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行业范例

建材行业

建材行业范文1

关键词:建材行业;绿色建材;诚信建设

0引言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诚信尤为重要,通过对绿色建材行业的分析,明确了诚信建设的实践策略。希望通过总结,能够促使相关的绿色建材企业不断可持续发展。

1绿色建材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绿色建材是指在建设工程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为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尽可能的避免对环境的伤害,其产品具有环保,节能,安全、可循环使用是绿色产品的特点。绿色建材又称为称为生态建材、环保建材和安全建材。绿色建材与传统建材之间的不同有以下5点:1)绿色建材在原材料的使用上大多运用尾矿,废液等一些废弃资源,从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参与;2)绿色建材的制造过程中,对于技术和工艺的使用遵从的是绿色无污染的原则;3)在对产品进行配制的过程中,严格避免使用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其中包括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而产品中对于汞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的含量要严格核查;4)绿色建材不仅要做到不对人体造成伤害,还要有益于身体健康;5)绿色建材能够做到回收再利用,即便掩埋丢弃也不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伤害[1]。

2绿色建材行业的诚信建设

2.1建立绿色建材消费市场,推动建材工业制造绿色化

绿色建材市场的形成与消费者息息相关。当消费者对于绿色建材产品具有明确的需求,市场经济环境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建材行业就会根据市场的认同进行有效的发展。建立并完善绿色建材行业需要各个方面进行引导和辅助,要明确消费者对于绿色建材的认识,扩大影响力。国家政策和条规是强大的后盾,它可引导消费者更多的关注绿色理念,认可绿色建材行业。各个建筑企业应该及时的抓住绿色建材市场的风向,了解即时的专项技术信息,根据现实需求将其良好的运用到自身的发展当中。与此同时,科研单位具有非常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绿色建材行业就可以通过和科研单位开展良好的合作,迎合绿色安全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出符合绿色建材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切实的实现行业的规范化,发展的绿色化。以建筑垃圾作为原材料进行建材产品的再生产,减少对资源的浪费,经济上实现良性发展。对于一些尾矿和产业固体废弃物,可以通过对其进一步使用生产,充分发挥其具有的利用价值,生产出新型墙体材料等新型绿色建材产品。不断加大对再生产绿色建材的研发投入力度,从而促使建材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绿色建材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促使绿色建材行业不断进步发展,逐渐形成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生产结构。根据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和深入程度,就可以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电子数据平台,将相应的市场和行业发展情况上传上去,从而促使绿色建材行业逐渐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集体。

2.2强化质量诚信意识,完善信息互联共享制度

一个个企业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绿色建材行业,企业发展程度是行业逐渐进步的基础条件,而一个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阶层在这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企业想要具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就要领导阶层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企业自身也要意识到企业乃至行业的长足发展是离不开优质的服务的,消费者的满意和高质量的产品的。由此,企业应该开展良好的内部教育,针对诚信,质量等方面,从而促使企业能够逐渐形成一个符合行业发展的优良企业。反之,企业所具有的信誉度和产品质量都难以达到消费者和市场的标准,那么消费者对于其的信任降低,没有办法将自己的建筑交出来,那么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而一旦这样的恶性发展成为常态,那么这个行业的发展道路就不会长远,市场也会逐渐的将其抛诸脑后。绿色建材行业是一个整体,封闭式发展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那么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信息共享机制,明确上面信息的真实性和即时性,从而降低了行业获取信息的成本,并且实现了有效的利用。除此之外,相应部门应该定期的绿色建材企业的诚信信息记录和产品有效率,以及行业的平均水平和基本标准,从而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正确的选择方向,与此同时也给各个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不断完善自身的产品提供机制。政府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通过用法律条规对绿色建材行业做出相应的规范,确保其公开信息的真实性,产品具有质量保障,将这些作为企业的诚信评价内容,消费者就可以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诚信评价信息选择企业进行购买。并且这个诚信信息评价内容是可以进行广泛共享的,从而形成企业之间,行业内部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发展氛围,这就为质检部门进行企业各个环节的掌控提供了充分而有效的条件,有利于宏观监控和管理[2]。

2.3加强质量诚信宣传,发挥质量诚信中介组织的作用

绿色建材行业可充分利用当前大众媒体,在电视、网络、广播上等宣传绿色建材,诚信建设所带来的好处等,以各种“质量,诚信”为主题进行行业诚信管理的宣传,让公众能了解绿色建材行业的发展,用诚信和质量严格要求并彻到每个环节,为市场和消费者带去优质、放心的服务。在宣传过程中,突出绿色优秀品牌企业。政府应提供相应的帮助,促使绿色企业能得到更多的消费者的信任,推动我国绿色建材行业的大发展。

