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案例范例

次贷危机案例

次贷危机案例范文1

一是贷后管理信息不对称。基层行贷后检查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客户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和客户经理现场走访调查所获得的情况。由于信贷客户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等不能得到完全的保障,而客户经理的走访调查受到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这样就形成了银行与客户信息不对称,给贷后管理增加了难度。二是重风险防范、轻做强客户的问题还相当突出。有些基层行认为贷后管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不能创造经济效益,把贷后管理作为一种形式,仅当贷款出现事实风险时才开始采取措施。在这种思维下银行往往作为旁观者监测客户风险,或当客户出现风险时简单地采取收回信用的处置措施,而常常忽略了协助客户解决问题、提出渡过难关的建议。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报道,某企业因银行抽贷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当然其主要责任在于企业的过渡融资,但银行简单的退出,对企业、对银行本身都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事实上银行也未必能够全身而退。同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在企业的寒冬时期釜底抽薪的银行机构往往在企业危机化解后,希图再与企业重新建立合作关系就难上加难了。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客户营销上从受理、调查、用信、贷后管理的这一流程中,银行相对于企业而言只是一个旁观者,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沟通和建议话语权,不重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企业有时也不能按照银行所期望的那样稳步发展,难以达到银行与企业共同成长。

二、企业成长中的歧途

从众多企业惨谈经营、最终导致寿命终结的案例中可以发现,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主营业务导向不明。跟风投资和盲目转型可谓是企业的致命伤,蜂拥而上的投资潮必然形成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此类案例比比皆是,大到全国性的钢铁、光伏等行业的危机,小到我们身边的小饭店,例如曾经一夜之间遍地开花的烧鸡公餐馆,一阵热潮过去却没有几家能够依然存在。一些企业追求高利润,盲目投资房地产等行业,却因没有相关投资管理经验,没有应对资金危机的预案和能力,导致房地产开发失败,往往还会牵扯到母公司和下游企业,这也是形成行业危机的重要因素。二是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尤其在小微企业中表现较为明显,如股东与企业财产分割不明确;家族成员大量在企业中担任要职并对企业经营过度干涉;包括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不健全;企业管理者素质和能力有限,对形势把握不准确,经营决策不科学;企业延续性不足,企业平均寿命偏短。

三、时下企业发展的新趋势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新形势下企业发展和管理方式也呈现出新趋势:一是客户平台的价值显现。客户是企业生存之本、财富之源,谁拥有客户,谁就拥有未来。现在很多企业为了维护和拓展客户,高度重视客户平台的建设,甚至不惜砸重金聚集客户群,新兴电商企业如腾讯和阿里巴巴都是众所周知的成功案例,打造客户平台的意义和价值创造逐步被重视并日益凸显。二是职业经理人应运而生。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通过聘用专业的管理人才或管理团队来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可以预见,具备集体智慧的职业经理团队将是引领企业未来的大趋势,并将以团队派驻、企业托管以及资本租赁等形式呈现。

四、贷后管理新思维的探讨

为顺应企业发展的新趋势,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必须与客户维护融为一体,银行不再是贷后管理中的监督者、旁观者,而是通过顾问或者直接参与者等多种形式,全面准确掌握企业信息,利用银行客户平台优势、资源优势和智力优势,全过程地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企业成长壮大,实现与企业共同发展。按照这一管理思维,银行客户管理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应从三个层次加以推进。

(一)管理顾问。

充分利用银行的管理经验、智力资源以及专业的经济行业等分析数据,为企业客户提供战略咨询、管理咨询和财务顾问等服务,帮助解决企业内部管理问题,明确经营导向,防范经营决策、财务管理等风险。同时,银行在协助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取得准确的企业经营管理数据,又使信贷投放与管理方案更具合理性。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也有利于银行降低信贷风险、增加经营效益,形成银行与企业双赢局面。

(二)银行客户平台。

较之新兴电商等企业,很多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更悠久、更广泛、更稳固、更具实力的客户群体和客户平台,但目前商业银行对客户平台的利用还远远不够。商业银行通过客户平台,可以批量开展融入贷后管理的客户管理工作,形成产业链管理、产品链管理以及资金流全面管理,推进金融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可以将法人信贷客户由银行或与银行合作的管理咨询机构牵头,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发展合作联盟、风险互助基金联合体等多种信贷客户群组形式,又可成为商业银行吸引更多优质客户、做大客户群、做强客户平台的优势因素,促进银行与客户群的共同发展。

(三)融合管理顾问与客户平台并融入其他创新思维。

在商业银行具备一定条件后,可与管理经理机构合作,在客户平台中做管理顾问服务,作为资本托管、资本租赁的发起人或中介人参与客户的经营。在平台客户群中融入商业银行所期望的经营思维,以求降低信用投放的风险,保持信贷投放收益的稳步增长。例如,在一个商业银行信贷客户平台中,建立起风险基金互助合作,广泛的客户行业来源,使其具备较强的抗行业风险的能力,客户群在商业银行或其合作机构的管理咨询服务下,各客户的管理基本规范、经营决策基本合理,广泛合作的客户平台也必将在市场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每个客户、整个客户平台都可能保持更快速稳定的发展。特殊情况下,个别客户出现风险,由于有风险基金互助的机制及上下游优势行业,客户平台可立即对该客户的股份进行收购,并承担债务,化解原本需银行承担的信用风险,或者由风险基金代偿风险客户信用、收购相关资产,由客户平台组成新的管理团队或委托职业经营团队接手或托管风险客户的资产,从而保持整个平台的平稳,保障商业银行信用安全。

