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基建工程审计风险及防范

行政事业单位基建工程审计风险及防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纵深推进,政府投入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资金显著增加,行政事业单位开始承担起建设单位的职责,新形势下基建工程审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设项目从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结决算全过程所处阶段不同,审计面临的风险各异,认清风险并找准防范对策,对于保证基建工程审计质量、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尤为关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基建工程;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纵深推进,政府投入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资金显著增加,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承担起建设单位(业主)的职责。新形势下,审计工作作为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基建工程审计是现代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为促进建设项目规范管理、控制造价、提高投资效益,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适当的管理审计思想、技术和方法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发表审计意见的业务活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基建工程项目一般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专业性强、核算复杂、影响面广等特点,密切关系民生福祉,故而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基建工程审计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对策,对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基建工程审计质量和项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基建工程审计面临的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基建工程审计对象概括地讲就是建设项目从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结决算全过程所涉及的管理和技术经济活动。所处阶段不同,审计面临的风险各异。

(一)立项决策阶段的审计风险

正确的行为来源于正确的决策。立项决策阶段是选择和决定投资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及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实务中,立项决策阶段的审计工作包括决策程序的审计、立项建议书的审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计、投资估算的审计、资金筹措的审计及经济评价的审计,面临的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一些项目的决策程序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项目建议书内容不合理、不完整,项目性质、用途模糊、未开展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投资估算和进度安排不协调及难以实现预期效益等。

(二)设计阶段的审计风险

设计阶段成果高度影响工程造价,此阶段的优化可以有效控制施工成本,促进经济效益。设计阶段的审计工作主要包括设计招投标的审计、设计合同的审计、设计方案的审计、设计图纸的审计、设计概算的审计。其中,设计招标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设计方案是否经过充分论证、施工图设计深度能否满足招标、施工要求、设计概算的依据、内容是否合理、准确等方面问题都易引发审计风险,从而对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招标阶段的审计风险

招标阶段最直接的经济后果就是产生项目中标价,即构成合同价的基础。招标阶段的审计工作包括招投标机构合同的审计、资格预审文件的审计、招标文件的审计、招标控制价的审计、投标报价的审计。具体的,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与技术性有关的问题,例如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存在诸多漏项、工程预算未实现经济合理且超出概算等;二是与规范性有关的问题,例如招投标程序操作缺乏规范性,导致一些资质等级缺乏或不足的施工单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承包工程,或者一些施工单位为达到中标目的,在投标时许诺优惠条件,但不及时兑现,待竣工结算办理时不进行优惠或要求其他地方进行补偿等。

(四)施工阶段的审计风险

施工阶段是基建工程最重要的阶段,直接关系项目的质量和成本效益。施工阶段的审计工作通常包括施工合同的审计、专业分包合同的审计、资金使用计划的审计、投资偏差分析及纠偏的审计、工程计量与价款支付审计、工程变更及现场签证的审计、材料与设备选购定价及采购合同审计、价格调整的审计、工程索赔的审计及工程管理的审计,这个阶段审计内容较多,持续时间较长,当发生施工进度与工程量之间的核定存在差异、施工合同中支付条款与实际支付的进度款不符、所用材料品牌规格型号与合同约定不符、大型材料和设备没有按规定程序招标等情况时,都会导致审计风险大大增加。

(五)竣工结算阶段的审计风险

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合理确定的必要程序和重要手段。审计人员通过开展验收审计和结算书审计而完成竣工结算阶段审计工作,审计结果将成为建设单位向施工单位支付工程款的最终依据。涉及的审计风险主要来自项目竣工结算未严格按照施工合同的规定执行,工程量计算与计价、相关费用的核定、设计变更、工程签证等手续不齐全、与竣工项目的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计价基础、结算方式、特别是变更部分的调整方法等易出现错误。

(六)竣工决算阶段的审计风险

竣工决算是基建工程经济效益的全面反映,是建设单位核定各类新增资产价值,办理其交付使用的依据。竣工决算阶段的审计工作包括项目建设程序的审计、项目建设组织管理情况的审计、项目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的审计、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审计、设备投资支出审计、待摊投资审计、项目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情况审计、竣工财务决算报表审计、项目预(概)算执行情况审计、竣工决算报告审计。其中,项目建设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概算内容进行,有无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设规模的问题;相关报表的齐全性、表中各项目内容填列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勾稽关系的准确性是否具备;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和投资支出是否真实、合法,基本建设结余资金是否真实、准确;转出投资、应核销投资和应核销支出的列支依据是否充分,手续是否完备,内容是否真实,核销是否合规,有无虚列投资的问题;是否存在将新增项目列为尾工项目的情况等上述问题均极易产生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需重点关注。

三、行政事业单位基建工程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基建工程内部控制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逐步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做到岗位合理、职责明晰、不断完善相关议事决策机制、严格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审核机制、规范招标工作、保证建设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关注档案管理等。同时,在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部门还可以创新性地定期开展基建工程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检查并评价基建工程内部控制的合法性、充分性、有效性及适宜性。具体实施阶段,要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依据,首先,记录、描述单位基建工程内部控制制度情况,并通过调查了解控制环境、控制程序和会计系统以初步评价基建工程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在此基础上,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证实有关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效果;最后,评价内部控制的强弱,评价控制风险,确定在内部控制薄弱的领域扩展审计程序,制定实质性审计方案。基建工程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有效助推基建工程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二)着力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基建工程审计内部和外部能力提高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内部审计部门缺失或内部审计人员背景财务化,工程审计人员较少,专业能力不足等情况,因此,要定期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加强交流沟通,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修养,提升审计质量,确保审计工作在基建工程项目管理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近年来,随着基建工程审计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和内部审计力量相对较弱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单位不断探索内部审计优化升级的新方法,寻求有效的外部合作来解决内在问题,审计外包逐渐成为解决上述矛盾的重要方法。这种趋势下,单位要合理选择外部审计机构,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业务水平强、职业道德佳、品牌声誉好的事务所来完成基建工程的决算等环节。内部审计部门要全过程严格把控,充分参与到具体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审计程序的实施中,加强对外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强化质量控制,通过考察履行业务外包合同承诺的情况、审计项目的质量、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归档资料的完整性等方面对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做出合理评价,以此促进单位基建工程审计能力的持续提升。

(三)积极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基建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

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科级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基建工程审计专业化程度高,特别是工程造价方面,定额种类繁多,且每个省份的定额水平也各不相同,如果审计工作的开展仍停滞在手工计算阶段,将会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要积极推进工程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快工程审计软件开发和应用,完善优化工程项目执行管理程序。以全过程、全方位管理位为导向,以项目为主线,通过网络平台,借助于云计算技术,将建设相关单位在全过程各阶段的工作事项、数据通过网络进行流转和审查,自动形成工作底稿台账、报表和档案,实现及时沟通、数据共享、灵活应用、智能协同以及动静态管理,将建设项目业务流、投资流和管理流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对审计项目的组织实施、业务指导和过程控制能力,确保审计质量,同时升级审计管理系统,完善工程审计的公文处理、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统计、成果深度利用等管理功能。这对于规范基建工程审计流程、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基建工程审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和生.建设项目管理审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朱廷桂.论内部审计合作式外包模式在高校工程审计中的应用[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7(10):62-65.

[3]张琳,叶超,于洛.事业单位基建工程审计风险及内部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15(11):13-16.

[4]阮明越.基建工程审计风险的防控[J].中国内部审计,2014(5):60-62.

作者:王金月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审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