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审计范例

经费审计

经费审计范文1

1.关于地方工会绩效审计评估指标

1)从财务目标管理及控制方面进行审计评价。

主要评估指标包括:经费收入预算完成率,分析考核经费收入是否完成预算收入;财政划拨经费上解率,分析考核财政划拨工会经费是否按比例上解上级工会;经费支出预算执行率,分析考核费用支出是否按照预算执行,支出费用率,分析考核经费支出是否量入为出;专项资金拨付率,分析考核专项资金是否按照规定用途足额拨付;社会贡献率,分析考核经费支出是否用于工会重点工作;预算调整率,分析考核预算调整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审计评估指标计算公式如下:(1)经费收入预算完成率=实际完成收入/预算收入×100%;(2)财政划拨经费上解率=实际上解数/应上解数×100%;(3)经费支出预算执行率=实际支出/预算支出×100%;(4)支出费用率=实际支出/实际收入×100%;(5)专项资金拨付率=实际拨付资金/应拨付资金×100%;(6)社会贡献率=(职工活动支出+维权支出+补助下级支出)/经费总支出×100%;(7)预算调整率=预算调整增减数/预算数×100%。

2)从经费支出结构方面进行审计评价。

分别以职工活动支出、维权支出、业务支出、补助下级支出、行政支出、资本性支出、事业支出、其他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目标控制值,予以考评。目的是优化工会经费支出结构,节约和压缩行政办公费用,特别是“三公费用”的支出。促使资金支出向职工活动、职工维权、职工帮扶等工会重点工作倾斜,提高工会经费使用绩效。

2.关于基层工会绩效审计评估指标

一是从财务管理方面审计评价工会经费支出是否符合基层工会经费使用范围及相关规定。促进基层工会按照全总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的通知》规定,管好用好工会经费。二是通过考评基层工会在职工文体、宣传、教育等综合活动及职工困难帮扶、职工维权、职工劳动竞赛、技术创新等活动所使用经费占经费总支出比重以及开展次数、职工群众覆盖面方面审计评价工会经费使用社会效益。

二、建立绩效管理新模式

1.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模式。

将工会一切收支全部纳入预算内容,逐步建立以预算为导向的支出安排机制。加快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项目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运用、绩效缺失有问责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真正做到预算编制科学精细、预算执行规范有序、预算控制严格有效,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2.建立“管控型”绩效管理模式。

一方面对经费收入加强管理,扩大工会经费收缴覆盖面和拨缴率,实现应收尽收。另一方面对行政费用支出,尤其是“三公经费”类支出实行控制性管理。按照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原则,压缩行政费用,使工会经费主要用于工会工作和为职工群众服务。

3.建立“导向型”绩效管理模式。

经费审计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措施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是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开展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监督经费支出的效果,有助于全面提高经费使用效能,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

1高校绩效审计的内涵及特点

高校绩效审计是根据国家审计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高校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对效率效果性、经济性等开展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意见建议,提高高校管理、资金使用效益。绩效审计关注教育经费使用的效率、效益,这也成为高校教育经费审计发展的主要趋势。[1]一般来讲,传统的财务审计是在行政执法审计制度下,重点围绕财务收支展开评价,即财务收支合法合规、内部控制及有效性等。审计重点围绕财务管理,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根据,已经有了明确的审计要求、审计方法。绩效审计更关注被审计单位服务职能,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开,借助绩效审计结果,考核运营管理基本情况,对存在的各类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整改建议。绩效审计不仅包含财务收支审计,也包含诸多非财务范畴,在得出审计结论时,对被审计对象作出的评价,重点从审计方法、标准、指标以及体系等开展,且不再局限于上述所列范围,采用流程图、问卷法等展开综合性分析,审计报告也强调不局限在定量分析、定量指标,而从多角度分析审计结果。绩效审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相结合,又高于财务审计,将绩效审计融于财务审计内。二是审计重点以国企为主,包含事业单位经费支出、建设项目、贷款项目等,对社会专项绩效审计受到人们的关注,比如各类专项资金审计等。三是绩效审计是在项目完成后,根据结果完成审计,不在预算编制期展开绩效审计,对项目过程管控、信息回馈等方面的作用不大。

2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优势

首先,确保经费支出合理科学,提升经费使用效能。高校教育经费支出存在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重复采购、会议活动预算与决算不合理等现象,这不仅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也不利于高校未来发展。从审计现状来看,高校经费支出绩效审计关注财务总量,缺少经费支出的经济性评价,只要教育经费中某项不超出预算,就不违规。实际上,低效支出本质上也是不合理支出,没有发挥资金应有的效益。从高校发展的长远来看,开展好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将为实现高校教育经费厉行节约夯实基础。[3]其次,推动绩效审计的健康发展。我国高校普遍设置了审计部门,对基建、科研、财政收支等方面开展审计,审计工作稳步推进、逐渐完善,但审计职能作用发挥重点集中在日常收支活动,对高校教育经费实际效果关注较少。为此,高校绩效审计就要坚持绩效审计内容与审计目的相一致,从而推动高校绩效审计向纵深发展。

3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支出的困境

3.1绩效审计不全面

当前,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付,采取财务审计,这一审计缺少全面性,不能对教育经费实现有效监督,不能很好体现教育经费使用的科学性。一般情况下,高校教育经费支出重点关注科研、人才培养及教学等多个方面,如果不创建科学的绩效审计机制,就难以衡量支出效益,不能呈现经费使用的最终实效。再加上有的高校绩效审计不完善,很难做到产出量化,极容易导致教育资源投入决策不科学,教育经费支出欠平衡,不利于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从这里看出,绩效审计不全面,不能确保经费审计的科学性、完整性。

