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道德论文范例

科技道德论文

科技道德论文范文1

当今科研领域乃至社会上的学术不正、科技道德滑坡日趋严重,作为以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能的高校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这种不良风气甚至已经浸染到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灵魂,这反映出大学生培养中科技道德教育的不力与方法手段的失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科技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够。与科技道德教育相比,高校似乎更为重视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的教育,把人才在知识、技能上的培养与未来就业放在第一位,把学校教学、科研、办校企等作为主要业务来抓,而相对忽视对大学生的科技道德教育。二是对科技道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透。科技道德就是学术诚信,就是与社会为善,为人类谋福。而作为在校大学生,只有“恪守治学之责,笃行为学之道”,才能在未来科技实践中造福人类社会。这种道德其实是和学生的综合道德系统相一致的,并无区别。高校在科技道德教育中有必要深刻理解这一内涵。三是对科技道德教育的运用方法不多。我国道德教育历来重视理论灌输,而相对忽视德育过程的实践体验与情感感染,知而不行,行而不果,都可谓德育教育的悲哀。科技德育教育不仅在量上不足,在质上同普通道德教育一样是失效的。四是对科技道德教育中的问题处理不力。学术不端、弄虚作假等问题对高校大学生来说,是早已存在的事情。但相关规章制度要么不够完善,要么施用不力,致使科技道德教育依然没有取得成效。五是对科技领域的不正之风抵御不坚。高校不是净土,高校科研中的功利思想注定了科技道德问题的必然存在,如学术中的浮躁与浮夸、求量不求质、自由主义等等,都会在高校学术活动中引发不良反应,并为学生标榜效仿。

2欧洲国家科技道德教育的模式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培养的启示

2.1欧洲国家对科技道德内涵的理解

从狭义上讲,科技道德的含义就是依靠学术自律,坚守学术规则,以真实的科学研究过程及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来获得能用实践检验的新知识与规律。但从广义上说,科技道德还应包含伦理道德的内涵,它的内容更为宽泛,涵盖了基因伦理道德、生态环境道德、信息网络道德等等。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科技道德已绝不只是科研行为本身的规范性问题,而是影响到了人类的命运,与人类未来命运的发展产生了深层的关系。科技道德已经涉及到以人类伦理道德来判定科学技术的问题。爱因斯坦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毁灭性战争武器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由此认识到没有学会正确地使用科学技术才是悲剧之源,并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对社会要负的责任。这些认识在今天的大学生培养中,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2.2欧洲国家关于科技道德教育的几个基本层面

欧洲国家的科技道德教育目标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和社会能力的综合发展;在科技道德教育体系上把针对社会科技工作者的有关道德规范与法制要求融合到大学教育中来,形成社会机构、学校教育及大众传媒的教育网络组织,共同构建科技道德教育的集体协调机制。在此机制之上,再以各种灵活的教育方式实施道德教育,如“问题式”、“探索式”、“渗透式”、“社会大课堂”等教学方法。全方位的教育网络组织与灵活实效的德育教育方法构成了科技道德教育的几个基本层面。第一层面,道德教育。欧洲国家尤其重视对大学生、青年科技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在教育中不仅仅是道德说教,良师益友的榜样作用非常关键。因此在科技道德教育中,他们注重把德育教育更多地和实际问题、科研活动过程以及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并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把这种科技道德教育贯穿于科学研究甚至人生的全部过程。第二层面,制度防范。学术制度规范是对道德约束的弥补,有关制度规定既是社会机构对科研工作人员进行约束的依据,也是向大学生进行科技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一。如法国的规范评审等制度,国家科研中心对评审人员的学术水平、行为准则和应尽义务都有严格要求,对评审过程与评审结果也有明细规定,以确保科研成果质量的真实性;而德国的马普学会除了进行严格培训,还要求青年科研人员要对自己的学术行为签字负责。第三层面,法制约束。在欧洲,科学行为不端不仅要以道德伦理和学术制度加以约束,对违反科学道德严重者还可用法律来规范,并以适用法律进行惩处,把道德约束与法制规范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突出了科技道德的严肃性,也让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高校大学生从法制的角度对科技道德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使科技道德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欧洲国家有关科技道德教育的各种机制与方法对我国大学生培养的启示作用很大,归纳起来就是:道德结合制度,教育结合约束,社会结合学校,防范结合惩罚。

3我国大学生培养中进行科技道德教育的对策

3.1加深对科技道德教育的认识

科技道德教育不仅要重视机制上的建设与健全,还应在思想观念上引起足够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有关科技道德的建设与教育则相对滞后,因而学术不端之风渐重在所难免。高校不仅是科研重地,也是培养科技人才之所,有违科技道德的不良科学行为不仅会造成学术失真,还会形成不良社会风气,并在下一代的科技人才身上蔓延下去,可谓后患无穷。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科技道德教育的深刻认识,并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3.2深刻理解科技道德的内涵

