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指标论文范例

科技指标论文

科技指标论文范文1

1.1指标体系筛选的原则

要客观衡量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就必须要建立可行、有效和具有代表性的客观评估指标体系。客观评估指标体系包含的指标,从整体上应是由多个指标构成的统一体系,从个体上又是既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群。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综合评估考核办法》,结合烟台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及国内学者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选取了相应的县域经济发展客观评估指标,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遵循可行性、代表性和全面性的原则。

1.2评估指标的选取

结合烟台市的实际情况,选取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构建了烟台市县域经济发展客观评估指标体系。

1.3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主要通过查阅2010—2013《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0—2013《烟台市统计年鉴》获取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归纳和整理。

2结果与分析

2.1各项客观评估指标的权重系数

按照综合指数测算法的基本思想,选取2010—2013年烟台市海阳、蓬莱、栖霞、长岛、招远和莱州6个县域12个二级指标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

2.2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指标综合评分情况与分析

2010—2013年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指标的综合得分情况。2010年栖霞的最高为0.0978,依次是海阳、莱州、蓬莱、招远,长岛最低为0.0294;2011和2013年表现为同样的趋势;2012年略有不同,评分最低的为招远。2010—2013年平均得分情况为,栖霞的最高为0.1084,依次是海阳、莱州、蓬莱、招远,长岛最低为0.03293。年度之间的变化不稳定。除了招远外,其他县域都是2012年的得分最高,其次是2013年、2010年,2011年最低。烟台市县域经济的总体情况表现为栖霞的得分最高为0.1084,依次是海阳、莱州、蓬莱、招远,长岛最低为0.03293;不同年度之间的表现为2012年的得分最高,其次是2013年、2010年,2011年最低。

2.3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一级指标评分情况与分析

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一级指标评分情况,2010—2013年二级指标中人民生活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得分最低,不同的县域之间略有差异。各县域二级指标不同年度的变化情况。海阳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表现为增加的趋势,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年度之间变化较少。蓬莱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而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不大。栖霞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表现为增加的趋势,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年度之间差异不大。长岛县域经济客观评估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也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年度之间比较稳定。招远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表现为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年度之间差异不明显。莱州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表现为明显的上升,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年度之间略有差异。

2.4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二级指标评分情况与分析

2010—2013年烟台市县域经济客观评估二级指标得分情况。二级指标的变化情况表现为各县域的二级指标X2到X9基本没有变化,保持稳定状态。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本研究采用综合指数法,利用变异系数确定权重系数,根据各县域经济得分综合得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得分情况,分析了2010—2013年烟台市的海阳、蓬莱、栖霞、长岛、招远和莱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结论:(1)烟台市县域经济的总体情况表现为栖霞的得分最高为0.1084,依次是海阳、莱州、蓬莱、招远,长岛最低为0.03293;不同年度之间的表现为2012年的得分最高,其次是2013年、2010年,2011年最低。(2)2010—2013年烟台市县域经济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得分最低,不同的县域之间略有差异。(3)二级指标的变化情况表现为2010—2013年二级指标X2到X9基本没有变化,X10、X11和X12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各县域均以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12)得分最高,说明烟台市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烟台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各县域之间和各级指标的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3.2建议

科技指标论文范文2

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名称中,明确应用于小儿的医疗器械数量不多,其中有源医疗器械主要有两种,一类是婴儿培养箱或是保暖台,另外一类是小儿用呼吸机。婴儿培养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箱内温度(箱温/肤温)实施控制,根据设置温度与实测温度进行比例加热控制。内部空气采用热对流原理进行调节,制造一个空气温湿度适宜,类似母体子宫的环境,从而对婴儿进行培养和护理。我国对该类设备了两个安全专用标准,分别是《医用电气设备》(YY0455-2003)第二部分:婴儿辐射保暖台安全专用要求;以及《医用电气设备》(YY0669-2008)第二部分:婴儿光治疗设备安全专用要求。这两个标准对该类设备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温度、与婴儿接触的部件及防护部件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小儿用呼吸机主要用于对呼吸系统有障碍的婴儿进行呼吸管理和呼吸治疗。该类设备并没有专用的标准,但根据其特点,如新生儿要求通气量小,气道阻力很大,顺应性差,相对解剖死腔大等,这类设备的技术参数和临床应用必须与成人呼吸机有显著的差异。

2010年6月1日实施的行业标准《无创自动测量血压计》是为数不多的明确了适用人群(含小儿)的标准。在该标准中,考虑到新生儿的特点,有较多专门针对新生儿的条款。如为了安全起见,新生儿进行血压测量时,需要较低的最高压力和较短的测量时间,因此,在条款中要求应提供一种限制压力的措施以保证袖带压不会超过20kPa(150mmHg);另外,设备应保证袖带压处在0.67kPa(5mmHg)以上的时间不超过90秒;在充气系统阀门全开快速放气的情况下,压力从20kPa(150mmHg)降到0.67kPa(5mmHg)的时间不应超过5秒。同时,该标准规定产品说明书中应提供以下信息:①当用于新生儿时监护仪和袖带可以施加的最大压力值;②当用于新生儿时设备能适用的血压范围值;③正常的操作情况下可以用于新生儿血压测量的最大压力值;④在测量新生儿血压时,设备的最初充气压力值。同时,在对系统整体有效性评价时,由于考虑到对健康出生的新生儿血压测量是很少的,新生儿特护病房主要是接治早产儿,所以对早产儿(小于1000g)血压测量精确度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个统计学取样建议,要求根据婴儿的早产比例进行取样。医疗器械标准《医用电气设备—医用脉搏血氧仪设备基本安全和主要性能专用要求》(YY0784-2010)中,考虑到婴儿的皮肤对温度的耐受性问题,规定对于小儿(一岁以下)的限制温度是不超过41℃;而对于一岁以上的小儿,限制在42℃条件下使用不超过8小时,43℃条件下使用不超过4小时。

除了产品名称明确规定用于小儿的医疗器械,更多的医疗器械尽管在产品名称中没有体现,但适应证中都声明可以用于小儿。这些医疗器械给出的参数范围较广,且极少给出用于小儿时的参数精度,或者在上市提交的临床资料中并未对小儿群体进行验证,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将有很大的隐患。如输液泵、注射泵类产品为临床常用的输液辅助装置,主要用于精密输注某些特殊药物、高危药物,为急救患者、危重患者、特殊病人、小儿给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但该类产品在临床使用中由于产品质量不合格或临床操作、护理不当等原因,可能会导致输注流速控制异常,这将直接影响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对小儿,可能会导致生命危险。类似这样的在适应证中声明,但未必经过合理验证的产品不在少数。这类产品可以用于小儿,但目前尚未有国家行业标准,且属于监管薄弱的产品,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类似上面所述的小儿用呼吸机、输液泵的产品,应该结合小儿的特点优先制定单独的产品性能和安全标准,其特点是:在产品适应证中明确适用人群为小儿;属于高风险治疗类产品;有某些临床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发生。这类产品中风险较高的还包括小儿用植入类医疗器械,如小儿用人工耳蜗。该产品已经成为双侧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小儿病人的重要治疗器械,但这类产品仍然存在着康复效果不显著的临床不良事件,急需要制定相关标准。由于幼儿颅骨与成人不一样,因此在该标准中应该要求小儿耳蜗植入体应具有不同的尺寸和形状,其中要求植入体越小越好,电极系列越接近耳蜗螺旋弯曲的结构、越接近蜗轴越好。另外由于小儿植入体使用的时间更长,所以植入体的期望寿命是一生受用,而且要考虑植入体的可靠性,即植入体的耐冲撞能力、安全性以及核磁共振的相容性。当然,除了上述的高风险治疗类产品外,也应在其他诊断和监护类产品的标准中增加用于小儿时的性能要求。例如,在X射线和CT对小儿进行诊断的时候辐射剂量的问题;在MRI对小儿进行诊断时特定吸收率的问题;在对小儿进行监护测温时,测温设备临床有效性的问题等。总之,对小儿用医疗器械制定标准是一个按照风险高低、分门别类、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过程。

FDA较早开始关注小儿用医疗器械这类产品,在2004年了小儿用医疗器械上市前评估的指导原则[3],并于同年了一份关于小儿用医疗器械的可用性壁垒的报告[4]。在2007年FDA将儿科相关的规定载入2007年的FDA修改法案[5]中,即其第三款:儿科医学器械安全、改善法案。下面将通过对前两项文件的概述来了解该类器械在美国的发展现状。小儿用医疗器械上市前评估的指导原则的目标主要有三个:①定义儿科群体和小儿用医疗器械;②确定保证小儿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信息类型;③确定在临床研究中,发起方对儿科对象的保护措施和指导性原则。美国法定的成人年龄是18岁,然而FDA将这一上限扩大至21岁,并同时划分了如下儿科亚群范围:新生儿(从出生到1月龄)、婴幼儿(1月龄至2岁)、儿童(2岁至12岁)、青少年(12岁至21岁)。FDA也指出这种划分仅作为参考,实际上,个体体重、体型、生理发育、神经发育等因素通常是更加适合的指标。另外,其他儿科亚群包括:低体重亚群即少于2.5Kg的新生儿;过低体重亚群即少于1.5Kg的新生儿;青春期前期亚群即年龄群一般从11岁到13岁的儿童。这些亚群应在器械标签和临床实验中均应给于适当考虑,比如低体重新生儿。通常,为评测儿科群体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FDA使用与评测其他医疗器械相同的法规基础、科学方法和程序。儿科医疗器械需要考虑的事项包括(不限于)以下临床前和临床的测试以及其他规程管理:生物相容性(包括毒性和致癌性);无菌以及感染的控制;使用场所的环境因素(如电磁场和辐射);设计控制以及《良好生产规范》(GMP)。#p#分页标题#e#

