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制范例

经济管制

经济管制范文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的内容逐渐变得丰富多彩,首先是种类越发多样化,除了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商誉等传统计量因素外,同时还增加了环境体系认证、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等计量因素,种类的增加使得无形资产的数量也不断增多,由此对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带来了更广阔的核算范畴。随着无形资产范畴的扩充,人力资源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以人力资本创新为主的智慧资本成为无形资产的重要核算因素。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和确认,本身就具有诸多不确定性,难以反应其真实价值,由此使得会计核算缺乏稳健性,甚至有很多无形资产不能确认价值,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层出不穷,这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无形资产会计管理对策

面对知识经济发展的冲击,无形资产会计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对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会计核算管理,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1.有效拓宽无形资产核算范围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商标权、商誉等一些因素,核算范围相对较窄,而且关于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理论也较少研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无形资产核算范畴越来越广,其在企业经济发展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实际核算过程中仍旧以传统无形资产因素核算和计量为主。对此,应当有效拓宽无形资产核算范畴,将质量体系认证、环境体系认证等代表知识经济发展的因素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当中,这样才能够增加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内容,并通过真实核算,准确反映出企业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树立企业良好的市场形象和信誉,为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加强无形资产会计人员培训

对于知识经济时代下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人员是非常重要的,而其本身也是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企业应当向无形资产核算人员宣传无形资产核算范畴的转变趋向,使其充分认识到无形资产核算的重要性,并就无形资产核算的新范围进行学习和掌握,以满足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同时,企业应当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能够推陈出新,表现良好的员工,要给予其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激励员工不断创新,对于频出失误,影响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员工,则给予其适当的惩罚,以促使其能够认识到新的时代背景下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重要性。此外,企业还应当选择工作优异的员工到大企业或会计机构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以丰富员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3.重新确立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无形资产会计核算范畴不断扩充,同时也对传统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模式提出了挑战,企业要想保证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就必须重新确立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模式,满足知识经济时展需求。对此,首先,对于企业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无论是外购所得,还是自行开发所得,企业应当将这些因素均纳入到核算范畴,并确认入账,对于所开发的个别收益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其所发生的支出费用应当计入到当期费用范畴。如果无形资产来自外购,则按照其实际成本进行核算,对于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核算时应当尽可能反应其真实价值,对于真实价值超出初始成本的无形资产,则将其纳入到企业的资本公积范畴。通过合理划分范围,能够对外购及自行创造的无形资产进行对比,促使企业资产账面价值接近实际价值,以避免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发生。通过重新确立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模式,能够进一步准确核算企业的所有无形资产,并真实反映企业自身的会计信息,这对于企业充分了解自身的发展情况,并针对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发展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4.不断完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制度

面对知识经济时展的诸多不确定性,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制度也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此,企业应当时刻关注由于知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会计因素变化,如质量体系认证、环境体系认证等,同时包括正在不断改变的人力资本因素等,以及时将新的要素纳入到无形资产核算体系中,提高无形资产核算质量。对于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企业还应当不断探索新的核算方法,力争将核算出的成本价值与实际价值缩小到最低,以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经济发展需求,也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动力支持。

三、结束语

经济管制范文2

当前,由于低碳经济理念才刚出现不久,这使得我国建立的档案管理保障体系中没有涵盖这一理念,所以也没有建立专门的环境档案管理准则、标准,在已经建立的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中也很少涉及环境问题,有关环境档案信息和管理体系的制度规范也不完善。这一情况使得我国档案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档案信息的交流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不仅使得我国的环境档案管理工作无法紧跟时代需求,还导致我国的环保工作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无法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致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很难被国际认同,也很难达到国际水平,在一些环保机构和发达国家看来,我国仍处于一种污染避难所的现状;二是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操作体系与支撑体系。

现阶段,我国对环境档案管理要素的认识仍不够全面,所以也就缺乏与之相关的原则与准则。使得我国各地之间对于环境档案信息披露内容的范围、程度以及形式方面均存在差异,缺乏统一有效的规范,大部分企业在处理环境档案信息都存在高调面对、低调处理的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尽量降低披露出的环境档案信息对企业自身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致使环境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缺乏保障。

2、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环境档案管理要求

2.1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以及档案法律法规中都缺乏环境方面的内容,所以,为了符合低碳经济背景下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应结合我国档案的实际发展情况,修改档案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工作规范,环境方面的内容纳入其中,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保障环境档案管理地位与作用,从而为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保障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应不断完善环境法规保障体系和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并以此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2.2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操作体系

