(尤其是厨余垃圾)分类上更为熟悉,容易上手,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的效率;二是女性性格相对较为细致,在垃圾分类与投放上更有耐心;三是女性更能够发挥社区垃圾分类的志愿者作用,妇联干部、妇女社会组织在教育、劝导社区居民上更有先天优势。

五、结论与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们对优美的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有了更高需求,迫切需要转变过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发展道路则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女性人才的作用。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法国学者奥波尼便提出了生态女性主义,提醒人们注意女性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强调女性在解决生态问题中的潜力。女性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也是早就被历史所证明了的,如印度妇女的抱树运动,肯尼亚妇女的森林绿化带运动,日本、英国等国家妇女的绿色消费行动等,只有承认并支持女性的这种作用,可持续发展才会是一个可望又可及的目标。[6]根据女性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及其承担的家庭和社会角色,女性在环境诉求、宣传环保观念时更容易具有感同身受的力量,从而成为环境传播中的重要力量。[7]实际中,女性与生俱来的人性关怀、男女性格差异导致的伦理价值观差异使得女性更具有利他动机,承受了更高的社会伦理期望,也使其更倾向于绿色发展。[8]女性这一特质,使得其有助于引导全社会树立绿色理念,倒逼各类经济主体开展绿色生产,引导家庭形成绿色消费习惯。为了更有效发挥女性人才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我们还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尊重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女性在绿色发展相关知识普及与行为示范中的作用。通过家庭教育和身体力行的影响,女性可以让幼龄儿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意识,从小树立绿色理念,关心、爱护环境。根据研究,这种环境关心与环境态度对绿色消费认知、绿色消费积极情感是具有显著影响的。[9]二是加强对女性的绿色发展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其绿色发展意识。如社区与行政部门可以举办各类家庭节能环保知识竞赛、废弃物回收利用能手竞赛等,大力宣传女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宣传绿色发展中的女性典型与模范人物。早在1989年,全国妇联与农业部、科技部等12家部委就在农村妇女中开展了“双学双比”活动,引导农村妇女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1990年,全国妇联、林业部倡导在全国城乡妇女中开展“三八绿色工程”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的环境生态平衡和林业经济发展。[10]三是充分利用各类社团、培训机构、新媒体的教育资源,加强对女性绿色发展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如集中社会各方力量,开展对女性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办公室节能降耗技能培训,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教育与培训,农村女性农业技能训练,以此加强其在生活垃圾分类、农业清洁生产、家庭绿色消费中的知识储备与技能准备。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还可以大量利用公众号、微博、直播平台等新媒体打破时间、地点限制,加强对女性的教育培训,还可逐步推动女性成为在线分享相关知识的主体,打造良好的教学生态。四是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对女性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贡献进行奖励。如政府可以设立一些环境教育中心,为女性交流节能环保相关方面经验提供场地,邀请女性做相关知识技能讲座,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指导等。如“废品西施”月月并是在直播平台上劝导网友正确垃圾分类,获得大量关注,且获得了央视报道,在更大范围科普了垃圾分类知识。选取一些社区作为生态环境示范基地,对其进行鼓励与表彰;完善奖励制度,对推动绿色发展中的典型女性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通过各类配套措施,建立促进女性人才在绿色发展中发挥好相应作用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134.

[2]求是评论员.用绿色发展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J].求是,2016(2):3-4.

[3]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14-20.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158-159.

[5]蒋永平.推进绿色发展,为女性赋权增能[N].中国妇女报,2017-08-29.

[6]纪莉,曾益民.美国环境传播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运动与发展:思考与启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9):22-35+126.

[7]唐勇军,李鹏.董事会特征、环境规制与制造业企业绿色发展—基于2012—2016年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2019(3):73-80.