儿科群体是弱势群体,应当采取特别的措施保护儿科研究对象的安全。由于种种原因,成人医疗器械可能不适用于儿科对象,或者需要对成人器械进行特别的设计改进和/或增加特殊的标签才能用于儿科对象。当开发儿科医疗器械或策划儿科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时,推荐考虑以下因素:身高;体重;生长发育情况;疾病或健康状况;激素的影响;同成人群体的解剖与生理差异;活力与成熟程度;免疫状态。由于器械种类繁多,必要的临床前测试也各不相同。FDA可能需要基于器械种类,目标人群和对器械的现有知识水平的台架或动物数据。很多情况下,FDA制定了特定器械的指南文件。文件中介绍了不同的临床前测试类型,在上市前或临床实验前,这些测试必须完成。另外,与普通医疗器械一样,FDA认为,儿科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明不是一定需要临床数据的。所需证据的数量和类型基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器械的性质,产品在成人群体的已知信息(如果有相关性),器械在儿科群体中已知或可预测的信息,以及病因或治疗现况。在某些情况下,设计完善的台架和动物测试足以用来评测器械。另一些情况下,必须需要临床数据来评测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FDA认为以下情况会需要提供小儿用器械的临床数据:①当临床前实验或动物实验、文献或成人临床试验等来源的信息不足以证明儿科特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时候;②当成人的数据不足以预测儿科群体的风险和不良事件的时候;③当对成人设备进行改良设计验证的时候;④当建立一个与年龄适应的治疗方案的时候。以上情况下,厂家可以通过儿科对象的临床数据来为目标人群设计合适的器械;实行准确的风险评估;提供明确的使用指导。另外,该指导原则建议用于儿科亚群的医疗器械标签应包含标签的基本元素、儿科信息及特殊考虑。基本元素包括:①医疗器械描述,标签应描述推荐用于儿科亚群的各种事项,并在可行的情况下,按年龄、体重或其他适当的标准以表格的形式体现这些事项。②预期用途,用于儿科群体医疗器械,应当在标签中明确定义适应证以及目标群体。③禁忌、警示和预防措施,应当指明年龄、体型和儿科对象成熟度相关的风险,并提醒用户在目标群体中使用医疗器械有关的具体危害。④不良事件,应当根据使用医疗器械的各儿科亚群,尽可能获取并报告有关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生频率。⑤临床研究,标签应当以清晰、客观的方式体现研究结果,方便用户认清性能在儿童和成人之间以及各儿科亚群之间的实质差异。⑥使用说明,包括表明解剖、发育和其他年龄相关因素以便有助于确保医疗器械的合理使用。专门为儿科患者提供的说明在书写语言方面以及其他视力和听力方面应当与年龄相适应。另外,指导原则还提及了临床试验中儿科群体的保护。

尽管指导原则已经,能提供给制造商或其他相关方以一定的指导,但在美国针对该类产品的实际生产、应用和日常监管审批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FDA于2004年了一份关于小儿用医疗器械的可用性壁垒的报告,报告中对小儿用医疗器械的临床需求、可用性壁垒、发展新的小儿用设备3个方面做了介绍。美国的临床医生和病人权益团体强调了在多个小儿用医学专科中对小儿用设备的需要,包括小儿用心脏、肺脏、肾脏、骨科和外科等科室,而目前的小儿用医疗器械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这类产品应加快发展。器械制造商也建议,改善临床医生和设备制造商之间的沟通将有助于临床医生提及的未满足需求的这类设备的开发。此外,临床医生和患者权益团体都列举了修改成人设备以供小儿使用的普遍做法、这种做法的风险以及对使用该设备的长期影响和汇总儿童不良反应的数据的需要。但对成人设备的修改以供儿童使用是否成功地解决了所有的儿童患者的需求仍需要进一步讨论。设备有较多的可用性壁垒,如可能抑制小儿用医疗设备的开发和销售的监管、临床、经济和法律方面的问题。大多数评论者指出这些壁垒常常是重叠交叉的。具体内容如下:监管问题,如含糊的设备审批标准,人道主义设备豁免(HDE)过程具有限制性且较难理解,FDA不会允许标签外用途数据的使用,搜集上市后数据的困难等;临床试验问题,如符合临床试验资格的儿童数量很小且因临床适应证不同而变化,随机对照试验特别困难,在临床试验中招募儿童的困难,知情同意和机构审查委员会要求过于繁琐,FDA不愿接受替代类型的数据等;经济问题,如小儿用设备的开发成本过高,取得保险保障困难,责任保险昂贵等;另外还存在一些法律问题。

科技指标论文范文3

关键词: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世界一流期刊;出版传播

一、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中国科协等七部委联合制定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2023年)框架方案,以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该项目包括7个子项目,其中梯队期刊项目择优遴选200种(中、英文科技期刊各100项)具备一定办刊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科技期刊作为支持对象,入选的期刊无一不是该领域内的优秀期刊。2019年11月《中华护理杂志》凭借多年的积淀和优异的办刊成绩,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中华护理杂志》创刊于1954年,是历史较为悠久的中文期刊,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中华护理杂志》继续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总分位列学科第一,在全国2049种自然科学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位次上升至第4位,显示了《中华护理杂志》卓越的学科影响力。虽然在国内本领域具有权威地位,但对比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定义[2],《中华护理杂志》成为世界一流期刊任重道远。如何发现自身不足,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向世界一流期刊迈进是《中华护理杂志》未来5年的目标,也是所有入选梯队项目期刊的共同目标。本文以《中华护理杂志》作为中文权威期刊的代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也为其他中文梯队期刊提供借鉴。

二、期刊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参照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为期刊设定了文献计量学目标。中国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科技期刊的主要特征,涉及多个不同方面,期刊编辑出版者也可以从这些指标上找到自己的特点和不足,从而调整期刊的发展方向[3]。本研究查阅2018和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4-5]本学科各核心期刊数据,通过比较指标变化,分析我刊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的方向。通常来说,期刊综合评价总分越高,说明该期刊在所在学科内相对的综合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水平越高。近年来中信所采用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引文率、开放因子等6项指标来计算综合评价总分。

(一)本刊论文学术影响力在学科内处于领先水平。在27种护理学类科技期刊中,有9种入选2018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有10种期刊入选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本刊核心影响因子、核心总被引频次在2017年和2018年一直保持在学科排名第一的位置,充分反映了本刊论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多年来我刊在保证期刊质量方面可谓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坚持“内容为王,质量第一”,严把学术质量关,严格执行外审双匿名审稿、专家集体定稿,积极策划专题,编辑出版阶段严格执行三审三校,期刊出版后积极落实审读制度,保证期刊质量的持续提升。经过如此严格的流程,刊出的论文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也得到广大护理界同仁的认可与厚爱,均以能在我刊上刊登文章为荣耀。

(二)本刊论文学术质量稳定。2017年本刊基金论文比为0.42,在护理学科中与另外2本期刊并列排名第3;2018年本刊基金论文比为0.45,在护理学科中排名第1。本刊2017年和2018年基金论文比基本保持在稳定的水平。基金论文比是指有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并不是说没有基金资助的论文质量就不好,是否有基金支持也不是期刊编辑选用论文的标准。决定一篇论文能否刊登的还是论文的学术价值。2017年本刊的引文率为19.1,2018年为21.9,略有提升,在护理学科中均排名第2,保持在较高的位置。引文率即参考文献量,指来源期刊论文所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数,是衡量该期刊科学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信息能力的一个指标。但是,参考文献也不是越多越好,论文应当准确并恰当地标引参考文献,我刊对论文参考文献的要求一直比较严格,要求作者尽量使用最新(5年内)的参考文献,并且只标注必要的参考文献。

(三)本刊在论文推广传播方面的工作不够。核心他引率是指期刊总被引频次中,被其他期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反映了期刊的学术传播能力。本刊在2017年和2018年核心他引率均在学科内排名第1位,说明本刊论文得到了广大作者的认可。2017年和2018年本刊的开放因子均为7,2017年在护理学科中排名第4(最大值为9),2018年在护理学科中排名第6(最大值为10),虽然开放因子绝对数值没有变化,但在学科中排名位置下降。开放因子是指某一期刊被引用次数的一半所分布的最小施引期刊数量,体现了期刊学术影响的集中度,开放因子越大,说明该期刊的扩散程度越大,影响范围越广。由我刊开放因子的排名可见,其他护理类期刊可能因为加大宣传力度并获得更大的开放因子,而我刊的开放因子并未变化,且在学科中的排名位置下降明显,说明我刊在推广论文、促进论文传播方面做得不够。宣传力度不够也是国内中文期刊的共性问题。

三、对策

出版与传播是科技期刊的两大任务。由于人力资源的短缺,我刊编辑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期刊出版上,在促进学术成果的交流与传播方面虽然也做了很多工作[6],但目前看来,还远远不够,严重影响了期刊的开放因子和扩散程度。我刊也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并将继续采取措施,加大期刊论文的传播力度。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支持期刊着力提升传播能力和服务能力,引领学科发展、助力经济建设、培育科学文化,而这些方面正是我刊需要迫切发展的。在卓越行动计划中,我刊针对扩大期刊论文的传播和影响力提出了措施,通过实施以下措施,相信我刊的开放因子能够有所提高,学术扩散范围不断扩大。不仅要扩大我刊在国内的影响力,还要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一)提高论文质量,增加来源文献量。2020年,我们将坚持“内容为王,质量第一”的原则,刊登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落实专题报道计划,关注重大选题,吸引海外作者投稿。2018年《中华护理杂志》核心总被引频次下降,与来源文献量下降有一定关系,2020年,在编辑出版工作中,需重点注意控制论文篇幅,增加来源文献量,同时保证论文质量。另外,为了起到引领学科发展的作用,2020年,本刊将关注学科内重要标准和规范的,刊登“标准与规范”类文章的精简版及二维码,作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更详尽的“标准与规范”的制订过程。

