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建设论文范例

体系建设论文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建设

规范化是肿瘤诊治的首要原则。实现肿瘤诊治规范化不仅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同时降低了治疗成本和患者的经济负担,避免诊疗过度与不足[1]。专科医师与一般医师在临床能力、治疗水平及科学研究领域均存在较大差异。专科医师的要求高于一般外科医师,除临床实践外,还需注重临床研究,不仅仅是治疗患者,而且是通过临床诊疗研究某种特定疾病,创新性地学习知识,达到引领和修订指南而不是单纯被动地遵守指南[2]。建立肿瘤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是肿瘤学发展的迫切要求,是肿瘤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对于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有着重要意义[3]。而在重庆市,肿瘤专科医师培训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肿瘤专科医师人员的资质参差不齐、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不成规模、管理不规范、专科医师能力不强等,问题阻碍了医院发展、学科建设、职工成长和诊疗水平的提升。如何有效开展肿瘤专科培训体系建设,成为现代医院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背景

1.1国家政策导向

2015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8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住培基础上,继续培养能够独立、规范地从事疾病专科诊疗工作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在国际医学界有广泛共识和长期实践[4]。

1.2试点基地情况

在重庆市还没有系统化的肿瘤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重庆市肿瘤医院作为重庆大学附属医院,是部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秉承“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理念,认真开展教学医院建设,探索肿瘤专科医师培养模式,为试点基地建设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1.3学科发展需要

肿瘤学科的整体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方面在亚专业方面更加深入,另一方面相关领域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通过培养专业性强、知识面广、思路清晰的复合型人才,有助于推动学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1.4培养阶段缺失

年轻肿瘤医生在临床、科研和教学等方面都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培养和考核。从住院医师培训结束,到国内外进修、重庆市中青年人才培养期间,存在一个相对的真空期。

1.5职业生涯发展

年轻肿瘤医生不仅应准确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还需要了解放疗、化疗、病理、影像等基本知识,才能有效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MDT)治疗和基地建设等,否则在诊疗方案研究、高级职称评审等方面都会受到阻碍。

2分析现状

SWOT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国际管理和行为科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SWOT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5]。结合医院实际,笔者总结出SWOT矩阵,确立了以提升肿瘤专科人才诊疗能力为出发点,深入贯彻国家政策,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充分发挥肿瘤医院特色,学习市内外先进单位管理经验,提升肿瘤专科医师培训期间待遇,强化考核管理,从而确保肿瘤专科医师培训取得实效,见表1。

3实施情况

3.1实施措施

3.1.1组织领导

由人事科、科教科、医务科、相关教研室、科室共同参与。人事科做好肿瘤专科医师信息备案等,科教科提供教学管理与政策指导等,医务科参与院内轮转安排的审核等,相关教研室、科室承担具体教学、培训和考核等任务。

3.1.2培训时间

2~4年。具体时间由相关教研室、科教科根据人才自身情况、学科特点和发展需要等综合确定。

3.1.3参加人员

新取得住培合格证的医师。

3.1.4培养目标

在肿瘤专科医师培训的过程中,应注重肿瘤综合治疗理念的建立[6]。不仅掌握本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应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积累一定临床和教学经验,初步具备诊治本专业领域内常见肿瘤疾病的能力,并能为MDT提供专科咨询。至少发表1篇CSCD期刊论文,并以前三完成人身份参与1项厅局级课题。

3.1.5培训实施

3.1.5.1确定方向

根据本人自愿和统筹安排相结合,选取2~3个亚专科方向,明确专科医师培训期内的目标、定位、任务、科研方向,细化分步骤实施安排。

3.1.5.2日常管理

(1)培训方式:由科教科牵头,相关教研室和科室具体管理。以参加本学科的临床实践能力培训为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积极开展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2)培训要求:在规范化培训中,受训医师的临床科研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带教老师的重视程度与指导方式[7]。明确每位培训医师对应的带教老师,培训医师的表现、考核等与带教老师的考核挂钩。(3)考核管理:①日常考核。由相关教研室、科室对培训医师每月、每季度表现评分并提交科教科审核、备案,作为发放待遇的依据。同时,培训医师需按要求参加医院组织的临床能力、“三基三严”等考核。②轮转考核。每次院内轮转结束,需由相关教研室、轮转科室对培训医师组织测评,从临床技能、知识水平等方面评价培训效果并打分,提交科教科、人事科审核和备案。③终期考核。成立考核小组,于专科医师培训结束前1个月,对培训医师进行考核。根据培训期间表现、研究方向等,确定最终定科情况:原科室、新科室、延长专科医师培训期限等。

3.2保障措施

3.2.1待遇管理

专科医师培训期间,奖励性绩效参照科室同级职称医师及考核情况发放。根据工作和培养需要,开展院内轮转时,待遇按照院内轮转管理相关规定执行。此外,每月评分和表现综合排名前五名者,享受每人1000元/月的生活补助,其余医师享受每人800元/月的生活补助。

3.2.2竞争机制

强化考核管理。终期考核时经考核小组考评,合格者,获得医院专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优秀者,还可获评专科医师培训优秀学员。当年优秀学员名额不超过5名。

3.2.3激励机制

(1)专科医师培训结业学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晋升上一级职称、优先推荐申报厅局级科研课题等。(2)专科医师培训优秀学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医院人才项目和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后备人才等人才培养项目、优先推荐人才荣誉称号评选,同时支持其开展对外交流,参与必要的国内进修学习。(3)一方面争取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政策支持,加大宣传力度,在重庆市范围内提升本院专科医师培训结业证的认可度,另一方面积极申报全国肿瘤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3.3培训作用

3.3.1明确医师职业发展方向。注重全面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在对相关领域诊疗流程、规范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强化本专科领域培养,用好、用活人才。3.3.2契合医院学科发展需要。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尤其是亚专业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3.3.3形成人才培养良性循环。引导年轻肿瘤医生在住培、专培期间轮转各科室时维持稳定的学习状态。

4建议

4.1加强政策引导

鼓励医院新进人员参加肿瘤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逐渐向硬性规定发展,将肿瘤专科医师培训与职称晋升、执医从业、后学历教育等方面挂钩,如同等条件下优先聘任副高级职称等;对肿瘤专科医学培训合格人员授予博士学位或优先攻博。