3.2审计部门独立性差

独立性是高校审计部门正常运转的前提。高校改革持续推进,适当放权成为今后改革的主要趋势,但行政机构掌控资源配置权,并未创建行政绩效考评机制。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与其他部门产生权责等的交叉,难以提升行政效能,容易导致在高校运作过程中,绩效审计作用发挥不到位,透明度不高,容易滋生腐败。高校审计机构是针对经济活动所设,但设置上不能保证独立性,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绩效审计工作大打折扣。

3.3审计人员配备结构不科学

当前高校审计部门人员配备相对较少,一般在5-10名左右,审计工作效能大打折扣。从事绩效审计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会计专业,审计相关专业,比如工程造价、计算机、法律等方面人才较。因为绩效审计对专业性要求高,审计部门对业务人员学习、培训不到位,自然不能第一时间掌握法规的变化,导致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绩效审计需要借助数学模型等审计方法,对高校经济运行开展综合评价,这需要配备了解绩效审计的专业人员,还要了解高校各部门运作、管理机制、中心工作等的人员,以分析被审计对象,给出客观评价,根据实际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发挥好监督、服务作用。然而从审计人员配备来看,人员配备不均衡,缺少复合型审计人才,这不利于高校绩效审计发展。

4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优化路径

4.1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理论探索,确保审计独立

首先,积极开展审计理论探索。当前高校绩效审计在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特点,高校绩效审计理论探索,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总结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方面的经验,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从高校绩效审计出发,开展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使绩效审计的发展范围不只局限在审计学科,也要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理论探索。这对绩效审计理论发展提出更高层次要求,尤其对绩效审计质量管控、技术方法等提出明确要求,更利于实现科学应用[5]。其次,确保审计独立。一是科学设置审计机构。高校管理人员要重视绩效审计的重要性,设立专门机构,行使好审计职能,高校校领导担任负责人,确保审计机构独立运作,更好行使审计职责、发挥审计效能。在开展高校教育经费审计时,做到公正、客观、独立行使好监督权。二是优化内部绩效审计环境,激发审计人员作用,发挥财务、审计等各部门联动效应,提高监督实效,同时做好审计效能宣传工作,让各部门在了解审计意义基础上,为审计工作提供方便。高校审计部门要根据审计实际,适当调整工作思路,善于从服务者视角出发,注重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协助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能[6]。

4.2运用财务审计软件,建立完善的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

首先,运用财务审计软件。当前,财务审计软件的运用得到审计行业支持,借助信息技术,能提高审计效能,科学分类复杂数据,能节省大量时间、精力。教育经费绩效审计与普通审计相比,不管是审计内容,还是技术方法等方面,都实现了计算机审计与软件的结合,能实现审计目标、范围、方案等采用数据库存储、记录等,获得审计证据过程更简洁,审计底稿借助计算机审计软件,确保可靠、精准,降低误差,能实现度审计底稿加密,进一步强化了保密性。为此,高校要加强审计网络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传输审计信息,在高校、审计机构间搭建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提升绩效审计水平。其次,建立完善的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强调从教育经费使用的效果性、经济性等方面创建标准指标评价体系,尤其是对经费使用中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如未能实施量化评价,将不利于开展绩效审计评价。需创建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从绩效审计满意度、定性标准、工作目标、财经纪律等几方面考察。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本身是动态体系,需要从高校发展的教育理念、发展规划等作出相应调整,实现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实现对经济、社会效益双评价,让指标体系内容更科学、公平,并统筹结合高校实际,不断推动高校发展。

4.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建立绩效审计问责机制

首先,加强审计队伍建设。高校针对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涉及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绩效审计工作队伍。一是科学确定岗位。高校审计事关全校经营管理,涉及的方面多且杂,这需要审计部门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审计知识,也需要熟悉金融、经济、管理、计算机以及法律等多学科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便于全面提升绩效审计效益。做好绩效审计工作,需从财务工作实际出发,善于从管理角度审视、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制定科学破解之策。二是考虑到审计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工作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高业务能力,这就亟需创建完整的、针对性强的后续教育培训制度,从培训的时间、内容及质量上提出严格要求,让审计人员能更好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工作。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审计复合型人才队伍,有助于夯实审计工作基础。其次,建立绩效审计问责机制。为保障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效益,必须创建绩效审计问责机制。教育经费绩效审计问责,做到问责结果与奖惩相结合,具体来讲,重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问责结果使用范围。高校各部门在编订部门预算、预算执行中使用,建立完备激励机制,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建约束机制,避免出现职权滥用的情况[7]。预算编制设定,要根据部门业务活动情况,设定支出比,坚持将问责结果作为参照依据,了解问责结果价值,建立反馈制度,做好整改,并按相关规定实施奖惩,并根据审计出的绩效情况、存在的薄弱环节等反馈给责任人,并提出整改措施。假如问责中发现经济违纪,需依据法律追究相应责任。及时通报问责情况、结果,做到问责信息共享,保证信息透明、公开,更有助于部门之间互相监督。除了将问责情况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报告外,实现问责结果、年度考核相衔接,纳入绩效津贴,成为干部年度考核、今后升迁的科学依据。积极开展绩效问责,保证绩效审计顺利实施,推动资源科学配置,全面发挥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确保科研、教学工作高效运转,为高校今后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因此,建立绩效审计问责机制,容易形成倒逼机制,更利于提高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效益。

5结语

新时代,做好高校教育经费支出与绩效审计,要善于从绩效审计理论、审计指标评价、审计队伍建设以及问责机制等几方面出发,围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实现教育经费使用的科学性、有效性,开创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工作新视阈。

参考文献:

[1]林德操.创新发展要求下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内部审计机制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3):10-13.

