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制作论文范例

科技制作论文

科技制作论文范文1

一、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良好素质

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的编辑,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学术素养。1.要认真学习科技期刊的政治标准、技术标准、编辑标准和出版标准,严格遵守国家出版法律法规。2.要有规范的语言文字修养。编辑质量首先是文字质量,即文字表达质量。科技期刊要做到“语言精练”,文字加工需符合如下标准:遣词造句准确、流畅、表述清晰,名词术语规范、统一;文字删削、斧正、润色及图表、公式、数字、标点符号的加工订正工作要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编辑不仅要选择出符合规范的稿件,而且要尽量发现论证严密、充分,表达准确、流畅、清晰,并且具有科学与学术审美价值的高水平稿件。3.科技期刊编辑要具备相关领域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及行业内在不同阶段的热点问题。以分析化学行业为例,目前分析化学已由早期简单的称量、滴定分析阶段发展为多学科交叉阶段。随着色谱、质谱、光谱、电化学等分析仪器理论和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分析化学融合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内容,目前分析化学的研究难点与热点集中于生命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目标日新月异,科技编辑要根据行业的发展,调整选题内容,报道行业的热点内容,增强刊物的可读性。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要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掌握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保证编辑的知识结构与学术期刊的发展能够跟随相关学科研究的进展。

二、科技期刊编辑要引导作者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技论文的质量首先取决于论文写作的规范化,作者要按照期刊规范要求撰写论文,这就要求编辑对作者要多一些引导和指导,尤其是对于初次投稿的作者,要帮助作者了解科技论文的编写格式、论文结构等,研究性论文写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摘要。科技论文摘要的形式主要是报道性文摘,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内容要具体,不能太笼统。(2)前言。主要内容是研究背景、国内外现状、研究意义、创新点。(3)实验部分。主要包括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原理、方法等。(4)结果与讨论部分:条件试验、实验数据、结果讨论等,该部分是重点内容,实验数据要充足,讨论要到位。(5)参考文献。文献量要大且有近期文献,要按国家标准进行文献著录。其他方面,如计量单位要使用国际按法定计量单位及符号,物理量符号用斜体,正确标注符号的大小写和上下标;插图、表格大小要适宜等。论文的学术水平是科技期刊质量的关键。科技期刊专业性很强,大部分以实验为基础,其核心内容是实验的操作、大量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实验现象的深入讨论等,编辑要引导作者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论文的创新性、实验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讨论部分的深度方面下功夫,使论文既符合撰写要求,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编辑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来稿研究不深入,随意下实验结论,缺少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撑。因此,科技期刊编辑要引导作者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科学研究,对研究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发表,供业内同行共享。

三、科技期刊编辑要具备发现潜在优质稿件的能力

所谓优质论文是指具有专业领域内的创新性、实用性,以及写作具有规范性的论文,对于那些选题陈旧,缺少创新点,可读性不强,即使内容丰富,写作规范,语言流畅,但也不能算作好的论文,这样的论文没有刊登价值。在编辑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来稿选题新颖,论文的内容是行业内的热点项目,但在写作技巧方面条理性欠佳,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在学术水平方面,研究讨论不到位,实验数据不充足,实验结论缺少数据支撑。对于此类稿件,不要轻易放弃,要与作者进行耐心沟通,询问作者研究的方向、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等,提出论文修改意见,引导作者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根据论文主题补充相关实验,完善论文内容,经过编辑与作者的共同努力,将论文修改为优质论文。科技期刊编辑除了编辑、排版工作外,要经常参加行业内的学术交流活动,认真听取相关专业的学术报告,分析研究相关专业学科和行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充分了解目前学术研究的重点、热点或难点课题与新的研究领域,以及学术动向与读者需求,根据专业发展充实各栏目的选题内容,建立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群,主动约稿,争取优秀稿件,拓宽优质稿源,把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介绍、报道给广大的读者,提升期刊的社会效益。

四、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编辑与作者的交流沟通方式已由过去的书信方式转变到E-mail、QQ、微信等方式,缩短了编辑周期,提高了编辑效率。科技期刊编辑应充分利用好科技手段,树立积极为作者服务的理念。拿到一篇论文后,应在短时间内发现其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在论文的结构、语言表达、体例规范、学术创新性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并将修改意见及时反馈给作者,让其尽快修改补充,有时甚至要反复修改。为了沟通顺利,修改到位,编辑可以给作者提供同类型的优质论文范文作参照,经编辑和作者的共同努力,将论文修改成为亮点突出、分量十足的论文。除了交流修改论文之外,科技期刊编辑还要与作者群和读者群要建立良好的长期关系,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如建立作者QQ群,在群里定期编辑方面的新规范、新标准、期刊选题计划等,同时编辑们也可以了解作者从事的研究工作、专业发展动向以及行业内的活动,鼓励作者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与同行进行交流,增强学术交流气氛。在互动之中促进高质量且稳定的读者群建设,扩大期刊稿源,使期刊能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科技制作论文范文2

1单篇抽印本

期刊单篇抽印本是抽取期刊中的单篇论文而单独印刷出版。最初出版单篇抽印本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使作者以较低的价格获取纸本,进而开展交流。当前,网络版单篇抽印本已经普及。最简便的单篇抽印本制作方式是根据排版文件直接生成PDF[6-7];然而,在当前海量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仅提供论文本身是不够的,强化期刊品牌形象、增添论文扩展信息、增强论文的交互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同样重要。上述目标采用过去的排版方式很难实现,而基于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的排版[8-9]却可以轻松完成。这就需要改变过去用方正书版系列软件排版的工作方式,转而利用基于XML的生产系统,在此基础上结合期刊过刊数据库和期刊网刊系统,完成单篇抽印本的深度优化。以《高压物理学报》为例,笔者采用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XML在线生产流程管理系统”制作论文的XML文件,进而生成能够增强论文功能性和交互性的PDF,利用系统的“网络出版(推荐文章)”模块,基于预先设计的封面模板,自动生成论文封面,包含期刊标识、论文引用信息、相关度较高的其他论文及其链接等,其中相关论文无需人工查找,系统自动完成推荐并添加外部链接(图1)。对于特别优秀的论文,编辑部还制作了纸版单篇论文抽印本,通过学术会议平台进行宣传推广。

2精选本

期刊精选本是代表性论文的集中展示。一方面,它有助于提升精品论文的关注度,延长论文热度的持续时间,形成持续影响,提升科技学术期刊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它还可使作者切身感受到科技学术期刊对高水平学术成果宣传推广的作用,使其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吸引潜在的优质作者。《高压物理学报》采取如下步骤制作和宣传精选本。1)确定时间窗口。精选本非定期,时间段的选取比较灵活,可长可短。综合考虑精品论文数量和论文时效后,选择2年这一时间窗口。2)遴选论文。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主编或总编辑推荐,结合其代表性和研究方向的分布情况进行遴选,选出38篇论文。3)论文分类。因所选论文数量较多,所以须按照主题进行分类,形成主题精选本,达到控制尺寸、便于传播,以及定位明确、精准服务的效果。将38篇论文分为6个主题,每个主题包含约6篇论文。4)集结成册。设计精选本的封面和封底,并与论文主体进行PDF合成,其中为了凸显论文,将论文题目直接呈现在封面上。5)确定传播方式。采用2种途径传播:对于纸版抽印本,基于学术会议平台,选择对应的主题精选本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对于网络精选本,基于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进行传播推广。需要说明的是,凡采用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网刊系统,可直接调取论文数据制作网络精选本,无需合成PDF。

