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专业范例

经济与管理专业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1

[关键词]会展经济与管理;实习效果;影响因子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教育是连接高校与会展相关企业的桥梁。对高校而言,会展顶岗实习是会展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会展企业而言,实习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挖掘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而言,实习是其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必经阶段。因此,实习是高校、企业、学生三者各方利益的关键枢纽。近年来,专业实习效果较不理想,职业认同感差,留职意愿较低等现象一直成为困扰教育界和业界问题。因此分析会展专业本科生实习效果的影响因子,探究提高实习效果有效途径成为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一件具有意义的工作。目前国内外对于专业实习相关的研究较多,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实习教学模式,会展展业实践教学,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和实习模式构建等,而关于会展实习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少。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文连续跟踪三届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生,以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2014级、2015级、2016级本科生两年的实习经历为研究对象。在学生实习结束后发放问卷,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并回收。共发放问卷176份,期中有效问卷为172份,有效率97.72%。基本情况为男生13.85%、女生86.15%、大二12.31%、大三87.69%。

(二)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个人状况,如性别,年级等;第二部分为会展实习生实习效果影响因素,从企业,院校,个人等三个影响因素层面设计,并形成15个测量指标;第三部分为开放性问题,关于实习中的问题及建议。第二部分均采用Linker五分量表法对测量指标评分,并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因子分析。本文对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习效果影响因素量表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在进行主成分分析中,对15个测量项提取了公因子,根据特征值大于2的原则选取了3个住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8.771%。将因子分析提出的3个因子分别命名为“企业因素”“工作体验”和“辅助因素”。

(二)结果分析

1.企业因素对实习效果影响。从因子分析结果得知,企业在专业实习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实习企业是实习场所,对实习的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从调查结果来看,实习过程中企业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工作负荷,工作岗位,企业人际关系,住宿条件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因素公因子得分为3.235,期中实习生对企业人际关系的适应性与正面引导实习的作用给了较高的评价,并且表示企业人力资源部,实习前期培训过程中,感觉到了企业的关怀,工作过程中对于直接领导实习生的小组组长等中层干部的关心和指导工作给予了肯定。在问卷开放项建议和问题部分中,关于该三个因子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也较多,如有些认为“工作岗位太单一,能不能丰富一点”,“希望能有较多的机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类工作,而不只是单一的、专业性不强的工作任务”,“工作负荷量太大,工资低,入不敷出”等。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岗位的单一,负荷较高会降低实习生对于行业的正确认识,无法从多维度对会展行业进行了解和实践,从而降低了实习效果。

2.工作体验因子影响。从数据中提取的第二个公因子为工作体验因子,期中主要包括了角色转换,专业知识,抗压能力,培训机会以及实习报酬等。其中学生对自己在实习过程中从学生到公司职员的角色转换打分较高,为4.05,其中5分比例占50.77%。而对于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项打分较低位3.05,其中5分比例占6.15%。实习效果影响因素中得分最低的项为实习报酬为2.89。从问卷调查开放项问题中可以看到,部分实习生提到“单位是真的提供工作机会,而不是随便一个兼职几天就掌握,是真正地进入展会,而不是体验其中一部分。”,“这次实习很令人期待,让我们提前体验了一下自己专业的工作,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实习经历。”等。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实习过程中的工作体验是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工作体验对于实习效果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3.辅助因子。从数据中提取的第三个公因子为实习辅助因子,期中主要包括了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效果,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指导效果,学院重视程度等。其中实习生对于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为3.32。但是对于学校对实习的关心程度学生并不是很满意,得分为3.02分。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对于指导教师的指导效果和指导过程等都有一定的不满,首先表现在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对于他们实习的关注度,如他们提到“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应该至少去实习单位询问一次学生的实习状况,并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麻烦实习过程中老师来看看学生过的什么样生活”等,也体现了实习过程中,实习生感受不到实习指导的效果。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文依据已有研究成果,设计实习生实习效果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对测项进行降维,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习效果影响因素归纳为企业因素,个人工作体验和辅助因素等三个维度。因子提取后量表14个测量项目,3个公因子,很好解释了影响实习效果的部分数据,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由三个公因子得分百分比可知,对于企业因素公因子实习生对于企业环境内的人际关系,对于企业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以及工作负荷等得分较低。而对于工作体验公因子中,实习生对于自己在实习期间表现的角色转换能力,抗压能力等都表现出较高的认可,实习生也认为该项在其实习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于实习企业所提供的报酬有较高的不满,该项是整个14项测量项中得分最低一项。由三个公因子对比分析来看,实习生对于工作体验测量项得分较高为3.32,而对于其他两个公因子综合得分较低,为3.22和3.23。从数据可知,实习效果受到学校,企业,实习生三个主体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通过对三届实习生进行实习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习生对于实习过程中,得到的工作岗位性质,报酬,学院关注度等都比较敏感,评价较低,对于实习效果起到负面作用。

(二)建议

1.企业因材施教,建立实习生人才储备库。实习生对于企业而言是企业人才储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从自身发展战略出发,因材施教,挖掘实习生能力,通过其参与会展行业不同环节使其对行业产生兴趣,从学校教育中“爱上自己的专业”引领到企业文化中“爱上自己的职业”。同时对于实习生比较敏感的因素,如报酬,工作岗位的单一等问题重视起来,实习期间安排轮岗制,发放合理薪酬,实行奖励机制。企业在对于实习生作为自己人才储备进行培训和引导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大部分问题就是企业过分“用力”,使得实习生认为“工作负荷”超高,因而不愿意再到实习单位就业。这样的恶性循环本身就违背了大学企业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初衷,也违背了实习作为企业与实习生“相见相亲相爱”的桥梁作用。

2.学校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优化教育课程的设置,建立健全实习过程管理体制。在测量项中实习生对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给予了较低的评价,我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在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中,一直以来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教师缺少会展行业实践经验,使得教学内容过多的依赖于理论教学,实践课程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欠缺。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已尽力做到与会展行业靠拢,考虑行业需求等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师队伍储备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一定的欠缺。这也间接影响到了实习指导效果,使得实习生遇到的专业问题有时无法得到教师的指导。本文认为,学校应建立健全实习前,中,后期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实施多维度的监督和管理,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2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模式经验

总体来讲,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仅仅渡过了几年的建设历程,经过一段时期的实验室建设工作,各学校已积累了许多的经验,然而,当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并未跟上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实际上,建设实验室需要遵循特定的规律与时期,以往的经济管理教学中很少涉及实验类的教学模式,相关工作者难免在建设实验室方面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实验教学工作是相关人员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规律研究