[8]张天舒.中国文化背景下消费者价值观对绿色消费意愿影响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7年.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5

色彩的包装和商品内在属性应该一致,不同的商品属性,应该选择不同的颜色。如绿色常常使人联想到蔬菜,橙色让人联系到水果,而褐色又让人联系到巧克力和咖啡之类的食品。同类的产品,也应该有色彩的偏重。如绿茶清爽,红茶香醇,而普洱茶醇香回甘,因此茶叶包装色彩设计的选择应该与茶叶本身的属性相宜。普洱茶根据市场定位和消费群体,在颜色的选择上更加偏向稳重,偏爱不张扬。在包装设计中,产品更加根据消费人群的审美心理,设计中稳重而具有民族风格。在熟茶的包装中,颜色比较鲜艳、明亮,如红色、黄色等,生茶的包装设计中使用清纯而低调的颜色,如灰色、绿色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普洱茶的包装设计并没有随其他的产品颜色随波逐流,而是根据自己的民族风格,注入了属于中国风的颜色。如其中一款包装中,绿色的背景,部分的留白,简单朴素。大部分采取高级灰,体现了普洱茶品牌设计的中国风与民族风。

二、普洱茶品牌包装设计中的文字设计

文字在普洱茶包装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向消费者传达商品信息的手段和途径。文字在优秀的包装设计中是设计师的首选,其中也不乏紧靠文字进行包装设计的佳作。中国传统书法的运用,形象的表现出的艺术感和流动感,使得普洱茶品牌包装更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也使得普洱茶文化深厚底蕴的流露。普洱茶品牌包装设计时,考虑到了字体适合性原则。围绕着普洱茶的历史文化和自身属性,在字体的外型上使“形、音、意”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字体的感觉简单易懂,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如其中的一款包装中,利用了宋体的字样,整体呈现出随性、刚与柔的美感。文字经过设计之后并没有失去它本来的功能,而是更别具心裁的使得它更加具有可识别性。要使得普洱茶更能显出自己本身的特性,需要的是字体设计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这也是区别于其他茶叶的一种方式。比如把文字与茶壶、茶叶的形状或者中国传统民族元素的设计纹样相结合,这样可以使文字的周围产生一种装饰性。而在选择装饰性的文字时,不只是要字体本身的形式,而是从中加入自己的情感与文字的变形和图案的装饰相结合。

三、普洱茶品牌包装设计中的图形设计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底蕴;茶包装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茶叶生产大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可以治病、止渴、消食、除瘴等,陆羽的《茶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文化在唐代形成,而一段时期的禁酒制度促使饮茶之风更加盛行。唐朝时期佛教文化发展繁荣,一些僧人种地制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饮茶之风推广开来。饮茶成为僧人、文人、士大夫等文化群体的生活组成部分,从而促进了茶学、茶艺的发展。

一、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茶文化

茶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我国是茶叶的种植之乡,茶叶种植面积在世界上位居第一,是世界上公认的茶叶生产大国。茶叶如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品,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早在战国时期,茶叶生产已有一定的规模,《诗经》里就有茶的相关记载。汉代,茶成为“坐禅”的重要用品。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开始流行。隋唐时朝,茶叶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出现茶馆、茶宴、茶会等,提倡客来敬茶。宋朝开始流行斗茶、贡茶、赐茶。我国的茶文化丰富多样,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特征,衍生出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学、茶故事、茶艺等。这些茶文化特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茶包装得以体现。设计者可以从这些元素中获得灵感。新中国成立以后,茶文化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而以茶为载体的产业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如今,茶饮充满了时尚与都市的气息,现代茶饮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茶饮市场更加年轻化。

二、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主,陆羽的《茶经》把儒、释、道文化融入茶饮,开创了中国的茶精神。中国茶文化以茶为载体,将茶与文化相互融合。中国是礼仪之邦,注重传统文化,凡是家里来了客人,都要沏茶、敬茶或是以茶代酒。茶具有解酒、提神等功效,人们通过饮茶,一方面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精神的升华。中国茶文化理念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传统茶文化把时间和生命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品茶的过程是对时间概念的诠释。品茶即品味生命过程、体味生命节奏,茶道中“人在草木间”的品茶境界,正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老子曰:“至虚极,守静笃。”品茶时,茶的香气浸润心田和肺腑,精神在虚静中得到升华与净化,人与自然得到融合。在茶道中,静与美相得益彰,无论是儒生还是僧侣,都把静作为修习的途径。静则明,静则虚,静可忘乎所以,静可虚怀若谷。