2.4健全联合激励机制,重视行业自律机制的建设

完善相应的联合激励机制体系,对相应的准入机制,奖惩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进行建立健全,对于其中的质量评价高的企业给予切实的鼓励,政府也应该推出一定的鼓励奖励,针对一些质量评价逐渐走低的企业,行业和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警告和惩戒,在规定时间没有达标,可将其归类“黑名单”中,减少对消费者的侵害。企业应该明确失信对于自身和整个行业具有多大的影响,不断完善自身,建设良好的发展道路。行业出于对自身和消费者的考虑,应建设更为全面的诚信评价机制,减少不具有资格的企业参与,加大相应的惩戒机制,形成强大的威慑力来减少相应的犯规事件出现[3]。此外,应该加强企业质量诚信文化和行业自律机制的建设。绿色建材企业在加强对外宣传力度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开展内部的教育,让员工意识到诚信建设对于企业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自觉的践行“质量为本”的经营理念。长此以往,促使企业乃至于整个绿色建材行业都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质量品牌。与此同时,行业想要实现长足的发展就要具有明确的行业规范准则,将自律发展的建设内容详细的明确下来。经常性的对于内部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对于其中的失信问题要具有严格的惩戒处理。行业协会要及时更新市场的发展信息,对于政府的号召积极的响应并落实,从而促使绿色建材行业能够在促进自身良好发展的同时,也很好的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3结语

总之,现如随着国家各项建设工作有效开展,建筑行业迎来新发展机遇。对于绿色建材行业来说,为了不断发展,诚信体系构建是关键,作为相关研究人员,应该提高认识,要不断加强对于企业诚信建设能力,以此才能保证绿色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家居建材业绿色发展“创新求变”是关键[J].绿色环保建材,2018(03):1.

[2]张红.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J].混凝土世界,2016(11):48-50.

建材行业范文2

当前,建材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建材行业将大幅度压缩、洗牌,最终实现市场重组。中国的建材市场正走到一个转型提升阶段,如何在了解自身特点的情况下,正确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流通模式,是未来建材市场在严酷挑战下存亡的关键。一些规模小、经营项目单一的建材城将面临严峻考验,从广告投入产出比来讲,规模越大,每平方米均摊的费用就少,自然是规模较大的连锁经营生命力要好;从资产方面来说,只有拥有雄厚的资金能力,才能在市场上所向披靡,也才能跟好地拓展市场。随着中国钢材产业的发展壮大,钢材交易市场依然会充满活力,并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成为具有很强辐射功能的钢材集散枢纽和物流中心。公司要在集团加快兼并重组的契机下,不断壮大资产规模。以托管、连锁经营、股份制等形式扩张,实行规模化、集团化经营。钢材交易市场内的经营模式将由摊位制向电子商务转变,交易市场为入驻企业提供行业信息、电子交易、仓储管理、加工配送、质押融资等“一站到位”式服务。此外,交易市场通过构建管理信息平台,将一些中小型经销商结为具有共同利益追求、受统一规则约束的利益共同体,以“虚拟企业集团”的模式在本市场内进行专业分工与协作,共同提高本交易市场的竞争力。大鱼吃小鱼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告诉我们,唯有壮大自己,才能免被市场吞并的可能。当然,在追求扩大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忘规划公司的管理制度,不忘将先进的管理、服务、销售理念灌输给全体职工,不然仅仅是扩大了规模,财务成本与营运成本却居高不下。不然,结果将会是规模大了,管理跟不上,资金链条频繁出现问题,如以以来将会适得其反,没有发展却退步了。

二、加快实施建材超市步伐,扩大福汉产品市场份额

几年前,舶来品——新兴建材超市进驻我国市场时候,由于其通过集中采购和统一管理,确保经销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再加上一站式选购建材、设计装修、统一配送等服务,这些各方面的优势,打破了我国传统市场摊位式的经营模式,抢占了传统建材市场的一部分市场份额。如今,建材市场的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在这种竞争环境下,传统的建材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激烈的竞争使利润空间大幅度缩水,一些传统的建材市场不得不面对倒闭的噩运。建材超市这一业态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年收入达到600美元~850美元时,建材超市就会出现,并能得到迅速发展。仓储式建材超市是一种推崇规模经营,注重完善的销售服务的营销方式,其经营品种选择、装饰设计服务等经营方法充分体现了现代商业经营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针对目前的建材营销方式,仓储式建材超市将给销售对象带来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对中国的建材市场来说,一场流通模式的革命势在必行。建材超市的成功归结于对传统建材流通模式弊病的规避和一些先进理念以及体系的运用,管理水平高、设备先进、价格低廉、品种较全、服务贴心周到,一站式服务这些都是国外先进的建材流通企业竞争力所在。对公司来说,加快建设建材超市的步伐,在规模经营,管理理念,规范管理,优质服务,信息快速沟通等方面跟上时代,在积累的生产竞争中站稳脚跟。建立适合公司发展的组织结构保证运转高效率,良好的管理团队是企业的人才优势,制定清晰的战略目标确保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依托建材市场的建立不断扩大公司的市场份额。

三、提高科研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强后劲

随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加大,我国主要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当前倡导低碳经济、循环发展、环保健康的前提下,钢材产品的质量将成为以后人们选择的重要依据。当前公司要在提高科研技术上加功夫,培训科研人员,为更好地研发出高品质、高科技含量、环保健康、低碳循环的钢材产品提供坚实的基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好好把握好科研技术这一关,只有不断助推科研技术研发,才能研制出更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适合市场、人们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也才能更好地先人一步占领市场的先锋。