当前我国高校很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工作还处于初起阶段。因此存在诸多问题,如建设资金紧缺、场地不够、后期建设困难等。整体的建设水平未呈现大幅度进展。尤其后期的建设方面,专业实验室的发展缺乏充足的动力支撑,而且各个院校的协同合作效果偏低。总体来讲,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与发展需要经历五个时期:初创、规范、提升、优化及成熟时期。其一,初创时期,此时的实验室建设工作重点目标是建起专业化的实验室,并完成从硬件到软件方面的建设任务,以满足专业实验室运行与管理的基础标准。其二,规范时期,这是资源设计逐渐完善并初步形成特色的阶段,此时实验室的日常管理问题日益突显出来,资源建设还需更广的协作,同时形成特色也需要充分依托创新与探索精神。其三,提升时期。专业实验室必须具备优良的机制与自行发展的强大动力。经过内部管理与外部有效地合作工作进一步完善,加上学科、实验教学等研究项目研发工作,需要探索新的发展动力、运作方式、管理经验及创新机制。其四,优化时期。这是实验室的特色逐渐形成的阶段,经过稳定的自行发展与创新,以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学科专业的教学实践逐渐成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特色,为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成果提供全更有力的支持。其五,成熟时期。这是专业实验室步入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阶段,切实构建世界级、部级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发展为专业教育模式创新的主阵地,为我国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丰富的资源,为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创造优良环境[1]。

二、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作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前提

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逐渐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构成,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内容。构建专业实验室作为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重要前提。是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主要的交流平台。有的专业实验室已经获得了较大的成绩,并起到模范作用。现如今,教育的产业化发展给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实验室需要面向市场、社会以及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基地。同时,关于其中的实验研发、项目研发、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工作还需寻求更为广泛的企业深入合作机会,需要得到社会的有力支援。在进行学科建设的时候,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与实验教学需要寻求与专业教学更加密切的联合,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是推动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关于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以及实验室的建设工作,需要不断开拓建设范围,并且在教学与管理模式方面勇于进一步调节与优化。科学研究与沟通协作,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教师与管理者的交流合作是专业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基础。而研发实验的教学技术,以及教学、管理方式是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2]。

三、当前我国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主要模式及经验分析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正在展开专业实验室的探索工作,与此同时,还需有效寻找社会企业的大力支持。不管是专项建设的211工程,或者合作建设方面,皆是我国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不断建设的外在反映。近年来,我国政府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各界皆加强重视我国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定位与类型方面,主要应用科研型、开发应用型、教学科研型等,然而,对于几种常见科学研究类型的定位方面,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涉及内容还很少,在建设应用型专业实验室过程中,主要侧重于“竭力将科研成果向商品转化,使实验室变成理论结合实际的主要阵地方面。致力于为高校的教学科学研究与当前社会需求提供服务,展开各类资格证的教育与培训工作。现阶段,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是教学科研型,大部分高校的专业实验室致力于教学研究与提供必要的科技开发支援上。为提升教学水平提供条件。这些专业的实验室为本科、研究生的教育活动服务,并且为相关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当前很多高校的专业实验室主要采用分散、集中两种管理方式。部分学校面对机构进行分散化的管理,同时在相关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此外,各个院系依次设置专属的实验室,并安排专业人员负责设备与人员管理。关于某类综合式的专业实验室,往往对资源进行集中式管理,从科研、教学角度分析,实验室的建设主要坚持“集中建设,共享资源”原则,而实验教学活动则坚持“集中应用、专人负责”的原则,这样的运作与管理模式显得比较灵活,达到了资源合理化应用的效果,适用于综合类的实验室建设[3]。

四、探索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的新思路

现阶段,我国关于实验教学方式的研究,大体包括四种类型:其一,操作运用型的实验教学方式。这样的实验教学通常练习对某一专业的应用软件包的操作与应用,是当前社会企业关于软件产品具体操作的重要培训科目。其二,理论验证型的实验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侧重于对相关理论进行验证的过程。所以,一般没有对实验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仅仅需要几个课时的教学,关于实验项目的规划与设计也比较牵强。其三,技能培养型的实验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处理等技术,综合锻炼学生解决专业理论方面的问题。其四,知识创新型的实验教学方式。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主要致力于对专业知识的创新与研究,通常面向博士生的实验教学。总之,我国当前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怎样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主要搭建相关的应用平台,展开专业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方式,为整体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与科研能力带来重要支撑,也是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结束语

总之,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工程,既需要展开精心地策划与组织,又需要各个实验课教育者的深度参与,此外,还需要有关课程进行协调合作进行教学活动。为此,我国相关院校应当充分了解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社会的需求,竭力探寻符合本校发展的途径。主要以本校专业教学的科研、师资水平为前提,展开一系列的开发与研究,或者寻求和企业合作的方式,搭建校企合作式的实验教学资源开发平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进行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

【参考文献】

[1]袁良蓉,刘勋章.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仿真模拟实验室”建设初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01):77-80.

[2]吴泷.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7(01):110-113.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3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校外实习基地;共建

1.前言

校外实习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载体[1],国家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也非常重视。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加强高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然而,校外实习基地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只有得到满足,才能维护各方合作共建关系。本文从经济学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探讨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冲突,提出淡化冲突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保障校外实习基地有效、稳定地运行与发展,以期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质量提升有所帮助。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各利益主体的诉求

2.1实习学生利益诉求

实习学生是实习基地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在体育场馆、滑雪场、健身俱乐部、体育行政部门等相关单位实习可以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实习预想获得的收益主要是:把在校内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了解体育企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经营管理,检验自己的工作能力[2],积累工作经验;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提早进行职业规划;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积累人脉;实习过程中学生会支出一些费用,实习的学生希望这一部分费用由学校或实习单位承担。

2.2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利益诉求

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在指导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教师可以亲身体验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丰富了教师的从业经验,为日后的教学提供丰富案例,丰富了课程内容,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的指导可以推进自己的理论研究;指导学生实习以量化的形式呈现,并且把指导实习生的工作纳入到考核机制当中[3]。

2.3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利益诉求

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利益诉求主要是自身的专业发展,通过与高校教师团队的交流可以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通过对实习学生的实习培训,使实习生对自己在实习单位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对实习期进行合理的规划,减轻了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工作负担;另外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也希望能把指导实习学生的工作纳入到考评体系中,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2.4高校在实践教学中的利益诉求