很久以来,科学家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一直是科学社会学和科技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21世纪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越来越掌握着操纵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身命运的生杀大权。科学家们只有树立正确的科技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使命感,才能让科学技术真正与社会为善,为人类造福。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是从事科技研究与创新的主要人才群体,大学生的科技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与水平,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因而要在科技道德教育中让大学生深刻理解科技道德的内涵与作用。

3.3重视科学实践与示范引导的作用

科技德育教育要重视实践教育的切实性与示范引导的实效性,摒弃过去德育中那种过于注重理论说教的传统方式。要让大学生在具体科技实践中感悟科技道德的内涵,运用科技道德的规范;要在大学生师从科学家的学习过程中,感受科技道德的力量,完成科技道德的内化。欧洲国家对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都有让他们做学生榜样示范的要求,不仅要他们传授学生科技知识,还要他们给学生教授科学道德课,并给学生做出榜样。这种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是刻骨的,同时教师们也净化了自己的科学道德空间,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3.4学校教育要与社会机构相结合

科技道德论文范文2

道德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具有历史性,历史性意味着事物的过去、现在、将来,也意味着事物的存在、发展、消亡,体现的哲理就是事物是过程的结合体。超历史的永恒的道德是根木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其本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所以,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要受到现实的人们的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很多因素的制约,是由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对此,应该予以辩证分析:首先,道德的基础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道德的形成、发展、变化受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制约,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随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而变化发展的。其次,除经济关系以外,其他社会关系(如庭关系、朋友关系、民族关系等)也给予道德的形成、发展、变化以深刻的影响。再次,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观念一经产生,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或者称之为相对的稳定性,道德虽然具有历史的性质,但道德或者道德观念一旦形成,就有它存续的时间,两者并不完全同步,比如在社会主义里反对封建道德,但封建道德观念似乎在极少数人脑中挥之不去。总之,道德是历史的范畴,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阶级,适用于一切条件的超历史的永恒的道德是根木不存在的。一定的道德只不过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道德的阶级性

阶级社会不过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种经济关系必然制约和影响整个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当然包括道德这种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大量的道德是阶级的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每个阶级由于在生产中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阶级利益必然不同,必然导致道德行为的不同。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这种不同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决定了不同的人们的道德实践的差别和对立,从而形成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道德观念。但是,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在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没有并且也不能够排除不同阶级所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其表现形式有二:一是同一具体的道德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共同性;二是阶级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总之,只要阶级社会还存在着,在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主要的道德范畴、以理论体系形式存在的道德体系是有阶级性的,是阶级的道德。但不可否认现实中也存在为对立的阶级、不同的阶级接受的共同的道德,但这些道德或多或少地受阶级关系的制约、局限和影响。

三、道德的继承性

我国自解放以来,在伦理学界有过关于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的讨论,相关讨论最终是关涉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在阶级社会中,相互对立的或不同的阶级有没有共同的道德的问题;二是剥削阶级的道德能否继承的问题。毫无疑问,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对此还应该作广义的理解。既包括历史维度也包括空间维度,即从时间上看包括古往今来的历朝历代,从空间上看即地域上看包括五湖四海的不同国家与民族。但一定要坚定正确的立场、分向,立根于中国的国情。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木立场、观点、方法对道德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必须明确,我们说道德的继承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是根本前提,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这一根本前提的同时,对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度的具体道德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使之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有益补充。因此,我们对历史上剥削阶级在道德上的基本态度应首先依据所掌握和了解的历史事实。做到实事求是,反对一刀切和一概而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体现“拿来主义”,以求社会主义道德的健康发展。只有用这种态度看问题,才能更好的对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道德的继承问题,作出正确的、辩证的分析。

四、道德的基本类型

所谓道德,是指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最基本的准则。这是目前学术界对道德概念界定最权威的表述。道德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人们什么样的行为才是道德的。关于道德,人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对道德作不同的分类。道德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如果从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角度,可以将道德分为:不德、道德、美德。关于不德、道德、美德这三个术语,只要对伦理学稍微有所了解或者有所涉猎的人,应该都是熟悉的,并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提及,只是没有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而已。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在道德领域也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道德意味着义务与责任,人们的行为如果是道德的,表明了该行为是对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准则所体现的义务与责任的承诺与履行。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是矛盾的对立同一体,享有道德权利,意味着要履行道德义务,反之亦然。因此,道德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道德义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应当承担的义务,如果人们履行了道德赋予的义务,算得上一个有道德品质的人,但也仅仅是履行了道德义务而已;如果人们没有履行或者不当地履行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是不德之人,就会受到相应的道德惩罚,而不是法律惩罚;如果人们履行了不属于自己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在道德领域内表明了主体可以不为而为之,这样的道德行为是高尚的、受人褒扬的行为,是美德行为。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扶不扶”的问题,相对地讲,以此分类可以对这类问题作相对合理的理论阐释。