4.2加大经费支持

建议政策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解决肿瘤专科医师培训经费缺口,缓解各医院经费压力,促进肿瘤专科医师培训质量进一步提升。

4.3强化基地建设

一方面提升硬件建设,扩大培训的教学场地,购置培训设备;另一方面加大软实力建设,如扩大肿瘤专科医师培训带教老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4.4提高福利待遇

医学生的学习阶段漫长且艰辛,建议适当提高肿瘤专科医师培训期间的福利待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

4.5严格考核管理

加大劳动纪律、医德医风等教育,加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考核,制订科学、细化的考核指标,开展定期考核。评价的目的是对专科医师参加培训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控,以及时发现培训中存在的不足而给予改进,该过程也是帮助培训对象完成学习目标、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9]。

5结语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2

农业推广是伴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一个概念。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客观上要求必须用全新的农业推广内涵才能适应和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推广的含义是指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工作,是通过沟通或相关方式组织与教育农村居民,使其增进知识、提高技能、改变观念与态度,从而自愿改变行为,采用和传播农业创新,并获得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繁荣农村社会的目标。主要特征是: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农村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推广的目标由单纯的增产增收发展到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推广的指导理论更强调以沟通为基础的行为改变和问题解决原理;推广的策略方式更重视由下而上的项目参与方式;推广组织形式多元化;推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推广研究方法更加重视定量方法和实证方法。实现现代农业推广的功能,必须要首先实现农业推广信息化。

二、农业推广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农业推广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工作的信息化服务。主要特点是沟通与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方便、快捷、实用、实际、实效性强,是现代农业推广必须武装的推广手段。建设思路是充分发挥现有农牧业推广系统的机构优势和技术优势,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主要信息服务手段,并和技术咨询人员面对面服务有机结合,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三电一厅”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及时为农牧民提供科技、政策、市场、物资等全方位信息服务,使农牧民真正得到“点菜吃饭”的农业推广服务效果。

三、农业推广信息化的基本框架

巴彦淖尔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农牧业大市,多年来在农业推广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基本形成了农业推广信息化框架体系。

1.农业电视专题节目体系建设

巴彦淖尔市是全国十二个农科教结合示范地区之一,在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通过农业部和自治区农牧业厅、科技厅以及当地农口部门的大力支持,1999年巴彦淖尔市在农牧业局建立了农业科技电视制作中心。在市电视台设立了固定的农牧业专题节目《农业百科》,将广大农牧民最为关心的产业政策、生产技术、市场动态、价格行情、供求信息等,制成专题节目,在电视台每周播放一期,时长十分钟。同时还将节目通过巴彦淖尔农牧业信息网,巴彦淖尔党建网视频播出。截止目前已播出节目780期,拍摄积累素材3.2万多分钟,建立了比较丰富的农业推广声像资料库。

2.农牧业信息电话咨询体系建设

目前,巴彦淖尔市农牧业推广信息电话咨询体系建设中,利用电话进行信息服务主要由二种模式:(1)电话热线服务。在农业部“三电合一”项目的支撑下,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于2007年与中国网通巴市分公司合作开通了12316农牧业语音服务热线,建立了《12316信息语音数据库》,编辑收录各种信息一万多条。信息内容主要是适用技术、种养加致富信息、农产品价格信息、当前田间管理措施、农资供应品种与价格、涉农收费政策等。用户只要用电话拨通“12316”,即可进入系统,实现直接拨号查询,同时还建立专家热线,对信息库内容不能满足需要的,农民朋友还可使用内外转接线路,接通专家热线进行直接对话咨询。(2)手机短信服务。2006年以来,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与本地“联通”和“移动”两大电信公司协商合作,相继成功推出了“农事通”和“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使农牧民每天都能了解到最新的气象信息、政策信息、灾情预警、市场信息等,同时及时得到对农事的信息指导。

3.农牧业信息网站体系建设

依托国家项目,巴彦淖尔市进行了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市七个旗县区、农垦局,25个重点乡镇的三级网络体系。巴彦淖尔市农牧业信息网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开通,网站开辟了“行业信息”、“分析预测”、“实用技术”、“农业视频”“供求信息”“数据中心”等二十多个栏目,是巴彦淖尔市农牧业面向公众、服务“三农”、展现风采,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开发了农业专家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涉农企业数据库、全区全市农作物栽培面积和产量查询等十大数据库,为农牧民和农牧业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还建立了绿色食品、农牧业产业化、特色产品等专题网页,免费为广大农牧民供求信息。

4.农牧业科技信息服务厅体系建设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三农”,帮助农牧民更直观当前的农业最新动态和先进技术,2006年,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在临河天丰农资市场建立了集实物展示、计算机网络查询与专家座席三位一体的科技信息服务大厅。科技信息服务厅的主要功能是面对面为农牧民提供信息互联网查询,信息、农用生产资料连锁供应、技术宣传咨询、农技科教片放映,专家每周定期座席,解决农牧民在生产中的具体技术问题等。大厅里还对农作物新品种、新机具进行展示,使农牧民更直观的了解其性状和功能。

四、农业推广信息化的保障措施

1.强化对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

农业推广信息化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农牧业系统内部统一领导,协调配合,更需要社会各部门统筹支持,为此,党委、政府强化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至关重要,需要党委、政府明确一名领导专门抓这项工作,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统筹与配合,为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保障。

2.争取项目,通过发挥各种资金优势强化投入

资金投入是影响农业推广信息化体系建设速度的关键因素,而且信息化又是各种建设项目中必不可少的配套建设内容,因此,强化资金投入的主要途径是争取项目。今后申报各种支农项目,都要设计信息化的建设内容,在各旗县区、乡镇、农场逐步全部建立农牧业科技信息服务厅,通过多项资金的捆绑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为体系建设提供建设资金。

3.制定和出台农业推广信息化的惠农政策,强化体系建设

农业推广是一项花钱少,社会效益很高的支农手段,应该与粮补、种补、农机补、生资补等支农措施一样,制定惠农政策,对农业推广的基础设施进行补贴投资,支持农牧业大户和广大农牧民建设电脑网络等信息传播应用设施,扩大农牧民电脑网络应用群体的规模,当前的切入点是农村种养及销售大户和有条件的村委会,逐步向其他农牧民扩展。