[2]冯建涛.内部审计视角下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研究[J].商业会计,2018,(10):100-101.

[3]罗文,吴军,张爱袖.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探讨——基于内部审计视角[J].会计之友,2016,(01):118-121.

[4]金秀.内部审计视角下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2):11.

[5]王晓燕.高校内部审计运行机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3,(22):82-83.

[6]祁源.构建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经费审计范文3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对策

自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科技投入日益增加,科技事业发展空前绝后。高校是开展科学创新工作与学术研究的主战场,大量科研经费投入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后勤保障支持,呈现出资金量大,来源渠道多,使用时间跨度长等特点,但与此同时,科研经费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因此,为了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使科研经费能够真正为科研做贡献,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内审机构的作用,减少审计风险发生,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已成为当前内部审计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围绕科研经费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进行独立的审查、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程序,是否合规合法,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学校资源,是否实现科研目标、创造效益。教学和科研是高校开展学术研究的两个主要阵地,如何将内部审计工作融入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对于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至关重要,开展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大势所趋。当前,面对着高校科研经费数量和规模如“井喷式”增长的实际,监督管理却滞后乏力,不可避免导致高校科研经费腐败问题层出不穷。加强内部审计,促进制度健全和有效执行,确保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在目前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有利于加强高校的职能部门强化对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科研管理部门在内审部门及内控制度联合约束下,会逐步开始从长远利益考虑关注科研经费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和漏洞,切实保证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监控。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部门机构管理不完善

高校的审计部门无论在机构设置还是在人员配置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有的出现了与其他职能部门分担审计职能的情况;对审计职能不够重视,专职审计人员不够专业;高校主管审计的领导层级较低;高校审计部门受到种种管制,难以充分发挥审计独立性等。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内审职能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上的发挥。此外,高校的荣誉、排名与获取的科研经费密切相关,因此,很多高校的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不合理的项目支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科研审计丧失真实性。

2、审计时效性差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大多以事后审计为主,由内部审计部门在项目结题后对科研经费业务收支情况进行审查、监督。事后审计虽然能发现问题,但是缺乏对科研项目的全程追踪调查,不能及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计时间的滞后会导致既成事实难以及时整改,顺利结题受到重重阻碍。要想真正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审计就应介入,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审计,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咨询与服务功能。

3、内控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内控机制薄弱,呈现出“三级内控失效,项目级内控没有,院系级内控虚设,校级内控乏力”的局面。完善的内部控制从根本上保障了科研经费安全和有效使用,同时内控制度也是科研经费审计的重要依据。此外,内部审计一般停留在审核报销票据层面,无法对内控进行全局把握,重点不突出,审查不深入,并且审计人员并没有全程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也就无法对一些支出是否真正应用于科研工作中给予准确的专业判断。因此,资源有效利用和项目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内部控制,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会减少审计的工作量和降低审计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4、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的矛盾性

就当前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科研项目数量增多、经费资金量增大,内部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短缺的内审人员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科研项目审计需求;此外,许多高校普遍存在同一时间大量科研项目集中送审的现象,在这样审计工作量如此之大,人员又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审计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如何协调有限的审计资源和繁重的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性是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

5、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对科研经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而忽视了对效益性的审查,致使科研经费在使用管理上出现了漏洞。因此不适宜的审计评价标准会弱化审计的监管职能,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是有效开展科研审计的依据和前提。

三、突破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困境的对策

1、加强内部审计机构部门管理,发挥内审的独立性

首先,明确审计部门职责,做到各职能部门之间既分工又合作。审计部门要严把监督审核关,并密切配合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将预算支出控制到位。为使高校审计人员对科研知识掌握更加专业化,审计部门可以分派审计人员到科研机构参加培训,接受科研专业知识,增强审计人员对整个科研项目的宏观把握,使得审计工作更加适应项目发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高校的审计工作往往受到行政部门的干预,使得审计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因此审计部门要熟习科研经费财务报销制度,并据此对项目支出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独立检查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审计部门应积极与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协作,对科研经费进行联合控制,在项目进程中,对科研经费事项进行仔细校对,遇到含糊的账目要及时与项目负责人沟通,提出疑问并且要求解答。

2、加强科研经费审计的全程追踪控制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要与科研项目的实施相结合,因此应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审计体系,形成全过程跟踪审计,这样便于在项目进程中实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整改,增加审计的时效性,充分体现内审工作的灵活性,发挥了内审工作的监管职能,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促使科研经费得到合理规范使用,保证科研项目有效运行。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要净化高校的内部审计环境。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可以降低审计风险,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奠定基础,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充分贯彻执行。其次,高校要做好科研经费审计的宣传工作,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认识,学校各部门都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减轻审计人员工作压力,同时保证项目顺利开展。第三,高校应建立规范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组建专业的审计团队,购置先进的审计软件,共同创造和谐的科研经费审计氛围。第四,不断完善“校级、院系级、项目级”三级内控制度,促进三级内控得到落实。第五,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管理作用,保证科研经费支出规范有效。