(二)采取多种方式促进论文传播,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1.积极参加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促进护理研究成果传播与推广《中华护理杂志》积极推选论文参加“中华护理百篇优秀论文”“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和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评选活动,2019年有18篇论文入选“中华护理百篇优秀论文”,3篇入选“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1篇入选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极大地促进了优秀护理科研成果的传播。未来《中华护理杂志》还将继续参加此类活动,促进已的宣传与推广。2.利用新媒体推广已刊登论文中华护理杂志社的微信公众平台在学科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关注人数已超过20万,2020年,我刊将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迎合信息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改写并推广已经刊出的论文,促进论文的二次传播;扩展读者服务功能,打造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平台。采取多种措施推广论文,如每名编辑每月通过微信平台至少推广1篇重点论文,着重推荐专题报道和标准与规范类文章。3.完善数字化建设,为论文多种渠道传播打下基础创新出版形式,对一些护理新技术论文增加视频演示功能,读者通过扫描论文中的二维码,可以观看创新的操作演示或护理用具革新内容,实现多元媒体融合出版。逐步完成学术内容数字转化,开发视频、音频等传播载体,建立独具特色、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门户网站,通过引文互链、DOI码等加强与各医学网络出版平台的联系,使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通过开展精准推送项目,根据作者和读者的研究范围和阅读兴趣,精确推送相关领域的论文。4.与多种出版平台合作,拓宽论文的传播渠道与中国知网合作,进行优秀论文的双语出版,扩大论文的海外影响力;加入中信所TOP5000项目,扩大论文的传播范围。未来将继续以上合作,并积极申请加入多种国内外数据库,让我刊的论文在更多的平台上显示,让更多的读者和作者看到我刊刊出的优秀论文。5.加强期刊品牌,扩大学术影响力品牌期刊助推品牌学术活动,品牌学术活动又促进期刊的宣传与推广。2020年,将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如中国护理科研高峰论坛、护理科研协作培训班、护理期刊联盟会议、主编社长沙龙等,增加期刊宣传,扩大期刊影响力。同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国际护士会有关会议、国际性专业学术会议及中华护理学会重要学术会议,拓展视野的同时,进一步宣传期刊。

(三)其他。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涉及的其他指标,如论文机构分布数、地区分布数、海外论文比等,虽不计入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总分,但本刊作为护理学科中的顶尖期刊,在2020年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应兼顾各项指标,为更多的作者和读者服务,促进期刊影响力的扩大,早日成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指标论文范文4

关键词:参考文献;科学计量学;研究进展;期刊评价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是研究人员在论文撰写中引用和参考的已有研究成果,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可以是观点、数据、图表和实物等学术成果。在学术论文的写作和编辑出版中,参考文献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人员对相关领域研究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参考文献的质量也能反映学术论文的质量高低。参考文献在学术论文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不仅反映出科学研究的学术继承和对前辈科学家的尊重,也体现出科学研究的独特性、创新性和新颖性。所以,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学术界逐步开展了对参考文献作用的研究,包括对参考文献作用和功能的研究,关于参考文献的计量学研究,关于参考文献的引用质量研究,关于参考文献的引文分析研究等。本文试图围绕这几个方面对学术界对参考文献的研究做一个初步的梳理,并对以后的研究趋势提出自己的观点。

1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研究的发展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研究的最早标志性成果是布拉德福定律(Bradford'sLaw),也称为文献分散规律。它是英国化学家和文献学家布拉德福(BradfordS.C.)于1948年提出的定量描述文献序性结构的经验定律。20世纪60年代,美国文献计量学家加菲尔德(GarfieldE)从引文的角度发现被多次引用的论文集中在少数的期刊上,期刊的分布存在明显的集中分布特点[1],据此,加菲尔德论证了核心期刊的存在。此后,加菲尔德又提出了影响因子的概念。该指标将期刊的被引次数与期刊刊载文献篇数相结合,用来揭示期刊在学术交流中影响的大小。加菲尔德提出的影响因子“为核心期刊遴选提供了重要的量化测度指标”[2]。正是基于布拉德福文献分散规律和加菲尔德的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的理念,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于1948年创立了科学引文索引(SCI),成为国际公认的科学评价和检索的最有影响力的工具。1971年,普莱斯(PriceD.J.S.)对出版年限不超过5年的被引文献数量和被引文献总量二者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用来衡量学科领域里文献老化快慢的“普赖斯指数”[3],普赖斯指数越大,说明期刊文献老化的速度越快。这种计量学方法试图通过参考文献的数量揭示期刊甚至学科发展的速度。因为期刊文献的老化某种程度上也表征了相应学科的发展快慢。随着对期刊评价的不断深入,与被引次数不同的是,有学者对参考文献本身的一些特征也进行了研究。Small[4]从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参考文献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文章的思想脉络,从而更好地梳理学术共同体内部的思想渊源。而Lovaglia[5]则从参考文献数量的角度阐述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会影响到论文被引次数。文章指出参考文献数量代表相关文献参考的充分性,因而也是读者对于文章质量的判断的一个表征。我国学者潘一辅[6]对中国大陆3种主要情报学杂志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期刊被引用次数与期刊对中外文期刊的引用次数和参考文献的学科分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此外,玉崇德阐述了学术期刊参考文献的指标特征,包括引用数、被引数、论文平均引文数等8项指标。[7]随着各类评价指标的应用,1989年,中国科学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评价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指标。[8]同年,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并出版了《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评价指标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年载文量、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所载文献的地区数、基金论文数7项文献计量学指标。[9]到2001年,指标体系更加完善,评价指标发展为3类17项[10]2021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评价指标发展为24项,包括: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即年指标、核心他引率、核心引用刊数、核心开放因子、核心扩散因子、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核心权威因子、核心被引半衰期、来源文献量、文献选出率、AR论文量、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海外论文比、基金论文比、引用半衰期、影响因子的离均差率、红点指标、综合评价总分。随着科学计量学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传统的科技期刊评价指标难以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1-12],学者们试图寻找新的研究手段来完善参考文献的研究,以期更全面地展示参考文献对于期刊质量的影响。例如,有学者区分了参考文献的引用在论证作者观点中的不同作用,有学者对参考文献的数量、类型、语种比例等对学术论文的影响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总体来说,国外对于参考文献的研究相对早于国内,但随着我国评价体系越来越完善,对参考文献的研究就更加多样和完整。

2关于参考文献作用的研究

2.1参考文献对于学术期刊水平的影响

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和根本,内容为王,因而也是学术期刊编辑的追求。[13]为此,编辑出版领域的学者努力探讨参考文献与期刊质量水平的关系。赵芙蓉提出期刊平均引文数量以及参考文献的类型和语种等指标与期刊学术水平的关系,并且通过调查总结了不同期刊论文参考文献引文数量的特征。[14]我国普通的科技期刊的平均引文数为4篇,学科内中国重要期刊的引文数为8.9篇,国际学术界重要的科技期刊的引文数为15篇。在参考文献的类型方面,作者指出重要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应该以专业期刊论文为主,其次是图书文献。在参考文献语种方面,作者指出越是重要的学术期刊,参考文献中的外文文献数量就越多。

2.2参考文献的指示作用

参考文献还可以反映某行业当前的研究现状和技术现状,可以作为文章的重要论据,增强学科内部知识的纵向联系,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15]王刚庆等在《科技期刊参考文献的作用及引用中存在的问题》中提到在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应引用文献,以介绍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读者通过阅读和了解参考文献,可以判断该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在综述性论文中,对不同时间段论文的引用,可以体现出不同时间跨度对于同一主题研究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体现了其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连续性。从不同学科参考文献之间的相互引用,可以分析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而探讨科学社会中知识的演化趋势。

2.3参考文献引用的批评作用

朱大明在《研究型论文中参考文献引证作用统计分析》中提出引文具有批评的作用。[16]批评作用是指将作者不同意或者否定的观点作为参考文献引用,此时参考文献所起到的就是被质疑、批评的对象。文章中作者对批评性引用的占比做了统计,其占比比较小,仅为2.52%,侧面反映出学术批评与讨论的意识在我国学术界尚未发展成熟。作者在文中谈到对参考文献的质疑、批评或讨论是对作者同时也是对被引文献学术内容和价值的学术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一系列新指标和体系等的形成,有学者会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质疑和批评,而这些也恰恰体现了这些学者对于前人观点的思考,对于自己文章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究。

2.4参考文献对于论文质量的评价作用

参考文献的评价功能主要是指通过参考文献的标引来评判学术论文的质量。陈丹、刘应竹在《基于引文的参考文献评价功能的实现及其正确途径》中从参考文献标引形式、数量、质量等方面来测度学术论文的质量。[17]期刊论文在标引参考文献方面具有一定的格式规范,格式规范是学术论文进行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可以参照目前我国学术期刊执行的标准《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15)来规范著录。质量高的学术论文,其参考文献标引格式应该规范,内容应该齐全。在数量方面,作者提出要适当引用,要依据正文内容与参考文献之间的关联性确定参考文献引用是否恰当合适,去除过宽过窄的引用,以及漏引和过度引用。在重要性方面,作者要选择在该领域内最有影响力的文献,尽量选择重要期刊上的文献,尽量选择知名学者的文献,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自己文章的说服力。