4.制定发展目标,通过考核推进体系建设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改进措施

农业(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将农业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的前提条件,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必需途径。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业技术推广提出了新任务;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对农业技术推广提出了新要求;农业产业经营方式转变,给农业技术推广提出了新需求。面对这样的新任务、新要求和新需求,迫切需要对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创新,辽宁省沈阳市自上而下开展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正为我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转型发展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1沈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1.1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情况

2018年,本市事业单位改革后,对原有的4个独立法人市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全部进行优化整合并取消法人资格,其中,沈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沈阳市土肥工作站等24个单位整合为沈阳市现代农业研发服务中心,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16名农技人员及推广职能全部划归农业服务中心;沈阳市植物保护站和沈阳市种子管理站整合到沈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为市农业农村局所属事业单位,16名农技人员划归农业执法支队,农技推广职能划归农业服务中心。各区(县、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尚未完全完成,目前,仅有新民市、法库县、于洪区、沈北新区等4个区(县、市)出台了相关的三定方案。上述区县改革后,均将原有的5个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23个乡镇级区域站全部整合到各区(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与行政执法中心,为地方政府直属事业单位,140名基层农技人员分别划归至各中心。其他5个涉农区县目前正处于改革阶段,三定方案尚未正式出台。

1.2新组建的农业推广机构特点优势

本市过去传统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始建于2009年,10年间为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传统推广体系研用结合不紧、市场服务滞后、多元发展不足、技术队伍老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转型发展旨在摒弃传统体系弊端,探索研究并引导创建以政府公益性推广为主体、以市场经营性服务和院所科研性服务等相融合的“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新型体系。虽然部分区县级改革还未完全落地,但从目前情况看,改革后的政府公益性推广机构具有引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转型发展的初步优势。一是政府直接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我国的现有体制决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以各级政府或其职能机构为主导的推广行为。改革后,本市市县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均划归至政府直接领导,政治属性得到了有效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的牵头职能和组织职能更加明确。二是机构资源整合,力量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是各级推广机构在一定的体制下,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组织管理工作。改革后,本市农业服务中心及各区(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与行政执法中心不仅整合了市县两级农业技术推广资源,还整合了农业科技、金融等其他优质资源,为农业技广推广提供了坚实保障与有力支撑。三是职能定位明确,渠道进一步拓展。新形势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新型体系势必要求作为服务主体的政府公益性机构在体系运行中发挥更大的指导和引导作用。改革后,市农业服务中心“牵头部门”的职能定位更加明确,与院校、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推广力量联系更加紧密,引导和调动不同群体相互合作的作用更加彰显,“中校体”(中心+大专院校+新型经营主体)、“中校企”(中心+大专院校+企业)、“中社体”(中心+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经营主体)等不同的运营合作模式渠道应运而生。四是部门结合紧密,机制进一步顺畅。如何有效地将农业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根本目的所在。改革后,市农业服务中心与传统推广机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同时承担了科研、推广两大职能,为扫除两者之间的天然屏障打下了基础,随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职能机构内设部门运行机制的逐步协同,市场需求、科技成果和生产发展必将在同一机构内部形成了闭合回路,彻底解决研用“两张皮”的问题。

2本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

2018年和2019年作为改革的开局起新之年,是机遇,也是挑战,本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转型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阵痛期和试水期,许多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许多机制尚未完全搞活、许多改革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旧体系已然打破但新体系尚未建立,新旧问题交织出现的复杂局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2.1基层机构覆盖面积下降导致了辐射带动能力降低

基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为与农民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一线组织,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和保障。但从已完成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4个区(县、市)情况来看,23个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全部撤销,推广机构分布由原来的每县平均5.8个推广点变成了每县只有1个推广点,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农民与技术人员面对面的次数变少了,沟通交流的成本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周期延长了,加之改革刚刚起步,农民对新体系还不了解,还很陌生,造成了一些农民感觉政府把活跃在身边的技术人员撤走了。

2.2机构部门职能复合多样弱化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法》中明确:“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以及群众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推广体系。”推广机构无疑是体系中的主体。本市目前虽然在市县两级的相关机构中保留了农业技术推广主体职能,但却已经没有专职从事推广工作的机构,甚至在机构中都没有专职从事推广工作的内设部门。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与行政执法中心为例,中心承担的20余条主要职责中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仅有3~4条,中心近30个内设机构中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只有2~3个部,其中1~2个部还承担着综合管理、行政执法的职能。在机构担负的众多职能当中,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的推广职能,和科研、管理、执法等其他职能相比,所占比重并不占优势,甚至处于弱势,这间接造成了服务主体作用发挥不好甚至难以发挥。

2.3市场经营服务体系滞后放大了对推广体系转型影响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须坚持“一主多元”的发展方向,市场经营性服务作为政府公益性推广的有效补充,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长久以来本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来源于政府公益性机构提供的技术推广体系,作为连接科技服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另一条纽带,市场经营性服务体系的发展却较为滞后,因此,当改革期间,政府公益性机构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时,农业技术传播服务链条出现了暂时的断裂现象,无形中扩大了改革在农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影响。

3改进措施

虽然目前本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矛盾,但随着新机构体制的逐渐顺畅和高效运转,随着新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优化,随着新推广体系的日益建立和突破发展,本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将迎来新的高潮。

3.1坚持深化改革,探索健全“一主多元”推广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推广体系。巩固公益性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在充分发挥自身公益性指导的同时,强化自身对其他各类主体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二是构建农业科技推广联盟。围绕农业科技项目或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着力构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的农技推广联盟,形成“一个项目(产业)、一个技术团队、一批示范基地(户)”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三是探索市场经营性服务体系。鼓励一线科研人员为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提供科研技术服务,提升当地“土专家”的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引导企业和各类经营主体通过提供附加式的售后服务或有偿式的增值服务,发挥市场经济优势,逐步让经营性服务以市场自发性服务的模式融入到推广服务体系之中。

3.2坚持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水平

一是以派驻等形式继续保留一定规模的乡镇推广技术力量,确保推广服务的覆盖面积。在县区级政府推广机构集中指导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继续向乡镇大范围派驻推广技术力量,形成点面结合的基层推广机构工作格局,让基层推广技术资源既能围绕主导产业集中攻关,又能面向全县分散指导,始终能够活跃在农民的田间地头;二是将提升农技人员的专业素质制度化。采取集体培训、赴外学习、业余自学等形式,积极引导和激励农技人员不断加强专业技术知识,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提升综合素质。三是创新农技推广手段,全力推进“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发展。依托产业技术团队,利用农业120服务热线、团队微信群、手机APP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服务效率。