三、茶文化与茶包装的发展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的包装与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纵观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茶文化也在不断演化,逐渐从物质文化上升为精神文化。因此,茶文化有了很深的文化积淀,与茶文化相关的茶具、故事、茶德受到大众的欢迎。设计者在设计茶包装时,一方面要考虑到消费群体的定位,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消费者对茶包装的审美趋向。茶包装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消费者视觉方面的审美需要,而且要沿着文化包装方向发展,由产品包装升华为文化包装。茶叶包装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承茶文化的载体。茶叶作为具有丰富文化的商品,人们购买它不仅源于生理需求,而且发自心理需要。如今,饮茶往往是为了寻求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优秀的茶包装设计需要将文化蕴含其中(图1、2)。

1.传统文化在茶包装中的应用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茶文化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许多种茶、采茶、制茶的相关故事,这些都可以成为茶叶包装设计的表现题材。将这些传说故事植入茶包装设计,可以使消费者在品茶的同时,了解深厚的历史文化。很多茶包装设计的图形创意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描写,或者以种茶、采茶、加工茶、品茶等场面作为设计元素表现茶文化。茶文化的历史背景是茶叶包装的设计来源,以图解的形式表现相关的历史文化,多采用中国画、壁画、砖刻等形式,有的还配上相关的诗词歌赋。如,中国茗茶的外包装盒采用中轴式构图,以《清明上河图》图案作为装饰,内包装则用四个小盒,组成《清明上河图》长卷,设计古朴、庄重。《清明上河图》为中国古代名画,属于国宝级文物。此包装巧借名画元素体现了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应用在茶包装中,可以体现包装的实用性、艺术性、文化性。传统的花鸟图案、文化纹样、古典色彩都可以使包装显示民族特色。如,茯茶的包装是繁复的插画风格与传统色彩的组合,是一种复古、凝重又带有现代风格的设计表现形式。包装中的莲花和鲤鱼相互结合,具有吉祥、美好的寓意。传统书法与色彩在茶包装中经常出现。在茶包装设计中,图形、色彩、文字三位一体,表现了包装的完整性。有的茶包装设计通过相关的历史故事和相应的历史色彩加以表现,有的茶包装模仿古代茶器、制茶器具。宋朝斗茶用的是白瓷罐,如果用黑瓷罐,一则暗化茶叶的颜色,容易使人产生陈茶、旧茶的错觉;二则茶的吸附性很强,若吸附了釉,人喝了会影响身体健康。而白瓷给人清新儒雅的感觉,与茶的清香和文化气质正好吻合。有的茶包装设计模仿宋朝斗茶,罐体图案为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斗茶图》,并以书法文字描述斗茶的全过程。消费者只要稍加浏览,就能对斗茶故事有所了解。书法在我国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观赏性。茶包装与书法相互融合,能体现出茶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2.色彩元素在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上文提到黑瓷罐和白瓷罐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在茶包装设计中,色彩的选择与搭配也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商品包装的色彩是吸引消费者的第一要素,在包装设计中首先要考虑色彩搭配的协调、合理,这样才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商品的包装需要根据自身的特性进行设计,避免包装与商品不符。在设计茶包装时,设计者要注意避免产品包装色彩突兀,给人带来不适感,茶叶的特色要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相符合,确保茶包装的色彩搭配和谐、雅致。如,花茶的包装常常给人醇厚浓郁的感觉,颜色的搭配与选择多采用暖色和素色,以其传达清香、味纯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色彩体现了中国的礼仪制度。传统文化中的色彩有着严格的规范,因而在茶包装中利用其色彩搭配具有一定的难度。如,黄色在中国古代是一种象征高贵的颜色,古代皇帝的服饰、用品等才可以使用黄色,因此,黄色在人们心目中有着较高的地位。又如,绿色具有天然、环保、纯净、生态、无污染的含义,许多茶品牌采用绿色作为茶包装的主色调。设计者需要深入研究各种色彩在传统文化中的代表含义,以免造成设计失误。