3主题抽印本

主题抽印本是按照某一主题将期刊论文抽选出来集结成册。这里的主题可以是期刊的特别专题,可以是某个栏目,也可以设立新的虚拟主题。主题抽印本的目的是围绕主题、整合资源、提升关注。它解决了科技学术期刊专业方向多而难以聚焦用户的问题,使用户便捷地获取关注的信息;同时,它也是对科技学术期刊资源的第二次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时效性要求,显著提高论文的关注度,实现期刊论文的再宣传;最后,主题抽印本还有助于出版社选取行业热点、寻找优质作者、整合优质资源及出版学术专著,形成期刊资源的第3次开发。笔者制作了2种形式的主题抽印本:一是基于特别专题的主题抽印本,例如将“创刊三十周年(上)”和“创刊三十周年(下)”2个特别专题合并,形成“创刊三十周年”主题抽印本;二是设立新主题形成虚拟主题抽印本,例如将2018年所有论文进行重新分类汇编,形成16个虚拟主题抽印本,具体制作和传播过程如下。1)时间窗口。综合考虑期刊的出版周期、发文量、学科方向等因素,结合读者的心理预期,划定虚拟主题抽印本的时间范围为1年,以此为周期,于每年3月定期制作和,按此惯例,逐渐培养读者的习惯,使其形成3月获取主题抽印本的心理预期,加深期刊和读者的联系。2)主题设定。对期刊5个常设栏目进行细分,对论文数较少的栏目,少设或不设子主题,对论文数较多的栏目,先提取热点主题,然后按照研究方向设置多个子主题,最后再适当合并,由此得到16个主题。3)集结成册。设计主题抽印本的封面、封底、目次和扩展信息页,提升主题抽印本的视觉体验,给人以正式之感,同时提升功能性,便于读者阅读和引用,获取其他感兴趣的主题论文。最后进行合成,完成制作。4)传播推广。主题抽印本是以主题形式、面向特定用户群体的期刊论文二次宣传推广,包含了期刊在所选时期内发表的大部分论文,论文总数较大,为此选择期刊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E-mail进行推广。其中,为了充分利用期刊官方网站,在网站首页导航栏中特别设立“主题专刊”,专门主题抽印本和主题精选本,E-mail推送则是针对特定用户的精准推送[10-11]。

4宣传推广反馈

对所制作的《高压物理学报》单篇抽印本、精选本和主题抽印本进行宣传推广,将收集的反馈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得到如下结果。单篇抽印本的应用明显缩短了出版周期,提高了论文时效性,提高了期刊对作者的吸引力以及期刊影响力。经统计,应用优质单篇电子抽印本之后,《高压物理学报》官方网站日点击量翻一番,自由来稿量明显提升。精选本的应用得到了良好的反馈,特别是基于学术会议的纸版精选本的宣传推广效果更佳,如在与《高压物理学报》相关度很高的中国高压科学学术会议上,按照参会人数的40%准备,半天内所展示的精选本被全部领完。主题抽印本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反馈,特别是基于E-mail的精准推送,读者对于期刊的个性化服务给予高度肯定,说明主题抽印本确实发挥着让用户了解期刊、让用户关注期刊、吸引作者投稿、扩大论文传播范围和提升期刊品牌效应的作用。

科技制作论文范文3

一、媒体融合环境下科技期刊品牌新内涵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全面普及,人们工作生活中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阅读的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致使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受到了冲击和挑战。特别是随着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全面普及和推广,既冲击了科技期刊以往固有的传播渠道,也为科技期刊维护品牌带来了必须直面的全新课题。而自媒体的迅速崛起和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巨大影响力,也客观上证实了互联网时代不仅打破了媒体和传媒的职业壁垒,同时也为普通科技期刊实现超车,迅速提升影响力提供了通道和机遇。科技期刊对于品牌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和努力的方向,在互联网和媒体融合环境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品牌内涵被丰富和拓展,需要被进一步解读以推进转型升级。笔者认为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品牌新内涵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描述:1.科技期刊的品牌不应再局限、具象、固化为实体杂志、论文或影响因子;科技期刊的品牌应抽象为以刊名为品牌标识,丰富涵盖包括期刊、论文、网站、平台、公众号、知识服务、数字产品、编辑等一切与期刊有关的既对立又统一、既抽象又具体的整体形象和元素。2.科技期刊的品牌应是期刊全方位综合实力的反映,包括办刊能力、学术水平、媒体融合能力、互联网思维、线下影响力、互联网传播力、学术活动召集动员能力、平台建设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3.通过终端用户对于科技期刊品牌的感知和认同程度,在反映期刊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同时,检验品牌建设成效。所以,在媒体融合环境和背景下,科技期刊在品牌建设上面需要用新的传播模式延伸品牌,并用全新思维再造品牌。

二、科技期刊品牌延伸

1.通过数字化刊群平台。随着科技期刊集群化和数字出版转型相关工作的推进和深入,科技期刊按照学科、行业、区域、单位进行刊群建设,成为科技期刊扩大知名度、延伸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以刊群平台为抓手整合期刊资源、集中用户入口和流量,通过期刊展示、介绍、官网链接等途径,在实现精准订阅和精准投稿的同时,有效提升期刊影响力。另一方面,部分刊群平台在获得加盟期刊的授权后对论文进行开放获取,以增加论文的传播渠道、提升论文的传播质量。相对于单刊官网的局限性,刊群平台的群聚效应能够有效延伸科技期刊的学术品牌。2.通过微信公众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微信的全民使用,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在深度影响和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移动化、数字化、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逐渐成为主流。随着科技期刊传统传播渠道的日渐式微,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开通并运营微信公众号,在移动端延伸学术品牌、扩大影响和传播力。如《金属加工》《中国中药杂志》《暖通空调》等均在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上办出特色并取得了成功[10]。一方面,科技期刊可以立足主业,将优秀论文进行碎片化、轻量化精编后在微信公众号,这种形式相对于在微信公众号上仅论文摘要,或直接提供全文PDF下载更具可读性和传播性。另一方面,科技期刊也可以对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进行选题策划,将公众号定位为辐射学科或行业,为用户提供内容丰富的专业资讯信息,通过服务更多的用户来扩大期刊品牌。3.通过H5等多媒体形式。随着新媒体快速普及和广泛使用,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呈现越发受到用户的关注和欢迎,在给用户带来全新阅读体验的同时也在逐渐影响着用户的阅读习惯。由于以H5为代表的多媒体形式具有功能强大、形式丰富、入门门槛低、免费等特点,所以科技期刊已经尝试通过H5来探索媒体融合。《煤炭科学技术》尝试通过H5制作移动端增强论文、制作期刊宣传片、专题征稿通知、会议通知等,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11]。通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融合,科技期刊在获得更多用户关注和认可的同时,也实现学术品牌的延伸和影响力的提升。特别是随着5G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展示、虚拟现实极有可能成为论文内容的必要展现形式,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必将在多媒体融合的方向上深度延伸。4.通过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用户具有非常显著的社交属性,科技期刊的用户群体通常按行业、学科、专业或同事、同学分类聚集在微信群或QQ群。这种具有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社群垂直、细分,科技期刊的微信、H5等专业内容极易通过这类社群传播。科技期刊可以建立用户QQ和微信群加强与作者、读者的实时联系,将优质内容通过社群有效传播,从而实现品牌延伸。此外,科技期刊可以通过激励核心用户将优质内容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通过用户的社交网络延伸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通过用户社交网络的延伸科技期刊品牌精准高效,但这也从客观上要求科技期刊加快数字出版和媒体融合转型,为用户提供适合在社交网络上传播的优质内容。