高校在实践教学中起着组织、领导、控制的作用。高校的利益诉求是: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了教学资源,促进课程与专业建设[4];使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高,提升专业办学水平,从而获取更高的教育收益和社会收益;高校也期望以实习基地为平台,实现“校企合作办学”。

2.5实习单位在实践教学中的利益诉求

实习单位是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实习单位是从本单位发展的层面提出利益诉求,在实习期内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实习生工作的内容、强度和正式员工的差异并不大,但用人单位支付薪酬非常少也没有福利津贴,企业的用工成本非常低。因此企业期望通过与高校建设实习基地,降低用人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1]。

3.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多利益主体冲突

3.1学生与实习基地之间的冲突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对实习的期望与实习单位的工作安排产生的矛盾。实习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机会,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但工作热情非常高,进入实习基地后,希望尽快的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在实习单位承担部分管理或经营的工作。然而,实习基地的管理者往往认为实习生在学校仅仅是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他们认为实习生应该从基础做起,做一些简单的工作。这无疑降低了实习生对实习价值的效用判断,降低了对实习的期望值,对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产生负面的影响

3.2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冲突

实习基地共建必须有经费支撑,然而在实习基地共建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在经济利益方面有着诸多矛盾与冲突。如哈尔滨商业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每名实习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校只补助了50元钱,学生在整个实习期内的花费至少也需要3000元,过高的实习成本增加了实习学生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缺乏充足的经费支持会造成实习生难以专心实习。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希望有老师全程跟踪指导,但事实上多数实习指导老师还承担其他的教学工作,再加上实习指导老师指导实习生在经济上所获得的回报很少,影响指导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多数只能保持电话、微信、qq等网络联系,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

3.3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的冲突

学校与实习基地在岗位配置上存在冲突。学生在实习期间,高校期望能从事体育经营或管理方面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可实际上实习基地负责人出于企业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只会给实习生安排一些常规性的工作,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学生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

4.利益协调基础上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共建的思考

4.1各利益主体秉持“共建共赢”理念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之间是存在着利益冲突的,要想满足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解决各方利益冲突,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不能只追求各利益主体直接利益的实现,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实习基地的建立。在实习基地这一舞台上,各利益主体的情感或行为不是对立的,而是应该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而存在,各方利益主体要积极合作,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间的关系,积极参与到实习基地的共建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各利益主体在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行过程中要将“共建共赢”内化为各自的理念,通力协作、义务分担,保证实习基地顺利共建,最终实现“共建共赢”。

4.2构建多利益主体利益协调机制体系

首先,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调机制的构建是实习基地可持续发展,保证基地的正常运转和科学管理的必要条件[5];其次,学校和实习基地要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实习基地管理机构,落实保障机制。为调动主体间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构建强化联系人激励制度,建立实习教师激励制度,制定实习基地奖励政策的激励机制。再次,完善约束机制。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得差异是很大的,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只顾个体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的情况。因此,学校和基地要用法律和法规来约束双方的行为,使双方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以实现共赢。

4.3实习基地共建要明确经费保障

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6],仅仅依靠高校对实习基地补贴是不够的。应充分调动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的积极性,多方筹措资金。政府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对参与实习基地建设的企业予以政策、税收、信贷、保险等措施扶植企业的发展,学校应改变办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在完善实习经费管理制度的同时,加强实习经费监督,拓宽筹资渠道。实习基地要肩负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职责,给与实习学生工作生活中的后勤保障支持。

参考文献:

[1]程婷婷,房敏.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共建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1):74-76.

[2]尹乐.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旅游专业酒店实习研究———以滁州学院旅游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8,15(02):143-146.

[3]刁力.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学前本科教育实习基地共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4]黄薇薇,周海燕,沈非.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34(01):85-88.

[5]刘海燕.高校文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培育机制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2):98-100.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4

[关键词]学年论文;管理困境;管理创新

学年论文是本科生学术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关键性专业平台课程,与毕业论文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目前,在学年论文的管理与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学生对学年论文重要性认识不够[1]、对学术缺乏足够的敬畏[2]、学年论文定位不明确和力度把握不当[3]、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且缺乏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4]、材料拼凑现象严重且创新性不强[5]、存档不及时及产学研脱钩[6]、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不衔接等问题[7]。针对这些问题,学界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强化学年论文在教学大纲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8],建立确保学年论文选题科学性的保障机制[9,10],理顺学年论文指导机制与本科生导师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师生双向选择机制等关系[11-13],实现学年论文管理系统的科学设计并强化学年论文过程管理[14,15],实施与学年论文相关的课程改革[16,17],以及理顺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之间的衔接关系[18,19]。尽管学术界针对学术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然而仍缺乏针对经济类专业学生学术论文管理和实施困境与策略的专门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国内相关院校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经验整理,以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为例,阐释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创新、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问题。

1他山之石:国内高校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中的经验借鉴

为了搞清楚国内高校在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中的好做法和优秀经验,笔者于2017年8~12月间,基于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搜集和整理了相关高校或学院涉及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等的相关规定,并重点收集了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相关规定,如表1和表2所示。

1.1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开课学期的设定

多数学校对学年论文开课学期都有明确的规定,仅有少数学校的规定不太明确,如黑龙江大学规定学年论文应该在专业必修课程基本结束的学期内。多数学校认为学年论文应该开设在第5学期或者第6学期,也有部分学校认为可以在第4学期开设。从学校层面看,大多认为学年论文仅应开设1次,仅有部分学校在第4学期和第6学期分别开展1次学年论文。学院层面对学年论文开设学期的相关规定基本与学校的规定一致。多数学院都强调应该在第6学期或者至少是第3学年开设学年论文课程,部分学院也认为学年论文在每个学年都应开设,如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等。学年论文开课学期是该课程实施的重要细节。开课学期过早或者过迟,均不利于该门课程作用的发挥。学年论文的开课必须建立在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而且应该与毕业论文写作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周期。由此,学年论文课程的开设最好应该放在第3学年。由于第3学年第2学期专业课程大多比较繁重,且部分优秀学生已经开始筹备考研,学年论文课程宜开设在第5学期。