四、现代茶包装的设计应用

在市场现有的茶叶包装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包装创意设计成为主流思想,力求体现茶的精髓与文化底蕴。设计者在设计茶包装时,一方面要考虑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消费群体定位。

1.品牌在茶包装中的应用——以喜茶为例

现代网红茶——喜茶,借鉴了英国的“立顿”茶叶品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单调苦涩的“茶禅一味”到如今加入芝士奶盖、抹茶粉的新口味,符合年轻人的喜好。从以往烦琐的泡茶慢饮到现在的即泡即食,喜茶顺应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喜茶以用户为核心,消费群体定位明确,主要为“90后”的消费人群,旨在让年轻人爱上喝茶。喜茶迎合年轻人偏好,在奶茶中加入芝士奶盖、低脂奶、抹茶粉等,不同于过去苦涩的口感,从产品本身出发,成功获得了年轻人的欢心。为了适应年轻人的饮用习惯,喜茶的包装为了保证外带方便、避免撒漏,在满足不同消费者个性化的茶饮偏好的同时,设计了开口可调式杯盖,杯口可旋转,还为水果茶杯附带了叉子。喜茶的Logo设计以简洁的插画风格表现,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倾向。外包装精美的设计细节,使喜茶变得随意而亲切,贴近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和消费习惯。除了喝什么茶,在哪里喝茶也很重要。喜茶等现代茶叶品牌,不仅注重产品的外包装设计,而且重视消费场所的布局、整体的色调搭配、空间氛围的营造等。喜茶的门店设计,以灰色为主色调,搭配简洁的木质家具,以清新幽默的漫画表现墙面,整体的设计风格体现现代简约设计风格,营造轻松、惬意的环境氛围,丰富学生、白领目标群体的消费体验,符合年轻人时尚、雅致的社交需求。在品牌营销策略上,喜茶推出线上宣传,利用多媒体将品牌气息传达给消费者,在24HOURS、Voicer、咖门等餐饮和生活类公众号里都能看到与喜茶相关的内容。24HOURS不仅报道了喜茶带来的强大效应,而且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巧用瓶盖设计喝出花样,放大了喜茶的一些细心周到的包装设计,并配合推送喜茶等互动活动,为喜茶带来了更多消费者。喜茶还加入了“喜茶Music”栏目,定期推荐与品牌气质相配的歌单,分享音乐,多方面参与消费者的生活,同时也凸显了品牌特色。通过线上推广,喜茶将品牌的整体气质——“清新”“文艺”“随性”利用多媒体更好地传递给消费者。

2.茶文化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茶市场的不断扩大,各具特色的现代茶品牌是组成未来中国茶文化的主力军。茶的市场潜力巨大,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市场出现了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现象,市场表现鱼龙混杂:或是舆论炒作严重,科技含量不高;或是深加工不足,不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茶文化在曲折中不断前进,未来茶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在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电商渠道将成为更符合当代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的新渠道。如今,茶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日趋紧密,尤其是针对当下的茶品牌,相关人员要注重品牌策划,让文化助推产业的发展。茶文化创意产业应借助高科技手段深度开发文化资源,提供高附加值的茶产品。茶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紧密结合,使茶文化完成了从产品种植、采摘、生产到销售服务、创意设计的现代化转型。

五、结语

传统茶文化的设计延伸,应本着弘扬地方特色、综合创新的设计原则,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变,不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元素融合,从而顺应全球化发展,不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苏亚兰.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包装中的应用.包装学报,2014(1).