三、科技期刊品牌再造

科技期刊通过组约优秀稿件,提升论文质量、扩大发行量等举措在传统出版时期完成了品牌和影响的原始积累,在转型期,科技期刊需要通过顺应转型发展趋势、创新出版传播模式、深挖行业用户需求、应用互联网思维来实现品牌再造。1.协同创新。科技期刊的作用长期以来一直被低估,通常仅作为创新成果和论文的出口。而实际上科技期刊有条件通过协同创新深度参与到科研项目的选题、调研、立项、实施、成果、宣传的诸多环节,为科研项目团队提供信息搜集、跟进报道、专题策划、全方位成果宣传等协同服务[12]。科技期刊参与到一些重大课题项目中,不仅可以提升期刊的品牌和影响力,还可以提升编辑参与科研的水平和能力、拓展专家人脉,有助于对项目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方便组织专题、组约高质量稿件;同时科技期刊可以以协同创新为突破口,深挖自身潜力、拓宽服务范围,从而提升品牌含金量。2.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科技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知识服务需要信息化数字化平台的支撑,但科技期刊仍可以在起步阶段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知识服务也将成为科技期刊进行品牌再造的重要尝试。科技期刊探索知识服务模式可从专家、作者、论文等3个角度切入。(1)专家资源是科技期刊的核心资源,而专家又掌握大量专业知识,科技期刊可以邀请专家视频讲解技术问题,或录制并授权专家的学术报告视频来向用户提供知识服务;(2)读者在阅读论文时可能会产生疑问并希望得到作者的答疑和解读,当科技期刊获知这种需求,并让作者给予解答,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知识服务。目前,“OSID开放科学计划”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了提问和答疑的免费平台,科技期刊只需在每篇论文印上专属OSID二维码,扫码即可实现提问和答疑。科技期刊所发表的论文中,可提炼出大量的知识点,专业编辑可尝试对论文进行知识点提炼,当知识点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还可以将相近知识点编辑整合成专题知识包。无论是知识点还是知识包,都能帮助用户快速、直接、准确地了解到相关知识,而知识包也可以通过专家的智力支持进一步升级为知识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3)增强出版。增强出版是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将纸媒上无法展现的内容,诸如视频、动画、程序、大量图片等内容用数字媒体形式展示给读者。中国知网提出增强出版的概念,并提供了平台支持,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门槛的大幅降低,科技期刊自身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实现增强出版[13]。以增强视频为例,对于课题已产出动画模拟或进行可视性较强的实验的论文,可直接邀请作者提供视频;对于其他优秀论文,可邀请作者将论文涉及的核心技术、难点重点制作5~8页PPT,录制3分钟左右的导读视频。将视频上传至腾讯视频,并通过软件生成增强视频二维码,将二维码与论文一同印刷,实现增强内容线上线下联动。我们现阶段实践增强出版不仅可以创新出版模式、探索媒体融合,且有助引发作者和读者群体的关注,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有效提升论文的传播质量和期刊的品牌影响力。(4)移动+优先出版。与通过微信公众号将已在移动端不同,笔者探讨基于html格式论文和配套二维码的移动+优先出版。目前,超星已经向部分期刊提供了论文免费加工html格式的服务,科技期刊可以将二校或三校稿提交超星进行html加工,并将html格式论文于终校前后返回编辑部,由编辑部将html格式论文上传至期刊官网,实现优先出版。同时,将官网当期html格式论文对应网址生成二维码,并将各二维码排版至纸刊对应论文题名处交付印刷。当读者拿到纸质期刊后,可用微信扫码论文二维码,在手机端显示html格式论文,实现对论文的收藏、转发微信群或朋友圈。这种新型出版方式不仅能在期刊官网实现优先出版,还方便读者移动阅读、分享和传播,每篇文章匹配专属二维码给读者带来明显的数字出版感受。移动+优先的新型出版模式将有效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美誉度和论文传播力。(5)网络直播。随着网络直播技术的发展以及直播App的广泛应用,使普通用户通过手机或简单的装备就能实现直播。对于科技期刊来说,对学术会议或活动进行现场直播成为服务用户、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有效措施。由于科技期刊具有一定数量的作者和读者群体,而科技期刊又有机会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以媒体的身份对会议进行直播能够满足广大不能参会用户的求知需求。如“小编讲堂”就通过QQ群的直播功能对每次学术活动进行直播,受到编辑同行的广泛关注。《航空知识》在网络直播方面探索实践颇多,除多次对航展、飞行大事件进行在线直播外,邀请专家作客在线直播,在讲解学术观点和传播知识的同时与用户交流互动。通过网络直播,将科技期刊的会议资源、活动资源、专家资源直接转化为对用户的服务,在拓宽科技期刊服务范畴、积聚人气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

科技制作论文范文4

1直接在新媒体平台进行转发转载,延长论文生命力

传统期刊,在论文印刷出版后,通常会将论文发往各大合作的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维普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编辑部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编辑部会将论文在送印刷厂后甚至论文录用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将论文刊载在自己的网站上,方便读者、作者阅读和下载。而刊媒融合时代,很多编辑部都会将已经发表的论文整期(通常只包括每篇论文的题目、作者、单位和摘要等)放在各个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或者向专业学术论坛、微信群、QQ群、邮箱等定向推送。由于每本杂志的新媒体粉丝群,绝大多数都是基于自己的读者、作者建立起来的,这种直接转载转发的形式,没有破坏期刊的整体风格。一方面方便读作者进行整体浏览,提高论文的阅读量,延长论文生命力,进而提高论文被下载或者引用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读者或感兴趣的人分享传播。论文直接转发、转载的二次转播形式,是目前绝大多数期刊采取的方式,如《中国激光》《暖通空调》等杂志。以《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为例,编辑部会将每期论文的题目、作者等以流媒体链接的形式在微信服务号,供作者阅读浏览分享。

2论文包装,扩大作者影响力

科技期刊出版的论文,不论是在论文体例、排版或者内容上,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理论性,题目和全文呈现方式都比较严谨,甚至刻板,很难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不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阅读习惯。2018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97.5%[10]。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微博、微信、APP等的大量出现,使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频次持续大幅提高,数字化阅读已逐渐成为读者的主要阅读方式,并且人们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方式都变得碎片化[11]。论文包装就是指不改变论文本身的内容,只是从题目、图文、排版等方面对论文进行简单的外部包装,以更吸引读者。具体说来,包括将论文改变题目、排版、论文格式等来吸引读者,如将PDF格式转换成Word格式或网页格式,或者使呈现方式更活泼丰富,以更适合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通常像重点专题稿件或重要专家约稿等论文,可以采取此类方法,一方面提高论文的阅读量和关注度,另一方面可以重点推荐专家和作者,扩大专家或者作者的影响力。如《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14期发表的专家述评《Klotho在慢性肾病和血管钙化中的作用》一文,编辑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服务号上进行论文包装,将题目改成《揭开命运女神“Klotho”与肾病和血管病的神秘面纱》,使题目更有吸引力,同时配上一张希腊女神的照片,将论文排版改变成便于阅读的Word模式,并且添加一些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版式,在服务号上,该文的阅读量较同期的其他推文的阅读量高。

3知识重组,提高论文使用率

知识重组是指编辑部结合当前的热点话题,根据某一特定的主题,重新集合已经发表的论文制成专辑,在新媒体平台上集中二次传播,以提高读者对热点论文的关注和阅读,提高论文使用率,延长论文生命。如“人工智能”近年来逐步成为各行各业的研究热点,“人工智能”在检验医学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也越来越广泛[12]。编辑部在知网数据库搜索“人工智能”或“大数据”发现,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单篇论文最高下载量达1325次,编辑部将在本刊发表的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的论文中下载和引用频次高的论文,重新整理成专辑,以流媒体链接的形式在新媒体平台,受到了读作者的广泛关注。

