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物流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策略探讨

中职物流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策略探讨

摘 要:中职物流专业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专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校企双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协同育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树立开放式专业办学理念、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落实校企合作的具体办法、学校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内涵建设、学校和物流企业以共同利益点为核心创新协同育人模式等具体对策。

关键词:物流专业 ;校企合作; 协同育人;对策研究

我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明确提出,职业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是其基本特征和必然发展趋势。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个重资产专业,办好这个专业需要大量实训设施与设备的投入,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实训条件更新换代加快。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路径,怎么合作、如何协同是摆在中职物流专业建设层面的一个新课题。

一、中职物流专业实施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具有地域性办学特点,其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物流专业也不例外。学校与本地的主要物流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协同育人的方式可以将传统的人才由“输出”转化为本地“消化”,也就是与本地企业共建专业、共享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培养的人才直接由本地企业留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这种方式将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有机结合,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二)促使物流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职物流专业的建设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完善其实训条件,更需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还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开发。学校难以单独完成以上建设任务。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物流企业可以向学校提供生产性实训基地,向学校派送具有工作经验的指导人员,帮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具有岗位操作价值的技能课程,提供学生就业所需的工作岗位。这样有利于弥补学校自身办学能力的不足,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办学的专业内涵与社会影响力。

(三)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

物流企业作为校企协同育人参与方不是配角而是合作主体,在这方面国家已经在相关的文件里多次重申。物流企业在办学中的地位是由校企合作协议来确定的,校企协同育人不仅是学校一方受益,企业也是受益方。《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企业,可以按规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通过顶岗实习弥补季节性用工缺口,解决用工荒的棘手问题。此外,企业的技术人员与学校的教师合作可以创新物流解决方案,优化物流工作流程,降低物流运作成本,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二、中职物流专业实施校企协同育人的困境分析

(一)办学理念陈旧

“没有学生不成为学校”的认识一直左右着学校领导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招生上,很少从物流专业价值创造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核心利益获得问题,不太重视物流专业的内涵建设,没有意识到通过教学体验让学生认可并满足其对口就业的基本期望才是重要任务。在中职招生市场化之后,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应该是比同类学校更有价值的专业教育及其服务。中职物流专业必须在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规格之后才能够得到发展,学校才能在物流企业这片土壤上借助企业的相关资源并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把物流专业办好、办活。

(二)相关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

当前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较多,有关校企合作的内容基本上处于宏观指导的层面,真正落实还需要具体部门制定相关配套措施,《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虽然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但是还需要地方政府拿出切实具体的措施才能奏效。可操作性实施细则的缺失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造成了即使表面上签订了协议,在具体问题的落实上很难真正推进的后果。校企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更需要在法律层面界定校企双方在合作项目上的权利与义务,需要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的参与,需要财政、税收、教育与人事等相关部门的配合,这种制度的系统性缺失必然造成协同育人的不深入、不稳定与不完善。

(三)协同育人平台欠缺与机制不健全

一是协同育人的平台没有搭建起来。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两个独立的主体,应该在协议的基础上,成立物流专业建设委员会,用于指导具体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事项。二是平台运行机制不健全。即使搭建了管理平台,也没有真正运行起来。原因是没有达成深入融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联合招生、接续培养、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学生就业、基地共用等方面没有进行深入合作。

(四)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与内容不完善

一是协同育人的模式不稳定。由于没有长期的保障机制,校企协同育人多数处在人际关系的维系下,通过熟人的沟通临时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来推进。二是协同育人的方式简单。学校缺乏详细的育人内容和要求,企业也没有提供具体的工作岗位。顶岗实习也没有开发出适合的实习课程。三是协同育人的内容不适配。物流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与学校开设的实习课程不匹配,造成人才培养与实际需要脱节。

三、中职物流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对策分析

(一)树立开放式专业办学理念

办好中职物流专业必须遵循专业本身的特点。操作性强、实践性强是本专业的最大特征,学校必须借助企业的设施、设备和相关的资源才能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引导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敞开大门办物流专业。最好在物流专业建设之初,以提供场地的方式引入典型物流企业进校园,真正实现校企双主体办学。只靠学校的力量是不能承受专业建设重任的。一是实训条件建设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动辄上千万的资金投入。学校自己的模拟实训场地即使能够满足必要的实训项目需求,距离生产性实训也相差甚远。二是师资缺乏是专业建设的最大障碍,没有校企合作,企业的师傅一般是不会到学校来授课的。三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职物流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只有依托物流企业的生产实际才能开发出配套的工作手册式教材或活页式教材。物流专业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所以具有开放式的办学理念是必备条件。

(二)地方政府要制定落实校企合作的具体办法

地方政府必须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按照《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要求,县级以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校企合作工作的统筹协调、规划指导、综合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一是要根据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物流行业发展情况,定期物流人才需求报告,用以指导学校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二是做好学校和企业的对接工作,要组织有主要物流企业和学校参加的本地区物流行业学会,组建物流职教集团。三是制定校企合作实施细则,为协同育人提供基本的框架。四是对校企合作与协同育人工作进行考核,及时解决协同育人过程中出现的棘手问题。

(三)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内涵建设

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学校与物流企业在多次接触并通过详细考量之后应该就中职物流专业的共建问题进行探讨。一是根据地方物流行业发展状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目标的确定不能脱离行业发展的实际,既不能冒进也不能滞后,培养的人才要在物流企业用得上、留得住,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二是联合制定中职物流专业发展规划。协同培养的人才如何能够满足学生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又能适应物流企业的工作岗位需要是规划设计的重点。规划要提出未来 5 ~ 10 年的专业发展目标,用以指导校企协同育人的具体实施。三是衔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创新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开发与建设是关乎物流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充分发挥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并密切联系职业标准开发出适用的课程是坚持走内涵建设之路的正确选择。四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充分凝聚企业师傅和学校骨干教师两方面力量,聘请物流企业的师傅担任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并派遣更多的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顶岗培训。

(四)以共同利益点为核心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学校和物流企业实施双主体育人必须构建以共同利益点为基础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要避免出现学校和企业两张皮的现象,要合二为一。一是共建产教园,以产教园为平台实施协同育人。由校企双方组建管理机构,实施联合招生、企业运营与教学实施一体化、实现学生直接上岗。这种模式适合于学校与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合作办学的情况。二是实施现代学徒制。与有能力接收实习学生的物流企业合作采取分段培养的方式,实践课程和综合实训到企业完成,基础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在学校完成,这种情况适合学校与地方中小物流企业合作办学。三是建立灵活模式。根据学校教学需要或物流企业生产实际随机开展人才培养合作,这种方式随机性比较强。

作者:梁智慧  单位: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