当前,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操作体系明显不适应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环境档案管理要求。因此,国家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革新档案管理操作体系,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档案管理现状,围绕低碳经济背景下对环境档案管理的要求,构建一个新的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操作体系。通过这个新的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操作体系,来指导和规范环境档案管理工作,同时针对环境档案信息披露状况,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并制定严格的审核机制,以此监督和审核环境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合法性、全面性。

2.3创新齐抓共管体系

建立的环境档案管理制度要想得到具体落实和执行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监督指导。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针对环境档案管理情况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准则、标准,以此为环境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完成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政府各部门还应根据建立的环境档案管理制度出台相应的规章和措施,对环境档案信息披露作出基础规定,制定严格的惩罚措施,一旦发现有违反环境档案管理的行为按照制定的惩罚措施严惩不贷,以此使得环境档案管理实现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3、环境档案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环境档案管理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全面实现电子化信息化。实现电子化信息化的环境档案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档案管理水平,同时亦是时展的必然结果。环境档案管理工作只有电子化信息化才能更好的符合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发展需求。而环境档案管理电子化信息化的核心就是电子文件归档,相较于传统纸质文件归档,电子归档具有存储查阅方便、不会出现档案资料破损情况且档案信息安全性高的特点,在电子归档中确保档案信息真实、完整、安全非常重要。环境档案管理工作电子化信息化避免了传统纸质档案中容易发生的问题,还提高了环境档案的利用价值和安全性,真正实现了环境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使得我国环境档案管理与国际接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电子化信息化的全面普及和飞速发展,实现环境档案管理电子化信息化是档案管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4、结语

经济管制范文3

1.1园林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在我国,城市园林的管理体制还是受到经济时代的制约,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政府管理机构没有对公共的管理职能进行强化,园林无法进行统一的管理,企业各个部门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导致园林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1.2园林管理部门的失职

许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破坏,在城市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园林绿化的重要作用,在利益面前,园林的绿化工作就抛诸脑后了。

2园林管理的创新工作

2.1政府应该积极转变其职能

政府应该从体制上和机制上对其职能进行转变。对园林业实行宏观管理,向行业管理的模式进行转变,对其宏观的规划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引导行业建设,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注重专业化的管理,将企业更快地推入市场。

2.2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不断进行创新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具备优秀的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让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健,同时还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大力发展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园林网站,开设信息平台,从而提升其管理效率,使其管理成本也得到有效地降低,让企业的信息透明化。

2.3引入市场管理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园林市场内部也在不断地发生改革,只有尽快将园林业推入市场,才能更快适应市场的发展脚步。园林企业应该不断地建立市场管理、质量管理、招投标管理等系统的管理机构,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在这些管理机构建立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违规或者乱纪的现象,需要对这些不良因素进行及时的消除,才能够发挥管理机制的最大作用,保证园林业和市场的正常运行。

2.4加强员工的素质培训,培养专业型人才

在园林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每个工作人员的素质起着关键作用,在园林事业中,需要的是全方面的综合型人才,要想使园林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对员工的素质培养。同时,要还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利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2.5加强园林的法制建设

城市园林的建设不光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同时还是一项公共事业,目的是为了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这项事业如果得不到公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无法做好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大力宣传园林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公众的绿化保护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让公众都能够自觉的进行园林的维护。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园林的养护工作进行约束和管理,让园林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还应该进行信用等级的监管及评比工作,加大对园林管理的法制力度,让园林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顺利的开展。

3结语

经济管制范文4

1.收费管理。

1.1合理收费。

①护士长督促每一位计算机操作员按照患者实施的医疗服务项目来计价收费,不能随意多项、漏项或与医嘱项目不符,对不合理的收费予以纠正,对少收、漏收及时堵塞。②经济小组成员及时发放"住院患者一日清单",让患者及家属知道自己的钱花在什么项目上。③经济小组成员每天注意观察和了解患者的经济状况,及时掌握住院患者的押金及是否出现欠费,如出现欠费要及时催缴住院费,同时把情况告知经治医生,取得医生的配合。

1.2成本控制

①护士长设立帐本,记录本科室的各项收入与支出,熟悉医疗活动中所使用消耗物品的性能、成本利润和摊销比例。②定期查看请领帐目及检查库存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科室备用物品及时更新,减少积压。③做好水电设施的管理,减少水电的用量,控制办公用品的消耗,在保证床单整洁、卫生的前提下,减少床单、被套洗涤的次数,努力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提高收支结余率。④护士长对科室所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组织护士进行培训及考核,避免不当使用及维护造成经济损失;经济小组成员对科室仪器定期做好使用、维修记录。