4探索增强出版模式,拓展对读者作者的服务

增强出版利用新媒体进行“内容服务”,是在传统正式出版物的基础上加上研究数据、附加材料、出版后数据和数据库记录等更多信息的出版形式,增加了论文的内容呈现形式和传播手段,打造了一种全新的期刊产品形态[13]。目前国内期刊增强出版模式尚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增强出版的模式包括纸质增强出版、网络增强出版和微信增强出版[14],本文主要指依托微信进行增强出版。由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属于医学类科技期刊,微信增强出版比较适合实验性研究论文,编辑部邀请作者提供附加图表、实验的关键视频、原始数据等,并加载到微信中与论文内容一起在新媒体平台展示,以加深读者对研究成果的理解,同时拓展对读者和作者的服务。

5内容科普化,扩大期刊的受众范围

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一般比较适合相同或相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或从业人员阅读,这样,一篇论文的受众面其实是比较窄的。内容科普化就是指将作者发表的某些适合科普和大众传播的论文,对论文内容进行提炼和深度加工[15],将文章转化成适合大众阅读的科普文章、漫画、图文等,在杂志的各大新媒体平台,同时,可以与和本刊新媒体有合作的其他大众媒体,如华龙网、大渝网、健康报等合作,将文章推送到大众媒体上,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阅读了解,扩大期刊的受众范围。与论文包装只改变论文标题、体例、格式等相比,内容科普加工,是基于论文内容,将专业、科学、拗口的学术论文提炼加工成适合大众阅读的图文或视频进行传播。

6二度创作,创新对作者的服务模式

科技论文二度创作主要是指依托论文原文,二度邀请作者或者该论文研究领域的专家与编辑部进行深入合作,进行论文的视频录制、人物采访、行业解读、PPT课件制作等。相较于内容科普化或者增强出版,二度创作需要编辑部与作者进行深入交流沟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完成,成本花费相对较高;在内容表现形式上也更丰富,甚至是创造出了新的产物。该种形式比较适合对于专家述评或者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新理念,邀请专家录制人物采访视频,对论文进行解读或对相关行业进行解读;对作者实际工作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论文,邀请作者将论文内容制作成课件,或录制视频讲座的形式,在新媒体平台。这种方式的二次传播,一方面有利于帮助作者进行学术推广和影响力提升,另一方面有利于编辑部巩固和团结核心优秀作者群,为杂志持续提供优质学术论文,保证期刊论文质量,促进期刊良性发展,提高期刊的竞争力。以《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17期发表的《VAP(+)在心血管剩留风险相关血脂异常药物选择上的应用》为例,编辑部邀请第一作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梁纯子博士,根据论文内容,录制了一期关于《VAP血脂检测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上的应用特点》的视频课程,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微信公众号和检验头条APP上,截至作者投稿之前,该视频播放次数累计超过2万次。

7多种形式二次传播同步进行,促进刊媒融合发展

科技制作论文范文5

关键词: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教学成效

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有理有序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涵盖独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总结与表达问题等诸多层面,对于其树立逻辑思维判断理念、增强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亦有重要促进作用。目前我国不同领域均已意识到“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刘然认为“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可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张杰等认为“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2];李玉中等认为“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扩展专业知识面、撰写学位论文等有重要指导意义[3]。硕士研究生是一股重要的科研力量,尤其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望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并进入科研岗位,故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对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尽管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增设了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课程,但未根据学科背景的差异性来设置“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考核要求等;同时,对于刚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对科学研究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论文的阅读与研究积累相对较少,甚至部分学生对科学研究兴趣不高,缺乏对论文写作常识性规则的认知,不清楚论文结构、投稿流程、期刊选择等基础知识[4-5],导致部分高校在学生科技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笔者结合多年为硕士研究生讲授“科技论文写作”的经验,在深入剖析“科技论文写作”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两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优化创新,以期达到提高“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效果的目标。

一、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科技论文写作的基础建立在大量的文献阅读之上,须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消化。首先,当前许多高校“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侧重于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讲授,甚至将语言和词汇作为重点[6-7],而忽略了对文献综述方法、科研思维与论文架构等方面知识的讲解。其次,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经常忽略学生的专业背景。比如,进行实用工程技术研发的工科专业、开展基础理论探究的理科专业与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文科专业在思维方式等方面往往差异较大,若教学内容不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优化调整,则“教”与“学”间易出现严重的脱节问题。

(二)缺少实践环节。科技论文的撰写相当于烹饪美味佳肴,论文中题目、摘要、引言、结果及结论等板块相当于基础食材,如何将论文“烹饪”成一道有理、有据且有趣的“大餐”需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并在“烹饪”过程中恰如其分地添加各类“佐料”,即写作方式方法。目前传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大多停留在对知识点的传授上,以学生为主体的论文写作实践实训环节严重不足,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加上大部分学生本身论文写作基础较差,无法充分掌握论文写作的整体思维框架及各类“佐料”的使用技巧。

(三)考核方式落后。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以学生期末完成一篇简要的科技论文为主要考核方式[8]。大部分学生则根据所查找到的文献照猫画虎,随意堆砌文字,论文本身与流水账无异,课程教学内容收效甚微,学生也无法掌控科技论文写作的深刻内涵。由于缺乏过程考核,任课教师只根据一篇匆忙完成的低质量论文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不能持续改进教学体系,学生亦学不到真材实料。

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一)教学内容优化。长安大学硕士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被安排为每学期32学时,授课内容划分为文献检索、写作技巧、投稿方法三个部分,并在期间穿插个人经验分享。1.文献检索。教师在讲授该部分时要在授课前假定硕士研究生已具备一定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自己只需讲授给学生如何根据写作目的来检索和归纳总结相关文献信息,熟悉文献信息检索的途径、方法、步骤及获取全文的技巧,并着重讲解如何利用布尔检索、截词检索、邻近检索、字段限定检索等技术提高检索效率,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内外常用的SCI/SSCI(WebofScience)、EI(Compendex)、Scopus文摘数据库及中国知网、Elsevi-er、SAGE、Taylor&Francis、SpringerNature、ASCE、IEEE等全文数据库。同时,介绍ClarivateAnalytics的MasterJournalList、Google学术、ResearchGate、小木虫等论文写作交流站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在掌握检索技巧的基础上,教师还会为学生推荐与专业相关的顶级期刊,并对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进行详细的教学。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总结自身感兴趣研究内容的发展动态,还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为下一步写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2.结构化写作技巧。该部分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内容,授课学时长,知识点多。与以往粗略介绍科技论文写作方法不同,本部分将完整的科技论文拆解成篇前、正文及篇后三大板块,教师要分别讲解每部分的写作要点与内容要求,并通过典型案例详尽剖析常见写作错误,提出写作过程中的特别注意事项。篇前板块包括标题、作者及单位、摘要、关键词四部分。首先,教师要系统讲解主副标题与名词词组、动宾、疑问等标题的写作形式,并对标题的作用与写作要求也要进行深入阐述,同时还要介绍作者及单位的写作要求,以及涉及到作者排序、作者贡献阐明、通讯作者选择等问题。在摘要与关键词的写作讲解中,教师也阐明结构式摘要中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的写作要求,并分析如何从摘要中提取关键词,最后要着重讲解如何根据关键词来拟定恰当的论文标题。正文板块包括引言、数据与方法、结果、讨论及结论。引言部分主要从引出研究对象、阐明重要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及研究目的四方面入手进行写作方法的讲解。数据与方法部分无固定写作模式,阐明如何获取和使用数据即可,须特别注意的是是否涉及到伦理问题。结果部分要通过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不同类型科技论文的研究结果该如何写作,其中图表制作和阐述是关键环节。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插图能第一时间抓住审稿专家与读者的眼球,激发其进一步阅读全文的兴趣,而表格的优势则在于集中展示和对比数据结果,二者各有所长,优先选择插图,对图表内容的阐述须抓住重点,突出关键点,切忌面面俱到。讨论部分是对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升华,须对结果进行解释说明,并与既有研究结果相对比,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及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该部分最考验写作能力,也是整篇论文写作的精华所在。最后的结论部分侧重于讲解结论的作用、结构与写作内容,并从研究成果总结、论证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展望三个方面展开讲述。篇后板块重点讲述了参考文献的写作方法,须对照作者投稿指南来规范参考文献的标注形式,可适当使用EndNote等文献管理工具,但对直接导入的引用文献格式还需一一核查。同时,还讲述了基金资助、致谢、数据声明、个人贡献、利益冲突等环节的写作注意事项,强调了对各部分内容的细节把控,避免因较低级的错误引起审稿人反感,或是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在反复修改中浪费时间。3.投稿。这部分课程首先讲述了投稿期刊的选择。初次投稿或经验不足者可考虑中东欧、南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地的小语种国家主办且影响因子偏低的期刊,待有一定经验积累后再向美英德荷等国主办的高水平期刊投稿。作者也可选择先向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投稿,这类期刊通常拥有大批量高水平审稿专家,可快速拿到富有建设性的审稿意见和建议,这对论文进一步修改完善大有裨益,如再投低一级刊物往往能快速录用。另外,该部分还讲解了ScholarOne、EditorialManager两大常用投稿系统及投稿流程,并详细剖析了投稿信(coverletter)和询问审稿进展、请求撤稿邮件的写法,重点讲述如何有效回复专家和编辑的审稿意见,以便于让学生掌握投稿技巧,避免走弯路。