五、新思维下银行所需做的准备

次贷危机案例范文2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在物物交换时期,交易货币是一些贝壳、兽皮、布帛之类的实物。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与交换范围的扩大,货币的形态逐渐转变成了耐储存的金银等实物,它们是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中独立出来及较为固化的充当交换媒介的特殊商品。从历史上看,贝壳、羊、金银等都固定地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当人们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固定为金银的时候,一般价值形式就转化为货币形式。货币的出现激化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并带来商品内部矛盾新的表现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价值符号的最初出现是由于大量携带金属货币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银票之类的货币符号便顺势而生。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商品交换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货币符号使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其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使得商品和货币的对立更加尖锐,便孕育了金融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尽管生活在19世纪的马克思没有见到过高度发达的现代资本市场和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品,但已深刻地预示到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货币危机的发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在考察信用制度和货币流通关系时指出,信用货币成为货币的重要条件是其名义价值大小代表现实货币,当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为货币形式,进而表现为生产领域以外的东西,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货币危机。根据马克思的论断,商品生产的目的在于价值增值,不断增加货币或财富。在资本增值过程中,货币成为财富的创造起点和财富的最终载体,在货币转为资本的基本公式(G—W…P…W’—G’)中,G—W作为资本运动第一阶段,是指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即“买的最终目的是卖”;第二步是生产阶段,其公式为W…P…W’,这一阶段是生产资本向商品资本转化的过程,即“剩余价值产生过程”;第三步是销售阶段,其公式为W’—G’,这一阶段是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货币作为资本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形态,往往成为了资本家最关注,甚至根本追求的财富形式。资本家进行生产投入的目的,不再是中间的生产资本或商品资本,而是获得更多的货币,追逐更多的利润,这就有可能促使资本家不顾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与实力,不顾一切地达到货币增值的目的。表现为纯粹的公式G—G’,即资本家更多地依靠信用促使货币增值。一旦资本主义信用发达起来,便有了一批疯狂投机的金融资本家,产生大量的信用泡沫,泡沫破灭,金融危机便会随之而来。马克思对金融资本家为狂热赚钱而不择手段的投机行为有过深刻揭露。他说到,“信用为资本家和被认为是资本家的人提供了一定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体现在支配他人的资本、财产以及劳动。批发商人进行投机的行为,就是拿其他人的财产冒险。”“信用导致一些投机者的冒险精神越来越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信用下,一大批具有狂热赚钱动机的冒险家和赌徒,不仅拿自己的钱运作升值,而且拿他人的财产来冒险赚钱。

马克思描述到,当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一旦完善起来,货币市场就诞生了,在伦敦就出现了这样的典型市场。这种货币市场也是证券交易的平台,在这个证券交易平台上,投机者吸纳和集聚了公众的货币资本进行投机。马克思从货币运动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他对可能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的某些形式或类型也有深刻的预见和描述。马克思认为,商品和货币在价值形态上的对立,孕育了债务危机可能性。商品买卖的时空分离,意味着货币与商品之间的转化是不确定的。卖方存在货款不能同步的现象,例如,卖方可能先取得了物货交换中的货币,但是,商品的使用权的转让,可能出现了滞后,就导致了货币短时间内退出市场流通,但是,转让的商品却还在市场等待。在商品生产和价值实现过程中,商品买和卖的分离,孕育了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即存在交易中断的可能性,可能会导致危机的发生。在信用制度产生与完善后,商品的买卖不一定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出现了赊销的形式,当赊销达到一定程度,企业出现资不抵债情况时,债务危机就可能发生。在马克思的思想中,金融危机具体表现为单一的货币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同时发生的金融危机。他指出,商品市场上买与卖的分离孕育了危机的种子。在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时,这种危机将会转化为货币危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货币危机是任何普遍的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应同那种也称为货币危机的特种危机区分开来。后者可以单独产生,只是对工业和商业发生反作用。这种危机的运动中心是货币资本,因此它的直接范围是银行、交易所和财政。”马克思指出,之所以发生单独的金融危机,主要源自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统一,即金融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统一。当金融产品买卖分离时,金融产品很可能与货币产生绝对对立。在马克思研究商品和货币之间的矛盾时,将上述“绝对对立”视为两类金融危机发生的条件。

二、金融危机的现实可能:货币运动孕育的条件

在马克思的分析中,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之所以成为现实,离不开两大条件:一是商品生产过剩,即商品的生产量,高于有购买能力的需求量。生产过剩,不是突然出现,而是逐渐累积的,借助于利润率下降、信用支持、资本转移等逐渐扩大。在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时,会出现商品与通货的绝对独立,从而导致经济或者金融危机的发生。马克思同时还指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是经济危机的两大表现形式,但是当现实的买卖量超过了社会需求的限度,社会大危机就会发生。二是资本主义信用的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信用的发展是由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的债务以及债权的延伸造成的。马克思指出,经济危机过程中的货币危机只有在支付锁链和抵销支付制度充分发育的背景下才会发生,此时,货币由观念货币变成现实货币。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时,其内在的矛盾就会暴漏出来。上述两个条件具备后,利润一旦随着市场价格下降,最终降到一个不能接受的程度时,危机就有可能产生。马克思指出,当利润即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下降到某一点时,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会发生混乱与危机,资本的周期性贬值扰乱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甚至生产过程会陷入突然停滞,这种生产过程的停滞,破坏支付锁链与信用制度,引发突发性的巨大危机。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种依靠高度发达的信用关系存在的经济,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和迅速膨胀的信用经济势必造成虚拟经济的无序膨胀。作为一种特殊的货币形式———信用货币,其本质上还是商品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非真正的货币,就产生货币转化的问题。马克思描述到,在经济危机产生时将会产生独特的需求,一系列的有价债券以及众多的商品,会通过各种渠道迅速转换成货币,而货币又通过交换转换成黄金。马克思还说:“社会性质的劳动,最终一旦通过商品的货币表现出来,体现为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会不可避免。”如上所述,金融危机的产生需要具备生产过剩和信用高度发展两个现实条件。在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化迅速覆盖的今天,更使得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关系日益密切,实体经济的衰退,很可能会诱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也可能因为虚拟资本的过度背离实体经济而爆发。其中,虚拟资本的过度背离实体经济,很可能导致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爆发。

三、案例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

纵观资本主义发展史,货币越来越背离商品,虚拟经济越来越背离实体经济,成为金融泡沫、金融危机乃至全面经济危机的内在成因。

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以及信用支付链条的断裂,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近些年,自由主义鼓吹的过度金融创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泡沫和虚假繁荣,由此金融资产愈加脱离其现实价值。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冰岛国家破产事件”和迪拜债务事件,都是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以及信用危机的典型。一方面,次级贷款使得原本没有购买能力的人,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另一方面,借款人进行偿还,需要的是现实中的货币,即代表社会财富的货币,一旦信用货币量超过了现实交易的需要,或债务规模超过其支付能力,货币危机就可能发生。自由主义催生了发达的美国资本市场,危机爆发前,以自由主义为指导的美国拥有五大顶级投行和纽约证券交易所,口碑信用好,支付信用链非常发达。但是伴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房地产市场降温,房价下跌,买房人或因还不起贷款或因不划算而不愿意偿还贷款,导致支付链断裂,引起信用危机,随着信用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冰岛除金融业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支柱产业。金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远远超过了其他产业。冰岛的虚拟经济严重背离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冰岛国家破产埋下了隐患,当支付链条出现断裂,冰岛随之陷入危机。迪拜危机的爆发,同样归因于金融泡沫巨大和信用危机导致的支付链条断裂。