3.3坚持激发潜力,创新实施农技推广人员激励机制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4

1.1内部审计不到位

检测实验室是服务于社会、企业、大众的重要组织,应严格控制检测质量,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反复的确认,才可下定论。但是,由于检测实验室的内部审计不到位,并没有对检测的各个环节、流程、检测系数进行确认,仅凭检测人员的一面之词就下结论,对检测的质量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1.2质量控制意识低

质量检测数据是由检测人员得出的,由于检测人员、质量控制人员失误而导致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由于检测人员或质量控制人员的疏忽,在质量检测时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为了简化操作流程,过早的下结论,最终由于质量超标而导致社会损失巨大。此类现象的发生,其主要原因归咎于检测人员或质量控制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低,并没有将质量控制最为重点项目来抓。

1.3检测数据不真实

检测数据的不真实主要取决于检测人员或质量控制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上。部分质量检测人员工作态度不够严谨,在记录检测数据时发生书写上的错误,是个人态度和素质缺失的重要表现;企业为了获得卫生许可,对质量检测人员进行贿赂,质量检测人员受到利益的驱使,而做出了不真实的检测报告,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2加强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策略

2.1加大审计与监督力度,以加强对质量的全面控制

由于检测实验室检测的对象都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像食品、化工、环境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由此可知,更要加强监测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内部审计与现场监督力度,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建设情况等进行严格的审核,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质量,对实验室现场进行监督,严格监督检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检测人员的行为、操作流程、检测手段等内容,以保证检测的规范性,对提高检测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检测实验室中,应建立实验室审计与监督小组,对实验室的检测过程进行跟踪性审核与监督,随时掌握检验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对日常的检验工作的质量数据进行抽查,可有效调动质量检测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检测质量,为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升级保障。

2.2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性

食品检测、化工检测、环境监测等对检测质量的要求很高,可能一个小数点之差就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因此,应加强质量检测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性,能意识到质量检测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端正的职业态度,对提高检测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在检测实验室的检测中,检测数据出错、不真实的现象叠出,制约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检测人员应认真对待工作,严格进行规范性的操作,对产生的质量检测数据进行反复的确认,与此同时,要提升检测人员的职业道德,不被利益所诱惑,刚正不阿,都有利于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性和个人素质,能以更专业性的态度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将真实的检测数据进行上报,杜绝出现数据不真实、假报、误报的现象。

2.3构建质量风险预警机制,做好风险预防措施

质量检测是一项复杂、难度系数大的工作,会随着被检测对象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难度,也就意味着检测质量会相对受到影响,检测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尽量避免检测错误或风险的出现,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做好风险预防措施,对存在异议、难度大的检测物质要进行小组讨论或有更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检测,并进行反复的确认,一旦发现问题或错误判断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精确性,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目前,潜在的质量风险问题颇受关注,只是通过相应的数据或客户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判断,并没有具体的科学资料予以支持,会存在潜在质量风险,要对潜在质量进行预防,实现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系统化建设。

3结语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5

依托网络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师生英语学习互动与交流,这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从课堂教学模式向网络平台教学模式转换的重要内容。然而,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不知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英语网络平台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建立大学英语网络平台体系不仅是培养复合型人才重要手段,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英语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大学英语;体系建设

一、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教育部于2004年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作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已贯穿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为英语交际实践提供的教学手段也是丰富多彩、日益先进。不仅如此,为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不断进行调整与改革,在不同地区及不同院校中出现了不同的大学英语教学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精通外语技能、通晓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各大专院校办学理念。但目前,我国英语教学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一方面,在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浪潮的推动下,许多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授课时数一再压缩,尤其是听说课更是被压缩到平均每周一节课(50分钟),而且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听说课最终会被取消,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将由统一的课堂授课模式转为分散的学生自我修炼模式。另一方面,虽然在现代网络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各院校都已建有并已开通各自的访问网站,但由于学校在网上英语平台体系建设方面意识的缺失,无法实现师生英语互动,除每周极为有限的课堂教学外,师生间便再也没有见面或联系的机会和场合,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急需网络学习模式的加入与补充。网络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师生、生生互动的自主学习。学习者自行、主动利用网络,运用元认知知识和能力,调控个人动机和行为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这一定义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可以根据语言水平和学习特点,依托网络平台,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从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中挑选合适的学习内容,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及策略。这一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要求其有效地发挥学习自主性。但是,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面对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源,学生无从着手,无法判断信息来源是否可靠、是否权威,无法选择合适的材料。刘金侠(2009)认为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教师合理、正确地指导、监控学生的自主学习,将教学模式的改变和教师职能的转换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教师不介入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不依托网络资源构筑大学英语导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相关理论阐释

众所周知,认知科学的学习观与自主外语学习理论是开展网络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关注的是“如何教”,教师们的中心任务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而认知科学的学习观则更多地关注学习行为本身,认为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施助者、监督者、咨询者、组织者,而不是单纯知识的灌输者与传授者。认知科学的学习观认为学生是知识建构全过程的主体,他们应该主动地进行信息加工、意义建构;教师的职责则是引导、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主管理学习过程的目的。自主性理念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欧洲提出。Holec(1981:3)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具备“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Little(1991:4)认为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方面(刘欣2013)。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计划、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即元认知策略的应用能力。

三、大学英语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评价体系的建立

网络环境中的评价体系是教师在信息网络环境中不断学习先进网络技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管理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学生调整激发主动学习欲望、建构学习策略、选择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探索网络环境中的评价体系意义重大。

(一)网络师生同步学习评价体系的建立

网络环境中动态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和指导,因此,网络辅助评价体系特别重视并体现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互动的过程性评价。网络环境中的异步教学将教师和学生置于最新的信息资源之中,教师在网络中需要特别熟悉网络科技的特点,学会利用网络信息交流工具向学生布置作业、收集并分享资料、监控学生学习进度并参与问题讨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分析、反馈,据此调整教学进度与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网络评价过程的互动,在此过程中,不仅教师需对学生做出评价,学生也对授课教师做出主观评价,这样的师生互评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