1.3新业务新技术收费管理。

护长及主任在新增或更新大型设备时必须进行医疗市场调研,防止盲目引进,造成设备闲置而加大成本支出。对引进的新技术及设备,小组成员专人跟踪收费,保证收费的准确性,防止漏收及错收。

2.效果评价。

采用自行设计的工作人员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工作人员实施经济管理小组管理前后的满意度,内容包括工作人员对科室成本控制、漏收费管理、创收管理、个人收入的满意度。在实施前及实施后1年发放调查表,采取不记名填写,填写完直接收回。每次共发放调查表28份,有效回收率100%。

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χ2检验比较实施活动前后工作人员满意度的差异。

二、结果

通过经济管理小组在外科效益管理中的应用,我科室的经济效益明显上升,工作人员的酬金相应提高,实施前后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比较,实施前工作人员的满意度为(93.72±0.94)%,实施后工作人员的满意度为(98.72±0.67)%,实施前后比较χ2=5.9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后工作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工作人员的满意度。

三、讨论

面对医疗改革的大潮,医院等卫生单位不再是旱涝保收的事业单位,而成为市场的主体,必须依托市场求生存、谋发展。随着社会办医热潮的兴起,以及企事业单位公费医疗改革、医疗价格调整等,医疗卫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室领导必须具备市场意识,引入竞争机制,增强经营意识,一方面要以合理收费来吸引患者,监督乱收费,提高综合效益。另一方面要进行成本核算,精打细算,降低消耗,杜绝浪费。作为卫生单位最基层的管理者,在基层护理工作的动态运作中起核心作用,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利用程度,是卫生单位增加美誉度和树立社会形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最基础的工作。要达成上述目标,集体意识不可少。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品牌是属于集体的,品牌的建立也需要集体所有成员的努力。要注意培养医护人员的集体意识,使医护人员懂得相辅相成、同心同德可产生强大的创造力。本文经济管理小组在科室经济管理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施前后工作人员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结语

经济管制范文5

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一定能要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电力系统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近年来,电力企业在不断进行企业改组和重建,这样就使得很多的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不断出现,主要是在利润分配方面问题。电力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方面的创新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投资整合,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本结构的优化,将电力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财务管理模式的改变和创新,能够更好的促进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转,保证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开拓市场,同时在市场中要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创新要和知识经济进行紧密的联系,同时在发展的时候要不断提升信息的作用,这样可以更好的发展企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知识经济时代电力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

2.1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途径

知识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要从根本上进行创新和改变,先要从人才方面进行,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要保证财务管理人员掌握财务理论,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同时在财务决策能力方面要非常有能力。这样就需要企业的财务管理人缘好要不断充实自己的财务理论知识,在财务理论基础方面要不断的加强,同时要将电力企业的管理实际情况和财务管理相结合,不断进行创新,将财务管理的模式不断进行改进,实现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水平的进步,同时也要提高管理者的素质,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适应市场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对信息的需要更加重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收集,然后利用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企业决策,现在,财务信息在传播速度和频率上出现了更加快速的情况,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在第一时间获得外部信息,财务信息在进行披露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的决策更加有效果。受知识经济的影响,企业风险投资所占据的投资总额的比重不断扩大,因全球经济市场所带来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给企业投资造成的隐患远比传统意义上的工业经济大得多,这造成了财务管理中不可避免地产生风险管理与投资,加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必须加大调研力度,采用最科学、先进的手段与途径搞好投资项目的设计、评估与论证,从而规避投资风险,确保财务管理任务能够平稳、健康运行。

2.2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路径

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它在日常经济活动中,都要履行基本的职责,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只拘泥于又财务部门人员统一施行,必须要开展预测、细化和决策等管理活动。这就要求企业内部需明定各自的责任,统筹规划,扩大财务管理的主体空间,调动各部门技术人员的聪明智慧、集合大家的才干,并汲取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良好经验做法,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

2.3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方式

当今经济时代,一个企业要想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就要靠人才与技术,技术是企业生存之本,而技术的发展与理论创新息息相关。就目前而言,电力企业要做到这点,就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用这一正确和先进的理论指导财务管理模式的改进,将财务管理与转变电力能源开发方式,实现电力行业机构的升级与换代,最终统一到国家关于电力行业的改革决策上来,切实将财务管理理论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并紧密与经济时代下的电力行业发展相适相协调,更好地发挥理论的应用效能。在经济时代下,企业的财务目标主要集中于投资人员的利益,投资者有对电力企业所创利润的分享权,这也在很大意义上将劳动人员对企业价值的占有权予以剥夺。