3关于参考文献的计量学研究

学术界对参考文献在学术论文中作用的研究,包括参考文献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而定量研究也就是指参考文献的科学计量学研究。参考文献的数量可以反映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起点和深度,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18]葛赵青[19]通过对篇均引文数与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关系的统计来分析参考文献数量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2013年的统计数据,拟合了相关曲线并且得出公式,可以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根据拟合曲线进行了趋势预测。赵芙蓉等通过参考文献的引用位置、引用数量、文献类型与语种等方面阐述了我国科技论文的特点。[14]任胜利等通过统计分析,提出中文期刊的平均引文率偏低,这是我国科技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普遍较低的根本原因。[20]除此之外,任胜利等还对参考文献语种比例进行了统计。通过对不同学科论文外文引文率的计算,结果表明外文文献在我国的科研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参考文献作为学术论文评审的重点内容和考量指标,在学术论文编辑出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文献计量学对参考文献进行引文分析和评价,可以为编辑出版工作中选题和策划稿件提供参考。对不同类型的论文,其参考文献的数量要求也不同。例如,郭国庆[21]90对科技文献利用率进行了研究。在文章中,作者得出中文科技文献的引文均数约为9篇,并且建议引文中期刊、图书和特种文献的比例为5∶2∶2较好。另外,参考文献中重要学术期刊的数量也体现了论文的高学术水平和创新性。论文引用的该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的数量越多,该论文越容易被期刊编辑审查通过;此外,期刊引用近期(2~5年)文献越多,可以反映出论文对于科技的发展趋势更加了解,且具有更好的创新性。同时,郭国庆[22]也对科技论文的参考文献中重要核心期刊文献进行了分析和量化评价。在数量方面,他提出大部分学科引文量呈正态分布,从数量上提出参考文献过多或过少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参考文献的类型方面,他提出期刊论文的利用率最高。在参考文献的半衰期方面,为了了解各学科文献的半衰期和被引用峰值的年限,他研究了各学科若干年内被引半衰期的均值,指出引文中应有一半以上的近期文献。此外,他还对参考文献的语种进行研究,审查了参考文献中是否有一定数量的较新的外文文献。高被引论文是科学计量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文献。由于高被引文章的内容、结论或者方法被更多文献所引用,高被引论文参考文献的特征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Virgo[23]通过研究表明,有影响力的论文比无影响力的论文被引频次更高。国内学者张磊[24]研究了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特征,对高被引论文参考文献数量与被引频次做了散点图,并对二者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相关性不显著。所以,并不是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量越多,论文的被引频次就越高。但是,高被引论文更倾向于引用学科内影响力较高的期刊论文。姜春林等[25]的文章用文献计量学的相关方法研究了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的被引特征,收集数据绘制相应折线图,从折线图中得出高被引论文倾向于引用高被引文献的结论。

4关于参考文献引用质量的研究

前面讨论的参考文献的计量学研究是关于参考文献数量与学术论文质量的关系,是关于参考文献的定量研究。此外,参考文献的质量也是影响学术论文的重要因素,参考文献的质量包括参考文献著录形式规范和参考文献的内容质量。朱大明[26]在《参考文献引用质量鉴审的3个基本要素》中对参考文献的引用质量进行了探讨。引用质量是对学术论文中引文形式规范性、正确性和引用内容适当性、真实性,以及引证作用的合理性、实效性等属性的总体评价和认定。引用格式考查作为参考文献引用质量考查的前提和基础。作者和编辑应该依据目前我国学术期刊执行的标准合理规范地引用。除此之外,作者提到还应该合理规范地将源于参考文献的内容在正文中进行合理标注。想要更好地发挥参考文献的引证作用,更重要的则是引文内容和引证作用。引文内容是参考文献引用质量的基础,在对引文内容的考察方面,主要是对参考文献的新颖性和准确性、参考文献外部特征和内在内容、参考文献的内容与正文内容的相关性以及参考文献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比如,文章对近几年文献的引用较多时更能体现文献的价值,而描述发展历史时则需要引证较多的早期文献。引证作用是参考文献引用质量的实质,在引证作用方面,主要是评价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是否能够很好地反映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和论文自身的价值。朱大明还指出,对引用的参考文献要有合理的表述,以防出现曲解参考文献原意和断章取义的问题。最后,编辑要对引用内容的真实性进行考察。

5参考文献的引文分析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情报学技术经历了从引文著录分析到引文内容的分析,引文分析的逻辑算法技术发展到了新阶段。引文内容分析的主要手段是全文本引文分析。全文本引文分析是从微观视角下基于全文数据的引文分析,以施引文献的全文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文本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等方法技术,对引文的引用情况及引用动机等进行挖掘、分析和展示。赵蓉英等[27]对全文本引文分析的研究数据、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探讨,认为研究数据应以全文为数据源,主要包含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两大类。其方法主要有文本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等,对参考文献的引用频次、引用位置、引文内容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刘盛博等[28]从引用内容的概念出发,探讨了引用内容分析与引文分析的关系,并从引文描述性统计和引文网络视角出发来说明内容分析的优势。引文情感色彩的评价也是全文本引文分析的一个角度。刘盛博等[29]的文章提到引文内容的性质分别为正面、负面和中性引用3大类。他们认为可以根据文中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对引文内容进行评价划定,来实现对引用内容的获取、存储与检索,并构建一个基于引文内容的引文评价平台,来弥补传统的单纯基于引文频次的论文评价方法的不足,使得引文评价更加精确。廖君华等[30]则提出了通过对引文内容的分析来进行情感识别,利用正则表达式抽取全文信息,然后利用情感分析技术识别情感,最后用可视化工具将其展现出来,利用引文网络就可清楚地观察到论文引用的情感情况。以上对于引文情感色彩的评价都是基于对情感词的抽取来实现的。

6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的标引是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重要方面,是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表征。[31]国内外学者从参考文献角度对学术期刊的评价进行了大量定量和定性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促进图书情报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参考文献的特征和属性还需要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对于参考文献的知识传播作用和评价指标还缺乏统一的和共同的认知。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在参考文献的内容分析方面。我们可以从施引文献的全文出发,利用全文本分析技术和文本挖掘技术对施引文献全文与引用片段的主题进行分析;也可以将施引文献与参考文献全文主题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更好地揭示施引文献和被引文献的关系,这样可以更好地判断引用参考文献的合理性及真实性,以说明在论文写作中,知识的传播和发展。第二,在参考文献的来源期刊方面。探究参考文献来源期刊的计量学指标与施引文献期刊指标的相关关系,有助于学术界对学科发展和学术领域研究的理解。在信息科学时代,科学技术呈现出综合化、多样化的特点,我们通过期刊之间施引和被引的分析,或许有助于科学学和科学计量学的发展找到理论和实证上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朋.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综合比较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2]齐东峰.国外学术期刊评价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分析[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1(8):5-10+34.

[3]陈立新,刘则渊.引文半衰期与普赖斯指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7(1):25-28.

[4]SmallH.Thesignificanceofbibliographicreferences[J].Scientometrics,1987,12:339-341.

[5]LovagliaJM.Predictingcitationstojournalarticles:theIdealnumberofreferences[J].AmSociol,1991,22:49-64.

[6]潘一辅,丰成君,罗文杰,等.从引文分析看我国情报学理论的发展[J].情报学刊,1986(4):4-13.

[7]玉崇德.期刊引文分析评价中的几个指标[J].情报学刊,1985(4):18-21.

[8]伯灵,张凯,吴兴伟.国内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比较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2):247-251.

[9]贺天伟.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看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J].科技导报,1999(6):17-19.

[10]吴治蓉.《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浅议[J].现代情报,2003(1):125-126.

[11]刘勇.论用期刊影响因子评价论文作者的逻辑前提与局限性[J].编辑学报,2006(6):464-465.

[12]叶宗勤,穆惠兰,刘声隆.被引率评价期刊的局限性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3(4):310-312.

[13]李军纪.语境论视角下的SCI引文分析方法合理性辩护[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5):109-112.

[14]赵芙蓉.参考文献在科技论文中的作用与引用[J].焦作大学学报,2008(4):115-116.

[15]王刚庆,谢守平,刘峰,等.科技期刊参考文献的作用及引用中存在的问题[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6,36(6):118-120.

[16]朱大明.研究型论文中参考文献引证作用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5):866-867.

[17]陈丹,刘应竹.基于引文的参考文献评价功能的实现及其正确途径[J].编辑学报,2014,26(2):107-109.

[18]毛大胜,周菁菁.参考文献数量与论文质量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1):34-36.

[19]葛赵青,苗凌,赵大良,等.科技期刊参考文献数量与部分引证指标的定量关系初探[J].编辑学报,2015,27(5):423-425.

[20]任胜利,李家林,金碧辉,张玉华.我国部分科技期刊参考文献和被引用情况统计分析[J].编辑学报,2001(5):261-263.

[21]郭国庆.参考文献的文献计量学编辑评价[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北京:2006.

[22]郭国庆.编辑审稿时如何利用参考文献进行量化评价[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189-1191.

[23]VirgoAJAStatisticalprocedureforevaluatingtheim-portanceofscientificpapers[J].TheLibraryQuarter-ly:Information,Community,Policy,1977,47:415-430.

[24]张垒.论文高被引的参考文献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贡献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8):94-98.

[25]姜春林,刘学,张立伟.中文高被引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也倾向于高被引吗?:以图书情报学为例[J].情报杂志,2015,34(1):105-109.

[26]朱大明.参考文献引用质量鉴审的3个基本要素[J].编辑学报,2015,27(4):334-336.

[27]赵蓉英,曾宪琴,陈必坤.全文本引文分析:引文分析的新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9):129-135.

A

[28]刘盛博,丁堃,张春博.引文分析的新阶段:从引文著录分析到引用内容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5(3):25-34.

[29]刘盛博,丁堃,张春博.基于引用内容性质的引文评价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3):77-81.

[30]廖君华,刘自强,白如江,陈军营.基于引文内容分析的引用情感识别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5):112-121.

