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例6篇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1

浙江省玉环县是全国百强县之一,在汽车摩托车零部件、水暖阀门和海洋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产业优势。几年来,玉环县与武汉理工大学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共同推动实施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载体,致力于双方优势的发挥和技术转移,着眼于玉环汽摩配产业群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合作。通过建立科技合作运作机制,制定科技合作政策,构建科技合作体系,开展系列的科技活动和创建嫁接科技平台,不断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使校县科技合作氛围在玉环逐步形成并稳步发展。

玉环县人民政府和武汉理工大学组成共同建立科技合作协调小组,下设由玉环县科技局和武汉理工大学科技部人员组成的科技合作办公室,负责具体合作事宜。每年十月下旬双方举行一次专门会议,互通科技合作进展情况,议定科技合作重大举措,商定并落实合作项目,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负责科技合作重大问题的决策。

双方确定以推进区域块状经济、特色经济的发展和提升汽摩配产业群核心竞争力为工作重点,合作建立一批特色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在先进制造、新材料、交通物流等领域实施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形成玉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并协助推进玉环县机电产品,特别是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品进入世界机电产品和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全球采购系统。并将科技合作的内容和方式细化为七个方面。

1.武汉理工大学利用其智力资源优势,组织相关专家,围绕玉环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纲要的实施,提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汽摩配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宏观决策咨询服务。帮助建立玉环汽摩配产业高峰论坛,为玉环县汽摩配企业进入主机厂采购链提供便利。

2.玉环县人民政府和武汉理工大学共同推动玉环汽摩配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及重点骨干企业与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骨干研究所共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汽摩配产业技术开发中心、产品创新设计中心、技术孵化器,联合申报国家、省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省级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产业化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新产品试制计划等国家和省级各类以汽摩配产业产业化为主要内容项目。

3.为了加强技术转移工作,武汉理工大学在玉环县设立武汉理工大学玉环技术成果转移中心,武汉理工大学鼓励校属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在玉环县建立创业(孵化)中心、专项技术孵化器及示范基地、研发中心、实验室等,独办或联办高科技企业,推动校属高科技产业向玉环县延伸。

4.武汉理工大学根据玉环汽摩配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的技术难题、技术需求,组织科研力量开展关键技术开发和难题攻关;每年将组织上百名教授专家赴玉环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活动,聘请武汉理工大学资深专家、学者到玉环县担任各级政府的科技与经济顾问,到企业、事业单位兼(挂)职、任职;支持武汉理工大学在玉环县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毕业生实习基地、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鼓励武汉理工大学的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来玉环县工作。学校邀请玉环汽摩配产业重点企业到武汉理工大学参观、考察、洽谈并提供信息服务,每年将为汽摩配产业企业骨干举办1~2期培训班,从总体上提高汽摩配产业管理水平,加速新知识和共性技术的推广普及,武汉理工大学招生录取时对玉环县推荐的生源进行政策性倾斜。

5.为了加速武汉理工大学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玉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玉环汽摩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玉环县人民政府设立玉环县与武汉理工大学汽摩配产业科技合作专项资金,专项资金额度300万元;此外,玉环县人民政府每年提供30万元工作经费用于汽摩配产业科技合作项目组织管理、专家评估和技术培训等工作。武汉理工大学将学校和玉环县的科技合作项目纳入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基金资助范围。

6.玉环县政府将促使武汉理工大学高新技术与玉环汽摩配企业嫁接,对武汉理工大学具有较高产业化程度、较好市场前景的项目,通过技术要素入股、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培训等多种合作形式加快汽摩配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7.建立信息网络连接。为方便武汉理工大学科研人员及时掌握玉环县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和玉环县相关单位了解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动态,武汉理工大学将玉环县人民政府网站作为学校推荐站点之一,玉环县人民政府将武汉理工大学网站作为推荐站点之一。同时编制双方科技合作工作手册。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 县域师训 运行机制 构建

【作者简介】 娄亚文,浙江省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中国陶研会、浙江省宁波市陶研会常务理事,高级教师,致力于中小幼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陶行知人格魅力及其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潘聪绒,浙江省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党政办公室副主任,硕士研究生,中专讲师,致力于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11-0024-03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是当今教育培训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从县域在我国行政管理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面临着更加直接、大量的师训重任,而健全有效的中小幼教师全员培训运行机制是实现县域师训高质量的关键所在。宁海县通过多年不懈的实践与探索,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完善师训管理体系,共创培训服务范式,逐步构建了有序高效的县域师训运行机制,也逐步打造了具有宁海特色的教师教育品牌。

一、背景意义

在加快县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建设是关键,因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肩负全县近6000名中小幼教师继续教育重任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使其工作职能取得最佳的成效,必须首先在认清形势的前提下,深刻领会构建县域师训高效运行机制的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1. 贯彻落实省教师培训制度改革精神的需要

2010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的文件《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浙教师〔2010〕175号),对全省“十二五”期间的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在培训学时上由原来的每位教师五年总学时240学时增加到至少360学时,且要求所有中小学教师在周期内必须参加一次不少于90学时的集中培训。而且,所有培训均采用项目制,以充分体现培训的自主性、开放性。这就要求县一级师训机构必须更好地整合培训资源,更加科学有序地组织培训工作。

2. 加强省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需要

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于2007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虽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办学成绩,但是必须不断开拓进取,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培训服务,不断构建使教师全员培训有序高效运行的组织体系。在省教师培训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县域师训高效运行机制的建设与实践就成为不断提高培训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一个抓手。我们期望建立一个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师训运行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的使命。