1.2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主要文体形式的规定

学年论文的文体形式决定了写作质量、学生参与积极性等。从搜集到的资料来看,主要的文体形式包括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改革方案研究、实习报告、经济活动分析、研究报告、课件制作等。实际上,基于学年论文的课程名称,多数学校和学院偏爱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开展学年论文课程活动。不过,部分高校也以调查报告作为学年论文的主要内容,如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等。案例分析或者改革方案研究等形式也是主要文体之一,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均以案例分析报告或者改革方案研究报告等作为学年论文文体形式多样化的手段之一。实习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研究报告或课件制作等作为学年论文的备选文体形式,也被杭州师范大学等加以采用。

1.3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字数的要求

任何一种文体的经济应用文书或专用文书都有一定的框架和结构,由此也会有一定的篇幅要求。篇幅过短,不利于实现文章的完备性;而文章过长则将导致更多的非专业术语、非逻辑用语的出现。由此,对学年论文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字数要求。国内相关高校和学院对学术论文基本上都有一定的字数要求,但具体要求则不尽相同,其中淮阴工学院等规定字数应在3000字以上,怀化学院等规定字数应该在4000字以上,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规定字数应该在5000字以上,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则要求字数达到6000字以上。事实上,对不同专业、不同体裁而言,学年论文应该有不同的字数要求。单就经济类学年论文而言,可以采用的文章体裁形式很多,但要把一种经济社会现实分析清楚,学年论文宜规定在6000字左右,毕竟字数过少不太能形成一篇合理的论文或报告文书,而字数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整体框架或者文章细节进行有效的把握。

1.4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导师配备的基本要求

导师的配备决定了学年论文的层次和可能达到的高度,一般而言,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导师配备主要有最大指导人数限制、指导教师基本条件等要求。不同学校对学年论文指导最大限制人数的规定不尽相同。其中,比较宽松的是重庆大学,仅要求单一导师指导学年论文的人数不超过30人。其次是黑龙江大学,仅要求单一导师指导学年论文的人数不超过20人。多数学校要求单一导师指导学年论文的人数不超过15人,如重庆工商大学等。最严格的是中国人民大学,要求每位导师指导学年论文学生人数不超过5人。对学年论文指导教师的要求大致体现在职称和学历上。其中最为宽松的是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仅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助教以上职称,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稍微严格一点的是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要求学年论文指导教师至少应该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或者是讲师以上职称。更为严格的学校或学院包括哈尔滨师范大学等,要求指导教师至少应该具备讲师以上职称。事实上,由于一般高校规定硕士毕业两年才有资格进行中级以上职称评定,由此以职称规定的学年论文指导教师条件要比以学历规定的条件严格得多。还有少数学校要求学年论文指导教师既具有讲师职称也具有硕士学位,如安康学院经济管理系。也有部分学校要求指导教师是由确定的本科生导师具体来指导相应的本科生,如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对指导教师的职称、学历以及指导学生上限的要求,都对学年论文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对指导教师职称、学历的要求必须结合系所、教研室实际师资结构进行设置。

1.5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其他规定

对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其他规定主要包括校外导师聘请的相关条件设定、学年论文成绩评定的相关细节、学年论文的学分设定。从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相关高校对学年论文外聘导师通常没有较大的限制,仅有安康学院规定校外导师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位和中级以上职称。对学年论文成绩评定的规定主要以指导教师考核为主,但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也规定可以通过院系组织统一答辩来确定学生学年论文成绩。对学年论文的学分规定主要以2学分为主,但也有部分学校或学院将学年论文的学分确定为3学分,如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等。笔者认为,对学年论文考核方式的细节设定不宜过于具体,应该给指导教师相应的权限,以审核学生相应的学年论文成果。而对于学分的设定,由于毕业论文的学分数一般都比较多,所以学年论文学分不宜设定过高。至于校外兼职教师的聘任,除非是涉及调研类以及具体的经济管理实务工作等,如果学年论文采用学术论文的形式,可以不聘请校外兼职导师,毕竟相比较而言校内导师在学术论文等方面的造诣要远比校外导师丰富。同时,对校外兼职导师的聘任也不宜在学位或职称上有过高的要求,仅仅应该在行业经验或者实践经验上具有更好的从业经验即可。

2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生学年论文管理创新及困境

2.1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生学年论文管理中的创新举措

1)以系副主任负责制确保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有效性。学年论文是关系学生学术水平的大事,需要全体教师的投入。然而,如果仅将学年论文作为一门课程,则通常只会有1~2名教师参与教学过程。为了缓解这种矛盾,重庆科技学院确定了由负责实践教学的经济系副主任担任学年论文课程的责任人。由于负责实践教学的系副主任的工作职责包括实验、实习、毕业实践、毕业论文、学生创新、技能大赛等实践教学的管理和实施,可以很好地调动全系教师参加学年论文的实施和答辩工作,也容易将学年论文和相关创新、创业和技能大赛活动结合起来。2)以管理规范制定及模板设计,提升学年论文的规范性。为规范经济学类本科生学年论文写作与实施,重庆科技学院组建了以经济系主任、支部书记和骨干教师为主的学年论文工作小组,经过多轮的讨论和修订,形成了《经济系学年论文教学与管理工作规范(暂行)》《经济系学年论文模板》(以下简称《规范》和《模板》)两个文件,以确保实现学年论文的规范性。其中,《规范》包括学年论文的选题、工作小组的选聘和职责、指导教师的选聘及职责、对学生的要求、成绩评定以及执行事宜等6个部分。《模板》包括封面、摘要、关键词、目录、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页眉页脚、图、表、参考文献等格式和内容要求。学校通过《规范》和《模板》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将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细节进行了制度化设定,也为指导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格式和内容标准。3)以先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保证学年论文文体的多元化。《经济应用文写作》是开设在《学年论文》课程之前的专业平台性课程,旨在阐释经济类专用文书写作的相关细节问题。《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年论文备选文体的多元化。重庆科技学院为保证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备选文体的多元化,积极实施了教学大纲修订和教学内容改革。其中,在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首先讨论和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备选章节库,包括论文写作、课题文书写作、契约文书写作、招投标文书写作、调查文书写作、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报告写作、行业研究报告写作、财务会计审计报告写作、规划文书写作、个人求职文书写作等;并依据不同的专业设计了不同的课程章节。同时,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重庆科技学院在对所有专业均强化了学术论文、经济契约文书等基础上,对不同专业重点选择不同章节,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也利于不同专业学生在进行学年论文写作时有不同的备选题材。4)以学生自选文体款式,提升学生参与学年论文的积极性。一般地,学生对写作专业的学术论文并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可能对一些具体的调查工作、策划活动等,以及其他涉及具体工作的活动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重庆科技学院在学年论文实施中,在选择文体上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学生可以在学年论文、调查报告、活动策划书、课题申报文书、行业研究报告、规划文书、招投标书等多元化文体形式中任选一种。文体的多元化确保了学生能够根据研究兴趣或对实际工作的兴趣,来选择适应于自己的文章体裁。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提升学生的专用文书写作能力。5)以师生互动选题和工作小组审定,确保学年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学年论文题目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最终提交成果的质量,也关系到学生的写作兴趣。为确保学生学年论文选题的科学性,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系主要采取了备选选题库提供、师生互动定题和学年论文工作小组选题审定等措施。首先,以历年学年论文选题和指导老师新出题为基础,学校形成学年论文的备选题库,供学生初步选择。其次,对于不愿从选题库中遴选题目的学生,学校鼓励学生自行拟定题目或与指导老师协商拟定题目。最后,所有学生选定的题目,统一提交经济系学年论文工作小组审定。学生必须按照审定的题目进行学年论文工作。6)契合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拓展学生学年论文写作调研的经费支撑。由于学年论文的多元化文体中涵盖了调查报告或其他专用文书的写作,这就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单纯依赖学校拨发的学年论文课程建设经费并不足以支撑调研报告或专用文书类的科学写作。重庆科技学院在学年论文管理中,积极创新学年论文写作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协同发展的工作模式。事实上,创新创业是目前国家关于大学教育的主流方针。各级政府或学校均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经费,包括部级、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优秀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可为学生提供0.3~5万元不等的经费,这可以支撑学生开展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科学研究。7)契合专业技能大赛,提升学生学年论文成果层次和水平。目前,学生就业仍然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专业教育和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参与学年论文的积极性,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系将学年论文写作与专业技能大赛校内初选等进行了有效结合,包括海峡两岸校际模拟商展、全国商科技能大赛、全国能源经济征文比赛、资源与环境创新设计大赛等。学年论文写作成效突出的学生将有机会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大赛并获得相应荣誉,这些荣誉反过来又可以提升学生参与学年论文学习和写作的积极性。

