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专业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经济与管理专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经济与管理专业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1

[关键词]会展经济管理;实习效果;影响因子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教育是连接高校与会展相关企业的桥梁。对高校而言,会展顶岗实习是会展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会展企业而言,实习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挖掘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而言,实习是其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必经阶段。因此,实习是高校、企业、学生三者各方利益的关键枢纽。近年来,专业实习效果较不理想,职业认同感差,留职意愿较低等现象一直成为困扰教育界和业界问题。因此分析会展专业本科生实习效果的影响因子,探究提高实习效果有效途径成为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一件具有意义的工作。目前国内外对于专业实习相关的研究较多,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实习教学模式,会展展业实践教学,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和实习模式构建等,而关于会展实习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少。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文连续跟踪三届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生,以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2014级、2015级、2016级本科生两年的实习经历为研究对象。在学生实习结束后发放问卷,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并回收。共发放问卷176份,期中有效问卷为172份,有效率97.72%。基本情况为男生13.85%、女生86.15%、大二12.31%、大三87.69%。

(二)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个人状况,如性别,年级等;第二部分为会展实习生实习效果影响因素,从企业,院校,个人等三个影响因素层面设计,并形成15个测量指标;第三部分为开放性问题,关于实习中的问题及建议。第二部分均采用Linker五分量表法对测量指标评分,并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因子分析。本文对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习效果影响因素量表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在进行主成分分析中,对15个测量项提取了公因子,根据特征值大于2的原则选取了3个住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8.771%。将因子分析提出的3个因子分别命名为“企业因素”“工作体验”和“辅助因素”。

(二)结果分析

1.企业因素对实习效果影响。从因子分析结果得知,企业在专业实习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实习企业是实习场所,对实习的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从调查结果来看,实习过程中企业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工作负荷,工作岗位,企业人际关系,住宿条件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因素公因子得分为3.235,期中实习生对企业人际关系的适应性与正面引导实习的作用给了较高的评价,并且表示企业人力资源部,实习前期培训过程中,感觉到了企业的关怀,工作过程中对于直接领导实习生的小组组长等中层干部的关心和指导工作给予了肯定。在问卷开放项建议和问题部分中,关于该三个因子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也较多,如有些认为“工作岗位太单一,能不能丰富一点”,“希望能有较多的机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类工作,而不只是单一的、专业性不强的工作任务”,“工作负荷量太大,工资低,入不敷出”等。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岗位的单一,负荷较高会降低实习生对于行业的正确认识,无法从多维度对会展行业进行了解和实践,从而降低了实习效果。

2.工作体验因子影响。从数据中提取的第二个公因子为工作体验因子,期中主要包括了角色转换,专业知识,抗压能力,培训机会以及实习报酬等。其中学生对自己在实习过程中从学生到公司职员的角色转换打分较高,为4.05,其中5分比例占50.77%。而对于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项打分较低位3.05,其中5分比例占6.15%。实习效果影响因素中得分最低的项为实习报酬为2.89。从问卷调查开放项问题中可以看到,部分实习生提到“单位是真的提供工作机会,而不是随便一个兼职几天就掌握,是真正地进入展会,而不是体验其中一部分。”,“这次实习很令人期待,让我们提前体验了一下自己专业的工作,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实习经历。”等。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实习过程中的工作体验是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工作体验对于实习效果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3.辅助因子。从数据中提取的第三个公因子为实习辅助因子,期中主要包括了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效果,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指导效果,学院重视程度等。其中实习生对于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为3.32。但是对于学校对实习的关心程度学生并不是很满意,得分为3.02分。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对于指导教师的指导效果和指导过程等都有一定的不满,首先表现在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对于他们实习的关注度,如他们提到“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应该至少去实习单位询问一次学生的实习状况,并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麻烦实习过程中老师来看看学生过的什么样生活”等,也体现了实习过程中,实习生感受不到实习指导的效果。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文依据已有研究成果,设计实习生实习效果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对测项进行降维,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习效果影响因素归纳为企业因素,个人工作体验和辅助因素等三个维度。因子提取后量表14个测量项目,3个公因子,很好解释了影响实习效果的部分数据,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由三个公因子得分百分比可知,对于企业因素公因子实习生对于企业环境内的人际关系,对于企业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以及工作负荷等得分较低。而对于工作体验公因子中,实习生对于自己在实习期间表现的角色转换能力,抗压能力等都表现出较高的认可,实习生也认为该项在其实习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于实习企业所提供的报酬有较高的不满,该项是整个14项测量项中得分最低一项。由三个公因子对比分析来看,实习生对于工作体验测量项得分较高为3.32,而对于其他两个公因子综合得分较低,为3.22和3.23。从数据可知,实习效果受到学校,企业,实习生三个主体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通过对三届实习生进行实习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习生对于实习过程中,得到的工作岗位性质,报酬,学院关注度等都比较敏感,评价较低,对于实习效果起到负面作用。

(二)建议

1.企业因材施教,建立实习生人才储备库。实习生对于企业而言是企业人才储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从自身发展战略出发,因材施教,挖掘实习生能力,通过其参与会展行业不同环节使其对行业产生兴趣,从学校教育中“爱上自己的专业”引领到企业文化中“爱上自己的职业”。同时对于实习生比较敏感的因素,如报酬,工作岗位的单一等问题重视起来,实习期间安排轮岗制,发放合理薪酬,实行奖励机制。企业在对于实习生作为自己人才储备进行培训和引导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大部分问题就是企业过分“用力”,使得实习生认为“工作负荷”超高,因而不愿意再到实习单位就业。这样的恶性循环本身就违背了大学企业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初衷,也违背了实习作为企业与实习生“相见相亲相爱”的桥梁作用。

2.学校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优化教育课程的设置,建立健全实习过程管理体制。在测量项中实习生对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给予了较低的评价,我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在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中,一直以来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教师缺少会展行业实践经验,使得教学内容过多的依赖于理论教学,实践课程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欠缺。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已尽力做到与会展行业靠拢,考虑行业需求等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师队伍储备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一定的欠缺。这也间接影响到了实习指导效果,使得实习生遇到的专业问题有时无法得到教师的指导。本文认为,学校应建立健全实习前,中,后期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实施多维度的监督和管理,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2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模式经验

总体来讲,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仅仅渡过了几年的建设历程,经过一段时期的实验室建设工作,各学校已积累了许多的经验,然而,当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并未跟上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实际上,建设实验室需要遵循特定的规律与时期,以往的经济管理教学中很少涉及实验类的教学模式,相关工作者难免在建设实验室方面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实验教学工作是相关人员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规律研究

当前我国高校很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工作还处于初起阶段。因此存在诸多问题,如建设资金紧缺、场地不够、后期建设困难等。整体的建设水平未呈现大幅度进展。尤其后期的建设方面,专业实验室的发展缺乏充足的动力支撑,而且各个院校的协同合作效果偏低。总体来讲,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与发展需要经历五个时期:初创、规范、提升、优化及成熟时期。其一,初创时期,此时的实验室建设工作重点目标是建起专业化的实验室,并完成从硬件到软件方面的建设任务,以满足专业实验室运行与管理的基础标准。其二,规范时期,这是资源设计逐渐完善并初步形成特色的阶段,此时实验室的日常管理问题日益突显出来,资源建设还需更广的协作,同时形成特色也需要充分依托创新与探索精神。其三,提升时期。专业实验室必须具备优良的机制与自行发展的强大动力。经过内部管理与外部有效地合作工作进一步完善,加上学科、实验教学等研究项目研发工作,需要探索新的发展动力、运作方式、管理经验及创新机制。其四,优化时期。这是实验室的特色逐渐形成的阶段,经过稳定的自行发展与创新,以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学科专业的教学实践逐渐成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特色,为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成果提供全更有力的支持。其五,成熟时期。这是专业实验室步入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阶段,切实构建世界级、国家级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发展为专业教育模式创新的主阵地,为我国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丰富的资源,为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创造优良环境[1]。

二、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作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前提