3结束语

经济管制范文6

关键词:数字经济;税收征管;税收政策

引言

作为一种生产力变革方式,数字经济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发展动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制度革新的强有力工具。数字经济以其独特的信息传导和价值创造机制,打破了传统经济下价值创造链条的运行轨迹,衍生出众多特色产业与新型模式,成为促进行业发展的新引擎与新动力。但同时也应看到,过快的发展对现行税收征管制度产生剧烈冲击,造成税收执法工作方面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数字经济尚未纳入税法规定的征收范围,滞后的征管体制难以适应数字经济下新模式的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征管规则的部分缺位,阻碍课税公平的实现。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涉及跨国企业课税规则的判定,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国际税收管辖权争夺以及税款流失的乱象,不利于国际税收秩序的稳定。因此,如何完善我国税收征管制度,合理应对数字经济的冲击,确保课税公平,成为税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数字经济最初源于20世纪90年代知名学者唐·泰普斯科特的构想。从本质上看,数字经济是以数字信息为价值来源,以虚拟平台为运作载体,以信息技术为革新手段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增值和交易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在技术发展和实践运用下,其内涵在延伸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与时代特征。目前,数字经济不仅囊括了经济学与信息技术的诸多理论,还广泛应用在医疗、教育、物流等多个领域,催生出平台经济、数据经济以及共享经济等新兴模式,已然成为推动行业变革与发展的新动能。数字经济在全球经济波动的态势下发挥了稳定器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全球数字经济始终保持扩张态势,2020年依然能够逆势创造32.6万亿美元的增加值,展现出惊人的发展韧性。在我国,数字经济成为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增长动力:2015—2020年,数字经济始终以9%的高位增长率迅速发展,2020年增加值突破39万亿元。不仅如此,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加显著,从27%逐渐上升至38.6%,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从构成比例上看,数字经济主要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组成。与以信息通信业为主体的数字产业化不同,产业数字化更注重信息技术与现有产业结合,衍生出“互联网+”商业模式,促进了数字经济与第三产业的高度融合。目前,产业数字化在数字经济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数字经济的特征。1.非现实性。随着虚拟平台与在线支付机制的完善,数字化交易能够复刻出传统交易的整个流程,摆脱了线下实物交易的时空限制,在确保安全的同时极大地减少了成本费用。除平台、货币具有虚拟特征之外,交易主体之间同样也具备非现实性,能够通过切换虚拟账号、更改交易信息来隐匿真实身份。这种虚拟的交易要素并不阻碍实际交易的真实发生,同时也无法掩盖收入课税的经济实质。此外,这种非现实性也促使数据挖掘工作得以开展,精准匹配与整合不同领域的数字信息,以实现信息优化与价值创造。2.边际效益递增。数字经济能够挖掘出内嵌的商业价值,形成新的价值创造方式。一方面,信息技术以极高的渗透力革新传统行业,整合和优化业内资源,缩减边际成本;另一方面,信息资源拥有潜在的增值空间,通过信息处理与交换实现信息增值,使得边际收益逐渐呈现累进特点。每个用户既是虚拟交易中的消费者又是数字信息的制造者。通过分析交易数据,能够加强对用户偏好、消费心理的深刻认知,向消费者推送定制化产品与服务,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在边际成本递减和边际收益递增的双重作用下,潜在收益被无限挖掘,产业链条逐渐走向多元。

二、数字经济对税收征管制度的冲击

(一)税收管辖权判定存在差异。数字经济衍生出众多的无形产品与虚拟服务,早已脱离传统税收立法所依赖的物质空间和现实关系。税收征管制度虽然进行了多次调整,但依然无法从根本上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征税风险,在税收管辖权的判定上存在偏差。秉持属地主义原则,所得税与流转税分别依据所得来源地与实际消费地进行课税,且在数字经济的冲击下,两者对纳税地的判定逐渐模糊。企业所得税法中对非居民企业设立机构场所的认定仅仅局限于物理上的关联,尚未延伸到“去实体化”的虚拟交易。这也弱化了国际税收协定中“常设机构”的适用性,不但无法有效确立税收管辖权的归属,反而还会引发纳税人利用税差的套利行为。如,跨国企业在低税率的国家设立常设机构牟取利润,凭借常设机构在来源国缴税,以此逃避本国较高的税负压力,达到避税甚至免税的目的。这种税基侵蚀行为会不可避免地引发税收管辖权的争夺,而仅凭常设机构原则难以真正解决管辖权的归属问题。此外,由于IP地址的非固定性,税务机关难以追踪跨境交易的发生地,根据交易地在境外从而轻易认定交易完全发生在境外的做法有失偏颇,仅依据“消费地原则”无法有效界定数字交易是否应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