科技指标论文范文5

1《若干意见》印发的背景

SCI论文是指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首开重奖SCI论文之先河,至今已有30多年,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对SCI论文相关指标的追求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SCI论文相关指标异化成了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科研人才学术水平评价、学科专业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最核心的指标,科研人员迫于评价压力一窝蜂地追逐SCI论文,甚至把发表高影响因子、高被引的SCI论文当作科研工作的根本目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9年的最新统计结果,2009—2019年间(截至2019年10月),我国科研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260.64万篇,位列世界第二位,数量比2018年统计时增加了14.7%[2],且每年用于发表SCI论文的费用相当惊人。论文“SCI至上”违背科技发展规律,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陆大道院士指出:“中国科研资金、方向正被西方国家的SCI所支配,我们的科研人员贫于创新、贫于思想!”[3]中国科研被SCI支配,带来诸多恶劣影响,如:部分科技工作者价值观被扭曲,为了发表高影响因子、高被引的SCI论文,紧跟甚至照搬国际上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式,忽视国计民生、国家发展急需的卡脖子、卡脑袋的问题,脱离“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研究方向,“SCI及西方杂志的编辑部,间接操纵了我们的人才选拔,间接支配与操纵了中国大笔资金的投向”[3]。正如汪品先院士尖锐指出的:“现在我国有不少单位,从外国文献里找到题目立项,使用外国仪器进行分析,然后将取得的结果用外文在国外发表,获得SCI的高分以后再度申请立项。这种循环看起来也是科学的进步,但实际上是外国科学机构的一项外包业务。”[4]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破除论文“SCI至上”、优化学术生态的呼声十分强烈[5]。很多期刊同人认为,过分重视SCI的科研评价体系严重影响我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进程。任胜利等[6]认为我国的科研评价以“SCI”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大量的优秀科技论文外流,使国内的科技期刊特别是大量的中文科技期刊优质稿源匮乏,使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孙涛[7]认为目前“唯SCI论”的科研和人才评价体系严重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王恩哥院士、高福院士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过分注重SCI的科研评价体系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不利[8]。胡升华深刻指出:“学术论文外流还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危害,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我们长期将学术评价话语权和优质数字资源拱手让人,最终必将在科研数据话语权和数字资源安全方面蒙受重大的损失。”[9]中国科学院在全国展开的关于中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困境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人认为振兴中文期刊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改变过分倚重SCI的科研评价导向[10]。为了回应广大科研人员和科技期刊办刊人的关切与期盼,创造让科研人员静下心来搞科研攻关的氛围,促进科技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印发了《若干意见》。

2《若干意见》给科技期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若干意见》的印发体现出教育部、科技部对破除论文“SCI至上”的坚定决心,10条意见,有破更有立,更关注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务实的科研评价系统。同时要求各“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根据《若干意见》,检查修改相关制度文件及“双一流”建设方案,制定实施细则,于2020年7月31日前送教育部科技司,其他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参照执行。由此可见,《若干意见》不是制定统一操作方案,而是由高校制定、试行、验收、推广方案,是一次战略性改变。在其影响下,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一定能破除论文“SCI至上”的错误导向。《若干意见》后,科技期刊界同人纷纷转发、叫好,大家似乎看到科技期刊的春天马上就要到来,但是我们认为《若干意见》给科技期刊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带来了挑战。

2.1机遇

我国科技期刊优质稿源的整体数量将增加。《若干意见》要求深刻认识论文“SCI至上”的消极影响,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若干意见》印发后,各科技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纷纷响应,如江苏省科技厅2020年4月3日的《省科技厅关于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省科学技术奖中基础类项目的提名条件为: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数量不超过5篇,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应不少于1/3,不把代表作的影响因子高低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11];与之对应的2019年的条件则为提供的主要论文论著不得超过8篇,对国内科技期刊论文数等无要求。因此,《若干意见》的印发,必将促使科研评价日益重视国内科技期刊所发论文的价值,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将在未来的科技评奖、职称晋升、人才评价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将使一部分本打算投往国外SCI期刊的优质稿件回流,转投至国内的刊物,从而使我国科技期刊优质论文的总量获得较大的增加。

2.2挑战

1)将加剧现有科技期刊关于优质稿件的竞争。《若干意见》的印发,会让一部分本打算投国外SCI期刊的优质稿件回流,但是倒流回来的稿件不会简单地“分配”给某刊,同样存在期刊间优质稿件的竞争,何况新的期刊不断涌现,对于目前大多数期刊来说,《若干意见》的并不全是福音。因为在国内科技期刊中,现有的不少排名靠前的期刊,未来排名可能会相对靠后,相对位置还不如现在———尽管自己与自己比较可能是进步的,但新创办的期刊起步都比较高,有利于抢先取得优质稿件。此外,《若干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不以论文作为单一评价依据,对于服务国防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般不把论文作为评价指标;实行代表作制度,各类评价活动肯定会像江苏省一样大幅减少申报论文的篇数。这些都将导致科研人员撰文数量的减少,就更会加剧现有科技期刊之间关于优质稿件的竞争。2)科技期刊仍将长期面临与SCI期刊竞争优质稿件的局面。《若干意见》要求破除论文“SCI至上”的科研评价导向,而非全面否定SCI,相反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就《若干意见》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还鼓励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5]。实际上,科学研究的国际性与语言的地域性,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不可否认目前英语仍是事实上的国际学术通用语言,英语论文是国际学术交流主要的方式,而SCI论文须经过同行评议后才能发表,审稿人遍布全世界,可以说,SCI论文具有天然的定性功能,论文质量基本上是可以保证的。由SCI论文所引起的科研学风浮躁、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事件,其根源并不在SCI论文本身,而在于部分科研工作者的研究不以科学精神、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为根本追求,而是企图通过发表SCI论文来获取名誉、地位、经济利益等。基于此,即使我国的科技奖励、科研人员的评价等弱化SCI论文数量、相关指标的作用,但SCI论文仍然会是科研评价系统中一个重要指标,科研人员还是会将其一部分非常满意的科研成果投往国外的高水平SCI期刊。

3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的若干思考

面对《若干意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赢得科研工作者的信任,获得高水平论文的首发权,培育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呢?余家国[12]233认为,学者在选择期刊投稿时,通常比较关注“期刊的影响因子、投稿系统的速度、审稿速度、被接受稿件的发表速度、是否收费、后被宣传的力度等”。这里的期刊影响因子,主要是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投稿系统的速度、审稿速度、被接受稿件的发表速度、是否收费,反映期刊知识服务水平;后被宣传的力度,反映科技期刊平台的快速、广泛传播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关于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的若干思考。

3.1扩大学术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学术声誉

科研工作者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关注,其本质是看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学术声誉。目前,科研工作者向国内科技期刊投稿不积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大[10]。因此,扩大学术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学术声誉是我国科技期刊赢得一流科研论文首发权的根本对策。1)坚守学术第一,严苛评审,以质量取文。国际上将是否严格执行客观公正的评审作为评价一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HorticultureResearch》的主编程宗明先生曾说过,SCI期刊的严苛评审保证和保障了科研成果的严肃性和认可度,让大家愿意做他们的评审人;而国内的中文刊物评价存在人情成分,所以整体不太被认可,国际影响力还不够强[13]。《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编辑王晓峰也曾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经常做不到学术第一[1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王海兵博士通过对4家编辑部8名编辑的深度访谈发现,编辑部不是“孤岛”,在办刊过程中,确实存在“人情稿”“关系稿”[14]。为了提高论文学术质量,重塑并保持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声誉,科技期刊的初审、复审、外审、终审4个评审环节,都需要制定详细的约束规则,以使相应的处理人,如编辑、编辑部主任、外审专家、终审专家等都坚持操守、严苛评审,公正对待每一篇论文,彻底纠正目前个别有经费、有关系、有名、有权威就能发文章的现象,真正做到以质量取文。2)敢于打破常规,发表原创的研究成果。科技期刊应该发表严谨、完整的研究成果,但是不能排斥新的探索。原创永远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但是原创的科研成果一般不够成熟,在初始阶段难以判断其远期的效果、潜力,论文的格式、理论探讨、试验验证等也不一定完善,所以常被审稿人拒稿。就如我国著名办刊人程磊所说:“真正中国原创的东西想在国外大刊上发表几乎不可能,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间。”[15]为了提高学术质量,我国科技期刊同人在初审稿件时,看到一个新概念、一种新方法,应特别重视,就算被审稿人拒稿,期刊同人也应有敢于打破常规的魄力和远见,极力推荐研究成果发表。因为一个不成熟的原创不亚于一个成熟的解决方案,原创的概念、方法可能带来后续相关研究的跨越式发展,甚至可能颠覆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本文通信作者还是一名青年编辑时,收到王锡凡(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篇不到3页的关于全新的输电方式———分频输电的论文时,就没有因其被审稿人拒稿而退缩,大胆地向主编扩大会议建议“破格录用”[16]。3)不唯影响因子,但也应重视合理的“被引用”。虽然以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评价论文学术质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对科技期刊来说,影响因子高,说明期刊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多,而合理的“被引用”是高质量阅读最直接的体现,说明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借鉴,而这正是学术研究的价值,也是科技期刊存在的意义之一。为此,期刊人应多研究、总结各学科领域和自己刊物合理的“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包括被批判性引用的论文特征,然后通过针对性的组稿约稿,录用、发表可能被多次合理引用的论文。目前已有期刊人对“高被引”论文的特点展开研究,如刘颖等对2007—2016年《环境工程学报》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特征进行研究,发现高质量的综述性文章更容易被引用[17]。“内容为王”是科技期刊永恒的主题。走出编辑部,走进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队和实验室,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选准目标主动出击,想方设法组约、发表具有引领性和原创性的论文,期刊指标的提升、影响力的扩大是顺理成章的。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期刊的学术影响扩大了,声誉提高了,就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稿件。大力宣传、严格依据国家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让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8]的号召变为科技工作者的行动,千方百计地“吸引高水平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19],是办刊人应尽的职责。