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逐渐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构成,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内容。构建专业实验室作为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重要前提。是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主要的交流平台。有的专业实验室已经获得了较大的成绩,并起到模范作用。现如今,教育的产业化发展给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实验室需要面向市场、社会以及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基地。同时,关于其中的实验研发、项目研发、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工作还需寻求更为广泛的企业深入合作机会,需要得到社会的有力支援。在进行学科建设的时候,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与实验教学需要寻求与专业教学更加密切的联合,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是推动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关于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以及实验室的建设工作,需要不断开拓建设范围,并且在教学与管理模式方面勇于进一步调节与优化。科学研究与沟通协作,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教师与管理者的交流合作是专业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基础。而研发实验的教学技术,以及教学、管理方式是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2]。

三、当前我国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主要模式及经验分析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正在展开专业实验室的探索工作,与此同时,还需有效寻找社会企业的大力支持。不管是专项建设的211工程,或者合作建设方面,皆是我国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不断建设的外在反映。近年来,我国政府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各界皆加强重视我国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定位与类型方面,主要应用科研型、开发应用型、教学科研型等,然而,对于几种常见科学研究类型的定位方面,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涉及内容还很少,在建设应用型专业实验室过程中,主要侧重于“竭力将科研成果向商品转化,使实验室变成理论结合实际的主要阵地方面。致力于为高校的教学科学研究与当前社会需求提供服务,展开各类资格证的教育与培训工作。现阶段,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是教学科研型,大部分高校的专业实验室致力于教学研究与提供必要的科技开发支援上。为提升教学水平提供条件。这些专业的实验室为本科、研究生的教育活动服务,并且为相关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当前很多高校的专业实验室主要采用分散、集中两种管理方式。部分学校面对机构进行分散化的管理,同时在相关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此外,各个院系依次设置专属的实验室,并安排专业人员负责设备与人员管理。关于某类综合式的专业实验室,往往对资源进行集中式管理,从科研、教学角度分析,实验室的建设主要坚持“集中建设,共享资源”原则,而实验教学活动则坚持“集中应用、专人负责”的原则,这样的运作与管理模式显得比较灵活,达到了资源合理化应用的效果,适用于综合类的实验室建设[3]。

四、探索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的新思路

现阶段,我国关于实验教学方式的研究,大体包括四种类型:其一,操作运用型的实验教学方式。这样的实验教学通常练习对某一专业的应用软件包的操作与应用,是当前社会企业关于软件产品具体操作的重要培训科目。其二,理论验证型的实验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侧重于对相关理论进行验证的过程。所以,一般没有对实验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仅仅需要几个课时的教学,关于实验项目的规划与设计也比较牵强。其三,技能培养型的实验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处理等技术,综合锻炼学生解决专业理论方面的问题。其四,知识创新型的实验教学方式。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主要致力于对专业知识的创新与研究,通常面向博士生的实验教学。总之,我国当前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怎样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主要搭建相关的应用平台,展开专业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方式,为整体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与科研能力带来重要支撑,也是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结束语

总之,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工程,既需要展开精心地策划与组织,又需要各个实验课教育者的深度参与,此外,还需要有关课程进行协调合作进行教学活动。为此,我国相关院校应当充分了解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社会的需求,竭力探寻符合本校发展的途径。主要以本校专业教学的科研、师资水平为前提,展开一系列的开发与研究,或者寻求和企业合作的方式,搭建校企合作式的实验教学资源开发平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进行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

【参考文献】

[1]袁良蓉,刘勋章.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仿真模拟实验室”建设初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01):77-80.

[2]吴泷.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7(01):110-113.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3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校外实习基地;共建

1.前言

校外实习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载体[1],国家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也非常重视。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加强高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然而,校外实习基地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只有得到满足,才能维护各方合作共建关系。本文从经济学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探讨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冲突,提出淡化冲突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保障校外实习基地有效、稳定地运行与发展,以期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质量提升有所帮助。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各利益主体的诉求

2.1实习学生利益诉求

实习学生是实习基地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在体育场馆、滑雪场、健身俱乐部、体育行政部门等相关单位实习可以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实习预想获得的收益主要是:把在校内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了解体育企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经营管理,检验自己的工作能力[2],积累工作经验;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提早进行职业规划;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积累人脉;实习过程中学生会支出一些费用,实习的学生希望这一部分费用由学校或实习单位承担。

2.2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利益诉求

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在指导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教师可以亲身体验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丰富了教师的从业经验,为日后的教学提供丰富案例,丰富了课程内容,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的指导可以推进自己的理论研究;指导学生实习以量化的形式呈现,并且把指导实习生的工作纳入到考核机制当中[3]。

2.3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利益诉求

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利益诉求主要是自身的专业发展,通过与高校教师团队的交流可以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通过对实习学生的实习培训,使实习生对自己在实习单位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对实习期进行合理的规划,减轻了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工作负担;另外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也希望能把指导实习学生的工作纳入到考评体系中,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2.4高校在实践教学中的利益诉求

高校在实践教学中起着组织、领导、控制的作用。高校的利益诉求是: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了教学资源,促进课程与专业建设[4];使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高,提升专业办学水平,从而获取更高的教育收益和社会收益;高校也期望以实习基地为平台,实现“校企合作办学”。

2.5实习单位在实践教学中的利益诉求

实习单位是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实习单位是从本单位发展的层面提出利益诉求,在实习期内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实习生工作的内容、强度和正式员工的差异并不大,但用人单位支付薪酬非常少也没有福利津贴,企业的用工成本非常低。因此企业期望通过与高校建设实习基地,降低用人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1]。

3.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多利益主体冲突

3.1学生与实习基地之间的冲突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对实习的期望与实习单位的工作安排产生的矛盾。实习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机会,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但工作热情非常高,进入实习基地后,希望尽快的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在实习单位承担部分管理或经营的工作。然而,实习基地的管理者往往认为实习生在学校仅仅是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他们认为实习生应该从基础做起,做一些简单的工作。这无疑降低了实习生对实习价值的效用判断,降低了对实习的期望值,对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产生负面的影响

3.2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冲突

实习基地共建必须有经费支撑,然而在实习基地共建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在经济利益方面有着诸多矛盾与冲突。如哈尔滨商业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每名实习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校只补助了50元钱,学生在整个实习期内的花费至少也需要3000元,过高的实习成本增加了实习学生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缺乏充足的经费支持会造成实习生难以专心实习。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希望有老师全程跟踪指导,但事实上多数实习指导老师还承担其他的教学工作,再加上实习指导老师指导实习生在经济上所获得的回报很少,影响指导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多数只能保持电话、微信、qq等网络联系,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

3.3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的冲突

学校与实习基地在岗位配置上存在冲突。学生在实习期间,高校期望能从事体育经营或管理方面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可实际上实习基地负责人出于企业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只会给实习生安排一些常规性的工作,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学生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

4.利益协调基础上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共建的思考

4.1各利益主体秉持“共建共赢”理念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之间是存在着利益冲突的,要想满足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解决各方利益冲突,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不能只追求各利益主体直接利益的实现,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实习基地的建立。在实习基地这一舞台上,各利益主体的情感或行为不是对立的,而是应该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而存在,各方利益主体要积极合作,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间的关系,积极参与到实习基地的共建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各利益主体在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行过程中要将“共建共赢”内化为各自的理念,通力协作、义务分担,保证实习基地顺利共建,最终实现“共建共赢”。

4.2构建多利益主体利益协调机制体系

首先,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调机制的构建是实习基地可持续发展,保证基地的正常运转和科学管理的必要条件[5];其次,学校和实习基地要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实习基地管理机构,落实保障机制。为调动主体间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构建强化联系人激励制度,建立实习教师激励制度,制定实习基地奖励政策的激励机制。再次,完善约束机制。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得差异是很大的,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只顾个体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的情况。因此,学校和基地要用法律和法规来约束双方的行为,使双方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以实现共赢。

4.3实习基地共建要明确经费保障

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6],仅仅依靠高校对实习基地补贴是不够的。应充分调动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的积极性,多方筹措资金。政府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对参与实习基地建设的企业予以政策、税收、信贷、保险等措施扶植企业的发展,学校应改变办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在完善实习经费管理制度的同时,加强实习经费监督,拓宽筹资渠道。实习基地要肩负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职责,给与实习学生工作生活中的后勤保障支持。

参考文献:

[1]程婷婷,房敏.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共建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1):74-76.