[2]王盼.新中式茶包装设计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7

【关键词】绿色金融;服装产业;数字化;绿色经济

0引言

《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报告要求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工作。同时指出要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我国经济要实现绿色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服装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绿色转型不足、数字化程度低、中小企业过多、政策救助难度大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由于企业的核心技术落后,环境竞争力不足等因素,服装产业的污染问题很难彻底解决。资金短缺是制约服装产业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的关键原因,而绿色金融能够有效地为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金融市场,引导社会资金流入服装产业,提升服装产业竞争力,解决服装产业核心技术落后问题,最终通过绿色金融推动服装产业发展。

1绿色金融

1.1绿色金融内涵

绿色金融通过信贷、保险、股票发行、产业基金等金融活动,将社会资金引入绿色产业和生态化转型的传统产业。绿色金融一方面将绿色引入金融,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实现金融创新。另一方面通过金融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为绿色发展的产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的生态化转型[1]。

1.2绿色金融的作用

1.2.1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绿色金融通过引导企业绿色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流入绿色产业和生态化转型的传统企业,最终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绿色金融能够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同时也能加快传统企业生态化转型[2]。绿色金融扶持体系的发展,使得社会资金进入绿色产业,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绿色金融资本。我国的绿色信贷政策实施下,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中,对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减少甚至不给予信贷支持,而对于绿色产业给予低成本的信贷支持,从而引导资金向绿色产业调整。1.2.2促进区域经济绿色升级。以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方式已经是过去式了,现阶段需要的不只是环保政策的实施,更是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绿色发展已经深入人心。绿色金融扶持体系对区域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引导区域经济产业调整,高污染行业的快速发展由于信贷门槛的提升而被有效抑制,避免了破坏环境发展经济的传统模式。同时传统金融也向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机构转向绿色发展,进一步引导资金进入绿色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的生态化转型,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绿色升级。1.2.3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绿色金融的实践中,例如新能源汽车的贷款利率更低,消费者更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社会公众会提高绿色意识,从而消费者更倾向于绿色消费。通过市场供求机制带动绿色产业发展,环境问题在需求端被逐步解决。构建绿色金融扶持体系,通过社会公众、企业、产业、国家层面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产业流入,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最终能够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绿色金融助推服装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1绿色金融与服装产业发展的互动机制

2.1.1服装产业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2.1.1.1绿色金融为服装产业发展提供“血液”。我国服装产业内中小企业占大多数,这类企业始终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资金投入的不足限制中小服装企业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政策等支持往往只能解决中短期的融资难问题。绿色金融为中小服装企业的发展提供“血液”。社会资金通过绿色金融的引导,源源不断地进入服装产业,有效推动中小服装企业的发展,最终通过中小服装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2.1.1.2绿色金融促进服装产业绿色发展。绿色金融下,传统高污染高排放的服装企业很难获得融资,资金从传统“两高”服装企业流入到绿色转型、绿色发展的服装企业中去,这样会倒逼传统服装企业进行绿色转型。资金的流入会给绿色发展服装企业带来核心技术的升级,除环境保护问题被解决外,核心技术的升级也会降低企业的生产、管理等成本。绿色发展的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自身发展加速,竞争力提升,最终绿色转型的服装企业也会带动整个服装产业的发展。2.1.1.3绿色金融加快服装产业数字化。我国服装企业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大多是根据生产线的能力和以往销售经验决定的,提前进行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但是当市场环境变化,新的流行趋势出现的时候,服装企业往往会面临滞销或者准备不足的风险,过去这种情况对于服装企业来说很难避免。而现在,在绿色金融的发展下,传统的服装设计和生产过程,已经可以实现数字化转型了。精准定位需求生产的模式,使得服装生产更为环境友好,避免之前传统制造的大批量、预测性生产,减少了企业的排放和原材料的使用。2.1.2服装产业的发展能够推动绿色金融的创新升级。2.1.2.1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升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绿色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产业的绿色发展会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绿色投资成为新的热点,金融机构成功将绿色概念和金融产品结合起来,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服务创新升级。在绿色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升级中,金融机构自身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2.1.2.2助力金融机构绿色转型。绿色金融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金融机构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时,会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服装产业的发展会对绿色金融业务产生更大需求,金融机构的信贷结构得到优化,产生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绿色发展会进入金融机构的发展战略,金融机构实现自身绿色化,从而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2.2绿色金融助推服装产业发展路径

