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模式研究

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缓解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需要推进农业经济绿色发展,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经过多年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探索绿色发展理念与农村经济的深入融合,发展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是推动农村经济绿色转型的着力点。本文分析了新农村经济绿色转型的必要性与现状,并从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分析农村经济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从农村绿色经济体系构建、绿色产业链建设、环保制度与法律法规制度完善、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以及完善绿色转型社会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推动新农村经济绿色转型发展。

关键词:绿色发展;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模式

长期发展以来,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而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良好生态和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当前社会主要追求,推动农村经济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报告中将“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高质量转型过程中,推动农村经济绿色发展转型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内容。探索新农村经济绿色发展转型模式与实施路径,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目标和乡村振兴实现。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在各级政府政策支持与制度规划影响下,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是农村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式,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绿色化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绿色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一、新农村经济绿色转型必要性与现状

1.新农村经济绿色转型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产量不断增加,农村人口生活质量快速提高。但是,农村的发展是以资源与环境代价为前提的。农业生产的高投入、高污染,工业垃圾排放以及生活垃圾等,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以投入大量农药、化肥和塑料薄膜等生产要素,降低劳动成本,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有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是世界上化肥使用量最高的国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但是,事实上,化肥的利用率很低,大量使用化肥的后果是对土壤、水体以及空气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为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各地区乡镇及农村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引进经济发达地区淘汰的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这些企业的引进虽然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解决了就业问题,但是,却对农村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随着新农村的推进和城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优势与土地优势逐渐不再,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农村经济需要以绿色发展理念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农村经济绿色转型是新农村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农业不仅是农村经济体系的基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绿色发展转型关系到农村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方向。同时,农业绿色发展也是农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要求越来越高,虽然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国际贸易已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村品供需矛盾。但是,我国农产品生产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控制。农村经济绿色转型是打造农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经济要以绿色发展为理念,推进产业兴旺,打造农村绿色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我国农村产业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与现代化、产业化、低碳化的产业发展要求仍然有一定距离。而这个过程,需要平衡农村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需要贯彻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构建以绿色为主体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体系,促进农村经济体系循环可持续。

2.新农村经济绿色转型取得的成效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各级政府积极探索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模式,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已经取得了一些发展。在生活中,农村居民绿色环保意识与绿色消费意识都有所提高。新农村建设改变了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垃圾分类处理、卫生条件改革以及环保宣传等,通过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农村居民绿色环保意识,不仅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也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还提高了农村居民对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的认可与接受。这一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绿色转型。而在生产中,很多地区已经认识到农业生产中农药和化肥等要素过量投入的消极影响,开始降低这些要素的使用。近几年,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连续实现化肥使用量的负增长。同时,各地区推动循环农业发展,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等。而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土地流转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生产,农村经济开始构建以绿色生产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体系,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比如以企业和农户为合作主体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或者以农业生产合作为主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生产质量与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绿色转型。同时,各地区也围绕资源保护、废物利用与清洁生产,全国各地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层出不穷。比如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模式,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体的“鱼-桑-鸡”模式等。另外,以农业资源为基础,融合农村传统文化、农业种植特点以及自然环境优势等,将生产与生活相结合,发展产业融合新兴业态,促进农村经济三产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二、新农村经济绿色转型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发展困难,绿色产业体系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以小规模的分散生产为主,单位生产成本较高,化肥、农药等要素投入是增加产量、并降低劳动强度的主要方式,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大量农药、化肥以及地膜等要素的使用给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并造成土壤质量下降,长期使用不仅影响农作物生产质量与产量,也会对当地农民人身健康造成威胁。虽然随着农村的深入探索,农村土地开始流转,有利于发展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经营。但是,传统农作物生产的这种状况仍然改变不大,制约了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另一方面,虽然经济发展,部分地区开始采用新技术和新模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或绿色农产品种植加工,但是,绿色转型比较缓慢,绿色化程度整体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绿色产业体系。

2.绿色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滞后,绿色生产成本较高。农村绿色转型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于经济绿色转型需要,绿色生产成本较高,激励性较低。以农业生产为例,农村秸秆循环利用需要建立在完善的产业链和物流链基础上,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以零、散、小为主,提高了秸秆利用的收购、存储与运输成本。另外,农村公共环保设施不足,农村地区工业生产以小微企业为主,这些企业不具备单独购买环保处理设施的能力和废弃物处理与循环使用技术,需要政府建立公共环保设施保障体系。但是,目前为止,部分相对发达的地区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大部分农村地区并没有能力提供工业生产环保保障设施。农村一二三产业向环保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变都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需要政府完善服务体系,保障绿色转型顺利实施。

3.绿色发展意识不足,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期落后以及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标准影响,我国农村绿色发展意识明显不足,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力也相对较弱。一方面,在城镇化发展和环保压力下,很多地区高污染高能耗行业逐渐向农村转移,这样既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能够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因此,受到政府官员和当地农民的欢迎,普遍以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环保法律法规并不健全。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林、牧等生产带来的土壤、水源等污染问题仍然缺乏法律法规的制约,即使部分环保法律法规涉及相关问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并不具备可操作性,给农村地区经济的绿色转型带来了更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对制约着农村经济绿色发展。