[2]尹乐.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旅游专业酒店实习研究———以滁州学院旅游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8,15(02):143-146.

[3]刁力.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学前本科教育实习基地共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4]黄薇薇,周海燕,沈非.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34(01):85-88.

[5]刘海燕.高校文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培育机制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2):98-100.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4

[关键词]学年论文;管理困境;管理创新

学年论文是本科生学术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关键性专业平台课程,与毕业论文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目前,在学年论文的管理与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学生对学年论文重要性认识不够[1]、对学术缺乏足够的敬畏[2]、学年论文定位不明确和力度把握不当[3]、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且缺乏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4]、材料拼凑现象严重且创新性不强[5]、存档不及时及产学研脱钩[6]、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不衔接等问题[7]。针对这些问题,学界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强化学年论文在教学大纲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8],建立确保学年论文选题科学性的保障机制[9,10],理顺学年论文指导机制与本科生导师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师生双向选择机制等关系[11-13],实现学年论文管理系统的科学设计并强化学年论文过程管理[14,15],实施与学年论文相关的课程改革[16,17],以及理顺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之间的衔接关系[18,19]。尽管学术界针对学术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然而仍缺乏针对经济类专业学生学术论文管理和实施困境与策略的专门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国内相关院校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经验整理,以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为例,阐释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创新、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问题。

1他山之石:国内高校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中的经验借鉴

为了搞清楚国内高校在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中的好做法和优秀经验,笔者于2017年8~12月间,基于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搜集和整理了相关高校或学院涉及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等的相关规定,并重点收集了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相关规定,如表1和表2所示。

1.1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开课学期的设定

多数学校对学年论文开课学期都有明确的规定,仅有少数学校的规定不太明确,如黑龙江大学规定学年论文应该在专业必修课程基本结束的学期内。多数学校认为学年论文应该开设在第5学期或者第6学期,也有部分学校认为可以在第4学期开设。从学校层面看,大多认为学年论文仅应开设1次,仅有部分学校在第4学期和第6学期分别开展1次学年论文。学院层面对学年论文开设学期的相关规定基本与学校的规定一致。多数学院都强调应该在第6学期或者至少是第3学年开设学年论文课程,部分学院也认为学年论文在每个学年都应开设,如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等。学年论文开课学期是该课程实施的重要细节。开课学期过早或者过迟,均不利于该门课程作用的发挥。学年论文的开课必须建立在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而且应该与毕业论文写作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周期。由此,学年论文课程的开设最好应该放在第3学年。由于第3学年第2学期专业课程大多比较繁重,且部分优秀学生已经开始筹备考研,学年论文课程宜开设在第5学期。

1.2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主要文体形式的规定

学年论文的文体形式决定了写作质量、学生参与积极性等。从搜集到的资料来看,主要的文体形式包括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改革方案研究、实习报告、经济活动分析、研究报告、课件制作等。实际上,基于学年论文的课程名称,多数学校和学院偏爱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开展学年论文课程活动。不过,部分高校也以调查报告作为学年论文的主要内容,如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等。案例分析或者改革方案研究等形式也是主要文体之一,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均以案例分析报告或者改革方案研究报告等作为学年论文文体形式多样化的手段之一。实习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研究报告或课件制作等作为学年论文的备选文体形式,也被杭州师范大学等加以采用。

1.3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字数的要求

任何一种文体的经济应用文书或专用文书都有一定的框架和结构,由此也会有一定的篇幅要求。篇幅过短,不利于实现文章的完备性;而文章过长则将导致更多的非专业术语、非逻辑用语的出现。由此,对学年论文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字数要求。国内相关高校和学院对学术论文基本上都有一定的字数要求,但具体要求则不尽相同,其中淮阴工学院等规定字数应在3000字以上,怀化学院等规定字数应该在4000字以上,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规定字数应该在5000字以上,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则要求字数达到6000字以上。事实上,对不同专业、不同体裁而言,学年论文应该有不同的字数要求。单就经济类学年论文而言,可以采用的文章体裁形式很多,但要把一种经济社会现实分析清楚,学年论文宜规定在6000字左右,毕竟字数过少不太能形成一篇合理的论文或报告文书,而字数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整体框架或者文章细节进行有效的把握。

1.4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导师配备的基本要求

导师的配备决定了学年论文的层次和可能达到的高度,一般而言,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导师配备主要有最大指导人数限制、指导教师基本条件等要求。不同学校对学年论文指导最大限制人数的规定不尽相同。其中,比较宽松的是重庆大学,仅要求单一导师指导学年论文的人数不超过30人。其次是黑龙江大学,仅要求单一导师指导学年论文的人数不超过20人。多数学校要求单一导师指导学年论文的人数不超过15人,如重庆工商大学等。最严格的是中国人民大学,要求每位导师指导学年论文学生人数不超过5人。对学年论文指导教师的要求大致体现在职称和学历上。其中最为宽松的是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仅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助教以上职称,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稍微严格一点的是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要求学年论文指导教师至少应该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或者是讲师以上职称。更为严格的学校或学院包括哈尔滨师范大学等,要求指导教师至少应该具备讲师以上职称。事实上,由于一般高校规定硕士毕业两年才有资格进行中级以上职称评定,由此以职称规定的学年论文指导教师条件要比以学历规定的条件严格得多。还有少数学校要求学年论文指导教师既具有讲师职称也具有硕士学位,如安康学院经济管理系。也有部分学校要求指导教师是由确定的本科生导师具体来指导相应的本科生,如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对指导教师的职称、学历以及指导学生上限的要求,都对学年论文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对指导教师职称、学历的要求必须结合系所、教研室实际师资结构进行设置。

1.5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其他规定

对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其他规定主要包括校外导师聘请的相关条件设定、学年论文成绩评定的相关细节、学年论文的学分设定。从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相关高校对学年论文外聘导师通常没有较大的限制,仅有安康学院规定校外导师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位和中级以上职称。对学年论文成绩评定的规定主要以指导教师考核为主,但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也规定可以通过院系组织统一答辩来确定学生学年论文成绩。对学年论文的学分规定主要以2学分为主,但也有部分学校或学院将学年论文的学分确定为3学分,如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等。笔者认为,对学年论文考核方式的细节设定不宜过于具体,应该给指导教师相应的权限,以审核学生相应的学年论文成果。而对于学分的设定,由于毕业论文的学分数一般都比较多,所以学年论文学分不宜设定过高。至于校外兼职教师的聘任,除非是涉及调研类以及具体的经济管理实务工作等,如果学年论文采用学术论文的形式,可以不聘请校外兼职导师,毕竟相比较而言校内导师在学术论文等方面的造诣要远比校外导师丰富。同时,对校外兼职导师的聘任也不宜在学位或职称上有过高的要求,仅仅应该在行业经验或者实践经验上具有更好的从业经验即可。