四、物流建设步伐加快

我国钢材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如何在保证钢材质量的情况下力求实现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对钢材企业来说,制造钢材本身就需要耗费一大笔成本,如果自己负责物流,库存、配送等环节更会加大成本,其收益也将会大大降低;如果将物流业务外包,企业不仅可以节约物流部门组建、管理和维护的相关费用,更是有助于物流管理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当前公司的运输、仓储企业比较分散,存在着管理运营上各自为阵的问题,另外由于物流设施、设备资源的利用不充分,信息流通不及时、不规范,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削弱了公司的快速发展的步伐。因此,应尽早建立大型物流中心来满足钢材企业的物流业务需要,吸引不同特色服务提供、不同功能优势具备的物流企业入驻物流中心,从而形成产业上的聚集。依据公司实际,可以构建以物流中心、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作为钢厂和客户的中间增值环节的第三物流。这一模式以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为经营的战略重点,通过提供集采购、加工、零售、物流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和精细化管理。在这种模式下,钢铁物流企业将会成为钢材供应链条中重要的一环,成为联系翻刚一与客户的重要桥梁,发挥着枢纽作用。因为钢材物流中,已评口加工配送中心、成为集群才供应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不仅具有稳定供货的能力,更能够对客户提供深加工、精加工等个胜化加工服务方式。同时,建立一套规范、严谨、功能完善、满足各用户不同需求的钢材物流分拨管理系统。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的拓展,不断提高管理运营效率,大幅降低各类成本的支出,从而形成核心市场竞争能力。创新与整合再造流程,努力实现钢材物流分拨管理的“无纸化”。不断提升港口件杂货物作业的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水平。

建材行业范文3

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不完善,资产不清晰,内部管理松懈,数据不实,账目管理没有秩序,财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差错严重,随意记账,财务手续不清,资料缺失,更有甚者无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对“收支两条线”原则置若罔闻,在原始凭证与实际经济业务不符的情况下,财务人员没有进行认真审核,就随意报销,严重违反财务人员起码的职业准则,职业道德甚至发展到违法犯罪行为等等。虽然这些问题是各别现象,不是普遍的,但其危害性却不容忽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啊,这样的教训是惨痛的,我们应该铭刻在心。

因为它对财务基础工作会产生削弱,会影响财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和财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同时因为事业单位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单位的财务管理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会干扰社会经济秩序,会使广大人民群众对事业单位的认识,印象造成很坏的影响。所以,必须需要采取相应的内部控制。同时实施财务内部控制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经济衔接的要求。所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堵塞漏洞,防范未然,消除隐患,防止违规、违法行为,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是当务之急。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也要在一定的框架下成立,比如它第一需要符合法律,不能违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财务会计规范,同时也要符合具体单位的实际情况,要具有可操作性。第二它要有普遍适用性和针对性,就是所有单位的经济活动都可以遵循此原则进行,同时又可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工作;单位同是行政事业单位,但经济活动有的差别也很大,这就要求在同一大的框架下制定有针对性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第三它要具有实用性,即它要能够约束控制所有相关财会人员,使所有人员都要在这一框架下工作,并受到制约;第四它要符合时效性,一部规章甚至一部法律都有时效性,要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和工作需求,不能是永恒不变的,它应该是一种相对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规则,即相对稳定又要对外部的变化做出适时的调整。

制度只有同是具有上述特质,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效能,才能达到制定它的最初目的。有了好的制度、政策、法规,落实是大事。首先单位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再好,如果没有称职的负责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发挥其预期的作用。单位的选人、用人政策将直接影响单位能否吸收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其次要制止帐户设置不合理、记录不真实的情况,充分发挥会计控制制度的职能作用,则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和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定期进行考评,奖励优秀人员,处罚办事不利人员,奖罚分明才能调动人员的工作热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是保证单位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抽查、定期不定期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单位各组织机构执行赋予职能的工作效率、效能,并向单位最高管理人员、部门提出分析报告,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保证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建材行业范文4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转型;竞争力;提升

一、建筑施工企业财务转型的必要性

(一)外部驱动力

最近几年来,国家意识到了建筑企业的重要性,财务部对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了关注,并且提出了施工企业之间应该积极的建立合作关系,进行财务共享的管理体系的建立,这项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降低施工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干扰,可以提高施工企业的财务转型的效率。除此之外,各项国家政策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施工企业的财务转型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提出等等。各项政策的提出为施工企业的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外界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施工企业应该抓住发展的机遇,不断地进行创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内部驱动力

外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企业在发展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建筑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行财务转型十分的必要,因此,施工企业进行财务转型是企业内部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阶段市场环境的需求,因此,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有利于施工企业在市场上掌握主动性,为了降低企业的发展风险,建立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十分的必要。

二、如何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转型

为了推动建筑企业的财务转型的效率,我们对有关的资料进行了查询,提出了下面几种较为有效的财务转型措施:

(一)拓展财务会计工作范围

在施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财务会计的工作范围进行调整非常的重要,不断的拓宽财务会计的工作范围有利于企业调整发展定位,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氛围较小,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及时的对财务会计的工作范围进行调整有利于工作人员水平的提升。