3.2回归期刊出版本质,服务科学研究

期刊出版的本质即是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者提供服务。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刘天星等的调查发现,中文科技期刊的服务能力不强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根据科研工作者投稿时对投稿系统的速度、审稿速度、被接受稿件的发表速度、是否收费等主要关切,针对性地提高服务能力是吸引一流科研论文投稿的重要手段。1)畅通投审稿流程,快速发表研究成果。出版时滞过长是我国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优质稿件外流的原因之一。为了吸引更多的优质稿源,首先,应使用简单高效的投审稿系统,不仅可以让作者快速完成投稿,还能自动匹配到一定数量的、合适的同行专家。其次,精选同行专家,缩短外审的时间。以系统匹配的专家为基础,挑选出几个主要研究方向与稿件内容最接近的专家作为审稿人;然后以审稿质量高低为标准,选择审稿认真、速度快且学术态度严谨的专家,不应过于追求大家、名家[20]。再次,被录用的稿件应以最快的速度安排发表。我国科技期刊每期的版面是固定的,常因为待发论文的增加和积压让被接受的稿件“排队”等几个月甚至更久才予以发表,严重影响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和刊物的话语权。对此,应加大在初审阶段的退稿率,这既是对退稿的作者负责,让他们可以迅速转投他刊,也是对录用稿件的作者负责,让他们的科研成果能得以快速发表。国外很多高水平期刊在初审阶段的退稿率就非常高,如《自然•植物》的初审退稿率超过了80%[21]。2)构建友好、和谐的作者—编辑关系。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是科技期刊编辑重要的职责之一。作者自从将论文投至期刊编辑部开始,就与编辑建立了一种特定关系,不管论文的质量如何,是否录用,期刊人都应对作者表现出友好和尊重的态度。首先,针对退稿的文章,应尽快告知作者退稿的信息。退稿意见的撰写应注重人文关怀,充分考虑作者的感受,但又要详细具体,有理有据,解释清楚退稿的原因,甚至可以给作者修改建议或介绍论文可以转投的刊物,做到退稿不退人。其次,针对退修文章的实际做好退修工作。忠实于审稿专家意见,但不照抄照搬,如果是编辑熟悉领域的论文,可以在审稿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编辑的见解和建议,再以编辑部的名义给作者发送清晰、准确、完整的退修意见。为了更方便作者修改论文,还可以附上审改稿,在审改稿中以批注的形式逐条列上退修意见以及文章中编辑认为值得商榷的知识性问题、字词文句的表述问题、逻辑问题等。《编辑学报》给作者的退修意见中经常附带批注得非常清楚的审改稿。再次,针对已录用的论文,在编辑校对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不能擅自改动论文的实质性内容。3)坚持非营利的运营模式,尽量不收或少收论文处理费。期刊是否收费、收费多少是影响作者向其投稿的因素之一。目前国际上有为数不少的掠夺性SCI期刊,它们实行商业化的运营模式,以营利为目的,需要作者支付大笔论文处理费。我国科技期刊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试行收取版面费,目前不收任何费用的科技期刊很少,大部分期刊会向作者收取一定的版面费,还存在一些收取高昂的出版费、不缴费不予发表的现象。我国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和学会协会,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大都是全额拨款或以拨款为主,科研院所主办的科技期刊需要自筹部分经费,学会协会主办的期刊大都需要自筹自支。在我国科技期刊整体竞争能力不如国外SCI期刊的情况下,高校、科研院所主办的科技期刊可通过争取主办单位多拨款或全额拨款的方式筹措经费,从而少收或不收版面费,以此来吸引高水平论文的投稿;学会协会主办的需要自筹经费的科技期刊也应通过多种方式来筹措经费,尽量减少论文处理费在办刊经费中的比重。中国科学院院士、《Protein&Cell》主编饶子和曾说:“我们做科技期刊一定不要太商业化,应坚持非营利的运营模式,应以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全人类的科学发展为目标。”

3.3开放办刊,与国际接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虽然《若干意见》的印发对破除论文“SCI”至上的科研评价体系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因SCI期刊的自身优势,我国科技期刊仍将长期面临与其竞争一流科研论文的局面。为了提高竞争力,获取一流科研论文的首发权,期刊人应坚持开放办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国际学术圈,结合国情学习他人的经验,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在竞争中提升自身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道路”[19],培育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1)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引进国际化、专业化的办刊人。我国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科技期刊离不开国际化、专业化的办刊人。首先,经费无忧、实力雄厚的科技期刊可积极引进国际化的学者主编、编委、编辑团队。范爱红等调查显示,93.88%的期刊认为国际化的办刊队伍建设是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最重要的因素,办刊人员的视野、英语水平、思维国际化程度等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关键保障[22]。刘忠范院士曾呼吁引进一批像李党生这样的一流、专业的学术编辑和办刊学者,《CellResearch》《MolecularPlant》《HorticultureResearch》等都是这么办成功的,如果启动这个大工程,我国10年就可能成为科技期刊强国[13]。其次,因经费等问题无法引进国际化办刊团队的科技期刊,也应通过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把更多有相关研究背景的、高学历的专业化人才吸引到编辑队伍中来。高福院士指出:“办好中国的科技期刊,特别是中文科技期刊,我认为重要的是人才。……搞科研需要优秀的科学家,办期刊和搞科学研究一样,也需要专业化的优秀的编辑人才,需要一批可以慧眼发掘优秀论文的编辑大家。”[23]只有编辑比期刊更优秀,期刊才可能办得更好。如果期刊比编辑优秀,编辑的能力就无法支持期刊走上更高质量的发展道路。2)重视发挥英语在提升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我国的科技期刊可充分利用英语来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利于实现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目标。首先,出版实力和学术背景强的期刊社或出版集团可积极创办或参与创办高水平的英文科技期刊。近年来,以学协会、研究机构、出版集团、高校为出版单位的科技期刊新创办了很多高水平的英文期刊,特别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双一流”高校高度重视创办世界一流的英文期刊,效果显著。其次,创办中英文双语期刊,或将中文期刊改为中英双语出版。科技期刊实行中英双语混合出版或者双语对照出版,这不仅有利于推动期刊的国际化,吸引优质稿源,也可以避免面临因盲目全英文化而丢失国内学术市场的风险,还可以助推世界科学中心向中国的转移[24]。我国目前以双语出版的科技期刊占科技期刊总数的比例不到1%,而日本的日英双语期刊占比16.8%,德国的德英双语期刊占比10.4%,法国的法英双语期刊占比19.8%[25],显然我国的双语期刊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再次,不具备创办新刊或双语出版的中文期刊,在持续提高学术质量的同时,也应重视学术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等信息的英文翻译。我国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都要求撰写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等,但存在很多无法准确表达文章原意的情况,常因翻译不规范产生歧义。事实上,英文摘要等信息的准确表达对提高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吸引优质稿件也有很大的帮助。必须指出的是,近来有人建议中国应创办1000种以上英文期刊才有可能成为科技期刊强国,把我国培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解读为一是必须用英语出版,二是应被SCI收录并进入Q1区前5%,这是一种误导,重复着“期刊国际化就是英语化、SCI化的错误认识”[26],不符合中国科协等4部委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精神。这样做的结果,肯定会背离创办英文期刊的初心,把提升评价指标、进入SCI作为追求目标,再一次走上“SCI至上”、唯指标论的邪路。3)凝心聚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的科技期刊传播平台。《意见》要求“建设数字化知识服务出版平台”,该平台“集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于一体,探索论文网络首发、增强数字出版、数据出版、全媒体一体化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提供高效精准知识服务,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19]。期刊人努力将作者的优秀论文传扬出去,作者被国内外学术界所知,期刊也就随之出名,成为“名刊”。目前为将作者的作品广为传播,期刊人除了可通过自建高水准的英文版网站、加入国际上知名的OA期刊收录平台和中国知网、万方等国内知名数据库、自媒体平台、邮件推送、专家推介等方式传播期刊内容外,还应齐心协力支持国家有关部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的科技期刊传播平台,推动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化发展,打造国际化、数字化出版旗舰,增强学者们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的显示度,增强我国在世界科技舞台的话语权。唯有如此,才能改变我国科技期刊和学术论文只能依靠“借船出海”实现国际化传播的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26-27]。

科技指标论文范文6

[关键词]基层医院;论文产出;对策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经验。而医学论文则是医学实践过程中的医学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医学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名医务人员医学成就的重要条件,同样也是衡量一个医院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1,2]。但是基层医院由于多种原因,医学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目前已成为制约医院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发现影响论文写作的瓶颈,从而找到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论文产出的方法和对策是放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作者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某基层专科医院的最近五年论文产出的相关因素和特点,并提出相关对策和方法。

1资料与方法

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CNKI中国知网、维普咨询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作为检索源,检索某基层专科医院为第一完成单位,时间为2013—2017年,同时结合该院科教科登记发表的论文,该院人员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国内外文献共437篇。《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是由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两者都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优质期刊目录。后文分别简称为北大核心、科技核心。

2结果

统计得近5年该院共发表文献437篇,其中中文429篇,外文8篇。

2.1期刊年度分布

从该院2013—2017年总体情况及期刊分布来看,近五年总数未见明显增多,同时科技核心以上期刊发表量占比也保持平稳状态。

2.2论文收录及被引情况

评估科技论文的产出指标有很多,2005年,J.E.Hirsch提出h指数,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发表的论文至少有h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用以量化科研人员作为独立个体的研究成果[3]。“被引论文数”指本机构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被他人引用的论文篇数。“被引频次”指这些论文被他人引用的总次数。科技论文被引情况是从被他人引用的角度来评价科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也是评价卫技人员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4]。从表2看出,被中国知网收录192篇文章,被引用论文107篇,被引总频次365次,篇平均被引1.9次,说明文章质量还可以,但是科技核心期刊以上论文近五年始终在20%左右,整体论文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果在写作技巧和方法上进行培训,应该可以发表在更高级别的期刊上。

2.3论文科室分布

该院45个科室共计437篇,表3是数排名前十位的科室,从表中可以看出,高质量主要以重点学科和专科为主,其中省级重点专科和市级重点学科科技核心以上论文产出50篇,占65.8%,市级重点学科科技核心以上期刊数占到该科室发表总数的90%。有一普通科室由于注重学科的发展,近两年发表文章较多,已经在积极申报市级重点专科。

2.4核心作者群分析

核心作者,也即多产作者。普赖斯定律提示,只有当核心作者发表的科技论文达到论文总数的50%时,核心作者群才算形成。根据普赖斯公式计算,最高产人员发表科技核心以上数N=8,得出M=2.12,即2013—2017年间,该院人员发表2篇以上的这些作者,构成核心作者。表4提示,该院的核心作者近五年来发表科技核心以上论文数占总数的57.14%,由此可见,该院科技核心以上论文的核心作者群已形成。对核心作者群的年龄、职称及学位情况进行分析,年龄段在35-45岁、45-55岁人数共占比81.8%,数占比75%,高级职称人数占比90.9%,数占比89.28%,博士、硕士人数占比81.82%,数占比89.28%,说明该院核心作者群以中青年、高职称、高学历人员为主,年龄、职称及学历比例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核心作者群人数11人,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