(二)网络平台辅助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突出特征是班大,人多,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不齐。网络平台辅助异步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会大大增加教师工作量。如果每个教师都做详细的教学记录,并对每次活动都以传统方式记分造册,不仅会耗时耗力,而且统计效果也无法做到准确无误。为此,开发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平台辅助系统评价方式将会缓解广大教师在评价体系中的无益烦琐,而且该评价体系会做到更为科学化、更为人性化。网络辅助平台体系不完全等同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英语网络辅助型评价平台建立与运行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基础,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还要花一定的时间在班级层网络中收集问题、做出反馈和进行指导,参与评价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不再仅为监控者,而是指导者和参与者,并全程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

(三)有效采纳慕课等先进的评价体系

大学英语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评价体系的建立,还要合理利用慕课评价体系,充分学习精英教育模式。目前,全球最受欢迎的慕课网站宣称:“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允许任何人学习世界专家的课程来扰乱传统教育和实现民主化教育。”学生可以通过免费注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四、英语网络平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听说方面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的许多英语广播电台、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都建有英文网站,如BeijingReview、ChinaDaily、CRI以及CCTV9等等。美国之音VOA和英国BBC的特别英语节目都可以在一些网站的下载中心免费下载,这就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大量国内外新闻广播音频、视频以及文稿资料。这些紧跟时代的英语听力材料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非常有学习和实用价值的学习材料,教师可以利用网站上的图片、声像、影视等实用性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可以通过记述故事、听写新闻来提高听力水平。同时,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可以边听边看字幕提示或下载与语音文件配套的英语文本文档,进行反复练习,在欣赏故事情节和了解国内国际要闻中提高英语水平。另外,学生也可以利用聊天室和MSN等网络社交工具进行网上会话,从而避免了面对面交流带来心理压力,同时可以结识英语国家的朋友,和一些英语国家的人们进行在线交流,从中学到地道的语音、语调,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了解不同地域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

(二)在读写方面的应用

众所周知,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最需要的是丰富、多样和及时的信息、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传统上,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依靠各种英语教材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一些对英语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有可能会阅读一些英文报纸、杂志或小说,用英语写写作文,他们接触英语最多的时间也是在英语课堂上。但在丰富的英语网络平台上,英语网络资源的特性,使它成为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极有帮助的教学平台和学生练习平台,成为广大师生交流的桥梁。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直接阅读大量的英文材料,阅读资源包罗万象、用之不竭。丰富的英语网络平台资源,一方面拓展了学生接触英语的视野,拓展了教材、教参的讲授内容,使英语学习更具情趣,丰富多彩,具体生动,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留言板、BBS、E-mail、聊天室等网络服务平台,在网上练习写作,利用教学平台的信息共享特性和论坛交互功能进行英语写作的讲评、例文示范等,这有利于写作提高环节的练习。学生自评、互评以及老师示范性的评讲等环节对于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非常重要。有了英语网络平台资源,学生便可通过BBS发表作文,并可任意浏览同学的作文,发帖对别人的作文进行讨论、点评、打分。英语教师也可选出质量不同的作文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评议,并给出理由,并与自己的作文内容进行比较,从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加以纠正,在线学生通过接触更多的写作信息资源,从而使英语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五、结束语

基于网络为外语教学打开了一扇大门,促进了远程教育的发展。网络平台的设计关系着网络教学优势的发挥,用先进的技术和积极的心态推进网络外语教学平台的发展,是每一个网络管理人员的责任,也是外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学习平台是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创设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的重要步骤。健全的网络学习平台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学习内容,还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通过基础知识夯实和表达技巧训练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针对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结合大学生英语学习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大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应该包括课外辅导、互动交流、课程学习、考试训练等模块,各个模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为学生构建一个网络英语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

作者:李云川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金侠.网络教学环境中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J].外语学刊,2009(4).

[2]刘欣.论网络依托型ESP教学模式对学习自主性的影响[J].外语学刊,2013(2).

[3]熊苏春.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语言学习焦虑与学习策略使用之关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06).

[4]郑伟,沈丛,杜光明.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建设———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11).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6

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民和县的畜牧业发展迅猛,2010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农畜联动、草畜结合,打造农区畜牧强县”战略,把发展农区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引导、扶持发展有地域特色畜产品生产,全县牲畜数量逐年增加,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长,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规模养殖和饲草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区域布局日趋合理,畜牧业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2013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5亿元,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元。草食畜饲养量达到124.01万头只,(折合羊单位169.12万只),其中:牛饲养量9.23万头,羊饲养量111.12万只;草食畜存栏达60.03万头(匹、只),其中:牛存栏5.16万头,羊存栏52.24万只;草食畜出栏达40.02万头(匹、只),其中:牛出栏3万头,羊出栏36.51万只;生猪饲养量达26.82万头;生猪存栏达7.78万头;生猪出栏达13.81万头;兔饲养量达103.09万只;家禽饲养量112.3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94万t;蛋类总产量2010t;奶类总产量18950t。全县已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场)159家,其中:养猪场41家,奶牛养殖小区(场)5家,肉羊养殖场26个,肉牛养殖场67个,特种养殖场20个。另外,在已建成的159家规模化养殖小区(场)中,64家通过了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场)资格认定,7家通过了部级标准化养殖小区(场)资格认定。全县适度规模养殖户达7920户。同时申报的:“民和羊肉”、“民和肉牛”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定。

2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调查情况

在民和县已建成的159家畜禽规模养殖场中,62家聘请了兽医服务人员,今年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20家以上,在调查的5个畜禽规模养殖场中肉牛场1个,肉羊场2个,奶牛场1个,养猪场1个,建于2009—2010年,聘请兽医10人,2个肉羊养殖场年饲养量在4000只以上,出栏2000只以上,存栏2000只以上,养殖场聘请兽医人员5人,兽医人员年工资3万元左右,2个养殖场2013年死亡成年羊15只,死亡羔羊210只,死亡原因为普通疾病,经济损失3.77万元,医疗费用为2.4万元,每个养殖场医疗费平均为1.2万元,未发生疫病流行。肉牛场2013年饲养数量880头,无损失死亡,年支出兽医工资24000元,年支出药品6000元,没有出现疫病流行情况。养猪场现有兽医人员1人,2013年饲养数量650头,损失死亡数量70头(其中仔猪63头),约经济损失3.5万元,年支出药品1.1万元。调查的130户规模养殖户存栏羊在50只以上,其中存栏基础母羊在30只以上,每户普通病治疗费在100~150元左右,群众对驱虫、防疫方面比较积极,但存在饲养管理粗放,对饲草加工利用方面浪费严重,影响了效益的发挥。通过对养殖农户、养殖场、兽药经营店的调查,民和县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存在兽医人员缺乏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养殖场聘请的兽医人员由于待遇低,经常跳槽,而且聘请的兽医人员技术水平不高,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