4.绿色发展技术创新难,应用瓶颈更为严峻。技术创新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基础,以绿色技术带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但是,技术创新与应用都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在技术创新阶段,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企业普遍缺乏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更多地需要政府科研补贴或由政府组织研发。而我国各地区气候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各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差异也较大,技术创新的应用性瓶颈较高。另外,绿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同样面临较高的成本。即使借助政府行政力量进行技术推广,农村地区是否有条件、有能力开展大规模技术使用,仍然存在很多技术上和经济上的潜在问题。事实上,即使绿色技术能够顺利研发,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只能在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农村能够推广使用,更多的农村地区不仅不具备新技术应用的客观条件,也缺乏足够的政府财政支持实现新技术的采用。

5.绿色转型参与动力不足,绿色资源使用效率较低。新农村经济的转型是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共同转变,需要各方参与转型过程。但是,企业、村民等各类农村经济参与主体以及社会组织等参与率比较低,缺乏参与的积极性。这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意识有关,但也与农村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有关。在经济转型发展中,由于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需要成本投入,大多数地区以政府行政主导为主,通过政府补贴和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各方参与,但是行政力量的过度干预不仅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加重政府财政负担,还抑制了相关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特别是,有些地区对绿色发展资源的配置与使用不合理,缺乏统筹协同,造成了绿色发展资金使用不当,没有达到应用的激励与引导作用,反而成为部分主体谋利的工具。

三、新农村经济绿色转型发展模式与路径

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绿色、生态为基本方向,以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为目标,创新绿色发展模式,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与支撑保障体系,实现新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1.提高绿色发展意识,建立绿色经济发展考核标准。由于农村经济长期滞后于城市发展,很多人认为要想发展农村经济,环境保护是次要的。这也是农村经济绿色转型推进困难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推动新农村经济的绿色转型,从思想意识上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是关键,也是前提。首先,各地区要加大对绿色发展方式的宣传与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绿色发展,认可绿色发展,把绿色、生态、低碳等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形态,并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农村经济转型。其次,对乡镇和基层农村干部进行绿色发展专业培训,培养各级领导的长远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经济与环境不仅可以兼得,还可以成为地区经济的竞争优势,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从行政上和理念上保障农村经济转型的执行力与推动力。其次,要逐步建立并完善新农村建设生态发展考核指标与标准,提高新农村生态建设考核权重,从制度上改变只重经济,不顾环境问题的农村发展目标。

2.推动农村绿色产业链构建,系统化绿色产业体系建设。首先,转变传统农业高污染高投入的粗放式生产模式,建立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具体而言,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与使用,合理布局各类农产品生产,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减少污染要素投入,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等,探索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的绿色发展模式,有条件的地区要推动农业绿色产品品牌打造,扩大绿色农业影响力。其次,推动农村地区工业生产绿色化,降低工业污染。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监管,督促环保整改与实施,严格新进入企业的绿色技术水平与环保标准,促进乡村地区工业生产的低碳化与生态化转变。最后,加大力度推动绿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产业链中,生产性服务业的绿色化转变将会直接影响农业与工业生产的绿色化,积极扶持绿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市场化手段推动农业和工业生产方式转变。另外,农村地区还应该借助优势的自然、文化与生态资源,发展新兴业态,推动绿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产业的融合,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3.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强化环保制度实施效果。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作用,绿色经济转型需要具备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规范经济主体行为。首先,要完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推动农村环境管理标准与城市的对接,逐步改变环境制度城乡两张皮的状态,提高污染行业向农村转移的制度成本,倒逼高污染行业开展污染治理。同时,针对农业生产污染排放特点,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现实需要,制定符合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管理需求的政策法规,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法律依据。其次,严格执行现有环保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并对环保执法进行追责,杜绝农村环境管理漏洞,防止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产生寻租行为,从法律上改善农村环境管理执行难、管理难的局面。

4.鼓励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提高技术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推动力。由于绿色技术的公共产品属性,政府要积极推动绿色技术研发与使用,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技术研发积极性。首先,政府要大力扶持绿色技术研发,通过政策优惠倾斜推动农业绿色技术的研发。并设立农业绿色技术研发项目,以发展绿色农业需要的重点技术、关键技术与突破技术为目标,以政策扶持、研发补贴以及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绿色农业技术研发企业与个人开展研发活动。其次,加大农业绿色技术的政府购买,推动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环保技术的应用,以政府力量带动各类农业生产组织对新技术的使用,降低新技术使用成本,提高绿色技术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影响力与推动力。

5.完善绿色经济转型保障体系,激发农村经济主体绿色发展积极性。新农村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离不开相关制度体系的保障作用。首先,各地方政府要对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政策进行综合梳理,建立绿色发展政策保障体系,防止各类政策存在重复、冲突等问题,协调各部门执行过程,提高效率。其次,联合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以及社会资本等建立农村绿色发展投融资机制,拓展农村经济绿色发展资金来源渠道,解决绿色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再次,关注农村经济绿色发展主体的利益诉求,完善绿色发展社会服务体系,根据农业绿色产业体系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比如,建立农产品生产废弃物回收体系、搭建农村经济绿色发展信息平台、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平台等,在技术、资金等方面解决各类主体的困境,形成全民参与、全面发展的新农村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农,熊伟,孙琦等.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的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19,25(4):59-62.

[2]周宏春.乡村振兴下的农业农村绿色发展[J].环境保护,2018,46(7):16-20.

[3]郭强,刘良军.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有机融合[C].黔西南党校论坛,2018(3):29-37.

[4]李浩,武晓岛.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路径探析—基于绿色发展理念[J].农村金融研究,2019,466(01):31-36.

[5]张德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经济[J].吉林农业,2019,442(1):39.

作者:党政军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电子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