3. 不断提高中小幼教师全员培训实效的需要

培训对象的全员化是“十二五”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一个特点,同时省培训制度改革的若干规定强调了教师培训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自主选择性,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因此,探索与构建既能完成全员培训的目标,又能特别注重培训实效县域师训的运行机制就成了当务之急。只有建立了运作有序的组织管理体制,量大面广的全员培训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种类众多的师训项目才能有序实施,全县中小幼教师才能从中受益。

二、机制构建

在总结多年培训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宁海县自《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颁布以来,紧扣县情师情,不断完善以县培训机构为龙头,区域研训共同体为补充,乡镇师训站为延伸,校(园)本培训学校为主阵地的四级师训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县为中心,区域补充,基地延伸,导师负责,乡镇联动,校本落实,个体自炼”(简称“一个中心,六大环节”)的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

1. 县为中心,统筹管理

县教师培训机构是全县师训工作的中心,担负着县域内师训的统筹规划、指导管理、组织实施及监督监测的职能,主要抓好两大方面工作:一是制定整体培训计划,并对全县中小学的区域研训共同体、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指导监督,突出培训的方向性、协调性、指导性和监督性。二是承担县本级指定项目和自选项目的培训任务,包括教师素质优化“2+1”工程、新教师素质过关“123”工程、新教师培养“苗子工程”、“一专多能型”教师培养工程等指定项目,学科教师的短时培训项目、通识培训项目等自选项目以及90学时全员脱产培训项目。

2. 区域补充,规范运行

区域研训是旨于更好解决工学矛盾和便于理论与课堂紧密结合,以不断提高一线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师训形式,为县级集中培训的有益补充。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县教育局于2008年8月作出建立区域研训共同体的决定,由相邻3-5个乡镇的中小幼学校为单位组成一个共同体,任命共同体负责人,设立专项活动经费,精选区域学科研训大组长,以学科为单位组班培训,区域内每一位学科专任教师每学年须参加区域活动至少2天以上。

3. 基地延伸,协同运作

为了很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将县级培训基地延伸到优秀基层学校,培训中心与基地学校共创条件、协同管理,双向互动,使学科参训教师走进优质学校,走进优秀课堂。从2011年开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不论90学时集中培训项目,还是短期自选项目和新教师培养“苗子”工程等,我们均将培训基地延设到有关优秀学校。经考核被县教育局批准挂牌的中小学、幼儿园培训基地学校19所,系统外基地一个,为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实践证明,1个县级基地+20个下设基地的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很好地解决了当前培训的量和质的问题。

4. 导师负责,增强实效

要有质量地完成学科全员培训任务并使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紧密结合,仅凭培训机构的力量和临时外聘高校专家、部分名师是远不能满足广大中小幼教师的培训需求,我们必须有一支稳定的兼职队伍。宁海县早在2008年实施领雁工程学科骨干培训时就创立了“导师+基地”的首席导师负责制的培训模式,该模式是每个学科骨干培训班精选一名省特级或市县名优教师作为首席导师和3-5名县内学科名师骨干组成导师团,在师训中心的统一安排下,首席导师及成员根据要求认真完成调查研究、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及训后评价等一系列工作。培训管理过程由首席导师全面负责,师训中心管理联络员与基地学校的有关领导全程协同管理与服务,培训课程的设置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有机整合了职业素养、学科知识与课堂实践,其中实践培训不少于1/2。

5. 乡镇联动,上承下达

17个乡镇、街道(城区)师训站是宁海县四级师训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上承县师训中心和区域研训共同体,下联本乡镇中小幼校(园)本培训学校,肩负着师训调研决策和统筹管理辖区内中小幼教师全员培训等任务,具体是:组织落实中高级教师素质优化“2+1”工程、新教师素质过关“123”工程和新教师培养“苗子”工程及“一专多能型”教师培养工程等县级指定性项目,指导监督本乡镇各校制定落实教师教育年度计划、中小幼教师继续教育近远期规划、各项师资培训制度,积极引导乡镇各中小幼学校大力开展校(园)本培训,组织中小幼教师及教育干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不断加大对乡镇各校的指导与督促力度,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乡镇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和实施素质教育保驾护航。

6. 校本落实,惠及全员

校(园)本研训是全员培训的主阵地,它根据本校师情和师资建设需求,开发校本资源,开展适合学校与教师发展的各项培训,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完成县指定项目的培训任务;二是研发和实施体现本校特色的自主项目。宁海县至今共有76所被教育局批准公布的中小幼校(园)本培训学校,每一所培训学校均按要求设立师训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考核小组,校长为师训第一责任人,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考核小组注重结果的总结评价,并接受县师训中心、乡镇(街道)师训站双重管理与指导。

7. 个体自炼,巩固成效

教师培训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质量好的培训项目如果少了教师的自修自炼环节,是难以达到最佳效果的。为了使每一位参加校(园)本研训和外出培训的教师能认识到位,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在每一个培训项目结束后,我们都要求学员撰写培训心得体会,并对其后续的自修自炼进行定期跟踪指导。教师通过自修自炼,将培训所学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使自身的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改进,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这不仅让教师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让管理者和指导者发现其进步的轨迹。

三、成效分析

宁海县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创立了一条适合县域内教师全员培训的“一个中心、六大环节”的高效运行机制,形成了多方统筹、多方协作、多方共抓的管理机制,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培训成效。

1. 管理网络完善,上下关系顺畅

宁海县紧扣县情师情,构建以县培训机构为龙头,区域研训共同体为补充,乡镇师训站为延伸,校(园)本培训学校为主阵地的四级师训管理体系,充分体现了县教师培训机构的统筹管理作用,展现了区域研训共同体规模适中、简便灵活、易于操作的特点,发挥了乡镇师训站上承县师训中心和区域研训共同体并下联本乡镇中小幼校(园)本培训学校的纽带作用,使得中小幼教师全员在校(园)本培训学校这个主阵地上得到最好的自我发展,实现了县、区、镇、校之间的四级联动。管理网络的完善,上下关系的明确、顺畅,为培训有序、高质地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 组织层级分明,各方履职自觉