(二)推进财务人员的转型

对财务人员进行转型时,应该分层次的进行,通过对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对财务人员进行分层次转型时应该按照不同财务人员的性能对其进行转型。除此之外,还应该对财务人员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在转型的过程中,最好选择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结合的方式对财务人员进行转型。财务人员自身的能力以及技术也应该是施工企业应该考虑的因素之一,施工企业在选择财务人员时应该尽可能的选择水平高、能力强的财务管理人员,并且对内部的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也非常的重要。

(三)进行财务信息系统整合

财务信息系统的整合需要应用陷阱的财务系统,因此,施工企业在对财务信息进行整合之前,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对财务系统进行及时的更新非常的重要。在对财务系统进行更新时应该按照有关的步骤进行,一般更新的步骤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优化阶段、内修阶段以及拓展阶段,不同的阶段在进行时应该考虑不同的条件。例如:内修阶段在进行时应该对财务职能的发展规划进行充分的调整,选择合适的发展规划非常的重要。

三、结束语

通过对上述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建筑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竞技水平的提升,施工企业要想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行财务转型十分的必要。因此,施工企业的有关负责人应该提高对财务转型的重视程度,积极的响应国家的号召,不断地推动企业进行财务转型。

参考文献

[1]蒋莹.施工企业财务转型必要性与路径研究[J].经贸实践,2018.

[2]谷新新.浅谈水利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8.

[3]甘其华.战略管理会计助推施工企业财务转型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7.

[4]翟朝君.分析水利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学习,2018.

建材行业范文5

关键词:高速公路;区域经济;地方特色经济

0引言

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桥梁,是现代化交通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伴随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截止2017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13.1万公里,跃居世界首位。预计“十三五”末,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做好高速公路与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高速公路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高速公路建设能够紧密联系当地人口相对疏散的地区,能够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并在此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高速公路沿线地区的区位优势。保证高速公路沿线道路通畅,可有效改善交通条件,为当地物流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等提供发展机会。

1.1促进沿线区域经济发展

高速公路运营能够有效缩短农产品运输、储存时间,加快了其他农副产品的流通,对农副产品知名度的提升极为有利,同时促进工业产品现代化、市场化发展水平。对第三产业发展而言,运输业的发展,有利于缩短运输时间,增强运输时效性,同时,能够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优化当地经济结构。

1.2拉动相关建材行业经营发展

高速公路建设行业与建筑建材行业密切相关,公路工程建设施工,需大量建筑材料,特别是钢筋、水泥、沥青等材料,从而拉动相关建材行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刺激当地建材行业快速扩张,进一步扩大行业经营规模。

1.3增加创业及就业机会

高速公路属于国家重点工程,扩大高速公路建设规模,不仅会增加消费需求,还会吸引大量投资,增加创业及就业机会,这将是地区发展的一个宣传名片,为地区GDP增长做出显著贡献。

1.4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将会把大量经济资源带向高速公路优势区域,从而促进城市地区发展。但城市地区经济集聚,高度发达,如人口密度过大反而会滞后城市发展,带来大量负面影响,尤其是在环境、交通、治安等方面。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将人口、商业外迁,高速公路的建设,有利于在中心城区周边形成扩散式的卫星城,不仅能够缓解城市人口压力,还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城市发展高速公路。

1.5提升高速公路运输效益

立体交叉、封闭式是当前高速公路的主要形式,且选用双向通道,及时消除了混合交通的不利干扰,同时,因路面平整、广阔,有效提升了车辆运行速度。相比普通公路,高速公路时速可达120km/h,速度极快,便于缩短农产品等运输时间,针对跨区域的短距离运输更具时效性、便捷性。同时,对客运而言,汽运周转速度更快,运输次数更多,有利于增加客运量,增加本地经济效益。

2高速公路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现代交通工程建设中,高速公路建设不仅对当地交通运输事业影响巨大,还关系到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其重要性日益突出。为此,必须重视高速公路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管理意识,制定有效措施,依托高速公路优势,发展当地特色经济,从而实现公路工程建设目标,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1依托高速公路优势,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在各行各业中,交通运输服务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交通运输服务不符合经济发展需求,则会使生产经营成本大幅提升,严重阻碍经济的良好运行,政府部门如果对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则会制约经济的发展,使大量社会资源浪费掉。加强交通运输建设能够为产品的运输提供便利条件,从而有效降低产品整体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伴随市场经济竞争的愈加激烈,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竞争力方面,能否提升地区竞争力关键在于资源优势的发挥。伴随高速公路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应与当地自然资源优势与产业结构现状相结合,以资源为基础,发挥高速公路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第一,应以当地资源如旅游、矿产等为依托,发展特色经济,抓品牌、找特色,开发特色产品,做强做大,加大主导产业培养力度,走产业集群发展道路。第二,依托高速公路优势,结合当地产业结构现状,适当调整产业结构战略性,寻求各产业区域格局均衡,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群。如平原地区,应以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或加工业作为发展主线;山区则需重点发展畜牧业或林牧业,做好产品质量管理,形成规模发展,走特色发展道路。