五、道德实践性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道德观的视野里,道德是具体的、实践的,不要离开具体生活与道德实践而去抽象地、脱离实际地谈论道德问题,那样的道德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的实践性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道德观念、道德理念、道德理论是实践的产物,人们的道德观念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后天生成的。道德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二是道德行为本身是实践行为,即要付诸实际行动,不是空泛的道德说教,比如,在现代化建设中,大力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如何把德治落到实处,不是仅仅喊喊口号而已,而是需要具体的道德实践

六、道德评价尺度

关于评价道德的标准,人们主要是用善和恶来区分道德行为的,符合善的行为是道德的,而罪恶的行为被认定为非道德性。但是,道德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导致评价道德的标准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改变。不同的道德评价主体,对善恶标准的尺度是不一样,不同的道德评价主体会因自己的所处的地域、身份、地位、职业等等,或者所属的时代、阶级、国家等等,由于诸如此类因素的不同而导致对道德之善恶的评价标准的不同,但是由此而来的问题是在道德观问题上极易陷入道德相对主义。那么,在诸多善恶的评价标准中有没有一个相对科学的标准呢?答案时肯定的!在评价善恶标准的背后一定会蕴藏着评价者的一定的利益,我们不能以单个的评价者的利益为尺度,应该以整个人类社会的族类整体利益为尺度,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道德观的应有之义,即从社会历史标准出发去作判断。只有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不断促进历史进步的行为,才切合善的价值和意义上真正内涵;反之,那些与社会前进方向背道而驰,不利于社会文明进步和行为,在道德上被评价为恶的行为并予以否定。

七、结语

科技道德论文范文3

1、对象

选择我院(3+2)护理09-1班和(3+2)护理09-2班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其中(3+2)护理09-1班为实验组:(3+2)护理09-2班为对照组。两组学生性别、年龄、文化基础、在校各门课程成绩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2、教材与课时

所用教材为《儿科护理学》第二版,系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卫生部规划教材,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使用。本课程共分十五章,每周4学时教学。

3、方法

(1)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2)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具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考试成绩评价:学期结束,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同样的试卷进行期末测试,并对两个组的期末成绩分别进行整理、分析。从表1的实验数据来看,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9.04,实验组平均成绩为89.71,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优秀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教学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

三、讨论

1、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由于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眼界,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思考和讨论,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真正重视的是思考过程。在课堂上,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

2、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形成。

由于采用了“角色扮演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学生需要承担不同的角色,面对不同的对象;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景,不断作出新应答。角色扮演的过程给人的行为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学生通过实例中角色的扮演,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态度、加强他们对教材的理解。

3、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和合作能力的形成。

由于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要求,学生独立收集信息、独立制订方案、独立作出决案、独立实施方案、独立反馈信息、独立评价成果。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即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许多情况下,参加项目教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职业专业领域,目的是训练他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

4、有利于学生协调能力的形成。

科技道德论文范文4

1凝缩课程精华,去其糟粕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是一门非常细节的课程,是对科技论文写作思路、窍门、方法等多方面内容的讲授,所以对课程的核心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把有限的时间集中到提升最快的领域,对于课程的效率以及学生的真实收获有着莫大帮助。作者基于自身博士研究生经验以及指导毕业生论文的多年经验,提出针对物理海洋专业的研究生如何进行科技论文写作的提升教育,下面给出部分课程授课内容的凝练结果:

1.1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

了解科学研究中的道德越轨行为与案例分析,理解研究生学术道德基本准则,掌握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与预防;

1.2学术论文写作规范

掌握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了解论文标题如何画龙点睛,摘要的重要性与摘要的提取,关键词的选取,理解如何完成一个引人入胜的前言,研究数据和方法的组织编排,选择合适的图、表和文字展示研究结果,研究成果的总结与讨论;

1.3论文的投稿与发表

理解海洋科学专业主要的国内外学术期刊介绍,了解编辑的职责、审稿人的角色和同行评议的过程,掌握如何回复编辑和审稿人,进一步提高论文录用的技巧;

1.4学位论文的写作与答辩

掌握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理解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规范,了解通过授课思路进程的凝练,使学生掌握核心骨架、理解技巧四路、了解背景知识,使得物理海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论文或这科技论文选题以及绪论部分得到充分的指导以及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

2启发式思维教学,切身经历移植课堂

对于物理海洋专业的学生来讲,科技论文写作不会太容易,就自身经历来讲,研究生期间经历了痛苦的过程,尤其是第一篇科技论文的写作,在课堂中如何在传授基本论文写作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传授论文写作的技巧和窍门使其少走弯路就显得尤为重要。用切身经历启发学生们思考,使得学生对论文写作充满信心同时课程结束干货满满。