(二)教学模式改革。“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PPT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效果并不理想,理论授课与实践结合,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足,故亟需推行互动教学模式。首先,课程注意调动学生对论文写作的兴趣。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卡在了如何创新的问题上,限制了其深入研究的热忱。因此,本课程通过讲解三种简单实用且操作性强的方法,帮学生快速构建起创新性研究思路。(1)弥补缺陷法。所有研究工作都不是完美的,解决其中一个关键点、改进某个参数或引进一种新方法来处理传统问题等均为创新,针对研究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等找出存在的“researchgap”,进而根据缺陷弥补方案展开研究。(2)新型方案法。针对某个研究问题,从目标、数据、方法等方面进行突破,通过不断磨合、修正、完善形成研究新方案,借此展开创新性研究工作。(3)减少约束法。研究假设为约束条件,对研究所涉及的约束条件进行简化、合并,在有望取得突破的方向上深入探究,往往能“柳暗花明”,收获意外之喜。其次,课程加强了科技论文的日常写作训练。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大量有计划、有序、有系统的训练,逐渐积累才能确保效果。教师在课上每讲完一个知识点,都要在标题、摘要、引言、数据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环节的讲授过程中设计相应的课后练习,并利用成熟的线上教学平台(课堂派)向学生。比如在讲解摘要写作时,教师可提供一篇科技论文的正文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写出摘要,并进一步探讨标题的拟定,以期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两次,课程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反馈环节。在学生完成各阶段的写作训练后,教师可根据作业批改情况,抽取不少于10%的作业作为典型写作案例在后续课堂上进行讲解,并在部分环节的评分中采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分析写作问题并分享写作经验,深入了解学生对于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其对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及写作能力提升的成效。最后,课程还充分利用了线上教学的优势,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建立QQ群搭建师生沟通桥梁,学生若对作业有疑问或完成过程中有困难,均可在群中进行讨论。该教学辅助方式的实施实现了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任课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借此优化调整授课方案,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了其学习主动性。互动教学中科技论文写作经验的分享是深受好评的授课环节[9],该课主要讲述科技论文“读、写、改”三步流程。在“读”方面,强调在“读”行业内主流刊物上发表的最新成果,并通过回溯主线,彻底读懂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把握不同时代研究的关注点与技术手段突破。在“写”方面,首先注意论文前后环节的连贯性,尤其是引言与结论相呼应、结果与讨论间做到逻辑一致、境界升华,并提醒学生注意加强日常写作训练和记录,从点滴进步中积累经验和实力。在“改”方面,则强调了论文反复修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审稿专家和编辑的意见建议尽量采纳,逐条回复修改方案,内容详实,有理有据;对个别不当或错误的意见要清晰解释、引经据典、不卑不亢,切忌直接拒绝修改、语言粗鲁。

(三)考核方式创新。由于课程结束时的大论文是整个课程总体掌握情况的呈现,所以需要在总体考评中保留并占有一定权重,且还要在降低其总体权重的同时为灵活性较强的综合考评留下一定空间。虽然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缺点,但其优点在于可以全面考察学生对课上知识的掌握情况。此外,由于课时作业是根据特定课程内容单独制定的,相关内容缺乏连贯性,从这个方面来看,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小论文可以同时考察学生的总体写作和创新能力,以及行文逻辑严密程度,是不可或缺的考核环节。传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最终的考核方式一般以学生提交一篇科技论文大作业作为评分依据,该考核方式有诸多缺点,如缺少平时训练,所学知识无法得到强化记忆,容易遗忘;期末提交的论文大作业数量众多,任课教师仔细评阅工作量繁重,难以准确为学生提供反馈,仅告知其期末考核成绩,缺少师生互动及查漏补缺的环节,学生完全不清楚自己科技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缺陷等。因此,要在保留最终提交一篇科技论文大作业的考核方式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创新,通过“五次平时作业×40%+大作业×50%+考勤/课堂表现×10%”来系统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强调过程考核,润物于日常。

三、结语

科技制作论文范文6

关键词:媒体融合;科技期刊;科技创新;科技发展;传播途径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展示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责任。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科技期刊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卢嘉锡认为,科技期刊与科研工作相比既是“龙尾”,也是“龙头”,既能及时提供科学发展前沿和最新信息,又能集中反映科研成果,必须要加强科技期刊出版工作,更好地为科技事业服务[1]。刘振兴提出,衡量科技期刊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科技期刊的创新水平和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反映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2]。张朝军等指出,要探索网信时代科技期刊传播新模式,发挥科技期刊引领科技创新的作用[3]。王敏等认为,科技期刊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积极传播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服务于科技创新和国家战略需求[4]。谭京晶指出,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相因相生,相辅而行[5]。吴生高等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对江苏省科技期刊进行分析,得出期刊主要评价指标与区域创新呈正相关关系[6]。本文就科技期刊服务地方科技创新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结合媒体融合的时代需求,探讨提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途径。

一、科技期刊在助力地方科技创新与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技信息传播。科学的本质是传播,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的载体和传播平台,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责任。科技期刊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过程中,通过筛选具有前沿性、可应用性及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科技信息,编辑出版科技文化知识,在传播与交流中进一步挖掘科研创新点,为地方科技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二)科学技术人员培养。科学技术人员既是科学的发现者,又是促进科技发展的源动力,科技期刊在发现和培养科学技术人员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科学技术人员作为科技期刊的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期刊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提高科研能力;作为科技期刊的作者,期刊编辑可以利用办刊经验帮助作者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发表高水平论文,与同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与切磋,提高学术地位。

