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探讨

大数据下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探讨

摘要:随着全球范围科技水平的大范围提高,人类步入的大数据时代,各个行业的发展已经脱离不开信息技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中,高校的发展也要吻合时代的步调,运用信息化技术建设与时代同步发展的高效。但是我们需要注意,高校信息化建设这项工程非常复杂。从我国高校发展状况来看,很多高校还处于摸索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也遭受了很多阻碍。因此,本文立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平台搭建后,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个性化服务,进而构建新的信息化互动平台,使高校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实现更好的突破。

目前国内各高校经过多年的数字化校园有规划的建设,在高校信息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许多高校现在都把信息化写入学校战略规划,设立专门的办公机构,完善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发挥在实施管理监督过程中的作用。当前网络快速增长,各大高校的无线网络发展极快。特别是发达地区、“211”高校网络条件最好,但带宽升级的需求也最强烈;就如何把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高校并更好地为校园提供服务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1.高校信息化实践中的问题

我国高校建设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伴随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使用信息技术,高校自然也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不断加快发展步伐。进入新世纪,教育部门提出了需要采用教育现代化,由此带动教育的发展,实现阶梯式的提高,并以此作为战略目标。虽然各大高校在日常工作以及数据收集实践服务有一定的成果。但是因为受到人力,技术和资金投入的限制,高校网络运行、维护和管理方面比较落后。同时,由于受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制约,不同教育工作中,对于数据收集以及分析的程度不一样。数据的共享和利用需要进一步提高,当前还无法实现集成互动,以及统一化的高效网络管理系统平台。虽然多数学校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一定额度的资金奖励、提供资源开发工具、提供资源开发的相关培训和一些技术支持,但在实际建设中仍面临诸多问题。

1.1人力问题

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物不重人”的倾向。硬件设施固然重要,软件建设也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硬件设施的采置与维护、软件系统的制作与更新、信息化平台的运行与监管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特别是跨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等专家的支持。

1.2财力问题

当前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普遍没有纳入学校财政的常规预算之中,除了划拨的项目款,外来捐助及校方(部门)自筹,没有什么其他的资金来源。而这些所得资金,在扣除了硬件建设所需之后,所剩无几,无力支持软件的购买、信息化平台的正常运作。

1.3物力问题

除人力、财力问题外,物力问题也是当前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掣肘。硬件设施的安置,软件开发维护人员以及日常工作人员的办公场地都需要一定的物力支持。而当前各高校的网络中心更多的是为校园卡、校园网、图书馆资源提供支持与保障的部门。除此之外,当前高校信息平台的管理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1.4信息标准问题

2002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但是这一标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代码集存在的。为了实现最大程度上的高校间信息资源共享,应尽快统一“信息平台”“软件平台”“接口”“流程”等的标准。标准统一之后,高校信息化平台才能发挥其作用。

1.5网络风险

网络风险指的是当网络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技术之后,由于法律,管理及技术方法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损失,具有外生性、人为性、不完全可控性等特点。在高校信息共享平台,网络故障风险及安全性风险是主要的网络安全威胁。对于前者,可以通过改进网络设备性能、定期检查网络设备等途径加以防范。安全风险主要有网络自身风险(网络由于自身网络缺陷的存在导致各种攻击存在)、网络攻击风险(外来风险如黑客攻击、木马入侵,内部风险如内部人员泄漏资料等)、安全管理风险等。应对安全风险主要是根据一定的优先级有选择、有步骤地解决来自网络级、系统级、用户级、应用级、数据级风险。除此之外,通过完善法律、规章制度等,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网络风险。传统信息化建设,追求的是系统独立性,以单个业务部门或服务对象作为基础。分离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以及信息库等内容,其业务系统是相对独立的。

2.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优势

在网络广泛普及的基础上,应用平台的搭建和资源的整合为实现资源共享积累了的经验;高校有广泛的理论研究和模型建设对于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校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对口支援工作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提供了保障。

2.1人力优势

高校团队在信息化技术各领域的研究拥有科研团队,引领信息科技的创新;在校内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培养了一批专注于信息化研究的专业人才,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信息化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定期的业务学习和前沿理论学习也培养了一批信息化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维护人员和信息理论研究人员,对于信息化系统运行中需要改进的方面和关键技术有充分的认识。这些经验的积累和雄厚的人才积累为对口支援信息化平台建设提供基础性保障。

2.2智力优势

高校是社会科研的前沿阵地,高校研究队伍整齐,以学科为依托,聚集了大批的知名专家、学者。在对口支援信息化平台探索中通过派遣教师支援和互动的交流学习,提供理论上的软实力支持,与此同时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在硬件设施和软件开发应用方面始终走在先列,高校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信息技术复杂程度日益增加,高校有丰富的技术和研究开发资源,有利于加强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尤其混合式新的学习模式的探索和科研实验仿真模拟,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促进对口支援信息化平台建设。