2.1将自身科技论文写作经验感悟移植入课堂

2.1.1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分钟。刚开始可以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我会在近期专门写一篇博客文章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强读专业杂志能力的办法。写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自对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必须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来做图,最后才能执笔。具体写作时,先按照思路写一个以小标题为主的框架,然后开始具体写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话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词语的华丽,而主要留心逻辑,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相邻两段的逻辑关系。写作时,全力以赴,尽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关闭手机、座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第一稿。还要注意:一句话不可太长。

2.1.2学会照葫芦画瓢。没有人天生会写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学习别人的文章要注意专业领域的不同,有些领域有它内在的写作规律。科研文章里的一些话是定式,用两次以后,就逐渐学会灵活运用了。在向别人学习时,切忌抄袭。在美国一些机构,连续7个英文单词在一起和别人的完全一样,原则上就被认为抄袭。第一稿写完后,给自己不要超过一天的休息时间,开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时,还是以逻辑为主,但对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对摘要和正文中的关键语句要字斟句酌。学会用同义词替换以避免过多重复。第二稿的修改极为关键,再往后就不会大改了。第二稿以后的修改,主要注重具体的字句,不会改变整体逻辑了。投稿前,一定要整体读一遍,对个别词句略作改动。学术期刊一般不会因为具体的语法错误拒绝一篇文章,但一定会因为逻辑混乱而拒绝一篇文章。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要明白:论文只是一个载体,是为了向同行们宣告你的科研发现,是科学领域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科研论文写作时,一定要谨记于心的就是: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明白的意思,但一定要逻辑严谨。

2.2学生占领课堂,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课程结束的末期,学生会提交自己挣在撰写的科技论文的全文或者段落,要求学生们自由分组,基于课程当中讲过的知识要点,对成员的科技论文进行评判和提出合理修改建议,指出在语言逻辑方面的漏洞,在英文用词方面的缺陷,体验作为导师的苦衷。一方面,在评价他人的科技论文之时,就会自行回想起课程里的重要知识点,巩固自己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窍门;同时,组员们对科技论文提出的合理意见会帮助你后续研究工作更好的进行,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和质量。

3课程与科研工作直接挂钩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这门课程主要就是帮助正在科研初期阶段的研究生们,如何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逻辑能力、词汇量、文献阅读量等诸多问题,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课程授课主要服务于物理海洋学专业的研究生一年级,通过在课堂中老师讲授的科技论文写作要点和技巧,根据导师给出的实际课题,完成科技论文的部分段落甚至全文。一方面是将课程知识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提高了科研的信心和效率,课业没有耽误学生日常繁重的研究工作,反而给正在进行科技论文写作的同学以科学的指导帮助他们快速高质量的完成收的科技论文写作工作。

4结束语

科技道德论文范文5

硕士研究生是我国进行科技创新,知识传播的重要人才,是我国科研队伍的新生力量,而且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主力力量,以繁荣我国经济,科技和文化为历史使命,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问题日益凸显。本文结合我国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论述了硕士研究生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我国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从学术制度建设方面进行研究,以求改善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

关键词:

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措施;学术制度

我国硕士研究生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它以培养对某一领域、某一学科有创造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任务。高校的学术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作为学校立足之本的学术文化,直接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良好的学术文化,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专业性人才,创造更多科研成果,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所以,研究生自身的学术修养和品格状况以及高校学术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我国高校创新人才,新型学术性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一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表现形式

1.实验数据和报告进行伪造与篡改,论文严重失真,缺乏学术性、科学性、严谨性。

据调查,我国很多大学图书馆期刊网服务器在研究生开学交课程论文的前半个月,都会出现登陆不上,登陆拥堵的问题,这种情况反映了研究生论文完成时间都是集中在后期很短的时间。这种突击完成的论文,基本上都是图省事,学生进行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或盗用别人的数据。即便有的是自己完成的,我们发现这部分中很多论证不严谨,没有按论文的要求和规范进行排版,甚至个别错字也会出现。

2.论文直接引用他人学术成果而不加注释,甚至有的在没有任何参与下,直接挂名。

现在社会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等思想泛滥,学术活动领域也深受影响,尤其对涉世未深的研究生,带来很大冲击,很多研究生在学术课题研究中出现了严重的物质倾向,对结果特别重视,忽略采用的方式是否可取,可行,甚至合法。比如,有的研究生非常清楚已经触犯了学术道德规范,仍然不标注释进行论文引用;有的研究生不重视理论研究和自己的思维拓展,急于求成,课题研究选择取决主要源于研究经费的多少和专业是否热门,很多选择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有的研究生丧失自身学术人格和尊严,对自己导师的学术观点,或者某些报刊的某些独到创新的论述,在没有得到原作者许可的情况下,就借题发挥,整理成自己作品进行发表。有的研究生严重丧失学术上的独立性,打亲情、友情牌,对导师或同学、亲友等的研究成果和文章,在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参与情况下,急于追求学术上的名利,挂名逐利。