宁海县教师全员培训的“一个中心、六大环节”的高效运行机制,组织层级分明,从县中心、区域、乡镇、基地到学校及个人等每一级、每一环节均有负责人和明确职责所在,县师训中心切实履行好策划管理全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和质量效能意识,各乡镇(街道)师训站站长(教办主任)及各校(园)长为本乡镇(街道)及本校教师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各方职责明确,履行职责自觉,确保了我县教师培训制度改革顺利高效实施。

3. 整合多方资源,凸显培训实效

在长期的培训实践中,宁海县整合多方资源,在县师训中心的统筹下,县内外、县内各部门及各名特优教师共同参与项目实施。一方面,县教师培训机构不仅与县教研室、教科室等师训中心成员单位通力合作,还积极依托名优高校联合开展培训,吸收并整合县内外的优秀资源为我县实施高质量的培训项目而服务。另一方面,宁海县着力组建一支由县内外的特级教师、各学科名师、骨干教师、教研员组成的覆盖全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培训者队伍,不仅通过“导师+基地”的首席导师负责制培训模式有效运转以及“学科高端研修”项目的重点实施等举措,充分挖掘本地培训资源,还聘请了部分省市专家、教授作为培训者队伍的补充。多方资源的有力整合,使得宁海县的师训项目实施更加扎实有效。

4. 全员素质提升,深得学员欢迎

宁海县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层次教师培训需求研发的各类培训项目,深得参训学员的欢迎和认可。无论是对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效果还是组织管理、服务质量,学员都给予高度的评价。从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平台上学员对项目的满意度评价来看,各个培训项目的非常满意率均在96%以上,有1/3的项目达到100%。随着培训的全面开展,我县中小幼教师全员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都得到逐步提升,特别是一线教师得到迅速的成长,涌现出一批省市县名师、特级教师、学科骨干、先进工作者、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优秀班主任等领军人物,实现了中小幼教师全员素质的明显提升。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3

2012年,***县成人与民办教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关于农村成人教育、民办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发展提高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努力使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农村成人教育

(一)总体思路:以服务“三农”为中心,坚持“传播技术、带头示范、自我造血、带动一片”的工作原则,强化学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优化成人教育资源,确保农村成人教育抓好抓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成人教育内涵发展,不断增强成人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二)工作目标

1、大力推进标准化成技校的创建工作(重点建设小沙河成技校,完成阶段性工作目标)。

2、承办全州扫盲管理干部和教师研讨培训班和全州成人教育工作研讨交流会议。

3、强化基地和项目建设,以示范引领促进项目的推广工作,达到以农户为主体的农业产业集团化基本雏形。

4、大力推进“一网两工程”,完成年度培训工作任务(培训2万人以上),并取得实效。

5、扎实做好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巩固提高扫盲成果。

(三)、具体措施

1、完善农村成人教育管理机制,提升学校工作水平

继续坚持乡(镇)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评价制度,加强学校及教师的基础性和过程性工作管理,规范档案管理。严格执行学校、校长、教师考评指标体系评价工作,实施表彰优秀、末尾淘汰的奖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确保学校工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坚持集体效益优先、教师创收为辅的原则,完成农村成人教育再发展储备基金(每人3000元)任务。严格财经纪律,保证集体资金、学校财产合理合法使用。

2、加大经费投入,创建标准化学校

在成技校软、硬件建设上增加投入,除保证今年24万元的县成人教育专项经费科学、合理使用之外,争取上级支持,多方位筹集资金,重点对小沙河成技校和基地进行规范建设,按省定标准完成年度阶段性工作目标,并以此带动全县其它成技校的发展,确保我县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在省内领先地位不动摇。

3、强化基地建设,突出重点项目,积极开展项目推广工作

突出农村成人教育基地的实验、示范、引领功能,切实为“三农”服务。不断加强基地建设,大力开展符合当地实际、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明显、宜于推广普及的实验项目,做好示范引领。要加大推广力度,重视科技服务,重点做好小沙河基地的地栽木耳、石门的养蜂、两江的辣椒、长兴的马铃薯栽培、个别地区的特色产业项目的推广普及,力争实现以成技校基地为龙头,以农户为主体,辐射全乡(镇)村(屯)的农业产业集团(合作社)化基本雏形,带领农民脱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工作目标。同时,要把基地作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发挥基地的教育辅助功能。

4、大力推进“一网两工程”,提升农村人口素质

不断完善县域成人教育培训网络,结合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建立以乡(镇)成技校为骨干、村(屯)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阵地、农村中小学为补充、各涉农部门为辅助的教育培训网络。加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打造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两个品牌。采用普及型培训、大型集中培训、个别指导、村干部培训、妇女绿证培训等形式,分层次、分类别的开展培训,并增强培训内容的科技实用性。组建农村实用技术宣讲团,深入各乡镇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今年,计划全县完成年度培训任务2万人以上。加强初中绿证教育,创新所设科目内容,加强实用性和趣味性。

通过承办全州成人教育工作研讨交流会议,展示我县成人教育工作成果,不断提升我县成人教育工作水平。

5、求真务实,做好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

今年要做好县域内文盲人口的普查统计和脱盲工作,各学校要制定扫盲工作计划,有具体实施方案,落实扫盲教学“一对一”。要改革教学模式,将“脱盲”和“脱贫”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性,提高扫盲教育质量和效益;要继续做好全县脱盲人员的继续教育包教保学工作,采取长期与短期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方式进行分类培训,使其掌握1—2项规范化生产实用技术和必要的生产经营管理知识。