(二)电子发票亟须革新。电子发票是税收制度适应数字化发展的产物,凭借其效力等同、开具便捷和不易篡改等显著特征受到征纳双方的青睐,但电子发票本身并不契合传统的报销流程,打印之后虽然能够完成报销,但却增加了重复报销的风险。我国电子发票系统虽然在查询、防伪等功能方面十分出色,但在信息提取与交换方面尚未得到统一。由于省际之间电子发票技术与标准存在差异,发票分解与信息提取方式各不相同,仅能保证省内税收征管效率,而不利于省级税务机关之间的有效沟通。如何革新电子发票系统,完善发票抵扣、报销与信息共享的机制,成为今后发票领域改革的核心。

(三)纳税主体界定模糊。现行的税收征管制度建立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能准确识别实体纳税主体,使税源控制在可统计、可追踪、可监测的范围之内。在数字经济的冲击下,虚拟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端与消费端的界线逐渐模糊,使交易双方可以凭借多个虚拟账号进行交易往来,甚至能够以虚假的身份和地址完成真实的交易,导致税务机关无法准确界定交易方是否属于法人机构,进而确定各个税种的纳税主体。进一步,随着微商、网络带货等个人销售模式的兴起,面对纷繁复杂的交易量,税务机关一时很难界定个人销售与法人机构之间是否存在高度关联的利益关系,更难通过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对自然人交易进行有效追踪与实时监测,进而控制税源。

(四)涉税信息难以获取。随着电子货币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兴起,纸质交易逐渐被数字化流通符号取代,这颠覆了传统经济下依赖银行流水、现金稽查的监管机制。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交易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得以实施和保障,涉税信息也存储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数据库中。税务机关仅通过查询银行转账记录难以确定纳税时间、纳税地点等税收基础因素,无法及时掌握第一手涉税资料。与纸质货币一样,电子交易中也存在利润转移与低估风险,根据统计银行流水很难确定纳税主体真正的应纳税额,反而还会增加征税成本,降低稽查效率。此外,“网红经济”的兴起使得更多高收入的自然人成为税源监管对象,而代扣代缴制度一时难以适应这种趋势。如果税收征管制度无法及时应对涉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种种风险,不仅会导致征管工作低效率开展,还会造成税源丢失与税款流失的现实困境。

三、数字经济下完善税收征管体制的建议

(一)坚持税收法定原则,完善管辖权判定规则。数字经济对管辖权的冲击在于虚拟经济不适用传统税收规则对经营场所的物理判定,进而产生来源地与消费地模糊的乱象,因此在坚持税收法定原则的基础上重塑来源地、消费地的法律内涵是十分必要的。第一,在税法中明确规定数字经济的性质、范围与类别,抓住跨境交易的经济实质,构建交易过程中产生收入与消费的判定标准,将数字经济纳入税务机关的执法范围。第二,通过创立新的联结度规则,引入“虚拟常设机构”概念,重新构建所得税来源地的判定标准。“虚拟常设机构”将数字交易中服务器经营网站视为虚拟空间中的常设机构,综合考虑用户参与度、数字化水平以及交易规模等多种因素,判断其是否构成“显著经济存在”,进而精准定位所得来源地。虽然数字经济不涉及实体交易与常设机构,但其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涉及众多用户参与,通过数字化产品与服务获得高额收益。只要交易满足“显著经济存在”的客观条件,税务机关就能够依据“虚拟常设机构”的判定行使税收管辖权。第三,完善以消费地原则为基础的流转税征税机制,将数字产品与服务纳入流转税的税目与税基之中,对消费地难以确定的纳税人采取第三方支付平台代扣代缴制度。

(二)应用区块链技术革新发票系统。作为信息革命催生的产物,区块链凭借可信度高、去中心化等天然优势,在金融、物流等领域崭露头角并取得显著成效。深圳税务局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电子发票系统中,初步实现了电子发票申领、开具、报销与报税结合的一体化服务,成为从“以票管税”向“以数治税”模式转变的有益探索。区块链内嵌的信息只有通过半数以上节点的许可才能进行修改,完美契合电子发票对数据安全的要求。“区块链+电子发票”新模式克服了电子发票报销的弊端,统一了信息分解标准,使得增值税抵扣环节从三联抵扣向一票抵扣转变,简化了退抵税流程。交易完成后,纳税主体能够及时开具区块链电子发票查询涉税信息,税务机关也可完成涉税信息实时采集与及时共享。