3.虚报成果,伪造学术经历。

有的研究生苦心钻营,为了自己未来应聘到好的职业,不惜造假以增强未来履历求职上的分量。如在提交有关学术情况时,虚写自己学术经历,学术成果,学术荣誉,伪造专家鉴定,证书及其他学术能力证明材料等。虚报学术成果具体表现在多投稿或者一稿多投,增加数量;不独立完成论文,抄袭其他作者论文,或者同学之间互相署名;有的甚至在申报科研成果时,利用文字上的技巧,掩饰内幕交易等,不能沉下心来,努力专研专业课题,也就不可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是做学钱交易,浪得虚名、做无用的学问,肤浅的学问。

(二)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原因

导致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原因有外因和也有内因,概括起来外因主要包含社会大环境影响——社会诚信缺失;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对研究生学术监督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内因主要指研究生自身素质水平——个人的道德水平下降。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也带来了经济社会利益的诱惑,一切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导致社会诚信缺失,高校教育也深受其影响,重智轻德,学术诚信教育缺失。最近几年,高校研究生扩招规模不断加大,研究生教育看似空前繁荣,但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学生考取研究生只是作为自己就业跳台,或者暂时可以不用找工作的理由。所以很多学生并不是由于喜欢研究学问继续深造的,在学校学习期间,对自己所要完成的课题以及论文,大都没有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学术规划,只能是匆匆完成,缺乏严密的思考和论证,论文也只是应付一下导师。很多人面对毕业和科研压力时不惜剽窃抄袭,进行,准确地说,其实质是在制造学术的垃圾,论文不仅没有任何学术意义,还浪费学术的生产资源和个人的时间和精力。

2.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对研究生学术监督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学术监督审查制度

高校学术道德规范制度不健全是造成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原因。很多高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研究生培养评价机制,希望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是这些机制和制度并不健全也不合理,学术评价形式单一,标准片面,缺乏学术科学性和灵活性。如许多高校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评价主要以的数量为主,论文质量问题被忽视,有的只有发表相应论文才能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这种学籍评价制度本身也不合理。很容易导致研究生炮制劣质论文,发表在一些学术性并不强的期刊上,论文内容及质量不堪入目。有的研究生为了追求学术上的名利,获得奖学金等,增加数量,以求达到学校奖学金申请的硬性要求,这种以利益为驱动,匆匆赶出来的论文,学术价值可想而知,也不会高。所以高校研究生培养机构要建立一种宽松和严格的学术环境,变“刚性”规定为“柔性”的激励可能更有利于学术道德的培养。建立有效的学术监督审查体制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学术监督审查体系,除了包含学校的研究生管理机构的监督,还包含外界期刊出版社的监管,出版社编辑对于投稿论文要更多的重视论文质量和论文创新性,不能只是大略的审稿和只注重论文版面大小以及版面费,所以国家要制定相应的学术规范约束和监督相应的出版社。高校也要对制定出的各种学术规范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审查机制,增大学术失范行为的严惩力度,使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将研究生存在的“浑水摸鱼”的侥幸心理扼杀在摇篮,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从源头上得到遏制。而且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可以引导学术方向,是促进研究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和提高科研水平的有力保证。

3.研究生个人的道德素质下降比较严重

高校研究生扩招一方面增加了我国未来科研的后续力量,另一方面科研素质下降问题也非常突出。主要是由于扩招来的研究生道德素质的参差不齐,生源地区的差异性导致研究生道德素质培养难度增大;生源质量的差异性导致了研究生专业能力,自律能力的管理难度也增大。而且我国高校对研究生的管理上比较分散,从表象上看导师、研究生部、研究生辅导员和学位委员会都有监督和约束的功能,但是政出多头,难收实效,各个部门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管理和实践展开只是侧重宏观管理和方向性指导,并不能触及具体的问题。

二硕士研究生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我国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不仅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需要,也是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研究生是我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和提高他们的学术道德素质,对我国培养更多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重要重要意义。所以针对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除了认识到有研究生自身和社会的原因外,还必须对自己的教育管理工作,做深刻的反思,积极探索问题发生的原因,以便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建立和完善学术规范,形成有效的学术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三措施

(一)加强学术规范管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研究生为本,结合本校和专业特点,制定出符合本校学术发展的制度要求。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研究生管理者要设立专门的学术道德机构,并出台很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学术评价制度,完善的学术道德监管和惩治规范,借鉴发达国家的科研管理经验来防范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建立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档案制度。

(二)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学术成果评价体系

改革当前的研究生学术成果评价体系,论文的考核可以检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对数量和字数不在做硬性要求,而是鼓励研究生创新,进行有价值的科研创造活动,以保障论文质量,提高论文内容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同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学术成果评价体系,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学术成果鉴定。研究生学术成果的评价除了论文的考核外,要更重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独立创新能力的考核。

(三)开展诚信教育课程,提高研究生道德素质水平

对研究生进行入门培训,长效预防。由于高校研究生具有专业细化和分布分散化特点,所以研究生入学后,首先要对全体新生进行学术道德入门培训和教育,具体形式可以多样化,内容要涉及中国古代诚信文化的传统美德教育,马克思主义诚信理论教育以及学生学术评价制度、学术道德规范、研究生学术失范惩戒制度的学习等,建立长效的预防机制,使学生学术失范行为能防患于未然,终身免疫。最重要的是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师长以身作则,培养学生遵守学术道德的习惯。

作者:李振 杨超 王明静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刁承湘.研究生德育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4.