4、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高校应配备一支知识全面、结构优化、专业素养高的内部审计队伍,并提供充足的审计经费。学校应扩大审计后备力量储蓄,重视对审计人员的技能培训,可通过聘请校外审计专家方式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引导审计人员向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并鼓励内审人员开拓视野,不仅学习国家最新的财经方针、政策,还要熟悉会计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技能,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程序,全面掌握科研管理知识,充分了解科研经费管理的全部流程,对每一笔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

5、构建科学的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体系

绩效审计的核心是指标,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效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科学的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根本条件。科研经费的审计内容不仅体现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上,还体现在效益性上,如经济和社会效益。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建立科研经费常规绩效评价指标来衡量科研项目的综合效益,比如年度科研收入完成率、年度科研支出完成率,科研成果转换率等。设立评价指标应立足于我国高校实际,利用一些财务标准、经济指标和一些非财务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机制能促使科研项目负责人真正在科研上有所作为,将科研经费切实用在刀刃上。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关系到高校科研事业能否顺利运行,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科技进步。因此,高校管理部门要不断提高认识,完善法律法规,改革创新内部审计制度,净化内审环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监督和服务职能,保证学术研究合理有序进行,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参考文献】

[1]郑克强,林星,沐得力.关于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的思考.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1)53-55.

[2]吴小玲.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创新.中国市场,2016(29)245-246.

[3]任琳.浅谈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3)10-11.

经费审计范文4

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进账逐年增加,并且经费的来源也日趋多元化,经费的管理也越来越复杂。经费的预算执行和使用都呈现出非结构化的特点,如预算执行标准主要是文字文本类型的文件、经费的使用和报销为纸质凭证或电子凭证,种类繁多,共同构成了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大数据。这些多类型的数据使审计难度增大,审计效率降低,现有的审计方式已不能满足审计人员的需求。

要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提取高校科研经费的关键信息。包括科研项目资料和产生的绩效资料信息的提取,如通过爬虫和语义分析技术自动抽取和采集、培养人才、专利申请和创收等信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提取经费资助条目、预算执行标准和报销凭证等信息。通过多源异构大数据知识融合技术提取和处理科研经费绩效技术指标及效益指标。这些高质量数据的提取将为审计人员提供可视化的数据分析图谱。

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确定审计重点内容。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绩效产生的内容均为纸质文档或电子文档,可以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审计科研项目结题内容是否按照具体指标数据完成。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确定结题内容是否与课题有效相关,并通过模糊匹配和比对分析手段确定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产生了效益。

经费审计范文5

[关键词]孔子学院;绩效审计;审计战略;经验;启示

一、专项经费绩效审计实施过程

鉴于孔子学院事业部承担较多的孔子学院建设任务,国家财政拨款项目相对较多,北京语言大学(以下简称北语)的孔子学院事业部(以下简称事业部)内部审计尝试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探索绩效审计应用实践。

(一)做好审前准备

1.实施审前调查。事业部具体承担海外教师培训、赴外教师和志愿者培训等任务,经费主要包括校内部门预算经费和上级专项划拨经费。上级专项经费主要由孔子学院总部按照每年上报的预算批复拨款,包括孔子学院文化活动推广、组织出访、接待来访、与孔子学院业务相关的研讨会等业务经费。2.收集准备资料。根据审计方案拟定访谈提纲、内控调查表,获取事业部的内部规章制度、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复文件、近三年预算计划、财务基础数据、组织培训的人员数据、活动推广及宣传资料、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等相关资料。

(二)明确审计重点

1.内部控制制度情况。审计重点是对业务活动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内部业务环节流程控制情况以及大额现金使用情况进行测试。2.预算执行效率和资源配置使用情况。重点是对外教师及志愿者培训项目、各类来华培训项目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分析评价。

(三)确定审计方法

除采用常规传统的查阅资料法、穿行测试法之外,还采用访谈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及目标成果法等三种方法。

(四)建立考核指标

根据单位业务特点,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和非量化的业务指标。量化财务指标主要包括经费执行效率指标、政府采购执行率、资产利用率等;非量化业务指标主要以业务完成效果衡量,用来对预算执行绩效进行定性分析,可看作预算执行绩效的总体评价标准。在预算执行评分体系中,财务指标占40%,业务指标占60%,如表1所示。

二、专项经费绩效审计成效

(一)完善制度建设,细化流程管理

根据审计建议,事业部结合业务特点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内部管理规定,包括《事业部财务管理手册》《外事工作管理手册》《行政管理手册》《人事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制度涵盖了预算管理办法、国际会议经费管理办法、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日常报销管理办法等,对相关业务作出详细明确的要求。项目实现负责人制,明确要求负责人对业务的真实性负责。同时,事业部细化了管理流程,如预算审批、报销审核、合同订立流程,力争做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节点化、风险最小化。

(二)提升预算的科学化及精细化管理

1.加强财务基础性管理。做好项目专项资金划拨、日常运营收支等基本数据的收集、记录、管理工作,制定合理的经费支出标准。2.强化预决算管理。本着高效节俭原则,结合制定的各类标准进行科学测算,编制精细化预算,保证重点支出,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管理,定期进行资源成本核算,核对并公开项目进度和经费使用情况,提高执行效率。3.强化财务监管和审查评估。细化各项财务监管制度,加强成本核算,对重要以及大型的专项经费全程监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预算执行初见成效⒈经济效益。如图1所示,赴外培训项目近三年平均预算执行效率为102.5%;如图2所示,来华项目近三年平均预算执行效率为88.37%。2.社会效益。一是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强化孔子学院师资与人才培养,服务全球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自2015年开始,学校面向南亚七国(阿富汗、巴基斯坦、马尔代夫、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开展南亚师资项目招生工作,共有337名南亚学生将在学校学习五年。二是服务于国家战略,开展“青年领袖短期来华研修项目”“中国文化体验之旅”等,推动中外青年交流与合作。