3基层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民和县畜牧局是政府职能部门,也是该行政区域兽医主管部门,属于财政全额拨款行政单位,人员编制7人,实际在岗人员4人,为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2人,大专2人;36~49岁2人,50岁以上2人,畜牧局下设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草原监理站、草原站5个局属单位和22个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

3.1县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县级兽医服务机构有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31人,实际在岗人员32人,兽医专业25人,其他专业7人;本科以上学历23人,大专学历9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1人,初级职称7人;35岁以下8人,36~49岁14人,50岁以上10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办公室180m2,其中化验室80m2,拥有疫苗冷藏车、工作用车各1辆,有各类仪器设备53台套。实验室已通过省级认证,其职责主要负责组织开展辖区内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监测、控制、普查、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按时完成各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制定了《民和县动物防疫专项考核办法》、《民和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和《民和县村级动物防疫员工资兑现办法》,使村级防疫员的责、权、利更加明确,督促检查各乡镇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保证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和抗体合格率达到国家及省级部门规定的标准。动物卫生监督所是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股站级单位,下设享堂、团结、官亭3个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具体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兽药、饲料等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奶站监管,跨省引进动物的申报审批及落地监管,运载动物及其产品的车辆的查证验物及消毒工作,并对公路运输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官方兽医队伍管理等。

3.2乡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全县有乡镇兽医站22个,工作人员64人,其中本科学历17人,大专学历19人,中专28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0人,初级职称33人;36~49岁45人,50岁以上19人。22个乡镇兽医站占地面积为7260m2,建筑面积2910m2,有冷藏柜22台、电脑22台,摩托车22辆、牛改专用车4辆。乡镇兽医站主要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检测、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检验)、品种改良、饲草种植加工技术推广及畜牧业生产技术推广。

3.3村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全县有312个行政村,有防疫员323人,其中专职防疫员271人,兼职防疫员52人;中专学历20人,高中学历37人,初中学历217人,初中以下49人;30岁以下19人,30~50岁216人,50~60岁64人,60岁以上24人。2012年县财政扶持村级动物防疫冷链设备购置资金,共购置冷藏柜和冷藏包各323台,并将冷藏柜和冷藏包发放到323名防疫员手中,使得疫苗从拉运、保存到注射实现了冷链到底,使民和县动物免疫效果和抗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防疫员年平均工资为3254元。

3.4经营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全县有乡村兽医24家,从业人员24人。经调查摸底,个体动物诊疗机构现已停业14家,正常营业10家,从业人数10人,其中本科学历1人,中专学历5人,高中1人,初中3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2人。全县有159家规模养殖场,调查5家,有兽医服务人员10人,本科以上2人,大专学历7人,中专学历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及以下职称人数8人。

4存在的问题

4.1对基层畜牧兽医体系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加快畜牧业发展已成为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要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没有一支过硬的服务队伍是不行的。基层畜牧兽医站处于畜牧业生产的第一线,担负着科技推广、品种改良、疫病防治和技术服务、动物及其产品检疫、草原生态保护等多项重要职能,是保障畜牧业发展和畜产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加快畜牧业发展,必须稳定和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在民和县畜牧业发展的现实中,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思想认识还不够高,对于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还不够透,认识还不够深,领导机制还不够健全,机构设置还不够科学,对上级的一些改革精神和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实际工作需要与缺少机构编制、人员短缺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现代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机制尚不完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4.2动物食品安全及疫病检测手段落后,检验检测设备缺乏

对上市肉类检查、规模养殖户兽药残留、违禁添加物的检查仅靠查阅资料、询问和感官检查,没有相关的检验检测设备,无法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所以畜产品监管工作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和漏洞,同时也很难对动物流行病学、疫病监管预警做出科学准确判断。

4.3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断层的问题比较严重,技术队伍还不够稳

近几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对畜牧业发展的关注,我们虽然加大了畜牧兽医技术体系建设力度,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普遍存在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即人才)建设,重视仪器设备的建设投入,忽视或没有后续设备使用经费的投入,没有很好地做到人、财、物资源共享。目前我局共有干部职工140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6名。随着工作面的拓宽和业务量的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22个乡镇站中,只有1~2名工作人员的站就有11个。要开展疫病防制、门诊治疗、检疫、品种改良、草原保护、技术服务等诸多工作,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技术人员的严重缺乏,使许多工作顾此失彼,无法正常开展。专业技术人员断层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受编制、财政困难的制约,近几年几乎没有新生力量充实到畜牧行业。116名专业技术人员中,40岁以上的68名,占58.6%;50岁以上的31名,占26.7%。专业技术人员老化,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新老人员更替出现断层的问题已经逐步加剧。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激励机制尚未形成,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现象严重,信息、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价值在劳动分配中还没有得到普遍尊重和体现,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奖惩、待遇等各个环节缺乏系统的保障机制,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对全县草畜产业建设的科技支撑不力,服务效果不佳,整体工作比较平淡。

4.4经费保障还不够足

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履行职责所需经费要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目前,民和县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着基础设施滞后,基本手段落后,软硬件设施不相配套,运行费用短缺等问题。县、乡畜牧兽医部门缺乏经费保障,根本没有资金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许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公益性服务的必要工作也不能有效开展,缺乏检疫、实验、化验、监测、诊断、培训等基本的条件和设备。绝大多数单位长期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服务手段仍停留在“一张嘴、两条腿”的阶段,致使服务水平和服务效果难以提高。特别一些乡镇畜牧兽医站应该是发展畜牧业的主力军和前沿阵地,大量的业务生产工作应由他们直接去完成,但由于经费短缺,设施简陋,工作开展一直停留在打打针、看看病、卖卖药等以往的水平上,已远远适应不了当今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4.5巩固防疫员队伍和提高防疫员素质难度大

