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工业可持续发展因素

县域工业可持续发展因素

1工业基础因素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我国大多数县是农业大县,工业发展先天不足,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落后;技术科技含量低,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弱,获利能力差;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低,法制观念、环保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差,综合素质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盲目性粗放经营较多;工业企业普遍规模小,大部分企业年产值在百万元徘徊,上千万元的工业企业少;一般产品、中低档产品、初级产品多,优质产品特别是高利润、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或终端产品少,工业在发展滞后,企业发展困难重重。

2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科学技术通过技术不断创新,使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目前,县域工业综合技术水平还较落后,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很多企业的生产设备还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由于机制的原因,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还不突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开发能力较低,高技术产业比例还较低,科技研发实力不强,专业科技人才,尤其是优秀拔尖人才流失和匮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的技术、产品匮乏,产品在市场上更新换代慢、科技含量低,不能很好的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科技投人严重不足,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3工业内部结构因素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县域产业结构不仅内部企业之间类似,与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也趋同,向市场上提供的产品结构亦趋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绝大多数重复建设的企业成为“竞争成本”。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到北京,到省里,到全国各个地区争投资、争项目,为县域工业埋下了产业趋同、产品趋同的隐患。县域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以消耗资源性、原料性为特征的产业多,占总体经济的比例高,产业科技含量少,层次低。小而全、大而全重复项目多,产业规模效益差。如果按照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这些绝大部分依靠简单摹仿、重复建设的低效企业,必然面对被淘汰出局的严峻局面。没有合理的工业内部结构,就不可能有县域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一般说来,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城市工业内部结构对县域城镇工业内部结构起着引导、辐射的作用,县域城镇工业内部结构会逐步向城市工业内部结构演进,农村工业内部结构比较简单,它又受到城镇工业内部结构的影响。县域工业内部结构是否合理化,是制约县域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产品市场因素

产品的市场状况是制约县域工业经济能否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周边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加上周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高于县城,其产品质量高而成本低,具有了比较优势,从而源源不断地进入县域工业消费品市场,这对县域工业产品来说,就有一个本地市场竞争问题,这就要求县域企业在做好工业消费品市场细分化的前提下,搞好工业产品的市场定位问题,县域工业生产要尽力占据生产资料市场。没有市场的工业生产是不可靠的,县域工业生产的发展必须要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作为依托和保障。因此,从长远发展看,县域工业产品应积极地向更加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开拓。

5人力资源的因素

一方面,县域存在大量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随时能够转移到工业产业。因而县域工业发展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县域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法制观念、环保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分割的情况下,在农村,价格极低的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土地,体现着劳动力替代资本的低水平意义上的均衡,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较低的综合素质也成为向县域工业转移的障碍。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导致的失业,是劳动力不能适应信息化和工业化并行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提高劳动力素质短期内又受到宏观体制改革进程的制约,人力资本投资的滞后效应不能满足工业化的市场需求。而提高农民群体素质,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难以形成。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高等教育采取了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政策措施,致使高等教育的收费大大提高。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非常高。

6企业的生产要素因素

2003年以来,国家清理整顿工业园区,冻结征用土地,对企业发展的制约非常明显。如在一些地区的工业园区,新上和扩建项目的企业实际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若开工建设,就是未批先建,属违反土地法的行为;若不开工建设,则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作者:李峰 单位:湖北武汉长江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