2.2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生学年论文的实践困境

1)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且实际工作投入力度不够。目前,重庆科技学院经济学类专业学生的学年论文主要由经济系教师承担。经济系在编、在岗的教师共有23名,其士6名,副教授7名。指导教师队伍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表现在缺乏教授师资、现有师资中大部分教师未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部分教师研究水平和研究层次不高、缺乏高层次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指导教师的水平相对较低且分布不均衡,致使学校经济学类学年论文仍主要采用现状、问题和对策等3段式写作款式,缺乏对最新研究动态和顶尖研究主题、最新研究方法的跟踪研究。同时,教师对学年论文的认识不到位。部分教师认为,学年论文就是分配给部分教师的教学任务,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指导学生。即便是担任学年论文主讲的部分教师,也仅仅把它作为一般性实训或者实习课程加以对待,缺乏对学生学年论文的深入指导和投入。2)学年论文体裁仍以学术论文为主,多元化程度不够。尽管在学年论文的管理和实施过程中,重庆科技学院强调学年论文可以有学术论文、调查报告、行业研究报告、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但大部分学生仍主要采用学术论文形式。当然,并非以学术论文形式展开的学年论文活动有什么不好,但不同的学生应该围绕不同的职业和人生发展目标采用多元化的文体,以提升其专业文书写作能力。3)学术道德规范落实不到位,部分学生有抄袭嫌疑。学术道德规范是从事学术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对学术道德规范的学习和遵循,是为学生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奠定基础的必要环节。然而,目前在学年论文的管理和实施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学术道德规范存在着漠视,主要体现在开始写作学年论文时抄袭框架、写作学年论文主体部分抄内容、图表格式不规范、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并且存在伪造参考文献或注释、伪造分析数据等违背学术道德基本规范的问题。这将影响到学生学术研究和经济应用研究等能力的提升,也容易形成抄袭的习惯,不利于未来职业的发展。4)学年论文理论和方法论修养不够,学年论文通俗化趋势明显。学年论文是为后期毕业论文写作和长期从事学术研究作准备的一项基础工作,学年论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学年论文写作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且学习时间较毕业论文更为充裕。事实上,从目前经济学类专业学年论文的管理和实施来看,学生多愿意选择“对策研究”“分析”之类的课题,该类选题主要强调对现状的把握、对问题的诊断以及相应对策的提出。选这类选题的学生由于对现状的调查和把握力度不够,对问题的诊断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而据此提出的对策则必然缺乏针对性。与此同时,该类选题的学年论文写作无须借助较为高深的研究方法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学年论文口语化、通俗化和空洞言之无物化比较严重。5)学生搜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不够强,分析缺乏严谨性。经济学不同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其对经济社会现象的描述、解释、预测与决策等活动均离不开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目前重庆科技学院已针对经济类学生开设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商务统计学、经济预测与决策、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以培养学生对数据的认知、分析能力。然而,目前学年论文写作中,学生对前述课程学到的数据分析能力应用不多,多以对原始数据的列表处理等进行数据的展示,缺乏对数据的深入和透彻分析。由此,基于这些数据的分析也只是流于表面,无法实现严谨而流畅的专业分析。6)学生对学年论文写作重点的把握力度不够,框架缺乏流畅性。不同的学年论文体裁有不同的框架和写作重点。以学术论文为例,综述类论文、调研类论文、理论分析类论文、经验验证类论文的写作框架不尽相同。综述类论文主要是对所有相关文献的评述,强调基于时间、空间或者逻辑关系的文献“叙述”和“评论”。调研类论文则主要基于调查问卷、座谈会等调查实际,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强调对调查科学性、完备性以及调查结果真实性的处理。理论类或经验类论文则分别强调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框架,不同的框架应该安排不同的写作重点。目前,学生对学年论文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框架把握不是很明确,找不准文章主要要干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由此提出的对策建议也缺乏针对性和逻辑对称性。