2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生学年论文管理创新及困境

2.1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生学年论文管理中的创新举措

1)以系副主任负责制确保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有效性。学年论文是关系学生学术水平的大事,需要全体教师的投入。然而,如果仅将学年论文作为一门课程,则通常只会有1~2名教师参与教学过程。为了缓解这种矛盾,重庆科技学院确定了由负责实践教学的经济系副主任担任学年论文课程的责任人。由于负责实践教学的系副主任的工作职责包括实验、实习、毕业实践、毕业论文、学生创新、技能大赛等实践教学的管理和实施,可以很好地调动全系教师参加学年论文的实施和答辩工作,也容易将学年论文和相关创新、创业和技能大赛活动结合起来。2)以管理规范制定及模板设计,提升学年论文的规范性。为规范经济学类本科生学年论文写作与实施,重庆科技学院组建了以经济系主任、支部书记和骨干教师为主的学年论文工作小组,经过多轮的讨论和修订,形成了《经济系学年论文教学与管理工作规范(暂行)》《经济系学年论文模板》(以下简称《规范》和《模板》)两个文件,以确保实现学年论文的规范性。其中,《规范》包括学年论文的选题、工作小组的选聘和职责、指导教师的选聘及职责、对学生的要求、成绩评定以及执行事宜等6个部分。《模板》包括封面、摘要、关键词、目录、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页眉页脚、图、表、参考文献等格式和内容要求。学校通过《规范》和《模板》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将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细节进行了制度化设定,也为指导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格式和内容标准。3)以先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保证学年论文文体的多元化。《经济应用文写作》是开设在《学年论文》课程之前的专业平台性课程,旨在阐释经济类专用文书写作的相关细节问题。《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年论文备选文体的多元化。重庆科技学院为保证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备选文体的多元化,积极实施了教学大纲修订和教学内容改革。其中,在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首先讨论和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备选章节库,包括论文写作、课题文书写作、契约文书写作、招投标文书写作、调查文书写作、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报告写作、行业研究报告写作、财务会计审计报告写作、规划文书写作、个人求职文书写作等;并依据不同的专业设计了不同的课程章节。同时,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重庆科技学院在对所有专业均强化了学术论文、经济契约文书等基础上,对不同专业重点选择不同章节,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也利于不同专业学生在进行学年论文写作时有不同的备选题材。4)以学生自选文体款式,提升学生参与学年论文的积极性。一般地,学生对写作专业的学术论文并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可能对一些具体的调查工作、策划活动等,以及其他涉及具体工作的活动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重庆科技学院在学年论文实施中,在选择文体上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学生可以在学年论文、调查报告、活动策划书、课题申报文书、行业研究报告、规划文书、招投标书等多元化文体形式中任选一种。文体的多元化确保了学生能够根据研究兴趣或对实际工作的兴趣,来选择适应于自己的文章体裁。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提升学生的专用文书写作能力。5)以师生互动选题和工作小组审定,确保学年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学年论文题目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最终提交成果的质量,也关系到学生的写作兴趣。为确保学生学年论文选题的科学性,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系主要采取了备选选题库提供、师生互动定题和学年论文工作小组选题审定等措施。首先,以历年学年论文选题和指导老师新出题为基础,学校形成学年论文的备选题库,供学生初步选择。其次,对于不愿从选题库中遴选题目的学生,学校鼓励学生自行拟定题目或与指导老师协商拟定题目。最后,所有学生选定的题目,统一提交经济系学年论文工作小组审定。学生必须按照审定的题目进行学年论文工作。6)契合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拓展学生学年论文写作调研的经费支撑。由于学年论文的多元化文体中涵盖了调查报告或其他专用文书的写作,这就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单纯依赖学校拨发的学年论文课程建设经费并不足以支撑调研报告或专用文书类的科学写作。重庆科技学院在学年论文管理中,积极创新学年论文写作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协同发展的工作模式。事实上,创新创业是目前国家关于大学教育的主流方针。各级政府或学校均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经费,包括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优秀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可为学生提供0.3~5万元不等的经费,这可以支撑学生开展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科学研究。7)契合专业技能大赛,提升学生学年论文成果层次和水平。目前,学生就业仍然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专业教育和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参与学年论文的积极性,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系将学年论文写作与专业技能大赛校内初选等进行了有效结合,包括海峡两岸校际模拟商展、全国商科技能大赛、全国能源经济征文比赛、资源与环境创新设计大赛等。学年论文写作成效突出的学生将有机会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大赛并获得相应荣誉,这些荣誉反过来又可以提升学生参与学年论文学习和写作的积极性。

2.2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生学年论文的实践困境

1)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且实际工作投入力度不够。目前,重庆科技学院经济学类专业学生的学年论文主要由经济系教师承担。经济系在编、在岗的教师共有23名,其中博士6名,副教授7名。指导教师队伍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表现在缺乏教授师资、现有师资中大部分教师未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部分教师研究水平和研究层次不高、缺乏高层次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指导教师的水平相对较低且分布不均衡,致使学校经济学类学年论文仍主要采用现状、问题和对策等3段式写作款式,缺乏对最新研究动态和顶尖研究主题、最新研究方法的跟踪研究。同时,教师对学年论文的认识不到位。部分教师认为,学年论文就是分配给部分教师的教学任务,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指导学生。即便是担任学年论文主讲的部分教师,也仅仅把它作为一般性实训或者实习课程加以对待,缺乏对学生学年论文的深入指导和投入。2)学年论文体裁仍以学术论文为主,多元化程度不够。尽管在学年论文的管理和实施过程中,重庆科技学院强调学年论文可以有学术论文、调查报告、行业研究报告、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但大部分学生仍主要采用学术论文形式。当然,并非以学术论文形式展开的学年论文活动有什么不好,但不同的学生应该围绕不同的职业和人生发展目标采用多元化的文体,以提升其专业文书写作能力。3)学术道德规范落实不到位,部分学生有抄袭嫌疑。学术道德规范是从事学术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对学术道德规范的学习和遵循,是为学生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奠定基础的必要环节。然而,目前在学年论文的管理和实施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学术道德规范存在着漠视,主要体现在开始写作学年论文时抄袭框架、写作学年论文主体部分抄内容、图表格式不规范、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并且存在伪造参考文献或注释、伪造分析数据等违背学术道德基本规范的问题。这将影响到学生学术研究和经济应用研究等能力的提升,也容易形成抄袭的习惯,不利于未来职业的发展。4)学年论文理论和方法论修养不够,学年论文通俗化趋势明显。学年论文是为后期毕业论文写作和长期从事学术研究作准备的一项基础工作,学年论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学年论文写作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且学习时间较毕业论文更为充裕。事实上,从目前经济学类专业学年论文的管理和实施来看,学生多愿意选择“对策研究”“分析”之类的课题,该类选题主要强调对现状的把握、对问题的诊断以及相应对策的提出。选这类选题的学生由于对现状的调查和把握力度不够,对问题的诊断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而据此提出的对策则必然缺乏针对性。与此同时,该类选题的学年论文写作无须借助较为高深的研究方法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学年论文口语化、通俗化和空洞言之无物化比较严重。5)学生搜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不够强,分析缺乏严谨性。经济学不同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其对经济社会现象的描述、解释、预测与决策等活动均离不开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目前重庆科技学院已针对经济类学生开设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商务统计学、经济预测与决策、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以培养学生对数据的认知、分析能力。然而,目前学年论文写作中,学生对前述课程学到的数据分析能力应用不多,多以对原始数据的列表处理等进行数据的展示,缺乏对数据的深入和透彻分析。由此,基于这些数据的分析也只是流于表面,无法实现严谨而流畅的专业分析。6)学生对学年论文写作重点的把握力度不够,框架缺乏流畅性。不同的学年论文体裁有不同的框架和写作重点。以学术论文为例,综述类论文、调研类论文、理论分析类论文、经验验证类论文的写作框架不尽相同。综述类论文主要是对所有相关文献的评述,强调基于时间、空间或者逻辑关系的文献“叙述”和“评论”。调研类论文则主要基于调查问卷、座谈会等调查实际,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强调对调查科学性、完备性以及调查结果真实性的处理。理论类或经验类论文则分别强调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框架,不同的框架应该安排不同的写作重点。目前,学生对学年论文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框架把握不是很明确,找不准文章主要要干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由此提出的对策建议也缺乏针对性和逻辑对称性。