承办全州扫盲管理干部和教师研讨培训班,安排扫盲经费,组织开展“送教下乡”、“流动课堂车”等以培带扫的扫盲活动,建立全州示范性扫盲实验试点,不断提升我县农村人口文化质量。

6、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大对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业务素质的提高。积极协调县有关部门并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加强对成技校校长、教师的培训指导,强化教师基本功训练,开展与骨干教师“捆绑”式发展活动,加强校本研修,形成教师自主发展的长效机制。并以标准校为样板,实施县域与外地学习交流计划,积极探索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增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创新意识,提升为“三农”服务的水平。

 二、民办教育

(一)总体思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及省、州民办教育管理相关规定,结合《***县民办教育管理办法(试行)》,完善民办教育机构评估体系,以文化补习和其它综合类职业培训为关键领域,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切实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措施

1、继续完善《***县民办教育管理办法(试行)》,完善民办教育机构评估体系,明确审批管理权限和教育行政部门内设相关机构的工作职责,建立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完善各类教育机构设置标准,严格准入门槛,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制定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业务培训。组织开展学校投资人、行政负责人、财务人员和审批部门干部4个方面人员的业务培训,推进依法办学、依法管理。

3、严格执行各类民办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提高年度工作评估实效。加强对学校整改情况的调查监督,以评促建,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时向社会公布合格办学单位名单。

4、加强工作指导和日常监管,经常性的开展民办教育机构办学情况检查。

 

 

***县教育局

      2012年2月7日

 

 

 

 

 

 

附:

2012年***职成教科月工作安排

1月:讨论2012年工作计划。

2月:制定2012年工作计划;召开全县成技校工作会。

3月:检查“一网两工程”落实情况,规范成技校档案材料;对已审批民办教育机构进行检查指导。

4月:筹备全州成人教育工作现场会;迎省检。

5月:筹备全州成人教育工作现场会;对各学校进行基地项目建设工作检查。

6月:承办全州成人教育工作研讨现场会;上半年工作检查。

7月:筹备全州扫盲管理干部和教师研讨培训班;外出考察学习。

8月:筹备全州扫盲管理干部和教师研讨培训班;县域内校际学习交流。

 9月:承办全州扫盲管理干部和教师研讨培训班。

10月:基地成果验收;成技校教师工作经验论文评比。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4

——某县教师继续教育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师培科的指导下,在县教育和体育局的领导下,既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又真正把培训工作做细做实,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

梓潼面积1443.92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辖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全县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45所,其中县城学校7所,乡村学校38所。共有中小学教师1600余人,县城教师440人,乡村教师1200人。

二、领导高度重视,指导督促到位

县教体局范晓彬局长、张仁宝副书记、政工股赵国邦股长特别重视教师培训提升工作,对教师培训作出了重要指示和决定,多次主动参加师培会议,给予指示;积极参与培训活动,给予督促和指导;多次亲自策划县级专项培训。县教体局成立了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由范晓彬局长亲自担任组长,张仁宝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相关股室和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为成员,负责全县各级培训的组织领导,同时将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师培工作目标年度考核内容。近年来,县教体局大幅度增加师培经费,确保各项培训活动顺利开展;师培设备设施投入持续发力,极大地改善了培训条件。市教体局师培科刘成福科长关心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多次莅临我县指导师培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好的培训建议;多次带领我县教师和领导参加国家和省级短期集中培训;多次组织我县教师参加市级培训。

三、近年来我县师培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认真开展“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1.工作措施。

2018年10月我县申报“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成功。为圆满完成国培计划,县教体局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多次召开“国培计划”专题研究会议,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充分整合、利用县局机关股室、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站、学区、学校等多方培训资源,制定了《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教体局〔2018〕271号),成立了梓潼县国培领导小组(梓教体局〔2018〕272号)。同时制定了各类管理办法,认真按上级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国培活动,切实做好“五到位五落实”。

(1)宣传到位,职责落实。通过会议、新闻报道、简报、活动开班动员等多种形式加大国培工作的宣传力度,使校长、教师充分认识到国培工作是国家扶持教育事业、关心教师成长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机会和平台,是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动力。校长、教师提高了认识,就能明白自己在国培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妥善处理好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校长的管理督导职责才能落实,教师参加学习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缓解工学矛盾、确保学员安心学习,县国培办、各学校实施了本校同学科教师顶岗、以空间换时间、分解化小培训时段等办法。

(2)重视到位,人员落实。为确保国培工作有序、有效地顺利开展,县教体局领导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建立健全了国培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

一是成立了县“国培计划”领导小组、国培工作办公室、国培工作督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职责。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职责及管理考核制度,权责清析,分工明确、责任到头。制定并实施的主要方案、办法、制度等如下: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送教下乡、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团队研修成员考核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学员考核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工作坊坊主、辅导老师、学员考评办法 ;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小学教师线下集中研修活动方案和考评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经费管理使用制度。

(3)管理到位,活动落实。建立健全县、校管理网络体系,管理工作细化到每个项目、每次研修活动。建立健全国培工作管理制度;完各项考核评估细则,确保国培工作管理到位、研修活动开展实施落实到位、考评奖惩到位;坚持并完善对外出研修活动的训前培训、训中跟踪、训后考评的管理机制,使培训成果不断巩固、延伸和扩大。一是对学员外出集中培训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进行管理;二是积极配合四川师范大学集中培训。如组织学员教育教学研讨、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三是返校后,将学员出勤、记录、心得等情况交进修校进行考评;四是学员回校后,要在学校内进行二级培训或汇报交流后,学校凭考核等级报销差旅费。