2.3技术优势

高校研究作为信息化产业的风向标,掌握着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技术,是信息化建设的先驱。在信息化的平台建设中,信息化促进高校传统模式的转变,以及学生途径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广泛运用远程教学,视频教学等。数字图书馆方便师生通过简单搜索查阅共享文献、电子资源和学术探讨。优质教学资源的分享、数据的开放共享和线上的沟通交流,为对口支援信息化平台提供基础。

3.高校信息化建设策略解析

创建新一代校园信息化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涉及更高层次设计、系统架构、数据环境建设等。由于新技术和新标准的不断涌现,高校本身状况有很大的差别。结合高校的条件和特征,因地制宜的实施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许多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理清管理机制,明确筹备、部署和实施

目前许多高校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怎样及时终结“校内建设准则不一致”的情况,高校应理清管理制度,确定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责。严格规定,坚决落实。一个高校注重、职责清晰、管理妥善的信息中心必将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引擎。

3.2通过信息资源策划,强化高层设计

信息资源规划就是经过工程化的方式,分析当前高校业务形式,在整理和优化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搭建高校的业务模型、使用模型、授权模型、数据模型、数据模型和信息标准。强化高层设计,强化对数据资源的筹划、设计、开发、运用和分享、组建和控制,使信息快速流动,增强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学校信息的合理分布,促进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成效。

3.3信息技术“一体化”战略

传统的业务模式力求独立性,单独的以某个部门或使用对象作为服务首要,不管是硬件基础设施还是软件信息库都是分开对待。这种模式是在高校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对校园信息化搭建以及高校的管理职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对认知的提升,建筑模式开始转变,一体化建设,以信息服务作为标准,注重用户服务。集合了软硬件,清晰匹配服务端口;各部门之间彼此推进业务整合和数据融通,优化并精简业务流程。通过虚拟化与云计算等技术支持下。显著提高了硬件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运用一系列的服务模式,例如云服务等,实现使用集成,转型信息化的建设。

3.4信息化转变

高校信息化早期发展领域是业务以及管理方面,会受到社会企业信息化的各种影响,也会受到高校行政管理体希的影响。所以找到信息化改革的目标比较容易,可以实现从上到下的管理。同时所涉及的人群范围比较有限,所以遇到的困难与教学和研究领域相比,更少一些。但在目前状况下,高校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品质与服务意识也越来越强,只是通过业务和管理信息化,提升行政效率,无法满足用户现有的需求。教学信息化方面,许多具备优良计算机能力的教师,对于信息的需求量非常大。运用IT手段开展教学非常方便,出现一些第三方在教学平台通过网络进行跨地区教学合作平台的工作。科学信息化领域云技术受到了关注,采用这项技术进行科学化,信息化的研究处理,加强信息管理和办公管理工作,提升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科研工作的难度。

3.5向服务信息化转变

传统信息化方式下,业务流程信息化的形式非常重要。但是这和用户的使用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很多高校经历信息化的一站式服务内容整合搭建起了相关的服务平台,集合了一定的服务资源。推动移动运用场景,有效改善了服务网络,充分带动信息化的建设。这些年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新媒体等发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及社交与合作模式,用户体验变成了信息化结果的选项。服务个性化,给用户增加了一些良好的体验效果。在智能化校园的指导下,一系列的新兴服务被引进,例如无线定位服务,物联网服务等,开拓了原有的服务信息化领域,成为带动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动力。

3.6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完善信息管理运行机制

大数据技术主要包括云数据库技术、数据安全和数据分析等其他方面,可以把校园内生成的数据进行整合,在结合校园的实际情况进行融合,创新服务形式,促进科技信息化与高校深度融合,并完善高校信息管理运行机制改进数据共享功能,充分发挥了大数据科技在智慧校园搭建中的作用。例如,在武汉大学信息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根据校园管理的整体思路,构建了五大信息功能模型,还调整了人员数据、学生数据和车辆数据等方面信息,社会公众参与在线预订、限时免费和双重验证等方式进行管理,预定完成后,人员可以凭身份证通过对外的学校大门进入“首查”后进校,达成了有条理、智能化管控。

3.7提高数据意识并充分使用数据

在当前的信息大发展时代,数据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显要,已成为所有行业生存和演化的基础,只有拥有敏感的数据意识,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位置,百战不殆。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搭建的主要方向是数据建设,因此,专家与学者需要有强烈而敏锐的数据意识,并形成以数据融合教育管理的驱动,也要善于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高校经营管理中去,并分析和整合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而指导高校的决策,此外,在使用数据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数据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特点,可以科学的利用数据,促使数据能够为大学校园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化建设深度地改变着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可能。大数据时代里的高校教学教育信息搭建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国内各大高校具体情况有较大的差别,但对于高校信息化搭建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和持续的过程,很多问题和困难都只是暂时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到了重要阶段。怎样在大数据背景下整合校园大量却又相对分散的数据信息,保证信息真实可靠性,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思考建设一流大学的可行性,这也是所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需求,因此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繁荣的今天,高校必须抓住时展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革,达成智慧校园。

作者:郭思佳 张丽丽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