3分析与讨论

3.1单纯依靠激励政策提高论文产出效果不显著

近五年医院总数平稳,科技核心以上论文数占比较低。该院为了激励医务人员发表高质量的论文,2013年出台了对高水平论文的奖励政策,大幅提高对北大核心以上论文的奖励力度,但质量和数量还是并无明显提升,激励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基层医院由于科研氛围不浓,很多医务人员缺乏选题和写作技巧,不知道如何从浩瀚的临床资料提取写作素材,无法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仅单纯依靠激励政策,很多医务人员往往有心无力。要通过不断提升医院的科研文化内涵,引导全院医务人员带着问题学习,善于总结,不断反思。在全院和科室内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4],提高学术活动的临床针对性,更好地提升医院科技论文的数量与质量[5]。

3.2文章被引情况良好,但整体论文级别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科普性、有针对性的论文撰写培训,及时公布中华系列、北大核心及科技核心目录,鼓励医务人员尽量发表目录中的期刊杂志。各科室可设立科研导师,结对帮扶,对组内成员辅导,带动年轻成员一起做科学研究,产出高水平论文。

3.3学科和专科的建设对论文产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重要工作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重点学科的水平和数量是一所医院科研水平、临床实力的重要标志[5]。从该院论文科室分布来看,体现出学科建设对高质量论文产出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大对重点专科、重点学科的投入,同时甄选有建设意义的普通科室进行扶持,对照考核指标进行打造。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评估,对完成质量高的学科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并且经费使用范围更加自主。

3.4培育核心作者群

针对核心作者群的问题,首先要加速引进人才;其次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科研人才采取不同的政策,年龄较大的要做好传帮带的引领和指导工作,中青年科研骨干要继续发挥科研热情,增加高质量的论文产出,扩大影响力,同时要发掘年轻的科研苗子进行重点培养,制定科研学习计划,加入课题组参与科学研究,给予课题经费做预实验等。

[参考文献]

[1]赵镇,赵醒村,刘辉,等.南方医科大学(2005~2010年)SCI情况统计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2):248-250.

[2]刘晖,杨雪,黎莉,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医院科研能力回顾分析[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7,30(6):448-454.

[3]刘晖,杨雪,黎莉,等.某院论文核心作者群回顾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7,24(11):1051-1053,1061.

[4]陈舒盈,黄晓光,禹艳平.医务人员科研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5):408-411.

科技指标论文范文7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新疆农业科学》近五年(2012-2017年)刊登科技论文统计、分析与评价:包括刊登论文的机构分布、学科分布、作者构成、基金项目来源及分布、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获得科技进步奖项目产出论文数等的分析研究。抽样统计近三年(2013~2015年)获得新疆科技进步奖的农业奖项产出论文在《新疆农业科学》数量和比例。

(二)方法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基于出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提升省级科技期刊创新及其影响力新模式

1.提高传播效率,大幅度提高文献检索效率

在原有的基础上,除与万方数据库签订《新疆农业科学》DOI注册与解析链接服务协议取得单篇论文DOI号协议外,签订了投审稿系统、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cienceCitationIndex、CSCI)、网络首发期刊、淘宝店商及单篇论文二维码的协议,增加了快速检索文献的路径,例如2018年第一期第一篇论文DOI号(doi:10.6048/j.issn.1001-4330.2018.010.001),检索该论文直接输入DOI号即可查询到,或手机直接扫码即可阅读,亦可在微信公众号上全文阅读及下载。目前经过单篇标注已完成《新疆农业科学》DOI标号6874多篇,方便快速检索。出版正刊52期(1355篇),编辑字数3000万字;网络首发期刊数字出版(1395篇)、网络版(1395篇)、开放获取平台(1395篇)、域出版(1395篇)、DOI标识(6874篇)、网络首发(419篇)、单篇二维码(300篇)。在省级农业科技期刊中排名前列。在题名、摘要、关键词、图表题及注释、参考文献均配备中英文对照;改变了以往通过网站才能到检索到单篇论文的落后方式,手机扫码即可阅读全文。签订OSID、CSCI等数字出版协议15个,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实现数字网络环境下的期刊出版,符合国内外数字库收录规范与标准,全新的数字化出版有利于交流和管理,大幅度提升省级科技期刊的国内、国际和地域影响力。

2.搭建期刊网络平台,扩大读者群及信息

实现期刊数字版、网络版、网络首发、单篇论文二维码、微信公众号、淘宝店商店及手机移动出版全程数字出版流程和数据开放获取。例如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期刊采编软件及网刊系统”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cienceCitationIndex、CSCI)、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万方数据优先数字出版首批网络首发中国学术期刊(CAJ-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6-4188;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6037/z,中国知网;《新疆农业科学》独立网站,通过期刊网络平台《新疆农业科学》有关信息,如期刊介绍、编辑部联系方式、投稿要求等,积极开展期刊的增值服务和个性化信息服务例如签订OSDI协议,逐步适应市场化对期刊的新要求,以最终获得竞争优势,增强期刊的时效性和显示度。(见图2、图3)

(二)数字化对近20年载文的CitespaceⅡ可视化分析研究,被引用次数大幅度上升

近20年来以《新疆农业科学》为例,数字化后载文在CSCD数据库中共被引用10870次。被引用次数呈现逐年稳定的上升趋势,增加200.29%。(见图4)期刊载文主要关注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干旱区农业,棉花、玉米和小麦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农作物产量及其相关膜下滴灌节水技术,扩大近年来农业生态环境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焦点的论文。近20年来以《新疆农业科学》为例,载文在CSCD数据库中共被引用10870次。被引用次数呈现逐年稳定的上升趋势,2001年被引用仅54次,2004年达到113次,2008年达到了561次,2012年达到1000次,到2017年达到了1149次,是2001年的近20倍。SCI数据库2005年开始有引用《新疆农业科学》期刊CSCD收录论文的记录,2005年有1条施引记录,2008年为11条,2015年为51条,2018年截止检索日期已经达到82条。施引记录数呈稳定的快速增加。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升。载文在SCI数据库中的施引记录数呈稳定的快速增加。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升[1]。

(三)基于数字化完成了载文所辖区域

农业科研团队和个人的科研动态和科研产出的年度报告,为科研领域的科技产出和科技绩效提供依据

1.增加省级科技期刊刊登科技论文的区域特色栏目和重点学科内容,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和区域性

数字化期刊吸引了重点学科的投稿量,载文的9个重点学科占总数的91.10%,使得期刊更具权威性和区域性[2]。

2.吸引高水平作者群,提高期刊的内在质量

数字化期刊吸引了高水平作者的投稿量,高职称、高学历通讯作者占95.21%,提升了期刊办刊质量与水平[2]。(见图8、图9)

3.提升省级科技期刊刊载层次和水平,使其更具有创新性

基于数字化出版水平的不断提高,吸引高层次和水平的基金论文稳步上升,部级、省部级项目产出论文刊载率由93.63%上升到100%。

4.加大刊载新疆省级排名靠前的综合

性农业科研机构的论文,挖掘相关信息,为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相关依据顶尖科技机构和高校刊登论文的数量和比例是提高期刊文章影响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措施,近五年,《新疆农业科学》充分发挥省级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展示区域农业科研最新成果、科研动态的平台和窗口作用,着重增加了新疆主要涉农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刊登比例。

(四)基于数字化省级科技期刊影响力

提升的创新与实践,历经10年在全国综合类农业核心期刊的排名从Q4区冲刺到Q2区,大幅度提升了《新疆农业科学》在国内外科技期刊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1.线性回归分析期刊载文数量和被引频次,提升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指标排名

线性回归分析,期刊载文数量和被引频次,提升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指标排名,期刊CSCD影响因子稳步上升。2001至2017年,《新疆农业科学》载文CSCD收录4339篇.期刊载文在CSCD数据库中共被引用10870次。被引用次数呈现逐年稳定的上升趋势,2001年被引用仅54次,2004年达到113次,2008年达到了561次,2012年达到1000次,到2017年达到了1149次,是2001年的近20倍[1]。

2.遴选审稿专家队伍,落实论文审查制度,提高刊登论文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2018年召开《新疆农业科学》创刊60周年学术研讨会,换届产生了涵盖全疆农口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的第9届《新疆农业科学》编委会和审稿专家团队。论文统计表明,各学科专家对《新疆农业科学》刊登论文进行了严格审核与把关,刊登的稿件质量明显提高,以刊登论文的通讯作者档次为例,通讯作者中高水平作者由80%上升至95.69%以上;大幅度提升了《新疆农业科学》计量指标。通过约稿组稿出版全国体系论文专刊的形式,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奖项目产出的论文比例。经统计分析可知,在《新疆农业科学》的获得2013-2015年新疆科技进步奖项的数量稳定增加,项目总数量为41项。2013-2015年度新疆科技进步奖项目在《新疆农业科学》数量快速增加,由2013年51篇增加到2015年108篇。《新疆农业科学》刊登论文数量由339篇增加到351篇,期刊刊登论文数量保持稳定[3]。

3.关注期刊在SCI中的被引动态,施引记录数量呈现稳定增长

数字化后载文在SCI中施引记录数呈稳定的快速增加。被引用频次明显迅速增加。SCI数据库2005年开始有引用《新疆农业科学》期刊CSCD收录论文的记录,2005年有1条施引记录,2008年为11条,2015年为51条,2018年截止检索日期已经达到82条。施引记录数呈稳定的快速增加[1]。

4.分析在SCI数据库中被引用数量,被引用次数显著提升

数字化的不断扩大,在SCI施引论文研究热点载文领域也不断突显,主要有农业、棉花、加工番茄、滴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育种栽培、遗传多样性、基因表达、土壤、气候变化、长绒棉、烟粉虱、长期施肥等。《新疆农业科学》反映了干旱区农业的研究热点,其影响力、学术水平、学术特色、社会信誉度和读者认可度不断提升。