(4)督导到位,奖惩落实。加强并完善县、校督导网络体系,层层落实督导责任,传导压力、传递动力,强力推进督导工作。严格考勤考核,做到资料记录详实、情况通报及时、逗硬奖惩落实,保证国培工作制度有力、推进有序、措施有效。如教师工作坊网络培训阶段,除了电话、短信、QQ群、微信群督导外,县管理员、辅导员每周至少两次情况通报,重点加强对学习进度、线下实践研修活动的督促和指导;根据考评细则和督导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5)服务到位,保障落实。为保证培训顺利推进,县、学校均努力为教师学习提供热情周到的后勤服务,落实好学习条件保障。一是保证教师的学习时间;二是保障通畅的网络条件;三是建立返岗实践研修、总结反思的学习舞台;四是搭建成果展示的交流平台;五是营造良好的研讨互动的学习环境;六是解决好教师学习的困难和经费补助,让学员能安心学习、积极学习、认真学习,提升学习效益。

2.国培实施方式

(1)团队研修培训

教师团队研修小学的语文和数学各20人,初中的语文、数学和英语各10人,分别由张先树,何清萍,杨秀蓉,罗晓蓉,敬纪作为学科牵头教师。

教师团队研修成员每年由四川师范大学组织到院校集中研修20天,到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影子教师”跟岗实践研修10天,返岗和自主研修30天,同时参加网络研修80学时的培训,从师德修养、教学、教研和培训四个维度提升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培训能力,并在返岗实践中至少完成送教下乡和教师工作坊两类项目中的其中一项主持任务。期间县教师进修校与培训机构共同管理考核,多方搭建展示平台,推动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2)送教下乡培训。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结合对乡村教师需求的调研分析、在四川师范大学首席专家的指导下,以我县教师团队为主体,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实施方案》及“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环节认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每年4次,每次2天,共计8天/年。有力缓解了我县教师工学矛盾突出的实际问题,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自我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两年来,各学科送教团队已共计开展40班次国培送教下乡活动, 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教师工作坊研修

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教师工作坊实施方案》面向乡村教师遴选参坊学员,组建6个学科10个教师工作坊,每坊50人,完成每年不少于80学时的网络研修;并在参加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的学员中遴选工作坊主持人和“三人行”团队,主持工作坊开展线上线下研修活动。一是根据培训计划,各工作坊每年集中培训两次,由四川师范大学学科首席专家根据学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收集的典型问题进行现场答疑,对工作坊研修活动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解决策略的指导;二是在专家、辅导教师和坊主的指导下,各研修组长主持日常研修活动,开展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主的学科专题研究,并督促学员完成网络研修任务;三是督导各研修小组教师切实开展好线下实践应用研修活动,积极推广研修成果,优化教师的日常教研行为,为我县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辅导与研修管理团队,并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内教师的研修活动。两年来,各坊已共计开展42班次国培线下研修,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国培取得的成效。

到目前为止,近七千人次参与了培训,培养出了70人的本地教学专家队伍,我县圆满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促进了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增强了国培研修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极应用,推动了我县教育事业提质升位。

(1)促进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通过两年的国培,我县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坚守教育、奉献教育、引领示范、为人师表,专业快速发展,很多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2)打造了一支“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我县和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教师教育网的密切配合,通过集中培训、跟岗研修、返岗实践研修、教师工作坊研修和送教下乡等系列研培活动,使70名培训团队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培训能力上得到大幅提升。2018、2019两年,我县开展的县级培训和送教下乡培训活动中,教师培训团队有96人次通过上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培训教师3000余人次,收到了“名优示范、全员提高”的良好效果。教师培训团队现已逐步成长为一支组织者依赖、受训者欢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一线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是我县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力量。

(3)形成了特色鲜明、实用有效的研修成果。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为将我县国培资源利用最大化、最优化,宣传最大化,2020年春季学期,根据县国培办安排,我县国培项目负责人和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六位学科老师精心整理了两年国培活动资料,精选学科优秀教学设计、教学PPT、典型例练卷、优秀教学反思、特色活动、优秀小论文、研修感悟等编撰成学科研修书籍26本(其中项目县6本,小学语文3本,数学4本、科学3本,初中语文3本,数学3本,英语4本);设计制作了29张项目县及学科展板;编辑宣传视频6个;录制了50节示范课;规范建设好了6个教师工作坊。

(二)认真参加市级及以上培训

近两年,我县精心组织参加了市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暨艺术领域教育教学成果展评活动,我县文昌二幼郭桂华老师执教的《糖乐乐糖画》、何金梅老师的论文《浅谈梓潼折席在幼儿园美工活动中的运用》双双荣获市级一等奖,东风幼儿园园长白莉萍在全市作交流发言。认真参与绵阳市“文轩教育杯”小学语文和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暨优质课展评活动。积极参加市教体局组织的幼儿园和特教学校教师提高培训、中小学校长和培训者培训、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及紧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疫情期间网络研修、网上全员师德培训等。凡有市教体局师培科安排给我县的省级、部级培训,县教体局和进修校及时安排参训人员,认真督促,确保完成参训任务。

(三)县级培训持续发力,努力提高全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1.以生本互动专题研修为载体,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采取同课异构、集众智慧,同课异上、互助提升,骨干示范、专家引领,同课竞赛、打造名师等方式,创新课堂模式,提升教学技艺,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活动组织严实,计划落实,过程扎实。全体参研教师共同感受到:研修长真知,评导识灼见。

2.积极推进教师工作坊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75号《梓潼县教师工作坊实施与管理办法》精神,全县 21个教师工作坊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上示范课、上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网络交流研讨、指导青年教师、送教到薄弱学校等,教师工作坊真正成为了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中老年教师的加油站。

3.督促各校规范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94号《县、校区域整合常态培研项目规划》精神,县教师进修校认真督促各校开展校本研修培训工作,要求活动要有方案、有记录、有总结,既要有集体资料,又要有个人资料。校本研修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让学校充满了学术研讨的风气。