三、专项经费绩效审计启示

经费审计范文6

关键词:科研经费;特殊性;内部审计

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力量,国家每年对其科研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付,因此,在管理和使用上面呈现出很多特殊性,导致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重申报轻管理、预算执行难、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特殊性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高校科研经费应与高校的其他收入一起纳入高校财务进行统一管理,但由于科研经费本身具有特殊性,如果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简单地搞一视同仁,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高校教师申请科研经费的积极性。高校科研经费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经费来源渠道广,项目数量多但金额小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纵向课题的国拨资金、横向课题的社会资金、高校本身的自筹资金。不同的资金来源,对应不同的监管依据。首先,对于国拨资金而言又分部级、省级、地市级的科研资金,这部分资金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高校申请到这部分财政资金后,由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直接把资金转到学校,这部分资金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关于财政资金监管的法律法规来执行。对于横向课题的社会资金,按《民法》及《合同法》的规定,属于高校教师通过承揽合同收到的合同款,与财政资金有本质区别,监管方式应以社会委托方的要求为主,目前主要是通过社会审计的方式确定资金支出的合法、合规性。经费来源构成的多样性,使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具有复杂性。其次,不论经费来源如何,高校科研经费项目总是呈现小、散、乱的特点。这与项目经费申请以教师个体为主,除个别团队外,很少有人能具备承担大型课题能力的现实状况相吻合。高校科研经费项目的这一特点,导致对其进行内部审计时很难捕捉审计重点,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2项目变动概率大,经费预算编制困难

科学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体现在项目预算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开始做预算时很难对未来的走向进行准确判断,导致项目预算变动可能性大。同时,由于申请科研经费的多寡不仅是考核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也对教师评定职称、评先选优影响巨大,这就使得教师在科研经费项目编制预算时漫天要价。最终造成在后续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预算的执行流于形式。另外,按照《预算法》的相关规定,预算一旦审批通过便具有法律效力,不得随意变更。预算变更需要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若未经审批变更预算属于违法行为;若预算频繁地进行变动审批,又影响科研工作的效率,这就使科研经费预算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同时也使预算环节成为内部审计中问题的多发区。

1.3忽视智力成本,经费管理体制脱离实际

科研项目研发是一项高度依赖智力投入的工作,项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题组的科研能力及劳动付出。但按照现行制度规定,一般具有事业编制的课题负责人不允许从科研经费中列支自己的劳务支出,只有不具有工资性收入的群体如在读研究生或外部聘请的专家,才能以劳务费或咨询费的名义从科研经费中列支报酬。这一规定不符合科研项目以智力主导的特征,也是导致出现课题负责人套取项目资金等违规行为的诱因之一。二是科研完全成本与高校收付实现制之间存在矛盾。按照相关规定,目前高校科研经费需要按科研项目进行完全成本归集。要做到这一点,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高校适用事业单位会计的收付实现制,对与科研有关的机器设备等不提折旧,造成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困难。针对上述问题,高校管理层,特别是内部审计部门,在对科研经费进行内部审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因地制宜地开展审计工作,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2内部审计在监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

从我国审计监督体系构成看,主要包括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部分。其中内部审计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在监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突出表现在利用内部审计全过程监督的优势,在服务高校科研工作的同时,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从预算编制、执行到决算提供了全过程审计监督服务。内部审计由于处于被审计对象内部,有条件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全程有效监督审计,能够克服外部审计事后审计的弊端,加强对中间过程的问责。同时,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并举,为落实科研经费预算制度做出了贡献。目前,高校在校级和学院一般会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岗位负责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控制及决算工作,但课题组层面缺乏熟悉预算制度的专门人才。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属于高校的内设部门,其独立性受到较大限制。同时因为科研经费的申请关系到高校与教师的切身利益,为了保护教师申请科研经费的积极性,高校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内部审计在揭露相关违法违规问题方面积极性不高、在执行审计制度方面不够严格等问题比较突出。另外,由于科研经费审计有其专业性和复杂性,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1内部审计对相关违法违规问题揭露力度不够

首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许多明显违规的问题由于司空见惯,在内部审计中见怪不怪,相关问题长期得不到整改。例如当前多数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上,依然沿用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基本由项目负责人一人负责,他们对于经费如何列支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当内部审计指出科研经费中不合规的开支,但在课题负责人强烈坚持的情况下,高校为保护教师申请科研经费的积极性一般会支持课题负责人,影响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又如,科研项目结题后长期不结账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其次,内部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开支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真实性重视程度不够,对科研经费的效益性评价更是无从谈起。当前,高校财务部门的角色基本是科研经费的出纳,只要课题负责人要求支付,不论合理与否皆予以支付。高校科研部门专注于项目经费的立项申请,对项目经费管理知之甚少。内部审计部门在对科研经费的审计中应重点关注项目费用支出与项目是否有关,支出是否合理、真实等方面,但实际审计中很多只是查看报销发票是否真实合法,对实际支出去向缺乏监管的动力和有效的手段,对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更是无从谈起。另外,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不符合事业单位会计收付实现制。课题研究费全成本核算不但要求包含与科研有关的直接成本,也应包含相关水电费及固定资产折旧等间接费用。但目前高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下,对于间接成本的构成却一直没有准确的计算和分摊方法。虽然这一问题是由高校会计核算适用收付实现制造成的,但这一问题长期存在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内部审计仍然负有一定的责任。