3经济类专业学生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优化策略

3.1加大对学年论文指导教师的引进培养力度,适度聘请行业兼职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水平是学年论文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针对学年论文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必须加大学年论文指导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首先,加大博士或高级职称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博士是经过3~4年学术训练的专门人才,一般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而高级职称教师是专业技术人才经过多年积累并获得学术认可的教师队伍。对指导教师结构改善和水平提升的关键细节在于引进和培育博士或高级职称教师队伍,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平均学术水平,并带动其他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其次,加大对现有教师学术水平提升的培训。学校要加强学术道德规范的培训,以学术研究范式规范教师的学术行为。同时,还应该加强对现有教师学术研究方法的培训和通行研究范式的培训。从目前流行的期刊经验来看,学术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和创新性以及学术论文写作的范式性已经成为各个期刊发表专业文章的基本要求。第三,适度聘请行业兼职导师作为学年论文指导教师。行业兼职教师相比较在岗在编的专业教师而言,具备更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而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直观感觉和了解,也可能比专业教师更为深刻。由此,聘请资深的行业专家作为学年论文兼职指导教师能够弥补校内指导教师的一些缺陷。当然,对校外行业专业教师的聘请应该围绕一线、资深的专家进行,对其职称和学历的要求不宜过高。

3.2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年论文指导教师奖惩制度

合理的课程指导激励约束机制是保证指导教师投入适度学时,开展学年论文活动的必要条件。学院或专业系应该划出一部分专项资金作为学年论文指导的专项补助,或者以折算工作量的形式,将参与学年论文的指导教师工作量纳入折算学时进行年终补贴。同时,对指导教师指导学年论文的行为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管理规范中并不具体规定每个指导教师每周或者每个工作日应该指导学生的学时数,放弃过程管理为结果管理。学校可以在相应的管理规范中规定:如果学生学年论文达不到规范的要求,扣除部分津补贴;或者按照学生的学年论文水平和评价等级,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津贴予以一定的乘数系数。对于那些明显违背学术道德规范的学生学年论文,除了给对应学生一定的纪律处分外,还可制定针对指导教师的教学事故认定或者津补贴扣除办法。

3.3契合《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加大对学生写作学年论文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培养力度

《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是《学年论文》的先修课程,应充分发挥其在学年论文写作规范性和科学性中的作用。针对学生写作学年论文中呈现出来的学术道德失范和框架缺乏科学流畅性问题,应该在《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加大对相关政策规定中涉及学术道德规范相关细节的阐释和讲解。同时,在各类应用文写作讲解过程中,应该着力讲解各类应用文的基本框架,各种框架的内部结构、结构重点以及框架结构流畅性的细节安排。

3.4契合数学、统计和经济等类课程加大学生理论和方法论修养的培育

学年论文写作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分析方法基础。这些基础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依赖前期相关课程的培育。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在专业学习的前4学期,应该安排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理论课程讲授;同时,应该安排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类课程;商务统计学课程也应该在前4学期加以开设。这3类课程的开设将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经济分析的理论修养、经济数学分析修养以及经济统计分析修养。学院或专业系在加大学生数学、统计、经济类课程开设的同时,还应该围绕这些课程的考核适度布置一些可供考核的课程论文,给学生以练习的机会和提升的可能。

3.5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拓展学年论文写作经费支撑渠道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5

(一)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招生情况

除了1993—1999年招生数量的波动幅度较大之外,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历年的招生规模都较为稳定。从表1可以发现,从1999年开始(不包括2002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就不再招收专科生,而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则不断扩大,1999年本科招生数量较1989年增加了30人,2011年较1989年则增加了91人;同时,从2000年开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层次上台阶的趋势越发明显,无论是招收的研究生还是毕业的研究生,数量都在逐年增多,2011年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比2000年增长了1.5倍,同期毕业研究生的人数也比2000年增长了1.8倍。可见,21世纪以来,林业经济管理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模迅速增长,所培养的高精尖人才数量不断增加,为我国的林业经济建设和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从相关课程的讲授起步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性质的学科的。建国初期,我国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主要模仿当时苏联的林业专业,设立了“林业经济学”和“林业企业组织计划”2门专业课程。随后,为了满足教学计划的学时要求,这2门专业课程合并为“林业经济与管理”课程,并于1995年统一名称为“林业经济管理学”课程。当前,社会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类型的需求主要包括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以及新型林业经营者3种类型。因此,目前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大体由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类课程、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类课程、资源与环境类课程、企业经营类课程和农林业技术与实践类课程等5大模块构成。其中,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类课程、资源与环境类课程以及企业经营类课程这3大模块是分别对应社会需求的3类林业行业专业人才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由此可以看出,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其课程体系覆盖面较广,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包括经济学、数学、人文学、林学、法学、统计学等。

(三)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目前,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以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为例,2004年派遣(即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占66%,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占17%,成为志愿者的毕业生占4%;2005年派遣的毕业生占61%,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占16%,出国的毕业生占2%,成为志愿者的毕业生占4%;2007年派遣的毕业生占42%,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占20%,出国的毕业生占4%,成为志愿者的毕业生占8%。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直接进入社会就业的比重逐年减少,而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林业经济管理专业高学历人才有一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不容乐观。同时,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难以觅得与专业一致的工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可以从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得到佐证。2006年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15名硕士研究生中,除了3名转为攻读博士学位之外,其余的12名硕士毕业生无一人就业于林业经济管理领域。

二、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通常,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至少应涵盖“林业经济学”“林政学”“森林及林产品贸易经济与管理”“森林环境(生态)管理”等核心课程;同时,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还应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目前,我国有66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虽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不尽相同,但都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由于专业方向的设置不尽合理,所以课程设置过细,教学内容的服务面向过窄;二是由于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比较单一,所以相应的课程设置也比较单一;三是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过于庞杂,而专业课程则稍显薄弱;四是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适应林业科技发展的要求,不少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与生产实践脱节,而且教学方法比较落后,从而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难以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条件欠缺

为了顺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1999年起(不包括2002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停止招收专科生,同时不断扩大本科生的招生规模。然而,随着本科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对加强本科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视,开设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原本就比较落后的教学基础设施和实践教学基地更是不堪重负,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实践需要。而且开设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普遍反映,近年来国家对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减弱,这导致一些院校不得不缩短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习周期,甚至有的院校干脆不开设实地实习考察课程。这些都与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对实地考察学习和实践有较高要求相背离。

(三)师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

目前,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已经拥有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较完整的学科师资队伍,师资力量较强,队伍结构也较为合理。统计数据显示(详见表2),开设林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13所普通高等院校共有相关的专业教师203名,每所高校平均拥有约16名专业教师,而且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了70%,教授、副教授与讲师和助教的比例为35∶35∶30。但是,必须意识到,我国高校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存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很多专业教师缺乏林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有些专业教师不具有定量和空间分析方面的技能,有些专业教师在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融合方面的能力欠缺。这都会导致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功能不健全、科研功能虚化,甚至于导致所培养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竞争力较弱,难以在林业行业领域觅得一职。

(四)专业的宣传不到位

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是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等农林院校具有优势的特色专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统、包、管”的大学毕业生分配体制下,高等农林院校受到家长和考生的极度青睐,因为高等农林院校的学生一毕业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的建立,计算机、电信、金融等热门专业成为考生关注和追逐的焦点,传统的农林专业成为不折不扣的“冷门”。在这一背景下,招生宣传工作尤被看作是提高高等农林院校生源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是招生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各高等农林院校在招生宣传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从而导致大多数家长和考生对高等农林院校及其开设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这样的优势特色专业缺乏了解和认识,所以很多考生没有把高等农林院校列为理想的高等学府,甚至都不知道有林业经济管理这个专业。这都直接影响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生源质量。

三、全面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建议

促进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全面发展是为国家现代林业发展服务的本质要求。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关系到能否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而且关系到能否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和相关的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进而关系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本着这一精神,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也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深入研究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家政策扶持和导向的问题,二是学校加强自身建设和深化学科专业改革的问题。

(一)在国家政策层面,要紧跟世界林业发展趋势,提升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地位

为了促进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在相关政策层面要有适当的调整和倚重。第一,国家应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以及必要的经济支持。第二,国家对GDP贡献的衡量应该有隐性作用的显性计量。林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不如农业、工业明显,但是其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在量化评价时必须予以公平对待,即对林价和森林社会公益价值的计量有所体现。第三,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重视与国际的接轨,在国家层面逐渐把林业从公益性较强的事业转变为发展经济用材林、果品加工、碳汇收益林、游憩价值等多种经济价值的产业,从而促进有利于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为社会所了解、社会影响力得到不断扩大的社会环境的形成,进而达到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选择学习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并立志为我国的林业发展而奋斗的目的。