2.资本家对金钱的狂热追逐,将资本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催发了本次金融危机的形成。

马克思分析货币资本循环时指出:“等质异量的G—G’,深刻阐释了资本家为更快更多的攫取利润,试图绕过生产过程的行为。”G—G’这一过程,充分说明资本家为了实现资本的快速增值,而绕开了生产过程,也就是说,虚拟经济背离了实体经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为了10%的利润,资本就会被到处使用;为了20%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活跃;为了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1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正是资本的贪婪和人类的有限理性酿造了这次金融危机。资本市场生财具有快、多、高等特点,符合资本家贪婪和一味追求高额利润的本性。因此,大量资本家绕过生产过程,而直接采取G—G’这一快速赚钱方式。以冰岛为例,冰岛能源工业、生物医药业、旅游业非常发达,但是广大资本家觉得做实业资本增值速度太慢,纷纷转向金融业,效仿其他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大量借入低利短债,投资高获利长期资产,如房地产、次贷按揭资产等,导致冰岛金融业负债过多,金融业外债已经超过1383亿美元,而冰岛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大大超过了其国内生产总值。“冰岛国家破产事件”是典型的资本家过度追逐利润和贪婪造成的恶果。

3.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缺陷,是危机的根源所在。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注定了是为少数大资本家和资本家集团的利益服务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金融危机,有人归咎于金融创新过度和政府的监管失位,而实际上金融资本家的过度逐利性是危机爆发的重要根源。

四、结论与启示

马克思关于货币运动孕育经济(金融)危机的观点,为金融危机及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成因以及危机防范,提供了重要启示。

1.无论是次贷危机、债务危机、信用危机还是经济危机

其可能性已经包含在货币与商品的分离,尤其是货币形式变化以及货币运动游离与商品运动之外具有相对独立的运动轨迹这样的历史进程中,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使得这种可能性经常变为现实。美国大危机的爆发、“冰岛国家破产”和迪拜债务危机本质上都是货币与商品背离、货币游离于商品之外的结果。

2.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是控制货币运动和虚拟经济的发展,使之不过度脱离实体经济。

货币与商品的背离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造成了过多的金融泡沫,最终引发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危机。无论是美国还是冰岛、迪拜,都拥有发达的资本市场,但金融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实体经济逐渐“空心化”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给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在经济繁荣时期,这些问题都被掩盖了,当经济危机爆发,对这种类型的国家的冲击远远大于对有扎实基础的实体经济国家的冲击。从上述分析可见,我国经济发展应始终围绕实体经济而行。尤其在当前,在经济金融化步伐加快的同时一定要协调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维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适当比例。

3.要充分理解市场经济和资本的两面性特征,规避市场经济和资本的不利影响。

市场经济具有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的特性,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经济激励,但同时也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容易导致生产过剩,从而导致危机。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社会生产的核心资源,但资本逐利的本性,容易引投机主义的不良行为,引发经济失衡,造成严重危机。因此,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其相关的信用体制,从体制上加以防范。

4.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优势,在资本市场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安排。

对待资本市场,首先,应当建立完善的资本准入机制,对不符合手续的资金和来历不明资金,坚决不允进入资本市场。其次,应继续加强监管和规范,严查资本市场可能存在的一切不明来源资金。严厉打击资本市场投机行为,净化资本市场风气,消除资本市场赚钱快、易、多的错误观念。最后,在资本市场上建立并实施完善的制度惩戒措施。

5.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

次贷危机案例范文3

当代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金融产品、融资方式、风险管理方法、市场特点不断涌现,但一般《金融学》教材的内容是相对滞后的,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讲授,对学生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金融现象显然是不够的。要弥补这方面的问题,就要适时补充和讲授金融实践中的新问题和新知识。作为任课教师需要时刻关注金融市场的新问题和新现象。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每一个章节中都结合目前全球和国内的金融实践内容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最鲜活的案例教学素材,丰富充实了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以美国次货危机的案例教学为例进行说明。通过讲解次级贷款危机演变的过程,融会贯通讲解以下重要关键知识点:

1.金融中介机构体系。

包括存款型金融机构性质的商业银行、美国抵押贷款协会;契约型金融机构性质的保险公司;投资型金融机构的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以及在金融体系中不同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和运用的特点。强调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及其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性。

2.资产证券化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一系列次级抵押贷款证券

由信用评级机构评级,出售给投资者。资产证券化是融合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特殊融资方式,其金融创新激发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活力。

3.过度金融创新而衍生的金融衍生工具———CDOs

使次贷危机演变成美国金融史乃至全球金融史上最深重的危机之一。重点讲解CDOs的金融工具的具体构造,金融危机演变的历程和产生的危机类型。这样的案例要求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各章节的理论知识点融会贯通,结合案例素材进行深入而全面地分析和思考,理解金融体系运行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培养了学生金融学的思维方式和模式。

二、立足于彭博数据库,增加实验教学环节

我们商学院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引入了国际领先的彭博(bloomberg)数据库,这一终端将新闻、数据和数据分析于一体,涵盖各国(包括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以及金融(含银行、证券、保险、外汇)、商品市场、贸易、碳排放等诸多领域。《金融学》中涉及到金融市场的类型、交易流程和价格走势等与实务紧密联系的基本概念,课题讲授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动态特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增加“金融市场”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彭博(bloomberg)终端,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学生直面全球股票、债券、期货、外汇交易市场实况。让学生看懂行情的报价方式,合约具体内容以及主要分析工具。此外,彭博数据库囊括了全球顶级投资银行研究报告和投资分析报告,具有领先的深度和广度。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至少阅读一篇英文投资分析报告,了解投资分析报告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其他课程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金融学课程增加体验式和分析性实验环节,学生不仅掌握和了解有关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原理,也能够熟悉并直接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实务,感同身受地理解全球金融资产配置的真实性和现实性,培养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投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立足网络构建课程教学平台,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次贷危机案例范文4