绿色金融助推服装产业发展,通过引导资金进入微观层面的企业,通过企业的发展最终带动整个服装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环境竞争力、企业的规模效应、服装产业数字化这3条路径加快企业的绿色转型、升级企业核心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整个服装产业的发展。2.2.1绿色金融+环境竞争力提升。环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产品进入市场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有关环境保护、环境适应等方面的优势、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是构成产品竞争力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3]。绿色金融对服装产业环境竞争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我国部分服装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导致研发绿色产品、进行绿色生产的能力有限,在服装产业提升环境竞争力的过程中,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就要求传统金融业服务服装产业的方式转型。绿色金融抑制了传统高污染服装企业的发展,限制资金向高污染、高能耗等传统服装企业流入,使得传统企业加快绿色转型,从整体上提升环境竞争力[4]。2.2.2绿色金融+企业的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理论,通过一定的经济规模形成产业链的完整性、资源配置与再生效率带来的企业的边际效应的增加。绿色金融通过引导资金进入绿色转型的服装企业,会推动企业规模扩大,使得企业的生产更加有效和环境友好,带来企业设备规模成本指数降低,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同时资金的进入,使得服装产业有能力进行绿色水平并购。绿色水平并购给企业带来大规模的采购收益,表现在企业讨价还价能力的增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改善,进而带来采购上的规模经济,最终给服装企业带来高速发展。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服装产业的发展。2.2.3绿色金融+服装产业数字化。绿色金融推动服装产业数字化,不仅仅只是资金流入给企业带来环境竞争力的提升和企业的规模效应,而是要求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和服装数字化创新的同时进行。金融机构和服装企业可以打造一个“市场需求+智能化融资+数字化服装生产+互联网销售+回款”的供应链金融体系,应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打通金融和产业之间的通道,建立绿色“产融生态”。企业和金融机构获取需求信息化,绿色资金进入企业生产,企业开展绿色、数字化生产,销售后资金回到供应链金融体系中。这样不仅服装企业的生产设计能力会得到提升,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风险也随之降低。

3绿色金融助推服装产业发展的不足与建议

3.1绿色金融助推服装产业发展的不足

3.1.1绿色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偏好于向高污染高排放的钢铁、煤炭等行业项目提供贷款,绿色金融业务的收益较低,风险较高,商业银行的积极性不高。同时,金融机构在评估服装企业及项目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大绿色信贷评估难度,此外,服装企业为维护企业形象,对企业环境保护情况披露内容过于片面,金融机构无法全面评估绿色金融项目,导致金融机构为避免风险,不愿过多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间接限制了服装产业的信贷融资规模[5]。3.1.2绿色“产融生态”友好度不高。绿色“产融生态”,本质上是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各供应链金融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和结构关系。这种绿色“产融生态”包含四层框架,亟需资金的中小服装企业,绿色金融服务的组织方,资金提供方,金融基础服务提供方。目前这种绿色“产融生态”友好度不高,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亟需资金,绿色金融服务的组织方无法有效控制风险、精准进行资金供给,特别是金融基础服务方提供的服务有限,当资金提供方在面临这类问题时,会减少资金的提供,导致绿色“产融生态”友好度不高。3.1.3绿色金融科技研发不足。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存在有精准度不高、便捷性低、效率低等问题,而服装产业亟需资金去进行绿色转型,实现自身数字化。绿色金融科技的出现刚好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但是我国金融机构目前的金融科技研发主要针对传统的信贷业务等,很少应用在绿色金融中。金融机构应研发应用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增强金融机构项目评估能力,优化绿色信贷流程,最终提高绿色金融业务的精准度,将资金引导进入绿色转型的服装企业。