3经济类专业学生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优化策略

3.1加大对学年论文指导教师的引进培养力度,适度聘请行业兼职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水平是学年论文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针对学年论文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必须加大学年论文指导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首先,加大博士或高级职称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博士是经过3~4年学术训练的专门人才,一般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而高级职称教师是专业技术人才经过多年积累并获得学术认可的教师队伍。对指导教师结构改善和水平提升的关键细节在于引进和培育博士或高级职称教师队伍,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平均学术水平,并带动其他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其次,加大对现有教师学术水平提升的培训。学校要加强学术道德规范的培训,以学术研究范式规范教师的学术行为。同时,还应该加强对现有教师学术研究方法的培训和通行研究范式的培训。从目前流行的期刊经验来看,学术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和创新性以及学术论文写作的范式性已经成为各个期刊发表专业文章的基本要求。第三,适度聘请行业兼职导师作为学年论文指导教师。行业兼职教师相比较在岗在编的专业教师而言,具备更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而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直观感觉和了解,也可能比专业教师更为深刻。由此,聘请资深的行业专家作为学年论文兼职指导教师能够弥补校内指导教师的一些缺陷。当然,对校外行业专业教师的聘请应该围绕一线、资深的专家进行,对其职称和学历的要求不宜过高。

3.2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年论文指导教师奖惩制度

合理的课程指导激励约束机制是保证指导教师投入适度学时,开展学年论文活动的必要条件。学院或专业系应该划出一部分专项资金作为学年论文指导的专项补助,或者以折算工作量的形式,将参与学年论文的指导教师工作量纳入折算学时进行年终补贴。同时,对指导教师指导学年论文的行为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管理规范中并不具体规定每个指导教师每周或者每个工作日应该指导学生的学时数,放弃过程管理为结果管理。学校可以在相应的管理规范中规定:如果学生学年论文达不到规范的要求,扣除部分津补贴;或者按照学生的学年论文水平和评价等级,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津贴予以一定的乘数系数。对于那些明显违背学术道德规范的学生学年论文,除了给对应学生一定的纪律处分外,还可制定针对指导教师的教学事故认定或者津补贴扣除办法。

3.3契合《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加大对学生写作学年论文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培养力度

《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是《学年论文》的先修课程,应充分发挥其在学年论文写作规范性和科学性中的作用。针对学生写作学年论文中呈现出来的学术道德失范和框架缺乏科学流畅性问题,应该在《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加大对相关政策规定中涉及学术道德规范相关细节的阐释和讲解。同时,在各类应用文写作讲解过程中,应该着力讲解各类应用文的基本框架,各种框架的内部结构、结构重点以及框架结构流畅性的细节安排。

3.4契合数学、统计和经济等类课程加大学生理论和方法论修养的培育

学年论文写作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分析方法基础。这些基础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依赖前期相关课程的培育。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在专业学习的前4学期,应该安排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理论课程讲授;同时,应该安排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类课程;商务统计学课程也应该在前4学期加以开设。这3类课程的开设将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经济分析的理论修养、经济数学分析修养以及经济统计分析修养。学院或专业系在加大学生数学、统计、经济类课程开设的同时,还应该围绕这些课程的考核适度布置一些可供考核的课程论文,给学生以练习的机会和提升的可能。

3.5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拓展学年论文写作经费支撑渠道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5

【关键词】网络经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企业决策;企业文化

网络经济是在相应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对于企业发展甚至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如今企业生产力发展与进步的必不可少要素。传统的商业环境下,企业生产的产品与客户之间由于种种中间环节及在距离等方面的限制,产生了一定的隔阂,网络经济由此诞生,而随着互联网广泛应用,网络技术发展和提高,各方面交易可以从网络快速成交,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企业与客户可以从网络上直接进行交流与对话,交易范围得到扩大,全世界都变成了一个整体,与企业发展休戚关。它的生存发展的平台是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它把远在千万里之外的企业与客户联系在了一起,对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应用成为了网络经济时代下的突出特点,一个企业把握住了信息技术这个制高点,就打赢新时代企业竞争这场战争就多一分胜算,因此,在网络经济这个大环境下,企业各方面的转型及创新是大势所趋。[1]

一、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管理方式面临的转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所面临的环境相应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受到了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体系,金融市场甚至政治及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企业所面临的各项风险均有所增加,在经营和财务方面要愈发谨慎。同时由于所处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重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经营管理条件下,企业只需要配置自身的财务即可,但是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信息会受到更多方面,更多环节的影响,比如供应原材料的商家,当地经济情况,整个经济发展趋势等。再接下来在对于财务信息的获得与处理精确性与反应速度也有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下,信息的获得与提炼都是在之后才可以,这样会导致一定的延时性,对于企业财务政策的制定等都会出现偏差,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各种资料在存入服务器后,经过电脑一系列的自动处理,经营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准时获得公司的经营状况,可以更加及时的进行政策上面的改动,对于推进公司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变化意味着经营管理也相应发生巨大改变,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到了企业的生产,宣传等各个部门,所以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他所要下达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以各部门存储进入服务器的数据为依据的,而政策的下达同样也是以网络为媒介的。网络的普及同时使公司的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增进了彼此的沟通,有助于互相交流,团结公司员工,酿造和谐的工作氛围。[2]对于公司整体运行效率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公司许多业务可以由网络技术进行取代,这表明企业先前的许多部门可以被取缔,减少公司信息流动环节,提高公司运行效率。

二、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

(一)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与激励

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创新是一个企业具有竞争力的的关键。求实进取,开拓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源泉。而人是构成企业的最重要因素,一个企业要真正得到巨大发展,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进行公司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激励,把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对于员工的更多的给予人文上的关怀,使公司员工对于公司有较强的归属感,公司上下有较强的凝聚力,在企业处于稳定阶段,摒弃先前的监管理念,用适当的政策对公司以及员工进行治理。同时对公司员工要进行定期培训,大力倡导创新,宣传创新理念,使员工上下形成积极创新的风气,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员工专业知识水平。还有从公司的获取利益,如何投资以及文化层次等方面,公司应制定一系列企业管理新政策,旨在最大程度发掘员工创新活力,高质量的创新体系。

(二)高瞻远瞩的进行企业决策

企业领导者的决策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如果企业的领导者墨守成规,畏惧不前,那么公司的发展肯定也会滞后,所以领导者应首先具有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对于公司发展的定位以及公司的未来能做出准确的判断。领导者的创新体现在经营理念的改变,敢于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首先要注重发展,而不是注重增长,两者虽然相似,但是发展包涵更广阔的范畴,不再是只注重经济数量,而是对于企业结构,生产质量,对于保护环境,各方面的效益的增长。其次是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粗犷的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转变为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持续的发展方式。可能可持续发展在一定阶段的发展会有波折,但是它的总体上来说是保持平稳向上的态势的,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是蕴藏着创新与改革的发展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经得起各种大风大浪的考验。[3]

(三)优化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对于齐心协力搞生产,一心一意为企业有着重要作用。要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把创新融入其中。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注重知识服务的创新,使经济增长方式由技术进步拉动。对于组织结构进行创新,传统的组织观念对于生产效率过度看重,导致客户需求难以得到最大化的满足,如今应转换这种理念,要更加重视客户需求,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原本机械,僵硬,一成不变的观念更加适应如今灵活的市场。

三、未来展望

21世纪是技术与创新为主题的世纪,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及时改变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创新,顺应网络经济环境下的潮流,那么这个企业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破产,倒闭。谁在市场竞争中能优先进行改变,谁就在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当今世界网络技术的创新使社会生产具有了很大活力,企业可以从中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但是有高回报的同时必然会有更高的风险,具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营中,更加需要对技术创新投入更多研究。这不仅事关企业生存,而且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很大意义。因此企业要积极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来进行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创新,保证企业能够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万吉.基于“互联网+”和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管理转型问题探讨[J].现代商业,2017(8).