【关键词】网络信贷;大学生;诚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日常生活思维理念的变化,网络信贷越来越被中国公民所接受、运用,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已成为网络信贷的业务继续扩展的对象,超强的需求性、非理性性、冲动性等特点让大学生在网络信贷的洪水中不能自拔,越陷越深,虽然最近几年,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各高校加大力度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信贷相关知识传播,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政策的效力总是差强人意,网络信贷这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学生的自身本质特点等都限制了政策的效力,更甚至陷入信用风险的漩涡,如何在网络信贷的环境下增强大学生信用风险的防控,本文澄源正本,从大学生本身的源头——诚信教育来进行研究,从而寻求更优策略。

一、目前的发展现状

通过陕西省大学生信用认知的调研显示,60.65%大学生的日常经济生活每月资金完全没有盈余,甚至还有负债,资金大部分用于个人旅游、恋爱、享受等消费。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只有31%的学生选择使用网络贷款来弥补资金短缺,其中蚂蚁花呗、天猫分期、唯品花、京东白条占九成以上,只有一成的学生会选择其他P2P网贷平台贷款,但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小额小贷。在诚信方面的调查,92%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诚信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同学中借款不还的情况比例高达51.98%;认为“个人对信用的理解程度和自觉”对个人诚信影响最大,占比58.80%;有88.39%的大学生认为诚信对未来就业和社会发展有影响,应该建立个人诚信或者信用档案;有72%的学生愿意或者应该通过学生活动、手机APP、培训讲座等多元化方式学习信用方面的知识。以上数据明显看出,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理财意识,对信贷知识了解甚少,资金经常短缺,喜欢用购物网站平台的贷款项目,运用第三方P2P贷款平台很少,小额小贷,基本上都有按时还款的意识,但同学中借款不还的情况比较严重,缺少信用风险的概念,希望学习相关诚信以及信用、理财方面的知识。

二、诚信教育的概念逻辑分析和必要性

(一)诚信教育的概念逻辑分析

谈及诚信教育,就必须搞清楚一个原点性问题:什么是诚信?诚信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分为两个逻辑性概念,分别是“诚”和“信”,虽然可以互训,但总就有所不同:“诚”也被作为本体论范畴使用,“信”却始终是一个伦理学概念。[1]中国传统伦理更注重“诚信”的价值理性,强调人的内在“诚信”道德的修养,这一理解是基于“人性本善”这一前提下的,但过分注重人性自身的发展和慎独,就会出现“诚信”的知行偏差甚至是完全不一致。同样的西方“诚信”则相反的注重从外在约束(法制、宗教)来促使人形成“信”的基础,养成“诚”的习惯,表现出法制性、工具理性和宗教精神等特点。本文谈到诚信教育是基于中西方对于诚信的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人类特有的道德领域,我们不要遵守低级的丛林法则,而是渴望自身通过学习、实践获取诚信相关知识,从而形成诚信的道德习惯和实践行为的一切教育都称为诚信教育。这一概念是在目前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前提下,传统信贷与网络信贷平分秋色,高校学生以及社会金融相关平台部门在承担信用风险的氛围下如何对其进行教育,做到诚信二字,这是本文要探索的诚信教育。

(二)必要性

1.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信用危机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因素。传统形式的金融慢慢向多样化形式的金融分化,微金融、互联网金融等形成的出现势必考验人和社会中的“信”。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信用”“诚信”是前提,因为诚信和风险是并存的,诚信中的信用通常足以避免特殊的行动方式所可能遇到的危险,有效避免市场经济的天然性弊端,克服困难,尽量减少因为诚信或者信用出现金融危机或者次贷危机,扰乱经济秩序,从而保持经济稳好的向前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谈到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核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民族延续的根基。“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就无时无刻渗透着诚信思维,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借助于“诚信”二字延续至今。社会稳定、人民富裕、国家富强都需要有一个法则或者说是文化的出现——诚信。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也是见证者,他们的诚信文化素养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或者是效果,在此基础上对其开展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3.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谈到人要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是精神上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在笔者认为这里指的并不是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是指让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融会贯通于整个人体,从内到外,从知到行都是一致的、全面且自由的。二是物质和时间上的全面解放和自由。要做到物质和时间上的自由就必须做到诚和信,让知与行在这两个时空上达到一致,人的问题就是诚信的问题。故在网络信贷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提升其信用基数,控制风险系数,维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三、解决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保证。[2]在网络信贷的视角下,如何让大学生做到诚信,让信用的风险防控在最低层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思政教育第一课堂的理论获得是实践运行的筹码,要毫不吝啬的利用高校的思修、毛概、近现代史纲要等课堂教学融合当代信贷的经济模式,对其进行诚信教育。这种教育是平等的说理,要打破偏颇的理论说教理念,不仅要从国家、民族社会等大方向讲透讲深诚信问题,更要从个人的尊严、名誉、长远利益来论证诚信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明确告知学生在社会信用体制还不是很完善、公民意识欠缺的时候,诚信的问题是国家富强和个人成功的基石。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在诚信教育这个问题上,所谓的彻底就是解决好根本问题就是在社会缺乏健全的信用制度制约或者社会整体信用程度不高的前提下,作为公民的大学生如何能够正视自我,客观理性分析自我欲望,抵制眼前自身无法解决或者处理的利益诱惑,面对挑战,洁身自好,理性的佛性律己。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在于课堂中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建构性对话,更要做到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和知行统一。注重实践,身教大于言传都是在处理知行之间的历史性矛盾,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难点。理论落实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的合理性和差异性,摆脱“两难选择”的困境,这不再是思政教育的专属,诚信教育的成功与否,真正在实践中是要让学生的各门专业中获取诚信价值和意义,在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中起到脊柱作用,从根本上防控信用风险。

(二)构建科学诚信教育体制

诚信教育成功实施的基本保障是法制或体制建设和文化伦理创新。欲望的膨胀或者是不合理性,制度就可以限制其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这样的社会或者说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控的,再加上中国文化侧重伦理创新魅力,诚信成为现实与未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连接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和指导,既反对东方文化优越论,也反对全盘西化论,主张兼取中西文化之长而创造新的中国文化。[4]这样的诚信是建立在历史和文化基础之上的信任,受到侵蚀和损害时,一种稳定、透明和可预测的制度能够重建人与人之间新的信任。