2.2执法不严与无据可依同时存在

内部审计部门在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未能严格执行相关审计制度,执法不严与无据可依同时存在。首先,部分高校对于财务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现行制度并不能有效约束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导致科研经费管理中不合规的支出仍大量存在。内部审计对这部分问题的监督不力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合规问题的长期存在。其次,由于内部审计在高校科研项目审计中缺少相应绩效评价指标,内部审计缺少依据,导致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中形式大于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有序推进。同时,由于科研项目的成果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在项目成果不佳时,高校教师付出的智力劳动得不到承认,许多内部审计部门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反映,但并没有得到明确答复。

2.3内部审计人员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内部审计与科研项目类似,都是高度依赖人的智力的工作。只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及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勤勉工作,才有可能揭示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较深层次的问题。但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缺少必要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堪忧。首先,部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状况堪忧,在内部审计中尚不能完全做到严格执法。部分审计人员认为内部审计主要是合规审计,存在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问题无可厚非,也不用非得坚持原则对问题进行反映。这些不正之风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部门权威性,对于内部审计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其次,从专业能力看,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水平还有待提升,特别是很多高校对于审计工作岗位重视程度不够,用事业编制人员从事审计工作,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一些事业单位的不良习气,比如等、靠、要思想严重,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重心放在研究领导喜好上而对钻研业务知识缺乏耐心和动力。另外,由于受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背景的限制,在进行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过程中缺乏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导致审计工作很难深入。科研项目本身具有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才能与之相适应。

3内部审计优化与创新路径研究

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的监督引导作用,是一个永恒话题。一方面要转变高校领导层观念,不能把内部审计看成科研项目开展的阻碍,而应看成是查错纠弊的助手。另一方面必须建章立制,严肃内部审计的纪律。同时要注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创新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果意识,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3.1加强宣传,转变意识,配齐内审力量

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离不开高校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高校管理层及科研项目组人员意识到开展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良好的科研经费审计氛围。同时,高校层面应加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投入力量,从人员配备及经费预算上给予保障,为审计部门开展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奠定基础。

3.2确定内部审计的依据,加强内部审计管理

针对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制度要先行。一方面国家应该出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细则,将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的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区分开来,明确内部审计的制度依据。高校应该从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入手,针对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实际,对经费申请、管理进行制度落实,确保各个部门的权责进行明确的划分,防止出现问题后各部门互相推诿扯皮。同时注意相关制度及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最后要强化制度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内部审计必须严肃审计纪律,对重点领域发现的问题绝不姑息。在内部审计中必须对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问题多发的重点领域进行重点关注,比如重点关注与科研活动无关的支出,关注科研经费中劳务费的支出,关注科研项目结余经费是否被私分滥用等,一旦发现问题,必须严肃问责,绝不姑息。另外,可以试行在内部审计中引入考核机制,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成果理念,提升工作能力。

3.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加强部门管理

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素质,只有内部审计人员能力素质有所提升,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审计效果,因此,可以在高校内部试行轮岗制度,让内部审计人员到科研小组中挂职锻炼,了解科研项目流程,熟悉科研项目的背景知识。此外,还应该从审计工作整体出发,加强政策性培训,让相关人员了解国家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规定,在内部审计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科研经费审计模式的创新。比如可以试行科研经费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把科研经费审计作为审计重点。也可以探索跨年重大科研项目经费的年度审计模式,对科研经费管理使用进行分阶段评价,减少结题审计的压力。同时可以试行在科研小组中配备财务审计人员,强化科研经费全过程监控。内部审计作为学校的内设部门,兼具监督与服务的职能,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后,能够积极指导课题组完善相关预算,能够有效落实科研经费预算制度。另外,内部审计弥补了政府审计覆盖面低、社会审计成本过高的不足,成为科研经费审计的主力。综上所述,与其他类型的财政资金相比,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本身有其特殊性,由于目前一视同仁的监管策略,导致内部审计在科研经费监管方面存在揭露违法违规问题力度不够、执法不严与无法可依等问题。只有配齐内部审计力量、严肃内部审计纪律、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创新审计方法等多管齐下,才能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管理层应进一步重视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注重审计整改状况的跟踪,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震慑力,使内部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小玲.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创新[J].中国市场,2016(29):245-246.

[2]熊枫,李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法律困境及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6(10):121-125.

[3]张浩,王瑞龙.基于风险导向的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6(34):78-80.

经费审计范文7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绩效考核审计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一)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高校的学技科研成果对于不断提高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创新力量、提升综合国力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我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与时俱进,其在高校科研项目较大数量的承接以及高校科研经费的合理筹措等各个方面均已开始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来源的广泛性无疑为当下的科研管理工作增添了巨大的难度。目前,如何能够更好的更充分的利用这项集体经济科研资源,是高校科研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科研任务。近年来各方对高校科研经费的资金管理日渐受到重视,纵观近年来所进行的经费审计和高校财务检查的实际情况,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在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突出性的复杂问题,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资金管理工作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二)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合理地建立科研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是衡量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成果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不断加强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考核标准体系建设,对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工作量和科研质量水平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高校关于支持科研项目的激励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化的建立,不仅直接关系着各高校科研项目激励支持政策的绩效合理性与绩效公平性,还对我国高校坚持科研工作的正确发展新方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因此,更好地树立正确的高校绩效考核体制理念,推行切实可行的高校科研管理绩效考核体系,是我们实现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改革创新绩效管理的根本点和出发点。