2.2调整产业结构,建设高速公路经济带

经济开发区、工业园等分布于高速公路两侧具有显著规律性特点,以经济学理论分析,此类产业分布被称为经济地带性。自高速公路建设之后,需加大沿线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布局优化,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经济带建设。高速公路的开通,能够为沿线地区带来大量人流、物流与资金流,对集聚与扩散沿线地区的生产资料极为重要,同时也是保证沿线产业合作发展的必备条件。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建设发展,要求做到以下三点。

2.3加快城镇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协调发展

以服务性质为标准,可将城市基础设施分为三大块。第一,生产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交通设施等;第二,社会基础设施,如住宅、通讯机构、教育文化机构等;第三,制度保障机构,如行政管理部门、司法部门等。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基础设施种类繁多,服务水平也随之增高。在进一步强化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等方面,高速公路的开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建设高速公路,也会增加城镇客运量、货运量,有助于城镇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为此,应加快建设城镇配套设施,做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发挥基础设施的优势作用,更好地改造城市,提升城市品位,树立良好的地区形象,促进当地经济协调发展。同时,推动沿线农业转型,构建现代化农产品运输网络,提高产品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实现地区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4发挥政府作用,提高高速公路影响效率与效益

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中,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来看,交通基础设施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能够达到区域经济集聚溢出效应,政府是管理部门、监督部门,通过其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能够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益。高速公路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构成部分,按照高速公路产业带发展的特点,政府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为地区产业带发展制定合理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在宏观上为产业带的布局起到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且为产业带发展提供指导性的纲领文件。伴随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政府逐渐改变管理角色,更重视宏观调控及监督管理。为此,在如何选择主导产业方面,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改造,增强自身竞争力,提高高速公路影响效率与效益,同时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生活及生产需求日益增多,高速公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巨大。为此,必须重视高速公路建设,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扩大高速公路建设规模,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走出困境,紧跟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真正发挥高速公路运输的功能,从而促进交通运输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飒,尚少华.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民营科技,2015,(09).

[2]贾锐宁,徐海成.高速公路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基于2001—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7,(07).

[3]任广明.浅析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临沂地区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5,(24).

[4]赵西三,王志刚.高速公路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的机理与路径研究:基于路域经济的视角[J].区域经济评论,2013,(04).

[5]程进,於忠祥.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02).

建材行业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建议分析

随着新课改在高校教育当中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作为高校经济学当中的核心课程,其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之多,例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基础理论、以及商业银行知识等诸多方面。由此可见,在整个高校教育当中,商业银行经济管理在其中所占据的位置及比重等都是十分大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对其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方式等加以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该方面的知识内容有足够的认识。教材建设作为开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基础条件之一,其的好坏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同样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据相关研究调查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的建设都还存在不足,因此,针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存在的不足及时给予相应的解决建议逐渐成为了高校所需要处理的问题之一。针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的几点建议,本文首先将针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改革的意义进行相关的阐述,其次在对教材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针对这些不足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改革的意义

目前,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进行改革的意义除了是为了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顺应社会的发展之外,其意义还可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教育作为国家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标志。对于教育而言,教材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在教育当中所占据的位置不言而喻,当然,教材当中的内容也可反应出一个国家的意志,因此,加大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的改革十分必要。二是,教材改革对于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如今这个先进的社会当中,教材建设应汲取现如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最新的知识,并在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研究出全新的管理理论。只有这样才能让教材建设具备先进性,以及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培养。三是,教材建设改革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材建设的目的,除了需要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知识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该过程当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及思考能力等诸多方面,因此,针对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改革,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十分重要。以上就是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改革的意义,相关人员需要对其加以重视。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现状

当前,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这门课程的教材而言,该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大都是商业银行的基础知识及发展概念等。若将其内容进行细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过程:该篇主要讲述的是商业银行的起源及发展,还有我国商业银行是怎么形成的,发展背景是什么,以及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其它国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等诸多方面的基础理论介绍。(2)经营过程:该过程的主要内容是讲解如何对商业银行进行经营,以及怎样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3)业务过程:该篇内容主要概述的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这些基础业务,以及如何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管理等。(4)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该过程主要介绍的是巴塞尔协议的发展与内容,以及面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及利率风险等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去避免。就目前大部分教师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的现状来看,无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理念都过于传统,这对于积极培养学生将有着消极作用。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而言,银行效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就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拥有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来看,教材并没有对这方面的内容过于重视,教材中拥有的银行效率问题,例如:银行效率的内涵及排名等内容十分鲜少。另外,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还缺少了对如何准确对商业银行效率进行测定分析或者是比较的内容。二是,教学理念存在问题。教学理念问题主要存在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对学习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显得十分被动,且不能在课堂之上积极带动学生主动学习。再加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且复杂,长期以往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自然会让学生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产生厌倦。三是,缺乏一定的实践教学。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教材来件,教材上大都介绍的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很少有关于实践方面的内容,该现象的存在不但也会让学生缺乏对实际案列进行有效分析的能力,而且不能让学生在今后遇到此类问题从容解决。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对实践内容加以重视,不能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到实践当中,从实践当中去理解消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知识。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的几点建议