[2]王竞.信息化背景下商业模式和企业管理创新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1).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6

关键词:高职学生;经济管理专业;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所对应的应用能力主要是市场经济分析能力、企业经济管理能力,其在未来工作中可能需要为所供职的单位从经济学角度、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方向来建言献策,找到最佳的企业经济发展路线,与此同时,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掌握十分重要。现如今,在提升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的课程只有大学语文课,而且在这一课程教学中能力目标的培养比较模糊,再加上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所以教师教学也存在懈怠,没有专门拿出教学单元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导致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多存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上的短板。

一、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现状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主要表现为能力优异者少,处于中下层次水平的学生多,而且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别,从语文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处于中上游水平的学生数量多,但是真让学生施展拳脚、展现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时,学生的表现都很一般,较少有能力出色的学生。可见,很多学生都是在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进行了突击性的复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只能说明学生经历多年的应试教育,在语文方面的应试能力比较强,但是真正让学生从事一些社会工作时,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短板就表现出来。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师教学重技术、轻素养,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几乎不体现在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中,而且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很多教师并没有现代企业的职业经验,不了解当前企业对经济管理人才语言文字能力方面的要求,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设定。而当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岗位后,往往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水平方面比本科院校的同专业学生差很多,学生的未来晋升通道较窄。可见,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直接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所以必须从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视角重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

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目标要求

(一)“听说读写”四位一体能力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首先表现为最为基本的“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的能力,从当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表现来看,这部分学生并不重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升,尤其经济管理作为理科专业,其专业课中包含了数学、计算机应用、经济学原理、财务会计等方面的课程,只有大学语文是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相关的,其他课程都更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操作能力,所以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将提高自己的计算、思维、操作能力放在第一位,认为未来专业发展中并不需要过多的发表意见看法或者是进行写作论述。这种专业偏见持续存在于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思维中,影响了学生“听说读写”四位一体能力的形成。

(二)专业语言文书表达能力

上述“听说读写”四位一体能力侧重于与人交往表达、自我思想的表达和行为的解释等,但是除此之外,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汇报自己的专业成果时还需要运用到专业的语言文书表达能力,而几乎大多该专业的学生不具备这种能力。从教师教学中可以发现,即便是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学习优异的学生,也未必能够准确、详细地描述汇报出自己的专业理念和思路,甚至于有些学生的专业计算能力和语言文书能力直接呈反比。在缺乏专业语言文书表达能力时,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往往缺乏准确的理解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容易在未来工作中因为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欠缺影响到工作的效率。

(三)普通话能力

在现代社会,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必须具备普通话能力。由于高职院校的招生范围较窄,很多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大都是本地学生,学生在相互交流时习惯于用方言交流,即便是学生会说普通话,但是说也并不标准,语言发音含糊不清,很多普通话词汇用方言词汇代替,影响了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社交。因为在日后就业中,学生的就业范围可能遍及全国,普通话能力影响着与其同事、上级的交往,也影响着自身想法的表达。而且结合普通话能力测评来看,学生在最后一部分自由表达方面的表现都不太好,很多学生说不上几句就结束了,直接影响最终的测评成绩。但是普通话测评并不能让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直接掌握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所以需要一些新的测评检验方式。

三、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方面存在“功利性”思想,误认为这方面能力并不重要,只要足够应用日常交流即可,但是这种错误的思想不符合现阶段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际上,早在2012年我国在《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就已经提出了通过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现如今距离该规划纲要目标实现的时间已经不多,但高职院校中还没有真正落实好相关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影响了国家人才培养大政方针的实施,所以必须要抓紧时间,采取一切可能的策略来提高各专业人才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结合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来看,以下策略的实施和应用可尽快解决教学中的短板和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一)调整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目标

在高职院校中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会在有限的三年教育时间内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第三年学生要到岗实习,留给教师教学的时间其实只有两年,所以想要提高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必须从一开始就调整该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目标,从单纯的重技能培养转变为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综合能力培养为体系,留出足够的时间,引进专业的教师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让学生掌握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之间的区别,并能够独立完成口头论述和论文写作。而且在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也可以作为重点考察项目。

(二)改革创新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及内容

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中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相关的课程就是大学语文课程,但是该课程由公共课语文教师授课,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不直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所以在大学语文课程之外,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有必要专门开展一门专业语言文字应用课程,以丰富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在这门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首先要结合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要求来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以培育学生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表达、经济管理论题论证、职业交往表达及职场书信往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学生在第三学年进入实习岗位以及就业打好基础。当学校开设此类课程之后,学生也自然会认识到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要性,逐渐地,学生能够形成主动提高自身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学习兴趣。

(三)改革创新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方法

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专业性,通过语言文字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构建互动性、参与性强的教学模式,形成师生频繁、有效地互动,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真心认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提出的能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减少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理论讲解,形成“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类课程,在教学中,可多应用情境模拟、翻转课程等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尤其是情景模拟教学更能获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认可,在情景模拟中可以多模拟该专业中的职场情境,让学生提前进入到“工作状态”,用合适的语言来与人交往、回答问题,并写出各类问题的汇报作业等。

(四)基于活动构建积极的校园专业语言环境

高职院校本身就有很多社团以及校园活动,但是如果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无目的地参与各类活动未必可以有效提高其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能力,所以,活动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一种形式,但是活动的内容和主题才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核心要义。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所在的学院中,学生、辅导员可以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组织主题演讲、辩论、征文、手抄报、PPT竞赛等方面的活动,以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以主题演讲为例,可以以“我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人生的意义”等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及演讲,既锻炼学生的能力,又可感染其他学生提高积极性。