(三)利用数字化技术强化征管方式。从目前开征数字服务税的国家(以英、法、印为主)的征税实践来看,数字服务税的征税对象通常为以提供网络社交服务、在线广告等业务为主并获得高额利润的数字企业,在其年收入超过一定标准之后对超出部分或特定收入征收2%~3%左右的数字税。考虑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尚未成熟的现实因素,贸然征收数字服务税难免会导致过重税负,挫伤企业发展势头,但我们可以汲取国际经验,明确数字企业的认定与纳税标准,利用数字化技术强化税源监管与税款征收的方式,完善具有数字化特征的征管机制。第一,建立数字企业的税收登记制度,利用大数据手段提高税源登记的质量。基于税收法定原则,将数字经济纳入《税收征管法》的行权范围内,赋予税务机关责令纳税主体进行税务登记的权力,利用大数据手段对自然人的交易信息以及经济状况进行筛选、分类以及分析,厘清经济往来中复杂的关联关系,判断纳税身份和缴纳税种。第二,采用“云计算”的内在逻辑,鼓励涉税主体安装并使用新型报税软件,搭建涉税信息采集、分析与监测平台。这种软件不仅能够指导纳税人通过云端办结涉税事项,实时获得办税进展的有关推送,还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绑定,实时监测交易往来的收支记录,自动计算并扣缴相应税款。

(四)建立数字化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尽管数字化治理手段在现实中已经得到应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涉税信息获取困难、多方配合不充分等现实问题。随着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政府、纳税人与第三方平台之间对信息交换与共享的要求更为严格,建立数字化涉税信息共享机制成为必然趋势。第一,建立涉税信息共享中心,促成多方共治新格局。通过加强政府、纳税人与涉税平台三方联系,推进税务系统、非税系统和技术部门之间涉税信息的对接与共享,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现实风险。信息共享中心负责涉税信息采集、处理与分析工作,实时追踪纳税人交易进展与收入情况,保证税源监测的有效性。第二,采取代扣代缴与平台监督机制相结合。在线平台能够及时获取自然人涉税信息,对自然人的交易状况更为了解,展开代扣代缴工作更为便利。税务机关仅需通过信息共享中心的涉税数据对平台扣税工作展开复核,制定处罚标准,对扣缴义务人的乱作为进行问责,提高稽查效率。

参考文献:

[1]胡耘通,袁其梦.数字经济背景下税收征管实践、挑战及其完善[J].地方财政研究,2021,(4):22-29.

[2]胡连强,杨霆钧,张恒,李海燕.基于数字经济的税收征管探讨[J].税务研究,2019,(5):119-122.

[3]邵凌云,张紫璇.数字经济对税收治理的挑战与应对[J].税务研究,2020,(9):63-67.

[4]李香菊,刘硕,姚琴.数字经济背景下税收征管体系的国际经验与政策建议[J].经济体制改革,2020,(1):156-163.

[5]李辉,张成.数字经济征税的现实困境、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J].经济体制改革,2021,(2):167-172.

[6]袁娇,陈俊言,王敏.数字经济时代的税制改革路径:基于税制与征管互动关系的思考[J].税务研究,2021,(12):28-34.

[7]湖北省国际税收研究会,武汉市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题组,胡立升,刘晓东,吴维平,庞凤喜,孙丽.税收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税务研究,2021,(1):89-96.

经济管制范文7

1.1物资采购的管理

能否把好物资采购的质量关是控制好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物资成本的关键。因此,限价、比价、与定价进行采购的模式就成为当前电力企业采购物资必须实施的主要方式。对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视还能够促进经营者关注物资材料的供给,避免物资的浪费。

1.2物资使用上的管理

所谓的物资使用就是指物资的配送和消耗。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配送方式,有尺度的控制物资的消耗。当前企业多采用的多是统一进货,集中去存放,然后再定点发放的配送方式。力求做到:“即时配送”“准时配送”“及时送料”。

1.3资源配置的优化管理

物资关系着电力工程施工的成效还企业经济管理的好坏。因此,对资源配置的优化管理是重中之重,这样做有助于降低电力生产和建设的投入成本,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强化企业在同行中竞争力。

2.物资管理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应对全球经济改革的需要,电力企业管理物资方面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电力工程建设范围广阔,周期性长,难度较大,尤其是施工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各类物资等,这就需要加强物资的管理力度,而对物资的强化管理也成为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1使物资的调配更合理

电力企业的经济收益取决于物资管理的合理调配。从生产角度来说,生产物资是保证电力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电力企业的经营需求足够的物资储备,为保证物资的高效利用,必须制定合理的物资管理方案,让企业第一时间掌握当前一切物资信息,按日常工作需求合理调配物资的供应,提升物资的使用率。抓好物资的管理能够让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更为合理,在电力的施工与使用中最大程度地减少物资的浪费,把经济管理的成本降到最低的程度。