二、科技期刊面临问题及改进思路

(一)面临问题。科技期刊在服务地方科技创新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尽管网络出版已提倡多年,但其传播的内容仍然与纸质版相同,存在出版时效滞后、互动性差、难以共享等问题。1.“纸媒”被动传播长期以来,科技期刊比较关注期刊质量和内容,对其发挥传播科技信息的功能认识不足。多数期刊组稿、编辑加工、出版发行等流程还依靠传统“纸媒”,导致整篇稿件从收稿到出版再到发行周期长、效率低,且属于被动传播。每篇论文出版后,编辑部就结束了对这篇论文的工作,需要读者主动查询才能进入读者视野,存在传播体量小、传播方式单一等缺点,无法满足媒体融合时代的读者需求。2.传播渠道不畅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数期刊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仅限于在期刊简介、在线投稿系统和数字化期刊等基本功能的实现。付费阅读模式使读者无法畅通地阅读全文,阻碍了期刊的传播。另外,大部分科技期刊对所积累的丰富的科研人才资源和创新成果宣传报道渠道单一,忽视了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无法及时将科技论文中包含的创新内容和关键性技术制作成数字产品快速传播出去,导致科技创新成果未能得到及时的宣传和有效的利用。

(二)改进思路。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播技术发展迅速,传统传播模式革新幅度较大。为此,科技期刊需将传播、推广最新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作为首要任务,主动从传统的出版时代向媒体融合时代转型,借助互联网等多种途径,不断扩大期刊传播力,助力地方科技创新与发展。1.树立传播意识科技创新与科学传播关系密切,如同科技发展与进步的两翼。一方面,科技创新只有通过广泛传播实现普及与应用,才能实现价值拉动科技腾飞;另一方面,科学传播又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有助于科技创新与发展。科技期刊应该为科技创新与科学有效传播搭建桥梁,期刊编辑则站在科学传播的前线,是科学传播过程中的骨干力量之一。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发挥工匠精神,承担起传播科学信息的责任和使命,突破传统的编辑模式,强化传播意识,与时俱进地利用网络传播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向大众传达科技信息,引导科技创新成果服务于地方科技发展。2.传播载体多元化突破传统出版模式,推动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制作能够及时、快速传播最新科技信息的数字产品。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网络平台,使科技期刊的传播方式更加交互、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力争实现科技信息的快速互通与输送。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刊》积极开拓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多种媒体形式,实现同一创新成果多平台,有效扩大了传播范围,提高了信息的显示度[7]。

三、构建媒体融合传播体系

(一)自建平台传播。科技期刊以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载体自主建立传播平台,向广大读者提供免费的网刊、PDF、HTML等电子版论文。实现网站、微信公众号及纸质版期刊免费全文获取。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通过扫描论文(纸质版或电子版)OSID二维码获取作者的语音介绍、论文开放内容与数据、作者与读者交互问答、作者学术圈等四项基本功能。微信公众号创建除刊物介绍、过刊浏览当期目录等基础栏目外,创建专家点评、会议论坛等特色栏目。

(二)第三方合作传播。科技期刊可以借助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进行科学信息传播。现在期刊常用的三大合作方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资讯,还有近几年迅速发展的超星、博看网和玛格泰克等平台,可以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可以在线阅读及下载论文;论文线上优先发表,缩短论文时滞,加快信息传播;制作流媒体文件,实现多渠道传播。自建平台与第三方合作传播之间存在着互为依托的关系,如论文的OSID二维码可在第三方网络平台上快速转发或分享,扩大了传播的范围。作者可免受版面限制,系统完整地表达科研信息。超星学习通向用户提供专题服务,可由期刊编辑部根据需求建立各类专题,通过复制链接、微信、朋友圈、QQ等方式分享至自建平台,实现了多渠道传播。

四、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与发展传播力途径

(一)增强互动性。面向地方科技创新需求,加强与地方研究院、科技园及各企业的互动。积极举办科技创新会议和论坛,依托主办单位以及各领域专家的科研资源,结合地方产业特色,提取期刊中先进的科技信息,为所需行业或企业提供能够指导生产实践的科学技术和方法,促进产学研合作。例如,长春光机所主办的《光:科学与应用》,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和走访知名光学研究院的方式,传播光学学科的发展动态。为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与企业合作办刊《液晶与显示》,促进了科研与生产合作,提升了学术影响力[8]。加强与编委、审稿专家以及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扩大期刊的传播力,可以以论文为基础,将静态的学术论文转变为动态交流,在自建的网络平台上推出相应的导读、点评、追踪报道等,开放评论区及一键转发功能,使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实现立体的网络传播。

科技制作论文范文7

1稿件作者自审的原因与依据

编辑初审是科技学术期刊三级审稿流程的第一级,也是编辑同人关注、探讨较多的学术研究热点之一。已有研究对初审环节编辑审什么、怎么审做了较多颇有见地的专题探讨,但面对那些夹生半熟、漏洞百出的问题稿,即使是阅稿无数的资深编辑,也会感到棘手甚至无所适从。如果一退了之,当然省事,但可能埋没一些尚有新意并能修好的稿件;如果直接拿来初审,编辑就得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也许最终因不忍卒读而无奈退稿,这种“无效劳动”无疑会让编辑感到心情沮丧,久而久之,还会使编辑产生职业倦怠。为了既避免编辑初审变成“无效劳动”而又最大限度挽救那些尚有新意并能修好的问题稿,稿件作者自审作为编辑初审的补充和延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所谓“稿件作者自审”,是指作者根据编辑提供的《作者自审报告单》中的相关要求或各种问题逐一对问题稿进行自审自修的过程。作者对问题稿按照《作者自审报告单》进行自审自修,而《作者自审报告单》的设计依据的是与科技期刊出版、编校标准化关系密切的常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规范,如《科技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7713—1987)、《文摘编写规则》(GB/T6447—1986)、《科技报告编写规则》(GB/T7713.3—2014)、《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15)等。

2作者自审报告单的形式与内容设计

按照科技论文的构成框架,《作者自审报告单》设计为一个表格:表头包括稿件编号、论文题名、作者姓名和单位、收稿日期和要求修回日期等信息;表身包括论文约定部分、相关部分、其他部分,具体要求以提问形式给出,同时为作者设定三个选项(是、否、不确定),供作者自审自修后“打钩”。下文以《〈暴雨灾害〉作者自审报告单》(以下简称《报告单》)为例,主要就表身的内容设计分述如下。

2.1约定部分的设计

约定部分是以“稿约”中对科技论文不可或缺的约定要素的有序组合,该部分是《报告单》的主体部分,分为科技论文的前置部分与正文部分。

2.1.1前置部分

前置部分包括题名、署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等要素,根据问题稿中各要素带共性的问题,《报告单》中仅对论文题名、作者署名、摘要和关键词提出自审要求。对前置部分内容设计说明如下:1)科技论文题名虽然只设计了一个问题,但基于科技论文的题名是以恰当、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献中最重要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它除具有方便检索的作用外,还把论文的主题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7],实则提出三个要求,即一要准确,二要严谨,三要能统领全文;2)作者署名一般不会出现大的原则问题,但当署名涉及到有关领导、导师或知名学者时,有必要提醒作者谨慎行事;3)摘要有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3种写法,因为《暴雨灾害》来稿绝大多数属于天气气候分析和试验研究型论文,所以《报告单》中只对报道性摘要写作提出要求;4)关键词在科技论文中所占分量较小,其写作技术难度不大,《报告单》中仅对什么语词可作为关键词以及关键词个数提出要求。