3.2绿色金融助推服装产业发展的建议

3.2.1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国家可以通过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限制金融机构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信贷业务,引导资金更多地流入绿色转型的服装企业中去,并对这类绿色转型的服装企业进行一定的奖励。同时打造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完善各类企业的环保信息披露,推动金融部门、财政部门、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信息共享,解决金融机构评估绿色项目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也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大型企业融资额度使用率低的问题。3.2.2优化绿色“产融生态”。优化绿色“产融生态”,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新兴技术。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政府部门的监管数据、产业的经营数据等信息,可以有效解决生态中业务数据的多样性、风险控制的复杂性。同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金融机构对业务对象的产品更好地进行辨识,智能化物品识别、物品定位、物品监控,精准掌握企业产品的环境友好度。最后通过区块链技术,确定生态中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质押融资、票据融资等资产确权,留下数据存证,控制票据作假、反复融资等风险,使最终实施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绿色金融助推服装产业发展中的“产融生态”[6]。3.2.3大力开展绿色金融科技研发。金融机构现阶段金融科技研发重心应向绿色金融业务转变,金融科技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当中,再去研发传统业务的金融科技,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利润增长有限。而绿色金融科技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研发不足,绿色金融的效率较低、精准度不高,相对其他金融业务规模小,但是这对金融机构来说,也是新的机会,对绿色金融科技进行研发可以给金融机构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绿色金融科技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服装产业融资可得性增强,带动企业更好发展的同时也给绿色金融业务带来新的机遇。

4结语

在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的指引下,绿色金融通过环境竞争力、企业的规模效应、服装产业数字化这3条路径助推服装产业发展。绿色金融引导资金进入绿色发展的服装产业。我国现阶段服装产业亟需绿色、数字化转型,在绿色金融的助推下,服装产业最终能实现绿色、数字化转型,实现我国要求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20(5):18-27.

[2]王信.绿色金融发展和气候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2021(7):3-9.

[3]倪武帆.打造纺织产业环境竞争力的战略探讨[A].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十届陈维稷优秀论文奖论文汇编[C].中国纺织工程学会,2007:7.

[4]倪武帆.企业环境竞争力的地位、现状及提升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6(10):102-104.

[5]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课题组,洪卫.绿色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21(3):1-15.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8

关键词:绿色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体系

1旅游管理专业绿色教育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并将其纳入“十三五”规划,主席在报告中又一次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人们也逐渐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绿色教育的支持,高等院校是绿色教育的重要阵地,实施绿色教育可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使他们成为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产业,是高度开放的产业,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保持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是长远之计,而教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和必然途径。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绿色教育是适应时展需求、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绿色教育应该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同时也是价值观、道德观、发展观的教育。

2旅游管理专业实施绿色教育的效用

(1)贴近时展需要。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教育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和补充,国外很多学校都将绿色教育写进了21世纪初的国家学校教育战略目标中。在我国,绿色教育已向纵深发展成为一种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行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跟随时展的趋势,将环境教育纳入学生课程学习和实践当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绿色教育观,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全方位地渗透到专业课程的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学生基础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2)符合职业发展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宾馆、酒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的主要吸收群体,他们主要从事酒店服务管理、景区服务管理等相关职业。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早已成为倍受旅游者推崇的旅游方式,也必将是未来旅游长期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导游或是景区服务人员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引导游客自动加入到景区环境的保护工作中,从而实现景区的绿色管理。同样,绿色饭店的产生倡导环保观念,从软件、硬件都要求酒店员工树立绿色环保意识。相对来说,旅游行业整体上对环境要求较高,该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具有环境保护的职业素养,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必须具有绿色教育背景,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重视行业中的环境问题,自觉投入行业的绿色生产,并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绿色发展水平。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可持续素质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高等院校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职业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开展绿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绿色服务和绿色管理意识,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两大关系的和谐。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个人素质与绿色教育更有着紧密的联系,旅游业要真正实现环保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依赖于高素质的人才体系。