2.2促进经济体系的规范

电力企业的良性运转需要良好的管理体制,随着经济改革有深入,许多电力企业已经建立了适应内部经营的经济体系,整个电力企业的运行是一个有机的运行体系,这个体系的运转情况决定着电力企业的成本与最终盈利情况,通过体系的合理调整就可以达到收益的目的。加强物资管理可以让这个体系更转更加通畅,使电力企业的收益达到最大化,也更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2.3维持电力企业材料的供给

日常的电力企业经营需要的是材料的供给,而高效率的材料供给的维持与及时的补充各种物资可以保证电力单位的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通常的材料指:物资的计划与采购;物资的使用与储备。协调以上环节的操作及保证物资材料供给的规范性。一个合理的物资管理计划方案可以加强物资的管理水平,能够让整个电力施工的材料供应更为畅通。

2.4优化电力资源的配置

物资资源既决定着电力工程施工的好坏,又关系着电力企业经营与管理收效的大小。可见经营者采用与时俱进的方法来管理物资资源的是极其必要的。而实践也证明了物资管理纯粹属于统筹性的经营管理活动,电力企业实施优化资源配置可以降低电力生产或者是建设中的投入成本,还可以加快周转流动资金,提升本行业中的竞争力。例如:采购一些物资前,企业应该安排采购员与财务人员配合,详细了解此物资在市场内的销售状况以及行情等,或者采取招标的形式,在同类的产品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使用,这样在供与求的市场行情下可以实现低价格采购,有利于物资成本的节约。由此可见,成本的节约对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物资管理的重要性,制定严格的采购和使用制度,提高和优化电力资源的配置水平。

3.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并不十分理想,在实际的动作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前一些电力企业在物资管理方面面临着这样的状况:业务计划与采购分开;采购与保管分开;付款与采购分开;请购和审批分离;采购与验收分离等,还存在着物资招标制度执行力度比较低;采购询价的体制不够完善;对供应商的管理不够规范;物资的采购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等,这其中包括着物资的采购合同不能明确范围,采购的价格没有行之有效的制约机制,合同的监督作用没有发挥等。

4.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策略

当前社会经济迎接着新的挑战,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为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经济管理”既适用于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功能,又能指导着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它能第一时间解决经营阶段面临着各类经济问题,而与成本投资相关密切地却是材料的供给,材料的供给科学化管理能够简化物资供应的流程,还能够减少部分材料的供应活动费用支出。”因此,电力企业物资管理部门要编制科学的材料供给方案,重点地分检投入成本造价调控措施。

4.1深入市场进行调查

电力企业需要储备足够的资金,这是引入物资材料的经济保障,也是随时采购的物资保障施工单位及时完成各项工程建设的必备条件。市场调查则是抽空物资成本的重中之重,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掌握准确有用的市场信息,成为经营者控制采购成本的参考依据。例如:电力企业想采购一批物资,可以安排采购员配合财务人员,深入而确切地掌握此物资的市场销售情况及行情,这样才能达到低采购节约物资成本的目的。

4.2采集市场信息

基于生产物资的核心地位,当前的许多电力企业开始重视材料的供给,从采购到使用,再到储备等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全部环节的管理工作都需要采集海量的相关的数据信息,尤其是那些与物资材料的相关的市场信息,依照这些就可以为物资供给流程控制成本。当然除了市场考察外,还可以通过网络采集信息及完成采购。

4.3专业化数据分析

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与信息科学技术完成物资供需的研究是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物资管理的策略。电力企业中的物资成本必须要经过专业化的数据分析,依据分析结果研制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控制成本的有效方案。

4.4建立自动化物资管理系统

控制成本在物资管理中占特殊位置,这就需要物资管理人员建立起以“控制成本”为核心的自动化物资管理系统,如图1。具体控制如下:一是物资调配,电力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单位需要建立起良好的物资调配制度,提升物资材料的使用率。二是物资的储备,建造一个临时专用的物资储备仓库,确保物资使用价值不损坏。通过以上的综合控制,以“减少物资消耗,延长使用寿命”为主节约成本资金的投入。

5.结论

经济管制范文8

1.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第一,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应该拥有扎实、系统的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将经济管理科学中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比如,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社会调查、技术经济学等学科中的方法,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在农业经营和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了解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相关政策法规及其发展趋势;熟悉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前沿和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第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还应该具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在注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拓宽自己的专业内涵,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有效融合,能够更加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应该是通过自我学习和系统的专业学习,提高自主创新的意识,而且具备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素质。