4.积极组织新教师培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增强新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他们的岗位行为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县坚持每学年开展一次新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分专题讲座与跟岗培训。参培教师专心听讲,受益匪浅,整个活动氛围庄重而热烈,有声有色,如沐春风。

5.持续开展专项培训。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时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培训、副校长培训、教务主任培训、语言文字工作管理培训等,及时提高管理者水平,为我县教育教学水平上档升位提供管理人才支持。

四、我县教师继续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借助国培,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促使他们很快成长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2.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作用,进一步建好教师工作坊,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平台和展示的空间。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县域经济;人才;淮安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180-04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和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越来越汇集于一个单一的轴心――人才。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更加凸显[1~2]。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和协调城乡关系的关键环节,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人才支撑体系,这对于经济发达省份中相对不发达的区域――淮安来说则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对本文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本文首先对支撑淮安市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才状况做出调查与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从引才、留才等方面构建一套科学而又实用的人才支撑体系,为淮安县域经济人才工作的开展提供战略依据,并为其他县域经济人才支撑模式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为中国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3~4]。

一、淮安县域经济人才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人才政策体系逐步建立

近年来,淮安把“依靠开放、依靠科技、依靠人才”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实施了533英才工程和高端人才集聚工程。先后出台了《淮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淮安市“十二五”人才规划纲要》和《淮安市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出台了“淮上英才计划”实施意见,改进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意见,领导结对支持创新创业重点人才意见,淮安市“人才强企”示范企业考评办法(试行)以及面向海内外高端创业人才提供“三个100”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建立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和服务一整套的制度体系。

(二)人才投入水平稳步提升

近年来,淮安市人才投入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全市人才工作专项经费从100万元直接提升到900万元,到2013年,市级人才工作经费近1.2亿元,超过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其中,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等专项经费达到3 800万元,超过苏北平均水平。

(三)人才载体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留创园、软件园、台湾农民创业园等5个部级高端人才创新创业载体,企业研究院两个、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产学研联合重大创新载体7个,建成院士工作站17个、国家和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累计建成“两站三中心”420个,其中,建成部级、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个。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400个,拥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个,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两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各县(区)均建有人才项目孵化器。

(四)人才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2012年,淮安新引进硕士或副高以上人才794人,同比增长56%。新引进“”专家6人;省双创计划专家39人;入选市双创计划28人;省苏北发展急需人才引进计划421人;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人才12人;省产业教授2人;全年资助30万元以上的省、市创新创业人才95人,超过以往的总和。入选省“333工程”二、三层次人才95人,市“533英才工程”培养领军人才30人、拔尖人才236人、骨干人才2 037人。

截至2012年底,淮安大学专科学历以上人才34.2万人,硕士以上人才6 068人,高级职称人才9 774人,其中“”专家7人,省“双创计划”人才47人,已经形成了一支数量初具规模的人才队伍。

二、淮安县域经济人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总量偏少

调查发现,与周边地区相比,淮安人才总量偏少。目前,淮安总就业人口为259 823人,但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只有19 743人,仅占总就业人口的7.59%。而同属苏北地区,连云港的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占就业人口的8.3%。

(二)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调查发现,淮安人才资源的配置结构不尽合理,不同程度上存在偏离现象。

1.高层次人才比例较低,自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显得更少

目前,淮安现有人才总量偏少,高层次人才比例也偏低。例如,淮安研究生学历人员只占1.4%;在公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中,高级职称人数占11.33%,研究生人数只占到1.61%;在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占总人数的4.93%;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只占到0.5%。在就业人才中情况也是如此。例如,在大专以上就业人才中,淮安研究生学历人才只占2.09%,而连云港则占2.3%,徐州占2.62%。

与苏北兄弟市比,淮安自主创新人才数量不多,层次不高。全市企业研发人员数只有连云港的75%,远低于徐州、盐城。全市高层次人才及“”专家数量仅高于宿迁市,省“双创计划”人才、省博士集聚计划、省科技企业家数量等3项指标,在苏北最少。

2.人才行业分布不平衡

在淮安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只有19 743人,且行业分布不平衡。具体情况如下:农业人才为275人,占比1.4%;工业和建筑业人才为4 378人,占比22.2%;三产服务业共有15 090人,占比76.4%。其中,流通部门人才为3 541人,占人才总量的17.94%;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共有人才1 955人,占人才总量的12.96%;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人才为6 423人,占人才总量的42.56%;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的人才有3 171人,占人才总量的21%。

在公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中,人才分布不平衡现象更为严重。例如,在淮安专业技术干部中,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干部占97.37%,而企业单位专业技术干部只占2.63%。

可见,目前淮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主要分布于第三产业,且集中于科教文卫及政府机关等行业,而农业和工业等生产部门人才占比太低,人才行业分布不平衡。

(三)县(区)人才工作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市级人才工作专项经费已超过了苏北平均水平,但与周边相比,县(区)人才专项资金明显偏少。目前,在淮安创新创业的“”有7人,县(区)中仅金湖县有1人;列入省统计的自主资助30万元以上引进高层次人才指标,2012年以前各县(区)均为零,2012年虽有所突破,但从省域层面上看,差距还很大。

(四)作为用人主体单位的企业引才积极性不高

相对于发达地区,淮安产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作为用人主体单位的企业引才积极性不高,对人才投入明显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其实力还不够强,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企业存在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他们关注成本、风险、短期收益比较多,缺乏长远眼光。 2012年,省委组织部在美国和加拿大组织的人才交流峰会中,经过广泛动员,全市也只有两家企业参加。在2013年市里组织的高端人才招聘活动中,只收到58份人才需求。