由上述可知,大部分高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避免这些问题给教学带来不良影响,可从以下几点建议进行:一是,对教材建设进行改革。在教材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银行效率加以重视,并在教材中合理的扩充有关银行效率的知识点,例如:添加商业银行效率理论、以及根据现如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加入商业银行效率的测度研究。这样不但可以让商业应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符合社会发展,而且能够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内容更完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对该方面的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二是,改善传统教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改善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理念,采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不但可以吸引学生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教学质量提升。另外,教材在建设上一定要添加具有实践性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例如:学校可根据教材实践内容在校园内开展与教材中实践有关的活动等。当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经验,结合实践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学生在该方面的需求,而且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三是,为教材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想要完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交涉,除了需要做到上述两点之外,还需要为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现有教材、理论与实践及多方面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价。这样不但可以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在众多类似教材中脱颖而出,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教材。以上就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建设的几点建议,相关人员需要对其加以重视,促使教材建设得到不错的完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如今这个先进的社会当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教学质量都有着消极影响,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促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得到更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柯仕魁.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内外影响因素研究[J/OL].中国商论,2019(03):60-61[2019-03-20].

[2]谢太峰,孙璐.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征信,2019,37(01):62-67.

[3]杨金桂,张郃,饶依婧,杨雨虹.浅析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1):134-135.

[4]周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02):193.

[5]周朝波,彭欢.互联网金融崛起下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法[J].征信,2018,36(12):72-78.

[6]潘小明,屈军.金融服务需求模式演变与商业银行渠道管理[J].南方金融,2019(01):82-91.

建材行业范文7

(一)小微企业总体呈现行业、区域集中度高的特点

按市场主体的经济类型划分,省内小微企业主要为私营企业,截至2017年6月末,青海省约有私营企业7.3万户,正常经营企业约2.9万户。按行业分,主要为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排名前五的行业占小微企业客户总量93.04%。按省内区域划分,“一体两翼”格局明显,以省会城市地区为主体的经济中心,客户基础较其他地区具有明显优势,横贯东西两翼,行业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东部作为农业发展基地,农林牧渔业占全省行业总量的48.76%;西部利用资源及地域优势,大力发展了采矿业,行业占比为27.76%。

(二)小微企业成为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竞争的新蓝海

近年,青海省政府、人民银行、银监局等先后出台《关于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开展了“金融支持千家小微企业”等专项活动,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各银行业机构也相继研发“银税贷”、“国开微贷”、“助微贷”、“商圈贷”等30多种小微企业贷款品种和服务模式。截至2016年12月末,全省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14.9亿元,同比增加251.13亿元,增长23.61%;贷款户数27017户,同比增加2888户。

二、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客户拓展情况

(一)价值客户的批量挖掘与分析

1.充分利用行内、外各领域资源挖掘潜力客户,是拓展多样化大数据产品的重要途径。(1)以个人AUM值挖掘小微快贷潜力客户通过筛选个人存款日均1万元以上并与企业有频繁账务往来数据,关联汇划报文信息,挖掘在银行开立账户的企业名单,形成小微快贷潜力客户清单并实时推送。同时,为确保资源充分利用,进一步深挖与对公账户存在交易性往来,并形成一定交易频率和交易量的个人客户信息,筛选出具备小微企业主特征的个人AUM值客户进行营销。(2)以个人贷款账户挖掘企业客户筛选个人贷款客户向企业频繁转账的数据,挖掘在银行开立对公账户的企业。

2.以商圈为目标,根据客户需求量身提供“一揽子”服务,应成为拓展小企业客户的重点领域。择优选择交易活跃、政府支持、贴近大众民生、企业数量多且总体信用良好的商圈,走访各级政府部门获取当地小企业整体情况数据,并结合大量访谈,梳理当地稍具规模的各类商业集群,本着“解剖麻雀”的思路,选定特定行业集群展开分析。如,调研组选定青海省家居建材行业。

(1)商圈特征

——行业融资需求较大。由于家居建材行业门槛低,企业之间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互相压价,行业利润趋薄,周转资金短缺成为常态。加之,有部分团购商年底结算的支付方式,致使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频现“资金荒”,对银行信贷资金支持有迫切需求。——商圈具备一定的发展商机。该省内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和棚户区改造项目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商机。据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计,2017年上半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42.61亿元,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589.21万平方米,增长7.2%;商品房销售面积153.02万平方米,增长14.6%。根据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2017年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安排通知》获悉,2017年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147个,56315户。

(2)营销策略建议

——以商户较高的融资成本为突破口,大力拓展无须抵押、担保的大数据信贷产品。家居建材园内管理部门以自有土地抵押为商圈内企业提供租金贷担保,商户一方面要承担银行利息,另一方面还需向管理部门缴纳贷款金额一定比例的担保费用,大大加重了经营成本。分行可以流程简便、无需抵押、担保的大数据为突破口,集中营销。——加强与行业协会、第三方管理机构的沟通,利用平台资源,拓展业务的广度与深度。商圈内客户多为个体工商户,交易结算方式随意性强,信息收集难度大,不利于非线上融资模式的大数据产品拓展,需借助行业协会、市场管理方搭建合作平台,通过管理方统一经营的便利,全面掌握客户信息,提供综合化服务方案。同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复制家居建材行业平台营销模板。

(二)客户行为特征识别与分析

调研组针对某银行存量客户模型结果,结合不良客户清单,就各类标签从正向和负向两个层面对小微企业客户逐一进行分析。通过反观该行现有不良及风险客户行为特征,结合属性标签,就部分需要重点关注的负向指标分析如下:

(1)受历史原因影响,小企业不良客户多集中在采矿、制造行业,客户筛选时需汲取经验教训,谨慎准入。受当地经济环境及供给侧改革政策影响,该分行14户不良客户中,有8户企业为采矿及制造行业,不良额10487万元。作为压缩退出行业,大数据产品的营销需慎重分析。如,关注采矿企业是否涉及“两高一剩”行业,是否有环保风险;制造类企业上下游客户是否稳定等。

(2)参与民间借贷客户,风险相对较高。分析该分行14户不良客户,参与民间借贷的客户高达7户;办理再融资、借新还旧、本金逾期等风险客户10户。

(3)金融负债总额作为负向指标,需重点关注企业实际经营状况,防止多头授信、超额授信。剔除数据缺失客户,金融负债总额大于200万元以上客户中,不良及风险客户共有19户,占比达35.19%,这些客户不同程度地存在授信额度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的情况。如,某新型建材公司在该行授信1000万元,本已超额授信,又在当地其他两个银行分别获取贷款3000万元和5000万元,终因资金链断裂,形成不良。

(4)农林牧渔行业客户虽享受政府补贴,但由于企业资金需求量与实际经营规模无法全面掌握,客户筛选与拓展时应谨慎分析,小心求证。享受政府补贴企业虽然从偿还债务角度有了双重保障,但该项指标具有两面性,需要挖掘大量产品销售、产业政策等数据信息予以补充,分析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挖掘企业主真实意图。如,该分行通过担保公司代偿的不良客户青海某养殖企业为了骗取政府补贴,粉饰报表,夸大经营收入。剔除不良及风险客户各类标签,剩余指标因存在通过虚假交易“以次充好”现象,审计组仅对真实性较佳的纳税信息及银行信用正向指标进行分析,发现:

(1)纳税信息作为评价小企业客户经营状况的真实数据,可在审批环节作为重要指标核定授信额度。小企业客户为提升授信额度,可通过频繁的大额交易提高结算量及对公日均存款金额,同时,还可通过同样手段提升企业主信用卡额度等多项指标,因信息严重不对称,该类虚假交易客户经理无法掌握,但缴纳税款信息受制于税务部门的严格控制,真实性得以保证,可以此作为小企业客户经营状况的评价标准,提高客户筛选精准度。

(2)随着近几年信用风险事件频发,企业及个人对自身信用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拥有信用卡额度和住房贷款客户的违约风险相对较小。有信用卡额度的客户中,风险客户仅占3.2%,没有信用卡额度的风险客户占比高达96.77%;有住房贷款的客户中未发现风险客户。

(三)营销管理的成效与不足

1.“数据营销、数据预判风险”的思维、理念尚未全面形成,客户群体的拓展范围和方式依然以固有模式为主。——成本、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称性使得客群拓展层面依然抱有“做小不如做大”的思想。一方面,小企业贷款额度低、资料收集难度大,加之小企业客户多为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客户经理存有“发展多户小企业不如1户大中型企业见效快”的传统观念。“不愿做、不想做、不敢做”思想较为普遍。其次,爆发的不良贷款及后续的问责、追责,使得经营部门在拓展小企业客户时顾虑重重。对大数据产品下的小企业客户风险预判缺乏聚类分析,仅以现有的不良率判断小企业大数据产品的风险状况,客观性不足,管理层责任追究基层化的导向和政策传导的滞后性,致使小企业业务全面拓展存在困难。——业务拓展方式以抓熟客、抓散户为主,辅以数据补充,批量化营销模式拓展“大商圈”“大集群”的意识不强,行动不足,效果不佳。经访谈了解到该行营销大数据产品的方式相对传统,以利用潜力客户名单“广泛撒网”和针对熟悉的具体客户“重点捕鱼”方式相结合,借助政府主管部门或商圈管理机构集中收集企业信息,为不同客群定制个性化的营销模式受信息保密、信贷准入条件、融资需求等因素影响,拓展效果不佳。

2.内部数据利用不充分、外部数据收集渠道窄是阻碍大数据营销的最大障碍。保证海量数据是做好客户分析的前提,然而分行内、外部数据的利用和收集不足使得小企业大数据产品发展缺乏抓手。二是外部数据的获取,受制于地方大部分公共信息尚未实现全面共享、甚至仍处于封闭管理状态的实际情况,尚未建立成熟的、多平台化对接机制,仍以人工获取为主要收集方式,数据零散且缺乏关键性要素,无法支持大数据分析的工作模式。

3.小微企业线下的业务操作模式,因流程烦琐,基层机构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比线上产品,较为繁琐的线下签约、审批等环节,致使客户经理主动性不足。办理一笔线上业务,在企业网银等外部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平均只需5分钟便可支用信贷资金,然而,其他线下产品因需比照大中型客户收集基础资料、线下签约,耗时较长,在审批环节,因其授信额度较小,经常出现为大中型客户“让路”的情况,剔除因资料不完整等原因被审批部门退件的因素后,平均每笔业务自收集资料到支用信贷资金需至少20个工作日。