1.培养诚信意识,树立诚信理念

教育关注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实现人的潜力,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简单的知识堆积。[6]故诚信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根本一步就是让简单的知识融入大脑思维里,形成一种意识,树立一种理念,这是构建科学诚信教育体制的起点。社会金融的发展方向、融合新科技的云班课及慕课等课堂教学、新兴的网络信贷模式、归于根本的实践行为四者的有机融合及结合是培养诚信意识,树立理念的有机方法。

2.加强网贷宣传,呼吁理性对待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网贷的知识和理解是知之甚少,在对对方不熟悉的前提下去盲目的与之产生联系,容易失去自我或者是“陷入圈套”。宣传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网贷、信用、风险防控等相关的金融专词,正反面的案例特别能让学生感受颇深,然后客观、理性的自我分析和剖析,认真对待自身是否有需要、有能力去与之产生联系。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应对风险能力

有风险就要应对,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心理健康的高校学生会在网贷、信用风险的面前正视自己,选择正确的方向和发展前途,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中一群人,心理社会反差特别的明显,没有经济能力,需求很多,之所以网贷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追求即时满足替代延迟满足。这样的背景下,无限制的欲望都会被短暂的满足,而后期出现的后果有时是他们心理所不能承受的,进而走向极端。故健康的心理能从信用风险的源头和结尾有效防控。

4.健全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管理制度

大学生的信用风险防控实际上就是从个人和团队两个维度来展开的。如果诚信的对象、利益预期、情景约束、频率都达到了全体化或者是高水准,这要依赖于健全的诚信管理制度。个人和团队维度都从以下二个方面开展:一是诚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云平台、电子签章、网络安全认证等技术从档案的建立(教学、学籍、毕业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学生基础信息库、学生诚信信息库)到社会的应用(学校、社会或者企业、个人)等方面,全面开展信息化的服务。[7]二是建立诚信承诺、监督、档案、奖惩相关制度,进而产生大学生信用的评级制度以及信用报告制度,这就相当于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要使他们不再犯错,[8]以促使大学生认真、客观、理性的看待信用问题。

(三)齐抓共管,巩固诚信教育效果

信用风险的有效防控不仅旨在教育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巩固其效果。一是国家层面要规范网络信贷;二是金融层面要进行金融风险信息共享。做好这两个方面,实际上也是在诠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精神,为祖国的富强、社会的和谐、金融经济的稳定、人民的幸福起到一定的基础性作用。

四、结束语

次贷危机案例范文5

2008年1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此举标志着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出台。

1新形势要求进一步深化德育课程改革

以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是以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为标志,而全面启动的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结果。总的来说,这一轮德育课的基本课程设置和内容、针对性与实效性得到加强,职业教育的特色较为突出,但同时也存在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教学安排和教学方式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还不相适应等不足。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职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党和国家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德育课课程改革。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颁布;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学校德育工作以及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形势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德育课课程改革。而本轮课改从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强调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的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大背景,将知识置于可视、可闻、可感的现实事件中学习,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增强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生存的能力。

2新一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新特点

新一轮课改是职业教育战线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一系列文件的重要举措,它体现了新时期的新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等内容纳入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新特点,将现行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要求德育课教学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变化,更多地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3创设学习情景,实现“三贴近”,增强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实效性

目前,中职德育课程中政治经济学内容包括了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流通与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还有对当前资本主义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等经济形势的分析。总的来说,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容比较抽象,但却与实际社会生活结合得异常紧密。因此,政治经济学课程对教学过程的“三贴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教授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辨》一文中强调,学生应于直接经验习得的过程之中去获取间接经验,教学应有意识地使学生通过经验的习得逐步实现策略的获取,从经验层面的能力升华为策略层面的能力[1]。因此,笔者认为,要使政治经济学教学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围绕中职学生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要求创设学习情景,才能真正做到增强政治经济学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3.1创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情景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创设学习情景,对情景的选择,必须贴近教育教学要求,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战略思想,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自信心;必须贴近实际,要按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原则,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把规范权威的教材理论转化为生活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贯穿课堂教学过程;必须运用好学习情景,既要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需要能够贯穿整个教学主题,切忌在学习情景中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完全脱离教材,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因此,学习情景要按照上面讲到的“三个必须”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如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态势、影响等问题,既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学生急切想关注和了解的事情。这样的问题提出,将会激发绝大多数同学的浓厚学习兴趣。

3.2预见学生对学习情景的反应可预见性,顾名思义,即预见可能性。我们在创设出学习情景之前,必须要预见学生对此大概会如何反应和反应哪些东西,这需要充分的教学准备和精心地设计组织。比如针对当前国内经济存在的不稳定现象,对于发生原因的探讨,预见的可能性观点为:有的同学可能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将原因归结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有的同学关注国内经济形势较多,将原因归结为前期人民币升值过高;有的同学可能知道关于股市的知识,将原因归结为股市的不稳定性;还有的同学会将原因问题看作结果问题,把分析经济的不稳定性,延伸至就业形势的严峻,等等。

3.3将学习情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师作为学习情景的设计者,必须对学习情景所要引导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也是对一些不可预见的内容进行分析说明的前提。对于学习情景要引导到什么方向,才是创设学习情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中职学生虽然在之前对于政治经济学有过接触,但比较表面,学习不深。因此,在讲授某个情景时,教师首先要对这个情景进行一个总体的概括,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这个内容中来,这是开展教学的前提。当然,也还可能会出现争论的情景,因此需要教师对学习情景进行灵活的把握,充分利用好争论的机会,采取辩论的形式使主题的学习更加深入。比如在对待金融危机问题中,由于对“自由市场”和“宏观调控”发生作用的看法不同,针对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了国内的经济形势,还是国内经济形势影响了国际经济,都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这些情形需要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引导,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此外,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外,对学习情景中发生的情况要知行结合,学会分析和思考。#p#分页标题#e#

3.4充分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设学习情景的目标之一,这需要教师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原理知识,甚至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比如在引导学生认识次贷危机时,需要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观点、经济学等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来思考分析引发这次危机发生的各种因素[2]。因此,创设中职德育课政治经济学学习情景的教学,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授过程,也应当是能够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过程,这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增强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