2.1.2正文部分

科技论文的正文部分包括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参考文献,其涉及内容多、逻辑关系复杂、写作要求高,作者驾驭把控难度大,问题稿中出现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部分。考虑到科技论文的篇章结构越来越模块化,在设计正文部分的自审内容时,主要基于以下三点:1)让作者懂得撰写科学论文应遵循科学的逻辑思路,即为什么研究(对应“引言”)、如何研究(对应“资料与方法”)、研究出了什么结果及其意义何在(对应“结果与分析”)、主要结论是什么(对应“结论”);2)按照“分列要求+归总提问”的设计方式,先提纲挈领归纳正文部分各要素的写作要点,再向作者提出是否按此要求进行写作;3)力求使各项要求具体、明了、易操作,方便作者依照要求对问题稿进行查漏补缺、优化调整。《报告单》中正文部分作者自审内容设计。需要指出的是,《报告单》中对正文部分“参考文献”的自审,没有按照“分列要求+归总提问”的方式来设计,而是随各项要求的给出即时提问,尽管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问题稿中出现的与参考文献有关的问题更多是如何解读和执行好著录规则的问题,一般不存在技术问题和逻辑问题,所以《报告单》中仅罗列了《暴雨灾害》来稿中参考文献著录出现较多的5个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并不复杂,作者在稿件自审自修过程中既不难理解,也不难处理,只要作者足够重视和细心。

2.2相关部分的设计

相关部分是与科技论文的完整性、条理性、规范性、美观性等要求密切相关的内容。针对科技论文层次结构谨严以及图表、专业术语、数理公式使用较多的特点,《报告单》中分别对其设计了不同问题(图3)。值得一提的是,基于科技论文中表格和插图的广泛而大量使用以及有的作者对图表的制作和使用不够重视,造成来稿中常常出现插图和(或)表格制作不规范、不完美,使用不恰当或不正确等问题,《报告单》中从形式规范和内容正确两方面对图表作者自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4条要求。

2.3其他部分的设计

其他部分是仅对稿件作者自审具有提示或提醒作用的相关内容,《报告单》中分别对创新性、可读性、认同性与学术不端设计了不同问题。如有关涉及创新性和可读性的问题,这是编辑在稿件初审环节最关注也最劳心费神的问题,但不少作者在投稿前并没有认识到有无创新性之于科技论文最终能否发表的重要性,也有作者重“理”轻“文”,不太注意语言文字表达,投稿中逻辑混乱、错别字或语病较多,因此《报告单》中对其问题做了专门设计,虽然设计简洁明了,但对作者自审而言,既是建议,也是要求。再如认同性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希望作者经自审自修后的再投稿比之前的问题稿尽可能完善,让作者将再投稿请身边擅长论文写作的同事(或专家)给予专业辅导或把关不无必要。

3作者自审建议函的写法

《报告单》其实是完整的一览表,在提请作者对问题稿进行自审自修的实际应用中,此表是作为附件随作者自审建议函发给作者的。至于建议函写什么、如何写,除了对作者投稿表达谢意之外,还要说明建议作者自审自修的原因,同时考虑到有的作者出于各种情况可能不接受自审,应允许作者撤稿或转投他刊。如,笔者写给一位作者的自审建议函:“×××,你好!感谢你对《暴雨灾害》的信任与支持。来稿本刊编辑已收阅。作为技术总结,该稿写的还算不错,但作为学术论文,行文不规范,质量不高。《暴雨灾害》一般只发学术论文,至于学术论文如何写,绝非三言两语能表述清楚。本刊将《〈暴雨灾害〉作者自审报告单》发给你(见附件),建议你对照其中的各项要求对稿件进行全面检查。如果你想继续投稿,希望你尽量按照《报告单》上的要求对稿件进行细致修改,修改好之后,将其返回本刊编辑部再审。如果你觉得修改难度太大或别的原因,也可直接将此稿转投他刊。”建议函虽然篇幅不长、格式简单,但写法上并非一成不变,要因稿因人制宜。

科技制作论文范文8

1掠夺性期刊与期刊的掠夺性现象

掠夺性期刊是一个外来词,一般认为是2010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图书馆员JeffreyBeall最先提出的。“掠夺”或者欺骗的对象应该是诚实的研究人员。围绕掠夺性期刊的定义,还包括劫持性期刊和欺诈性期刊等,英文原词包括HijackedJournals、DeceptiveJournals、FraudulentJournals[2];特征包括:假冒(完全不存在)、劫持(仿造正规期刊)、伪装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同行评议、编委会等等)、诈骗(收钱但不)[3]。Beall很早就针对这些期刊专门整理了掠夺性期刊列表。但因争议太大,这个期刊列表并未公开存在太长时间。除了互联网带来的假冒期刊比较好认定以外,国外学者面对新的开放存取(openaccess,OA)出版带来的版面费问题也显得不太适应。如果收费高一点,论文质量差一点,很容易就被认为是掠夺性期刊。所以更多研究者关注的是低质量、高收费这种类型的掠夺性期刊。Sharma等[4]将掠夺性期刊定义为OA期刊通过论文处理费(articleprocessingcharge,APC)的形式在经济上掠夺没有经验的研究者。从本质上看,诚实的科研工作者是这些出版行为的被掠夺者或受害者。掠夺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包括对科研成果的侵占。Ojala等[3]引述了ScholarlyKitchen博客中的评论,也许有助于我们对科研论文这一“食物链”的理解:“主流期刊是位于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而掠夺性期刊是寄生虫或者腐食动物,它们吞噬了剩下的部分。”对于大多数传统的中文科技期刊,如不能在期刊国际化和网络化竞争中寻求改变,最终将可能成为这种期刊掠夺行为的受害者。众多的国内科技期刊,无论是否OA,无论期刊水平如何,收取版面费都是普遍现象;既存在低水平期刊尽量多发论文,并通过版面费盈利的问题,还存在中介赚取高额费的现象[5]。由此可见,国内期刊界早已存在着自身的掠夺现象。这些掠夺性期刊或者利益集团,不仅吞噬着剩下的科研资源,而且通过制造更多的无意义论文,占用国内期刊出版资源。笔者认为,无论是新近期刊网络化出版和新的OA出版模式带来的冲击,还是存在已久的滥收版面费和论文中介问题,均可以放在一起,作为期刊掠夺性现象进行探讨。

2国内外认定期刊掠夺性现象的差异

掠夺性期刊的研究起源于国外,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较国外明显偏少[2]。国内外关注这一现象的研究者均包括编辑出版人员、图书情报人员和研究出版的学者3类人群。如前所述,国外主流的研究方向目前集中在新近出现的OA出版模式带来的掠夺性出版行为,而脱离了最初强调的劫持性和欺诈性等不合法形式。掠夺性期刊既然称之为掠夺者,英文上有捕食者的含义,那么这些期刊必然是经济上或出版资源上的强势者。然而被掠夺者是否是“诚实的作者”,是否通过缴纳高额版面费(或APC)主动被“掠夺”了?可能情况并非如此,作者可能并不认可自己“被掠夺”了,因为多数情况下高额版面费并非由个人承担,掠夺行为多数会转嫁到政府和公众头上。国内的学者更关注的是国外OA期刊借助高额版面费对国内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的掠夺。据江晓原等[6]的调查,仅仅是APC,2017年《肿瘤生物学》期刊从中国作者中收取了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并保守估计SCI收录的OA期刊收取中国作者的费用合计超过7亿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其他论文或者科研服务等第三方机构的费用。然而,即使国内学者付出了这么多的版面费,也不能够认定OA期刊就是掠夺性期刊。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模式,OA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版面费,而是为了提供更开放的学术交流。为了OA而收取版面费是合理的,假借OA之名来赚取版面费是掠夺行为。表1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定义的掠夺性期刊与OA期刊(尤其是载文量很大的巨型OA期刊)的区别,但实际区分起来有一定困难。总体来说,国内期刊的版面费(或APC)普遍较低,而部分高水平国内期刊已经施行OA,很多也借助了国际通用的检索平台甚至出版平台,与这些国际巨型OA期刊发表的论文一样,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完全没有必要被“掠夺”一次。可喜的是,新的破除“唯论文”措施,将一部分国内期刊发表的论文视作“高水平论文”评定,并将单篇论文2万元发表费作为审核标准,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国外OA期刊中存在的掠夺行为。