二、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的复杂性。科研经费主要有三个收入来源主要渠道:纵向、横向和高校配套使用科研经费。然而科研经费的财政拨款管理部门对科研资金没有执行统一明确的预算规定,接受高校科研经费拨款的各个高校也根本没有执行统一明确的经费核算、登记、账务核算处理和项目绩效核算管理的相关规定。由于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主要是由各个科研项目中的课题组共同负责,每个项目课题组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都有不同的制度要求,科研经费也没有按单一科研项目独立管理设账,分项独立管理,现行的预算管理模式大多是直接采用单一科研项目账务管理以及绩效核算记账方式,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高校科研经费账务管理和绩效核算的重复。

(二)预算方式缺乏合理科学性。当前,我国高校每年科研经费预算的具体管理编制使用、科研人员人数安排等,再到科研预算中的结项,均由各级学校科研项目组和学校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负责,学校很少回头过问,由于很多学校科研人员并不熟悉学校科研经费的具体管理财务制度,且对于科研预算中的管理编制观念不够强,对于各项科研预算编制并不是十分看重,即使一个学校每年有一项科研预算,也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和真实的做到可以反映整个各级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开展过程的科学研究项目经费的合理分配使用。

(三)成本核算不健全。在高校科研经费的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学校的财务会计部门未充分发挥起重要主导作用。当前高校的会计财务部门未对科研资金投入使用管理过程的全部总成本费用进行核算,仅仅对高校科研经费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总额进行核算,而完全忽视了间接费用,比如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服务部门的科研管理费、固定资产基金使用费、房租费、取暖费、水电费等,导致高校科研经费支出上的会计信息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高校科研活动中所产生的全部经济成本。给政府绩效考核、人民政府服务监督考核和审计工作都带来了一定困难。(四)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高校毕业人员资源配置存在高校人员资源结构不平衡的普遍现象。比如,项目组和课题组工作中的科研人员聘用安排不合理,专业科学技术人员的聘用比例严重过低,相反的,对于非专业科研人员的聘用比例则严重过高。在管理层中,优秀的基层管理人员的人数占基层管理人员总人数的比例相对过低,因此导致了基层管理机构的臃肿,运行管理的效率的下降,最终导致重大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效率低下。

三、如何组织进行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考核审计

(一)加强绩效审计宣传,明确绩效观念。我国高校教育科研经费的综合审计工作已经开展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基于绩效考核制的科研管理观念并没有真正深入贯彻到高校审计人员工作环节中,而且高校及地方政府管理者对基于绩效制的审计也并不是十分重视,导致科研资金的综合使用管理效率始终上不去,制约了高校教育科研经费的发展。因此,要想有效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综合竞争力,促进科教兴国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务必不断加大高校绩效管理审计的知识宣传教育力度,使高校绩效审计观念深入人心,尤其要在高校绩效审计队伍进行广泛宣传,才能使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观念深深扎根于高校审计管理工作者心中。

(二)做好科研经费事前审计工作。面对当前我国高校科研工作的结构复杂性和应用广泛性,做好事前科研审计、结果调查和科研计划编制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不同于其他常规财务审计,绩效评价审计还需要将具体的学校财务状况和教学科研项目管理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对学校科研管理的全过程及教学科研活动成果进行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价。在开展调查活动前,审计工作人员应重点关注与所组织调查科研项目情况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科研工作程序、管理模式、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经费使用管理制度、考核控制体系等各个方面。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科研绩效考核审计的构建仍然是高校科研管理绩效考核工作进行的根本控制条件,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审计的主要体系建设不健全,而且不够科学合理,另外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绩效评价中的指标应该充分符合当前我国高校科研教学实践的实际开展情况,并且应充分考虑到绩效评价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要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对高校学术科研成果的更高期望,能够充分体现和突出不确定性和实时定量的技术特点,具备技术多元性和技术动态性,并且指标能够充分进行实时横向和空间纵向上的比较,指标的合理建立还要充分体现公平公正评价原则。

(四)创新绩效审计方法。绩效管理审计属于审计的一种,因此就需要我们能够充分结合我国传统绩效审计管理方法,将现如今关于绩效审计管理方法的各种创新审计思路充分运用推广到企业绩效管理审计中,发挥全面经费审计和专项经费审计的有效协同推动作用,当前高校专项科研经费的预算审计工作仍然面临着审计人手严重短缺的重大问题。这个时候高校应该把科研经费审计工作力量重点放到专项经费审计上来,用来辅助全面经费审计;同时结合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运用云数据等前沿信息科技手段提高经费审计工作质量;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高校科研项目,可以通过邀请外部相关专业审计人员和高校经费审计部门人员共同组成高校联合经费审计组,对高校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估和专项审核。我国高校进行科研经费财务绩效评估审计工作开展的起止时间比较晚,且多以政府审计方式为主,鉴于此,当前高校进行科研经费财务绩效评估审计工作应特别重点关注科研财务绩效审计,同时对专项高校科研工作经费进行财务绩效审计评估,在高校进行科研财务绩效审计的事情,应该更加关注前后多年的科研财务指标和审计报告,与此同时也要结合事前、事后集中和事后绩效审计,在对高校科研项目经费进行财务绩效评估审计时,应重点关注其在微观审计层面,同时对比其他同类学校的绩效审计工作流程和相同高校科研项目的绩效审计管理方法,不断完善高校自身绩效审计管理方法。