(二)在高校自身建设层面,要全面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

1.深化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改革

高等院校在搞好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还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和综合配套的原则,进一步搞好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是要大力深化教学改革,通过改进德育工作、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强化教学管理改革等,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二是加快科研工作尤其是科研管理的改革,切实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兴林方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积极推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把科技力量有效地组织到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竞争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和木材利用思想的影响,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师过去主要从事有关林业生产关系和林业计划经济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然而,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研究市场经济背景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应该从以下4方面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增强和优化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一是努力提高师资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除了要积极引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优秀学者之外,还要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再深造以及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以提高其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二是建立和推行为新进教师配备导师的制度,即由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新进教师的指导教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此外,还要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观摩活动,使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的体验中向优秀的授课教师学习授课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三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合作与协作机制,构建具有不同研究方向的师资队伍,提升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科学研究水平。四是优化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师资的学科结构和知识能力结构。通过引进计量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3S”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构建一支以具有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为主的、兼顾跨学科专业人才的能够互补协作、团结合作、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

3.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从以经济为本位的教育转变为以人的全面素质为本位的教育。同样,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探索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教学内容体系。首先,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有所突破和创新。要彻底改变原来各门课程自成体系的状况,对各门课程中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同时,开设一些内容冗余度低、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其次,要根据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变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客观真实地反映林业行业发展的需求变化。同时,课程教学既要注重林业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生的开拓精神以及交流沟通、创新等非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有针对性地引导未来林业产业化、实体化的发展。第三,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实践教学应是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

4.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6

《经济法》是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学科,相对于其他专业主干课程而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是由于法律自身的枯燥性和法律用语的专业性,使得经济法课程晦涩难懂。为了提高广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对于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兴趣,必须对经济法课程教学进行教学改革,案例教学的改革便是途径之一。本文对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案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能够对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课堂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向纵深推进和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也离不开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经济高端人才。财务管理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正式为了适应这一需求而设立的,它的设置能够为我国广大的经济人才奠定坚持的法律基础。近几年来,各高校立足于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对经济类专业人才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将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既要精经济又要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经济法的课程内容繁杂,教学方式较多,其最初的教学对象设置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的经济法教学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怎样能够在保留经济法理论体系的同时,与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相结合,让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好的灵活运用,是值得每一名经济学教师研究的问题。

一、经济法教材分析

在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当中,大部分学生考取了财务管理相关的资格证书,这些资质证书能够证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在考取每个资格证书的过程当中,都需要用到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课程内容或涉及到经济法课程的相关内容,而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的诸多内容多与实际案例具有紧密联系,诸如:破产法、证券法、知识产权法以及公司法、合同法等等。所以,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学好经济法不仅仅能够做到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有法可依,还能够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专业技能。在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课程当中,与实际具有紧密联系的经济法课程内容,去案例的资源非常丰富[1]。在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课堂教学当中,使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摒弃枯燥的法律知识带来的消极影响,能够使得学生充分体会到法律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带来的趣味,能够提升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对于经济法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案例教学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充分体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财务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将枯燥乏味的经济法理论知识引入到实际的案例当中,运用专业的经济法理论知识对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利用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互动模式,在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课堂上构建交流沟通的平台,不仅仅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还加强了对于相关问题的深入交流[2]。利用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的平等对话机制和讨论平台,对于同一案例各抒己见,提出自己对于此类问题的看法和建议,提出具有创造性、建设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对策,为他人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在我国财务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当中,使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加深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对于经济法知识的理解,能够令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应用经济法知识,不仅仅丰富了学生对于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案例的积累、扩大了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提高了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对于经济法相关问题的表述能力,对于提升其专业的表述水平具有重要作用[3]。

(二)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这种双向的交流和沟通能够实现沟通双方的双赢。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也颠覆了我国传统教学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解决了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较为被动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学习经济法的情绪,培养学生对于经济法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4]。传统课堂上,教师传授枯燥乏味的经济法理论知识,学生听的更是索然无味,这是一种教师占据主导的授课模式,不利于学生掌握经济法理论知识。但是,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改变了这一情况,它让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剧烈的碰撞,在碰撞中进行合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积极调动学生们的参与意愿,在实践案例的探讨和研究当中,掌握经济法理论知识。

(三)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法理论知识具有繁杂、易变等特点,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将所有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经济法理论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是不现实的[5]。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学习、补充相关的经济法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法恰恰符合这一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将日后工作所需要的东西提前搬到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课堂上来,提前学习如何将在实践当中应用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理论知识[6]。经济学案例本身具有理论知识和具体事例两种属性,其具有两个意义:其一,利用实际、生动、具体的经济案例诠释生硬的经济法条;其二,锻炼学生对于案例分析的独立性,引导者学生对于案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发掘,并思考利用经济学的哪一则法条,找到问题的本质,提出具有创造性的建议和对策。因此,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经济法在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教材能够为案例教学服务的内容较少

当前,我国的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课程教材具有重口碑轻内容的倾向,教材的选择不是以内容为核心,而是将口碑作为选择的主要依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变得更加复杂,经济法的修订周期和内容也不断缩短和丰富[7]。这就对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课程教材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符合现行教学内容的需求,又要进行适时的修订和完善。有些教材虽然编创者的水平很高,但是由于长时间没有修改,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实际和教学需求,能够为案例教学服务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

(二)教师缺乏案例教学的专业性素养

对于经济法理论知识的授课,教师应该是法律专业还是财务管理专业,直接决定着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的授课效果。经济学课程设置在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当中,授课的教师或者是经济学专业教师或者是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为了规避授课教师的频繁调动,就顺理成章的讲授经济法课程[8]。但是这些授课教师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亦没有专业的法律和经济法理论知识,对于经济法理论知识当中的繁杂性难以把握,对于经济法更加深入的理论内容也难以驾驭,对于使用案例诠释经济法理论知识更是难上加难。

(三)教学模式单一且落后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部分主要是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方面的训练和实践,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并没有针对经济法的实践教学,这样的实践教学设置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经济法教学实践的课堂效果[9]。在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课堂教学当中,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占比较高,教学方式也较为单一。经济法理论知识的枯燥无味和自身的抽象性特征,造成了学生对于经济法理论知识被动的学习现状,将精力更多的倾注到课堂笔记和整理当中,多学习经济法理论知识,少应用于实践当中。而有部分授课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法的备课时间较长,需要大量的案头工作,因此较为排斥案例教学法在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当中的应用。

四、经济法案例课堂案例教学改革探究——以破产法为例

授课教师在对于破产案例的讲授之前,需要对国内外的破产案例进行相关查阅和整理,对学生下发案例资料的查阅任务,并将此任务分配给由几个学生组成的小组,选择一个案例作为典型,让学生了解案例的发生背景,对案例的内容、案例纠纷产生的原因、案例处理的最终结果等相关内容,运用经济法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讲解,并在此基础之上,小组内部和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和探讨,加深对于相关经济法理论知识的理解。

(一)对破产程序结构进行分析,整理出基本思路

对破产原因进行分析,对破产界限进行界定,进行破产申请,进行破产受理(包括指定管理人、债权人申报债权形成债务人财产和破产费用),召开债权人会议,宣告破产(包括开始清算破产、形成破产财产),破产财产的变价,破产财产的分配,破产终结。此外,在宣告破产之前,具有启动重整、和解程序的可能性[10]。

(二)理论知识与案例材料相结合

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在我国乳制品行业当中创造了诸多奇迹。还曾入选《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百强榜单榜首。但随着三氯氰胺事件的发酵,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告破产。1.三鹿集团的破产原因和界限(讨论对于缺乏清偿能力的理解);2.破产申请人(讨论三鹿集团申请人的权利和义务);3.破产受理;4.宣告破产(讨论破产清算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破产财产的形成);5.召开债权人会议(讨论三鹿集团债权人会议的主持人选、讨论在债权人无法得到全部清偿的现状之下,怎么分配能够更加科学合理);6.破产财产变价以及分配(讨论三鹿集团破产财产变价的方式以及怎样对分配的顺序问题进行相关界定);7.破产终结。在对三鹿集团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讲授当中,将三鹿集团破产案例当中涉及的主要经济法理论知识点让学生们进行全面、系统、深入、透彻的研究和分析,并将经济法理论知识点作为重点的分析内容,包括在启动重整以及和解程序当中所适用的具体法律条等等。授课教师要注意,在进行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分析时,必须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其中的本质原因,这样能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五、结语

在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课堂教学当中,开展案例教学能够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财务管理教学当中,能够充分将经济法理论知识和财务管理实践应用完美结合并发挥其优势,对于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掌握经济法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正面效应。但是在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课堂教学当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任重而道远,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不仅仅对于实施案例教学的授课讲师提出了较高的专业理论要求,对于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突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在我国财务管理专业课堂实践案例教学当中,应该对各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不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的新型专业财务管理人才。

作者:赵洁 单位:丽水学院

参考文献:

[1]丰蓉芳.运用案例提升经济法课堂教学改革效果的探讨[J].当代会计,2016(11):51-52.