3期刊掠夺性在国内的表现形式

3.1劫持性期刊和欺诈性期刊

劫持性期刊和欺诈性期刊是通过创建虚假网站,假冒正规期刊来欺骗作者。国外有专门的学者研究劫持性期刊和欺诈性期刊,并通过网站进行公布。国内也存在这种期刊网站,比如笔者所在期刊在国内某搜索引擎中长期存在着同名仿冒网站,类似现象在同行期刊中也有存在,除最初出现时造成一定的麻烦外,现在国内投稿作者基本都能主动规避,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但此种现象还是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对这种侵权网站和盗版期刊给予持续处理,对影响到国内的国外欺诈性期刊应首先列入黑名单。

3.2巨型OA期刊的掠夺现象

参考Bj?rk[7]的标准,表1也总结了巨型OA期刊与掠夺性期刊的区别。关于巨型OA期刊,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6年创办的《PLoSONE》,2015年的刊文量曾高达27400篇。巨量的发文量、较低的审稿标准和较贵的APC是巨型OA期刊的主要特征。可见二者在很多方面很难区分:什么样的价格是合适的APC;如果单篇收费不高的话,那么发表巨量论文仍然有谋取暴利之嫌;什么样的审稿标准具有“合理性(soundness)”;退稿率高低可以用来判定稿件质量吗?新的OA期刊带来的审稿方式的改变,除了“合理性”评价标准之外,似乎这些新兴的巨型OA期刊并不一定比传统期刊差,拒稿率似乎也不低[7-8]。除此之外,无论是《ScientificReports》还是《PLoSONE》,即使年发文量超过2万篇,也还有不低的影响因子。所以很难判断这些巨型OA期刊是成功的还是掠夺性的,或者2种评价同时存在。《肿瘤生物学》曾发生一次性撤稿107篇事件,撤稿主要理由是这些论文存在着虚假审稿。该刊一般不被认为是掠夺性期刊,但是从这次事件来看,该刊有过于追求发表速度、简化审稿程序的问题,综合考虑高额收费和不合格的论文,至少可以认为它存在着期刊掠夺性行为。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Oncotarget》。该刊被Beall列入“可能的掠夺性期刊目录”中,虽然其2016年影响因子高达5.168,但该刊加速扩容导致质量下降、过于追求商业利益、在作者中的声誉下降等原因[9],从2017年开始不再被SCI收录。该刊2016年载文量达6385篇,当前公布的发表费为每篇3400美元(约合24000元人民币)。因其版面费较高,进入了新的反“唯论文”《若干措施》的审核范围。由以上表现来看,这本期刊符合本文关于掠夺性期刊的标准。

3.3依赖版面费盈利

学术期刊需要一定的经费来维持发展,费或版面费都是期刊运营的保障,期刊适当的盈利也不应称为掠夺。国内期刊(尤其是英文期刊)中是否存在着掠夺性期刊,尚无相关报道。但长期以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期刊,都存在着依赖版面费盈利的情况:与国外高额版面费的掠夺性期刊的表现不同,国内少数期刊的表现形式是价格不高,但其载文量大,对刊发论文的学术质量完全忽略,其背后往往隐藏着的影子[10]。对于依赖版面费盈利的期刊,一些高校和科研部门单独设立了一些指标,甚至列出了期刊黑名单[11]。虽然这些判定方法不一定很科学,但说明为了版面费而滥发论文的现象,已经危害到科技期刊的整体信誉。另一方面,期刊的发文量是否与同类主流期刊相匹配,也应该纳入到期刊评价机构和期刊出版管理部门的审查视野之内。笔者还注意到,第三方营利机构,打着“论文”的旗号,寻求与正规期刊合作出版论文。这可能也是依赖版面费盈利期刊发展的便捷之道。

3.4

如果掠夺性期刊只是吞噬着科技论文出版下游“食物链”中的“腐肉”,那么机构则是大规模制造这种“腐肉”的工厂。但目前国内针对中介的研究不是太多,从几年前的调查来看,这个市场是巨大的[5]。利益驱动能带来更专业的论文,能写出更为“规范”的论文,制作更为精美的数据图表。大量的挤占了真正科研论文的空间,中文科技期刊正在忍受其带来的信誉危机。如果要改变现状,首先是要加大对当前的调查研究,摸清现状,提交报告。主管科研的部门应会同多部门出台措施,切断干扰正常科研的违规论文利益链条。相信新的反“唯论文”举措能在源头上遏制这些无意义论文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净化国内科研论文出版资源的作用。

4期刊掠夺性现象的应对措施

4.1期刊掠夺性现象的源头治理

减少低质量论文的产生是减少期刊掠夺性现象的源头。从破除“唯论文”的《若干措施》来看,中国作者发论文的需求一旦减少,最先削减的是国内那些低质量论文和,但对国外掠夺性期刊的影响有待观察。对于国内并非属于优秀科技期刊行列的大多数科技期刊,新的《若干措施》可能也会有一些不确定的影响,这部分期刊应利用中文期刊发展政策上的有利条件,勇于接受数字化、国际化的转变,勇于和国外新兴OA期刊竞争,吸引更多的国内优秀科研成果发表在自己的期刊。

4.2新兴OA期刊带来的挑战与思考

在国内期刊编辑看来,最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巨型OA期刊需要多大的编辑力量才能处理如此巨量稿件?《PLoSONE》主页公布的编辑人员仅为28人,而2017年可引论文量多达20393篇,即使没有公布其他技术支持团队人员,这么大的稿件处理工作量也是国内期刊无法想象的。答案可能在于有更加高效的或创新性的工作流程,或者借助了大型出版集团现有的资源,稿件处理程序与国内传统期刊有很多不同。这些期刊的投稿须知详尽,稿件格式要求严格,投稿主页还集成了其他服务,有另外的付费服务,可以在语言和写作技巧上提供帮助。另外,巨型OA期刊借助了一种新的论文方式———预印本,《PLoSONE》等巨型OA期刊鼓励作者在预印本数据库[12]。预印本的优势是,在正式投稿之前作者就规范了论文写作和图表制作。由于预印本提前公开了论文或数据,也有利于通过开放审稿等新方式来加速审稿。相比之下,很多中文科技期刊即使稿件处理量远不及巨型OA期刊那么多,但在审稿环节中的效率仍然不高[13];传统编校排版过程较为繁琐,而在线编校排版发展较慢;原本应提供附加知识服务的论文中介公司,往往因为利益导向和缺少监管,转入的灰色地带[5]。另外,国内科技期刊多为分散经营,普遍缺乏主编和编委会专家的实际管理;编辑忙于稿件的日常管理和编校工作,而无更多的精力做好学术编辑。由于语言因素,国内科技期刊被国际知名期刊数据库收录的不是太多,论文平台仍不够国际化,开放获取在国内科技期刊的接受度也不高,这些都需要向新兴OA期刊学习。

4.3建立学术期刊预警机制

对于掠夺性期刊中的假冒、欺诈和劫持行为,应归属扫黄打非范畴依法处理。对于其他可能存在的期刊掠夺性行为,目前尚不好认定。但新的破除“唯论文”的《若干措施》中已提出,“完善学术期刊预警机制,定期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的预警名单”,表明科研主管部门已经对国内和国外某些期刊中存在的这些掠夺性行为产生了警觉。虽然建立这样的名单有一定难度,可能需要具体的案例来逐步积累,但在科研主管部门的主导下,结合期刊专业评价、收费水平和出版运营状况,还是能够判断期刊是否存在掠夺性行为的。对于某些不顾学术声誉、依赖版面费盈利的国内期刊,或者主动参与了“”商业行为的情况,也应列入预警名单或者“黑名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