(五)与大产业相匹配的人才队伍体系尚未形成

“十二五”时期,淮安市提出了工业发展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以“总量扩张、结构优化、产业集聚、特色彰显”为目标,坚持又好又快、量质并举,主攻重大项目,培育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基地,壮大企业规模,着力打造长三角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构建富有淮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出重点发展壮大特钢、IT、盐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五大主导产业,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50个,力争2015年五大主导产业销售分别超千亿元,着力改造提升机械、纺织、轻工、建材四大传统产业。根据这一总体目标和思路,淮安市的支柱产业经济总量、企业数量、内在质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倍增,与人才数量、质量的前瞻性需求相比,淮安目前的支柱产业的人才队伍尚有差距,而与此相配套的支柱产业人才建设体系尚未形成。

(六)人才载体建设尚需加强

尽管淮安的人才载体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淮安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累计90家,占全省2.3%,是徐州的38.6%、盐城的51.1%、连云港的70.8%。淮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只有1个,但盐城有6个,连云港有3个。在科技企业方面,淮安目前尚无省级创新型领军企业,但盐城有两个,连云港有7个,徐州则有3个;淮安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35家,而盐城有66家;淮安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0家,而盐城则有136家,徐州有139家;淮安拥有民营科技企业2 275家,而盐城则有2 750家。可见,淮安的人才载体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

(七)企业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淮安目前人才总量偏少,尤其是一、二产业人才占比偏低,且存在人才流失现象。目前淮安行政事业单位人才流失较少,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的主要是企业。

企业单位引进的人才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生,而流失的却多是实践经验较丰富的挑大梁的骨干人才,尤其是机械、医药等支柱产业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单位人才外流较多,且中青年人才流失比例相对较多。例如,图1是淮安企业人才流失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348户企业中,174户企业反映专业技术型人员流失,105户企业反映中高技术人员流失,43户企业反映经营管理人员流失,分别占总数的50%、30.17%和12.36%。调查发现,薪酬水平低、晋升机会少以及发展空间不大是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八)人才管理的工作机制尚存在不足

在人才引进实施过程中,企业需求和宏观政策对人才的标准出现错位,现有人才优惠政策把判定人才标准主要局限于学历和职称,但用人单位看重的是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这种错位就导致了企业真正的需求难以通过正常的人才引进得到满足。

另外,与周边地区相比,淮安对人才工作相关政策研究还不够深入,主要领导拍板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进展比较顺利,而县(区)、部门接触的大量高层次人才,一般都有很长的汇报请示过程,容易错失良机。在2012年赴西北招才引智活动中,宿迁市拿出100多个事业编制直接招引人才,引来后先放在企业使用,抢占发展先机,淮安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先例。

(九)人才政策覆盖面不均匀

目前淮安的一些政策法规不能与时俱进,覆盖面不均匀。笔者通过对各行业人员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发现,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对各项政策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国有企业,最后是非公企业,说明了人才政策覆盖不均匀,行政事业单位享受较多,因此满意度较高。而企业尤其是非公企业,享受较少,因此满意度最低。

三、促进淮安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构建

(一)树立新的人才观,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理解构建淮安县域经济跨域式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在政策上要更新人才观念,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打破学历=人才以及职称=人才的选拔模式[5],改变宏观政策与各单位尤其是企业在人才标准上的认识错位,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行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人才标准,该人才标准不能仅仅考虑学历、职称等因素,更要兼顾专业、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以及与各种岗位的适应性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政策。另外,针对淮安人才行业结构的不平衡现状,人才政策要适当向第一、二产业倾斜,实现人才政策的全面覆盖。

(二)明确企业吸引人才的主体地位

企业是用人单位主体,企业人才的集聚水平将直接影响淮安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水平。但是,淮安目前许多企业人才意识不强,缺乏长远眼光,在人才的引进和开发上投入力度不够。政府可以在税收、补贴等方面出台一些优惠措施,增强企业引进人才的积极性,逐步确立企业在引才方面的主体地位。

(三)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针对淮安目前人才总量少,行业分布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各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直接引进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市政府还可以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学习宿迁等地区的做法,拿出一定比例的事业编制,吸引一些重点企业所急需的人才,先放到企业中使用,抢占发展先机。

另外,还可以避开传统的人才引进中户籍、档案、身份等条条框框的限制,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策略,建立柔性人才流动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具体做法主要有:

一是用项目带动人才集聚。建议市政府在引进项目的时候,能够结合淮安的产业现状,尽量引进那些能与淮安钢铁、盐化工、凹土、新能源等产业形成配套,行成合力的项目,以促进淮安产业集群的发展,从而带动淮安人才的集聚。

二是建立专家负责制,以智联才,改善和提高人才和智力相结合的程度。市委市政府可以请省委省政府出面牵头,筹建江苏人才信息库,把江苏三大区域的人才共同安置到共有的信息平台,保持互动,通过智力的集聚效应,联系更多的专家,为淮安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样不但可以解决淮安人才急缺现象,还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资源,不断扩展工作新领域,建立脉络广泛的人才智能库。

三是积极与淮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由于目前淮安的人才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尤其是科教文卫等部门。因此,淮安在发展第一、二产业过程中,要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其雄厚的人才和智力优势,以弥补淮安农业和工业等行业的人才先天性不足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淮安人才行业结构不平衡状况。

四是扩展各种合作方式,鼓励人才“以智入股”。从淮安的实际出发,允许人才用自身的知识、技术、科研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实现智力的资本化、产权化。

五是用好科技挂职和选聘服务的渠道。可以从科技院校、经济发达地区引进高层次、高学历的人才比如说教授团、博士团等来挂职锻炼,在相关单位配合支持下,利用专业特长,为淮安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各方面提供智力支持。