(五)提高审计力量。我国审计理论工作者通常对企业合法性质的审计较为熟悉,但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制度审计却依然停留在初始起步的探索研究阶段,对绩效相关的审计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深入研究依然处于早期起步研究阶段。当前,我国高校的绩效审计科研力量远远不足,具备绩效管理审计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相比较于高校审计科研力量的队伍建设,高校更愿意把科研资金投入集中到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业务培养上,这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审计的专业发展远远跟不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因此,高校首先还是应该继续加大对高校内部管理审计人才资源建设的投入,引进更多的内部审计专业人才,尤其是具备企业绩效管理审计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

四、结束语

虽然我国高校教学科研经费综合绩效使用管理和经费绩效审计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然还处于前期起步的准备阶段。当前,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仍然需要大量的高新科技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如何提高高校对科研资金的综合使用管理效率,进而提升高校的教学科研综合竞争力,这既是当前高校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未来高校的科研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赵娜.基于绩效评价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J].当代会计,2016:67.

[2]陈琴,高超南.基于绩效视角下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7):209-210.

[3]孙风艳.关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绩效考核问题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7(06).

经费审计范文8

关键词:风险导向;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

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是现在大学比较受到关注的领域,随着国家相关战略的实施,高校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国家加大对高校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经费的腐败案频繁发生,其中有知名大学被爆出这类经费管理现象混乱,存在腐败的现象。阻碍我国高校科研的发展,所以加强高校内部这类经费的管理是尤为重要的,必须让科研人员受到保护,科研过程顺利展开,防范科研腐败已经成为必然要求。本文旨在分析目前高校当中科研经费的现状,将风险导向审计运用到高校该经费的管理当中,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相关建议。

一、关于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现状分析

高校的科研经费有三种来源渠道,纵向科研经费是来自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基金批准的具有财政性的资金,例如一些和国家科技计划有关的科研等;横向科研经费是指学校和社会企业单位之间进行科学技术研究所获得的资金;校内自筹科研经费是指学校自己出资资助的项目。因为经费的来源渠道不同,管理的要求自然也不同。

(一)以外部审计为依托开展财务收支审计

首先,当国家对较为重大的科研项目、军用项目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方式可以是科研经费专项审计或者是审计调查;第二是科研的项目验收时,需要由出资的部门或者是所依托的单位按照规定进行审计,审计的报告是验收的重要证明;第三是所出资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让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

(二)以内部审计为组织开展财务收支审计

内部审计起源于委托的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内控机制。各类和科研相关的经费管理办法有很多,都有很多明确的规定。根据这些相关的法规制度以及学校的管理办法,并且受到相关部门的委托,内部审计逐步增加了对这类经费财务支出的审计力度,范围逐渐扩大。

(三)内部审计参与经费审签

这种说法主要是指内部审计对项目经费决算资料进行审查并签字。比如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等等项目都规定这类经费的决算数据都需要让所依托的单位的财务、审计等部门审签才能通过上报。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所存在的情况大于实际所表现出来的情况,这种表现通常为了让项目顺利结束,在对经费使用情况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签字,会有很大的风险。

二、关于高校科研经费基于风险导向的审计策略

(一)完善日常业务活动流程

从项目的申请到结束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流程,这套流程的设计应该围绕着相关的科研项目,资金流向,风险控制为主。相关的部门职责需明确,做好连接,避免产生管理混乱问题。当科研的团队需要用资金的时候必须向相关部门和财务部门咨询,送至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并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所有和采购有关的业务都需要明确经费的来源并且达到有关标准后进行统一采购。审计是整个流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全程参与。

(二)建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要想保证科研经费得到有效的使用,建设良好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环境是尤为重要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相关部门自上而下的进行推动。首先,对高校的资源分配问题上,不能单纯地和一些指标作为标准,应该强调的是科研的成功,是否能促进产业取得进步。其次是在学校层面上,学校要真正认识到科研能带来什么,是否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要做出长远的规划和安排。最后就是要对相关的科研人员做培训和教育,树立正确的资金使用观念,赏罚分明。

(三)强化内部审计的队伍

一个队伍的建设关系到这个队伍的工作效率,在内部审计当中,它的独立性和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很多高校当中的审计人员身兼多个职位,在制度上存在诸多缺陷。内部审计人员的监督作用在客观上被限制,所以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势在必行。需要做到优化人员结构,从多方面进行调配,从而适应科研项目的审计业务。对审计人员进行更高水平的业务培训也要强化他们关于政治的学习,对于比较重大的项目可以委托外部相关部门的帮助,使得审计更加严谨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监督。

(四)实现管理全过程实时审计

在高校的科研项目当中,数量多,涉及很多部门,内部审计需要了解这些经费的使用情况。但是很多的信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使得获取和共享这些信息有了很大的难度。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是可以实现的。在数据的共享当中加入审计这个模块,业务处理和证据采集就可以同时进行,从而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实时掌握数据。

三、结束语

在经费的审计过程当中,还有很多的问题制约了科研活动的有效展开,使得执行过程容易产生混乱,无法正确的体现科研人员的劳动价值,经费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等等。所以提高经费的有效使用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有利于我国科研越来越快,越来越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琳.以风险为导向的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5,26(4):77-84.

[2]缪启军,王跃堂.风险导向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J].财会月刊:下,2015(3):65-68.

[3]时瑞雪.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途径分析——以风险导向为视角[J].现代经济信息,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