(4)切合专业发展特性。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应用性很强,除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外,其专业特殊性还需要绿色教育模式。很长一段时间内旅游产业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普遍现象,不能正确认识自然和环境的价值,导致旅游院校在专业教育上也呈现较强的功利性。事实上,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系统与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重要载体。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有必要开展绿色教育模式,突破传统的非持续性教育方式,通过实地考察、深入实践,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和绿色培训,使他们既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生态和环保的专门知识,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旅游管理专业绿色教育体系的构建思路

(1)建立绿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在现代高校教育中具有统领性的重要作用,目前很多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指向将学生培养成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级管理人才,目标指向单一而且直接,表现出一定的功利倾向。事实上,现代旅游业的边界性越来越模糊,人才培养目标也应体现复合性、综合性,注重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不管学生今后进入哪个领域都能游刃有余。笔者从事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多年,发现很多学生直到毕业后都缺乏对自己能力的清晰认识,就业缺乏自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绿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要以行业发展和学生需求为基本出发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建设绿色课程体系。目前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为主,大多是与行业应用直接相关的课程,旅游生态学、旅游环境管理等少数课程外与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间接相关的绿色课程不多。绿色教育要求适当调整现有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首先是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中应体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内容,设置相关课程,开设环境教育公共课程,争取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提升为必修课。其次其它专业课程要有效、正确的渗透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内容实现观念、知识、规范三个层次的绿色改革,教学过程中体现行动、哲学及思维方式的变革。如讲授旅游资源、导游业务、旅游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主干课程时,结合课程的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吸收绿色教育理念,明确将来从事旅游行业所需要的责任感,树立保护环境的绿色服务和绿色管理思想。通过横向联系完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

(3)全面开展绿色实践教学。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有很多实践机会,如兼职导游、景区和酒店实习培训等,在这些教学实习中,学校和相关企业要联合起来为学生提供绿色课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绿色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有意识地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传达给游客。同时学校可经常定期开展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专题讲座或专题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和社会的环境保护行动,多参加学生的环保社团活动和社会环境教育服务,鼓励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改变不良环保习惯。

(4)加强绿色师资队伍建设。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主要是经济学和管理学背景,绿色教育要求教师还应具备环境学背景,因此在师资培养和培训中要加强各学科间的综合与融合。绿色教育本身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教育,首先教师自身应是环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整合的综合人才,在教学中要时刻给学生灌输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知识。因此教师要明确绿色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注意完善自身环境教育方面的知识,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优势,使绿色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中。绿色教育还要求教师从事高质量的绿色科学研究。绿色科研就是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各个方面,引导科研持续发展,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科学研究。旅游管理专业院校应鼓励教师申报和承担绿色项目,开发绿色产品和绿色技术,向社会和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绿色科研成果和决策依据,以此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建立绿色人才培训基地。目前,我国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绿色服务和绿色管理意识薄弱,旅游院校可以成立体现旅游行业特色的绿色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对大学生的环境教育、对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及对有关政府公务员的环境意识培训等责任。旅游院校要积极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一方面高校可以为企业绿色经营等相关培训提供资源,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作为旅游院校学生进行绿色教育实践的重要平台。同时要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人员的交流,以开阔视野,汲取经验学习借鉴国外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授课内容与方式,以此促进我国旅游人才绿色教育培训的发展。

(6)打造绿色校园文化。绿色教育的实施需要营造绿色校园文化,从学校、学院、班级三个层面上全面体现绿色教育理念。首先是建设绿色校园,大学校园不仅要在校园绿化上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要积极倡导学生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维持学校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其次,在学院层面,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学院,也应对本专业的学生经常性地开展绿色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领悟绿色教育与专业的紧密联系,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能继续坚持绿色的生活观念。还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各个班级也应该在班级文化上营造绿色文化,班级活动也可经常性地安排一些与环保主题的集体活动。

参考文献

[1]向延娥.浅析中国绿色教育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2.

[2]沈浩鹏.基于大学生环境素质提升的绿色教育课程体系设计[J].经济研究导刊,2012,(28):272-273.

[3]陈丹,汪成为.试论绿色教育的创新原则[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3):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