4学习情景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具体应用的两则案例

次贷危机案例范文6

关键词:肺炎疫情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

一、引言

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表示,2019年全球银行业整体的经济增长强劲动能明显不足,金融流动性风险有显著上升的趋势,金融市场的监管环境也将愈趋严格,并且全球银行业的整体发展环境也会继续分化,需要各方统筹运作,做好兼顾发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资产证券化方法在国际上早有成功的先例,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通过直接向企业融资或者流向市场的方式出售或者偿还给企业的债权人,这样既可以及时且有效地提高债权人的现金流动,又能做到将商业银行在持续经营状态下的各项交易的办成效率大大提升,这样才能在直接融资的进程下,为它的债权人和企业本身获得更多的利润回报。但是,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形成的金融政策生态圈与国外又有明显的不同,不良贷款资产的证券化问题仍然是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重要金融政策研究课题。此外,2020年,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下,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着资金流短缺的巨大压力,同时,几乎全体商业银行也都承受着不良贷款率急剧上升的风险。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形成原因、发展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模式,以及在当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风险分析及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建议,力求在新形势下,提出一些针对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资产证券化行之有效的建议措施,应用于实际。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一直都处于中高速增长的趋势,尤其在2016年之前,增速尤为明显。虽然从2016年开始,不良贷款增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势头,但是商业银行整个不良贷款余额仍然维持着不低的上升趋势。2017年和2018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7057亿元和20322亿元,相较于上一年同期不良贷款的增长率分别为12.8%和21.66%。表面上看,整体不良贷款余额依然可控,但持续上升的余额却不容乐观,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到2019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拨备不良贷款覆盖率的比率为1.86%,与行业要求的金融监管风险标准的5%对比极低,拨备的覆盖率是186.08%,贷款损失的预备余额甚至超过4万亿元,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拨备较为充足,因此其拥有一定的承受风险的能力。但是,在当前疫情的影响下,国家的多项经济指标都较为低迷。疫情使得经济受到重大的创伤,某些企业受到的影响巨大,风险也迅速攀升,这对银行信贷资产也形成一定的压力。到2020年3月,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整体数额超过两万亿元,比率为1.91%,相比于上一个季度末增长了1986亿元。

(二)原因分析。原因一:经济形势下行。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当年美国著名的次贷危机,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整体的不良贷款率和它的经济增长率基本都表现出显著的的负向相关性。在那次次贷危机中,美国经济跌入谷底,受到整个金融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随之迅速攀升;到2009年美国的整体经济开始逐渐回暖,我国也一样,不良贷款率开始出现慢慢下降的趋势。从这个典型案例中,可以明显地发现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大多情况下是与整个实体经济大环境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在2020年新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压力持续下行,经济增长率较低,成为不良贷款率持续快速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因二:房地产行业的低迷。众多数据表明,我国的平均房价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增速呈现负相关。一旦房价下降,就会使得以土地和住房资产为主要抵押物的房地产贷款和抵押担保机构减少,从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分母增速过低,因此我国不良贷款率就显示出迅速上升的势头。在2020年1至2月,我国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和商品房的销售额增速分别为-39.9%和-35.9%,达到了近年来的最低谷。由于需求市场萎缩,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减少,市场的购买能力下降,从而使得整体经济发展缓慢,致使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大幅上升。原因三:信用风险的存在。信用风险也会加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反过来又加剧违约事件的发生,在这样的双向作用下,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也都会随之呈现攀升的趋势。原因四:关注类贷款的比例增大。关注类贷款的比例增大也会导致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的双升。关注类贷款多数代表的是借款人具备按时如数偿还本息的能力,只是会有一部分存在对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产生不良结果的潜在风险的可能性,这种风险很可能会被转化为不良贷款,因此这类贷款的数量增多自然也就会直接带来不良贷款的数量增多。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2020年要把有效地防控金融风险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提高总体的风险综合防控水平;要进一步严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可能发生的风险,细化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分类,加大对各类风险和隐患的综合排查力度;还要严控可能发生的风险增量,更加快速地处置商业银行存量信贷风险,提高损失补偿能力;同时也要加强排查各类风险和处置环境,坚决防范和遏制企业逃废债行为。

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的主要运作模型

如今,我国商业银行组织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流程如下:作为发起者的银行会将不良贷款的债权交付给信托公司作为委托,在收到债权委托之后,信托公司开始进行不良贷款的财产信托建立工作,得以实现有效的风险隔离。随后,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被信托机构向外发行,广泛投放给投资者。另一方面,为了确保评级结果具有公正性,这一资产证券需要来自两家评估公司完成评级的工作,资产证券化也是中国一切债务融资工具内仅有的适合应用双评级制度的业务。最后,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将会进一步发行,此时的主要对象为银行之间在债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主体,并且发起人务必需要预留既定比例的证券,预防道德风险的爆发。信托存续时期,信托公司通常情况下会让发起人持续承担贷款服务机构,基本担负的工作有管理资产池的日常管理、维持以及回收等工作。

四、风险分析

(一)定价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价格的影响因素不仅有证券基础的资产价值和收益和证券信用增级等,而且还会有一些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的设计操作技巧和它的价值。一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定价过低,就会导致投资者对其投资的欲望降低,因此它极可能会慢慢被淘汰出金融市场;相反,如果证券化的定价太高,则意味着将会积累大量的风险,亏损也将会随之广泛地蔓延,甚至进一步将风险扩大到整个商业银行体系中。

(二)流动性及现金流风险。流动性风险指的是无法在没有任何损失时及时还清负债。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项目发起机构资金的流动性,但同时也要关注到其给发起机构自身会带来流动性投资潜在性风险的可能性,比如下述三种:第一,会有短暂性现金流的缺口在证券化资产池中发生,从而没有办法来确保特定日期的证券的本金和利息;第二,如果发生集中出现好多个证券化产品交易的现象,会使得其中流动性增大的商业银行被迫承担巨大的资金和流动性的储备需求;第三,会导致商业银行过度地依赖于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在市场中获取更多的融资,甚至过度地扩大了证券化的规模。

(三)信用风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建成时间不久,还没有完成全面有效的数据库建设,整个征信体系的权威性也亟待加强。而目前国内大多数信用评级和增级机构都存在信用较低、规模不大、运营经验不足等问题,有的机构在评级环节中会将虚假及片面的信息隐藏起来,从而没有将全部风险表现出来。此外,我国外部评级市场建设也不够完善,由于机构不同,它们的评级标准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得投资者不能对评级的真实性有清晰完整的判断。