[2]崔月琴.加强学术规范化教育完善学术评价机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1):13-14.

[3]付波.我国研究生学术诚信现状及对策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382.

科技道德论文范文6

1我国科研诚信问题现状与原因

学术诚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素养的基本标尺,可以说,“无诚信,无学术”[1]。科研诚信是学术道德的底线,也是学术管理的根基。科研诚信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本着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的核心科学精神,遵守法律法规,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2]。近年来,科研诚信问题事件屡屡曝出,学术论文“剽窃、抄袭,一稿多投”,实验数据篡改伪造,虚假论文代办,无学术贡献作者挂名等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对整个学界的学术氛围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使学术的权威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与挑战。剖析我国科研诚信问题现状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及个人因素等3个方面进行。

1.1社会因素——缺乏科研诚信管理体系

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秉承诚实、信任、公正、尊重和责任的价值观总和[3],这既是科技工作者道德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相关监管部门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科研诚信所涉及的层面远不止于对科研人员的科研不端行为的约束,其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制定和落实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上。制定和完善科研诚信相关管理办法和体例约束,规范科研人员在科技活动中的行为,这需要管理工作者、政府监管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然而,科研管理体制行政化、同行评议制度缺陷、科研管理人员失职等管理环节的欠缺与疏漏[4],导致目前我国科研诚信管理体系的不完备,对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缺乏有力打击与惩戒,在造成论文泛滥的同时,也制约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1.2环境因素——对科研人员的过度评价

健康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是促进科研人员保持学术诚信的基础。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已然成为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作用,社会上也逐渐出现了对科研高度关注的局面,其中对医学相关研究的关注尤为明显。然而,在现有科研大环境下,“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唯奖项”四唯评价层层压迫,科研人员的情况不仅与职称评定、绩效奖金直接挂钩,还成为了制约科研学生毕业就业的关键因素,这不仅增大了学者的教学和学习压力,而且容易催生一些学术诚信危机。现行学术评价导向存在“重量轻质”、“以刊评文”和“行政主导”等弊端和不足[5],由此导致一些科研人员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利益熏心,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快捷的学术成果,最终导致“学术失信”层出不穷。1.3个人因素——科研人员学术诚信意识淡薄科研诚信是科研人员主动恪守科学价值准则,进行负责任科学研究的行为规范,这要求科学工作者具备较高的道德信仰和自律能力[6]。然而,一些科研人员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摒弃学术诚信职业操守,千万百计钻空子,为迎合现行评价体系,渴望通过以较低的利益获取较高的科研回报,不惜以身试险,触犯道德底线,最终导致各种科研诚信乱象。此外,高校是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对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诚信教育是防范学术不端的重要举措,科研道德素养教育缺失是诱发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国内开设关于学术规范教育课程的高校寥寥无几[7],超过40%的学者未曾接受过系统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8],高校及科技工作者科研诚信问题屡禁不止,也与相关学术诚信教育的缺乏关系密切。

2科技期刊编辑在科研监督与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科技期刊作为科研工作成果的重要展示途径,是体现一个国家科研工作水平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科研诚信的客观表现形式。可以说,科研诚信建设的好坏与科技期刊的监管作用密不可分;然而,在科研诚信建设这一事件中,期刊编辑占据核心地位。参考新形势下,党中央及国务院提出的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科技期刊编辑在科研监督与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2.1做好导向把关作用,杜绝科研垃圾

科技期刊编辑作为学科领域的信息传播者与扩散者,应当具备敏锐的信息感知与捕获能力,了解和学科学术前沿,对学科领域知识具有导向作用[9]。科技期刊编辑在处理审理稿件时,需“独具慧眼”,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稿件:对于目前存在的剽窃抄袭行为,要善于运用诸如“中国知网”建立的学术论文系统及反剽窃软件判断相关论文的相似性及学术价值,扮演好“守门”把关角色;对于稿件作者挂名等现象,要通过完善相关作者贡献度公开上报等制度,做到文章按照对科研成果的创造性贡献大小据实署名和排序,让文章的每一位作者亲自签署文章“贡献状”,反对无实质学术贡献者“挂名”,同时规避利益冲突;对于文章数据可能存在的伪造与篡改,应配合相关科研管理部门,监督作者完成相关原始实验数据的上报与备案,做到数据可查可依[10]。