2.具有积极主动创新的精神

勇于创新、敢于冒险,是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也应该富有积极主动进行创新的精神,并且善于创新和开拓。在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冒险和创新精神。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应该积极有效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分析市场的基础上,主动进行涉农产品创新、农业技术创新、农业企业生产组织创新、农业生产要素创新和农业经营理念创新等,做农业市场发展的引领者,在农业技术改造升级、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开发、农业产业链整合、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业朝生态农业、集约型农业、精准农业方向发展。

3.能够不断地实践创新行动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不论是在学习或者实习的环节中,还是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都要摒除按部就班的做法,能够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用创新的行动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能够不断地发扬创新的精神,将创新行动进行到底。

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学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局限:

1.培养目标过于单一

大多数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通过系统地学习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成为符合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单一的培养目标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需要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培养具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真正经济管理人才。

2.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一是专业课程大都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等,对涉及农业发展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涉及得较少,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课程设置综合化程度较低,课程内容相互脱节,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课程内容重复现象突出,使学生感觉学习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实践教学环节欠缺

一是实验实践课教学时间容易被理论教学占用,学生实践能力较差;二是实习基地数量较少,实习基地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不能真正实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三是毕业实习时间虽然较长,但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难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能够将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研究方法和专业实用技能应用于实践过程。

4.教学方法不科学

单一化、灌输性教学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交流较少。教师讲课的重点不是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而大多是纯粹的概念和理论的介绍,学生参与度低,缺乏主动的思考,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培养。

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

相对于传统农业,农业现代化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融入农业生产的过程,其本质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是通过集约型农业、生态型农业、精准型农业和有机农业等农业生产模式来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新品种、高新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的创造、推广和应用,不仅需要“懂技术”的人才,更需要大量“懂管理、善经营”的经营管理创新型人才。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的农业技术型人才向适应农业综合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产品运输等多方面农业服务的创新型人才需求的方向转变。这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在新品种的引入、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新技术的推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应该拥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和主动创新的意识。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就在于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大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在促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过程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高等农业学校真正承担起“科教兴农”的重任,在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业经济管理创新人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引导农业创新型人才为“三农”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2.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实现需要创新型人才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资源、文化、人口、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优秀人才去贯彻落实。一是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创造、应用和推广,需要创新型农业技术人才去发明和创造;二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经营管理类人才去带头创造;三是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表现之一,文明乡风的建设也需要一批优秀人才去引领,发挥示范作用。因此,培养和输送大量文化素质较高、经营能力较强的创新型人才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带动广大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是保障新农村建设真正实现的重要途径。高等农业学校承担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责任,应该为农村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具有“创造、创新、创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但目前,高等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创新的能力也比较欠缺。所以,高等农业学校应抛弃那些传统的、保守的、僵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培养大批创新型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这既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在应对科学技术革命的现实性选择。

3.社会需求改变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最紧缺的是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的能力和素质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如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大学生的就业面,是高等农业学校人才培养过程需要进行思考的重要问题。

4.高等农业学校立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等农业学校一般都隶属地方政府,是所在区域内进行农业知识传播、农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要机构。当前,我国面临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大好历史机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在基本生存需要满足以后,逐渐开始转向对绿色、健康产品的需求,环保、品牌、观光农业等机会不断增加。高等农业学校应该把握这个大好的契机,构建新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培养现代农业创新人才,全面推进学校发展的新格局。

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1.重新定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范围从大到小,可以将人才培养目标分为学校、专业、课程等三个层次:一是从学校角度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学校整体上主动适应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教育体制变革的表现,学校应该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准则,明确定位其整体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二是从专业层面上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管是传统专业,还是新兴专业,不管是基础理论专业,还是应用专业,都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态势,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三是从专业内部各类课程制定的培养目标,这是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设计和具体的培养方案适应社会发展的表现。这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相辅相成、密切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哪个层面的培养目标,都应该树立“以农为本”的基本思想,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重点培养为真正能够为“三农”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以及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为: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和宽广的农业科学、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营和管理知识,还能够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能够运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独到的思维方式发现和解决农业问题,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如何优化课程体系,使其体现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完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一是要注重将农业科技知识、生物技术知识、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等综合起来,以系统的观点将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二是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和选修课学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三是调整和加强核心的专业课程建设,增设能够体现专业发展前沿的课程和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四是精简教学内容,解决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与脱节的问题。

3.完善教学方法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和培养规律,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加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善于探索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二是经常邀请校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本专业的前沿问题与发展动态;三是加强与农业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积极开拓实习基地,提高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学生参与实践调查的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