[2]王宇平.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研究——以经管类专业为例[J].知识经济,2016(02):114-115+118.

[3]戴娟萍.互动式案例教学:改革实施效果与持续改进——基于《公司财务案例》课程教学的问卷调查[J].财会月刊,2015(36):116-119.

[4]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J].全国新书目,2015(01):43-200.

[5]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J].全国新书目,2014(05):31-200.

[6]张建军.法学本科专业国际经济法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之梳理[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184-188.

[7]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J].全国新书目,2013(06):80-300.

[8]李杰,杨小卿,刘露.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对策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65-68.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7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对策研究

思路与方法笔者根据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及工作研究需要,

一、确定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笔者以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为主线,以“现状分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研究思路,对调研的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一是现状分析。分析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背景与现状,主要是对调研的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二是找出问题。通过调研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再结合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找出了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三是分析问题。本文采用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分析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以期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四是解决问题。通过对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深入分析,从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指导、专业优化调整、专业群建设、专业质量提升等方面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法对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进行研究。一是比较研究法。本文对部分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研,通过比较研究,概括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经验。笔者采用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横向比较主要对比分析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的现状,并对其成功经验进行归纳与总结;纵向比较则是分析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历程,总结前期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以期能为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二是调查研究法。通过走访调查,对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进行调研,对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进行梳理,为后期的研究工作提供研究思路和基础材料。三是个案研究法。笔者以陕西服装工程学院为个案,分析其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中的一些具体情况,通过对建设现状和建设规划的分析,总结出了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二、现状与背景

分析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的学科专业定位是:以工学类和艺术类专业为主体,以管理类和教育类专业为两翼,以服装类专业为特色,工、艺、管、经、教多科类专业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以学校的学科专业定位为遵循,立足陕西,面向中小企业进行专业设置,以管理学为主,形成经济管理专业群,管理学和经济学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立足一线,为地方经济建设、服装行业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型人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于2012年,前身是成立于2002年的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2002年电子商务专业招收首批高职生,2011年市场营销专业招收首批本科生。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20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经济管理学院现有市场营销、会计学、物流管理、财务管理、金融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是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的优势专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发展比较稳定。会计学专业是校级“一流专业”。本科专业中,除金融工程专业属于经济学专业外,其余4个专业都是管理学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稳定,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规模逐渐增多,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则下滑较为严重。经济学科只有金融工程一个本科专业,对学科体系支撑不足,需要申报新专业来拓宽这一学科。目前正在申报本科新专业——数字经济专业,专业申报的前期调研工作和可行性分析工作已经完成,新专业申报材料通过学校验收,已正式上报。经济管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实验室11个,实验用房总面积为1532平方米,实验设备1608台(套),设备总值911.98万元。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三、问题分析

通过对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等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现状的分析,发现其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1.专业建设指导力度不够

应用型高校大多设置院系专业建设的领导机构和指导机构,但多数高校的上述机构作用发挥有限。大多数院系领导对专业建设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依赖和等靠学校的思想较为严重,加之经费和精力投入非常有限,专业建设有规划但却往往缺乏前瞻性和可行性。

2.专业结构有待优化调整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的5个本科专业中,市场营销、会计学、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4个专业属于管理学专业,金融工程专业属于经济学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发展较为稳定,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规模缓慢增长,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下滑较为严重。目前,经济学科只有一个本科专业,对学校的学科体系支撑不足。在管理学专业中,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专业都属于传统专业,招生较为困难。总之,从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现状来看,专业结构需要及时进行优化调整。

3.专业群建设需要加强

经济管理专业群已经形成,专业群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目前,经济管理专业群已经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初步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研究。通过与京东、长城证券等企业合作,建设了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总体来看,经济管理专业群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放共享水平还不高,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研究还不够深入。

4.专业建设质量有待提升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于2011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经过10年的学习和总结,逐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修订指导意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修订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严格流程管理,各个环节工作到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化、合理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数量和结构满足专业教学需要,但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的数量不足。学校在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建设校级“一流专业”1个、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培育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但高层次的专业建设成果偏少。

四、对策建议

针对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指导

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院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组成,主要负责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经费筹措、绩效考核等工作。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学科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等组成,具体指导专业建设工作,定期检查经济管理专业群和各专业建设的进展,分析、协调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向学院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提交专业建设业绩评估报告。学院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有分工、有合作,共同推动专业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2.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在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的专业中,除金融工程专业属于经济学专业外,其余4个专业都是管理学专业。在管理学专业中,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发展较为稳定,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下降较为明显。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专业可采取隔年招生的办法。同时申报财务会计教育、市场营销教育等管理学新专业。经济学科只有金融工程一个本科专业,对学校和学院的学科体系支撑不足,需要在继续提高经济学科现有专业办学水平的同时,积极申报数字经济等新专业。

3.建设优势专业群

根据学校专业群建设要求,结合学校专业发展现状、师资队伍情况、实践教学条件等因素,开展广泛的调研和讨论,优化专业群名称及核心专业、相关专业等,制订专业群建设实施方案。根据专业群建设实施方案,全面修订核心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师资培训,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教学资源建设,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寻求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共建实验室,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放共享水平。继续增强管理学科现有专业的办学实力,加强会计校级“一流专业”建设,以“一流专业”建设带动优势专业群建设。形成以会计学“一流专业”为核心专业,其他专业协同发展的优势专业群。加大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力度,引导教师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与研究。

4.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过程的重要依据,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文件。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坚持德智体美劳综合教育,夯实通识课、专业基础课等基础课的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继续引进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承担较高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大力支持较高层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打造特色品牌专业。

五、结语

专业建设工作永远在路上,应用型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校内外资源,以加强专业建设指导、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建设优势专业群、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等为工作重点,推动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要取得较大突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质量要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和服装行业发展需求,专业数量与学生规模相适应,重点专业办学水平较高,传统专业稳步发展,专业内涵建设质量明显提高,高水平专业建设成果不断增加,优势专业群的集合效应显现。

参考文献:

[1]颜华.关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学理论,2011(2):211-212.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8

关键词:网络经济;教学改革;经济法

1网络经济概念及发展

网络经济是以信息网络为经济活动平台链接生产者、消费者和其他市场主体而形成的全新经济形态。随着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在全国的普及与应用,消费者、生产者等市场主体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网络交易变革了传统的市场交易方式,显著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网络经济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大宗电子商务平台近年来异军突起,中国网络经济高增速发展。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为22.97万亿元,同比增长25.5%,并且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305万人,而由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了2240万人①。这都表明未来学生的就业、创业、生活消费等不得不与网络经济紧密相连,而经济管理类专业承担着培养未来社会的中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与网络经济关系更为密切,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2网络经济发展对经管专业教学提出的挑战

