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绩效审计论文

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绩效审计论文

1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1)购置缺乏计划性,论证不充分。医院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前缺乏科学、系统的可行性论证,会出现设备到货后因使用条件不符合而导致无法及时安装使用的现象,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

(2)轻管理,成本核算没有细化到单台大型医疗设备。目前,很多医院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成本核算工作,但规范程度不一,并没有细化到单台大型医疗设备,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每台设备的实际成本,也就很难考核和控制成本支出。

(3)总体使用效率不高,利用不足和利用过度现象并存。现阶段大型医用设备使用效率低下,从调查数据来看,不同设备能力利用率各省市有所不同,以MRI为例,能力利用率相对较低,平均为40%左右,能力利用率最大和最小的省之间相差40%。

(4)诱导需求、滥用检查以及不考虑设备检查之间的可替代性等。医务人员出于准确判断病位及病情或避免医患纠纷等不同的目的,开具大量甚至重复的检查单据,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

2案例研究

A医院是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医院设有近40个专业医疗科室、12个医技科室、20多个管理及职能处室。编制床位1500多张,年平均开放床位1800多张,年平均在职职工人数计3858人,年诊疗人次为360.58万人次。该院大型医疗设备的绩效审计工作,从开始探索到得到院领导的认可与支持,到不断完善,已有约4~5年的时间,其实际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A院大型医疗设备的绩效审计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经济指标采用包括净现值、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在这些指标的获取过程中需采集以下数据:设备价格、设备使用情况、收费标准及年工作量、医疗消耗、年收入、人员工资及其他人员成本、水电费、设备维修、房屋占用、其他耗费,也包括效率指标如使用率和效果性指标如阳性率。社会效益部分目前主要采取各设备使用科室主任的语言描述,包括病位及病情确定更加准确等。

A院大型医疗设备的审计工作还具有事前干预的特点,在设备采购预算编制时也有审计人员参加。审计制度中明确规定大型医疗设备购买前需经过审计,这一制度性保障推动了购买前审计工作的开展。购买后对政府资金购买的设备,采购过程资金的使用情况也进行全面审计,主要包括对科室申请、职能部门审核、设备论证、审批、招标、合同、付款、验收、领用及使用情况的审计。在设备使用2~3年后进行购置后的绩效审计,为保证计算数据的准确性,还会参考购买前科室提供的相关数据。各设备消耗的水电费、实际占用面积及所占人工等都会实地考核,如有的检查设备除了医生还有打字员,有的医生会负责几台设备,那么根据平均每台机器的工作时间及医生的平均工资来计算单台设备该医生的工资成本,也要调取打字员的工资水平,二者加起来才是该台设备的工资成本。

上述绩效审计流程是A医院通过与各科室及领导逐步沟通完善后形成的,各科室能够积极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说明他们对这套流程比较认可,有很强的可行性及参考价值。审计最终查看该设备的工作量的预测及实际情况、效益指标实现情况即多长时间能收回成本、阳性率、社会效益等写入审计报告中,提交给院领导、审批、使用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

3经验总结

从该三甲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绩效审计工作中我们得知,整个审计活动的实施有个前提,那就是主管院长的支持。因为像这个规模的三甲医院,每天临床及检查科室等工作量都很大,医务人员还要抽时间配合审计人员的各种调查和考核,甚至有可能每次设备的考核要进行几次的沟通与配合,这是很难的,没有领导的推动工作很难进行。所以整个过程需要院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医院按流程推广后,各科室才会很配合。其次,审计人员要有很强的财务意识及全局管控能力,还需要精通经济学、工程学、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的人才,应该说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绩效审计不能只强调经济性,这不符合公立医院的非盈利性特征。目前来看仅是医院内部审计,很容易偏重经济性,社会效益的审计还需外部的审计单位还实现。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通过使用科学的绩效审计方法,加强医疗设备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及评价是相当必要的,可以达到指导科学投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综合效益的目的。买好、管好、用好医疗设备,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公立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也是公立医疗机构作为政府职能延伸的微观层面职责的体现。该院的绩效审计工作虽然有的地方不是很完善,但执行力度较同等级别的医院已强了很多,其推广方式和方法也有值得各医院借鉴的。

作者:李平 洪学智 戴力辉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