六是建立对口帮扶工程。利用别的相关地区的培训和智力因素,通过长期的帮扶以及对口支持,利用“请进来,走出去”这种方式和顾问团建立稳定的经常性的对口联系。

(四)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建立人才虚拟团队

虚拟团队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进行人员组合和资源配置的动态、柔性、高效协作的人力资源组织模式,是团队成员跨边界(时间、地点、组织)的互动。建立虚拟团队,可以有效缓解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效应不能明显体现等问题,是间接引进人才智力的一种方式。在淮安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政府可以积极引导企业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虚拟团队,以缓解企业发展中人才资源不足以及人才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

(五)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人才集聚

2006 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升级转型阶段,逐渐把传统的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主的产业向周边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向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各地普遍采取的都是一种基于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培育产业集群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有效战略,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淮安可以围绕特钢、电子信息、盐化工、机械、纺织、烟草食品、建材等支柱产业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以带动专业人才的集聚,从而实现淮安县域经济的跨域式发展。

(六)吸引猎头公司落户淮安

猎头公司是专门从事中高级人才中介公司,目前主要分布在国内的一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五大城市是国内绝大部分猎头公司的总部所在地。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猎头产业的逐渐成熟,猎头公司的服务范围辐射到全国的多个城市。淮安可以在调查了解国内猎头公司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针对淮安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吸引国内知名的猎头公司落户淮安,这样既可以通过猎头公司提高淮安的知名度,也可以通过猎头公司为淮安找到与其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

(七)省委省政府要针对苏北实际情况制定有别于苏中、苏南的人才引进政策

目前,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而制约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瓶颈就是人才。因此,省委省政府要针对苏北实际情况制定有别于苏中、苏南的人才引进政策,例如,引进人才的标准可以适当低于苏南和苏中地区;引进人才所投入的资金可以适当高于苏中、苏南地区。

(八)加快人才载体建设

以事业留人、用事业成就人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因此淮安要加快各类人才载体建设。一是孵化器建设。各县(区)要进一步从运行机制、服务功能、配套政策等方面加快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尽快发挥孵化器的应有作用。淮安留创园和部级创新中心要进一步拓展服务业态,加快推进“研究院”建设,为高端人才入驻创造条件。二是抓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研发机构是科技人才创新的主阵地。要做到“有场地、有设备、有研发经费、有研发计划、有激励机制”,为科技人才创新提供必要条件、营造良好氛围。三是抓好研发机构集聚区建设。科研院所来淮建设研发机构,是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有效途径。各县(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大力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前来建设研发机构。四是建设人才示范区。

(九)建立并完善留住人才的机制

淮安要采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等多种方式留用本地人才。可采用以下措施:建立人才开发机制,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和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建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人才竞争机制,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制度,让内部晋升不再论资排辈;根据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

(十)建立企业与淮安高校之间的人才对接体系

由上文可知,目前淮安一、二产业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数量占全市就业人才总量的比例只有23.6%,且高技能人才数量偏少。而淮安在外地就读的高校毕业生回淮安工作的人数很少,淮安高校毕业生留在淮安工作的毕业生也是少之又少。针对这种情况,市政府可以出面牵头,建立企业与淮安高校之间的人才对接体系。一方面,可以进行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学生的实训基地,高校每年可以安排一定数量的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去实习锻炼,还可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安排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定期安排部分职工到高校来接受技能培训,从而实现共赢。

四、结束语

县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才是关键因素。本文在对淮安县域经济人才支撑体系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构建了相应的人才支撑体系。本文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以为其他县域经济人才支撑模式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左蕾蕾,等.县域经济发展与人才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4).

[2] 李强,胡仪元.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术论坛,2012,(9):123-125.

[3] 傅为忠,唐国跃,等.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7,(4):23-27.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6

一、突出重点,切实抓好各类各级科技计划项目

以科技项目为牵动,抓好2009年全县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实施工作。进一步探索科技计划项目工作的新机制、新模式,重点向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倾斜。抓住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加大科技项目争取力度,立足我县科技工作实际,培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争取市、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目前合计确定县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24项,申报市计划项目6项,部级项目2项。组织2家企业申报省级农业科技龙头企业,10家企业申报市级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并做好xx、xx年两年承担的“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项目的总结工作,争取市以上科技研究经费1300余万元。

二、全力推进中科院大连科技创新园海洋生态园的建设工作

为确保海洋生态园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县成立了以县长孙国宽为组长,副县长栾玉瑄、高德为副组长,相关委、办、局为成员的海洋生态园建设领导小组,并将海洋生态园建设相关工作逐层分解到相关部门,定期督查指导。制定了《海洋生态园建设规划方案》,完成了海洋生态园建设主要内容、技术方案、运行机制、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等方面方案的制定。海洋生态园区500亩用地已完成“七通一平”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详细的用地规划正在编制之中。海洋生态园科技大厦前期论证工作现已结束,目前县国土规划建设局正在对海洋生态园科技创新大厦进行详细的方案设计和可行性报告的编写。海洋生态园3500亩实验用海已在大长山岛镇和海洋乡确定,海域使用确权正在办理。黄海网络监测平台建设正在稳步推进。黄海网络监测平台于5月中旬组织了今年第二次黄海北部海洋环境生态多要素断面调查,进一步积累了长期观测数据和资料。路基站选址工作已结束。为配合海洋生态园的建设,我县加快了建设生态县的步伐,海水热能应用正在紧密推广,目前已完成20万平方米建设,预计年底可完成32万平方米建设。太阳能在海水育苗生产中的应用技术推广良好,大连xx振禄水产有限公司一期工程1000立方水体已投入使用,二期1000立方水体已经完成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应用规模已经达到xx立方水体。虾夷扇贝串耳生态养殖已具规模,大连xx丰益水产有限公司和xx县广鹿福和水产有限公司养殖规模已达1000余台。预计推广规模可以达到xx台。

三、以孵化中心为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取得新突破四、以产、学、研、企作为主线,进一步推动全县科技创新技术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