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三个方面对经管类专业教学提出新要求,具体如下。首先,从宏观层面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来看,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经管学院设置专门培养网络经济所需人才的专业-例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专业,除此之外,在传统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方面,加强对学生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等技能的重视和培养,帮助学生在未来就业中更加适应网络经济新形态。其次,从中观层面的专业教学计划来看,为了实现网络经济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目标,需要重新调整每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例如工商管理专业除了需要开设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课程以外,还需要设置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与网络经济相关的课程。最后,从微观层面的课程教学来讲,除了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与网络经济关系密切的课程外,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要重视网络经济新经济形态所带来的影响,例如经济法这门课程,需要在经济和法律两个方面考虑网络经济对课程设计方面的影响。由于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涉及经济和法律特点差异很大的两个学科,经管类学生法律基础较为薄弱,且经济和法律都与网络经济密切相关,例如前者涉及市场经济跨越时间空间网络交易新方式,后者与网络经济过程中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等新法律法规密切相关。因此以经管类经济法课程为例研究如何从网络经济视角革新经管专业教学方式,有其重要性和典型性。

3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特点与问题分析

在中国高校经管类专业中,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大部分经管专业,把“经济法”课程列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然而,考虑到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没有系统的法学知识,而经济法内容较多且法律条文枯燥,关于如何开展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已有部分老师在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汇总如下。(1)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特点。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经济法”课程内容跨越民法、商法、经济法等多个法律部门,内容庞杂,课程要求综合性强,涉及面宽,但法学理论深度底;从教学安排上来看,经济法课程一般32-40课时,课时量少;从学生基础方面来看,学生法学基础知识薄弱,对法律知识学习方法存在误解[1]。(2)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课程设计方面,课时量太少且没有关注经济法课程的特殊性;其次,教学方法方面,强调理论而实践不足;最后,教学效果方面,学生兴趣低且主动性较差[2]。(3)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进对策。课程设计方面,有学者认为应根据经管类专业进一步细分,例如营销专业在讲述时应该包含广告法律制度、禁止传销条例等[3]。教学方法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经济法课程应注重案例教学,并且要注重案例的选择和案例教学的形式[4-5],然而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关系,以及案例教学统一有效的形式方面,则学者们观点存在差异性。根据上述综述,研究学者主要从专业特点对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讨论,没有关注智能互联时代背景下网络经济等新兴经济形态对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基于网络经济视角,从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课程考核等方面探究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和创新。

4网络经济视角下经管类经济法教学创新建议

4.1基于网络经济视角的经管类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

(1)经济法教材选用方面,选择以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材作为主要参考,并结合网络经济等新知识、新案例。现在市场中经济法教材比较多,根据教材的功能作用,可分为资格考试与辅导类用书、法学专业教材用书和财经高校经管类专业教材用书[5]。由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法律知识薄弱,对法理学术方面要求不高,需要更多与经济相关的案例,因此比较适合选择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材。在众多经管类“经济法”教材中,本文认为可以从可读性、趣味性、教材章节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可读性和趣味性主要考虑到经管类学生法律基础薄弱,积极性不强;而教材章节结构需要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进行选择,例如会计专业需要包含预算法、税法等章节内容,金融类专业需要包含证券法、商业银行法等章节内容。现有经管类“经济法”教材内容主要针对传统市场交易方式中的市场主体,而网络经济新经济形态下市场主体及交易方式的新特征以及新案例,很少纳入到教材内容中。除此之外,“经济法”教材时效性不强,存在滞后性,不能及时吸纳新通过的法律制度。例如,2017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意味着最起码在2017年“经济法”授课时,现有教材很难及时更新的法律内容。因此,要以经管类“经济法”教材为参考,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及时调整讲授章节和主要内容。(2)在经济法教学课时方面,结合网络经济背景下经管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微调。通过文献阅读,我们发现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时数为32-48课时之间[6]。本文认为经管类经济法课时数可以结合经管学院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培养目标中与市场主体、经济管理行为、经济协作行为密切度越高,那么经济法教学课时应越高。例如工商管理专业很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那么高级管理者需要对公司内部进行管理,例如董事会决议、公司重大决策制定等,可能作为企业的法人代表,代表企业在市场中从事交易,因此与经济法协调的对象———经济管理关系和经济协作关系密切相关,课时数量可以设置40课时以上。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金融工程专业等培养目标则与经济法课程目标紧密度一般,因此经济法课程课时数量可设置在32-38课时之间。(3)在经济法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统筹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和网络经济形态新诉求,设置基础模块和专有模块。经管类经济法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已有研究者认为应该将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应与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区分开来,然而就如何设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没有一致性的意见。例如,吴昊则认为劳动合同法也是经济法课程内容基本的模块[7],黄亚宇认为营销专业经济法课程应添加《广告法》《禁止传销条例》《直销管理条例》等[3]。本文认为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讲授内容应该分为基础模块和专有模块,专有模块的设置应统筹考虑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新诉求。由于经管专业要培养懂经济管理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基础模块应该选择涉及基础法律和经济管理直接相关的法律知识,基础模块应包括:经济法基础知识、企业法、公司法和合同担保法。在专有模块设置方面,综合考虑各专业培养目标和网络经济等新形态,可以针对每个专业的特点在授课内容专有模块中进行设计。例如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或者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的培养目标,劳动法可以包含在专有模块之中;在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或者金融专业,可以把知识产权法中的工业产权法作为专有模块进行设置,在市场营销学专业,可以把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作为专有模块设置;在投资学专业中,证券法、商业银行法可以作为专有模块进行设置。

4.2基于网络经济视角的经管类“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1)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应采取理论讲授+小案例举例+大案例讨论综合的教学方式。首先经管类学生没有形成完整法律知识体系,开展模拟法庭等复杂教学方式学生很难用辩论起来;其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一般2-3个学分,涉及的内容很广,广泛采取案例讨论或法律诊所等教学方法占用课时多,无法完成课程教学内容;最后,法律条文比较枯燥,经管类专业学生兴趣较低。因此经济法基础理论知识不能不讲,然而也不能一直讲理论。可以采取在理论讲授部分举小例子,最好贴近学生现实,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及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在每一大的章节学习结束后,可以进行一个复杂性案例讨论与分析,案例最好从现实真实事件中选取,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增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2)把网络经济知识及相关案例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列举或讨论、互联网学习新平台等引入到经管类教学方式中。首先,理论讲授部分结合网络经济所涉及的相关法律知识,例如电子商务法、网路安全法等;其次,在小案例举例或者大案例讨论时,可以列举与网络经济相关的案例,例如在市场营销专业,讲授直销等相关法律时,可以举例传销新形式———互联网平台传销(例如“消费全返”等套路);最后,依托“互联网+”,把网络技术应用到经济法教学中,例如除了多媒体教学外,在经济法教学中充分利用泛雅、慕课等学习软件平台,也可以观看庭审录像纪实等视频。

4.3基于网络经济视角的经管类“经济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创新

(1)经管类经济法课程考核建议采取“课堂参与程度、小组案例讨论、期末闭卷考试”三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经济法考核方式应该从经济法课程特点、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从经济法课程特点方面,要求考核方式既能反映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也能体现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方面,要求考核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而老师方面,要求考核方式执行性强且尽量不增加太多教师的工作量。本文建议“课堂参与程度、小组案例讨论、期末闭卷考试”三种形式相结合进行考核设计。(2)把网络经济相关内容体现在考核的每一步骤中。从网络经济视角来看,考核方式也应该在网络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上有所反映。在小组案例讨论中可以选择与网络经济相关的案例,例如设立个互联网公司,模拟互联网企业的组建、运营、破产等系列过程;在期末闭卷考试方面,也要包含网络经济所涉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加强学生对教材之外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曾玉珊.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12):52-54.

[2]黄亚宇.高职营销专业《经济法》课程设计与实践———基于职业能力[J].现代商贸工业,2016(29):200-201.

[3]严明婕.案例教学法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2010(29):89-91.

[4]赵洁.财务管理专业经济法课堂教学改革———案例教学[J].现代经济信息,2017(1):357-358.

[5]王春秋.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6(16):435.

[6]吴昊.非法学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2):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