五、对策建议

(一)合理筛选基础资产。不良贷款证券化,不良贷款就其字面的含义分析,其实和“次贷”相比基本并无不同,然而分析其实质,次贷危机内部暗含投资银行对投资者的欺骗,不良贷款证券化直接清楚地显示出资产的风险以及质量。某些企业假设经营状况优秀,仅仅是轻微逾期,亦或是企业破产,债务仅仅可以作为损失冲销,则这部分资产并不符合被证券化的条件。真正适合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其实仅有那些能够实现部分的收回,亦或是通过能力能够收回,然而其回收比例以及时间尚未明确的不良贷款才能够包括在内。行业协会或监管部门可设计管理的方法,为中介机构、发起者选择设计资产的标准,提升评估方法的质量,增强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的运营效率以及可信度。

(二)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第一,需要完善法律体系。评估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基础的资产质量关乎债务人信息的精准度、全面性,所以在立法的过程中需要仔细地规定好信息的贮存、传播、传递等,确保评估口径一致,评估结果精准。第二,需要设置高效的监管框架。我国人民银行牵头,担负整体的监管工作,联同财政部、发改委、最高法、最高检等相关部门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分享监管信息,具体部门则承担监管不良贷款证券化资产质量的工作。最后,利益为驱使的市场化征信属于相对比较高效的征信形式。2018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审批并且发放第一家个人征信机构牌照,将来在综合互联网中众多信息的前提下,对选择符合标准的不良贷款资产也会有很大的益处。

(三)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一方面,应当设计具有专业性的监管评级机构的法规,以便统一规范评级机构所涉及的多种问题,实现市场标准的一致。另一方面,需要在专项立法中为监管部门授予专业监管评级机构的权利。如今,我国人民银行、发改委、银保监会关于各个市场的评级机构都具有着监管权,却有一定的问题,即监管口径错位,监管信息无法顺利流通的问题,倡导整合每个部门的监管权利,增强监管的效率。最后,需要构建严谨的评级机构追责机制。这之中所具有关联的评级机构均在整个金融市场内形成较大影响力,本来应当公平、独立地开展工作,然而次贷危机的教训显示,评级机构并非本身就极为公正,针对其行为也需要有必要的限制措施,对被评级对象、公众投资者造成危害的,同样需要承担责任。

六、结论

次贷危机案例范文7

关键词:金融危机;科创板;海外并购;策略研究

受2007年8月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欧盟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场危机中,很多过度投资次贷金融衍生品的公司与机构都濒临倒闭的边缘,并导致了严重的信贷紧缩局面。次年9月,直到雷曼兄弟的破产与美林公司被收购,全球性金融危机开始全面爆发。此后危机蔓延迅速,2009年美国实际的GDP降低了2.5%,创二战以来最低纪录。部分国家具有较强的应对能力,勉强在此次未击中可以保持经济的稳定;但和美国有着密切经贸联系的国家却不能幸免,经济纷纷陷入衰退的行列中。此次金融危机不仅通过贸易体现出其巨大的破坏性,在金融货币层面也体现出来,而且并不亚于前者。为顺利走出这场危机,美国实行极度的量化宽松政策,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基金利率调至接近于零,大量的货币被注入到市场当中。国际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各国纷纷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场全球性的灾难。

一、国际金融危机指标分析及预测

(一)金融危机指标分析

金融领域内全部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标急剧恶化,并对相关国家或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或大或小的危害,就标志着金融危机的出现。金融危机主要表现在:股市的暴跌、资本的外逃、银行信贷关系遭的破坏、以及货币大幅贬值与通胀等。根据BusinessInsider的报道,2018年3月29号下午,2年期与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之差缩减至47个基点,创2007年10月以来的最低纪录。短期与长期债券收益率之差,即所谓的期限利差。期限利差的收窄意味着收益率曲线趋平,如果短期国债收益率高于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就会发生收益率曲线倒置的情况,而收益率曲线倒置通常是一种经济进入衰退期的信号和警示,因为倒置表明从长期来看的话投资者预期投资收益会大幅度下降,未来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历史经验表明,收益率曲线倒置发生后的经济状况都会大幅度衰退。在过去的60年中,几乎每次经济发生衰退之前,收益率曲线都会有倒置的情况出现。一般意义上来讲,导致收益率出现倒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金融危机以来,欧洲-日本-中国等国家经济持续宽松,以至于长期美债具有相对较大的吸引力,长期美债在投资者的追捧下价格也不断上涨,从而相应的收益率就会下降。最重要的是另一个方面,———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的走势并不怎么看好,以至于不断下调经济增长的预期来调整。一旦经济发生衰退,股市就会大幅度下跌,公司债券的违约风险也将逐渐加大,同样的道理,长期美债在投资者的追捧下价格也不断上涨,从而相应的收益率就会下降。

(二)美国金融危机预测

(2020)历史数据证明,2年期与10年期美债收益率倒挂已经成为美国经济衰退的信号和标志。自1950年至今,美债市场总共有9次发生收益率倒挂现象,与此同时,收益率倒挂发生后经济衰退的持续间为15-36个月不等。根据数据显示,仅1989年以来就发生了四次收益率倒挂现象,即海湾战争(1990)、亚洲金融危机(1998)、美国科技互联网泡沫破裂(2000)、国际金融危机(2008)。从历次倒挂的经验和数据来看,只有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短暂的倒挂,其他周期都比较长。一般来说,倒挂现象发生3~6个月后,经济就会慢慢进入衰退期。根据以往经验和数据分析,目前又有发生收益率倒挂现象的趋势,经过本次倒挂后,美国经济可能会在2019年初步入衰退,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很有可能在2020年到来。