5.推进国际知名数据库入库工作,大幅度提升省级农业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加强了《新疆农业科学》中英文规范和标准化,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符合英语阅读方式,更加规范,数字化传播手段更加多样,提升了《新疆农业科学》的国际知名度。在国内255种中文期刊分别被国外数据库剔除的情况下,《新疆农业科学》保持住了进入10个国外数据库(新进2个),且分文摘数达到73个。

6.通过多层次的业务培训,人员素质普遍提升

编辑人员多次参加各类期刊及学术交流,培训内容包括:期刊政策法规,期刊出版体制改革,标准规范,论文的编排格式,稿件(中、英)的编辑加工,科技期刊的定位与评价,数字出版与国际化,版权与出版伦理,编辑职业发展与编辑学研究等。学习课件PPT200余个,各项业务培训及继续教育获证书36个。27次参加自治区科协、出版局、部级编辑学会和新疆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等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会议交流。牵头组织召开编委会换届和审稿专家座谈会及全国编辑行业学术研讨会,使自身的编辑业务和专业知识不断增加。通过网络了解和学习国内外有关期刊研究工作等动态,包括: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各大数据库、自治区相关网站等。通过边学边干边提高的方式,编辑人员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科技指标论文范文8

关键词:医院;科研绩效;预测模型

我国三级综合医院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科研能力已成为衡量医院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1]。科研绩效评价作为科研管理的有效手段,能对医院的科研投入与产出指标进行阶段性评价,使管理部门全面、系统地掌握科研发展现状和水平,并找出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2]。然而,科研评价是一个多参量技术体系,且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只有科学、准确的评价方法才能成为科研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推动医院科研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杠杆[3]。目前,国内外有多种科研指标评价方法,涵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4]。从宏观层面看,2017年10月,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国科发创〔2017〕330号)提出以能力导向、不以论文为唯一标准的要求,但没有对具体评价指标和权重作统一规定。从微观层面看,医院或者学科也有各自的科研产出考核方法,但这些方法更多倾向于简单统计项目、论文、奖项等显性、可计量的内容,缺乏如实验室管理、科研诚信、学科等级(声誉)等隐性内容,也缺乏时间权重的考量,致使决策层很难根据现有的科研评价指标进行规划与部署。本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7—2018年的科研投入和产出数据为分析对象,建立多因素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分析科研产出的未来趋势,为医院学科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仁济医院56个科室为调查对象,对2007—2018年各学科的科研数据进行调查。

1.2调查内容

研究纳入了仁济医院各学科的科研数据,包括SCI论文数、SCI影响因子、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科研奖项、专利、各级各类科研或人才项目数、项目经费数、项目验收情况、临床科研人员和专职科研人员数、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数量、实验室面积、学科建设费用投入、学科或实验室等级、实验室日常管理制度和考核情况以及科研诚信事件等。选取科研项目数、经费数、SCI论文数、SCI论文影响因子和科研奖励数为科研产出指标。

1.3多因素时间序列模型构建方法

加权回归模型构建加权回归分析模型,用于分析对科研目标的贡献因素分析。对于评价目标O(d,t),其中,d表示科室序号,t表示年份,建立加权回归模型:O(d,t)=∑iαifi(d,t)。(1)其中,指标fi为第i个有意义的统计变量,αi为相应统计变量对评价目标的贡献权重。将基于最小二乘法来获取贡献权重αi的值。最终将对每个指标i分析αifi(d,t)的贡献大小。在实际情况中,部分统计变量对评价目标的影响并不是在当年就完全响应的。比如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数量等,实际起作用的年份可能并不在当年。为了去除这些时滞效应的影响,一个更合理的处理方式是建立模型:∫O(d,t)dt=∑iyi∫fi(d,t)dt。(2)在这一模型中,各年份的统计数据和评价目标均进行时间平均(求和)。这一模型有助于分析各类统计变量对评价目标的贡献大小,但不包含时间信息,也不具有预测功能。多因素时间序列回归预测模型为了使模型具有预测价值,基于历史数据,通过滑窗处理建立时间加权的多因素时序回归模型:O(d,t)=∑iβi∫-∞t-1fi(d,τ)Ki(t-1-τ)dτ。(3)其中,Ki(t)为表征第i个统计变量对目标起影响的时滞函数,需要结合实际经验得出。在数据时间更长时可通过回归学习得出,但目前的数据量不足以支撑这一学习过程。在目前的模型中,Ki(t)被取为连续5年递减的指数函数,其他时间取0。通过加权移动平均法对因变量进行处理后,利用该方程,对不同科室和不同年份的数据进行时序回归,获取系数βi。

1.4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多因素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构建科研绩效指标的预测模型,评价影响科研绩效的主要因素。按年份对各科室调查的相关科研指标进行求和。通过绘制折线图,分析各指标值变化趋势。运用模型(2)进行2007—2016年科研相关数据对于科研产出指标的回归贡献分析。基于2007—2016年10年间的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在构建预测模型时,将总职工人数按照医生与专职科研人员总数、专职科研人员数、博士学位人数、高级职称人数、中级职称人数进行分类,细化影响因素以提高预测效果。以2017年和2018年全院56个科室、2017年和2018年不同科室(包括手术、非手术以及辅助科室)的科研产出指标作为观察指标,运用模型(3)进行时序回归分析及预测,验证其预测效果。

2结果与分析

2.1科研产出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采用多因素模型(2)对科研产出指标进行贡献权重分析,为便于不同单位或量级的影响因素能够进行比较和加权,将每个因素的均值缩放为1。结果显示:对SCI论文数进行贡献权重分析,科研经费数和毕业生人数的贡献作用较大;对SCI论文影响因子进行贡献权重分析,同样是科研经费数和毕业生人数的贡献作用较大;对科研经费数进行贡献权重分析,SCI论文数、影响因子和毕业生人数贡献作用较大;对科研项目数进行贡献权重分析,SCI论文数、影响因子和毕业生人数也是关键因素;对科研奖励数进行贡献权重分析,毕业生人数、SCI论文影响因子对获奖次数贡献作用较大

2.22017年和2018年医院56个科室科研产出指标的预测分析

使用模型(3)对2017年和2018年仁济医院56个科室的科研产出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对于预测SCI论文数、SCI论文影响因子、科研项目经费数以及项目数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2017年见图1,2018年图略。模型对于科研奖项数的预测能力欠佳,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样本数较小、各年波动性较大,虽然总体走势能反映医院在横向对比中的地位变化,但统计方差仍过大,建模预测意义不大。因此,在后续分析中剔除了科研奖励数。

2.32017年和2018年不同科室的科研产出指标的预测分析

为验证回归预测模型对于学科的预测效果,本文分别选取了2017年和2018年不同的9个科室,包含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和辅助科室。应用该模型对这些科室的SCI论文影响因子、SCI论文数、项目经费数和项目数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除项目经费数外,其他指标的实际情况与预测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017年见图2,2018年包含放射诊疗科、急诊科、老年科、血液科、妇科肿瘤科、胃肠外科、心外科、血管外科、超声医学科(图略)。

3讨论

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是医院科研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关键问题[5]。在战略的指导下,针对性优化医院科研评价方法,才能使科研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导向性[6]。仁济医院作为一家集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在科研绩效管理方法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考虑如何优化相关指标,引导和服务医院科研可持续发展。

3.1科研产出指标的影响因素

对于本研究选取的所有科研产出指标,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是关键因素。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是医院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衡量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水平主要依据是科研论文、项目或者专利等方面,特别是国际顶尖刊物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更是检验其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是医院科研产出中的主要人才来源,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也是医院科研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科研经费对SCI论文数量和质量均有贡献,SCI论文数量和质量亦能帮助医院提升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可见,科研投入与产出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对于科研奖励而言,SCI论文质量贡献较大。众所周知,科研获奖是高质量科研活动厚积薄发的成果,也代表了科研团队的雄厚实力,因此,论文质量在其中贡献较大也能得到较好的诠释。综上,所得结论与医院实情相符,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2预测模型的构建

从投入和产出角度,结合多因素时间序列构建预测模型,较全面地考虑了科研产出的多因素影响,通过对仁济医院10年的科研数据细化收集,为模型的影响因素挖掘和趋势预测提供了优质数据支撑。同时,充分考虑了影响因素对科研产出的时滞效应。通常,科研产出不是简单而迅速的。例如,加大实验室经费后一段时间才会提升科研产出,而当年的科研绩效会取决于过去几年的积累。因此,在模型中按时间权重引入影响因素的滞后项,对近期数据赋予更高的权重,而给予较远数据更低的权重,使模型更具现实意义。尽管模型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存在局限性,如实验室等级、日常管理制度更新、学术诚信信息等暂未考虑。对于这些不能直接量化的因素,后续需要通过寻找合适的数据转换方式如等级评价等方法进行探索。另外,由于医院的科研产出受政策等内生因素影响,后续分析中将结合模型预测结果,结合政策干预综合评价。

3.3预测模型对医院科研绩效评价的应用

运用模型验证仁济医院2017年和2018年56个科室和不同科室的科研产出,无论是医院总体情况还是各科室间的相对数量关系均有较为准确的预测效果。探索科研产出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有助于科研资源的存量盘整、精准投入,促使科研绩效提质增量。同时,模型采用的变量易于量化收集,便于医院间推广使用及横向对比。因此,模型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和外推性,可为大型综合医院的科研绩效计划制定及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科研绩效评价方法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政策导向、时代背景等。另外,科研产出指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近几年国家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科技成果转化也纳入了医院绩效考核范围,专利和成果转化金额等产出也将逐步成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评价方法需动态纳入各种相关数据或及时更新计算依据,使得预测模型更趋于全面、合理的衡量、评价和估算。

3.4展望未来我们将借鉴预测模型的应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