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径

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径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辖域内各乡镇、各村屯经济要素的有机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互动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曲折发展的当下,积极引导县域经济积极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选择。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

用产业经济理论观点来解释,县域经济就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完备产业功能的一种区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县域对于省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县域兴则省份兴,县域强则省份强,县域经济不仅直接关系到各省发展大局,而且直接决定着各省发展前景。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县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路径。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涌现出一批立县强县富县的支柱型项目,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赋予了强大动能。但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县域经济总体规模较小、发展质量较低、三产融合度较弱、规模化龙头项目较少、部分县(市)财力紧张、农业产业化层次不高、县域工业化发展滞后、“农头工尾”和“粮头食尾”进展迟缓。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县域经济只有引进培育扶持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企业项目,注重开发利用本地以农产品为主的资源禀赋,才能将自身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只有以提高县域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不断赋予本地经济具备超越其他地域的独特能力,才能确保县域经济做大做优做强。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各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基础潜力在县域,短板弱项在县域,动能活力在县域,优势后劲也在县域。客观冷静地审视我国县域经济现状,不难发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仍然比较缓慢,其潜能和活力仍然难以充分释放,造成这种不利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县域发展环境依然不够宽松:一是城乡之间、县与县之间缺乏相互协调、沟通和合作机制,各县经济发展大多处于“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状态;二是各级政府及所属有关部门对县域企业规划不科学、对县域项目把关不严格,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突出和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三是县域经济布局不合理,产业项目比较单一,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四是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内“小、微、低、弱”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县域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导致许多县域企业内生动力不足,无法成长为新的增长点和发展动能。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针对上述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采取以下发展路径。加快县域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主要以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其产业产品一直处于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低端。唯有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中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县域产业科技含量,进而促进产品由初级向高端乃至终端转变,推动县域产业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一是加强三产融合发展。围绕建设重要商品粮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区,立足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引导传统农业由种植环节向“产加销”一体化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特色加工、产地初加工和农产品流通销售以及观光旅游业,推动传统农业“接二连三”,积极发展三产融合型县域经济。二是加强县域企业家群体的培养。各级政府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应牵线搭桥,促进县域内企业家之间相互联系、共同研究、携手发展。给予他们集中培训的机会和平台,不断提高县域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使他们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真正起到带头人的作用。三是强化县域企业同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立完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在县域的转化机制,不断运用最新技术研发最新产品,推进整个县域经济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四是加强县域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引导和鼓励县域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重点构建数字乡村,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发展途径。坚持政府引导与政策扶持并举,围绕“一县一业”集中发力,促进县域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益。“后疫情时代”国际国内一些中低端产业将进一步向中小城市等劳动力密集地区转移和扩散,县域经济面临承接和吸纳的有利契机,要及早谋划和科学部署,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配套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使县域经济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实现超常规发展。一是加强宏观指导。要将县域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使之与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相统一相衔接。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发展县域经济的实施意见和优惠政策,加大对县域经济的引导和扶持。二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各地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制定扶持县域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零落分散的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逐步构建一批百亿级乃至千亿级的工业园区,通过做大工业园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利用县域产业链面向发达城市招商引资,吸引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外地企业进入县域产业集群。三是帮助县域企业开拓市场。各级政府应同当地行业、县域企业共同梳理和挖掘地理、人文、商业传统等有利因素,积极组织县域产品推介、营销等活动,拓展宣传本县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的渠道,逐步提高县域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培育和建立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县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引导和推动县域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立完善,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协调政府与企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化解行业纠纷、保证行业公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坚持创新金融服务与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并重,缓解县域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杠杆,作为现代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域经济,其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扶助。但近些年来县域经济在一些地方似乎成了弱势经济,逐步被金融部门边缘化,对于这种现象必须着力加以解决。一是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和服务。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将资金合理配置到县域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之中,并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县域企业的资金需求,促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以金融促进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在当前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各级政府要主动协调金融部门向县域经济倾斜和倚重,通过行业选择逐步改变资金投向,通过机动灵活的战略调整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三是协调金融部门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成熟阶段的县域产业组织形式,大都是在县域内形成的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为基础、大量中小企业配套分工协作的经济体系,其中龙头企业在县域产业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因此,对于县域经济中的龙头企业,各级政府要协调金融机构尽力支持其发展生产、扩大销售、产品研发和设备更新,支持其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四是探索建立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各商业银行应针对县域经济采取不同的信贷政策,建立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机制,制定符合县域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破除已有界限,降低信贷门槛,扩大县域企业的融资规模。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县域企业采取发债券等直接融资办法,对成功运用融资办法的县域企业,上级财政应给予一定补贴,以此调动县域企业直接融资的积极性。

作者:刘金祥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