三、拓展建议

(一)针对大数据产品信贷条件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结算量、工资、纳税额等关键评价信息已基本实现统筹化、数据化管理的实际情况,建议总行可借鉴小微快贷中“快e贷”、“质押贷”纯线上融资模式,加快其他有操作条件的大数据产品线上布局,丰富小企业线上融资体系,提高业务办理效率,真正实现小企业长尾客群的大数据营销。

(二)充分挖掘、完善大数据应用平台各项功能,将各类大数据信贷产品以准入条件为参数创建模板,便于客户经理精准筛查潜力客户清单。

(三)外部数据采集方面:积极对接政府、第三方机构平台,加强信息交互的合作;充分利用政府招商引资平台、第三方数据服务商等途径拓宽数据采集渠道,确保信息采集工作具有系统化、时效性,并形成长效机制。

建材行业范文8

关键词:财政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财税法制建设

一、财政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形式与法律问题

通过对很多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法规的分析,财政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形式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方面,为其余政策性农业保险组织所提供的资本以及为政府部分部分或全部出资所成立的农业保险企业资本金。第二方面,想要使农民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参与,鼓励引导私营保险组织参与到政策农业保险规划之中,财政提供管理与保险的相关补贴费用。第三方面,将再保险提供于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当中。第四方面,将资金上的扶持提供给农业保险基金。第五方面,免除政府机构所设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单位登记所花的费用。第六方面,在建立合作制农业保险机构的过程中,进行财政的扶持。第七方面,将税收优惠提供给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构。这些法律形式的有效搭配,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机制。根据财政法律的相关准则,对于财政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具备下面的几点法律问题。针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需要进行哪种财政帮扶法律的规定。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事权,地方与中央政府需要怎样进行划分。税收优惠的相关问题牵涉到了税法的相关问题。怎样使《预算法》更加的完善,怎样构建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为区域财政得到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资金支撑带来有利的法律保障。怎样对财政危机进行有效的防范,使财政更加的稳定。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法的建设

随着我国农业保险试点的不断开设,地方政府以及财政部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财政部颁布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管理办法》,之后制定了《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并且在2008年,财政部对《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废止了以往的办法。对于参与农业保险试点的农民,地方以及中央政府为其补贴了保险费用。苏、京、鲁等地在各自的试点之中,也建立了相关的规定与方案,区域财政为农业风险灾害进行财政资金的提供。但是这一系列文件隶属于行政规范文件,不具备稳定性与权威性,层级不高,财政形式也缺乏多样化,支撑力极高,需要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规范。

三、财政收支划分法的建设

想要使地方财政收益规模持续扩大,对地方农业财政进行有效支撑,需要具备地方财政风险防范的能力,构建完善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使地方具备相应的税收立法权。例如,需要将一些比较重要但是并不大的地方税立法权赋予省级政府与人大,包括对这些地方税的停征权、开征权,对于税基、税率、税目以及扣除标准的政策调整权限等。具体牵涉到那些税收种类,主要根据中央的相关规定来进行。但是,地方在进行税收立法权限的行使过程中,需要与中央的法制相一致,确保政令的畅通。我国需要结合《税收基本法》充分把握税权在不同层级与不同机关怎样进行分配的相关问题。结合相关基础,我国应当对《财政收支划分法》进行有效建设,使地方各政府以及地方与中央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之间的联系更为规范科学。需要对支撑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权与事权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从而更加稳定性、规范性以及权威性的划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权与事权。

四、预算法的建设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预算通常需要对国有资本运营与政府公共的预算进行区分。前者是政府部门通过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所获取的收益,主要用在国有资本的投资运营。我国对复试预算机制进行了明确规定。在《预算法》的第二十六条之中,对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复式预算进行了有效编制。在《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之中,各级政府在预算的过程中根据复式预算的编制,主要分为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公共预算和其余的预算。《预算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不够细致明确,笔者认为应当添加“复式预算包括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公共预算”这样的规制。从而使国有政策性农业保险企业的收益、增资、投资能够融入到国有资本运营预算的范畴之中,能够有效的考核评定运营状况,使其能够持续稳定的运行。针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我国颁布了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且会对税收优惠待遇进行有效的完善。这些税收优惠政策能够对税式支出进行充分的体现。税式支出拥有隐蔽性与间接性,被称之为“隐蔽性预算”。另外,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灾害性风险,需要对农业灾害风险基金支出预算进行合理的编制。笔者认为,需要将“农业灾害风险基金补贴”增设到金融业的预算编制之中,使财政补充农业灾害基金补贴情况得到充分体现。想要使保障自然灾害的资金得以确定,需要进行应急预算的标志,使突发灾害出现时能够通过筹借资金与能够使用的资金来源得以确立,并且使指出程序与用途得以保证。

五、结语

总而言之,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在调整政策性农业法律的过程中,也是一项较为庞大的工程,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调整,并且形成能够产生有效作用的法律法规。因此,需要对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完善,主要包括《财政转移支付法》、《财政收支划分法》、《政策农业保险法》、《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段文军,袁辉.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调节效应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7,34(1):39-42.

[2]庹国柱,朱俊生.建立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几个问题(上)[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6(5):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