(五)改革创新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评方法

现如今,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并没有为学生设定专门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评体系,而且高职院校本身也没有相应的测评体系,所以可以先在高职院校建立起一种专门测评语言文字能力的体系,不断考察监督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发展情况。在构建测评体系时,首先要以实用性为主;其次可采取笔试和口试两种形式,既考核口语表达,又考核书面表达;最后是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标准,建立测评试题库,形成随时可进行的测评模式。这对于一个高职院校来说比较困难,属于中长期的规划目标,同区域的高职院校可就此展开合作,并带动全国高职院校相关测评模式的发展,推进建立国家标准的测评模式,这样可以与普通话测评形成合作,两种测评形式各有侧重点。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的表现较弱,相关学校以及专业教师也没有认识到开展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课程的重要性。在经济管理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只埋头干活,还要懂交流、懂表达、懂文书、懂计划策划,所以想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就必须具备可助未来职业发展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倪娟.“核心素养时代”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10):1-103

[2]仲崇霞.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4(22):48-49

[3]陆纯梅.广西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120-121

[4]伍学雷.论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3(15):58-59

[5]屠国平.大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321-322

[6]张存贵.职业师范院校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7):66-67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7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模式;创业就业

1创业就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创业就业教育的系统内容

我国创业就业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内容上缺少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部分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仅仅是把创业就业教育作为正常教学活动的附属品,并未形成系统化的创业就业教育体系。

1.2实践指导部分较弱

经济管理类创业就业教育的实践部分主要以案例分析教学为主,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而且在学生创业就业方面的实践指导能力较弱,致使实践项目不合理。

1.3教学模式不合理

高校经济管理类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对企业的相关资料了解较少,研究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二是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也较少,对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缺乏深刻认识,无法形成自己的见解;三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与政府、企业尚未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在互通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4教学评价方式不科学

高校经济管理类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评价方式尚存在不科学化的因素,缺乏考核标准和系统的考评体系。

2打造以培养创业就业型人才为基本导向的理论课程体系

2.1在理论课程中融入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经济管理类理论课程教学中,要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关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高校经济管理类理论课程要凸显出学科专业特色,打造出系统性、个性化的创业就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至少需要涵盖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2.2积极营造学生主动创业就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教育模式构建过程中,需要调动一切因素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就业文化环境,可以在经济管理学院或全校范围内举办和创业就业相关的社团活动,比如开展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比赛,建立创业就业学术论坛,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不断提升经济管理人才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业就业综合能力。

2.3设立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奖惩机制

大学生创业就业难难在缺乏资金支持上,高校经济管理学院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设立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创业就业提供必要支持。另外,高校还可以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创业就业设立专门的奖励资金,并对创业就业实践没有成功、已经取得成功和表现良好的学生分别予以不同等级的奖励金,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业就业积极性。

2.4打造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体系

结合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出的要求,高校要及时成立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考核小组,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和考核评价体系,将经济管理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客观、真实的反映出来。在对学生实践成绩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情感主观性。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要将教学重点转向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和岗位竞争能力。

2.4.1对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评价

第一,对学生创业就业理论知识的评价。理论知识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就业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试卷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了解学生对创业就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对学生创业就业意识的评价。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创业就业意识的评价内容具体包含学生的创业思想、创业品格、创业能力,但这些指标很难用简单、直观的方式进行量化,可以应用一些量化心理学战术的方式从大体上衡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心理测试。第三,对学生创业就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实践能力评价是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评价,实践能力评价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2.4.2对学生创业就业培养效果的评价

第一,对学生创业就业率的评价。为了检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就业学习成果,政府部门需要每年定期统计各个高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创业率。第二,对以就业创业为基本导向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评价。以创业就业为基本导向的经济管理理论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政策制度的制定上。以创业就业为基本导向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一系列课外教学活动的举办和论坛的开设等方面。

2.4.3对学生创业就业社会影响力的评价

第一,社会满意度评价。社会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的认同度、企业品牌的塑造、竞争优势的打造和市场份额的占据等方面。第二,对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结构和收入情况的评价。将职业声望作为经济管理专业职业结构划分的重要依据来对经济管理毕业生的社会影响程度进行评价。职业声望层次分别是以教授、企业家、专家为代表的第一层;以事业单位中高层管理者为代表的第二层;以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管理者为代表的第三层;以普通基层、简单劳动为代表的第四层。社会可以通过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这几个层次中的从业比例和水平来衡量学生创业就业的质量效果。

2.5打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企业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安排布置,学校则要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展开密切合作,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实现企业和学校的互利共赢。同时,还要形成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将课堂教学转移到企业,在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的情况下提升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最常见的类型就是顶岗实习,能够有效将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理论知识掌握密切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余茂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浅析[J].中国市场,2019,(09):61-62.

[2]杨宏.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3]陈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9.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8

(一)实施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主要以创新为主,这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一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同时也对创新国家的建设起到了一个支撑作用。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技术是一个国家的核心能力,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了,一个国家的创新力就有所提高,建立一个创新型国家才能成为可能。

(二)实施创业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经济管理类学生注重理论的学习,实践动手能力几乎为零。开设创业教育能把多个学科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使大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把学过的学科进行一种整合,把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得到实践,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益处。

(三)实施创业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国家现在扶持大学生自主教育,一个国家创业教育搞的好,这个国家的就业压力相对就小,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各个高校都进行创业教育,但在具体实际创业的过程中,教育的目标定位比较模糊,大学生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目标,没有实际内容,比较空洞。

(二)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体系不够合理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开设的课程有一些比较落后,不适合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必须改革,以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我国高校还没有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只是有一些高校进行了尝试。

(三)创业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创新教育在高校重视程度不够,理论课程开设不系统,实践内容很少,现在创新教育还是一个口号阶段,实际管理体系很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在我国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非常少,多数教师不是很专业,因此现在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很薄弱。

三、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途径

(一)明确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创业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完善创业课程设置经济管理类学生有创业教育基础,但一些理论课程必须进行系统完善,完全适应创业教育的需求,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大学生独立创业打下理论基础。

(三)强化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各个高校尝试组织一些活动团体,比如会计事务所等,这些都是师生自愿组织的,系里领导搭建平台,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为创业教育提供了可能。

四、实施创业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实施创业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创业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有效补充;二是创业教育要与本科教育有机结合;三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历教育要因地制宜引入创业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