防疫员处在动物防疫体系的最低层,是防疫工作最重要的承重载体。目前,民和县防疫员一年的工资人均只有3254元,而防疫员全年工作量在100d左右,集中免疫、月月补针的免疫方案要求防疫员一年四季不能脱离岗位。加之,防疫人员自我防护设备缺乏,在防疫过程中,防疫人员的身体易受到严重危害。根据现有的报酬,按照《青海省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选拔和要求防疫员困难很大,防疫队伍难以巩固。建议提高防疫员的待遇,加强培训,才能建立、保障和巩固一支高素质的村级防疫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动物防疫工作的要求。

5几点建议

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的兴衰、强弱,决定着科技兴牧和牧业深层次开发及产业化进程。建立健全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为养殖户提供系统服务,既是新形势下畜牧产业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保障,也是值得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深思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点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实技术力量、落实目标责任、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整体素质等方面入手,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一支以县级为龙头,乡镇为基础,村级为补充的上下相通、左右相连、层次分明、协调高效的畜牧兽医服务网络,为促进我县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优质服务。

5.1深化认识,切实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

要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在畜牧业生产和经营中抗击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的巨大作用,持续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条件改善,完善其社会化服务功能,坚持在制定政策、工作部署、财力投入、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县草畜产业建设要求,尽快建立健全适合民和县畜牧业发展的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

5.1.1改善服务手段

要加强县、乡、村三级畜牧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标准要求,短什么配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从软、硬件两方面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创造一个优质的服务环境。

5.1.2加强项目建设

县上要全力支持、配合中央、省、市在我县实施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切实落实项目配套资金,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参与,形成合力,推动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5.1.3提升社会地位

要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的精神,大力提倡崇尚科技,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农业科技人员的氛围,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发展现代农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5.2增加投入,保障基本经费

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和畜牧业建设资金应在技术试验、项目推广、人员培训、设施配套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工作经费。县、乡畜牧兽医服务单位所需工作经费县财政应按时拨付,充分保证,并在技术推广、品种引进、课题研究等方面给予倾斜。村级防疫人员的工作经费和工资报酬应由财政全额预算,人均每年不低于5000元,由乡镇畜牧兽医站严格管理发放。

5.3加强培训,推进畜牧兽医人才队伍建设。

5.3.1要坚持“引进来、送出去”培养人才

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评价人才;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任用人才;认真落实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改革、完善人才的管理、使用、收益分配和考核监督等制度,通过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凝聚人才、用好人才。

5.3.2制定好业务培训计划,实施好畜牧兽医人才培养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7

威海市始终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载体,自2008年以来,全市共有近百家省以上龙头企业争取到省级贴息贷款扶持,极大缓解了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2009年,为加大对中小型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威海市出台了《威海市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励办法》,将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及规模以上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纳入奖励范围内。根据企业经营业绩、辐射带动基地及农户、年实际纳税额、产品科技含量、市场发展潜力等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对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及规模以上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奖励。截至2014年,市级财政累计安排龙头企业奖励资金1100万元。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奖励资金与省级贷款贴息政策互为补充,形成对大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全覆盖,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目前,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40多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93家。其中:部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数量居全省第三位,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6家,数量居全省第五位。

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

针对传统的单个农户抵御市场风险差、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组织化程度低的现状,威海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努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营造氛围,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户联合起来闯市场。2009年制定了《威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奖励办法》,根据带动农户、基地规模、销售份额等因素,综合考核奖励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13年,威海市对合作社扶持办法进行了调整,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对接。截至目前,市级财政共安排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通过扶持,促使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少到多,从弱到强,迅速发展壮大。据调查,山东家家悦连锁超市销售的农产品,除自身基地生产的以外,90%来自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221家,注册资金总额27亿元,社员11万户,辐射带动24万多农民。全市共创立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1家,市级示范合作社68家。预计这些示范社年经营收入可达5亿元,盈余可达8千万元,可带动社员户均增收8000多元。

三、支持农业标准化生产,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

为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2006年,威海市政府出台了《威海市农产品认证(认定)奖励办法》,对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给予奖励,累计发放奖励资金2600多万元。2014年3月,又出台了《威海市农业标准生产示范基地项目资金奖励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给予奖励,极大地推动了威海市“三品一标”工作的整体开展。截至2013年底,全市“三品一标“产品累计认证1173个,数量居全省前列,农业标准化基地面积累计达到158.8万亩,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3个,“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当地食用农产品产地面积的比率达到50%以上。文登西洋参、乳山大花生等22个种植业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在“三品”品牌认证企业的示范带动下,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应用,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四、支持农村土地流转,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

威海市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市财政局、农业局联合出台了《威海市2013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财政奖补资金管理使用意见》,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流转主体当年集中连片流转土地500亩以上,并用于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高效农业的,给予奖励扶持;对当年新增连片规模流转面积较大的村,给予工作资金奖励。目前,全市累计流转土地62.35万亩,占家庭承包地面积的30.1%,其中规模流转37.8万亩,占流转面积的60.6%。通过市级财政支持土地流转,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向有能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集中,带动大量社会资本流向农业、反哺农业,解决了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土地利用的良性循环。同时,全市80%以上新增流转土地用于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区。2013年以来全市现代苹果园新增12万多亩,保持全省领先的规模优势;西洋参发展到3万多亩,成为全国三大生产基地之一;无花果发展到4万多亩,是国内最大的规模化栽培区;大姜、茶叶、蓝莓、草莓等“小特色”快速发展,向着“大产业”不断迈进,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支持优势农业产业发展,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化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8

1.1高职创业教育的特征分析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生源构成、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这些差异又进一步导致了高职创业教育具有与本科、研究生创业教育截然不同的特征。

1.1.1生源构成特征。

高职学生在文化基础上相对薄弱、在自控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方面要明显逊于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基础的明显差异使得本科创业教育中那种关注技术创新、偏重于创业学理论学习的创业学习内容组织不适宜直接照搬至高职院校。

1.1.2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差异。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旨在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普遍将“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保证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以及毕业生从事岗位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列为衡量自身办学效果的标准。基于此,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也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将学生的创业活动与专业教育对接,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内化专业知识,同时提升其理论知识,并且将其转化为创业实践的能力。

1.1.3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层次特征。

由于高职教育普遍将培养学生掌握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一线岗位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技术、技能作为重点,在教学上构建了“强能力”、“重应用”的课程体系,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够用”“、必需”为原则。这一定位使高职学生缺乏扎实理论基础,难以在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难以胜任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机会型创业活动。已有的实践也证明了,高职学生的创业活动绝大部分集中于技术壁垒低、低创新性的商业活动领域。