2.2做好论文第二导师,编辑出色文章

科技期刊编辑作为科研文章审查的一线人员,对科研文章担负着“首诊”责任;在文章撰写的规范及体例方面,期刊编辑有着比科研工作者更为直接而丰富的经验。目前由高校研究生组成的科研群体在科研工作者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部分科研导师由于业务繁忙、各种事务繁重而对学生有关科研文章疏于管理和查看,此时,科技期刊编辑应做好文章的“第二导师”,无论从体例规范还是从内容上,都应主动帮助作者,引导监督其完成出色的科研论文[11]。对于编辑无法深入涉及的内容,诸如文章实验数据的部分缺失等,应督促作者或者与作者导师联系,客观规范地将实验数据完整呈现。虽然期刊编辑对所在学科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背景,但随着交叉学科的不断深入推进,期刊编辑应手握一份相关专业领域专家的“联络图”,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学科领域,不盲目评审,应交由行业专家进行评议[12]。

2.3做好开放科学计划,促进学术交流

在现代学术交流活动中,科技期刊编辑不仅担负着科研论文的编辑出版活动,而且应当肩负起促进文章的学术传播与交流的任务。借助SAYS(ScientistatYourSystem)系统工具,以全媒体思维给每篇论文配置的开放科学标识码(openscienceidentity,OSID),目前在为实现论文的在线互动交流和精准知识服务做出突出贡献[13]。开放科学计划不仅使每篇论文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份,也同时赋予了单篇论文知识互动交流的载体平台。OSID将作者、审稿专家和读者被有机联动:作者可通过此平台上传尽可能多的支撑材料,以帮助论文审稿阶段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保证了论文的原创性和客观性;审稿专家则可通过扫描OSID查看作者的补充材料,在线给出的文章的评审意见、建议或提问,帮助提高论文质量,同时提高同行评价的透明度;后,读者可通过扫描论文内置的OSID,在线提出对文章疑问,与作者共同探讨相关学术问题,并在不断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未来的论文写作提供思路与灵感[14]。可以说,OSID平台有利于创造一个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符合国家重视科研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新形势;各科技期刊编辑部应积极投身开放科学行列,结合媒体融合的新思想,通过利用OSID平台,在促进学术论文交流的同时也践行科研监督和诚信建设的职责。

科技道德论文范文7

第一,设立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制度。早在201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上海分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研究》课题组就在上海生命科学院信息中心举办了学术研讨会,会议就科技期刊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条例、科技期刊在防范学术不端中的职责等进行了研讨。各科技期刊社应参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7年1月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结合《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研究》课题组提出的“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制定自己期刊社期刊工作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制度,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第二,建立严格规范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各科技期刊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严格、规范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流程。首先,构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多层防线,建立规范、严格的论文评审制度。科技期刊社的稿件,不论是约稿、自然来稿,还是人情稿、疏通关系稿,都必须经过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评审后且无学术不端行为时才可录用。但现实中,人情稿、疏通关系稿是不遵守评审制度的高发区,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组织的首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决赛中,就有“那人,那情,那稿”一题让选手阐释,可见人情稿、疏通关系稿在科技期刊界是一种普遍现象。其次,编辑人员编排稿件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对于不明白、不理解的观点、提法一定要向专家请教,切不可听之任之。再次,严格审核作者信息,杜绝情况的发生。

第三,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在我国的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既有综合性、学术性、技术性科技期刊,也有检索性、科普性科技期刊,但不论是何种类型期刊,提升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都十分重要。科技期刊编辑只要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对本学科有一定的研究,了解学科的前沿信息,就能在编审稿件中及时地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将伪科学消灭在刊出之前。目前不少科技期刊社的编辑都加入了相关学科的课题研究,成了真正的研究者,这更有利于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进行把关。

第四,拓展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范畴。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多种学科相互融合,虽说不少科技期刊是专业期刊,但作者的论文中会涉及本专业之外的知识,编辑只有拓展自己的学术范畴,熟悉、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动态,才能及时发现文章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把一些篡改、伪造的错误论点、结论删除掉,才能用自己宽泛的学科知识扩大期刊的读者面,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2017年10月笔者在杭州参加的“中国科普期刊学术研讨会”上,见识了《航空知识》杂志的做法,他们的编辑就有宽泛的学科知识,在为读者普及现代航空知识、传播航空领域文化、讲述世界航空历史和中国航空发展史的同时,还送上了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的期刊社,我想不会有学术不端的文章刊出。

科技道德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校;学术道德;学风建设

高校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水平的高低事关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当下高校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如部分高校大学生对学术道德的认知不清、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学术道德行为失范等情况,因此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净化高校的道德环境和学术风气,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一、学术道德的内涵

在百度百科中把“学术”定义为:“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因此,简单地说,“学术”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我们所学的知识的一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形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结论。“道德”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被提及,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用来规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术道德作为道德中的一种,有其独特的内涵,主要就是指从事科研和学术工作的学者所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