二、科创板当前应用发展形势分析

科技创新板,即科技创新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于2015年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正式设立。该板块主要服务的对象是那些尚未建立起成熟运营机制但又具有发展前景、科技活力和创新性特征的中小企业。为了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更加完善,提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其市场是不依赖于主板市场的独立的新设场内市场,为科创企业的发展打造和提供了更大更好的平台。科创板的推出不是对以往主板市场简单的补充和重复,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使命。科创板的设立使得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加完善,而且对科创企业的包容性也大大提升,也正因为如此,其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大大增强,资源配置的效率也迅速提升。科创板及注册制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先驱”,同时也是我国资本市场扩大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举措。主要有三大助推作用:一是助推国家“科创引领发展”战略发展。以前生产要素主要是以是土地、基础设施等不动产为主,而现在则强调技术、人才、品牌等的价值;二是上海作为国家的科创试验中心,具有很多发展资本市场先行先试的条件和基础,科创板的推出就是对资本市场先行先试的一项具体行动上的落实;三是助推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科创板在激发资本市场活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毫无疑问,科创板的设立会占用和分走一部分市场资金,但也并不是全无好处,科创板的设立也会对股市带来一定的好处:一是科创板有利于蓝筹板块,反过来这些品种可以成稀缺资源来进一步稳定大盘;二是科创板导致市场小盘股的估值水平不断降低,对于个股的炒作将带来前所未有的估值压力;三是整整一个板的开发使得目前主板市场的IPO得到很好的缓解,不用再急于推进常态化!当前来看,科创板主要通过高新技术以及市场的需求来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其中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也正逐渐被纳入其中。在所述产业领域内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一点非常值得一提,以前在市场上根本没有按预期要求达成盈利目标的中小型创新型企业,也将有机会在科创板上市了。从长期来看的话,技术创新和投资者回报之间的平衡点不是通过人为的方式去设定的,而是要交给市场规则去评判,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权威、公平、公正的结果,科创板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了二者的平衡点。

三、金融危机下中国应对策略研究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高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金融领域的风险问题也在不断地加剧。倘若无法及时针对金融风险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我国也会不可避免的发生金融危机,从而对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甚至波及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基于此,各相关负责人应该对我国当前的金融风险问题进行全面的探讨,并结合当前科创板的热潮,借鉴2008年金融危机的收购形式提出针对性的有效策略。

(一)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企业兼并收购分析

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使得全球经济增速骤降,全球并购的数量与规模大幅缩水。2008年,全球并购的数量为31500,而次年上半年数量仅有13000。就全球跨国并购来讲,2008年其规模下降到3.3万亿元,次年继续下降至2.4万亿元。两年分别同比下降31.25%、27.27%。在全球企业并购处于低迷期的时候,对中国企业来讲确是一种巨大的机遇,中国企业抓住历史的机遇纷纷选择走出国门,于是掀起了“海外并购”的浪潮。图2反映的是2006-2011年来中国海外并购、国内并购、外资并购交易量变化形势。分析可知,跨国并购数目在金融危机期间大幅下跌,尤其在2008年,跨国并购交易量以及交易额都回落至当期最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在短时间内死而复生,而且保持连续的增长态势,说明金融危机对于中国企业的并购影响不大。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1.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应该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往金融服务等领域扩展,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大力并购海外资源型企业。应该抓住每次时代赋予中国的机会,以低成本并购更多的海外资源型企业,同时,还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走向更大的国际化舞台。2.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作为活跃国内市场以及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国家对于民营企业的扶持少之又少,今后,国家应该在政策上向这方面适当的转变,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3.在“抄底”诱惑面前,资金问题已经不再是并购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而是应该思考金融危机如何使优良资产物超所值,吞并作为并购的第一步是基础的,成败的关键则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就实力而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一员,科创板的设立是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解决了科创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更应该抓住机会,利用科创板聚集的大量资金低价收购美国公司,并从中获取他们的科技和技术。

四、结语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发展,中国与世界密不可分,积极融入世界已成为大势所趋。海外并购作为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化的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在当前“科创板”的浪潮下,中国企业更应积极参与跨国并购,不断推进国际化,当然在此过程中并购所带来的风险也是需要我们去考虑的,从而规避并购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孙青藤.经济危机问题研究———以2008年经济危机为案例[J].现代交际,2019(04):62-63.

[2]陈道富.2008年金融危机的形而上思考[J].中国银行业,2018(12):63-66.

[3]杨德龙.科创板制度创新将带动整个科技板块[N].证券日报,2019-02-20(A03).

[4]王璐.科创板:中国创新的新动能[N].金融时报,2019-02-25(009).

[5]沈建光.推进制度创新-发挥科创板桥头堡作用[N].中国证券报,2019-04-16(A03).

[6]丁辰.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J].金融经济,2013(16):12-14.

次贷危机案例范文8

非金融专业在金融学课程之后一般没有后续的金融类课程,学生学习金融学时如果能适当参与证券虚拟交易和银行业务模拟,则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效果。然而,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总是以学术性、理论性知识的灌输为主。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本身就缺乏实践能力和必要的技术素养,因而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时候显得底气不足;另一方面,有的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言必称马科维茨、夏普,对非金融专业学生上选修课也醉心于介绍和推演各种资本市场均衡模型、风险管理模型,要么就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噪声交易理论,显得高深莫测,学生则是四顾茫然,如坠云端。

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是指导教学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第一,牢固树立“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必须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第二,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关照人的全面发展。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授人以渔”,在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2、更新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

对于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课程,因授课时间有限,与政治经济学重复的部分如货币起源、货币制度等内容可以略讲;与西方经济学重复的部分如信用理论、利率理论、通货膨胀、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等内容可以少讲,从而集中宝贵的时间资源重点介绍一些证券、保险、基金等微观金融的内容;对商业银行部分,可重点关注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混业经营趋势以及网络银行等内容;以前经常被忽视的电子货币、消费信用、民间信用、金钱道德观等内容也应该加强。对利率市场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金融危机等体现时代特色的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3、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可以在整合和充分利用已有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利用相关设备和系统,建立涵盖证券、期货、保险、基金、银行、外汇等仿真交易的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模拟“操盘”,同时也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和合作能力。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金融中介公司已经推出了各色各样的模拟交易平台,网页版、下载版、手机版不一而足,这是一个容易被教师忽视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实验途径。这些免费交易平台涵盖了外汇、股票、基金、ETF、衍生品交易等几乎所有的金融投资领域,通常拥有同步实时报价、最新财经动态、专家市场分析以及种类繁多的技术分析工具,还有各种有奖交易竞赛供学生个人或组团参与。相比固定的实验课,这些免费交易平台在学生操演学习的时间、地点等方面更加灵活,仿真性和趣味性也比较强,只要教师加强相应的指导、检查和评比考核,学生就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4、创新教育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