1.2高职创业教育需求的总体定位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应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激发投身创新创业兴趣为着眼点,重点应落在转变就业观念、播种创业理念。与此同时,通过创业教育体系的实施带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以创业教育教学间接带动就业质量的提升。

2基于创业胜任力需求的高职创业教育体系设计

根据高职创业教育的特点和整体定位,围绕创业者的胜任力需求可构建的“沙漏型”创业教育体系。该养成体系的设计遵循了“先易后难,由普及教育到重点培养”的思路,即按照先培养易于改变的外显性创业胜任力,再通过多种形式、逐级聚焦地对真正有志从事创业活动的学生开展有的放矢的重点培养,集中资源帮助其攻克难以改变的内隐性创业胜任力,从而实现逐级聚焦式地培养高职创业者的创业胜任力。

2.1创业胜任力的养成方式设计

2.1.1公共基础类创业课程。

根据教育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要求,高职院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一门创业必修课程———《创新与创业教育》。通过该课程,学校可实现对全体学生创业一般知识的普及教育。

2.1.2创业选修课程。

针对创业过程可能涉及的创业机会识别与项目选择、筹集资源、项目营销推广与风险控制等经营管理知识需求,开设《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经济法》、《企业管理》、《TRIZ理论》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主要针对那些对某一方面经营管理知识尤其感兴趣的学生,重在兴趣偏好的培养以及专项创业技能的训练。

2.1.3渗透创业思想的专业课程。

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侧重于对技术应用的学习,在专业教育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渗透和贯彻创业教育思想,能使学生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可以运用到实践生活中从而便于其理解,更能激发出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此外,除了对专业课程的渗透外,还可通过创新思维训练、专业兴趣小组、特长生工作室等第二课堂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基于专业教育的创业技能训练。

2.2内隐性创业胜任力的养成方式设计

2.2.1校园创业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可通过成立创业服务机构、开办创业讲座、宣传典型案例等手段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通过氛围的浸润,潜移默化地激发其创业欲望、创业成就感和创业期望。

2.2.2模拟创业比赛。

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熏陶面向所有学生,帮助其积累下的是二手创业经验。对于那些萌芽出创业欲望的学生,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创业经营沙盘演练、创业模拟软件等形式进行的模拟创业对抗训练使其更加直观地了解创业实战的策略、知识,体验创业过程、积累经验。

2.2.3项目体验。

对于少部分有将创业意图转向真实创业活动的学生,高职院校可在校园内创造条件使其实战体验创业活动。在校生的创业实践一般无法上升到创办企业的高度,高职院校可选拔少量符合一定条件的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如淘宝开店、校内跳蚤市场、面向校内开设打印社、奶茶店、快递发货点等相对门槛低、投资小、简单易操作的创业体验活动,培养其自信心。

2.2.4创业项目孵化。

面向校外市场展开更大范围的创业活动是学生实现所学知识、技能与创业活动零距离对接的主要纽带,同时也是全面培养学生“守法意识”、“敬业精神”等创业品质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可通过建立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的方式,采用真实项目运营、整合校内外资源实施分层次、差别化辅导的模式,为高职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资源集聚、技术支持、创业辅导等过程性支持。

3高职创业教育保障体系设计

3.1管理制度保障体系

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学生、教师、学生工作、高职院校后勤、院系、企业、政府部门等多部门和人员的通力合作。为有效保障高职创业教育养成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建议高职院校建立系列制度加以保障。

3.1.1针对学生的创业扶持制度。

为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创业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应从时间安排、资金缺乏、经验不足等制约学生创业积极性的方面入手制定相关制度解除其后顾之忧、调动起参与创业的积极性。首先,高职院校可通过常规化举行系列的校内创业竞赛、针对在校生选拔创业体验项目、创业孵化项目并为获选项目提供规范化场地、资金支持的扶持制度,从而直接激发学生参与创业实践项目的积极性。

3.1.2针对师资的融入激励制度。

创业教育养成体系的实施需要校内外专兼职老师的支持和配合。为鼓励相关老师参与到高职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活动中来,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组织相关的教师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设置、开展形式进行深入研讨,鼓励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制度将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通过给予工作量、设立专门奖项等方式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参与创业体验项目、孵化项目的辅导工作。

3.1.3针对创业环境的创业管理制度。

为保证创业体验项目和孵化项目的有序开展,高职院校首先应建立配套的创业项目选拔和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学生创业活动的申请、运营、辅导和退出。与此同时,创业教育体系的实施与运转涉及教学、产学合作、学生管理、公寓管理、后勤等诸多部门的工作范围,为营造一种鼓励冒险、推崇创业的宽松的校内创业环境,高职院校需要求相关部门改革原有管理模式以适应创业实践学生的教学、实践、作息时间安排等方面的需求。

3.2师资队伍保障体系

3.2.1创业课程主讲师资队伍的构建。

鉴于创业教育的普及性要求,需要专门的教职人员构成高职创业教育师资的中坚力量,从事创业教育的基础教育教学、组织管理等工作。课程主讲教师应具备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需要懂得一定的金融融资、营销知识,熟悉国家相关的政策,最好能有一定的创业工作经历。高职院校可通过让校内教师参加SYB、KAB等社会培训的方式提高创业教师的创业指导能力,打造一支拥有SYB、KAB、高级创业导师、就业指导师、生涯规划师等培训资质的校内创业指导教师队伍。通过他们对学生的指导与培训,培养学生创业所必备的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

3.2.2创业实践辅导师资队伍的建设。

创业实践辅导师资的来源主要应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组成。对于校内专业教师,高职院校强化对专业教师创业教育的意识唤醒,鼓励其在专业教学培养专业素质和专项能力的同时,着力启发和培养学生的依托专业进行创业的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和生产经营能力,提升专业教师辅导专业创业实践活动的能力。对于校外兼职创业教师资源,高职院校可通过聘请当地人社局、工商局、税务局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方式,集聚一批在管理、技术、财务等方面的专家、成功的企业家以及投资者担任校外兼职创业教师资源为学生解读创业政策、解答创业困惑、助力创业项目孵化。通过这些校外兼职师资与学生展开多种形式互动,为学生提供面向市场学习经营、管理、创业调研等方面知识的机会和参加创业实践锻炼的平台,助力高职学生提升自身创业胜任力。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