二、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学术论文是大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对某个研究领域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最终整理成文章的研究成果。但是随着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对学术的规范方面要求越来越严格。不仅要求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保证一定的率,还要求他们不得抄袭他人研究成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这就要求学者的研究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撑,还必须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尽可能地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高校大学生在高校除了学习之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完成学术论文,要求大学生进行材料的搜集、整理形成一个最初的轮廓,最后进行论文的撰写。因为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学术研究能力的要求,就需要大学生在论文的写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因此,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二)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教育质量

高校培养的是国家未来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而良好的学术道德是提高高校大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以后为国家单位输送高级的人才奠定了基础。这就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更多地关注教育质量。良好的学术道德和风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因为一个大学是否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对于推动我国未来科技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衡量高校大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杠杆就是高校大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良好的学术道德水平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这也就为良好的学术道德环境的构建和有效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

(三)有利于净化高校的道德环境和学术风气

高校大学生学术道德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体的学术道德水平,而学术道德是道德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术道德的好坏对整个社会道德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整个学术研究的新生力量,其本身的学术道德品质会对未来的学术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术抄袭等问题的出现,给整个学术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大学生应主动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培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环境和优良的学术风气。

三、高校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对学术道德的认知不清

学术道德主要是针对现在高校大学生在进行论文的撰写或论文的发表时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且,认识和了解学术道德的基本内涵和内容,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和大学生有效地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但现在部分大学生存在不清楚学术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不清楚什么是参考文献、注释等,甚至不了解学术道德的基本内容和学术不端行为所导致的不良后果的现象。这就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学术道德培养,宣传相关规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避免大学生在学术行为上犯错误。

(二)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学术道德行为失范

由于现在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对学术道德的认知不清楚,就导致部分高校出现了学术不端的行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部分大学生在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时抄袭或者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仅仅把别人的学术研究进行简单的修改,但是换汤不换药。这就导致这些大学生的研究成果没有意义、没有创新性。还有部分大学生的学术论文中有调查报告这部分,但是调查的数据存在着虚假的现象,从而导致这些研究数据没有根据性,对未来的学者进行研究没有借鉴意义。还有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不会写论文就去找论文的人,这就是学术造假,更不值得提倡。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还存在着一稿两投或一稿多投的现象,这也是学术道德规范中不允许的。这就需要高校针对学术不规范所存在的不良现象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此来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风。

四、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建议

高校大学生学术道德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整体上是好的。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问题,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来加强高校的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

(一)营造优良的学术道德氛围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学术道德不端现象的存在与当前社会环境这个大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就需要高校、社会尽可能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道德环境。高校可以从多方面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道德氛围: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媒体的优势来对大学身进行宣传、引导。发挥社会上优秀的学术道德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大学生积极地向这些先进模范学习进而达到规范自身行为的效果。而且也要经常向大学生讲述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会导致的不良后果,从而对大学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其次,经常邀请一流的专家、学者到高校开办讲座。通过知名的专家学者讲授切身经历从而使大学生感受到这些专家学者高深的学术造诣,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具有积极作用。最后,要规范学术成果的发表。学术期刊要进行严格的成果审核,以此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为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奠定基础。

(二)加强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

现在部分高校存在着学术不端的现象,这就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首先,高校可以开设一些关于学术规范的课程,以此来使大学生了解和明白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该遵守的学术规范。高校可以每周安排一两个小时来对大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从而加深大学生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认识。还可以安排学术造诣较高的教师、学者来给大学生进行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也就更有说服力。其次,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增加一些例如诚信教育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培育了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能让大学生在其他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高校在进行诚信教育的时候更多地讲授学术诚信的意义,并且可以为大学生学术研究建立诚信档案,以此来制约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最后,高校可以经常开展一些学术道德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转化为实践。例如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经常参加校内或校外组织的论坛、征文活动,在参加这些活动中大学生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全国各地的知名导师、学者,就会潜移默化中被优秀学者的优良写作风范所影响。

(三)完善高校的学术管理制度

加强大学生的学术道德规范就需要高校建立完善的学术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风。首先,需要高校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价体系。现在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评价的依据大多是通过的数量而不是看发表的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风气,这就要求高校注重大学生的质量。在对大学生进行学术道德评价时要采取公平、公正的态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其次,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奖励和惩罚机制。高校要给那些刻苦钻研的师生以一定的奖励,这样才能激励更多师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对于那些不遵守学术道德而败坏学术风气的人给予一定的惩罚。最后,改进高校的学术道德监督制度。虽然现在国家颁布了许多关于规范学术方面的条例,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不能顺利地实施。这就需要我们的高校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高校大学生不良学术行为的发生。高校要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主要监督大学生的学术行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大学生遵守学术规范。

参考文献:

[1]张惺艺.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2]余常德.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

[3]潘诗盈.研究生学风建设的管理机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4.

[4]罗兵.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